연구하는 인생/東醫學 鍼灸學

동의보감 원문2

hanngill 2014. 7. 16. 06:54

                      目 次

  傷寒遺證399
○『帝』曰 熱病已愈 時有所遺者 何也? 『岐伯』曰 諸遺者 熱甚而强食之 故有所遺也.
『帝』曰 治遺奈何? 『岐伯』曰 視其虛實 調其逆從 可使必已矣.
『帝』曰 病熱 當何禁之? 『岐伯』曰 病熱 少愈 食肉則復 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內經 熱論篇 第三十一).
○ 遺謂遺熱『內經 註』曰 如遺之 在人也 所謂遺者 大小便不禁也 嘗見病 差後 善飮食 而大小便不禁 故知之(活人).
○ 當與食復參看
  陰陽易證399~400
○ 傷寒病 新差 陰陽未和 因合房室 則令人陰腫 入腹絞痛 婦人 則裏急腰胯 連腹內痛 名爲陰陽易也
其男子病 新差 婦人與之 交得病 名曰 陽易, 婦人病 新差 男子與之 交得病 名曰 陰易. 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 所以呼爲易者 以陰陽相感 動其毒 着於人 如換易 然其病之狀 身熱 衝胸 頭重不能擧 眼中生火 四肢拘急 小腹絞痛 手足拳卽死, 亦有 不卽死者 病苦 小腹裏急 熱上衝胸 頭重不能擧 百節解離 經脈緩弱 血氣虛 骨髓乾 便恍恍翕翕 氣力轉少 着床不能動搖 起止須人 或牽引歲月方死(活人).
○ 陰陽易 宜燒裩散 赤衣散 猳鼠糞湯 靑竹茹湯 竹皮湯 乾薑湯.
囊縮痛 氣欲絶 宜竹皮逍搖散(入門).
○ 女勞復者 不因易而自病復也 治亦相同 但多憎寒發熱 虛弱者 人蔘逍搖散(入門).
○ 陰陽易病 見舌吐出者 必死(寶鑒).
○ 顧子 獻病傷寒 新差, <華佗> 診脈曰 尙虛未復 陽氣不足 勿爲勞事 餘勞尙可 女勞卽死 死當吐舌數寸 其妻聞病差 從百里來省之 住數宿果 爲勞事 遂吐舌數寸而死(活人).
○ 有婦人 病傷寒 賊來不能走 其賊六七人姦之 皆得婦人病而死 此陰陽易也(外臺).
【燒裩散】400
治陰陽易
取近陰處 裩襠一片 方圓4~5寸 燒存性 溫水 調服3.75g 日三 小便卽利 陰頭微腫 卽愈 男女互用之.
ː又方 人手足指爪甲20片 燒灰末 米飮 調下 其效 亦同(入門).
【赤衣散】(入門)
治陰陽易 最效
取室女月經布 近陰處 燒存性末 米飮 調下(入門).
【猳鼠糞湯】
治男子陰易病
韭白根一把 猳鼠糞14箇 以水2升 煮取半升 去滓 溫服 取微汗 未汗 再服 猳鼠雄鼠也 糞兩頭尖是也(海藏).
【靑竹茹湯】
治勞復及陰陽易病
瓜蔞根20g 靑竹茹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ː<一名>【瓜竹湯】治法 服法同
【竹皮湯】
治陰陽易 及勞復病
刮取靑竹皮1升 水3升 煮取1升 分2服 ː<一名>【竹茹湯】(綱目).
【乾薑湯】
治陰陽易病 速當汗之 滿4日 不可療
乾薑12g
剉水煎服 得汗出 手足伸卽愈(得效).
ː<一方> 乾薑爲末37.5g 溫湯調服 覆衣取汗得解(<古方>).
【竹皮逍搖散】
治勞復及易病
靑竹皮卵縮腹痛倍入 生地黃 人蔘 知母 黃連 滑石 韭白 柴胡 犀角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煎臨服 入燒裩襠末6g 調服 微汗之 未汗再服(入門).
【人蔘逍搖散】
治女勞復虛弱者
人蔘 當歸各8g 柴胡6g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熱入血室證400
○ 婦人傷寒 與男子無異 惟熱入血室 及姙娠傷寒 則不同也(雲岐).
○ 婦人以血爲主 血室 卽衝脈 血海也. 婦人傷寒 發熱 經水適來 適斷 晝日明了 夜則譫語 如見鬼狀此爲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必自愈.
<活人書>云 小柴胡湯方見上 少陽形證用藥 加生地黃主之 犯胃氣 謂下之, 犯上 二焦 謂發汗也(仲景).
○ 婦人傷寒 寒熱如瘧 晝寧夜躁 如見鬼狀 此爲熱入血室. 不實滿者 小柴胡湯 加牧丹皮, 大實滿者 桃仁承氣湯 方見上 傷寒血證 主之(雲岐).
○ 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而不行 小柴胡 加牧丹皮 桃仁 或小柴胡合四物湯方見上 傷寒 筋惕肉瞤 主之 牛黃膏亦主之(入門).
○ 婦人傷寒 發熱 經水適來 經行 盡則熱隨血散 不治自愈. 如熱 除而脈遲 身凉 胸脇下滿 按之痛者謂之血結胸 當刺期門穴名 隨其實 而瀉之 宜服桂枝紅花湯(入門).
【牛黃膏】治産後熱入血室 
朱砂 鬱金各12g 牛黃10g 牧丹皮8g 甘草4g 龍腦2g 爲末 蜜丸皂子大 每一丸 井水化下(玉倫).  婦人門 産後發熱條 轉載

 * 血結胸
○ 或問 熱入血室 何爲而成 結胸也. <予>曰 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 上下流行 或遇經水 適來適斷 邪氣乘虛 而入血室 血爲邪迫上入肝經 肝受邪 則譫語而見鬼 復入膻中 則血結於胸也. 何而言之?
婦人 平居 水當養於木 血當養於肝 方未受孕 則下行之 以爲月水 旣妊則中畜之 以養胎 及已産 則上壅之 以爲乳汁 皆此血也. 今邪氣蓄血 倂歸肝經 聚於膻中 結於乳下 故手觸之 則痛 非湯劑可及 故當刺期門也(本事).
【桂枝紅花湯】
治熱入血室 及血結胸
桂枝 芍藥 甘草各6g 紅花4g
剉作一貼 入薑四片 棗二枚 水煎服. 汗出而解(入門).

  傷寒無脈爲欲汗400
○ 傷寒 兩手無脈 曰雙伏, 一手無脈 曰單伏.
○ 若病人 寒熱而厥 面色不澤 冒昧而兩手 忽無脈 或一手無脈者 必是有正汗也. 如天之欲兩六合 昏昧 多用錦衣裹手足 令溫煖 急服五味子湯 晬時 必有大汗而解矣(活人).
○ 傷寒病 六七日來 別無刑克證 忽昏迷不省 脈靜 或無此欲作正汗 如久旱將雨之兆 喘促無脈者 廻陽返本湯方見上 陽極似陰 下利脈不至 白通加猪膽汁湯方見上 少陰病下利 脈絶 脈結者 炙甘草湯方見脈部 寒熱鬱閉者 兩手俱無脈 亦是 好汗相逼 汗出自愈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上 少陰形證用藥 加人蔘 五味子 以汗出 脈續出 則生, 服藥而仍前無汗 脈不至者 死(入門).
【五味子湯】(活人)
治傷寒喘促 脈伏而厥
五味子12g 人蔘 麥門冬 杏仁 陳皮各8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服(活人).  ː<一名>【加味生脈散】(入門).

  差後昏沈400~401
○ 傷寒差後 或十數日 或二十日 終不惺惺 常昏沈似失精神 言語錯謬 又無寒熱 醫或作鬼祟 或作風疾 多般治 不差 或朝夕潮熱往來 頰赤 或有寒熱似瘧 都是發汗 不盡餘毒 在心包間401所致 知母麻黃湯 方見上 壞證主之(得效).
○ 陶氏導赤各半湯 極妙(入門).
○ 傷寒後 無寒熱 雜證 但漸變神昏不語 或睡中獨語一二句 目赤 唇焦舌乾 不飮水 稀粥與之 則嚥 不與則不思心 下無痞 腹中不滿 大小便如常 形貌如醉人 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 心火熏肺 所以 神昏名曰越經證 宜陶氏導赤各半湯(入門).
【陶氏導赤各半湯】401
治差後昏沈
黃芩 黃連 梔子 知母 麥門冬 茯神 犀角 人蔘 滑石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一片棗二枚 燈心一握煎 生芐汁3匙 服(入門). ː<一名>【瀉心導赤散】(回春).
 
  餘熱不退401
○ 傷寒 餘熱不退 通宜用小柴胡湯方見上 少陽形證用藥調之 尿赤澁者 柴苓湯方見上 傷寒自利 二方見上.
○ 吐 汗 下 三法之後 別無異證者 凉膈散方見火門 調之(宣明).
○ 餘熱盛 或發狂言 辰砂益元散最妙方見下 傷寒差後雜證(入門).
○ 發熱之後 熱不解 脈尙浮者 白虎湯加蒼朮再解之方見上
○ 傷寒後 虛熱不已 白虎方見上 陽明形證用藥加蒼朮 人蔘 一服如神 汗止身凉 此通神之法也 如此則汗下後 熱不退 不問有汗 無汗 俱宜白虎加蒼朮 人蔘 解之最妙(河間).
○ 傷寒後 六經餘熱不退 宜加減凉膈散方見火門(正傳)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服(局方).
【加減凉膈散】 退六經之熱又治熱在上焦  參照 火門積熱條
連翹8g 甘草6g  梔子 黃芩 桔梗 薄荷 竹葉各2g爲剉作一貼水煎服(正傳)
ː凉膈散 去大黃 芒硝 加桔梗 倍甘草 或加 防風 同爲舟楫之劑 浮而上之 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 以手足少陽之氣 俱下 膈與六經 乃至高之分 此藥 浮載亦至高之劑 故能於無形之中 隨高而走 去胸膈中 及六經 熱也(易老).
ː<一名>【桔梗湯】(易老). 火門積熱條 轉載
   
  狐惑證401
○ 虫證也 如狐聽氷 猶豫不決之義 其候 四肢沈重 黙黙欲眠 目不得閉 惡聞食臭 舌白齒晦 面目似赤 似白似黑 變異無常 此因 大病後 腸胃空虛 三虫求食 食人五藏 蝕其喉 則爲惑 其聲啞. 蝕其肛 則爲狐. 其咽乾殺人甚急 當看上唇有瘡 虫蝕其藏, 下唇有瘡 虫蝕其肛, 蝕上部者 三黃瀉心湯方見上 傷寒痞氣 主之 蝕下部者 苦蔘湯 熏洗之, 蝕肛門者 生艾汁 調雄黃末 燒烟薰之. 通用 黃連犀角湯 治惑桃仁湯 雄黃銳散(入門).
【苦參湯】
治孤惑 燻製藥
苦蔘600g 水一斗 煮取7升 薰洗 日三次(金匱). ∴ 東醫寶鑑에 處方이 없어서 金匱에서 轉載함.編者
【黃連犀角湯】
治孤惑
黃連 犀角 烏梅 木香 桃仁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空心(回春).
【治惑桃仁湯】
治孤惑
桃仁 槐子碎 艾葉各8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 空心服(得效).
【雄黃銳散】
治下部惑瘡
雄黃 靑霜子 苦蔘 黃連各8g 桃仁4g
爲末 以生艾汁和 如棗核大 綿裹 納下部(得效).
  傷寒差後雜證401
○ 傷寒差後 虛煩不得眠 宜酸棗仁湯 烏梅湯(活人).
○ 差後不食 宜參苓白朮散 凝神散二方並見內傷.
○ 差後有熱 狂言 宜辰砂五苓散 辰砂益元散.
○ 差後虛煩 欲嘔 宜竹葉石膏湯方見上 陽明證汗渴(入門).
【酸棗仁湯】
治傷寒後 虛煩 不得眠
酸棗仁炒8g 麥門冬 知母各6g 茯苓 川芎各4g 乾薑 甘草灸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烏梅湯】
治傷寒後 虛煩 不得眠 心中懊憹
柴胡8g 梔子炒 黃芩 甘草灸各4g 烏梅肉2箇.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豉50粒 同煎服(活人).
【辰砂五苓散】
治傷寒發熱 狂言譫語 及差後 熱不退 虛煩等證
澤瀉 赤茯苓 猪苓 白朮各10g 肉桂 辰砂各2g
細末 每7.5g 沸湯 點服(丹心).
【辰砂益元散】
治傷寒熱不退 狂言譫語
滑石240g 甘草 辰砂各40g
細末 每7.5g 井水調下 日2~3(入門).
【參苓白朮散】治內傷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或吐瀉 凡大病後 調助脾胃 此藥極妙.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灸各12g 薏苡仁 蓮肉 桔梗 白扁豆 縮砂各6g.爲末 每8g 棗湯點服.
ː剉取40g 入薑三棗二水煎服 亦可(入門).
【參苓白朮丸】治病後元氣虛弱 此藥養元氣 補脾胃 進美飮食 淸火化痰 解鬱
白朮土炒100g 蓮肉 桔梗 薏苡仁各80g 人蔘 白茯苓 山藥炒 陳皮 半夏製 白扁豆 黃連(二味並薑汁炒) 當歸 香附子 遠志 甘草各40g 縮砂 石菖蒲各2g. 爲末 薑棗煎湯 打神麴末40g 煮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凝神散】治內傷熱中 收斂胃氣 淸凉肌表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山藥各4g 白扁豆 粳米 知母 生地黃 甘草各2g 地骨皮 麥門冬 竹葉各1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煎服(入門).  ∴ 已上三方  內傷門轉載

  傷寒治法401~402
○ <張仲景> 傷寒論 載三百八十七法 一百一十有三方
惜乎其書 一變於<王叔和>之撰 次再變於<成無己>之詮註 傳之 愈久而愈失 其眞也(正傳).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之 各通其藏脈病 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泄而已(內經 熱論篇 第三十一).
○ 陽盛陰虛 下之則愈 汗之則死. 陰盛陽虛 汗之則愈 下之則死 此陰陽 指表裏而言之也(難經).
○ 桂枝下咽 陽盛則斃, 承氣入胃 陰盛乃亡(仲景).
○ 傷寒五法者 汗 吐 下 溫 解也. 各有不同,
汗 有大汗 發表 微汗 解肌之異. 下 有急下 少與 微和 滲利之殊. 溫 有兼補者. 吐 有宣涌 探引者
和解 則一而已(入門).
○ 汗 吐 下 三法 毫釐不可差誤 在表宜汗, 在裏宜下, 在胸宜吐, 在半表半裏 宜和解, 表裏俱見 隨證滲泄(得效).
○ 傷寒之病
太陽屬膀胱 非發汗 則不愈 必用麻黃之類. 盖其性能通陽氣 却外寒也
陽明屬胃 非通泄則不愈 須用大黃 芒硝以利之.
少陽屬膽 無出入道 柴胡 半夏 能利 能汗 佐以黃芩 則能解矣.
太陰屬脾 性惡寒 濕非乾薑 白朮 則不能燥.
少陰屬腎 性畏寒燥 非附子不能溫.
厥陰屬肝 藏血養筋 非溫中之藥 不能潤(得效).
○ 太陽陽明 大承氣, 少陽陽明 小承氣, 正陽陽明 調胃承氣, 是三陽已入于藏者 泄之也.
太陰 桂枝湯, 少陰 麻黃附子細辛湯, 厥陰 當歸四逆湯 是三陰未入于藏者 汗之也(東垣).
○ 傷寒三日前 可汗, 三日後 可下 此大略言之耳. 凡病人 有虛實 邪氣有淺深 豈可拘以日數
<仲景>云 日數雖多 但有表證而脈浮者 猶宜發汗 日數雖少 有裏證而脈沈者 卽宜下之 此活法也(活人).
○ 九味羗活湯 發三時之表春夏秋, 六神通解散 理晩發之邪, 香蘇散 十神湯 參蘇飮 發表調中, 葛根湯 解肌湯 小柴胡 和解半表, 大柴胡 三承氣 攻熱邪 傳裏, 理中湯 四逆湯 散寒中陰經, 柴苓湯 益元散 治泄瀉 身熱(丹心).
○ 傷寒 宜用湯以盪滌 邪熱不宜 用丸藥也(本事).
【大承氣湯】傷寒裡證大熱 大實 大滿宜急下者用此 方見上 傷寒裏證
【小承氣湯】治傷寒裡證小熱 小實 小滿宜緩和者用此.方見上  傷寒裏證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仲景)方見上  傷寒裏證
【桂枝湯】治太陽傷風自汗惡風寒 方見上 太陽傷風
【四逆湯】治傷寒陰證要藥也凡三陰脈之身痛並用又治四肢逆冷 方見上 少陰形證用藥
【當歸四逆湯】治厥陰證手足闕冷脈微欲絶 方見上 傷寒陰證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病但欲寐發熱脈沈 方見上 少陰形證用藥
【九味羗活湯】<一名> : 【羗活冲和湯】 不問四時 但有頭痛 骨節痛 發熱惡寒 (節庵) 方見上 傷寒陽證
【香蘇散】治四時傷寒頭痛身疼 發熱惡寒及傷風 傷濕 傷寒 時氣瘟疫 方見上 傷寒陽證
【芎芷香蘇散】治傷寒 傷風 表證 頭項强 百節痛陰陽未分皆可服 方見上 傷寒陽證
【十神湯】治兩感風寒頭痛 寒熱無汗 方見上 傷寒陽證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頭痛 發熱 咳嗽及內因七情 痰盛胸滿 潮熱 方見上 傷寒陽證
【葛根湯】治陽毒 方見上 傷寒陽毒
【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經病目疼 鼻乾 不得臥宜解肌 方見上 陽明形證用藥
【小柴胡湯】治胸脇苦滿往來寒熱 方見上  少陽形證用藥
【大柴胡湯】治傷寒病少陽轉屬陽明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堅 小便赤譫語腹脹潮熱.方見上 太陰形證用藥
【理中湯】治太陰腹痛自利 不渴.方見上 太陰形證用藥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吐瀉腸澼 下利赤白癃閉盪胃中積聚寒熱宣積氣 方見上 傷寒自利
【柴苓湯】治傷寒熱病發熱 泄瀉 方見上 傷寒自利
 【六神通解散】
治時疫 初起熱躁 無汗
麻黃去節酒洗 石膏 滑石 黃芩各7.5g 蒼朮去皮泔炒150g 甘草灸56.25g
爲散 每20g 入生薑三片 淸水煎去滓 熱服取汗 ː<一方> 加羗活 川芎 葱白 香豉.
(張氏醫通方 : 辭典110서 轉載 : 著者)
 
  傷寒欲解402
○ 傷寒三日 脈浮數而微 身溫和者 此爲欲解也 脈浮而解者 濈然汗出也 脈浮而解者 必能食也. 脈不浮而解 必大汗出也(仲景).
○ 六七日 脈至 皆大煩而口噤 不能言 躁擾者 必欲解也(仲景).
○ 必當先煩 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脈浮 故知汗出解也(脈經).
○ 若脈平和 其人大煩 目重瞼內際黃者 皆欲解也(脈經).
○ 脈浮數 而微身溫和者 欲解也(脈經).
○ 凡病反能飮水者 爲欲愈(脈經).
○ 問曰 脈病欲知愈 未愈何以別之? 答曰 寸口 關上 尺中三處 大小 浮沈 遲數同等 雖有寒熱 不調者此脈爲陰陽和平 雖劇當愈(脈經).
○ 問曰 病有戰而汗出 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 脈浮而緊 按之反芤 此爲本虛 故當戰而汗出也. 其人 本虛 是以發戰也 若浮而數 按之不芤 此人本 不虛 故但出寒 不發戰也(脈經).
○ 問曰 有不戰 不汗出 而解者 何也? 答曰 其脈自微 此以曾經發汗 若吐若下 若亡血 以內無津液 待陰陽自和 必自愈 故不戰不汗出 而解也(脈經).
○ 太陽病 無汗而衄者 自愈(仲景).
○ 問曰 凡病何時得 何時愈? 答曰 日中得病 夜半愈者 以陽得陰 則解也, 夜半得病 日中愈者 以陰得陽則解也(脈經).
○ 太陽 知可解者 爲頭不痛 項不强 肢節不痛 則知表易解也. 陽明證 知可解者 爲無發熱惡寒 則知裏易解也. 少陽知可解者 寒熱亂作 失其早晩 知可解也(海藏).

  傷寒可吐證402
○ 傷寒三四日 邪氣未傳裏 瓜蒂散 吐之.
○ 六七日 胸煩懊憹 梔子湯 方並見吐門 吐之(仲景).
【瓜蒂散】治頑痰 或食積在胸中 爲昏眩悶亂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爲末 每7.5g 溫漿水 調下 取吐爲度(東垣).
ː<一方> 先取 豉1合 溫水7合 煮取汁 和藥末 頓服 不吐再服 快吐乃止(仲景).
ː<一方> 每服3.75g 藥下 便臥 欲吐且忍之 良久 不吐 取7.5g 溫水2合 和服 以手指 探喉中 便吐(活人).
【梔豉湯】治胸膈痰壅 發躁
大梔子4枚 豆豉24g 水煎 飮得吐止
瓜蒂 性猛 不如梔豉湯 更妙梔豉之苦寒 更入酸虀水 少許 以吐胸中之邪(入門).
ː<仲景> 用梔子爲吐藥 梔子 本非吐藥 爲邪氣在上拒 而不納 故令上吐 邪得以出
<經>曰 其高者 因而越之 此之謂也(湯液).  二方吐門轉載

  可汗不可汗證402
○ 傷寒 寸口脈 浮而緊 浮則爲風 緊則爲寒 風則傷衛 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 骨節煩疼 當發其汗(仲景).
○ 傷寒 前三日 法當汗可 用雙解散方見上 傷寒表證 連進 數服 必愈(丹心).
○ 寒傷榮 宜麻黃湯方見上 太陽傷寒 風傷衛 宜桂枝湯方見上 太陽傷風.
○ <『內經』>曰 體若燔炭 汗出而解.
○ 服藥 而不得汗 當用蒸法 陶氏再造散 主之(入門).
○ 太陽病 非頭痛 項强 不可發汗.
○ 非身熱惡寒 不可汗
○ 非脈浮 不可汗
○ 脈微弱 或尺脈遲者 不可汗
○ 衄血 不可汗 汗出則必額上陷 脈急緊 直視 不能瞬 不得眠.
○ 諸亡血 不可汗 汗出 則寒慄而振.
○ 風溫濕溫 並不可汗.
○ 虛煩 不可汗.
○ 臍間左右 上下 有動氣 不可汗.
○ 太陽病者 咽乾 鼻衄 小便淋 並不可汗.
○ 咽喉乾燥者 不可汗.
○ 婦人經來 不可汗.
○ 當汗不汗 則生黃 當利小便而不利 則亦生黃 不當汗而汗 則爲蓄血 當汗而過多 則爲亡陽(活人).
剉作一貼 入煨薑三片棗二枚 煎至半 入炒芍藥4g 再煎2~3沸 溫服(入門).
 ※發汗法
○ 凡發汗欲令 手足皆周 至漐漐然 一時間許 益佳 不可令 如水淋漓 而若病不解 當重發汗 汗多則亡陽 亡陽 不得重發汗也(仲景).
○ 凡發汗 腰以上 則如常覆之 腰以下 則厚衣覆之 腰以上 雖淋漓 而腰以下 至足微潤 則病終不解(活人).
○ 凡發汗 服湯其方 雖言日一二服 若病劇不解 當促其服 可半日間 盡一二服連服 三劑乃解 若汗不出者 死病也(仲景).
○ 凡發汗 病證仍在者 三日內 可二三汗之 周遍爲度 若未汗 可作熱粥 投之 粥內加葱白 甚妙(仲景)
○ 凡服藥 發汗中 病卽止 不必盡劑 恐汗大過 作亡陽證也 吐下易如之(仲景).
 ※亡陽證
○ 凡發汗過多 漏不止 名曰亡陽 溫經益元湯主之. 有陽虛 服藥而不得汗 亦名亡陽 陶氏再造散主之.兼用蒸法.
○ 太陽證 惡寒 脈當浮而緊 今反脈浮而遲 遲爲亡陽 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 桂麻各半湯方見上太陽病似瘧主之(入門).
 ※腎氣不足 難得汗402~403
○ 太陽病 脈浮緊 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脈遲者 不可發汗 何以知之? 以榮血不足 血少故也 小建中湯 方見上 太陰病腹痛 加黃芪 服之 尺脈有力 乃服汗藥(脈經).
○ 一人 患傷寒 發汗多 驚悸 目眩 身戰 <孫>曰 太陽經病 得汗早因太陽經欲解 復作汗 腎氣不足 故汗不來所以 心悸 目眩 身戰 遂作眞武湯方見上 少陰病 自利三服 未汗而解 盖附子 白朮 和其腎氣得行 故汗得來也 若但責太陽 惟能乾涸血液爾.
<仲景>云 尺脈遲者 榮血不足 不可以汗 此知腎氣怯 則難得汗也(孫兆).
 ※促汗夭壽403
○ 凡傷寒 發汗 須顧其表裏 虛實 待其時日 若不循次第 則暫時得安 虧損五藏 以促壽限 何足貴哉,
昔 南朝 <范雲> 爲陳武帝屬官 適得傷寒 恐不得預 九錫之慶 召<徐文伯> 懇求促汗 <文伯>曰 便差甚易 只恐二年不復起耳 <雲>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 何待二年 遂以火燒地鋪 桃葉設席 置雲於其上 須臾 大汗撲以溫粉 翌日便愈 <雲>甚喜 文伯曰 不足喜也 後二年果卒(本事).
【溫經益元湯】(入門)
治發汗過多衛虛亡陽以致頭眩身慄 筋惕肉瞤
熟地黃 人蔘 白朮 黃芪밀炒 白芍藥 當歸 生乾地黃 白茯苓 陳皮 甘草各4g 桂皮 附子炮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糯米一撮 水煎服(入門).
【陶氏再造散】(入門)
治陽虛 不得汗 名曰 亡陽證.
人蔘 黃芪 桂枝 附子炮 細辛 羗活 防風 川芎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入煨薑三片棗二枚 煎至半 入炒芍藥4g 再煎二三沸 溫服(入門).

    可下不可下402
○ 不惡寒 反惡熱 手掌心 幷腋下 濈濈汗出 乃胃中乾燥 結聚潮熱, 大便硬 小便如常 腹滿而喘 或譫語 脈沈而滑者 裏證也, 裏證內熱 是也 內熱 屬陽明 宜下(活人).
○ 大·小·調胃·三承氣三方見上 傷寒裏證 必須 脈浮 頭痛 惡風 惡寒 表證盡 罷而反發熱 惡熱 譫語 不大便 方可用之.
若脈浮緊 下之 必結胸, 若脈緩 下之 必痞氣(海藏).
○ 傷寒後 三日 法當下 下之太早 則必變他證, 輕者 必危, 危者 必死, 當用平和之藥 小柴胡方見上  少陽形證用藥 凉膈火門積熱條 轉載 方見上 餘熱不退 天水益元散也 方見上 傷寒自利 合而服之(宣明).
○ 若裏熱微者 當微下 大柴胡方見上 太陰形證用藥合解毒湯方見上 傷寒譫語鄭聲 下之, 熱勢未退 又以大柴胡合三承氣 下之 兩除 表裏之熱(宣明).
○ 凡轉下之藥 與裏證藥 參考 選用(丹心).
○ 脈浮 不可下. ○ 脈虛 不可下. ○ 惡寒 不可下. ○ 嘔吐 不可下. ○ 不轉矢氣者 不可下.
○ 小便淸 不可下(活人).
○ 非陽明本證 不可下. ○ 非痞滿燥實 不可下. ○ 非脈沈實 不可下. ○ 非發狂 不可下(雲岐).
 ※急下兩證
○ 少陰主腎 繫舌本 熱氣入藏 留於少陰之經 腎汁乾 咽路焦 故口燥 咽乾 而渴 宜急下之. 非若陽明宜下 而可緩也 雖然陽明一證 發熱 汗多 亦急下之 以胃汁乾 故也(活人).
○ 少陰證 口燥 咽乾 謂之腎汁乾 宜急下之 陽明證 發熱 汗多 謂之胃汁乾 亦急下之(活人).
 ※脈不鼓擊不可下
○ 一少年 傷寒 目赤 煩渴 脈七八至 醫欲 用承氣湯 下之
<東垣>偶來診之 大駭曰 幾殺此兒 被以脈數 爲熱 今脈七至 是極熱也 殊不知.
『內經』云 病有脈從而病反者 何也? 『岐伯』曰 脈至而從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此陰盛膈陽於外 非熱也 取薑附方見上 少陰形證用藥 來吾 以熱因寒用之法 治之 若未就而病者 爪甲已靑 遂頓服八兩 汗漸出而愈(東垣).
 ※下後熱不退宜再下
○ 下後熱不退 再三下之 熱愈盛 脈微氣虛力弱 不加以法 則無可生之理 若輟而不下 則邪熱極盛 陰氣極衰 脈息斷絶 必不可救 如此之證 是下之 亦邪不下 亦死, 醫者 到此殺人活人 一彈之間耳(河間).
○ <經>云 三下而熱不退者 死, 後人 有三四次 加至十數行而生者 此乃偶然誤中耳, 後學 切不可 以爲法 但用解毒湯方見上 傷寒譫語鄭聲合凉膈散方見火門 方見上餘熱不退 調之 庶不失 人命(河間).
○ 汗下後 熱不退 不問有汗無汗 宜白虎湯方見上 陽明形證用藥加人蔘 蒼朮解之妙(河間)
 ※陰耗陽竭證
○ 裏熱內盛 陽厥極甚 皆因失下而成 此證 以致身冷 脈微 昏懵 將死 殊不知 此證 乃陰耗陽竭 陰氣極弱 謂之耗陽 厥極甚 謂之竭 但進凉膈解毒合以服之 以養陰退陽 脈氣漸生 得大汗而愈, 若未愈解毒合承氣下之 次以解毒凉膈天水合而爲一洗滌 藏府則自愈矣(河間).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參照 火門積熱條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 服(局方)
【天水散】(<一名>【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吐瀉腸澼 下利赤 白癃閉盪 胃中積聚 寒熱宣積氣
通九竅 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 消蓄水 止渴 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邪毒.
滑石225g 甘草灸37.5g.細末每11.25g 溫蜜水調服 欲冷陰者 井水調下(宣明)
ː<一名>【六一散】<一名>【益元散】<一名>【神白散】(宣明) ː因寒吐瀉反胃加乾薑18.75g名曰溫六丸 ː濕熱泄瀉加紅麯18.75g名曰淸六丸 俱以陳米飯作丸 梧子大 白湯 呑下50~70丸(入門)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大熱煩躁 不得眠或差後飮酒復劇者及一切熱毒
黃連 黃芩 黃栢 梔子各4g 爲剉作一貼水煎服(活人)

  可和不可和證403
○ 傷寒熱邪 半在表半在裏 宜小柴胡湯方見上 少陽形證用藥和之(活人).
○ 口苦 咽乾 目眩 耳聾 胸脇滿 或往來寒熱 而嘔 屬少陽 忌吐下 宜小柴胡湯和之(仲景).
○ 小柴胡湯 <一名> 和解散 若加黑豆一撮 煎名曰火邪湯(入門).
○ 病若半在表半在裏 法當和解 小柴胡合凉膈散方見火門 方見上餘熱不退主之(河間).
○ 非往來寒熱 不可和
○ 非脇肋急痛 不可和
○ 非胸滿而嘔 不可和(雲岐).

  傷寒兇證404
○ 傷寒病 唇吻反靑 四肢多汗 肝絶也.
○ 形如烟熏 搖頭直視 心絶也.
○ 環口黧黑 柔汗 發黃 脾絶也.
○ 汗出髮潤 喘而不休 肺絶也.
○ 狂言 直視 溲便遺失 腎絶也.
○ 汗出如油 喘促不休 水漿不入 形體不仁 命絶也(仲景).

  傷寒不治證404
○ 脈陰陽俱虛 熱不止者 死. 
○ 脈陰陽俱盛 大汗出 不解者 死. 
○ 少陰病六七日 息高者 死. 
○ 少陰病 吐利煩躁 四逆者 死. 
○ 汗後嘔吐 水藥不入口者 逆. 
○ 下利後 脈絶 手足闕冷 晬時脈還 手足溫者 生, 脈不還者 死. 
○ 發熱下利 至甚厥不止者 死. 
○ 汗下後 復發熱 脈躁疾 下利不止者 死. 
○ 下利厥逆 無脈 灸之脈 不還 身不溫反微喘者 死. 
○ 直視譫語 或喘滿 或下利者 死. 
○ 服麻黃湯二三劑 汗不出者 死. 
○ 熱病 脈躁盛 而不得汗者 死.
○ 發汗 不至足者 逆. ː 汗出如珠 不流者 死.
○ 忽冒昧無脈 服藥後 汗解則生, 若無汗 脈不至者 死.
○ 七八日以上 發大熱 難治.
○ 傷寒 脈乍踈乍數者 不治.
○ 脈代者 不治.   :  口乾  舌黑 不治. ː口張目陷 不治.
○ 尋衣摸空者 逆.
○ 厥陰證 唇靑 舌卷 耳聾 囊縮 不治.
○ 陰陽易過 六七日 不治.
○ 大發濕家 汗則成痓 熱而痓 難治.
○ 發風濕 中濕汗 並逆.
○ 發風溫 汗必譫語 不治(仲景).
   
  傷寒十勸 李子建撰 不可不察
1. 傷寒 頭痛身熱 便是陽證 不可服 熱藥
傷寒六經內 太陰病 頭不痛 身不熱. 少陰病 反發熱 而無頭痛. 厥陰病 有頭痛 而無發熱 卽是陽證 不可 妄投熱藥(局方).
2. 傷寒 當直攻毒氣 不可補益
邪氣在經絡中 當隨證 攻之 或醫者 却行補益 使毒氣流藏 多致 殺人(局方).
3. 傷寒 不思飮食 不可服 溫脾胃藥
傷寒 不思飮食 自是常事 終無餓死之理 如理中元之類 不可輕服 若熱氣增重 或至不救(局方).
4. 傷寒 腹痛 亦有熱證 不可輕服 溫煖藥
傷寒腹痛 多是熱毒 <<<仲景>>>方痛甚者 加大黃 則意可見也. 惟身冷 厥逆 腹痛 方是陰證 當消息之(局方).
5. 傷寒 自利 當看陰陽證 不可例服 溫煖及止瀉藥
自利 惟身不熱 手足溫者 屬太陰, 身冷四逆者 屬少陰, 厥陰外其餘 身熱下利 皆是陽證 不可用 熱藥(局方).
6. 傷寒 胸脇痛 及腹痛 不可妄用 艾灸
傷寒 胸脇痛 屬少陽 腹脹痛 屬太陰 切不可 便用艾灸 多致殺人(局方).
7. 傷寒 手足闕冷 當看陰陽 不可一例作陰證
傷寒 有陰厥 有陽厥 當仔細分辨 不可例用 熱藥(局方).
8. 傷寒 病已在裏 卽不可用藥 發汗
傷寒 須看表裏 若一例 發汗 則邪氣未除 眞氣先涸 死者 多矣(局方).
9. 傷寒 飮水 爲欲愈 不可 令病人恣飮過度
病人發渴 當與水 以消熱氣 然不可 過多常令 不足爲善(局方).
10. 傷寒 病初差不可過飽 及飮酒 羊肉 行房事
病方愈 飮食過飽 病卽再來 謂之食復 勞動太早 病卽再來 謂之勞復 犯房室者 必死(局方).

  傷寒戒忌404
○ 傷寒新差後 但少喫糜粥 常令稍飢 不得飽食 反此則復.
○ 不得早起 不得梳頭洗面 不得多言 不得勞心費力 反此則復.
○ 差後 百日內 氣體未復 犯房室者 死.
○ 忌食羊 雞 狗肉 肥魚 油膩 諸骨汁 及醎藏 鮓脯 油餠 麪等物 病則再發(局方).
 
  中寒證404~405
○ <仲景>論 傷寒矣 未及乎中寒 先哲治冒大寒 而昏中者 用附子理中湯 其議藥則得之 然曰傷 曰中未有議 其異同者 夫傷寒 有卽 病有不卽病 必大發熱 病邪循經而入 以漸而深 中寒則倉卒感受其病卽發而暴 一身受邪 難分經絡 無熱可發 溫補自解 此氣太虛也 不急治 則死矣(東垣).
○ 中寒者 寒邪直中三陰 卒然昏不知人 口噤 四肢强直 拘急疼痛 若不急治 死在朝夕 先用熱酒 薑汁405各半盞 灌服 次用 回陽救急湯方見上 傷寒陰毒 附子理中湯 朮附湯 廻陽湯(醫鑒).
○ 中寒 雖燥熱 煩渴 可煎 附子理中湯 浸水中 冷服之 不可熱服(醫鑒).
○ 冷極唇靑 厥逆 無脈 陰囊縮者 急用葱熨法 或吳茱萸熨法方見積聚 幷艾灸臍中 與氣海 關元 各三五十壯而脈不出 手足不溫者 死(入門).
○ 中寒 則口噤 四肢强直 卒然暈倒(得效).
【附子理中湯】405
治中寒 口噤 身强直
附子炮 人蔘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灸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三因).
ː<一方> 加吳茱萸 肉桂 當歸 陳皮 厚朴各等分 煎服 亦名【附子理中湯】(回春).
【朮附湯】
治中寒
白朮12g 甘草灸6g 附子炮4g
剉作一貼 入薑10片 煎水 調蘇合香元3丸 服之(得效).
【廻陽湯】
治中寒
益智仁 靑皮各8g 川烏生 附子生各4g 乾薑炮2g
剉作一貼 入薑7片棗二枚 水煎服(得效).
 ※寒厥暴亡
○ 一婦人 病傷寒 暴亡 脈絶 有一道人 見之曰 是寒厥爾 不死也 令人 速掘地作坑 以薪炭燒之 竢極煖施薦覆坑舁 病人臥其上 厚皮覆之 少頃 大汗沾衣 卽甦(類聚). ∴ 舁(예 : 들것여 : 마주들)
【葱熨法】
治中寒 身冷 脈微 面靑
葱白連根切 小麥麩各3升 以水和勻 分2布炒 令極熱絹布之 互熨臍上 冷則用水拌濕 更炒 熨之(醫鑒).
【吳茱萸熨法】 積聚門에 本方은 없고 熨癥法에 吳茱萸를 使用한 熨法이 있어서  轉載한다 : 著者
【熨癥法】
治癥瘕
吳茱萸3升碎之 酒和煮熱布裹 爩癥上 冷更炒爩 移走則逐而熨之(外臺).

  感寒及四時傷寒405
○ 寒溫不節 將理失宜 乍煖脫衣 甚熱飮冷 坐臥當風 居處暴露 衝冒霜雪 凌晨朝起 呼吸冷氣 久晴暴煖 忽變陰寒 久雨積寒 致生陰濕 如此之候 皆爲邪厲 侵傷肌膚 入于腠理 使人身體沈重 肢節痠疼 項背拘急 頭目不淸 鼻塞聲重 淚出氣壅 胸膈凝滯 飮食不入 凡此之證 若不便行解裏 伏留經絡 傳變無已(得效).
○ 尋常感冒 有表證 宜羗活沖和湯 防風沖和湯 芎芷香蘇散方見上, 寒毒入裏 吐利者 藿香正氣散, 挾食停痰 人參養胃湯 二方見上 傷寒陰證, 時令感冒 宜升麻葛根湯.
○ 大抵 感冒 古人不敢 輕發汗者 正由麻黃 能開腠理 用或不得其宜 則導泄眞氣 因以致虛 變生他證此藥 乃平和之劑人參養胃湯也 止能溫中 解表 而已 不致妄擾也(局方).
○ 雜病 與傷寒 相類者 極多 凡有感冒 輕證不可便認 爲傷寒 而妄治之 其或可者 盖亦因其不敢放肆 多用和解平和之藥 散之爾(丹心). ∴ 肆(이 : 익힐)
○ 凡感冒風寒 通謂之四時傷寒 宜沖和散 正氣散 參蘇飮方見上 傷寒陽證 沃雪湯 交加散 十味芎蘇散方見瘟疫 對金飮子方見上 內傷門 醒酒不醉條
【人參養胃湯】 治傷寒陰證 及外傷風寒 內傷生冷 憎寒壯熱 頭痛身疼 
【羗活冲和湯】
治春夏秋感冒風寒 發熱惡寒 頭痛項强 或無汗 或有寒 以代桂枝 麻黃 靑龍各半湯 治太陽經 表熱之神藥也(丹心).
此藥 非獨治四時風寒 春可治溫 夏可治熱 秋可治濕 治雜病亦有神也方見上 傷寒六經用藥. <一名>【九味羗活湯】已下 傷寒六經用藥 轉載
不問四時 但有頭痛 骨節痛 發熱惡寒 無汗 脈浮緊. 宜用此 代麻黃 爲穩當(節庵).
ː有汗 不得服麻黃, 無汗 不得服桂枝, 若誤服 其變不可勝言 故立此法 使不犯三陽禁忌 乃解表神方.
羗活 防風各6g 蒼朮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黃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葱白二莖 水煎服(入門).
ː羗活 治太陽 肢節痛 乃撥亂反正之主也, 防風 治一身盡痛 聽軍將命令而行, 蒼朮 雄壯 上行之氣能除濕氣 下安太陰, 甘草 緩裏急和諸藥, 川芎 治厥陰頭痛 在腦, 生地黃 治少陰 心熱 在內, 黃芩治太陰 肺熱在胸, 白芷 治陽明頭痛 在額, 細辛 治少陰腎經 苦頭痛(正傳). 
【防風沖和湯】
治春夏秋 感冒風寒 頭痛 身熱 自汗 惡寒 脈浮緩
羗活 防風各6g 白朮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 入薑三葱三.煎服. ː<一名>【加減冲和湯】
【冲和散】
治四時感冒 風寒
蒼朮16g 荊芥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沃雪湯】
解利四時傷寒 以此溫和表裏 通順陰陽
蒼朮12g 厚朴6g 川芎 當歸 防風 白芍藥 陳皮 葛根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類聚).
【升麻葛根湯】
治溫病 及時令感冒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葱二 煎服(局方).
【交加散】卽五積散 人蔘敗毒散 兩對半合 和煎服 則邪氣自散矣.
【五積散】治感傷風寒 頭痛身疼 四肢逆冷 胸腹作痛 嘔吐泄瀉 或內傷生冷 外感風冷 並皆主之
蒼朮8g 麻黃 陳皮各4g 厚朴 桔梗 枳殼 當歸 乾薑 白芍藥 白茯苓各3g 白芷 川芎 半夏 桂皮 甘草各2g 入薑三片葱白 三莖 水煎服(入門).ː<一方> 除白芷 肉桂 餘材慢火炒 令色變攤冷
入桂芷 名曰【熟料五積散】不炒者 名曰【生料五積散】(海藏) ː 傷寒陰證 加附子.
【人蔘敗毒散】治傷寒時氣 發熱頭痛 項强 肢體煩疼 及傷風咳嗽 鼻塞聲重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薄荷少許 水煎服(醫鑒).
ː本方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名曰【人蔘羗活散】 ː加荊芥穗 防風等分名曰【荊防敗毒散】
ː腰以上浮腫者加麻黃 防風 黃芩 梔子服
【不換金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或 寒熱往來 方見上 傷寒陰證 
【大正氣散】風寒濕 氣脹須涉 治脾胃怯弱 爲風寒暑 濕氣所傷 心腹脹滿 有妨飮食
白朮6g 藿香 檳榔 半夏 乾葛 枳殼 橘皮 厚朴 桂枝 甘草各2g 姜棗煎服(入門轉載)
【正氣散】藿香正氣散 不換金正氣散 大正氣散이 있으나 入門에 不換金正氣散의 省名이 正氣散으로 되어 있다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頭痛 發熱 咳嗽及內因七情 痰盛胸滿 潮熱 方見上 傷寒陽證
【十味芎蘇散】治溫熱瘟疫病 川芎6g 半夏5g 赤茯苓 紫蘇葉 柴胡 乾葛各4g 陳皮 枳殼 甘草各3g 桔梗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丹心).  瘟疫門 治法條 轉載
【對金飮子】治酒食傷和胃 消痰
陳皮12g 厚朴 蒼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ː 加乾葛8g 赤茯苓 縮砂 神麴各4g尤好(活人心).

  外感挾內傷證405
○ 外感無內傷 用<仲景法>(丹心).
○ 傷寒兼內傷者 十居八九 盖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只用補中益氣湯方見 內傷 出入加減
氣虛甚者 少加附子 以行參芪之功
○ 傷寒 <丹溪> 用補中益氣湯, <海藏> 用九味羗活湯 皆是和解之意 不使眞氣散失也(綱目).
○ <丹溪> <海藏> 諸賢 治傷寒 皆以補養 兼發散之法 此乃風雨寒熱 不得虛邪 不能獨傷人之旨也. 俗醫 謂傷寒 無補法 不分虛實 一例汗下 而致夭橫 實醫門之 罪人也(綱目).
○ 傷寒一證 頭疼 身熱 惡寒 微渴 濈然汗出 沈困 身痛 脚痠 脈浮406虛 無力 名曰勞力感寒 不可誤作 正傷寒 大發汗 宜加味益氣湯(回春).
○ 外感挾內傷 宜陶氏補中益氣湯 十味和解散.
【陶氏補中益氣湯】406
治內傷氣血 外感風寒 頭痛身熱 惡寒自汗 沈困無力
人蔘 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柴胡 陳皮 羗活 白朮 防風各3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葱白二莖 水煎服 如元氣不足 加升麻1g(入門).
【加味益氣湯】
治勞力感寒證
羗活6g 人蔘 黃芪 防風 柴胡各4g 白朮 陳皮 當歸各3g 甘草2g 升麻 黃栢酒炒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 熱甚 加酒炒黃芩1g(回春).
【十味和解散】
治外感內傷 頭痛身熱
白朮16g 桔梗8g 當歸 陳皮 枳殼 防風 白芍藥 厚朴 人蔘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三莖 水煎服(丹心).
【補中益氣湯】(東垣)
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 內傷虛證一切 &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ː<一方> 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
ː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 以補之心火 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 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 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 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內傷門 轉載
 
  ※外感內傷虛證宜補 
○ 一婦 年70 患傷寒 發熱惡寒 諸醫以藥發散 旬日不效 飮食漸少 昏沈不省 口不能言 眼不能開 咽喉 有微氣 有欲絶之候 六脈 虛微若無 以人蔘濃煎湯 徐徐灌之 連用頓甦 又歷14年而卒. 夫人蔘 廻元氣 於無何有之鄕 果有起死回生之功.
醫說 載 一人 傷寒 成壞證 只服人蔘湯 鼻梁出汗 而愈 與此同(回春).
【人蔘膏】(入門)(醫說) 氣門轉載
治 元氣虛乏 精神短少 言語不接 能回元氣 於無何有之鄕 王道也
人蔘600g切片 砂鍋內 水浮藥一指 文武火煎 乾一半 傾在別處 又將渣如前煎 三次 嚼參 無味 乃止 却將前汁 入鍋內 熬成膏 隨時服(日服5~6匙) 有肺火與天門冬 對用甚妙(入門).
人蔘 治脾肺 陽氣不足 能補 氣促短氣 少氣 非升麻 爲引用 不能補上升之氣 升麻一分 人蔘三分 爲相得也. 若補下焦元氣 瀉腎中火邪 茯苓爲之 使(東垣).
人蔘膏 獨參湯 須以長流水 煎服 乃有奇效(醫說).
【人蔘散】治飮酒 房勞 酒入百脈 令人恍惚 失常 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者
熟地黃8g 人蔘 白芍藥 瓜蔞根 枳殼 茯神 酸棗仁 甘草各4g.水煎服(得效).
【獨參湯】夫虛勞吐血後 羸弱 氣微少.
大人蔘80g去蘆 剉作一貼 入棗5枚 以長流水 濃煎服(新書).
【人蔘散】治消中
滑石75g 寒水石 甘草各37.5g 石膏18.75g 人蔘9.38g 爲末 每取7.5g 溫水 調下(子和).
【人蔘飮】<一名> : 【補氣湯】 人遇勞倦辛苦 用力過多 卽服一~二貼 免生內傷發熱之病.
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麥門冬各4g 茯神 甘草各3g 五味子20粒.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水煎服(必用)
【人蔘茯苓散】<一名> 【人蔘散】 治腎消尿濁如膏
滑石 寒水石各6g 甘草3g 赤茯苓 乾葛 黃芩 薄荷 大黃各2g 連翹 人蔘 白朮 澤瀉 桔梗 梔子 天花粉 縮砂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ː<一名>人蔘散(東垣)

  孕婦傷寒 406
○ 孕婦傷寒 宜用芎蘇散 黃龍湯 柴胡枳殼湯 窧胎散(入門).
○ 傷寒熱病 宜護胎 井底泥 及靑黛 伏龍肝 井水調塗 臍腹上 乾則再濕 塗庶免傷胎(回春).
【芎蘇散】
治孕婦傷寒 頭痛 寒熱 咳嗽
黃芩 前胡 麥門冬各4g 川芎 陳皮 白芍藥 白朮各3g 紫蘇葉 乾葛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葱 煎服(入門).
 【黃龍湯】
治孕婦傷寒 發熱及産後發熱 熱入血室 等證 卽小柴胡湯去半夏也 與四味 凉血地黃湯合用 尤好(入門).
【凉血地黃湯】治産後發熱  生地黃12g 赤芍藥 當歸 川芎各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袖珍). 婦人 轉載
【柴胡枳殼湯】
治孕婦傷寒 發熱 口乾 腹滿 便閉 譫語 或發癍
大靑無則代以藍葉 生地黃 石膏各6g 柴胡4g 枳殼 黃芩 梔子 知母 麥門冬 乾葛各2g 升麻 甘草各1g   
剉作 水煎服(入門).
【罩胎散】
治孕婦傷寒 大熱 或發痘疹 恐傷胎藏
嫩卷荷葉40g焙 蛤粉20g 爲末 每服7.5g 蜜水 調下(入門). ∴ 罩〔조 : 가리(고기잡는 기구)  :  編者

  痼冷406
○ 痼冷者 爲痼 久而冷也 痼者 固也 冷者 寒甚也(醫鑒).
○ 藏府之中 停寒不散 謂之沈寒 積冷不解 謂之痼冷 宜附子理中湯方見上 傷寒陰證 四柱散方見大便 衝寒散 加減白通湯 靈砂 金液丹 至聖來復丹 代灸塗臍膏 加味理中湯
【四柱散】(局方)
治元藏虛冷 臍腹冷痛 大便滑泄 耳鳴 頭眩 
木香 白茯苓 人蔘 附子炮各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塩少許 水煎 空心 溫服(局方). 大便門 寒泄條 轉載
【衝寒散】
治痼冷腹痛 泄瀉 飮食減少
香附子 陳皮 草果各6g 縮砂 白薑 肉豆蔲各3g 藿香 白茯苓 木通 吳茱萸各1g
爲末每7.5g 溫酒 或薑湯 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加減白通湯】
治沈寒痼冷 臍腹冷痛 大便自利 足脛寒而逆
附子炮8g 乾薑炮 肉桂 草豆蔲煨 半夏 人蔘 白朮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葱白五莖 水煎服仍灸氣海 三里穴(寶鑑).
【靈砂】
治諸虛痼冷 厥逆如神
水銀150g 硫黃37.5g 同入鐵銚內 炒成砂子 有烟焰 起以醋灑之 硏細入水 火鼎赤石脂 封口塩泥固濟炭12kg煆 經宿取出
細硏 糯米糊和 丸麻子大 每5~7丸 以至15丸 空心 以人蔘大棗湯下, 忌食猪 羊血 菉豆粉 冷滑之物(局方).
【金液丹】
治久寒痼冷 及吐利日久 身冷脈微
硫黃375g 硏細飛過 盛磁器盒內 以赤石脂泥 縫外以塩泥固濟 先掘地埋 小罐子 盛水令滿 安盒子 在上 用泥固濟 訖慢火 養7日7夜 候足加頂火600g煆 取出放冷 硏爲細末
左藥末37.5g 用蒸餠37.5g 湯浸去水脈 和丸梧子大 每30丸 多至100丸 溫水 飮下 空心服(局方).
【至聖來復丹】406~407 
治痼冷 心腹冷痛 藏府虛滑 及霍亂吐瀉 脈微欲絶 又治 榮衛不交 養心腎 不升降 上實下虛 氣塞痰厥一切危急之證 但有胃氣 無不獲安 此藥配類二氣 均調陰陽 可冷可熱 可緩可急 功效殊勝
硫黃 硝石各37.5g
細末 入銚內 以微火慢炒 用柳木篦 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相入 再硏極細 名曰【二氣砂】乃入 水飛五靈脂 陳皮 靑皮 爲末各75g 次入太陰玄精石末37.5g 和勻 醋糊和 丸豌豆大 空心 米飮下30丸 或50丸(活人). ː<鐵甕城 八角杜>先生方也. <一名>【正一丹】(局方).
【加味理中湯】407
治痼冷積寒
附子炮 人蔘 白朮 乾薑炒 肉桂 陳皮 白茯苓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回春).
【代灸塗臍膏】
治痼冷 臍腹痛
附子 馬藺子 蛇床子 吳茱萸 肉桂 木香 爲細末 用白麪一匙 薑汁調成膏
攤紙上圓 三寸許 貼臍下 關元 氣海 自晩至曉 其力可 代灸100壯(海藏).

   傷寒有五種407
○ 有中風 有濕溫 有傷寒 有熱病 有溫病 皆以脈理推之
○ 中風之脈 陽浮而滑 陰濡而弱. 濕溫之脈 陽濡而弱 陰少而急. 傷寒之脈 陰陽俱盛 而緊濇. 熱病之脈 陰陽俱浮 浮遲而滑 沈而散澁. 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不知 何經之動也 隨其經 所在而取之(難經).

  傷寒十六名
○一曰傷寒 二曰傷風 三曰傷寒見風 四曰傷風見寒 五曰風濕 六曰中濕 七曰風溫 八曰濕溫 九曰溫毒 十曰中暍 十一曰熱病 十二曰溫病 十三曰晩發 十四曰痓病 十五曰溫瘧 十六曰疫癘(類聚).
○ 濕病 有五種 乃風濕 濕溫 寒濕 中濕 濕痺也
○ 溫病 有五種 乃春溫 風溫 溫疫 溫瘧 溫毒也(入門) 濕 詳見濕門. 溫 詳見瘟疫

  傷寒相類四證
○ 一曰 痰飮詳見痰門, 二曰 虛煩詳見火門, 三曰 脚氣詳見足部,  四曰 食積詳見內傷(入門).
   
  傷寒賦
傷寒爲病 反覆變遷 賴先師究詳之遺旨 成後學診治之良詮
太陽 則頭痛身熱脊强 陽明 則目疼鼻乾不眠 少陽 耳聾脇痛寒熱嘔而口爲之苦
太陰 腹滿自利 尺寸沈而津不到咽 少陰 舌乾口燥 厥陰煩滿囊縮
一二日可發表而散 三四日宜和解而痊 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 七八日不解又復再傳
日傳二經病名兩感 經傳六日應無一全
太陽無汗 麻黃爲最 太陽有汗 桂枝可先 小柴胡 爲少陽之要領 大柴胡 行陽明之秘堅
至三陰 則難拘定法 或可溫而或可下 宜數變以曲盡生意 或可方而或可圓
且如陽證 下之早者 乃爲結胸 陰證 下之早者 因成痞氣
發狂爲血 蓄于內 于大便之極實 發黃爲熱 積於中 兼小便之不利
微喘緣表之未解 微煩爲陽之相勝 喘滿而不惡寒者 當下而痊 煩極而反發厥者 乃陰所致
狐惑 盖緣失汗虫蝕 藏急蝕肛 蚘厥 却緣多蝕虫攻咽 及攻胃
渴乃煩多 斑爲熱熾 陽明內實 則爲寒熱往來 太陽中風 因作剛柔二痓
衄血 雖爲欲解 動陰血者 有厥竭之憂 厥利 雖若尋常反能食者 有除中之忌
厥有二端 治非一類 陰厥 脈沈而細 初緣利過 陽厥 脈沈而滑 始因便秘
治陽 則芒硝大黃 治陰 則附子薑桂 死生係反掌之間 脈藥可折肱而治
因知風溫 汗不休 當用漢防己 胸痞 利不止 宜服禹餘粮 倂病歸干一經 邪不傳兮 表解疾愈
戰汗分爲四證 陽升陰兮 熱退身凉 咳逆者 羗活附子 腹痛者 桂枝大黃
微虛相傳 則爲短氣 勞食再復 乃成內傷 陽明 背惡寒而唇口燥懸 知白虎爲最
少陰 身體痛 而筋肉惕 乃聞眞武至强 將欲發黃 先出頭汗 始因和迫
終至亡陽 渴欲飮水 水入卽吐者 五苓散 燥欲潄水 水入不下者 犀角湯
況乃大靑龍 兼理風寒 小承氣 正蠲潮熱 不得眠而 煩燥 甚雞子 入於黃連
但有熱而 嘔噦 頻薑汁 加於竹葉 二匕瓜蒂散 吐傷寒 中脘痰涎 三物桃花湯 理少陰 下利膿血
厚朴半夏 治腹脹爲偏宜 葱白麻黃 理頭疼爲至截 調溫毒 可用黑膏 散赤癍 當行紫雪
吐血者 須煎黃連蘗皮 咽痛者 通用?膚甘桔 三物白 雖云頗峻 散結胸寒實中焦
十棗湯 固非乏常 治痞滿痛連兩脇
加以大熱 錯語呻吟 乾嘔者 黃連解毒 脈遲 熱多寒少 血弱者 黃芪建中 汁之過多 動悸而惕
下之先時 懊憹在胸 旋覆大赭 理心痞而噫不息 桂枝各半 療身痒而汗不通 勞復
身熱湯名猳鼠糞 腸垢臍熱 藥用白頭翁 疫癘者 春夏秋冬 各有分 用雖十全九證
百合者 行住坐臥 皆不定 號爲百脈一宗
常謂多眠 身猶灼熱 風溫 可用萎蕤 不眠 心蘊虛煩 斂汗 必須酸棗
手足攣搐 當末牛芳根 咳嗽生痰 宜行金沸草 不可汗 本有數種 動氣與風濕408脈虛
不可下 自非一端 動氣與陽浮408在表 濕證 不可汗傷 霍亂 多緣熱惱
溫病 發於春夏 要須柴葛以解肌 奔豚 挾逐寒邪 多用桂苓爲可保
盖聞乍寒微熱 名似瘧 不嘔淸便 必自愈 臍痛引陰 名藏結 下利白胎 不可醫
口燥咽乾 雖少陰 下莫可緩 肉瞤筋惕 發動氣 汗以致羸 陽明與少陽合病 脈弦者 名曰負
傷寒與熱病將痊 食多者 號曰遺 自汗 有風溫 濕溫 若亡陽 則朮附可用
身痛 有表證 裏證 若陰毒 則四逆尤遲 脾約者 大便難 而小便數 治用大黃枳殼
恊熱者 小便澁 而大便利 用須黃連當歸 嘔吐 有寒有熱 寒則當溫 熱當以解
譫語 有虛有實 實則可下 虛不可爲
陽毒 則狂斑煩亂 以大靑升麻 可廻困篤 陰毒 則唇靑厥逆 以正陽甘草 或拯顚危
發厥時 胸煩尤甚 此藏氣絶 而精神散 大汗後 身熱猶盛 此陰陽交 而魂魄離
嗟夫生死之關
陰陽是主 陽脈 見於陰經 其生也 可知 陰脈 見於陽經 其死也 可許 土衰木旺 則爲賊能 無剋除之災 水升火降 則爲和會 見歡欣之擧 緣傷寒傳變之不常 非雜病徑直而可取
是用替篤心神
洞窺藏府 推惻隱之 端以濟乎今 拯疲癃之 疾以遵乎古 庶幾可 登東垣之堂 不負乎 諄諄之語.

  單方408 凡20種
石膏  :  主傷寒熱病 汗後 脈洪大 頭痛 口燥 大渴 取石膏碎40g 水煎 服之(本草).
硫黃  :  治傷寒陰證 身冷 脈微 手足厥而躁 硫黃20g 爲末 艾湯 調服 卽時安臥 汗出而愈(入門).
柴胡  :  療傷寒 第一解肌 除煩熱 剉40g 水煎 服之(本草).
葛根  :  傷寒初患 頭痛 身熱 葛根剉40g 水煎服.ː 生葛 取汁飮一升 亦效(本草).
麻黃  :  療傷寒 解肌 發汗 爲第一 去節取20g 水煎 服之(本草).
百合  :  傷寒陰毒 煮百合濃汁 服一升良(本草).
竹瀝  :  主傷寒勞復 竹瀝小煎 數數飮之 取汁(本草).
梔子  :  治傷寒熱病 勞復 梔子10枚 碎 水煎服 微汗(本草).
皂莢  :  傷寒昏迷 不省人事
  皂莢末 以紙撚燒烟 入鼻有嚔 可治 無則不治 肺氣上絶也 可治者 隨用
  皂莢 半夏 生白礬 共6g 爲末 薑汁調服 探吐痰 去卽甦(回春).
牡鼠糞  :  專主勞復 入葱豉 水煎服(本草).
生梨  :  主傷寒 熱盛 取食之(本草).
葱酒  :  治感寒初覺 連鬚葱白 細切 投熱酒中 飮之 取汗差(俗方).
荊芥  :  主傷寒頭痛 取穗40g 濃煎 服之(本草).
紫蘇葉  :  治感傷風寒 濃煎湯 飮之 取汗差(本草).
忍冬藤  :  治感傷風寒 濃煎湯 溫服 取汗(本草).
薄荷  :  療傷寒陰陽毒 取葉 煮汁 溫服 取汗良(本草).
菉豆粥  :  治傷寒熱病 煩渴 煮作粥 常服之(本草).
人屎  :  卽野人 乾糞也. 主傷寒 發熱 發狂 溫水漬 取汁 飮之(本草).
婦人月水  :  解女勞復 及陰經熱 取月經衣 溫水漬 取汁 飮之(本草).

  鍼灸法408
○ 傷寒 初得一二日 頭痛寒熱 宜灸巨闕 上脘 中脘各50壯(得效).
○ 傷寒 大熱不止 取曲池瀉 絶骨補 陷谷出血 八關 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
○ 傷寒 頭痛 刺合谷 攢竹(綱目).
○ 傷寒汗不出, 取合谷鍼五分遍身汗出卽出鍼此久發汗大妙 復溜瀉 商丘 腕骨 陽谷 俠谿 厲兌 勞宮 風池 魚際  經渠 內庭 又十二經 榮穴 皆可刺(綱目).
○ 傷寒汗多 不止 取內庭 合谷 復溜俱瀉(綱目).
○ 傷寒頭痛 太陽證 刺完骨 京骨 陽明證 刺合谷 衝陽 少陽證 刺陽池 丘墟 風府 風池(雲岐).
○ 傷寒結胸 先使人心蔽骨下 正痛處 左畔揉之 以毫鍼者 左畔支溝穴 次刺左間使穴 名曰雙關 刺 次刺 左行間穴 左邊結胸 立效 右亦依上法 刺之 慢慢呼吸 停鍼 立409愈(綱目).
○ 傷寒胸痛 取期門 大陵(綱目).
○ 傷寒脅痛 取支溝 陽陵泉(綱目).
○ 傷寒陰證 腹痛 灸足小指外側上紋尖 灸三壯 男左女右(回春).
○ 傷寒陰毒 危極 藥餌無功 速灸臍中300壯 又灸 氣海 關元各200~300壯 以手足溫煖 爲效(本事).
○ 又法 陰證已極 玉莖縮入 速令人捉定 急將艾丸菉豆大 放在陰莖口上 灸三壯 其莖卽出(回春)
○ 傷寒 手足厥冷 取大都鍼一分
○ 傷寒六脈俱無 取復溜補之大回穴脈 合谷 中極 支溝一寸半此穴和脈絶穴 巨闕三寸三分 氣衝灸七壯(綱目).
○ 傷寒 熱退後 再發熱 取風門 合谷 行間 絶骨(雲岐).
○ 傷寒熱病五十九刺法
頭上五行 行五者 以越諸陽熱逆也 謂頭中行 上星 顖會 前頂 百會 後頂 五穴也.
兩傍 謂承光 通天 絡却 玉枕 天柱 十穴也 又兩傍 謂臨泣 目窓 正營 承靈 腦空十穴也.
○ 大杼 膺兪 缺盆 背兪 此八者 以瀉胸中之熱也.
○ 氣街 三里 巨虛 上下廉 此八者 以瀉胃中之熱也.
○ 五藏兪傍五 此十者 以瀉五藏之熱也 膺兪 卽中府穴 背兪卽風門穴 髃骨卽肩髃穴 髓空卽腰兪穴也(內經).
○ 熱病 不可刺者 有九
一曰 汗不出 大顴發赤 噦者死 二曰 泄而腹滿 甚者 死 三曰 目不明 熱不已者 死 四曰 老人 嬰兒熱 而脹滿者 死 五曰 汗不出 久下血者 死 六曰 舌本爛熱 不已者 死 七曰 欬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 死 八曰 髓熱者 死 九曰 熱而痙者 死  痙者 腰折瘛瘲 齒噤齘也(靈樞 熱病 第二十三)

                                        暑409     
  暑者相火行令也409
○ 夏至日後 病熱爲暑. 暑者 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齒而入 傷心包絡之經, 其爲證 煩則喘喝 靜則多言 身熱而煩心 大渴引飮 頭疼自汗 倦怠少氣 或下血 發黃 生斑. 甚者 火熱制金 不能平木 搐搦 不省人事矣(節齊).
 
  傷寒傳變爲溫爲暑
○ 凡病傷寒 而成溫者 死. 先夏至日者 爲病溫 詳見瘟疫 後夏至日者 爲病暑 暑當與汗 皆出勿止(內經 熱論篇 第三十一).
 瘟疫形證525  已下 瘟疫條 轉載
○ 冬合寒反暖 春發溫疫 其證,發熱 腰痛强急 脚縮不伸 胻中欲折 目中生花 或濇濇增寒復熱
○ 春合暖反凉 夏發燥疫 其證,身體戰掉 不能自禁 或內熱口乾 舌破咽塞聲嘶
○ 夏合熱反寒 秋發寒疫 其證,頭重頸直 皮肉强痺 或蘊而結核 起於咽喉 頸項之側 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
○ 秋合凉反陰雨 冬發濕疫 其證 乍寒乍熱 損傷肺氣 暴嗽嘔逆 或體熱發斑 喘咳引氣(三因).
○ 感四時不正之氣 使人痰涎壅盛 煩熱 頭疼身痛 增寒壯熱 項强睛疼 或飮食如常 寄居依舊 甚至聲啞或赤眼 口瘡大小 腮腫喉痺 咳嗽稠粘 噴嚔(醫鑒).
脈法
○ 尺膚熱甚 脈盛躁者病溫也(靈樞).
○ 時逆之脈 無定遽 隨時審思乃㪲未可輕議(得效).
○ 陰陽俱盛 病熱之極 浮之而滑沈之散澁 惟有溫病 脈散諸經 各隨所在 不可指名(脈訣).
○ 陽脈濡弱 陰脈弦緊 更遇溫器 變爲瘟病.
○ 溫病2~3日 體熱 腹滿 頭痛 食飮如故 脈直而疾8日死.
○ 溫病8~9日 頭身不痛 目崩赤色 不變而反利 脈來澁 按之不足擧時大 心下堅 17日死
○ 溫病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 厥逆 汗自出 脈堅强急者生, 虛軟者死(脈法).
○ 溫病 穰穰大熱 脈細小者死
○ 瘟病下利 腹中痛甚者死(醫鑒).
○ 熱病得汗 脈安靜者生,躁急者死.及大熱不擧者亦死
○ 熱病7~8日當汗 反不得汗 脈絶者死(醫鑒).
○ 熱病脈靜汗已出 脈盛一逆也 死不治(靈樞).
 瘟疫治法
○ 溫熱病者 夏至前發爲溫病, 夏至後發爲熱病,謂之伏氣傷寒,所謂“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 是也(丹心).
○ 寒喧不時 人多疾疫(得效).
○ 衆人病一般者 是天行時疫 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丹心).
○ 治法 切不可作傷寒正治而大汗 大下 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 陽明二經藥,
少陽 小柴胡湯, 陽明 升麻葛根湯 加減治之(正傳).
○ 春發溫疫 宜葛根解肌湯, 夏發燥疫 宜,調中湯,秋發寒疫 宜,蒼朮白虎湯,冬發濕疫 宜,甘桔湯.
 表證用 荊防敗毒散,半表裏證 用,小柴胡湯,裏證 用,大柴胡湯. 宜補,宜散,宜降,用人中黃丸(入門).
○ 溫病初證未端積先以敗毒散治之 看歸在何經 隨經施治(正傳).
○ 九味羌活湯 治瘟疫初感1~2日肝服之 取效如神(正傳).
○ 又有大頭瘟 蝦蟆瘟 鸕鶿溫 別有條在下
○ 瘟疫宜用,聖散子 十神湯 柴胡升麻湯 解肌湯 香蘇散 芎芷香蘇散 十味芎蘇散 雙解散 淸熱解毒散 加味敗毒散 神授太乙散 五瘟丹 茵蔯丸 人中黃丸 如意丹 黑奴丸(諸方).
【葛根解肌湯】治春疫 發熱而渴
葛根12g 麻黃 黃芩,各8g 芍藥6g 桂枝4g 甘草3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調中湯】治夏發燥疫 口乾咽塞
大黃6g 黃芩 芍藥 葛根 桔梗 赤茯苓 藁本 白朮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荊防敗毒散】治瘟疫 及大頭瘟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赤茯苓 人參 枳殼 桔梗 川芎 荊芥 防風,各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白虎湯】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  本方加人蔘4g,名曰人蔘白虎湯. 本方加蒼朮4g,名曰蒼朮白虎湯(丹心).
【人蔘白虎湯】卽白虎湯加人蔘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人蔘4g 人蔘4g.水煎服(丹心).
【蒼朮白虎湯】卽白虎湯加蒼朮
石膏20g 知母8g 蒼朮4g 甘草3g 粳米半合.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 餘熱 及陽明證 自汗 煩渴 幷差後虛煩等證.
石膏160g 人蔘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2匙服(入門).
【六和湯】治暑傷心脾,嘔吐 泄瀉,或霍亂 轉筋及浮腫 瘧痢
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半夏 杏仁 人蔘 甘草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ː加麩炒黃連 名曰淸暑六和湯 ː治中暑 加羗活 川芎 蒼朮.
【必用方甘桔湯】治風熱 咽喉腫痛 或喉痺神效
桔梗8g 甘草 荊芥 防風 黃芩 薄荷,各4g 爲剉作一貼,水煎徐徐服,加玄參4g,尤妙(必用).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爲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水煎服(入門).
ː<一名>三禁湯, 以其禁發汗 禁利小便 禁利大便, 故只用此藥 乃和解之劑也(入門).
ː專治少陽半表裏證及汗下後不解,過經不解 時氣瘟疫,熱入血室等證,其間有五證尤爲的當,
傷寒五六日心煩喜嘔者一也,寒熱往來者二也,耳聾胸痞者三也,發潮熱者四也,差後發熱者五也, 此五證尤爲可服(入門).
ː<一名>人蔘湯(得效).
【大柴胡湯】治傷寒病 少陽轉屬陽明 身熱不惡寒 反惡熱 大便堅 小便赤 譫語 腹脹 潮熱
柴胡 黃芩 白芍藥,各10g 枳實6g 半夏4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正傳).
【人中黃丸】治四時疫癘
大黃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蒼朮 防風 滑石 香附子 人中黃各等分 爲末 神麴糊和 丸梧子大 每70丸,
氣虛四君子湯, 血虛四物湯, 痰多二陳湯 作湯送下, 如無人中黃 用糞缸炭代之 或以朱砂 雄黃爲衣亦好(入門). 
【羗活冲和湯】治春夏秋感冒風寒,發熱惡寒 頭痛項强 或無汗或有汗,
以代桂枝 麻黃靑龍各半湯, 治太陽經 表熱之 神藥也(丹心).
此藥非獨治 四時風寒 春可治溫, 夏可治熱, 秋可治濕, 治雜病 亦有神也 ː<一名>九味羗活湯
【九味羗活湯】(<一名> : 羗活冲和湯) 不問四時 但有頭痛 骨節痛 發熱惡寒 無汗 脈浮緊. 宜用此代麻黃爲穩當(節庵)
ː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誤服其變不可勝言,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陽禁忌乃解表神方.
羗活 防風,各6g 蒼朮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黃,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生薑三片大棗二枚,葱白二莖,水煎服(入門) ː<一名> 羗活冲和湯(醫鑑) ː羗活 治太陽肢節痛 乃撥亂反正之主也, 防風 治一身盡痛 聽軍將命令而行, 蒼朮 雄壯上行之氣 能除濕氣 下安太陰, 甘草 緩裏急和諸藥, 川芎 治厥陰頭痛在腦, 生地黃 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 治太陰肺熱在胸, 白芷 治陽明頭痛在額, 細辛 治少陰腎經苦頭痛(正傳)
【聖散子】治疫癘流行 不問陰陽表裏 連服取差 又治風溫 濕溫等證
草豆蔲煨 猪苓 石菖蒲 赤茯苓 良薑 獨活 赤芍藥 附子 麻黃 厚朴 藁本 枳殼 柴胡 澤瀉 細辛 防風 白朮 藿香 半夏 吳茱萸 蒼朮 甘草各2g 爲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活人).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
葛根 赤芍藥 升麻 白芷 川芎 陳皮 麻黃 紫蘇葉 香附子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葱白三 煎服(正傳).
 :  此方乃升麻葛根湯合芎芷香蘇散加麻黃 發汗之劑也(入門).
【柴胡升麻湯】治時行瘟疫 頭痛壯熱
柴胡 前胡 葛根 赤芍藥 荊芥 石膏各4g 桑白皮 黃芩,各3g 升麻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 豆豉十粒 水煎服(入門).
【淸熱解肌湯】治天行瘟疫 頭痛壯熱
葛根12g 黃芩 赤芍藥,各6g 甘草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  <一名> 解肌湯(得效).
【香蘇散】治四時瘟疫
香附子12g 紫蘇葉10g 陳皮6g 蒼朮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 葱白二 水煎服(得效).
 :  昔有白髮老人 授此方 與一富人家 令其合施城中大疫病者 服此皆愈 疫鬼問富人 富人以實告 鬼曰 此老敎三人矣 稽顙而退(局方).
【十味芎蘇散】(丹心) 溫熱瘟疫病
川芎6g 半夏5g 赤茯苓 紫蘇葉 柴胡 乾葛各4g 陳皮 枳殼 甘草各3g 桔梗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
【芎芷香蘇散】治傷寒 傷風表證 頭項强 百節痛,陰陽未分 皆可服
香附子 蘇葉各8g 蒼朮6g 陳皮 川芎 白芷各4g 甘草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得效).
【人蔘羗活散】卽人蔘敗毒散(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薄荷少許 水煎服) 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 名曰人蔘羗活散
【人蔘敗毒散】治傷寒時氣,發熱頭痛 項强 肢體煩疼及傷風咳嗽,鼻塞聲重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 薄荷少許 水煎服(醫鑒).
ː本方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名曰人蔘羗活散ː加荊芥穗 防風等分,名曰荊防敗毒散ː腰以上浮腫者,加麻黃 防風 黃芩 梔子服
【雙解散】治傷寒表裏不解
滑石12g 甘草4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 荊芥 白朮 梔子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葱白三莖 豉半合 同煎服, 此方乃益元散與防風通聖散合劑也. 益元散通裏, 通聖散發表, 兩得其宜也(河間).
【淸熱解毒散】瘟暑之月 民病天行瘟疫熱病 宜淸熱解毒氣
  羗活8g 白芍藥 人參 石膏,各5g 黃芩 知母並酒炒 生地黃酒洗,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節齊).
【加味敗毒散】治瘟疫及發斑
羗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赤茯苓 人參 防風 荊芥 蒼朮 白朮 赤芍藥 當歸 生地黃各3g 薄荷 甘草各1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神授太乙散】治瘟疫流行 不問陰陽 兩感頭痛寒熱
赤芍藥 羗活 藿香 細辛 靑皮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殼 柴胡 陳皮 香附子 蒼朮 防風 藁本 甘草各3g 乾葛 升麻 紫蘇葉各1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七棗七葱七 水煎服(類聚). 
【如意丹】專治瘟疫及一切鬼祟 伏尸 勞瘵 癲狂 失志 山嵐瘴氣 陰陽二毒 五瘧 五疳 八痢 誤呑銅錢 金石藥毒 不伏水土等證(參照 瘟疫門 轉載)
川烏炮30g 檳榔 人參 柴胡 吳茱萸 川椒 白茯苓 白殭 黃連 紫菀 厚朴 肉桂 當歸 桔梗 皂角 石昌蒲各18.75g 巴豆霜4g 爲擇吉日 於不聞鷄犬處 淨室修合爲末 煉蜜和丸 梧子大 朱砂爲衣 每五丸 或七丸 溫水下(入門).
 :  此方乃<溫白元>加檳榔 當歸也.
【五瘟丹】治流行瘟疫 及傷寒熱病 熱瘧 (參照 瘟疫門 轉載)
黃連屬火 戊癸年爲君, 黃栢屬水 丙辛年爲君, 黃芩屬金 乙庚年爲君, 甘草屬土 甲己年爲君,
紫蘇葉各40g 爲君者倍入, 上皆生用 冬至日製爲末 用錦紋大黃120g 濃煎湯去渣 熬成膏 和丸彈子大 朱砂 雄黃末爲衣 再貼金箔 每一丸 井華水 磨服(回春).
【茵蔯丸】治時行瘟疫 及瘴瘧黃疸 溫熱病 卽黃疸門 瘴疸丸也, 每5丸 溫水 呑下(類聚).
【瘴疸丸】(得效方 : 梔子元,卽今茵陳丸) 治天行病,急黃急瘴瘧,發黃
茵陳 梔子 大黃 芒硝,各40g 杏仁24g 常山 鱉甲 巴豆霜,各16g 豆豉8g, 爲末蒸餠和丸 梧子大 每3丸或5丸 溫水呑下 以吐利爲效(入門)
【黑奴丸】治瘟疫 熱病 脈洪數大熱 狂走渴甚 其爲死人 斡開口灌藥下咽卽活
  :  治陽毒發斑,煩躁大渴 脈洪數
麻黃 大黃,各80g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竈堗墨 梁上塵 小麥奴,各40g, 爲末蜜丸 彈子大 每一丸 新汲水 化服 須臾 振寒汗出而解,未汗再服(入門)
  陽毒及壞傷寒 醫所不治 精魂已渴 心下尙煖 斡開其口 灌藥下咽 卽活 若不大渴 不可與此藥(活人).
         已上 瘟疫條 轉載
   
  脈法409
○ 傷寒脈虛
○ 脈虛 身熱得之 傷暑(脈一作氣  :  仲景).
○ 暑傷於氣 所以 脈虛弦細芤遲 體狀無餘(脈訣).
○ 中暑之脈 陽弱陰虛微遲 似芤(三因).
○ 暑脈 弦細芤遲何也 盖寒傷形 熱傷氣 氣傷則氣消 而脈虛弱 所以弦細芤遲 皆虛脈也(本事).
○ 暑脈虛而微弱 或浮大而散 或隱不見 夫微弱隱伏 皆虛類也(正傳).
○ 中暑與熱 病相似 但熱病 脈盛, 中暑脈虛 以此辨之(活人).
   
  暑病形證409
○ 暑病 身熱自汗 口乾面垢而已(入門).
○ 傷暑之證 面垢 自汗身熱 背寒煩悶 大渴倦怠 少氣毛聳 惡寒 或頭疼 或霍亂 或四肢厥冷 但身體無痛.
○ 中暑之證 六脈沈伏 冷汗自出 悶絶而昏 不知人事矣(直旨).
○ 太陽 中喝者 暑病也 發熱惡寒 身重頭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少有勞身 卽熱口開 前板齒燥 若發汗 則惡寒甚加 溫鍼 則發熱甚數 下之則淋甚(仲景).
○ 何故灑然毛聳 盖熱則諸毛孔開 故洒然惡寒 口開 前板齒燥者 齒乃骨之精 今燥者骨熱也 鍼藥不能治 當灸大椎 穴(雲岐).
  
  中暑救急
○ 夏月在道中 中熱喝死者 急扶在陰凉處 取途中熱塵土 積死人心 又積臍上作窩 令人尿 其中卽活
(三因).
○ 中暑 悶倒 急扶在陰凉 處切不可與冷水 以布巾衣物 蘸熱湯 熨臍中 及氣海 續以熱湯淋布上 令煖徹臍腹 卽漸醒. 如倉卒 無湯 掬道上熱土 積於臍上 冷則易之(三因).
○ 凡覺中暑 急嚼生薑一大塊 冷水送下如已 迷悶嚼大蒜一大瓣 冷水送下 不能嚼水 硏灌之 或灌入尿半碗 或車輪土20g 冷水調澄淸 飮之(丹心).
○ 中暑發昏 以新汲水 滴兩乳以扇扇之 重者 地漿灌之 卽醒 若與冷水飮 卽死(四要).
○ 中暑昏悶 痰壅不省.至聖來復丹方見寒門 爲末井水 調下(丹心).
○ 中暑不省 皂莢燒甘草炒爲末每8g溫水調下(得效).
○ 中暑神昏 驚悸妄言 辰砂益元散 井水調下8g(入門).
【辰砂益元散】治傷寒不退狂言譫語.
滑石240g 甘草 辰砂各40g. 爲細末 每8g 井水調下 日2~3回服用(入門).
【至聖來復丹】治痼冷 心腹冷痛 藏府虛滑 及霍亂吐瀉 脈微欲絶 又治榮衛不交 養心腎不升降 上實下虛 氣塞痰厥 一切危急之證 但有胃氣 無不獲安 此藥配類二氣均調 陰陽可冷可熱 可緩可急 功效殊勝
硫黃 硝石各40g 爲細末 入銚內 以微火慢炒 用柳木? 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 相入再極細 名曰二氣砂 乃入水飛五靈脂 陳皮 靑皮末各80g 次入太陰玄精石末40g 和勻醋糊和丸 豌豆大 空心 米飮下30丸 或50丸(活人).
 :  鐵甕城 八角杜 先生方也. <一名> 正一丹(局方).

  中喝 中熱之辨 409~410
○ 仲景傷寒論中一證 曰中喝 卽中暑也. 脈虛而微弱 煩渴引飮 體熱自汗 宜淸暑益氣湯等 補益之劑.
○ 一證 曰熱病 卽中熱也 脈洪而緊盛 頭痛 身熱口燥 心煩 宜白虎湯等 淸凉之劑(正傳).
○ 靜而得之 爲中暑, 中暑者 陰證當發散也 或避暑於深堂 大廈得之.
其證 必頭痛惡寒 身形拘急 肢節疼痛 而煩心 肌膚大熱 無汗爲房室之陰寒 所遏 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蒼朮白虎湯方見寒門 或六和湯 加羗活 川芎 蒼朮 或二香散(東垣).
○ 動而得之 爲中熱. 中熱者 陽證 爲熱 傷元氣也. 若行人 或農夫於日中 勞役得之
其證 必苦頭痛 發躁熱 惡寒 捫之 肌膚大熱 必大渴引飮 汗大泄 無氣以動 乃爲天熱 外傷肺氣
宜人蔘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二方並見寒門(東垣).
∴ 靜而得之 爲【中暑】動而得之 爲【中暍】醫學入門 轉載
○ 暑 暍 皆自汗煩渴 脈虛面垢 昏倦
靜而熱 傷心脾 爲中暑 與夏熱病相似 但熱病脈洪緊 中暑 脈細數而沈.
動而熱 傷太陽 爲中暍 脈浮 似夏傷風 但汗出惡風 身熱而不渴者 傷風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者 中暍也. 加之身痛 且重者 必夏月傷冷 或澡浴 水行皮中 所致.
○ 中暍 心腹疼痛 藿亂吐瀉 轉筋 甚則發厥昏悶 香茹散, 痰逆 惡心 惡寒者 橘皮竹茹湯, 汗多 渴而不惡寒者 竹葉石膏湯, 暑濕相搏 身痛頭痛 煩渴惡心 尿赤者 五苓散, 濕盛 胸滿者 瓜蒂散 吐之, 若小便已 洒然毛聳 口開前板齒燥黑 肢厥 小勞 身卽熱者 表裏俱病也. 白虎加參湯, 有濕者 白虎加蒼湯 和之. 切忌 汗下針灸  汗則惡寒, 下則內虛變淋, 灸則助火發熱.
○ 中暑 發熱煩躁 口渴者 小柴胡湯 加香茹, 瀉利口渴者 香茹散合四苓散, 元氣素弱 脈虛身倦者 淸暑益氣湯, 昏憒不甦者 葱餠熨臍.   已上 醫學入門 分類 編者
【淸暑益氣湯】治長夏 濕熱蒸人 四肢困倦 精神短少 懶於動作 身熱煩渴 小便黃而數 大便溏而頻 或泄或痢 不思飮食 氣促自汗
蒼朮6g黃芪 升麻各4g人蔘 白朮 陳皮 神麴 澤瀉各2g酒黃栢 當歸 靑皮 麥門冬 乾葛 甘草各1g五味子9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ː此藥參朮 黃芪 升麻 甘草 麥門冬 當歸 五味子 黃栢 乾葛 是淸暑補氣也
【白虎湯】 治陽明病汗多煩渴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本方 加人蔘4g 名曰 人蔘白虎湯.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 蒼朮白虎湯(丹心).
【人蔘白虎湯】卽白虎湯加人蔘.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人蔘4g 人蔘4g. 水煎服(丹心).
【蒼朮白虎湯 卽白虎湯加蒼朮 石膏20g 知母8g 蒼朮4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餘熱 及陽明證 自汗 煩渴幷差後虛煩等證.
石膏160g 人蔘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2匙服(入門).
【六和湯】治暑傷心脾嘔吐 泄瀉或霍亂 轉筋及浮腫 瘧痢
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半夏 杏仁 人蔘 甘草各2g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
ː加麩炒黃連 名曰 淸暑六和湯 ː 治中暑 加羗活 川芎 蒼朮
【二香散】治感冒暑風身熱 頭痛或泄瀉 嘔吐
香附子 香薷各8g 紫蘇葉 陳皮 蒼朮各4g 厚朴 白扁豆 甘草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木瓜二片 葱白二莖水煎服.
ː凡暑月傷風 傷寒悉以此藥解表 發散(醫鑒).
 
  夏暑宜補氣410
○ 人與天地同一 槖籥(탁약 : 목탁과피리)..子月一陽生 寅月三陽生 巳月六陽生 陽盡出於此氣之浮也.
人之腹 屬於地氣 於此時 浮於肌表 散於皮毛 腹中之陽虛矣. 世言 夏月伏陰在內 此陰字 有虛之義.
若作陰冷 看其誤甚矣. 火令之時 流金爍石 何陰冷之有.
<孫眞人>製 生脈散 令人夏月服之 非虛而何(東垣).
○ 宜生脈散 淸氣飮 參薷飮 黃芪湯 黃芪人蔘湯 淸暑益氣湯 十味香薷飮
【生脈散】
麥門冬8g 人蔘 五味子各4 水煎.
夏月 代熟水飮之 或加黃芪 甘草各4g 或 加黃栢1g 服之 則令人 氣力涌出生用(入門).
 :  火熾之極 金伏之際 寒水絶體 於斯時也 故急救之 以生脈散 除其濕熱. 肺欲收心苦緩 皆酸以收之.心火盛 則甘以瀉之 故人蔘之甘 佐以五味子之酸. <孫眞人>曰 夏月常服 五味子 以補五藏氣 是也. 麥門冬之微苦寒 能滋水之源 而淸肅肺氣 微加黃栢之苦寒 以滋水之流 除兩足之痿弱也(東垣).  :  人蔘 麥門冬 五味子 生脈脈者 元氣也(東垣).
【淸氣飮】
治發熱汗大泄 無氣力 脈虛細而遲 此暑傷元氣也.
白朮5g 人蔘 黃芪 麥門冬 白芍藥 陳皮 白茯苓各4g 知母炒 陳皮 香薷各3g 黃連炒 甘草各2g 黃栢1g
爲剉 入薑三 水煎服(必用).
【參薷飮】
驅暑 淸熱 壯元氣 免霍亂 吐利等疾.
白朮6g 人蔘5g 麥門冬 白芍藥 白茯苓各4g 知母炒 陳皮 香薷各3g 甘草灸2g 黃芩炒1g 五味子10粒
爲剉 入薑三 水煎服(必用).  :  <一名> 却暑淸健湯(名醫).
【黃芪湯】
治中暍 脈虛弱.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黃芪 甘草 白芍藥各4g
爲剉 入薑三片 水煎服(海藏).
【黃芪人蔘湯】
治暑月精神不足 兩脚痿軟 煩熱 嘔噦 自汗 頭痛 皆熱傷肺氣也.
卽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加蒼朮4g 神麯2g 黃栢1g 五味子15粒也(入門).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內傷虛證一切.&.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
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ː一方 黃芪6g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
ː夫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 以補之 心火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 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 甘溫之氣味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此也(東垣).
【陶氏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血 外感風寒 頭痛身熱 惡寒自汗 沈困無力(傷寒 外感挾內傷證과 重複).
人蔘 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柴胡 陳皮 羗活 白朮 防風各3g 細辛 甘草各2g.
入薑三片棗二枚 葱白二莖 水煎服 如元氣不足加升麻1g.
【十味和解散】治外感內傷 頭痛身熱
白朮16g桔梗8g 當歸 陳皮 枳殼 防風 白芍藥 厚朴 人蔘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三莖 水煎服(丹心).
【加味益氣湯】治勞力感寒證.
羗活6g 人蔘 黃芪 防風 柴胡各4g 白朮 陳皮 當歸各3g 甘草2g升麻 黃栢酒炒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水煎. 熱甚 加酒炒黃芩1g(回春).
【淸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 四肢困倦 精神短少 懶於動作 身熱煩渴 小便黃而數 大便溏 而頻 或泄或痢 不思飮食 氣促自汗.
蒼朮6g 黃芪 升麻4g 人蔘 白朮 陳皮 神麯 澤瀉各2g 酒黃栢 當歸 靑皮 麥門冬 乾葛 甘草各1g 五味子九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十味香薷飮】
消暑 和胃 補氣.
香薷6g 厚朴 白扁豆 人蔘 陳皮 白朮 白茯苓 黃芪 木瓜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每7.5g.熱湯 或冷水 任調下(丹心).
   
  暑 有冒暑 中暑 傷暑三證
○ 其腹痛 水瀉者 胃與大腸受之. 惡心 嘔吐者 胃口有痰飮 此冒暑也. 宜用黃連香薷散見下暑熱煩渴條 淸暑六和湯 消暑十全飮 解暑三白散三方並見下 暑病吐瀉條.
○ 其身熱頭疼 躁亂不寧 或身如鍼刺者 此爲熱傷在肉分 此傷暑也 宜用人蔘白虎湯 小柴胡湯二方並見寒門
○ 其咳嗽發寒熱 盜汗不止 脈數者 熱在肺經 此中暑也 宜用淸肺生脈飮 白虎湯 益元散(丹心)【黃連香薷散】治中暑熱渴. 暑熱煩渴條轉載
香薷12g 厚朴6g 黃連3g 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沈 冷服.<一名> 黃連香薷飮.
【六和湯】治暑傷心脾嘔吐 泄瀉或霍亂 轉筋及浮腫 瘧痢. 暑病吐瀉條轉載.
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杏仁 半夏 人蔘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 加麩炒黃連4g 名曰 淸暑六和湯(醫鑑).
【淸暑六和湯】卽六和湯(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杏仁 半夏 人蔘 甘草各2g.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 加麩炒黃連4g 水煎服(醫鑑)..
【消暑十全飮】治傷暑 吐瀉. 暑病吐瀉條轉載.
香薷6g白扁豆 厚朴 紫蘇葉 白朮 赤茯苓 藿香 木瓜 白檀香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解暑三白散】治暑熱引飮過多 致吐瀉. 暑病吐瀉條轉載.
澤瀉 白茯苓 白朮各8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燈心20莖 水煎服(局方).
【白虎湯】治陽明病汗多煩渴脈洪大. 寒門轉載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本方 加人蔘4g 名曰 人蔘白虎湯. 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 蒼朮白虎湯(丹心).
【人蔘白虎湯】治暑病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人蔘4g.水煎服(丹心).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半表半裏往來寒熱能和其內熱解其外邪傷寒方之王道也. 寒門轉載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仲景).(入門).
ː<一名>【三禁湯】以其禁發汗 禁利小便 禁利大便. 故只用此藥 乃和解之劑也(入門).
ː專治少陽 半表半裏證 及汗下後不解過經不解 時氣瘟疫 熱入血室等證 其間有五證 尤爲的當 傷寒  5~6日 心煩喜嘔者一也. 寒熱往來者二也 耳聾 胸痞者三也 發潮熱者四也 差後發熱者五也 此五證 尤爲可服(入門). ː<一名> 人蔘湯(得效).
【淸肺生脈飮】治暑傷肺欬喘煩渴氣促.
黃芪8g 當歸 生地黃 人蔘 麥門冬各4g 五味子10粒 爲剉 水煎服(入門).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 吐瀉腸澼 下痢赤白 癃閉蕩胃中積聚 寒熱 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消蓄水 止渴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邪毒.
滑石240g 甘草40g 細末 每11.25g 溫蜜 水調服. 欲冷飮者 井水調下(宣明)..
ː<一名>【六一散】. <一名>【天水散】. <一名>【神白散】(宣明). ː因寒 吐瀉反胃 加乾薑20g 名曰 【溫六丸】.
ː濕熱 泄瀉 加紅麯20g 名曰【淸六丸】. 俱以陳米飯作丸 梧子大 白湯呑下50~70丸(入門).
 
  暑風
○ 中暑 復傷風搐搦 不省人事者 宜先服 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候其蘇省 乃與他藥(得效).
○ 暑風 暑厥者 但以手足搐搦 爲風, 手足逆冷 爲厥 並宜二香散 或人蔘羗活散方見小兒合香薷散見下暑月通治藥 服之(入門).
○ 夏月感寒者 乃取凉之過也 或納凉於凉亭水閣 風寒以傷其外 又食氷雪生冷瓜果 以傷其內. 其證頭疼身痛 發熱惡寒 或胸腹痛 嘔吐泄瀉 宜藿香正氣散 去白朮 代蒼朮 加羗活. 若感暑風 痰塞喘急 六和湯 倍半夏 加羗活 川芎(醫鑑).
【麝香蘇合元】治一切氣疾及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水飛(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內). 乳香 龍腦各40g.爲細末 安息香膏 幷煉蜜搜和1000擣 每40g分作40丸(丸當1g).每取2~3丸 井華水 或溫水 溫酒 薑湯化服(局方). ː有龍腦 則謂之 【龍腦蘇合元】  : <一名>【蘇合香元】 : 局方. 氣門轉載
【二香散】
治感冒暑風身熱 頭痛或泄瀉 嘔吐.
香附子 香薷各8g紫蘇葉 陳皮 蒼朮各4g 厚朴 白扁豆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木瓜2片 葱白2莖 水煎服. ː凡暑月傷風 傷寒 悉以此藥 解表發散(醫鑑).
【人蔘羗活散】治傷風寒發熱. 小兒門轉載
卽人蔘敗毒散 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 名曰 【人蔘羗活散】
【人蔘敗毒散】治傷寒時氣 發熱頭痛 項强 肢體煩 疼及傷風咳 嗽鼻塞聲重 寒門轉載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入薑三片薄荷少許水煎服(醫鑒).
ː本方 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 名曰 【人蔘羗活散】ː加荊芥穗 防風 等分 名曰 【荊防敗毒散】
ː腰以上浮腫者 加麻黃 防風 黃芩 梔子服
【香薷散】治傷中一切暑病或霍亂 吐瀉或昏塞欲絶. 暑熱通治藥轉載
香薷12g 厚朴 白扁豆各6g.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 去滓 沈冷服之(局方).
【香薷湯】治暑病吐瀉. 暑熱吐瀉再錄
香薷12g白扁豆 厚朴 赤茯苓各6g 甘草2g.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湯點7.5g服.他暑藥 皆不及此(直指).
 ː<一方> 無茯苓 有茯神(局方).
【藿香正氣散加味】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如不分表裏證 以此導引經絡 不致變動.或胸腹痛 嘔吐泄瀉
藿香6g 紫蘇葉4g 白朮 白茯苓 白芷 陳皮 厚朴 大腹皮 半夏製 桔梗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醫鑑). 去白朮 代蒼朮 加羗活.
【六和湯】治暑傷心脾嘔吐 泄瀉或霍亂 轉筋及浮腫 瘧痢.暑熱吐瀉再錄
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杏仁 半夏 人蔘 甘草各2g.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ː暑風者 倍半夏 加羗活 川芎

  暑熱煩渴410~411
○ 身熱 自汗 煩渴 引飮卽中喝也 宜人蔘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方並見寒門 益元散 玉露散 黃連香薷散 淸肺生脈飮 桂苓甘露飮 通靈散 濯熱散 醍醐湯 春澤湯
【白虎湯】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本方 加人蔘4g 名曰 人蔘白虎湯.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 蒼朮白虎湯(丹心).
【人蔘白虎湯】身熱 自汗 煩渴 引飮卽中喝也. 卽白虎湯(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加人蔘4g.水煎服(丹心).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餘熱急陽明證自汗 煩渴幷差後虛煩等證.
石膏16g 人蔘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水煎 入薑汁2匙服(入門). 寒門轉載
【益元散】411
治中暑身熱 吐瀉腸澼 下痢赤白 癃閉蕩胃中積聚 寒熱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 消蓄水 止渴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邪毒
滑石240g 甘草40g
細末 每11.25g 溫蜜 水調服. 欲冷飮者 井水調下(宣明).
ː<一名>【六一散】. <一名>【天水散】. <一名>【神白散】(宣明).
ː 因寒 吐瀉反胃 加乾薑20g 名曰【溫六丸】.
ː 濕熱泄瀉 加紅麯20g 名曰【淸六丸】 俱以陳米飯 作丸梧子大 白湯呑下50~70丸(入門).
【玉露散】(丹心)
治暑渴.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天花粉各40g 甘草20g
爲細末 每12g 井水調下(丹心).
【黃連香薷散】
治中暑熱渴.
香薷12g 厚朴6g 黃連3g
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沈冷服.  :  <一名>【黃連香薷飮】(丹心).
【淸肺生脈飮】
治暑傷肺欬喘 煩渴氣促.
黃芪8g 當歸 生地黃 人蔘 麥門冬各4g 五味子10粒. 爲剉 水煎服(入門).
【通苓散】
治傷暑 煩渴 泄瀉尿澁 卽【四苓散】 加木通 車前子 茵陳 瞿麥等分各4g
右剉 入燈心 麥門冬各20箇 水煎服(得效).
【桂苓甘露飮】
治伏暑煩渴 引飮無度.
滑石8g 茯苓 澤瀉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40g 白朮 猪苓 肉桂各20g. 爲末 每7.5g 薑湯 調下(正傳).
【濯熱散】(正傳)
治暑熱煩渴 及霍亂後渴最妙.
白礬 五倍子 烏梅肉 甘草各40g.
爲末 入白麪160g拌勻 每7.5g 新汲水 調下(正傳). ː<一名> 龍鬚散(丹心).
【醍醐湯】
治暑熱止煩渴.
烏梅肉另末600g 草果37.5g 縮砂 白檀香各18.8g 煉蜜3kg.
爲細末 入蜜 微沸攪勻 磁器盛 冷水 調服(局方).
【春澤湯】
治暑熱 燥渴引飮 無度 或水入卽吐.
卽五苓散 去桂 代人蔘也(得效).
  【五苓散】治太陽證 入裏 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 每7.5g 白湯調下.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
 
  暑病吐瀉  前述된 處方이 많으나 整理上 重複 記載함 編者
○ 暑毒入腸胃 致腹痛 惡心 嘔吐 泄瀉 宜香薷散 六和湯 消暑十全飮 解暑三白散 香薷湯 香朴飮子 縮脾飮 大順散 桂苓元.
【六和湯】
治暑傷心脾嘔吐 泄瀉或霍亂 轉筋及浮腫 瘧痢.
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杏仁 半夏 人蔘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 ː加麩炒黃連4g 名曰 【淸暑六和湯】(醫鑑).
【淸暑六和湯】 其腹痛 水瀉者 胃與大腸受之.惡心 嘔吐者 胃口有痰飮 此冒暑也.
卽六和湯(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杏仁 半夏 人蔘 甘草各2g.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
加麩炒黃連4g. 水煎服(醫鑑).
【消暑十全飮】
治傷暑 吐瀉.
香薷6g 白扁豆 厚朴 紫蘇葉 白朮 赤茯苓 藿香 木瓜 白檀香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解暑三白散】
治暑熱 引飮過多 致吐瀉.
澤瀉 白茯苓 白朮各8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 燈心20莖 水煎服(局方).
【香薷湯】治暑病吐瀉
香薷12g 白扁豆 厚朴 赤茯苓各6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湯點7.5g服. 他暑藥 皆不及此(直指). ː<一方> 無茯苓 有茯神(局方)【香薷散】治傷中一切暑病或霍亂 吐瀉或昏塞欲絶.
香薷12g 厚朴 白扁豆各6g. 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 去滓 沈冷服之(局方).
【香朴飮子】
治傷暑 吐瀉煩亂.
香薷6g 厚朴 白扁豆 澤瀉 赤茯苓 陳皮 木瓜 半夏 人蔘 紫蘇葉 烏梅肉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丹心).
【大順散】
治暑月煩渴 引飮過多脾 胃停冷 濕作吐瀉.
甘草剉長一寸75g 乾薑 杏仁 肉桂各15g.
先將甘草 以白沙同炒黃熟 次入薑同炒 令裂 次入杏仁同炒黃 用篩下去沙淨 乃入桂爲末 每7.5g水煎溫服 如煩躁 井華水 調下(局方).
【桂苓元】
治暑月傷 冷濕吐瀉.
桂心 赤茯苓等分
爲末 煉蜜和勻 每37.5g 分作8丸(每4.7g) .井水化下一丸(局方).
【縮脾飮】
治暑月 內傷生冷 腹痛 吐瀉.
縮砂硏6g 草果 烏梅肉 香薷 甘草各4g 白扁豆 乾葛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
 
  伏暑證412
○ 伏暑之證 背寒面垢 少有勞身卽熱 口開前板齒燥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仲景).
○ 伏暑者 卽冒暑久而藏 伏三焦 腸胃之間 變出 寒熱往來 霍亂吐瀉 瘧痢煩渴 或腹痛下血 宜酒蒸黃連丸 消暑元 桂苓甘露散 每發於夏月 復發者 爲伏暑也(入門).
【酒蒸黃連丸】
治伏暑嘔渴 惡心及年深暑毒不差者.
黃連150g 淸酒7合浸之 蒸乾以酒盡爲度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每30丸 熟水呑下 以胸膈涼 不渴爲驗(活人). ː<一名> 小黃龍元(得效).
【消暑元】
治伏暑氣欲絶.
半夏300g 赤茯苓 生甘草各75g 以醋2升半煮半夏醋盡熬乾
爲末 以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每服50丸 熟水 呑下 藥下卽甦(海藏).
【桂苓甘露散】
治伏暑 引飮泄利.
滑石40g 石膏 寒水石 澤瀉 乾葛 白朮 赤茯苓 甘草各20g 人蔘 桂皮 藿香各10g木香5g
爲末每7.5g.白湯調下(子和).
 
  注夏病412
○ 人有 春末夏初 頭痛脚弱 食少體熱 世俗謂之 注夏病. 屬陰虛 元氣不足 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去升柴 加黃栢 白芍藥 麥門冬 五味子 有痰 加天南星 半夏(丹心).
○ 宜服生脈散方見脈門 及參歸益元湯(丹心).
【補中益氣湯加味】春末夏初 頭痛脚弱 食少體熱 世俗謂之 注夏病. 屬陰虛 元氣不足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內傷虛證一切.&.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 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ː<一方> 黃芪6g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去升柴 加黃栢 白芍藥 麥門冬 五味子有痰加天南星 半夏(丹心).
【生脈散】令人氣力涌出 生用 (夏暑宜補氣條 轉載)
麥門冬8g 人蔘 五味子各4 水煎.
夏月 代熟水飮之 或加黃芪 甘草各4g 或 加黃栢1g 服之 則令人 氣力涌出 生用(入門).
ː火熾之極 金伏之際 寒水絶體 於斯時也 故急救之 以生脈散 除其濕熱. 肺欲收心苦緩 皆酸以收之.心火盛 則甘以瀉之 故人蔘之甘 佐以五味子之酸.
孫眞人曰 夏月常服 五味子 以補五藏氣是也. 麥門冬之微苦寒 能滋水之源 而淸肅肺氣 微加黃栢之苦  寒 以滋水之流 除兩足之痿弱也(東垣). ː人蔘 麥門冬 五味子 生脈脈者 元氣也(東垣).
【參歸益元湯】
治注夏病 其證 頭眩眼花 腿痠脚弱 五心煩熱 口苦舌乾 精神困倦 好睡 飮食減少 脈數無力.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白茯苓 麥門冬各4g 陳皮 知母 黃栢並酒炒各3g 人蔘2g 甘草1g 五味子10粒
剉作一貼 入棗一枚 米一撮 水煎服(回春).
 
  夏暑將理法412
○ <衛生歌>曰
四時惟夏難將攝 伏陰在內腹冷滑 補腎湯藥不可無 食飮稍冷休哺啜 心旺腎衰何所禁
特忌疎泄通精氣 寢處惟宜謹密間 黙靜志慮和心意 氷漿菜茹不宜人 必到秋來成瘧痢.
○ 凡盛暑 衝熱切不可 以冷水洗手面 大損人目(活人).
○ 夏一季 是人脫精神之時 心旺腎衰 化爲水 至秋始凝 及冬乃堅 是故尤愼房室 固養精氣(活人).
○ 三伏之時 大熱傷氣 養生家於此時 尤愼之 若縱酒恣色 則令人內腎腐爛而死(入門).
○ 人之心包絡 與胃口相應 胃氣稍虛 或因飢冒暑 則暑毒自口鼻 而入凝之於牙頰 達之於心包 如響應聲 遇暑入還急潄口 而勿嚥可也(直指).
○ 虛人及老人 中暑 迷厥不省 宜竹葉石膏湯方見寒門 加附子 冷服之(回春).
○ 太倉公辟瘟丹方見瘟疫 暑濕之月 燒之 能辟邪散氣(回春).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餘熱 急陽明證 自汗 煩渴 幷差後虛煩 等證.
石膏16g 人蔘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水煎入薑汁2匙服(入門).
ː老虛人中暑迷厥人事者 加附子(回春). 寒門轉載
【太倉公辟瘟丹】辟却瘟疫 幷散邪氣.
蒼朮300g 烏藥 黃連 白朮 羗活各150g 川烏 草烏 細辛 紫草 防風 獨活 藁本 白芷 當歸 香附子 荊芥 天麻 桂皮 甘松 三乃子 白芍藥 乾薑 麻黃 皂角 甘草各75g 麝香13.125g(3.5錢). 爲末 蒸棗取肉和丸 彈子大每取一丸 燒之(回春).
瘟疫轉載
 
  暑熱通治藥
○ 治暑之法 淸心利小便 最好 暑傷氣 宜補眞氣爲要(丹心).
○ 夏月多食 冷物 過飮茶水 氷漿 致傷脾胃 吐瀉霍亂 故治暑藥 多用溫脾消食 治濕利小便之藥 須要識 此意(丹心).
○ 病暑者 多無身痛 間有痛者 或爲澡浴 水濕相搏耳(入門).
○ 暑病 通用香薷散 淸暑和中散 萬病無憂散
【香薷散】
治傷中一切暑病或霍亂 吐瀉或昏塞欲絶.
香薷12g 厚朴 白扁豆各6g. 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 去滓 沈冷服之(局方).
  【香薷湯】治暑病吐瀉.
  香薷12g 白扁豆 厚朴 赤茯苓各6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湯點7.5g服. 他暑藥 皆不及此(直指).
  ː一方 無茯苓 有茯神(局方).※ 類似한 處方이어서 添方함(著者).
【淸暑和中散】
治中暑 傷暑諸證 霜降後勿用.
香薷80g 猪苓 澤瀉 滑石 草果各60g 黃連酒炒 厚朴 木通 車前子炒 枳殼 縮砂各40g 白朮 赤茯苓 陳皮各28g 茴香20g 白扁豆16g 木香 甘草各12g. 細末 每7.5g 冷水調下 或剉40g 水煎服 亦佳(醫鑑).
【萬病無憂散】
專治夏月 霍亂吐瀉 似瘧非瘧 似痢非痢 不伏水土等證 常服可防瘧痢.
香薷 白扁豆各80g 草果 黃連 滑石 澤瀉各48g 枳殼 木通 厚朴 陳皮 赤茯苓 車前子 猪苓 縮砂各32g白朮 茴香各23g 木香 甘草各10g.
爲細末 每7.5g滾湯調服 或茶淸調下 忌米飮(入門).

  單方412(凡5種).
石膏  :  天氣暑熱時 得病 以石膏爲主治 .碎40g 煮取汁服卽差(仲景).
香薷  :  主一切暑病 及霍亂 吐瀉. 煮取汁服之生服亦佳(本草).
大蓼  :  卽葒草也. 治熱暍心悶. 煮取濃汁飮之. ː夏月暍死 亦灌之(本草).
甛瓜  :  暑月食之 不中暑氣 少食之佳(本草).
馬通  :  臘月馬糞乾者. 煎湯飮之 治一切暑病(俗方).

                                         濕412
  濕乃水氣413
○ 濕卽水也 東南風雨 襲虛?下 山澤蒸氣 人多中濕. 濕在經 則日晡發熱 痞塞, 在關節 則一身盡痛, 在藏府 則淸濁混 而大便遺 小便反澁 腹或脹滿, 濕熱搏 則遍身黃如熏色(入門).
○ 水氣有毒 能爲風濕 疼痺水腫 面黃 腹大 初自皮膚 脚手 入漸至六府. 令人 大小便澁 至五藏漸漸 加至 忽攻心便死(本草).
○ 江湖間露氣 成瘴兩山挾 水中氣瘧 一冷一熱 相激成病癥 俱是濕 能與人作寒熱 消爍骨肉 南土尤甚. 大略皆瘴類也(本草).
?(유 : 깨진그릇의 흠).下※와(窪).의 誤植으로 사료됨.窪下는 움푹하게 낮은 低地帶를 意味하는 것임(編者).
   
    霧露之氣爲瘴
○ 南方 土地卑濕 依山則觸嵐氣 近水則受濕氣(類聚).
○ 東南兩廣 山峻水惡 地濕漚熱 如春秋時 月外感霧毒 寒熱 胸滿 不食 此瘴毒 從口鼻入也 宜平胃散方見內傷 升麻蒼朮湯 神朮散(入門).
○ 南方 地緩 故太陰之時 草木不黃落 伏蟄不閉藏 雜毒因煖而生 故嶺南從仲春 訖仲夏 行靑草瘴 從季夏 訖孟冬行 黃茅瘴 其治法 與傷寒無異 惟能別其表裏 不妄汗下 爲好(類聚).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證.
蒼朮8g陳皮6g厚朴4g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點服(入門).
ː加茯苓 丁香 白朮調胃散 加乾薑厚朴湯 五苓散合 胃苓湯 與六一散相合 黃白散 加藿香 半夏 不換金正氣散(海藏). (內傷轉載)
【升麻蒼朮湯】
治嶺南春秋之月 感山嵐瘴霧毒氣 發寒熱 胸滿不食.
蒼朮6g 半夏4g 厚朴 枳實 陳皮 桔梗 川芎 木通 升麻 柴胡各3g 黃連 黃芩 木香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名醫).
【神朮散】
治中霧露 山嵐瘴氣頭疼 項强.
蒼朮12g 川芎 白芷 細辛 藁本 羗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二莖 水煎服(入門).
  脈法413
○ 傷濕之脈 細濡(入門).
○ 濕熱之脈 緩大(脈訣).
○ 或澁 或細 或濡 或緩 是皆中濕 可得而斷(脈訣).
○ 脈浮而緩 濕在表也 脈沈而緩 濕在裏也(脈訣).
○ 脈弦而緩 或緩而浮 皆風濕相搏也(脈經).
○ 身痛脈沈爲中濕 脈浮爲風濕(活人).
 
  濕氣侵入不覺
○ 風 寒 暑 暴傷人 便覺濕氣熏襲 人多不覺, 其自外而入者 長夏鬱熱 山澤蒸氣 冒雨行濕 汗透沾衣多腰脚腫痛, 其自內得者 生冷酒麪滯 脾生濕鬱熱 多肚腹腫脹.西北人 多內濕, 東南人多外濕(入門).
○ 人居戴履受濕 最多行住坐臥 實熏染於冥冥之中 滯而爲喘嗽 漬而爲嘔吐 滲而爲泄瀉 溢而爲浮腫 濕瘀熱則發黃 濕遍體則重着 濕入關節則一身盡痛 濕聚痰涎則昏不知人(直指).
 
  霧露淸濁之邪中人413
○ 寸口陰脈緊者 霧露濁邪 中於下焦 少陰之分 名曰渾陰 氣爲慄 令人足脛逆冷 便尿妄出 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 四逆湯方並見寒門.
○ 寸口陽脈緊 或帶濇者 霧露淸邪中於上焦 太陽之分 名曰潔陽 中霧露之氣也 令人發熱 頭痛 項强 頸攣 腰痛 脛痠 宜九味羗活湯 藿香正氣散方並見寒門.
○ 陰陽脈 俱緊者 上下二焦 俱中邪也 必吐利後 脈不緊 手足溫 則愈 若脈陰陽俱緊 口中氣出 唇口乾燥 踡臥足冷 鼻涕出 舌上胎滑 勿妄治也(入門).
【理中湯】治太陰腹痛 自利不渴. 人蔘 白朮 乾薑炮各8g 甘草灸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四逆湯】治四肢厥冷 虛寒腹痛.寒門轉載. 甘草灸6g 乾薑炮4g 附子炮3g. 剉作一貼 水煎 冷服(仲景).
【九味羗活湯】不問四時 但有頭痛 骨節痛 發熱惡寒 無汗 脈浮緊. 宜用此 代麻黃爲穩當(節庵).
ː有汗 不得服麻黃 無汗 不得服桂枝 若誤服 其變不可勝言 故立此法 使不犯三陽 禁忌乃解表 神方
羗活 防風各6g 蒼朮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黃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葱白二莖水煎服(入門).
ː<一名> 羗活冲和湯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如不分表裏證 以此導引經絡 不致變動
藿香6g 紫蘇葉4g 白朮 白茯苓 白芷 陳皮 厚朴 大腹皮 半夏製 桔梗 甘草各2g.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醫鑑). 四方寒門轉載
   
  火熱生濕
○ 濕本土氣 火熱能生濕土 故夏熱則萬物濕潤 秋凉則萬物乾燥. 夫熱而怫鬱 則生濕也. 因濕生痰 故用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酒芩 羗活 防風 去風行濕. 皆風能勝濕也(丹心).
○ 凡病濕者 多自熱生 而熱氣多爲兼病(鉤玄).
○ 濕病 本不自生 因於火熱怫鬱 水液不能宣通 停滯而生 水濕也(鉤玄).
○ 6~7月之間 濕令大行 燥金受濕熱之邪 絶寒水生化之源 源絶則腎虧 痿厥 厥之病 大作腰以下痿軟 癱瘓 不能動 行步不正 兩足欹側 淸燥湯方見足部主之(正傳).
【二陳湯】(局方)
通治 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水煎服(局方).  痰飮轉載 
∴ 加酒芩 羗活 防風 去風行濕.
【淸燥湯】(東垣)
治長夏濕熱盛 兩脚痿厥 癱瘓.
黃芪 白朮各6g 蒼朮4g陳皮 澤瀉各3g 赤茯 人蔘 升麻各2g 生地黃 當歸 猪苓 麥門冬 神麴 甘草 黃連 黃栢 柴胡各1g 五味子9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 欹側(의측 : 기울어짐).  足部轉載
 
  濕病類傷寒
○ 中濕 風濕 濕溫 皆類傷寒. 中濕之由 風雨襲虛 山澤蒸氣 濕流關節一身盡痛. 風濕者 其人先中濕 又傷風 故謂之風濕 其人中濕 因而中暑 名曰濕溫(活人).
○ 傷寒有五 其一爲中濕 皆風濕之氣 中人爲病. 發熱 如溫病相類 故曰濕溫也.
<難經>曰 濕溫之脈 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活人).
 
    濕病有七
○ 有①中濕 ②風濕 ③寒濕 ④濕痺 ⑤濕熱 ⑥濕溫 ⑦酒濕 又有 破傷濕(活人).
 ① 中濕413~414
○ 面色浮澤 是謂中濕(內經註).
○ 中濕之脈 沈而微緩 濕喜歸脾 流於關節中之多 使人腹䐜脹 倦怠四肢 關節疼痛而煩 或一身重着
久則浮腫 喘滿 昏不知人 挾風則眩暈 嘔噦, 挾寒則攣拳掣痛(得效).
○ 外中濕者 或感山嵐瘴氣 或被雨濕蒸氣 或遠行涉水 或久臥濕地而得
   內中濕者 因生冷過多 或厚味醇酒 停滯脾虛 不能運化而得(回春).
○ 中濕 宜勝濕湯 除濕湯 加味朮附湯 白朮酒 或五苓散 414加羗活 川芎 蒼朮方見寒門
【勝濕湯】
治坐臥濕地 或雨露所襲 身重脚弱 大便泄瀉.
白朮12g 人蔘 乾薑 白芍藥 附子炮 桂枝 白茯苓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濟生).
【除濕湯】
治中濕滿身重着.
蒼朮 厚朴 半夏各6g 藿香 陳皮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七片棗二枚 水煎服(得效).
【加味朮附湯】
治中濕諸證
附子炮8g 白朮 赤茯苓 甘草炒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七 棗二 水煎服 日再 纔見身痺 三服後 則當如冒狀 勿怪.
盖朮附 並行皮中 逐水氣 故爾(得效).
【白朮酒】
治中濕 口噤不省.
白朮37.5g
剉作一貼 以酒2盞 煎至1盞 頓服 惡酒 則水煎服(得效).
【五苓散】治太陽證入裏 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每7.5g 白湯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② 風濕
○ 太陽經 感風濕相搏 其骨節煩疼者 濕氣也 濕則關節不利 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 風也. 汗出身寒脈沈微短氣 小便淸而不利者 寒閉也. 惡風者 表虛也 或微腫者 陽氣不行也 宜甘草附子湯 朮附湯 白朮附子湯 麻杏薏甘湯(活人).
○ 風濕之證 風勝則衛虛 汗出短氣 惡風不欲去衣. 濕勝則小便不利 或身微腫 宜防己黃芪湯 羗附湯 除濕羗活湯(入門).
○ 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 法當汗出而解 値天陰雨不止. <醫>云 可發汗 寒之而病不愈者 何也? 答曰 發其汗汗太出者 但風氣去濕氣在 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 發其汗 但微微自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仲景).
○ 風濕相搏 骨節煩疼 掣痛近 之則痛劇(入門).
【甘草附子湯】
治風濕.
桂枝16g 甘草 附子炮 白朮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微汗卽解(入門).
【朮附湯】
治風濕
白朮12g 附子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白朮附子湯】
治風濕 身煩疼 不能轉側.
白朮12g 附子炮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七棗二 水煎服(仲景).
【麻杏薏甘湯】
治風濕身疼 不能轉側 日晡加劇.
麻黃 薏苡仁各8g 杏仁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防己黃芪湯】
治風濕身重痛 自汗.
防己 黃芪各12g 白朮8g 甘草6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正傳).
【羌附湯】
治風濕相搏 肢體掣痛 浮腫.
羗活 附子炮 白朮 甘草各6g.
爲剉 入薑五 水煎服(丹心).
【除濕羗活湯】
治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
蒼朮 藁本各8g 羗活6g 防風 升麻 柴胡各4g.
剉作一貼水煎服(醫鑑). ː<一名> 【除風濕羗活湯】(東垣).
 ③ 寒濕
○ 凡濕以尿赤 有渴爲熱濕 以尿淸 不渴爲寒濕(入門).
○ 寒濕交攻 身體冷痛 宜滲濕湯 加劑除濕湯 生附除濕湯 治濕中和湯 五積散方見寒門 蒼朮復煎散.
○ 腰下冷重 或痛 是謂腎着 宜用腎着湯方見腰部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着 如坐水中 小便澁 大便利.
赤茯苓 乾薑炮各8g 蒼朮 白朮 甘草各4g橘紅 丁香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局方).
ː<一方> 蒼朮 半夏麴各8g 厚朴 藿香 陳皮 白朮 白茯苓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加劑除濕湯】
治傷濕身重 腰痛 四肢微冷 嘔逆 溏泄.
赤茯苓 乾薑各8g 蒼朮 白朮 甘草各4g 橘紅 桂皮 厚朴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直指).
【生附除濕湯】
治寒濕.
蒼朮 附子生 白朮 厚朴 木瓜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10片 水煎服(直指).
【腎着湯】治腎着證 治身體重 腰中冷如坐水 形如水狀 反不渴 小便自利 飮食如故 腰以下冷痛 腰重如帶五千錢
名曰 腎着證
白朮10g 乾薑炮 赤茯苓各6g 甘草灸2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 流濕兼用 溫煖之藥 以散之(丹心) 腰部轉載
【五積散】治感傷風寒頭痛 身疼 四肢逆冷 胸腹作痛 嘔吐泄瀉 或內傷生冷 或外感風冷 並皆主之.
蒼朮8g 麻黃 陳皮各4g 厚朴 枳殼 桔梗 當歸 乾薑 白芍藥 白茯苓 白芷 半夏 川芎 桂皮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三莖 水煎服(入門).
【治濕中和湯】
治寒濕.
蒼朮炒8g 白朮陳皮 赤茯苓 厚朴 乾薑炮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燈心一撮 水煎服(集要).
【蒼朮復煎散】
治寒濕相合 肢體皆痛 行步無力.
蒼朮150g羗活4g 柴胡 藁本 白朮 澤瀉 升麻各2g 黃栢 紅花各1g 先以水三盞 煎蒼朮 至二盞
入諸藥 復煎至一盞 去滓 空心 熱服(東垣). ː <一名>【蒼朮復煎湯】(東垣).
 ④ 濕痺415 詳見風門
 痺病形證  ※以下 風門 痺證條 371에서 轉載(編者).
 ○『黃帝』曰 痺 或痛或不痛 或不仁 或寒或熱 或燥或濕 其故何也?
『岐伯』曰 痛者 寒氣多也 有寒故 痛也, 其不痛 不仁者 病久入深 榮衛之行澁 經絡時踈 故 不痛 皮膚不營 故爲不仁, 其寒者 陽氣少 陰氣多 與病相益 故寒也. 氣熱者 陽氣多 陰氣少 病氣勝陽乘陰 故爲痺爲熱 其多汗而濡者 此其逢濕甚也 陽氣少 陰氣盛 兩氣相感 故汗出而濡也.
○ 病在筋 筋攣絶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痺 病在肌膚 肌膚盡痛 名曰肌痺 病在骨 骨重不可擧 骨髓痠疼寒氣至 名曰骨痺(內經 痺論篇第四十三).
○『帝』曰 痺之爲病 不痛何也? 『岐伯』曰 痺在骨 則重在於脈 則血凝而不流 在於筋 則屈而不伸 在於肉 則不仁 在皮則寒 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 凡痺之類 逢寒則急 逢熱則縱(內經 痺論篇第四十三).
 痺病吉凶
○『內經』(痺論篇第四十三)曰 『帝』曰 痺 其時有死者 或疼久者 或易已者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其入藏者 死 其留筋骨間者 疼久 其留皮膚間者 易已
 痺病多兼麻木
○ 麻 是氣虛 木是濕痰 死血. 盖麻 猶痺也. 雖不知痛痒 尙覺氣微流行 在手 多兼風濕 在足 多兼寒濕, 木則非 惟不知痛痒 氣亦不覺流行(入門).
 風痺與痿相類
○『靈樞』 (壽夭剛柔 第六(法律))曰 病在陽者 命曰風, 病在陰者 命曰痺, 陰陽俱病 命曰風痺
陽者 表與上也. 陰者 裏與下也
○ 痺者 氣閉塞不通流也 或痛或痒 或麻痺或手足緩弱 與痿相類 但痿 因血虛火盛 肺焦而成, 痺 因風寒濕氣 侵入而成 又痺 爲中風之一 但純乎 中風則陽受之 痺兼風寒濕三氣 則陰受之 所以爲病 更重(入門).
  痺病難治371
○ 痺之爲證 有筋攣不伸 肌肉不仁 與風節相似 故世俗與風痿 通治 此千古之弊也. 大抵 固當分其所因 風則陽受之 痺則陰受之 爲病 多重痛沈着 患者難易 得去 如<錢仲陽>爲宋之一代名醫 自患 周痺止能移於手足爲之偏廢 不能盡去 可見其爲難治也(玉機).
  痺病治法371
○ 痺之初起 驟用參·芪·歸·地 則氣血滯 而邪鬱不散 只以行濕流氣散方見上 五痺主之(入門).
○ 三氣襲人經絡 久而不已 則入五藏 或入六府髓 其藏府之兪 合以施鍼灸 仍服逐三氣 發散等藥 則病自愈矣(玉機)
○ 痺證 因虛而感風寒濕之邪 旣着體不去 則須製對證藥 日夜飮之. 雖留連不愈 能守病 今不令 入藏 庶可扶持也. 如<錢仲陽> 取茯苓 其大逾斗者 以法啖之閱 月乃盡 由此雖偏閉而氣骨堅悍 如無疾者 壽八十二而終 惜乎 其方無傳(玉機).
【行濕流氣散】治風寒濕痺 麻木不仁 手足煩軟 方見上 五痺
  痺證病名及用藥
○ 風痺 濕痺 寒痺 俱宜附子湯. 冷痺 宜蠲痺湯, 周痺 宜大豆蘗散, 骨痺 筋痺 脈痺 肌痺 皮痺 行痺 痛痺 着痺 俱宜三痺湯 五痺湯 增味五痺湯 行濕流氣散 防風湯 茯苓湯 川窮茯苓湯七方並見上, 熱痺 宜升麻湯, 血痺 宜五物湯
○ 筋痺 宜用羚羊角湯
○ 風寒痺 宜用烏藥順氣散 踈通氣道.
【附子湯】治風寒濕 合而爲痺 骨節疼痛 皮膚不仁 肌肉重着 四肢緩縱
附子生 白芍藥 桂皮 人蔘 白茯苓 甘草各4g 白朮6g 剉作一貼 入薑7片 水煎服(三因).
【蠲痺湯】治手冷痺 一云 冷痺者 身寒不熱 腰脚沈重 卽寒痺之甚者
當歸 赤芍藥 黃芪 防風 薑黃 羗活各6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大豆蘗散】治周痺 周痺者 在於血脈之中 隨脈以上 隨脈以下 不能左右 各當其所 大豆蘗一升炒熟
爲末 每3.75g 溫酒 調下 日三(河間).
【升麻湯】治熱痺 肌肉熱極 體上如鼠走 唇口反縱 皮色變
升麻8g 茯神 人蔘 防風 犀角 羚羊角 羗活各4g 桂皮2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同煎 入竹瀝5匙 調服(宣明).
【五物湯】371 治血痺 夫尊榮人 骨弱肌膚盛 疲勞汗出 而臥 加被微風 遂得之形如風狀 但以脈自微澁 在寸口關上小緊 宜鍼引陽氣 令脈和緊去則愈
黃芪 桂枝 白芍藥各12g 剉作一貼 入生薑7片 大棗3枚 水煎 日三服. 一方 有人蔘(仲景).
【羚羊角湯】372 治筋痺 肢節束痛
羚羊角 桂皮 附子 獨活各5g 白芍藥 防風 川芎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河間).
【三痺湯】(入門).治風痺 氣血凝滯 手足拘攣 方見上 三痺
【五痺湯】(直指). 治風寒濕氣 客留肌體 緩弱麻痺  方見上 五痺
【增味五痺湯】(直指). 治風 寒 濕合爲痺肌體麻痺不仁 方見上 五痺
【行濕流氣散】(入門). 治風寒濕痺麻木不仁 手足煩軟  方見上 五痺
【防風湯】(入門). 治行痺走注無定  方見上 三痺
【茯苓湯】(宣明)治痛痺 四肢疼痛 拘攣浮腫  方見上 三痺
【川芎茯苓湯】(入門) 治着痺 四肢麻木 拘攣浮腫  方見上 三痺
【烏藥順氣散】(局方)  治一切風疾先服此疏通氣道進以風藥又治歷節風 方見上 諸風通治
  歷節風病因372
○ 歷節之痛 皆由汗出入水 或飮酒汗出 當風所致(仲景).
○ 歷節風 <古方> 謂之痛痺 今人謂之 痛風也(綱目).
○ 痛風者 大率 因血受熱已 自沸騰其後 或涉冷水 或立濕地 或坐臥當風 取凉熱血 得寒汚濁凝澁所以 作痛 夜則痛甚 行於陰也 治宜辛溫之劑 流散寒濕 開發腠理 血行氣和 其病自安(丹心).
○ 古之痛痺 卽今之痛風也 諸書又謂之 白虎歷節風 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 如虎咬之狀而名之也(正傳).
○ 痛風之證 以其循曆遍身 曰歷節風 甚如虎咬 曰白虎風痛 必夜甚 行於陰也(入門).
○ 白虎歷節風 亦是風寒濕三氣乘之 或飮酒 當風汗出入水 亦成斯疾 久而不已 令人骨節蹉跌(醫鑑).
 歷節風證狀
○ 歷節風之狀 短氣 自汗 頭眩 欲吐 手指攣曲 身體瘣(疒畾)[註 : 병疾안에 畾이 들어가 있는 글자인데 활자가 없슴)] 其腫如脫 漸至摧落 其痛如掣 不能屈伸. 盖由飮酒 當風汗出入水 或體虛膚空 掩護不謹 以致風寒濕之邪 遍歷關節 與血氣搏 而有斯疾也. 其痛如掣者 爲寒多, 其腫如脫者 爲濕多, 肢節間 黃汗出者 爲風多 遍身走注 徹骨疼痛. 晝靜夜劇 狀如虎咬者 謂之白虎歷節 久不治 令人骨節蹉跌 須當大作湯丸 不可拘以尋常 淺近之劑(得效).
 歷節風治法
○ 痛風 多屬血虛 血虛然後 寒熱得以侵之 多用芎歸 佐以桃仁 紅花 薄桂 威靈仙 或用趂痛散(東垣)
○ <丹溪> 治痛風法 主血熱 血虛 血汚 或挾痰 皆不離 四物潛行 黃栢 牛膝 生甘草 桃仁 陳皮 蒼朮 薑汁 隨證加減 可謂 發前人之未發也(綱目).
○ 治痛風大法 蒼朮 南星 川芎 白芷 當歸 酒芩 在上 加羗活 威靈仙 桂枝 桔梗, 在下 加牛膝 防己 木通 黃栢(丹心).
○ 薄桂 治痛風 無味而薄者 能橫行手臂領 南星 蒼朮等 至痛處(丹心).
○ 風寒濕 入於經絡 以致氣血凝滯 津液稽留 久則怫鬱 堅牢阻碍 榮衛難行 正邪交戰 故作痛也 須氣味辛烈 暴悍之藥 開鬱行氣 破血豁痰 則怫鬱開 榮衛行 而病方已也(方廣).
○ 痛風 宜用大羗活湯 蒼朮復煎散 防風天麻散 踈風活血湯 四妙散 麻黃散 潛行散 二妙散 龍虎丹 活絡丹 五靈丸
○ 歷節風 宜用神通飮 定痛散 虎骨散 加減虎骨散 麝香元 乳香黑虎丹 乳香定痛丸 捉虎丹
○ 肢節腫痛 宜用靈仙除痛飮.
○ 痰飮注痛 宜用芎夏湯 控涎丹 消痰茯苓丸 半夏芩朮湯.
○ 痛風 熨烙 宜用拈痛散 當歸散
【趂痛散】治痛風 多屬血虛 宜調血 行血
桃仁 紅花 當歸 地龍 五靈脂 牛膝酒浸 羗活酒浸 附子童便浸 甘草生各8g 乳香 沒藥各4g 爲末 每7.5g 溫酒 調下(丹心).
【大羗活湯】治風濕相搏 肢節腫痛 不可屈伸
羗活 升麻各6g 獨活4g 蒼朮 防己 威靈仙 白朮 當歸 赤茯苓 澤瀉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蒼朮復煎散】治風濕熱痛風
蒼朮160g 黃栢12g 柴胡 升麻 藁本 澤瀉 羗活 白朮各2g 紅花1g
剉 先以水二椀 煮蒼朮 至二鐘 去滓 入餘藥 再煎 至一鐘 去渣 服(入門).
【防風天麻散】治風濕麻痺 走注疼痛 或偏枯 或暴瘖
滑石80g 防風 天麻 川窮 羗活 白芷 草烏炮 白附子 荊芥穗 當歸 甘草各2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取半丸 或一丸 熱酒 化下 覺藥力運行 微麻爲度 此散鬱開結 宣風通氣之妙劑也(正傳). 或爲末 蜜酒 調下3.75g(正傳).
【踈風活血湯】治四肢百節 流注刺痛 皆是風 濕痰 死血所致 其痛處 或腫或紅
當歸 川窮 威靈仙 白芷 防己 黃栢 南星 蒼朮 羗活 桂枝各4g 紅花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醫鑒).
【四妙散】治痛風走注
威靈仙酒蒸20g 羊角灰12g 蒼耳子6g 白芥子4g 爲末 每4g 薑湯 調下(入門). ː<一方> 無蒼耳子 有蒼朮
【麻黃散】治歷節痛風 無汗
麻黃8g 羗活6g 黃芪 細辛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潛行散】372 治血虛陰火 痛風 及腰以下濕熱注痛
黃栢酒浸焙乾 爲末 每3.75g 薑汁和 酒調服 必兼四物湯 間服之妙(丹心).
【二妙散】373 治濕熱痛風 筋骨疼痛
黃栢酒浸焙 蒼朮泔浸焙 等分 爲末 熱薑湯 調下4g(丹心).
【龍虎丹】治痛風走注 或麻木 半身痛
草烏 蒼朮 白芷各40g  用童便薑葱汁 拌盒熱 入乳香 沒藥各12g 當歸 牛膝各20g
爲末 酒糊和 丸彈子大 每一丸 溫酒化下(入門).
【活絡丹】治一切痛風 筋脈拘攣沈痛 時或上衝
川烏炮 草烏炮 南星炮 地龍焙各40g 乳香 沒藥各80g 爲末 酒調和 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下20~30丸(局方).
【五靈丸】治風冷氣血閉.身體麻痛
五靈脂80g 川烏炮60g 沒藥40g 乳香20g 爲末 水丸彈子大 生薑湯 和溫酒磨化 一丸 服之(綱目).
【神通飮】治歷節風
木通80g 剉細 長流水 煎湯 頓服 空心(正傳).
ː一人 因風濕 得白虎歷節風 遍身疼痛 足不履地者 三年 百方不效 一日 夢與木通湯 愈遂 服此藥 服後 遍身痒甚 上體發紅丹 如小豆大 隨手沒去出汗 至腰而止 上體不痛矣 次日 又如前煎服 下體 又 發紅丹 汗出至足而無痛 後治數人 皆驗. <一名>曰【木通湯】(正傳).
【定痛散】治風毒攻注 皮膚骨髓之間 痛無常處 晝靜夜劇 筋脈拘攣 不得屈伸
蒼耳子 骨碎補 自然銅 血竭 白附子 赤芍藥 當歸 肉桂  白芷 沒藥 防風 牛膝各30g 虎脛骨 龜板各20g 天麻 檳樃 羗活 五茄皮各10g 爲末 每3.75g 溫酒 調下(入門).
【虎骨散】治歷節風 百節痠痛 無定處 久則變成 風毒 痛入骨髓 不移其處 又云 骨髓痛者 宜此藥
虎骨酥灸80g 百花蛇肉 天麻 防風 牛膝 白薑蠶炒 當歸酒浸 乳香 桂心各40g 全蝎灸 甘草灸各20g 麝香4g
爲末 每7.5g 溫酒 調下 豆淋酒尤好(濟生).
ː<一方> 加有自然銅 白附子 檳榔 羗活 白芷 川芎各40g 地龍 沒藥 雄黃各20g
爲末 每7.5g 溫酒 調下 豆淋酒尤好 治白虎歷節風(入門).
【加減虎骨散】治白虎歷節痛 晝夜不止
虎脛骨120g 沒藥各20g 爲末 每7.5 溫酒 調下(入門).
【麝香元】治白虎歷節疼痛 遊走無定 狀如虫行 晝靜夜劇
川烏大者3箇 全蝎21箇 地龍生20g 黑豆生10g 麝香一字
爲末 糯米糊和 丸菉豆大 空心 溫酒下7丸 或10丸 出汗便差(得效).
【乳香黑虎丹】治諸風寒濕 骨節渾身疼痛 立效
草烏200g 蒼朮120g 白芷 五靈脂 羗活 當歸 川芎 自然銅醋淬7次各80g 乳香4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百草霜爲衣 臨睡 溫酒下5~7丸 忌食熱物(十三方).
【乳香定痛丸】治遍身骨節痛
蒼朮80g 川烏炮 當歸 川芎各40g 丁香20g 乳香 沒藥各12g 爲末 棗肉和 丸梧子大 溫酒 呑下50~60丸(醫鑒).
【捉虎丹】ː<一名>【一粒金丹】(丹心). 治一切痛風走注 癱瘓麻木 白虎歷節 及寒濕脚氣方見足門
 以下 足部轉載 治各其走注疼痛 不可忍
五靈脂 白膠香 草烏黑豆同煮去豆 木別子 地龍各60g 乳香 沒藥 當歸各30g 麝香 松烟墨煆各10g
爲末 糯米糊和 丸芡實大 每1丸 空心 溫酒化下 趕到脚 面赤腫不散 再服一丸. 趕至脚心中 出黑汗 乃除根(入門).
 【靈仙除痛飮】治肢節腫痛 痛屬火 腫屬濕 兼受風寒 而發動於經絡之中 濕熱流走 於肢節之間
麻黃 赤芍藥各4g 防風 荊芥 羗活 獨活 威靈仙 白芷 蒼朮 片芩酒炒 枳實 桔梗 葛根 川芎各2g 當歸梢 升麻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 ː<一名>【麻黃芍藥湯】
 【半夏芩朮湯】治濕痰流注 肩臂痛
蒼朮8g 白朮6g 半夏 南星 香附子 片芩酒炒各4g 陳皮 赤茯苓各2g 威靈仙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丹心).
【拈痛散】可熨烙痛風
羗活 獨活 細辛 肉桂 防風 白朮 良薑 麻黃 天麻 川烏 吳茱萸 乳香 川椒 全蝎 當歸各20g 白薑10g
爲粗末 每37.5g 或56.25g 塩一升 同炒 極熱 絹袋盛熨烙痛處 冷則易 或炒用之(寶鑑).
【當歸散】熨烙 寒濕痛風
防風 當歸 藁本 獨活 荊芥穗 頏荊葉各40g
爲粗末 37.5g 塩150g同炒 熱袋盛熨之 冷則易(醫林).  :  宜去頏荊葉 代椒葉亦佳.
 【一粒金丹】治氣痛. 
啞芙蓉卽鴉片10g 阿魏4g 木香 沈香各2g 牛黃1g 爲將沈香 木香 牛黃爲末以鳽片
阿魏.放椀內 滴水熔化 和蜜爲丸菉豆大金箔爲衣.每一粒 ː熱氣痛 凉水下冷氣痛 濃水下神效(回春). 諸風通治 轉載
【芎夏湯】逐水利飮通用
川芎 半夏製 赤茯苓各4g 陳皮 靑皮 枳殼各2g 白朮 甘草灸各1g 剉作一貼入薑五片水煎服(直指). 痰飮轉載
【控涎丹】治痰飮流注作痛
甘遂 紫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爲末 糊丸梧子大 晒乾 臨臥 薑湯 或溫水 下7丸(河間)  : <一名>【妙應丹】痰飮轉載  
【消痰茯苓丸】治痰飮流注 臂痛不能擧 時復轉移 脈沈細
半夏80g 赤茯苓40g 枳殼20g 朴硝1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50丸 無朴硝則以焰硝代之
ː有人 爲痰飮所苦 兩手戰掉 痛不能擧 服此卽愈(得效). 手門轉載
 ⑤ 濕熱415
○ 六氣之中 濕熱爲病 十居八九(丹心).
○『內經』(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曰 因於濕 首如裹濕熱不攘 大筋緛短 小筋弛張 緛短爲拘 弛張爲痿
○ 大筋受熱 則縮而短小筋 得濕則引而長縮短 故拘攣而不伸引長 故痿弱而無力(內經註).
○ 濕者 土濁之氣 首爲諸陽之會 其位高 其氣淸 其體虛 故聰明得以係焉 濕氣熏蒸 淸道不通 沈重而不爽利 似乎有物以蒙冒之 失而不治. 濕鬱爲熱 熱留不去 熱傷血 不能養筋 故大筋爲拘攣 濕傷筋 不能束骨 故小筋痿弱也(丹心).
○ 濕勝筋痿 熱勝筋縮 實者 三花神祐丸方見下部.虛者 宜淸燥湯方見足部(入門).
○ 有氣如火 從脚下起入腹 此濕鬱成熱而作 宜蒼朮 黃栢 牛膝 防己 作丸服 或二妙丸 單蒼朮丸(正傳).
○ 首如裹 單蒼朮膏最妙
○ 濕病 腹中和 能飮食 病在頭中 寒濕 故鼻塞 納藥鼻中則愈.瓜蔕末 吹鼻中 出黃水(仲景).
【三花神祐丸】治一切水濕腫滿
黑丑頭末80g 大黃40g 芫花 甘遂 大戟各20g 輕粉4g 爲末水 丸小豆大 初服5丸 每服 加5丸(宣明). 下門轉載
【淸燥湯】治長夏濕熱盛兩脚痿厥 癱瘓.
黃芪 白朮各6g 蒼朮4g 陳皮 澤瀉各3g 赤茯苓 人蔘 升麻各2g 生地黃 當歸 猪苓 麥門冬 神麴 甘草 黃連 黃栢 柴胡各1g 五味子9粒.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足部轉載
【單蒼朮丸】
常服除濕 壯筋骨 明目.
蒼朮600g米泔浸 剉晒乾300g以童便浸一宿300g酒浸一宿 並焙乾
爲末 神麯糊和丸 綠豆大 白湯下70丸 或加白茯苓225g尤好(入門).
ː或爲末 每7.5g 空心塩湯 或酒調下 亦得(入門).
【二妙丸】
治濕熱
蒼朮 黃栢等分 爲末 滴水 爲丸服(丹心)
 ⑥ 濕溫
○ 濕溫者 兩脛逆冷 胸腹滿 多汗 頭痛 妄言. 其人嘗傷於濕 因而中暑 暑濕相搏 則發濕溫 其脈 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治在太陽 不可發汗 汗出必不能言 耳聾 不知痛所在 身靑而色變 名曰重暍 如此死者 醫殺之 蒼朮白虎湯方見寒門主之(活人).
○ 一人 季夏得病 胸項多汗 兩足逆冷 譫語 予診之 其脈關前濡 關後數 是濕溫. 盖先傷暑 後受濕也.先用人蔘白虎湯方見寒門 次服蒼朮白虎湯 足漸溫 汗漸止 三日而愈(本事).
○ 一人病 遍身汗 兩足冷至膝下 腹滿 不省人事 六脈皆小弱而急. <孫>曰 此病傷暑 陽微厥也 用五苓散方見寒門 白虎湯方見寒門 而愈. 凡陰病 脛冷則臂亦冷 此則脛冷而臂不冷 所以 知是陽微厥也(孫兆).
○ 濕溫 宜苓朮湯 茯苓白朮湯.
○ 濕溫與中暑同 但身凉不渴耳(活人).
【白虎湯】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本方 加人蔘4g 名曰 人蔘白虎湯.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 蒼朮白虎湯(丹心).
【人蔘白虎湯】其脈關前濡 關後數 是濕溫. 盖先傷暑 後受濕也
卽白虎湯(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加人蔘4g). 加人蔘4g. 水煎服(丹心).
【五苓散】治太陽證 入裏 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爲末 每7.5g白湯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傷寒汗後 亡津但 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 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 而反吐出 爲水逆證
  或飮水雖多 而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 未實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的藥也(入門). 已上三方 寒門 轉載
【苓朮湯】
治冒暑 遭雨暑濕鬱發 四肢不仁 半身不遂 或入浴暈倒 口眼窩斜 手足不仁 皆濕溫類也.
赤茯苓 白朮 乾薑 澤瀉 桂心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茯苓白朮湯】
治濕溫
赤茯苓 蒼朮 白朮 乾薑 桂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⑦ 酒濕
○ 酒濕之爲病 亦能作痺證 口眼窩斜 半身不遂 渾似中風 舌强 語澁 當瀉濕毒 不可作 風病治之 而汗也 宜用蒼橘湯(元式).
【蒼橘湯】
治酒濕
蒼朮8g 陳皮6g 赤芍藥 赤茯苓各4g 黃栢 威靈仙 羗活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破傷濕
○ 破傷 入水濕 口噤 身强直.
牡蠣煆 爲粉 付瘡口 仍取末7.5g 甘草湯 調服(得效).

  濕多身痛 暑無身痛415
○ 暑病 多無身痛 盖傷氣而不傷形故也(入門).
○ 濕病 多身痛 中濕 身痛難以轉側 風濕之痛 一身盡痛(入門).
○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 皮肉 筋脈. 盖濕傷形 形傷故痛(內經).
○ 濕流關節 則一身盡痛(仲景).
○ 風濕相搏 則骨節煩疼 濕則關節不利 故痛. 其掣而不能屈伸者 風也(活人).
   
  濕有內外之殊415
○ 濕有自外者 有自內出者 東南地下 多陰雨霧露濕 從外入多負 下起爲重腿脚氣之疾 治當汗散. 久則宜踈通滲泄, 西北地高 多食生冷濕麪 乳酪 飮酒 濕氣內鬱爲鼓脹 浮腫之類 治宜通利二便(丹心).

  濕病治法及通治藥415~416
○ 濕家治法 大槪宜發微汗 及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 其濕 是其治也(正傳).
○ 治濕 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仲景).
○ 濕上甚而熱 治以苦溫 佐以甘辛 以汗爲故而止 平胃散方見五臟 見上 霧露之氣 爲瘴條 主之. 濕在上 宜微發汗而解 不欲汗多 故不用麻黃 乾葛輩 宜微汗 用防己黃芪湯方見上 風濕(丹心).
○ 濕在中下 宜利小便 此淡滲 治濕也 五苓散 見上. 濕溫條主之(丹心).
○ 治濕之法 通利小便爲上 益脾順氣 次之(直指).
○ 治濕 莫若生附 蒼朮爲快 宜用生附湯(直指).
○ 治濕 通用平胃散 二陳湯 加桑白皮爲主, 上焦濕 加羗活 川芎 蒼朮, 中焦濕 加猪苓 茯苓 澤瀉, 下焦濕 加防己 木通 滑石, 熱則 上加黃芩, 中加黃連, 下加黃栢(入門).
○通用 滲濕湯.
【生附湯】416
治傷濕諸證 又治寒濕.
蒼朮 杜冲各6g 附子生 牛膝 厚朴 乾薑 白朮 赤茯苓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滲濕湯】
治一切濕證.
蒼朮 白朮 赤茯苓各6g 陳皮 猪苓 澤瀉各4g 香附子 川芎 縮砂 厚朴各3g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燈心一撮 水煎服(回春).
 
  濕病 禁汗下及灸416
○ 凡濕病 忌不得以火攻 幷轉利之
若濕家下之 則額上汗出 微喘 小便不利者 死, 下利不止者 亦死(仲景).
○ 治濕不得猛發汗 及灼艾灸之(得效).
○ 濕病 誤下則爲喘噦 誤汗則發痓而死(入門).
○ 濕家不可汗 汗之則發痓 發痓者 斃.
又不可下 下之則額汗 胸滿 微添而噦 小便淋閉 難以有瘳也(直指).
 
  濕病大汗則成痓
○ 太陽病 發汗太多 因致痓 濕家大發汗亦作痓. 盖汗太多 則亡陽 不能養筋 故筋脈緊急而成痓
其證 身熱足冷 頸項强急 惡寒時頭熱 面赤 目赤 獨頭面搖 卒口噤 背反張者 是也 亦名 破傷風
 
 單方416(凡15種).
蒼朮  :  治濕上下部 皆可用(丹心)..
  ː上焦濕 用蒼朮 其功甚烈 能治山嵐瘴氣(東垣). ː 或散或湯 或酒浸 常服最妙(本草).
  ː兩朮 皆可服.
澤瀉  :  除濕之聖藥也.其功長於行水也 五苓散以澤瀉爲君 其功可知(本草).
芎窮  :  能去卑濕風氣 或末服 或煎服 皆可 治上部濕 尤佳(本草).
防己  :  能治濕風 口面窩斜 木通同功 剉煎服之佳(本草).
藁本  :  辟霧露 與木香同治 霧露之氣 治上部風濕 最佳煎服之(本草).
茯苓  :  淡能利竅 甘以助陽氣 除濕之聖藥也.仙方 有服餌之 法修製 久服爲佳(本草).
?肉  :  除濕及瘴氣 作臛常食之佳(本草).
鱉肉  :  主濕痺 煮熟取肉 和五味 作羹食之(本草). ː凡濕病 宜食猪肉 螺鱉之屬 是也(本草).
木瓜  :  主濕痺 又治腰脚濕氣 可煎服 丸服 或生食 並佳(本草).
酒  :  辟霧露之氣 ː昔有三人晨行 觸霧 一人健 一人病 一人死.
  健者 飮酒, 病者食粥, 死者 空腹. 皆酒能禦霧露 辟邪氣 故也(本草).
猪肝  :  勝濕 可煮食之. 昔閔叔 留遇傷食 猪肝 盖爲濕疾也(本草).
薏苡  :  去濕 輕身 勝瘴氣 作末煮粥 常服之.昔馬援 南征 多載之 卽此也(本草).
豹皮  :  主冷濕痺 熱之以纏病上 或裹軟脚良(本草).
土猪  :  主濕病. 取肉煮食 又用皮坐臥其上 最去濕痺(本草).
桑枝茶  :  去濕氣 常服最好 又與赤小豆同煮 作粥傷食尤佳(本草).

  鍼法
○ 濕病 禁艾灸 惟濕痺 及濕熱脚氣 痿證 宜施鍼 以通經絡之氣 爲佳(俗方).

                                          燥416
  燥因血少416
○ 內經曰 諸澁枯涸 乾勁皴揭 皆屬於燥
○ 火熱勝 則金衰而風生緣 風能勝濕, 熱能耗液而爲燥, 陽實陰虛則風熱, 勝于水濕而爲燥也, 盖肝主筋而風氣自甚, 又燥熱加之 則筋大燥也, 燥金主於收斂, 其脈緊澁 故爲病 勁强緊急 而口噤也.
夫燥之爲病 血液衰少 不能榮養百骸 故也(正傳).

  脈法416
○ 傷燥脈濇(入門).
○ 脈緊而澁 或浮而弦 或芤而虛(正傳).

  燥者 肺金之病
○ 燥者 肺金之本 燥金受熱化 以成燥澁 由風能勝濕, 熱能耗液 而成燥也. 燥於外 則皮膚皴揭 瘙痒, 燥於中 則精血枯涸, 燥於上 則咽鼻焦乾, 燥於下 則便尿結閉 宜當歸承氣湯方見下 燥宜養血(類聚).
○『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曰 燥勝則乾, <註>曰 燥勝 則津液涸竭 故皮膚乾燥.
【當歸承氣湯】
治燥之 上藥也
當歸 大黃各8g 芒硝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攪化 服之(類聚).
 
  燥宜養血416~417
○ 經曰 燥者潤之 養血之謂也, 積液 固能生起 積氣 亦能生液 宜服瓊玉膏方見身形(入門).
○ 皮417膚皴揭 折裂血出大痛, 或皮膚瘙痒 爪甲浮起枯乾 皆火爍肺金 燥之甚也,
宜以四物湯 去川芎合生脈散 加天門冬 天花粉 黃栢 知母 酒紅花 生甘草之類(入門).
○ 榮衛枯涸 濕劑所以潤之, 二門冬 人蔘 北五味子 枸杞子 同爲生脈之劑, 二黃元亦好(東垣).
○ 燥病 宜服瓊脂膏 天門冬膏 地仙煎 生血潤膚飮
○ 防風通聖散 能淸熱潤燥
【瓊脂膏】
治燥病
生地黃12kg搗取汁去渣 白蜜1.2kg煎沸去沫 鹿角膠 眞酥油各0.6kg 生薑75g
搗取汁 先以慢火熬地黃汁 數沸綿濾 取淨汁 又煎20沸 下鹿角膠 次下酥油及蜜同煎 候如餳 磁器收貯 每服 1~2匙 溫酒下(正傳).
【天門冬膏】
治燥病
天門冬生去心 搗絞取汁 濾去滓 砂鍋熬成膏 酒服1~2匙(正傳).
【地仙煎】
治燥病
山藥600g杵細 杏仁600g硏細 生牛乳2L, 同攪勻 絞取汁 盛磁甁重湯 煮一日 酒服1~2匙(正傳).
【生血潤膚飮】
治燥證 皮膚折裂 手足爪甲 枯燥搔之 屑起血出痛楚
天門冬6g 生地黃 熟地黃 麥門冬 當歸 黃芪各4g 酒片芩 瓜婁仁 桃仁泥各2g 升麻 酒紅花各1g 五味子9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瓊玉膏】塡精 補髓 調眞養性 返老還童. 補百損 除百病 萬神俱足 五藏盈溢 髮白復黑齒落更生 行如奔馬 日進數服 終日不飢渴 功效不可盡述. 一料分五劑 可救癱瘓五人 一料分十劑 可救 勞瘵十人 若二十七歲 服起 壽可至三百六十 若六十四歲 服起 壽可至五百年.
生地黃9.6kg搗絞取汁 人蔘細末14.4kg 白茯苓細末28.8kg 白蜜煉去滓6kg
和勻 入磁缸內 以油紙 五重 厚布一重 緊封缸口 置銅鍋內 水中懸胎 令缸口 出水上 以桑柴火煮三晝夜 如鍋內水減 則用煖水添之 日滿取出. 再用蠟紙 緊封缸口 納井中 浸日晝夜 取出 再入舊湯內 煮一晝夜 以出水氣 乃取出 先用少許 祭天地神祇 然後 每取一二匙 溫酒調服 不飮酒 白湯下 日進二三服 如遇夏熱 置陰凉處 或藏氷中 或埋地中 須於不聞鷄犬聲 幽淨處 不令 婦人喪服人 見之 製時 終始勿犯鐵器 服時 忌食葱 蒜 蘿蔔 醋酸等物(入門).
ː衛生方 生地黃4.8kg 人蔘2kg 白茯苓1.5kg 白蜜3kg.
本朝 永樂中 太醫院會議 加天門冬 麥門冬 地骨皮各6.4kg 進御服食 賜號<益壽永眞膏>.  身形轉載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 皮膚 皴揭 折裂 血出大痛, 或皮膚瘙痒 爪甲浮起 枯乾 皆火爍肺金 燥之甚也 去川芎 合生脈散 加天門冬 天花粉 黃栢 知母 酒紅花 生甘草之類(入門). 血門轉載
【二黃丸】治傷熱食 痞悶不安
黃芩80g 黃連40g 升麻 柴胡各12g 枳實20g 甘草8g 爲末蒸餠和 丸綠豆大 白湯 或薑湯下50~70丸(入門). 內傷轉載
【人參固本丸】<一名>二黃元 夫人心藏血 腎藏精 精血充實 則鬚髮不白 顔貌不衰 延年益壽 藥之滋補 無出於生熟二地黃 世人徒知服二地黃而不知 服二門冬爲引也 盖生地黃 能生心血 用麥門冬 引入所生之地 熟地黃 能補腎精 用天門冬引入所補之地 四味互相爲用 又以人參爲通心氣之主
天門冬去心 薑汁浸二日 酒浸二日 麥門冬去心 酒浸二日 泔浸三日 生乾地黃 熟地黃並酒浸各75g
上以石磨 磨如泥 或爛搗以杏仁湯化開 漉淨渣 又磨淨盡如澄 小粉之法 撇去上面 水取藥粉晒乾 乃入人參末37.5g 煉蜜和 丸梧子大 每取五七十丸 溫酒塩湯 任下 忌蘿葍葱蒜(必用方). 身形轉載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或瘡疹 黑陷將死 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風刺 癮疹 肺風瘡,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 甚爲腹滿澁痛, 煩渴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傷 熱毒(宣明).
滑石7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  此方 治熱 風 燥,三者之 總劑也(丹心). 風門轉載
 
  單方417(凡四種)
山藥  :  主治 皮膚乾燥 以此潤之 蒸食之 或硏煮粥 服之(湯液).
牛酪  :  作粥 常服最妙(本草).
天·麥門冬  :  俱治燥病 煎湯服 或作丸 久服佳(本草).
生·熟地黃  :  皆生血潤液 作煎 作丸 久服爲妙(本草).


                                          火417
  火有君相之二417
○ 五行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 曰君火 人火也, 曰相火 天火也. 火 內陰 而外陽主乎 動者也 以名而言 形質相生 配於五行 故謂之君 以位而言 生於虛無 守位禀命 因其動 而可見 故謂之相天 主生物 故恒於動 人有此生 亦恒於動 其所以恒於動者 皆相火之所爲也(東垣).
○ 君火者 乃眞心 小腸之氣 所爲也, 相火者 乃心包絡 三焦之氣 所爲也(丹心).

  火爲元氣之賊
○ 火能消物 凡爍金虧土 旺木涸水者 皆火也(丹心).
○ 火之爲病 其害甚大 其變甚速 其勢甚彰 其死甚暴 人身有二火曰 君火 猶人火也 曰相火 猶龍火也在氣交之中 多動少靜 凡動皆屬火 化動之極也 病則死矣(河間).
○ 相火 易起五性 厥陽之火 相扇則妄動矣, 火起於妄 變化莫測 無時不有 煎熬眞陰 陰虛則病 陰絶則死(東垣).
○ 又有藏府 厥陽之火 根於五志之內 六慾七情 激之 其火隨起 大怒則火起於肝 醉飽則火起於胃 房勞則火起於腎 悲哀則火起於肺 心爲君主 自焚則死矣(河間).
○ 火者 元氣 穀氣 眞氣之賊也(東垣).

  脈法417
○ 火脈 洪數 虛則浮(脈訣).
○ 脈實數者 有實熱(丹心).
○ 脈浮而洪數 爲虛火
○ 脈沈而實大 爲實火
○ 洪數見於左寸 爲心火
○ 見於右寸 爲肺火.
○ 見於左關 爲肝火
○ 見於右關 爲脾火
○ 見於兩尺 爲腎經命門之火
○ 男子 兩尺洪大者 必遺精 陰火盛也(正傳).
○ 骨蒸勞熱 脈數而虛 熱而澁小 必損其軀 加汗加咳 非藥可治(脈訣).
○ 虛火浮數 實火沈大 隨其所見 細數爲害(回春).

  辨五臟熱證417~418
○ 身熱有五 而其狀各異
 ※肝熱
○ 肝熱者 按之肌肉之下 至骨之上 乃肝之熱也. 寅卯 肝尤甚.
其證 四肢滿閉 便難 轉筋 多怒多驚 筋痿不能起於床 宜瀉靑丸方見五藏 柴胡飮子(東垣).
【瀉靑丸】治肝實  
當歸 草龍膽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等分 爲末 蜜丸芡實大 每一丸 竹葉湯同砂糖 溫水化下.<一名>【凉肝丸】(綱目) 五藏轉載.  
【柴胡飮子】
治肝熱
柴胡 黃芩 人蔘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之(丹心).
 ※心熱417
○ 心熱者 微按至皮膚之下 肌肉之上 輕手乃得 微按至皮毛之下 則熱少 加力按之 則全不熱 是熱在血脈也 日中太甚
其證 煩心 心痛 掌中熱 而啘 宜導赤散方見五藏 黃連瀉心湯方見神部(東垣).
【導赤散】雖治心熱 實小腸之藥也.治小腸熱 小便不利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4g 爲剉 入靑竹葉 七片 同煎服(錢乙).
【十味導赤散】治心藏實熱 口舌生瘡 驚悸 煩渴(活人書).
黃蓮 黃芩 麥門冬 半夏 地骨皮 茯神 赤芍藥 木通 生地黃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 五藏轉載
【黃蓮瀉心湯】治狂疾
黃芩80g 黃連 生地黃 知母各40g 甘草20g, 爲剉 每20g 水煎服(脈訣) 神門轉載.
 ※脾熱418
○ 脾熱者 輕手捫之 不熱 重按至筋骨 亦不熱 不輕 不重 在輕手 重手之間 此熱在肥肉 遇夜尤甚.
其證 必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無氣以動. 實熱則 用瀉黃散方見五藏 調胃承氣湯方見寒門. 虛熱則 用人蔘黃芪散方見虛勞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東垣).
【瀉黃散】治脾熱 口瘡 口臭
梔子6g 藿香 甘草各4g 石膏末3.2g 防風2.8g.剉作一貼 蜜酒伴微炒 水煎服<一名>【瀉脾散】(海藏)五藏轉載).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 水煎服(仲景).  寒門轉載
【人蔘黃芪散】治虛勞客熱 潮熱盜汗 痰嗽 唾膿血.
鱉甲酥灸6g 天門冬4g 秦芃 柴胡 地骨皮 生乾地黃各3g 桑白皮 半夏 知母 紫菀 黃芪 赤芍藥 紫菀 甘草各2g 人蔘 白茯苓 桔梗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虛勞轉載
【補中益氣湯】(東垣)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2g 柴胡 升麻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ː<一方> 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
ː 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 以補之心火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 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溫 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 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 生發陰陽之氣 故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內傷轉載
 【陶氏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血 外感風寒 頭痛身熱 惡寒自汗 沈困無力
人蔘 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柴胡 陳皮 羗活 白朮 防風各3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葱白二莖 水煎服 如元氣不足 加升麻1g.
 【益胃升陽湯】治內傷諸證 盖血脫益氣 古聖人之法也 先理胃氣 以助生發之氣 此藥主之
白朮6g 黃芪4g 人蔘 神麯炒 當歸身各3g 陳皮 甘草各2g 升麻 柴胡 生黃芩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升陽順氣湯】治內傷諸證 春月口淡無味 夏月雖熱猶寒 胸腹滿悶 常如飽.
黃芪8g 半夏4g 草豆蔲3g 神麯 當歸 陳皮 人蔘各2.5g 升麻 柴胡 甘草各1.5g 黃栢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東垣).
 【調中益氣湯】治內傷證 或大便飱泄 時見白膿.
黃芪8g 人蔘 蒼朮 甘草各4g 陳皮 升麻 柴胡各1.5g 木香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升陽益胃湯】治內傷脾胃證 秋燥濕熱 少退而飮食無味 體重口燥 大小便不調 或洒淅惡寒 乃陽氣不伸故也.
黃芪8g 人蔘 半夏 甘草各4g 羗活 獨活 防風 白芍藥各3g 陳皮2g 柴胡 白朮 茯苓 澤瀉 黃連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東垣).
 【淸神益氣湯】治內傷證 脾胃虛損 食少倦怠 適當暑雨 濕熱之盛 目疾時作 身面俱黃.
人蔘4g 生薑3g 澤瀉 蒼朮 防風 五味子各2.5g 赤茯苓 升麻 白朮 白芍藥 生甘草 麥門冬各2g 黃栢 靑皮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東垣).
 【黃芪人蔘湯】治暑月 精神不足 兩脚痿軟 煩熱嘔噦 自汗頭痛 皆熱傷肺氣也(入門).
卽補中益氣湯 加蒼朮4g 神麯2g 黃栢1g 五味子15粒
 【人蔘膏】治元氣虛乏 精神短少 言語不接 能回元氣 於無何有之鄕 王道也
人蔘600g切片 砂鍋內 水浮 藥一指文武火 煎乾一半 傾在別處 又將渣如前煎三次 嚼參無味 乃止 却將前汁 入鍋內熬成膏 隨時服(日服5~6匙).有肺火與天門冬 對用甚妙(入門).
人蔘 治脾肺 陽氣不足 能補 氣促短氣 少氣 非升麻爲引用 不能補上升之氣 升麻一分 人蔘三分 爲相得也. 若補下焦元氣 瀉腎中火邪 茯苓爲之使(東垣).人蔘膏 獨參湯 須以長流水 煎服乃有奇效(醫說)
 【人蔘散】治飮酒房勞 酒入百脈 令人恍惚 失常 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者
熟地黃8g 人蔘 白芍藥 瓜蔞根 枳殼 茯神 酸棗仁 甘草各4g.水煎服(得效).
 【人蔘散】 治消中
滑石75g 寒水石 甘草各37.5g 石膏18.75g 人蔘9.38g 爲末 每取7.5g 溫水 調下(子和).
 【人蔘飮】(必用) <一名>【補氣湯】(醫鑑) 人遇勞倦辛苦 用力過多 卽服一~二貼 免生 內傷發熱之病
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麥門冬各4g 茯神 甘草各3g 五味子20粒.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必用).
 【獨參湯】夫虛勞吐血後 羸弱 氣微少. 大人蔘80g去蘆剉作一貼入棗5枚以長流水濃煎服(新書). ∴ 益氣之劑 集合
※肺熱418
○ 肺熱者 輕手乃得 微按全無 瞥瞥然 見於皮毛 日西尤甚 乃皮毛之熱也
其證 必見喘咳 洒淅寒熱 輕者 宜瀉白散方見五藏 人蔘地骨皮散 重者 白虎湯方見寒門 凉膈散方見下(東垣).
【人蔘地骨皮散】
治肺熱 又治藏中積冷 榮中熱 脈按不足 擧有餘 乃陽有餘 陰不足也
人蔘 地骨皮 柴胡 生地黃 黃芪各6g 知母 石膏各4g 赤茯苓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煎服(入門). 
【瀉白散】<一名>【瀉肺散】 治肺實
桑白皮 地骨皮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加知母 貝母 桔梗 梔子 麥門冬 生地黃亦可(入門).
【人蔘瀉肺湯】治肺實熱.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大黃酒蒸 桔梗 甘草各2.8g.剉作 一貼水煎服(丹心).
【白虎湯】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本方 加人蔘4g 名曰【人蔘白虎湯】. 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蒼朮白虎湯】(丹心). 寒門轉載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 至半入硝 去滓服(局方). 積熱轉載
【加減凉膈散】退六經之熱又治熱在上焦   火門上焦熱 轉載
連翹8g 甘草6g 梔子 黃芩 桔梗 薄荷 竹葉各2g爲剉作一貼水煎服(正傳).
ː凉膈散去大黃 芒硝加桔梗倍 甘草或加防風同爲舟楫之劑浮而上之
治胸膈中 與六經之熱 以手足少陽之氣 俱下 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 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 故能於無形之中 隨高而走 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易老). ː<一名>【桔梗湯】(易老).
※腎熱
○ 腎熱者 輕按之不熱 重按至骨 其熱蒸 手如火如灸 其證 骨蘇蘇然 如虫蝕 其骨困熱不任 亦不能 起於床 滋腎丸方見小便 六味地黃丸方見虛勞主之(東垣).
【滋腎丸】治不渴而小便閉
黃栢 知母並酒洗焙各40g 肉桂2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100丸(東垣). ː<一名>【泄腎丸】小便轉載
ː一人 病小便不通 腹脹脚腫 雙睛凹凸 晝夜不眠 苦痛不可言 且苦嘔噦 衆醫無效. <東垣>曰 膀胱者津液之府 氣化則能出矣 小便癃閉 是無陰而陽氣不化者也 此人奉養太厚 膏梁積熱 故膀胱者 腎之府久而乾涸 小便不化 今內關外格之病 悉具 死在朝夕 但治下焦 其疾自愈 遂處此方 服之 須臾 尿出如湧泉卽差.
【六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陰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塩湯空心 呑下五七十丸
血虛陰衰  :  熟地黃爲君 精滑  :  山茱萸爲君 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  :  白茯苓爲君
小便淋澁  :  澤瀉爲君 心氣不足  :  牧丹皮爲君 皮膚乾澁  :  山藥爲君(正傳) . ∴ 此五藏門 轉載 丸과元 共用

                              五臟熱 早見表(著者整理).


 
    脈               象     
      證                狀       
   治  方       
 肝熱
   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
 四肢滿閉 便難 轉筋 多怒 多驚,
 筋痿 不能起於床
 瀉靑丸.
 柴胡飮子

 心熱
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
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

 煩心 心痛 掌中熱而啘,
 導赤散
 黃連瀉心湯
 
 脾熱
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亦不熱,不輕 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此熱在肥肉遇夜尤甚.

 必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無氣以動.
 實熱則用瀉黃散
 調胃承氣湯.
 虛熱則用人蔘黃芪散 補中益氣湯
 
 肺熱
輕手乃得 微按全無 瞥瞥然
見於皮毛,日西尤甚

 必見喘咳 洒淅寒熱
輕者 宜瀉白散
   人蔘地骨皮散.
重者白虎湯凉膈散
 腎熱
輕按之不熱,
重按至骨其熱蒸手如火如灸
 骨蘇蘇然如虫蝕,其骨困熱不任,
 亦不能起於床
 滋腎丸,
 六味地黃丸


   手按辨熱深淺418
○ 以手捫摸 有三法 輕手捫之 則熱 重按之則不熱 是熱在皮毛 血脈也(東垣).
○ 重按至筋骨之分 則熱蒸 手極甚輕摸之 則不熱 是熱在筋骨間也(東垣).
○ 輕手捫之不熱 重手按之亦不熱 不輕不重 按之則熱 在筋骨之上 皮毛血脈之下 乃熱在肌肉也. 三黃丸 通治之(東垣).
○ 輕手按之 熱甚 重手按之 不甚熱 此熱在肌表 宜淸之. 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 輕手按之不覺熱 此熱在肌肉之內 宜發之(正傳).
【三黃元】治三焦積熱
大黃煨 黃芩 黃連各等分 上爲末 蜜丸梧子大 熟水 下三五十丸空心(宣明)
【三黃湯】治脾熱口甘
黃連 黃芩 梔子 石膏 芍藥 桔梗 陳皮 茯苓各3g 白朮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烏梅一箇水煎服(回春)
【三黃湯】治三焦積熱
以三黃元材(大黃煨 黃芩 黃連各等分) 每取6g 剉作一服 水煎服(宣明)
∴三黃丸은 없고 三黃元이 있어서 三黃元과 湯을 전재  :  編者
   
  審臟腑熱之部分
○ 內經(刺熱篇 第三十二)曰 心熱病者 顔先赤顔卽額也, 脾熱病者 鼻先赤,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 頣先赤.
○ 心肺居胸背 心熱 則胸熱, 肺熱 則背熱.
○ 肝膽居脇 肝膽熱 則當脇亦熱.
○ 腎居腰 腎熱 則當腰亦熱.
○ 胃居臍上 故胃熱 則臍以上 熱.
○ 腸居臍下 故腸熱 則臍以下 熱(綱目).
  
  火熱有實有虛418
○ 能食而熱 口舌乾燥 大便難者 實熱也, 以辛苦大寒之劑下之 瀉熱補陰 脈洪盛而有力者 是已
   不能食 而熱 自汗 氣短者 虛熱也, 以甘寒之劑 瀉熱補氣 脈虛弱 無力者 是已(東垣).
○ 五藏 陰也, 所主皆有形 骨 肉 筋 血 皮毛是也, 此五藏 皆陰 足陰足而熱 反勝之 是爲實熱,
若骨痿 肉爍 筋緩 血枯 皮聚 毛落者 陰不足 而有熱疾 是虛熱也(海藏).
○ 脈實數者 實熱也(丹心).
○ 實火 內外皆熱 口渴 日夜潮熱 大小便閉 熱在表 宜羗活沖和湯方見寒門 熱入裏 宜調胃承氣湯方見寒門 燥渴者 宜白虎湯方見寒門 虛火潮熱 有間口燥不渴 宜人蔘地骨皮散方見上或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加芍藥 黃栢(入門).
○ 實火可瀉 黃連解毒湯之類. 虛火可補 參朮 生甘草之類(丹心).
【羗活冲和湯】不問四時 但有頭痛 骨節痛 發熱惡寒 無汗 脈浮緊 宜用 此代麻黃爲穩當(節庵).
 :  有汗不得 服麻黃, 無汗不得 服桂枝, 若誤服 其變不 可勝言 故立此法. 使不犯三陽 禁忌 乃解表神方.
羗活 防風各6g 蒼朮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黃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葱白二莖 水煎服(入門). (醫鑑) <一名>【九味羗活湯】
 :  羗活 治太陽 肢節痛 乃撥亂反正之 主也, 防風 治一身盡痛 聽軍將命令而行, 蒼朮 雄壯 上行之氣 能除濕氣 下安太陰, 甘草 緩裏急 和諸藥, 川芎 治厥陰 頭痛在腦, 生地黃 治少陰 心熱在內, 黃芩 治太陰 肺熱在胸, 白芷 治陽明 頭痛在額, 細辛 治少陰腎經 苦頭痛(正傳). 寒門轉載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 水煎服(仲景). 寒門轉載
【補中益氣湯】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方見上 脾熱條
【人蔘地骨皮散】治肺熱 又治藏中積冷 榮中熱 脈按不足 擧有餘 乃陽有餘陰不足也 方見上 肺熱條
【白虎湯】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方見上 肺熱條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大熱 煩躁不得眠 或差後飮酒 復劇者 及一切熱毒
黃連 黃芩 黃栢 梔子各5g 上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黃連解毒湯】通治 火熱 及大熱煩躁 並三焦實火 本方(方見上) 加連翹 柴胡 赤芍藥各4g 爲剉 水煎服(回春).
治傷寒大熱 煩躁 不得眠 或差後飮酒 復劇者 及一切熱毒 黃連 黃芩 黃栢 梔子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寒門轉載
 
  熱有晝夜之分418
○ 晝熱則行陽25度 宜柴胡飮子方見上 肝熱條 夜熱則行陰25度 宜四順淸凉飮(海藏).
○ 平旦發熱 熱在行陽之分 肺氣主之 故用白虎湯 方見上 肺熱條 以瀉 氣中之火. 日晡潮熱 熱在行陰之分 腎氣主之 故用地骨皮散 以瀉 血中之火(海藏).
○ 夜則靜 晝發熱者 熱在氣分 小柴胡湯方見寒門 加梔子 黃連 知母 地骨皮, 晝則靜夜 則發熱者 熱在血分 四物湯 加知母 黃栢 黃連 梔子 柴胡 牧丹皮(回春).
○ 晝夜俱發熱 熱在氣血之分 四物湯合小柴胡湯 加黃連 梔子(回春).
○ 氣分實熱 白虎湯 血分實熱 四順淸凉飮, 氣分虛熱 淸心蓮子飮方見消渴 血分虛熱 滋陰降火湯方見下 陰虛火動(入門).
○凡 病晝病 在氣, 夜病 在血, 晝發少 而夜發多者 足太陽膀胱 血中浮熱 微有氣也 有時而發 有時而上 知邪氣不在表 不在裏 知在經絡 中也, 夜發多者 是邪氣下陷之深 當從熱入血室 而論之 宜瀉血湯 退熱湯(東垣).
【四順淸凉飮】 
治血熱
大黃蒸 當歸 赤芍藥 甘草灸各5g
剉作一貼 入薄荷10葉 水煎服(入門). ː<一名>【淸凉飮子】(局方).
【地骨皮散】
治血熱 及陽毒火熾 渾身壯熱
石膏8g 柴胡 黃芩 知母 生地黃各4g 羗活 麻黃各3g 地骨皮 赤茯苓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東垣).
【瀉血湯】418
治夜間發熱
生地黃酒洗 柴胡各4g 熟地黃 蒲黃 丹參 當歸酒洗 防己酒洗 羗活 甘草灸各3g 桃仁泥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退熱湯】419
治表中虛熱 遇夜則甚
黃芪5g 柴胡4g 生甘草 黃連酒炒 黃芩 赤芍藥 地骨皮 生地黃 蒼朮各3g 當歸身 升麻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 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ː <一名>【三禁湯】以其禁發汗 禁利小便 禁利大便 故只用此藥 乃和解之劑也(入門).
ː 專治 少陽 半表裏證 及汗下後不解 過經不解 時氣瘟疫 熱入血室 等證 其間有五證尤爲的當
傷寒五六日 心煩喜嘔者 一也, 寒熱往來者 二也, 耳聾胸痞者 三也, 發潮熱者 四也, 差後發熱者 五也, 此五證 尤爲可服(入門).ː<一名>【人蔘湯】(得效).
∴ 夜則靜 晝發熱者 熱在氣分 小柴胡湯 加梔子 黃連 知母 地骨皮(回春)
∴ 晝夜俱發熱 熱在氣血之分 四物湯合小柴胡湯 加黃連 梔子(回春). 寒門轉載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一方> 春 倍川芎, 夏 倍芍藥, 秋 倍地黃, 冬 倍當歸. <又> 春 加防風, 夏 加黃芩, 秋 加天門冬, 冬 加桂枝(綱目).
當歸 和血歸經, 芍藥 凉血補腎, 生地黃 生血寧心, 熟地黃 補血滋腎, 川芎 則行血通肝(丹心).
<劉宗厚>曰 欲求血藥 其四物之謂乎. 夫川芎 血中氣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散 能行血滯 於氣也. 地黃血中血藥也 通腎經 性味甘寒 能生眞陰之虛者也. 當歸 分三治血中主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溫 全用能活血 各歸其經也. 芍藥 陰分藥也 通脾經 性味酸寒 能凉血 又治血虛腹痛 若求陰藥之屬 必於此而取則焉. 血門轉載
【淸心蓮子飮】治心火上炎 口乾煩渴 小便赤澁
蓮子8g 赤茯苓 人蔘 黃芪各4g 黃芩 車前子炒 麥門冬 地骨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消渴門轉載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火動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咳嗽痰盛 咯唾血 飮食少思 肌肉消瘦 將成勞瘵
白芍藥 當歸各5g 熟地黃 麥門冬 白朮各4g 生地黃酒炒 陳皮各3g 知母 黃栢並塩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回春). 虛勞門 陰虛火動 轉載
【滋陰降火丸】補陰虛
熟地黃80g 黃栢60g 知母 枸杞子 蓮肉 茯神 人蔘各40g. 爲末 以地黃酒蒸作膏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入門) 虛勞門 陰虛用藥 轉載.

  火有上中下焦之異419
○ 熱在上焦者 因咳爲肺痿. 熱在中焦者 爲堅謂大便堅也. 熱在下焦者 爲尿血淋閉(仲景).
○ 上焦有熱 眼目赤腫 頭項腫痛 口舌生瘡
○ 中焦有熱 胸膈煩躁 飮食不美
○ 下焦有熱 小便赤澁 大便秘結
○ 五藏俱熱 乃三焦熱也 卽生廱癤 瘡痍 及五般痔疾(宣明).
 ※上焦熱
○ 宜用凉膈散 龍腦飮子 抑靑丸 淸心湯 黃芩湯 淸金丸 朱砂凉膈丸 九味淸心元 黃連淸膈丸 上淸元 淸金降火丹 子芩散 旣濟解毒湯方見瘟疫 加減凉膈散
【龍腦飮子】
治咽喉腫痛 眼赤口瘡 心煩鼻衄
梔子微炒48g 甘草蜜灸24g 石膏16g 瓜婁根 縮砂各12g`藿香葉10g
爲末 每7.5g 或12g 蜜水 調下(海藏).
【抑靑丸】
伐心經之火 兼治酒熱
黃連酒炒 或薑汁炒
爲末 粥丸白湯 呑下20~30丸(丹心).  ː<一名>【黃連丸】(入門). 
【淸心湯】
治上焦積熱
甘草7g 連翹 梔子 大黃酒蒸 薄荷 黃芩 黃連各3g 朴硝2g
剉作一貼 入竹葉七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 溫服(丹心).
【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 口瘡 咽痛 小便淋濁不利
澤瀉 梔子仁 黃芩 麥門冬去心 木通 生地黃 黃連 甘草各等分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丹心).
右㕮咀 每服37.5g 水二盞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盞 食前溫服 ∴ 重量과 服用法 丹溪原文 轉載 이태릭體 編者
【淸金丸】(海藏)
治肺火
片芩酒炒
爲末 粥丸梧子大 白湯下20~30丸(海藏).  :  <一名>【與點丸】∴重量이 없으나 文脈으로 梧子大로 思料 編者
【朱砂凉膈丸】
治上焦虛熱 肺脘咽膈有氣 如烟搶上
黃連 梔子各40g 人蔘 赤茯苓各20g 朱砂12g 龍腦2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熟水下5~7丸 日三服(東垣).
【九味淸心元】
治心胸毒熱
蒲黃100g 犀角80g 黃芩60g 牛黃48g 羚羊角 麝香 龍腦各40g 石雄黃32g 金箔1200箔(內400箔爲衣).
爲末 蜜和 每37.5g 分作30丸 金箔爲衣 每用1丸 熟水 化服(醫說).
【黃連淸膈丸】
治心肺間熱
麥門冬40g 黃連20g 鼠尾黃芩12g
爲末 蜜丸菉豆大 溫水下20~30丸(東垣).
【上淸元】
治上焦風熱
薄荷葉600g 縮砂160g 黃芩 防風 桔梗 甘草各80g
爲末 蜜和37.5g 作20丸 每用一丸 含化嚥下(類聚).
【淸金降火丹】
治心肺虛熱
天門冬 麥門冬 蓮實各40g`五味子20g 砂糖200g 龍腦1g
爲末 蜜和37.5g作20丸 含化嚥下(俗方).
【子芩散】
凉心肺 解勞熱
黃芪40g 白芍藥 黃芩 人蔘 白茯苓 麥門冬 桔梗 生地黃各20g
爲粗末 先用竹葉一握 小麥70粒 薑三片 水3盞 煎至1.5盞 入藥末12g 再煎至7分 去滓 溫服(綱目)
【加減凉膈散】
退六經之熱 又治熱在上焦
連翹8g 甘草6g 梔子 黃芩 桔梗 薄荷 竹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ː凉膈散 去大黃 芒硝 加桔梗 倍甘草 或加防風 同爲舟楫之劑 浮而上之 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 以手  足少陽之氣 俱下 膈絡胸中三焦之氣 同相火遊行於身之表 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 此藥 浮載亦至高之劑 故能於無形之中 隨高而走 去胸膈中 及六經熱也(易老).ː<一名>【桔梗湯】(易老).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 火門積熱條 轉載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服(局方). 
【旣濟解毒湯】治天行大頭 面赤腫而痛
大黃酒煨 黃芩 黃連並酒炒 桔梗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 連翹 當歸身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瘟疫門 轉載
  ※中焦熱
○ 宜用調胃承氣湯方見上 火熱有實有虛 洗心散 四順淸凉飮方見上 熱有晝夜之分 當歸龍薈丸方見五藏 桃仁承氣湯方見寒門 白朮除濕湯 旣濟淸神散
【洗心散】419
治中焦有熱 頭目昏重 咽喉腫痛 口舌生瘡 五心煩熱 便尿秘澁
麻黃 當歸 大黃 荊芥穗 赤芍藥 甘草各4g 白朮2g 爲剉作一貼 入薄荷7葉 水煎服(直指).
【白朮除濕湯】420 
治中焦有熱 午後發熱 尿黃 沈困 及汗後發熱
白朮5g 生地黃 地骨皮 澤瀉 知母各4g 赤茯苓 人蔘 柴胡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旣濟淸神散】
治中焦熱淸上實下
桔梗 黃芩 赤茯苓 川芎 梔子 當歸 羗活 白朮各4g 知母 薄荷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煎水 調蜜一匙 服(奇效)
【當歸龍薈丸】治肝臟實熱 脇痛
當歸 草龍膽 梔子 黃蓮 黃栢 黃芩各40g 大黃 蘆薈 靑黛各20g 木香10g 麝香2g
爲末 蜜丸小豆大 薑湯下 20~30丸(綱目) 五藏轉載.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證大熱 大實 大滿宜急下者用此 (以下 承氣湯類 寒門轉載 : 編者)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
剉作一貼 水二大盞 先煎枳實 厚朴 至一盞 乃下 大黃煎至70%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 溫服(入門).
 【小承氣湯】治傷寒裡證小熱 小實 小滿宜緩和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各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仲景).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水煎服(入門).
 【三一承氣湯】治嘔吐大便秘三陽結而不通上爲噎膈 反胃.
甘草12g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各6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煎至半 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 溫服(得效).
 【桃仁承氣湯】治血結膀胱小腹結急便黑譫語潄水.宜此攻之.
大黃12g 桂心 芒硝各8g 甘草4g 桃仁留尖10枚.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溫服 以瘀血盡下爲度(丹心).
  ※下焦熱
○ 宜用大承氣湯方見寒門 方見上 中焦熱 立效散 八正散方見小便 五苓散方見寒門 防風當歸飮子 黃栢丸 回金丸 佐金丸.
【立效散】
治下焦結熱 小便赤黃 淋痛
瞿麥16g 梔子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入連根葱白7箇 生薑7片 燈心50莖 同煎服(綱目).
【八正散】寒門轉載
治膀胱熱積小便癃閉不通
  大黃 木通 滑石 瞿麥 萹蓄 梔子 車前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燈心4g 空心 水煎服(局方).
【五苓散】(入門) 寒門  轉載
治腎氣內虛 邪熱流入 於腎經 尺脈洪大 小便頻澁 赤濁而痛 宜以瞿麥燈心煎湯 調五苓散 滲泄 其熱則勿藥有喜方見寒門 以上下焦熱 方解
治太陽證 入裏煩渴 而小便不利. 寒門傷寒煩渴條 轉載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 每7.5g 白湯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 傷寒汗後 亡津液 但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 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 而反吐出 爲水逆證 或飮水雖多 而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未實 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 的藥也(入門). 
【防風當歸飮子】
瀉心肝火 補脾腎陰 治風熱 燥熱 濕熱補虛之良劑也
滑石12g 柴胡 人蔘 黃芩 甘草各4g 大黃 當歸 赤芍藥 防風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丹心).
ː廣按 此方用大黃 瀉陽明之濕熱 從大便出, 黃芩 以凉膈, 防風 以淸頭目, 人蔘 甘草 以補氣, 當歸 芍藥 以補血 瀉心肝之陽 補脾腎之陰而無半味辛香潮熱之謬藥 眞治風熱 燥熱 濕熱 挾虛之良劑 非聖於醫者 其能如是也耶 溫熱病汗下後餘熱未退 用此尤妙也(丹心).∴ 이태릭 小文字 丹心原本에서 補遺 編者
【黃栢丸】
去腎經火燥 下焦濕 及陰火氣從 臍下起者
黃栢一味炒褐色 爲末 水丸服之 空心(入門).
【回金丸】
治肝火
黃連240g 吳茱萸40g
爲末 蒸餠和丸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30~50丸(丹心). ː<一名>【萸連丸】(入門).
【佐金丸】
佐肺金 以伐肝木之火
片芩240g 吳茱萸40g
爲末 蒸餠丸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30~50丸(入門).

  通治三焦火420
○ 宜用三黃湯 三黃元方見下 積熱條轉載 三補丸 加味金花丸 淸心丸 大金花丸 黃連解毒湯方見寒門 方見上火熱有實有虛 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 淸火湯.
【三補丸】
治三焦積熱 瀉五藏火
黃芩 黃連 黃栢各等分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50~70丸(丹心).
【加味金花丸】
治三焦火止嗽化痰淸頭目
黃連 黃栢 黃芩並酒炒 梔子各40g 大黃煨 人蔘 半夏 桔梗各20g
爲末 滴水爲丸 梧子大 茶淸下30丸(必用).
【淸心丸】
治三焦熱
黃栢生80g 天門冬 麥門冬各40g 黃連20g 龍腦4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臨臥 薄荷湯 呑下10~20丸(元式).
【大金花丸】
治三焦火熱
黃連 黃栢 黃芩 大黃各等分
爲末 水丸小豆大 溫水下20~30丸(宣明).
ː去大黃 加梔子 名曰【梔子金花丸】 又名【旣濟解毒丸】(宣明).
【淸火湯】
治三焦熱
大黃酒蒸6g 桔梗 玄參各5g 連翹 梔子炒 芒硝 片芩酒炒 黃連酒炒 貝母 天花粉 獨活 前胡 柴胡 赤茯苓 枳殼各4g 薄荷 羗活 川芎各3g 防風 甘草各2g
爲剉 分作二貼 水煎服(醫鑒).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或瘡疹 黑陷將死 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風刺 癮疹 肺風瘡 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甚爲腹滿澁痛 煩渴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 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 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傷熱毒(宣明).
滑石7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ː 此方 治熱 風 燥 三者之總劑也(丹心). 風門轉載
   
  積熱420
○ 藏府積熱 頰赤 煩渴 口舌生瘡 五心煩躁 便尿極澁 或溫壯連滯 致生瘡 癤癰疽(得效).
○ 欲去積熱三黃湯·元 第一藥耳. 凡熱皆出於心. 熱甚則能傷血 熱出於心 洗心散 所不可闕 熱能傷血 四順淸凉飮 又不可無也 若酒後之麪飯 後之酒最易 生熱 又當防於未然(直指).
○ 積熱 宜用三黃湯 三黃元 加減三黃元 凉膈散 紫雪 紅雪通中散 妙香丸.
【三黃湯】
治三焦積熱
大黃煨 黃芩 黃連各6g 剉作一服 水煎服(宣明).
【三黃元】
治三焦積熱
大黃煨 黃芩 黃連各等分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熟水下30~50丸空心(宣明).
【加減三黃丸】(辭典173)
治三焦積熱 功用 : 治丹石熱毒 口渴
黃芩 春160g 夏秋240g 冬120g ; 大黃 春120g 夏40g 秋80g 冬160g;
黃連 春160g 夏280g 秋120g 冬80g(<一方>有生地黃).
硏爲末 煉蜜和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 熟湯送下 一月可愈(張子和方).
∴ 火門에서는 方見消渴, 消渴門에서 方見火門 “加減三黃丸”의 處方이 本書에는 漏落되어 있다.
辭典173의 加減三黃丸을 轉載  :  編者.
  【噙化三黃丸】治咽喉痛大效
  山豆根40g 硼砂8g 龍腦少許 麝香少許 爲末 用靑魚膽 爲丸如綠豆大 每服3~5丸 噙化津嚥下(丹心).
  ∴丹溪心法 火門參照  秘方
【凉膈散】
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 服(局方).
【加減凉膈散】 退六經之熱又治熱在上焦 
連翹8g 甘草6g  梔子 黃芩 桔梗 薄荷 竹葉各2g爲剉作一貼水煎服(正傳).
ː凉膈散 去大黃 芒硝 加桔梗 倍甘草 或 加防風 同爲舟楫之劑 浮而上之 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以手足少陽之氣 俱下膈與六經 乃至高之分 此藥 浮載亦至高之劑 故能於無形之中 隨高而走 去胸膈中 及六經熱也(易老).
【紫雪】420~421
治一切積熱 口舌生瘡 狂易叫走 內外煩熱不解 及野道熱毒(入門).
治脚氣毒遍內外 煩熱不解 口舌生瘡 狂越躁亂 瘴疫毒癘卒死 溫瘧 五尸 五疰 邪熱卒黃 蠱毒鬼魅 心腹㽱痛 一切實火閉結 小兒驚癎 百病解熱 藥毒發 辭典674의 方解를 追加轉載한다 : 著者.
黃金375g 寒水石 石膏各180g 玄參60g 犀角 羚羊角各37.5g 甘草30g 升麻22.5g 沈香 木香 丁香各18.75g
以水5升(10L)先煮 黃芩 及二石(寒水石 石膏) 至3升(6L) 入諸藥再煎 至1升(2L) 去滓 入芒硝120g 慢火煎 以柳枝不住手攪 候欲凝 入磁盆中 更下朱砂 麝香末11.25g 急攪不住 候冷凝成紫雪 每取3.75g 細細嚥之 或以井水 調下3.75g(入門).
【紅雪通中散】421 
治積熱 除毒熱 開三焦 利五藏 口瘡 重舌 喉閉 腸廱等證
朴硝300g 蘇木22.5 黃芩 升麻 羚羊角各11.25g 赤芍藥 人蔘 檳榔 枳殼 竹葉 木香 甘草各7.5g 梔子 葛根 木通 桑白皮 藍葉 大靑各5.6g 朱砂3.75g 麝香1.875g 爲除朴硝 朱砂 麝香外 細剉以水2.5升 同煎至9合 濾去滓 煎沸 下朴硝 以柳枝不住手攪 候凝 次下朱砂 麝香末 盛磁器中 經宿卽成
每取3.75g~7.5g 新汲水調下(局方).
【妙香丸】
治積熱潮熱 解五毒
朱砂36g 牛黃 龍腦 膩粉 麝香各12g 巴豆32箇去皮心膜炒去油熟硏 金箔9片 爲合硏勻 煉黃蠟24g 入白沙蜜 少許 和勻每37.5g當作30丸 每用1丸 米飮 或凉水 呑下. 取轉下一切惡毒涎如 要藥速行 以鍼刺一眼子 冷水浸少時 服其效更速(局方). ː此踈決腸胃 制伏木火之劑也(丹心).
 
  骨蒸熱421
○ 蒸病有五, 一曰 骨蒸 其根在腎 二曰 脈蒸 其根在心 三曰 皮蒸 其根在肺 四曰 外蒸 其根在脾 五曰 內蒸 其根在五藏六府
蒸病 皆因陰氣不足 血氣不榮 骨髓枯渴 而得之 腎主骨 以其先從骨熱 故曰骨蒸(類聚).
○ 凡人 嗜慾無節 勞傷過度 眞水枯渴 陰火上炎 而發蒸蒸之潮熱 <古方>名曰 蒸病
其證 咳嗽 發熱 咯血 吐痰 白濁 白淫 遺精 盜汗 精神恍惚 日漸尫羸 漸成勞劇(正傳).
○ 肺蒸 鼻乾 ː 大腸蒸 右鼻孔痛 ː 皮蒸 舌白唾血 ː 膚蒸 昏昧 嗜臥
ː 氣蒸 鼻乾 喘促 氣熱 ː心蒸 舌乾 ː 小腸蒸 下唇焦 ː 血蒸 髮焦 ː 脉蒸 唾白浪語 脈緩急不調 ː脾蒸 唇焦  ː胃蒸 舌下痛 ː 肉蒸 食無味而嘔 煩躁不安 ː 肝蒸 眼黑
ː 膽蒸 眼白失色 ː 筋蒸 爪甲焦 ː 三焦蒸 乍熱乍寒 ː 腎蒸 兩耳焦 ː 膀胱蒸 右耳焦 ː 腦蒸 頭眩 熱悶 ː 髓蒸 髓枯 骨中熱 ː骨蒸 齒黑 腰痛 足逆冷
ː 臀蒸 肢細 趺腫 藏府皆熱 ː 胞蒸 小便黃赤
俱宜五蒸湯 五蒸丸 麥煎散 地骨皮散 鱉甲飮 補天丸 逍遙散方見婦人 地仙散 團魚散.
○ 骨蒸發熱 積病最多 先服荊蓬煎元方見積聚 後服淸骨散 暗合妙理(丹心)
○ 婦人骨蒸 四物湯 加地骨皮牧丹皮煎服 牧丹皮 瀉包絡火, 地骨皮 瀉腎火
○ 骨蒸 用柴前梅連散 人蔘淸肌散(丹心).
○ 氣血虛甚 發熱成勞 補天丸 加骨蒸藥佐之 知母 黃栢 地骨皮 麥門冬 秦艽 靑蒿 鱉甲 石膏 竹葉 烏梅之類 是也(正傳).
 
  ※骨蒸不治證
○ 骨蒸之極 聲嗄 咽痛 面黧 脈躁 直視 汗出如珠 喘乏 氣促 皮焦 唇反 皆爲不治之證(玄珠).
○ 其或骨間有熱 以至四肢緩弱不擧 此則骨痿 欲斯疾之 有瘳也 艱哉(直指).
【五蒸湯】
治骨蒸潮熱 脈數 口乾 煩躁
石膏8g 生地黃 乾葛6g人蔘 知母 黃芩 赤茯苓各4g甘草生2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合 小麥2合同煎服(綱目).
【五蒸丸】
治骨蒸潮熱 脈數 口乾 煩躁
靑蒿童便浸 地骨皮 生地黃 石膏各40g 當歸28g 胡黃連20g 鱉甲一片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每70丸 小麥煎湯下(入門).
【麥煎散】
治骨蒸黃瘦 口臭 肌熱 盜汗
赤茯苓 當歸 乾漆 鱉甲醋灸 常山 大黃煨 柴胡 白朮 生地黃 石膏各40g 甘草20g
爲粗末 每服12g 小麥50粒 同煎服(宣明). 

【地骨皮散】
治骨蒸潮熱
地骨皮 秦芃 柴胡 枳殼 知母 當歸 鱉甲醋灸各4g 川芎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桃 柳枝各7寸 薑三片 烏梅一箇 同煎服(直指).   : <一名>【鱉甲飮】(醫鑒).
【補天丸】
治陰虛骨蒸 發熱 羸瘦
紫河車以布絞乾 用補腎丸藥末 擣細焙乾
再硏爲末 酒煮米糊和 丸梧子大 每服70~80丸 夏加五味子(丹心).
【補腎丸】腎水不足 陰虛.
龜板酒灸150g 知母 黃栢並酒浸炒各112.5g 乾薑37.5g. 爲末 粥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 五七十丸(東垣).
【逍遙散】治虛勞 五心煩熱 肢體痛 頭重目眩 胸悶頰赤 咽乾發熱 盜汗 食少嗜臥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薄荷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婦人門轉載
【地仙散】421~422
治骨蒸肌熱 一切虛煩
地骨皮16g 防風8g 人蔘 甘草 薄荷各4g 剉作一貼 入竹葉5片 薑三片 水煎服(經驗).
ː<一方> 有麥門冬4g 烏梅一箇 無薄荷.
ː人年40以下 患勞怯且 不422必補 只先退潮熱 調理可愈 此方 退熱如神(必用).
【團魚散】422(得效)
治骨蒸潮熱咳嗽
貝母 前胡 知母 杏仁 柴胡各等分 團魚鱉也2箇
爲藥 同團魚 煮魚熟 提起去頭 取肉 連汁食之 却將前藥 焙乾 爲末 就用團魚裙甲 及骨更煮汁 一盞和藥 爲丸梧子大 煎黃芪湯方見虛勞 呑下 病安, 仍服 黃芪益損湯方見虛勞 調理(得效).
【柴前梅連散】
治骨蒸勞熱 久而不痊 三服除根
柴胡 前胡 烏梅 胡黃連各8g
剉作一貼 取童尿2盞 猪膽一枚 猪脊髓一條 韭白2g 煎至一盞 去滓服.
ː此劫劑也 胃虛者 量用之(丹心).
【人蔘淸肌散】
治虛勞 骨蒸潮熱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赤芍藥 當歸 柴胡 葛根 半夏麴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ː <一方>有黃芩(丹心).
【骨蒸藥】 :  知母 黃栢 地骨皮 麥門冬 秦艽 靑蒿 鱉甲 石膏 竹葉 烏梅(正傳).
【黃芪湯】治氣虛發熱 百脉搖動 有如蟲行 相火自足上升 心常煩悸 頭重腦悶 乃淸和調勻 鎭定之劑也 
黃芪8g 人參 甘草各4g 當歸2g 五味子9粒.爲剉煎服(活人心方). 虛勞轉載
【黃芪益損湯】治虛勞百證
人蔘 黃芪 木香 白朮 當歸 桂皮 白茯苓 白芍藥 半夏 川窮 熟地黃 山藥 五味子 牧丹皮 麥門冬 石斛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棗二 梅一 小麥50粒 同煎服(得效). 虛勞轉載
【荊蓬煎元】消癥塊 冷熱積聚 破痰癖 消化宿食
三菱 蓬朮並酒浸3日 夏則1日 取出同巴豆肉38粒 石器內同炒黃色 去巴豆 却用湯浸去白各75g 木香 枳殼 靑皮 茴香炒 檳榔各37.5g 爲末 麪糊和 丸菉豆大 薑湯下30~50丸(得效).  積聚轉載  

  五心熱422
○ 五心煩熱者 是火鬱於地中也. 四肢者 脾土也 心火下陷 於脾土之中 鬱而不得伸 故也.
火鬱則發之 是也(東垣).
○ 凡男女 四肢熱 肌熱 筋熱 骨髓中熱 如燎 捫之烙手 此熱伏土中 由血虛而得 或過食冷物 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 火鬱則發之 宜升陽散火湯 火鬱湯(東垣).
○ 虛損 手心脚心 發熱不可當 加減小柴胡湯 主之(醫鑒).
○ 兩手大熱如火 是爲骨厥
○ 五心之熱 小兒傷食證也 大人亦然(資生).
【升陽散火湯】
治火鬱及五心煩熱
升麻 乾葛 羗活 獨活 白芍藥 人蔘各4g 柴胡 甘草 防風各3g 生甘草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ː<一名>【柴胡升麻湯】(東垣).
【火鬱湯】
治火鬱及五心煩熱
羗活 升麻 乾葛 白芍藥 人蔘 柴胡 甘草各4g 防風2g
剉作一貼 入葱白3寸 水煎服(東垣)
【加減小柴胡湯】
治手足心熱 不可當
本方加香附子 黃連 前胡水煎服(醫鑒).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 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五心熱 一方】
治手足心熱 柚妙
梔子 香附 蒼朮 白芷 半夏麴 川芎各等分 爲末 神麴糊 丸服(丹心).

  潮熱422
○ 潮熱者 有時而熱 不失其時 寒熱者 寒已而熱 相繼而發 至於發熱 則無時而熱也(醫鑒).
○ 潮熱有時 爲內傷爲虛 潮熱無時 爲外感爲實(入門).
○ 平朝潮熱者 熱在行陽之分 肺氣主之 故用白虎湯方見寒門 方見上 肺熱條 以瀉氣中之火
○ 日晡潮熱者 熱在行陰之分 腎氣主之 故用地骨皮飮卽上東垣地骨皮散也 見上骨蒸熱以瀉血中之火(正傳).
○ 氣虛 有汗潮熱 宜人蔘淸肌散方見上 骨蒸熱
○ 血虛 有汗潮熱 宜人蔘養榮湯方見虛勞
○ 血虛 無汗潮熱 宜茯苓補心湯方見血門
○ 氣血兩虛 無汗潮熱 宜茯苓補心湯方見血門
○ 氣血兩虛 有汗潮熱 宜加減逍遙散
○ 血虛夜分潮熱 宜四物二連湯
○ 參蘇飮方見寒門 大解潮熱 將欲成勞痰 咳喘熱 最妙(醫鑒).
【人蔘養榮湯】治虛勞成損 氣血不足 消瘦倦怠 氣短食少 或寒熱自汗
白芍藥酒炒8g 當歸 人蔘 白朮 黃芪蜜炒 肉桂 陳皮 甘草灸各4g`熟地黃 五味子 防風各3g 遠志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 虛甚 則蜜丸 常服亦可(回春). 虛勞轉載
【茯苓補心湯】治勞心吐血
白芍藥8g 熟地黃6g 當歸4g 川芎 白茯苓 人蔘 前胡 半夏各3g 陳皮 枳殼 桔梗 乾葛 紫蘇葉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五片棗二枚 煎服(三因). 血門 轉載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 頭痛 發熱 咳嗽 及內因七情 痰盛胸滿 潮熱
人蔘 紫蘇葉 前胡 半夏 乾葛 赤茯苓各4g 陳皮 桔梗 枳殼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 枚水煎服(簡易).
【加減逍遙散】
治子午潮熱
逍遙散本方 加胡黃連 麥門冬 地骨皮 秦芃 黃芩 木通 車前子各等分
爲剉 入燈心一撮 同煎服(醫鑒).
  【逍遙散】治虛勞 五心煩熱 肢體痛 頭重 目眩胸悶 頰赤咽乾 發熱盜汗 食少嗜臥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薄荷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四物二連湯】
治夜分潮熱
四物湯本方 加黃連 胡黃連各等分
爲剉 同煎服(醫鑒).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虛煩422
○ 心虛 則煩心 又肝 腎 脾虛 亦煩心. <經>(玉機眞藏論篇 第十九)曰 夏脈者 心也 不及則令人煩心.
<又 氣交變大論篇 第六十九云> 肝虛 腎虛 脾虛 皆令人體重煩寃 是知煩多 生於虛也. 盖金攻肝虛 土攻腎虛 木攻脾虛 而爲煩也(綱目).
○ 虛煩者 心胸煩擾 而不寧也.『內經』(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曰 陰虛則內熱 今之虛煩 多是 陰虛生內熱 所致 虛勞之人 腎虛 心旺 及傷寒吐下後 霍亂吐瀉後 津液枯渴 多有虛煩之證(醫鑒).
○ 獨熱者 虛煩也 與傷寒相似 但頭身不痛 脈不緊數 爲異 宜竹葉石膏湯方見寒門(保命).
○ 虛煩自利 手足冷 宜用旣濟湯(入門).
○ 虛煩 宜橘皮湯 人蔘竹葉湯 淡竹茹湯.
【旣濟湯】
治霍亂後虛煩 自利手足冷
卽竹葉石膏湯去石膏 加炮附子8g(入門).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2匙 服(入門).
 :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餘熱 及陽明證 自汗 煩渴 幷差後虛煩 等證
石膏160g 人蔘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2匙 服(入門).寒門轉載
【橘皮湯】
治虛煩
橘皮12g 靑竹茹 甘草各4g 人蔘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煎服(活人).
【人蔘竹葉湯】422~423
治虛煩
石膏 麥門冬各8g 半夏4g 人蔘 甘草各2g 竹葉7片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粳米一撮 同煎服(丹心).
【淡竹茹湯】423 
治心虛 煩悶
麥門冬 小麥各8 半夏6g 人蔘 白茯苓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棗二枚 靑竹茹一塊 煎服(三因).

  上升之氣屬火423
○ 病人 自言冷氣從下 而上者 非眞冷氣也 此上升之氣 自肝而出中 挾相火自下而上 其熱爲甚 自覺其冷者 此火極似水 積熱之甚也 陽亢陰微 故見此證 冷生起者 出於高 陽生之謬言也(丹心).
○ 氣從 左邊起者 肝火也, 氣從 臍下起者 陰火也, 氣從 脚下起 入腹如火者 乃虛之極也. 盖火起于九泉之下 十不救一(丹心).
○ 凡氣有餘 便是火不足者 是氣虛(丹心).
○ 氣從左邊起 宜回金丸方見上 下焦熱 當歸龍薈丸方見五藏 見上中焦熱 氣從臍下起 宜黃栢丸方見上 下焦熱 坎离丸方見下 陰虛火動 氣從脚下起 宜用四物湯 方見血門 熱有晝夜之分  加黃栢 知母並塩炒 或滋陰降火湯方見下 陰虛火動 外用附子末 津調 罯湧泉穴 引下其熱(丹心).
∴ 罯(암 : 덮을)

  惡熱惡寒423
○ 惡熱非熱 明是虛證 惡寒非寒 明是熱證(丹心).
○ <經>曰 陰虛則發熱 夫陽在外 爲陰之衛 陰在內 爲陽之守 精神外馳 嗜慾無節 陰氣耗散 陽無所附遂致浮散 於肌表之間 而惡熱 當作陰虛 治之(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 第五).
○ <經>曰 惡寒戰慄 皆屬於熱(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原病式>曰 病熱而反 覺自冷 實非寒也. 古人 遇戰慄之證 有以大承氣 下燥糞 而愈者 明是 熱證耳(內經).
○ 惡寒者 雖當炎月 若遇風霜 重綿在身 自覺凜凜 戰慄惡寒之甚也(內經).
○ 痼冷之病 豈非身惡寒 而口喜熱之病耶 殊不知 濕痰積中 抑遏陽氣 不得外泄 身必惡寒.
<劉河間>曰 “火極似水” 故見此證也 宜吐出痰涎 苦蔘赤小豆爲末 虀水調服 探吐之 後用川芎 南星 蒼朮 酒芩爲末 神麯糊丸 服(丹心).
○ 陽虛惡寒 四君子湯 減茯苓 倍加黃芪 桂枝 或加附子少許 陰虛 惡寒發熱 二陳湯合四物湯 加知母 黃栢 地骨皮(入門). ※ 凜凜(늠름 : 추워서 벌벌떠는 모양). : 編者註
【四君子湯】 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氣少 人蔘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
<方氏>曰 人蔘補肺扶脾 白朮健脾燥濕 茯苓降氣滲濕 甘草補胃和中. 譬 如寬厚和平之君子 不爲奸險卒暴之行也. <醫鑑>曰 人蔘補元氣 白朮健脾胃 茯苓滲濕 又引人蔘下行 補下焦元氣(入門).
【六君子湯】 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蔘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正傳).
  ː一方 六味 各4g 等分
【香砂六君子湯】 治不思飮食 食不化 食後倒飽者 脾虛也
香附子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白豆寇 厚朴各4g 縮砂 人蔘 木香 益智仁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醫鑑).
【加味六君子湯】 治食厥
香附子6g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半夏各4g人蔘3g 木香 縮砂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紫蘇葉7片 同煎服.
【二陳湯】 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ː 加知母 黃栢 麥門冬
【導痰湯】 治中風痰盛 語澁 眩暈. 治風痰(痰飮門參照).
半夏薑製8g 南星炮 橘紅 枳殼 赤茯苓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得效).
【四物湯】 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剉作一貼水煎服(局方).
【八物湯】(易老).<一名>【八珍湯】(回春).. 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ː 加南星 半夏 枳實 竹瀝 薑汁 治中風豫防
 ※陰虛惡熱
○ 一人 脚自踝以下 常覺熱 冬不可加綿於上 常誇禀質壯不怕冷.
<予>曰 此足三陰之虛 宜早斷慾事 以補養陰血 庶乎可免 彼笑而不答 年近五十 患痿而死(丹心).
 ※積熱惡寒
○ 一婦人 身冷惡寒 六月重裘 猶覺寒泄注不止 脈如橫繩有力 <予>以凉包熨心 以新汲水 淋之 其人呼叫殺人 猶不止連灌三四十桶 大戰汗出 昏困一二日 而所苦皆除. 漢<華佗> 北齊<徐文伯> 亦治痼寒人 候冬寒月 以冷水發之 此其法也(子和).
 ※亡血致惡寒發熱
○ 病人 脈微而澁者 其人亡血 病當惡寒 後乃發熱 無休止 時夏月盛熱 欲着複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陽微則惡寒 陰弱則發熱 此醫發其汗 令陽氣微 又大下之 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 陽氣在表 胃中虛冷 以陽氣乃微 不能勝冷 故欲着複衣 十一月之時 陽氣在裏 胃中煩熱 以陰氣內弱 不能勝熱 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澁 故知亡血也(仲景).
 
  陽虛外寒 陽盛外熱423
○ 黃帝問曰 陽虛生外寒 奈何?  岐伯曰 陽受氣於上焦 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今寒氣在外 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 則寒氣獨留于外 故寒慄(內經 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 帝曰 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 上焦不通利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泄越 故外熱(內經 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陰虛內熱 陰盛內寒
○ 黃帝問曰 陰虛生內熱 奈何?  岐伯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熱氣熏胸中 故內熱(內經 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  岐伯曰 厥氣上逆 寒氣積於胸中 而不瀉 不瀉則溫氣去寒 獨留則血凝澁 凝則脈不通 其脈盛大以濇 故中寒(內經 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辨陽虛陰虛二證423
○ 陽虛 陰虛 二證 丹溪辨之 明矣 何? 則
晝夜發熱 晝重夜輕 口中無味 陽虛之證也
午後發熱 夜半則止 口中有味 陰虛之證也. 陽全陰半 陽得以兼陰 陰不得以兼陽 自然之理也.
陽虛之證 責在胃, 陰虛之證 責在腎
盖飢飽傷胃 則陽氣虛矣. 房勞傷腎 則陰血虛矣.
古人 以飮食 男女爲切要 厥有旨哉
以藥論之 甘溫 則能補陽氣, 苦寒 則能補陰血. 如以四君子補氣, 四物補血 是也.
若氣血兩虛 但以甘溫之劑 以補其氣 氣旺 則能生血也. 若只血虛 而氣不虛 則忌用 甘溫之劑.
以補氣 氣旺而陰血愈消矣 故陽虛之與陰虛 陰虛 甘藥之與苦藥 不可不 愼也(方廣).
○ 氣虛熱 升陽以散之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益胃升陽湯並見內傷
○ 血虛熱 滋陰以降之 四物湯加芩連 梔子 或滋陰降火湯 坎离丸方並見上
○ 氣血俱虛熱 升陽滋陰 兼用十全大補湯 人蔘養榮湯 加知母 黃栢方並見虛勞(入門).
○424 血虛發熱 宜當歸補血湯(東垣).
【當歸補血湯】424
治肌熱大渴 目赤面紅 其脈洪大而虛 重按全無.
<經>曰 血虛發熱 是也 證似白蒿 惟脈不長實爲辯耳 誤服白虎湯 必死宜用此
黃芪20g 當歸8g 剉作一貼 空心 水煎服(東垣). <一名>【歸芪湯】(入門).
【四君子湯】氣門轉載 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氣少
人蔘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
<方氏>曰 人蔘 補肺扶脾, 白朮 健脾燥濕, 茯苓 降氣滲濕, 甘草 補胃和中. 譬如寬厚和平之君子 不爲奸險 卒暴之行也. <醫鑑>曰 人蔘補元氣 白朮健脾胃 茯苓滲濕 又引人蔘下行 補下焦元氣(入門).
【六君子湯】痰飮轉載 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蔘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正傳).ː一方 六味 各4g等分
【香砂六君子湯】痰飮轉載 治不思飮食 食不化 食後倒飽者 脾虛也
香附子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白豆寇 厚朴各4g 縮砂 人蔘 木香 益智仁 甘草各2g.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水煎服(醫鑑).
【加味六君子湯】痰飮轉載  治食厥
香附子6g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半夏各4g人蔘3g 木香 縮砂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紫蘇葉7片 同煎服
【補中益氣湯】(東垣) 內傷轉載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2g 柴胡 升麻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ː<一方> 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
ː 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 以補之心火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 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溫 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 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 生發陰陽之氣 故凡治脾胃藥 多以  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陶氏補中益氣湯】治內傷 氣血 外感風寒 頭痛身熱 惡寒自汗 沈困無力.
人蔘 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柴胡 陳皮 羗活 白朮 防風各3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葱白二莖 水煎服 如元氣不足 加升麻1g.
【益胃升陽湯】 治內傷諸證 盖血脫益氣 古聖人之法也 先理胃氣 以助生發之氣 此藥主之
白朮6g 黃芪4g 人蔘 神麯炒 當歸身各3g 陳皮 甘草各2g 升麻 柴胡 生黃芩各1g. 剉作一貼水煎服(東垣).
 【升陽順氣湯】 治內傷諸證 春月口淡無味 夏月雖熱猶寒 胸腹滿悶 常如飽.
黃芪8g 半夏4g 草豆蔲3g 神麯 當歸 陳皮 人蔘各2.5g 升麻 柴胡 甘草各1.5g 黃栢1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 水煎服(東垣).
 【調中益氣湯】 治內傷證 或大便飱泄 時見白膿.
黃芪8g 人蔘 蒼朮 甘草各4g 陳皮 升麻 柴胡各1.5g 木香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升陽益胃湯】治內傷脾胃證 秋燥濕 熱少退 而飮食無味 體重口燥 大小便不調 或洒淅惡寒 乃陽氣不伸故也.
黃芪8g 人蔘 半夏 甘草各4g 羗活 獨活 防風 白芍藥各3g 陳皮2g 柴胡 白朮 茯苓 澤瀉 黃連各1g 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水煎服(東垣).
 【淸神益氣湯】 治內傷證 脾胃虛損 食少倦怠 適當暑雨濕熱之盛 目疾時作 身面俱黃.
人蔘4g 生薑3g 澤瀉 蒼朮 防風 五味子各2.5g 赤茯苓 升麻 白朮 白芍藥 生甘草 麥門冬各2g 黃栢 靑皮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東垣).
 【黃芪人蔘湯】暑門轉載 治暑月 精神不足 兩脚痿軟 煩熱嘔噦 自汗頭痛 皆熱傷肺氣也(入門).
卽補中益氣湯加蒼朮4g 神麯2g 黃栢1g 五味子15粒
 【人蔘膏】 治元氣虛乏 精神短少 言語不接 能回元氣 於無何有之鄕 王道也
人蔘600g切片 砂鍋內水浮 藥一指文武火煎 乾一半 傾在別處 又將渣如前 煎三次 嚼參無味 乃止 却將前汁入鍋內熬成膏 隨時服(日服5~6匙).有肺火與天門冬 對用甚妙(入門).
人蔘 治脾肺陽氣不足 能補氣促短氣少氣 非升麻爲引用 不能補上升之氣 升麻一分 人蔘三分爲相得也. 若補下焦元氣 瀉腎中火邪 茯苓爲之使(東垣).人蔘膏 獨參湯 須以 長流水煎服 乃有奇效(醫說).
 【人蔘散】治飮酒房勞 酒入百脈 令人恍惚 失常.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者
熟地黃8g 人蔘 白芍藥 瓜蔞根 枳殼 茯神 酸棗仁 甘草各4g.水煎服(得效).
 【人蔘散】 治消中
滑石75g 寒水石 甘草各37.5g 石膏18.75g 人蔘9.38g爲末每取7.5g溫水調下(子和).
 【人蔘飮】<一名>【補氣湯】(醫鑒). 人遇勞倦辛苦用力過多卽服一~二貼免生內傷發熱之病.
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麥門冬各4g 茯神 甘草各3g 五味子20粒. 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水煎服(必用).
 【獨參湯】 夫虛勞吐血後羸弱氣微少.
大人蔘80g去蘆 剉作一貼 入棗5枚 以長流水 濃煎服(新書).
【人蔘黃芪散】 治虛勞 客熱潮熱 盜汗痰嗽 唾膿血.
鱉甲酥灸6g 天門冬4g 秦芃 柴胡 地骨皮 生乾地黃各3g 桑白皮 半夏 知母 紫菀 黃芪 赤芍藥 紫菀 甘草各2g 人蔘 白茯苓 桔梗各1g.剉作一貼水煎服(得效).
【四物湯】(局方) 血門轉載 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一方> 春 倍川芎, 夏 倍芍藥, 秋 倍地黃, 冬 倍當歸.
<又> 春 加防風, 夏 加黃芩, 秋 加天門冬, 冬 加桂枝(綱目).
當歸 和血歸經, 芍藥 凉血補腎, 生地黃 生血寧心, 熟地黃 補血滋腎, 川芎 則行血通肝(丹心).
<劉宗厚>曰 欲求血藥 其四物之謂乎. 夫川芎 血中氣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散 能行血滯 於氣也. 地黃血中血藥也 通腎經 性味甘寒 能生眞陰之虛者也. 當歸 分三治血中主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溫 全用能活血 各歸其經也. 芍藥 陰分藥也 通脾經 性味酸寒 能凉血 又治血虛腹痛 若求陰藥之屬 必於此而取則焉.
【養血四物湯】治血虛嘈雜.
四物湯一貼 加半夏 香附 貝母 赤茯苓 黃連 梔子各3g 甘草2g.剉作一貼薑三水煎服(醫鑑)..
【當歸補血湯】 治心血少而嘈兼治驚悸 怔忡.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各4g 白茯苓 麥門冬 梔子炒 陳皮各3g 人蔘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炒米100粒 棗二枚 梅1箇 水煎去滓 入辰砂水飛末1g 調服(回春).
【八物湯】<一名>【八珍湯】(回春) 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雙和湯】 治心力俱勞 氣血皆傷 或房室後勞役 或勞役後犯房 及大病後虛勞 氣乏自汗 等證.
白芍藥10g 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各4g 桂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薑三棗二 水煎服.<一名>【雙和散】乃建中湯 四物湯合爲一方 大病後 虛勞氣乏 最效(諸方).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八物湯(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加黃芪 肉桂各4g.黃芪建中湯合八物湯).(海藏).
【十四味建中湯】 治虛勞氣血不足
十全大補湯(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 黃芪 肉桂各4g).加附子炮 肉蓯蓉 半夏 麥門冬各等分.服法同上(得效).
【加減四物湯】火門 潮熱條 轉載  治陰虛勞損 諸證 潮熱盜汗 痰嗽咯血 脈沈數 肌肉消瘦.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黃連 胡黃連各5g爲剉入燈心一撮同煎服(醫鑑).
【四物湯加減】治瘀血
白芍藥 當歸 川芎桃仁 大黃 紅花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 或酒水相半煎服.
【加味十全大補湯】 治虛勞氣血俱損 漸成勞瘵
十全大補湯加柴胡4g 黃連2g
【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火動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咳嗽痰盛 咯唾血 飮食少思 肌肉消瘦 將成勞瘵
白芍藥 當歸各5g 熟地黃 麥門冬 白朮各4g 生地黃酒炒 陳皮各3g 知母 黃栢並塩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回春).
【滋陰降火丸】 補陰虛
熟地黃80g 黃栢60g 知母 枸杞子 蓮肉 茯神 人蔘各40g. 爲末 以地黃酒蒸作膏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入門).
【黃栢丸】 去腎經火燥 下焦濕 及陰火氣從 臍下起者
黃栢一味炒褐色爲末水丸服之空心(入門).
【先坎离丸】 治虛火動遺精 盜汗 潮熱 痰嗽
黃栢知母等分用童便浸9蒸9晒9露爲末以地黃煎膏和丸 梧子大每50~70丸空心塩湯或溫酒下脾弱者山藥糊和丸(入門).
【後坎离丸】 治虛火動遺精 盜汗 潮熱 痰嗽
四物湯4味各80g加知母160g 黃栢320g(用塩水人乳蜜水淸酒浸)黃栢1/4各浸80g 知母各40g各浸40g過一宿取出知栢日晒夜露三晝夜入四物同爲末蜜丸梧子大空心塩湯下80~90丸冬則溫酒下此藥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意能升水降火(入門).
【人蔘養榮湯】 治虛勞成損 氣血不足 消瘦倦怠 氣短食少 或寒熱自汗
白芍藥酒炒8g 當歸 人蔘 白朮 黃芪蜜炒 肉桂 陳皮 甘草灸各4g熟地黃 五味子 防風 各3g 遠志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水煎服. 虛甚 則蜜丸 常服亦可(回春)..
【茯苓補心湯】 治勞心吐血
白芍藥8g 熟地黃6g 當歸4g 川芎 白茯苓 人蔘 前胡 半夏各3g 陳皮 枳殼 桔梗 乾葛 紫蘇葉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五片棗二枚 煎服(三因).
【加減逍遙散】 治子午潮熱
本方(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薄荷2g).加胡黃連 麥門冬 地骨皮 秦芃 黃芩 木通 車前子 各等分 爲剉 入燈心一撮 同煎服(醫鑒).
【逍遙散】 治虛勞 五心煩熱 肢體痛 頭重目眩 胸悶頰赤 咽乾發熱 盜汗 食少 嗜臥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薄荷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 補氣血方 總網羅

  飮酒發熱424
○ 飮酒發熱 黃連解毒湯 加葛根主之(仲景).
○ 因酒發熱 用靑黛 瓜婁仁爲末 入薑汁 每日服 數匙 三日而安(丹心).
○ 酒熱內鬱而惡寒者 黃芪40g 葛根20g 水煎服 大汗而愈(入門).
○ 凡發熱人 極忌 飮酒(入門).
○ 飮酒人發熱者 難治, 不飮酒人 因酒發熱者 亦難治(丹心).
【黃連解毒湯】治傷寒大熱 煩躁 不得眠 或差後飮酒 復劇者 及一切熱毒
黃連 黃芩 黃栢 梔子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寒門轉載

  滯血發熱
○ 其人 脈澁 必有潄水之證 必有嘔惡 痰涎之證 必有兩脚闕冷之證 亦有小腹結急之證 或唾紅 或鼻衄 宜以柴胡 黃芩 佐以川芎 白芷 桃仁 五靈脂 更加大黃 濃蜜 使滯血一通 黑物流利 則熱不復作矣(直指).

  陰虛火動424
○ 凡發熱 咳嗽 吐痰 咯血 午後至夜發熱 面赤唇紅 小便赤澁, 便是 陰虛火動也(回春).
○ 潮熱盜汗 咳嗽痰盛 咯唾血 氣力困怠 形容消瘦 腰痛脚痿 遺精夢泄 皆陰虛火動之證也(入門).
○ 陰虛火動 宜滋陰降火湯 淸离滋坎湯 後服滋陰淸化膏 方見咳嗽 六味地黃丸方見五藏 方見上 腎熱 愈後 用坎离旣濟丸 乃收功保後之藥也(入門).
○ 四物湯方見上 陽虛陰虛二證 加知母 黃栢並塩水炒 是降火補陰之妙劑 甚者 加?板(丹心).
○ 陰虛火動 宜滋陰降火湯 淸离滋坎湯 淸肺滋陰散 陰虛生內熱湯 補陰瀉火湯 補陰丸 六味地黃丸 坎离膏 先坎离丸 後坎离丸 坎离旣濟丸.
【滋陰降火湯】
治陰虛火動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咳嗽痰盛 咯唾血 飮食少思 肌肉消瘦 將成勞瘵
白芍藥 當歸各5g 熟地黃 麥門冬 白朮各4g 生地黃酒炒 陳皮各3g 知母 黃栢並塩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回春).
【淸离滋坎湯】
治陰虛和同潮熱 盜汗 痰喘 心荒
熟地黃 生乾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當歸 白芍藥 山茱萸 山藥 白茯苓 白朮各3g 牧丹皮 澤瀉 黃栢 知母並蜜水炒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醫鑒).
【淸肺滋陰散】
治酒色傷肺 久成陰虛火動 咽喉生瘡 失聲 痰嗽 喘急 煩熱 不睡 少食
生地黃6g 白芍藥3g 川芎 白朮炒 陳皮 黃栢蜜炒 知母 貝母 麥門冬 地骨皮各2g 白茯苓 款冬花 紫菀 遠志 五味子各1.5g 酸棗仁 黃連炒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 調竹瀝5匙 溫服(醫鑒)
【陰虛生內熱湯】
治陰虛 煩熱火動 等證
當歸 川芎 蒼朮 陳皮 白朮 麥門冬 沙參各3g 白芍藥 梔子 天花粉 玄參各2g 黃栢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久服去川芎 冬月 加破古紙(入門)
【補陰瀉火湯】
治陰虛火動 潮熱盜汗 痰嗽咯血 脈沈數 肌肉消瘦
白芍藥 當歸 白朮各6g 川芎 熟地黃 知母蜜炒 天門冬各4g 黃栢蜜炒 陳皮各3g 生地黃酒洗 甘草灸各2g 乾薑炒紫色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明醫).
<一方> 無白朮 名【補陰散】 朮雖云在血從血 在氣從氣, 其實 不可與腎經藥同用, <王節齊> 以白朮 入補陰內用 恐高明者 亦未及悟也 宜去之(集略)
【補陰丸】
治陰虛火動
凡人 陰常不足 陽常有餘 故常補其陰 使陰與陽齊 則無病矣 故補陰之藥 自少至老 不可缺也
熟地黃200g 黃栢塩酒炒褐色 知母酒炒 ?板酥灸各120g ?陽酥灸 枸杞子 白芍藥酒炒 天門冬各80g 五味子40g 乾薑炒紫色120g 冬寒加至12g
爲末 煉蜜 入猪脊髓三條 和勻 丸如梧子 每取80~90丸.空心 塩湯或溫酒 呑下(明醫).
【坎离膏】424~425
治陰虛火動 潮熱 盜汗 咯唾血 欲成勞瘵疾
黃栢 知母各160g 生地黃 熟地黃 天門冬麥門冬各80g 杏仁28g 胡桃仁 蜂蜜各160g 爲剉 先將黃栢 知母 以童尿3椀 水3椀 側栢葉1把 煎至3~4椀去滓 又將天麥門冬 生熟地黃入汁內 添水二椀 煎汁 去滓 再搗爛如泥 另用水1~2椀 煎熬 絞取汁 入前汁 將杏仁 胡桃仁 用水擂爛濾汁 再擂 再濾 至無滓 同蜜入前汁內 火熬成膏 入水內去火毒 每服3~5匙 以側栢葉 調空心服 忌銅鐵器(醫鑒)
【先坎离丸】425
治陰虛火動 遺精 盜汗 潮熱 痰嗽
黃栢 知母等分用童便浸9蒸9晒9露
爲末 以地黃煎膏和丸 梧子大 每50~70丸 空心 塩湯或溫酒下 脾弱者 山藥糊和丸(入門).
【後坎离丸】
治陰虛火動 遺精 盜汗 潮熱 痰嗽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80g 知母160g 黃栢320g(用塩水 人乳 蜜水 淸酒浸)各浸80g 知母(用塩水 人乳 蜜水 淸酒浸)各浸40g 過一宿 取出 知栢 日晒夜露三晝夜 入四物 同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塩湯下80~90丸 冬則溫酒下 此藥取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之意 能升水降火(入門)
【坎离旣濟丸】
治陰虛火動 勞損之疾
當歸酒洗240g 熟地黃 生地黃酒洗 天門冬 麥門冬 山茱萸 牛膝酒洗各160g 白芍藥酒洗 五味子 山藥 ?板酥灸各120g 知母酒浸80g塩水浸80g 黃栢酒炒120g蜜水炒120g塩水炒120g 川芎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 下50~60丸(回春).
【滋陰淸化膏】止咳嗽 淸痰火 自化源肺腎 乃人身之 化源也
生地黃 熟地黃並酒浸 天門冬 麥門冬各80g 黃栢塩酒炒60g 白茯苓 山藥 枸杞子 白芍藥酒炒 知母塩酒炒 玄參 薏苡仁炒各40g 五味子28g 甘草20g 爲末 蜜丸 彈子大 每一丸 空心 噙化嚥下(回春).  ː痰嗽甚 加陳皮 貝母各40g.

  ※陰虛火動者難治
○ 近世 陰虛火動之疾 十無一活 何也? 盖其始也 飮食如舊 起居如常 惟痰嗽一二聲 自謂無恙 諱疾忌醫 滅身無悟 及蔓延日久 倒臥於床 而堅氷已 至不可復救. 余意 揆之 方疾之始 必致謹於三事 而後可 三者維何? 一要 遇明醫 二要 肯服藥 三要 守禁戒. 三者 缺一 不可治也(醫鑒).

  制火有力
○ 儒者立敎曰 正心 收心 養心 皆所以防此 火之動於妄也
醫者 立敎曰 “恬澹虛無 精神內守 亦所以遏” 此火之動於妄也(丹溪).
○ 火不妄動 動由於心 <靜>之一字 其心中之水乎(入門).
○ 神靜 則心火自降 慾斷 則腎水自升(入門).
 
  退熱有法
○ 退熱之法 全在淸心 必用麥門冬 燈心草 白朮 茯苓 盖心者 一身之主宰 而萬事之本根 萬令從心 心不淸 則妄動 而熱不退 然熱能傷血 血滯則氣鬱 而熱愈不退 退熱之法 又在調血法 用川芎 當歸 若夫陽浮於外 則當斂而降之 法用參苓白朮散方見內傷 薑棗煎服(丹心).
○ 凡熱 皆出於心 心血不可不淸 麥門冬不可缺也 以燈心草 引子(丹心).
○ 凡壯熱煩燥 用柴胡 黃芩 大黃 解利之 其熱不退 宜用黃芩 川芎 甘草 烏梅作劑 入黃連 生地黃 赤茯苓 入燈心一捻 煎服 其效甚速. 盖川芎 生地黃 皆能調血 心血一調 其熱自退(直指).
○ <駱隆吉>曰 風火旣熾 當滋腎水(東垣).
【參苓白朮散】治內傷 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或吐瀉 凡大病後 調助脾胃 此藥極妙.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灸各12g 薏苡仁 蓮肉 桔梗 白扁豆 縮砂各6g.
爲末 每8g 棗湯 點服.  :  剉取40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亦可(入門). 內傷轉載

  臟腑瀉火藥425
○ 君火者 心火也 可以濕伏 可以水滅 黃連之屬 可以制之.
   相火者 龍火也 不可以水滅 惟從其性而伏之 黃栢之屬 可以降之(丹心). 
○ 上焦熱 用梔子 片芩 ː中焦熱 用黃連 芍藥 ː下焦熱 用黃栢 大黃(海藏).
ː黃連 瀉心火  黃芩 瀉肺火  白芍藥 瀉脾火  柴胡 瀉肝火 黃連佐之, 知母 瀉腎火
ː木通 瀉小腸火  條芩 瀉大腸火 柴胡 瀉膽火 黃連佐之 石膏 瀉胃火 黃栢 瀉膀胱火(東垣).
ː主治 各經熱藥 肝 氣柴胡 血黃芩 心 氣麥門冬 血黃連 脾 氣白芍藥 血大黃 肺 氣石膏 血梔子 腎 氣玄參 血黃栢 膽 氣連翹 血柴胡 胃 氣葛根 血大黃 大腸 氣連翹 血大黃 小腸 氣赤茯苓 血木通 膀胱 氣滑石 血黃栢 包絡 氣麥門冬 血牧丹皮 三焦 氣連翹 血地骨皮(入門).

  通治火熱藥法425~426
○ 除熱瀉火 非甘寒不可也 有大熱 脈洪大 服苦寒劑 而熱不退者 加石膏(東垣).
○ 火妄動 夏月用益元散 鎭墜之妙(丹心).
○ 虛熱 用荊芥 薄荷 梔子 黃芩. 實熱 用大黃 芒硝(得效).
○ 實火 可瀉黃連解毒湯之類 虛火可補 參朮生甘草之類(丹心).
○ 火盛者 不可驟 用寒凉 必兼溫散(丹心).
○ 火急甚者 必緩之 生甘草 兼瀉兼緩 參朮亦可(丹心).
○ 火盛癲狂 人壯氣實者 可用正治 氷水之類飮之. 人虛者 飮以生薑湯 若投氷水 正治立死(丹心)
○ 補陰則火自降 炒黃栢 生地黃之類(丹心).
○ 膀胱 有火邪 幷下焦 有濕熱 用防己 草龍膽 黃栢 知母之類(正傳).
○ 黃連 黃芩 白芍藥 柴胡 知母 此皆苦寒之味 能瀉五臟 有餘之火耳
若內傷勞倦 爲陽虛之病 以甘溫之劑 除之 如參芪 甘草之屬
若相火熾盛 日漸煎熬 爲血虛之病 以氣寒之劑 降之 如當歸 地黃之屬
若心火亢極 爲陽强之病 以醎冷之劑 折之 如大黃 朴硝持續
若腎水受傷 眞陰失守 爲陰虛之病 以壯水之主 制之 如生地黃 玄參之屬.
若命門火衰 爲陽脫之病 以溫熱之劑 濟之 如附子 乾薑之屬.
若胃虛食冷 鬱遏陽氣 爲火鬱之426病 以升散之劑 發之 如升麻 葛根之屬(丹心).
○ 火熱 通治 宜防風通聖散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 大熱煩躁 不得眠 或差後飮酒 復劇者 及一切熱毒
黃連 黃芩 黃栢 梔子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防風通聖散】
此方 治熱 風 燥 三者之總劑也 盖風本於熱 熱極則風生 燥生於風 風動則燥至其實 一源流也 此方能兼之其用 防風 麻黃 薄荷 荊芥 使熱邪 從玄府出也, 梔子 滑石 使熱邪 從小便出也, 大黃 朴硝 使熱邪 大便出也, 其餘黃芩 散肺火, 連翹 散心火, 石膏 散胃火, 芍藥 散脾火, 川芎 當歸 和血潤燥, 白朮 甘草 補脾和中, 桔梗 開膈, 可謂善於處方也 方見風門(丹心). 已下 風門轉載
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或瘡疹 黑陷將死 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風刺 癮疹 肺風瘡 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甚爲腹滿澁痛 煩渴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 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 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傷熱毒(宣明).
滑石7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ː (丹心).
 
  單方(凡45種)426~427 有單石膏丸(玉液丸). 淸金丸. 荊黃湯. 柔金丸. 山梔丸. 甘豆湯.
石膏  :  除三焦火熱 及胃熱 身熱煩渴
  石膏150g 甘草10g 硏如粉 水服7.5g 日再 亦治骨蒸熱
  ː蒸病五日內 蒸所以言 內者其根 在五臟六腑之中也 骨乃自消 食飮無味 皮燥無光 蒸盛之時    四肢淅細 足趺腫起 宜服此藥 以體凉爲度(本草).
  ː專治 胃火及食積痰火 煆爲末 醋糊丸如菉豆大 米飮下30丸
  名曰【單石膏丸】<一名>【玉液丸】(入門).
生地黃  :  治骨蒸熱 取汁 每服一二合 以體凉爲度 或取汁投 白粥攪勻 空心服(本草).
柴胡  :  治熱勞 骨節煩疼 剉取12g 水煎服之(本草).
薄荷  :  治骨蒸熱勞 煮取汁服 或生擣 取汁飮 又取汁熬爲膏和 衆藥服(丹心).
知母  :  治有汗 骨蒸 又瀉腎火 水煮飮之 或作丸服(本草).
黃芩  :  主熱毒 骨蒸 取片芩酒炒用 能瀉肺 或以天門冬膏 爲丸服 名曰【淸金丸】(本草).
  ː條芩 能瀉大腸之火 煎服 丸服 並佳(丹心).
黃連  :  治一切熱 血熱 酒熱 剉浸 井水 盛磁椀 重湯煮取 淸汁 服之(直指).
大黃  :  蕩滌實熱 血熱 及藏府積熱
  ː又治 風熱生瘡 大黃75g 荊芥150g 水煎服 名【荊黃湯】(得效).
靑蒿  :  主骨蒸熱 勞爲最 水煮服之 或作丸服 並佳(本草).
地骨皮  :  善解骨蒸肌熱 能凉血 凉骨 剉取12g 水煎服 日二三(湯液).
桑椹  :  治小腸熱 及熱生瘡癤 取黑椹 擣取汁 入瓦器熬成膏 入煉蜜攪勻 每服2~3匙(丹心).
黃栢  :  主五藏 腸胃中結熱 又瀉腎火 及膀胱火 作丸 或煎服 並佳(本草).
竹葉  :  除煩熱 水煎飮之(本草).  ː竹瀝 能療胸中大熱 煩悶 取飮之(本草).
梔子  :  主積熱心躁 又瀉三焦火 水煎飮之(本草).
  又取仁炒黑 爲末 麪糊和 丸服 名曰【柔金丸】若蜜和爲丸 名曰【山梔丸】又能去心胸煩熱(入門)
牡蠣  :  去煩熱 取肉作膾 和薑醋 食之(本草).
蜆肉  :  (현육 : 가막조개살) 去暴熱 下熱氣 和薑醋 生食(本草).
蚌肉  :  (방육 : 조개살) 除煩 解熱毒 和薑醋 生食(本草).
田螺  :  (전라 : 소라) 去腹中結熱 煮食 飮汁 佳(本草).
䵷  :  (水中之蛙와 : 개구리).解勞 及熱毒 煮食 飮汁 佳(本草).
鱉  :  除骨熱 及骨節 肝勞熱 取肉作臛(학 : 곰국).和五味 食之 又甲灸黃 爲末 酒服7.5g(本草).
蟹  :  主胸中熱結 生取 黃和 薑醋 食之(本草).
烏梅  :  治骨蒸 去煩悶 水煮 作茶 飮(本草).
藕  :  解熱毒 除煩悶 蒸食 生食 並佳(本草).
梨  :  除客熱 止心煩 可常食之.ː 風熱心煩 取梨三枚 切砂糖20g 水煎服 不拘時服(類聚).
獮猴桃(선후도)  :  解煩熱 去實熱 取瓤和蜜 作煎 常食之(本草).
脂麻油  :  下熱毒 甚良 麻油一合 雞子兩枚 芒硝12g攪 服之少時 則瀉下(本草).
黑豆  : 去一切熱毒 煩渴 大小便秘澁. 黑豆3合 甘草7.5g 生薑7片水煎服 名曰【甘豆湯】(入門)
菉豆427  :  壓熱 可煮食之 作粥良 ː 菉豆粉 除熱毒(日用).
甛瓜  :  除煩熱 去皮 食後 喫之(本草).
西瓜  :  淸心 利小腸熱 可常啖之(日用).
冬瓜  :  除積熱 解毒熱 止煩躁 作虀 可食之 或擣絞取汁 服之(本草).
菘菜  :  除胸中煩熱 去邪熱 作羹 及虀葅食 並得(本草).
苦菜  :  主熱中痰 作茹 可常食(本草).
蕨  :  去暴熱 可作茹 食之(本草).
水芹  :  去伏熱 作虀葅 或煮食 生食 並佳(本草).
蜜  :  若覺熱氣不和 新汲水 和蜜漿 飮一椀 卽安(本草).
白鵝  :  解五臟熱 煮汁 飮之 食其肉(本草).
白鴨  :  除煩熱 消毒熱 和葱豉 煮汁飮 食其肉(本草).
人屎  :  主骨蒸熱 取乾者 燒令黑 納水澄淸 飮一小升 以差爲度(本草).
人尿  :  小便 降火極速
  ː 陰虛火動 蒸熱 如燎 諸藥不效 取童子小便 乘熱服之 或和竹瀝 薑汁 良(種杏).
雞子  :  心胸煩熱 生呑雞子淸 一枚   ː 熱毒發 雞子白三顆 和蜜一合 頓服 卽差(本草).
牛乳  :  解熱毒 除胸中熱 生飮之 良 烏牛乳 尤佳(本草).
猪肚  :  主骨蒸熱 勞蒸熱 食之 猪膽 亦好 和水 服之(本草).
獺肉(달육 : 물개고기)  :  主骨蒸熱勞 煮爛 經露一宿 明朝 和醋醬 食之 卽差.
猯肉(단육 : 오소리고기)  :  亦同(本草).
鼠肉  :  主骨蒸勞極 四肢羸瘦 或水煮 或燒食之 勿令 病人知(本草).
   
    鍼灸法
○ 骨蒸勞熱 取膏肓 三里.  :  體熱勞瘦 取魄戶(綱目).
○ 骨蒸勞熱 形氣未脫者 灸崔氏四花穴 無有不安(正傳).
○ 兩手大熱 爲骨厥 如在火中 可灸湧泉三壯 立安(海藏).
○ 骨蒸熱 板齒乾燥 取大椎 灸之(綱目).
○ 身熱如火 足冷如氷 灸陽輔(易老).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券之三 終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四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內傷428
  食藥療病428
○ 安身之本 必須於食救疾之道 惟在於藥.
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全生 不明藥性者 不能以除病.
故食能排邪而安藏府 藥能恬神 養性以資血氣 爲人子者 不可不知 此二事.
是故 君父有疾 期先命 食以療之 食療不愈 然後命藥. 故孝子 深知食藥二性 可也(千金).
∴ 恬(념 : 편안고요태평한모양)
    
  水穀爲養命之本
○ 天地間 養人性命者 惟五穀耳. 備土之德 得氣之中和 故其味淡甘 而性和平 大補而滲泄 乃可久食而無厭 是大有功於人者 在藥則不然 雖參嗜 性亦偏况 攻擊者乎(丹心).
○ 世俗 以肉爲補性之物 然肉無補性 惟補陽 而今之虛損者 不在於陽 而在於陰 以肉補陰 猶緣木而求魚也. 諺有之曰 人無根本 水食爲命 盖脾胃屬土 主納水穀 人之根本也(丹心).

  水穀之精化陰陽行榮衛428
○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 流於四藏 氣歸於權衡 以平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飮入於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合於四時五藏 陰陽揆度 以爲常也(『『內經』』  經脈別論 篇二十一)
○ 『帝』曰 榮衛之行奈何?
『伯高』曰 穀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漑五藏 別出兩行 榮衛之道.
其大氣之薄 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咽喉 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氣 其大數常 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 則氣衰 一日 則氣少矣(靈樞 五味 第五十六).
○ 平人 穀入於胃 脈度乃行 水入於經 其血乃成 水去則榮散 穀消則衛亡 神無所依(綱目).
○ 水穀入胃 其濁者 爲渣滓 下出幽門 達大小腸 而爲糞 以出於穀道.
其淸者 條然而化爲氣 依脾氣而上升 於肺其至淸而至精者 由肺而灌漑乎 四體而爲汗 涎 津 唾 助血脈 益氣力爲生生不息之運用也.
其淸中之濁者 下入膀胱 而爲尿 以出乎小便耳. 其未入而在膀胱之外者 尙爲濁氣 旣入而在膀胱之內者 卽化爲水也(正傳).

  內傷有飮食傷勞倦傷二因428
○ 飮養陽氣 食養陰氣 飮食無過則入於口 達於脾胃 入於鼻 藏於心肺 氣味相承 陰陽和調 神乃自生 盖精順五氣 以爲靈
若食氣相惡 則傷其精神 受五味以成體 若食味不調 則傷其形也(入門)
○ 夫胃爲淸純 冲和之氣 人之所賴 以爲生者也. 若謀慮神勞 動作形苦 嗜慾無節 思想不遂 飮食失宜 藥餌違法 皆能致傷 旣傷之後 須用調補 恬 不知怪 而乃恣意 犯禁舊染之證 尙未消遣 方生之證 與日俱積 吾見醫藥 將日不暇給 而傷敗之胃氣 無復完全之望 去死近矣(東垣).
○ <王安道>曰 勞倦傷 飮食傷 二者 不可混而爲一.
勞倦傷 誠不足也 飮食傷 尤當於不足之中分 其有餘 不足也.
何者 盖飢餓不飮食 與飮食太過. 雖皆失節 然必明 其兩者之分.
夫 飢餓 不飮食者 胃氣空虛 此爲不足 故失節也 飮食自倍 而停滯者 胃氣受傷 此不足之中兼有餘 亦失節也(東垣).
○ 勞倦傷 亦有二焉 勞力純乎 傷氣, 勞心兼傷乎血, 房勞傷 腎與勞倦 相似 七情動氣 脈與飮食無二. 勞倦傷 手按心口不痛. 飮食傷 手按心口刺痛(入門).

  脈法428
○ 趺陽脈 浮而數 浮則傷胃 數則傷脾. 邪氣獨留 心中則飢 邪熱不殺穀 潮熱發渴.
○ 寸口脈弱 而遲弱者 衛氣微遲者 榮中寒 榮爲血 血寒則發熱 衛爲氣 氣微者 心內飢 飢而虛滿 不能食也.
○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 陽氣不足 緩者 衛氣有餘. 噫而呑酸 食卒不下 氣塡於膈上也.
<註>曰 胃中有未消穀 故噫而呑酸.
○ 寸口脈緊 胸中有宿食不化.
○ 脈緊如轉索 無常者 有宿食也(仲景).
○ 陽脈滑而緊 滑則胃氣實 緊則脾氣傷 得食不消者 此脾不和也.
○ 脈浮滑而疾者 食不消 脾不磨也(東垣).
○ 氣口緊盛 爲傷於食 食不消化 浮滑而疾(脈訣).
○ 內傷勞役 豁大不禁. 若損胃氣 隱而難尋 內傷飮食 滑疾浮沈(脈訣).
○ 右寸氣口脈 急大而數 時一代 而澁 此飮食失節 勞役過甚 太過之脈也.
○ 右關 胃脈損 弱甚 則隱而不見 但內顯脾脈之大數 微緩時一代 此飮食不節 寒溫失所之脈也.○ 右關脈 沈而滑 此宿食不消之脈也.(正傳).
○ 宿食不消 則獨右關脈沈而滑. <經>云 脈滑者 有宿食也(丹心).

  食傷證429
○ 飮食自倍 腸胃乃傷.
○ 水穀之寒熱 感則害人六府.
○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澼爲痔.
○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 註曰 陰爲五藏也(東垣).
○ 傷食之證 氣口脈必緊盛 胸膈必痞塞 噫氣如敗卵氣臭 亦有頭痛 身熱 但身不痛爲異耳(丹心).
○ 傷食 因多飡飮食 不能運化 停於胸腹飽悶 惡食不食 噯氣作酸 下泄臭庇 或腹痛吐瀉, 重則發熱頭痛. 左手關脈平和 右手關脈緊盛 此傷食也.
○ 盖食物 飽甚 耗氣非一 或食不下 而上涌嘔吐 以耗靈源 或噾不消 而作痰 作唾 以耗神木 大便頻數 以泄耗穀氣之化生 溲便滑利 而濁 耗源泉之浸潤 至於精 淸冷而下 漏汗 淋瀝 而自泄 莫不由 食物之過 傷滋味之 太厚也(回春).
○ 凡飽則傷肺 飢則傷氣(得效).

  食傷治法429
○ 食者 有形之物 傷之 則宜損其穀 其次 莫若消導. 丁香飯爛丸 枳朮丸之類 主之. 稍重 則攻化 三菱消積丸 木香見睍丸之類 主之. 尤重 則或吐之 或下之(丹心).
○ 夫飢餓不飮食 與飮食太過 雖皆失節 然必明其兩者之分
夫飢餓 胃虛 此爲不足. 飮食停滯者 此爲有餘. 惟不足 故補益 惟其有餘 故消導.
人之盛衰不同 又有物滯其傷 必須補益消導兼行者 亦有物漸滯 而氣不甚傷 宜消導獨行 不須補益者 亦有旣停滯而復自化 不須消導 但當補益者 易老枳朮丸.東垣橘皮枳朮丸.
雖曰 消導固有補益之意 存乎. 其間 若所滯之物 非枳朮丸 所能去 則備急丸 煮黃丸 當推逐而去之 觀乎. 此則 知消導補益之理矣(東垣).
○ 傷食 則必惡食 胸中有物 宜導痰補脾 二陳湯 加白朮 山査 川窮 蒼朮(丹心).
○ 補脾胃藥 內必用心經藥 盖火能生土 故也. <古方> 用益智仁 正是此意(丹心).
○ 傷寒物者 半夏 神麴 乾薑 三菱 蓬朮 巴豆之類 主之. 傷熱物者 枳實 白朮 靑皮 陳皮 麥芽 黃連 大黃之類主之(東垣).
○ 食傷 有消導 補益兩法 當分而治之(東垣). 有吐法 下法 詳見于下門 吐門.

  食傷消導之劑429
○ 食積在中 下脘者 宜下 以逐之 木香見睍丸 丁香脾積丸方見腹痛, 宿食吐下後 未淨者 紅元子 保和丸 大安丸三方並見積聚 平補枳朮丸卽竹瀝枳朮丸 方見痰飮
○ 傷肉 多腹脹 三補丸方見大便 加香附 半夏麴 蒸餠和丸服(入門).
○ 宿食消化 宜用枳朮丸 橘皮枳朮丸 木香枳朮丸 半夏枳朮丸 麴蘗枳朮丸 橘半枳朮丸 橘連枳朮丸 平胃散方見五藏 加味平胃散 棗肉平胃散 內消散 消滯丸 加減保和丸 七香元 枳實導滯丸 木香化滯湯 豆蔲橘紅散 香殼丸 二黃丸 三稜消積丸 穀神元(諸方)..
○ 食麥 多令人腹脹 煖酒 和薑汁飮一兩盃 卽消(得效).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强胃
白朮80g 枳實麩炒40g.爲末 荷葉裹燒飯和 丸梧子大 熟水下50~70丸至100丸.
ː或爲人 所勤勉 過食致 傷但服此 令胃强不復傷也
ː本<仲景方> 枳朮湯也 至<易老> 爲丸名曰 枳朮丸(東垣).
【橘皮枳朮丸】
治飮食不消 心下痞悶
枳朮丸(白朮80g 枳實麩炒40g).加橘皮40g 製法服用法.同枳朮丸(東垣).
【木香枳朮丸】
消飮食破滯氣.
枳朮丸(白朮80g 枳實麩炒40g).加木香40g. 製法 服用法 同枳朮丸(東垣).
【半夏枳朮丸】
治傷冷食痰盛.
枳朮丸(白朮80g 枳實麩炒40g)加半夏薑製40g. 製法 服用法 同枳朮丸(東垣).
【麴蘗枳朮丸】
治食傷心胸滿悶不快
枳朮丸(白朮80g 枳實麩炒40g)加神麯炒 麥芽炒各40g.製法 服用法 同枳朮丸(東垣).

【橘半枳朮丸】
治飮食傷 痞悶
枳朮丸(白朮80g 枳實麩炒40g).加陳皮半夏各一兩. 製法 服用法 同枳朮丸(東垣).
【橘連枳朮丸】
補脾和胃 消食化痰 瀉火
白朮120g 枳實麩炒 陳皮 黃連酒浸炒各40g
爲末 荷葉煮湯 打米糊和 丸梧子大 服用法 同枳朮丸(東垣).
ː<張易老> 取白朮80g 以補脾, 枳實40g 以消痞, 取其補多而消少  至東垣 加橘皮40g 以和胃則補消相半也.
ː予用 白朮120g 枳實 陳皮 黃連各40g 乃補多消食 又兼淸熱也(方廣).
ː荷葉包飯爲丸 恐不能盡 荷葉之味 不若以荷葉煮粥 用之更妙(丹心).
ː初末悟荷葉飯爲丸之理 老年味之始得 可謂奇矣 夫荷葉之物 中央空象震卦之體 人感之生 足少陽甲膽 先化萬物之根蔕也 飮食入胃 榮氣上行 卽少陽甲膽之氣也. 荷葉色靑 形乃空象 風木者也. 食藥感 此氣之化胃氣 何由不上升乎. 以爲引用 可謂遠識深慮 合於道也(東垣).
【三黃枳朮丸】430
治傷肉食 濕麪厚味之物 悶亂不快
黃芩80g 黃連酒炒 大黃煨 神麯炒 白朮 陳皮各40g 枳實麩炒20g.
爲末 湯浸蒸餠和 丸綠豆大 白湯呑下50~70丸(東垣).
【香砂平胃散】
治傷食
蒼朮8g 陳皮 香附各4g 枳實 藿香 厚朴 縮砂各3g 木香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回春).
【加味平胃散】
治宿食不化
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 點服(入門))
加神麯 麥芽各3g(丹心).
【棗肉平胃散】
消食和胃化痰.
蒼朮320g 陳皮160g 厚朴136g 甘草 大棗肉 生薑各64g
上碎水浸 過藥上半寸許 煮令水乾焙 擣爲末 每服8g 空心 塩湯 點服(局方).
【內消散】
治傷食 生冷硬物 痞滿脹痛.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枳實 山査肉 神麯 縮砂 香附子 三稜 蓬朮 乾生薑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消滯丸】
消食 消酒 消氣 消痞 消脹 消腫 消積 消痛 此藥 消而不消 而不見嚮 而不動 其功甚捷
黑丑炒頭末80g 香附炒 五靈脂各40g 爲末 醋糊和 丸綠豆大 薑湯下20~30丸(醫鑑).
【加減保和丸】
消食化痰扶脾胃氣.
白朮100g 山査 香附子 厚朴 神麯 半夏 茯苓各60g 陳皮 連翹 羅覆子 黃芩 黃連各40g 蒼朮 枳實各2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每70~80丸 茶湯任下(丹心).
【七香元】
消食快膈 和胃止痛.
香附子100g 三稜 蓬並醋煮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甘松香 丁香皮 沈香 橘紅 縮砂 白豆寇各20g.
爲末 米糊和 丸綠豆大 薑湯下30~40丸(直旨).
【枳實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消 作痞滿.
大黃40g枳實 神麯各20g茯苓 黃芩 黃連 白朮各12g澤瀉8g
爲末 蒸餠和丸梧子大 溫水下70~80丸(東垣).
<一名>【導氣枳實丸】(正傳).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食麪 心下痞滿 作痛.
半夏6g 草豆蔲 甘草各4g 柴胡3g 陳皮 乾生薑 木香 當歸尾 枳實各2g 酒紅花少許.
剉作一貼 薑五 水煎服(東垣).
【豆蔲橘紅散】
化宿食 溫脾胃.
木香 丁香各4g 白豆寇 人參 白朮 厚朴 神麯 乾生薑 半夏麴 橘紅 藿香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香殼丸】
消食化氣 醒脾去痰
靑皮 陳皮各80g 枳殼40g 香附子30g蘿葍子 木香 三稜 蓬朮 神麯 麥芽 檳榔 枳實 山査肉 草果各20g 半夏製50g 陳倉米一升.巴豆肉20箇同炒黃去巴豆不用.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70~80丸(丹心).
【二黃丸】
治傷熱食 痞悶不安
黃芩80g 黃連40g 升麻 柴胡各12g 枳實20g 甘草8g 爲末 蒸餠和 丸綠豆大 白湯或薑湯下50~70丸(入門).
【三菱消積丸】
治傷生冷物 不消滿悶
三稜 蓬朮 神麯各28g 巴豆(和皮入米同炒黑焦去米) 靑皮 陳皮 茴香各20g 丁香皮 益智仁各12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40丸(東垣).<一名>【巴豆三稜丸】
【穀神元】
治宿食不消健脾益氣.
人參 縮砂 香附子 三稜 蓬朮並煨 靑皮 陳皮神麯炒 麥芽炒 枳殼各等分
爲末 米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30~50丸(得效).
【丁香爛飯丸】
治飮食傷者
香附子40g 益智仁 丁香皮 縮砂 甘松 甘草各24g 丁香 木香 三稜 蓬朮各8g.
爲末 蒸餠和 丸綠豆大 白湯下30~50丸(東垣).
【木香見睍丸】
治 傷生冷食 心腹滿痛.
荊三稜 神麯各40g 石三稜 草豆蔲各20g 升麻 柴胡各12g 木香8g 巴豆霜2g. 爲末 蒸餠和 丸綠豆大 白湯下30丸(東垣).
【丁香脾積丸】食積腹痛 轉載 治食積氣滯 胸滿腹痛
三稜 蓬朮各28g 靑皮14g 良薑醋煮 丁香 木香 巴豆霜各7g 皂莢一片燒灰 百草霜一匙 爲末 糊丸麻子大 白湯下20~30丸(東垣)
【紅元子】 積聚門 轉載 治食積 酒積 脾積血氣 諸般癥塊
三稜 蓬朮 靑皮 陳皮各200g 胡椒 乾薑各40g.爲末 醋煮 麪糊和丸梧子大 礬紅爲衣 薑湯呑下50~70丸(得效).
【保和丸】積聚門 轉載 治食積酒積.
山査肉40g半夏薑製蘿葍子炒 黃連炒 陳皮各20g 神麯炒12g 麥芽炒8g 爲末 神麯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70丸(丹心)
ː<一方> 山査200g 神麯 半夏各120g 茯苓 陳皮 蘿葍子 連翹 麥芽炒各40g.
爲末 別以神麯200g 爲末 作糊丸服(正傳).
【大安丸】治食積 乃脾經消導之劑也
山査肉 白朮各80g 神麯 半夏 茯苓各40g 陳皮 連翹 蘿葍子炒各20g.爲末 神麯糊和 丸服如上法(正傳).積聚門 轉載
【平補枳朮丸】痰飮轉載 治食已心下痞 去痰健脾 調中
白朮120g 白芍藥60g 陳皮 枳實 黃連各40g 人參 木香各20g 爲末 荷葉濃煎湯 煮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100丸(入門).
ː白朮 : 補脾氣爲君, 白芍藥 : 補脾血爲臣, 陳皮 枳實 : 消痞, 黃連 : 淸熱 以爲佐, 人參 : 補氣, 木香 : 調氣 以爲使, 如此 則平補氣血 均去痰火 兼通氣道 則病邪日消 而脾胃日壯矣(丹心).
【三補丸】(丹心) ∴ 通治火門 轉載. 無方 大便門  :  編者 治三焦積熱 瀉五藏火
黃芩 黃連 黃栢各等分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50~70丸(丹心).∴ 食傷 加香附 半夏麴 蒸餠和丸服.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證.
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阜 使之平耳用之而胃氣 和平則便止 不可常用也(丹心)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 點服(入門).五藏胃病 轉載

  食傷補益之劑
○ 脾胃弱 而飮食難任者 不可一槩 用剋伐之藥 宜錢氏異功散 補之 自然能食 設或 嗜食 大過傷脾 痞滿者 權用枳實丸(卽枳實導滯丸) 勿多服(綱目).
○ 宿食 吐下後 氣虛 宜補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六君子湯方見痰飮 補中益氣湯方見 勞倦傷治法(入門).
○ 食傷胃弱 宜用醒脾育胃湯 參朮健脾湯 七珍散 八珍散 健胃保和元 養脾丸 八味理中丸 滋脾丸 異功散方見五藏 健脾丸 參苓壯脾元 千金養脾元.
【錢氏異功散】431
治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未能消化 心胸痞悶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橘皮 木香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綱目).
【醒脾育胃湯】
治中焦氣不足 飮食不化 虛痞呑酸.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4g 半夏 縮砂 白芍藥 麥芽 蒼朮 厚朴 藿香 陳皮各3g 枳實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集略).
【參朮健脾湯】
健脾養胃 運化飮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厚朴 山査肉各4g 枳實 白芍藥各3g 神麯 麥芽 縮砂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集略).
【七珍散】
補脾進食 開胃養氣.
人參 白朮 黃芪 白茯苓 山藥 粟米微炒 甘草灸各等分
爲粗末 每12g 入薑三棗二 煎服(本事).
【八珍散】
補脾進食 開胃養氣 不思飮食
七珍散(人參 白朮 黃芪 白茯苓 山藥 粟米微炒 甘草灸各等分)加白扁豆薑汁炒一味也
爲粗末每12g 入薑三棗二煎服(本事).
【健胃保和元】
消導飮食 有補有化 不令傷脾
白朮80g 枳實 山査肉 橘紅 麥芽各40g 神麯 白豆寇 木香各20g
爲末 粳米飯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70丸(集略).
【養脾丸】
治脾胃虛冷 飮食不消 或脹滿嘔泄.
乾薑 縮砂各160g 甘草灸120g 麥芽 白茯苓 人參 白朮各40g.
爲末蜜和 每40g分作8丸 每一丸 薑湯嚼下(必用).
【八味理中丸】
治脾胃虛冷 飮食不消 或腹脹嘔泄
白朮80g 甘草60g 人參 乾薑 縮砂 白茯苓 神麯 麥芽各40g.
爲末 蜜和 每40g分作8丸 每一丸 薑湯嚼下(丹心).
【滋脾丸】
滋脾養胃 消化飮食.
神麯 麥芽炒 半夏麴 陳皮 蓮肉 枳殼 縮砂 甘草各40g
爲末 陳米飯和 丸梧子大 米飮呑下100丸(必用).
【健脾丸】(必用)
治健脾胃 進飮食 消化水穀
白朮200g 白茯苓 白芍藥 半夏薑製各120g 陳皮 神麯 山査肉 當歸酒洗 川芎各80g.
爲末 煮荷葉湯 作米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必用).
【參苓壯脾元】
治脾胃虛冷 飮食不消 面色萎黃 肢體怠惰 或因病氣衰 食不復常.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縮砂 神麯 麥芽 山藥白扁豆 肉桂 乾薑 胡椒各4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白湯嚼下 溫酒亦可(局方).
【千金養脾元】
治脾胃虛寒 氣弱 不能消化飮食 又療膈噎 反胃.
枳實 陳皮 麥芽 三稜 蓬朮 茴香 白薑 肉豆簆 縮砂 白茯苓 良薑 益智 胡椒 木香 藿香 薏苡仁 紅豆 白朮 丁香 山藥 白扁豆 桔梗 人參 神麯 甘草各等分
爲末 調和煉蜜 丸彈子大 細嚼 白湯 溫酒 任下(局方).
【枳實丸】卽 枳實導滯丸.
【枳實導滯丸】(東垣) <一名>【導氣枳實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消作痞滿.方見上 食傷消導之劑
【四君子湯】(局方) 氣門轉載
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 氣少
人參去蘆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5g 爲剉 水煎服(局方).
ː <方氏>曰 人參 補肺扶脾, 白朮 健脾燥濕, 茯苓 降氣滲濕, 甘草 補胃和中, 譬如寬厚 和平之君子 不爲奸險 卒暴之行也.
ː <醫鑒>曰 人參 補元氣, 白朮 健脾胃, 茯苓 滲濕 又引人參下行 補下焦元氣(入門).
【六君子湯】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參各4g 甘草灸2g.(或六味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正傳).
【補中益氣湯】(東垣) 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 內傷虛證一切. 方見下 勞倦傷 治法條
【異功散】治脾胃虛弱 不思飮食 腹痛自利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同煎服(東垣).
    
  酒傷431
○『內經』(厥篇 第四十五)曰 酒入於胃 則絡脈滿 而經脈虛 脾主爲胃 行其津液者也.
陰氣虛 則陽氣入 陽氣入則胃不和 胃不和 則精氣竭 精氣竭 則不營四肢也.
○ 醉飽入房 則氣聚脾中 而不得散 酒氣與穀氣相搏 熱盛於中 故熱遍於身 內熱而尿赤也(內經 厥篇 第四十五).
○ 因而大飮 則氣逆. 註曰飮多則肺包葉擧 故氣逆而上奔也(內經 厥篇 第四十五).
○ 酒者 五穀之津液 米麴之華英 雖能益人 亦能損人.
何者 酒有大熱 大毒 大寒凝海 惟酒不氷 是其熱也 飮之昏亂 易人本性 是其毒也.
若辟風寒 宣血脈 消邪氣 引藥勢 無過於酒也.
若醉飮過度 盆傾斗量 毒氣攻心 穿腸腐脇 神昏錯謬 目不見物 此則喪生之本也(類聚).
○ 酒者 大熱有毒 氣味俱陽 乃無形物也. 若傷之 止當發散汗出 則愈矣 其次莫如 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 其濕可也 葛花解酲湯主之(東垣).
○ 酒雖與水同體 然傷於腸胃 則升之不散 降之不下 鬱於氣分 無形之位. 盖逐氣升降 而半 有消耗之矣.今人醇酒 則小便少 此其可驗 故治法 宜汗 宜利小便 爲上策. <東垣> 以爲無形之物固不可 後人以傷飮食同治 亦不可(丹心).
○ 酒性雖熱 體同於水. 今<東垣> 乃謂飮者 無形之氣 此亦不能無疑也. 旣持發汗 利小便 以去之 其可謂無形之氣乎(丹心).

  飮酒禁忌431~432
○ 酒客病 不可服 桂枝湯 得湯 則嘔 以酒客 不喜甘故也. 凡甘物 皆宜忌之(仲景).
○ 勿飮濁酒 食麪 使塞氣孔(入門).
○ 凡面白人 不可多飮 酒耗血 故也(丹心).
○ 酒不過三盃 多則傷五藏 亂性發狂(活人心).
○ 飮酒不欲過多 多則速吐之 爲佳, 醉後 不可强食 或發癰疽, 醉臥當風 使人失音, 醉飽 不可 走車馬 反跳越, 醉不可入房 小者 面䵟 咳嗽, 大者 傷絶藏脈 損壽命(得效).
○ 酒雖可以陶 性情通血脈 自然招風 敗腎 爛腸腐脇 莫過於此. 飽食之後 尤宜忌之 飮酒不宜粗及速 恐傷破肺也. 當酒未醒 大渴之際 不可喫水 及啜茶 多被酒 引入腎藏 爲停毒之水令 腰脚重墜 膀胱冷痛 兼水腫 消渴 攣躄之疾(活人書).
    
  酒毒變爲諸病432
○ 醇酒之性 大熱 有大毒 淸香美味 於口 行氣和血 亦宜於體. 由是 飮者 不自覺其過於多也.不知 酒性喜升氣 必隨之 痰鬱於上 尿澁於下 肺受賊邪 金體必燥 恣飮寒凉 其熱內鬱 肺氣得熱 必大傷 耗其始也. 
病淺 或嘔吐 或自汗 或瘡痍 或鼻齄 或自泄 或心脾痛 尙可發散而去之 及其久而病深 則爲消渴 爲黃疸 爲肺痿 爲內痔 爲鼓脹 爲失明 爲哮喘 爲勞嗽 爲癲癎 爲難明之疾.
倘非具眼 未易處治 可不謹乎(丹心).
○ 久飮酒者 藏府積毒 致令蒸筋 傷神損壽(得效).
  酒病治法432
○ 飮酒過多成病 宜葛花解酲湯 酒蒸黃連丸 百杯丸 對金飮子 解酒化毒散 葛黃丸 升麻葛根湯. 中酒頭痛 嘔吐 眩暈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去白朮 加半夏 白芍藥 黃芩 黃栢 乾葛 或對金飮子 加乾葛 赤茯苓 半夏各4g 煎服(入門)
○ 酒後傷風 身熱.頭痛如破 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 加黃連8g 連鬚葱白十根 煎服立愈. 此藥 能治傷酒熱毒(活人書).
○ 酒後煩渴 飮五豆湯方見消渴 最妙(丹心)
○ 善飮酒 每朝長噯 不吐者 小調中湯方見痰飮 最妙, 一月3~5服 亦可(入門).
○ 醉飽行房 得病 宜人參散 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者 宜大調中湯方見痰飮 或八物湯方見虛勞 加縮砂煎服(入門)
 
  醒酒令不醉432
○ 酒醉宜以熱湯潄口 盖其毒在齒也 大醉則以熱湯 於密室洗面數次 梳頭數十遍卽醒(丹心)
○ 酒食傷積 或被勸過傷 以塩花擦牙 溫水潄下 不過三次 卽爲痛快(醫鑑).
○<一方> 靑皮炒80g 葛根40g 縮砂20g 爲細末 濃茶調4~8g 服之 能醒酒 消食(丹心).
○ 醒酒不醉 宜萬盃不醉丹 神仙不醉丹 醉鄕寶屑 益脾丸 龍腦湯 葛花散 三豆解酲湯
【葛花解酲湯】
治飮酒過傷 嘔吐痰涎 手足戰搖 精神昏亂 飮食減少.
葛花 縮砂 白豆寇各20g 靑皮12g 白朮 乾生薑 神麯 澤瀉各8g 人參 猪苓 茯苓 橘皮各6g 木香2g.
爲末 每12g 白湯 調下. 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此盖不得已 而用之豈可恃賴 日日飮酒 若頻服之 損人天年(東垣).
【酒蒸黃連丸】
治傷酒過度 腸胃積熱 或吐血下血方見血門 ː血門轉載 治酒毒積熱 便血 肛門灼熱
黃連150g.
剉酒淹一宿 日乾 爲末 粟米糊和 丸梧子大 熟水下30~50丸(得效). :  <一名>【小黃龍元】.
【百杯丸】
治酒停胸膈 面色黃黑 將成癖疾 日漸羸瘦 如欲飮者 先服此則不醉
生薑600g去皮切片塩75g淹一宿焙乾 橘紅 乾薑各112.5g 蓬朮炮 三稜炮 甘草灸各7.5g 木香 茴香炒各4g 丁香50枚 縮砂 白豆寇各30粒 益智仁20粒. 爲末 蜜和 每7.5g作一丸 朱砂爲衣 細嚼 薑湯下(易老).
【對金飮子】
治酒食傷 和胃消痰
陳皮12g 厚朴 蒼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ː加乾葛8g 赤茯苓 縮砂 神麯各4g.尤好(活人心).
ː乾葛 赤茯苓 半夏各4g. 煎服(入門).
【解酒化毒散】
治傷酒 發熱 煩渴 尿赤澁
滑石120g 葛根50g 甘草30g 爲末 冷水 或熱湯 調下8~12g 日2~3回 服用(回春).
【葛黃丸】
治飮酒多 積熱 以致吐衄血 垂死者 方見血門
血門轉載 黃連150g 葛花75g(無則葛根代之).
爲末 用大黃末 水熬成膏和 丸梧子大 溫水 下100丸(回春). <一名>【葛連丸】(回春).
【升麻葛根湯】
治傷酒膈熱 口瘡咽痛 方見寒門
寒門轉載 治瘟疫及時令感冒.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片葱二枚 煎服(局方).
【人參散】
治飮酒房勞 酒入百脈 令人恍惚 失常.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者
熟地黃8g 人參 白芍藥 瓜蔞根 枳殼 茯神 酸棗仁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萬盃不醉丹】
萬盃不醉
白葛根150g塩水浸一晝夜取出晒乾 白果芽(卽銀杏內靑芽)37.5g蜜水浸一日砂鍋內焙乾 細芽茶150g 綠豆花150g陰乾 葛花37.5g童便浸7日焙 陳皮150g塩水浸一日焙 菊花蘂未開口菊靑朶頭150g 豌豆花18.75g 眞牛黃3.75g 靑塩150g盛牛膽內煮一炷香同膽皮共用
細末 虫荅膽和 丸梧子大 飮酒半醉 呑一丸 其酒自解 再飮時再服 如此經年不醉(種杏).
【神仙不醉丹】432
萬盃不醉
葛花 葛根 白茯苓 小豆花 木香 天門冬 縮砂 牧丹皮 人參 官桂 枸杞子 陳皮 澤瀉 白塩 甘草各等分 爲細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細嚼 熱酒送下 一丸 可飮酒10盞 不醉(回春).
【醉鄕寶屑】433
令飮酒不醉
葛根 白豆寇 縮砂 丁香各20g 百藥煎 甘草各10g 木瓜160g 塩40g.
爲末 溫酒調服4g. 雖不能飮酒者 卽能飮(入門).
【益脾丸】
令飮酒不醉益脾胃.
葛花80g 小豆花 草豆蔲各40g 綠豆花 木香各2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紅花湯下10丸. 夜飮則津 唾 嚥下5丸 最妙(丹心).
【龍腦湯】
醒酒消食
縮砂80g 甘草60g 爲末 每2g~4g 茶淸下(壽域).
【葛花散】
飮酒令不醉
葛花 小豆花 各等分焙乾 爲末 每8g 白湯 點服. <一名>【雙花散】(御院).
【三豆解酲湯】
治中酒發病 頭痛嘔吐 煩渴 善解酒毒 且多飮不醉 因酒患消渴 尤宜服之.
葛根8g 蒼朮6g 陳皮 赤茯苓 木瓜 半夏各4g 神麯3g 澤瀉2g 乾生薑1g 黑豆 綠豆 赤小豆各8g
作一服 水煎 不拘時 微服 夏月及 酒渴者 加黃連2g(新方).
【補中益氣湯加味】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內傷虛證一切.
中酒頭痛 嘔吐 眩暈 補中益氣湯 去白朮 加半夏 白芍藥 黃芩 黃栢 乾葛 或對金飮子 加乾葛 赤茯苓 半夏各4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入門) 勞倦傷轉載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  
滑石6.8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ː此方 治熱 風 燥三者之 總劑也(丹心). 風門轉載
【五豆湯】解酒毒止消渴
乾葛 甘草並剉各600g 貫衆300g 黑豆 黃豆 綠豆 靑豆 赤小豆各37.5.以水五斗五升 臘入日(12月初入日) 大鍋熬 至熟 濾去滓 盛磁器封口 春夏月開用 隨意飮之 大人渴後 生瘡最妙 酒後渴尤好(丹心).
【小調中湯】治一切痰火 及百般怪病 善調脾胃 神效
黃連煎水浸甘草 甘草煎水浸黃連 瓜蔞仁煎水浸半夏 半夏煎水浸瓜蔞仁各炒水乾爲度各等分. 剉20g 薑三片 煎服
又 四味 爲末 煮良薑 取汁作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丸 尤妙(入門).痰飮轉載
【大調中湯】治虛而有痰火 最佳 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
小調中湯(黃連煎水浸甘草 甘草煎水浸黃連 瓜蔞仁煎水浸半夏 半夏煎水浸瓜蔞仁各炒 水乾爲度各等分 剉20g 薑三片)加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生乾地黃 白芍藥也(入門).痰飮轉載
ː 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者 宜大調中湯 八物湯加縮砂煎服(入門).
【八物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  <一名>【八珍湯】(回春) .虛勞轉載
∴ 醉飽行房 得病 或致蓄血 胃口作痛者 加縮砂煎服(入門)

  勞倦傷 433
○『黃帝』曰 陰虛生內熱 奈何? 岐伯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穀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內熱(『內經』 調經論篇 第六十二).
○ 此內傷之原也 此陰虛. 盖指身中之陰氣 與水穀之味耳(入門).
○ 喜怒不節 起居不時 有所勞倦 皆損其氣 氣衰則火旺 火旺則乘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熱無氣 以動 懶於言語 動作喘乏 表熱自汗 心煩不安 當安心靜坐 以養其氣 以甘寒 瀉其熱火 酸味 收其散氣 甘溫 調其中氣(東垣).
○ 勞則氣散 氣短 喘且汗出 內外皆越 故氣耗矣(『內經』 擧痛論篇 第三十九).

  辨內外傷證433
○ 外感 內傷 乃病之大關鍵 於此昧焉 何足云醫.
<丹溪>云 內傷證 皆以補元氣爲主 看所挾而兼用藥 但先生之言 引而不發.予今補之
○ 如內傷 挾外感者 則於補中益氣湯 內
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加 羗活 防風 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 或外感挾內傷 內傷挾外感 或食積類傷寒 當明辨治之.
○ 若顯內證多者 則是內傷重 而外感輕 當以補養爲先
宜陶氏補中益氣湯 十味和解散 加味益氣湯三方並見寒門.
○ 若顯 外證多者 則是外感重 而內傷輕 宜以發散爲急
宜九味羗活湯 人參養胃湯 參蘇飮三方並見寒門.
食積類傷寒 宜用陶氏平胃散(入門).              

  辨內傷 外感 鑑別早見表(編者)

 症狀
         外                感
              內             傷
 惡寒
 雖近猛火不除
 稍就溫暖卽止,但見風寒便惡之
 惡風
 不耐一切風寒
 偏惡些少賊風,避居密室則不惡矣
 發熱
 無休歇,日晡轉劇,直待汗下方退
 時作時止,或自袒裸亦便淸凉矣
 身痛
 筋骨疼痛,或 百節皆痛
 但四肢不收,無氣以動,困怠嗜臥而已
 寒熱
 齊作而無間以甚
 微而間作,或不齊
 頭痛
 常常有之,直待傳經入裏方罷
 有時而作有時而止
 氣力
 邪氣有餘,壯厲有力
 神思昏怠,氣弱困懶
 手心
 手背熱而手心不熱
 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煩渴
 邪氣傳經入裏則大渴
 邪在血脈中故不渴,或有渴亦不甚.
 口味
 雖不能食而知穀肉之味
 雖飮食而不知其味
 鼻息
 鼻塞流涕,聲重氣壅
 和緩但不調
 言語
 高厲有力,先輕後重
 困弱無力,懶於言語
 脈候
 人迎脈浮緊,或洪大而數
 氣口脈緊盛
 
  勞倦傷治法433~434
○『內經』(至眞要大論 第曰七十四)曰 “勞者溫之··· 中略···損者益之”.
夫勞則動之 太過而神不寧矣 故溫之 溫也者 養也 溫之者 所以調其飮食 適其起居 澄心息慮 從容以待 其眞氣之 復常也.
<禮記> 所謂柔色 以溫之 正同此義 今<東垣> 乃以溫爲溫凉之溫 宜溫藥以補元氣 而瀉火邪 又易損者 益之 爲損者 溫之 又以溫能 除大熱 爲<『內經』>所云而遍攷 <『內經』>並無此語 不能無疑也.
又<經>曰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其溫字 亦是滋養之義 非指溫藥也(沂洄).
○ 飮食失時 勞役過度 脾胃虛弱 中氣不足 以補中益氣湯爲主. 如434益胃升陽湯 升陽順氣湯 調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 淸神益氣湯 黃芪人參湯方見暑門 參朮調中湯方見咳嗽 人參飮 皆可選用.
○ 勞倦 亦有二焉
勞力純乎 傷氣而無汗者 補中益氣湯. 勞心兼傷乎血而有汗者 黃芪建中湯
心力俱勞 氣血皆傷者 雙和湯二方並見虛勞.
 :  房勞傷腎 證與勞倦相似 均一內傷 發熱證也 勞倦因陽氣之下陷 宜補其氣 以升提之.
房勞 因陽火之上升 宜滋其陰 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 逈然不同. ∴ 逈(형 : 멀빛날)
 :  七情動氣 脈與飮食無二 盖飮食七情 俱能閉塞 三焦熏蒸 肺爲淸道 肺爲氣主 由是而失其傳化之常 所以氣口脈獨緊 且盛
其證 嘔泄 痞滿 腹痛 亦相似 但傷食 則惡食, 七情 則雖作飽 亦不惡食(入門).
○ 如氣浮心亂 以朱砂安神丸方見神門 鎭固 卽愈(東垣).
【補中益氣湯】434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參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ː<一方>黃芪6g 人參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
ː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參 以補之心火 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 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 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 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益胃升陽湯】
治內傷諸證 盖血脫益氣 古聖人之法也 先理胃氣 以助生發之氣 此藥主之.
白朮6g 黃芪5g 人參 神麯炒各3g 當歸身 陳皮 甘草灸各2g 升麻 柴胡 生黃芩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升陽順氣湯】
治內傷諸證 春月口淡無味 夏月雖熱猶寒 胸腹滿悶 常如飽
黃芪10g 半夏4g 草豆蔲3g 神麯 當歸 陳皮 人參各2.5g 升麻 柴胡 甘草各1.5g 黃栢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東垣).
【調中益氣湯】
治內傷證 或大便飱泄 時見白膿.
黃芪8g 人參 蒼朮 甘草各4g 陳皮 升麻 柴胡各1.5g 木香1g 剉作一貼水煎服(東垣).
【升陽益胃湯】
治內傷脾胃證 秋燥濕熱少退 而飮食無味 體重口燥 大小便不調 或洒淅惡寒 內陽氣不伸 故也.
黃芪8g 人參 半夏 甘草各4g 羗活 獨活 防風 白芍藥各3g 陳皮2g 柴胡 白朮 茯苓 澤瀉 黃連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東垣).
【淸神益氣湯】
治內傷證 脾胃虛損 食少倦怠 適當暑雨濕熱之盛 目疾時作 身面俱黃
人參4g 生薑3g 澤瀉 蒼朮 防風 五味子各2.5g 赤茯苓 升麻 白朮 白芍藥 生甘草 麥門冬各2g 黃栢 靑皮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東垣).
【人參飮】
人遇勞倦辛苦 用力過多 卽服一~二貼 免生內傷發熱之病
黃芪6g 人參 白朮 陳皮 麥門冬各4g 茯神 甘草各3g 五味子20粒.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必用). : <一名>【補氣湯】(醫鑑).
【黃芪人參湯】治暑月精神不足 兩脚痿軟 煩熱嘔噦 自汗頭痛 皆熱傷肺氣也
卽補中益氣湯方見上 加蒼朮4g 神麯2g 黃栢1g 五味子15粒(入門). 暑門轉載
【參朮調中湯】除熱補氣 止嗽定喘 和脾胃 進飮食
桑白皮4g 黃芪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3g 地骨皮 麥門冬 陳皮各2g 靑皮1g 五味子20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小建中湯】治虛勞 裏急腹中痛 夢寐失精 四肢痠疼 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
白芍藥20g 桂枝12g (無則用薄桂).甘草灸4g.
剉作一貼入生薑五片 大棗四枚 水煎至半 去滓下膠飴(卽黑糖)半盞(卽40g) 再煎熔化 服之(仲景). 虛勞轉載
ː芍藥 味酸於土中瀉木爲君 飴糖 甘草之溫 補脾養胃爲臣 水挾木勢亦來侮土 故脈弦而腹痛 肉桂大辛熱 佐芍藥以退寒水 薑棗甘辛溫 發散陽氣 行於經絡皮毛爲使 故建中之名始于此焉(東垣).
ː 治虛勞 氣虛自汗 本方 加黃芪蜜炒4g 名曰 【黃芪建中湯】
ː 治虛勞 血虛自汗 本方 加當歸4g 名曰 【當歸建中湯】.服法同上(仲景).
【大建中湯】治諸虛不足 小腹急痛 燥熱盜汗 痰多咳嗽 多臥少起
黃芪 附子炮 鹿茸酒蒸 地骨皮 續斷 石斛 白芍藥 人參 川窮 當歸 小草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入降五棗二.水煎服(得效). 虛勞轉載
【雙和湯】治心力俱勞 氣血皆傷 或房室後勞役 或勞役後犯房 及大病後虛勞 氣乏自汗等證.
白芍藥10g 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各4g 桂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
<一名>【雙和散】乃建中湯 四物湯合爲一方 大病後虛勞氣乏 最效(諸方). 虛勞轉載
【八物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 <一名>【八珍湯】(回春) 虛勞轉載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又治虛勞自汗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  <一名>【十補湯】. <又名> 【十全散】黃芪建中湯 八物湯合爲一方 治氣血俱衰 陰陽並弱 法天地之成數也(海藏).虛勞轉載
【十四味建中湯】治虛勞 氣血不足
十全大補湯 加附子炮 肉蓯蓉 半夏 麥門冬各等分.服法同上(得效). 虛勞轉載
【黃芪益損湯】治虛勞百證
人參 黃芪 木香 白朮 當歸 桂皮 白茯苓 白芍藥 半夏 川窮 熟地黃 山藥 五味子 牧丹皮 麥門冬 石斛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梅一 小麥50粒 同煎服(得效). 虛勞轉載

  內傷病脾胃虛實434
○ 脾胃俱實 則過時而不飢 多食而不傷. 脾胃俱虛 則不能食 而瘦 與食則少食 不與則不思食 飢飽不知. 食少而肥者 雖肥而四肢不擧 盖脾困邪勝也. 食多而瘦者 胃伏火邪 於氣分 則能食 雖多食 而不能生肌肉也(回春).
    
  內傷脾胃則不思食不嗜食434~435
○ 『帝』曰 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精氣幷於脾 熱氣留於胃 胃熱 則消穀 穀消故善飢 胃氣上 則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靈樞 大惑論 第八十).
○ 脈小而寒者 不嗜食(靈樞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
○ 太陰所謂 惡聞食臭者 胃無氣 故惡食臭也(『內經』).
○ 惡聞食臭者 膀胱移熱於小腸也(入門).
○ 口多嗜味 陰虛火動 故也 陰虛 則口中有味 陽虛 則口中無味(入門).
○ 惡食者 胸中有物 宜導痰補脾 435二陳湯 加蒼朮 白朮 川芎 山査(丹心).
○ 憂抑傷脾 不思飮食 黃連炒 白芍藥酒炒 香附子 淸六丸末方見暑門 四味爲末 薑汁浸 蒸餠 作丸服(丹心).
○ 不思飮食 宜平胃散方見上 食傷消導之劑 養胃進食丸方見五藏 寬中進食丸 生胃丹 參苓白朮丸方見下 內傷調補藥 啓脾丸 二麴元 香砂六君子湯 香砂養胃湯 人參開胃湯 安胃散 穀神湯
○ 勞役失食 胃虛甚者 益胃升陽湯方見上 勞倦傷治法 參苓白朮散方見下 內傷調補藥.
【平胃散】
和脾健胃 能進飮食 盖內傷病 脾胃中有宿食 故不嗜食 用此藥 平其胃氣則 自然思食方見五藏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證.
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阜 使之平耳用之而胃氣 和平則便止 不可常用也(丹心)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 點服(入門).五藏轉載
ː若加茯苓 丁香 白朮 爲調胃散.ː加乾薑 爲厚朴湯 ː與五苓散相合 爲胃苓湯
ː與六一散相合爲黃白散.  :  加藿香 半夏 爲不換金正氣散(海藏).
【寬中進食丸】
滋形氣 喜飮食
麥芽麪40g半夏 猪苓各28g枳實16g橘皮 白朮 白茯苓 澤瀉各8g縮砂6g 乾生薑 人參 靑皮 甘草各4g木香2g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50~70丸(東垣).
【生胃丹】
生胃氣 消痰飮 開胸膈 進飮食.
天南星120g(薑汁浸一宿 次日以薑汁和勻 用黃泥包裹 晒乾 慢火煨 半日泥焦乾 去泥取用)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80g 麥芽 縮砂 半夏麴 陳皮 靑皮 白豆寇 蓽澄茄 蓮實各40g 木香12g
爲末 用粟米160g 作飯焙乾 以薑汁和 濕再焙 如是製七次 作糊和丸菉豆大 薑湯下50~70丸(本事).
ː 脾胃氣虛 則不能運化 水穀停積 則爲濕痰 曰補氣 曰治痰 曰燥濕 三者 不可偏廢
此方中 人參 白朮 以補氣, 麥芽 縮砂 以消食, 南星 以燥濕痰, 又茯苓 滲濕, 陳皮 靑皮 利氣, 白豆寇 蓽澄茄 開膈, 木香 調氣, 蓮肉 淸心, 可謂周而且備 肥白氣虛者 尤宜服之(方廣).
【啓脾丸】
治脾胃不和 可思飮食
甘草60g 人參 白朮 陳皮 靑皮 神麯 麥芽 縮砂 乾薑炮 厚朴各40g.
爲末 蜜和 每40g作10丸 米飮嚼下一丸(奇效).
【二麴元】
治脾虛痰盛 不入食 妙甚. 神麯炒 半夏麴各等分.爲末 以薑汁糊和 丸服(丹心).
【香砂六君子湯】
治不思飮食 食不化 食後倒飽者 脾虛也
香附子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半夏 白豆寇 厚朴各4g 縮砂 人參 木香 益智仁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醫鑑).
【香砂養胃湯】
治飮食不思痞悶不舒此胃寒也.
白朮4g 縮砂 蒼朮 陳皮 厚朴 白茯苓 白豆寇各3g 人參 木香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醫鑑).
【人參開胃湯】
助胃進食
人參 白朮 橘紅 丁香 木香 藿香 神麯 麥芽 白茯苓 縮砂 厚朴 半夏麴 蓮子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三片 水煎服(直旨).
【安胃散】
開胃和中 止嘔進食.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橘紅 靑皮 半夏麴 厚朴 神麯 麥芽 肉豆簆 丁香 木香 藿香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直旨).
【穀神湯】
開胃進食.
穀芽160g 淨爲末 入薑汁 塩少許 和作餠子 焙乾(卽粟蘗也). 縮砂 白朮炒 甘草灸各40g.
爲末 塩湯 點服4~8g(類聚).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加蒼朮 白朮 川芎 山査尤妙(丹心).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正傳).
【淸六丸】治濕熱泄瀉 益元散加味方
滑石240g 甘草灸40g 紅麯20g.爲末 薑汁浸 蒸餠 作丸服(丹心).
∴ 憂抑傷脾 不思飮食 黃連炒 白芍藥酒炒 香附子 淸六丸末 四味爲末 薑汁浸蒸餠 作丸服(丹心).暑門轉載
 ※ 脾結不食
○ 一室女 因事忤意 鬱結在脾 半年不食 但日食熟菱棗數枚 遇喜食饅頭 深惡粥飯.
<予>意 脾氣實 非枳實不能開 以溫膽湯方見夢門 去竹茹 與數十貼而安(丹心).
  【溫膽湯】治心膽虛怯 觸事易驚 夢寐不爽 虛煩 不得睡
  半夏 陳皮 白茯苓 枳實各8g 靑竹茹4g 甘草2g.剉作一貼 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服(醫鑑).
  ː驚悸怔忡 失志不寐 皆是痰涎沃心 宜理痰氣 此藥主之(醫鑑).夢門轉載

 ※ 思結不食(詳見神門) .神門轉載(詳見神門이라 하였으나 治療法이 提示되지 않다. 編者補遺).
○ 脾憂愁 而不解 則傷意 意傷 則悗亂 四肢不擧 毛悴色夭 死于春 宜朱砂安神丸 溫膽湯方見上 六鬱湯 逍遙散 越麯丸 歸脾湯 四七湯에서 選用(編者 補遺).
【朱砂安神丸】<東垣>曰 熱淫所勝 以黃連之苦寒 去心煩除濕熱爲君, 以甘草 生地黃之甘寒 瀉火補氣 滋生陰血爲臣, 當歸 補血不足 朱砂納浮溜之火 而安神明也.
黃連24g 朱砂20g 甘草 生乾地黃酒洗各14g 當歸酒洗10g. 爲末 湯浸蒸餠和 丸黍米大 津唾嚥下20~30丸(入門).神門轉載
【六鬱湯】通治六鬱
香附子8g 川芎 蒼朮各6g 陳皮 半夏製各4g赤茯苓 梔子仁各3g 縮砂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丹心) 神門轉載
ː 氣鬱,加木香 檳榔 烏藥 紫蘇葉 ː 濕鬱,加白朮 羗活 防己 ː 熱鬱,加黃連 連翹
ː 痰鬱,加南星 瓜婁仁 海粉  ː 血鬱 加桃仁 牧丹皮 韭汁 ː 食鬱 加山査 神麴 麥芽(入門).
【六鬱湯】開諸鬱火
便香附 蒼朮 神麴 梔子 連翹 陳皮 川芎 赤茯苓 貝母 枳殼 紫蘇葉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醫鑒).
【逍遙散】治虛勞 五心煩熱 肢體痛 頭重 目眩 胸悶 頰赤咽乾 發熱盜汗 食少嗜臥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薄荷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神門轉載
【逍遙散】治月經不調 及血虛五心煩熱 寒熱如瘧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甘草 薄荷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婦人雜病轉載
【加味逍遙散】治血虛 煩熱潮熱 盜汗 痰嗽似勞 
白芍 白朮各5g 知母 地骨皮 當歸各4g 白茯 麥門冬 生地黃各3g 梔子 黃栢各2g 桔梗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婦人雜病轉載
【越麴丸】(丹心) 積聚門轉載 ∴월국환으로 通用, 原文에 <麥戈  音戈>라고 明記되어 과국환이 맞는다(編者).
【 麥戈 麴丸】(丹心) 麥戈  音戈 細麪也.麥戈  麴丸,<一名>【芎朮丸】
解諸鬱
蒼朮 便香附 川芎 神麴炒 梔子炒 各等分爲末 水和丸 如菉豆大 溫水下 7~10丸(丹心)
凡願欲不遂 如寡婦僧道之類 名利不遂 或先富後貧 或久病不愈者 皆宜服此(入門)
治一切濕痰食火 氣血諸鬱 牙疼口瘡 胸悶脘痛 腹脹 腹痛 呑酸 腿痠 黃疸 婦女經病 帶下.産後中風小兒食滯 療瘡疔腫毒.
香附子童便浸(一作醋炒)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麻油炒 川芎童便浸各80g 梔子生薑汁炒黑 神麯炒各60g
 :  (一方> 有山査炒 麥芽,  : <一方> 加陳皮 半夏 茯苓 砂仁 甘草 蘇子 蘿葍子)硏爲末 滴水和丸(一作神麯煮米糊和丸) 如綠豆大 每服100丸 食遠熟湯 送下 作湯 煎服亦可. 陰虛多火者 禁用.
濕熱 加白朮 茯苓, 熱鬱 加靑黛 黃連, 痰鬱 加半夏 海石, 食鬱 加枳實 山査, 血鬱 加桃仁 肉桂, 氣鬱 加木香 砂仁, 氣虛 加人參, 氣痛 加木香, 鬱甚 加鬱金, 懶食 加穀芽, 脹 加厚朴, 痞 加枳實 此方 用香附 以開氣鬱 蒼朮以除濕鬱 川芎以行血鬱 山梔以淸火鬱 神麯以消食鬱 五藥相須 共收五鬱效. 仍當視何鬱病 甚而以何藥爲主 隨證加減 可也(辭典794).
【  麥 戈  麴保和丸】開鬱 行氣 消積 散熱
白朮120g 山査肉80g 蒼朮 川芎 神麴炒 便香附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枳實 黃連酒炒 當歸酒洗各40g 梔子炒 連翹 蘿葍子炒 木香各20g.
爲末 薑汁泡蒸餠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丸(醫鑒).
【加味麥戈 麴丸】解諸鬱 開胸膈 進飮食,
蒼朮泔浸薑汁炒 蕪芎 便香附 神麴炒 梔子炒各160g 陳皮去白 白朮炒 黃芩炒各60g 山査肉蒸80g
爲末 稀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60丸(醫鑒). 已上三積方聚門轉載
【歸脾湯】治憂思 勞心傷脾
當歸 龍眼肉 酸棗仁炒 遠志 人參 黃芪 白朮 白茯神各4g 木香2g 甘草1.5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濟生) 氣門轉載.
【分心氣飮】治七情痞滯 通利大小便 淸而踈快.
蘇葉5g 甘草3g 半夏 枳殼各2.5g 靑皮 陳皮 木通 大腹皮 桑白皮 木香 赤茯苓 檳榔 蓬朮 麥門冬 桔梗 桂皮 香附子 藿香各2g 燈心4g(10莖)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直指).氣門七氣 轉載
【四七湯】治七氣凝結 狀如破絮 或如梅核 窒碍咽喉 咯不出 嚥不下 或胸膈痞滿 痰涎壅盛.
半夏製8g 赤茯苓6g 厚朴製5g 紫蘇葉3g.爲剉 薑七片棗二枚 煎服(局方).氣門七氣 轉載
【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 豁痰散驚
半夏製8g 赤茯苓 厚朴各4g 茯神 紫蘇葉各3g 遠志薑製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薑七片棗二枚 石菖蒲半寸 同煎服(得效). 氣門七氣 轉載
【加味四七湯】治痰氣鬱結 窒碍於咽喉之間 喀之不出嚥之不下 謂之梅核氣者
半夏 陳皮 赤茯苓各4g 神麴炒 枳實 南星炮各3g 靑皮 厚朴 紫蘇葉 檳榔 縮砂各2g 白豆蔲 益智仁各1g
爲剉作一貼入薑五片 水煎服(醫鑑) 痰飮氣痰轉載.
【加味四七湯】治梅核氣 妙不可述
紫蘇葉 半夏 厚朴 赤茯苓 枳實 半夏 南星 縮砂 神麴各4g 靑皮 白豆蔲各3g 檳榔 益智仁各1g
爲剉作一貼薑五片水煎服(醫鑒)咽喉 梅核氣轉載
【桂枝四七湯】治寒邪客搏心痛.
桂枝 半夏各8g 白芍藥酒炒6g 白茯苓 枳殼 厚朴各3g 人參 紫蘇葉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直指).【七氣湯】治七情鬱結 心腹絞痛.
半夏製12g 人參 肉桂 甘草灸各3g  爲剉 生薑三片 煎服(局方). 氣門七氣 轉載
【正氣天香湯】治九氣作痛 亦治婦人氣痛
香附子12g 烏藥 陳皮 紫蘇葉各4g 乾薑 甘草各2g.爲剉 水煎服 或爲末 塩湯點服7.5g 亦佳(丹溪). 胸門 心痛 轉載
∴ 已上 神門中心으로 編者 拔萃 補完.
 
  食後昏困435
○ 食入則困倦 精神昏冒 而欲睡者 脾虛弱也(東垣).
○ 若脾胃不節 損其胃氣 不能剋化 散於肝 歸於心 溢於肺.
食入則昏冒 欲睡得臥 則食在一邊 氣漸得舒 是知升發之氣 不行也 宜參朮湯(東垣).
○ 勞傷者 過於勞役 耗損元氣 脾胃虛衰 不任風寒 故昏冒 宜用補中益氣湯方見上勞倦傷治法(回春)
○ 食後昏困 宜用參芪湯卽參朮湯也 升陽補氣湯.
【參朮湯】
治脾胃虛弱 元氣不能榮於心肺 四肢沈重 食後昏悶沈困
黃芪8g 蒼朮4g 神麯3g 人參 陳皮 靑皮 甘草各2g 柴胡 升麻 黃栢 當歸身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  <一名>【參芪湯】(回春). 
【升陽補氣湯】435~436
治飮食失時 飢飽勞役 胃氣不足 氣短無力 四肢怠惰 早飯後昏悶 要須眠睡 五心煩熱
柴胡6g 生地黃4g 升麻 澤瀉 白芍藥 防風 羗活 獨活 甘草各3g 厚朴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枚 水煎服(東垣).
     
  不嗜飮食由下元陽衰436
○ 不進食 服補脾藥 不效者 盖腎氣怯弱 眞元衰削 是以不能消化飮食 譬之鼎釜之中 置諸米穀下無火力 終日米不熟 其何能化.
<黃魯直> 服兎絲子 日挑數匙 以酒下 十日外 飮啖 如湯沃雪 亦知此理也.
○ 宜用二神丸 補眞丸(丹心).
【二神丸】
治脾腎虛弱 全不進食
破故紙炒150g 肉豆簆生(<一方>煨)75g.爲末 肥棗49枚 生薑150g切片
同煮爛 去薑 取棗肉 入藥末 和勻丸如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30~50丸(本事).
ː 加木香37.5g 則【三神丸】.  :  加五味子炒75g 吳茱萸湯炮炒37.5g則【四神丸】
【補眞丸】
凡飮食不振 由房勞過度 眞火衰弱 不能熏蒸脾土 以致中州不運 胸膈痞塞 飮食不消 補腎不如補脾 <予>謂 補脾不若補腎 若丹田眞火 上蒸脾土 脾土溫和 則膈開能食 此藥主之.
鹿茸 巴戟 鍾乳粉各40g 胡蘆巴 香附子 陽起石 川烏 肉蓯蓉 兎絲子 沈香 肉豆簆 五味子各20g 爲末 用羊腰子 兩對 以葱椒 酒煮爛 和酒爲糊擣 丸梧子大 每100丸 空心 米飮塩湯任下(本事).

  內傷病始爲熱中終爲寒中436
○ 凡內傷脾胃之證 始則四肢困熱 無氣以動 表熱自汗 心煩不安 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爲內熱之證 宜以甘溫補中.
○ 內傷病 始爲熱中 宜補中益氣湯 益胃升陽湯二方見上 勞倦傷治法 參朮調中湯方見咳嗽 勞倦傷治法 凝神散 當歸補血湯 三補枳朮丸(入門).
○ 凡脾胃之證 調治差誤 或亡下之 則末傳爲寒中 復遇時寒 則四肢厥逆 心胃絞痛 冷汗出.
夫六氣之勝 皆能爲病 惟寒毒最重 陰主殺故也 沈香溫胃丸主之(東垣).
○ 末傳爲寒中 神聖復氣湯 草豆蔲丸二方見胸部 白朮附子湯 守中金元(東垣).
【凝神散】
治內傷熱中 收斂胃氣 淸凉肌表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各4g 白扁豆 粳米 知母 生地黃 甘草各2g 地骨皮 麥門冬 竹葉各1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煎服(入門).
【當歸補血湯】
因飢困勞役 致面紅目赤 身熱引飮 其脈洪大而虛 重按全無 此血虛發熱 證似白虎 惟脈不長 實爲辨耳 誤服白虎湯 必死 宜服此藥
黃芪20g 當歸酒洗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三補枳朮丸】
補脾胃化痰  淸熱消食順氣.
白朮80g 陳皮去白 枳實各40g 貝母32g 黃連 黃芩並酒炒 黃栢塩水炒 白茯苓 神麯 山査肉各20g 麥芽 香附子醋炒各12g 縮砂4g
爲末 荷葉煮飯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70~80丸(醫鑑).
【沈香溫胃丸】
治脾胃虛寒 心腹疼痛 或霍亂吐瀉 及下焦陽虛 臍腹痛 冷汗出.
附子炮 巴戟 乾薑炮 茴香炒各40g 肉桂28g 沈香 當歸 人參 白朮 吳茱萸 白芍藥 白茯苓 良薑 木香 甘草各20g 丁香12g
爲末 醋麪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50~70丸 日3回(東垣).
【白朮附子湯】
治內傷 末傳爲寒中證
白朮 附子炮蒼朮 陳皮 厚朴 半夏 赤茯苓 澤瀉各4g猪苓2g 肉桂1.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醫鑑)
【神聖復氣湯】治腎元 與膀胱經中 陽氣不足 致胸 脅 臍 腹牽引冷痛 大惡風寒 或上熱如火 下寒如氷 等證
預先一日 用黃栢 黃連 生地黃並酒洗枳殼1g 另用 新水浸 又取細辛 川芎 蔓荊子碎各1g 另用新水浸 別取羗活 柴胡各4g 藁本 甘草 半夏 升麻 當歸各3g 防風 人參 郁李仁各2g 乾薑炮 附子炮各1g 白葵花三朶去心碎
剉作一貼 水五大盞 同煎至一盞 乃入前浸兩藥 再煎至一大盞 去渣 熱服 空心(東垣).胸部 腎心痛轉載
【草豆蔲丸】治秋冬傷寒冷物 胃脘當心而痛
枳實80g 草豆蔲煨 白朮各40g 麥芽炒 神麯炒 半夏製各20g 乾生薑 靑皮 陳皮各8g 炒塩2g.
爲末 蒸餠和 丸綠豆大 白湯下50~70丸(東垣).  胸部 冷心痛轉載
【守中金元】
治內傷 脾胃虛冷 腹中痞痛 或腸鳴自利 不思飮食.
蒼朮 桔梗 乾薑炮 甘草灸各4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沸湯嚼下 一丸(局方).

  內傷變爲諸病436
○ 夫氣之初病也 其端甚微 或因些少飮食不謹 或外冒六氣 或內感七情 或食味過厚 偏助陽氣 積成膈熱 或資禀素實 表密無汗 或性急多怒 陰火炎上 以致津液不行 淸濁相干
氣爲之病 或痞或痛 或不思食 或噎噫腐氣 或呑酸或嘈雜 或膨滿.
不求其原 變認爲寒 據以辛香燥熱之劑 投之舊疾被怯 暫開濁液 易於扌贊 聚 或半月 或一月 前病復作 如此蔓延 自氣成積 自積成痰 此爲痰爲飮 爲呑酸之由也 良工未遇謬藥 又 行痰挾汚血 遂成窠囊 於是爲痞爲痛 爲嘔爲吐 爲噎膈反胃之次第也(丹心).

  呑酸吐酸436
○ 呑酸者 水刺心也, 吐酸者 吐出酸水也(回春).
○ 濕熱在胃口上 飮食入胃 被濕熱鬱遏 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 如穀肉在器 久則易酸也(丹心)
○ <『內經』 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病機>曰 諸嘔吐酸 皆屬於熱.
<傷寒論>曰 嘔家 雖有陽明證 愼不可下 以雜病論之. 嘔吐 酸水者 甚則酸水浸其心 不任其苦 其次則吐出酸水 令上下牙酸澁 不能相對 以辛熱熱劑 療之 必差矣. 若以病機之法 作熱攻之者 誤矣(東垣).
○ 呑酸與吐酸 不同 吐酸 是吐出酸水如醋. 盖平時津液 隨上升之氣 鬱積而成 鬱積之久 濕中生熱. 濕中生熱 故從木化遂作酸味 非熱而何其不能自涌而出 伏於肺胃之間 咯不出 嚥不下.
肌表得風寒 則內鬱愈鬱 而酸味刺心 肌表得溫煖 或得香熱湯丸亦可 漸解.
『內經』言 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 寒者 言其末也(丹心).
○ 木味爲酸 如飮食熱 則易爲酸也(河間).
○『內經』(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以諸嘔吐酸 皆屬於熱. 惟<李東垣>獨以爲寒 誠一偏之見也.
<河間>原病式曰 酸者 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 不能平木 則肝木自甚 故爲酸 是以肝熱 則口酸也. 所以中酸 不宜食黏滑油膩者 謂能令氣鬱不通暢 故宜飡糲食 菜蔬者 能令氣之通利也(正傳).
○ 宿食留飮 酸蜇心痛 牙齒亦酸 宜麴朮丸 專吐淸水者 朮苓湯. ∴蜇(철 : 벌레쏠철)
○ 痰火停食 一日半日 腐化酸水 吐出黃臭 或醋心不安 宜四味茱連丸 九味茱連丸 淸痰丸.
○ 朝食甘美 至晡時 心腹刺酸吐出 此血虛火盛 宜四物湯 加陳皮 黃芩 黃連 桃仁 紅花 麻仁 甘草.
○ 呑酸 大便閉者 透膈湯, 大便利者 參萸丸(入門).
○ 呑酸 宜節厚味 必蔬食 自養 則病易安(正傳).
○ 呑酸 吐酸 宜茱連丸 蒼連丸 蒼連湯 黃連淸化丸 增味二陳湯 平肝順氣保中丸
○又<一方> 一田夫 病因留飮 嘔酸水 十餘年 藥餌鍼艾 俱不效.
<戴人> 以苦劑 越之 吐涎 如膠二三升 談笑而愈(子和).
【麴朮丸】
治中脘有宿食 留飮 酸蜇心痛 牙齒亦酸 或吐淸水 噫宿腐氣
神麯炒120g 蒼朮土炒60g 陳皮 縮砂各40g.
爲末 薑汁打神麯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70~90丸(正傳).
【朮苓湯】
治專吐淸水
蒼朮土炒 滑石各8g 赤茯苓 白朮 陳皮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四味茱連丸】
治痰火挾瘀 呑酸
半夏60g 陳皮20g 黃連40g 吳茱萸4g 桃仁24粒 爲末 神麯糊和 丸綠豆大 薑湯下100丸(入門).
【九味茱連丸】
治鬱積呑酸
蒼朮 黃芩 黃連三味並土炒 吳茱萸 陳皮 桔梗 茯苓 半夏各40g.
爲末 神麯糊和 丸菉豆大 時時津嚥下20~30丸(入門).
【淸痰丸】
治呑酸嘈雜
蒼朮80g 香附子60g 瓜蔞仁 半夏各40g 黃連 黃芩各20g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茶淸下50~70丸(入門).
【四物湯加味】
朝食 甘美 至晡時 心腹刺 酸吐出 此血虛火盛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5g 陳皮 黃芩 黃連各3g 桃仁 紅花 麻仁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透膈湯】
治中脘氣滯 噫氣呑酸 嘔逆痰涎
木香 白豆寇 檳樃 縮砂枳殼 厚朴 半夏 靑皮 陳皮 甘草 大黃 芒硝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參萸丸】
上可治呑酸 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滑石240g 甘草40g)40g 吳茱萸40g 爲末 飯丸服(丹心).
【茱連丸】
治鬱積 呑酸吐酸.
吳茱萸溫湯洗焙 陳皮去白 黃芩壁土炒各20g 黃連壁土炒40g 蒼朮3g
爲末 神曲糊和 丸梧子大 津嚥下60~70丸(醫鑑).  :  <一名>【咽醋丸】(丹心).
ː<一方> 黃連40g 吳茱萸20g 爲丸 亦名【茱連丸】(丹心).
【蒼連丸】
治呑酸吐酸.
黃連60g(夏月倍) 吳茱萸(冬月倍) 蒼朮 陳皮 半夏 白茯苓各40g.
爲末 蒸餠和 丸綠豆大 溫水下30~50丸(醫鑑).
【蒼連湯】
治呑酸 吐酸.
蒼朮 黃連薑汁炒 陳皮 半夏 赤茯苓 神麴各4g 吳茱萸炒 縮砂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回春).
【黃連淸化丸】
治呑酸.
半夏60g 黃連40g 陳皮20g 桃仁20箇 吳茱萸4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綠豆大 薑湯下100丸(丹心).
【增味二陳湯】
治呑酸.
半夏 陳皮 茯苓 梔子炒 黃連炒 香附子各4g 枳實 川窮 蒼朮 白芍藥各3g 神麴炒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集略).
【平肝順氣保中丸】
治脾胃中伏火 鬱積生痰 致令嘔吐呑酸 嘈雜 常服健脾開胃 化痰消滯 淸火抑肝.
白朮土炒160g 香附子童便浸三日炒120g 陳皮100g 川窮 枳實 黃連薑炒 神麴炒 山査肉各80g 半夏製60g 梔子薑汁炒 蘿蔔子炒 白茯苓 乾生薑 吳茱萸各40g 麥芽炒28g 靑皮香油炒24g 縮砂炒 甘草灸各16g 木香12g.
爲末 竹瀝打神麴爲糊和 丸綠豆大 白湯下438100丸. 此方 治呑酸吐酸嘈雜噫氣 兼治之劑也(醫鑑).
【呑酸一方】438
有人因心痛 服熱藥 過多湧出 酸苦黑水 如爛木耳汁者 心痛旣愈 仍頻作酸塊 痞自胸築上 咽喉甚惡 取炒黃連濃汁常服1~2匙自安(回春).
     
  嘈雜438
○ 嘈雜之證 似飢不飢 似痛不痛 而懊惱 有不自寧之况者 是也. 其證 或兼噯氣 或兼痞滿 或兼惡心 漸至胃脘作痛 皆痰火之爲患也.
治法 以南星 半夏 橘紅之類 消其痰, 芩連 梔子 石膏 知母之類 降其火, 蒼朮 白朮 芍藥之類 健脾行濕, 壯其本元則安 宜用化痰淸火湯 此乃食鬱有熱 炒梔子 薑炒黃連 乃必用之藥也(丹心).
○ 嘈雜 只是痰因火而動 令人心嘈 似飢非飢 有積有熱也(丹心).
香砂平胃散方見上 食傷 淸鬱二陳湯卽上增味二陳湯 平胃分消飮 朮連丸 淸痰丸方見上 呑酸  三聖丸 平肝順氣保中丸方見上 呑酸 交泰丸.
○ 五更 心嘈者 思慮傷心 血虛也 宜養血四物湯 當歸補血湯(回春).
【化痰淸火湯】
治嘈雜
南星 半夏 陳皮 蒼朮 白朮 白芍藥 黃芩 黃連 梔子 知母 石膏各3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醫鑑).
【消食淸鬱湯】
治嘈雜.
半夏 陳皮 白茯 神麴炒 山査肉 香附子 川窮 麥芽炒 枳殼 梔子炒 黃連薑汁炒 蒼朮 藿香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回春).
【平胃分消飮】
治呑酸 嘈雜痰火.
半夏 白朮 陳皮 厚朴各4g 黃連 靑皮 枳殼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煎服(集略).
【朮連丸】
治嘈雜.
白朮160g 黃連18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菉豆大 津嚥下100丸(正傳).
【三聖丸】
治心嘈索食.
白朮160g 陳皮40g 黃連20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綠豆大 薑湯下50丸 神效(入門).
【交泰丸】
治胸中痞悶 嘈雜 大便稀 則胸中頗快 大便堅 則胸中痞悶難當.
紅花 吳茱萸 乾漆各40g煎水浸大黃一日夜切晒又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用160g 黃連薑汁浸黃土炒 白朮土炒 吳茱萸湯泡炒各80g 枳實40g 當歸尾酒洗50g.
爲末 薑汁打神麴糊和 丸綠豆大 白湯下70~80丸(回春).
【養血四物湯】
治血虛嘈雜.
四物湯(熟地黃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一貼 加半夏 香附 貝母 赤茯苓 黃連 梔子各3g 甘草2g
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醫鑑).
【當歸補血湯】
治心血少而嘈兼 治驚悸 怔忡.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各4g 白茯苓 麥門冬 梔子炒 陳皮各3g 人參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炒米100粒 棗二枚 梅1箇 水煎去滓 入辰砂水飛末1g調服(回春).

  懊憹
○ 乃虛煩之劇者 懊者 懊惱之懊 憹者 鬱悶之貌 卽心中懊懊惱惱 煩煩憹憹 鬱鬱然 不舒暢 憤 然無奈 比之煩悶 而甚者也. <許學士>所謂 懊憹 終夕不得臥 心中無曉會處者 是也(綱目).
○ 懊憹 心中不自如也. 比煩燥 更甚 傷寒表證 誤下 陽氣內陷 心下固硬者 則爲結胸.
若胃氣空虛 客熱在膈 短氣煩躁 微疼 則爲懊憹 懊憹者 煩不得眠 飢不能食也. 治同嘈雜兼見寒門(入門)
  噫氣
○ 噫 飽氣 俗作噯氣. 噫 屬心脾(綱目).
○ 足太陰之脈病 是動則病 腹脹善噫.
『帝』曰 人之噫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寒氣客于胃 厥逆從上下散 復出于胃 故爲噫 補足太陰陽明(靈樞 口問 第二十八).
○ 太陰病 所謂上走心 爲噫者 陰盛而上走於陽明 陽明絡屬心 故上走而爲噫也 曰心爲噫(內經 脈解篇 第四十九).
○ 寸脈緊 寒之實也 寒在上焦 胸中必滿而噫(脈經).
○ 上焦竭 善噫 何也? 師曰 上焦受中焦氣 未知不能消 故能噫耳.
○ 上焦不歸者 噫而呑酸 不歸不至也 上焦之氣 不至其部 則物不能轉化 故噫而作呑. 寸口脈 弱而緩 弱者 陽氣不足 緩者 胃氣有餘 噫而呑酸 食卒不下 氣塡於膈上(仲景).
○ 傷寒噫氣 何氣 使然? 答曰 胸中氣不交 故也.少陰經 至胸中 交於厥陰 水火相傳 而有聲 故噫氣也. 如聖湯卽桔梗湯 方見咽喉加枳實主之(活人).
○ 噫氣者 轉出食氣也 胃中鬱火 膈上稠痰 飮食鬱成 宜祛痰火丸.
○ 氣實 噫者 食罷噫轉 腐氣 甚則物亦噫 濕熱所致 宜二陳湯 方見痰飮 方見上 內傷脾胃則不思食不嗜食 加蒼朮 神麯 麥芽 薑炒黃連.
○ 氣虛噫者 濁氣塡胸也 不因飮食 常噫者 虛也. 盖胃有濁氣 膈有濕痰 俱能發噫 六君子湯方見痰飮 加沈香爲君 厚朴 蘇葉爲臣 吳茱萸使 煎服(入門).
○ 痰在中焦 作噫氣 呑酸 胃脘當心而痛 或嘔淸水 惡心 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蒼朮 白朮 神麯 麥芽 川芎 縮砂 草豆蔲 枳實 猪苓 澤瀉 黃連 吳茱萸 梔子 木香 檳榔之類 或煎服 或丸服(正傳).
○ 噫氣 宜用星半湯 順氣和中湯方見嘔吐 枳殼散 破鬱丹 勻氣丸.
○ 善飮酒 每朝長噫 不吐者 小調中湯方見痰飮最妙(入門).
【祛痰火丸】
治胃有痰火噫氣
便香附40g 軟石膏28g 半夏製 南星炮 梔子炒各20g.
爲末 薑汁浸 蒸餠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丸(入門).  :  <一名>【軟石膏丸】(醫鑑).
【星半湯】
治噫氣
石膏 半夏各8g 南星 香附子 梔子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醫鑑).
【枳殼散】
治心下有積 或痞或痛 多噫敗卵氣.
便香附40g 枳殼 白朮各20g 檳榔8g.
爲末 每8g 米飮調下 日三回(本事).
【破鬱丹】
治婦人噫氣 胸緊連十餘聲 不盡 噯出氣 心頭略寬 不噯卽緊
香附子醋煮 梔子仁炒各160g 黃連薑汁炒80g 枳實 檳榔 蓬朮 靑皮 瓜蔞仁 蘇子各40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滾水下 30~50丸(回春).
【勻氣丸】
治氣虛獨升多噫.
益智仁 大腹子 白檀香各40g 草豆蔲 橘皮 沈香 人參各20g
爲末 飯丸梧子大 淡薑湯下70~80丸(入門).

【如聖湯】 治少陰客寒 咽痛.
桔梗40g 甘草80g 曰【桔梗湯】
桔梗 甘草各等分 曰【如聖湯】(直旨) 爲剉20g 水煎徐徐 服之.加鼠粘子 竹茹各4g 治咽痛 尤妙(海藏). 咽喉轉載
 :  如聖湯 卽桔梗湯 加枳實(活人).
∴ 傷寒噫氣 何氣 使然? 答曰 胸中氣不交 故也.少陰經 至胸中 交於厥陰 水火相傳 而有聲 故噫氣也.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正傳).痰飮轉載
∴ 氣實 噫者 食罷噫轉 腐氣 甚則物亦噫 濕熱所致
二陳湯 加蒼朮 神麯 麥芽 薑炒黃連.
∴ 痰在中焦 作噫氣 呑酸 胃脘當心而痛 或嘔淸水惡心
二陳湯 加蒼朮 白朮 神麯 麥芽 川芎 縮砂 草豆蔲 枳實 猪苓 澤瀉 黃連 吳茱萸 梔子 木香 檳榔之類 或煎服 或丸服(正傳).
【六君子湯】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參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正傳). 痰飮轉載
∴ 氣虛噫者 濁氣塡胸也 不因飮食 常噫者 虛也. 盖胃有濁氣 膈有濕痰 俱能發噫
六君子湯 加沈香爲君 厚朴 蘇葉爲臣 吳茱萸使 煎服(入門).
【順氣和中湯】治嘔吐 反胃 呑酸 嘈雜 噎膈 吐痰水 心腹刺痛.
陳皮塩水炒 香附子醋炒 梔子薑汁炒黑各4g 白朮土炒 白茯苓 半夏 神麯 黃連薑汁浸晒乾 猪膽汁拌炒各3g 枳實2g 縮砂 灸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長流水入 黃土泥攪 澄淸水煎 入竹瀝童便薑汁 溫服(醫鑑). 嘔吐門 噎膈 反胃條轉載
 
  噎膈 反胃 並見 嘔吐門462 ∴ 以下 嘔吐門 轉載
  噎膈反胃病因462
○『內經』(陰陽別論篇 第七) 曰三陽結 謂之膈. 註曰 三陽者 大小腸 俱熱結也 盖小腸熱結 則血脈燥 大腸熱結 則不能便 膀胱熱結 則津液涸. 三陽熱結 脈必洪數有力 前後閉塞 下旣不通 必反而上行 所以噎食 不下 縱下復出 乃陽火上行 而不下降也(入門).
○ 『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曰 少陽所至 爲嘔涌溢 食不下 此理明矣(入門).
又曰 食不下者 胃脘膈也(入門).
○ 血液俱耗 胃脘乾槁
其槁在上 近咽之下 水飮可行 食物難入 間或可入 入亦不多 名之 曰噎.
其枯在下 與胃相近 食雖可入難盡入胃良久復出 名之 曰膈.
亦曰反胃 大便秘少 若羊屎然 名雖不同 病出一體.
其槁在賁門 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 須臾 吐出食出痛乃止 此上焦之 噎膈也.
或食物可下 難盡入胃 良久復出 其槁在幽門 此中焦之 噎膈也.
其或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其槁在闌門 此下焦之 噎膈也(丹心).
○ 飮食不下 而大便不通 名曰膈噎 膈者 有拒格之意 卽膈食反胃也(入門).
○ 噎膈有五 五膈者 憂 恚 寒 熱 氣也. 在心脾之間 上下不通 或結於咽喉 時覺有所妨碍 吐之不出 嚥之不下 由氣鬱痰結 而然 五噎者 憂 食 勞 氣 思也. 飮食卒然阻滯 而不下 反胃也 膈也 噎也 受病皆同(醫鑑).
<張雞峯>曰 噎 當是神思間病 惟內觀自養 加以治之 其言深中病情(丹心).
○ 膈噎之證 不屬虛 不屬實 不屬冷 不屬熱 乃神氣中一點 病耳(醫林).
○ 噎病 皆生於血枯 血枯則燥矣 得病情合經旨者 丹溪一人而已(綱目).

  噎膈反胃治法463
○ 噎病 生於血乾 夫血者 陰氣 也陰主靜 內外兩靜 則藏府之火不起 而金水二氣 有養陰血 自生 腸胃津液 傳化合宜 何噎之有 曰胃脘乾槁 果可治乎. <古方> 用人參以補肺 御米以解毒 竹瀝以淸痰 乾薑以養血 粟米以實胃 蜜以潤燥 薑以去穢 正是此意.
噎膈 反胃 大率屬血虛 氣虛 有痰 有熱, 血虛 四物湯, 氣虛 四君子湯, 痰用 二陳湯, 熱用 解毒湯(卽黃連解毒湯). 氣血俱虛 八物湯主之 必和以童便 竹瀝 韭汁 薑汁 且多飮 牛羊乳爲上策 但不可 以人乳代之 皆有七情烹飪之火 故也 切不可用 香燥藥 宜薄滋味. 飮酒者 加砂糖 驢尿入內服 以防生蟲(丹心).
噎膈 宜用平鯽丸 神仙奪命丹 丁香透膈湯 五膈寬中散 棗肉平胃散方見內傷 瓜蔞實丸 神奇散 當歸養血湯 生津補血湯 聖灰散 八仙膏.
反胃 宜用硫汞丸 狗米平胃丸 杵糠丸 九仙奪命丹 順氣和中湯 安中調氣丸 回生養胃丹 定生丹 安胃湯 太倉丸 奪命丹 附子散(諸方).
【四物湯】治血虛諸證 通治血病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5g.剉作一貼水煎服(局方). 血門轉載
【四君子湯】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 氣少.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 剉水煎服(局方). 氣門轉載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痰飮轉載
【解毒湯】卽【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大熱 煩躁不得眠 乾嘔 口渴 喘滿 一切熱毒.   
黃連2g 黃芩 黃栢 山梔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寒門轉載
【八物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加縮砂尤妙 <一名>【八珍湯】(回春) 虛勞轉載
【平鯽丸】治膈氣不食.
大鯽魚一箇去腸留鱗 以大蒜切片 塡魚腹內 濕紙包 黃泥固濟 慢火煨熟 去鱗骨 入平胃散末
杵丸 梧子大 每30~50丸 空心 米飮 呑下(入門).
∴ 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神仙奪命丹】治氣鬱嘔吐 或噎食不下.
百草霜20g 雄黃 鵬砂各8g 乳香6g 綠豆 黑豆各49粒.
爲末 烏梅30箇 水浸去核 取肉 和藥末 擣勻 彈子大 朱砂8g 爲衣 每噙一丸 以茶泡 熱餠壓下 良久 不吐 乃藥之效 若吐 再噙化一丸 服. 忌油 膩 塩 醋 怒氣(入門). <一名>【二豆回香丹】(回春)
【丁香透膈湯】治五噎十膈(冷 風 氣 伏 熱 悲 憂 水 食 喜 : 綱目).痞塞不通.
白朮5g 甘草4g 人參 白茯苓 縮砂 香附子各3g 沈香 藿香 陳皮 厚朴各2g 丁香 木香 麥芽 靑皮 肉豆簆 白豆寇 草果 神麯 半夏各1.5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五膈寬中散】治五膈食不下.
厚朴 香附子各6g 甘草2g 靑皮 陳皮 丁香 縮砂各1.5g 木香 白扁豆各2g. 爲粗末 入薑三片 塩少許 水煎服(綱目).
【棗肉平胃散】(局方) 消食和胃化痰 方見上 食傷消導之劑
【瓜蔞實丸】治噎膈痞痛 徹背喘急妨悶
瓜蔞實 枳殼 半夏製 桔梗各40g. 爲末 薑汁米糊和 丸梧子大 每50~70丸 薑湯呑下(正傳).
【神奇散】治噎膈 反胃血虛有火三陽枯竭.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並酒炒 陳皮 縮砂 半夏 白茯苓 白朮土炒 香附子 枳實 烏梅肉 藿香 赤茯苓 檳榔 木通 猪苓 黃芩炒 黃栢人乳炒 知母人乳炒 赤芍藥 天門冬 麥門冬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鑑).
【當歸養血湯】治老人痰結 血枯成膈噎.
當歸 白芍藥炒 熟地黃 白茯苓各4g 黃連以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 貝母炒 瓜蔞仁 枳實 陳皮 厚朴 香附子 川芎 蘇子各3g 沈香2g 水磨取汁.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 入沈香汁 竹瀝 調服(回春).
【生津補血湯】治年少人 噎膈 乃胃脘血燥不潤 故便閉塞 而食不下.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生地黃 白茯苓各4g 枳實 陳皮 黃連炒 蘇子 貝母各3g 縮砂 沈香水磨取汁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入 沈香汁 調服(回春).
【聖灰散】治噎食病 及回食病 (回食者 食下 卽吐也).
取初出 窞石灰 投入鍋中滾水中化開 去渣 止用淸水 煮乾炒黃色爲度 黃色難得 赤色 卽可用 罐收貯封口 勿令泄氣 過一二年 則無用矣. ː凡人年40餘 壯健者 用4分 年老氣弱 只用二分 或三分 好燒酒 調服一二鍾 能飮者 三四鍾 或吐出蟲 或下蟲 其病卽愈 如不吐 不下 遇發 再服 自痊(回春).
【八仙膏】治噎食.
生藕汁 生薑汁 生梨汁 生蘿葍汁 甘蔗汁(無則砂糖代之) 白果汁(卽銀杏) 竹瀝 蜂蜜各4g 和勻盛飯 甑蒸熟 任意食之(回春)
【硫汞丸】治反胃吐逆
水銀30g 生硫黃末7.5g 同入銚內 慢火化開 柳枝拌炒 有焰起 以醋洒之 候結成砂子 再硏爲末 以粽尖拌丸綠豆大 生薑橘皮湯下30~50丸(入門).
【狗米平胃丸】治反胃 諸藥不效.
黃雄犬 一口 餓數日 用生粟米 飼之 取其糞中 微淘 淨用 韭白煎湯 煮作粥 臨熟 入沈香7.5g 平胃散末和勻
得所作丸 梧子大 每50~70丸 陳米飮下(入門).
∴ 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杵糠丸】治五膈
杵頭糠 牛轉草各300g 糯米600g
爲末 取黃母牛口中涎 和砂糖120g 爲丸芡實大 入鍋內 慢火煮熟食 日二次(入門). ː<一名>【奪命丹】(正傳).
【奪命丹】治反胃 有起死回生之功
裘一箇 麝香二分 孩兒茶二分 金絲黃礬三分 硃砂春二分 夏四分 秋六分 冬八分.
 :  裘乃土糖裘 卽蜣蜋所轉之彈 凡糞土之下 皆有, 用彈中有白虫者 如指大 如蠐螬一樣 將彈小破一點 皆住 火煆過大黃色存性 不要燒焦了, 入藥 乃幷彈 共爲末 燒酒調 空心服. 如覺飢 用小米煮粥 漸漸少進 一日二三次 不可多吃 一日進一碗半 足矣. 多進則病復不可治矣. 忌生冷 厚味 葱 蒜 酒麪 氣惱 五十以後 日二服 卽效(回春).
【九仙奪命丹】治反胃 噎食 其效如神.
枳殼80g 枯白礬40g 半夏 厚朴並薑製各20g 木香 南星薑製各8g 人參 甘草各4g 豆豉硏過40g
爲末 夜晴露過 以人參 厚朴煎湯 調糊作餠 如小錢大 慢火焙乾 每一餠 嚼碎以薑湯 調平胃散送下. 忌 生冷酒麪(活心).
∴ 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順氣和中湯】治嘔吐 反胃 呑酸 嘈雜 噎膈 吐痰水 心腹刺痛
陳皮塩水炒 香附子醋炒 梔子薑汁炒黑各4g 白朮土炒 白茯苓 半夏 神麯 黃連薑汁浸晒乾 猪膽汁拌炒各3g 枳實2g 縮砂 灸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長流水 入黃土泥 攪澄淸水 煎入 竹瀝童便薑汁 溫服(醫鑑).
【安中調氣丸】治反胃及痰氣
白朮土炒 香附子長流水浸三日炒黃各120g 陳皮80g 半夏製油炒 白茯神 枳實 神麯炒 黃連薑汁浸 猪膽汁拌炒各40g 白芍藥32g 蘇子炒 蘿葍子炒各24g 川芎 當歸酒洗 白豆寇炒各20g 甘草灸12g 木香4g.
爲末 以竹瀝薑汁 打神麯爲糊和 丸菉豆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回生養胃丹】治脾土虛寒 聚成痰涎 以致大便燥澁 小便赤而多 嘔吐酸水 漸成反胃 結腸之證.
蒼朮換泔浸6日 蓮肉酒浸各160g 取獖猪肚一箇 以壁土揉擦 洗淨 入蒼蓮 線縫好酒煮爛 擣細捏 作小餠烘乾 南星細切薑汁侵一宿 伏龍肝同炒去土 粟米薑汁侵蒸焙各160g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厚朴 三稜 蓬朮二味並醋炒 蓽澄茄 縮砂 白豆寇 穀芽炒 麥芽炒 甘草各40g 丁香 木香 沈香各20g. 爲末 稀麪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 呑下60~70丸(醫鑑).
【定生丹】治反胃 定生死.
雄黃 朱砂 乳香 半夏 木香 肉豆簆 百草霜各12g 沈香4g 阿魏 鵬砂各2g 菉豆40粒 烏梅40箇湯泡去核.
爲末 以烏梅肉 和擣作丸彈子大 百草霜爲衣 陰乾 每一丸 噙化 嚥下 以薑湯潄口 復以陳麥餠 火燒 熟細嚼壓下 噙藥 卽燃 官香一炷 如香盡藥 未化者 難治 先化香未盡者 可愈(醫鑑).
【安胃湯】治反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陳皮 半夏 藿香各4g 黃連薑汁炒 蓮肉各3g 人參 縮砂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烏梅一 水煎服(回春).
【太倉丸】治反胃 噎膈.
白豆寇 縮砂各80g 陳倉米1升 黃土炒去土. 爲末 薑汁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100丸(回春).
【附子散】治反胃
大附子一箇坐於礡上 四面着火 漸逼淬入 生薑汁中又淬之 可盡汁 半椀許
擣爲末 粟米飮 調下4g 不過三服 差或 加丁香4g 同爲末(入門).

   嘔吐噎膈反胃宜通大便
○ 病因欲吐者 切不可 下逆之故也(仲景).
○ 陽明之氣 下行 則順 今逆而上行 謹不可泄 固也 然嘔吐者 每每大便秘結 上下壅遏 氣不流行 盖思所以區 晝而利導之(直旨).
○ 陰虛 邪氣逆上 窒塞嘔噦 不足之病也 此地道不通 當用生地黃 當歸 桃仁 紅花 兼用甘草 微加大黃 芒硝 以通其閉 大便利 則嘔吐噦 自止矣(東垣).
○ 嘔吐證 忌用利藥 此言其常 只嘔吐 而大小便不秘澁者 利藥所當忌之. 若大小腸 膀胱熱結不通上 爲嘔吐膈食 若不用利藥 開通發泄 則嘔吐何由而止乎. 古人 用三一承氣湯 正是也 此意(丹心).
○ 通利大便 以開下焦之塞 宜用紫沈丸 厚朴丸 附子丸 人參利膈丸 三一承氣湯 四子調中湯 香白元 大黃湯 潤腸膏(諸方).
○ 嘔吐家 多大便祕結 虛冷者 用蘇感元方見大便 溫而利之 若大便熱結 用蜜導法方見大便 或猪膽汁 和醋灌入下部妙(直旨).
【紫沈丸】治中焦吐食 由食積與寒氣相格 故吐而疼 此主之.
陳皮20g 半夏麴 代赭石 縮砂 烏梅肉各12g 丁香 檳榔各8g 沈香 木香 杏仁 白朮各4g 白豆寇 巴豆霜各2g.
爲末 醋糊和 丸黍米大 每50丸薑湯下.
ː<一法> 橘皮一箇去白 生薑一塊煨熟 煎湯下 紫沈丸100丸一日二服 後大便通 不吐則止(易老).
【厚朴丸】治同上(治中焦吐食 由食積與寒氣相格 故吐而疼)
方與【萬病紫菀丸】同 方見積聚 每服三丸 或五丸 薑湯下(東垣).
【溫白元】治積聚 癥癖 黃疸 鼓脹 十種水氣 八種痞塞 五種淋疾 九種心痛 遠年瘧疾
及療七十二種風 三十六種尸疰 癲狂 邪祟 一切腹中諸疾.
川烏炮100g 巴豆霜 赤茯苓 皂莢灸 厚朴 人參各20g爲末 煉蜜和丸梧子大 薑湯下三丸 或五丸至七丸(局方)
ː治婦人積聚 有似懷孕 羸瘦困獘 或歌哭如邪祟 服此藥自愈 久病服之 則皆瀉出虫蛇, 惡膿之物乃愈(得效)
 :  <一名>【萬病紫菀丸】積聚門轉載
【厚朴丸】<一名>【萬病紫菀丸】(辭典904).
治中焦吐食 各種時行病 十種水病 十二種風病 黃病 蟲病 飮食不化 惡心 嘔吐 反胃 腹中痛繞臍痛 積聚 痃癖 衝氣 癲狂 夢與鬼交 婦女月經久閉 蓄血 身麻如蟲行 經絡走痛 小兒驚癎 療蟲咬傷.
紫菀去苗土 柴胡 菖蒲(九節者去毛). 吳茱萸湯炮7次焙乾 川厚朴薑製各40g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皂角去皮弦子灸 黃連去鬚一作32g 桂枝炮薑各3g 川烏28g炮去皮臍一作32g 人參 羗活 獨活 防風均去蘆 巴豆去皮膜 出油硏 蜀椒去目 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各20g. 共硏細末 煉蜜爲丸梧桐子大 每服3丸 漸加至5~7丸 食後臨臥 生薑湯送下 (辭典904).  ~下略~  
【附子丸】治下焦吐食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大便不通
附子炮20g 巴豆霜4g 砒礵2g 硏極細 熔黃蠟
爲丸梧子大 每1~2丸 冷水送下 下利爲度 利後更服 紫菀丸 常服 1丸 勿令再閉(保命).
【人參利膈丸】治噎膈 大便燥結 喘滿壅塞 治膈氣之 聖藥也.
人參 當歸 藿香 枳殼 大黃 厚朴 甘草各40g 木香 檳榔各30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白湯下50~70丸(綱目).
【三一承氣湯】治嘔吐 大便秘 三陽結 而不通 上爲噎膈 反胃方見寒門. 以下寒門轉載
甘草12g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各6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煎至半 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 溫服(得效).
【四子調中湯】治反胃痰盛二便澁.
半夏8g 桃仁6g 香附子 枳實 瓜蔞仁 蘇子炒 白芥子炒各4g 黃連薑汁炒3g 靑皮 陳皮 沈香 白茯苓 木通 芒硝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攪勻 空心服(醫鑑).
【香白元】治痰涎壅盛 嘔吐不止 大便壅滯
靑州白元子方見風門 與靑木香元方見前陰 等分 作丸 薑湯下30丸(得效)
【靑州白圓子】治風痰壅盛 嘔吐 眩暈 及癱瘓風
半夏28g 天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20g 生爲 細末 淸水浸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 朝夕換水 候日數足 乃取納 生絹袋中 濾過其滓 再硏濾過 以盡爲度澄淸 去水晒乾 又爲末 以糯米粥淸和 丸綠豆大 薑湯 呑下30~50丸(局方). 風門轉載
【靑木香元】治寒疝 及膀胱疝氣 腫氣
黑丑頭末120g 破古紙 蓽澄茄 檳榔各80g 靑木香40g 爲末 水丸 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50丸(入門). 前陰轉載
ː<一法> 靑木香元200粒 斑猫7箇 同炒令微香以磁器盖之 候冷去猫 每50丸 茴香酒 呑下 盖疝屬肝 故借猫 以治風(入門).
【大黃湯】治冷涎反胃 其候欲發時 先流冷涎 次則吐食 此乃勞證 治不早 死在朝夕.
大黃40g生薑自然汁半盞灸, 大黃令燥淬 入薑汁中 如此淬汁盡切焙,
爲末 每8g 陳米一撮 葱白二莖 水一盞 煎至70% 先食葱白 此服藥 不十日 去根(本事).   
ː凡膈噎 大便燥結 用大黃 乃急則治標之法也. 仍用 四物湯 加童便韭汁 竹瀝 多服爲妙(正傳).
【潤腸膏】治膈噎 反胃甚捷.
新採威靈仙160g搗取汁 生薑160g取汁 眞麻油80g 白砂蜜160g煉去沫
同入銀石器內 慢火煎 如餳 時時以匙挑 食之 一料 決效(正傳).
【蘇感元】治赤痢 腹內緊痛.
麝香蘇合元4分 感應元6分 硏勻 丸綠豆 米飮下30丸(得效). 大便轉載
【感應元】治積痢 久痢 赤白膿血相雜.
肉豆簆煨 白薑炮 百草霜各80g 木香60g 蓽澄茄 三稜炮 丁香各40g 巴豆100粒去皮心膜去油爲霜 杏仁100粒去皮尖雙仁麩炒.另硏酒煮蠟160g淸油40g.上七味 爲細末 入巴豆霜 杏仁末 先將油煎 蠟令熔化拌和藥末 成劑
每37.5g 分作10錠  每一錠 米飮調服 或作丸綠豆大 白湯 呑下10丸(得效). 大便轉載
【麝香蘇合元】氣門轉載 (局方) <一名>【蘇合香元】治一切氣病 應急藥.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 乳香 龍腦各40g 爲末 安息香膏 和煉蜜 1g 如豆大 每1回 2~3丸 井水 或溫水 服(局方).
【蜜導法導便法】
火煉蜜稠厚黃色 傾入冷水中 急捻如指大 隨用皁角末 麝香 共爲衣 將油塗抹 大腸內 納入穀道 大便卽通(回春). 大便轉載
【猪膽汁導便法】
猪膽一箇 傾去汁少許 入醋內 用竹管相接 套入穀道中 以手指撚之 令膽汁直射入內 少時卽通(回春).  大便轉載
∴ 已上 嘔吐門 轉載 終

  安養心神調治脾胃439
○ 夫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凡喜 怒 悲 忿 憂 思 恐 懼 皆損元氣 心者 神之使 心君不寧化而爲火 火者 七神之賊也 故曰 陰火太盛 經營之氣 不能頤養於神 乃脈病也. 人心之神 眞氣之別名也 得血則生 血生則脈旺 脈者 神之舍 若心生凝滯 則七神離形 而脈中惟有火矣. 善治 斯病者 惟在調和脾胃 使心無凝滯 或生歡欣 或逢喜事 或天氣暄暖 或居溫和 或食滋味 或見可欲事 則慧然 如無病矣. 盖胃中元氣 得舒伸 故也(東垣).

  內傷將理法
○ 服藥後 若喜食 一二日不可飽食 恐胃再傷 須所進美食 助其藥力. 益升浮之氣 而滋其胃氣 愼不可淡食 以損藥力 而助邪氣之降沈也 可以少役形體 使胃氣得轉運 升發 愼勿大勞役 使氣復傷 若脾胃得安定 尤佳 若胃氣稍强 少食果以助穀藥之力.
<經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曰 五穀爲養 五果爲助 是也(東垣).
○『帝』曰 胃惡熱而喜淸冷 大腸惡淸冷而喜熱 兩者 不和何以調之?
『岐伯』曰調此者 飮食衣服 亦欲適寒溫 寒無凄滄 暑無出汗 飮食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寒溫中適 故氣將持 乃不致邪僻也(靈樞 師傳 第二十九).
○ 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氣淸(養性書).
○ 飮食欲相接而溫和 宜食多而肉少 一切肉 惟須煮爛停冷食之 食畢當潄口數過 勿食生肉 傷胃(得效).
○ 茶之爲物 四時皆不可 多喫 令人下焦虛冷 惟飽食後煖飮一兩盞 不妨 盖能消食故也.
○ 茹性至冷 菜苽雖治氣 又能暗人耳目 此等物四時皆不可 多食 老人 尤宜忌之.
○ 脾好音樂 夜食多 則脾不磨 <周禮>曰 樂以侑食 盖脾好音樂 絲竹耳纔聞 脾卽磨矣(活人心).
○ 每食訖以手磨面 及腹數百遍 又行步躊躇計 使中數里來 則食易消 令人能食 無百病.
○ 飽食卽臥 或不消成積.
○ 又夜勿過醉飽(得效).
○ 行住坐臥 各得其宜 不可至疲倦(東垣).

  五味過傷爲病
○ 酸走筋多食之 令人癃 小便不通也
ː鹹主血 多食之 令人渴
ː辛主氣 多食 令人洞心 心液爲汗 洞心謂汗出也
ː苦主骨 多食之 令人變嘔
ː甘主肉 多食之 令人悗心悗與悶同.(靈樞五味論 第六十三).
○ 多食鹹 則脈凝澁 而變色. 多食苦 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 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 則肉胝䐢而唇揭. 多食甘 則骨痛而髮落(內經 五藏生成篇 第十).

  不伏水土病與內傷同439~440
○ 四方之氣 溫凉不同 隨方嗜欲 因以成性 若移其舊土 多不習伏 必因飮食 以入腸胃 腸胃不習疾病必生 故曰 不伏水土也(病源).
○ 不伏水土之疾 與瘴 同源. 夫平原土堅 水熱 山谷 土潤 水冷 俱以平胃散 棗肉平胃散二方見上  食傷消導之劑 加減正氣散方見霍亂 不換金正氣散 藿440香正氣散 皆可隨水土風氣冷熱 加減用之 然以扶脾胃爲本.
凡縱酒色 及食魚 肉 果 菜 笋 蕨 生冷 糯飯 燒酒 及油炒 醬煿 雞鵝 麪食 過飢 過飽歇 臥處有穢氣 半夜失蓋 早行沾露 空腹出外 皆能發瘴 仕宦商賈 遊外 俱宜節飮食 愼起居 以防之.
大槪 與濕瘴同治(入門).
【加減正氣散】異鄕人初倒他方,不伏水土,遂成霍亂,或吐,或瀉.
蒼朮8g 陳皮 厚朴 縮砂硏 香附子 半夏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燈心一團 水煎服(回春).霍亂轉載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如不分表裏 證以此 桃仁經絡不致變動
藿香6g 紫蘇葉4g 白芷 大卜皮 白茯苓 厚朴 白朮 陳皮 半夏製 桔梗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醫鑒).
【不換金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或寒熱往來
蒼朮8g 厚朴 陳皮 藿香 半夏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已上二方 寒門轉載
  內傷調補藥440
○ 內傷脾胃 調理常服藥 宜參苓白朮丸 參苓白朮散 瑞蓮丸 太和丸 雲林潤身丸 補眞膏 參朮調元膏 白朮和胃丸 異功散方見五藏 九仙王道糕 秘傳三仙糕 茯苓造化糕 白雪糕 砂糖元 天眞元 還元丹 助元散 蒼朮膏 白朮膏.
【參苓白朮丸】
治病後 元氣虛弱 此藥養元氣 補脾胃 進美飮食 淸火化痰 解鬱
白朮土炒100g 蓮肉 桔梗 薏苡仁各80g 人參 白茯 山藥炒 陳皮 半夏製 白扁豆 黃連二味並薑汁炒 當歸 香附子 遠志 甘草各40g 縮砂 石菖蒲各2g.
爲末 薑棗煎湯 打神麴末40g 煮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參苓白朮散】
治內傷 脾胃虛弱 飮食不振 或吐瀉 凡大病後 調助脾胃 此藥極妙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灸各12g 薏苡仁 蓮肉 桔梗 白扁豆 縮砂各6g
爲末 每8g 棗湯 點服. ː剉取40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亦可(入門).
【瑞蓮丸】
治內傷 脾胃虛弱 少飮食 或泄瀉
山藥炒 白朮土炒 蓮肉 芡仁各80g 白茯苓 橘紅 白芍藥酒炒各40g 人參 甘草灸各20g.
爲末 獖猪肚一箇 洗淨煮爛 擣和藥末 爲丸梧子大 每100丸. 空心米飮下 兼服 白雪糕(回春).
【太和丸】
治內傷 脾胃虛損 不思飮食 肌體羸瘦 面色萎黃 開胸快膈 淸鬱化痰 消食調理之劑也
白朮土炒160g 白茯苓 白芍藥 神麴炒 麥芽各100g 香附子童便炒 當歸 枳實各80g 龍眼肉無則益智代之. 白豆寇各52g 半夏48g 陳皮 黃連薑汁炒 山楂肉各40g 甘草灸28g 人參 木香各2g.
爲末 荷葉煎湯 打陳米爲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100丸(回春).
【雲林潤身丸】
治肌瘦怯弱 精神短少 飮食不甘 服此藥 可以當勞 可以乃飢 久服則肢體肥壯 淸火化痰 開鬱健脾胃 養血和氣
當歸酒洗 白朮各240g 白茯苓 陳皮 便香附子 黃連薑汁炒 山楂肉 神麴炒各120g 枳實 白芍藥 人參 山藥 蓮肉各80g 甘草灸20g. 爲末 荷葉煎湯 煮飯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100丸. 勞役之士 不可一日 無此藥也(醫鑑). 
【補眞膏】
大補眞元 功不能盡述
人參150g 山藥蒸熟去皮 芡仁蒸 蓮肉 棗肉 杏仁 胡桃肉各600g 沈香12g另爲末 已上俱擣爛 煉蜜1.8kg眞酥油600g
和蜜蒸化 右將前八味 和成一處 磨極細末 入酥蜜內攪勻如膏 盛磁器內封口
淸晨 用白湯 調數匙服 臨臥 又一服(回春).
【參朮調元膏】
扶元氣 健脾胃 進飮食 潤肌膚 生精血 眞仙丹也
雪白朮600g 人參150g 並剉 作片入磁鍋 淨水十椀 熬 取汁二椀 去渣 將二次汁濾淨 慢火熬 至二椀 加入蜜300g 再熬至稠 埋土中三日 取出 日服3~4次 白湯下(回春).
【白朮和胃丸】
治內傷 病久厭厭不能食 藏府或結或溏 常服 和脾胃 進飮食
白朮60g 厚朴 半夏各40g 陳皮32g 人參20g 枳實 檳樃各10g 甘草8g 木香6g 乾生薑4g.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50丸(東垣).
 【九仙王道糕】
養精神 扶元氣 健脾胃 進飮食 補虛損 生肌肉 除濕熱
蓮肉 山藥 白茯苓 薏苡仁各160g 麥芽炒 白扁豆炒 芡仁各80g 柿霜40g 白砂糖800g.
爲細末 入粳米粉5升 蒸糕晒乾 任意食之(回春).
【秘傳三仙糕】(集略)
治內傷 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主補陽元氣
人參 山藥 蓮肉 白茯苓 芡仁各187.5g另爲末 白蜜 砂糖屑各600g 糯米粉3升 粳米粉7升
爲末拌勻 蒸熟晒乾 再爲末 每取一大匙 白湯調下 日3~4次(集略).
【茯苓造化糕】440~441
治內傷 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主補陽元氣
白茯苓 蓮肉 山藥 芡仁各150g 白晩粳米2升爲粉 砂糖600g刮爲屑.
爲末拌勻 入甁中 以竹刀劃爲片界 以篾蓬覆甑上蒸熟 取出晒乾 任意食之 若覆木盖 則不熟矣(集略).
【白雪糕】441 
治內傷 補養脾胃.
山藥 芡仁 蓮肉各150g 粳米 糯米各1升並爲粉 砂糖屑900g
拌勻蒸糕 任食之(醫鑑).
【砂糖元】
調理脾胃
砂糖40g作屑 入縮砂末4g 蜜少許
和勻 每40g當 30丸 細嚼嚥下 加五味子肉末2g 尤妙(俗方).
【天眞元】
治內傷 脾腎俱虛 飮食不進 津液枯渴 形容羸瘁
肉蓯蓉 山藥(生者) 天門冬各375g 當歸450g
爲末 精羊肉4.2kg 批開入藥 在內裹定扎縛 入糯米酒4甁中煮 令酒乾 在入水2升 又煮候肉爛如泥
乃入黃芪末187.5g 人參末112.5g 白朮末75g 熟糯米飯焙 爲末375g 拌勻同擣
作丸梧子大 每服100丸. 日三次 一日約服300丸 若難作丸 則入蒸餠 同擣爲丸 溫酒或塩湯 送下.
ː曾脫血肌瘦 絶不入食 行步不得 手足痿弱 血氣乾槁 形神不足 如滑腸不食 守死無法.
可治者 如咽喉窄下食不得 只能5~7粒 漸漸服之 粒數多 則便可養起 久服 令人面色紅潤 滋血 生津液 大便乾燥者 服之者 潤(得效).
【還元丹】 (活人心) 
治內傷虛損 安五藏 消百病 實精髓 固元氣 大能令瘦者
肥黃犍牛肉 勿拘多少 去筋膜 切作棊子 大河水洗 數遍 仍浸一宿 再洗數遍 水淸爲度 用好酒 同入磁缸內 油紙封口 用桑柴火煮一晝夜 取出 焙乾爲末 其色如黃沙 爲佳 焦黑不可用, 每肉末300g 入後藥(蓮肉 山藥並葱塩同炒去葱塩 白茯苓 茴香微炒並爲末各150g) 和勻 用煮棗肉硏爲膏 加好酒 入前藥末 搜和擣 作丸梧子大 晒乾透 空心 溫酒下 50~70丸 初則日進3服 久則止進1服 和劑 勿用麪糊米飮之類 其藥不靈(活人心).  :  <一名>【返本丸】(丹心).
【助元散】
大補脾胃 令人能食 老人尤宜 常服
白朮120g 白茯苓 陳皮各40g 蓮肉60g 麥芽炒20g.
爲末 入砂糖屑120g 磁器收貯 常安火邊 不拘時日 滾湯調下12g(入門).
【蒼朮膏】
治傷食 少食 濕腫 四肢無力 酒色過度 勞逸有傷 骨熱 痰火 等證 初服 或作熱 或瀉痰 或作飽 或善飢 久服則 輕身健骨.
蒼朮泔浸去黑皮切片 焙600g 入蒸過 白茯苓150g 剉入水十椀 熬 取汁2椀 濾去渣 又入水 熬絞 取汁1~2椀 去渣 都合前汁 再熬至2椀 加蜜150g熬 至滴水成珠爲度 日服2~3次 白湯送下 此藥 氣極雄壯 通行脾胃二經
【白朮膏】
治內傷脾胃 不和飮食 少進無味 或時吐瀉.
白朮 取600g切焙 入陳皮150g 熬 取如上法(加蜜150g熬 至滴水成珠爲度 日服2~3次 白湯送下)(醫鑑).
 【異功散】治脾胃虛弱 不思飮食 腹痛自利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同煎服(東垣). 五藏轉載
     
  食厥441
○ 凡人 卒然暈倒 口噤不能言 目不識人 四肢不擧 等證 多因飮食過度 變爲異常之疾 必須審問 若果因飮食之後 或着氣惱 多用薑塩湯 多灌探吐之, 後服 加味六君子湯卽愈(回春).
【薑塩湯】 催吐劑 生薑 塩等分水煎
【加味六君子湯】
治食厥
香附子6g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半夏各4g 人參3g 木香 縮砂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紫蘇葉7片 同煎服(回春).

  食積類傷寒441
○ 凡傷寒成積 亦能發熱 頭痛 證似傷寒 宜用陶氏平胃散(入門).
【陶氏平胃散】
治食積類傷寒
蒼朮6g 厚朴 陳皮 白朮各4g 黃連 枳實各3g 草果 神麯 山査肉 乾薑 木香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入門)

  內傷飮食宜吐441
○ 宿食在上脘 當吐之 宜瓜蒂散
食寒胸中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不吐者 死 宜瓜蒂散(東垣).
○ 尋常 飮食過飽 在膈不下 必用瓜蒂散 但以手 或以雞翎探吐之 塩湯吐法 更佳(東垣).
○ 飮食不消 在胸膈間 兀兀反覆 欲吐甚者 用瓜蒂散 輕者 以物 探吐之(綱目).
○ 飮酒過多 速吐之 爲佳(得效).
○ 吐出宿食 宜用陰陽湯 或溫塩湯 多飮 探吐之(入門).
【陰陽湯】卽新汲水一椀 白沸湯一椀 相和入塩一合 頻服 取吐(本草).
 
  內傷飮食宜下441~442
○ 人病 有宿食 何以別之? 曰 脈浮而大 按之反澁 故知有宿食 宜大承氣湯方見寒門 442下之.
○ 脈數而滑者 此有宿食 宜下之 愈用大 小承氣湯 宿食 潮熱 用小承氣湯方見寒門(仲景).
○ 傷寒物 或熱物者 宜備急丸方見救急 除源散(入門).
○ 食在中下脘者 宜下以逐之 木香見睍丸 丁香脾積丸二方見腹門 感應元方見大便門 選用(入門).
○ 下食積 宜用沂源散<一名>除源散 方見上 煮黃丸 丁香脾積丸方見大便門 神應丸(卽<一名>感應元) 枳實大黃湯.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證 大熱 大實 大滿 宜急下者 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
剉作一貼 水二大盞 先煎枳實 厚朴 至一盞 乃下大黃 煎至70% 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溫服(入門).
【小承氣湯】治傷寒裡證 小熱 小實 小滿 宜緩和者 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各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備急丸】<一名>【三物備急丸】
治卒死 暴疾百病中惡 客忤 鬼擊 鬼打 大黃 乾薑 巴豆霜各4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1回1g 頓服(金匱).
【木香見睍丸】治傷生冷食心腹滿痛.
荊三稜 神麯各40g 石三稜 草豆蔲各20g 升麻 柴胡各12g 木香8g 巴豆霜2g. 爲末 蒸餠和 丸綠豆大 白湯下30丸(東垣).
【丁香脾積丸】治食積氣滯 胸滿腹痛
三稜 蓬朮各28g 靑皮14g 良薑醋煮 丁香 木香 巴豆霜各7g 皂莢一片燒灰 百草霜一匙
爲末 糊丸麻子大 白湯下20~30丸(東垣)
【蘇感元】治赤痢 腹內緊痛.
麝香蘇合元4分 感應元6分 硏勻 丸綠豆 米飮下30丸(得效). 大便轉載
【感應元】治積痢 久痢 赤白膿血相雜.
肉豆簆煨 白薑炮 百草霜各80g 木香60g 蓽澄茄 三稜炮 丁香各40g 巴豆100粒去皮心膜去油爲霜 杏仁100粒去皮尖雙仁麩炒 另硏酒煮蠟160g 淸油40g 上七味 爲細末 入巴豆霜 杏仁末 先將油煎 蠟令熔化拌和藥末 成劑 每37.5g分作10錠 每一錠 米飮調服 或作丸綠豆大 白湯 呑下10丸(得效). 大便轉載
【麝香蘇合元】治一切氣病 應急藥.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 乳香 龍腦各40g 爲末 安息香膏 和煉蜜 1g 如豆大 每1回 2~3丸 井水 或溫水 服(局方). 氣門轉載  : <一名>【蘇合香元】
【除源散】
凡傷食物惡寒發熱 心腹痞痛 久不愈 必
詢問 其先食何物所傷 以原食之物 燒存性 細硏40g 爲末 別用生韭一握 擣取汁調服 過一二時 驅逐下利之藥(煮黃丸 備急丸)服 以催之 其宿食卽下 熱退而愈(入門). ː<一名>【沂源散】(正傳).
ː傷寒 食復 發熱 取所食物 燒存性 細硏 米飮調下8g 卽愈(仲景).
【煮黃丸】
治飮食過多 胸腹刺痛 如神.
雄黃水飛8g 巴豆霜4g.
和勻 滴水 爲丸梧子大
滾漿水 煮12丸 濾入冷漿水 沈冷二所 浸漿水下 一丸 一日12時 盡服之 以利爲度 不必盡劑(易老).
【枳實大黃湯】
治食傷熱物 大便不通.
大黃8g 厚朴 枳實 檳榔 甘草各4g 木香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禁忌法
○ 飮食中 忌食 大醎 大辛 蒜韭 醋大料物 薑桂之類 皆傷元氣.
○ 藥中 澤瀉 茯苓 猪苓 燈心 琥珀 通草 木通 滑石之類 皆瀉陽氣 勿服之(東垣).
  導引法
○ 凡酒食中毒 正坐仰天 呼出酒食醉飽之氣 立飢且醒(病源).

    單方(凡37種). 有【寬中丸】 【獨醒湯】 【雙花散】
碧海水  :  飮一二合 吐下宿食 臚脹良(本草).
生熟湯  :  人大醉 及食苽果過多 以生熟湯 浸身湯 和新汲水也(本草).
生薑汁  :  中熱 不能食. 生薑汁一合 和蜜一匙 水三合 生地黃汁少許 頓服 立差(本草).
桑枝茶  :  消食下氣.以銅刀細剉 砂器炒黃色 水煎服
茶  :  消宿食 溫煖飮之 雀舌茶 亦可(俗方).
吳茱萸  :  治呑酸 酸水刺心. 取一合 水煎服之卽差 近有人 心如蜇破.服此方 二十年不發(本草).
厚朴  :  消化水穀 取逆水蘆根 幷厚朴煎服 卽效
  ː 雷公云 益食加觴 須煎蘆根 厚朴者 是也(本草).
山査子  :  治食積 能消食.
   :  蒸熟 取肉 晒乾 煎服 或取肉爲末 神麯糊和丸服. 名曰 【寬中丸】(本草).
   :  又治 食肉多成積 山査肉40g水煮 先飮湯 後吃査肉(種杏).
靑皮  :  治酒食飽滿 靑皮150g 塩37.5g 和水拌炒 爲末每取5.6g 入茶末2g 和勻沸湯點服(本草).
椇樝  :  消食 解酒毒 止呑酸 去酒痰 黃水可 進酒去痰 常常嚼下妙.木瓜同.(本草).
烏梅  :  治食麪不消 膨脹 取肉作丸 白湯下30丸(類聚).
蒪  :  主胃弱不下 食能開胃口 至效 老人尤宜 合鮒魚作羹食(本草).
鮒魚及鯔魚  :  補脾胃 進飮食 兩魚皆食泥 故有補脾胃 進飮食之功 可常食之(本草).
蟹  :  治胃氣消食.取中黃和 五味生食(本草).
飴糖  :  卽成片黑糖也. 使脾胃氣和 可思食 常常食之 佳(本草).
大麥蘗  :  卽麥芽也 氣虛人 宜服 以代戊己 腐熟水穀 末服 煎服皆可(本草).
神麴  :  能消化水穀 去宿食 末服 煎服 並良(湯液).
菉豆粉  :  解酒食毒 作麪 食之 良(日用).
蘿蔔  :  消食 除麪毒 又解大小二麥毒 生嚼嚥之 佳.
  ː昔有西僧來 見食麪者 曰大熱 何以食此 又見食蘿蔔曰 賴有此 耳自此食麪 必啖蘿蔔(本草).
牛肚  :  卽牛䑋也. 主補益脾胃 可蒸爛 和五味食之(俗方).
黃雌雞  :  主脾胃虛弱 少食痿黃. 雞肉200g 白麪280g 葱白2合
  切和作餛飩(혼돈 : 경단).入五味煮 熟食之(入門).
臘雪水  :  治酒毒暴熱 取飮之(本草).
梨  :  解酒渴 取消 梨食之 甚佳(本草).
甘菊花  :  治酒不醒 眞甘菊花 爲末 水服4~8g(本草).
葛根  :  解酒毒 又治酒醉不醒 擣取汁飮1~2升 便醒煎服 亦佳.
  ː取根擣爛 和水澄 取粉投沸湯 中良 久色如膠 以蜜水 拌食和少 生薑尤佳 大治酒渴(本草).
葛花  :  善解酒毒(本草).
竹茹  :  治飮酒頭痛 取靑竹茹120g 水5升 煮取3升 去滓 令冷入鷄卵3個 攪勻 更一沸飮之(本草)
牡蠣  :  主酒後煩熱. 取肉和薑醋 生食之(本草).
蚌蛤  :  解酒毒 醒酒. 薑炒生食 或煮食之(本草).
田螺  :  去熱醒酒 連月飮酒 口舌爛瘡. 取螺肉 入葱豉椒薑 煮汁飮(本草).
藕  :  解酒毒 消食毒. 生食之 或蒸食良(本草).
柑皮  :  解酒毒 及酒渴 要易醒. 柑子皮焙爲末 入塩少許 沸湯 點4g服. 名曰【獨醒湯】(本草).
赤小豆花  :  消酒毒 解酒病.小豆花 及葛花等分焙乾爲末 飮服4~8g 令不醉.名曰【雙花散】(集要).
菘菜  :  解酒渴 作羹及虀葅食 並佳(本草).
苽子  :  善解燒酒毒 生食之 或苽及藤擣汁 飮(俗方).
牛肝及百葉  :  解酒勞. 生作膾 和薑醋 食之(本草).
鷹糞  :  治食生脯腊過多 悶絶 以淡米飮 和糞末少許 頓服3~5合 卽差(本草).
斷酒方
  :  가) 取酒7升着甁中朱砂20g 細硏納甁中 緊塞甁口 安猪圈中 任猪動搖 經7日 取飮之 卽不復飮
  :  나) 鸕鶿糞灰水服4g 鷹屎灰 亦可. 和酒服 並勿令 飮人知(本草).
  :  다) 又井中 倒生草 水煎服 又竹葉上露 和酒服(俗方).

  鍼灸法
○ 胃弱不思飮食 取三里 三陰交.
○ 三焦邪熱 不嗜食 取關元(綱目).
○ 飢不能飮食 不下 取章門 期門(東垣).
○ 飮食不多 心腹膨脹 面色痿黃 世謂 脾腎病 宜灸中脘(資生).
○ 食多身瘦 名曰食晦 先取脾兪 後取章門 太倉(資生).
○ 飮食不下 嗝塞不通 邪在胃脘 刺法在上脘 則抑而下之 在下脘則散而去之(靈樞).
○ 胃病 飮食不下 取三里(東垣).
○ 吐宿汁 呑酸 取章門 神光(東垣).

                                    虛  勞443
  虛勞病源443
○ 損脈之爲病 奈何 然
 一損 損於皮毛 皮聚而毛落
 二損 損於血脈虛少 不能榮於藏府
 三損 損於肌肉 肌肉消瘦 飮食不爲肌膚
 四損 損於筋 筋緩 不能自收持
 五損 損於骨 骨痿 不能起於床
反此者 至脈之病也. 損脈 從上下 骨痿不能起於床 者死. 至脈從下上 皮聚而毛落者 死(難經).
○ 虛損之疾 寒熱因虛而感也.
感寒 則損陽 陽虛則陰盛 故損自上而下 治之 宜以辛甘淡 過於胃則不可治也..
感熱 則損陰 陰虛則陽盛 故損自下而上 治之 宜以苦酸鹹 過於脾則不可治也.
自上而下者 一損 損於肺 皮聚而耗落.
           二損 損於心 血脈虛少 不能榮於藏府 婦人則月水不通
           三損 損於胃 飮食不爲肌膚.
自下而上者 一損 損於腎 骨痿不能起於床.
           二損 損於肝 筋緩不能自收持
           三損 損於脾 飮食不能消化.
論曰 心肺損而色敗 肝腎損而形痿 穀不能消而脾損 感此者 皆損之病 漸漬之深 皆虛勞之疾也(綱目).
○ 夫衆病 積聚 皆起於虛 虛生百病(本草).
○ 世人 惟知百病生於心 不知百病生於腎 飮酒食肉 醉飽入房 不謹節慾 妄爲傷精 則腎水空虛 不能平其心火 心火縱炎 傷其肺金 是絶水之源 金水衰虧 不能勝其肝木 盛則剋脾土 而反生火 火獨旺而不生化 故陽有餘 陰不足 獨熱而不久矣(回春).

  虛勞證443
○ 虛者 皮 毛 肌 肉 筋 脈 骨 髓 氣 血 津液不足 是也(綱目).
○ 凡飮食減少 精神昏短 遺精夢泄 腰背胸脅 筋骨引痛 潮熱自汗 痰盛咳嗽 是虛勞常證也(入門).
○ 皮虛則熱 脈虛則驚 肉虛則重 筋虛則急 骨虛則痛 髓虛則墮 腸虛則泄.
○ 三陽實 三陰虛 汗不出. 三陰實 三陽虛 汗不止(直指).
○ 諸虛不足 榮衛俱竭 五勞七傷
骨蒸潮熱 腰背拘急 百節痠疼 夜多盜汗 心常驚惕 咽燥唇焦 嗜臥少力 飢膚瘦悴 咳嗽多痰 咯唾血絲 寒熱往來 頰赤神昏 專不進食 服熱藥 則煩躁上衝 服凉藥 則膈滿腹痛 最難爲治(得效).

  脈法444
○ 平人脈大爲勞 脈極虛 亦爲勞(仲景).
○ 氣虛 則脈弦 血虛 則脈大(靈樞).
○ 凡人 脈虛細弱者 勞也. 脈弦而大 弦則爲減 大則爲芤 減則爲寒 芤則爲虛 虛寒相搏 此名爲革.
婦人 則半産漏下 男子 則亡血失精(仲景).
○ 寸口脈 微而澁 微者 衛氣衰 澁者 榮氣不足. 衛氣衰 面色黃 榮氣不足 面色靑 榮爲根 衛爲葉. 榮衛俱微 則根葉槁枯 而寒慄 咳逆 唾腥 吐涎沫(仲景).
○ 脈來軟者 爲虛. ː 緩者 爲虛. ː 微者 爲虛. ː 弱者 爲虛. ː 弦者 爲中虛.
ː 脈細而微者 血氣俱虛 脈小者 血氣俱少. ː 脈大而芤者 脫血 血虛脈大 如葱管.
ː 脈沈者 遲者 脫氣(脈經).
○ 平脈 弦大 勞損而虛 大而無力 陽衰易扶 數而無力 陰火難除. 寸弱上損 浮大裏枯
尺寸俱微 五勞之軀血羸 左濡 氣惟右推 左右微小 氣血無餘(回春).
○ 男子久病 氣口脈弱 則死 强則生. 女人久病 人迎脈强 則生 弱則死(丹心).
○ 虛勞之脈 大抵 多弦 或浮大 或數大者 易治, 血氣未定 可斂而正也. 弦者 難治, 血氣已耗 未易調補若帶雙弦 則爲賊邪侵脾 尤爲難治, 加數極 則殆(直指).

  五勞證444
○ 五勞者 心勞 血損, 肝勞 神損, 脾勞 食損, 肺勞 氣損, 腎勞 精損也(金匱).
○ 忽喜怒 大便苦難 口內生瘡 此爲心勞
   短氣面腫 鼻不聞香 咳嗽唾痰 兩脇脹痛 喘息不定  此爲肺勞
   面目乾黑 精神不定 不能獨臥 目視不明 頻頻下淚 此爲肝勞
   口苦舌强 嘔逆醋心 氣脹唇焦 此爲脾勞
   小便黃赤 兼有餘瀝 腰痛耳鳴 夜間多夢 此爲腎勞(千金).
○ 曲運神機 爲心之勞 其證 血少 面無色 驚悸 盜汗 夢遺 極則心痛 咽腫
   盡力謀慮 爲肝之勞 其證 筋骨拘攣 極則頭目昏眩
   意外過思 爲脾之勞 其證 脹滿少食 極則吐瀉肉削 四肢倦怠
   豫事而憂 爲肺之勞 其證 氣乏 心腹冷痛極 則毛焦津枯 咳嗽 鬨熱(煩熱也).
   矜持志節 爲腎之勞 其證 腰脊痛 遺精白濁 極則面垢脊痛(入門).
  * 鬨(홍 : 門邊에 共字가 있는 경우도 있으나 擬字임 : 著者註).
 ○ 心勞 則口舌生瘡 語澁肌瘦
    肝勞 則脇痛 關格不通
    脾勞 則氣急 肌痺多汗
    肺勞 則氣喘面腫 口燥咽乾
    腎勞 則尿赤陰瘡 耳鳴 面黑(入門).
  
  六極證444
 ○ 數轉筋 十指爪甲皆痛爲筋極
 ○ 牙齒動 手足痛 不能久立爲骨極   
 ○ 面無血色 頭髮墮落爲血極 
 ○ 身上往往如鼠走 體上乾黑爲肉極
 ○ 氣少無力 身無膏澤 翕翕羸瘦 眼無精光 立不能定 身體苦痒 搔之生瘡 此爲精極
 ○ 胸脇逆滿 恒欲大怒 氣少不能言 此爲氣極(入門).         
  
  七傷證444
○ 虛損之疾 生自五勞 卽生六極 復生七傷
○一曰 陰寒 ː二曰 陰痿  ː三曰 裡急 ː四曰 精漏 ː五曰 精少 ː六曰精淸 ː七曰小便數
○<又> 一曰 陰汗 ː二曰 精寒 ː三曰 精淸 ː四曰 精少 ː五曰 囊下濕痒 ː六曰 小便澁數
ː七曰 夜夢陰人 其病 皆小便赤熱 或如鍼刺(入門).  

  人身陽有餘陰不足444
○ 天爲陽 而運於地之外 地爲陰 而居乎中
天之大氣擧之 日實也 屬陽而運於月之外 月缺也 屬陰 禀日之光 以爲明.
人受天地之氣 以生天之陽氣爲氣 地之陰氣爲血. 故陽常有餘 而陰常不足. 氣常有餘而血常不足也.
人之一身 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氣常有餘 血常不足 故滋陰補血之藥 自幼至老 不可缺也(丹心).

  辨氣虛 血虛 陽虛 陰虛444
○ 虛脈多弦 弦而濡大 無力 爲氣虛
○ 脈沈微 無力 爲氣虛甚
○ 脈弦而微 爲血虛 脈澁而 微爲血虛甚
○ 形肥而面浮白者 陽虛, 形瘦而面蒼黑者 陰虛(入門).
○ 房勞思慮 傷心腎 則陰血虛, 饑飽 勞役 傷胃氣 則陽氣虛 此傷證之 至要也(入門).
○ 呼吸少氣 懶言語 動作無力 目無精光 面色晄白 此兼氣虛也(海藏).
○ 右脈浮而大 或大而弦 皆爲虛勞. 盖陽盛陰虛之證 暮多見之.
右脈虛微 細弦爲虛勞者 乃陰陽俱虛之證也 晨多見之(保命).

  虛勞治法444
○ 勞倦之疾 百脈空虛 非滋潤粘膩之物以養之 不能實也.
<古方>用鹿角膠 阿膠 牛乳 飴糖 酥酪 糖蜜 人參 杏仁 當歸 熟芐之類 正此意耳. 或者 妄施金石 燥熱等藥 以致氣血乾涸 心腎不交 故火炎於上 爲痰嗽 爲咯血 爲口乾 爲五心熱. 水走於下 爲遺精 爲赤白濁 爲小便滑數 誤矣哉(直指).
○ 虛損 皆因水火不濟 火降 則血脈和暢, 水升 則精神充滿, 但以調和 心腎爲主 兼補脾胃 則飮食進 而精神氣血 自生矣(入門).
○ 治損之法 損其肺者 益其氣, 損其心者 調其榮血, 損其脾者 調其飮食 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 緩其中, 損其腎者 益其精(難經).
○445 損其肝者 緩其中調 調血也.
問曰 當用何藥以治之?  答曰 當用四物湯 以其中有芍藥 故也(東垣).
○ 形不足者 溫之 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 以味穀 肉 果 菜 百味 珍羞無非補也.
今之醫者 不通其法 惟知 大補之道 輕則當歸 鹿茸 天雄 附子. 重則乳石 丹砂 加之以灼艾火轉盛 而水愈涸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綱目).
○ 『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曰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味陰也 補精以陰 求其本也 然乃穀菽果菜 出於天賦 自然冲和之味 故有食人 補陰之功 非烹飪 調和偏厚之味 出於人爲者也. ∴ 烹飪(팽임 : 잘 삶음)
又曰 形不足者 溫之 以氣溫養也 溫存以養使氣自充 氣充則形完矣.
曰補 曰溫 各有其旨 局方悉以溫熱藥 佐輔名曰 溫補 豈理也哉(丹心).
○ 虛損之證 峻補者 烏 附 天雄 薑 桂之屬.
            潤補者 鹿茸 當歸 蓯蓉之屬.
            淸補者 兩門冬 人參 地黃之屬也(得效).

  陰虛用藥445
○ 陰虛 卽血虛也. 凡陰虛證 每日午後 惡寒發熱 至晩 亦得微寒而解. 脈必虛濡而數 絶類瘧證 但瘧脈弦而 虛脈大弦爲辨耳.
若誤作瘧治 多致不救(醫鑑).
○ 陰虛 宜用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減四物湯 滋陰降火湯 淸离滋坎湯二方並見火門 補陰散 二宜丸 補陰丸 大 補陰丸 加減補陰丸 加味補陰丸 虎潛丸 濟陰丸 補陰瀉火湯 瀉陽補陰湯 大造丸 補天大造丸 入門大造丸 補天丸 混元丹 坎离旣濟丸 滋陰降火丸 陰虛暴絶治法.
【加減四物湯】
治陰虛勞損諸證 與下補陰瀉火湯 同 方見火門(入門) 潮熱盜汗 痰嗽咯血 脈沈數 肌肉消瘦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 黃連 胡黃連各5g 爲剉 入燈心一撮 同煎服(醫鑑).  火門 潮熱條 轉載 
【補陰散】
治陰虛火動證
白芍 當歸 白朮各5g 川芎 熟地黃 知母蜜炒 天門冬各4g 黃栢蜜炒 陳皮各3g 生地黃酒洗 甘草灸各2g 乾薑炒紫色1g. 入薑三片 水煎服(必用).  :  <一名>【補陰瀉火湯】方又見火門
【二宜丸】
治陰虛 補腎益陰
當歸 生地黃各等分.酒蒸7次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酒下70丸(入門).
【補陰丸】
治陰虛火動 潮熱盜汗 遺精夢泄 咯唾血 日漸羸瘁方見火門 
凡人陰 常不足 陽常有餘 故常補其陰 使陰與陽 齊則無病矣. 故補陰之藥 自少至老 不可缺也
熟地黃200g 黃栢塩水炒褐色 知母酒炒 龜板酥灸各120g 瑣陽酥灸 枸杞子 白芍藥酒炒 天門冬各80g 五味子40g 乾薑炒紫色16g(冬寒 加至24g). 爲末 煉蜜 入猪脊髓三條 和勻 丸如梧子大 每取80~90丸 空心 塩湯或溫酒 呑下(醫明). 火門轉載
【大補陰丸】
降陰火 壯腎水之要藥
黃栢塩酒拌炒褐色 知母酒炒各160g 熟地黃 龜板酥灸各240g.
爲末 猪脊髓 和煉蜜 爲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 70~90丸(入門).
【加味補陰丸】
補陰虛 瀉陰火
知母 黃栢各160g 牛膝 杜冲 巴戟 熟地 山茱萸各120g 肉蓯蓉 白茯苓 枸杞子 遠志 山藥 鹿茸 龜板各8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塩湯下80~90丸(入門).
【加減補陰丸】(丹心)
治陰虛 補陰扶陽
熟地黃320g 兎絲子 牛膝各160g 白芍藥 當歸 瑣陽 龜板各120g 虎骨 黃栢 山藥 杜冲 人參 黃芪各80g 破故紙 枸杞子各60g. 爲末 猪脊髓 入蜜和丸 塩湯下100丸(丹心).
【瀉陽補陰湯】
治酒色過度 妄泄眞陰 以致陰虛火動.
黃栢塩水炒6g 天門冬 貝母 黃連薑汁炒各4g 杏仁3g 知母 生地黃 紫菀 赤芍藥 天花粉 桔梗 片芩 當歸 白茯苓各2g 白朮1g 五味子9枚
剉作一貼 入梅1個 燈心一撮 同煎服. 卽東實西虛 瀉南補北湯也(醫鑑).
【虎潛丸】
治陰虛勞證
龜板 黃栢各160g 熟地黃 知母各120g 白芍藥 當歸 瑣陽各80g 陳皮 虎骨各40g 乾薑20g.
爲末 酒糊和丸梧子大 塩湯下7 0~90丸(丹心). <一方>煮 羊肉汁和丸 名曰【龍虎丸】(丹心).
【濟陰丸】
治陰虛虛勞
龜板 黃栢各108g 牛膝 兎絲子各50g 當歸 知母 瑣陽各40g 陳皮 虎骨 山藥 白芍藥 縮砂 杜冲 黃芪塩水炒 熟地黃各28g 枸杞子20g 破故紙14g.
爲末 以熟地黃酒蒸爲膏 和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 70丸(丹心).
【大造丸】445~446
治六脈虛微 血氣衰弱 此方 滋陰補陽壽之聖藥也.
紫河車一具 泔浸洗淨 盛竹器長流水中浸一刻 以回生氣盛 小瓦盆於木甑 或瓦甑內 蒸極熟 如糊 取出先傾自然汁 別貯將河車 石臼內擣千下 同前汁和勻 生乾地黃160g 龜板 杜冲 天門冬 黃栢塩酒炒各60g 牛膝 麥門冬 當歸身各48g 人參40g 五味子20g.
爲末 紫河車汁和米糊 爛擣作丸 以溫酒 或塩湯 任下100丸 日再服(集略).
【補天大造丸】
壯陽光 滋腎水 爲天地安泰 若虛勞之人 房室過度 五心煩熱 服之神效 久服 延年益壽
紫河車一具照前法蒸(泔浸洗淨 盛竹器長流水中浸一刻 以回生氣盛 小瓦盆於木甑 或瓦甑內 蒸極熟 如糊 取出先傾自然汁 別貯將河車 石臼內擣千下 同前汁和勻) 熟地黃 當歸酒洗 茴香酒炒 黃栢酒炒 白朮炒各80g 生乾地黃酒炒 天門冬 麥門冬 牛膝酒洗 杜冲炒各60g 枸杞子 五味子各28g 陳皮 乾薑各28g 側栢葉向東枝者焙80g
爲末 入河車 共擣 衆手爲丸 梧子大 米飮 或溫酒 任下100丸 日再服(回春).
【入門大造丸】
治氣血虛弱 陽物僅具形迹 面色萎黃 幷大病後 不能作呼喚聲 久服耳目聰明 鬚髮皆黑 延年益壽
紫河車一具照前法蒸熟 生地黃100g 用白茯苓80g 縮砂24g
三物以紗絹包之 入磁缸內 酒煮乾 再添酒煮 七次 取出 去砂苓不用. 盖地黃得砂仁 茯苓則入腎經故也
材料劑服法 與上大造丸(入門).  :  紫河車製法  :  (泔浸洗淨 盛竹器長流水中浸一刻 以回生氣盛 小瓦盆於木甑 或瓦甑內 蒸極熟 如糊 取出先傾自然汁 別貯將河車 石臼內擣千下 同前汁和勻)
【補天丸】
補陰虛
紫河車一具(製法如上) 入黃栢 龜板各80g 知母 杜冲 牛膝各40g 五味子28g 陳皮 乾薑各2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溫酒或白湯 下70丸(入門 丹心).
紫河車製法  :  (泔浸洗淨 盛竹器長流水中浸一刻 以回生氣盛 小瓦盆於木甑 或瓦甑內 蒸極熟 如糊 取出先傾自然汁 別貯將河車 石臼內擣千下 同前汁和勻)
【混元丹】
治虛勞羸瘦 痰嗽鬼疰
紫河車(製法如上) 人參60g 熟地黃 當歸 白朮 茯神各40g 木香 白茯苓各20g 乳香 沒藥各16g 朱砂8g 麝香0.8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人參湯 下50丸. <一名> 【紫河車丹】(入門).
【太上混元丹】
治勞損五藏 補眞氣.
紫河車一具(東流水洗淨)入麝香4g 在內縫定 於砂罐內 以酒五升 熬成膏 人參 肉蓯蓉 安息香酒煮 去滓 白茯苓各80g 沈香 乳香 朱砂水飛各40g 爲末 入河車膏 內擣千 下丸如梧子 大溫酒 下70~90丸(丹心).
【滋陰降火丸】
補陰虛
熟地黃80g 黃栢60g 知母 枸杞子 蓮肉 茯神 人參各40g.
爲末 以地黃酒 蒸作膏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入門).
【陰虛暴絶治法】(丹溪)
治陰先虧 而陽暴絶者 一人 年近六十 仲夏患滯下 又犯房勞 忽一晩走廁間 兩手舒散 兩眼開而無光 尿自出 汗如雨 喉如曳鉅 呼吸甚微 脈大而無倫次 可畏之甚 急煎人參膏 且灸氣海穴18壯 右手能動 又3壯 唇微動 連灌參膏至3盞 夜半後眼能動 盡人參1.2kg 方能言而索粥盡3kg痢止 6kg而安.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一方>春倍川芎 夏倍芍藥 秋倍地黃 冬倍當歸 <又>春加防風 夏加黃芩 秋加天門冬 冬加桂枝(綱目)
當歸 和血歸經, 芍藥 凉血補腎, 生地黃 生血寧心, 熟地黃 補血滋腎, 川芎 則行血通肝(丹心).
<劉宗厚> 曰 欲求血藥 其四物之謂乎.
夫川芎 血中氣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散 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 血中血藥也 通腎經 性味甘寒 能生眞陰之虛者也.
當歸 分三治 血中主藥也 通肝經性味辛溫 全用能活血 各歸其經也 芍藥 陰分藥也 通脾經 性味酸寒 能凉血 又治血虛腹痛 若求陰藥之屬 必於此而取則焉.  血門轉載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火動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咳嗽痰盛 咯唾血 飮食少思 肌肉消瘦 將成勞瘵
白芍藥 當歸各5g 熟地黃 麥門冬 白朮各4g 生地黃酒炒 陳皮各3g 知母 黃栢並塩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回春). 火門轉載
【淸离滋坎湯】 治陰虛火動 潮熱盜汗 痰喘心荒
熟地黃 生乾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當歸 白芍藥 山茱萸 山藥 白茯苓 白朮各3g 牧丹皮 澤瀉 知母 黃栢並塩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醫鑑). 火門轉載

  陽虛用藥446
○ 陽虛 卽氣虛也 脈微弱 少氣力 自汗不止者 陽虛 宜用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益胃升陽湯方見內傷 桂附湯 茸附湯 正氣補虛湯 增損樂令湯 參香散 三仙丹 四神丹 參芪健中湯 加減內固丸 鹿茸大補湯.
【桂附湯】
治陽虛血弱 虛汗不止
桂皮12g 附子炮8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茸附湯】
治 氣精血虛耗 潮熱盜汗
鹿茸 附子炮各10g
剉作一貼 薑七片 煎服(入門).
【正氣補虛湯】
諸虛 冷氣 宜服
人參 藿香 厚朴 黃芪 白芷 當歸 熟地黃 川窮 茯神各3g 肉桂 五味子 白朮 半夏 附子 丁香 木香 乾薑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增損樂令湯】
治虛勞 陽氣不足
半夏6g 黃芪 人參 橘皮 白茯苓 當歸 桂心 細辛 前胡 麥門冬 白芍藥 甘草各3g 附子炮 熟地黃各1.5g 遠志1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參香散】
治虛勞 羸瘦氣少 漸成勞瘵.
人參 白朮 黃芪 山藥 白茯苓 蓮肉各4g 甘草3g 烏藥 縮砂 橘紅 乾薑各2g 丁香 木香 白檀香 沈香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三仙丹】
治虛勞證 腎與膀胱虛冷 耳聾目暗
蒼朮80g(以葱白一握同炒黃去葱) 川烏40g(以塩20g同炒裂) 茴香120g炒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溫酒 下50~70丸 忌諸血(入門).  :  <一名>【長壽元】(局方)
【四神丹】
補眞元虛損 陽氣衰少 精髓耗傷 水火不交
雄黃 雌黃 硫黃 朱砂各40g 硏細入 磁盒內 塩泥固濟 慢火燒煆 一伏時 取出 硏細
以糯米粽和 丸如豆大 每一粒 空心 新汲水 呑下(入門).
【參芪健中湯】446~447
治虛損少氣四肢倦怠飮食少進
當歸身6g 人參 黃芪 白朮 陳皮 白茯苓 白芍藥 生乾地黃酒炒各4g 甘草2g 五味子1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集略).
【鹿茸大補湯】447
治虛勞少氣一切虛損
肉蓯蓉 杜冲各4g 白芍藥 白朮 附子炮 人參 肉桂 半夏 石斛 五味子各3g 鹿茸 黃芪 當歸 白茯苓 熟地黃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煎服(入門).
【四君子湯】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 氣少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
<方氏>曰 人參補肺扶脾 白朮健脾燥濕 茯苓降氣滲濕 甘草補胃和中. 譬如 寬厚和平之君子 不爲奸險卒暴之行也. <醫鑑>曰 人參 補元氣 白朮健脾胃 茯苓滲濕 又引人參下行 補下焦 元氣(入門).氣門轉載
【益胃升陽湯】治內傷諸證 盖血脫益氣 古聖人之法也 先理胃氣 以助生發之氣 此藥主之
白朮6g 黃芪4g 人參 神麯炒 當歸身各3g 陳皮 甘草各2g 升麻 柴胡 生黃芩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加減內固丸】治命門火衰 腎寒陰痿 元陽虛憊
巴戟 肉蓯蓉 山茱萸 兎絲子各120g 破故紙100g 石斛 胡蘆巴各80g 茴香40g 附子2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 下50~70丸(入門). 前陰轉載
 
  陰陽俱虛用藥447
○ 陰陽俱虛 謂氣血皆不足也 宜用雙和湯 八物湯 十全大補湯 加味十全大補湯 黃芪十補湯 固眞飮子 人參養榮湯 補益養榮湯 凝神飮子 二至丸 異類有情丸 是齊雙補丸 古庵心腎丸 究原心腎丸二方見下 滋陰大補丸 加味虎潛丸 滋血百補丸 滋腎百補丸 沈香百補丸(諸方).
【雙和湯】
治心力俱勞 氣血皆傷 或房室後勞役 或勞役後犯房 及大病後 虛勞氣乏 自汗等證.
白芍藥10g 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各4g 桂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水 煎服.
 :  <一名> 【雙和散】乃建中湯 四物湯合爲一方 大病後 虛勞氣乏 最效(諸方).
【八物湯】  :  <一名>【八珍湯】(回春).
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十全大補湯】
治同上 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又治虛勞自汗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 黃耆 肉桂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
 :  <一名> 十補湯 ,<又名> 十全散. 黃芪建中湯 八物湯合爲一方.
治氣血俱衰 陰陽並弱 法天地之成數也(海藏).
【加味十全大補湯】
治虛勞 氣血俱損 漸成勞瘵
十全大補湯(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熟地黃 白芍藥 當歸 黃耆 肉桂各4g) 加柴胡4g 黃連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黃芪十補湯】
治補虛 勞養血氣
白芍藥6g 黃芪 當歸 熟地黃 茯神各3g 人參 白朮 酸棗仁 半夏 陳皮 五味子 肉桂 烏藥 麥門冬 甘草各2g 木香 沈香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直旨).
【固眞飮子】
治陰陽兩虛 氣血不足 飮食少思 五心煩熱 潮熱自汗 精氣滑脫 行步無力 時或泄瀉 脈度沈弱 咳嗽痰多將成勞瘵.
熟地黃6g 人參 山藥 當歸 黃芪蜜炒 黃栢塩酒炒各4g 陳皮 白茯苓 杜冲炒 甘草灸各3g 白朮 澤瀉 山茱萸 破古紙炒各2g 五味子10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
盖門冬 地黃 雖滋陰 久則滯 爲滯經 致生癰疽 金石桂附 雖助陽 久則積溫成熱 耗損眞陰 惟此方 備五味合氣 冲和凉血 理脾胃 充腠理 補五藏 無寒熱 偏倂過不及之失 中年已上之人 可以常服(入門).
【人參養榮湯】
 治虛勞成損 氣血不足 消瘦倦怠 氣短食少 或寒熱自汗
白芍藥酒炒8g 當歸 人參 白朮 黃芪蜜炒 肉桂 陳皮 甘草灸各4g 熟地黃 五味子 防風各3g 遠志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 虛甚 則蜜丸 常服亦可(回春).
【補益養榮湯】
治虛勞 氣血俱損 及五勞七傷.
熟地黃6g 當歸身 白芍藥 白茯苓 白朮 陳皮各4g 川芎 人參 知母 黃栢 甘草2g 五味子9粒.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集略).
【二至丸】
補虛勞 氣血俱損 滋陰降火
熟地黃 龜板 白朮 黃栢各120g 生地黃 山茱萸 當歸 知母各80g 兎絲子 肉蓯蓉 黃芪 牛膝 枸杞子 破故紙 五味子 白芍藥 虎脛骨 白茯苓 杜冲 山藥 陳皮 人參各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塩湯或溫酒 下80丸至100丸. 名二至者 取冬至陽生 夏至陰生之義也(入門).
ː<一名>【調元多子方】 夫婦皆服 其效如神(集略).
【異類有情丸】447
治虛勞 補氣血兩虛
鹿角霜 龜板酥灸各三兩六錢(134g) 鹿茸酒洗酥灸 虎脛骨酒煮酥灸各二兩四錢(90g)
爲末 雄猪脊髓九條 同煉蜜擣 丸梧子大 空心塩湯 下70~80丸.
盖 鹿 陽也 ?虎 陰也. 血氣有情 各從其類 非金石草木例也. 如厚味 善飮之人 可加猪膽汁一二合 以㝢降火之義 中年覺衰者 便可服餌(入門).
【是齊雙補丸】448
平補氣血 不燥不熱.
熟地黃(補血) 兎絲子(補氣)各30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酒飮 下70丸(丹心).
【滋陰大補丸】
治虛勞 補心腎.
熟地黃75g 牛膝 山藥各60g 杜冲 巴戟 山茱萸 肉蓯蓉 五味子 白茯苓 茴香 遠志各40g 石菖蒲 枸杞子各20g 爲末 蒸棗肉 和蜜 爲丸梧子大 塩湯或溫酒 下70~90丸.
此藥 與加味虎潛丸 相間服之. 所謂 補陰和陽 生血益精 潤肌膚 强筋骨 性味淸 而不寒 溫而不熱 非達造化之精微者 未足與議於此也(丹心).
【加味虎潛丸】
 治虛勞 補心腎.
熟地黃160g 牛膝80g 人參 黃芪 白芍藥炒 黃栢酒浸炒 當歸 山藥各40g 破故紙炒 杜冲炒 五味子各30g 兎絲子 龜板 虎脛骨並酒浸一宿酥灸黃 枸杞子 ?陽酥灸各20g
爲末 煉蜜和 猪脊髓 爲丸梧子大 每100丸 溫酒 塩湯任下(丹心).
【滋血百補丸】
治虛勞 補血氣 滋陰.
熟地黃 兎絲子各160g 當歸 杜冲酒炒各80g 知母 黃栢並塩酒炒各40g 沈香20g.
爲末 酒糊和丸梧子大 塩湯下70丸(丹心).
【滋腎百補丸】
治虛勞 補血氣 滋陰
熟地黃160g 當歸 兎絲子各80g 知母 黃栢並塩酒炒 山藥 甘菊 楮實子 杜冲炒各40g 靑塩20g 沈香10g.
爲末 酒糊和丸梧子大 塩湯下70丸(丹心).
【沈香百補丸】
治 虛勞補血氣
熟地黃120g 兎絲子80g 杜冲 肉蓯蓉 山藥 當歸各60g 知母 黃栢並塩酒炒 人參各40g 沈香20g.
爲末 酒糊和丸梧子大 塩湯下70丸(丹心).

  心虛藥448
○ 心虛 血氣不足 以成虛勞. 宜用天王補心丹 加味寧神丸 加減鎭心丹 淸心補血湯方並見神門 大五補丸 古庵心腎丸 究原心腎丸.
【天王補心丹】寧心 保身 令人不忘 除怔忡 定驚悸 養育心神.
生乾地黃酒洗160g 黃蓮酒炒80g 石菖蒲40g 人參 當歸酒洗 五味子 天門冬 麥門冬 栢子仁 酸棗仁炒 玄蔘 白茯神 丹蔘 桔梗 遠志各2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朱砂爲衣 臨臥 以燈心竹葉煎湯 呑下30~50丸(回春). 神門轉載
【加味寧神丸】治 心血不足 怔忡 驚悸 健忘 恍惚 一切痰火之證.
生乾地黃60g 當歸 白芍藥 白茯神 麥門冬 陳皮 貝母炒各40g 遠志薑製 川芎 各28g 酸棗仁炒 黃蓮 甘草 各20g.左爲末 蜜丸 綠豆大 朱砂爲衣 棗湯下 50~70丸(集略). 神門 神病治療藥餌 轉載
【加減鎭心丹】治氣血不足 心神虛損
天門冬 黃芪蜜灸 當歸身酒焙 熟地黃各60g 麥門冬 生乾地黃 山藥 白茯神各40g 五味子 遠志薑製汁製 人參20g. 爲末 蜜丸菉豆大 朱砂爲衣 溫酒 或米飮下50~70丸(北窓). 神門 脫營失精 轉載
【淸心補血湯】治勞心思慮 損傷精神 頭眩目昏 心虛氣短 驚悸煩熱
人參 當歸 白芍藥炒 白茯神 酸棗仁炒麥門冬各4g川芎 生地黃 陳皮 梔子炒 甘草灸各2g五味子15粒.水煎服(寶鑑).
 :  醫鑑 名【補血湯】.  :  必用方 名【當歸飮】神門 驚悸 轉載
【大五補丸】
補虛勞不足 能交濟水火
天門冬 麥門冬 石菖蒲 茯神 人參 益智仁 枸杞子 地骨皮 遠志 熟地黃各4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酒飮任下50~70丸(海藏).
【古庵心腎丸】
治勞損 心腎虛 而有熱 驚悸 怔忡 遺精 盜汗 目暗 耳鳴 腰痛脚痿 久服黑髮 令人有子
熟地黃 生乾地黃 山藥 茯神各120g 當歸 澤瀉 黃栢塩酒炒各60g 山茱萸 枸杞子 龜板酥灸 牛膝 黃連 牧丹皮 鹿茸酥灸各40g 生甘草20g 朱砂40g爲衣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朱砂爲衣 空心塩湯 或溫酒 呑下100丸.
法曰 心惡熱 腎惡燥 此方淸熱潤燥 補精益血 治心腎之 聖藥也(丹心).
ː凡人 年老有患 無子者 有患白髮者 <予>曰 無子責乎腎 髮白責乎心 何則腎主精 精盛則孕成. 心主血 血盛則髮黑. 今也 嗜慾無窮 而虧 其本然之眞. 憂慮太過 而損其天然之性 心君 火也.君火 動而相火翕然 從之相火 動則天君亦瞀亂 而不寧矣. 是二者 有相須之道焉. 盖天地間 不過陰陽五行而已.五行 有相生者 有相制者 今心火上炎 由乎腎水虧 而不能制耳 是髮白不獨 由於心也 腎精妄泄 由乎心之所逼 而使之 是無子不獨由於腎也. 今粗具一方 補血生精 寧神降火 庶乎兼治(方廣).
【究原心腎丸】
治虛勞 水火不交濟 怔忡盜汗 遺精赤濁
兎絲子120g酒浸 牛膝 熟地黃 肉蓯蓉 鹿茸 附子炮 人參 遠志 茯神 黃芪 山藥 當歸 龍骨 五味子各40g. 爲末 以浸兎絲酒煮 糊和丸梧子大 棗湯下70~90丸(入門).

  肝虛藥448
○ 治虛勞 肝損 面無血色 筋緩目暗 宜用四物湯 方見血門 雙和湯 方見上 補肝丸 方見五藏 黑元 歸茸元 拱辰丹 滋補養榮丸.
  【四物湯】通治血病 方見上 陰虛用藥
  【雙和湯】治心力俱勞 氣血皆傷 或房室後勞役 或勞役後犯房 及大病後 方見上 陰陽俱虛用藥
【黑元】
治虛勞 陰血耗竭 面色黧黑 耳聾目暗 脚弱腰痛 小便白濁.
當歸酒浸80g 鹿茸酥灸40g
爲末 烏梅肉爲膏和 丸梧子大 溫酒 呑下50~70丸(得效).
【歸茸元】
治 虛勞肝損 虛勞 陰血耗竭 面色黧黑 耳聾目暗 脚弱腰痛 小便白濁(入門).
當歸 鹿茸各等分 爲末 烏梅肉爲膏和 丸梧子大 溫酒 呑下50~70丸.
【拱辰丹】448~449
凡男子 方當壯年 而眞氣猶怯 此乃禀賦素弱 非虛而然 僣燥之藥 尤宜速戒滋益之方 羣品稍衆 藥力細微 難見功效 但固天源一氣 使水升火降 則五藏自和 百病不生 此方主之
鹿茸酥灸 當歸 山茱萸各160g 麝香20g.
另硏爲末 酒麪糊和 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下70~100丸(得效).
【滋補養榮丸】449(集略)
治虛勞 氣血俱不足 精神短少 脾胃虛弱 專補肝血.
遠志 白芍藥 黃芪 白朮各60g 熟地黃 人參 五味子 川芎 當歸 山藥各40g 陳皮32g 白茯苓28g 生乾地黃20g 山茱萸16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淸米飮 下70~90丸(集略).

  脾虛藥449
○ 虛勞證 肌肉消瘦 飮食不進 此是脾虛. 宜用天眞元 還元丹二方並見內傷 橘皮煎元 參苓白朮散方見內傷 烏朮丸 潤腎丸 大山芋元 參朮調元膏 參苓白朮丸 九仙王道糕三方見內傷.
【天眞元】治內傷 脾腎俱虛 飮食不進 津液枯渴 形容羸瘁
肉蓯蓉 山藥(生者) 天門冬各375g 當歸450g 爲末 精羊肉4.2kg 批開入藥 在內裹定扎縛 入糯米酒4甁中煮 令酒乾 在入水2升 又煮候肉爛如泥 乃入黃芪末187.5g 人參末112.5g 白朮末75g 熟糯米飯焙 爲末375g 拌勻同擣 作丸梧子大 每服100丸. 日三次 一日約服300丸 若難作丸 則入蒸餠 同擣爲丸 溫酒或塩湯 送下. ː曾 脫血肌瘦 絶不入食 行步不得 手足痿弱 血氣乾槁 形神不足 如滑腸不食 守死無法.可治者 如咽喉窄 下食不得 只能5~7粒 漸漸服之 粒數多 則便可 養起 久服 令人面色紅潤 滋血 生津液 大便乾燥者 服之者 潤(得效). (得效) 內傷調補藥 轉載
【橘皮煎元】
治脾腎大虛 不進飮食 肌肉消瘦 虛弱憔悴 及久瘧久痢.
橘皮200g 甘草132g 當歸 萆薢 肉蓯蓉 吳茱萸 厚朴 肉桂 陽起石 巴戟 石斛 附子 菟絲子 牛膝 鹿茸 杜冲 乾薑各40g 爲末 用酒一升半 於瓷器 入橘皮末 煎熬如餳 却入諸藥末 攪勻擣 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塩湯下50~70丸(入門).
【烏朮丸】
治虛勞 補脾腎 壯筋骨 煖下元.
蒼朮東流水浸十日去皮切焙300g 川烏米泔浸五日換泔炮去皮臍 川椒取開口者燒塼令紅以炒潑塼安椒盖出汗取紅 靑皮去白各120g靑塩40g 另硏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塩湯 或溫酒下30~50丸.(類聚).
【潤腎丸】
治脾腎虛損 形瘦而靑黃.
蒼朮600g用韭菜600g擣取汁伴勻九蒸九晒 又用茴香300g.同煮一次去火茴香 熟地黃600g 五味子300g 乾薑40g夏20g春秋28g 爲末 蒸棗肉和 丸梧子大 空心米飮 下100丸. 此方與後陰門黑地黃丸同而製法異(入門).
【大山芋元】
治虛弱羸瘦 脾胃虛弱 飮食減少 或大病後氣不復常 漸成勞損
山藥150g 甘草140g 大豆黃卷炒 熟地黃 當歸 肉桂 神麯炒50g 人參 阿膠各32.8g 白朮 麥門冬 防風 白芍藥 杏仁 川芎各30g 白茯苓 柴胡25g 乾薑15g 白斂10g
爲末 大棗100枚蒸取肉 入煉蜜和 丸如彈子大 每一丸 以溫酒或米飮 嚼下(局方).
【還元丹】治內傷虛損 安五藏 消百病 實精髓 固元氣 大能令瘦者
肥黃犍牛肉 勿拘多少 去筋膜 切作棊子 大河水洗 數遍 仍浸一宿 再洗數遍 水淸爲度 用好酒 同入磁缸內 油紙封口 用桑柴火煮一晝夜 取出 焙乾爲末 其色如黃沙 爲佳 焦黑不可用 每肉末300g 入後藥(蓮肉 山藥並葱塩同炒去葱塩 白茯苓 茴香微炒並爲末各150g) 和勻 用煮棗肉硏爲膏 加好酒 入前藥末 搜和擣 作丸梧子大 晒乾透空心溫酒 下50~70丸 初則日進3服 久則止進1服 和劑勿用 麪糊米飮之類 其藥不靈(活人心).  :  <一名>【返本丸】(丹心). 
【參苓白朮散】治內傷 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或吐瀉 凡大病後 調助脾胃 此藥極妙.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灸各12g 薏苡仁 蓮肉 桔梗 白扁豆 縮砂各6g.
爲末 每8g 棗湯 點服. ː剉取40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亦可(入門). 內傷調補藥 轉載
【參苓白朮丸】治病後 元氣虛弱 此藥養元氣 補脾胃 進美飮食 淸火 化痰 解鬱
白朮土炒100g 蓮肉 桔梗 薏苡仁各80g 人參 白茯苓 山藥炒 陳皮 半夏製 白扁豆 黃連二味並薑汁炒 當歸 香附子 遠志 甘草各40g 縮砂 石菖蒲各2g. 爲末 薑棗煎湯 打神麴末40g 煮糊和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內傷調補藥 轉載
【參朮調元膏】扶元氣 健脾胃 進飮食 潤肌膚 生精血 眞仙丹也.
雪白朮600g 人參150g並剉作片 入磁鍋 淨水十椀 熬取汁二椀 去渣 將二次 汁濾淨 慢火熬 至二椀 加入蜜 半斤 再熬至稠 埋土中 三日取出 日服3~4次 白湯下(回春). 內傷轉載
【九仙王道糕】養精神 扶元氣 健脾胃 進飮食 補虛損 生肌肉 除濕熱.
蓮肉 山藥 白茯苓 薏苡仁各160g 麥芽炒 白扁豆炒 芡仁各80g 柿霜40g 白砂糖800g
爲細末 入粳米粉5升 蒸糕晒乾 任意食之(回春). 內傷轉載

  肺虛藥449
○ 虛勞證 咳嗽痰盛 氣急 或唾血 此爲肺虛 宜用人參膏 獨參湯二方見氣門 人參黃芪散 團參飮子 保和湯方見下.
【人參黃芪散】
治虛勞 客熱潮熱 盜汗 痰嗽 唾膿血.
鱉甲酥灸6g 天門冬4g 秦芃 柴胡 地骨皮 生乾地各3g 桑白皮 半夏 知母 紫菀 黃芪 赤芍藥 紫菀 甘草各2g 人參 白茯苓 桔梗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人參膏】治元氣虛乏 精神短少 言語不接 能回元氣 於無何有之鄕 王道也
人參600g 切片 砂鍋內水 浮藥一指 文武火煎 乾一半 傾在別處 又將渣 如前煎三次 嚼參無味乃止 却將前汁 入鍋內熬成膏 隨時服(日服5~6匙). 有肺火與天門冬 對用甚妙(入門).  氣門轉載
ː人參 治脾肺 陽氣不足 能補氣 促短氣少氣 非升麻爲引用不能補 上升之氣 升麻一分 人參三分 爲相得也 若補下焦元氣 瀉腎中火邪 茯苓爲之使(東垣).ː人參膏 獨參湯 須以長流水煎服 乃有奇效(醫說)
【獨參湯】治虛勞 吐血後 羸弱 氣微少 大人參80g去蘆 剉作一貼 入棗5枚 以長流水 濃煎服(新書). 氣門轉載
【團參飮子】治七情咳嗽 勞傷肺脾 多唾膿血 漸成肺痿 將作勞瘵
人參 半夏 紫菀 阿膠珠 百合 款冬花 天門冬 杏仁 經霜桑葉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五味子15粒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丹心). 咳嗽轉載
【保和湯】治虛勞 勞嗽肺痿 唾膿血. 方見下 葛可久治虛勞十藥

    腎虛藥449
○ 腎藏 有二 左爲腎 右爲命門 腎屬水 水不足 則爲陰虛 命門屬火 火不足 則爲陽虛.
○ 腎虛 宜用六味地黃元 太極丸 陰煉秋石丹 八味補腎丸 冷補丸 腎氣丸 三一腎氣丸 延年益壽不老丹方見身形 無比山藥元 補腎養脾丸
○ 命門虛 宜用八味丸 加減八味丸二方並見五藏 小兎絲子元 三味安腎丸 九味安腎丸 小安腎丸 加減內固丸 陽煉秋石丹 秋石五精丸 增益歸茸元.
○ 腎與命門俱虛 宜用玄菟固本丸 班龍丹 陰陽煉秋石丹 茸珠丸.
【六味地黃元】
治虛勞 腎氣衰弱 久新憔悴 寢汗發熱 五藏齊損 瘦弱虛煩 骨蒸痿弱 脈沈而虛方見五藏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塩湯 空心 呑下五七十丸.
血虛陰衰 : 熟地黃爲君, 精滑 : 山茱萸爲君, 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 : 白茯苓爲君, 小便淋澁 : 澤瀉爲君,
心氣不足 : 牧丹皮爲君, 皮膚乾澁 : 山藥爲君(正傳). 五藏轉載
ː此藥 專補左尺腎水 兼理脾胃 少年水虧火旺 陰虛之證 最宜服之.
ː凡人年幼 被誘慾太早者 根本受傷 及禀賦薄者 劚喪之 過隱諱 不敢實告 以致元氣虛憊 或遺精盜汗 神疲力怯 飮食不生肌肉 面白五心發熱 夏先惡熱 冬先怕寒 腰疼膝重 頭暈目眩 故曰 水一虧 則火必勝 火動則肺金受剋 而痰嗽作矣 或勞汗當風 面生粉刺 則虛損成矣. 宜服此藥 可保無虞(回春).
【太極丸】
治腎虛
黃栢104g (屬木). 知母56g(屬水). 破故紙112g(屬火). 胡桃肉48g(屬金). 縮砂20g(屬土).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塩湯 下30~50丸(入門).
【陰煉秋石丹】(陰煉淡秋石)
治虛勞 諸般宿疾 大能滋陰降火 製法詳見雜方 每取30丸 空心溫酒 呑下
ː此藥 治虛勞 羸弱 鍼灸不效 頭眩腹脹 痰喘 積年腫滿 年少色慾過度 末老眼昏 膝疼 遺泄 白濁 腰背時450痛 服之 眞還元 衛生之寶也 如竹器 損以竹 補之 金器 損以金補之 以人補人 眞得其眞 此藥能 洞入骨體 無所不至 非惟去疾 可以常服 有功久病 人只數服 極爲神效 實能再生人也(得效).
∴ 以下 雜方轉載
【陰煉秋石法】
ː 人尿多聚 置大盆中 以新水相和 攪轉100匝 放令澄淸 辟去淸水 只留濁脚 又以新水 同攪 水多爲妙又傾去淸水 如此10餘次 直候無臭氣 水香爲止 鋪厚紙於篩 乃傾在紙上 瀝去 淸水晒乾 爲末 以初男乳汁和勻 如膏 烈日中暴乾 如此9度 色如粉白. 盖假太陽氣也 謂之陰煉秋石 能滋陰降火(入門). 雜方轉載

450【八味補腎丸】
治虛勞 補腎 滋陰
熟地黃 兎絲子各320g 當歸身150g 肉蓯蓉200g 山茱萸100g 黃栢 知母並酒炒各40g 破故紙酒炒2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溫酒 或塩酒 呑下50~70丸(丹心).
【冷補丸】
治虛勞腎損 或誤服燥熱 腎水焦枯 口渴目暗 耳聾腰痛.
麥門冬 天門冬 生乾地黃 熟地黃 牛膝 白芍藥 地骨皮石斛 玄參 磁石 沈香各等分.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塩湯下70丸(入門).
【腎氣丸】
治虛勞腎損
六味地黃元方見上一劑 加五味子150g 乃滋肺之源 以生腎水也(易老).
ː 水泛爲痰之聖藥 血虛發熱之神劑 又能補肝 盖腎肝之病 同一治 故也(回春)
ː金匱要略方
功用  :  治虛勞腰痛及男子消渴小便多婦女轉胞不得溺
藥品  :  熟乾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茯苓 牧丹皮 澤瀉各112.5g 附子(炮).一枚 桂枝75g.
製法  :  共硏 細末 煉蜜 爲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  :  每服十五丸 加至二十丸. 溫酒 送下 日再服.
雜論  :  此方 以熟地黃 山藥 滋腎臟之陰 山茱萸 附子 壯腎臟之陽 桂枝 化腑氣 茯苓 行水道 牧丹皮 澤瀉 排除血液中毒質. 使腎臟之機能 健則小便之多者 能少 祕者可通 腎臟之精血 充則虛損可除 而腰痛可止矣.
ː千金方
功用  :  虛勞不足諸證.
藥品  :  乾地黃300g 山茱萸 山藥各150g 澤瀉 牧丹皮 茯苓各112.5g 桂心 附子各75g.
製法用法  :  同上.
雜論 : 此方 改金匱方之 桂枝爲桂心易 表散爲溫下. 純爲溫補下元之劑. 故於肝腎 虛勞 最對證. 崔氏改桂心爲肉桂 八味丸之功用 大著實抄襲 此方也. 叅看 八味地黃丸 條.
ː濟生方
功用  :  治腎氣不化小便濇數.
藥品  :  熟地黃150g 茯苓112.5g 山藥山茱萸各75g 牧丹皮 澤瀉各56.3g 牛膝 車前子各37.5g 附子 肉桂各18.8g
製法  :  同上. 用法  :  每服十五丸 空腹時 淡鹽湯 送下 一日三次.
雜論  :  此方 專爲健利腎臟之機能 而設 用千金腎氣丸法. 減熟地黃 以防膩重 茯苓以滲水 加牛膝 車前子 以導竅於蒸化利水 兩得其妙 但牛膝 滑精 精不固者 勿用.ː 黑地黃丸 加五味子. 已上 辭典轉載
【八味丸】治命門火不足 陽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或塩湯 下五七十丸. 若 加五味子 名曰【腎氣丸】 (仲景)  
【加減八味丸】專補腎水兼補命門火.
熟地黃75g 山藥微炒 山茱萸各37.5g 澤瀉酒蒸 牧丹皮 白茯苓各30g 五味子略炒56.5g 肉桂18.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五更初未言語時 塩湯或溫酒下 五七十丸.
又晩間 空腹再服.或以此材 細剉煎服.名曰加減八味湯(得效).
【三一腎氣丸】
治虛勞 補心腎 諸藏精血 瀉心腎 諸藏火濕
熟地黃 生乾地黃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 瑣陽 龜板各112..5g 牛膝 枸杞子 人參 麥門冬 天門冬各75g 知母 黃栢並塩炒 五味子 肉桂各3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 下70丸
ː此方 有補有瀉. 夫五藏藏精血者也 精血一虛 邪水乘之 而爲濕熱 補者所以補其精血 瀉者 所以瀉其濕熱也. 此方 旣有知母 黃栢 以瀉火 茯苓 澤瀉 以滲濕尤爲備也
ː<古方> 如腎氣丸 固本丸 補陰丸 俱是滋陰補血之劑 然固本丸 胸滿有痰者 忌之, 補陰丸 脾虛有濕者忌之, 惟腎氣丸 專於補腎滋陰 而兼理痰 濕最爲切當. 但品味 數少不足 以盡其變 今將三方 合而爲一 名曰【三一腎氣丸】 其閒補瀉兼施 庶乎可也(方廣).
【延年益壽不老丹】能生精 補腎
何首烏(赤色150g 白色150g 合)300g米泔浸軟 以竹刀 刮去皮 切作片 黑豆煎汁浸 陰乾 却用甘草汁 伴晒乾 搗末 不許蒸熟 地骨皮酒洗晒乾 白茯苓酒洗晒乾各188g 生乾地黃酒浸一宿晒乾 熟地黃酒洗晒乾 天門冬酒浸三時去心晒乾 麥門冬酒浸三時去心晒乾 人參去蘆各112g 右細末 煉蜜和丸梧子大 溫酒下30~50丸
此藥 千益百補 服之十日 或一月 自己知爲別等人 常服功效 難盡言 實呂祖之炒梯(必用方).身形門 轉載
【延齡固本丹】能補精 益血氣
兎絲子酒浸焙乾 肉蓯蓉(酒洗)各150g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蒸) 山藥 牛膝(酒洗) 杜沖(薑酒炒) 巴戟(酒浸) 枸杞子 山茱萸(酒蒸) 白茯苓 五味子 人參 木香 栢子仁各80g 覆盆子 車前子 地骨皮各60g 川椒(去合目) 石菖蒲 遠志 澤瀉各40g 爲細末 煮稀麪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 80丸.
ː 婦人 加當歸 赤石脂各40g. 忌食 蘿葍 葱 蒜 牛肉 醋酸物 飴糖 羊肉(回春).身形門 轉載
【無比山藥元】
治虛勞 補腎 益精血
五味子240g 肉蓯蓉160g 菟絲子 杜冲各80 赤石脂 茯神 山茱萸 巴戟 牛膝 澤瀉 熟地黃各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酒或米飮 下70~90丸
ː服此藥 7日後 身輕體潤 面光手足煖 音聲淸亮 時其驗也. 10日後 長肌肉 通中入腦 鼻必酸疼 勿怪(局方).
【補腎養脾丸】
治虛勞諸證
熟地黃薑汁浸 肉蓯蓉 人參 黃芪蜜灸 白朮 當歸酒洗 白茯苓 山藥各80g.杜冲炒 破故紙炒 牛膝酒洗 五味子各60g知母 黃栢並酒炒 白芍藥各40g 肉桂 沈香各28g 甘草灸2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米飮 下100丸(北窓).
【小兎絲子元】
治虛勞腎損 陽氣衰少 小便滑數
兎絲子200g 山藥(80g중30g 糊丸用) 蓮肉各80g 白茯苓40g 爲末 山藥糊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下70~90丸(局方).
【三味安腎丸】
治下虛 腎氣不得歸元 變見諸證 用此補腎 令其納氣
破故紙 茴香並炒 乳香各等分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塩湯下30~50丸(入門).
【九味安腎丸】
治腎虛腰痛 目眩耳聾 面黑羸瘦方見腰部
胡蘆巴 破故紙炒 川練肉 茴香 續斷各60g 桃仁 杏仁 山藥 白茯苓各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50~70丸(三因).
【小安腎丸】
治虛勞 腎氣冷憊 夜多漩濁 漸覺羸瘦 面黑目暗 耳鳴 牙齒蛀痛.
香附子 川練子各300g用塩75g 水2升 同煮 候乾剉焙 茴香炒225g 熟地黃150g 川烏炮 川椒炒各75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或溫酒任下30~50丸(得效).
【陽煉秋石丹】
治虛勞 諸般冷疾 久年腎虛勞損 久服壯陽起痿 臍下如火 此藥能洞入骨髓 壯陽補陰 眞還元 衛生之寶也. 故<一名> 【元陽秋石丹】 <一名> 【還元丹】製法 詳見 雜方.
每取30丸 空心 以溫酒呑下(得效).
【陽煉秋石法】雜方轉載
ː人尿多聚 置盆中 入皂角汁少許 以殺其穢 攪100餘遭 直候小便澄淸 白濁皆碇 辟去淸水 只取濁脚又入水攪100餘匝 更澄淸去水 取濁 更以布濾去滓 取濃汁 入淨鍋內熬 乾刮下 擣篩 再入鍋 以淸水煮令化乃於箕筲內布厚紙兩重 傾汁于其上 淋過去水 再入鍋熬乾 又用湯煮化 布紙淋汁 如未潔 白更 准丁淋 候色如霜雪 卽止 因入固濟 砂盒內 歇口火煆 成汁傾出 候瑩白玉色 卽止 細硏入砂盒 乃固濟頂火 四兩 養七晝夜 久養火尤善 謂之陽煉秋石. 治諸般冷疾 久年虛損 服之皆愈
ː煉秋石 謂之 取龍虎水法 龍屬木 虎屬金 卽童男 童女之稱. 擇年方十三四十五六無疾病 未破陰陽
者 各置淨室 淸潔飮食 用磁缸 收貯 小便積至一二石煉 用但功力甚大 故只取無病人 小便積多 亦可煉用(入門).
【加減內固丸】治命門火衰 腎寒陰痿 元陽虛憊
巴戟 肉蓯蓉 山茱萸 兎絲子各120g 破故紙100g 石斛 胡蘆巴各80g 茴香40g 附子2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下 或塩湯下50~70丸(入門). 前陰部 陰冷轉載
【秋石五精丸】
治虛勞 腎虛陽衰
蓮肉240g 白茯苓80g 秋石40g 川椒 茴香並微炒各20g
爲末 以人乳汁和 丸梧子大 溫酒或米飮下50~70丸(必用).
【增益歸茸元】450
治虛勞腎衰 補精血 養陽氣.
熟地黃 鹿茸 五味子 大當歸各150g 山藥 山茱萸 大附子炮 牛膝酒浸 肉桂各75g 白茯 牧丹皮 澤瀉酒浸各37.5g爲末 用鹿角膠300g 剉入石器中 入酒少許 熔化和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或塩湯下50~70丸.
ː <一法> 膠作末 酒和作丸 亦可(得效).
【玄菟固本丸】451
治虛勞 下元衰弱 能滋陰助陽
免絲子600g酒製 取淨末300g 熟地黃 生乾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五味子 茯神各150g 山藥微炒112.5g 蓮肉 人參 枸杞子各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下80~90丸(丹心).
【班龍丹】(正傳)身形轉載
治虛勞 補身長氣血精 延年益壽方見身形 (正傳)
【斑龍丸】常服 延年益壽,
鹿角膠 鹿角霜 兎絲子 栢子仁 熟地黃各300g 白茯苓 破故紙各150g 爲磨 爲細末 酒煮米糊和丸 或以鹿角膠 入好酒 烊化 和丸梧子大 薑鹽湯下五十丸 昔蜀中 有一老人 貨此藥於市 自元壽三百八十歲矣
每歌曰 尾閭不禁滄海竭 九轉金丹都謾說 惟有斑龍頂上珠 能補玉堂關下血 有學其道者 傳得此方 彼老人化爲白鶴, 飛去不知所終(正傳). 身形轉載
【茸珠丸】
治虛勞腎損 兼補命門陽衰
鹿茸 鹿角霜 鹿角膠 熟地黃 當歸各60g 肉蓯蓉 酸棗仁 黃芪 栢子仁各30g 陽起石煆 附子炮 辰砂水飛各12g 爲末 以酒麪和 丸梧子大 以溫酒 或塩湯下70~90丸(丹心).
【陰陽煉秋石丹】
治虛勞 陰陽俱虛 取陽煉陰煉 朝夕各一服 服法 見上 須二藥(陰煉秋石丹 陽煉秋石丹)相兼服(得效).

  虛勞通治藥451
○ 凡人 四肢痿弱 無力多困 未知陰陽 夏 可用六味地黃元 春秋 宜腎氣丸 冬 宜八味丸(保命)
○ 虛勞通用 千金延壽丹 玄珠耘苗丹 神仙巨勝子元 神仙不老丸 膃肭補天丸 二神交濟丹 無比山藥元 神仙旣濟丹 五補元 補天大造丸 瓊玉膏 小建中湯 大建中湯 十四味建中湯 黃芪益損湯 秦芃鱉甲散 沈香鱉甲散 黃芪鱉甲散 瑞蓮元 當歸膏 益壽固眞丹.
【千金延壽丹】
治虛勞 百證一切 虛損
肉蓯蓉80g 兎絲子 五味子 牛膝 杜冲 當歸 山藥 天門冬 麥門冬 生乾地黃 熟地黃各40g 人參 白茯苓 茴香 澤瀉 地骨皮 鹿茸 石菖蒲 川椒 巴戟 遠志 覆盆子 枸杞子 栢子仁各20g.
擣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任下100丸(正傳).
【玄珠耘苗丹】
張長沙 戒人 妄服燥烈之藥 謂藥勢 偏有所勝而病生焉. 猶憫苗不長而揠之也 若禀氣血不强 合服此而不服 是不耘苗者也. 故名爲耘苗丹. 此丹 養五藏 補不足 秘固眞元 均調二氣 和暢榮衛 保神守中.
五味子300g 巴戟 遠志 枸杞子山藥 白茯苓 肉蓯蓉 百部根 杜冲 蛇床子 防風 栢子仁 兎絲子各8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任下50~70丸
ː此方 與前陰門【上丹】同.
ː夏 加五味子150g. 四季 加肉蓯蓉 秋 加枸杞子225g(綱目).
【神仙巨勝子元】
治虛勞諸證 千益百補.
熟地黃 生乾地黃 何首烏各150g 巨勝子 枸杞子 兎絲子 五味子 酸棗仁 栢子仁 破故紙 覆盆子 芡仁 木香 蓮花蘂 巴戟 肉蓯蓉 牛膝 天門冬 官桂 人參 白茯苓 楮實子 韭子 天雄 蓮肉 續斷 山藥各40g 爲末 春夏煉蜜爲丸 秋冬蒸棗肉 胡桃肉 同擣如泥 和藥擣千杵 丸如梧子大 溫酒 或塩湯 呑下 服70~90丸 或去天雄 代鹿茸 亦佳(奇效).
【神仙不老丹】(養老) 歌曰
不老仙方功效殊 駐顔全不費功夫 人參牛膝川巴戟 蜀地當歸杜冲俱 一味地黃生熟用 菟絲栢子石菖蒲更添枸杞皮兼子 細末蜜丸梧子如 早午臨眠三次服 塩湯溫酒任君須  忌飡三白幷諸血 能使鬚烏髮亦烏
人參 巴戟酒浸去心 當歸酒浸 菟絲子酒製各120g 熟地黃 生乾地黃酒焙各80g 牛膝酒浸 杜冲炒各60g 栢子仁去皮另末 石菖蒲泔浸 枸杞子酒浸 地骨皮各40g. 剉不可晒 只慢火焙
擣爲細末 蜜和擣千杵 丸如梧子大 每服70~90丸 以溫酒 塩湯任下 日三次 忌三白諸血物(養老).
【膃肭補天丸】(入門)
治亡陽失陰 諸虛百損 陰痿遺精 健陽固陰 惟寡婦不宜服 方見 前陰.
胡桃肉120g 白朮100g 白芍藥 黃芪 熟地黃 杜冲 牛膝 破故紙 川練肉 遠志各80g 膃肭臍 人參 白茯苓 枸杞子 當歸 川窮 茴香各60g 木香 茯神 甘草蜜灸各40g 沈香20g.
爲末 用膃肭製 酒煮麪糊和 丸如梧子大 空心 溫酒或塩湯 下50~70丸(入門). 前陰門 陰痿條 轉載
【二神交濟丹】(入門)
補虛勞治心 脾 腎三經虛損
茯神 薏苡仁各112.5g 酸棗仁 枸杞子 白朮 神麴各75g 栢子仁 芡仁 生乾地黃 麥門冬 當歸 人參 陳皮 白芍藥 白茯苓 縮砂各37.5. 爲末 熟水4盞 調煉蜜120g 煮山藥末112.5g作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50~70丸. 已上 十六味 每神字 領八味 合八節 共二十四兩(0.9kg)合24氣 爲一歲也(入門).
【無比山藥元】治諸虛百損 補腎 五勞七傷 安魂魄 起陰陽 强筋鍊骨 輕身明目 方見上 腎虛藥
【神仙旣濟丹】451~452
專補 諸虛百損  五勞七傷 滋腎水 降心火 補脾土 添精補髓 益氣和血 壯筋骨 潤肌膚 聰耳明目 開心定智  强陰健陽 延年益壽. 性味溫而不熱 淸而不寒 久服則坎离旣濟陰陽 悏和火不炎 而神自淸 水不滲而精自固 乃平補之聖藥也.
黃栢酒炒160g山藥酒蒸 牛膝酒洗各120g人參 杜冲薑汁炒巴戟 五味子 白茯苓 枸杞子酒洗茴香塩水炒肉蓯蓉酒洗山茱萸酒蒸遠志 甘草水浸去骨石菖蒲 知母酒炒生乾地黃酒炒熟地黃 麥門冬 菟絲子酒製甘菊酒洗梔子炒各80g陳皮去白40g. 爲末 蜜和烝棗肉和 丸梧子大 空心塩湯 溫酒 下70~90丸.
 ː<一方> 有天門冬 當歸酒洗各80g 無甘菊 梔子 陳皮三味(醫鑑).
【五補元】452
補諸虛百損
地骨皮 白茯苓 牛膝 熟地黃 人參各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塩湯 下50~70丸(入門).
【補天大造丸】
壯陽光 滋腎水 爲天地安泰 若虛勞之人 房室過度 五心煩熱 服之神效 久服延年益壽 方見上 陰虛用藥
【瓊玉膏】塡精 補髓 調眞養性 返老還童. 補百損 除百病 萬神俱足 五藏盈溢 髮白復黑齒落更生 行如奔馬 日進數服 終日不飢渴 功效不可盡述. 一料分五劑 可救癱瘓五人 一料分十劑 可救 勞瘵十人 若二十七歲 服起 壽可至三百六十 若六十四歲 服起 壽可至五百年.
生地黃9.6kg搗絞取汁 人參細末14.4kg 白茯苓細末28.8kg 白蜜煉去滓6kg
和勻 入磁缸內 以油紙 五重 厚布一重 緊封缸口 置銅鍋內 水中懸胎 令缸口 出水上 以桑柴火煮三晝夜 如鍋內水減 則用煖水添之 日滿取出. 再用蠟紙 緊封缸口 納井中 浸日晝夜 取出 再入舊湯內 煮一晝夜 以出水氣 乃取出 先用少許 祭天地神祇 然後 每取一二匙 溫酒調服 不飮酒 白湯下 日進二三服 如遇夏熱 置陰凉處 或藏氷中 或埋地中 須於不聞鷄犬聲 幽淨處 不令 婦人喪服人 見之 製時 終始勿犯鐵器 服時 忌食葱 蒜 蘿蔔 醋酸等物(入門). 身形轉載
ː衛生方 生地黃4.8kg 人參2kg 白茯苓1.5kg 白蜜3kg.
本朝 永樂中 太醫院會議 加天門冬 麥門冬 地骨皮各6.4kg 進御服食 賜號<益壽永眞膏>.
【小建中湯】
治虛勞 裏急腹中痛 夢寐失精 四肢痠疼 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
白芍藥20g 桂枝12g無則用薄桂 甘草灸4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大棗四枚 水煎 至半 去滓 下膠飴(卽黑糖)半盞(卽40g).再煎熔化服之(仲景).
ː芍藥 味酸於土中 瀉木爲君 飴糖 甘草之溫 補脾養胃爲臣 水挾木勢亦來侮土 故脈弦而腹痛 肉桂大辛熱 佐芍藥以退寒水 薑棗甘辛溫 發散陽氣 行於經絡皮毛爲使. 故建中之 名始于此焉(東垣).
ː治虛勞 氣虛自汗 本方 加黃芪蜜炒4g 名曰【黃芪建中湯】
ː治虛勞 血虛自汗 本方 加當歸4g 名曰【當歸建中湯】 .服法同上(仲景).
【雙和湯】治心力俱勞 氣血皆傷 或房室後勞役 或勞役後犯房 及大病後虛勞 氣乏自汗 等證.
白芍藥10g 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各4g 桂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薑三棗二水煎服.<一名>【雙和散】 乃建中湯 四物湯合爲一方大病後虛勞氣乏最效(諸方).
【八物湯】(易老).<一名>【八珍湯】 (回春). 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水煎服不拘時服(易老).
【十全大補湯】 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八物湯(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加黃芪 肉桂各4g.(黃芪建中湯合八物湯)(海藏).
【大建中湯】
治諸虛不足 小腹急痛 燥熱盜 汗痰多咳嗽 多臥少起
黃芪 附子炮 鹿茸酒蒸 地骨皮 續斷 石斛 白芍藥 人參 川窮 當歸 小草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得效).
【十四味建中湯】
治虛勞氣血不足
十全大補湯(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 黃芪 肉桂各4g)加附子炮 肉蓯蓉 半夏 麥門冬各等分.服法同上(得效).
【黃芪益損湯】
治虛勞百證
人參 黃芪 木香 白朮 當歸 桂皮 白茯苓 白芍藥 半夏 川窮 熟地黃 山藥 五味子 牧丹皮 麥門冬 石斛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梅一 小麥50粒 同煎服(得效).
【秦芃鱉甲散】
治虛勞 潮熱盜汗 痰嗽諸證
乾葛6g 荊芥 貝母 前胡 天仙藤(靑木香藤也) 靑皮 柴胡 秦芃 鼈甲 甘草各3g 白芷 羗活 肉桂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得效).
【沈香鱉甲散】
治諸虛百損一切勞傷
鼈甲醋灸 附子炮 肉桂各4g 當歸 熟地黃 羗活各3g 沈香 木香 人參 巴戟 白茯苓 牛膝 黃芪 柴胡 荊芥 半夏 秦芃各2g 全蝎1g 肉豆寇煨一個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葱二 煎服(得效).
【黃芪鱉甲散】
治諸虛百損 一切勞傷
鼈甲 天門冬各4g知母 地骨皮 黃芪 秦芃 白茯苓 赤芍藥 柴胡各3g桑白皮 半夏 甘草各2g 紫菀 生地黃各1.6g 人參 肉桂 桔梗各1.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煎服(入門).
【瑞蓮元】
治虛勞 定心煖腎 生血化痰.
蒼朮主脾 600g(生用150 酒浸150 醋浸150 米泔浸150) 蓮肉主心 600g 去皮心酒浸軟 入猪肚內 煮極爛 取出焙乾 蓮肉600g 約肚二個 枸杞子主肝 五味子主肺 破故紙主腎 熟地黃主血各75g
爲末 用前猪肚擣膏 同酒煮糊和 丸梧子大 酒下50~70丸(入門).
【當歸膏】
治五勞七傷 諸虛百損 補養脾胃 滋榮筋骨
枸杞子 當歸各200g 生乾地黃 白朮 白芍藥以米粉同炒各160g 白茯苓120g 薏苡仁80g 山藥 麥門冬各50g 地骨皮 蓮肉 人參各40g 熟地黃 貝母 甘草各28g 天門冬20g 五味子10g 琥珀2.4g 用水5升 入藥微煎之 再加水5升 如此7次 濾去滓 文武火煎 每斤(600g) 加熟蜜160g 共熬成膏 每取 2茶匙 空心 白湯調下(入門).
【益壽固眞丹】452~453
塡精補血 益氣養神 返老還童 延年益壽 中年以後 最宜常服
兎絲子酒浸煮焙擣作末120g 熟地黃酒蒸下篩 生乾地黃酒浸焙 磁石火煆醋淬9次硏水飛 何首烏泔浸一宿切作片 黑豆汁拌蒸晒乾 肉蓯蓉酒浸去鱗甲蒸取肉各80g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山藥微炒 當歸酒洗焙 白茯苓水飛 澤瀉酒蒸 牧丹皮各60g 人參 芡仁 山茱萸酒浸取肉 石斛酒洗焙 覆盆子酒洗焙 枸杞子酒洗焙 五味子酒洗焙 蛇床子炒挼去皮 杜冲去皮剉薑汁炒去絲 巴戟塩水煮去骨 鹿茸燎去皮 韭子炒 赤石脂水飛 益智去皮塩水煮一沸 蓮花蘂 破故紙炒 栢子仁去皮 靑塩天雄童尿浸3日炮去皮臍 陽起石火煆各40g 膃肭臍酥灸黃色(無則黃狗陰莖3箇或5箇酥灸黃色代用). 並不犯鐵 擣爲細末 糯米粉和 淸酒 煮爲糊和 勻擣千杵作丸 如梧子大 每取8g或12g 空心以溫酒或塩湯 或米飮呑下
ː夏月 去天雄 代黃栢. ː忌食 葱 蒜 蘿葍及醋 酒 色亦宜節(新方).
  虛勞調理藥453
○ 宜用淸神甘露丸 天地煎 三才丸方見血門 補精膏 補髓膏 陰陽煉秋石丹 方見上 腎虛藥 固眞飮子方見上  陰陽俱虛用藥衛生湯 陰分生陽湯.
【淸神甘露丸】
治虛勞不足 大骨枯 大肉陷 皆治之
生地黃汁 白蓮藕汁 牛乳汁 三味銀石器內 熬成膏 入人參 白朮 黃芪 黃連 五味子 胡黃連各等分
爲末和前膏 作丸梧子大 每50~70丸 人參湯下(綱目).
【天地煎】
治虛勞血少 口乾咽燥 怔忡恍惚 小便赤濁
天門冬80g 熟地黃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人參湯下100丸(得效).
【補精膏】
治虛勞 益眞氣 助胃 潤肺
山藥300g另爲末 胡桃肉150g硏爲泥 杏仁炒150g另爲末 雄牛前脚髓150g 白蜜600g
髓·蜜同煮 去滓 入三末 和勻入缸內固 重湯煮半日 取出 每一匙 溫酒 調服(醫林).
【補髓膏】
治虛勞 補精血
黃犍牛前脚髓1.8kg 白蜜2.4kg去滓 人參 杏仁並另末各150g 胡桃肉50箇另硏爲泥 熟地黃蒸爲泥 五味子另末各37.5g.
爲拌勻 盛磁缸中 湯煮一伏時 取出 每服一大匙 溫酒下 日3次(醫林).
【衛生湯】
補虛勞 除煩熱 順血脈.
黃芪蜜炒7.5g 白芍藥酒炒 當歸身各5.6g 甘草灸2.5g.
剉作一貼 水一盞 酒少許 煎服. ː 氣弱者 加人參3.8g.
【陰分生陽湯】
治虛勞
當歸5g(1.2錢) 陳皮3.8g(1錢).白朮3.4(9分). 白芍藥3g(8分). 蒼朮2.6g(7分). 甘草1.9g(5分).
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 冬月 加肉豆簆 破故紙 爲佳. 盖三焦者 乃下焦元氣 生發之根蔕也(入門).
  【三才丸】補血虛
  天門冬 熟地黃 人參各等分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每服100丸 酒飮任下(綱目). 血門轉載
 
  葛可久治虛勞十藥 453
【保眞湯】
治虛勞骨蒸 潮熱盜汗
當歸 生乾地黃 白朮 人參 黃芪蜜炒各4g 赤芍藥 甘草灸各3g 天門冬 麥門冬 陳皮 白芍藥 知母炒 黃栢炒 五味子 地骨皮 柴胡 熟地黃 蓮心 赤茯苓 白茯苓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驚悸 加茯神 遠志 酸棗仁, 尿濁 加猪苓 澤瀉 萆薢, 尿澁 加木通 石葦 萹蓄, 遺精 加牡蠣 蓮子,
燥熱 加滑石 石膏 靑蒿 鱉甲, 盜汗 加浮小麥 牡蠣 麻黃根(新書).
【保和湯】
治虛勞 勞嗽肺痿 唾膿血.
知母 貝母 天門冬 款冬花各4g 麥門冬 天花粉 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各3g 馬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膠 當歸 生乾地黃酒炒各2g 紫蘇葉 薄荷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煎至半 去滓 入飴糖一大匙 攪熔化 食後服 日三次.
血盛 加蒲黃 茜根 藕節, 痰盛 加南星 半夏 陳皮 枳殼 瓜蔞仁, 喘急 加桑白皮 葶藶子 陳皮
熱盛 加梔子 片芩 連翹, 風盛 加荊芥 防風 金沸草, 寒盛 加人參 桂皮(新書).
【太平丸】
治虛勞 肺痿 久嗽
天門冬 麥門冬 知母 貝母 款冬花 杏仁各80g 當歸 生乾地黃 熟地黃 阿膠珠各60g 蒲黃炒 京墨 桔梗 薄荷各40g 白蜜160g 麝香4g.
爲細末 和勻 用銀石器 先下白蜜煉熟後 下諸藥末 攪勻 再上火 入麝香略熬 數沸 作丸彈子大 每日三服 食後 細嚼一丸 以薄荷湯 緩緩化下 次噙一丸 如上法 如痰盛 先用飴糖 拌消化丸 呑下. 却噙 此丸 仰臥使藥 流入肺竅 則肺淸 其嗽退除 七日病痊(新書).
【消化丸】453~454
治虛勞 肺痿咳嗽 熱痰壅盛
靑礞石火煆如金色 明白礬另硏細 皂角 南星炮 半夏生製 白茯苓 陳皮各80g 枳殼 枳實各60g 薄荷40g 沈香 黃芩各20g.
爲末 薑汁浸 神麯末 作糊和 丸如梧子大 每服100丸 每夜臨臥 飴糖拌呑 次噙嚼太平丸. 二藥 相攻 痰嗽除根(新書).
【潤肺膏】454
治虛勞 久嗽肺痿
羊肺一具 杏仁另硏 枾霜 眞酥 眞蛤粉各40g 白蜜80g.
先將羊肺洗淨 次將五味入水攪粘 灌入肺中 白水煮熟 如常法食之. 與上藥(卽消化丸). 相間服亦可(新書)
【白鳳膏】
治虛勞 肺痿嗽血
黑觜白鴨一隻 大棗肥者3升 參苓平胃散末一升陳煮酒一甁 將鴨縛定 量患人飮酒 多少隨量 以酒湯溫將鴨項割開滴血 入酒攪勻 飮之 直入肺經 潤補其肺 却將鴨乾去毛於脇邊開一孔 取去腸雜栻乾 次將棗子去核 每個中 納參苓平胃散 塡入 鴨腹中 用麻扎定 以砂缸一個 置鴨在內 四圍用火 慢煨 將陳酒煮乾 作三次 添入煮乾爲度 然後 食之 其棗子 陰乾隨意食之 用參湯送下 後服 補髓丹(新書).
【補髓丹】
治虛勞羸瘁 能補髓生精 和血順氣
雄猪脊膂一條 羊脊膂一條 團魚(卽鱉也).一枚 烏雞一脊 四味製淨去骨 取肉 酒一大椀 砂缸內煮熟 擂細 再入後藥  :  大山藥五條 蓮肉半斤 棗100個 霜枾10個 四味修淨 用井華水一大甁 於砂瓮內煮熟 擂細與前熟肉一處 再用慢火熬之 却下明膠160g 黃蠟120g. 右二味 逐旋漸下 與前八味 和一處 擂成膏子 和平胃散末 四君子湯末 知母 黃栢末各40g共400g搜和成劑 如十分硬 再入白蜜同熬 取起放靑石上以木搥打如泥 丸如梧子大 每取100丸不拘時 棗湯呑下(新書).
【十灰散】
治虛勞 心肺損 大吐血 及咯唾血不止 嘔吐 咯嗽血 及虛勞大吐血 宜服此以止之. 若不效則用花蘂石散 以消之(新書).
大薊 小薊 栢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梔子 棕櫚皮 牧丹皮各等分燒存性 出火毒 硏爲極細末 用生藕汁或蘿葍汁 磨松墨半椀 調服20g. 卽止.
【花蘂石散】
治虛勞吐血 五內崩損 涌出升斗者 宜服此 使瘀血化爲黃水 繼服獨參湯(新書).
花蘂石火煆 硏如粉 取童尿一鍾 煎溫調12g 或20g服之 如男用酒一半 女用醋一半 與童尿和服
【獨參湯】
治虛勞 吐血後羸弱 氣微少.
大人參80g去蘆 剉作一貼 入棗5枚 以長流水 濃煎服(新書).
   
  虛勞生死證454
○ 難經曰 七傳者 邪間藏者生 何謂也?.然.七傳者 傳其所勝也 間藏者 傳其者也 何以言之?.
假令 心病傳肺 肺病傳肝 肝病傳脾 脾病傳腎 腎病傳心 一藏不再傷 故言七傳者 死也.
間藏者 傳其所生也 假令 心傳脾 脾傳肺 肺傳腎 腎傳肝 肝傳心. 是子母相傳 周而復始 如環無端 故言生也. 今考之 經文 所謂 七傳者 只六傳而已 謂一藏 不再傷. 按其數 乃有四藏 不再受傷也. 夫此條言 虛勞之證也 其所謂 七傳者 心病上必脫腎病 傳心一句 其一藏 不再傷 當作三藏 不再傷. 皆傳寫之誤耳. 盖虛勞之證 必始於腎經 五藏從相剋 而逆傳已盡. 又復傳於腎與心 則水絶滅而火太旺 故死而不復再傳 彼之三藏矣. 其有從相生 而順傳者 有生生不息之義 故間藏者 生也(正傳).
 
  虛勞脈代證
○ 虛勞不足 汗出而悶 脈結代 心動悸 行動如常 不出百日 死. 急者 十餘日 死 宜用炙甘草湯方見脈部 救之(仲景).
【炙甘草湯】治傷寒脉結代 心動悸 凡見代脉 卽宜服之
甘草灸8g 生乾地黃酒炒 桂枝 麻仁 麥門冬各6g 人參 阿膠珠各4g
上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大棗三枚 水0.8g 酒一分 同煎至半 去滓 入阿膠 再一沸 溫服日三(綱目)
ː<一名>復脉湯 脉結代者 血氣虛弱 不能相續也 心動悸者 眞氣虛也
<成無己>云 補可去弱 人參 大棗之甘 以補不足之氣 桂枝生薑之辛 以益正氣 五藏痿弱 榮衛涸流 濕劑所以潤之 故用麻仁 阿膠 麥門冬 地黃之甘潤 <經>益血 復脉通心 是也(東垣). 脈部轉載

  煎厥證454
○ 『內經』(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曰 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絶 辟積於夏 使人煎厥 目盲 不可以視 耳閉 不可以聽 潰潰乎 若壞都汨汨乎 不可止. <註>曰 以煎迫而氣逆 因以煎厥 爲名厥 謂氣逆也. 夫目盲 所視 耳閉厥聽 大矣哉 房之爲患也. 治法 與陰虛火動同. 當用滋陰降火之藥(入門).

  解㑊證454
○ 『內經』(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曰 尺脈緩澁 謂之解㑊. 釋曰 尺爲陰部 肝腎主之. 緩爲熱中 澁爲無血 故謂之 解㑊. 解㑊者 寒不寒 熱不熱 弱不弱 壯不壯 儜不可名 謂之 解㑊也.
ː 髓傷 則消爍胻 痠體 解㑊 然不去矣. 不去 謂不能行去也(靈樞).
ː 解者 肌肉解散 㑊者 筋不束骨. 其證 似寒非寒 似熱非熱 四肢骨節解散 怠惰煩疼 飮食不美 或因傷酒 或中濕 或感冒風寒 或房事過多 婦人經事不調 以此得病 宜通其氣血 踈其腠理 以內傷 兼外感藥調之(入門).

  注夏病454
○ 平人 脈大 爲勞 極虛亦爲勞. 夫勞之爲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熱 陰寒精自出 脚痠削 不能行 小腹虛滿 春夏劇 秋冬瘥 俗謂之 注夏病(仲景).
ː 大者 熱邪也 極虛者 氣損也 春夏極者 時助邪也 秋冬瘥者 時勝邪也 黃芪建中湯方見上 虛勞通治藥 主之(東垣).
ː 屬陰虛 元氣不足 補中益氣湯 加減用之. 詳見暑門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 內傷虛證 一切.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參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ː<一方>黃芪6g 人參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以滋腎水,加紅花1g入心養血(醫鑑)
ː.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參 以補之心火 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 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ː 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 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內傷轉載
······························以下 暑門412  轉載   
     注夏病 412
○ 人有 春末夏初 頭痛脚弱 食少體熱 世俗謂之 注夏病. 屬陰虛 元氣不足 宜補中益氣湯 去升柴 加黃栢 白芍藥 麥門冬 五味子 有痰 加天南星 半夏(丹心).
○ 宜服生脈散 及參歸益元湯(丹心).
【補中益氣湯加味】春末夏初 頭痛脚弱 食少體熱 世俗謂之 注夏病. 屬陰虛 元氣不足
補中益氣湯 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內傷虛證一切.&.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參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 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ː一方 黃芪6g人參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升麻 柴胡各2g.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去升柴 加黃栢 白芍藥 麥門冬 五味子有痰加天南星 半夏(丹心).
【生脈散】令人氣力涌出 生用 (夏暑宜補氣條 轉載) 麥門冬8g 人參 五味子各4 水煎.
夏月 代熟水飮之 或加黃芪 甘草各4g 或 加黃栢1g 服之 則令人 氣力涌出 生用(入門).
ː火熾之極 金伏之際 寒水絶體 於斯時也 故急救之 以生脈散 除其濕熱. 肺欲收心苦緩 皆酸以收之.心火盛 則甘以瀉之 故人參之甘 佐以五味子之酸. <孫眞人>曰 夏月常服 五味子 以補五藏氣是也. 麥門冬之微苦寒 能滋水之源 而淸肅肺氣 微加黃栢之苦  寒 以滋水之流 除兩足之痿弱也(東垣). ː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生脈脈者 元氣也(東垣).
【參歸益元湯】治注夏病 其證頭眩 眼花 腿痠 脚弱 五心煩熱 口苦 舌乾 精神困倦 好睡 飮食減少 脈數無力.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白茯苓 麥門冬各4g 陳皮 知母 黃栢並酒炒各3g 人參2g 甘草1g 五味子10粒
剉作一貼 入棗一枚 米一撮 水煎服(回春).
  夏暑將理法
○ 衛生歌曰 “四時 惟夏難將攝 伏陰在內 腹冷滑 補腎湯藥 不可無食 飮稍冷休哺啜 心旺腎衰 何所禁特忌疎泄 通精氣寢處 惟宜謹密間黙 靜志慮 和心意 氷漿菜茹不 宜人必到秋 來成瘧痢”.
○ 凡盛暑 衝熱切不可 以冷水洗 手面大損 人目(活人).
○ 夏一季 是人脫精神之時 心旺腎衰 化爲水 至秋始凝 及冬乃堅 是故尤愼房室 固養精氣(活人).
○ 三伏之時 大熱傷氣 養生家於此時 尤愼之 若縱酒恣色 則令人內腎 腐爛而死(入門).
○ 人之心包絡 與胃口相應 胃氣稍虛 或因飢冒暑 則暑毒自口鼻 而入凝之於牙頰 達之於心包 如響應聲 遇暑入還急潄口 而勿嚥可也(直指).
○ 虛人及老人 中暑 迷厥不省 宜竹葉石膏湯方見寒門 加附子 冷服之(回春).
○ 太倉公辟瘟丹方見瘟疫 暑濕之月 燒之 能辟邪散氣(回春).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餘熱 急陽明證 自汗 煩渴 幷差後虛煩 等證.
石膏16g 人參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 2匙服(入門).
ː加附子 則老虛人 中暑 迷厥人事者
【太倉公辟瘟丹】辟却瘟疫 幷散邪氣.
蒼朮300g 烏藥 黃連 白朮 羗活各150g 川烏 草烏 細辛 紫草 防風 獨活 藁本 白芷 當歸 香附子 荊芥 天麻 桂皮 甘松 三乃子 白芍藥 乾薑 麻黃 皂角 甘草各75g 麝香13g(3.5錢) 爲末 蒸棗取肉和丸 彈子大每取一丸 燒之(回春).二方瘟疫轉載
  暑熱通治藥
○ 治暑之法 淸心利小便 最好 暑傷氣 宜補眞氣爲要(丹心).
○ 夏月多食 冷物 過飮茶水 氷漿 致傷脾胃 吐瀉霍亂 故治暑藥 多用溫脾消食 治濕利小便之藥 須要識 此意(丹心).
○ 病暑者 多無身痛 間有痛者 或爲澡浴 水濕相搏耳(入門).
○ 暑病 通用香薷散 淸暑和中散 萬病無憂散
【香薷散】治傷中一切暑病或霍亂 吐瀉或昏塞欲絶.
  香薷12g 厚朴 白扁豆各6g 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 去滓 沈冷服之(局方).
【香薷湯】治暑病吐瀉.
香薷12g 白扁豆 厚朴 赤茯苓各6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湯點7.5g服. 他暑藥 皆不及此(直指).
ː一方 無茯苓 有茯神(局方).※ 類似한 處方이어서 添方함(著者).
【淸暑和中散】治中暑 傷暑諸證 霜降後勿用.
香薷80g 猪苓 澤瀉 滑石 草果各60g 黃連酒炒 厚朴 木通 車前子炒 枳殼 縮砂各40g 白朮 赤茯苓 陳皮各28g 茴香20g 白扁豆16g 木香 甘草各12g. 爲細末 每7.5g 冷水調下 或剉40g 水煎服 亦佳(醫鑑).
【萬病無憂散】專治夏月霍亂 吐瀉似瘧非瘧似痢非痢不伏水土等證常服可防瘧痢.
香薷 白扁豆各80g 草果 黃連 滑石 澤瀉各48g 枳殼 木通 厚朴 陳皮 赤茯苓 車前子 猪苓 縮砂各32g白朮 茴香各23g 木香 甘草各10g. 爲細末 每7.5g滾湯調服 或茶淸調下 忌米飮(入門).
······························································ ∴ 以上 412 暑病轉載
  二陽病454~455
○ 『內經』(陰陽別論篇 第七)曰 二陽之病 發心脾 有不得隱曲 女子不月 其傳爲風消 其傳爲息賁者 死不治. <註>曰 二陽 謂陽明大腸 及胃之脈也. 隱曲 謂隱蔽委曲之事也. 夫腸胃發病 心脾受之 心受之 則血不流 脾受之 則味不化 血不流 故女子不月 味不化 故男子少精 是以隱蔽委曲之事 不能爲也 由血虛精少 證屬虛勞(綱目).
 
  難治不治證455
○ 虛勞之疾 不受補者 難治. 喉中生瘡 聲啞者 難治. 久臥生胝瘡者 難治(回春).
○ 虛極之病 火炎面紅 發喘痰多 身熱如火 跗腫溏泄 脈緊 不食者死(入門).
○ 五敗死證.
⑴ 手足腫無交紋 心敗 ⑵ 唇反黑無紋 肺敗 ⑶ 面黑有瘡 肝敗 ⑷ 陰腫囊縮 腎敗 ⑸ 臍突腫滿 脾敗
○ 九死候者.
⑴. 手足靑. ⑵. 手足久腫. ⑶. 脈枯齒乾. ⑷. 語聲散鼻虛張. ⑸. 唇寒冷宣露.
⑹. 唇腫齒焦. ⑺. 手循衣縫. ⑻. 汗出不流. ⑼. 舌卷囊縮.
○ 十絶證者
⑴ 氣短目視 亭亭無精光 心絶. ⑵ 口鼻虛張 氣復短 肺絶. ⑶ 面靑 眼視人不直 數出淚 肝絶.
⑷ 面黑 眼睛黃 素汁流 腎絶. ⑸ 泄涎唾 不覺 時時忘語 脾絶. ⑹ 爪甲靑 惡罵不休 膽絶.
⑺ 背脊痠疼 腰重反覆難 骨絶. ⑻ 面無精光 頭髮自落 血絶.
⑼ 舌卷縮如紅丹 嚥唾不得 足踝小腫 肉絶. ⑽ 髮直如麻 汗出不止 腸絶也(千金方).

    單方(凡36種.有水芝丸).
黃精  :  治虛損 五勞七傷 安五藏 根莖花實皆可服 或採根 蒸曝餌之 或擣末淨水 調服 日三(本草).
兎絲子  :  治虛勞 補眞陽不足. 凡人氣血未定時 失調 護以致諸虛
  酒浸蒸九次 擣爲末 酒調8g 服 日二(本草).
天門冬  :  補五勞七傷 潤五藏 冷而能補. 作末 和酒服 或蜜丸服 或釀酒服 並佳(本草).
麥門冬  :  治五勞七傷 安五藏 服用法 與天門冬(本草).
朮  :  主五勞七傷 健脾胃 能益壽. 作末和酒服 或蜜丸服之 或煎汁熬爲膏 久服尤佳(本草).
何首烏  :  治虛勞 五勞七傷 能益血氣 補陰壯陽. 取根擣末和 酒服 或作丸 久服良(入門).
地黃  :  主五勞七傷 益氣力 補虛損. 釀酒服之 或作丸 久服 並佳(本草).
山藥  :  治虛勞 羸瘦 補五勞七傷. 採根蒸食之 或作粥服 皆佳(本草).
石斛  :  補五藏 虛勞羸瘦. 採取浸酒服之 或煎服 丸服 並佳(本草).
黃芪  :  補虛勞 羸瘦 諸虛不足 能瀉虛火. 剉蜜水炒 煎服(東垣).
五味子  :  主虛勞羸瘦 補不足 令人悅澤 去虛熱 或作煎服 或作丸服 或煎服 皆佳(本草).
當歸  :  治虛勞 寒熱 補不足 補血 和血 行血. 剉煎服 或丸服 或散服 皆良(本草).
知母  :  治骨熱 虛勞 補陰氣.剉20g水煎服 或作末丸服 亦佳(本草).
仙靈脾(淫羊藿). :  治虛勞 冷氣 補腎 益氣力. 酒漬服之 甚良(本草).
靑蒿  :  治熱勞骨蒸. 多取童尿5升 水3升 煮取汁 再熬成膏 丸如梧子大 酒下30丸
  ː <一法> 童尿浸 晒 丸服 亦良(本草).
枸杞  :  主五勞七傷 庶事衰弱. 皮 葉 子同功 皆主虛勞. 子及皮 可釀酒 或作丸服.
  ː 葉作羹 和五味 常服(本草).
五加皮  :  補五勞七傷 補虛損. 多取酒漬服 或釀酒服 又煎如茶 常服皆可(本草).
牡蠣  :  主虛勞乏損 能補養. 取其肉 煮食之(本草).
鱉甲  :  主虛勞 及熱勞骨蒸. 取甲 灸爲末 作丸服 或水煮服之.
  ː.肉作臛 食之 主熱勞 補虛損(本草).
鰻鱺魚  :  主熱勞 骨蒸 補虛損. 取肉作羹 和五味 常食 最好(本草).
金線蛙  :  蛙中背有金線色者 治熱勞羸劣 解熱毒 或作羹 或燒食 皆佳(本草).
蓮實  :  補諸虛 實中蓮肉600g入猪肚內蒸爛 或水煮至爛擣丸梧子大 酒下100丸.名曰【水芝丸】(入門)
胡麻  :  主虛損 羸瘦 補五藏. 蒸晒9次 擣爲末 酒飮 任下12g 日3次 或作丸 常服(本草).
烏雄雞  :  補虛勞羸瘦 甚補益. 取一隻 和五味煮 極爛食之 宜常食(本草).
黃雌雞455  :  補勞劣 益脾胃.依上法 煮食(本草).
飴糖456  :  補虛乏 健脾胃氣 可常食之(本草).
鹿肉  :  補虛損 可煮爛 和五味 食之.
   茸  :  主虛勞羸瘦 洒洒如瘧 酥灸作末 和酒服.
   骨  :  主虛勞絶 碎煮 取汁 釀酒飮.
   髓  :  主傷中絶脈 筋拘急 以酒和服 良(本草).
鹿角膠  :  補虛勞 益髓長肌 令人肥健. 灸爲末 酒服8~12g 日2次服(本草).
牛髓  :  主五勞七傷 補中續絶傷 以酒 和服之.
  ː 大病後 虛勞不足 黃牛乳一升 稍稍飮(本草).
羊肉  :  主五勞七傷 虛勞 寒中羸瘦. 作臛(학 : 곰국). 和五味食之.
  ː 羊腎  :  補腎陽衰弱. 作羹 和五味食(本草).
黃狗肉  :  補五勞七傷 大能補益 和五味煮 極爛熟食之.
  ː 戊戌酒 極能補養(雜方).
猪肚  :  補虛損. 取肚一個 洗淨 將黃芪 地黃 剉入肚內 以竹簽 簽定用醇酉曺  包肚 放鑵內 重湯煮爛熟取出 常服 健脾胃 補虛弱(活人).
  ː又法 人參20g 乾薑 胡椒各8g 葱白7莖 糯米3合.爲末 入猪肚內煮爛熟 空心 食以酒下(入門).
膃肭臍  :  主五勞七傷 療虛勞羸瘦 火灸爲末 酒服8g 或作丸服 亦佳(本草).
人乳  :  治諸虛 百損 五勞七傷 取人乳2盞 好淸酒半盞 入銀石器內 煮一沸 頓服 空心(種杏).
婦人經血  :  治勞瘦幾死者 取室女無病者 月經一盞 2~3次取之 和童男3 母乳半盞 和之 於淨室中 服    之後 發熱作渴 不可飮茶湯酒 取人乳汁 飮之 經旬 至一月後 方可食. 烟火食忌 用心(種杏).
人胞衣  :  治虛勞 痰嗽 羸瘁 潮熱盜汗. 紫河車一具 長流水 浸洗淨 入砂鍋內 重湯煮熟 入塩椒末少    許 食之 此補眞元氣也. 大有殊效(種杏).

  鍼灸法456
ː 五勞羸瘦 取足三里.體熱勞嗽 瀉魄戶.虛勞 骨蒸盜汗 瀉陰郄(綱目).
ː 眞氣不足 灸氣海(資生).
ː 虛勞百證 宜灸膏巟腧穴 患門穴 崔氏四花穴(取法詳見鍼灸門) 無所不療.
ː 此等灸法 皆陽虛所
 宜<華佗>云 風虛冷熱 惟有虛者 不宜灸
 但<方書>云 虛損勞瘵 只宜早灸膏巟四穴,
 <云>乃虛損未成之際 如瘦弱兼火雖灸 亦只宜灸內關·三里 以散其痰火 早年欲作陰火 不宜灸(入門).
ː 火病 虛脫 本是陰虛 用艾灸 丹田者 所以補陽 陽生陰長 故也(丹心).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五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霍亂457
  霍亂之因457
○ 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曰 土鬱之發 民病 嘔吐 霍亂 注下.
又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曰 太陰所至 爲中滿 霍亂 吐下.
又(氣交變大論篇 第六十九)曰 歲土不及 風乃大行 民病飱泄 霍亂 體重 腹痛筋骨 搖倂.
○ 霍亂之病 皆因飮食 非關鬼邪(千金).
○ 內有所積 外有所感 陽不升 陰不降 乖膈而成 非因鬼邪 皆飮食所致 此先哲確論也(丹心).
○ 霍亂者 揮霍變亂也. 凡人 內素有鬱熱 外又感寒 一時 陰陽錯亂 然病本 飮食失節 生冷過度 以致濕熱內甚 中焦失運 不能升降 是以上吐下瀉(入門).
○ 霍亂 或因飮食 或冒寒或失飢 或大怒或乘舟車 傷動胃氣 令人吐瀉倂作 用藥遲緩 須臾不救(華佗).
○ 霍亂 多責於熱 故夏秋爲盛(入門).
○ 霍亂之病 由風 濕 暍 三氣之合成也.
風者 肝木也 濕者 脾土也 暍者 心火也.
肝主筋 故風急 甚則轉筋也 吐者 暍也 心火炎上 故嘔吐也 泄者 脾土也 脾濕下流 故泄瀉也.
<啓玄子>曰 皆脾熱所生也 斯言爲正(子和).

  霍亂形證457
○ 霍亂證 心腹卒痛 嘔吐 下利 憎寒 壯熱 頭痛 眩暈. 先心痛 則先吐, 先腹痛 則先利, 心腹俱痛 吐利竝作, 甚則轉筋入腹 卽死(正傳).
○ 三焦 爲水穀之道路. 邪在上焦 則吐而不利, 邪在下焦 則利而不吐, 邪在中焦 則吐利竝作 因飮食不絶 淸濁相干 陰陽乖膈 輕者 只曰吐利 重者 揮霍變亂 乃曰 霍亂 因邪入脾胃 故發爲吐利(入門).
○ 霍亂一證 夏秋爲多 寒月亦有之 盖有伏暑而作(入門).
○ 人之藏府 冷熱不調 或飮食不絶 生冷過多 或起居失宜 露臥當風 使風冷之氣 歸於三焦 傳於脾胃脾胃得冷 不能消化水穀 致令眞邪相干 飮食變亂 於腸胃之間,
心腹疼痛 發作吐利. 有心痛 而先吐者, 有腹痛 而先利者, 有吐利俱發者, 有發熱 頭痛 體疼而復吐利 虛煩者, 或但吐利 心腹刺痛者, 或轉筋拘急 疼痛者, 或但嘔而無物出者, 或四肢逆冷 煩悶昏塞 而欲死者 隨證治之(得效).

  脈法457
○ 霍亂 脈浮洪 可救, 脈微遲 而不語 氣少 則難瘥(得效).
○ 脈多伏 或絶(丹心).
○ 脈代者 霍亂代而亂者 亦霍亂 又關脈滑 爲霍亂吐瀉 又滑而不勻 必是霍亂吐瀉之候 脈代勿訝(醫鑑).
○ 滑數 爲嘔, 代者 霍亂, 微滑者 生, 澁數 凶斷(脈訣).
○ 脈微而澁 或代而散 或隱而伏 或大而虛 或結或促 或代 皆不可斷以死 脈亂故也(正傳).
○ 脈浮大而洪 可救, 微弱而遲 難救(正傳).

  霍亂有乾有濕457 
○ 此病 有乾霍亂 濕霍亂. 乾霍亂 死者 多, 濕霍亂 死者 少.
盖吐利 則所傷之物 得以泄出 雖甚重胃中 水穀泄盡 則止矣, 所以死者 少也. 乾霍亂 死者 多者 以其上不得吐 下不得利 則所傷之物 不得出泄 壅閉正氣 膈絶陰陽 煩擾悶躁 喘脹而死矣(明理).
  乾霍亂治法457
○ 吐利不得 謂之 乾霍亂. 乾霍亂者 忽然 心腹脹滿 刺痛 狀若神靈所附 吐利不得 頃刻之間 便致悶絶 急用 塩湯吐之 續以理中湯方見寒門 倍加橘紅 與之 或藿香正氣散方見寒門 加官桂 赤茯苓 枳殼 木瓜 煎服 或呑下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尤妙(得效).
○ 乾霍亂 最難治 邪在須臾 升降不通 故也. 當先吐 以提其氣之橫格 不可用 凉藥 宜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解散藥 川芎 蒼朮 防風 白芷之類 兼用薑塩湯(丹心).
○ 絞腸沙者 乃乾霍亂<一名>也 腹痛不可忍 或手足厥冷 乃腸胃絞縮 在腹也 急用塩湯 吐之(入門)
○ 乾霍亂者 氣痞於中 吐利不得 所傷之物 壅閉正氣 關格陰陽 煩躁喘脹者 必死 急用 吐法 鍼委中出血 兼服治中湯方見寒門 藿香正氣散 必效(入門).
【理中湯】治太陰腹痛 自利不渴
人蔘 白朮 乾薑炮各8g 甘草灸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寒門轉載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如不分表裏證 以此導引經絡 不致變動
藿香6g 紫蘇葉4g 白朮 白茯苓 白芷 陳皮 厚朴 大腹皮 半夏製 桔梗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醫鑑). 寒門轉載
【蘇合香元】治一切氣疾 及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 乳香 龍腦各40g 爲末 安息香膏 和煉蜜1g 如豆大 每1回 2~3丸 井水 或溫水服(局方).  <一名>【麝香蘇合元】氣門轉載
【二陳湯】通治 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水煎服(局方). 痰飮轉載
【治中湯】治太陰腹痛.
人蔘 白朮 乾薑 陳皮 靑皮 甘草各等分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薑塩湯】
治乾霍亂欲死.
塩40g 生薑切20g 同炒色變 以童尿2盞 同煎 至1盞 分二次服(直旨).

  濕霍亂治法457
○ 上吐下瀉 謂之濕霍亂
○ 凡霍亂吐瀉 渴爲熱 不渴爲寒(海藏)
○ 熱多 欲飮水 宜五苓散 寒多 不飮水 宜理中湯二方並見寒門 見乾霍亂(仲景).
○ 霍亂 乃濕熱 兼風木爲害 治宜散風寒 利濕降火 四時通用 藿香正氣散方見寒門 見乾霍亂 寒月虛冷 用理中湯方見寒門 暑月煩渴 宜黃連香薷散方見暑門 俱宜合五苓散方見寒門 以分消上下 更合益元散方見暑門 降火尤妙(入門).
○ 霍亂 吐瀉 宜用木萸散 二香黃連散 加味薑附湯 回生散 加減正氣散.
○ 中暑霍亂 宜香薷散方見暑門 桂苓白朮散方見下 方見下 霍亂後煩渴
○ 吐瀉過多 四肢逆冷 不省人事 南星末12g 棗3枚 薑5片 煎 極熱服 一服 可效 或半夏末 薑汁 點服或白礬末一大盞 沸湯 點服 亦效(得效).
【五苓散】治太陽證 入裏煩渴 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爲末每7.5g白湯調下或剉作一貼水煎服.
ː傷寒汗後 亡津液 但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 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 而反吐出爲水逆證
或飮水雖多 而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未實 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 的藥也(入門). 寒門轉載
【黃連香薷散】治中暑熱渴.
香薷12g 厚朴6g 黃連3g. 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 沈冷服. ː<一名>【黃連香薷飮】(丹心) 暑門轉載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 吐瀉腸澼 下利赤白 癃閉 盪胃中積聚 寒熱 宣積氣 通九竅 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 消蓄水止渴 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邪毒.
滑石225g 甘草灸37.5g. 細末 每11.25g 溫蜜水 調服 欲冷陰者 井水調下(宣明).
ː <一名>【六一散】. <一名>【天水散】. <一名>【神白散】(宣明). 
ː 因寒吐瀉反胃 加乾薑18.75g 名曰【溫六丸】
ː 濕熱泄瀉 加紅麯18.75g 名曰【淸六丸】俱以陳米飯作 丸梧子大 白湯 呑下50~70丸(入門). 暑門轉載
【木萸散】458
木瓜 吳茱萸 食鹽各20g.
同炒令焦 缾盛百沸水3升 入藥同煎 至2升 冷煖任意服 卽效.
ː如無前藥 枯白礬末4g 沸湯調服 如無白礬 只用塩一捻 醋一盞 同煎服 或塩梅醎酸 等物 皆可煮服(入門).
【二香黃連散】
治伏暑 霍亂腹痛 躁悶 脈沈 手足冷.
藿香 厚朴 半夏 赤茯苓 陳皮 白扁豆 香薷各4g 黃連 澤瀉各3g 甘草1g.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薑汁一匙 溫服(入門).
【加味薑附湯】 
治霍亂 吐瀉過多手足逆冷氣少不語六脈沈伏.
附子炮 乾薑炮 人蔘各6g 甘草灸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ː<一名>【四順附子湯】(直旨).
【回生散】
治霍亂 吐瀉過多 但一點胃氣存者 服之回生.
藿香 陳皮各20g. 剉作一貼 水煎 溫服(入門).
【加減正氣散】
異鄕人 初倒他方 不伏水土 遂成霍亂 或吐或瀉.
蒼朮8g 陳皮 厚朴 縮砂硏 香附子 半夏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燈心一團 水煎服(回春).
【香薷散】
治中暑霍亂 吐瀉腹痛 轉筋 四肢逆冷 急煎此藥 浸冷服之 他藥不能救 方見暑門
暑門轉載 治傷中一切暑病 或霍亂 吐瀉 或昏塞欲絶.
香薷12g 厚朴 白扁豆各6g.剉作一貼 入酒少許 水煎去滓 沈冷服之(局方)
【香薷湯】治暑病吐瀉
香薷12g 白扁豆 厚朴 赤茯苓各6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湯點7.5g服. 他暑藥 皆不及此(直旨) ː<一方>無茯苓 有茯神(局方)暑門轉載
   
  霍亂後轉筋458
○ 陽明 屬胃與大腸 以養宗筋 暴吐暴瀉 津液驟亡 宗筋失其所養 故輕者 兩脚轉筋而已 重者 遍體轉筋入腹 手足厥冷 危甚 風燭矣 倉卒之際. 以塩塡臍中 灼艾不計壯數 雖已死 而胸中有煖氣者 立甦. 急用木萸散方見上濕霍亂治法 加茴香 甘草 紫蘇葉煎服 再硏大蒜 塗兩脚掌心 則雖昏危入腹者 亦效(入門)
○ 霍亂吐瀉過多 遍體轉筋 手足厥冷 氣欲絶者 急灸臍中 又取蓼一把 煎湯泡洗 次投附子理中湯方見寒門 濕霍亂治法 卽效(綱目).
○ 霍亂後轉筋 理中湯方見寒門 方見上 濕霍亂治法 加石膏40g 煎服(海藏).
○ <一法> 理中湯 去白朮 加生附子一箇(活人).
○ 轉筋屬血熱 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酒芩 酒花 蒼朮 南星 煎服(丹心).
○ 吐瀉 脇痛 轉筋脈弦者 木克土也 平胃散方見內傷 加木瓜20g 煎服(入門).
○ 吐瀉後 轉筋不止 宜用木瓜湯(直旨)
【附子理中湯】治中寒口噤 身强直
附子炮 人蔘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三因).
ː<一方> 加吳茱萸 肉桂 當歸 陳皮 厚朴各等分 煎服 亦名【附子理中湯】(回春). 寒門轉載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血門轉載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 點服(入門)
ː加茯苓 丁香 白朮【調胃散】, 加乾薑【厚朴湯】, 五苓散合 胃苓湯, 與六一散 相合【黃白散】,
加藿香 半夏【不換金正氣散】(海藏). 五藏轉載
【木瓜湯】
治霍亂轉筋
木瓜16g 吳茱萸8g 茴香炒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紫蘇10葉 塩一撮烏梅一箇 同煎服(直旨).
【<一法>】(丹心)
治轉筋不止欲死 男子以手挽 其陰 牽之 女子 則挽其乳 近兩傍牽之 此千金方 妙法也(丹心).

  霍亂後煩渴458
○ 吐瀉 旣多津液暴亡 易治 煩渴引飮不止 宜桂苓白朮散 五苓散方見上 濕霍亂治法 椒豆散 麥門冬湯 加減薷苓湯 止渴湯(諸方)
【桂苓白朮散】
治中暑 霍亂吐瀉 煩渴.
滑石40g 寒水石 石膏 澤瀉 甘草各20g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桂枝各10g.
爲末 每12g 白湯 或新汲水 調下 生薑湯 亦可(綱目).
【麥門冬湯】治霍亂後煩渴
麥門冬8g 陳皮 半夏 白朮 白茯苓各4g 小麥半合 人蔘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烏梅一箇 水煎服(入門). ː<一名>【九君子湯】(入門).
【椒豆散】
治霍亂吐瀉後 煩渴不能服藥 或水藥不入口者 胡椒 菉豆各49粒.
硏爲末 新汲水調下 或水煎服(入門).
胡椒7粒 綠豆21粒 爲末 木瓜湯 調下(直旨).  ː<一名>【胡椒湯】(入門).
【加減薷苓湯】
治霍亂熱渴.
天花粉8g 赤茯苓 猪苓 澤瀉 香薷 乾葛各3g 白朮 黃連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醫鑑).
【止渴湯】
治霍亂熱渴
人蔘 麥門冬 赤茯苓 桔梗 瓜蔞根 澤瀉 葛根 甘草各2g.
爲末 蜜水 調8g服(丹心).
  霍亂後虛煩458
○ 霍亂後虛煩 不得眠 或熱渴 宜竹葉石膏湯方見寒門 參胡三白湯 旣濟湯(諸方)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餘熱 及陽明證 自汗煩渴 幷差後虛煩等證.
  石膏160g 人蔘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2匙 服(入門). 寒門轉載
【參胡三白湯】
治霍亂後煩熱 口乾 脈數或 頭身痛.
柴胡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 當歸 陳皮 麥門冬 梔子仁 甘草各3g 人蔘2g 五味子10粒.
剉作一貼 入棗二梅一 燈心一團 煎服(回春).
【旣濟湯】
治霍亂後虛煩 不得眠.
麥門冬8g 人蔘 竹葉 半夏 附子炮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粳米100粒 水煎服(丹心).

  霍亂吐法458
○ 治乾霍亂 心腹刺痛 煩寃 吐利不得 氣欲絶者 極鹹湯 熱飮一升 刺口令吐 不吐則再飮一升 須三吐使 宿食盡乃止 此法大勝諸治 吐訖(흘 : 마칠)以理中湯 藿香正氣散 二方見上 濕霍亂治法款緩調治(得效).
○ 又法 急以塩湯一盞 入童便 薑汁頓服 探吐 令透 未透 再服 吐後 續用熨法(入門).

  霍亂熨法458
○ 霍亂吐瀉 心腹刺痛 不可忍 炒塩2椀 紙包紗護 頓其胸前 幷服肚上 以熨斗火熨之 氣透則甦 續以炒塩熨其背 則十分無事(得效).
○ 又法 塩炒吳茱萸 熨臍下 亦效(入門).

  霍亂鍼法458
○ 乾霍亂 刺委中出血 或十指頭出血 皆是良法(正傳).
○ 絞腸沙證 手足厥冷 腹痛不可忍者 以手醮溫水於病者 膝腕上拍打 有紫黑點處 以鍼刺 去惡血 卽愈(經驗).
○ 又法 用麻弦小竹弓 醮香油 或熱水 刮手足胸背額項 卽愈(經驗).
乾霍亂者 乃寒濕太甚 脾被絆 而不能動氣 被鬱而不能行 所以卒痛 而手足厥冷 俗名絞腸沙者 皆言痛之甚也
北方刺靑筋以出氣血. 南方刮胸背手足以行氣血 俱能散病 然出氣血 不如行氣血之爲愈也(丹心)
○ 又治 絞腸沙 刺血法(詳見救急門)(入門)
 ∴ 雜病篇九.攪腸沙(絞腸沙門) 轉載(編者)
○ 此證 心腹絞痛 冷汗出 脹悶欲絶 俗謂之攪腸沙 與乾霍亂同 由山嵐瘴氣 或因飢飽失時 陰陽暴亂而致也.
○ 所感如傷寒 頭痛 嘔惡 渾身壯熱. 手足之末 微厥 或腹痛悶亂 須臾 能殺人 先濃煎艾湯試之 如吐則是也(得效).
○ 治法 蠶退紙燒 爲末 熱酒調服 立效 又多飮塩湯 吐之 亦愈(得效).
○ 有陰陽二證
陰沙 腹痛而手足冷 看其身上有小紅點 以香油燈 點火燒於紅點上 令其煖爆 或服葱豉湯 汗出 卽愈.
陽沙 腹痛而手足煖 以鍼刺 其十指背 近爪甲半分許 血出卽安 先自兩臂 按摩下其惡血 令聚指頭血出 爲好(入門).
○ 又法 以手醮(잠 : 물에 담글)溫水 於病者 膝灣內打拍 有紫黑點處 以鍼刺去惡血 卽愈(丹心).
○ 患痛之人 兩臂腕中有筋 必致黑色 用砂鍼擊 刺出紫黑血 痛卽止 神效(十三方).
  霍亂灸法459
○ 霍亂轉筋 入腹 手足厥冷 氣欲絶 以塩塡臍中 大艾炷灸之 不計壯數 立效(得效).
○ 霍亂已死 而腹中有煖氣者 依上法 灸之 亦甦(醫鑑).
○ 又法 灸氣海2 7壯 妙(得效).
○ 霍亂吐瀉 不止垂死 灸天樞 氣海 中脘 立愈(正傳).
○ 霍亂 諸法不效 灸大椎 則卽效(綱目).
○ 霍亂已死 但有煖氣者 灸承筋7壯 立甦(綱目).
 
  禁忌法459
○ 霍亂吐瀉之時 切勿與穀食 雖米湯一呷下咽 立死. 必待 吐瀉止 過半日 飢甚 方可與稀粥 以漸而將息(正傳).
○ 霍亂吐瀉時 愼勿 與粟米粥 湯入胃 必死矣(綱目)
○ 霍亂不可遽(與米飮粥飯 以助邪氣 必所傷物 盡然後 稀粥漸漸養之(入門).
○ 霍亂時 大忌 飮食入腹 則死 只喫氷水不妨 不可飮熱湯 切不可飮熱 主燒酒(山居).

  不治證459
○ 霍亂轉筋 腹痛 四肢厥冷 氣欲絶 其脈洪大 可治. 如脈微 而囊縮 舌卷者 不治(綱目).
○ 霍亂耑(단 : 끝 喘의 誤植으로 보임 : 著者)脹 煩躁者 不治(得效).
○ 乾霍亂 吐瀉不得 胸腹脹硬 面唇靑黑 手足冷過肘膝 六脈伏絶 氣喘急 舌短囊縮者 死(回春)
○ 脈微遲 氣少不語 爲難治(得效).
○ 大渴 大躁 大汗 遺尿者 死. 回生散方見上 濕霍亂治法救之(入門).
 
  水疾吐瀉459
○ 乘船大吐瀉 渴水者 死, 飮童尿 最好, 自己尿 亦好(丹心).
○ 枯白礬末4g 百沸湯 點服 亦好(入門).
○ 船暈嘔吐 大半夏湯 煎服效(入門).
【大半夏湯】通治停痰 留飮發爲諸病
半夏製 陳皮 赤茯苓各10g 上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丹心). 痰飮轉載

    單方459(凡21種)
塩  :  治乾霍亂 塩一大匙 熬黃 取童尿一升 溫和攪 服吐下 卽愈(本草).
鍋底墨  :  治霍亂 取8g百沸湯一盞 投其中 急攪 服 吐瀉立止(本草).
甘爛水  :  治霍亂 入藥煎用 甚妙(本草).
生熟湯  :  <一名>陰陽湯. 治乾霍亂 能吐宿食 惡毒之物 和塩服之尤妙 卽百沸湯 合新汲水也(本草)
生薑  :  治霍亂 欲死 生薑200g切取 牛屎一升 同煎 取汁 服 卽效(本草).
天南星  :  治吐瀉不止 四肢逆冷 不省人事.
  南星爲末 每12g 入大棗三枚 同煎服 四肢漸煖 神識便省神妙(本草).
蘆花  :  <一名>蓬蕽 治霍亂 氣息危急者 取一把濃煎 取汁 頓服 卽差(本草).
皂角  :  乾霍亂. 塩湯一椀 入皂角末 少許 調服 探吐 卽效(本草).
木瓜  :  治霍亂吐瀉 轉筋不止. 煮汁飮之 枝葉功同. 榠櫨與木瓜 同功(本草).
烏梅  :  治霍亂 煩渴 水漬 和蜜 飮之 妙(本草).
林檎  :  靑色者 治霍亂吐瀉 甚妙 煮取汁 飮 或嚼 食之(本草).
秫薥葉  :  治霍亂轉筋 粗大如桃李 攣搐不可忍 取葉濃煎湯 飮之(種杏).
粟米泔  :  治霍亂煩 渴飮數升 立差. 又硏 米淸水和 濾取汁 服之 主轉筋入腹(本草).
糯米  :  治霍亂煩渴 水硏取汁 任意 飮之(本草).
蓼  :  治霍亂轉筋 濃煎乘熱 薰洗 因取飮1~2盞 卽愈(得效).
香薷  :  治霍亂吐瀉 轉筋 濃煎飮之 卽止 治霍亂 不可闕也(本草).
小蒜  :  治霍亂 吐瀉 煮汁 飮之(本草).
牛糞  :  治霍亂吐瀉 四肢逆冷 黃牛糞 以水煮 濾取淸汁 頓服一升 卽止(本草).
烟鹿皮  :  或烟獐皮 薰烟最多 黃色者 水浸揉 取汁 頓服 治乾霍亂 卽吐 神效(俗方).
醋  :  治霍亂 未得吐下 飮一二升 良. 治轉筋 取衣絮漬 醋煮 令溫裹患處 冷則易 卽愈(千金).
牛涎  :  小兒霍亂 牛涎一合 灌下 立效(得效).

                                        嘔吐460
  嘔吐之因460
○『內經』(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曰 諸嘔吐逆衝上 皆屬於火. 胃膈熱甚 則爲嘔 火氣炎上之象也(河間).
○ 嘔·吐·噦者 俱屬於胃, 胃者 總司也, 以其氣血多少爲異耳.
嘔者 陽明也, 陽明 多血多氣 故有聲有物 氣血 俱病也.
吐者 太陽也 太陽 多血少氣 故有物無聲 乃血病也 有食入則吐 有食已則吐 以橘紅爲主.
噦者 少陽也 少陽 多氣少血 故有聲無物 乃氣病也 以半夏爲主. 究其三者 之源, 皆因 脾氣虛弱 或因寒氣客胃, 或因飮食所傷而致 宜以丁香 藿香 半夏 茯苓 陳皮 生薑之類主之(東垣).
○ 濕嘔者 有物有聲 食已則嘔. 乾嘔者 空嘔無物 總屬陽明 氣血俱病 故嘔比吐爲重也(入門).
○ <劉河間>謂 嘔者 火氣炎上 此特一端耳, 有痰膈中焦 食不得下者 有氣逆者 有寒氣鬱於胃口者 有食滯心肺之分 新食不得下 而反出者 有胃中有火 與痰而嘔者(丹心).
○ 嘔家 雖有陽明證 愼不可下 逆之 故也(仲景).

  脈法460
○ 寸口脈數 其人卽吐 寸口脈細而數 數則爲熱 細則爲寒 數爲嘔吐(脈經).
○ 問曰 病人脈數 數爲熱 當消穀引飮 而反吐者 何也? 師曰 過發其汗 令陽氣微 膈氣虛 脈乃數 數爲客熱 不能消穀 胃中虛冷 故吐也(仲景).
○ 陽脈緊 陰脈數 其人食已卽吐.
○ 寸緊尺濇 其人胸滿 不能食 而吐(脈經).
○ 脈滑 爲嘔吐(脈訣).
○ 嘔吐無他 寸緊滑數 微數血虛 單浮胃薄 芤則有瘀 最忌濇弱(回春).
○ 趺陽脈浮而澁 浮則爲虛 澁則上脾 脾傷則不磨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婉曲不化 名曰胃反(脈經)
○ 脈緊而澁 其病難治.
○ 脈弦者 虛也 胃氣無餘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脈經).
○ 反胃 噎膈 寸緊尺澁(回春).
○ 噎膈 反胃 脈浮緩者 生, 沈澁者 死, 脈澁而小 血不足, 脈大而弱 氣不足(醫鑑).
  嘔吐治法460
○ 嘔吐 有冷熱二證,
冷者 面靑 手足厥冷 食久乃吐 宜加味二陳湯 丁香安胃湯 加減理中湯.
熱者 面赤 手足熱 食已卽吐 宜保中湯 和中桔梗湯 黃連竹茹湯 淸熱二陳湯 或葛根竹茹湯 加味橘皮竹茹湯, 大病後 胃熱虛煩 而嘔者 竹葉石膏湯方見寒門 加薑汁服 卽止(入門).
○ 時常口吐淸水 或冷涎自下 涌上者 脾熱所致也. 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白朮 白芍藥 升麻 神曲 麥芽 乾生薑土炒 芩連 梔子 或水煎服 或蒸餠爲丸服(入門).
○ 肝火出胃逆上 嘔吐 宜抑靑丸方見火門.
○ 半夏橘皮生薑爲嘔家 主藥 若胃虛而嘔者 宜推揚穀氣 四味藿香湯 加減四君子湯主之(綱目)
○ 久病 胃虛嘔吐 宜藿香安胃散 藿香平胃散 比和飮.
○ 痰飮嘔吐 宜茯苓半夏湯 小半夏湯 大半夏湯方見痰飮.
○ 神朮丸方見痰飮 治嘔吐淸水 如神
○ 停水而嘔者 心下怔忡 先渴後嘔者 宜赤茯苓湯方見胸門 先嘔後渴者 宜猪苓散. 水入卽吐者 宜五苓散方見寒門 (入門).
○ 嘔家 聖藥 是生薑 千金之說 信矣. 然氣逆作嘔 生薑散之 痰水作嘔 半夏逐之. 生薑於寒證最佳, 若遇熱嘔 不可無烏梅也(醫鑑).
○ 嘔吐 宜服薤白粥
○ 嘔家 有雍膿不須治, 嘔膿盡自愈矣(仲景).
【加味二陳湯】
治胃冷嘔吐
二陳湯 加縮砂4g 丁香2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水煎服(局方).
 :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水煎服(局方).
∴ 時常 口吐淸水 或冷涎自下 涌上者 脾熱所致也. 二陳湯 加白朮 白芍藥 升麻 神曲 麥芽 乾生薑土炒 芩連 梔子 或水煎服 或蒸餠爲丸服(入門).  痰飮轉載
【丁香安胃湯】
治嘔吐噦 胃寒所致
黃芪8g 吳茱萸 草豆寇 人參 蒼朮各4g 丁香 柴胡 升麻 當歸身 陳皮 甘草灸各2g 黃栢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加減理中湯】460
治胃寒冷嘔吐 淸水冷涎 脈沈遲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乾薑炮 陳皮 藿香 丁香 半夏 縮砂硏 桂皮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烏梅1箇, 水煎服(回春).
【保中湯】461
因痰火 致嘔吐 不下飮食
白朮土炒8g 黃芩 黃連並土炒 藿香 梔子薑汁炒各4g 半夏 陳皮 赤茯苓各3g 縮砂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以長流水 和黃泥澄淸 取水煎之 去滓 稍冷 頻服(醫鑑)
【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熱 食已暴吐 脈浮而洪
半夏麴8g 桔梗 白朮各6g 陳皮 厚朴 枳實 赤茯苓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取淸 調木香檳樃末各4g 空心服. 三服後 吐漸止, 除木香 檳樃末, 更加 白芍藥8g 黃芪6g 煎服(正傳).
【黃連竹茹湯】
治胃熱嘔吐 煩渴 脈數
黃連薑汁炒 梔子炒黑 靑竹茹各4g 人參3g 白朮 赤茯苓 白芍藥  陳皮 麥門冬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棗二 梅一 水煎服(回春).
【淸熱二陳湯】
治痰火嘔吐 出涎沫
半夏 陳皮 赤茯苓 甘草 人參 白朮 竹茹 砂仁 梔子 麥門冬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 水煎服(回春).
【葛根竹茹湯】
治胃熱嘔吐
葛根12g 半夏切薑汁漿水同煮焙乾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竹茹一彈子大 同煎服(丹心).
ː治酒嘔 尤妙. 欲知胃中有熱 手足心皆熱者 是胃熱也(入門).
【加味橘皮竹茹湯】
治胃熱多渴 嘔吐不食
橘皮 竹茹 赤茯苓 枇杷葉 麥門冬 半夏各4g 人參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 ː無枇杷葉 則以蜜灸桑白皮 代之(入門).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 解後餘熱 及陽明證 自汗煩渴 幷差後虛煩等證
石膏16g 人參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2匙 服(入門). 寒門轉載
【抑靑丸】伐心經之火 兼治酒熱
黃連酒炒 或薑汁炒
爲末 粥丸白湯 呑下20~30丸(丹心).  ː<一名>【黃連丸】(入門).火門轉載
【四味藿香湯】
治胃虛嘔吐 粥藥不停
藿香 人參 橘皮 半夏各8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入門).
【加減四君子湯】
治久病胃弱 全不納食 聞食氣則嘔
四君子湯 去茯苓 加人參 黃芪 香附子各4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 【四君子湯】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 氣少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 上剉 水煎服(局方).                          
<方氏>曰 人參補肺扶脾 白朮健脾燥濕 茯苓降氣滲濕 甘草補胃和中. 譬如 寬厚和平之君子 不爲奸險卒暴之行也.
<醫鑑>曰 人參 補元氣 白朮健脾胃 茯苓滲濕 又引人參下行 補下焦 元氣(入門). 氣門轉載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 嘔吐飮食 不待腐熟
橘紅20g 人參 丁香 藿香各10g 爲末 每取7.5g 薑三片 同煎 溫服(醫鑑).
【藿香平胃散】
治脾胃虛弱 嘔吐飮食
蒼朮8g 藿香 厚朴 陳皮各6g 縮砂 神麯各4g 甘草灸3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東垣).
【比和飮】
治胃虛嘔吐 月餘 不納水穀 聞食氣卽嘔 聞藥亦嘔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神麯炒各4g 藿香 陳皮 縮砂 甘草各2g 陳倉米1合
剉作一貼 先以順流水3升 泡伏龍肝末 澄淸 取一升半 入藥 及薑三棗二同煎 至70%去滓 稍冷服 日2~3遂納而不吐 別以陳倉米煎湯 時時啜之 全愈(醫鑑).
【茯苓半夏湯】
治痰飮停胃 嘔吐不止
半夏8g 陳皮 赤茯苓 蒼朮 厚朴各4g 藿香3g 縮砂 乾薑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梅一 水煎服(回春)     【茯苓半夏湯】治停痰 留飮 發爲諸病
   半夏製12g 赤茯苓8g 剉作一貼 薑七片煎服(宣明).<直指方> 小半夏茯苓湯 同.
【赤茯苓湯】 卽【半夏茯苓湯】(入門) 胸門轉載
治水停心下
半夏 赤茯苓各8g 陳皮 人參 川芎 白朮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半夏茯苓湯】(入門) ː<一名>【赤茯苓湯】(綱目).胸門轉載
治水停心下 爲水結胸 痞滿 頭汗
半夏 赤茯苓各8g 陳皮 人參 川芎 白朮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小半夏湯】治?䬣逆 穀氣入口卽吐 及發汗後 水藥不下.
半夏20g 生薑40g 水煎溫服(入門).  ∴ 東醫寶鑑 內 處方缺 醫學入門서 補完 編者
 【大半夏湯】通治停痰 留飮發爲諸病
半夏製 陳皮 赤茯苓各10g 剉作一貼 薑5片 水煎服(丹心). 痰飮轉載
【神朮丸】治痰飮成窠囊 漉漉有聲 或嘔吐酸水 
蒼朮泔浸去皮焙乾600g爲細末 白脂麻20g水二盞硏濾取汁 大棗三十枚爛煮硏去皮核取肉 以麻汁調和成稀膏 搜和朮末 熟杵 丸如桐子大 每日空心溫水下百丸至二百丸 初服時必膈微燥 進山梔子散一服不燥(本事). 痰飮轉載
【山梔子散】治神朮丸服後 膈微燥者 梔子一味 乾之 爲末 沸湯 漸一服(本事).
【五苓散】治太陽證入裏 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 每7.5g 白湯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傷寒 汗後亡津液 但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 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 而反吐出 爲水逆證 或飮水 雖多而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 未實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 的藥也(入門). 寒門轉載
【猪苓散】
治先嘔後渴 嘔吐而思水 解者急與之
猪苓 赤茯苓 白朮各等分 爲末 每4~8g水調服.
ː一人 每嘔水2~3椀 諸藥不效 但吃井華水一口卽止 用此藥 卽愈(仲景).
【薤白粥】
治嘔最效
薤白3莖 雞子3箇去黃 粟米3合 同煮 作稀粥 另用人參40g
細剉 水1升 煎取3合去滓  右以雞 薤 粟粥入煖人參湯 和攪勻 頓服 卽止(得效).

  惡心 乾嘔461
○ 惡心者 欲吐不得吐 見飮食則心便惡之 二陳湯 加白豆寇 香附子 縮砂煎服(入門).
○ 惡心者 欲吐不吐也 胃口 有熱 有痰 二陳湯 加薑炒芩連.
○ 乾嘔者 有聲無物也 乾嘔 或手足厥冷者 宜生薑橘皮湯(活人).
○ 惡心者 無聲無物 但心中兀兀然 無奈 欲吐不吐 欲嘔不嘔 雖曰惡心 實非心經之病 皆在胃口上 宜用生薑 又曰惡心吐淸水 胃口有痰 有熱 有虛 皆用生薑 宜生薑半夏湯(仲景).
○ 乾嘔 吐涎沫 宜半夏乾薑散(仲景).
○ 胃中素有熱 惡心 乾嘔不止者 宜梔子竹茹湯(醫鑑).
【二陳湯】 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方見上 嘔吐治法
∴ 二陳湯 加白豆寇 香附子 縮砂. 治惡心
∴ 二陳湯 加薑炒芩連, 治惡心
【生薑橘皮湯】
治乾嘔 或手足厥冷
橘皮150g 生薑300g
爲剉以水七盞 煮至三盞逐旋 微溫呷服(活人). ː<一名>【陳皮湯】治乾嘔最妙 下咽卽愈(仲景)
【生薑半夏湯】461
治胸中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噦不噦 徹心中憒憒然 無奈者
半夏20g 水一盞半 煎至半盞 入薑汁半盞 和勻緩緩 服之(仲景).
ː大凡嘔吐 藥忌一時頓服 宜緩緩服(入門).
【半夏乾薑散】462
治乾嘔吐涎沫
半夏 乾薑各等分 爲粗末 每取12g 水煎 緩緩服(仲景).
【梔子竹茹湯】
治胃熱 惡心 乾嘔不止
梔子炒12g 陳皮8g 靑竹茹6g 剉作一貼 水煎 和薑汁 服(醫鑑).

  食痺吐食462
○ 食痺 謂食已心下痛 陰陰然 不可名也 不可忍也 吐出 痛乃止 此爲胃氣逆 而不下行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 痛而嘔 爲寒 <經  擧痛論篇 第三十九>云 寒氣客於腸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嘔也(綱目).
○ 嘔吐 而脈弦者 肝勝于脾也 由風痰羈絆 于脾胃之間 故惡心欲吐 飮食不下 當先實其脾土 宜茯苓半夏湯 麥天湯 白朮茯苓湯 金花丸 水煮金花丸(東垣).
ː風邪在胃 飜飜不定 或鬱酸水 全不入食 宜不換金正氣散方見寒門 或安脾丸 不宜輕用 參朮 惟久病 脅痛者木克土也 宜六君子湯方見痰飮加靑皮 白芍藥 柴胡 升麻 川窮 砂仁 神麴煎服(入門)
【茯苓半夏湯】
治風痰 羈絆於脾胃之間 惡心欲吐 宜實脾土
麥芽炒6g 白朮 白茯苓 半夏 神麴炒各5g 橘紅 天麻各4g 剉作一貼 爲粗末 生薑五 水煎服(東垣).
【白朮茯苓湯】
治風痰 羈絆於脾胃之間 惡心欲吐 宜實脾土
白朮 白茯苓 半夏各12g 神麴炒4g 麥芽麪2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東垣).
【金花丸】
治風痰 羈絆於脾胃之間 惡心欲吐 宜實脾土
半夏製40g 檳樃8g 雄黃水飛6g 爲末 薑汁浸 蒸餠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50丸 以吐止爲度
風痰羈絆 于脾故飮食不下 用此 以治風痰(易老).  ː<一名>【安脾丸】(入門)
【安脾丸】(入門) 東醫寶鑑 處方缺 醫學入門서 補完 編者
治嘈雜 及吐食 脈弦者 肝乘於脾而吐 乃由脾土之虛 宜治風安脾 無羈絆於脾 故飮食自下
半夏40g 檳榔8g 雄黃6g 爲末 薑汁和蒸餠爲丸梧子大 小兒丸黍米大 薑湯下. 從少至多 漸加服之 以得吐能食爲度.
【水煮金花丸】
治風痰 羈絆脾胃 飮食不下
白麪160g 半夏 天南星並湯洗 寒水石燒各40g 天麻20g 雄黃6g.
爲末 滴水和 丸梧子大 每取100丸 先煮漿水沸 下藥 煮令浮爲度 漉出生薑 呑下 湯食前(易老).
ː風邪在胃 飜飜不定 或鬱酸水 全不入食 宜不換金正氣散方見寒門 或安脾丸 不宜輕用 參朮 惟久病 脅痛者木克土也 宜六君子湯方見痰飮 加靑皮 白芍藥 柴胡 升麻 川窮 砂仁 神麴煎服(入門).
【麥天湯】
治風邪 羈絆脾胃 有痰 惡心 欲吐
麥門冬6g 天麻5g 白朮 白茯苓 半夏 神麴 陳皮各4g 剉作一貼 薑五 水煎服(入門).

【六君子湯】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參各4g 甘草灸2g 爲剉作一貼,薑三片棗二枚,煎服(正傳). 痰飮轉載
ː<一方> 六味各4g等分
ː脾虛不能運化者 加竹瀝 薑汁(入門).

  吐病有三462
○ 氣 爲上膈 屬上焦 食已暴吐者 今世 謂之 嘔吐也.
○ 食飮入而還出 爲下膈 食晬時 乃反出之 屬中下二焦.
○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今世 謂之 膈氣反胃也(綱目).
○ 吐有三因 乃氣 積 寒也 皆從三焦論之
   上焦 在胃口 上通天氣 主納而不出.
   中焦 在中脘 上通天氣 下通地氣 主腐熟水穀.
   下焦 在臍下 下通地氣 主出而不納.
○ 上焦吐者 皆從於氣氣者 天之陽氣也 其脈浮而洪 其證 食已暴吐 渴欲飮水 大便燥結 氣上衝胸 而發痛 其治 當降氣和中.
○ 中焦吐者 皆從於積 有陰有陽 食與氣相假 爲積而痛 其脈 浮而弦 其證 或先吐而後痛 或先痛而後吐 治法 當以小毒藥 去其積 木香 檳樃 和其氣(宜紫沈丸 消穀).
○ 下焦吐者 皆從于寒地道也 其脈 沈而遲 其證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小便淸利 大便秘 而不通 治法宜以毒藥 通其閉塞 溫其寒氣 大便漸通 復以中焦藥和之 不令大府結閉而自安也(易老).

  噎膈反胃病因462
○『內經』(陰陽別論篇 第七)曰 三陽結 謂之膈.
註曰 三陽者 大小腸 俱熱結也 盖小腸熱結 則血脈燥 大腸熱結 則不能便 膀胱熱結 則津液涸. 三陽熱結 脈必洪數有力 前後閉塞 下旣不通 必反而上行 所以噎食 不下 縱下復出 乃陽火上行 而不下降也(入門).
○『內經』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曰 少陽所至 爲嘔涌溢 食不下 此理明矣. <又>曰 食不下者 胃脘膈也(入門).
○ 血液俱耗 胃脘乾槁
其槁在上 近咽之下 水飮可行 食物難入 間或可入 入亦不多 名之曰噎.
其枯在下 與胃相近 食雖可入 難盡入胃 良久復出 名之曰膈.
亦曰反胃 大便秘少 若羊屎然 名雖不同 病出一體.
其槁在賁門 食下則胃脘 當心而痛 須臾吐出 食出痛乃止 此上焦之噎膈也.
或食物可下 難盡入胃 良久復出 其槁在幽門 此中焦之噎膈也.
其或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其槁在闌門 此下焦之噎膈也(丹心).
○ 飮食不下 而大便不通 名曰膈噎 膈者 有拒格之意 卽膈食反胃也(入門).
○ 噎膈 有五 五膈者 憂 恚 寒 熱 氣也.
在心脾之間 上下不通 或結於咽喉 時覺有所妨碍 吐之不出 嚥之不下 由氣鬱痰結而然
五噎者 憂 食 勞 氣 思也. 飮食卒然阻滯 而不下 反胃也 膈也 噎也 受病皆同(醫鑑).
<張雞峯>曰 噎 當是神思間病 惟內觀自養 加以治之 其言深中病情(丹心).
○ 膈噎之證 不屬虛 不屬實 不屬冷 不屬熱 乃神氣中一點 病耳(醫林).
○ 噎病 皆生於血枯 血枯則燥矣 得病情合經旨者 丹溪一人而已(綱目).
  噎膈反胃治法463
○ 噎病 生於血乾 夫血者 陰氣也 陰主靜 內外兩靜 則藏府之火不起 而金水二氣 有養陰 血自生 腸胃津液 傳化合宜 何噎之有 曰胃脘乾槁 果可治乎. <古方> 用人參以補肺 御米以解毒 竹瀝以淸痰 乾薑以養血 粟米以實胃 蜜以潤燥 薑以去穢 正是此意.
噎膈 反胃 大率屬血虛 氣虛 有痰 有熱,
血虛 四物湯 氣虛 四君子湯 痰用 二陳湯 熱用 解毒湯卽黃連解毒湯 氣血俱虛 八物湯主之
必和以童便 竹瀝 韭汁 薑汁 且多飮 牛羊乳爲上策 但不可 以人乳代之 皆有七情烹飪之火 故也 切不可用 香燥藥 宜薄滋味. 飮酒者 加砂糖 驢尿入內服 以防生蟲(丹心).
噎膈 宜用平鯽丸 神仙奪命丹 丁香透膈湯 五膈寬中散 棗肉平胃散方見內傷 瓜蔞實丸 神奇散 當歸養血湯 生津補血湯 聖灰散 八仙膏.
反胃 宜用硫汞丸 狗米平胃丸 杵糠丸 九仙奪命丹 順氣和中湯 安中調氣丸 回生養胃丹 定生丹 安胃湯 太倉丸 奪命丹 附子散(諸方).
【四物湯】治血虛諸證 通治 血病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血門轉載
【四君子湯】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 氣少.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剉 水煎服(局方). 氣門轉載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局方). 痰飮轉載
【解毒湯】卽【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大熱 煩躁不得眠 乾嘔 口渴 喘滿 一切熱毒.   
黃連2g 黃芩 黃栢 山梔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寒門轉載
【八物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加縮砂尤妙(易老).
【平鯽丸】
治膈氣不食.
大鯽魚一箇去腸留鱗 以大蒜切片 塡魚腹內 濕紙包 黃泥固濟 慢火煨熟 去鱗骨 入平胃散末
杵丸 梧子大 每30~50丸 空心 米飮 呑下(入門).
 :  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神仙奪命丹】
治氣鬱嘔吐 或噎食不下.
百草霜20g 雄黃 鵬砂各8g 乳香6g 綠豆 黑豆各49粒.
爲末 烏梅30箇 水浸去核 取肉 和藥末 擣勻 彈子大 朱砂8g 爲衣 每噙一丸 以茶泡 熱餠壓下 良久 不吐 乃藥之效 若吐 再噙化一丸 服. 忌油 膩 塩 醋 怒氣(入門).  :  <一名>【二豆回香丹】(回春).
【丁香透膈湯】
治五噎十膈(冷 風 氣 伏 熱 悲 憂 水 食 喜 : 綱目) 痞塞不通.
白朮5g 甘草4g 人參 白茯苓 縮砂 香附子各3g 沈香 藿香 陳皮 厚朴各2g 丁香 木香 麥芽 靑皮 肉豆簆 白豆寇 草果 神麯 半夏各1.5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五膈寬中散】
治五膈食不下.
厚朴 香附子各6g 甘草2g 靑皮 陳皮 丁香 縮砂各1.5g 木香 白扁豆各2g.
爲粗末 入薑三片 塩少許 水煎服(綱目).
【瓜蔞實丸】
治噎膈痞痛 徹背喘急妨悶
瓜蔞實 枳殼 半夏製 桔梗各40g. 爲末 薑汁米糊和 丸梧子大 每50~70丸 薑湯呑下(正傳).
【神奇散】
治噎膈 反胃血虛有火三陽枯竭.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並酒炒 陳皮 縮砂 半夏 白茯苓 白朮土炒 香附子 枳實 烏梅肉 藿香 赤茯苓 檳榔 木通 猪苓 黃芩炒 黃栢人乳炒 知母人乳炒 赤芍藥 天門冬 麥門冬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鑑).
【當歸養血湯】
治老人痰結 血枯成膈噎.
當歸 白芍藥炒 熟地黃 白茯苓各4g 黃連以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 貝母炒 瓜蔞仁 枳實 陳皮 厚朴 香附子 川芎 蘇子各3g 沈香2g 水磨取汁.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 入沈香汁 竹瀝 調服(回春).
【生津補血湯】
治年少人 噎膈 乃胃脘血燥不潤 故便閉塞 而食不下.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生地黃 白茯苓各4g 枳實 陳皮 黃連炒 蘇子 貝母各3g 縮砂 沈香水磨取汁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入 沈香汁 調服(回春).
【聖灰散】
治噎食病 及回食病(回食者 食下卽吐也).
取初出 窞石灰 投入鍋中滾水中化開 去渣 止用淸水 煮乾炒黃色爲度 黃色難得 赤色 卽可用 罐收貯封口 勿令泄氣 過一二年 則無用矣.
ː凡人年40餘 壯健者 用4分 年老氣弱 只用二分 或三分 好燒酒 調服一二鍾 能飮者 三四鍾 或吐出蟲 或下蟲 其病卽愈 如不吐 不下 遇發 再服 自痊(回春).
【八仙膏】863
治噎食.
生藕汁 生薑汁 生梨汁 生蘿葍汁 甘蔗汁(無則砂糖代之) 白果汁(卽銀杏) 竹瀝 蜂蜜各4g.
和勻盛飯 甑蒸熟 任意食之(回春).
【硫汞丸】
治反胃吐逆
水銀30g 生硫黃末7.5g 同入銚內 慢火化開 柳枝拌炒 有焰起 以醋洒之 候結成砂子
再硏爲末 以粽尖拌丸綠豆大 生薑橘皮湯下30~50丸(入門).∴ 洒(쇄 : 씻을)
【狗米平胃丸】
治反胃 諸藥不效.
黃雄犬 一口 餓數日 用生粟米 飼之 取其糞中 微淘 淨用 韭白煎湯 煮作粥 臨熟 入沈香7.5g 平胃散末 和勻 得所作丸 梧子大 每50~70丸 陳米飮下(入門).
∴ 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杵糠丸】(入門).ː<一名>【奪命丸】(正傳).
治五膈
杵頭糠 牛轉草各300g 糯米600g
爲末 取黃母牛口中涎 和砂糖120g 爲丸芡實大 入鍋內 慢火煮熟食 日二次(入門).
【九仙奪命丹】
治反胃 噎食 其效如神.
枳殼80g 枯白礬40g 半夏 厚朴並薑製各20g 木香 南星薑製各8g 人參 甘草各4g 豆豉硏過40g
爲末 夜晴露過 以人參 厚朴煎湯 調糊作餠 如小錢大 慢火焙乾 每一餠 嚼碎以薑湯 調平胃散送下. 忌 生冷酒麪(活心).
【奪命丹】∴奪命丸과 比較하기 위하여 編輯을 바꿨슴(編者).
治反胃 有起死回生之功
裘一箇 麝香二分 孩兒茶二分 金絲黃礬三分 硃砂(春二分 夏四分 秋六分 冬八分).
裘乃土糖裘 卽蜣蜋所轉之彈 凡糞土之下 皆有, 用彈中有白虫者 如指大 如蠐螬一樣 將彈小破一點 皆住 火煆過大黃色存性 不要燒焦了, 入藥 乃幷彈
共爲末 燒酒調 空心服. 如覺飢 用小米煮粥 漸漸少進 一日二三次 不可多吃 一日進一碗半 足矣. 多進則病復不可治矣. 忌生冷 厚味 葱 蒜 酒 麪 氣惱 五十以後 日二服 卽效(回春). 
∴ 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順氣和中湯】
治嘔吐 反胃 呑酸 嘈雜 噎膈 吐痰水 心腹刺痛
陳皮塩水炒 香附子醋炒 梔子薑汁炒黑各4g 白朮土炒 白茯苓 半夏 神麯 黃連薑汁浸晒乾猪膽汁拌炒各3g 枳實2g 縮砂 灸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長流水入黃土泥 攪澄淸水煎入 竹瀝童便薑汁溫服(醫鑑)
【安中調氣丸】
治反胃及痰氣.
白朮土炒 香附子長流水浸三日炒黃各120g 陳皮80g 半夏製油炒 白茯神 枳實 神麯炒 黃連薑汁浸猪膽汁拌炒各40g 白芍藥32g 蘇子炒 蘿葍子炒各24g 川芎 當歸酒洗 白豆寇炒各20g 甘草灸12g 木香4g.
爲末 以竹瀝薑汁 打神麯爲糊和 丸菉豆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回生養胃丹】
治脾土虛寒 聚成痰涎 以致大便燥澁 小便赤而多 嘔吐酸水 漸成反胃 結腸之證.
蒼朮換泔浸6日 蓮肉酒浸各160g 取獖猪肚一箇以壁土揉擦洗淨入蒼蓮線縫好酒煮爛擣細捏作小餠烘乾 南星細切薑汁侵一宿伏龍肝同炒去土 粟米薑汁侵蒸焙各160g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厚朴 三稜 蓬朮二味並醋炒 蓽澄茄 縮砂 白豆寇 穀芽炒 麥芽炒 甘草各40g 丁香 木香 沈香各20g.
爲末 稀麪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 呑下60~70丸(醫鑑).
【定生丹】
治反胃 定生死
雄黃 朱砂 乳香 半夏 木香 肉豆簆 百草霜爲衣用各12g 沈香4g 阿魏 鵬砂各2g 菉豆40粒 烏梅40箇湯泡去核
爲末 以烏梅肉 和擣作丸彈子大 百草霜爲衣 陰乾 每一丸 噙化 嚥下 以薑湯潄口 復以陳麥餠 火燒 熟細嚼壓下 噙藥 卽燃 官香一炷 如香盡藥 未化者 難治 先化香未盡者 可愈(醫鑑).
【安胃湯】
治反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陳皮 半夏 藿香各4g 黃連薑汁炒 蓮肉各3g 人參 縮砂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烏梅一 水煎服(回春).
【太倉丸】
治反胃 噎膈
白豆寇 縮砂各80g 陳倉米1升 黃土炒去土. 爲末 薑汁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100丸(回春).
【附子散】
治反胃
大附子一箇坐於礡上四面着火漸逼淬入生薑汁中又淬之 可盡汁 半椀許 擣爲末 粟米飮 調下4g 不過三服 差, 或 加丁香4g 同爲末(入門).
【棗肉平胃散】消食 和胃 化痰 蒼朮320g 陳皮160g 厚朴136g 甘草 大棗肉 生薑各64g.
上碎水浸 過藥上半寸許 煮令水乾焙 擣爲末 每服8g 空心 塩湯點服(局方). 內傷轉載
  嘔吐噎膈反胃宜通大便464
○ 病因欲吐者 切不可 下逆之故也(仲景).
○ 陽明之氣下行則順 今逆而上行 謹不可泄 固也. 然嘔吐者 每每大便秘結 上下壅遏 氣不流行 盖思所以區畫 而利導之(直旨).
○465 陰虛 邪氣逆上 窒塞嘔噦 不足之病也 此地道不通 當用生地黃 當歸 桃仁 紅花 兼用甘草 微加大黃 芒硝 以通其閉 大便利 則嘔吐噦 自止矣(東垣).
○ 嘔吐證 忌用利藥 此言其常 只嘔吐 而大小便 不秘澁者 利藥所當忌之. 若大小腸膀胱 熱結不通 上爲嘔吐 膈食 若不用利藥 開通發泄 則嘔吐何由而止乎. <古人> 用三一承氣湯 正是也 此意(丹心).
○ 通利大便 以開下焦之塞 宜用紫沈丸 厚朴丸 附子丸 人參利膈丸 三一承氣湯 四子調中湯 香白元 大黃湯 潤腸膏(諸方).
○ 嘔吐家 多大便祕結 虛冷者 用蘇感元方見大便 溫而利之 若大便熱結 用蜜導法方見大便 或猪膽汁 和醋灌入下部妙(直旨).
【紫沈丸】
治中焦吐食 由食積與寒氣相格 故吐而疼 此主之.
陳皮20g 半夏麴 代赭石 縮砂 烏梅肉各12g 丁香 檳榔各8g 沈香 木香 杏仁 白朮各4g 白豆寇 巴豆霜各2g. 爲末 醋糊和 丸黍米大 每50丸薑湯下.
ː<一法> 橘皮一箇去白 生薑一塊煨熟 煎湯下 紫沈丸100丸一日二服 後大便通 不吐則止(易老).
【厚朴丸】治同上(治中焦吐食) 方與【萬病紫菀丸】同方見積聚 每服三丸 或五丸 薑湯下(東垣)
【溫白元】(局方) <一名>【萬病紫菀丸】積聚門轉載
治積聚 癥癖 黃疸 鼓脹 十種水氣 八種痞塞 五種淋疾 九種心痛 遠年瘧疾 及療七十二種風 三十六種尸疰 癲狂 邪祟 一切腹中諸疾.
川烏炮100g 巴豆霜 赤茯苓 皂莢灸 厚朴 人參各20g 爲末 煉蜜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三丸 或五丸至七丸.
ː 治婦人積聚 有似懷孕 羸瘦困獘 或歌哭如邪祟 服此藥自愈 久病 服之 則皆瀉出虫蛇,惡膿之物乃愈(得效).
【附子丸】治下焦吐食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大便不通
附子炮20g 巴豆霜4g 砒礵2g 上硏極細熔黃蠟 爲丸梧子大 每一二丸 冷水送下 下利爲度 利後更服 紫菀丸(川烏炮94g 吳茱萸 桔梗 柴胡 菖蒲 紫菀 黃連 乾薑炮 肉桂 川椒炒 巴豆霜 赤茯苓 皂莢灸 厚朴 人參各20g 上爲末 煉蜜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 三丸或五丸至七丸 (局方)ː<一名>萬病紫菀丸(海藏))常服一丸 勿令再閉(保命)
【厚朴丸】治中焦吐食 由食積與寒氣相格 故吐而疼 方與萬病紫菀丸同(方見積聚 : 溫白元 治積聚癥癖 黃疸鼓脹 十種水氣 八種痞塞 五種淋疾 九種心痛 遠年瘧疾 及療七十二種風 三十六種尸疰 癲狂邪崇 一切腹中諸疾 川烏炮94g 吳茱萸 桔梗 柴胡 菖蒲 紫菀 黃連 乾薑炮 肉桂 川椒炒 巴豆霜 赤茯苓 皂莢灸 厚朴 人參各20g 上爲末 煉蜜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 三丸或五丸至七丸 (局方)ː<一名>萬病紫菀丸(海藏))每服三丸 或五丸 薑湯下(東垣)
【厚朴丸】<一名>【萬病紫菀丸】(辭典904).
治中焦吐食 各種時行病 十種水病 十二種風病 黃病 蟲病 飮食不化 惡心 嘔吐 反胃 腹中痛繞臍痛 積聚 痃癖 衝氣 癲狂 夢與鬼交 婦女月經久閉 蓄血 身麻如蟲行 經絡走痛 小兒驚癎 療蟲咬傷.
紫菀去苗土 柴胡 菖蒲(九節者去毛). 吳茱萸湯炮7次焙乾 川厚朴薑製各40g 桔梗去蘆 茯苓去皮 皂角(去皮弦子灸). 黃連去鬚(一作32g). 桂枝炮薑各3g 川烏28g炮去皮臍(一作32g). 人參 羗活 獨活 防風均去蘆 巴豆去皮膜出油硏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各20g.
共硏 細末煉蜜爲丸 梧桐子大.每服3丸 漸加至5~7丸 食後臨臥 生薑湯 送下 (辭典904). 已上 【萬病紫菀丸】集合
【附子丸】
治下焦吐食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大便不通.
附子炮20g 巴豆霜4g 砒礵2g.硏極細 熔黃蠟 爲丸梧子大 每1~2丸
冷水送下 下利爲度 利後更服 紫菀丸 常服 1丸 勿令再閉(保命).
【人參利膈丸】
治噎膈 大便燥結 喘滿壅塞 治膈氣之 聖藥也.
人參 當歸 藿香 枳殼 大黃 厚朴 甘草各40g 木香 檳榔各30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白湯下50~70丸(綱目).
【三一承氣湯】(得效)
治嘔吐 大便秘 三陽結 而不通 上爲噎膈 反胃方見寒門. 以下 寒門轉載
甘草12g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各6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煎至半 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 溫服(得效).
【四子調中湯】
治反胃痰盛二便澁.
半夏8g 桃仁6g 香附子 枳實 瓜蔞仁 蘇子炒 白芥子炒各4g 黃連薑汁炒3g 靑皮 陳皮 沈香 白茯苓 木通 芒硝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攪勻 空心服(醫鑑).
【香白元】
治痰涎壅盛 嘔吐不止 大便壅滯
靑州白元子方見風門 與靑木香元方見前陰 等分 作丸 薑湯下30丸(得效). ∴ 已下 風門轉載 前陰轉載
【靑州白圓子】治風痰壅盛 嘔吐 眩暈 及癱瘓風
半夏28g 天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20g 生爲 細末 淸水浸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 朝夕換水 候日數足 乃取納 生絹袋中 濾過其滓 再硏濾過 以盡爲度澄淸 去水晒乾 又爲末 以糯米粥淸和 丸綠豆大 薑湯 呑下30~50丸(局方).
【靑木香元】治寒疝 及膀胱疝氣 腫氣
黑丑頭末120g 破古紙 蓽澄茄 檳榔各80g 靑木香40g 爲末水丸 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50丸(入門).
 : <一法> 靑木香元200粒 斑猫7箇同炒令微香 以磁器盖之 候冷去猫 每50丸 茴香酒呑下 盖疝屬肝 故借猫 以治風(入門).
【大黃湯】
治冷涎反胃 其候欲發時 先流冷涎 次則吐食 此乃勞證 治不早 死在朝夕.
大黃40g 生薑自然汁半盞 灸大黃令燥淬 入薑汁中 如此淬汁盡切焙,
爲末 每8g 陳米一撮 葱白二莖 水一盞 煎至70% 先食葱白 此服藥 不十日 去根(本事).   
ː凡膈噎 大便燥結 用大黃 乃急則治標之法也. 仍用 四物湯 加童便韭汁 竹瀝 多服爲妙(正傳).
【潤腸膏】
治膈噎 反胃甚捷.
新採威靈仙160g搗取汁 生薑160g取汁 眞麻油80g 白砂蜜160g煉去沫
同入銀石器內 慢火煎 如餳 時時以匙挑 食之 一料 決效(正傳).
【蘇感元】
治赤痢 腹內緊痛.
蘇合香元4分 感應元6分 硏勻 丸綠豆 米飮下30丸(得效).
【感應元】治積痢 久痢 赤白膿血相雜.
肉豆簆煨 白薑炮 百草霜各80g 木香60g 蓽澄茄 三稜炮 丁香各40g 巴豆100粒去皮心膜去油爲霜 杏仁100粒去皮尖雙仁麩炒.另硏酒煮蠟160g淸油40g.上七味 爲細末 入巴豆霜 杏仁末 先將油煎 蠟令熔化拌和藥末 成劑 每37.5g分作10錠 每一錠 米飮調服 或作丸綠豆大 白湯 呑下10丸(得效). 大便轉載
【蘇合香元】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 乳香 龍腦各40g 爲末 安息香膏 和煉蜜 1g 如豆大 每1回 2~3丸 井水 或溫水 服(局方)
 :  <一名>【麝香蘇合元】氣門轉載
【蜜導法導便法】
火煉蜜稠厚黃色 傾入冷水中 急捻如指大 隨用皁角末 麝香 共爲衣 將油塗抹 大腸內 納入穀道 大便卽通(回春).
【猪膽汁導便法】
猪膽一箇 傾去汁少許 入醋內 用竹管相接 套入穀道中 以手指撚之 令膽汁直射入內 少時卽通(回春). 已上大便轉載

    難治不治證
○ 嘔吐 脈弱 小便自利 身微熱而厥者 虛極 難治(脈經).
○ 凡吐如淸菜汁者 死, 此是乍然嘔吐 非反胃比也(入門).
○ 噎膈 反胃證 年高者 不治(年五十以上者 不治).
○ 糞如羊屎者 不治(大腸無血 故也).
○ 不淡飮食 不斷房室者 不治.
○ 氣血俱虛者 則口中多出沫 但見沫 多出者 必死(丹心).
○ 反胃 吐白沫者 可治, 吐黃沫者 不可治(種杏).

  單方465 (凡30種)(有螺泥丸)
黃丹  :  治反胃 黃丹40g 白礬80g 同入罐內火瘕放冷 爲末 蒸餠和丸梧子大 溫酒下5丸至7丸(綱目).
黑鉛  :  吐蟲而嘔者 黑鉛炒成灰 檳榔等分爲末 空心 米飮調下(丹心).
滑石  :  反胃 積飮 滑石末 生薑自然汁 澄淸 白脚和丸 時時服之(丹心).
  ː暴吐逆 滑石末 溫水服8g 妙(本草)
赤石脂  :  治痰飮吐水 成反胃. 石脂水飛每4g 空心 以水任下加至7~12g 無則以好赤土代之(本草).
人參465   :  治反胃 垂死者 人參末12g 薑汁5合 粟米1合 煮粥 空心食之(入門).
  ː又 人參 剉7.5g 水煎頓服 日再服(本草).
生薑466  :  凡嘔吐 皆因氣逆 故用生薑之辛 以散之.
  ː反胃 嘔吐 生薑汁 煮 粟米粥 食之(入門).
  ː乾嘔 服薑汁1升 卽差(本草).
半夏  :  凡嘔噦 用半夏者 散結氣也.
  ː反胃 嘔吐 半夏製40g 生薑80g 剉 分2貼 水煎服(本草).
  ː嘔家 用半夏以去其水 水去則嘔自止(金匱).
蘆根  :  治乾嘔噦 及五噎 煩悶 蘆根200g水煎 頓服1升 不過3升 卽差.
竹茹  :  主嘔啘 取靑竹茹1升 水煎頓服.
  ː嘔噦 用竹茹者 澁爲解煩也(入門).
鯽魚  :  治反胃 大鯽魚 去腸留膽 入綠礬 滿腹 以火灸焦 爲末 每4g 米飮下 日三(綱目)
  ː諸魚灰 並 主哽噎
蚌蛤粉  :  治反胃 吐食 取爛粉 米飮下4~8g.
  ː蜆爛殼 馬刀爛殼 田螺爛殼 並主反胃 燒灰 和飮服.
蝟  :  主反胃 吐逆 取肉淹五味灸 食皮燒灰 和酒服 亦可煮汁飮(直指).
橘皮  :  治反胃 嘔吐 橘皮用 日照 西方壁土末 同炒香 取皮 爲末 每7.5g 淡薑湯 煎服(直指).
木瓜  :  止嘔逆 煮飮之 佳 生薑同煎服 尤妙
  ː榠櫨 去惡心 乾嘔 煎服之(本草).
葡萄根  :  止嘔噦 濃煎 取汁 細細飮之 佳(本草).
獮猴桃  :  治熱壅反胃 取汁 和薑汁服之.
  ː藤汁至滑 主胃閉吐逆 煎取汁 和薑汁 服之 甚佳(本草).
杵頭糠  :  主噎食不下 咽喉塞 取細糠 蜜丸彈子大 含化嚥之.
  ː又 細糠40g 白粥淸 調服(入門).
甖子粟  :  治反胃 食不下 和竹瀝煮作粥 食之 大佳(本草).
蒪  :  和鯽魚 作羹 食之 主反胃 食不下 止嘔(本草).
老牛口中涎  :  主反胃 噎膈 取少許 和水服之 終身不噎.
  ː 口中齝(丑之切)草 絞取汁 服 止噎(本草).
驢尿  :  主反胃 吐不止 朝夕垂絶 取熱尿 服2合(本草).
牛乳  :  治反胃 噎膈要藥 韭汁80g 牛乳1盞 竹瀝半盞 童尿1盞 生薑20g取汁 和勻 頓服(醫鑑)
  ː一人 病反胃 大便燥 此精血耗渴也 以甘蔗汁 煮六君子湯 加附子 大黃 服且令飮 又有勿食 諸物    半月大便潤而愈(丹心).
田螺  :  治反胃 大田螺 多取新水 養之 待吐出泥 澄去淸水 以灰鋪籂上 用皮紙覆 回上傾 此泥於紙上    待半乾作丸 梧子大 每30丸 藿香湯 呑下 立愈 名曰【螺泥丸】其螺 放於水中 殺食無效(綱目).
螃蛤  :  治反胃 噎膈 取螃蛤洗淨 入水中 高四指 以香油 小酒鍾 入水中 二指捻
  白麪撒水上 涎卽出 次日 去蛤留水 晒乾 涎爲末 每服2g 炎燒酒調下 卽效(醫鑑).
馬剝兒  :  <一名> 馬匏兒 卽王瓜也 治噎膈 反胃 燒存性
  爲末 每4g 和棗肉平胃散7.5g 溫酒 調服 食則可下 然後隨證調理.
  ː<一方> 只燒存性 米飮 調服7.5g(正傳).
炊乾飯  :  治噎膈 久不納穀.
  取隔年 炊乾飯 以急流順水煮 爛取汁 時時飮之 待能食 以藥調治(正傳).
雞穀袋  :  治噎 取袋不以多少 不可失 包內一物 用泥固濟 火煆存性 每袋一箇
  入薑炒香附末20g 神麯糊和丸梧子大 薑湯 呑下 空心(綱目).
猫胎衣  :  治反胃 取猫生子胎衣 陰乾燒爲末 酒調服甚效 猫生子 急取之 稍遲則猫食之矣(種杏)
狗膽  :  治反胃 吐黃沫.
  辰砂40g 大黃80g 爲末 狗膽浸2日 乾再爲末 麪糊和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30丸(種杏).
蝎虎  :  治噎食 反胃 取活蝎虎一箇 入燒酒內 浸7日 火上溫之 去蝎虎 飮酒卽愈.
  ː 又 雄雞餓1日 却取蝎虎 切爛與雞喫 取其糞 焙乾 爲末 每4g 燒酒調下(回春).

    鍼灸法466~467
○ 嘔吐無度 幷乾嘔不止 尺澤 大陵 皆灸3壯.
又灸乳下一寸 30壯 若四肢厥冷 脈沈絶 灸間使 便痛 此回生 起死之法(得效).
○ 善嘔 嘔有苦者 邪在膽逆在胃 取三里 陽陵泉(內經).
○ 吐食不化 取上脘 中脘 下脘(東垣).
○ 反胃神效 膏巟兪100壯 亶中 三里各灸7壯(回春).
○ 又取勞宮 中魁 腕骨 心兪 中脘(綱目).
○ 今日食 明日吐 取心兪 膈兪 亶中 巨闕 中脘(綱目).
○ 五噎五膈 取天突 亶中 心兪 上脘 中脘 下脘 脾兪 胃兪 通關 中魁 大陵 三里(綱目).
○ 反胃 灸肩井3壯 卽愈 乃神灸也(回春).
○ 又 取水分 氣海 灸之(資生).

                                       咳 嗽467
  咳嗽之因467
○『內經』(欬論篇 第三十八) 曰 人感於寒, 微則 爲咳, 甚者 爲泄 爲痛”.
○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秋傷於濕 冬生咳嗽.
又(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曰 秋傷於濕 上逆而咳 發爲痿厥(內經).
○ 形寒飮冷 則傷肺, 肺傷 則咳嗽(難經).
○ 秋傷於濕 冬必咳嗽者 盖秋傷於濕 積於脾也, 大抵 素秋之氣 宜淸而肅 若反動之 則氣必上衝 而爲咳嗽 甚則動脾 濕而爲痰也. 是知 脾無留濕 則雖傷肺氣 亦不爲痰, 若有痰而寒少熱多 故咳軟, 咳嗽非專主乎肺病, 以肺主皮毛 而司於外 故風寒先能傷之也.
『經』(欬論篇 第三十八)>曰 五藏六府 皆能使人咳 非獨肺也, 各以其時主之 而受病焉 非其時 則傳而與之也, 所有不等 寒 燥 濕 風 火 皆能令人咳, 惟濕病 痰飮入胃 留之而不行 上入於肺 則爲嗽.
假令濕在心經 謂之熱痰, 濕在肝經 謂之風痰, 濕在肺經 謂之氣痰, 濕在腎經 謂之寒痰, 所治不同 各隨證用藥(河間).
○ 咳 謂無痰而有聲 肺氣傷而不淸也, 嗽 謂無聲而有痰 脾濕動而爲痰也,
咳嗽者 有痰而有聲 因傷肺氣 動於脾濕 故咳而兼嗽也(河間).
○ 咳者 謦咳之咳 俗謂之 嗽者 是也,
肺主氣 形寒飮冷 則傷之 使氣上而不下 逆而不收 衝擊膈咽 令喉中淫淫如痒 習習如梗 是冷嗽,
甚者 續續不已 連連不息 坐臥不安 言語不竟 動引百骸 聲聞四隣矣(明理). ∴ 謦咳 : 경해,기침소리,

  脈法467
○ 咳嗽 所因浮風 緊寒數熱細濕 房勞 濇難, 右關濡者 飮食傷脾 左關弦短 疲極肝衰 浮短肺傷
法當咳嗽 五藏之嗽 各視本部 浮緊虛寒, 沈數實熱, 洪滑多痰, 弦澁少血 形盛脈細 不足以息, 沈小伏匿 皆是死脈, 惟有浮大而嗽者 生, 外證 內脈 參考秤停(脈訣).
○ 關上脈微 爲咳 ː脈弦或緊 爲寒 ː脈浮 爲風 ː脈細 爲濕 ː脈數 爲熱 ː脈沈 爲留飮
ː 沈數 爲實熱 ː 洪數 爲實熱 ː 洪滑 爲多痰 ː 脈浮軟者 生, 沈小伏匿者 死(正傳).
○ 喘急 脈沈, 肺脹停水 氣逆塡胸 脈必伏, 取沈而實滑 身溫易愈 身冷脈浮 尺濇難補(回春).
○ 喘 脈滑而浮者 生, 澁而數者 死. 大抵 宜浮遲 不宜急數(正傳).
○ 喘鳴 肩息者 脈實大也 緩則生 急則死(內經 通評虛實論篇 第二十八).
○ 喘 脈滑而手足溫者 生, 脈濇而手足寒 死, 數者 亦死 爲其形損 故也(脈經).
○ 咳逆 脈浮而緩者 易治. 弦急而按之不鼔者 難治.  脈結或促 或微 皆可治. 脈代者 危.
右關脈 弦者 木乘土位 難治(正傳).
○ 咳逆上氣 脈散者 死 散卽數脈也, 咳逆 脈數爲火 刑金 必死(入門).
○ 咳唾膿血 脈數虛 爲肺痿, 數實 爲肺癰(仲景).
○ 肺痿唾血 脈緊强者 死 滑者生(脈經).
○ 寸數 虛澁 肺痿之形(脈訣).

  咳嗽雖屬肺亦有臟腑之異467
○『內經』(五藏生成篇 第十) 曰”咳嗽上氣 厥在胸中 過在手陽明大腸 太陰肺”
○『帝』曰 肺之令人咳 何也?
<岐伯>對曰 五藏六府 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
帝曰 願聞其狀?
岐伯曰 “皮毛者 肺之合也, 皮毛 先受邪氣, 邪氣 以從其合也. 其寒飮食入胃 從肺系上 至於肺 則肺寒, 肺寒內外合邪因而客之 則爲肺咳, 五藏各以其時受病 非其時則各傳以與之
乘秋 則肺先受邪, 乘春 則肝先受之, 乘夏 則心先受之, 乘至陰 則脾先受之, 乘冬 則腎先受之”
帝曰 何以異之? 岐伯曰  肺咳之狀 咳而 喘息有音 甚則唾血.
心咳之狀 咳則心痛 喉中吤吤如梗狀 甚則咽腫喉痺. 肝咳之狀 咳則兩脇下痛 甚則不可以轉, 轉則兩胠下滿. 脾咳之狀 咳則右胠下痛 陰陰引肩背 甚則不可以動 動則咳劇,
腎咳之狀 咳則腰背相引而痛 甚則咳涎.
帝曰 六府之咳 奈何 安所受病?
岐伯曰 五藏之久咳 乃移於六府, 脾咳不已 引胃受之, 胃咳之狀 咳而嘔嘔 甚則長虫出.
肝咳不已 則膽受之 膽咳之狀 咳嘔膽汁. 肺咳不已 則大腸受之 大腸咳狀 咳而遺矢.
心咳不已 則小腸受之, 小腸咳狀 咳而失氣, 腎咳不已 則膀胱受之 膀胱咳狀 咳而遺尿,
久咳不已 則三焦受之 三焦咳狀咳 而腹滿不欲食飮,
此皆聚於胃 關於肺 使人多濁唾而面浮腫 氣逆也(內經 欬論篇 第三十八).

  臟腑治咳藥467
○ 肺咳 宜麻黃湯方見寒門, 心咳 宜桔梗湯方見下, 肝咳 宜小柴胡湯方見寒門, 脾咳 宜升麻湯 方見風門,
腎咳 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見寒門, 胃咳 宜烏梅丸 方見蟲門,
膽咳 宜黃芩湯 加半夏 生薑 半夏 黃芩 芍藥 甘草各8g, 薑棗煎
大腸咳 赤石脂禹餘粮湯 方見寒門, 小腸咳 宜芍藥甘草湯 方見腹門,
膀胱咳 宜茯苓甘草湯茯苓 桂枝,各8g 甘草4g, 入薑煎, 三焦咳 宜錢氏異功散 方見內傷(海藏).
【麻黃湯】治太陽傷寒,頭痛身疼 百節痛 無汗 惡風寒
麻黃12g 桂枝8g 甘草2.4g 杏仁10枚,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2莖 水煎服.
須臾 啜稀粥一盞 以助藥力, 令遍身漐漐 微汗爲佳 得汗 勿再服(入門). 寒門轉載
【桔梗湯】除痰 止咳嗽, 又治心咳. 桔梗 半夏製 陳皮去白各40g 枳實12g 爲粗末每12g 入薑五水煎服(局方).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參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ː<一名>【三禁湯】以其禁發汗 禁利小便 禁利大便 故只用此藥 乃和解之劑也(入門).
ː專治少陽 半表裏證 及汗下後 不解 過經不解 時氣瘟疫 熱入血室 等證 其間有五證 尤爲的當
傷寒五六日 心煩喜嘔者 一也 寒熱往來者 二也 耳聾胸痞者 三也 發潮熱者 四也 差後發熱者 五也 此五證 尤爲可服(入門). ː<一名>【人參湯】(得效) 寒門轉載
【升麻湯】治熱痺 肌肉熱極 體上如鼠走 唇口反縱 皮色變
升麻8g 茯神 防風 人參 犀角 羚羊角 羗活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同煎 入竹瀝5匙調服(宣明).風門轉載
【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病 但欲寐 發熱脈沈 麻黃 細辛各8g 附子炮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仲景).
ː傷寒 無熱惡寒者 陰經病也 今少陰病 始得當無熱 而反發熱 但頭不痛爲異 乃邪在表也 脈雖沈 尤宜溫劑發汗之(入門). 寒門轉載
【烏梅丸】治蛔厥心腹痛 烏梅15箇 黃連30g 當歸 川椒 細辛 附子炮 桂心 人參 黃栢各12g
爲末 醋浸烏梅 取肉 和藥末 擣極令勻 丸如梧子大 米飮下1~~20丸(得效).蟲門轉載
【黃芩湯】 治膽咳 半夏 黃芩 芍藥 甘草各8g 薑棗煎(海藏).
【赤石脂禹餘粮湯】治少陰證 下利不止 當治下焦 宜用此 赤石脂 禹餘粮各10g 爲剉碎 水煎服(仲景).  寒門轉載
【芍藥甘草湯】通治腹痛 白芍藥15g 甘草灸7.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 稼穡作甘 甘者己也 曲直作酸 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 此仲景妙法也 酸以收之 甘以緩之(東垣).
∴ 脈弦 傷氣 加黃芩, 脈洪 傷金 倍芍藥, 脈緩 傷水 加桂枝, 脈濇 傷血 加當歸, 脈遲 傷火 加乾薑, 臍下痛 加熟地黃(入門)腹門轉載
【茯苓甘草湯】治膀胱咳 茯苓 桂枝各8g 甘草4g 入薑三片 水煎服(海藏).
【錢氏異功散】治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未能消化 心胸痞悶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橘皮 木香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綱目). 內傷轉載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468
○ 凡咳嗽 春 是春升之氣, 夏 是火炎上 最重, 秋 是濕熱傷肺, 冬 是風寒外束(丹心).
○ 大槪 春 氣上升 宜潤肺抑肝, 夏 火上炎 宜淸金降火, 秋 濕熱甚 宜淸熱瀉濕, 冬 風寒重 宜解表行痰 用藥發散之後 以半夏等藥 逐去其痰 庶不再來(入門).
○ 早晨 嗽多者 胃中有食積 至此時 火氣流入肺中 瀉白散 加知母 或二母散(五更嗽同).
○ 上半日 嗽多 屬胃中有火 用貝母 石膏 降胃火, <一云> 上半日 嗽多者(半前也) 胃中有實火 單石膏丸方見火門 加知母 貝母, 若便閉喘渴 痰稠者 宜凉膈散方見火門.
○ 午後嗽 多屬陰虛 四物湯 加知母炒 黃栢 先降其火 <一云> 午後嗽(下半日也)多屬陰虛 四物合二陳湯 加知母 黃栢 麥門冬, 如寒熱盛汗遺精 宜滋陰降火湯方見火門.
○ 黃昏嗽多 此火氣浮於肺 不宜用凉藥 五味子 五倍子斂而降之 <一云> 黃昏嗽多者(夜嗽也)  潤肺丸 以斂之(卽潤肺散作丸) . 通用 二陳湯 去半夏 加貝母 瓜婁 靑黛 梔子 黃芩 桑白皮.
○ 夜嗽 用降陰分火(丹心).
○ 風寒鬱熱 夜嗽者 三拗湯 加知母 黃芩 生薑(正傳).
【二母散】
治諸般咳嗽 兼治痰喘
知母 貝母各40g 巴豆10粒作霜
爲末 每服一字 與薑三片 臨臥 細嚼白湯下 便合口唾 其嗽卽定 亦治久嗽 不愈(入門).
【瀉白散】治肺實. 桑白皮 地骨皮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加知母 貝母 桔梗 梔子 麥門冬 生地黃 亦可(入門).  :  <一名>【瀉肺散】五藏轉載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芒硝去滓服(局方).火門轉載
【四物湯加味】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剉作一貼水煎服(局方). 血門轉載
∴午後嗽多 屬陰虛 四物湯 加知母炒 黃栢 先降其火.
 <一云> 午後嗽(下半日也) 多屬陰虛 四物合二陳湯 加知母 黃栢 麥門冬,
【二陳湯加味】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局方).  痰飮轉載
∴ 黃昏嗽 二陳湯(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薑三棗二) 加貝母 瓜婁 靑黛 梔子 黃芩 桑白皮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火動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咳嗽痰盛 咯唾血 飮食少思 肌肉消瘦 將成勞瘵
白芍藥 當歸各5g 熟地黃 麥門冬 白朮各4g 生地黃酒炒 陳皮各3g 知母 黃栢並塩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回春). 火門轉載
【滋陰降火丸】 (入門). 補陰虛
熟地黃80g 黃栢60g 知母 枸杞子 蓮肉 茯神 人參各40g. 爲末 以地黃酒蒸 作膏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入門).
【三拗湯加味】
∴ 風寒鬱熱 夜嗽者 三拗湯(局方) 方見下 咳嗽諸證 加知母 黃芩 生薑(正傳).

  咳嗽諸證468
○ 有①風嗽 ②寒嗽 ③熱嗽 ④濕嗽 ⑤鬱嗽 ⑥勞嗽 ⑦食積嗽 ⑧氣嗽 ⑨痰嗽 ⑩乾嗽 ⑪血嗽 ⑫酒嗽 ⑬久嗽 ⑭火嗽 ⑮夜嗽 (16)天行嗽
通治 咳嗽藥.
○ 咳因氣動爲聲嗽 乃血化爲痰 肺氣動 則咳 脾濕動 則嗽 脾肺二藏 俱動 則咳嗽 俱作也(入門).
  1. 風嗽
○ 風乘肺 則鼻塞聲重 口乾喉痒 語未竟而咳(入門).
○ 傷風咳者 脈浮 憎寒壯熱 自汗惡風 口乾煩燥 鼻流淸涕 欲語未竟而咳(醫鑒).
○ 傷風咳嗽 宜神朮散 款冬花散 人參荊芥散 金沸草散 三拗湯 五拗湯 加減三拗湯(諸方).
【神朮散】
治傷風頭痛 鼻塞聲重 咳嗽
蒼朮8g 羗活 川芎 白芷 細辛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葱一 水煎服(得效).
【款冬花散】
治寒壅相交 肺氣不利 咳嗽痰盛
麻黃 貝母 阿膠珠各8g 杏仁 甘草各4g 知母 桑白皮 半夏 款冬花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得效).
【金沸草散】
治感風寒咳嗽 聲重 痰涎黃濁 壅盛
荊芥穗8g 旋覆花 前胡各6g 麻黃 赤茯苓各4g 半夏3g 細辛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 水煎綿濾去 滓服(正傳).
【三拗湯】(局方)
治感風寒咳嗽 鼻塞 聲重 失音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灸不去皮各6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局方).
  【麻黃湯】(入門)
  治太陽傷寒 頭痛身疼 百節痛 無汗 惡風寒.
  麻黃12g 桂枝8g 甘草2.4g 杏仁10枚,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2莖 水煎服
  須臾 啜稀粥一盞 以助藥力, 令遍身漐漐 微汗爲佳 得汗 勿再服(入門). 寒門轉載 ∴ 三拗湯과 藥物內容 比較(編者)
【五拗湯】
治感風寒咳嗽 鼻塞 聲重 咽痛
三拗湯(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灸不去皮各6g) 加荊芥穗 桔梗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丹心)
【加減三拗湯】
治風喘嗽
麻黃8g 杏仁 桑白皮各6g 甘草4g 蘇子 前胡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人參荊芥散】治感冒風寒 言語不出 咽乾鼻涕
人參 荊芥穗 陳皮 桔梗 半夏 細辛 杏仁 通草 麻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丹心).聲音轉載
 
  2. 寒嗽
○ 寒傷肺者 咳則胸緊 聲啞(入門).
○ 脈緊 增寒發熱 無汗惡寒 煩燥不渴 遇寒而咳(醫鑒).
○ 風寒者 鼻塞聲重 惡寒 二陳湯 加麻黃 杏仁 桔梗(醫鑒).
○ 一種咳嗽 每遇寒 則發乃寒 包熱也 解表 則熱自除 枳梗湯(卽桔梗枳殼湯)加麻黃 防風 杏仁 陳皮 紫蘇葉 木通 黃芩(入門).
○ 脾肺 皆受寒邪 則面白 脈弦微 涎出 口甘 水反土寡於畏也 腹中大寒痰 白作泡口 甘涎沫者 胃中寒而不和 以辛甘熱去之(東垣).
○ 寒嗽 宜九寶飮 華盖散 杏子湯 紫蘇飮子 橘蘇散 薑桂丸 人參款花膏 半夏溫肺湯 杏蘇湯 白圓子 人參潤肺湯 溫肺湯 加味理中湯 八味款冬花散 飴薑元(諸方).
【二陳湯加味】 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方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 風寒嗽 加麻黃 杏仁 桔梗(醫鑒).
【枳梗湯加味】(入門) ː<一名>【桔梗枳殼湯】(入門)
∴ 一種咳嗽 每遇寒 則發乃寒 包熱也 解表 則熱自除 桔梗枳殼湯 加麻黃 防風 杏仁 陳皮 紫蘇葉 木通 黃芩(入門).
【桔梗枳殼湯】(直指)
治痞氣 胸滿不利 煩悶欲死 不論寒熱 通用 又傷寒結胸 胸滿欲死 服之神效.
桔梗 枳殼各8g 甘草4g.剉作一貼薑五片煎服(直指) ː<一名>【枳梗湯】(入門).
【九寶飮】468
治諸般咳嗽 及寒嗽 久嗽
陳皮 薄荷 麻黃 桂皮 桑白皮 紫蘇葉 杏仁 大卜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梅一箇 水煎服(易簡).
【華盖散】469
治肺感寒邪 咳嗽 上氣 鼻塞 聲重
麻黃8g 赤茯苓 蘇子 陳皮 桑白皮 杏仁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杏子湯】
治感風寒 痰盛咳嗽 尤宜冷嗽
人參 半夏 赤茯苓 白芍藥 細辛 乾薑 桂皮 杏仁 五味子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梅一 水煎服 加麻黃尤佳(易簡).
【紫蘇飮子】
治脾肺虛寒 咳嗽 痰盛
紫蘇葉 桑白皮 靑皮 杏仁 五味子 麻黃 陳皮 甘草各4g 人參 半夏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丹心).
【橘蘇散】
治傷寒咳嗽 身熱 有汗 脈浮數 服杏子湯 不得者 宜服此
橘紅 紫蘇葉 杏仁 白朮 半夏 桑白皮 貝母 五味子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濟生).
【薑桂丸】
治寒痰咳嗽
桂皮80g 南星 半夏並製各40g
爲末 薑汁浸蒸餠和 丸菉豆大 薑湯下30~50丸(易老).
【人參款花膏】
治脾胃虛寒 久嗽不已
款冬花 人參 五味子 桑白皮 紫菀各40g
爲末 蜜丸芡實大 每1丸 以淡薑湯 嚼下 含化亦得(綱目).
【半夏溫肺湯】
治虛寒咳嗽 中脘有痰水 冷氣心下 汪洋嘈雜 多唾淸水 脈沈弦細遲 此胃虛冷也
細辛 桂心 旋覆花 陳皮 人參 桔梗 白芍藥 甘草各4g 赤茯苓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入門).
【杏蘇湯】
治傷風寒 咳嗽 痰盛
杏仁 紫蘇葉 桑白皮 陳皮 半夏 貝母 白朮 五味子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入門).
【靑州白圓子】治風痰壅盛 嘔吐 眩暈 及癱瘓風. 半夏280g 天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20g. 生爲細末 淸水浸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 朝夕換水 候日數足 乃取納生絹袋 中濾過 其淬 再硏濾過 其渣再硏濾過 以盡爲度 澄淸去水 晒乾 <又>爲末 以糯米 粥淸和 丸綠豆大 薑湯呑下30~50丸(局方).   :  <一名>【香白元】 痰飮轉載
【人參潤肺湯】(丹心)
治傷寒咳嗽
人參 乾葛 桔梗 白芷 麻黃 乾薑 白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葱二煎服(丹心).
【溫肺湯】
治肺虛客寒 喘咳 嘔吐痰沫
乾薑 桂皮 半夏 陳皮 五味子 杏仁 甘草各4g 細辛 阿膠珠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直指).
【加味理中湯】(丹心)
治肺胃俱寒 咳嗽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 赤茯苓 半夏 陳皮 細辛 五味子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八味款冬花散】
治肺經 寒熱不調 涎嗽不已
桑白皮 紫蘇葉 杏仁 麻黃各6g 款冬花 紫菀茸 五味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去滓 入黃蠟皂角刺大 再煎熔化 服之(丹心).
【飴薑元】
治冷嗽
黑糖600g 乾薑細末150g
先熔糖 次下薑末 和勻待凝 作片 常常嚼下(鄕集).
 
  3. 熱嗽
○ 傷於暑熱 而得咳 則口燥 聲嘶 吐沫(入門).
○ 傷暑咳者 脈數 煩熱引飮 口燥或吐涎沫 聲嘶咯血(醫鑒).
○ 凡咳嗽 面赤 胸腹脇常熱 惟足乍有凉時 其脈洪滑者 熱痰在內也 宜小陷胸湯方見寒門 能治熱嗽 胸滿(綱目).
○ 熱嗽 宜辰砂六一散方見暑門 洗肺散 人參瀉肺湯 貝母散 參朮調中湯 芩半丸 小黃丸 黃連化痰丸 四汁膏(諸方).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
半夏製20g 黃連10g 瓜蔞大者¼.
剉作一貼 水2盞 先煎瓜蔞 至1盞 乃入半夏 黃連 煎至半去滓 溫服 未利再服 利下黃涎 便安(仲景). 寒門轉載 ː一方 加枳實 黃芩 桔梗 尤效(入門)
ː 瓜蔞 惟剉其殼 勿剉其子 剉其子者 非也(丹心).
【柴陷湯】治熱實結胸及水結 痰結.
半夏12g 瓜蔞仁 柴胡各8g 黃芩 黃連各4g 人參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棗二枚 水煎服. 卽小柴胡湯合小陷胸湯也(入門)
ː【陷胸湯加味】 治熱痞 心胸滿痛
桔梗 枳殼各6g 半夏 黃芩 黃連 瓜蔞仁 麥門冬各4g.剉作一貼 薑五片水煎服(醫林).
ː【大陷胸湯】 治大結胸
大黃12g 芒硝8g 甘遂末2g
剉分2貼 每取1貼 先煎大黃 至60% 納硝再煎1~2沸 去滓 納甘遂末 攪服得快利 止後服(仲景).
 : 【大陷胸丸】治熱實結胸
大黃20g葶藶子炒 杏仁炒各12g 芒硝10g 甘遂2字
爲末 蜜丸 彈子大 每1丸水一盞 煎60% 溫服 未利再服(丹心).
【辰砂六一散】治傷寒 熱不退 狂言 譫語
滑石240g 甘草 辰砂各40g 爲細末 每7.5g. 井水.調下日2~3(入門).  :  一<名>【辰砂益元散】(入門)
【益元散】治中暑 身熱吐瀉 腸澼 下利赤白 癃閉 盪胃中 積聚寒熱 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消 蓄水止渴 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 邪毒.
滑石225g 甘草灸37.5g.細末每11.25g 溫蜜水調服 欲冷陰者 井水 調下(宣明) ː <一名>【六一散】
ː濕熱泄瀉 加紅麯18.75g 名曰【淸六丸】俱以陳米飯作 丸梧子大 白湯 呑下50~70丸(入門). 暑門轉載
【洗肺散】
治咳嗽痰盛 有熱 肺氣 不淸利
半夏12g 黃芩8g 天門冬 麥門冬 五味子各6g 杏仁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人參瀉肺湯】
治肺實熱.熱嗽
卽凉膈散 去朴硝 加人參 枳殼 桔梗 杏仁 桑白皮等分 剉煎服(入門) .
ː<一方>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大黃酒蒸 桔梗 甘草各2.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芒硝 去滓服(局方).
【貝母散】
治火嗽 久嗽
杏仁12g 款冬花8g 知母6g 貝母 桑白皮 五味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參朮調中湯】
除熱補氣 止嗽定喘 和脾胃 進飮食
桑白皮4g 黃芪 人參 白朮 白茯 甘草各3g 地骨皮 麥門冬 陳皮各2g 靑皮1g 五味子20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芩半丸】
治熱嗽生痰
黃芩 半夏各4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70丸(入門).
【小黃丸】469
治熱痰咳嗽 脈洪 面赤煩渴
黃芩60g 南星 半夏並製各40g 爲末 薑汁浸 蒸餠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70丸(易老).
【黃連化痰丸】(丹心)
治熱痰咳嗽
黃連 吳茱萸各6g 陳皮20g 半夏6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菉豆大 薑湯呑下100丸(丹心).
  :  <一名>【黃連淸化丸】 半夏60g 黃連40g 吳茱萸湯洗6g 桃仁24箇硏 陳皮60g 爲末 麪糊丸 豆大 每服5~7丸 薑湯送下(丹溪心法附餘 轉載)
【四汁膏】
止咳嗽 消痰降火
雪梨汁 藕汁 生蘿葍子汁 生薄荷汁等分
入砂糖屑 和勻 慢火熬成膏 以匙抄服(入門).
  4. 濕嗽470
○ 濕勝肺者 咳則身重 骨節煩疼 洒淅(入門).
○ 濕傷咳者 脈細 骨節煩疼 四肢重着 或有汗 小便不利(醫鑒).
○ 濕嗽 宜不換金正氣散方見寒門 白朮湯 白朮丸.
【不換金正氣散】治濕嗽
卽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 點服(入門) 加藿香 半夏.
ː風邪在胃 飜飜不定 或鬱酸水 全不入食 宜不換金正氣散 或安脾丸 不宜輕用 蔘朮 惟久病 脅痛者 木克土也 宜六君子湯 加靑皮 白芍藥 柴胡 升麻 川窮 砂仁 神麴煎服(入門). 腹痛甚則加山査 神麯 麥芽 縮砂 靑皮各4g(入門)
ː【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如不分表裏證 以此導引經絡 不致變動
藿香6g 紫蘇葉4g 白朮 白茯苓 白芷 陳皮 厚朴 大腹皮 半夏製 桔梗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醫鑑)
【白朮湯】
治濕嗽 痰多 身體重着 脈濡細
白朮12g 半夏 橘紅 白茯苓 五味子各6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濟生).
【白朮丸】
治濕痰 咳嗽 身重 脈緩
白朮60g 南星 半夏並製各4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薑湯下50~70丸(易老).

  5. 鬱嗽
○ 卽火嗽 甚者 乾咳而無痰 乃腎水焦枯 火邪獨炎 於肺 宜瀉白散方見五藏 方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淸化丸 訶黎勒丸 霞天膏方見吐門.
○ 火鬱者 有聲痰少 面赤者 是也 宜用淸金降火湯.
【淸化丸】
治肺鬱 痰嗽 睡不安
貝母40g 杏仁20g 靑黛12g 爲末 砂糖 入薑汁糊和 丸彈子大 噙化(丹心).
【訶黎勒丸】
治勞嗽 乾嗽 及肺脹喘急
訶子皮20g 海粉 瓜婁仁 靑黛 杏仁 貝母 香附子各10g
爲末 薑汁和蜜丸櫻桃大 含化徐徐嚥下(入門).
【淸金降火湯】
治熱嗽 能瀉肺胃之火 火降 則痰消 嗽止
陳皮 杏仁各6g 赤茯苓 半夏 桔梗 貝母 前胡 瓜婁仁 黃芩 石膏各4g 枳殼3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三片 水煎服 食後(醫鑒) .
【霞天膏】此方 卽<倒倉古法> 傳自西域異人
黃牯牛一具 選純黃肥澤無病 纔二三歲者 宰取四腿 項 脊 去筋膜 將精肉 切成塊如栗子大 秤四五十斤 於靜室大鍋中以長流水 不時攪動 水耗則旋添熟湯 常使水淹肉 至五六寸 掠去浮沫 直至肉爛如泥 濾去滓 將汁再入小銅鍋 用桑柴文武火煮 不住手攪 不添熱湯 只用汁煮 漸如稀餳 滴水中不散 色如琥珀 其膏成矣 火候最要用心 否則壞矣 大叚 每肉十二斤 煉膏一斤爲度 磁器盛之 是名霞天膏也 用調藥劑 初少漸多 沸熱 自然熔化 用和丸劑 則每三分 攙白麪一分 同煮成糊 或用煉蜜 寒天久收 若生黴 用重湯煮過 熱天則冷水窨之 可留三日 <飛霞>  纔(재 : 겨우)
ː治痰之藥 南星 半夏 所以燥之 橘紅 枳殼 所以散之 茯苓 豬苓 所以滲之 黃連 黃芩 所以降之 巴豆 附子 流通之義 竹瀝 瓜蔞 潤下之義  夫老痰 稠粘膠固於胸臆之間 依附盤泊於腸胃之外 苟非霞天膏之浸潤流動 而能從上從下以出之乎 夫用此膏 吐瀉以去痰績 則不致虛損元氣 所以爲美也 前倒倉法 能治癱勞鼓噎之證 乃虛氣 有痰積也. 愚意 治此四證於補虛藥中加霞天膏 以去痰積 必然安愈 無人 知此之妙訣也(丹心).  吐門轉載
  6. 勞嗽
○ 虛勞 咳嗽也
○ 勞嗽者 盜汗出 兼痰多 作寒熱 宜補陰淸金 四物湯 加竹瀝 薑汁.
○ 陰虛火動 而咳 四物合二陳湯 加黃栢 知母.
○ 陰虛 喘嗽 或吐血 四物加知母 黃栢 麥門冬五味子 桑白皮 地骨皮(醫鑒).
○ 好色之人 元氣虛弱 咳嗽不愈 宜瓊玉膏方見身形 治虛勞 乾咳嗽 最捷(丹心).
○ 勞嗽 宜人參淸肺湯 加味二母丸 人參芎歸湯 加味人參紫菀散 潤肺丸 補肺湯 溫金散 大寧嗽湯 知母湯 寧嗽膏 大阿膠元(諸方).
○ 酒色過度 虛勞 少血津液 內耗心火 自炎 遂使燥熱 乘肺 咯唾膿血 上氣涎潮 其嗽 連續而不已 須用六味地黃丸方見虛勞 加橘紅 貝母 黃栢 知母(入門).
【四物湯加味】 通治血病 方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 勞嗽者 盜汗出 兼痰多 作寒熱 宜補陰淸金 四物湯 加竹瀝 薑汁
∴ 陰虛火動 而咳 四物合二陳湯 加黃栢 知母.
∴ 陰虛 喘嗽 或吐血 四物加知母 黃栢 麥門冬五味子 桑白皮 地骨皮(醫鑒).
【二陳湯】 通治痰飮 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方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瓊玉膏】塡精 補髓 調眞養性 返老還童. 補百損 除百病 萬神俱足 五藏盈溢 髮白復黑齒落更生 行如奔馬 日進數服 終日不飢渴 功效不可盡述. 一料分五劑 可救癱瘓五人 一料分十劑 可救 勞瘵十人 若二十七歲 服起 壽可至三百六十 若六十四歲 服起 壽可至五百年.
生地黃9.6kg搗絞取汁 人參細末14.4kg 白茯苓細末28.8kg 白蜜煉去滓6kg
和勻 入磁缸內 以油紙 五重 厚布一重 緊封缸口 置銅鍋內 水中懸胎 令缸口 出水上 以桑柴火煮三晝夜 如鍋內水減 則用煖水添之 日滿取出. 再用蠟紙 緊封缸口 納井中 浸日晝夜 取出 再入舊湯內 煮一晝夜 以出水氣 乃取出 先用少許 祭天地神祇 然後 每取一二匙 溫酒調服 不飮酒 白湯下 日進二三服 如遇夏熱 置陰凉處 或藏氷中 或埋地中 須於不聞鷄犬聲 幽淨處 不令 婦人喪服人 見之 製時 終始勿犯鐵器 服時 忌食葱 蒜 蘿蔔 醋酸等物.
ː衛生方 生地黃4.8kg 人參2kg 白茯苓1.5kg 白蜜3kg.
本朝 永樂中 太醫院會議 加天門冬 麥門冬 地骨皮各6.4kg 進御服食 賜號<益壽永眞膏>(入門) 身形轉載
【六味地黃元】治熟虛勞 腎氣衰弱 久新憔悴 寢汗發熱 五藏齊損 瘦弱虛煩 骨蒸痿弱 脈沈而虛方見五藏
ː 凡人年幼 被誘慾太早者 根本受傷 及禀賦薄者 又斸喪之過 隱諱不敢實告 以致元氣虛憊 或遺精盜汗 神疲力怯 飮食不生肌肉 面白惡心發熱 夏先惡熱 冬先怕寒 腰疼膝重 頭暈目眩 故曰水一虧則火必勝 火動則肺金受剋而痰嗽作矣 或勞汗當風 面生粉刺則虛損成矣 宜服此藥 可保無虞(回春) .
☞ 五藏 腎病治法轉載 【六味地黃丸】治同上(治腎水不足 陰虛)(正傳)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茯苓 牧丹皮 澤瀉各112.5g.爲末 蜜丸 梧子大 溫酒 塩湯 空心 呑下50~70丸
血虛陰衰 熟地黃爲君, 精滑 山茱萸爲君, 小便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茯苓爲君, 小便淋澁 澤瀉爲君, 心氣不足 牧丹皮爲君, 皮膚蹇澁 山藥爲君(綱目) ∴ 因房勞過多 咯唾膿血 加橘紅 貝母 黃栢 知母(入門).
【人參淸肺湯】
治久嗽 勞嗽 及肺痿 唾血 腥臭
人參 桑白皮 地骨皮 知母 阿膠珠 鶯粟殼蜜炒 杏仁 桔梗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大棗 烏梅各一枚 水煎 去滓 入蜜一匙 攪勻澄淸 吸服(得效).
ː<一名>【人參淸肺飮】(入門).
【加味二母丸】(入門)
治久嗽 勞嗽 食積嗽
知母 貝母同巴豆炒黃色去巴豆(同二母散法)入白礬 白芨 四味等分
爲末 和薑汁 入蜜爲丸 芡實大 含化嚥下 或 加麥門冬 陳皮 阿膠珠亦好(入門).
【人參芎歸湯】
治乾咳 因虛勞 少血燥 熱乘肺 咯唾膿血 動輒胃寒 咳嗽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6g 赤茯苓 人參 半夏 陳皮 阿膠珠 細辛 五味子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水煎服(直指).
【加味人參紫菀散】
治虛勞咳嗽
人參 五味子 紫菀茸 陳皮 紫蘇葉 貝母 桑白皮 白茯苓各4g 杏仁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直指).
【潤肺丸】
治燥痰 乾嗽 勞嗽
貝母40g 瓜婁仁 靑黛各20g 爲末 薑汁蜜 調成膏 噙化(丹心).
【補肺湯】
治勞嗽
桑白皮蜜炒 熟地黃各12g 人參 紫菀 黃芪 五味子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入蜜一匙 服(丹心).
【溫金散】470~471
治勞嗽
防風 桑白皮 黃芩 甘草各40g 杏仁去皮尖21粒 人參 茯神各20g 麥門冬10g
爲取前 五味米泔水浸一宿晒乾 次入 人參 茯神 麥門冬同 爲末 每取12g 入黃蠟 大豆許 煎服(丹心).
【大寧嗽湯】471
治勞嗽神效
半夏8g 五味子 赤茯苓 桑白皮 紫蘇葉 陳皮 枳殼 杏仁 阿膠珠 鶯粟殼蜜炒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 水煎服(丹心).
【知母湯】
治虛勞咳嗽 唾膿血 心肺有熱
黃芪蜜灸6g 白芍藥 生乾地黃 黃芩 麥門冬 人參 白茯苓 知母 桔梗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竹葉3片 小麥一撮 水煎服(丹心).
【寧嗽膏】
治陰虛火動 咳嗽咯血
天門冬 白朮各300g 百部根 杏仁 貝母 百合各150g 款冬花187.5g 紫菀112.5g
爲粗剉 以長流水一斗 煎取3升 又易新水煎 取3升 如此三次
合取汁 入飴糖300g 蜜600g 再熬, 入阿膠150g 白茯苓細末150g 和勻成膏 每服3~5匙 不以時(醫鑒).
【大阿膠元】

治虛勞 咳嗽 吐唾血 發熱消瘦
山藥 五味子 熟地黃 阿膠珠 白茯苓各40g 麥門冬 丹參 貝母 防風 茯神 栢子仁 百部根 杜冲各20g 遠志 人參各10g 爲末 蜜和作丸 彈子大 每一丸 以小水 略煎和滓 呷服(局方).

  7. 食積嗽471
○ 因食積 生痰 咳嗽胸滿 噫酸 宜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厚朴 山査子 麥芽(入門)
○ 食積嗽 非靑黛 瓜婁實 不除 又云 食積 人面靑白黃色不常 面上如蟹爪路 一黃一白是也.
○ 食積痰嗽 發熱者 半夏南星並製爲君 瓜婁實蘿葍子爲臣 靑黛石磏爲使 薑汁糊爲丸服(丹心)
○ <一方>三補丸芩連栢也 加二母(知母 貝母)炒爲末 水丸椒核大 而竹瀝藕汁 呑之(丹心).
○ 食積嗽 宜瓜婁丸 靑金丸 二母寧嗽湯 溫脾湯 香附丸(諸方).
  【二陳湯加味】通治 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 因食積 生痰 咳嗽胸滿 噫酸 宜二陳湯 加厚朴 山査子 麥芽(入門)
【食積痰嗽方】∴ 本文에서 拔萃함(編者)
食積痰嗽 發熱者
半夏 南星並製爲君 瓜婁實 蘿葍子爲臣 靑黛 石磏爲使 薑汁糊 爲丸服(丹心).
【三補丸加味】∴ 本文에서 拔萃함(編者)
食積痰嗽 發熱
黃芩 黃連 黃栢 加二母(知母 貝母)炒 爲末 水丸椒核大 以竹瀝 藕汁 呑之(丹心).
【瓜婁丸】
治食痰壅滯 喘嗽
瓜婁實 半夏麴 山査子 神麴 各等分
爲末 瓜蔞瓤水和丸 竹瀝薑湯下50~70丸(丹心).
【靑金丸】
治食積 火鬱嗽 劫藥也
貝母 知母各20g 巴豆霜2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靑黛爲衣 白湯下二七丸(丹心).
【二母寧嗽湯】
治傷飮食 胃火上炎 衝逼肺氣 痰嗽 久不愈 一服卽差
石膏8g 貝母 知母各6g 梔子黃芩 桑白皮 赤茯苓 瓜婁仁 陳皮各4g 枳實3g 甘草1g 五味子10粒
剉作一貼 薑三煎服(醫鑒).
【溫脾湯】
治食飽則咳
甘草150g 大棗20枚
爲剉水5升 煮至2升 分三服(千金).
【香附丸】
治食積痰嗽
蒼朮120g 香附子60g 蘿葍子炒 瓜婁仁 杏仁 半夏各40g 黃芩 赤茯苓各20g 川芎12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淡薑湯下50~70丸(正傳).

  8. 氣嗽
○ 七氣積傷 成咳嗽 痰涎凝結 或如敗絮 或如梅核 滯塞咽喉 咯不出嚥不下 婦人多有之(入門).
○ 氣嗽 宜蘇子降氣湯方見氣門 加味四七湯方見神門 圓參飮子 靑龍散 三子養親湯 蘇子煎 玉粉丸 星香丸 橘薑丸(諸方).
【蘇子降氣湯】治上氣 喘促
半夏麴 蘇子炒硏各4g 肉桂 陳皮 當歸 前胡 厚朴各3g 蘇葉 甘草各2g 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局方).  氣門轉載
【加味四七湯】神門轉載 治心氣鬱滯 豁痰散驚 ∴
半夏製8g 赤茯苓 厚朴 白茯神各6g 紫蘇葉4g 遠志薑製3g 甘草灸各2g 薑五棗二 石菖蒲半寸 同煎服(得效).
【圓參飮子】
治七情咳嗽 勞傷肺 脾多唾 膿血 漸成肺痿 將作勞瘵
人參 半夏 紫菀 阿膠珠 百合 款冬花 天門冬 杏仁 經霜桑葉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五味子15粒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濟生).
【靑龍散】
治咳上氣不得臥
人參 陳皮 紫蘇葉 五味子 爲剉40g 薑三 水煎服(丹心).
治咳嗽 上氣 不得臥 人參去蘆 陳皮去白 五味子 紫蘇各40g 左㕮咀 每服40g 水二盞 生薑五片 煎至八分 去滓 食後溫服(御藥院) ∴ 丹心原本 222 轉載
【三子養親湯】
治咳嗽氣急 養脾進食
蘇子 蘿葍子 白芥子各4g
紙上微炒硏 煮湯飮 勿煎太過 味苦(入門).
【蘇子煎】
治老虛人 上氣咳嗽
紫蘇子1升另擣爲末 杏仁去皮尖雙仁1升另硏爲泥 生薑汁 生地黃汁 白蜜各1升
蘇杏二味 以二汁澆之 絞取汁 其滓 再擣 再絞 令味盡出 乃合蜜 攪勻 盛器中重湯煮 如餳 每服一大匙日3 或去地黃汁 代竹瀝亦佳(得效).
【玉粉丸】471
治氣痰 咳嗽喘急
陳皮80g 南星 半夏各40g 爲末 以薑汁浸 蒸餠和丸 薑湯下50~70丸(易老).
【星香丸】472
治氣嗽生痰
南星 半夏各120g 白礬40g 硏和 水浸二味一宿 陳皮200g泔浸一晝夜去白取120g 香附子120g 皂角水浸日伏時晒乾
爲不見火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70丸 此乃家傳秘方 累驗(丹心). 
【橘薑丸】
治久患 肌瘦聖藥
陳皮 生薑同擣焙乾各80g 爲末 神麴80g 作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30~50丸(入門).
 
  9. 痰嗽
○ 痰嗽者 痰出嗽止 胸膈多滿 盖濕痰在胃上 干於肺 則必作咳嗽(入門).
○ 痰嗽者 咳動便有痰聲 痰出則止也(丹心).
○ 痰鬱 肺經 咳則涎多 二陳湯 加枳殼 桔梗 瓜婁仁 黃芩 貝母 又用半瓜丸.
○ 寒熱交作 而痰嗽者 小柴胡湯方見寒門 加知母 白芍藥 五味子 桑白皮(正傳).
○ 痰盛有熱 宜滾痰丸方見痰門
○ 痰嗽 宜洗肺散 橘甘散 滴油散 二母散 玉芝元 澄淸飮 三聖丹 藍漆煎元 安肺散 人參散.
○ 治風痰潄 有一種咳嗽 直至頓吐 飮食痰物俱出 盡方小定 此乃肝木剋脾土 風痰壅盛 所致
宜以白元子方作生料方見風門  加木香 丁香 橘紅 天麻 全蝎 白疆蠶 水煎 和薑汁服(丹心).∴ 此項 本文에 없는 것을 後尾 處方에 의한 補完  :  編者
  【二陳湯加味】通治 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水煎服(局方).
  ∴ 痰鬱 肺經 咳則涎多 二陳湯 加枳殼 桔梗 瓜婁仁 黃芩 貝母
【半瓜丸】
治痰嗽
半夏 瓜婁仁各200g 貝母 桔梗各80g 枳殼60g 知母40g 爲末 薑汁浸 蒸餠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70丸
ː半夏 須久浸薑汁 炒黃色 否則辣喉(正傳).
【小柴胡湯】(入門) ː<一名>【三禁湯】 ː<一名>【人參湯】(得效) 方見上  臟腑治咳藥
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參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 寒熱交作 而咳嗽 痰嗽者 加知母 白芍藥 五味子 桑白皮治(正傳).
【洗肺散】治咳嗽痰盛 有熱 肺氣 不淸利 半夏12g 黃芩8g 天門冬 麥門冬 五味子各6g 杏仁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滾痰丸】<王隱君>
治濕熱痰積 變生百病
大黃酒蒸 黃芩去杇各300g 靑礞石40g同焰硝40g入罐內盖定塩泥固濟晒乾火煨紅,候冷取出,以礞石如金色爲度 沈香20g,
爲末 滴水和 丸梧子大 茶淸 溫水任下40~50丸, 服藥 必須臨睡送下 至咽則便仰臥 令藥在咽膈之間 徐徐而下 漸逐惡物 入腹入腸 方能見效.
凡喪心失志 癲狂,每服100丸, 中風癱瘓 痰盛 便秘,常服30~50丸, 遍身筋骨疼痛 未能明狀者 每服70~80丸.
噯氣 呑酸 胸中氣塊閉塞 嘔吐涎飮,每服70~80丸,
心下怔忡 陰陽關格 變生怪證 每服70~80丸,
急喉閉 赤眼,每服70~80丸,  顋頷腫硬 遶項結核 或口糜舌爛,每服50~60丸,
心氣冷痛 如停氷塊 或散入腹中絞痛 上攻頭面腫硬, 遍身四肢等處 腫起軟浮, 或痒或痛, 或此消彼長, 漸成篤疾, 皆係毒痰內攻, 或作腸癰, 內疽 每服70~80丸,
痢疾不問赤白,或帶血塊惡物,每服80~90丸,
凡荏苒之疾,內外諸般雜證,百藥無效,方書未嘗載其疾,醫者不能辨其證,服之無不效<王隱君>
按此方以大黃 黃芩,大瀉陽明胃中 濕熱之盛,礞石 以墜下積痰,沈香 則引諸氣上 而至天下而至泉也(丹心).
 :  <一方> 加朱砂75g爲衣
【橘甘散】
治氣嗽 痰嗽 甚效
橘皮 生薑焙乾 神麴炒各等分
爲末 溫水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50~70丸日再(正傳).
【滴油散】
治痰嗽 面浮如盤
蚌粉新瓦上炒令通紅 放地上出火毒 每20g 加靑黛4g 以淡虀水滴 入麻油 數點 調服 卽愈(醫說).
【二母散】 治諸般咳嗽 兼治痰喘  方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玉芝元】
治風熱痰盛 咳嗽 聲重
半夏麴240g 人參 薄荷 白茯苓 白礬枯 南星泔浸焙各120g
爲末 薑汁煮麪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 50~70丸(得效).
【澄淸飮】(得效)
治痰嗽服 他藥不效者
南星 半夏並製 蚌粉 知母 貝母 白礬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煎 澄淸 徐徐服(得效).
【三聖丹】
治久痰嗽極效
半夏製80g 南星煨40g 甘草生20g 以半星二味 爲末 薑汁拌勻盦作麴 冬10 夏5 春秋7日 取出 再爲末 入甘草末 和勻竹瀝一椀 拌和作餠子焙乾 又將竹瀝沃濕焙乾 如此十數次 以竹瀝盡爲度
再硏爲末 煉蜜調和 如餳 臨臥抄一匙 於口內噙化 以竹瀝 潄口 嚥下(正傳).
【藍漆煎元】
治痰嗽
藍漆80g 人參 杏仁 胡桃肉各4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薑湯 或米飮 嚼下(鄕集).
【安肺散】
治痰嗽 不問新久
罌束殼炒黃色 麻黃 甘草炒各80g 爲粗末 每12g 烏梅1箇 同煎服(綱目).
【人參散】
痰嗽通用
半夏麴8g 人參 桔梗 五味子 細辛 枳殼 赤茯苓 杏仁各4g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梅一 水煎服(丹心).
【白圓子】
治風痰潄 有一種咳嗽 直至頓吐 飮食痰物俱出 盡方小定 此乃肝木剋脾土 風痰壅盛 所致
宜以白元子方方見風門 作生料 加木香 丁香 橘紅 天麻 全蝎 白疆蠶 水煎 和薑汁服(丹心).
  【靑州白圓子】(局方) 治風痰壅盛 嘔吐 眩暈 及癱瘓風.
  半夏280g 天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20g.生爲細末 淸水浸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 朝夕換水 候日數足 乃取納生絹袋 中    濾過 其淬 再硏濾過 其渣再硏濾過 以盡爲度 澄淸去水 晒乾 又爲末 以糯米 粥淸和 丸綠豆大 薑湯呑下30~50丸(局方).
   : <一名>【香白元】.方見風門이나 痰飮門에 原文이 있어서 轉載. <元>字와 <圓>字가 混用되고 있슴(編者). 

  10. 乾嗽
○ 乾咳嗽者 無痰有聲 是也. 此證 本於氣澁 澁微者 連咳十數聲 方有痰出 澁甚者 雖咳十數聲 亦無痰出 是乾咳嗽也(綱目).
○ 乾咳嗽 極難治 此係火鬱之證 乃痰鬱火邪 在肺中 用苦桔梗 以開之 下用補陰降火之劑 不已 則成勞 須行倒倉法 此不得志者 有之 用四物湯 加竹瀝 炒黃栢之類(丹心).
○ 燥痰不出者 用蜜水吐之 蜜煎生薑湯 蜜煎陳皮湯 燒生薑胡桃方 皆治無痰而嗽者 以辛甘潤其肺也(易老).
○ 治乾嗽 補肺 生地黃1.2kg洗淨 杏仁75g 生薑 蜂蜜各150g 左擣如泥 盛磁器 置飯上 蒸五七度 每於五更 挑三匙嚥下(本事).
○ <又方> 白蜜0.6kg 生薑1.2kg 取汁 先秤銅器 知斤兩 訖內 蜜復秤知數次 內薑汁 以微火煮令 薑汁盡 惟蜜斤兩 在則止 每服如棗子大 含化日三(千金).
○ 乾嗽 宜用瓊玉膏方見身形 潤肺散 加味二母丸 訶黎勒丸 抑痰丸.
【四物湯加味】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剉作一貼水煎服(局方)  詳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ː 陰虛咳嗽 加知母 黃栢治 又加 知母 黃栢 麥門冬.
∴ 乾嗽 加竹瀝 炒黃栢(丹心).
【治乾咳方1】治乾嗽 補肺
生地黃1.2kg洗淨 杏仁75g 生薑 蜂蜜各150g 爲擣如泥 盛磁器 置飯上 蒸五七度 每於五更 挑三匙嚥下(本事).
【治乾嗽方2】治乾嗽
1)白蜜0.6kg 生薑1.2kg取汁 先秤銅器知斤兩 訖內蜜 復秤知數次 內薑汁以微火煮令薑汁盡 惟蜜斤兩在則止 每服如棗子大 含化 日三(千金).
【瓊玉膏】 塡精補髓 調眞養性 返老還童 補百損 除百病 萬神俱足五  方見上 勞嗽
【加味二母丸】 治久嗽 勞嗽 食積嗽  方見上 勞嗽
【潤肺丸】 治治燥痰 乾嗽 勞嗽  方見上 勞嗽
【訶黎勒丸】 治勞嗽 乾嗽及肺脹喘急 方見上 鬱嗽
【抑痰丸】治燥痰 鬱痰 乾潄
瓜蔞仁40g 貝母炒20g 半夏製8g 爲末 蒸餠和 丸菉豆大 薑湯下100丸(丹心).  痰飮轉載
 
  11. 血嗽472~473
○ 瘀血咳嗽者 喉間有腥氣 或吐唾血 瘀因打撲傷損而致 四物湯 加大黃 蘇木 爲末 酒調服 或水煎服(入門).
○ 生桃仁7粒 以韭汁 送下 最佳(丹心).
○ 血嗽 宜服人參百合湯 桑皮散 當歸飮(諸方).
【四物湯加味】治血嗽∴ 瘀血咳嗽者 喉間有腥氣 或吐唾血 瘀因打撲傷損而致
四物湯 加大黃 蘇木 爲末 酒調服 或水煎服(入門).
【生桃仁方】治血嗽 生桃仁7粒 以韭汁 送下 最佳(丹心).
【人參百合湯】473
治勞嗽吐紅
白朮 白茯 百合 阿膠珠 天門冬各4g 白芍藥 人參 五味子 黃芪 半夏 杏仁各3g 細辛 紅花 桂皮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諸方).
【桑皮散】
治上焦有熱 血壅腥悶 嗽聲連倂氣不得透
甘草6g 薄荷 桔梗 川窮 防風 桑白皮 黃芩 前胡 紫蘇葉 柴胡 赤茯苓 枳殼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直指).
【當歸飮】
因打撲 損傷肺氣 咳嗽 吐黑血
大黃 蘇木 生乾地黃 當歸 赤芍藥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 調服(得效).
 
  12. 酒嗽
○ 酒性 大熱 因傷引飮冷 與熱凝於胃中 不散而成濕 故痰作咳嗽(保命).
○ 飮酒多咳嗽 靑黛 瓜婁仁  左爲末 薑汁煉蜜和 丸櫻桃大 常常含化 散肺毒(丹心).
○ 酒傷肺 成痰嗽 以竹瀝煎 紫蘇 入韭汁 就呑 瓜婁杏連丸 又宜蜂薑丸.
【飮酒多咳嗽方】治飮酒多咳嗽
靑黛 瓜婁仁 爲末 薑汁煉蜜和 丸櫻桃大 常常含化 散肺毒(丹心).
【酒傷肺成痰嗽方】酒傷肺 成痰嗽
以竹瀝 煎紫蘇 入韭汁 就呑 瓜婁杏連丸.
【瓜婁杏連丸】
治酒痰嗽
瓜婁仁 杏仁 黃連各等分
爲末 以竹瀝薑湯 煮糊和 丸服(丹心).
【蜂薑丸】
治酒痰嗽 及積痰久嗽 留肺脘 粘滯如膠 氣不升降
便香附 白薑蠶炒 海蛤粉 瓜婁仁 蜂房 杏仁 神麴各等分
爲末 以薑汁竹瀝 入蜜和 丸櫻桃大 含化 嚥下(丹心). ː<一方>無香附 有茜根(入門).

  13. 久嗽
○ 乃積痰久留肺脘 粘滯如膠 氣不升降 或挾濕與酒而作(丹心).
○ 久嗽 宜蜂薑丸 加味二母丸 人參淸肺湯 貝母湯 九仙散 人參款花散 天鼠散 淸肺湯 馬兜鈴丸 加味百花膏 潤肺除嗽飮(諸方).
【蜂薑丸】方見上 酒嗽
【加味二母丸】 治久嗽 勞嗽 食積嗽 方見上 勞嗽
【人參淸肺湯】 治久嗽 勞嗽及肺痿 唾血 腥臭 方見上 勞嗽
【貝母湯】
治諸般久嗽
貝母薑製 乾薑生 五味子 陳皮 半夏製 柴胡 桂心各20g 黃芩 桑白皮各10g 木香 甘草各4g
爲粗末 每20g 入製杏仁7箇 生薑7片 水煎服. ː一婦 患積年嗽 服此一貼 卽愈 神效(本事).
【九仙散】
治久嗽 乃收功後藥 收斂之劑也
鶯粟殼蜜炒8g 人參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阿膠珠 五味子各4g 貝母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梅一 水煎服(綱目).
【人參款花散】
治久嗽
鶯粟殼蜜炒黃色40g 人參 款冬花各20g 知母 貝母 半夏製各12g
粗末 每20g 烏梅一箇 同水煎服(綱目).
【天鼠散】
治久咳嗽上氣 十年諸藥不差
蝙蝠除翅足燒令焦 爲末 和飮 服之妙(綱目). ∴ 蝙蝠(편복 : 박쥐)
【淸肺湯】(回春)
治久嗽 及痰嗽 肺脹嗽
黃芩6g 桔梗 赤茯苓 桑白皮 陳皮 貝母各4g 當歸 天門冬 梔子 杏仁 麥門冬各3g 五味子7粒 甘草1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回春).
【馬兜鈴丸】
治久嗽神效
馬兜鈴 半夏 杏仁各40g
另硏 爲細末 和勻 以皂角煎膏 和丸梧子大 雄黃爲衣 以烏梅湯下10丸 以利爲度(易老).
【加味百花膏】
治久嗽不愈
紫菀 款冬花各40g 百部根20g
爲末 每12g 薑三 梅一 煎湯 調下 食後(入門).
【潤肺除嗽飮】
治遠年咳嗽 如神
款冬花 紫菀茸 麻黃 陳皮 石膏粉 桔梗 半夏 桑白皮 枳殼 烏梅肉 鶯粟殼各3g 人參 杏仁 薄荷 生甘草各2g 五味子9粒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細茶一撮 同煎服(正傳).

  14. 火嗽
○ 火嗽 有聲 痰少 面赤者 是 或煩渴引飮 脈洪數(丹心).
○ 火嗽 宜貝母散方見上 久嗽 淸肺飮 柴胡枳桔湯 淸金降火湯方見上 鬱嗽 二母寧嗽湯方見上 食積嗽 抑心淸肺丸 玄霜雪梨膏 人參淸鎭丸 滋陰淸化膏 海靑丸(諸方).
【淸肺飮】
治肺熱咳嗽
前胡 荊芥 桑白皮 枳殼各4g 知母 貝母 薄荷 赤茯苓 桔梗 紫蘇葉 阿膠珠 杏仁 天門冬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梅一 水煎服(直指).
【柴胡枳桔湯】
治傷寒 胸脇痛 潮熱 咳喘痰盛
麻黃 杏仁 枳殼 桔梗 柴胡 黃芩 半夏 知母 石膏 乾葛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醫鑒).
【抑心淸肺丸】473
治肺熱咳嗽 咯血  卽【黃連阿膠元】方見大便 也. 盖黃連 赤茯苓 能抑心火 肺得其淸 則嗽自止(醫鑒).
治赤白痢 及熱痢 大便門 轉載
黃連120g 赤茯苓80g 爲末 水調 阿膠炒末40g 和丸梧子大 空心 米飮下30~50丸.
【玄霜雪梨膏】474
治勞嗽久不愈 消痰止嗽 生津 止咯唾血
雪梨60箇去心皮取汁20鍾(酸者勿用) 藕汁10鍾 生地黃汁10鍾 麥門冬煎取汁5鍾 茅根汁10鍾上藥汁重濾去滓
火上煎煉 入蜜600g 飴糖300g 柿霜300g 薑汁半盞 火上再熬 如稀糊 則成膏矣 每服3~5匙(醫鑑).
【人參淸鎭丸】
治熱止水 消痰 定喘
柴胡 人參各60g 生黃芩 半夏 甘草各30g 麥門冬12g 陳皮 五味子各8g 靑黛24g
爲末 水糊和丸梧子大 白湯下30~50丸(正傳).
【滋陰淸化膏】
止咳嗽 淸痰火 自化源肺腎 乃人身之化源也
生地黃 熟地黃並酒浸 天門冬 麥門冬各80g 黃栢塩酒炒60g 白茯苓 山藥 枸杞子 白芍藥酒炒 知母塩酒炒 玄參 薏苡仁炒各40g 五味子28g 甘草2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空心 噙化 嚥下. ː痰嗽甚 加陳皮 貝母各40g(回春).
【海靑丸】
治火鬱嗽 及肺脹 氣急息重
訶子皮 海蛤粉 瓜婁仁 靑黛 半夏製 便香附各40g
爲末 以薑汁浸蒸餠和 丸菉豆大 薑湯下30~50丸(丹心).

  15. 夜嗽474
○ 夜間咳嗽 屬陰虛 宜降陰分化(入門).
○ 陰分嗽者 多屬陰虛 治之用知母 止嗽 勿用生薑 以其辛散 故也(丹心).
○ 凡夜嗽 久嗽 多屬腎氣虧損 火炎水涸 或津液涌而爲痰 用六味地黃元方見虛勞 加黃栢 知母 天門冬 貝母 橘紅 以滋化源 滋陰降火湯方見火門 亦佳(回春).
○ 夜嗽 宜用滋陰淸化膏方見上 麻黃蒼朮湯(諸方).
【六味地黃元加味】治虛勞 腎氣衰弱 久新憔悴 寢汗發熱 五藏齊損 瘦弱虛煩 骨蒸痿弱 方見上 勞嗽
 ∴ 夜嗽 久嗽 加黃栢 知母 天門冬 貝母 橘紅 (回春).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火動 睡中盜汗 午後發熱 咳嗽痰盛 咯唾血 方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回春).ː【滋陰降火丸】 補陰虛
熟地黃80g 黃栢60g 知母 枸杞子 蓮肉 茯神 人參各40g. 爲末以地黃酒蒸作膏和丸梧子大白湯下100丸(入門).
【滋陰淸化膏】止咳嗽 淸痰火 自化源肺腎 乃人身之化源也 方見上 火嗽
ː痰嗽甚 加陳皮 貝母各40g(回春).
【麻黃蒼朮湯】
治秋冬夜嗽 不絶至曉 方緩口苦 胸痞脇痛 痰唾涎沫 不進飮食
麻黃32g 蒼朮20g 黃芪6g 草豆蔲 柴胡 羗活各2g 防風 當歸梢 生甘草 灸甘草各1.5g 五味子15粒
爲剉 分作2貼 水煎服(東垣). 
  16. 天行嗽474
○ 時令不正 人多感冒 咳嗽 宜人參飮子 一服散(得效).
○ 四時感冒 咳嗽 宜服參蘇飮方見寒門(回春).
【人參飮子】
治天行咳嗽 痰盛寒熱
人參 桔梗 五味子 赤茯苓 半夏各6g 枳殼 甘草各3g
爲剉作一貼入薑五水煎服.
ː寒暑之交 氣盛人 衣厚作壅 忽痰盛微熱 此藥最宜 若作感冒 發其汗 必成大病 此方佳處在 赤茯苓能導心熱 枳殼能踈肺壅 故易爲效(丹心).
【一服散】
治時行暴嗽
大半夏3箇 杏仁7箇 鶯粟殼2箇 烏梅2箇 阿膠2片 生薑10片 紫蘇10菓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 頭痛發熱 咳嗽 及內因七情 痰盛胸滿 潮熱.
  人參 紫蘇葉 前胡 半夏 乾葛 赤茯苓各4g 陳皮 枳殼 桔梗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易簡).

  通治咳嗽藥474
○ 咳而無痰者 以辛甘潤 其肺 故咳嗽 治痰爲先 治痰者 下氣爲上 是以南星 半夏 勝其痰 而咳嗽自愈, 枳殼 橘紅 利其氣而痰飮自下, 痰而能食者 小承氣湯方見寒門 微利之, 痰而不能食者 厚朴湯方未詳 踈導之, 夏月嗽而發熱者 謂之熱嗽 小柴胡湯150g 入石膏37.5g 知母18.8g, 冬時嗽而發寒者 謂之寒嗽 小靑龍湯 加杏仁 此治法之 大體也(易老).
○ 咳之爲病 有二 咳卽出痰者 脾濕勝而痰滑也 有連咳十數 不能出痰者 肺燥勝痰濕也
滑者 宜南星 半夏 皂角灰之屬 燥其脾, 澁者 宜枳殼 紫蘇 杏仁之屬 利其肺(丹心).
○ 外感久則鬱熱, 內傷久則火炎 俱宜開鬱潤燥(入門).
○ 嗽而脇下痛 宜以靑皮 踈肝氣 兼用白芥子之類 後以二陳湯 加南星 香附子 靑皮 靑黛薑汁糊爲丸服(丹心).
○ 二陳湯 治咳嗽去痰 伐病根之藥 除陰虛 血虛火盛 乾咳者 勿用(丹心).
○ 咳嗽 通用 淸金飮 五嗽元(或備急五嗽元)(諸方).
【厚朴湯】
治脹滿.
厚朴 枳殼 高良薑 檳榔 朴硝 大黃等分 水煎服(入門).
【厚朴湯】平胃散 加乾薑 治咳而痰 兼不能食者(海藏).
∴ 方未詳이나 醫學入門方과 平胃散 加乾薑 <名>曰厚朴湯으로 踈導의 效能이 있으니 應用이 可能할 것이다.(編者).
【平胃散】(丹心)五藏轉載
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證. 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 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  阜使之 平耳 用之而胃氣和平 則便止 不可常用也(丹心).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 點服(入門)
ː加茯苓 丁香 白朮【調胃散】 加乾薑【厚朴湯】五苓散合 胃苓湯, 與六一散 相合【黃白散】
加藿香 半夏【不換金正氣散】(海藏).
【小承氣湯】 治傷寒裡證小熱 小實 小滿宜緩和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各6g.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ː【大承氣湯】 治傷寒裡證大熱 大實 大滿宜急下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剉作一貼水二大盞先煎枳實 厚朴至一盞乃下大黃煎至70%去渣入芒硝再一沸溫服(入門)
ː【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仲景)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水煎服.
ː【三一承氣湯】治嘔吐大便秘三陽結而不通上爲噎膈 反胃.
甘草12g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各6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煎至半去渣入芒硝再一沸溫服(得效)
ː【桃仁承氣湯】 治血結膀胱小腹結急便黑譫語潄水.宜此攻之.
大黃12g 桂心 芒硝各8g 甘草4g 桃仁留尖10枚.剉作一貼水煎入芒硝溫服以瘀血盡下爲度(丹心)
【小柴胡湯】(局方) 方見上  臟腑治咳藥
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 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參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水煎服(入門)
∴ 夏月 嗽而發熱者 謂之熱嗽 小柴胡湯150g入石膏37.5g 知母18.8g
【小靑龍湯】(正傳) 寒門轉載
傷寒 表證不解 因心下有水氣 乾嘔 氣逆 發熱 咳喘
麻黃 芍藥 五味子 半夏製各6g 細辛 乾薑 桂枝 甘草灸各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服此渴者 裏氣溫 水欲散也(正傳).
∴ 冬時 嗽而發寒者 謂之寒嗽 小靑龍湯 加杏仁 此治法之 大體也(易老).
【二陳湯加味】(局方) 痰飮轉載
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局方).
∴ 嗽而脇下痛 宜以靑皮 踈肝氣 兼用白芥子之類 後以二陳湯 加南星 香附子 靑皮 靑黛薑汁糊爲丸服(丹心).
【淸金飮】(必用)
治諸般咳嗽
杏仁 白茯苓 橘紅各6g 五味子 桔梗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必用).
ː<一名>【杏仁五味子湯】(明醫). 
【備急五嗽元】(局方)
一曰氣嗽 二曰飮嗽 三曰燥嗽 四曰冷嗽 五曰邪嗽 晝夜不止 面目浮腫 飮食不下
肉桂 乾薑 皂莢各等分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水下15丸(局方).

  喘證有八474~475
○ 喘急者 氣因火鬱而成 稠痰在肺胃也(丹心).
○ 喘者 火氣甚則氣盛而息粗也(河間).
○ 呼吸急促者 謂之喘 喉中有聲響者 謂之哮,
虛者 氣乏身冷 痰如氷, 實者 氣壯胸滿 身熱便硬(入門).
○ 喘者 肺主氣 形寒飮冷 則傷肺 故其氣逆而衝 衝而氣急 喝喝而息 數張口 擡肩搖 身滾肚者 是爲喘也(明理).
○ 有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者 乃肺之絡脈逆 而不得隨經 上下故也(入門).
○ 火氣甚 爲夏熱 衰爲冬寒 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 病熱 則氣盛而息粗 又 寒水 爲陰主乎 遲緩, 熱火 爲陽主乎 急數, 是以寒則息微 氣微, 熱則息數 氣盛而爲喘也(河間).
○ 喘非風寒 傷肺 則痰火脹 肺風寒 則袪散痰火 則踈導 但火急者 亦不可 純用苦寒 宜溫而劫之 劫藥見下(入門).
○ 凡喘 未發 以扶正氣爲主, 已發 以散邪爲主(丹心).
○ 喘 有①風寒喘 ②痰喘 ③氣喘 ④火喘 ⑤水喘 ⑥久喘 ⑦胃虛喘 ⑧陰虛喘,
諸傷發喘嗽 通治喘嗽藥(諸方).

  ① 風寒喘475
○ 尋常感冒 風寒內鬱 肺脹逆而爲喘風 宜金沸草散 麻黃散 人參潤肺散 九寶飮方見上
○ 寒 宜加味三拗湯 人參定喘湯 小靑龍湯 參蘇溫肺湯 五味子湯 九味理中湯 五虎湯 止喘元(諸方).
○ 冷喘 則遇寒而發(醫鑒).
○ 肺寒 肺虛 必有氣之表怯 冷痰 如氷之證(醫鑒).
【金沸草散】治感風寒咳嗽 聲重 痰涎黃濁壅盛 方見上 風嗽
【九寶飮】治諸般咳嗽 及寒嗽 久嗽 方見上 寒嗽
【麻黃散】
治傷風喘急 痰壅 涕唾稠粘
麻黃8g 桂皮 款冬花 訶子皮 甘草各4g 杏仁3g
剉作一貼 入細茶4g 水煎服(得效).
【人參潤肺散】
治風寒咳嗽 喘急 痰壅鼻塞
麻黃8g 貝母 杏仁各6g 人參 甘草各4g 桔梗 阿膠各2g 橘紅1g
剉作一貼 入紫蘇葉2片 同煎服(丹心).
【人參定喘湯】
治肺感寒邪 喘急 亦治咳嗽
鶯粟殼蜜炒8g 五味子6g 麻黃 人參 半夏麴 阿膠珠 甘草各4g 桑白皮2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得效).
【小靑龍湯】傷寒表證不解 因心下有水氣 乾嘔氣逆 發熱咳喘 方見上 通治咳嗽藥
【參蘇溫肺湯】
治形寒飮冷 則傷肺 喘喝 煩心 胸滿 短氣
人參 紫蘇葉 肉桂 木香 五味子 陳皮 半夏 桑白皮 白朮 白茯苓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東垣).
【五味子湯】
治寒喘
麻黃8g 五味子 杏仁 橘紅各6g 乾生薑 桂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紫蘇3葉 煎服(直指).
【加味三拗湯】
治寒喘
麻黃8g 陳皮6g 杏仁 五味子 桂皮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煎服(得效).
【九味理中湯】
治寒喘 寒喘者 手足冷 脈沈細也
縮砂硏 乾薑炮 蘇子 厚朴 桂皮 陳皮 甘草灸各4g 沈香 木香各2g並水磨 取汁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 入沈香 木香汁 調服(回春).
【五虎湯】
治傷寒喘急
麻黃12g 石膏20g 杏仁8g 甘草4g 細茶一撮 桑白皮6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葱白一莖 水煎服(醫鑒).
【止喘元】
治冷喘
蓽撥 胡椒 人參 胡桃肉各等分
爲末 蜜和37.5g當作30丸 每1丸 細嚼 溫水下(醫鑒).

  ② 痰喘
○ 痰喘者 凡喘 便有痰聲(入門)
○ 肺實肺熱 必有壅盛胸滿 外鬨上炎之狀(醫鑒).
○ 痰喘 宜千緡湯 千緡導痰湯 加減參芪湯 貝母散 平肺散 紫蘇半夏湯 定喘化痰湯 潤肺膏 蘇子導痰降氣湯 大蘿皂丸 袪痰丸(諸方)
○ 凡喘 正發時 無痰而將愈時却吐 痰者 乃痰在正發之時 閉塞不通而喘 當其時 開其痰路 則易安 宜桔梗 瓜婁仁 枳殼 杏仁 蘇葉 前胡等 引出其痰 然後 調其虛實 實者用沈香滾痰丸方見痰門. 虛者 補以參芪歸朮(綱目). 
【千緡湯】
治痰喘 數服則安
半夏7枚炮四破 皂角灸 甘草灸各1寸 南星炮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纂要).
【千緡導痰湯】
治痰喘不能臥 一服卽安
半夏7枚炮切作4片 南星 陳皮 赤茯苓 枳殼各4g 皂角 甘草各1寸並灸
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水煎服(醫鑒).
【加減三奇湯】
治咳喘上氣 痰涎不利
半夏8g 桔梗 陳皮 靑皮 人參 桑白皮 紫蘇葉 杏仁 五味子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東垣).
【貝母散】
治熱嗽 及痰喘 辰時服 酉時可安(得效)
【二母散】(入門) 治諸般咳嗽 兼治痰喘
知母 貝母各40g 巴豆10粒作霜 爲末 每服一字 與薑三片 臨臥細嚼 白湯下 便合口唾 其嗽卽定 亦治久嗽不愈(入門).
【平肺散】
治喘嗽痰盛 寒熱往來 口燥
陳皮4g 半夏 鶯粟殼 薄荷 紫蘇葉 烏梅肉 紫菀 知母 桑白皮 五味子 杏仁 桔梗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丹心).
【紫蘇半夏湯】
治喘嗽痰盛 寒熱往來
桑白皮8g 杏仁6g 半夏 陳皮 紫蘇葉 五味子 紫菀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丹心).
【定喘化痰湯】475~476 
治咳嗽 痰喘
陳皮8g 半夏 南星並製各6g 杏仁8g 五味子  款冬花 人參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丹心).
【潤肺膏】476
治咳嗽 痰喘
紫菀 杏仁 款冬花各40g 麻黃 桔梗 訶子 細辛各20g 枯白礬4g 胡桃肉40g 生薑75g取汁 淸油300g 蜜600g.
爲先將油煉熟 次入蜜煉 去沫 却下藥末 攪勻 每服2~3匙 白湯調下 臨臥時(丹心).
【蘇子導痰降氣湯】
治痰喘上氣
蘇子10g 半夏 當歸各6g 南星 陳皮各4g 前胡 厚朴 枳實 赤茯苓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必用).
【大蘿皂丸】
治氣喘 痰喘 食痰 酒痰 麪毒等證
蘿葍子炒80g 皂角燒存性40g 南星 半夏並製 杏仁 瓜婁仁 便香附 靑黛 陳皮各20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呑下60~70丸(入門).
【袪痰丸】
治風痰喘嗽
人參 木香 天麻 陳皮 赤茯苓 靑皮 白朮各40g 皂角36g 塊角子 半夏各28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每50~70丸 溫酒或薑湯 呑下(丹心).
【沈香滾痰丸】卽【滾痰丸】方見痰門
【滾痰丸】治濕熱痰積 變生百病 方見上 痰嗽

  ③ 氣喘476
○ 七情所傷 氣急而無聲響.
○ 驚憂氣鬱 惕惕悶悶 引息鼻張 呼吸急促 而無痰聲者 是也(入門).
○ 喘者 上氣急促 不能以息之 謂也 宜用人參蜜灸 黃栢 麥門冬 地骨皮之類(丹心).
○ 氣實人 因服黃芪過多而喘 用三拗湯 以査其氣(丹心).
○ 氣喘 宜加味四七湯方見神門  四磨湯 六磨湯 淸金湯 蘇子降氣湯方見氣門 加味白朮散 定肺湯 杏仁半夏湯 杏蘇飮 調降湯 加味四君子湯 沈香降氣湯方見氣門.
【三拗湯】方見上 風嗽 治感風寒咳嗽 鼻塞 聲重 失音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灸不去皮各6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局方)
  ː【五拗湯】 治感風寒咳嗽 鼻塞 聲重 咽痛
三拗湯(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不灸不去皮各6g) 荊芥穗 桔梗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丹心).
  ː【加減三拗湯】治風喘 麻黃8g 杏仁 桑白皮各6g 甘草4g 蘇子 前胡各3g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水煎服(入門)
【加味四七湯】治心氣鬱滯豁痰散驚 方見上 氣嗽
【四磨湯】
治七情鬱結 上氣喘急
人參 檳榔 沈香 烏藥各等分 濃磨水 取7/10盞 煎3~5沸 微溫服 不拘時(東垣).
【六磨湯】
治七情鬱結 上氣喘急 又治胸中氣膈甚
四磨湯(人參 檳榔 沈香 烏藥)加木香 枳殼各等分 濃磨水 取7/10盞 煎3~5沸 微溫服 不拘時(東垣).
【淸金湯】
治咳嗽 喘急胸滿 氣逆 坐臥不安
陳皮 赤茯苓 杏仁 阿膠珠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 紫蘇葉 百合 貝母 半夏麴 款冬花各3g 鶯粟殼 人參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箇 同煎服(綱目).
【加味白朮散】
治氣虛喘急 飮食不進 又治喘嗽 飮酒必發者
卽參苓白朮散方見內傷 加陳皮 半夏各4g 爲作一服 入薑三片 桑白皮7寸 同煎服(得效).
 : 【參苓白朮散】治內傷 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或吐瀉 凡大病後 調助脾胃 此藥極妙.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灸各12g 薏苡仁 蓮肉 桔梗 白扁豆 縮砂各6g. 爲末 每8g 棗湯點服 .
ː剉取40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亦可(入門)
ː【參苓白朮丸】治病後元氣虛弱 此藥養元氣 補脾胃 進美飮食 淸火化痰 解鬱
白朮土炒100g 蓮肉 桔梗 薏苡仁各80g 人參 白茯苓 山藥炒 陳皮 半夏製 白扁豆 黃連(二味並薑汁炒) 當歸 香附子 遠志 甘草各40g 縮砂 石菖蒲各2g. 爲末 薑棗煎湯 打神麴末40g 煮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定肺湯】
治上氣喘嗽
紫菀茸 五味子 橘皮 蘇子 杏仁 桑白皮 半夏 枳殼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紫蘇5葉 水煎服(直指)
【杏仁半夏湯】
治肺氣不足 喘嗽
杏仁 半夏 桔梗 陳皮 赤茯苓 防己 桑白皮 白礬各4g 皂角 薄荷各2g 甘草1寸
粗末 作一貼 入薑三水煎服(丹心).
【杏蘇飮】
治上氣喘嗽 浮腫
紫蘇葉8g 紫菀 甘草各4g 陳皮 桔梗 麻黃 桑白皮 阿膠珠各3g 五味子 大卜皮 烏梅肉 杏仁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丹心).
【調降湯】
治喘嗽上氣
枳殼5g 甘草4g 半夏 桔梗 赤茯苓 靑皮 陳皮 蘇子 檳榔 葶藶子炒各3g 白豆蔲 木香 縮砂 紫蘇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直指).
【加味四君子湯】(回春)
治氣喘
人參 白朮各5g 甘草4g 當歸3g 赤茯苓 陳皮 厚朴 縮砂 蘇子 桑白皮 沈香 木香各2g並水磨取汁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水煎 和二香(沈香 木香)汁 調服(回春).
【蘇子降氣湯】治上氣 喘促
半夏麴 蘇子炒硏各4g 肉桂 陳皮 當歸 前胡 厚朴各3g 蘇葉 甘草各2g 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局方).氣門轉載
【沈香降氣湯】治氣不升降 上氣喘促.
便香附子160g 甘草灸48g 砂仁20g 沈香16g 爲細末 每服8g 以蘇鹽湯 調下(正傳). 氣門轉載

  ④ 火喘476
○ 手太陰之脈 是動則肺脹滿 膨膨而喘咳 所生病者 咳嗽上氣 喘喝煩心 胸滿(靈樞 經脈 第十 ).
○ 是皆衝脈之火行 又胸中而作也
○ 平居 則氣平和 行動則氣促而喘者 是衝脈之火 上攻也. 有老人 素有喘 或吐唾血痰 平居則不喘 稍行動 則氣促喘急 以滋腎丸 空心服70~80丸, 其證 大減 此泄衝脈之火邪 故如此 其效也(東垣).
○ 火炎於肺胃而喘者 乍進乍退 得食則減 食已則喘.
大槪 胃中有實火 膈上有稠痰 食入於咽 墜下稠痰 卽暫止 梢久食已 入胃反助其火 痰再升上 喘反大作 俗不知此 作胃虛治 以燥熱之藥 以火濟火也. 昔<葉都督>患此 諸藥不愈 後以導水丸方見下門 利五六次而安(丹心).
○ 熱喘者 發于夏 不發于冬(醫鑒).
○ 火喘 用白虎湯方見寒門 加瓜婁仁 黃芩 枳殼 煎服 神效. 又 雙玉散亦效(綱目).
○ 火喘 以導痰湯方見痰門 加芩連 梔子 杏仁 瓜婁仁 以淸金 降火 消痰(入門).
○ 火喘 宜麥門冬湯 加減瀉白散 滋陰降火湯方見火門 加味生脈散 瀉火淸肺湯 玉液散 玉華散(諸方)
○ <華佗>云 盛則爲喘 減則爲枯.
<活人書>云 發喘者 氣有餘也 凡看文字 須會得本意
肺氣若盛而有餘 則當淸肅 下行而不喘 以其火入于肺 衰與不足而爲喘焉 故言盛者 言肺中之火盛也 有餘者 言肺中之火 有餘也 故瀉肺火 以苦寒之劑 實補肺也(綱目).
【白虎湯加味】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ː本方 加人參4g 名曰 【人參白虎湯】 ː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 【蒼朮白虎湯】(丹心).
∴ 加瓜婁仁 黃芩 枳殼 煎服 治火喘神效(入門)
【導痰湯加味】治風痰
半夏薑製8g 南星炮 橘紅 枳殼 赤茯苓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得效).
∴ 加芩連 梔子 杏仁 瓜婁仁 以淸金 降火 消痰(入門).
【雙玉散】
治熱喘 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爲細末 每取12g 人參湯 調下(保命).
【麥門冬湯】
治火喘
麥門冬12g 半夏8g 人參4g 甘草2g 粳米一合大棗3枚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日二(仲景).
ː肺脹滿 膨膨而喘欬者 多用五味子 而人參 次之麥門冬 又次之 黃連少許 甚則交兩手而瞀者 眞氣大虛也, 若氣短 加黃芪 五味子 人參, 若氣盛 去五味子 人參 加黃芩 荊芥穗(東垣).
ː<一婦> 素有痰嗽 忽一日大喘 痰出如泉 身汗如油 脈浮而洪 似將命絶 速用 麥門冬16g 人參8g 五味子6g 服一貼 喘定汗止 三貼 痰漸少, 再加 瓜蔞仁6g 白朮 當歸 芍藥 黃芩各4g 服 20餘貼而安 此門冬 五味子 人參之功也(本事)
【加味生脈散】
治脈伏 喘促 手足厥逆 此救之
五味子12g 人參 麥門冬 杏仁 陳皮各8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入門).
ː氣虛喘 甚者 單人參湯 頓服之 喘定者 生, 不定者 死,
或元氣素虛 傷寒汗下後 氣短 氣促 氣喘 目反 脈微 精神困怠者 危以此救之(入門).
【加減瀉白散】
治陰氣在下 陽氣在上 咳嘔喘促
桑白皮6g 地骨皮 赤茯苓各4g 人參3g 陳皮 五味子各2g 靑皮 甘草各1g 粳米1撮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火動 睡中盜汗 午後發 熱咳嗽痰盛 咯唾血 方見上 嗽作有四時早晏之異
【瀉火淸肺湯】
治火喘
片芩4g 梔子 枳實 桑白皮 陳皮 杏仁 赤茯苓 蘇子 麥門冬 貝母各3g 沈香2g水磨取汁 朱砂2g水飛
剉作一貼 水煎 入沈香汁 朱砂末 竹瀝 調服(回春).
【玉液散】
治喘嗽 口乾 煩渴
瓜蔞根 知母 貝母炒各40g 人參 甘草各20g
爲末每7.5g 先熔黃蠟7.5g 入米飮 同調服之(得效).
【玉華散】
治咳嗽 上喘 淸肺氣 裏咽膈
甛葶藶炒 桑白皮炒 天門冬 馬兜鈴 半夏 紫菀 杏仁 貝母 百合 人參各4g 百部根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四棗二 水煎服(丹心).
 
  ⑤ 水喘477
○ 水氣者 漉漉有聲 怔忡 喘息 宜葶棗散(入門).
○ 病人 飮水多 必暴喘滿 支飮 喘不得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 甚效(仲景).
○ 水腫腹脹 而喘者 盖喘必生脹 脹必生喘 二證相因 皆小便不利. 肺主氣 先喘而後脹者 宜淸金降火而行水 次之, 脾主濕 先脹而後喘者 宜燥濕行水 而淸金次之(入門).
○ 支飮 喘不得臥 加短氣倚息 其脈平 小靑龍湯主之(仲景)
○ 夫不得臥 臥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也 水者 循津液而流也. 腎者 水藏 主津液 主臥與喘也 宜神秘湯(綱目).
○ 濕熱作喘 宜平氣散 加減瀉白散(寶鑑).
○ 水喘 停飮胸膈 滿悶 脚先從也 宜平肺湯 杏蘇飮(諸方).
【葶棗散】
治水喘或面浮
葶藶子炒黃 爲末 大棗10枚 濃煎 去棗 調7.5g服(入門).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 喘不得 又治支飮喘急
葶藶子炒黃色爲末 蜜和 大如彈丸 以大棗10枚 水3升 煎取2升 去棗 入一丸 更煎 取一升 頓服之
ː<孫兆> 治一人 吐痰頃間 已及一升 咳不已 服此一貼 已覺胸中快利 略無痰唾矣(綱目).
【小靑龍湯】傷寒表證不解因心下有水氣乾嘔 氣逆 發熱 咳喘方見上 通治咳嗽藥
【平氣散】477
治濕熱喘急
白牽牛頭末80g半生半炒 大黃28g 陳皮去白20g 靑皮 檳樃各12g
細末 每12g 薑湯調下.
ː<一婦人> 本肥盛 霖雨時 飮酒 及潼乳 得腹脹 喘滿 聲聞舍外 不得安臥 大小便澁滯 氣口脈大 兩倍於人迎 沈緩有力 此人 濕熱太盛 而爲喘 邪氣盛 則實 實者 宜下之 用此藥一服 減半 再服 喘止 但有胸滿口乾 時咳嗽 再與加減瀉白散 全愈(寶鑑).
【加減瀉白散】478
治胸滿時咳
桑白皮 地骨皮 知母 桔梗 陳皮 靑皮各4g 片芩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寶鑑).
【杏蘇湯】(入門) 方見上 寒嗽
【平肺湯】
肺與腎 以至陰積水 喘急 咳嗽 盖水乘之也
葶藶子炒8g 桑白皮炒 桔梗 枳殼 半夏 紫蘇葉各4g 麻黃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直指).

  ⑥ 久喘478
○ 久病 氣但不能接續 似喘非喘者 單人參湯 或調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服之.
○ 諸喘 久不止 宜小蘿棗丸 或人參淸肺飮方見上 勞嗽 倍入粟殼 澁之(入門).
○ 久喘 未發時 服人參半夏丸 已發時 用沈香滾痰丸(卽滾痰丸) 方見上 痰嗽累效(河間).
○ 久喘 宜人參紫菀湯 定喘湯 蠟煎散 金不換散 人參潤肺丸(諸方).
【單人參湯】
治氣虛喘急.  人參40g 剉 水煎 頻服之(入門).
ː<一人> 傷寒咳嗽 喉中聲如齁 與獨參湯一服 鼾聲除 服至1.2kg 乃愈(綱目).
  【調中益氣湯】治內傷證 或大便飱泄 時見白膿.
  黃芪8g 人參 蒼朮 甘草各4g 陳皮 升麻 柴胡各1.5g 木香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內傷轉載
【小蘿棗丸】
治久喘最妙
蘿葍子熬80g 皂角煆20g 南星以白礬水浸晒 瓜婁仁 海粉各40g
爲末 薑汁 入蜜和勻搗作丸 櫻桃大 含化嚥下(綱目).
【人參半夏丸】
化痰墜涎 止嗽定喘 治風痰 茶痰 食痰 一切痰病
海蛤粉80g 半夏 乾薑 白礬 寒水石各40g 人參 赤茯苓 薄荷 南星炮各20g 藿香10g
爲末 水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丸 日3(寶鑑).
【人參紫菀湯】
治咳嗽 喘急久不愈
鶯粟殼薑製8g 縮砂6g 杏仁 款冬花各4g 五味子 桂枝各2g 人參 紫菀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梅一箇 水煎服(丹心).
【定喘湯】
治肺虛久喘 歌曰
和劑須投定喘湯 阿膠半夏及麻黃 人參四兩同甘草 四兩桑枝五味强
鶯粟二錢須蜜灸 三錢煎服用生薑 多年氣喘從今留 始信良醫有妙方(醫鑒).
ː此方與上 人參定喘湯方見上 風寒喘 同 但兩錢之數異 宜考.
【定喘湯】治齁喘神方.
白果肉21枚 硏碎炒黃色 麻黃 款冬花 桑白皮蜜灸 法製半夏各12g 蘇子8g 黃芩炒 杏仁各6g 甘草4g
水3盞 煎至2盞 不用薑 不拘時 徐徐服之(入門 轉載).
【人參定喘湯】治肺感寒邪 喘急 亦治咳嗽
鶯粟殼蜜炒8g 五味子6g 麻黃 人參 半夏麴 阿膠珠 甘草各4g 桑白皮2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得效). 風寒喘轉載
【蠟煎散】
治虛勞久喘嗽 或咯唾血
杏仁 人參 麥門冬 山藥 白茯苓 貝母 百合 鹿角膠 無則阿膠 代之 甘草灸各等分
粗末 每12g 入黃蠟 皂角刺大 同水煎 溫服(丹心).
【金不換散】
治喘嗽久不已
鶯粟殼蜜炒20g 枳殼16g 杏仁 甘草各1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梅一 煎服(得效).
【人參潤肺丸】
治肺虛咳喘 日久成勞
知母120g 桔梗 桂皮各100g 人參 款冬花 杏仁 細辛 甘草各80g
爲末 蜜丸芡實大 每一丸 細嚼 薑湯下(入門).
 
  ⑦ 胃虛喘 478
○ 胃虛極 則氣上逆 擡肩擷肚喘 而不休 生脈散 加杏仁 陳皮 白朮 服(入門).
○ 胃喘 則身熱而煩.
<經 宣明五氣篇 第二十三>云 胃爲氣逆.
<又 太陰陽明論篇 第二十九>云 犯賊風虛邪者 陽受之 陽受之 則入六府 入六府 則身熱不時 臥上爲喘呼. <又 陽明脈解篇 第三十>云 陽明厥 則喘而惋 惋則惡人 或喘而死者 或喘而生者 何也?  厥逆連藏 則死, 連經 則生 此胃喘 宜加減白虎湯之類(綱目) ∴ 擷(힐 : 잡아 뽑을)
【加減白虎湯】⑴ ∴ 消渴門 强中條에 同一處方이 있으며, “宜加減白虎湯之類”라고 한 것을 보면 隨時 加減하라는 兩面으로 解釋이 可能하여 두 處方을 모두 記載한다(編者).
【白虎湯加減】⑵ 治强中
石膏10g 知母4g 人參 黃栢各2.6g 玄參 甘草各2g 五味子十粒 上剉作一貼 入粳米百粒 水煎服(醫鑑).
【白虎湯】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 加杏仁 陳皮 白朮 治胃虛喘(綱目).
ː 本方 加人參4g <名>曰【人參白虎湯】 ː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蒼朮白虎湯】(丹心).
【生脈散】生脈 卽甦生元氣也
麥門冬8g 人參 五味子各4g 水煎 夏月代熟水 飮之 或加黃芪 甘草4g 或加黃栢1g 服之 則令人氣力 涌出生用(入門).
ː火熾之極 金伏之際 寒水絶 體於斯時也 故急救之 以生脈散 除其濕熱 肺欲收 心苦緩 皆酸以收之心火盛 則甘以瀉之 故人參之甘 佐以五味子之酸.<孫眞人>曰 夏月常服五味子 以補五藏氣 是也.
麥門冬之 微苦寒 能滋水之源 而淸肅肺氣. 微加黃栢之苦寒 以滋水之流 除兩足之痿弱也(東垣).
ː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生脈 脈者 元氣也(東垣). 暑門轉載
∴ 胃虛極而喘 生脈散 加杏仁 陳皮 白朮(入門).
 
  ⑧ 陰虛喘
○ 血虛 則陽無所依附 而上奔 宜四物湯 倍芍藥 加人參 五味子以收之(入門).
○ 陰虛者 氣從臍下 直衝淸道而上 宜降氣滋陰(醫鑒).
○ 陰虛喘 宜降心火 補眞陰 益精血 四物湯合二陳湯 加枳殼 黃芩 知母 黃栢(入門).
○ 陰虛火動 痰喘不絶 盛者 急則治其表 宜玄霜雪梨膏 緩則 治其本 宜滋陰淸化膏(回春).
○ 凡喘不得臥 其脈浮 按之虛而澁者 爲陰虛 去死不遠 愼勿下之 必死. 宜四物湯 加竹瀝 童便 靑黛 麥門冬 五味子 枳殼 紫蘇葉(綱目).
○ 陰虛喘 宜寧肺湯 潤肺豁痰寧嗽湯 人參五味子散(諸方).
【四物湯加減】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血門轉載
ː加知母 黃栢 治陰虛咳嗽. ː加知母 黃栢 麥門冬 治陰虛咳嗽
ː【四物湯】 倍芍藥 加人參 五味子 治血虛喘(入門)
ː【四物湯】合二陳湯】 加枳殼 黃芩 知母 黃栢. 治陰虛喘(入門)
ː【四物湯】 加竹瀝 童便 靑黛 麥門冬 五味子 枳殼 紫蘇葉 治喘不得臥 而欲死(綱目).
【二陳湯加味】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痰飮轉載 
 :  陰虛喘 合【四物湯】 加 枳殼 黃芩 知母 黃栢 麥門冬(入門).
【玄霜雪梨膏】 治勞嗽久不愈消痰止嗽 生津 止咯唾血  方見上 火嗽
【滋陰淸化膏】 止咳嗽 淸痰火 自化源肺腎乃人身之化源也 方見上 火嗽
【寧肺湯】
治肺虛咳嗽 喘急發熱自汗
阿膠6g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白朮 五味子 麥門冬 人參 桑白皮 白茯苓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煎服(諸方).
【潤肺豁痰寧嗽湯】478
治陰虛喘急及痰嗽
陳皮 半夏 熟地黃 黃栢 知母二味並酒炒 白茯苓各3g 黃芩酒洗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紫菀酒洗 款冬花酒洗 桔梗 當歸 甘草各2.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醫鑒).
【人參五味子散】479
治氣血勞傷 虛損 喘嗽膿血 寒熱盜汗
人參 五味子 桔梗 白朮 白茯苓 熟地黃 當歸 甘草各3g 地骨皮 前胡 桑白皮 枳殼 黃芪 陳皮 柴胡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 日3 (丹心).  
 
  諸傷發喘嗽479
○ 凡人夜行 則喘出於腎 淫氣病 肺有所墮 恐喘出於肝 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於肺 淫氣傷心 渡水跌仆 喘出於腎 與骨 當是之時 勇者 氣行則已 怯者 着而爲病也(內經 經脈別論 篇二十一).
○ 吃酸成嗽 宜甘膽丸, 食熱致嗽 宜葶藶散 紫菀茸湯. 渡仆致嗽 宜杏參散. 打撲致嗽 宜當歸飮方見上 血嗽
【甘膽丸】
治吃酸搶喉 因成喘嗽不止 諸藥無效
甘草80g 去赤皮 作2寸段中半 劈開用猪膽汁五枚 浸3日 取出灸乾 爲細末
煉蜜和 丸菉豆大 每服40~50丸 茶淸 呑下臥服 神效.ː 曾有人 患此病 諸藥不效 用此一服愈(聖惠).
【葶藶散】
治過食 煎炒及酒 以致喘急 不得臥 及治肺癰
甛葶藶子炒 瓜婁仁 薏苡仁 桑白皮 升麻 葛根 桔梗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入門).
【紫菀茸湯】
治過食煎煿 邪熱傷肺 咳嗽咽痒 痰多喘急 脇痛
紫菀茸 經霜桑葉 款冬花 百合 杏仁 阿膠珠 貝母 蒲黃炒 半夏各4g 犀角 人參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丹心).
【杏參散】
治墜墮驚恐 渡水跌仆 喘急不安
杏仁 人參 大卜皮 陳皮 檳榔 白朮 訶子 半夏 桂心 紫菀 桑白皮 紫蘇葉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入門).
  【當歸飮】
  因打撲損 傷肺氣 咳嗽 吐黑血.
  大黃 蘇木 生乾地黃 當歸 赤芍藥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 調服(得效). 血嗽轉載

  喘嗽通治藥479
○ 宜杏參散 含膏丸 定喘化痰散 杏膠飮 雞鳴丸二方
【杏參散】
治咳嗽 喘急
杏仁 人參 桑白皮 桃仁各6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煎服(局方). ∴ 己出의 入門方과 내용이 다름(編者).
【含膏丸】
通治喘嗽
葶藶子40g膈紙熬令黑 知母 貝母各40g 同爲末 以棗肉20g 別消砂糖60g
和勻 爲丸如彈子大 新綿裹一丸 含之 徐徐嚥津 甚者 不過3丸 效(本草).
【定喘化痰散】
治喘至妙 定喘化涎
猪蹄甲49箇 淨洗控乾 每甲納半夏 白礬各一字 入罐內封閉 勿令烟出 火煆通赤 放冷
細硏 入麝香4g 以糯米飮 調下4g(本草).
【杏膠飮】
治十六般 哮嗽
杏仁 明膠各40g 馬兜鈴 半夏製 人參 甘草各20g 細末每7.5g 水一盞 薑三片 煎至7分 臨臥服.
ː心嗽 加乾葛 ː肝嗽 加烏梅一箇 大米14粒 ː脾嗽 入薑三片棗二枚 ː胃嗽 入蛤粉煎
ː膽嗽 加茯神 茶淸 調下 ː肺嗽 入桑白皮煎 ː膈嗽 薑汁調嚥下 ː勞嗽 入秦艽煎
ː冷嗽 入葱白三寸煎 ː血嗽 入當歸棗子煎 ː暴嗽 入烏梅生薑煎 ː産嗽 入甘草三寸黃蠟少許煎
ː氣嗽 入靑皮煎 ː熱嗽 蜜一匙葱白煎 ː哮嗽 入半夏三枚煎 ː腎嗽 入黃芪白飴糖煎服卽效(本草).
【雞鳴丸 1】
治十八般咳嗽 哮喘 吐血 諸證如神
知母炒160g 旋覆花 陳皮 馬兜鈴 麻黃 甘草灸各40g 桔梗 人參各20g 阿膠珠 款冬花 五味子各16g 杏仁 葶藶子炒 半夏製各12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烏梅薑棗煎湯 嚼下日3
ː十八般者 肝咳 心咳 脾咳 肺咳 腎咳 胃咳 小腸咳 大腸咳 膽咳 膀胱咳 三焦咳 內因咳 外因咳 不內外因咳 氣咳 寒咳 熱咳 暴咳也(回春). ∴ 以下 萬病回春 本文 券上 咳嗽 123~124 轉載(編者)
治男婦不問老小 十八般咳嗽 吐血 諸虛等疾如神
歌曰 從來咳嗽十八般 只因邪氣入於肝 胸膈咳嗽多加喘 冒嗽膈上有痰涎 大腸咳嗽三焦熱
     小腸咳嗽舌上乾 傷風咳嗽喉多癢 膽嗽夜間不得安 肝風嗽時喉多痺 三焦嗽時船上灘
     氣喘夜間多沈重 肺嗽痰多喘嗽難 熱嗽多血連心痛 膀胱嗽時氣多寒 暴嗽日間多出汗
     傷寒嗽時冷痰酸 此時神仙眞妙訣 用心求取鷄鳴丸.
知母四兩炒 杏仁去皮尖二錢 桔梗去皮五錢 阿膠麩炒四錢 葶藶火上焙三錢 款冬花四錢 馬兜鈴一兩 麻黃一兩 旋覆花一兩 半夏薑汁炒三錢 甘草灸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五味子四錢 人參五錢 上共爲細末 煉蜜爲丸 如彈子大 每服一丸 五更烏梅生姜棗子湯下(回春). 轉載 終
【雞鳴丸 2】
通治喘嗽
知母酒炒 貝母炒 陳皮去白 桑白皮蜜炒 款冬花 旋覆花 天門冬 麥門冬 人參 葶藶子炒 桔梗 杏仁麩炒 半夏薑製 阿膠珠 甘草各等分 爲末 蜜丸彈子大 以烏梅湯 或薑湯 化下1丸(中朝).
  喘嗽宜辨寒熱479
○ 因風者 遇風 則嗽甚, 因寒者 値寒 則嗽劇, 因熱者 遇熱 則嗽卽發 更有一驗 甚的但問 遇夜 飮酒夜間如何?
若喫酒後 嗽甚 則有熱也, 喫酒了嗽 減則有寒也 涎淸白者 有寒也, 黃濁者 有熱也(局方).
 
  喘嗽宜分虛實479~480
○ 治法 最要分肺虛實
若肺虛 久嗽 宜五味子 款冬花 紫菀 馬兜鈴之類 補之,
若肺實有火邪 或新嗽 宜黃芩 天花粉 桑白皮 葶藶子之類 瀉之(正傳).
○ 久病 氣虛而喘 宜阿膠 人參 五味子, 新病氣實而喘 宜桑白皮 苦葶藶(丹心).
○ 肺之生病 嗽喘 大抵秋冬 則實, 春夏則虛,
若實則面赤飮水 身熱痰盛 涕唾稠粘 或咽乾面從,
若虛則面白脫色 氣少不語 喉中有聲 痰唾淸利,
○ 肺感微寒 八九月間 肺氣大旺 病嗽者 病必實 非久病也 宜瀉之(錢乙).

  喘嗽聲嘶480
○ 喘嗽聲嘶 乃血虛受熱 靑黛 蛤粉 爲末 蜜丸常常 噙化(丹心).
○ 宜用芩連四物湯(醫鑒) 詳見 聲音門.
【芩連四物湯】
淸熱 安胎 治咳嗽
黃芩 黃連 麥門冬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一方 無麥門冬) 淸水煎服∴ 辭典408 轉載(沈氏尊生書方)
 
  喘嗽上氣出於腎虛480
○ 夫腎虛爲病 不能納 諸氣以歸元 故氣逆而上 咳嗽痰盛 或喘或脹 隨虛多唾 足冷骨痿 胸腹百骸 俱爲之牽掣 其嗽 愈重 其聲愈乾 君子 當於受病之處 圖之可也.
○ 抑猶有說焉 肺出氣也 腎納氣也. 肺爲氣之主 腎爲氣之藏. 凡咳嗽暴重 動引百骸 自覺氣從 臍下逆 奔而上 此腎虛 不能收氣也.當以補骨脂安腎元方見虛勞主之 母徒從事於寧肺(直指).
○ 下元虛冷 腎氣不得 歸元上喘 氣急 宜安腎元 八味丸 人參湯二方並見虛勞 呑下 空心(得效).
○ 咳嗽 煩寃者 腎氣之逆也(內經).
【三味安腎丸】治下虛 腎氣不得歸元 變見諸證 用此 補腎癭 其納氣
破故紙 茴香並炒 乳香各等分.爲末蜜丸梧子大塩湯下30~50丸(入門).  虛勞轉載
【九味安腎丸】治腎虛腰痛 目眩耳聾 面黑羸瘦
胡蘆巴 破故紙炒 川練肉 茴香 續斷各60g 桃仁 杏仁 山藥 白茯苓各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50~70丸(三因).  腰部轉載
【小安腎丸】治虛勞 腎氣冷憊 夜多漩濁 漸覺羸瘦 面黑目暗 耳鳴 牙齒蛀痛.
香附子 川練子各300g用塩75g 水2升 同煮 候乾剉焙.茴香炒225g 熟地黃150g 川烏炮 川椒炒各75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空 心塩湯或溫酒 任下30~50丸(得效). 虛勞轉載
【八味丸】治命門火 不足陽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上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空心 溫酒 或塩湯 下五七十丸 若加五味子 名曰 腎氣丸(仲景)
ː又治老年水火俱虧 腎氣虛乏 下元冷憊 腰痛脚軟 夜多漩尿 面黑口乾 耳焦枯(入門)
【八味丸】治腎氣虛乏 下元冷憊 臍腹疼痛 夜多旋溺 脚膝緩弱 肢體倦怠 面皮痿黃 或黧黑及虛勞不足
渴欲飮水 腰重疼痛 小腹急痛 小便不利
熟地黃300g 山茱萸 山藥各150g 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 附子炮 桂心各37.5g
爲末 煉蜜爲丸 如梧子大 每服50丸 溫酒 送下 或淡塩湯 送下 婦人淡醋湯送. 虛勞轉載
 喘嗽劫藥480
○ 諸喘不止 椒目極細末每3.75~7.5g薑湯 調服 止之 止後因痰治 痰因火治火 虛弱者 勿用(丹心).
○ 諸喘劫藥 蘿葍子蒸熟37.5hg 皂角燒灰11.25g 爲末 薑汁 加蜜丸服(丹心).
○ 治嗽劫藥 五味子18.75g 甘草9.38g 五倍子 芒硝各3.75g 爲末 蜜丸 噙化(丹心).
 
  喘嗽熏藥480
○ 久喘嗽非此不除 南星 款冬花 鵝管石(無則石鐘乳) 佛耳草 雄黃等分 爲末 拌艾以生薑600g留舌上 次用艾燒之 須令烟入喉中. <一方>無佛耳草 有鬱金(丹心).
○ 久咳 夜咳 冬咳 風入肺竅者 宜熏之(入門).
○ 久嗽風 入肺 鵝管石 雄黃 鬱金各3.75g 款冬花3.75g 爲末 每取7.5g 拌艾捲作筒子 燒烟 吸入口中 溫茶 常呷下(入門).
○ 款冬花 如雞子大 蜜拌潤之 用有觜瓦?中 燒藥 却以?觜 當口吸烟 嚥之甚效(綱目).
○ 無款冬花 則用紫菀茸 如上法 熏之 亦佳(俗方).

  哮證480
○ 哮以聲響 言喘以氣息言.
○ 哮卽痰喘 甚而常發者(入門).
○ 哮吼者 肺竅中 有痰氣也(回春).
○ 治哮專 主乎痰 宜吐法 吐藥中多用醋 不可用凉藥 必帶表散 此寒包熱也 必須薄滋味(丹心).
○ 哮喘 遇冷則發者 有二證.
一者 屬中外皆寒 宜<東垣>參蘇溫肺湯方見上 風寒喘, 一者 屬寒包熱 宜越婢加半夏湯等方見下 肺脹 發表之劑 或預於八九日 未寒之時 用承氣湯方見寒門下其熱 至冬寒時 無熱可包 自不發作(綱目).
○ <一少年> 病哮 十月則發一遍 正當九月十月之交 此疾不得汗泄. 宜溫散 麻黃 黃芩 每貼用6g 爲細末 入薑汁 水煎 臨臥時 服之 與小胃丹方見痰門12丸 津嚥下(丹心).
○ 喘促 喉中如水雞響者 謂之哮 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 謂之喘(正傳).
○ 哮病 氣實者 用紫金丹20丸 吐去其痰, 虛者 止服2~3丸 則不吐 臨發時 用此 劫之.
ː <丹溪方> 去豆豉 更妙.
○ 水哮者 因幼時 水蓄於肺 爲痰 宜金沸草散方見上 風嗽 小靑龍湯方見寒門 或葶棗散.
○ 風痰哮者 千緡導痰湯方見上.
○ 欲斷根者 宜服定喘湯 黃芩利膈丸方見痰門.
○ 遇厚味發者 淸金丸(入門).
○ 久不得睡者 兜鈴丸(入門).
○ 哮喘 宜用奪命丹 立定散 解表二陳湯 五虎二陳湯 三白丸(諸方).
【參蘇溫肺湯】治形寒飮冷 則傷肺 喘喝 煩心 胸滿 短氣 方見上 風寒喘
【越婢湯】治吼氣
石膏15g 麻黃8g 甘草4g 上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加半夏8g 上剉 水煎服之(金匱).
【越婢湯】治腰上浮腫 咳喘
麻黃12g 蒼朮8g 石膏 甘草各4g 上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服(綱目).
【越婢加半夏湯】哮喘 遇冷則發者 屬寒包熱 宜越婢加半夏湯等 發表之劑
越婢湯(石膏15g 麻黃8g 甘草4g 上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加半夏8g 水煎 服之(金匱).
【金沸草散】(入門)方見上 風嗽 治感風寒咳嗽 聲重 痰涎黃濁壅盛
【小承氣湯】(入門) 治傷寒裡證小熱 小實 小滿宜緩和者用此.方見上 通治咳嗽藥
【小胃丹】取膈上濕痰 熱積,上可取之 胸膈之痰 下可利 腸胃之痰, 惟胃虛少食者 忌用.
<又>云治風痰 熱痰 濕痰 食積痰
芫花醋浸一宿炒黑 甘遂麪裹煨熟水浸半日晒乾 大戟長流水煮晒乾各20g 大黃濕紙裹煨再用酒浸炒熟40g 黃栢炒80g
爲末 粥丸麻子大 每10丸 臨臥津嚥下(丹心).
ː<一方>白朮膏和丸蘿葍子大臨臥津液嚥下20~30丸白湯送下. 痰飮轉載 
【紫金丹】
治哮喘不得臥 須三年後者 可服
信砒末4g 淡豆豉搗爛40g 精猪肉細切160g
三味 拌和 分作三分 用紙筋泥包裹烘 令泥乾 却用炭火煆 靑烟出盡爲度 放地上一宿 出火毒 取爲末湯浸 蒸餠和丸菉豆大 食後 冷茶淸下 大人20丸 小兒7丸 忌一應醎物 湯水之類(入門).
【紫金丹】
凡遇天氣 欲作雨 便發齁喘甚 至坐臥不得 飮食不進 此乃肺竅中積有冷痰 乘天陰寒氣 從背口鼻    而入 則肺脹作聲 此病有苦 至終身者 亦有 子母相傳者 每發 卽服不過7~8次 覺痰腥臭 吐出白色 是節氣根本也
白砒4g生用 枯白礬12g 令硏淡豆豉40g 水潤去皮 蒸 硏如泥 爲末 合和撚作 丸如菉豆大 冷茶 送下7丸 甚  者9丸 以不喘爲愈 不必多服 久久服之 奏效必矣(回春).
【小靑龍湯】 傷寒表證不解因心下有水氣乾嘔 氣逆 發熱 咳喘 方見上 通治咳嗽藥
【葶棗散】 治水喘或面浮 方見上 水喘
【千緡湯】 治痰喘數腹則安  方見上 痰喘
【千緡導痰湯】 治痰喘不能臥一服卽安  方見上 痰喘
【定喘湯】480
歌曰 諸病元來有藥方 惟愁齁喘最難當 麻黃桑杏尋蘇子 白果冬花更又良
     甘草黃芩同半夏 水煮百沸不須薑 病人遇此仙丹藥 服後方知定喘湯.
ː治哮喘神方
麻黃12g 杏仁6g 片芩 半夏 桑白皮 蘇子 款冬花 甘草4g 白果21箇去殼切碎炒黃,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回春).
【定喘湯】(回春) 卷上128 ∴ 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 增補萬病回春 轉載 編者
治哮吼喘急
麻黃12g 杏仁去皮尖6g 片芩去朽 半夏薑製 桑白皮蜜灸 蘇子水洗去土 款冬花蘂各8g 甘草4g 白果21箇去殼切碎炒黃 爲剉一劑 水煎服(回春).
【人參定喘湯】治肺感寒邪 喘急 亦治咳嗽
鶯粟殼蜜炒8g 五味子6g 麻黃 人參 半夏麴 阿膠珠 甘草各4g 桑白皮2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得效)風寒喘轉載
【黃芩利膈丸】除胸中熱 利膈上痰
生黃芩 炒黃芩各40g 半夏製 黃連 澤瀉各20g 南星炮 枳殼 陳皮各12g 白朮8g 白礬4g
今加 蘿葍子炒20g 皂角4g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丸(正傳). 痰飮轉載
【淸金丸】481
治哮喘 遇厚味發者
蘿葍子淘洗蒸熟晒乾爲末40g 皂角燒存性爲末12g
爲末 薑汁浸 蒸餠和丸如蘿葍子大 每取30~40丸 淡薑湯 呑下(入門). ː<一名>【淸金丹】(丹心)
【兜鈴丸】
治齁䶎喘促 不得臥
馬兜鈴 杏仁 蟬退各40g 信砒煆12g 爲末 棗肉和 丸葵子大 臨臥 以冷葱 茶淸 送下6~7丸(入門).
【奪命丹】(丹心)
治齁䶎 喘嗽 上氣
信砒4g 白礬8g 白附子12g 天南星16g 半夏20g 爲先將信砒 白礬於石器內火煆紅 出火 黃色爲度 切不可 犯鐵器 却入餘藥末 和勻薑汁麪糊和 丸如黍米大 朱砂爲衣 每服7丸 小兒3丸 井水 呑下.忌食熱毒物. ː此方 治痰喘 劫劑也 病安之後 卽用 知母茯苓湯方見下 肺痿證 人參五味散方見上 陰虛喘 寧肺湯方見上 陰虛喘 以補虛可也(丹心).
【立定散】
治哮吼秘方
大皂角1箇 劈開去子入巴豆肉鐵線札緊灸焦黃色末每4g 用半夏 杏仁各4g 香油煮黃
俱爲細末 每柿餠一枚 入4g 細嚼 服之 溫水 送下(醫鑒).
【解表二陳湯】
治哮吼
二陳湯(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一貼 加蘇葉 麻黃 杏仁 桑白皮 紫菀 貝母 桔梗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醫鑒).
【五虎二陳湯】
治哮吼 喘急 痰盛
石膏8g 麻黃 杏仁 陳皮 半夏 赤茯苓各4g 人參3g 甘草2g 木香 沈香各2g水磨取汁
剉作一貼 入薑三葱二蜜 少許 水煎後入 二香(木香 沈香)汁 調和服(醫鑒).
【三白丸】
治哮吼
大半夏40g 生用白砒 白礬 雄黃 巴豆霜各12g 左將白礬熔化入砒末  礬內焙乾取出 擂爛再炒 成砂
同前藥 爲末 薑汁麪糊和 丸粟米大 桑白皮湯 呑下(回春). ː<一名>【雄黃丸】(十三方).
 
  肺脹證481
○ 咳而上氣 煩躁者 爲肺脹 欲作風水 發汗卽愈.
○ 咳而上氣 此爲肺脹 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 肺脹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氣 小靑龍湯方見寒門加石膏主之(仲景).
○ 肺脹 主收斂 用訶子 靑黛 杏仁 佐以海粉 便香附 瓜婁仁 半夏麴 薑汁與蜜 調和作丸 噙化
○ 肺脹而嗽 或左或右 不得眠 此痰挾瘀血 碍氣而病 宜養血 以流動乎氣 降火踈肝 以淸痰 四物湯加桃仁 訶子 靑皮 竹瀝之類(丹心).
○ 肺脹 痰嗽 睡不安 宜淸化丸方見上.
【越婢湯】
石膏16g 麻黃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大棗二枚. 爲剉 水煎服之(金櫃).
∴ 喘而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加半夏8g 卽越婢加半夏湯
【四物湯加味】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 肺脹而嗽 或左或右 不得眠 此痰挾瘀血 碍氣而病 降火踈肝 以淸痰
四物湯 加桃仁 訶子 靑皮 竹瀝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小靑龍湯加味】傷寒 表證不解 因心下有水氣 乾嘔 氣逆 發熱 咳喘 方見上 通治咳嗽藥
∴ 肺脹 咳而上氣 煩躁而喘 脈浮者 心下有水氣 小靑龍湯加石膏主之(仲景). 
【淸化丸】治肺脹痰嗽 睡不安 方見上 鬱嗽
 
  肺痿證481
○ 熱在上焦者 因咳 爲肺痿 肺痿之病 從何得之? 師曰 或從汗出 或從嘔吐 或從消渴 小便利數 或從便難 又被快藥 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 肺痿 吐涎沫而咳者 宜生薑甘草湯.
○ 肺痿 吐涎沫而不咳者 其人不渴 必遺尿 小便數 所以然者 以上虛不能制下 故也 此爲肺中冷 必眩多吐涎 甘草乾薑湯 以溫之(仲景).
○ 肺痿 咳唾咽燥 欲飮水者 自愈 自張口者 短氣也(脈經).
○ 寸口脈數 其人咳 口中反有濁唾 涎沫者 此爲肺痿之病 若口中辟辟 燥咳 胸中隱隱痛 脈反滑數 此爲肺癰(仲景).
○ 肺痿之證 寒熱往來 自汗咳唾 口中涎多 知母茯苓湯主之, 火盛者 人參平肺散主之, 或爲丸 含化.喘急面浮者 葶棗散方見上 水喘  大槪 養肺 養氣 養血 淸金 降火(入門).
○ 肺痿 將變爲癰 宜紫菀散(海藏).
○ 咳嗽 有濁唾涎沫 或咳嗽 唾中有紅線膿血 名曰肺痿, 熱在上焦 故也 宜門冬淸肺飮 人參養肺湯 劫勞散 噙化仙方(諸方).
【生薑甘草湯】
治肺痿 咳吐涎沫
生薑20g 人參8g 甘草灸12g 大棗五枚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日二(仲景).
【甘草乾薑湯】
治肺痿 吐涎沫而不咳
甘草灸16g 乾薑炮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仲景).
【知母茯苓湯】(入門)
治肺痿 喘嗽 寒熱往來 自汗
知母 赤茯苓 黃芩各4g 人參 半夏製 五味子 款冬花 桔梗 麥門冬 柴胡 白朮 甘草各3g 川芎 阿膠珠各2g 薄荷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人參平肺散】481~482
治心火刑肺 傳爲肺痿 咳嗽 喘嘔 痰涎壅盛 寒熱盜汗
桑白皮8g 知母 人參 地骨皮 甘草灸各4g 天門冬 赤茯苓各3g 陳皮 靑皮各2g 五味子20粒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東垣).
【紫菀散】482
治肺痿 咳唾膿血 欲變成癰
紫菀 知母 貝母各6g 人參 桔梗 赤茯苓各4g 阿膠珠 甘草各2g 五味子30粒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入門).
【門冬淸肺飮】
治肺胃虛弱 氣促 氣喘 或吐唾血 將成肺痿證
紫菀茸8g 黃芪 白芍藥 甘草各6g 人參 麥門冬各4g 當歸身3g 五味子15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人參養肺湯】
治肺痿證 咳嗽有痰 午後熱 幷聲颯者
柴胡8g 桑白皮4g 赤茯苓 五味子 貝母 杏仁 枳實 桔梗各3g 人參 阿膠珠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劫勞散】
治心腎俱虛 勞嗽 二三聲無痰 遇夜發 熱熱過卽冷 時有盜汗 四肢倦怠 飮食減少 體劣黃瘦 此藥能治 便成羸劣之疾也 方見入門(丹心)
【劫勞散】醫學入門 原文轉載
治心腎俱虛 勞咳無痰 夜熱盜汗 四肢倦怠 體瘦食少 恍惚異夢 嗽中有血 名曰肺痿
白芍4g 黃芪 甘草 人參 茯苓 熟地 當歸 五味子 半夏麯 阿膠各2g 姜棗煎服
【劫勞散】辭典298 轉載
功用  :  治癆病咳嗽或無痰 或有痰 或痰帶血絲 寒熱 盜汗 羸倦 食少 心神不安及室女經閉
藥品  :  白芍藥240g 人參去蘆甘草灸 綿黃芪蜜灸(一作160g) 當歸去蘆酒洗 熟地黃洗淨焙乾 五味子 半夏 阿膠炒各80g
 :  <一方>無五味子 半夏有紫菀  :  <一方>加白茯苓80g  :  <一方>無麥門冬(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用法  :  爲末 每服12~16g 淸水2盞 加生薑3片(一作2片一作7片一作12片) 大棗2枚(一作3枚)煎至8分食前空腹時溫服一日3次
【劫勞湯】(沈氏尊生書方) ☆處方內容은 辭典298에서 轉載(著者)
功用 : 治負重成勞.
藥品 :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甘草灸 阿膠 紫菀 薑黃.用法 : 淸水煎服
【噙化仙方】
治痰盛 咳喘 吐膿血 名曰肺痿
甛梨汁 生蘿葍汁 生薑汁 白砂糖 款冬花 桔梗 紫菀各80 五味子40g
爲共熬 去滓 成膏 入人參末40g 和丸彈子大 臨臥 噙化 一丸(回春). 

  咳逆證482
○ 咳逆 一曰吃逆 乃氣病也 氣自臍下 直衝上出於口 而作聲之名也.
『內經』(至眞要大論 第五十六)曰 “諸逆衝上 皆屬於火”
<古方> 悉以胃弱言之 而不及火 且以丁香 柿蒂 竹茹 陳皮等劑 治之 未審熟 爲降火 爲補虛 人之陰氣 依胃爲養 胃土損傷 則木來侮之矣 陰爲火所乘 不得內守 木挾相火 乘之 故直衝淸道而上 言胃弱者 陰弱也 虛之甚也(丹心).
○ <孫眞人>云 咳逆 遍尋方論 無此名稱 盖咳逆者 噦逆之名 <古人>以咳逆 爲噦耳. 大抵 咳逆者 卽<『內經』>所謂 病甚者 其聲噦 是也, 啘者 今人所謂 乾嘔 是也(類聚).
○ 咳逆者 其逆上衝而作聲也 屬謂之?逆是也 其發也 或三五聲而止 或七八聲而止 或有連續不絶 收氣不回者 或有病久 脾胃衰敗而發咳逆 額上出汗 連聲不絶者 最爲惡候 乃不治之證也(醫鑒).
 
  咳逆與噦爲一
○ 噦病 <成無己> <許學士> 謂之吃逆 是也 或曰<東垣> <海藏>異 噦 爲乾嘔 <陣無擇> 又以爲咳逆何也? 答曰<靈樞經>云 噦以草刺鼻 令嚔 嚔而已無息而疾 迎引之立已 大驚之 亦可已詳此. 三法 正是 治吃逆之法 令人 用紙撚 刺鼻 便嚔 嚔則吃逆立止 或閉口鼻氣 使之無息 亦立已 或作寃盜賊 大驚駭之 亦已 此以噦 爲咳逆 爲得 經旨也. 謂之噦者 吃聲之重也 謂之吃者 噦聲之輕也 皆因病聲之輕重而名之也(綱目).
○ 咳逆 <古人> 謂之䭇 是也(仲景). ∴ 䭇(열 : 밥체할)
  咳逆治法
○ 咳逆 當分有餘不足者 因內傷 及大病後發 其證胃弱, 面靑 肢冷 便軟.
○ 有餘者 因外感胃燥 及大怒 大飽而發 其證 面紅 體熱 便閉(入門).
○ 凡吐利後 多作噦 此由胃中虛 膈上熱 故噦 或至八九聲 相連收氣 不回 至於驚人者 若傷寒 及久病得此甚惡(三因).
○ 咳逆陰證
胃寒 脈細 或吐下 虛極 宜橘皮乾薑湯 橘皮半夏生薑湯 丁香柿蒂散 羗活附子湯 或三香散.
○ 咳逆陽證
發熱 口苦胸滿 脈數 宜小柴胡湯 方見上 臟腑治咳藥加橘皮 竹茹 或橘皮竹茹湯 半夏生薑湯(活人).
○ 傷寒熱病 陽明內實 失下而發噦者 宜調胃承氣湯 大柴胡湯 
○ 咳逆者 火熱奔急 上行而肺陰不納 何其當哉 故便秘者 大承氣湯下之 便軟者 瀉心湯主之(易老).
○ 又 有雜病咳逆五條.常見于下
【橘皮乾薑湯】
治胃寒咳逆
橘皮8g 人參6g 通草 乾薑 桂心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橘皮半夏生薑湯】
治胃寒咳逆
陳皮 半夏各8g 乾生薑 人參 通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之(正傳).
【丁香柿蒂散】
治大病後 胃中虛寒 咳逆
丁香 柿蒂 人參 白茯苓 橘皮 良薑 半夏製各20g 甘草10g 生薑30g
爲粗末 每11.25g 水煎 乘熱 頓服 或調蘇合香元服之 尤妙
 :  <一方>七味 各4g 甘草2g 剉煎服 亦可(綱目). ː<一名>【溫中散】(醫鑒)
【羗活附子湯】
治大病後 胃中虛寒 咳逆
羗活 附子炮 茴香炒 乾薑炮 木香 丁香各4g 剉作一貼 入塩一撮 同煎服(醫鑒).
【三香散】
治胃冷咳逆
沈香 白豆蔲 紫蘇葉各等分 爲末 每3.75g 以柿蒂煎湯 調下(入門).
【橘皮竹茹湯】
治胃虛膈熱而咳逆
橘皮12g 人參8g 靑竹茹16g 甘草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 加白朮 枳殼尤妙 ː<一名>陳皮竹茹湯(入門).
【半夏生薑湯】
治噦欲死
半夏製20g 生薑切40g
爲剉  入靑竹茹雞子大 水煎服(活人). ː<一名>【鮮東湯】(醫鑒).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水煎服(仲景). 寒門轉載
【大柴胡湯】治傷寒病 少陽轉屬陽明 身熱不惡寒 反惡熱 大便堅 小便赤 譫語 腹脹 潮熱.
柴胡 黃芩 白芍藥各10g 枳實6g 半夏4g.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正傳).
ː 以芍藥 下安太陰 使邪氣不納, 以大黃 去地道不通 以枳實 去心下痞悶也(海藏). 寒門轉載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證 大熱 大實 大滿 宜急下者 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
剉作一貼 水二大盞 先煎枳實 厚朴 至一盞 乃下大黃 煎至70%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 溫服(入門).寒門轉載
【半夏瀉心湯】治傷寒痞氣 傷寒嘔而發熱者 若心下滿而不痛 此爲痞
半夏製8g 黃芩 人參 甘草各6g 乾薑4g 黃連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仲景). 寒門轉載
 
  痢後咳逆
○ 痢後咳逆 以人參白朮煎湯 調益元散方見暑門 頻服 自止.
○ 胃氣不足 不能接續 而噦作者 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加竹茹 生薑 炮附子一片煎服.
○ 氣從臍下 逆上 夜分轉甚者 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黃栢 知母 陳皮 竹茹 生薑(入門).
○ 凡咳逆 多發於痢後 由中氣虛甚也 補中益氣湯 調中益氣湯二方並見內傷   多用甚佳(入門).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 內傷虛證一切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參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內傷轉載
【調中益氣湯】治內傷證 或大便飱泄 時見白膿.
黃芪8g 人參 蒼朮 甘草各4g 陳皮 升麻 柴胡各1.5g 木香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內傷轉載
【益元散】治中暑 身熱吐瀉 腸澼 下利赤白 方見上 熱嗽
【四物湯加味】通治血病
∴ 氣從臍下逆上 夜分轉甚者 四物湯(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加黃栢 知母 陳皮 竹茹 生薑(入門).
  食塞咳逆
○ 飮食塡塞胸中 或食物太甚 噎而不下 發爲咳逆 宜二陳湯 加枳殼 縮砂 紫蘇葉 或三香散(入門).
○ 帝曰人之噦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穀入于胃 胃氣上注于肺 今有故 寒氣與新穀氣 俱還入于胃 故爲噦(靈樞 口問 第二十八).
○ 宜服藥 且取嚔 以通之(入門).
【二陳湯加味】通治 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 飮食塡塞胸中 或食物太甚 噎而不下 發爲咳逆 宜二陳湯 加枳殼 縮砂 紫蘇葉(入門). 痰飮轉載
  痰閉咳逆
○ 痰閉於上 火動於下 無別證 忽然 發噦 從胸中起者 宜用二陳湯 加芩連 桔梗 梔子薑汁炒煎服 或人參蘆煎湯 服而吐之 則愈 盖參蘆瀉肺 肺衰氣降 而火土復位矣(入門).
○ 痰挾氣虛 發噦 宜六君子湯(正傳).
【二陳湯加味】痰閉於上 火動於下 無別證 忽然發噦 從胸中起者
二陳湯加芩連 桔梗 梔子薑汁炒煎服(入門).
【六君子湯】治氣虛痰盛  ∴ 治痰挾氣虛 發噦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參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正傳). 痰飮轉載
  水結咳逆483
○ 胃中虛冷 不能食者 飮水則噦(仲景).
○ 或飮水太過 成水結胸 而發噦 宜小陷胸湯 或小靑龍湯 去麻黃 加炮附子煎服(正傳).
○ 飮水過多 而吃逆 有別無惡候 五苓散主之(綱目).
【小陷胸湯】治小結胸
半夏製20g 黃連10g 瓜蔞大者¼ 剉作一貼 水2盞 先煎瓜蔞 至1盞 乃入半夏 黃連 煎至半 去滓溫服
未利再服 利下黃涎 便安(仲景).  胸門轉載   
ː<一方> 加枳實 黃芩 桔梗尤效(入門). ː瓜蔞 惟剉其殼 勿剉其子 剉其子者 非也(丹心).
【小靑龍湯】傷寒表證不解 因心下有水氣 乾嘔 氣逆 發熱 咳喘
麻黃 芍藥 五味子 半夏製各6g 細辛 乾薑 桂枝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服此渴者 裏氣溫 水欲散也(正傳).
ː 加杏仁 通治咳嗽(易老). ː去麻黃 加炮附子煎服 治飮水太過 成水結胸 而發噦(正傳). 寒門轉載
【五苓散】治太陽證入裏 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爲末 每7.5g 白湯調 下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  
ː傷寒汗後 亡津液 但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 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 而反吐出 爲水逆證 或飮水  雖多而 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未實 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的藥也(入門). 寒門轉載
 
  過笑咳逆 
笑噦 食噦者 皆屬有餘之證 以紙撚探鼻 取嚔 或久閉氣 可止(綱目).
  咳逆易治難治證483
○ 噦聲頻密 相連者 爲實 可治, 若半時噦 一聲者 爲虛 難治 多死 死在朝夕.
○ 咳逆 至七八聲相連 收氣不回者 難治(綱目).
  取嚔法
○ 一人患 傷寒將愈 忽患咳逆 百藥無效 遂用皂角末 吹鼻得嚔而止 少時 又吃 又吹 又止
凡百餘次 自是漸踈2~3日而止 此合靈樞草 刺鼻嚔之法 同(綱目).
    齅法
○ 咳逆 久不止 服藥無效 宜用齅法灸法 治之(活人).
 ː 硫黃齅法  :  硫黃 乳香各7.5g以酒煎之 急令患人 當鼻下嗅 其氣(活人).
 ː 雄黃齅法  :  雄黃7.5g 酒一盞煎至7分 急令患人 嗅其熱氣 卽止(活人).
 ː <一方> 治咳逆久不止 將乳香紙捲作筒 燒烟熏鼻中 吸之(回春).

  禁忌法483
○ 凡火嗽 忌用人參 半夏 陳皮等燥藥,  ː凡氣嗽 忌用鶯粟殼 肉豆蔲等 澁藥(入門).
○ 凡咳嗽 口乾咽燥 有痰者 不可 用南星 半夏 宜用瓜婁仁 貝母, 若飮水者 又不宜瓜婁 恐泥膈 不鬆快耳(丹心).
 
  喘嗽咳逆不治483
○ 咳而羸瘦 脈堅大者 死. 
○ 咳而脫形 發熱 脈小堅急者 死(靈樞 玉版 第六十).
○ 凡咳喘 至肺脹 有咽脹 失音者 死(入門).
○ 脈數 有熱 喘咳吐血 上氣不得臥者 死. ː上氣 面浮腫 肩息 脈浮大不治 又加脹尤甚(正傳)
○ 咳嗽 肺脹鬱遏 不得眠者 難治(丹心).
○ 凡喘煩燥 無脈身冷 神昏者 死(仲景).
○ 髮汗如油 汗出如珠不流 擡肩擷肚 喘而不休 ː胸前高起 手足闕冷 脈散及數者 皆死(入門).
○ 汗出 髮潤喘者 爲肺絶 ○身汗 如油喘者 爲命絶 ○直視 譫語 喘滿者 不治
○ 諸有篤病 正氣欲絶之時 邪氣盛行 多壅逆而爲喘 然則喘之危惡 又安 可以尋常目之(直指).
○ 久嗽不止 成勞 或聲啞 或喉生瘡者 不治(回春).
○ 凡咳逆 小便閉澁 或腹滿者 不治 脈見沈微散者 死(仲景).
○ 瀉痢後咳逆 及傷寒結胸 發黃而咳逆 俱難治(回春).
○ 傷寒 及久病得咳逆 俱爲惡候 服藥不效 則宜灸之 必差 灸而不差 則必不救矣(資生).

  單方(凡23種.有人參胡桃湯 參桃湯)
人參  :  主肺虛 氣短氣促 咳嗽喘急 人參膏 獨參湯 皆有奇效(丹心)
  ː治氣虛喘 人參一寸 胡桃2箇去殼不去皮. 左剉入薑五 水煎服
  名【人參胡桃湯】<一名>【參桃湯】盖人參 定喘 帶皮胡桃 斂肺也
  ː肺虛合用人參 如初感風寒邪盛 及久嗽鬱熱不可用 反增喘滿嗽劇 宜以沙參或玄參代之(丹心)
五味子  :  主咳嗽上氣 身熱  ː五味 收肺氣 乃火熱 必用之藥(東垣).
  ː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 治肺虛 自汗 或少氣而喘 盖聖藥也(綱目).
  ː 久嗽 必用五味子 <東垣>之法 然驟用之 恐閉住其邪 必先發散之 或兼用可也(丹心).
生薑  :  主咳嗽上氣 ː生與乾 並治嗽(本草).
  ː治嗽多 用生薑 以其辛能 發散也(正傳).
  ː咳嗽 喘急生薑3L 砂糖200g 同煎減半 常服之(千金)
  ː久患咳逆 生薑汁半合 蜜一匙 煎令宿溫 分三服(本草)
瓜婁實  :  治痰嗽 利胸膈. 取實肥大者 割開取子 淨洗槌破瓜 細切焙乾 半夏49枚湯洗10遍切焙 爲末     用洗瓜婁 水幷子瓤同熬成膏 硏細 爲丸梧子大 薑湯下 20丸(本草).
  ː瓜婁子 甘能補肺潤 能降氣 宜爲治嗽 要藥也(丹心).
半夏  :  治痰嗽上氣 及形寒飮冷 傷肺而解 半夏製生薑切各20g 煎服 卽效(易老).
葶藶子  :  主肺氣壅 上氣喘促 或面浮取子炒黃色 爲末7.5 g棗湯 調下(得效).
苧麻根  :  治哮喘 取根和砂 糖爛煮 時時細嚼 嚥下 永絶病根 神效(正傳).
馬兜鈴  :  主咳嗽喘促 氣急坐息不得 兜鈴7.5g去殼 只取裏面子童便拌炒 甘草灸37.5g 爲末每37.5g     水煎溫呷 或含末嚥汁亦得(本草). ː馬兜鈴 去肺熱補肺也(正傳)
桑白皮  :  治肺氣喘滿 咳嗽 或吐血
  桑皮150g泔浸3宿 剉細 糯米37.5g焙乾 同爲末 米飮調下37.5~76.5g(本草)
  ː桑白皮 瀉肺氣 然性不純良 用之多者 當戒 盖以出土者 有毒故也(丹心).
皂莢  :  主咳嗽上氣 唾濁左不得臥 酥灸爲末 蜜丸梧子大 棗湯 呑下 3丸日3(湯液).
鯉魚肉  :  主咳嗽 燒爲灰 糯米飮 調下3.75g~7.5g 或取肉 作膾 以薑醋 食之 亦佳(本草).
橘皮  :  治咳嗽上氣 橘紅150g 甘草灸37.5g 爲末 每7.5g 白湯 點服日三.
  ː又治吃逆 橘皮37.5g 濃煎乘熱頓服(本草)
胡桃  :  治痰喘 能斂肺 取胡桃3箇去殼不去皮 與生薑3片 臨臥細嚼 以溫湯 呷下(得效).
杏仁  :  主咳嗽上氣 喘促 及哮嗽 杏仁37.5g去皮尖 童便浸半月 每日一換 尿取出
  硏取 每服一棗子大 薄荷葉蜜水少許 煎服2劑 永差(綱目).
  ː又治老人 久喘嗽 杏仁 胡桃仁 等分 蜜丸彈子大 薑湯嚼下(回春)
  ː杏仁 散肺氣風熱 然性實 有熱因於寒者 爲宜(丹心) ː童便浸杏仁 取其利肺氣 潤劑也(綱目)
梨  :  主熱嗽.ː 卒咳嗽 梨一顆 刺作50孔 每孔納胡椒1粒 麪裹煨熟 停冷 去椒 食之(本草).
  ː咳嗽 胸痞 取雪梨去心 納蜜蒸熟 停冷 食之(入門).
紫蘇子  :  治肺氣 喘急 咳嗽 蘇子水擣取汁 和粳米煮粥 食之 和杏仁汁 尤佳(本草).
鶯粟殼  :  斂肺 止嗽 咳喘 然收功後藥也.不可驟用(醫鑒).
  ː穀氣素壯人 久嗽卽效 粟殼蜜炒 爲末 每37.5g蜜湯 調下(得效).
雞子  :  治哮喘 取10箇略敲損殼 不得損膜 浸尿缸內 經3日 臨臥暫煮 食之 連日服 盖能去風 痰故也(得效).
猪肺  :  治咳嗽 喘急 肺痿 吐血 猪肺1箇洗去血水 若病人 每歲 用杏仁1箇去皮 尖將肺以竹簽穿眼 每    眼入杏仁1箇 麻扎重湯 煮熟去杏仁 只吃肺 卽效(回春).
  ː上氣 咳嗽 身熱 口乾 猪脂膏600g切碎 煮熟 入塩豉 調和 食之(入門).
阿膠  :  治肺虛損極 咳嗽唾膿血 非阿膠不補
  ː 喘甚 須用阿膠(湯液). ː阿膠炒爲末 米飮調 服止喘(本草).
猯肉  :  主上氣 咳嗽 灸爲末 每7.5g 溫酒和服 日二. ː 肺痿 上氣 氣急 猯脂]1合 煖酒 和服(本草)
猫頭骨  :  治哮喘不得睡 取頭骨燒爲灰 溫酒 調下7.5g 卽止(入門).
人尿  :  主咳喘 肺痿 又止勞渴嗽 取溫尿飮之 童子尿 尤好 又主久嗽 失音(本草).
  鍼灸法 485
○ 咳嗽有痰 宜灸天突 肺兪 以泄火熱 瀉肺氣(丹心).
○ 咳嗽 上氣 多唾冷痰 灸肺兪50壯 又灸兩乳下 黑白肉際 各100壯.
○ 咳嗽 聲破喉嘶 灸天突50壯(得效).
○ 久患喘嗽 夜不得臥 夏月亦衣被溫背心 是膏肓病也 灸之而愈(資生).
○ 久嗽 宜灸膏肓 次灸肺兪(資生).
○ 喘急 灸肺兪11壯 天突7壯(得效).
○ 傷寒咳甚 灸天突卽差(資生).
○ 遠年咳嗽 灸直骨穴 卽愈如不愈氣病 不可治矣 艾炷如小豆大 灸3壯 男左女右(醫鑒).
○ 哮喘 灸肺兪 又取天突 膻中 璇璣 腧府 乳根 氣海(資生).
○ 喘滿 痰實如膠 取太谿 ː 咳喘不得臥取雲門 太淵 ː 咳嗽 寒痰 取列缺(綱目).
○ 氣逆 發噦 取膻中 中脘 肺兪 三里 行間(綱目).
○ 吃逆服藥無效 灸中脘 膻中 期門必效(綱目).
○ 吃逆 灸關元7壯 立愈(綱目).
○ <又法>乳下一指許 正與乳相直骨間陷中 婦人卽屈乳頭向下度之 乳頭齊處 是穴 當取乳下骨間 動脈處 是穴 艾炷如小豆大 灸3壯 男左女右 火到肌卽差.<一云>其穴當取乳下骨間 動脈處 是也(得效).
○ 小靑龍湯 咳逆不止 灸乳根2穴 卽止如神 又灸 臍下 氣海5壯 或7壯 亦立止(正傳).
○ 肺脹 痰嗽 不得臥 但可一邊眠者 可左側者 灸右 足三陰交, 可右側者 灸左足三陰交 立安(丹心).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六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積聚486
  積聚之因486
○ 『靈樞』(百病始生 第六十六)曰 喜怒不節 則傷藏 藏傷則虛 
○ 風雨襲虛 則病起於上 留着於脈 稽留不去 息而成積
○ 着於陽明之經 則挾臍而居 飽食則益大 飢則益小
○ 着於緩筋也 似陽明之積 飽食則痛 飢則安.
○ 着於腸胃之膜原 痛而外連於緩筋 飽食則安 飢則痛.
○ 着於膂筋在腸後者 飢則積見 飽則積不見 按之不得. ∴ 原文에는 着→著로 되어 있슴(編者).
○ 淸濕襲虛 則病起於下 積之始生 得寒乃生厥 乃成積 厥氣生足悗 足悗 生脛寒 脛寒 則血脈凝澁 血脈凝澁 則寒氣上 入於腸胃 入於腸胃則䐜脹 䐜脹則腸外之汁 沫迫 聚不得散 日以成積.
○ 卒然多飮食 則脹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陽絡脈傷 陽絡脈傷 則血外溢 陰絡脈傷 則血內溢 血內溢則後血謂後分下血也 腸胃之絡傷 則血溢於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 與血相搏 則倂合凝聚 不得散而積成矣.
○『帝』曰人之善病 腸中積聚者 何以候之? 少兪答曰 皮膚薄而不澤 肉不堅而淖澤 如此則腸胃惡 惡則邪氣留止 積聚乃成.腸胃之間 寒溫不次 邪氣稍至 蓄積留止大聚乃起(內經 五變 第四十六)
○『內經』曰 寒氣客於小腸 膜原之間 絡血之中 血澁不得注於大經 血氣稽留 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內經 擧痛論篇 第三十九).    

  論五積六聚486   
○ 病有積 有聚 何以別之 然? 積者 陰氣也, 聚者 陽氣也, 故 陰沈而伏, 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 名曰積, 氣之所聚 名曰聚. 積者 五臟所生 聚者 六府所成
積者 陰氣也 其始發有常處 其痛不離 其部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 陽氣也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故 以是別知積聚也(難經).
○ 病 有積·有聚·有漀氣 何爲也?.
師曰 積者 藏病也 終不移, 聚者 府病也 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 爲可治, 漀氣者 脇下痛 按之則愈 復發爲漀氣(仲景). ∴ 漀(경 : 그릇에 물 따를,側水也)
○ 肝之積 名曰肥氣 在左脇下如覆盃 有頭足 久不愈 令人發咳逆(一云脇痛)痎瘧 連歲不已
   心之積 名曰伏梁(如粱之橫架心下) 其臍上大如臂 上至心下 久不愈 令人煩心
   脾之積 名曰痞氣(在胃脘梢右) 在胃脘覆大如盤(一作盃) 久不愈 令人四肢不收 發黃疸 飮食不爲肌膚
   肺之積 名曰息賁(喘息奔而上行也) 在右脇下覆大如盃 久不已 令人洒淅寒熱 喘咳 發肺癰.
   腎之積 名曰奔豚(若豚之奔衝 上下無時也) 發於小腹 上至心下 若豚狀 或下或上 無時 久不已
   令人喘逆  骨痿少氣(難經).
○ 肝積 面靑 脈懸而長(一作細) 定在左脇下.  心積 面赤 脈數而實 定在心下.
   脾積 面黃 脈大而虛(一作沈而實) 定在中脘. 肺積 面白 脈數而浮 定在右脇下
   腎積 面黑 脈寸口大實(一作沈而急) 定在小腹(綱目).
  
  伏梁有二證 486
 『帝』曰 病有小腹 盛上下左右 皆有根 此爲何病 可治否
 『岐伯』曰 病名伏梁 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 不可治 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 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 環臍而痛 是爲何病
 『岐伯』曰 病名伏梁 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着於肓 肓之原在臍下 故環臍而痛 不可動之 動之爲水 尿澁之病 此二病 同名而實異也(內經 腹中論篇 第四十).
     
  脈法 486 
○ 鬱脈多沈伏 或結 或促 或代(正傳).
○ 鬱脈沈澁 積脈弦堅 (丹溪).
○ 病在右脇 有積氣 得肺脈結 結甚則積甚 結微則積微 肺脈雖不見 右手脈當沈伏(難經).
○ 心肺有積其脈皆喘數 肝有積氣脈弦長 脾腎有積其脈皆大(綱目).
○ 脈弦緊爲積 脈弦緊而微細者 癥也, 夫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 在心下卽寸弦緊 在胃脘卽關弦緊 在臍下卽尺弦緊 內有積不見 難治 見一脈相應 爲易治 診積聚 其脈堅强急者 生, 虛弱者 死. 脈弦而伏者 腹中有癥不可轉也 必死不治(脈經).
○ 五臟爲積 六府爲聚 積在本位 聚無定處 駃緊浮牢 小而沈實 或結或伏 爲聚爲積 實强者 生, 沈小者 死(脈訣). ∴  駃(쾌 : 빠를)
○ 五積屬陰 沈伏附骨 肝弦 心芤 腎沈急滑 脾實且長 肺浮喘卒. 六聚結沈 痼則浮結 又有癥瘕 其脈多弦 弦急瘕疾 弦細癥堅.沈重中散 食成癖痃 左轉沈重氣癥 胸前 若是肉癥右轉橫旋. 積聚癥瘕 緊則痛纏虛弱者 死 實强可痊(回春).
○ 腹中有積 脈忌虛弱(醫鑑).
○ 診婦人 疝瘕 積聚之脈 弦急者 生 虛弱小者 死(脈經).
  
  六鬱爲積聚癥瘕痃癖之本487
○ 氣血沖和 百病不生 一有怫鬱 諸病生焉 鬱者 病結不散也(丹心).
○ 熱鬱而成痰 痰鬱而成癖 血鬱而成癥 食鬱而成痞滿 此必然之理也.
又氣鬱而濕滯 濕滯而成熱 熱鬱而成痰 痰滯而血不行 血滯而食不消化 而遂成痞塊 此六者 相因而爲病也(正傳).
○ 鬱者 結聚而不得發越也 當升者 不得升 當降者 不得降 當變化者 不得變化也 此爲傳化失常 六鬱之病見矣(丹心).
○ 一曰氣鬱 二曰濕鬱 三曰熱鬱 四曰痰鬱 五曰血鬱 六曰食鬱 此六鬱也
六鬱 不言風寒者 風寒鬱 則爲熱 故也(丹心)
治鬱之法 順氣爲先 降火·化痰·消積 分多少而治 蒼朮 蕪芎 總解諸鬱(丹心).
內經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曰 木鬱達之 火鬱發之 土鬱奪之 金鬱泄之 水鬱折之
<張子和>曰 木鬱達之 謂吐之 令其條達也, 火鬱發之 謂汗之 令其疎散也, 土鬱奪之 謂下之, 令無壅碍也, 金鬱泄之 謂滲泄 解表利小便也, 水鬱折之 謂抑之 制其衝逆也, 此治五鬱之大要耳(正傳).
諸鬱 通用 六鬱湯 越麴丸 越麴保和丸 加味越麴丸(寶鑑).  ∴  麥戈 가   越로 變字되어 常用(編者).
【六鬱湯】
通治六鬱
香附子8g 川芎 蒼朮各6g 陳皮 半夏製各4g 赤茯苓 梔子仁各3g 縮砂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丹心).
ː氣鬱 加木香 檳榔 烏藥 紫蘇葉. ː濕鬱 加白朮 羗活 防己    ː熱鬱 加黃連 連翹
ː痰鬱 加南星 瓜婁仁 海粉.   ː血鬱 加桃仁 牧丹皮 韭汁  ː食鬱 加山査 神麴 麥芽(入門).
【六鬱湯】
開諸鬱火
便香附 蒼朮 神麴 梔子 連翹 陳皮 川芎 赤茯苓 貝母 枳殼 紫蘇葉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醫鑒). 
【麥戈 麴丸】
解諸鬱 ː麥戈  音戈 細麪也.
蒼朮 便香附 川芎 神麴炒 梔子炒各等分
爲末 水和丸如菉豆大 溫水下7~10丸(丹心).
麥戈 麴丸<一名>【芎朮丸】
凡願欲不遂 如寡婦 僧道之類 名利不遂 或先富後貧 或久病不愈者 皆宜服此(入門).
【麥戈 麴保和丸】
開鬱 行氣 消積 散熱
白朮120g 山査肉80g 蒼朮 川芎 神麴炒 便香附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枳實 黃連酒炒 當歸酒洗各40g 梔子炒 連翹 蘿葍子炒 木香各20g.
爲末 薑汁泡蒸餠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丸(醫鑒).
【加味麥戈 麴丸】
解諸鬱 開胸膈 進飮食
蒼朮泔浸薑汁炒 蕪芎 便香附 神麴炒 梔子炒各160g 陳皮去白 白朮炒 黃芩炒各60g 山査肉蒸80g
爲末 稀糊和丸梧子大 白湯下50~60丸(醫鑒)
 
  ① 氣鬱
○ 胸滿脇痛 脈沈澁 宜用香附子 蕪芎 蒼朮(入門).
○ 宜服 木香調氣散 解鬱調胃湯 麥戈 麴丸方見上 六鬱爲積聚癥瘕痃癖之本 二陳湯煎水呑下 交感丹方見氣門(入門).
  ② 濕鬱
○ 周身關節走痛 首如物蒙足重 遇陰寒便發 脈沈濡.
○宜用 蒼朮 川芎 白芷 赤茯苓 宜服滲濕湯方見濕門 平胃散方見五藏(入門).
  ③ 熱鬱
○ 目蒙口乾 舌燥 小便赤濁 脈沈數
○ 宜用 靑黛 香附子 蒼朮 川芎 梔子 宜服 升陽散火湯 火鬱湯二方並見火門(入門).
  ④ 痰鬱
○ 胸滿 動則喘急 起臥怠惰 寸脈沈滑 宜用 海石 香附子 瓜蔞仁 南星
○ 宜服 瓜蔞枳殼湯 升發二陳湯(入門).
  ⑤ 血鬱
○ 四肢無力 能食小便淋 大便紅 脈沈芤澁 宜用 桃仁 紅花 靑黛 川芎 香附子
○ 宜服 生韭飮 順氣丸 當歸活血湯(入門).
  ⑥ 食鬱
○ 曖酸 惡食 黃疸 鼓脹 痞塊 脈氣口緊盛 宜用 蒼朮 香附子 山楂肉 神麴 鍼砂醋炒(入門).
○ 宜服 香砂平胃散 散鬱湯(入門).
【木香調氣散】
治氣鬱
烏藥 香附子 枳殼 靑皮 陳皮 厚朴 蕪芎 蒼朮各4g 木香 縮砂各2g 桂皮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回春).
【解鬱調胃湯】487~488
治氣分之火 壅遏於中 時作刺痛 盖由怒憂思慮 勞心所致也.
梔子塩水炒 當歸酒洗 白朮 陳皮 白茯苓各4g 赤芍藥酒浸 生乾地黃酒洗薑汁炒 香附米 神麴炒 麥芽炒 川芎各3g 桃仁 生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回春).
【瓜蔞枳殼湯】
治痰鬱
瓜婁仁 枳殼 桔梗 川芎 蒼朮 香附 杏仁 片芩酒炒 貝母炒 陳皮各4g 縮砂 木香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水煎 入竹瀝 薑汁 調服(回春).
【升發二陳湯】
治痰鬱
半夏8g 陳皮 蕪芎 赤茯苓各6g 柴胡 防風 升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生韭飮】(回春) 
治血鬱 胃脘有瘀血作痛
生桃仁7箇連皮
細嚼 以生韭汁一盞 送下 卽效(回春).
【順氣丸】
治血鬱
香附子300g
以童便浸 晒乾 爲末 以粟米糊和丸服(綱目).
【當歸活血湯】(回春)
治血鬱
當歸 赤芍藥 川芎 桃仁各4g 牧丹皮 香附子 烏藥 枳殼 靑皮各3g 紅花2g 桂皮 乾薑炮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回春).
【香砂平胃散】
治食鬱
蒼朮 厚朴 陳皮 便香附各4g 山査肉 縮砂 枳殼 麥芽 神麴 乾薑 木香各2g 甘草灸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蘿葍子炒硏 一撮煎服(回春).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 等證. 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 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阜 使之平耳 用之而胃氣和平 則便止 不可常用也(丹心). 五藏轉載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 薑棗湯 點服(入門).
【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神麯 麥芽各3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丹心).
【棗肉平胃散】消食和胃化痰. 蒼朮320g 陳皮160g 厚朴136g 甘草 大棗肉 生薑各64g.
碎水浸過 藥上半寸許 煮 令水乾焙 擣爲末 每服8g 空心塩湯 點服(局方)  
【散鬱湯】
治食鬱
陳皮 赤茯苓各6g 蒼朮 白芍藥 川芎 梔子 枳殼 香附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煎服(丹心).  
ː鬱則胃熱 鬱散則上焦行 下脘通 水穀之陰 自滋沛 身中之陰氣 自生矣(丹心)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痰飮轉載
【交感丹】治諸氣鬱滯 一切公私怫情 名利失志 抑鬱煩惱 七情所傷 不思飮食 面黃形羸 胸膈痞悶 諸證神效 大能升降水火. 香附子600g 長流水浸3日取炒 白茯神160g 左藥 搗爲末 蜜丸彈子大每1丸 細嚼 以降氣湯送下(回春). 氣門轉載
【滲濕湯】治寒濕所傷 身體重着 如坐水中 小便澁 大便利.
赤茯苓 乾薑炮各8g 蒼朮 白朮 甘草各4g 橘紅 丁香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局方). 濕門轉載
ː<一方>蒼朮 半夏麴各8g 厚朴 藿香 陳皮 白朮 白茯苓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升陽散火湯】治火鬱及五心煩熱
升麻 乾葛 羗活 獨活 白芍藥 人參各4g 柴胡 甘草各3g 防風2g 甘草生1.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  <一名>【柴胡升麻湯】(東垣)  火門轉載
【火鬱湯】治火鬱及五心煩熱
羗活 升麻 乾葛 白芍藥 燐酸 柴胡 甘草各4g 防風2g 剉作一貼 入葱白3寸 水煎服(東垣). 火門轉載   
 
  痞塊 積聚 所屬部分488
○ 痞塊 積聚 在中爲痰飮 在右爲食積 在左爲血積(丹心).
○ 夫 左爲血塊 右爲食積 中爲痰飮 此言誠然 夫左關 肝膽之位 主藏血液, 右關 脾胃之位 主藏飮食 中間 則爲水穀出入之道路 所以左爲血塊 右爲食積 中爲痰飮 其理昭然(丹心).
 
  痞塊證
○ 塊 是有形之物, 氣 不能成塊 乃痰與食積·死血也 宜用化塊丸(丹心).
○ 凡痞塊 在皮裏膜外 俱宜二陳湯方見上 氣鬱 加補氣 行氣藥, 先須斷厚味(丹心).
○ 治痞塊 當降火 消食積(卽痰也) 行死血 塊去後 須大補之(丹心).
○ 痞塊<一名>癥瘕 其不能移動者 是癥塊也. 或有或無 或上或下 或左或右者 是假塊也. 俱用潰堅湯·丸方見下 積聚治法爲主(丹心).
○ 脇下有塊 宜當歸龍薈丸方見五藏 加桃仁 薑黃各40g 蜜丸服之(入門).
○ 驚氣成塊者 妙應丹 加穿山甲炒 鱉甲燒各12g 玄胡索 蓬朮各16g 每服50~70丸以利爲度(綱目).
○ 痞塊 宜用連蘿丸 消塊丸 加味柴平湯 消積保中丸 開懷散 柴香散 保和丸 化痞丹 兼用 膏藥 外貼之(諸方).
○ 凡腹中有塊 不問積聚 癥瘕 俱爲惡侯 切勿視爲尋常 若脹滿已 成胸腹鼓急 雖倉扁復生 亦莫能救其萬一也(正傳).
【化塊丸】
治痞塊及血塊
海粉酒煮 三菱 蓬朮並醋煮 紅花 桃仁 五靈脂 香附子各40g 石磏2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白朮湯下30~50丸(丹心). 
【連蘿丸】
治食積 死血 痰飮成塊 在兩脇作痛 雷鳴 嘈雜 眩暈
黃連60g(取1/2 以吳茱萸20g同炒去茱萸 ,取1/2 以益智仁20g 同炒去益智) 白芥子 蘿葍子並炒各60g 梔子 川芎 三菱 蓬朮 桃仁 香附子 山査肉 神麴各40g 靑皮20g.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白湯呑下50~60丸(入門) ː<一名>【白芥丸】(入門) 今名【消積丸】(俗方).
【消塊丸】
治痞塊 癥瘕
大黃160g 硝石120g 人參 甘草各60g 爲末 陳醋3升 置磁器內 先納大黃 煎不住手攪 使微沸盡1升 下餘藥末 熬至可丸則 丸如梧子大 米飮下30丸  當利如雞肝 惡物(入門). ː<一名>【硝石丸】(千金). 
【加味柴平湯】
治積塊有熱
柴胡 黃芩 半夏 蒼朮 厚朴 陳皮 山査肉 靑皮 枳殼 神麴 三菱 蓬朮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回春).
【消積保中丸】
散痞除塊
白朮土炒120g 陳皮去白80g 半夏 白茯苓 香附醋炒 蘿葍子炒 白芥子炒 神麴炒 黃連薑汁炒 梔子薑汁炒各40g 檳樃28g 蓬朮 三菱並醋炒各32g 麥芽炒24g 乾漆炒20g 靑皮香油炒 縮砂炒各16g 木香 阿魏各12g.
爲末 以薑汁酒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80丸(醫鑒).
【開懷散】489
治心下積塊 痞悶或發熱
柴胡 草豆蔲各4g 三菱 蓬朮並醋炒 靑皮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香附子 枳實 檳榔 紅花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醫鑒).
【柴香散】
治心腹有氣 一塊略通 或膨脹 寒熱
枳實 地骨皮 三菱 蓬朮各4g 柴胡 黃芩各3g 赤芍藥 厚朴 香薷 黃連 玄胡索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
【保和丸】
治一切飮食所傷 及積聚 痞塊 久服自消
白朮200g 陳皮 半夏 茯苓 神麴 山査肉各120g 連翹 香附子酒炒 厚朴 蘿葍子炒各80g 枳實 麥芽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各4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茶淸下50~70丸(醫鑒).
【化痞丹】
消積塊 專攻之劑
大黃160g 醋浸7日 穿山甲土炒80g 木鱉子去油 香附子便浸炒 桃仁各40g 紅花8g 靑黛2g
爲末 將大黃和好醋煮 爲糊和 丸菉豆大 茅根葛根煎湯下50~70丸(回春).
【當歸龍薈丸】治肝臟實熱 脇痛
當歸 草龍膽 梔子 黃蓮 黃栢 黃芩各40g 大黃 蘆薈 靑黛各20g 木香10g 麝香2g 爲末 蜜丸 小豆大 薑湯下 20~30丸(綱目). 五藏轉載
【妙應丹】治一身牽引 隱痛不可忍 走易不定 或凝風毒 或爲癱瘓 或謂癰疽 皆非也 乃痰涎伏在心膈 變爲此疾 但服此藥 其疾如失方見下 <一名>【控涎丹】(河間). 痰飮轉載
【控涎丹】治痰飮流注作痛
甘遂 紫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左爲末 糊丸梧子大 晒乾 臨臥薑湯 或溫水下7丸至十丸 神效.
驚痰加硃砂爲衣 痛甚 加全蝎 酒痰 加雄黃 臂痛 加木鱉子 桂心 驚痰成塊 加穿山甲 鱉甲 玄胡索 蓬朮(河間).
 : <一名>【妙應丹】
     
  積聚治法489
○ 治積 當察其所痛 以知其病 有餘不足 可補可瀉 無逆天時 詳臟腑之高下
如高者 越之 結者 散之 客者 除之 留者 行之 堅者 削之 强者 奪之 鹹以軟之 苦以瀉之
全眞氣藥 補之 隨所利而行之 節飮食 愼起居 和其中 外可使必已(東垣).
○ 凡積病 不可用 下藥 徒損眞氣 病亦不退 當用消積藥 使之 融化則自消 除根矣(丹心).
○ <經>曰 治積聚 有化積·消積·挨積·磨積而無下積之說 盖不可直便取下 以傷胃氣也.
○ 諸積 勿輕吐下 徒損眞氣 積亦不去 奔豚 尤不可吐 五積古有五方 今增損五積丸更妙(入門).
○『內經』(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曰 破積 用毒藥 衰其太半而止藥. 凡大積 大聚 消其太半 乃止藥 過劑則死(東垣).
○ 肝積 用肥氣丸, 心積 用伏梁丸, 脾積 用痞氣丸, 肺積 用息賁丸, 腎積 用奔豚丸,
六聚 宜用散聚湯 香稜丸 大七氣湯 大阿魏丸 大安丸(入門).
○ 積初爲寒 宜辛溫消導 大七氣湯 烏白丸 阿魏丸
 久則爲熱 宜辛寒推蕩 木香檳榔丸方見氣門 通玄二八丹 消塊丸(入門)
○ 治積要法 大抵 以所惡者 攻之 所喜者 誘之 則易愈.
如䃃砂 水銀 治肉積 神麴 麥芽 治酒積 水蛭 蝱蟲 治血積, 木香 檳榔 治氣積, 牽牛 甘遂 治水積, 雄黃 膩粉 治痰積, 礞石 巴豆 治食積 各從其類也(本事).
○ <又>云 三菱 蓬朮 治血積 香附子 枳實 治食積 山楂肉 阿魏 治肉積 海粉 礞石 治痰積,
           雄黃 白礬 治蟲積, 乾薑 巴豆 治寒積, 黃蓮 大黃 治熱積(丹心).
○ 五積六聚 通用 增損五積丸 消積正元散 肥氣丸 伏梁丸 痞氣丸 息賁丸 奔豚丸
 <又>有 奔豚湯 散聚湯 香稜丸 大七氣湯 潰堅湯 潰堅丸 眞人化鐵湯(寶鑑).
○ 宿血 滯氣凝結 爲癥瘕 腹中痞塊 堅硬作楚 當以破氣藥伐之 或以類相從 如敗梳 治虱瘕銅屑 治龍瘕麴蘗 治米瘕石灰 治髮瘕(得效).
【增損五積丸】
通治五積
ː黃連 肝積20g 脾腎積28g 心肺積60g ː厚朴 肝心肺積20g 脾腎積32g ː川烏 肝肺積4g 心腎脾積2g 
ː乾薑 肝心積2g 肺脾腎6g ː人參 肝心脾肺積8g 腎積2g ː茯苓6g 巴豆霜2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初服2丸 漸加以微溏爲度.
治積塊 不拘臍上下 左右通用
ː如肝積 加柴胡40g 川椒16g 蓬朮12g 皂角 昆布各10g
ː心積 加黃芩12g 肉桂 茯神 丹參各4g 菖蒲2g
ː肺積 加桔梗 三菱 天門冬 靑皮 陳皮 白豆蔲各4g 紫菀 川椒各6g
ː脾積 加吳茱萸 黃芩 縮砂各8g 澤瀉 茵陳各4g 川椒2g
ː腎積 加玄胡索12g 苦練肉 全蝎 附子 獨活各4g. 澤瀉 菖蒲各8g 肉桂1g 丁香2g(入門).   
【消積正元散】
治痰飮 氣血鬱結 食積 氣不升降 積聚 脹滿
白朮6g 神麴 香附 枳實 玄胡索 海粉各4g 赤茯苓 陳皮 靑皮 縮砂 麥芽炒 山査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 ː<一名>【開鬱正元散】(無枳實 有桔梗)(入門).
【肥氣丸】治肝積
柴胡40g 黃連28g 厚朴20g 川椒16g 甘草12g 蓬朮 人參 昆布各10g 皂角 白茯苓各6g 乾薑 巴豆霜各2g 川烏0.8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初服2丸 日加一丸 二日加二丸 至大便溏 便漸減服 周而復始 塊減半勿服(正傳).
【伏梁丸】489~489 治心積
黃連60g 厚朴 人參各20g 黃芩 桂枝 茯神 丹參各4g 乾薑 菖蒲 巴豆霜 川烏各2g 紅豆蔲0.8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黃連湯下 初服2丸 日加一丸 二日加二丸 至大便溏 便漸減服 周而復始 塊減半勿服(正傳).
【痞氣丸】489 治脾積
黃連32g 厚朴16g 吳茱萸12g 黃芩8g 縮砂6g 白茯苓 人參 澤瀉各4g 茵陳 乾薑各6g 川烏 川椒各2g 桂皮 巴豆霜1.6g 白朮0.8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甘草湯下 初服2丸 日加一丸 二日加二丸 至大便溏 便漸減服 周而復始 塊減半 勿服(正傳).
【息賁丸】治肺積
黃連52g 厚朴32g川烏 桔梗 白豆蔲 陳皮 三菱 天門冬 人參各8g 乾薑 白茯苓 川椒 紫菀各6g靑皮 巴豆霜各2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薑湯呑下 初服2丸 日加一丸 二日加二丸 至大便溏 便漸減服 周而復始 塊減半勿服
【奔豚丸】治腎積
厚朴28g 黃連20g川練子12g白茯苓 澤瀉 菖蒲各8g玄胡索6g全蝎 附子 獨活各4g川烏 丁香 巴豆霜各2g肉桂0.8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塩湯下 初服2丸 日加一丸 二日加二丸 至大便溏 便漸減服 周而復始 塊減半勿服(正傳).
【通玄二八丹】
治積聚
黃連320g 芍藥 當歸 生地黃 烏梅各20g
爲末 雄猪肚一具 入藥於內 以線縫之 鋪韭菜1.2kg 於鍋內蒸之一日 以藥熟爲度取出 搗丸梧子大 空心 薑湯下70丸 或瀉一二次 以粥補住(入門).
【奔豚湯】 
治腎積
半夏8g 川芎 當歸各6g 甘李根皮 乾葛各4g 黃芩 芍藥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 空心服(入門).
【散聚湯】
治六聚 及癥瘕 隨氣上下 心腹刺痛 二便不利
厚朴 吳茱萸 枳殼各6g 陳皮 杏仁 桂心 赤茯苓各4g 川芎 附子炮 甘草灸 半夏 檳榔 當歸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入門).
【香稜丸】
治五積六聚 氣塊
三菱 檳榔各120g 山査肉80g 香附子 蘿葍子 枳實 枳殼 蓬朮 陳皮 靑皮各40g 黃連 神麴 麥芽 鱉甲 乾漆 桃仁 䃃砂 縮砂 當歸尾 木香 甘草各2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30~50丸(入門).
【大七氣湯】
治五積六聚 心腹痛脹 二便不利
三菱 蓬朮 靑皮 陳皮 桔梗 藿香 益智仁 香附子 肉桂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
ː<一方>加大黃 檳榔各4g 治諸般痞積 面色萎黃 四肢無力 皆綠內有虫積 或好食生米 或壁土或茶炭醎辣等物 只此一服 除根
用水煎 露一宿 空心溫服 不得些少飮食 不然則藥力減 而虫積不行矣 服後心腹痛 當下惡物 如魚凍虫鱉 至日午下積盡 方用 溫粥止之(醫鑒).
【潰堅湯】
治五積六聚諸般痞塊
當歸 白朮 半夏 陳皮 枳實 山楂肉 香附子 厚朴 縮砂各4g 木香2g 水磨取汁
剉作一貼 水煎 調木香汁 服之(回春).
【潰堅丸】
治五積六聚 諸般痞塊              
前方(當歸 白朮 半夏 陳皮 枳實 山楂肉 香附子 厚朴 縮砂各4g 木香2g) 加海粉 瓦壟子 鼈甲灸
爲細末 將阿魏醋煮化 入薑汁糊和丸 梧子大 酒下50~70丸(回春).
【眞人化鐵湯】
治五積六聚 痃癖 癥瘕
三菱 蓬朮 靑皮 陳皮 山楂肉 神麴 香附子 枳實 厚朴 黃連 當歸 川窮 桃仁 檳樃各2g 紅花 木香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二棗一煎服(回春)

【大阿魏丸】(入門) 醫學入門 原本轉載
治諸積聚
南星 半夏 山査 神麴 麥芽 黃連各40g 連翹 阿魏 瓜婁仁 貝母各20g 風化硝 石磏 蘿葍子 胡黃連各10g 爲末 薑汁浸 蒸餠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每30丸.或加香附 海石(入門).
【大安丸】(正傳)
治食積 乃痞硬 消導之劑也
山楂肉 白朮各80g 神麴 半夏 茯苓各40g 陳皮 連翹 蘿葍子炒各20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70丸(正傳).
【烏白丸】(入門)
治酒積 消痰食
烏梅肉 生薑各160g 白礬 半夏各80g 搗勻以新瓦 夾定火焙 三日夜入神麴 麥芽 陳皮 靑皮 蓬朮 丁香皮 大卜子 枳殼各4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丸(入門).
【阿魏丸】(丹心)
治肉積及食積成塊
阿魏40g 醋煮軟 山査子 蘿葍子 神麴 麥芽 陳皮 靑皮 香附子各80g 爲末 炊餠和 丸服(丹心).
ː<一方> 阿魏 山査各40g 黃連26g 連翹20g 爲末 醋糊和 丸服 名曰【小阿魏丸】(入門). 
【木香檳榔丸】(瑞竹堂方) 氣門轉載
治濕熱 氣滯痞痛
大黃150g 黑丑頭末 黃芩各75g 木香 檳榔 黃連 當歸 枳殼 靑皮 陳皮 香附子 蓬朮 黃栢各37.5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溫水下 70丸(瑞竹堂方)
【消塊丸】 治癥瘕 痞塊 方見上 痞塊證

  癥瘕痃癖證治
○ 癥者堅而不移 瘕者堅而能移 皆因痰飮 食積 死血而成塊 積聚 癥瘕 痃癖 其實一也(入門).
○ 癥名有七 蛟 龍 魚 鱉 獺 狐 蛇是也 亦曰 蛇 蛟 鱉 肉 髮 虱 米也.
瘕名有八 靑 黃 燥 血 脂 狐 蛇 鱉是也. 此等病 偶因食物 相感而然 瘕比癥稍輕
又有腸覃 石瘕 血蠱 皆女子之疾 種種不同 乃痞塊之異名也(千金).
○ 癥者 徵也 腹中堅硬 按之應手 曰癥. 瘕者 假也 腹中雖硬 而忽聚忽散 無有常處 曰瘕
癥 因傷食 瘕 是血生 痞原傷氣 癖則傷精(入門).
○ 癥瘕 入於婦人 子藏 則絶産 入於胞絡 則經閉 治法 上見婦人門(入門).
○ 痃者 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 筋脈急痛如臂如指如弦之狀 名曰痃.
 癖者 偏僻在兩脇之間 有時而痛 名曰癖 凡癥瘕痃癖 得冷則痛(入門).
○ 積者跡也 挾痰血以成形跡 亦鬱積至久之謂也. 聚者緖也 依元氣以爲端緖 亦聚散不常之意也
 癥者 徵也 又精也 以其有所徵驗 及久而成精華也, 瘕者 假也 又遐也 以其假借 氣血成形 及歷年遐遠之謂也 痃癖者 懸絶隱僻 又玄妙莫測之名也.
 大抵 痞與痃癖 乃胸膈間之病 積與聚 爲肚腹內之疾 其爲上中二焦之病 多見于男子.
其癥與瘕 獨見予臍下 是爲下焦之疾 故常得于婦人也(正傳).
○ 治法同積聚.
○ 腸覃 石瘕 血蠱見下.
腸覃 生於腸外 月事時下, 石瘕 生於胞中 月事不下(千金).
     
  養正積自除491
○ 易老云 “養正積自除” 譬如滿座皆君子 縱有一小人 自無容地而出. 令人眞氣實 胃氣强則積自消矣 更能 斷厚味 節色慾 戒暴怒 正思慮 庶乎 萬全而無害(綱目).
○ 壯人無積 虛人則有之 皆由脾胃怯弱 氣血兩衰 四時有感 皆能成積 若遽以磨積破結之藥 治之 疾似去 而人已衰矣.
治法 當先補虛 使氣血壯 則積自消 宜用木香枳殼丸(入門).∴ 遽(거 : 급할卒也)
○ 又治 五積六聚 癥瘕積塊 元氣虛弱 瘦怯 飮食不進 四肢沈困 宜補中益氣湯 加三菱 蓬朮 靑皮 香附子 桔梗 藿香 益智仁 肉桂(回春).
○ 凡攻擊之藥 有病則病受之 無病則胃氣受傷 胃氣者 淸純沖和之氣也.
 惟與穀肉菜果相宜 蓋藥石 皆偏勝之氣 雖參芪性亦偏況 攻擊者乎(丹心).
【木香枳殼丸】
治飮食積聚 心腹脹痛 嘔逆呑酸
黑丑頭末微炒大黃各75g枳殼 茯苓 白朮 厚朴 半夏 人參 木香 靑皮 陳皮 三菱 蓬朮 檳樃 神麴 麥芽各37.5g乾生薑 枳實各2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70丸.
ː凡人有積病 則氣滯而餒 此方攻補兼施 眞得 古人“養正積自除”之理 宜誠心服之(丹心).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 內傷虛證一切.ː.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參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 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ː<一方>黃芪6g人參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
ː.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參 以補之心火 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 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 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 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內傷轉載

  腸覃 石瘕 血蠱證治491
○ 腸覃 乃寒氣客於大腸 與胃相搏 結而爲瘕 覃延日久 瘜肉乃生 始如鷄卵 久如懷胎 按之堅 推之移 月事時下 或多或少 此氣病而血未病也 宜二陳湯 加香附子 三菱 蓬朮 鱉甲幷醋炒
石瘕者 胞中傷損瘀血結成 久則堅硬如石 塞於子門 大如懷孕 月事不下 乃先感寒氣而後 血壅所致 宜用晞露丸 石英散 通經丸 桃仁煎. 血蠱 卽癥瘕之甚者 腹肚堅硬如石 宜用醋煮三菱丸 三菱煎元 萬病丸 桃奴散 抱甕丸 斑玄丸(寶鑑)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 腸覃 覃延日久 瘜肉乃生 始如鷄卵 久如懷胎 按之堅 推之移 月事時下 或多或少 加香附子 三菱 蓬朮 鱉甲幷醋炒【通經丸】治室女月候不通 或成血瘕
 桂心 靑皮 大黃 乾薑 川椒 蓬朮 乾漆炒 當歸 桃仁 紅花各20g.
 爲細末 先取80g 和醋熬膏 乃入餘末 和勻作丸 梧子大 醋湯下50~70丸(入門). 胞門轉載
【晞露丸】(綱目)
治腸覃病惡血成癥瘕作痛
三菱 蓬朮各40g並酒浸 以巴豆30粒去皮同炒黃去巴豆 乾漆炒烟盡 川烏炮各20g 䃃砂16g 另硏 茴香塩炒 靑皮去白 雄黃另硏各12g 穿山甲炮8g 麝香2g 輕粉另硏4g
爲末 薑汁麴糊和 丸梧子大 溫酒 或薑湯下20~30丸(綱目).
【石英散】
治石瘕
紫石英醋淬40g 當歸尾 馬鞭草 紅花炒 烏梅肉各20g 蓬朮 三菱並醋炒 蘇木節各12g 沒藥 琥珀 甘草各4g
爲末 以濃煎 蘇木酒調下7.5g 不飮酒 薑湯調下(三因).
【桃仁煎】
治婦人血蠱 血瘕 血積 經候不通
桃仁 大黃各40g 蝱蟲炒20g 朴硝40g 爲末 先以醇醋1升2合 銀石器中 慢火煎 取7合許 桃仁 大黃 蝱蟲末攪千下 次下朴硝 更熟攪 良久出之
丸如梧子 前一日不吃晩飯 五更初溫酒 呑下5丸 取下惡物 如豆汁雞肝 未下再服 見鮮血卽止藥(千金).
【醋煮三菱丸】
治血蠱
三菱160g醋煮竹刀切晒乾 川窮80g醋煮 大黃20g醋煨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每30丸 醋湯下 一月見效(綱目).
【三菱煎元】
治婦人見血積 血塊 血蠱
大黃320g爲末 三菱 蓬朮各40g並煨
爲末 右將大黃醋煮 冷稠和丸菉豆大 白湯下30~50丸(醫鑒).
【萬病丸】
治室女 月經不通 臍下堅結 大如盃升 寒熱羸瘦 若生肉瘕 不可爲也
乾漆炒令烟盡 牛膝酒浸一宿各64g 生地黃192g
左取汁 銀石器內下地黃汁 入二藥末 慢火熬 丸如梧子大 酒下1~2丸 病去卽止(三因).
【桃奴散】
治血蠱及瘀血停積 經水不通
桃奴 猳鼠糞 玄胡索 肉桂 五靈脂 香附子各炒過 縮砂 桃仁各等分
爲末每12g以溫酒調下(入門).
【抱甕丸】
治血蠱 及婦人鬼胎 如抱一甕
芫花 吳茱萸 川烏 秦艽 柴胡 白疆蠶 巴戟 巴豆各等分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每7丸 蜜酒呑下 惡物立出而愈(入門).
【斑玄丸】
治鬼胎 惑於妖魅 狀似癥瘕 及一切血病
斑猫 玄胡索
各等分爲末醋糊和丸酒下3丸胎墮爲效(入門)
 
  息積病492
○『帝』曰 人有病 脇下滿 氣逆 二三歲不已 是爲何病?
 『岐伯』曰 病名 曰息積 此不妨於食 不可灸刺 積爲導引服藥 藥不能獨治也(內經 奇病論篇 第四十七).
○ 宜服磨積元 化氣湯 兼 導引法(得效).
【磨積元】
治腸胃因虛 氣癖於肓膜之外 流於季脇 氣逆息難 積月頻年 醫所不治 久則榮衛停凝 一朝敗濁 潰爲癰膿多致不救
胡椒150粒 木香10g 全蝎10箇
爲末 粟米飯和 丸菉豆大 橘疲湯下15丸(得效).
【化氣湯】
治息積 癖於腹脇之下 偏脹膨滿 不妨飮食 諸藥不能療
蓬朮 乾生薑 陳皮 靑皮 丁香皮 茴香炒 甘草灸各20g 縮砂 桂心 木香各10g 胡椒 沈香4g
爲末 每取7.5g 以生薑 紫蘇葉 塩少許 煎湯調下(得效).
【導引法】
治息積 以兩手拇指 壓無名指 本節作拳 按髀趺坐叩齒36 屛氣21息 嚥氣三口 再屛息 再嚥 如是三作以氣通爲效 遇子午卯酉則行(得效).
  
  諸物傷成積492
○ 凡人脾胃虛弱 或飮食過傷 或生冷過度 不能剋化 致成積聚結塊 心腹脹滿 噯氣呑酸 面靑肌瘦.
一曰食積 二曰酒積 三曰麵積 四曰肉積 五曰魚蟹積 六曰果菜積 七曰茶積 八曰水積 九曰血積 十曰蟲積(得效).
  ① 食積
○ 食不消化成積 痞悶 宜用平胃散方見內傷 加砂仁 香附子 神麴 麥芽 入生薑 紫蘇葉煎服(得效).
○ 食積宜用 保和丸 大安丸 連蘿丸 紅圓子 佐脾丸(寶鑑).
  ② 酒積
○ 酒傷成積者 面黃黑 腹脹時嘔痰水 宜用對金飮子方見內傷 加葛根 赤茯苓 砂仁 神麴煎服(局方).
○ 酒積 宜用麴蘗元 酒積丸
○ 治酒積方 甘遂4g 爲末 以猪槽頭肉40g 細切搗爛 和藥末 作一丸 濕紙裹火煨令香熟 取出 臨臥細嚼 以酒送下(丹心).
○ 又方 黃蓮酒侵一宿焙 爲末 以橘紅葛根湯 調下4g(壽域).
○ 葛花解酲湯方見內傷 常服亦可(東垣).
○ 遇仙丹方見虫門 保和丸 烏白丸 竝治酒積(入門).
  ③ 麵積
○ 食麪過多 成積 取阿魏元 以濃煎蘿覆子湯呑下(得效)
○ 粢糕傷 成積 曖酸 心腹作痛 百藥不效, 取靑木香元方見前陰 300粒 丁香10粒 神麴8g
同爲末 入巴豆肉3粒 更硏和勻 蒸餠爲丸 綠豆大 以生薑橘皮湯下20~30丸 滯去自安.
○ 素粉積 以紫蘇濃煎湯 加杏仁泥服 卽安.     
  ④ 肉積
○ 食肉過多 成積 宜用阿魏元 小阿魏丸 三菱煎元(入門).
  ⑤ 魚蟹積
○ 食魚蟹過傷成積 香蘇散方見瘟疫 多加生薑 木香煎服.
○ 妙應丹 遇仙丹方見虫門 竝佳(得效).
  ⑥ 果菜積
○ 多食果菜成積 用平胃散 加丁香 麝香 爲末 熱鹽湯調服 日三回
○ 果菜積 宜用桂香丸 妙應丹(得效).
  ⑦ 茶積
○ 喜吃茶成積成癖及吃乾茶者 石膏 黃芩 升麻爲末 砂糖水調下(綱目).
○ 茶積 取川椒爲末 麵糊和丸梧子大 茶淸下十丸(丹心)
○ 茶癖 茶積 宜用星朮丸方見入門 磨積元(得效).
  ⑧ 水積
○ 多飮水漿 成積 胸脇引痛 瀝瀝有聲 宜十棗湯方見寒門 三花神佑丸方見下門
○ 芎夏湯方見痰門 破積導飮丸 服之竝佳(直指).
  ⑨ 血積
○ 瘀血成積 或因打撲 或因墜落 以致蓄于胸腹 面黃糞黑 宜用抵當湯方見寒門 桃仁承氣湯方見寒門 勝紅元 增味四物湯 三菱煎 三菱煎丸方見上
  ⑩ 蟲積
○ 飮食積聚 變化成蟲 宜用妙應丸方見虫門 溫白元 萬病元 紫金錠方見解毒.
【保和丸】
治食積 酒積
山査肉40g 半夏薑製 蘿葍子炒 黃連炒 陳皮各20g 神麴炒12g 麥芽炒8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70丸(丹心).
ː<一方> 山査120g 神麴 半夏各12g 茯苓 陳皮 蘿葍子 連翹 麥芽炒各40g
爲末 別以神麴20g爲末 作糊丸服(正傳).
【大安丸】
治食積 乃痞硬 消導之劑也
山楂肉 白朮各80g 神麴 半夏 茯苓各40g 陳皮 連翹 蘿葍子炒各20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50~70丸(正傳). 
【連蘿丸】
治食積 死血 痰飮成塊 在兩脇 作痛雷鳴 嘈雜 眩暈 方見上 痞塊證
【紅圓子】 
治食積 酒積 脾積 血氣 諸般癥塊
三菱 蓬朮 靑皮 陳皮各200g 胡椒 乾薑各40g
爲末 醋煮 麪糊和 丸梧子大 礬紅爲衣 薑湯 呑下50~70丸(得效). 
【佐脾丸】
治食積
山査肉120g 連翹 陳皮 蘿葍子炒各20g 赤茯苓 半夏各4g
爲末 粥丸菉豆大 溫水 呑下50~70丸(丹心).
【麴蘗元】
治酒癖不消 腹脹 呑酸 嘔逆 不食
神麴炒 麥芽炒各40g 黃連20g 巴豆肉3粒同炒去巴豆
爲末 沸湯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70丸(得效).
【酒積丸】
治酒積
烏梅肉 黃連酒浸一宿各40g 半夏麴28g 枳實 縮砂各20g 木香16g 杏仁12g 巴豆霜4g
爲末 蒸餠和丸 菉豆大 白湯呑下8~10丸(綱目).
【治酒積方 1】甘遂4g 爲末 以猪槽頭肉40g 細切搗爛 和藥末 作一丸 濕紙裹火煨令香熟 取出 臨臥 細嚼 以酒送下(丹心).
【治酒積方 2】黃蓮 酒侵一宿焙 爲末 以橘紅葛根湯 調下4g(壽域).
【烏白丸】
治酒積消痰食
烏梅肉 生薑各160g 白礬 半夏各80g 搗勻以新瓦夾定 火焙三日夜 入神麴 麥芽 陳皮 靑皮 蓬朮 丁香皮 大卜子 枳殼各4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丸(入門).
【阿魏元】
食麪 食生果過多 不能剋化 致成積 腹痛 嘔惡 亦治肉積
阿魏酒浸化 桂皮 蓬朮 麥芽炒 神麴炒 蘿葍子 靑皮 白朮 乾薑各20g 百草霜12g 巴豆三七粒去皮油
爲末 薄糊和丸菉豆大 薑湯下20~30丸 麪傷用麪湯 呑下 生果菜傷 以麝香湯下(得效).
【阿魏丸】
治肉積 及食積成塊
阿魏40g醋煮軟 山査子 蘿葍子 神麴 麥芽 陳皮 靑皮 香附子各80g
爲末 炊餠和丸 服(丹心).
ː<一方> 阿魏 山査各40g 黃連26g 連翹20g 爲末 醋糊和 丸服 名曰【小阿魏丸】(入門). 
【三菱煎元】
治肉積 脾虛爲肉食所傷 腹滿膨痛
三菱生細剉爲末300g以醋3升石器熬成膏 神麴 麥芽並炒各112.5g 靑皮 乾漆炒 蘿葍子炒75g 杏仁 䃃砂飛硏各37.5g.
爲末 以三菱膏 和丸梧子大 薑湯下20~30丸(得效).
【妙應丹】
治飮食中蠱毒 或食水陸果瓜子 卵入腹而成虫 蛇 魚 鱉 或宿食留飮 結爲癥瘕
附子4箇28g重者 生去皮臍 剜作粗 入䃃砂 共68g重 麪裹煨宿 去麪不用 蓽撥 木香 靑皮 破故紙各140g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生薑橘皮湯下30丸(得效).   
【桂香丸】
治多食雜瓜 果子成積 腹脹氣急
桂心40g 麝香4g 爲末 飯丸菉豆大 白湯 呑下15丸(入門).
【磨積元】
治茶積 飮食減少 面黃 腹痛
陳蒼米半升 巴豆肉7粒同炒令米赤色去巴豆入靑皮 橘紅各75g
爲末 好醋 搜和爲丸 豌豆大 淡薑湯下20~30丸(得效)
【治茶積一方 1】石膏 黃芩 升麻 爲末 砂糖水 調下(綱目).
【治茶積一方 2】川椒 爲末 麵糊和 丸梧子大 茶淸下10丸(丹心).
【勝紅元】 
治血積 酒積 及婦人脾血 積氣
三菱 蓬朮並醋炒 靑皮 陳皮 乾薑炮 良薑炒各40g 香附子醋炒8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50丸(丹心)
【增味四物湯】
治血積
四物湯料 加三菱 蓬朮 乾漆炒 肉桂各等分 煎服(東垣).
【四物湯】血門轉載  治血虛諸證 通治 血病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三菱煎】
治食癥 酒癖 血瘕 氣塊
三菱 蓬朮各160g 芫花40g 同入磁器中 米醋20g浸之 封口灰火煨 令乾取出 稜朮 將芫花以餘醋炒令微焦 共焙乾 爲末 醋糊和 丸菉豆大 薑湯下15丸(入門).
ː<一方> 三菱 蓬朮各75g 靑皮 半夏 麥芽炒各37.5g 米醋6升 同煮乾焙 爲末 製法 服法 同上(得效).
【破積導飮丸】
治水積痰飮積
木香 檳榔 陳皮 靑皮 枳實 枳殼 蓬朮 三菱 半夏 神麴 麥芽 茯苓 乾薑 澤瀉 甘草各20g 白丑頭末24g 巴豆30粒去皮心膜油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50丸(綱目).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證.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點服(入門).
ː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 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阜 使之平耳用之 而胃氣和平則便止 不可常用也(丹心).
∴ 食積 平胃散 加砂仁 香附子 神麴 麥芽 入生薑 紫蘇葉煎服(得效)
∴ 過食 果菜成積者 平胃散 加丁香 麝香.爲末 熱鹽湯 調服 日三回(得效).
【對金飮子】治酒食傷 和胃消痰
陳皮12g 厚朴 蒼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
ː加乾葛8g 赤茯苓 縮砂 神麯各4g.尤好(活人心). ː乾葛 赤茯苓 半夏各4g 煎服(入門). 內傷轉載
【葛花解酲湯】治飮酒過傷 嘔吐痰涎 手足戰搖 精神昏亂 飮食減少.
葛花 縮砂 白豆寇各20g 靑皮12g 白朮 乾生薑 神麯 澤瀉各8g 人參 猪苓 茯苓 橘皮各6g 木香2g.
爲末 每12g 白湯調下.得微汗 則酒病去矣. 此盖不得已 而用之 豈可恃賴 日日飮酒 若頻服之 損人天年(東垣). 內傷轉載
【遇仙丹】治虫積
黑牽牛子半生半炒取頭末160g 三菱 蓬朮 茵陳 檳榔俱生用各20g 爲末 每藥末160g 白麪40g 皂角20g浸 揉汁煮糊
和丸梧子大 每11.25g 五更 茶淸送下 病淺者一服見效 病深者 再服 必候惡物 下盡爲度
所下之虫.曰穿心虫 曰血鱉虫 曰傳尸虫 曰肺虫 曰疾心虫 曰馬尾虫 曰積血虫 曰細虫 曰長虫 寸白虫其狀不一 或作五色 或如魚凍 此乃王經略 赴廣東 得沾 山嵐瘴氣 肚腹脹滿 百藥無效 偶得一道人 付此藥服之 下虫一條 狀如蛇長三寸餘 病乃愈(醫鑒). 虫門轉載
【香蘇散】治四時傷寒 頭痛 身疼 發熱 惡寒 及傷風 傷濕 傷寒 時氣瘟疫.
香附子 紫蘇葉各8g 蒼朮6g 陳皮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葱白二莖 水煎服(入門).  瘟疫轉載
ː多加生薑 木香煎服
【星朮丸】治喫茶成癖
牛膽南星 白朮 石羔 黃芩 芍藥 薄荷各等分
爲末 爲砂糖調成膏 津液化下 或爲丸服 亦好(入門). 入門轉載
【十棗湯】治傷寒 有懸飮 伏飮 脇下引痛
芫花微炒 甘遂 大戟炒等分
爲末 別取大棗10枚 水一盞 煎至半盞 去棗 調藥末 强人4g 弱人2g服 大便利下水 以粥補之(入門). 寒門轉載
【三花神佑丸】治一切水濕腫滿
黑丑頭末75g 大黃37.5g 芫花 甘遂 大戟各20g 輕粉3.75g
爲末 水丸小豆大 初服5丸 每服加5丸 以溫水下(宣明). 下門轉載
【芎夏湯】逐水 利飮通用
川芎 半夏製 赤茯苓各4g 陳皮 靑皮 枳殼各2g 白朮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直指). 痰飮轉載
【抵當湯】治一切瘀血 結胸譫語 潄水等證
水蛭炒 蝱虫炒去足翔 桃仁留尖各10枚 大黃蒸1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抵當丸】治蓄血在下 而無身熱 便黑 喜忘如狂 等證 但小腹滿 而尿利者 宜用此 緩以下之
水蛭 蝱虫各7箇.桃仁6箇 大黃12g 爲末 蜜和分作二丸水一盞煎一丸至7分頓服未效再服(丹心). 寒門轉載
【桃仁承氣湯】治血結膀胱 小腹結急 便黑 譫語潄水 宜此攻之
大黃12g 桂心 芒硝各7.5g 甘草 桃仁留添10枚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溫服 以瘀血盡下 爲度(丹心).  寒門轉載
【妙應丸】治虫積
檳榔48g 黑牽牛頭末12g 大黃 雷丸 石灰 蕪荑 木香 使君子各4g
爲末 用葱白煎湯 露一宿和丸粟米大 每15g 五更葱湯 呑下 取寸白虫 以石榴根皮 煎湯下 小兒服3.75g或1.88g 天明 取下虫物 此藥不動眞氣 有虫卽下 虫有積卽下 積有氣卽消 了一服見效(入門).虫門轉載
【溫白元】<一名>【萬病紫菀丸】方見下  積聚 癥瘕 痃癖 痞塊 通治藥
【萬病元】方見下  積聚 癥瘕 痃癖 痞塊 通治藥
【紫金錠】治蠱毒 挑生毒 狐狸 鼠莽 惡菌 河豚死 牛馬肉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 金石 草木 鳥獸 百虫 一切諸毒.
蚊蛤(五倍子)去虫土112.5g 山慈孤去皮焙75g 紅芽大戟洗焙56.25g 續隨子去皮油37.5g 麝香11.25g
爲末 糯米粥 和勻搗千餘杵 每一料 分作40錠 每服半錠 重者一錠 並用薄荷湯化下 ∴ 莽(망 : 풀우거질)
ː 在淨室 焚香齊戒 勿令婦人 孝服人 雞犬見之
ː 自縊落水 鬼迷驚死 心頭溫者 並冷水磨 灌卽醒 蛇犬諸惡虫傷 以酒化服 水磨塗傷處(入門). 
 :  <一名>【太乙紫金丹】【萬病解毒丹】解毒門 轉載

 積聚 癥瘕 痃癖 痞塊 通治藥493
○ 宜用溫白元 萬病元 金露元 荊蓬煎元 秘方化滯丸 三菱消積丸 寬中丸 萬應丸 延年護命丹 桃溪氣寶丸 氣寶丸(寶鑑).    
【溫白元】
治積聚 癥癖 黃疸 鼓脹 十種水氣 八種痞塞 五種淋疾 九種心痛 遠年瘧疾 及療七十二種風 三十六種尸疰 癲狂 邪祟 一切腹中諸疾.
川烏炮100g 巴豆霜 赤茯苓 皂莢灸 厚朴 人參各20g
爲末 煉蜜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丸或5丸至7丸(局方).  :  <一名>【萬病紫菀丸】(海藏)
ː治婦人積聚 有似懷孕 羸瘦困獘 或歌哭如邪祟 服此藥自愈 久病服之 則皆瀉出虫蛇 惡膿之物 乃愈(得效).
【萬病元】494
療七種癖塊 八種痞病 五種癲癎 十種疰忤 七種飛尸 十二種蠱毒 五種黃疸 十二種瘧疾 十種水病 八種大風 十二種濕痺及積聚 脹滿 久遠心腹痛 疳蛔 寸白虫久積痰飮 消瘦疲困或婦人子藏中瘀血凝滯因此斷産 服此藥 以三丸爲一劑 不過三劑 氣病悉除 說無窮無盡 故稱爲萬病元.
芍藥 川椒 肉桂 芎窮 乾薑 防風 巴豆霜 當歸 犀角鎊 桔梗 芫花醋炒 赤茯苓 人參 黃芩 黃連 桑白皮 蒲黃 前胡 大戟 葶藶子炒 麝香 細辛 雄黃 朱砂 紫菀 禹餘粮醋淬硏 甘遂 牛黃各40g 蜈蚣12節去頭足灸 芫靑28箇糯米同炒微黃色取去翔足 蜥蜴去頭尾足灸4寸 
爲末 蜜丸小豆大 溫水或薑湯下3丸 以吐利爲度(局方). ∴ 蜥蜴(석이 : 도마뱀)
【金露元】 
治腹內一切積聚 癥塊 作痛 與萬病元 同功
草烏炮 黃連各40g 生乾地黃 貝母 巴豆霜 桔梗 柴胡 紫菀 吳茱萸 菖蒲 乾薑 白茯苓 桂心 芎窮 人參 甘草 防風 厚朴 枳殼 鱉甲 川椒 甘遂各20g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丸或5丸(局方).
【荊蓬煎元】
消癥塊 冷熱積聚 破痰癖 消化宿食
三菱 蓬朮並酒浸3日,夏則1日取出 同巴豆肉38粒 石器內同炒黃色 去巴豆 却用湯浸去白各75g木香 枳殼 靑皮 茴香炒 檳榔各37.5g 爲末 麪糊和 丸菉豆大 薑湯下30~50丸(得效).  
【秘方化滯丸】
理一切氣 化一切積 久堅沈痼 磨之功 調陰陽 有補瀉之妙
三菱 蓬朮並煨各18g 半夏麴 木香 丁香 靑皮 陳皮並去白 黃連各9.5g 巴豆肉醋浸一宿熬乾22.5g 烏梅肉焙乾細末19g.  爲末 以烏梅末 入白麪少許 煮作糊和丸 黍米大 每服5~7丸至10丸 欲通利 則以熱湯下. 欲磨積 則以陳皮下 欲止泄 則飮冷水(丹心).
【三菱消積丸】
治諸般積聚
三菱酒煮240g 山査肉160g 大黃酒蒸 檳榔各120g 蓬朮醋煮 木香 陳皮 靑皮 香附子醋炒 枳實 厚朴 縮砂 神麴炒 麥芽炒 南星薑湯泡 半夏薑製 蘿葍子炒 黃連炒 桃仁 乾漆炒 甘草各4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 40~50丸(醫鑒).
【寬中丸】
治七癥八瘕 五積六聚 痃癖 氣塊 胸腹脹痛 面黃肌瘦 一切沈滯之疾
蒼朮炒 烏藥 香附子各75g 三菱 蓬朮並醋煮焙 靑皮 陳皮 乾薑炮 良薑炮 茴香炒 神麴炒 麥芽炒各4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丸(類聚).
【萬應丸】
破一切積 散一切氣 蠱 血塊 癥瘕 積聚 食積 肉積 酒積 鼓脹 浮腫 痰癖等證
䃃砂水飛 阿魏醋硏 大黃 吳茱萸 靑礞石與焰硝同煆 肉桂 木香 靑皮 玄胡索 五靈脂 茴香炒 穿山甲 蛤粉炒 乳香 沒藥 當歸 菖蒲 皂角 乾漆炒 檳榔 陳皮 枳殼 三菱 蓬朮並醋煨 丁香 良薑炒 甘遂 芫花 大戟 雄黃各9g 巴豆霜5.6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50丸(類聚).
【延年護命丹】
治36般積 24般氣及血積 虫積
大黃375g半生半醋浸切作片焙乾 黑丑頭末37.5g 蓬朮 三菱並炮 芫花 鱉甲醋灸各18.75g 陳皮9g與芫花同醋浸一宿焙乾 沒藥 乳香 輕粉各3.8g 爲末 蜜和搗千杵 每37.5g 分作4丸 細嚼1丸 溫水送下 臨臥時 明早取下惡物 爲效 3日只喫白粥 將息 忌生冷 油膩(類聚).
【桃溪氣寶丸】
治積聚 癥瘕 腹脇如抱一瓮 瘦脊露骨一切氣積 食積 大便秘澁 寒熱往來
黑丑頭末80g 大黃60g 檳榔 靑皮各40g 羗活 川芎 陳皮 茴香炒 木香 當歸各20g. 爲末 熬皂角膏和 丸薑湯下50~70丸(類聚) .
  外貼法
○ 凡積聚痞塊 用藥外貼 令消散 可用三聖膏 琥珀膏 五仙膏 貼痞膏(寶鑑).
【三聖膏】
貼積塊
風化石灰300g
爲末 瓦器炒 令淡紅色 提出候熱稍減 次下大黃末37.5g 就爐外炒 候熱減 入桂心末18.75g 略炒 入米醋 熬成黑膏 厚紙攤 開貼患處(類聚).
【琥珀膏】(丹心)
治積塊
大黃 朴硝各40g
爲末 大蒜搗爲膏 和勻作片 貼之(丹心).
ː<一方> 加麝香1.875g 名【硝黃膏】(入門) 
【五仙膏】
一切痞塊 積聚 癖疾
大黃 皂角 生薑 生葱 大蒜各300g
共搗爛 水煎取汁 去楂 再熬成膏 黑色爲度 攤絹帛上 先以鍼刺患處 後貼膏藥(回春).
【貼痞膏】495
水紅花子8g 大黃 朴硝 山梔 石灰各4g 酒酵一塊雞子大
共搗成膏 用布攤開 貼痞塊上 再用湯甁 熨手帕勒之 三日後 揭起肉黑如黙 是其效也(入門). 

  熨癥法
○ 吳茱萸3升碎之 酒和煮 熱布裹 爩癥上 冷更炒爩移 走則逐而蔚之(外臺).
  
  握藥宣積495
○ 巴豆 乾薑 白芥子 良薑 硫黃 甘遂 檳榔 各等分
爲末 飯丸 如中指頭大 早朝 先以川椒湯洗手了 痲油塗手 掌中握藥一圓 移時便瀉欲止 瀉卽以冷水洗手(得效).
  
  難治證495
○ 積聚 癥瘕 不轉動者 難治 必死.
○ 五積中 奔豚證 最爲難治 奔豚 從小腹 起上衝 咽喉 發作欲死 復還之 皆從驚恐得之 越人曰 驚者神上越也 盖奔豚病 上衝咽喉者 隨神上越 故也(仲景).
○ 抑嘗論之 醫爲病所困者 惟陰虛之難補 久積之難 除玉山自倒 陰虛之謂也 養虎遺患 久積之謂也 人之罹 此二患者 可不懼哉(丹心).
  
  單方495
牛膝  :  破癥結 及卒暴癥 腹中有如石 刺取40g 細剉 酒煎溫服 空心(本草).
三菱  :  主老癖 癥瘕 結塊 取三菱濃煎成膏 每朝 取一匕 酒服 日二(本草).
玄胡索  :  破癥癖 與三菱 鱉甲 大黃等分 爲末 酒服7.5g 效(本草).
大黃  :  破癥瘕 積聚 推陳致新 最效 大黃爲末 醋煮成膏 入蜜更煎 丸如梧子 薑湯下30丸(本草).
   :  踈風熱去積滯大黃 黑丑頭末半生半炒等分 蜜丸梧子大 茶淸下15丸 空心(本草).
商陸  :  主暴癥 腹中有物 如石痛刺若 若不治100日死.
  多取商陸根 搗爛蒸之 以布藉腹上安藥熨之冷復易自消(本草)
牽牛子  :  治五般積聚 痃癖 氣塊黑丑取頭末半生半炒蜜丸梧子大臨臥時以薑湯呑下甚妙
蒴藋  :  主暴癥 腹中堅硬如石 痛欲死 蒴藋根一小束 細切 酒一甁 浸三宿溫服五合 日三 神效(本草).    蒴藋(삭조 : 말오줌나무조 : 명아주)
續隨子  :  宣一切積滯 日服十粒 若瀉多 取薄酸冷粥 喫之卽止(本草).
桑耳  :  主血病 癥瘕 積聚 取燒爲末 酒調 服之(本草).
虎杖根  :  主癥結 暴瘕 痛欲死 取根爲麤末 酒漬飮 日三(本草).
郁李仁  :  療癖 取仁 湯浸去皮 爲細末 每7.5g 白麪搜和作燒餠 空心食之
  當快利 若不止 飮冷醋湯(本草).
白楊木  :  療癥癖 堅如石 積年不差 取東南枝 細剉五升 漬之 封口 經二宿 每服一合 日三(本草).
魚膾  :  主腹內 伏梁 痃癖 氣塊 以蒜虀薑醋 食之 鯉魚膾 尤佳(本草). 
鱉甲  :  主癥瘕 痃癖 燒黃 爲末 酒服7.5g 日二次(本草).
蚶殼黍  :  治冷氣 癥癖 能消血塊 又能消痰 <一名>瓦壟子火煆醋淬三次 爲末 醋糊和 丸薑湯呑下(入門).
黍米泔  :  患鱉瘕者 以新熟赤黍米淘 取泔汁 生服一升 不過120g 度愈(入門).
白頸蚯蚓  :  主蛇瘕 取汁服之(入門).
桃花萼  :  破積聚 花落時 取萼 和麪作燒餠 食之(子和).
桃奴  :  治伏梁 氣在心下 結聚不散 桃奴120g 爲末 空心 酒調7.5g 服之(本草).
大蒜  :  爛痃癖 可常食之(本草).
白馬尿  :  治鱉瘕 取飮之 卽消(本草).  :  癥積滿腹 諸藥不差 白馬尿 服之愈(綱目).
雄雀屎  :  主癥瘕 痃癖 伏梁 諸塊 爲末 蜜丸 空心以米飮 呑下(本草).
人尿  :  主癥積 滿腹 諸藥不差 人尿 溫服一升 空心 童子尿 尤佳(本草).

  鍼灸法 495~496
○ 奔豚 上氣心痛欲絶 急以溫湯浸手足 藪藪易之 仍灸氣海 關元 期門 章門 各百壯 中極50壯(得效).
○ 癥瘕 灸足踝後宛宛中 灸隨年壯 又灸氣海100壯 中脘200壯 (得效).
○ 癥瘕 積塊 先於塊上鍼之 甚者又於塊首一鍼 塊尾一鍼立應鍼訖 灸之又灸三里(綱目).
○ 積聚 取中脘 縣樞 脾兪 商曲 補尺澤 太谿(綱目).
○ 伏梁 取上脘 三里, 息賁 取巨厥 期門,  奔豚 取玉泉 章門(甲乙).
○ 積塊 取章門 中脘 氣海 天樞 上脘 通谷(綱目).
○ 專治 痞塊 取痞根穴 穴在13椎下各開3寸半  多灸左邊 如左右俱有 左右俱灸.
又法 用稈心量 患人足大指齊量至足後跟中 住將稈從尾骨尖 量至稈盡處 兩傍各開一韭葉許 在左灸右, 在右灸左 鍼三分 灸7壯神效.
○ 又法 於足第二指岐叉處 灸五七壯 左患灸右 右患灸左 灸後一晩夕 覺腹中響動 是驗也(入門).

 

 

                                    浮 腫496
  浮腫之因496
○ 腫者 鐘也, 寒熱氣 所鐘聚也(醫鑒).
○ 諸濕腫滿 皆屬於脾土(內經 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 三陰結 謂之水 <註>曰 三陰結 謂脾肺之脈 俱寒結也 脾肺寒結 則氣化爲水(內經 陰陽別論篇 第七).
○ 下焦溢 爲水, <註>曰 下焦爲分注之所, 氣窒不瀉 則爲溢水(內經 宣明五氣篇 第二十三).
○ <問>曰少陰 何主腎?, 腎 何以主水?  對曰 腎者 至陰也, 至陰者 盛水也, 肺者 太陰也, 少陰者 冬脈也, 故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問>曰 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對曰 腎者 胃之關也, 關閉不利 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上下溢於皮膚 故爲胕腫, 胕腫者 聚水而生病也(內經 水熱穴論篇 第六十一 ).
○ 胕腫 謂皮肉俱腫 按之陷下泥 而不起也(內經).
○ 陰陽氣道不通 四海閉塞 三焦不瀉 津液不化 水穀幷行腸胃之中 別于廻腸 留于下焦 不得滲 膀胱則下焦脹 水溢則爲水脹(靈樞 五癃津液別 第三十六).
○ 水腫 由脾虛濕勝 凝肺滲道, 水漬妄行 故通身面目手足 皆浮而腫 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 擧手卽滿 是也, 或腹大如鼓 而面目四肢不腫者 名曰脹滿 又名鼓脹, 皆脾土濕熱爲病, 腫輕而脹重也(丹心).
○ 腎熱 傳於膀胱 熱盛逆於脾胃 脾虛而不能制腎水 脾主四肢 故流走而身面 皆腫也. 若加喘者 重也, 何以然? 腎水勝而克退脾土 反勝心火 . 又勝肺 肺爲心克 故喘也(錢乙).
○ 久喘 久瘧 久痢, 羸悴之餘, 皆患此病(入門).

  浮腫微兆496
○ 諸有水氣者 微腫 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 何以言之? 『岐伯』曰 水者陰也, 目下 亦陰也, 腹者 至陰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 必使目下腫也(內經 評熱病論篇 第三十三).
○ 目裏微腫 如臥蠶起之狀 曰水(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頸脈動 喘疾咳曰水(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足脛腫 曰水(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視 人之目窠上微壅 如蠶新臥之狀 其頸脈動 時咳 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 風水 膚脹也, 鼻頭色 微黑者 有水氣(靈樞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
○ 腰脊者 身之大關節也 肢脛者 人之管以趨翔也, 莖垂者 身中之機 陰精之候 津液之道也 故飮食不節 喜怒不時,津液內溢 乃下流於睾 血道不通 目大不休 俛仰不便 趨翔不能 此病榮 然有水也(靈樞 刺節眞邪 第七十五).
 
  浮腫形證496
○ 水病 下爲䯒腫大 腹上爲喘呼 不得臥者 標本俱病 故肺爲喘呼 腎爲水腫 肺爲逆不得臥(內經 水熱穴論篇 第六十).
○ 濕勝則濡泄 甚則水閉胕腫(內經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
○ 水病有五種
一曰 風水 其脈自浮 外證 骨節疼痛 惡風
二曰 皮水 脈亦浮 外證 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
三曰 正水 其脈沈遲 外證 自喘
四曰 石水 其脈自沈 外證 腹滿不喘
五曰 黃汗 其脈沈遲 身發熱 胸滿四肢 頭面腫久不愈 必致癰膿,
<又>曰 久則肌肉潰爛 陰囊 足脛水出(仲景).
○ 又有五藏水
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氣 不得臥 煩而躁 其陰大腫
肝水者 其腹大 不能自轉側 脇下腹中痛 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通
肺水者 身腫小便難 時時鴨溏
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氣 小便難
腎水者 其腹大 臍腫 腰痛 不得溺 陰下濕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而黃瘦(仲景).
○ 其狀目胞上下微腫 如裹水 通身浮腫 咳喘 怔忪 股間淸凉 小便澁黃 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 擧手卽滿 是浮腫也(直指).
○ 又有陽水 陰水
陽水 多外因涉水冒雨 或感風 寒 署 濕, 其證 先腫上體,肩背手臂熱,渴而二便閉
陰水 多內因飮水 及茶酒 飢飽勞役 房勞, 其證 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身凉,大便利(入門).
○ 不煩渴 大便溏 小便不赤澁 此爲陰水(正傳).
○ 又曰石水者 腎水停在臍下, 小腹腫大 結硬如石 故云石水
○ 肺水者 流溢皮膚遍身皆腫, 但腹如故不滿亦不渴
○ 水蠱者 水毒之氣 結聚於內 令腹漸大 動搖有聲 常欲飮水 皮膚麤惡(類聚).
○ 朝寬暮急 血虛, 暮寬朝急 氣虛. 朝暮急 血氣俱虛(丹心).

  脈法497
○ 脈得諸沈當責有水,身體腫重(仲景).
○ 水病 脈洪大者 可治, 微細者 不可治. 水病 腹大如鼓, 脈實者生, 虛者死(脈經).
○ 水氣 得沈脈則逆 此陰脈也(東垣).
○ 水氣 浮大宜 沈細則愈而復作.
○ 上氣浮腫 浮滑 可安, 微細 難療(得效).
○ 水腫 脈多沈伏
○ 病陽水 兼陽證脈 必沈數, 病陰水兼陰證 脈必沈遲(正傳).
○ 沈伏相搏 名曰水, 陽虛陰實 爲水 必矣(三因).

  水腫治法497
○ 治腫脹大法 宜補中 行濕 利小便,
以人蔘 白朮爲君, 蒼朮 陳皮 茯苓爲臣, 黃芩 麥門冬爲使 以制肝木, 少加厚朴 以消腹脹, 氣不運 加木香 木通, 氣下陷 加升麻 柴胡 此補中治濕湯方也(丹心).
○ 治浮腫 宜以辛散之, 以苦泄之, 以淡滲利之, 使上下分消, 其濕正所謂 “開鬼門 潔淨府”, 開鬼門者 謂發汗也, 潔淨府者 利小便也(東垣).
○ 夫爲腫之水 乃腐濁之氣, 滲透經絡 流走谿谷 灌入隧道 血亦因之而化水 欲藉脾土 以制之, 導腎氣以利之, 殊不知脾病 則金氣衰, 木寡於畏而來侮土, 脾欲不化之職, 肺氣下降, 滲道開通, 使敗濁之氣 稍淸者 復回而爲氣 爲血 爲津液, 甚者 在上爲汗, 在下爲尿, 以漸而分消矣(丹心).
○ 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 當利小便 宜五苓散方見寒門 澤瀉散 神助散.
            腰以上腫 當發汗乃愈 宜麻黃甘草湯 越婢湯 防己茯苓湯(仲景).
○ 陽水 宜八正散方見小便 或人蔘敗毒散方見寒門 加麻黃 防風 黃芩 梔子服
   陰水 宜實脾散 胃苓湯 復元丹(諸方).
○ 他病久則皆能變水 因雨濕而浮腫 宜平胃散方見內傷 加白朮 赤茯苓 草豆蔲 且服導滯通經湯(寶鑑).
○ 飮水過多而浮腫, 宜胃苓湯方見大便 加減胃苓湯 退腫塌氣散(聖惠).
○ 久喘後水氣 宜分氣飮 葶藶丸
○ 久瘧變水氣 宜黃甲丸方見瘧門 退黃丸方見血門
○ 久痢變水氣 宜加味腎氣丸 或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加炮附子久服
○ 瘧痢後 通用五皮散(入門).
○ 水蠱證 黃米丸 漆雄丸 靑木香元方見前陰(入門).
○ 瀉濕泄水 宜三花神祐丸方見下門  煨腎丸 神助散(入門).
○ 瘡疥變水腫 宜赤小豆湯(入門).
○ 水腫 泄瀉 宜葶藶木香散 大橘皮湯(丹心).
【補中治濕湯】
通治水病 補中行濕
人蔘 白朮各4g 蒼朮 陳皮 赤茯苓 麥門冬 木通 當歸各3g 黃芩2g 厚朴 升麻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林).
【澤瀉散】
治水腫 二便澁
澤瀉 赤茯苓 枳殼 猪苓 木通 檳樃 黑牽牛頭末 各等分,
爲末 生薑葱白湯 調下7.5g(入門).
【神助散】
治遍身水腫,喘急 小便澁
黑丑頭末12g 葶藶子炒8g 椒目6g 猪苓 澤瀉 木香各4g.
爲末 先以漿水一盞, 葱白三莖, 煎至半盞, 入酒半盞 調藥12g, 絶早面東 服如人行十里久 以漿水煮 葱白粥 入酒5合熱啜 當利小便三四升 隔日再服. 須斷塩味 及房室3年(直指).
【麻黃甘草湯】
治腰上浮腫
麻黃12g 甘草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溫覆 令出汗 不汗再服(仲景).
ː有人患 氣促 積久不差 遂成水腫 服此湯 卽效(得效).
【越婢湯】
治腰上浮腫 咳喘
麻黃12g 蒼朮8g 石膏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服(綱目).
【防己茯苓湯】
治皮水 上體腫
赤茯苓12g 防己 黃芪 桂枝各6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綱目).
【實脾散】
治陰水發腫,先實脾土
厚朴 白朮 木瓜 草果 大腹子 附子炮 白茯苓各4g 木香 乾薑炮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復元丹】
夫心腎眞火 能生脾肺眞土 今眞火旣虧 不能滋養眞土 故土不制水 水液妄行 三焦不瀉 樞機不運 腫脹滿溢 喘息奔急 股冷舌乾 不能正偃 小便不通
澤瀉100g 附子炮80g 木香 茴香炒 川椒 獨活 厚朴 白朮略炒 橘皮 吳茱萸 桂心各40g 肉豆寇煨 檳樃各20g 爲末 糊丸梧子大 紫蘇湯下50丸,
此藥 世傳累驗 其間君臣佐使 與造物同妙 當屛去諸藥一日三服 且禁慾絶鹹 半年(得效).
【導滯通經湯】497~498
治雨濕 腫滿者
赤茯苓 澤瀉各8g 陳皮 桑白皮 白朮 木香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許魯齊> 因霖雨所傷 肢體浮腫 大便溏 腹脹腸鳴 時痛 飮食減少 脈弦細而緩 此脾胃虛弱 而濕氣盛也 先服平胃散(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 薑棗湯 點服(入門)) 加白朮 赤茯苓 草豆蔲 諸證皆愈止 有四肢浮腫 用此藥全愈(寶鑑).
【退腫塌氣散】498
治積水 驚水 或飮水過多 積於脾 故四肢腫 而身熱
赤小豆 陳皮 蘿葍子炒各8g 甘草4g 木香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丹心).
【分氣飮】
治腫脹 喘急
桔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 大卜皮 枳殼 半夏麴 蘇子炒 蘇葉各4g 草果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葶藶丸】
治肺氣喘促 面目浮腫
葶藶子 防己 木通 杏仁 貝母各40g
爲末 蒸棗取肉和 丸梧子大 桑白皮湯下50丸(入門).
【加味腎氣丸】(丹心)
治腎虛 不能行水 以致浮腫
附子炮75g 白茯苓 澤瀉 肉桂 牛膝 車前子炒 山藥 山茱萸 牧丹皮各40g 熟地黃20g
爲末 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 米飮下70丸 或100丸(丹心).
【黃米丸】
治水蠱
乾絲瓜一棒 去皮 剪碎和 巴豆肉14粒 同炒 以巴豆色黃爲度 去巴豆 入陳倉米 如絲瓜之多少 同炒朱黃色 去瓜取米 爲末 水丸梧子大 每湯下100丸 數服卽愈. 盖絲瓜 如人脈絡引巴豆之氣 入皮膚也(入門).
【漆雄丸】
治水蠱
眞生漆40g 鍋內熔化麻布絞去滓復入鍋內熬乾 雄黃40g
爲末 兩藥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每4丸 麥芽煎湯 呑下(入門).
【煨腎丸】
治脾虛 邪水流注腰膝 浮腫而痛
甘遂生20g 木香37.5g
上爲末 每4g 猪腰子一枚 剜開去筋膜 糝藥在內 薄荷葉裏定 外用濕紙四五重 慢火煨熟 臨臥細嚼 溫酒送下 利去黃水爲度(丹心)
【五皮散】
因他病變作 水腫浮虛
大腹皮 茯苓皮 生薑皮 桑白皮 陳皮各6g
上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赤小豆湯】 
治年少 氣血俱熱 生瘡疥 變爲腫滿
赤小豆 猪苓 桑白皮 防己 連翹 澤瀉 當歸 商陸 赤芍藥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得效).
【葶藶木香散】
治水腫 腹脹 小便赤 大便滑泄
滑石120g 白朮 葶藶子 猪苓 赤茯苓各40g 木香 澤瀉 木通 桂皮 甘草各20g
爲末 白湯調下11.25g(正傳).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攻 心腹脹滿 幷水腫 小便不利 大便滑泄
滑石12g 陳皮6g 白朮 赤茯苓 猪苓 澤瀉各4g 桂皮 檳榔各3g 木香2g 甘草灸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水煎服(必用).
【五苓散】治太陽證入裏,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 每8g 白湯調下.或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寒門轉載
【退黃丸】治黃疸 水腫腹脹 溏泄等證
靑礬75g鍋內熔化 入陳黃米4升 用醋拌勻 慢火炒 令烟盡 入平胃散225g同炒 少頃 去火毒.
爲末 醋糊丸梧子大 每70丸 空心臨臥米飮下 忌糯米 油 麪 生冷硬物.
ː此方 卽周益公【陰隲丸】盖靑礬 乃銅之精液  用醋製 以平肝  愈於鍼砂  如服鍼砂 必忌塩而後復發, 靑礬則不忌 塩不復發(入門).  :  黃疸轉載
ː平胃散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 薑棗湯 點服(入門).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內傷虛證一切.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ː<一方>黃芪6g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升麻 柴胡各2g.加黃栢1g以滋腎水,加紅花1g入心養血(醫鑑)
ː.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 以補之心火 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 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 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內傷轉載
【八正散】治膀胱熱 小便癃閉不通
大黃 木通 瞿麥 萹蓄 滑石 梔子 車前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燈心4g ,空心 水煎服(局方). 小便轉載
【人蔘敗毒散】治傷寒時氣 發熱頭痛 項强 肢體煩疼 及傷風咳嗽 鼻塞聲重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薄荷少許 水煎服(醫鑒).
ː本方 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 名曰【人蔘羗活散】 ː加荊芥穗 防風等分, 名曰【荊防敗毒散】
ː腰以上浮腫者 加麻黃 防風 黃芩 梔子服 寒門轉載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 等證. ∴ 五藏轉載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 薑棗湯 點服(入門).
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 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阜 使之平耳用之 而胃氣和平 則便止 不可常用也(丹心).
∴ 他病 久則皆能變水 因雨濕而浮腫 加白朮 赤茯苓 草豆蔲(寶鑒).
【胃苓湯】治脾胃濕盛 泄瀉腹痛 水穀不化
蒼朮 厚朴 陳皮 猪苓 澤瀉 白朮 赤茯苓 白芍藥各4g 肉桂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醫鑒).
【加減胃苓湯】治浮腫 方見下 浮腫通治藥
【黃甲丸】治瘧母成塊 久不愈
朱砂 阿魏 穿山甲酥灸 檳榔各20g 雄黃 木香各10g
爲末 泡黑豆去皮 搗成泥和 丸梧子大 空心薑湯下50丸(醫鑒). 瘧門轉載
【靑木香元】治寒疝 及膀胱疝氣 腫氣
黑丑頭末120g 破故紙 蓽澄茄 檳榔各80g 靑木香40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50丸(入門).
ː<一法> 靑木香元200粒 斑苗7箇 同炒令微香 以磁器盖之 候冷去猫每50丸 茴香酒 呑下.
盖疝屬肝 故借猫以治風(入門). 前陰寒疝藥 轉載
 
  十水證498
一曰 靑水 先腫左右脅腫起 根在肝 用大戟  二曰 赤水 先腫舌根腫起 根在心 用葶藶子
三曰 黃水 先腫腰腹腫起 根在脾 用甘遂    四曰 白水 先腫脚腫起 根在肺 用桑白皮
五曰 黑水 先腫腎腫起 根在腎 用連翹      六曰 玄水 先腫面腫起 根在外腎 用芫花
七曰 風水 先腫四肢腫起 根在骨 用澤瀉.   八曰 石水 先腫腎腫起 根在膀胱 用藁本.
九曰 高水 先腫小腹腫起 根在小腸 用巴豆  十曰 氣水 或盛或衰 根在大腸 用赤小豆(本事).
【十水丸】
治十種水氣 上十證 看病根源除 一味倍多爲君 餘九味等分 修製焙爲細末 蜜丸梧子大 以赤茯苓湯 呑下 三丸或五丸 日二三服. 忌食生冷 油膩鹹塩 及猪魚酒麵一百二十日. 神助散亦可方見上(本事).  
 
  結陽證498
○ 內經(陰陽別論 第七)曰 結陽者 腫四肢.
<註>曰 素嘗氣疾 濕熱加之 氣濕熱爭 故爲腫也. 邪氣漸成 正氣漸微 陽氣衰少 致邪代正氣 不宣通故四維發腫 諸陽受氣於四肢也. 今人見手足關節腫痛 全以爲風治者誤矣 犀角湯主之(正傳).
【犀角湯】
治結陽證 四肢腫閉
 犀角 玄參各4g 升麻 木通 連翹 柴胡各3g 沈香 射干 麥門冬 甘草各2g 芒硝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氣分證 血分證499
○ 氣爲飮膈 痞滿腹鳴 骨痛冷痺 則曰氣分 亦曰水分.
○ 經脈不行 血化爲水 四肢紅腫 則血分 皆水氣之少由作也.
○ 氣分 宜桂朮湯, 血分 宜桂苓湯(直指). 詳見婦人門
【桂朮湯】
治氣分
桂皮6g 白朮 麻黃 細辛 甘草各4g 枳殼 乾薑各3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直指).
【桂苓湯】
治血分
桂皮 赤茯苓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蓬朮 三菱 桑白皮 檳榔 蒼朮 大卜皮 瞿麥 靑皮 陳皮 甘草各2g 葶藶子 大黃煨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直指).
  婦人産前産後浮腫 詳見婦人門
   子腫615 婦人門轉載
○ 孕婦 因胎中有水多 於五六個月 以致遍身浮腫 腹脹喘急 或腹大異常 高過心胸 氣逆不安 若不治 損其胎 宜用鯉魚湯, 因傷食 鯉魚粥 又茯苓湯 防己湯 全生白朮散 亦佳.
○ 或頭面不腫 兩脚微浮 甚則自脚面腫 至膝退 足指間 有黃水出者 謂之子氣 亦曰自脆脚 平胃散 加赤茯苓 桑白皮煎服(入門).
【鯉魚湯】
治子腫
白朮 赤茯苓各8g 白芍藥 當歸各6g 橘紅2g
剉作 一貼 先取鯉魚一箇 修事如食法 水煮 取淸一盞半 入藥及薑七片 煎至一盞 空心 溫服 以水盡  腫消爲度(良方). ː修事法 可去脊上兩筋 及黑血毒 故也(本草轉載 : 編者).
【茯苓湯】(醫鑒)
治子腫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白朮 赤茯苓 澤瀉 條芩 梔子炒 麥門冬 厚朴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醫鑒).
【防己湯】
治子腫
桑白皮 赤茯苓 紫蘇葉各8g 防己6g 木香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醫鑒).
【全生白朮散】
治子腫
白朮40g 生薑皮 大腹皮 陳皮 茯苓皮 桑白皮各20g
爲末 每7.5g米飮調下(正傳).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丹心).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取8g 薑棗湯點服
∴ 或頭面不腫 兩脚微浮 甚則自脚面腫 至膝退 足指間 有黃水出者 謂之子氣 亦曰 自脆脚 平胃散 加赤茯苓 桑白皮煎服(入門).
【子腫一方】
治子腫
山梔子仁炒
爲末 每4g 米飮調服 不拘時(正傳). ː桑白皮20g 赤小豆3合 水煎服 治子氣(入門).

  産後浮腫 623 婦人門轉載
○ 産後浮腫 此由敗血 循經流入四肢 故也 血行腫消卽愈 或敗血停 蓄血化爲水 而浮腫 宜大調經散 小調經散 正脾散(良方).
○産後浮腫 必大補氣血爲主 四君子湯 加蒼朮煎服 忌峻利之劑 或用五味白朮散.
○産後風腫 水腫 宜用澤蘭散(丹心).
【大調經散】
治産後浮腫 喘急 尿澁
黑豆炒40g 茯神20g 琥珀4g 爲末 烏頭 紫蘇葉煎湯 調下8g(良方).
【小調經散】
治産後浮腫
當歸40g 桂心 赤芍藥各20g 沒藥 琥珀 甘草各8g 細辛 麝香各2g
爲末 每4g 溫酒 入薑汁調服(良方).
【正脾散】
治産後通身浮腫
蓬朮炮 便香附子 陳皮 茴香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8g 燈心木通煎湯調下(正傳).
【四君子湯】
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氣少
人蔘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
ː <方氏>曰 人蔘補肺扶脾, 白朮 健脾燥濕, 茯苓 降氣滲濕, 甘草 補胃和中(局方).
∴ 産後浮腫 必大補氣血爲主 四君子湯 加蒼朮煎服. 忌 峻利之劑 或用五味白朮散.
【五味白朮散】(丹心)
治産後浮腫 宜補中導水行氣
白朮12g 陳皮6g 木通 川芎 赤茯苓各4g
剉作一貼 入水煎 呑下 與點丸方見下25丸(丹心).
【淸金丸】
治肺火
片芩酒炒 爲末 粥丸白湯下20~30丸(海藏). <一名>【與點丸】(海藏).
【澤蘭散】
治産後風腫水腫
澤蘭 防己各等分 爲末 每8g 溫酒 或醋湯調下(丹心).  以上 婦人門 轉載
 
  不服藥自去水方499
○ 用丹房奇術 塗臍膏 消河餠
【丹房奇術】
治腫脹 不服藥 自去水
巴豆硏去油12g 水銀 輕粉各8g 硫黃生4g 同硏成餠 先用新綿600g 布臍上 次以餠掩之 外用帛縛
如人行3~5里許 自然瀉下惡水 待下3~5次 去藥 以粥補佐(醫鑒).
ː久患者 隔日取水一餠 可救20~30人(活人).
ː<一方> 治水蠱 商陸根赤者 杵爛貼臍上 以帛縛定水 自小便出(丹心).
【塗臍膏】
治水腫小便絶少
地龍生硏 猪苓 甘遂 鍼砂各20g
爲末 擂葱涎調成膏 敷臍中 若一寸以絹帛 束之 以小便多爲度 日兩易之(得效).
【消河餠】
治水腫膨脹
大田螺4箇 大蒜5箇 車前子末12g.
硏成餠 貼臍中 以帛縛之 少時 尿出卽愈(醫鑒).

  浮腫通治藥499
○ 宜加減胃苓湯 四苓五皮湯 集香湯 實脾飮 沈香琥珀丸 三仁丸 椒豉元 海金砂散(諸方).
○ <一方> 治外腎腫大 莖物水泡 通明方. 木香流氣飮 加白芷 木通 紫蘇葉 煎湯呑下 靑木香元100粒效(直指).
○ 又方 腫滿後 作瘡 或發水疱 成瘡 是脾土崩壞 眞平胃散細末 淸油調付 濕則乾糝立愈(得效)
【加減胃苓湯】
治浮腫
蒼朮6g 陳皮 澤瀉 白朮 赤茯苓 木瓜 山査肉 縮砂各3g 香附子薑汁炒 大卜皮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燈心一團 水煎服(醫鑒).
【四苓五皮湯】
治浮腫
桑白皮 陳皮 地骨皮 茯苓皮 生薑皮 大卜皮 蒼朮 白朮 澤瀉 猪苓 靑皮 車前子炒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辨疑) .
【集香湯】
治虛腫 先用此 以透關絡 然後審證療之
木香 藿香 川芎 赤茯苓 檳榔 枳殼 甘草各12g 沈香 丁香各8g 乳香6g 麝香1字
粗末 每15g薑三片 紫蘇5葉 煎服空心(直指).
【實脾飮】(回春)
治水腫 膨脹
蒼朮 白朮 厚朴 赤茯苓 猪苓 澤瀉 縮砂 香附子 枳殼 陳皮 大卜皮 木香(別磨水取汁)各3g
剉作一貼 入燈心一塊 煎去滓 調木香水 服之(回春).
【沈香琥珀丸】
治水腫 尿澁
葶藶子炒 郁李仁 沈香各60g 琥珀 杏仁 蘇子 赤茯苓 澤瀉各2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麝香爲衣 每30丸 至50丸 以蘿葍子 煎湯下(辨疑).
【三仁丸】(得效)
治水腫 喘急 大小便不利
郁李仁 杏仁 薏苡仁各40g
爲末 糊丸梧子大 米飮下40~50丸(得效).
【椒豉元】
治浮腫神方
椒目4g 豉二七粒 巴豆1箇去皮心熬
硏細 滴水和 丸菉豆大 溫水 呑下3丸 或5丸 以微注爲度 氣盛者 巴豆或2箇或3箇(活人心).
【海金砂散】
治脾濕太過腫脹 喘急
黑丑頭末60g1/2炒1/2生 白朮40g 甘遂20g 海金砂12g
爲末 每7.5g 煎倒流水一盞 食前調下(東垣).
【通明方】
治外腎腫大 莖物水泡 通明方
木香流氣飮 加白芷 木通 紫蘇葉煎湯 呑下 靑木香元(黑丑頭末120g 破故紙 蓽澄茄 檳榔各80g 靑木香40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50丸(入門))100粒效(直指).
 : 【木香流氣飮】治 諸氣痞痛 或 腫脹
陳皮 藿香各6g 靑木香 靑皮 厚朴 香附子各4g 麥門冬 白芷 沈香 白朮 肉桂 木通 檳郞 蘇葉 草果 甘草各3g 大腹皮 木瓜 人蔘 蓬朮 丁香皮 半夏 赤茯苓 石菖蒲各2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正傳).
【靑木香元】治寒疝 及膀胱疝氣 腫氣.
黑丑頭末120g 破故紙 蓽澄茄 檳榔各80g 靑木香40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50丸(入門).
ː<一法> 靑木香元200粒 斑苗7箇同炒令微香 以磁器盖之 候冷去猫 每50丸 茴香酒 呑下. 盖疝屬肝 故借猫以治風(入門).  前陰寒疝藥 轉載
【又方】腫滿後 作瘡 或發水疱 成瘡 是脾土崩壞 宜平胃散 細末 淸油調付 濕則乾糝 立愈(得效).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反胃等證.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點服(入門)
ː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阜 使之平耳用之而胃氣 和平則便止 不可常用也(丹心).
五藏 胃病治法 轉載

  可治不治證499~500
○ 凡浮腫 陰囊軟者 可治(入門).
○ 患腫人 腹上以手按之有窩者 可治(醫鑒).
○ 腫滿善證 男從上而從下, 女從下而從上 所患未久 漩利腫退 喘定則愈矣(得效).
○ 男從 脚下腫而上 女從頭上腫500而下 皆不治 男從脚下 女從頭上腫起 皆爲逆 陰陽微妙如此(入門).
○500 大凡 虛腫 起於腹而後 散於四肢者 可活, 先起於四肢而後 歸於腹者 不治.
○ 至若蠱脹而肚上有靑筋. 腹滿 而大便滑泄. 久瘧而轉 作虛浮.
○ 與夫唇黑 傷肝, 缺盆平 臍突 傷脾, 足心平 傷腎, 背平 傷肺, 皆爲不治之證.
○ 或肉硬 或手掌平 皆不治(直指).
○ 唇腫 齒黑者 死. 卒唇腫而蒼黑者 死, 掌腫無紊者 死. 臍腫凸出者 死. 缺盆平者 死.
陰囊 莖俱腫者 死. 脈絶口張 足腫者 死. 足趺腫 膝如斗者 死(正傳).
○ 凡水腫大 喘氣麤不食 乃腎水盈溢 上行 傍浸於肺也 不治(得效).

  禁忌法500
○ 凡水腫 惟忌塩 雖毫末許 不得入口 若無以爲味 卽水病去後 宜以醋少許 調和飮食 不能忌塩 勿 服藥 果欲去病 切須忌塩(得效).
○ 尤忌 鍼刺犯之 流水而死.  凡水腫 極忌甘藥 助濕作滿(入門).
○ 病嗽 及水 全宜禁塩(本草).

    單方500 (20種 有桑白皮飮 二氣散 雞醴飮).
桑柴灰汁  :  桑柴灰水淋 取淸汁煮 赤小豆作粥常服 大下水脹(本草).
桑白皮  :  治水腫 喘急 桑白皮150g 靑梁米4合同煮爛 取淸飮 名【桑白皮飮】(入門).
白朮  :  治四肢腫滿 白朮120g 剉大棗3枚 右水煎服日2~3(綱目).
澤瀉  :  逐膀胱 三焦停水 或剉煎服 或爲末 白湯調下日2~3(本草).
葶藶子  :  治頭面手足虛腫 又治水氣喘急
  葶藶子隔紙炒 爲末 棗肉和 丸小豆大 麻子煎湯下10丸日3(東垣).
  ː治水腫 葶藶120g 爲細末 防己末160g 綠頭鴨切頭瀝血 於臼中令血盡 納藥末
  和鴨頭 更搗五千杵 丸如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10丸 此藥利小便 如神(本草).
商陸  :  能瀉十種水病 取白色 生根細切 雜生鯉魚煮作羹湯 服之(本草).
牽牛子  :  治水氣 蠱脹
  白丑 黑丑頭末各取7.5g 大麥麪150g 和作燒餠 臨臥 茶淸嚼下 降氣爲驗 名曰【二氣散】(正傳).
  ː水屬腎 行腎之水無 如黑牽牛 取細末 入於猪腎 慢火煨熟 而溫酒嚼下 則借腎入腎
  兩得其便惡 水旣泄 不復泛溢矣(直指).
萆麻子  :  治十種水氣 五蠱 瘴氣
  萆麻子去殼 用麻布包壓去油 薄攤在木杓乃仰 放在鍋中 水面上 以盖合住煮20餘沸
  以藥無白色爲度 取出 每服22.5g滾水化開 空心 溫服 不過1~3劑 以小便大利爲效(醫鑒).
郁李仁  :  治水腫 腹脹 喘急 大小便秘澁 郁李仁40g 硏取汁 薏苡仁末2合和煮竹食之(入門).
  ː又方 郁李仁1合 爲末 和麪作燒餠 與喫卽大便通利 氣便差(本草).
鯉魚  :  治水腫 脚滿 氣急 鯉魚肉375g 葱白一握 麻子1升取汁煮作羹入塩豉 薑椒 調和空心 食之(入門)
  ː又方 大鯉魚 取肉 赤小豆2升 以水1斗同煮 取2升許 汁去滓 分2服 當下利卽差(本草).
螻蛄  :  治十種水病 腫滿 喘促 生土蛄1箇 手足全者 硏細 入縮砂末 等分 老酒調下(直指).
  ː又方 五月五日 取螻蛄 不以多少 不可見日焙乾 每一病以七箇爲度
  先用七箇 頭治上 次用腹治中 次用 足治下 皆爲末 空心 好酒調下(丹心).
黑豆  :  治浮腫 黑豆1升 水5升 煮取3升汁去滓 納酒5升 更煮 取3升 去滓 分3服 不差 再合服之(本草).
赤小豆  :  治水腫 下水氣 和桑白皮 或通草 煮服之(本草).
  ː又方 赤小豆5合 葫1頭 生薑12g並碎 白色商陸1條切 同水煮豆爛湯成 去葫薑商陸
  只細嚼豆 空腹食之 旋旋啜汁 令盡 腫立消 便止(本草).
冬瓜  :  水病 初得危急 冬瓜不限多少 任喫神效 或取汁服 久病忌之(綱目).
苦?瓤  :  治浮腫下水 取白瓤實捻如大豆粒 以綿裹煮1沸 空心服7枚
  水自出 不止大瘦 乃差3年內愼口味
  ː苦? 須擇用細理潔淨者 不爾有毒(綱目).
雞屎  :  治水腫 氣腫 濕腫 皆效. 乾雞糞1升炒黃 好淸酒3椀淬下 煮作1椀 濾去滓. 令飮之
  少頃 腹中大轉動作 鳴從大便利 下於膝脚及臍上下 先作皺起其腫 漸消
  病未盡 再服1劑 以田螺2枚 滾酒 淖熟食之卽止 名【雞醴飮】(醫鑒).
靑頭鴨  :  治十種水病垂死 靑頭鴨1隻 治如食法 和米幷五味煮令極熱 作粥
  空腹食之 白鴨亦好(本草). ː鴨頭 能利水而凉血 故也(入門).
蝦蟆  :  治水腫 鼓脹 如神. 大蝦蟆1箇 以縮砂7粒 推入其口 使呑入腹 用罐子盛塩泥封固 炭火煆通紅烟  盡 取出候冷 去泥 硏爲末 作1服 或酒 或陳皮湯 送下 候撒屁多乃效 卽下【金蟾散】也(本草).
  ː又方 治水腫 脹滿 㿗蝦蟆2~3枚 裝在雄猪肚內 酒煮1伏時 去蝦蟆 將肚與酒食盡 大便屁 如雷 或    水下其腫自消(醫鑒).
猪肝  :  治浮腫 脹滿 猪肝1具 細切 以醋洗蒜虀食之 又以熟水煮 單喫亦可(本草).
猯肉  :  治十種水 不差 垂死 猯肉300g切粳米3合 水3升 入葱椒薑豉 作粥 食之(本草).
  ː又作羹臛 食之 下水大效(本草).
 
  鍼灸法501
○ 四肢及面 皆浮腫 灸水分 氣海 卽消
○ 水腫 惟得 鍼水溝餘穴則鍼之 水盡卽死 庸醫 多爲人鍼水分 殺人多矣. 惟灸水分 最爲要穴
盖此穴能分水使妄行 有人患水腫 灸水分與氣海 翌日面如削矣(資生).

 


                                       脹 滿501
  脹滿之源 501
○『帝』曰 脹者 焉生 何因而有?, 『岐伯』曰 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並脈循分肉 行有逆順 陰陽相隨 乃得天和五藏 更始四時 有序五穀 乃化然後 厥氣在下 榮衛留之 寒氣逆上 眞邪相攻 兩氣相搏 乃合爲脹也. 榮氣循脈 衛氣逆 爲脈脹, 衛氣並脈循分 爲膚脹(靈樞   脹論 第三十五).
○ 凡人 七情內傷 六淫外侵 飮食失節 房勞致虛 脾土之陰受傷 轉輸之官失職 胃受水穀 不能運化 故陽自升 陰自降 而成天地不交之否 於是淸濁相混 隧道壅塞 氣化濁血 瘀鬱爲熱 熱留而久 氣化成濕 濕熱相生 遂成脹滿 經曰 鼓脹是也. 以其外雖堅滿 中空無物 有似乎鼓, 其病膠固 難以治療 故又名曰蠱 若虫侵蝕 有蠱之義(丹心).
○ 飮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五藏 入五藏 則䐜滿閉塞(內經太陰陽明論篇 第二十九)
○ 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 <註>曰濁氣謂寒氣也 寒氣在上 聚而不散則成脹(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 足太陰之脈病 腹脹 足陽明之脈病 亦腹脹(靈樞 經脈 第十 ).
○ 太陰所至爲畜滿 脾爲陰中之太陰 無陽則不能化五穀 乃大寒 爲脹滿 故<脈經>云 胃中寒則脹滿  此之謂也(東垣).
○ 凡脹初起 是氣 久則成水 治比水腫 更難. 盖水腫 飮食如常, 鼓脹 飮食不及 常病根深痼 必3~5年而後成
治腫氣 補中行濕足矣, 治脹 必補中行濕 兼以消導 更斷塩醬 音樂妄想 不責速效 乃可萬全(入門).

  脹滿形證501
○ 中滿腹脹者 其面目 四肢不腫 而腹肚脹起 中空似鼓者 是也(綱目).
○ 臍腹四肢悉腫者 爲水. 但腹脹 四肢不甚 腫者 爲蠱, 蠱卽脹也(本事).
○ 腹滿 䐜脹 支膈胠脅下 厥上冒 過在足太陰 陽明(內經  五藏生成篇 第十).
○ 脹 有虛 實,
虛脹 陰寒爲邪 吐利不食 時脹時減 按之則陷而軟
實脹 陽熱爲邪 身熱咽乾 常脹內痛 按之不陷而硬(入門).
○ 腹滿 按之不痛 爲虛, 痛者 爲實 可下之, 腹脹時減 復如故 此爲寒 宜溫之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須當下之(仲景).

  脈法501
○ 其脈大堅 以濇者 脹也(靈樞 脹論 第三十五).
○ 脈盛而緊 曰脹(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脹滿 脈弦 脾制於肝, 洪數 熱脹, 遲弱 陰寒, 浮爲虛滿, 緊則中實, 浮則可治, 虛則危急(脈訣).
○ 關上脈虛 則內脹, 遲而滑者 脹 虛而緊澁者 脹, 或弦而遲 或浮而數 皆脹也(正傳).
○ 諸氣 脹滿 浮大可療 虛小難保(得效).

  脹病有七501
○ 夫脹者 皆在于藏府之外, 排藏府而郭 胸脇脹 皮膚 故命名脹(靈樞 脹論 第三十五).
○ 脹病 亦謂鼓脹 其脇痛 面黑 是氣鼓, 脇滿 小腹脹 滿身上有血絲縷 是血鼓, 噯氣作酸 飽悶腹脹 食鼓, 惡寒 手足厥冷 瀉去淸水 是水鼓, 胸腹脹滿 有塊 如鼓者 是痞散成鼓(回春).
○ 脹有 ①寒脹 ②熱脹 ③穀脹 ④水脹 ⑤氣脹 ⑥血脹 ⑦蠱脹
① 寒脹者 腹滿濡 時減 吐利厥冷, 宜溫之(得效).
② 熱脹者 以陽幷陰 則陽實, 陰虛陽盛 生外熱, 陰虛生內熱 脈必浮數 浮則爲虛 數則爲熱 陰虛不能宣導 502飮食如故 腹中脹滿者 爲熱脹(得效).
③ 穀脹 失飢傷飽 痞悶停酸 朝則陰消陽長 穀氣易行 故能食, 暮則陰長陽消 穀氣難化 故不能食 是爲穀脹(直指)
④ 水脹 脾土受濕 水漬於腸胃而溢於皮膚 漉漉有聲 怔忪 喘息 是爲水脹(直指).
⑤ 氣脹 七情鬱結 氣道壅塞 上不得降 下不得升 身體腫大 四肢瘦削 是爲氣脹(直指).
⑥ 血脹 煩燥潄水 迷妄驚狂 痛悶嘔逆 小便多 大便黑 婦人多有之 是爲血脹(直指).
⑦ 蠱脹 以其外雖堅滿 中空無物 有似乎鼓 其病膠固 難以治療 故又名曰蠱 若虫侵蝕有蠱之義(丹心)
☆蠱脹은 原文에는 없으나 著者補完, 脹滿의 分類에 있어서
<得效方>에서는 病因論的인 側面에서 寒과 熱로, <直指方>에서는 穀 水 氣 血의 4種으로,
<丹溪>가 蠱脹을 主張한 것을 合하여 7種의 脹滿으로 記載하였다(著者註).
      
  脹滿治法502
○ 適寒凉者 脹下之 則脹已 中滿者 瀉之于內 諸腹脹大 皆屬於熱,
大槪 寒脹多 而熱脹少也(內經 五常政大論篇 第七十).
○ 鼓脹 宜補中行濕 此脾虛之甚 必須遠音樂 斷厚味 大劑人蔘 白朮,佐以陳皮 茯苓 蒼朮之類(丹心).
○ 治法 理宜補脾 又須 養肺金以制木 使脾無賊邪之慮 滋腎水 以制火, 使肺得淸化之令 却塩味 以防助邪 斷妄想 以保母 氣無有不安 醫者 不察病源 急於取效 病者 苦於脹急 喜行裏藥 以求一時之快 殊不知寬得一日半日 其脹愈甚 病邪甚矣 眞氣傷矣,去死不遠, 此病之起, 固非一年根深蔕固 欲取速效 自求禍耳 知王道者 可與語此也(丹心).
○ 凡腹脹 須用薑製厚朴 初得是氣脹 宜行氣踈導之劑, 木香 檳樃 枳殼 靑皮 陳皮之類, 久則成水脹 宜行濕裏水之劑, 蒼朮 白朮 茯苓 澤瀉 防己之類(正傳).
○ 肥人腹脹 是濕 宜蒼朮 茯苓 滑石 澤瀉, 瘦人腹脹 是熱 宜芩連 梔子 厚朴.
○ 色白人 是氣虛, 宜人蔘 白朮 白茯苓 陳皮(正傳).
○ 中滿比脹稍輕 俗云 倒飽 是也 詳見內傷(入門).
○ 脹 有①穀脹 ②水脹 ③氣脹 ④血脹, 又有 ⑤寒脹 ⑥熱脹 ⑦蠱脹
  ① 穀脹 宜雞失醴散 大異香散
【雞失禮散】
治穀脹,朝食則不能暮食,又治,氣脹 水脹 及蠱脹
雞失白乾者 大黃 桃仁各等分 爲末 每7.5g, 薑湯 調服(宣明).
 :  <一方>羯雞屎 1升炒黃色, 細末 百沸湯3升淋汁 每取1大盞 調木香 檳榔末各3.75g 空心服 以平爲期 <名>曰【雞失醴飮】(正傳).
【大異香散】
治穀脹 亦治氣脹
三菱 蓬朮 靑皮 陳皮 藿香 半夏麴 桔梗 益智仁 香附子 枳殼各4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入門).
  ② 水脹 宜防己椒藶丸 木香散 椒豉丸方見浮腫
【防己椒藶丸】
治水脹 凡脹病腹滿 口舌乾燥 此腸胃間 有水氣也
防己 椒目 葶藶子炒 大黃各3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白湯呑下10丸 日3(仲景).
【木香散】
治水脹
木香 大戟 白丑頭末各等分
爲細末 取猪腰子一隻 批片糝藥末7.5g在內煨熟 空心 細嚼 溫酒送下 如食右腰子 則搨右臂, 食左腰子 則搨罪臂而臥, 如末全愈 則於肚上滿塗, 甘遂末 却飮, 甘草湯 則便去(易老).
【椒豉丸】=【椒豉元】治浮腫神方 (活人心). 浮腫轉載.
椒目4g 豉二七粒 巴豆一箇去皮心熬, 硏細 滴水和 丸菉豆大 溫水 呑下3丸 或5丸 以微注爲度, 氣盛者 巴豆 或2箇或3箇
  ③ 氣脹 宜三和湯 分心氣飮 氣鍼元 金蟾散
【三和湯】
治氣脹 大小便不利
白朮 陳皮 厚朴各4g 檳榔 紫蘇葉各3g 木通 大卜皮 白茯苓 枳殼 海金砂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綱目).  :  <一名>【絜矩三和湯】(正傳).
【分心氣飮】
治七情痞滯 通利大小便 淸而踈快.
蘇葉5g 甘草3g 半夏 枳殼各2.5g 靑皮 陳皮 木通 大腹皮 桑白皮 木香 赤茯苓 檳榔 蓬朮 麥門冬 桔梗 桂皮 香附子 藿香各2g 燈心4g(10莖) 剉作一貼 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直指).
【氣鍼元】
專治氣膨
薑黃 靑皮各40g 木香丁香 胡椒 全蝎 肉豆蔲煨各20g 爲末 蘿葍子7.5g爛硏 和勻 用紅酒 生薑汁各少許 煮糊和 丸梧子大 以紫蘇葉 陳皮煎湯下40~50丸(得效) .
【金蟾散】
治氣鼓如神
大蝦蟆一箇 以縮砂推入其口 使呑入腹 以滿爲度 用泥罐封固 火煆通紅烟盡 取出候冷 去泥
細硏末 爲一服 或酒或陳皮湯調下 候撒屁多 乃見其效(醫鑒).
  ④ 血脹 宜人蔘芎歸湯 散血消腫湯 桃奴丸
【人蔘芎歸湯】
治血脹 是瘀血凝聚 成脹滿也
川芎8g 當歸 半夏各6g 蓬朮 木香 縮砂 烏藥 甘草各4g 人蔘 桂皮 五靈脂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紫蘇葉4片 水煎服(直指).
【散血消腫湯】
治血脹 煩燥潄口 與上(是瘀血凝聚成脹滿也)
人蔘芎歸湯同 而無烏藥 有芍藥耳(入門)
川芎8g 當歸 半夏各6g 蓬朮 木香 縮砂 芍藥 甘草各4g 人蔘 桂皮 五靈脂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紫蘇葉4片 水煎服(入門).
【桃奴丸】502~503
治血脹 及婦人月經不通 漸成脹滿 與男子血蠱病同
桃奴 猳鼠糞 玄胡索 肉桂 香附子 五靈脂 縮砂 桃仁各等分
爲末.每11.25g溫酒調下(正傳).   :  或醋糊和 丸梧子大 醋湯下30~50丸(俗方).
  ⑤ 寒脹 宜中滿分消湯 溫胃湯 順氣木香散 厚朴橘皮煎
【中滿分消湯】503 
治中滿 寒脹 大小便不通
益智仁 半夏 木香 赤茯苓 升麻各3g 川芎 人蔘 靑皮 當歸 柴胡 生薑 乾薑 蓽澄茄 黃連 黃芪 吳茱萸 草豆蔲 厚朴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溫胃湯】
治胃氣虛冷 脹滿 食不下.
乾薑炮6g 附子炮 半夏麴 厚朴 人蔘 陳皮 甘草灸 當歸 川椒炒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直指).
【順氣木香散】
治寒脹 心腹刺痛 面黃肌瘦 或泄瀉
縮砂 丁香皮 良薑 乾薑炮 肉桂 陳皮 厚朴 桔梗 茴香炒 蒼朮炒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ː 或爲末 塩沸湯 點服(直指).
【厚朴橘皮煎】
治傷冷 腹肚䐜脹 如覆栲桃 喘息奔急
厚朴120g 枳殼 乾薑 良薑各48g 靑皮 陳皮 肉桂 全蝎各28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生薑橘皮湯下30~50丸(得效) .
⑥ 熱脹 宜七物厚朴湯 枳殼剉散 中滿分消丸
【七物厚朴湯】
治熱脹
厚朴12g 枳實6g 大黃 甘草各4g 桂心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煎服(得效).
【枳殼剉散】
治熱脹
厚朴 枳殼 桔梗各8g 大黃蒸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薑五棗二 水煎服(直指).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 鼓脹 及氣脹 水脹 只治熱脹 不治寒脹
厚朴40g 人蔘 白朮 薑黃 黃芩 黃連 枳實 半夏各20g 知母16g 澤瀉 陳皮各12g 白茯苓 縮砂 乾生薑各8g 猪苓 甘草各4g. 爲末 水浸 蒸餠和 丸梧子大 熱湯下100丸(丹心).
  ⑦ 蠱脹 宜消蠱湯 消脹飮子 諸蠱保命丹
【消蠱湯】
治氣作蠱脹 但腹脹 而四肢 頭面不腫.
半夏 蘿葍子炒 甘草灸各4g 紫蘇莖葉 縮砂 肉豆蔲 枳殼 靑皮 陳皮 三菱 蓬朮 檳榔 官桂 白豆蔲 蓽澄茄 木香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煎服(直指).
【消脹飮子】
治蠱脹 單腹脹
猪苓 澤瀉 人蔘 白朮 赤茯苓 半夏 陳皮 靑皮 厚朴 紫蘇葉 香附子 縮砂 木香 檳榔  大卜皮 木通 蘿葍子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直指).
【諸蠱保命丹】
治蜘蛛蠱脹
肉蓯蓉112.5g 靑礬 紅棗 香附子各600g 麥芽900g並爲末
先將蓯蓉棗礬 入罐內同火煆 烟盡 和藥末 糊丸梧子大 每20~30丸 食後酒下.
 :  勞單腹 腫大而四肢極瘦者 <名>曰【蜘蛛蠱】. <古方> 雖有八物湯 去地黃 倍參朮 加黃連 厚朴 及諸蠱保命丹蝦蟆煮肚法 然此皆脾氣虛極 眞藏已傷病也 不治(入門).

  脹滿通治藥503
○ 宜半夏厚朴湯 廣朮潰堅湯 濟生紫蘇子湯 大正氣散 四香散 撞關飮子 沈香飮 分消湯 四聖丸 木香檳樃丸 四炒枳殼丸 木香分氣丸 消脹元 木香消脹元 蓽澄茄元(諸方).
【半夏厚朴湯】
通治脹滿諸證.
半夏4g 厚朴 神麴各3g 蘇木 紅花 三菱 當歸稍 猪苓 升麻 肉桂 蒼朮 白茯苓 澤瀉 柴胡 陳皮 生黃芩 草豆蔲 生甘草 木香 靑皮 吳茱萸 黃連 乾生薑各2g 桃仁7箇 昆布少許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廣朮潰堅湯】
治中滿 腹脹內有積聚 堅硬如石 大小便澁滯
半夏6g 黃連 厚朴 黃芩 益智仁 草豆蔲 當歸各4g 陳皮 靑皮 神麴 澤瀉 柴胡 甘草各2g 蓬朮 升麻 吳茱萸各1g 紅花0.8g. 剉作一貼入薑三水煎服.
ː服此藥 中滿減半止 有積塊 乃服 半夏厚朴湯(東垣).
【濟生紫蘇子湯】503
治憂思 傷脾肺 心腹膨脹 喘促 胸滿 腸鳴 大小便不利 脈虛 緊而澁
白朮8g 蘇子 人蔘各4g大卜皮 草果 半夏 厚朴 木香 陳皮 枳殼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正傳).
【大正氣散】504
治風寒暑濕 所傷成脹滿
白朮 蒼朮 陳皮 厚朴 藿香 半夏各4g 枳殼 檳榔各3g 桂枝 乾薑 甘草各2g.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得效).
【四香散】
治脾氣 血氣 血蠱 氣蠱 水蠱 石蠱 腫脹似稍箕
木香 沈香 乳香 甘草各10g 川芎 胡椒 陳皮 人蔘 白飯各20g 桂心 乾薑 縮砂 茴香各40g 大茄焙200g
細末 每7.5g陣米飮 調下(入門).
【撞關飮子】
治脹滿 用此衝開關格 使脹自消
香附子8g 烏藥 厚朴各4g 縮砂3g 三菱 白豆蔲 甘草各2g 丁香 沈香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
 :  又爲末 紫蘇湯 調下7.5g(入門).
【沈香飮】
治腹脹氣喘 坐臥不得
蘿葍子炒硏8g 沈香 木香 枳殼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得效).
【分消湯】
治中滿 成鼓脹滿悶
蒼朮 白朮 陳皮 厚朴 枳實 赤茯苓各4g 香附子 猪苓 澤瀉 大卜皮 縮砂各3g 木香1g
剉作一貼 入薑二片燈心一團 水煎服(回春).
【四聖丸】
治小兒心腹虛脹
全蝎炒37.5g 胡椒 木香 靑皮去白各10g
爲末 飯和作丸菉豆大 薑湯下5~7丸.
 :  腹脹 由脾胃虛 氣攻作也 肺與脾 爲子母 肺主目胞腮腫 四肢黃色
用塌氣丸 漸消之 塌氣丸 卽四聖丸 去木香 靑皮也(錢乙).
 : 【塌氣丸】治目胞腮腫 四肢黃色. 全蝎炒37.5g 胡椒10g 爲末 飯和作丸菉豆大 薑湯下5~7丸(錢乙).
【木香檳樃丸】
踈導三焦 通利大小便 下濕痰凝滯 則脹滿自消 最爲神效
半夏麴 皂角酥灸去皮弦子 郁李仁各80g 木香 檳榔 杏仁麩炒 枳殼 靑皮各40g
爲末 別以皂角160g浸漿水搓揉熬膏去滓入煉蜜少許 和丸梧子大 薑湯下50~70丸(局方).
【四炒枳殼丸】504
治氣血凝滯 成鼓脹 積聚
枳殼米泔浸去瓤切片160g分作四分
一分(卽枳殼40g) 蒼朮40g 以水同煮 乾炒黃色 去蒼朮, 一分(卽枳殼40g) 蘿葍子40g 以水同煮 乾炒黃色 去蘿葍子, 一分(卽枳殼40g) 茴香40g 以水同煮 乾炒黃色 去茴香, 一分(卽枳殼40g) 乾漆40g 以水同煮 乾炒黃色 去乾漆 香附子醋浸炒80g 三菱 蓬朮各80g童便並浸一宿 次日 用去殼巴豆30粒 同水煮 乾炒黃色 去巴豆不用 爲末 用前同炒蒼朮 蘿葍子 茴香 乾漆同煮取汁 好醋一椀 打麪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70~90丸(回春).
【木香分氣丸】
治脾胃不和 腹脇膨脹 痰嗽喘急 飮食不化
木香 檳樃 靑皮 蓬朮 乾生薑 當歸 薑黃 玄胡索 白朮 枳殼 三菱 赤茯苓 陳皮 肉豆寇
爲末 麪糊和 丸小豆大 薑湯呑下30~50丸(丹心). ∴ 分量이 없슴.
【木香分氣丸】拔萃方 丹溪心法附餘(上) p311 轉載
善治脾胃不和 心腹脇脹 兩脇膨脹 胸膈注滿 痰嗽喘急 刺心 乾嘔 咽喉不利 飮食不化 並皆治之 有效
木香 檳樃 靑皮去心 蓬莪朮 乾生薑 當歸 薑黃 玄胡索 白朮 枳殼麩炒 荊三菱濕紙裹煨香 赤茯苓 陳皮去白 肉豆寇各等分, 秋冬 加丁香炒 爲末 白麪糊和 丸小豆大 每服30~50丸 生薑湯 下. 忌生茹 馬齒莧.
【消脹元】
快氣寬中 除脹消食
黑丑頭末 蘿葍子炒 木香 檳樃各等分
爲末 滴水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30~50丸(大成).  :  <一名>【小檳樃元】(得效).
【木香消脹元】
治脹滿
蘿葍子炒80g 陳皮 大卜子 枳殼 桑白皮 蘇子炒 香附子各40g 檳樃20g 木香10g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或棗湯下50~70丸(類聚).
【蓽澄茄元】
治痞滿 脹滿 氣脹
蓽澄茄 白豆寇 縮砂 靑皮 蘿葍子 木香30g 肉豆寇 茴香 桂皮 丁香各15g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陳皮湯下30~50丸(直指).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504
○ 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曰 淸氣在下 則生飱泄 濁氣在上 則生䐜脹.
<註>曰 濁氣寒氣也. 寒在上焦 則水穀精微之氣 不能運化 鬱結而爲脹滿.
○ 一人 患脹 夜分尤甚 脈弦而細 正是濁氣在上 生䐜脹也 先灸中脘穴名 引胃中生發之氣 上行陽道 後以木香順氣湯 服之 良愈(寶鑑).
○ 吳茱萸湯 沈香交泰丸 亦治此證(丹心).
【木香順氣湯】504~505
脹滿
厚朴 白茯苓 澤瀉 半夏各4g 蒼朮3.2g 靑皮 陳皮各2.4g 草豆寇 人蔘 當歸各2g 益智仁 吳茱萸 木香 乾生薑 升麻 柴胡 甘草各1.5g
剉作一貼入薑三水煎服(寶鑑).
ː 經曰 留者行之 結者散之 以柴胡 升麻之 苦平 行少陽 陽明二經 發散淸氣 運行陽分爲君 以生薑 半夏 草豆寇 益智仁之 辛甘大熱 消中寒爲臣, 以厚朴 木香 蒼朮 靑皮之 苦辛大溫 通順滯氣 當歸 人蔘 陳皮之 辛甘溫 調理榮衛 滋養中氣 氣之薄者 陽中之陰, 茯苓 甘草 澤瀉之氣薄 導引濁陰之氣 自天而下 故以爲佐 濁氣不降 以苦泄之吳茱萸 苦熱泄之者也 故以爲使 氣味相合 散之 泄之 上之 下之 使淸濁之氣 各安其位也(資生).
【吳茱萸湯】505
治濁氣在上 生䐜脹 又陰盛生寒 腹滿䐜脹 常如飽 不欲食飮
吳茱萸 厚朴 官桂 乾薑各4g 白朮 陳皮 川椒炒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  或爲末 每7.5g 薑湯點服(類聚).
【沈香交泰丸】
治濁氣在上生䐜脹
吳茱萸 大黃酒浸各40g 厚朴20g 沈香 白朮 陳皮各12g 白茯苓 澤瀉 當歸 木香 靑皮各8g.
爲末 湯浸蒸餠和 丸梧子大 溫水下70~80丸(丹心).
 
  傷寒熱病腹滿 詳見寒門

  脹滿乃眞臟病也505
○ 脹滿 由脾虛之極 乃眞臟病也 如反胃 勞瘵 亦然 皆眞臟病也.
凡人之病 眞臟 不病則五行相生相制 以適於平 雖不服藥而自愈. 如火克傷金 則有水以制之 有土以生之. 如木克土 則有金以制之 有火以生之. 所謂亢則害承迺制也 雖然亦有惡藥忌 醫而誤之者 盖正氣與病邪 不相兩立一勝則一負 灸則病劇 正脫而不免於死 然則有病 不服藥 可乎 不用醫 可乎(丹心).

  脹滿泄瀉505
○ 腹脹 經久忽瀉數升 晝夜不止 服藥不驗 乃爲氣脫 最難救 取益智仁濃煎湯 服之立愈(入門).

  外敷法505
○ 治積聚 脹滿 血蠱等病 宜外敷神膏 及外敷藥.
【外敷神膏】
治積聚 脹滿 血蠱等病
大黃 朴硝各160g 麝香4g 爲末 每75g 和大蒜搗成膏 敷患處(入門).
【外敷藥】
治腹脹硬如石
先用熱水 嚼甘草嚥下 次用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等分爲末 醋調 遍塗腹上 神效(得效).       

  可治不治證505
○ 脹滿 得之未久 或脹或消 腹皮稍軟 不泄不喘 隨治隨差
  若臍心突起 利後腹脹急 久病羸乏 喘息不得安 名曰脾腎俱敗 不治(得效)
○ 腹脹 身熱 脈大 是一逆也.
○ 腹鳴而滿 四肢淸泄 其脈大 是二逆也.
○ 腹大脹 四末淸 脫形 泄甚 是三逆也.
○ 腹脹 便血 其脈大時絶 是四逆也.並不治(靈樞 玉版 第六十).
○ 腹滿 咳逆 不得小便不治.
○ 腹大滿而下泄 不治(得效).
○ 脹滿 或兼身熱 或兼如瘧 皆不可治(綱目).
○ 久病 羸乏 卒然脹滿 喘息不得與 夫臍心突起 或下利頻頻 未見一愈者 耳(直指)

  單方505 (14種)
厚朴  :  治腹脹乃結者散之 神藥也(湯液).
  ː 有人 心腹脹滿 只以厚朴細剉 薑製 每取20g 或28g薑7片 同煎服滓 又煎服5~6次卽愈(資生).
  ː 腹脹 必少佐以厚朴者 盖其味辛 能散以氣聚上焦 故也(丹心).
大戟  :  治脹 取大棗1斗 置鍋內 與大戟同水煮熟 故大戟不用 旋旋吃棗 無時棗盡 卽效(易老).
鸕鶿屎  :  治脹滿 取屎炒黃色 作末每4g 溫水 調下 卽效.
  ː 雷公云 體寒腹大 全賴鸕鶿 是也(本草).
蝦蟆  :  治蠱脹 取一箇去內腸 入螻蛄7枚 新瓦上焙焦乾 爲末 糊丸酒服(綱目).
雞屎  :  治穀脹 及諸脹 取屎白炒黃湯 漬之 取淸汁服之(本草).
黑豆  :  和桑柴灰汁 煮服下水 鼓腹脹效(本草).
赤小豆  :  下脹滿 以桑柴灰水煮 作粥常服(本草).
紫蘇莖葉  :  治心腹脹滿 煮作飮 如茶 常服(本草).
蔓靑子  :  治心腹脹 取一合 搗爛水1升 和硏濾 取汁一盞 頓服 或自吐或利 或汗腹中自寬(本草).
蘿葍子  :  治脹滿 炒硏水煮 如茶 常服妙(本草).  :  蘿葍 取子陳根煮服 亦佳(俗方).
大麥麵  :  治脹 常食最佳 大麥飯亦好(俗方).
桑枝茶  :  下氣消脹 常服最佳(本草).  :  或和赤豆 作粥 亦良(本草).
烏牛屎  :  治久患氣脹 取熱屎 空心服1升 日1服 氣散卽止(本草).
椒目  :  治水蠱 能行水 作末 溫水 調4g服之(本草).

    鍼灸法
○ 腹中膨脹 取內庭. 水蠱 取偏歷. 鼓脹 取臍上下左右 各刺2寸2分.
○ 單蠱脹 取水分 鍼入2寸半 或灸50壯.
○ 脹滿 取足三里瀉之. 凡脹 皆取三里 是脹之要穴也.
○ 又 取中脘 氣海 或鍼 或灸(綱目).
                                      消  渴506
  消渴之源506
○ 內經(陰陽別論篇 第七)曰 二陽結 謂之消,
<註>曰 二陽結 謂胃及大腸 俱熱結也. 腸胃藏熱 則喜消 水穀也.
○ 手陽明大腸 主津液, 所生病 熱則目黃 口乾 是津液不足也, 足陽明胃 主血, 所生病 熱則消穀 善飢 血中伏火 是血不足也, 結者 津液不足, 結而不潤 皆燥熱爲病也(東垣).
○ 消者 燒也, 如火烹燒物 理者也(入門).
○ 心移寒於肺 爲肺消 肺消者 飮一溲二 死不治.
<註>曰 金受火邪 肺藏消爍 氣無所持 故飮一而溲二也(內經 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
○ 心移熱於肺 傳爲膈消,
<註>曰 心肺兩間中 有斜膈膜, 膈膜下際 內連於橫膈膜 故心熱入肺 久久傳化內 爲膈熱消渴 而多飮也(內經 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
○ 癉 成爲消中,
<註>曰 癉 謂消 熱病也 多飮數溲 謂之熱中, 多食數溲 謂之消中(內經 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七)
○ 凡消癉 肥貴人則膏梁之疾也 此人因數食甘美而多肥 故其氣上溢轉爲消渴.
<註>曰 食肥則腠理密 而陽氣不得外泄 故肥 令人內熱. 甘者 性氣和緩 而發散逆 故甘 令人中滿 然內熱 則陽氣炎上 炎上 則欲飮而嗌乾 中滿 則陽氣有餘 有餘 則脾氣上溢 故轉爲消渴(內經 通評虛實論篇 第二十八).
○ 喜渴者 由心熱也. 心主便汗 便汗出多 則腎中虛燥 故令渴
凡夏月渴而多汗出 多則小便少 冬月不汗 故小便多 皆平人之常也(聖惠).

  消渴形證506
○ 渴病有三 曰消渴 曰消中 曰消腎.
○ 熱氣上騰 心虛受之 心火散漫 不能收斂 胸中煩燥 舌赤唇紅. 此渴引飮 常多小便數而少 病屬上焦謂之消渴.
○ 熱蓄於中 脾虛受之 伏陽蒸胃消穀善飢 飮食倍常 不生肌肉. 此渴亦不甚煩 小便數而甛 病屬中焦謂之消中.
○ 熱伏於下 腎虛受之 腿膝枯細 骨節痠疼 精走髓虛 引水自救 飮水不多 隨卽尿下 小便多而濁 病屬下焦 謂之消腎.
○ 自消腎而析之 又有五石過度之人 眞氣旣盡 石熱獨留 陽道興强 不交精泄 謂之强中 消渴輕也. 消中 甚焉 消腎 又甚焉 若强中 則其斃可立待也(直指).
○ 上消者 肺也 又謂之膈消 多飮水而少食 大便如常 小便淸利.
○ 中消者 胃也 渴而飮食多 小便赤黃.
○ 下消者 腎也 小便濁淋 如膏油之狀 面黑耳焦 而形瘦(易老).
○ 渴而多飮 爲上消 消穀善飢 爲中消 渴而尿數 有膏油 爲下消(綱目).
○ 五藏六府 皆有津液 熱氣在內 則津液竭少 故爲渴. 夫渴者 數飮水 其人必頭目眩 背寒而嘔 皆因裏虛故也(類聚).
○ 飮水而安睡者 實熱也 飮水少傾 卽吐者 火邪假渴耳(入門).

  脈法506
○ 消渴 脈實大病久 可治 ,脈懸小堅病久 不可治(內經 通評虛實論篇 第二十八).
○ 消渴 脈當得緊實而數 反得沈濇而微者 死(難經).
○ 消渴 脈數大者 活, 細小浮短者死(脈訣).
○ 心脈 滑爲渴 滑者 陽氣勝也. ː心脈 微小 爲消癉. ː脈數大者 生, 沈小者 死(脈經).
○ 心脈滑甚爲喜渴(聖惠).
○ 趺陽脈 數 胃中有熱 卽消穀引飮 大便必堅 小便卽數(仲景).
○ 消渴脈 宜數大 忌虛小(醫鑒).
   
  消渴有三506 ∴ 消渴證治라고 하는 것이 編制상 좋을 것임  :  編者
○ 上消者 舌上赤裂 大渴引飮 膈消是也 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卽人蔘白虎湯也 方見寒門 治能食而渴.
若不能食而渴 宜加味錢氏白朮散 又麥門冬飮子 降心湯 人蔘石膏湯 淸心蓮子飮 和血益氣湯 生津養血湯 黃芩湯 皆治上消.
○ 中消者 善食而瘦 自汗 大便硬 小便數 所謂癉 成爲消中者 是也 調胃承氣湯方見寒門 加減三黃丸主之. 又蘭香飮子 生津甘露湯 順氣散 人蔘散 黃連猪肚丸 藕汁膏 皆可用.
○ 下消者 煩燥引飮 耳輪焦乾 小便如膏 腿膝枯細 所謂焦煩 水易虧者 是也 六味地黃丸主之方見虛勞 又 宜人蔘茯苓散 加減八味元 加減腎氣丸 補腎地黃元 鹿茸丸(諸方).
○ 養肺 降火生血爲主 分上中下治之(丹心).
○ 三消 多屬血虛 不生津 液宜以四物湯方見血門爲主治.
ː 上消 加人蔘 五味子 麥門冬 天花粉 煎入牛乳汁 生地黃汁 生藕汁 酒客生葛根汁調服.
ː 中消 加知母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ː 下消 加黃栢 知母 熟地黃 五味子(丹心).
ː消渴病 小便反多 如飮水1斗 小便亦1斗 腎氣丸主之(仲景).
【人蔘白虎湯】治能食而渴
卽白虎湯(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 加人蔘4g 水煎服(丹心). 寒門轉載
【白虎湯】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ː本方 加人蔘4g 名曰【人蔘白虎湯】.本方 加蒼朮4g 名曰【蒼朮白虎湯】(丹心).
【加味錢氏白朮散】506
治消渴 不能食 又治消中 善飢
乾葛8g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藿香 甘草各4g 木香 柴胡 枳殼 五味子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麥門冬飮子】507
治膈消
麥門冬8g 知母 天花粉 人蔘 五味子 葛根 茯神 生地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竹葉10片 水煎服(丹心).
【降心湯】
治心火上炎 腎水不濟 煩渴引飮 氣血日消
天花粉8g 人蔘 遠志 當歸 熟地黃 白茯苓 黃芪蜜炒 五味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棗二 水煎服(得效).
【人蔘石膏湯】
治膈消
石膏16g 知母9g 人蔘7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保命).
【淸心蓮子飮】
治心火上炎 口乾煩渴 小便赤澁
蓮子8g 赤茯苓 人蔘 黃芪各4g 黃芩 車前子炒 麥門冬 地骨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和血益氣湯】(東垣) 
治消渴 小便數 舌上赤脈 肌體枯瘦
黃栢酒洗 升麻各4g 生地黃酒洗 黃連酒洗各3g 石膏 杏仁 桃仁各2.5g 知母 防己 羗活各2g 當歸稍 柴胡 麻黃根 生甘草 灸甘草各1g 紅花少許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生津養血湯】
治上消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麥門冬各4g 川芎 黃連 天花粉各3g 知母 黃栢並蜜炒 蓮肉 烏梅 薄荷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
【黃芩湯】(回春)
治上消
片芩 梔子 桔梗 麥門冬 當歸 生地黃 天花粉 乾葛 人蔘 白芍藥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以上 上消治方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 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仲景).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水煎服(入門).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證大熱 大實 大滿宜急下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剉作一貼水二大盞 先煎枳實 厚朴至一盞乃下大黃煎至70%去渣入芒硝再一沸溫服(入門).
【小承氣湯】治傷寒裡證小熱 小實 小滿宜緩和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各6g.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三一承氣湯】治嘔吐大便秘三陽結而不通上爲噎膈 反胃.
甘草12g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各6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煎至半去渣入芒硝再一沸溫服(得效).
【桃仁承氣湯】治血結膀胱 小腹結急 便黑 譫語潄水.宜此攻之.
大黃12g 桂心 芒硝各8g 甘草4g 桃仁留尖10枚. 剉作一貼水煎入芒硝溫服以瘀血盡下爲度(丹心) ∴ 承氣湯 綜合
【加減三黃丸】 治三焦積熱∴ (註 消渴門에서 火門을 參考하라고 하였으나 加減三黃丸은 없고 “積熱 宜用加減三黃元 方見消渴”로 記載되여 있고 三黃元과 三黃湯의 處方이 記載되어 있어서 모두 轉載한다 : 編者) 
【三黃湯】治三焦積熱  大黃煨 黃芩 黃連各6g剉作一腹水煎服(宣明)
【三黃元】治三焦積熱 大黃煨 黃芩 黃連 各等分爲末蜜丸.梧子大熟水下30~50丸空心(宣明)
【蘭香飮子】
治消渴善食 而瘦二便結數
石膏12g 知母6g 生甘草 防風各4g 灸甘草 人蔘 蘭香葉 連翹 白豆蔲 桔梗 升麻各2g 半夏1g
爲末 蒸餠糊 調成餠 晒乾爲末 每7.5g淡薑湯 調下(入門).
【生津甘露湯】
治消中 能食而瘦 大便燥 小便數
石膏 草龍膽 黃栢各4g 柴胡 羗活 黃芪 酒知母 酒黃芩 灸甘草各3g 當歸身2g 升麻1.5g 防風 防己 生地黃 生甘草各1g 杏仁10箇 桃仁5箇 紅花少許
剉作一貼 水二盞 煎至1盞 加酒一匙 稍熱服 不拘時  :  <一名>【淸凉飮子】(東垣).
【順氣散】
治消中 能飮食 小便黃赤 以此微利 至不飮食而愈
厚朴10g 大黃8g 枳實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丹心).
【人蔘散】
治消中
滑石75g 寒水石 甘草各37.5g 石膏18.75g 人蔘9.38g
爲末 每取7.5g 溫水 調下(子和).
【黃連猪肚丸】
治消渴 消中 亦治强中證
猪肚一箇 黃連18.75g 麥門冬 知母 瓜蔞根各150g 四味爲末
入猪肚內 以線封口 置甑中 蒸爛於石臼中 令搗爛 入蜜少許 作丸梧子大 米飮下100丸(正傳).
【藕汁膏】
治胃熱消中
藕汁(白藕尤佳) 生地黃汁 牛乳汁和黃連 天花粉末 佐二薑汁 白蜜爲膏
以匙抄取 徐徐留舌上 以白湯下 日4次(丹心).
【六味地黃元】治虛勞 腎氣衰弱 久新憔悴 寢汗發熱 五藏齊損 瘦弱虛煩 骨蒸痿弱 脈沈而虛
熟地黃300g山藥 山茱萸各150g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塩湯 空心 呑下五七十丸
ː血虛陰衰 : 熟地黃爲君, 精滑 : 山茱萸爲君, 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 : 白茯苓爲君
  小便淋澁 : 澤瀉爲君, 心氣不足 : 牧丹皮爲君, 皮膚乾澁 : 山藥爲君(正傳).
ː此藥專補左尺腎水兼理脾胃少年水虧火旺陰虛之證最宜服之.
ː凡人年幼 被誘慾太早者 根本受傷 及禀賦薄者 劚喪之過 隱諱不敢實告 以致元氣虛憊或遺精盜汗 神疲力怯 飮食不生肌肉 面白五心發熱 夏先惡熱 冬先怕寒 腰疼膝重 頭暈目眩
故曰 水一虧則火必勝 火動則肺金受剋 而痰嗽作矣 或勞汗當風 面生粉刺 則虛損成矣. 宜服 此藥 可保無虞(回春).
∴  劚(촉 : 깎을)  虛勞 腎虛藥轉載
【八味丸】治命門火不足 陽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空心溫酒 或塩湯下五七十丸. 若 加五味子 名曰腎氣丸(仲景).  
【加減八味丸】補腎水 兼補命門火.
熟地黃75g 山藥微炒 山茱萸各37.5g 澤瀉酒蒸 牧丹皮 白茯苓各30g 五味子略炒56.5g 肉桂18.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五更初未言語時 塩湯 或溫酒下五七十丸.又晩間 空腹 再服. 或以此材細剉 煎服.名曰 加減八味湯.
【腎氣丸】治腎消 八味丸(見上)加五味子
【加減腎氣丸】治腎消 口燥煩渴兩脚枯瘦
熟地黃80g 牧丹皮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 澤瀉 鹿茸 山藥各40g 肉桂 沈香各20g
爲末蜜丸 梧子大 空心塩湯下70~80丸(丹心)
【補腎地黃元】治腎消能降心火益腎水 止消渴 明耳目
黃栢600g剉同地黃晒乾 生地黃300g酒浸2日蒸爛軟膏與黃栢拌晒乾 白茯苓150g 熟地黃 天門冬 人蔘 白朮 甘菊各75g 條芩酒炒 當歸 枳殼 麥門冬 片芩生各37.5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空心 塩酒下70~80丸(丹心).
【人蔘散】
治消中
滑石75g 寒水石 甘草各37.5g 石膏18.75g 人蔘9.38g 爲末 每取7.5g 溫水調下(子和).
【人蔘茯苓散】(醫鑒)
治腎消 尿濁如膏
滑石 寒水石各6g 甘草3g 赤茯苓 乾葛 黃芩 薄荷 大黃各2g 連翹 人蔘 白朮 澤瀉 桔梗 梔子 天花粉 縮砂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   :  <一名>【人蔘散】(東垣).
【鹿茸丸】507~508 
治腎虛消渴 小便無度
麥門冬75g 鹿茸 熟地黃 黃芪 五味子 雞肶腟麩炒 肉蓯蓉酒浸 山茱萸 破故紙炒 牛膝酒浸 人蔘各30g 白茯苓 地骨皮 玄參各2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米飮下50~70丸(丹心).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水煎服(局方)
<一方> 春倍川芎 夏倍芍藥 秋倍地黃 冬倍當歸. 又春 加防風 夏加黃芩 秋加天門冬 冬加桂枝(綱目)
當歸 和血歸經,芍藥 凉血補腎, 生地黃生血 寧心, 熟地黃 補血滋腎, 川芎則行血通肝(丹心)
<劉宗厚>曰 欲求血藥 其四物之謂乎.
夫川芎 血中氣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散 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 血中血藥也 通腎經 性味甘寒 能生眞陰之虛者也.
  當歸 分三 治血中主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溫 全用能活血 各歸其經也.
  芍藥 陰分藥也 通脾經 性味酸寒 能凉血 又治血虛腹痛 若求陰藥之屬 必於此而取則焉 血門轉載
ː上消 加人蔘 五味子 麥門冬 天花粉 煎入牛乳汁 生地黃汁 生藕汁 酒客生葛根汁 調服
ː中消 加知母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ː下消 加黃栢 知母 熟地黃 五味子(丹心).

  食㑊證508
○ 內經(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曰 大腸移熱於胃 善食而瘦 又謂之食㑊.
○ 胃移熱於膽 亦曰食㑊. 註曰 㑊易也 飮食移易而過 不生肌膚也 治法與消中同(綱目).

  消渴小便甛508
○ 消渴者 腎虛所致 每發則小便必甛 以物理推之 淋餳醋酒作脯法 須臾 卽甛足明 人之食後 滋味 皆甛 流在膀胱 若腰腎氣盛 則上蒸炎 氣化成精氣 下入骨髓 其次爲脂膏 又其次爲血肉 其餘則爲小便 故小便色黃 血之餘也. 五藏之氣 醎潤者 則下味也 若腰腎旣虛冷 則不能蒸化 穀氣盡 下爲小便 故味甘不變 其色靑 冷則肌膚 枯槁也(本事). ∴ 餳(당 : 엿)
 
  消渴由坎火衰少508
○ 肺爲五藏華盖 若下有煖氣 蒸則肺潤 若下冷極則陽不能升 故肺乾而渴 易乾上坤 下其卦爲否 陽無陰不降 陰無陽不升 故成否也. 譬如釜中有水 以火煖之 又以板覆則煖氣上騰 故板能潤 若無火力 則水氣不能上升 此板終不得潤火力者 腰腎强盛 常須煖補腎氣 飮食得火力 則潤上而易消 亦免乾渴之患宜服八味腎氣丸卽八味元加五味子也(本事).
  【八味丸】治命門火不足 陽虛 消渴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或塩湯下五七十丸(仲景). ː若加五味子 名曰【腎氣丸】【八味腎氣丸】(本事).

  消渴與脚氣相反508
○ 消渴與脚氣 雖皆爲腎虛所致 其爲病則相反 脚氣始發於2~3月 盛於5~6月 衰於7~8月.
消渴 始發於7~8月 盛於11~12月 衰於2~3月 其故何也? 盖脚氣 壅疾也, 消渴 宣疾也 春夏陽氣上 故壅疾發 則宣疾愈 秋冬陽氣下 故宣疾發 則壅疾愈 審此二者 疾可理也(本事).

  消渴通治藥508
○ 宜滋陰養榮湯 活血潤燥生津飮 桑白皮湯 梅花湯 大黃甘草飮子 淸神補氣湯 黃芪湯 天花散 黃連地黃湯 生地黃飮子 門冬飮子 玉泉散 玄菟丹三消丸 玉泉丸 五汁玉泉丸 生地黃膏 荔枝膏 衛生天花元(諸方).
【滋陰養榮湯】
治消渴亡津液 口燥 咽乾
當歸8g 人蔘 生地黃各6g 麥門冬 白芍藥 知母 黃栢並蜜水炒各4g 甘草2g 五味子15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活血潤燥生津飮】
通治消渴
天門冬 麥門冬 五味子 瓜婁仁 麻子仁 當歸 熟地黃 生地黃 天花粉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桑白皮湯】 
治三消渴疾
童根桑白皮卽未省者8g 白茯苓 人蔘 麥門冬 乾葛 山藥 桂皮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梅花湯】
治三消渴利神效
糯穀旋炒作曝 桑根白皮厚者細切各20g 剉作一貼 水煎 渴則飮之 不拘時(得效).
【大黃甘草飮子】
治一切消渴
大黃60g 甘草大者160g 剉黑豆5升另煮三沸去苦水 用井水一桶
同煮爛 令病人食豆飮汁 無時 不三劑病去(宣明).
【淸神補氣湯】
消渴證纔愈止有口乾此藥主之
升麻6g柴胡 當歸身 荊芥穗 防己 桃仁泥各4g黃栢酒洗 黃連酒洗 知母 生甘草各2g 石膏 熟地黃 生地黃 細辛各1g杏仁6箇 川椒2粒 紅花少許 剉作一貼 水煎服  :  <一名>【辛潤緩肌湯】(東垣).
【黃芪湯】
治諸渴
生乾地黃8g 黃芪 茯神 天花粉 麥門冬各4g 五味子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直指).
【天花散】
治消渴
天花粉 生乾地黃各8g 乾葛 麥門冬 五味子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粳米100粒 煎服(直指).
【黃連地黃湯】
治三消
黃連 生地黃 天花粉 五味子 當歸 人蔘 乾葛 白茯苓 麥門冬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薑二棗一竹葉10片 同煎服(回春). 
【生地黃飮子】508
治消渴
人蔘 生乾地黃 熟地黃 黃芪 天門冬 麥門冬 枳殼 石斛 枇杷葉無則桑白皮代之 澤瀉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此方 乃二黃元合甘露飮材也 生精 補血 潤燥 止渴, 佐以澤瀉 枳殼 踈導二府 使心火下行 則小便淸利 肺經潤澤 則大府流暢 宿熱旣消 其渴自止 造化精深 妙無踰此(得效).
【門冬飮子】509
治老虛人消渴
麥門冬8g 五味子 人蔘 地骨皮 白茯苓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 三煎服(元式).
【玉泉散】
治消渴之聖藥
天花粉8g 粉葛 麥門冬 生地黃 五味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糯米一合 煎服(醫鑒).
【玄菟丹】
治三消渴利神藥 禁遺精 止白濁 延年
菟絲子400g酒浸製 五味子280g 白茯苓 蓮子肉 山藥各120g
爲末 別硏山藥末120g 將菟絲子所浸酒 煮糊和丸梧子大 空心 米飮下50~70丸.ː煉蜜和丸 亦佳(得效).
【三消丸】
通治消渴
黃連淨爲細末不以多少 冬瓜搗取自然汁 和作餠 陰乾 再爲末 再浸 再乾 至7次卽用
冬瓜汁和 丸梧子大 煎大麥仁湯 送下50~70丸(本事).  :  <一名>【瓜連丸】(直指).
【玉泉丸】
治消渴口乾
天花粉 乾葛各56g 麥門冬 人參 白茯苓 黃芪半生半蜜炒 烏梅 甘草各37.5g
上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溫水 嚼下(丹心)
【五汁玉泉丸】
治消渴口乾
黃連 乾葛 天花粉 知母 麥門冬 五味子 人蔘 生地黃 烏梅肉 蓮肉 當歸 甘草各40g
爲末另取人乳汁 牛乳汁 甘蔗汁無則用砂糖 梨汁 藕汁 先將各汁 入蜜900g 煎成稀膏 後將各藥末
和前膏熬膏五七沸 每取5茶匙 米飮調下 日2~3服. 忌辛熱之物(回春).
【生地黃膏】
治渴通用
生地黃1.2kg 蜜1椀 白茯苓37.5g 人蔘18.75g 地黃洗搗取汁同蜜煎至半
次入參苓末 拌和磁器盛 以匙挑服 溫水 送下(得效).
【荔枝膏】 
止消渴 生津液
乳糖975g(26兩) 淸蜜525g 烏梅肉300g 生薑187.5g取汁 麝香1.875g
先取淸蜜 烏梅肉 以水1斗5升 熬至半 濾去滓 下乳糖熬 候糖熔化 入薑汁再熬 乃入麝香 和勻
每取1大匙 新水 調下 日2~3(類聚). 
【衛生天花元】
歌曰 消渴消中消腎病 三焦五藏生虛熱 惟有膀胱冷似氷 意中飮水無休歇 小便晝夜不流通 
     骨冷皮焦心肺裂 本因飮酒炙煿多 酒餘色慾勞無節 飮水喫食日加增 肌肉精髓轉枯渴
     漩甛如蜜滑如油 口苦咽乾舌如血 消病狀最爲危有 此仙方眞妙訣.
黃連童便浸3日120g 白扁豆炒80g 蘆薈30g 辰砂 白茯苓 牡蠣粉 知母 苦蔘 鐵粉 天花粉各20g 金銀箔各20片
爲末 生瓜婁根汁 和生蜜 爲丸梧子大 麥門冬湯下30~50丸(類聚).
 
  酒渴509
○ 治嗜酒 積熱 津液枯燥 煩渴引飮 專嗜冷物
宜龍鳳元 烏梅木瓜湯 五豆湯 酒蒸黃連丸 朱砂黃連元(得效).
【龍鳳元】
治酒渴
山藥 菟絲子各80g 鹿茸火燎酒浸灸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米飮下30~50丸(得效).
【烏梅木瓜湯】
治酒熱消渴
烏梅打碎不去仁 木瓜各8g 麥芽炒 草果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得效).
【五豆湯】
解酒毒 止消渴
乾葛 甘草並剉各600g 貫衆300g 黑豆 黃豆 菉豆 靑豆 赤小豆各37.5g
以水5升 臘八日(12月初入日) 大鍋熬 至熟 濾去滓 盛磁器封口 春夏月開 用隨意飮之 大人渴後生瘡 最妙 酒後渴 尤好(丹心).
【酒蒸黃連丸】432 治傷酒過度 腸胃積熱 或吐血下血.  :  <一名>【小黃龍元】(得效) 方見血門
ː112 血門便血條轉載 治酒毒積熱 便血 肛門灼熱
黃連150g 剉 酒淹一宿日乾 爲末 粟米糊和 丸梧子大 熟水下30~50丸(得效).
【酒蒸黃連丸】412 治伏暑嘔渴 惡心 及年深暑毒 不差者.
黃連150g·淸酒7合浸之 蒸乾以酒盡爲度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每30丸 熟水呑下 以胸膈涼 不渴爲驗(活人).  :  <一名>【小黃龍元】(得效).
∴ 酒蒸黃連丸은 三回出典, 血門112 便血條, 內傷432 酒渴條, 暑門412 伏暑證으로 藥物內容은 同一하다(編者).
【朱砂黃連元】
治酣飮成消渴
黃連120g 生乾地黃80g 朱砂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燈心棗湯 呑下30~50丸(得效).

  蟲渴509
○ 蟲在藏府 耗其津液 而成消渴 宜苦練湯(得效).
【苦練湯】
治虫渴
苦練皮1握 切焙 入麝香少許 水2盞 煎至1盞 空心飮之 雖困頓 不妨
自後下虫3~4條 其渴頓止 乃知消渴一證 有虫 耗其津液也(得效).

  强中證509~510
○ 因耽嗜色慾 或服丹石 眞氣旣脫 熱邪獨盛 飮食如湯消雪 肌膚日削 小便如膏油 陽强興盛 不交精泄 三消之中 最爲難治. 姑錄1~2方聊爲備 用宜石子薺苨湯 黃連猪肚丸(得效).
【石子薺苨湯】510
治强中證
薺苨 石膏各6g 人蔘 茯神 瓜婁根 磁石 知母 乾葛 黃芩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先以水3盞 猪腰子1箇 黑豆1合 煮至6g去滓 入藥煎至7分去滓 食後服 次投下藥(得效).
【黃連猪肚丸】
治强中證 服上藥(石子薺苨湯)後便服此
雄猪肚1箇 黃連 小麥炒各200g 天花粉 茯神各160g 麥門冬80g
爲末 入猪肚中封口 安甑中蒸爛 搗爛作丸梧子大 米飮下70~90丸 入煉蜜少許 亦可(得效).
 
  消渴傳變證510
○ 消渴之疾 末傳能食者 必發腦疽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中滿鼓脹 皆爲不治之證. <張潔古>老人 分而治之 能食而渴者 白虎加人蔘湯方見寒門主之 或加減白虎湯,
不飮食而渴者 錢氏白朮散方見小兒倍加葛根與之 或加減白朮散 上中旣平 不復傳下消矣(東垣).
○ 或曰 末傳癰疽者 何也? 此火邪勝也 其瘡痛甚而不潰 或赤水者 是也.
末傳中滿者 何也? 如上消 中消 制之太急寒藥 傷胃久而成中滿之疾 所謂 上熱未除 中寒復生也(東垣).
○ 消渴 久病變成發癰疽 或成水病 或雙目失明(類聚).
○ 甚而水氣 浸漬溢於肌膚 則張爲腫滿 猛火自炎 留於分肉 則發爲癰疽 此又病之深 而證之變者也(直指).
○ 渴利者 謂隨飮卽小便也 由腎氣虛 不能除水液 故隨飮卽小便也 以其內熱 故小便利 小便利 則津液竭 津液竭 則經絡澁 經絡澁 則榮衛不行 榮衛不行 則熱氣留滯 故成癰疽也(聖惠).
【白虎加人蔘湯】 卽人蔘白虎湯也 方見上 消渴有三
【加減白虎湯】
消渴之疾 末傳能食者 必發腦疽 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中滿 鼓脹 皆爲不治之證.
石膏10g 知母4g 人參 黃栢各3g 玄參 甘草各2g 五味子10粒
剉作一貼 入輕微100粒 水煎服(醫鑒).
【白朮散】治吐瀉日久不止 津液枯渴 煩渴引飮 欲成慢驚風
葛根8g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木香 藿香 甘草各4g 爲粗末 每8g 水煎任意服.
泄瀉 加山藥 白片豆 肉荳蔲, 已成慢驚 加天麻 細辛 全蝎 白附子.
驚風泄瀉 煩渴 皆津液內耗也. 不問陰陽 多煎滿意 取足飮之,爾多爾好.
 : <一名> 【錢氏白朮散】(錢乙).  :  <一名>【淸寧散】(得效). 小兒門 轉載
∴ 消渴之疾 末傳能食者 必發腦疽 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中滿 鼓脹 皆爲不治之證. 張潔古老人 分而治之 不飮食而渴者 錢氏白朮散方見小兒倍加葛根與之 或加減白朮散 上中旣平 不復傳下消矣(東垣).
【加減白朮散】(得效)
∴ 消渴之疾 末傳能食者 必發腦疽 背瘡 不能食者 必傳中滿 鼓脹 皆爲不治之證. <張潔古>老人 分而治之 不飮食而渴者 錢氏白朮散方見小兒倍加葛根與之 或加減白朮散 上中旣平 不復傳下消矣(東垣).
乾葛8g 人蔘 白朮 白茯苓各4g 木香 知母 黃栢 甘草各2g 五味子9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消渴須預防癰疽510
○ 消渴之人 常湏慮患大癰 必於骨節間 忽發癰疽 而卒 須預防之 宜加減八味元 黃芪六一湯 忍冬元長服爲妙 又益元散 井水調服(入門).
【加減八味元】
方見五藏 此方 有五味子最爲得力 不惟止渴 亦免生癰疽 久服永除渴疾 氣血加壯(得效). 以下 五藏
專補腎水 兼補命門火.
熟地黃75g 山藥微炒 山茱萸各37.5g 澤瀉酒蒸 牧丹皮 白茯苓各30g 五味子略炒56.5g 肉桂18.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五更初 未言語時 塩湯 或溫酒 下五七十丸. 又晩間 空腹再服 或以此材 細剉 煎服 名曰【加減八味湯】.
【八味丸】(仲景) 虛勞轉載
治命門火不足 陽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 或塩湯下五七十丸. 若加五味子 名曰【腎氣丸】.  
【腎氣丸】 治腎消 八味丸(見上)加五味子
【加減腎氣丸】 治腎消 口燥煩渴兩脚枯瘦
熟地黃80g 牧丹皮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 澤瀉 鹿茸 山藥各40g 肉桂 沈香各20g 爲末蜜丸 梧子大 空心塩湯下70~80丸(丹心)
【黃芪六一湯】治癰疽 煩渴
黃芪蜜灸240g 甘草灸40g 爲剉 每12g 入薑三棗二 煎服 此藥 大治渴疾 常服 可免癰疽之患(得效).
ː <一方> 黃芪240g(半生用半塩水潤蒸3次) 紛草40g(半生半灸) 爲末 每7.5g 白湯 點服(精要).
【忍冬元】渴疾 須預防發癰疽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 莖 花 葉皆可用.
爲剉 酒浸糠火煨一宿 取出晒乾 入甘草少許 搗爲末 以所浸酒爲糊和 丸梧子大 酒後任下100丸.
此不特治癰疽 亦能止渴(得效).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 吐瀉腸澼 下痢赤白 癃閉蕩胃中積聚 寒熱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 消蓄水 止渴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 邪毒
滑石240g 甘草40g 細末 每11.25g 溫蜜 水調服. 欲冷飮者 井水調下(宣明).
ː 因寒 吐瀉反胃 加乾薑20g 名曰【溫六丸】.
ː 濕熱泄瀉 加紅麯20g 名曰【淸六丸】 俱以陳米飯 作丸梧子大 白湯呑下50~70丸(入門).暑門轉載

  不治證510
○ 內經(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曰 肺消者 飮一溲二 死不治.
盖肺藏氣 肺無病 則氣能管攝津液而 津液之精 微者 收養筋骨血脈 餘者 爲溲 肺病 則津液無氣管攝 而精微者 亦隨溲下 故飮一溲二 而如膏油也. 津液下脫 未能榮養 故漸形瘦焦乾也
或問 <經>云 飮一溲二 死不治 仲景 復用八味丸治之何也?
曰 飮一未至溲二者 病尙淺 猶可治
故<仲景>腎氣丸 治飮水一升 小便亦一升之證 若小便過 於所飮 則無及矣(綱目).
○ 消渴之餘 傳爲脹滿 發爲癰疽 及强中證 皆不治(綱目).
【八味丸】【腎氣丸】(二方並見上)
 
  禁忌法510
○ 內經(腹中論篇 第四十)曰 熱中 消中 不可服 膏梁 芳草 石藥.
○ 消渴病 宜愼者有三 一 飮酒, 二 房勞, 三 醎食及麪, 能愼此三者 雖不服藥 可自愈(千金).
○ 凡消渴 大忌飮酒 房事 及食灸煿 辛熱 醎藏之物.
○ 百日以上 不可鍼灸鍼灸 則瘡中出膿 雖不止而死(得效).
○ 渴疾 大忌半夏 南星 燥劑(東垣).

  單方510(凡40種).
石膏  :  主消渴 搗末 取20g 和粳米 煮取汁飮(本草).
竹葉  :  止消渴 取靑葉 煮汁飮(本草).
滑石  :  治消渴 爲末 取12g 井水 或蜜水 調下 卽【益元散】也 <一名>【神白散】(醫鑒).
地漿  :  治熱渴 心悶 取一盞 飮之妙(本草).
竹瀝  :  治消渴 不拘時 恣飮之妙 <雷公>云 久渴心煩 宜投竹瀝(本草).
麥門冬  :  治消渴 及口乾 燥渴 去心煮湯 飮之(本草).
黃栢  :  主消渴 水煎服 或作末 水丸 服之(本草).
黃連  :  治消渴要藥 酒浸蒸晒乾 爲末 蜜丸 白湯下50~70丸(綱目).
黃芪  :  治消渴 凡消渴而欲發瘡 或病癰疽而後渴 宜多取 黃芪煮湯 服之妙(綱目).
葛根  :  主消渴 取20g 水煎飮之 又取生者 搗汁飮 亦好(本草).
瓜婁根  :  卽天花粉也 治消渴之聖藥也 水煮 取汁 隨意飮之 甚佳(本草).
漬苧汁  :  主消渴 取生苧 水漬 取汁 飮之(本草).
地骨皮  :  治消渴 水煎服之 又取葉作飮 啜之(本草).
蚊蛤  :  卽五倍子也 最能回津 止渴 爲末 沸湯 調下7.5g 最妙(入門).
忍冬草  :  治消渴 水煮 取汁四時 長服(丹心).
桑枝茶  :  療口乾 如茶 常服 爲佳(本草).
桑根白皮  :  主熱渴 水煎飮之.
  ː黑椹 搗濾去滓 入石器中入蜜 熬膏 每取2~3匙 沸湯 點服 止渴 生精神(本草).
牡蠣肉  :  治酒渴 和薑醋 生食之 俗名石花(本草).
蚌蛤  :  止消渴 煮食 或和薑醋 生食並佳(本草).
鮎魚涎  :  主三消 取涎 搜黃連末 作丸 烏梅湯下50丸 渴頓減(本草).
田螺  :  治消渴 小便數 取螺5升水1斗 浸經宿 取水飮之 每日易水 又取螺煮汁飮 食肉良(本草).
生藕  :  止渴 取汁一盞 入蜜1合分3 服 止渴 最好(綱目).
紅柿  :  止渴 取啖之(本草).
烏梅  :  療口乾 止消渴 作湯 和少蜜 常啜(本草).
梨  :  止消渴 取消梨常常啖之 最治心熱渴(本草).
獮猴桃  :  止消渴 取霜後熟者 常啖之 又和蜜 作正果 尤佳(俗方).
五味子  :  止消渴 最良 作飮 常啜之 又作丸 久服 生津止渴(本草).
麻仁  :  止消渴 麻仁1升 擣碎之 水3升煮 取汁 溫凉 任服(本草).
粟米泔  :  酸者 止消渴 甚良 常取飮之 泔久留則酸(本草).
菉豆  :  治消渴 煮汁 飮之 或硏取汁 服並佳(本草).
靑粱米  :  主熱中 消渴 煮取汁飮之 或煮粥 或作飯 常食佳(本草).
糯米  :  主消渴 取泔飮之 又水硏 取白汁 恣飮之 以差爲度(本草).
  ː糯稻稈 灰 淋汁飮之 甚妙. 一人病渴殆死 有人 敎以糯稻稈 斬去穗 及根 取中心 淨器中 燒作灰     每取1合 湯水1椀 沃浸 良久 澄去滓 取淸頓飮之 卽取效如神(澹寮).
冬瓜  :  主三消渴 擣絞取汁飮之 又作羹 作虀 常食佳(本草).
蓴  :  主消渴 作羹 作虀 常食佳(本草).
菘菜  :  治消渴 常食 最佳 或取汁飮 亦可(本草).
雄雞湯  :  治三消渴疾退 雄雞湯 澄淸 飮之 神效(醫鑒).
  ː白雄雞尤佳(本草).
白鵝  :  主消渴 煮取汁飮之(本草).
黃雌雞  :  主消渴 煮熟 取汁飮之 肉亦可食(本草).
牛乳  :  主消渴 取生乳 渴則飮之 又作酪粥 常食亦佳(本草).
猪肚  :  止渴利 爛蒸和 薑醋食之(本草).

                                       黃 疸511
  黃疸之因511
○ 『經』曰 濕熱相交 民病癉 癉卽黃 單陽而無陰也(入門).
○ 諸發黃 皆小便不利, 惟瘀血發黃 小便自利, 盖熱結下焦 則熱耗津液 而小便不利, 血結下焦 則熱但耗血 而不耗津液 故小便自利(入門).
○ 512發黃 譬如盦麴 五疸 同歸濕熱 皆濕熱熏蒸 血熱土色 上行面目 涎及爪甲 身體俱黃 黃卽疸也(入門).
○ 盖黃疸者 濕熱與宿穀 故也 俗謂之 食勞黃(子和).
○ 食勞疳黃 <一名> 黃胖, 內傷黃疸 因勞役形體 失節飮食 中州變寒 病生黃 非外感而得 只用建中 理中足矣.
夫黃疸者 暴病也 故仲景 以十八日爲期治之 十日已上宜差 反劇入腹 喘滿 煩渴而黑爲難治,
食勞黃者 宿病也, 至有久不愈者(綱目). ∴原本引用  :  진한 이태릭체를 揷入 補完 (編者).
○ 凡病當汗而不汗 則生黃 當利小便 而不利 亦生黃. 盖脾主肌肉四肢 寒濕與內熱 相合故也(海藏).
○ 五疸 同是濕熱 終無寒熱之異(正傳).
○ 脈沈 渴欲飮水 小便不利者 必發黃(仲景).
○ 腹脹滿 面萎黃 躁不得睡 屬黃家(仲景).
○ 凡時行感冒 及伏暑未解 宿食不消 皆能發黃(入門).
○ 時行疫癘 亦能發黃 殺人最急(入門).
○ 傷寒病 遇太陽 太陰,司天 若下之太過 往往變成陰黃 寒水太過 土氣不及 故多變此疾(海藏).

  黃疸有五512 ∴ (仁齊 直指方의 引用으로 [疸病有五]라고 題目을 붙여야 할 것임  :  編者)
○ 身痛而色微黃 齒垢黃 爪甲上黃 皆黃疸也(靈樞 論疾診尺 第七十四)
○ 尿黃赤 安臥者 曰黃疸 安臥而尿黃赤也(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目黃者 曰黃疸(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已食如飢者 胃疸(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疸病有五
  一曰 黃疸, 二曰 酒疸, 三曰 穀疸, 四曰 女勞疸, 五曰 黃汗(直指).
 ① 黃疸者 小便面目牙齒 肢體如金 因暴熱 用冷水洗浴 熱留胃中 故食已善飢 安臥懶動(入門).
       ː已食如飢 但欲安臥 小便如黃栢汁者 曰黃疸(直指).
 ② 酒疸病 酒發疸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熱 足下熱 是其證也(仲景).
       ː心中懊憹而熱 不能食 時欲吐 名曰酒疸(仲景).
       ː酒疸 黃色 心中結熱而煩(脈經).
       ː飮酒常多 進食常少 心中懊憹 鼻燥足熱 是謂酒疸(直指).
 ③ 穀疸 穀疸之爲病 寒熱不食 食則頭眩 心中不安 久久發黃(仲景).
       ː穀疸者 食已頭眩 腹脹 因胃熱大飢 過食停滯 所致(入門).
       ː食則腹滿 怫鬱 眩暈 心忪 是謂穀疸(直指).
 ④ 女勞疸 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心熱 薄暮則發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疸(仲景).
       ː大勞 當慾大熱 交接 以致發熱惡寒 小腹滿急 是謂色疸 亦曰女勞疸(直指).
 ⑤ 黃汗 黃汗之病 身腫發熱 汗出而渴 汗出染衣 色正黃如黃栢汁 以汗出時入水浴得之(仲景).
       ː發熱不渴 身腫而汗 汗如黃栢汁 曰黃汗(直指).

  脈法512
○ 五疸 實熱 脈必洪數 其或微澁 證屬虛弱(脈訣).
○ 疸脈 緩大者 順, 弦急而堅者 逆(直指).
  黃疸治法512
○ 諸疸 小便黃赤色者 爲濕熱 當作濕熱治(仲景).
○ 諸疸 小便色白 不可除熱者 無熱也, 若有虛寒證 當作虛勞治之(仲景).
○ 諸疸 小便不利爲裏實 宜利小便 或下之, 利小便 宜茵陳五苓散, 下之 宜黃連散.
○ 無汗 爲表實 宜發汗 或吐之, 發汗 宜麻黃醇酒湯, 吐之 宜瓜蒂散(綱目).
○ 色如烟熏黃 乃濕病也 一身盡痛 色如橘子黃 乃黃病也. 一身不痛 濕家之黃,
色暗不明 熱家之黃 如橘子色 甚者 勃勃出染 着衣如黃栢汁(綱目).
○ 治黃疸 與濕病相似 輕則滲利, 重則大下, 黃自退矣(入門).
○ 黃疸 因食積者 下其食積 其餘 但利小便爲先 小便利白 其黃自退(丹心).
【黃連散】
治黃疸壅熱 二便秘澁
大黃醋炒40g 黃芩 黃連 甘草各40g
爲細末 溫水調下7.5g 日3服.
先用 瓜蒂散搐鼻 取下黃水 却服 此藥外用生薑 茵陳 同搗爛 遍身擦之(丹心).
【瓜蒂散】治頑痰 或食積在胸中 爲昏眩悶亂.
瓜蔕炒 赤小豆各等分 爲末 每7.5g 溫漿水 調下 取吐爲度(東垣).
 :  <一方> 先取豉1合 溫水7合 煮取汁 和藥末3.75g頓服 不吐再服 快吐乃止(仲景).
 :  <一方>每服3.75g 若下 便臥欲吐 且忍之 良久不吐 取7.5g 溫水2合和服 以手指探喉中 便吐(活人)  吐門轉載
【麻黃醇酒湯】(仲景)
治黃疸
麻黃40g 好酒1升半
煮至半去滓 頓服之 冬用酒 春夏用水(仲景).       
  ① 黃疸  :  宜茵陳五苓散 茵陳三物湯 陶氏茵陳湯 加減胃苓湯 茵陳散.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黃疸
茵陳40g 五苓散20g 爲末 每8g 米飮調下.  :  或剉40g 水煎服 亦可(入門).
 : 【五苓散】治太陽證 入裏煩渴 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 每7.5g 白湯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
 :  傷寒 汗後亡津液 但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 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 而反吐出 爲水逆證 或飮水雖多 而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 未實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的藥也(入門).
【茵陳三物湯】
治黃疸 小便不利
茵陳12g 梔子 黃連各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之(入門).
【陶氏茵陳湯】
治黃疸熱盛 大便不利
茵陳8g 大黃 梔子仁 厚朴 枳實 黃芩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薑二片 燈心一握 水煎服.  :  小便不利 合五苓散服(入門).
【加減胃苓湯】
治黃疸 飮食無味 行步倦怠 脈濇而濡
胃苓湯 去桂 加藿香 半夏 大卜皮 山査子 蘿葍子 三菱 蓬朮 靑皮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
   : 【胃苓湯】(醫鑒) 治脾胃濕盛泄瀉腹痛 水穀不化
  蒼朮 厚朴 陳皮 猪苓 澤瀉 白朮 赤茯苓 白芍藥各4g 肉桂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醫鑒).
【茵陳散】(回春)
治濕熱黃疸
茵陳 梔子 赤茯苓 猪苓 澤瀉 蒼朮 枳實 黃連 厚朴 滑石各4g
剉作一貼 燈心一握 同煎服(回春).
  ② 酒疸513  :  宜半溫半熱湯 梔子大黃湯 葛朮湯 酒蒸黃連元方見暑門. 當歸白朮湯, 酒後犯房成疸 辰砂妙香散方見神門.
【半溫半熱湯】
治酒疸
半夏 赤茯苓 白朮各4g 前胡 枳殼 大戟 甘草各3g 黃芩 當歸 茵陳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活人).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
梔子 大黃各8g 枳實4g 豉一合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葛朮湯】(濟生)
治酒疸
蒼朮 葛根各8g 枳實 梔子 甘草各4g 豆豉一合 剉作一貼 水煎服(濟生).
  【酒蒸黃連元】治伏暑 口渴 惡心 及年深 暑毒不差者
  黃連160g 淸酒7合浸之蒸乾以酒盡爲度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每30丸 熟水 呑下 以胸膈凉 不渴爲驗(活人). 暑門轉載
【當歸白朮湯】
治酒疸 有飮癖心胸堅滿 不進飮食 小便黃赤
赤茯苓6g 蒼朮 枳實 杏仁 前胡 葛根 甘草各4g 半夏2.8g 當歸 黃芩 茵蔯各2g
上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三因).
【辰砂妙香散】治心氣不足 驚悸 怔忡 恍惚 恐怖 悲憂慘戚 喜怒不常 虛煩少睡.
山藥 白茯苓 茯神 黃芪 遠志薑製各40g 人蔘 桔梗 甘草各20g 朱砂12g 木香10g 麝香4g
爲細末7.5g 溫酒調下 不飮酒人 以蓮肉煎湯 調下(得效). 神門轉載
 ③ 穀疸513  :  宜茵陳梔子湯 茵陳湯 牛黃散子 紫金丹 穀疸丸 小溫中丸 大溫中丸 鍼砂丸.
【茵陳梔子湯】
治穀疸
茵陳12g 大黃8g 枳實 梔子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綱目).
【茵陳湯】(得效)
治穀疸
茵陳12g 大黃 梔子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牛黃散子】
治穀疸 酒疸 及水氣 蠱脹
黑丑取頭末 春3g 夏3.5g 秋2.8g 冬4g. 大黃春3g 夏3.5g 秋2.8g 冬4g 檳榔春3g 夏3.8g 秋2.8g 冬1.6g. 甘草春3g 夏3.5g 秋2.8g 冬1.6g 細末 每服11.25g 五更時 面東南井華水 調服 疾隨下 卽愈 忌生冷(醫鑒).
【紫金丹】
治食勞 氣勞 遍身黃腫 欲變成水
膽礬112.5g 黃蠟75g 大棗50枚 左以銀石器 乃入好醋3升 先下礬棗 慢火熬半日 取出棗 去皮核 次下蠟熬一二時 如膏 入臘茶末75g 和丸梧子大 每服20~30丸 茶酒 任下, 礬 以瀉肝 棗 以補脾極妙(本事).
  :  無膽礬 用綠攀  :  一人 患 酒疸下血 面如蠟 服此卽愈(本事).
【穀疸丸】
治冒暑瘀熱 食穀不消 熱鬱發黃
苦蔘120g 草龍膽40g 人蔘30g 梔子仁20g
爲末 牛膽汁(一方用猪膽汁)和 丸梧子大 以大麥粥 任下50~70丸 日2回(入門)  :  <一名>【苦蔘元】(得效).
【小溫中丸】
治食積疸
白朮120g 山査肉 靑皮 蒼朮 神麴各8g 香附子便製60g 鍼砂4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70~80丸, 脾虛者 須以參朮陳甘 作湯使(入門).
【大溫中丸】
治黃疸 黃胖 黃腫
香附子60g 鍼砂40g 陳皮 蒼朮 靑皮 厚朴 三菱 蓬朮 黃連 苦蔘 白朮各20g 生甘草8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70~80丸, 脾虛者 須以參朮陳甘作湯使
 :  可借 此爲制肝燥脾之用  :  鍼砂 代以靑礬亦妙(入門).
【鍼砂丸】
治穀疸 酒疸 濕熱發黃等證
鍼砂炒紅醋淬320g 香附子童便製 蒼朮各160g 神麴炒 茵陳薑汁炒 麥芽炒各80g 芍藥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靑皮各60g 三菱 蓬朮並醋煮 陳皮各40g 梔子炒 薑黃 升麻 乾漆炒各2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60~70丸(正傳). 
 ④ 女勞疸  :  宜礬硝散 石膏散 秦艽飮子 腎疸湯.
【礬硝散】(入門)
治女勞疸
白飯 硝石各3.75g
爲末 以大麥粥 飮調下(入門).  :  <一方> 去硝石 代滑石 治濕疸(入門).
【石膏散】
治女勞疸身黃 額黑 日晡發熱 小腹急 足下熱
石膏煆 滑石各等分 爲末 每7.5g大麥粥飮 調下(得效).
【秦艽飮子】
治女勞疸
秦艽 當歸 芍藥 白朮 桂皮 赤茯苓 陳皮 熟地黃 川芎 小草各4g 半夏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得效).
【腎疸湯】
治腎疸 目黃 尿赤
蒼朮4g 升麻 羗活 防風 藁本 獨活 紫胡 葛根 白朮各2g 猪苓 澤瀉 人蔘 甘草各1.5g 黃芩 黃栢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⑤ 黃汗  :  宜芪蔯湯 桂枝黃芪湯.
【芪蔯湯】(入門)
治黃汗
石膏8g 黃芪 赤芍藥 茵陳 麥門冬 豆豉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  <一名>【黃芪散】(丹心).
【桂枝黃芪湯】 513
治黃汗
黃芪10g 桂枝 芍藥各6g 甘草4g
剉作一貼 好酒3合 水1盞半 煎服(得效). 
 :  <一名>【黃芪桂枝湯】(仲景).  :  <又名>【桂枝苦酒湯】(入門).

  酒疸最重514
○ 五疸之中 惟酒疸 變證最多 盖酒之爲物 隨人性量不同 有盈石而不醉者 有濡唇而輒亂者 以醞釀而成 有大熱毒 滲入百脈不止 發黃而已 溢于皮膚 爲黑 爲腫 流於淸氣道中 則眼黃 鼻齆 種種不同也(得效).
      
  黑疸難治
○ 脾與腎 俱病 爲黑疸 色疸 又名 女勞疸 身黃額黑(直指).
○ 黃家 日晡時 當發熱 而反惡寒 此爲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小腹滿 一身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黑疸腹脹如水狀 大便黑 或時溏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 腹滿者 難治(仲景).
○ 酒疸 因下之 久久變爲黑疸 目靑面黑 心中如啖蒜虀狀 大便正黑 小便亦或黑 難治(仲景).

  陰黃
○ 治陰黃 身面俱黃 肢體沈重 背寒身冷 心下痞硬 自汗 小便利 脈緊細空虛 此寒凉過度 變陽爲陰也或遇太陽 太陰司天之歲 寒濕太過 亦變 此疾 宜茵陳湯 加入六方(茵陳茯苓湯 茵陳橘皮湯 茵陳附子湯 茵陳四逆湯 茵陳薑附湯 茵陳吳茱萸湯  :  編者添付) 及茵陳附子乾薑湯(綱目).
○ 理中湯方見寒門  加茵陳 茯苓亦效(綱目).
【茵陳湯】治穀疸 茵陳12g 大黃 梔子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위의 茵陳湯은 穀疸의 茵陳湯이 아니고, 茵陳一物湯을 指稱한 것으로 보임  :  編者
【茵陳茯苓湯】
治陰黃 小便不利 煩燥而渴
茵陳12g 作一貼 加茯苓 猪苓 滑石 當歸 官桂各4g 水煎服(活人).
【茵陳橘皮湯】
治陰黃 煩燥喘嘔 不渴
茵陳一物湯(茵陳12g) 加陳皮 白朮 生薑 半夏 茯苓各4g也(活人).
【茵陳附子湯】
治陰黃 遍身冷
茵陳一物湯 加附子炮 甘草灸各4g也(活人).
【茵陳四逆湯】
治陰黃 肢體逆冷 自汗
茵陳一物湯 加附子炮 乾薑炮 甘草灸各4g也(活人).
【茵陳薑附湯】
治陰黃冷汗不止
茵陳一物湯 加附子炮 乾薑炮各4g也(活人).
【茵陳吳茱萸湯】
治陰黃 曾服薑附諸藥 未愈 脈尙遲者
茵陳一物湯 加吳茱萸 附子炮 乾薑炮 木通 當歸各4g也(活人).
 :  <一人> 傷寒 因下之 太遲發黃 脈沈細 無力 次第 用藥 至茵陳附子湯 大效
 :  <一人> 傷寒 發黃 脈微弱 身冷 次第 用藥 至茵陳四逆湯 大效(活人).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陰黃
附子炮 乾薑炮各8g 茵陳 草豆蔲各4g 枳實 半夏 澤瀉各2g 白朮 白茯苓 橘紅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綱目).
  【理中湯】治太陰腹痛 自利不渴.  人參 白朮 乾薑炮各8g 甘草灸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疫癘發黃514
○ 天行疫癘 亦能發黃 謂之瘟黃 殺人最急 宜瘴疸丸 茵陳瀉黃湯 濟生茵陳湯 苦蔘散(諸方).
【瘴疸丸】
治天行病 急黃 急瘴瘧發黃
茵陳 梔子 大黃 芒硝各40g 杏仁24g 常山 鱉甲 巴豆霜各16g 豆豉8g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每3丸或5丸 溫水 呑下 以吐利爲效(入門).  :  得效方【梔子元】卽今【茵陳丸】也. 【茵蔯丸】治時行瘟疫 及瘴瘧 黃疸 溫熱病 卽黃疸門 瘴疸丸也 每五丸 溫水 呑下(類聚). 瘟疫門轉載
【茵陳瀉黃湯】
治時氣發熱 變爲黃疸 所謂瘟黃
葛根6g 茵陳 黃連薑汁炒 梔子炒 白朮 赤茯苓 白芍藥 厚朴 木通 人蔘各4g 木香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節齊).
【濟生茵陳湯】
治時行熱鬱 通身發黃
茵陳16g 大黃8g 梔子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苦蔘散】
治人無故 忽然振寒 皮膚麴塵 出小便赤澁 大便秘 諸藥不除 因爲久黃
葶藶子炒20g 苦蔘 黃連 瓜蒂 黃栢 大黃各10g爲末 每3.75g 米飮調服 當吐下 消息服之(得效).
      
  搐鼻退黃法514
○ 凡黃疸 由濕熱毒氣 浸入淸氣道中 宜納藥鼻中 滴出黃水 卽愈 宜搐鼻瓜蒂散 如神散
【搐鼻瓜蒂散】
治黃疸渾身如金色
瓜蒂8g 丁香4g 黍米49粒 赤小豆2g
爲末 臨臥時 先含水一口 却於兩鼻孔 搐半字 便睡至明 取下黃水 便服黃連散 或茵陳五苓散 愼不可吹入(本事).
【如神散】
治酒毒發黃
苦匏子 苦葫蘆子各三七箇 黃黍米300粒 安息香二皂子大
爲末 取一字 搐入鼻中 滴盡黃水 若過多 則以黍穰燒灰 麝香末各少許 搐入鼻中 立止(得效).
      
  黃疸通治藥514
○ 黃疸之疾 脾受濕熱鬱 而不行 亦多有腹脹之候. 治法大要 踈導濕熱 於大小便之中 宜胃苓湯方見大便 加茵陳 及茯苓滲濕湯 又 退黃散 一淸飮 石膏茵陳散 茵陳大黃湯 必效散 退黃丸 綠礬丸 褪金丸 棗子綠礬丸並可(諸方). 
【胃苓湯】(醫鑒) 治脾胃濕盛 泄瀉腹痛 水穀不化 方見上 黃疸治法
【伏苓滲濕湯】515
治濕熱黃疸
茵陳8g 赤茯苓 澤瀉 猪苓各4g 黃連 黃芩 梔子 防己 白朮 蒼朮 陳皮 靑皮 枳實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寶鑑).
【退黃散】
治黃疸 身面如金 小便如黃栢汁
柴胡 升麻 草龍膽 茵陳 黃連 黃芩 梔子 黃栢 木通 滑石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燈心一握 水煎服(醫鑒).
【一淸飮】
治黃疸
柴胡12g 赤茯苓8g 川芎 桑白皮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石膏茵陳散】
治黃疸一身皆黃食已卽飢
石膏8g 梔子仁 茵陳 木通 大黃各4g 甘草2g 瓜婁實1箇 剉作一貼 入薑五葱白二莖 水煎服(得效).
【茵陳大黃湯】
治傷寒大熱 發黃疸
茵陳 柴胡 梔子 黃芩 黃栢 升麻 大黃各4g 草龍膽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必效散】
治黃疸通用
葶藶子炒 草龍膽 梔子 黃芩各4g 茵陳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直指).
【退黃丸】
治黃疸 水腫腹脹 溏泄等證
靑礬75g鍋內熔化 入陳黃米4升 用醋拌勻 慢火炒 令烟盡 入平胃散225g同炒 少頃 去火毒
爲末 醋糊丸梧子大 每70丸 空心 臨臥 米飮下. 忌糯米 油 麪 生冷硬物.
 :  此方 卽<周益公><陰隲丸> 盖靑礬 乃銅之精液 用醋製 以平肝 愈於鍼砂 如服鍼砂 必忌塩 而後復發 靑礬則不忌塩 不復發(入門).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 惡心 噫氣 呑酸 面黃 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膈氣 反胃等證.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 點服(入門).

【綠礬丸】
治黃腫病 最捷
五倍子炒黑 神麴炒黃各300g 鍼砂炒紅醋淬 綠礬薑汁炒白各150g
爲末 薑汁煮棗肉和 丸梧子大 溫酒下60~70丸 不飮酒 米飮下 終身 忌食蕎麥麪犯之再發 難治(正傳).
【褪金丸】
治黃腫絶妙
鍼砂煆紅醋淬 香附子便浸各225g 蒼朮 白朮各93.75g 陳皮 神麴 麥芽各56.25g 厚朴 甘草各37.5g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50~70丸 忌魚腥 濕麪生冷等物
 :  有塊 加三菱 蓬朮並醋煮 各56.25g(正傳).
【棗子綠礬丸】
治黃疸胖病
鍼砂煆紅醋淬 綠礬炒 蒼朮 厚朴 陳皮 神麴各37.5g 甘草18.75g
爲末 蒸棗肉和 丸梧子大 米飮下50~70丸 切忌蕎麥 羊肉 毋猪肉食之 急死無醫(回春).     
【金花丸】<一名>【安脾丸】治風痰羈絆於脾胃之間惡心欲吐.宜實脾土.
半夏製40g 檳樃8g 雄黃水飛6g 爲末薑汁浸蒸餠和丸梧子大薑湯下30~50丸.
以吐止爲度.風痰羈絆于脾故飮食不下用此以治風痰(易老). :  <一名>安脾丸(入門).
    
  疸癖愛喫土炭生米茶葉515
○ 宜用四寶丹 及治癖三方(諸方).
【四寶丹】
治黃病 喫生米 茶葉 黃土 黑炭等物
※食生米者 麥芽600g 使君子肉75g 檳榔 南星薑製各37.5g
※食茶葉者 茶葉600g 使君子肉75g 檳榔 南星薑製各37.5g
※食黃土者 壁土600g 使君子肉75g 檳榔 南星薑製各37.5g
※食黑炭者 黑炭600g 使君子肉75g 檳榔 南星薑製各37.5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砂糖水下50丸(回春).
【治癖三方】
① 治黃疸喫茶葉
蒼朮 白朮各112.5g 石膏 白芍藥 黃芩 南星 陳皮各37.5g 薄荷26.25g
爲末 砂糖水煮 神麴作糊和 丸梧子大 砂糖水 空心 呑下50~70丸(入門).
② 治黃疸喜喫生米
白朮6g 蒼朮5g 白芍藥 陳皮 神麴 麥芽 山査肉 白茯苓 石膏各4g 厚朴3g 藿香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水煎 臨熱 入砂糖末1匙 調服(入門).
③ 通用 使君子肉75g 南星薑製 檳榔各37.5g
※喫生米用 麥芽600g炒過 ※喫茶葉用 茶葉600g炒過 ※喫黃土用 壁土600g炒過
※喫炭用 黑炭600g炒過  :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砂糖水下50丸(入門).
  可治不治證515
○ 黃疸之病 當以18日爲期 治 之10日已上宜差 反劇 爲難治(仲景).
○ 疸而不渴者 可治 疸而渴者 難治 發於陰部 其人必嘔 發於陽部 其人振寒 而發熱(仲景).
○ 凡黃家 候其寸口 脈近掌無脈 口鼻冷黑色 並不可治(脈經).
○ 形體如烟熏 直視搖頭 爲心絶, 環口黧黑 柔汗 發黃 爲脾絶 皆不治(明理).
○ 黃疸以18日爲期 10日以外入腹喘滿 煩渴 面黑者 死(入門).
○ 脾胃稍實 更斷厚味 則可治, 傷酒色 恣口腹者 難治(入門).
○ 疸病 面黑黃 作渴 腹脹 難治(醫鑒).
     
  單方516(凡30種) 有酒煮茵陳湯
臘雪水  :  治黃疸 微溫飮之(本草).
車前草  :  最治黃疸 搗取汁 服之(直指).
茵陳蒿  :  主黃疸 通身發黃 小便赤 以水濃煎服 生食亦良(本草).
   :  治酒疸 取40g 淸酒煎服 名【酒煮茵陳湯】(醫鑒).
葛根  :  解酒疸 小便赤澁 取40g水煎服(本草).
瓜婁根  :  主八疸 身面黃 水煎服之(本草).
酸漿草  :  主黃疸 根味絶苦 擣取汁飮之 多效(本草).
萱草根  :  主酒疸 搗取汁飮 又嫩苗 煮食之(本草).
王瓜根  :  治酒疸 變成黑疸 醫不能治 取根 搗取汁 空心 頓服
  一小升 當有黃水 隨小便出 不效再服(本草).
靑蒿  :  治熱黃心痛 搗取汁飮之(本草).
萹蓄  :  治熱黃 搗取汁 頓服一小升(本草).
黃蘗  :  主黃疸 水煎服之(本草).
梔子  :  主胃熱 食疸 水煎飮之(本草).
小麥苗  :  治酒疸 搗取汁服 或煮食之(本草).
大麥苗  :  主黃疸 取汁服(本草).
鮒魚  :  主黃疸 作膾和五味食之 又取活者 置水中常常看之 日一易 最效(俗方).
鯉魚  :  治黃疸 如鮒魚法(作膾 和五味 食之 又 取活者 置水中 常常 看之 日一易)用之(俗方).
鱉  :  治酒疸 烹熟如常法作羹 數箇愈(種杏).
桃根  :  治黃疸 身面如金色 取東引桃根一握 細切 水2鐘 煎至半 空心頓服 3~5日後 其黃離
  離如薄雲散 惟眼最後差 可時時飮 一盞 淸酒 則易散 忌熱 麪 猪 魚(本草).
蔓菁子  :  主急黃 黃疸 及內黃腹結不通 取子搗細 和水服2~3盞 當瀉出惡物
  黃水 砂石草髮 並出差(本草).
甛瓜蒂  :  治黃疸 初發 及時氣急黃 瓜蒂 爲末 搐兩鼻中 出黃水
  又取4g調 溫雖服 得吐 黃水便差(本草).
絲瓜  :  治積傷酒麪發黃 完絲瓜連皮子燒灰 爲末
  因麪得病麪湯調下 因酒得病酒調下 數服卽愈(種杏).
水芹  :  治五種黃病 取汁飮之 作虀葅 或煮食 或生食 並得 宜常食(本草).
生葱  :  治傷寒發黃 目不識人 生葱火煨宿去粗皮 取心扭出汁 蘸香油 點兩目大小者 立明(本草)
   :  又 燒酒 口噙 令病人 開目 噴之 其眼自明(種杏).
苦?  :  去黃疸 煎取汁 滴鼻中 出黃水 差(本草).
絲蒪  :  治熱疸 作羹 作虀 常食可(本草).
冬葵  :  治時行黃病 煮汁飮 又 作羹 作虀 常食(本草).
白烏雞  :  傷寒發黃 胸心昏悶 不省死在須臾 白烏雄雞一隻 去毛及腸屎 以刀爛切鋪 心頭上
  少傾 卽滑(醫鑒).
熊膽  :  療天行黃疸 取少許 和水服(本草).
猪糞  :  療天行黃疸 取糞漬水 取淸頓服(本草).
猪脂  :  治五疸 及胃中有乾屎 發黃 煎猪脂 取3合 日3服 大便乾屎 下乃愈(本草).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七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痎瘧517 
  瘧病之源517
○ 『內經』 (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曰 夏傷於暑 秋爲痎瘧.
○ 夏暑 汗不出者 秋成風瘧(內經 金匱眞言論篇 第四 ).
○ 秋善病 風瘧 又曰 “魄汗未盡 形弱而氣爍 穴兪以閉 發爲風瘧(內經 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
○ 風成爲寒熱(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七). <又>曰因於露風 乃生寒熱(內經生氣通天論 第三).
○ 風氣盛於皮膚之內 內不得通外不得泄 腠理開則洒然 寒閉則熱而悶 名曰寒熱(內經 風論篇 第四十二)
○ 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 盖傷之淺者 近而暴 傷之重者 遠而深. 痎瘧者 久瘧也. 是知夏傷於暑濕熱 閉藏而不能發泄于外 邪氣內行至秋而發爲瘧也(保命).
○ 瘧之爲病 以暑舍于榮衛之間 得秋之風寒所傷而後發 亦有非暑因風寒感冒 而得之者 在於陽 則發熱 在於陰則發寒 幷則病 作離則病止 作止故有時 在氣則發早 在血則發晏 淺則日作 深則間日 或在頭項 或在背中 或在腰脊. 雖上下遠近之不同. 在太陽則一也(東垣).
○ 大法風暑 當發汗 夏月多在風 凉處歇遂 閉其汗而不泄 故也(丹心).
○ 病氣 如凌虐人之狀 <又>曰 瘧有凌虐之狀 在傷寒久則爲壞證 在內傷久則爲勞瘵 然則豈美疾哉(入門).

  瘧疾形證517
○ 瘧之始發也 先起於毫毛伸欠 乃作寒慄鼓頷 腰脊俱痛 寒去則內外皆熱 頭痛如破 渴欲飮冷(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夫陰陽上下交爭 虛實更作 陰陽相移也. 陽並於陰 則陰實而陽虛 陽明虛 則寒慄鼓頷 巨陽虛 則腰背頭項痛 三陽俱虛 則陰氣勝 陰氣勝 則骨寒而痛 寒生於內 故中外皆寒 陽盛則外熱 陰虛 則內熱 外內皆熱 則喘而渴 故欲冷飮也(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夫瘧之始發也 陽氣並於陰 當是之時 陽虛而陰盛 外無氣故先寒慄也. 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 陽與陰復並於外 則陰虛而陽實 故先熱而渴. 夫瘧氣者 並於陽則陽勝 並於陰則陰勝 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衛虛則先寒 榮虛則先熱 表邪多則寒多裏 裏邪多則熱多表 相半寒熱相等也(入門).
○ 人之榮衛 晝行於陽(陽則表也) 夜行於陰(陰則裏也). 榮衛行到 病所不通 乃作寒戰 鼓振頭頷 中外皆寒 腰脊俱痛 此邪氣入於內也. 寒戰俱已 內外皆熱 頭痛如破 渴欲飮冷 煩滿欲吐自汗 此邪氣 發於外也(丹心).
○ 暑瘧 單熱, 濕瘧 多寒, 寒瘧 先寒後熱, 風瘧 先熱後寒 餘皆先寒後熱(入門).

  脈法517
○ 瘧脈自弦 弦數多熱 弦遲多寒 弦小緊者宜下之. 弦遲者可溫之 弦緊者可發汗 浮大者可吐之 弦數者風發也 以飮食消息止之(要略).
○ 瘧脈 自弦微則爲虛代 散則死(脈經).
○ 瘧脈 自弦 弦遲多寒 弦數多熱 隨時變遷(脈訣).
○ 瘧脈 多弦 但熱則弦而帶數 寒則弦而帶遲 亦有病久而脈極虛 微而無力似乎不弦 然而必於虛數之中見弦 但不搏手耳 細察可也(丹心).
○ 弦短者 傷食, 弦滑者 多痰, 虛微無力 爲久瘧(醫鑒).
○ 瘧脈 遲緩者 病自愈(回春).

  寒熱先後517
○ 瘧先寒而後熱者 由夏傷於大暑 其汗大出 腠理開發 因遇夏氣 凄滄之水寒 藏於腠理皮膚之中 秋傷於風 則病成矣. 夫寒者 陰氣也, 風者 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成於風 故先寒而後熱也. 病以時作 名曰寒瘧(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先熱而後寒者 由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 故先熱而後寒也. 亦以時作 名曰溫瘧(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其但熱而不寒者 陰氣先絶 陽氣獨發 則少氣煩寃 手足熱而欲嘔 名曰癉瘧 癉謂熱也(內經 瘧論篇 第三).
 
  寒熱往來517~518
○ 病有洒淅惡寒 而復發熱者 何也? 曰 “陰脈不足 陽往從之 陽脈不足 陰往乘之”
何謂陽不足? 假令寸脈微 名曰 陽不足 陰氣上入 陽中則洒淅惡寒.
何謂陰不足? 假令尺脈弱 名曰 陰不足 陽氣下陷 入陰中則發熱也(仲景).
○ 陽微則惡寒 陰微則發熱
大抵 陰不足 陽往從之 故內陷而發熱 陽不足 陰往乘之 故陰氣上入陽中 則惡寒(仲景).
○ 陽不足 則陰邪出表而與陽爭 乃陰勝而爲寒也 陰不足 則陽邪入裏而與陰爭 乃陽勝而爲熱也.
若邪入而正氣不與之爭 則但熱而無寒矣, 陽不足 則先寒陰不足 則先熱, 表邪多 則寒多 裏邪多 則熱多 半表半裏 則寒熱相等 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入門).
○ 瘧者 少陽也. 少陽者 東方之氣也 逆行則發寒 順行則發熱 故分之氣異 往來之不定也(東垣).
○ 身後爲太陽 太陽爲者 膀胱水 寒也. 身前爲陽明 陽明者 大腸金 燥也. 少陽之邪 在其中 近後膀胱水 則惡寒 近前陽明燥 則發熱 故爲往來寒熱也(東垣).
○ 甚者 內外失守 眞邪不分陰陽 迭勝寒熱互起 則休作 無定時矣(直指).

  瘧發日數多少518
○ 夏傷於暑 熱氣盛 藏於皮膚之內 腸胃之外 因秋遇痋及得之 以浴水氣 舍於皮膚之內 與衛氣 幷居衛氣者 晝日行於陽 夜行於陰 此氣得陽 而外出得陰 而內薄 內外相薄 是以日作(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胃氣與邪相幷 則病作與邪相雜 則病休 其幷於陰則寒 病於陽則熱 離於陰則寒 已裏於陽則熱 已至次日 又集而幷合 則復病也(綱目).
○ 其間日發者 由邪氣內薄於五藏 橫連募原也. 其道遠 其行遲 不能與衛氣俱行 不得皆出 故間日乃作也(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時有間二日 或至數日發 或渴或不渴 其故何也? 曰其間日者 邪氣與衛氣 客於六腑 而有時相失 不能相得 故休數日 乃作也. 瘧者 陰陽更勝也 或甚 或不甚 故或渴 或不渴(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三日一發者 受病一年 間日一發者 受病半年 連日發者 受病一月 二日連發 住一日者 氣血俱受病也. 又曰 三一一發 陰經受病也 最重(丹心).
○ 陽爲府 邪淺 與榮衛並行一日一發.
○ 陰爲藏 邪深橫連募原 不能與正氣並行 故間日蓄積乃發 或三四日一發 久則必爲瘧母(入門).

  瘧發有晝夜早晏之異518
○『帝』曰 其作日晏 與其日早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邪氣客於風府 循膂而下 衛氣一日一夜 大會於風府 其明日 日下一節 故其作也 晏 此先客於脊背也 每至於風府 則腠理開 腠理開 則邪氣入 邪氣入 則病作 以此日作梢益晏也. 其出於風府 日下一節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 二十六日入於脊內 注於伏膂之脈 其氣上行 九日出於缺盆之中 其氣日高 故作日益早也(內經 瘧論篇 第三).
○ 陰爲晝發 邪淺 榮衛晝行 背與脊故也.
○ 陽爲子時至已 陰爲午時至亥 如發寅卯而退於未申 或發未申而退於子丑 皆謂之陰陽不分 須用藥趲早 或移時分定陰陽 然後陽瘧截住 陰瘧升散(入門).
○ 從卯至午發者 邪在外也 從午至酉發者 邪在內也 從酉至子發 或至寅發者 知邪在血分也(保命).

  六經瘧518
○ 夏傷於暑 秋必病瘧 初不知何經受病 隨其受而取之 有中三陽者 有中三陰者.
大抵 經中邪氣 其證各殊
在太陽經者 謂之寒瘧 治多汗之 在陽明經者 謂之熱瘧 治多下之
在少陽經者 謂之風瘧 治多和之 此三陽受病 皆謂暴瘧 發在夏至後 處暑前 此乃傷之淺者 近而暴也.
○ 在陰經者 則不分三陰 皆謂之溫瘧 其發在處暑後冬至前 此乃傷之重者 遠而深也.
痎瘧者 老瘧也 故謂之 久瘧(保命).
○ 傷寒餘熱未淨 重感於寒而變瘧 名曰溫瘧 亦曰風瘧. 此爲傷寒壞病 其證 先熱後寒(入門).
○ 瘧屬三陽 宜汗宜和宜溫(正傳).
○ 太陽瘧 宜桂枝羗活湯 麻黃羗活湯.
○ 陽明瘧 宜人參白虎湯 柴苓湯二方並見寒門.
○ 少陽瘧 宜柴胡桂枝湯 柴胡加桂湯.
○ 三陰溫瘧 宜白虎桂枝湯 麻黃白朮湯 或小柴胡合四物湯 名曰 柴胡四物湯.
太陽陽明合病 桂枝芍藥湯 桂枝石膏湯. 三陽合病 宜桂枝黃芩湯 以和之(保命).
【桂枝羗活湯】
治太陽瘧 自汗 頭項痛 腰脊强
桂枝 羗活 防風 甘草各6g
爲剉作 一貼 水煎服(綱目).
【麻黃羗活湯】
治太陽瘧 無汗
卽前方(桂枝 羗活 防風 甘草各6g 爲剉作 一貼 水煎服) 去桂枝 加麻黃也 劑法 服法同上(綱目).
【人參白虎湯】卽白虎湯(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剉作一貼水煎服)加人參4g.
【白虎湯】 治陽明病 汗多煩渴 脈洪大. 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ː本方加人蔘4g名曰【人蔘白虎湯】.本方加蒼朮4g名曰【蒼朮白虎湯】(丹心) 寒門轉載
【柴苓湯】治傷寒熱病 發熱 泄瀉
柴胡7g澤瀉5g白朮 猪苓 赤茯苓各4g半夏 黃芩 人蔘 甘草各3g桂心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 溫服(丹心) 寒門轉載
【柴胡桂枝湯】
治少陽瘧 寒熱 乍往乍來
柴胡8g 桂枝 黃芩 人參 芍藥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柴胡加桂湯】
治少陽瘧 往來寒熱 極驗
柴胡12g 黃芩 桂枝各8g 半夏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白虎桂枝湯】
溫瘧者 其脈如平身無汗 但熱 骨折煩疼 時便難 朝發暮解 暮發朝解 此藥主之.
石膏16g 知母8g 桂枝 甘草各4g 粳米一合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  <一名> 【加減桂枝湯】(得效)
【麻黃白朮湯】
治風瘧
麻黃 桂皮 靑皮 陳皮 川芎 白芷 半夏麴 紫蘇葉 赤茯苓 白朮 桔梗 細辛 檳榔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直指).
【柴胡四物湯】519
治三陰經 溫瘧 或夜發者
柴胡 生地黃各8g 人參 半夏 黃芩 甘草 川芎 當歸 赤芍藥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保命).
【桂枝芍藥湯】
治瘧 寒熱大作 此太陽陽明合病也 謂之 大爭寒熱 作則必戰動發熱則必汗泄.
經曰“汗出不愈 知爲熱也” 不治則恐 久而傳入陰經 宜用
桂枝4g 赤芍藥 知母 石膏 黃芩各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保命).
【桂枝石膏湯】
治太陽陽明合病 間日瘧 熱多寒少
石膏 知母各12g 黃芩8g 桂枝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之(入門).
【桂枝黃芩湯】
服桂枝芍藥湯後 寒熱轉甚者 知太陽陽明少陽合病也 宜用此和之
柴胡8g 石膏 知母各6g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桂枝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保命).

  瘧晝發夜發宜分治519
○ 氣虛 晝發 宜六君子湯方見痰飮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加半夏 黃芩.
○ 血虛 夜發 宜柴胡四物湯方見上 桃仁承氣湯方見寒門 麻黃黃芩湯 柴胡芎歸湯(諸方).
【六君子湯】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蔘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正傳). 痰飮轉載
【四君子湯】補眞氣虛弱 氣短 氣少
人蔘去蘆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灸各5g.爲剉 水煎服.
 :  <方氏>曰 人參 補肺扶脾 白朮 健脾燥濕 茯苓 降氣滲濕 甘草 補胃和中 譬如 寬厚和平之君子 不爲奸險 卒暴之行也.  :  醫鑒曰 “人參 補元氣 白朮 健脾胃 茯苓 滲濕 又引 人參下行 補下焦元氣”(入門).
【補中益氣湯】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  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  <一方>黃芪6g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升麻 柴胡各2g.加黃栢1g以滋腎水,加紅花1g入心養血(醫鑑)
 :  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 以補之心火 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 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 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 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內傷轉載
∴ 氣虛 晝發 補中益氣湯 加半夏 黃芩
【桃仁承氣湯】治血結膀胱 小腹結急 便黑 譫語潄水 宜此攻之.
大黃12g 桂心 芒硝各8g 甘草4g 桃仁留尖10枚.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溫服 以瘀血盡下 爲度(丹心).
【大承氣湯】 治傷寒裡證大熱 大實 大滿宜急下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 剉作一貼 水二大盞 先煎枳實 厚朴至一盞 乃下 大黃煎至70%去渣 入芒硝再一沸溫服(入門)
【小承氣湯】 治傷寒裡證 小熱 小實 小滿宜緩和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各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仲景)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水煎服.
【三一承氣湯】 治嘔吐大便秘三陽結而不通上爲噎膈 反胃.
甘草12g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各6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煎至半去渣入芒硝再一沸溫服(得效).
【柴胡四物湯】治三陰經 溫瘧 或夜發者 方見上 六經瘧
【麻黃黃芩湯】
治夜發瘧
麻黃12g 黃芩8g 甘草6g 桂心4g 桃仁15枚
剉作 水煎 臨臥服.
 :  桃仁 味苦甘辛 肝者 血之海 血受邪則肝氣燥 <經>所謂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桃仁 散血緩肝 謂邪氣深遠 而入血 故夜發 乃陰經有邪 此麻黃黃芩湯 乃發散血中風寒之劑也(綱目).
【柴胡芎歸湯】
治夜發陰瘧 引出陽分而散後 服人參截瘧飮止之.
柴胡 乾葛 川芎各4g 桔梗 赤芍藥 人參 厚朴 白朮 茯苓 陳皮各3g 紅花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梅一 水煎服(回春).
   
  諸瘧證治
○ 瘧 有①風瘧 ②寒瘧 ③熱瘧 ④濕瘧 ⑤痰瘧 ⑥食瘧 ⑦勞瘧 ⑧鬼瘧 ⑨疫瘧 ⑩瘴瘧 ⑪痎瘧 老瘧(諸方).
  ① 風瘧
○ 自感風而得 先熱後寒 宜麻黃白朮湯 無汗則 宜散邪湯 有汗則 宜正氣湯(入門).
  ② 寒瘧 <一名> 牝瘧
○ 自感寒而得 寒多熱少 宜人蔘養胃湯方見寒門 交解飮 果附湯 草果飮 柴胡桂薑湯(入門).
  ③ 熱瘧 <一名>癉瘧 亦曰暑瘧
○ 因暑勝熱 多得之 宜人參白虎湯 柴苓湯二方見寒門 柴胡知母湯 爭功散 龍虎湯(入門).
  ④ 濕瘧
○ 因冒襲雨濕 汗出澡浴得之 寒熱相半 小便不利 宜五苓散方見寒門 加蒼朮  川芎 羗活(入門).
  ⑤ 痰瘧
○ 因外感 內傷 鬱聚成痰
頭痛 肉跳 吐食嘔沫 甚則昏迷卒徒 宜柴陳湯加草果 或四獸飮 冷附湯 久不止 以露薑飮截之(入門)
○ 有人 忽得 瘧疾 嘔吐異常 以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人參 縮砂 倍用白荳蔲 進一二貼 自然 寒熱不作.
盖白荳蔲 能消能磨 流行三焦 榮衛一轉 寒熱自平也(直指).
  ⑥ 食瘧 <一名>胃瘧
○ 因飮食失節 飢飽有傷所致 寒已復熱 熱已復寒 寒熱交倂苦 飢而不能食 食則吐痰.
經曰 “寒熱善飢而不能食 食已支滿腹脹 病以日作 名曰胃瘧”是也. 宜平陳湯 加枳實 白朮 山査子 神麴 靑皮 或淸脾飮 小淸脾湯. 又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靑皮 檳榔 縮砂 白荳蔲亦佳(諸方).
 ⑦ 勞瘧 卽久瘧也.
○ 寒熱微微 寒中有熱 熱中有寒 最難調治 由表裏俱虛 眞元未復 疾雖暫止 小勞復來 經年不差 宜芎歸鱉甲散 常山飮 五勞元 六和湯 烏頭七棗湯 露薑養胃湯 十將軍丸 一補一發丹 辰砂元 養胃丹(諸方).
○ 久瘧 屬元氣虛寒 皆氣虛 則寒 血虛 則熱 胃虛 則惡寒 脾虛 則發熱 陰火下流 則寒熱交作 或吐涎不食 或泄瀉腹痛 手足逆冷 寒戰如慄 皆脾胃虛弱也. 但服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方見上瘧晝發夜發宜分治 諸證悉愈. 若投淸脾截瘧 多致不起(醫鑒). 
 ⑧ 鬼瘧
○ 因感尸疰客忤 寒熱日作 夢寐不祥 多生恐怖 宜辟邪丹 雄朱丹 或燒人場土 作丸 塞男左女右 鼻中(入門).
 ⑨ 疫瘧
○ 一方 長幼相似 或染時行變成 寒熱須參 運氣用藥 不換金正氣散方見寒門 如意丹 五瘟丹 瘴疸丸三方見瘟疫
 ⑩ 瘴瘧519
○ 挾山溪嵐瘴 蒸毒之氣 令人迷困發狂 或啞 乍寒乍熱 乍有乍無 南方多病 此宜雙解飮子 地龍飮 羗活蒼朮湯 瘴疸丸方見疸門 觀音元(諸方).
 ⑪痎瘧 老瘧也 520
○ 以其隔三日一發 纏綿不去也(綱目).
○ 三日一作者 邪入於三陰經也 作於子午 卯酉日者 少陰經瘧也. 作於寅申 巳亥日者 厥陰經瘧也. 作於辰戌丑未日者 太陰經瘧也. 瘧得於暑 當以汗解. 夫感冒與風 皆外邪也. 故非汗多不解 必先與參朮等補劑爲君 加柴葛等 發散藥 漸而收汗 得汗而虛. 又行補養 下體屬陰 最難得汗 補藥力到汗出 至足 方是佳兆(丹心).
○ 老瘧 係風暑之邪 入在陰分 宜用血藥 引出陽分而散 <古方> 多用峻劑 恐非所宜(丹心).
若感病極深 雖得大汗 所感之邪 必自藏傳出至府 其發無時 必亂而失期 若發於午之後 寅之前者 血受病也 爲難愈 須漸趲早 亦是佳兆 故治此病 春夏爲易 秋冬爲難 非有他也 以汗之 難易 爲優劣也(丹心).
○ 凡瘧經年不差 謂之老瘧 必有痰水 瘀血 結成痞塊 藏於腹脇 作脹此痛 乃瘧母也.
雖內虛 非常山 檳榔 決不能除 但須製熟則不損胃 老瘧丸 是也. 血虛者 宜鱉甲丸 有水癖者 暫用 消癖元 以補脾化痰湯藥輔之 且量虛實 用老瘧飮(入門).
○老瘧 宜七棗湯 鱉甲飮子 參歸鱉甲散 秘方淸脾丸 經效瘧丹 黃甲丸.
【麻黃白朮湯】
治風瘧
麻黃 桂皮 靑皮 陳皮 川芎 白芷 半夏麴 紫蘇葉 赤茯苓 白朮 桔梗 細辛 檳榔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直指).
【散邪湯】
治風瘧初起
川芎 白芷 麻黃 白芍藥 防風 荊芥 紫蘇葉 羗活各4g 甘草2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 葱白三莖煎 露一宿 早晨溫服(醫鑒).
【正氣湯】
治風瘧初起
柴胡 前胡 川芎 白芷 半夏 麥門冬 檳榔 草果 靑皮 赤茯苓各4g 桂枝 甘草各2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醫鑒).
【人蔘養胃湯】(入門) 寒門轉載
治傷寒陰證及外傷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痛身疼.
蒼朮6g 陳皮 厚朴 半夏製各5g(1.25錢)茯苓 藿香各4g 人蔘 草果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烏梅一箇 水煎服(入門).
【交解飮】治寒瘧. 卽雙解飮子也. 治瘴瘧 及寒瘧 神效
肉荳蔲 草豆蔲各二箇(一箇煨一箇生) 厚朴二寸(一寸薑汁浸灸一寸生用) 甘草大者80g(一半灸一半生) 生薑二塊(一塊煨一塊生). 各剉合 分二貼 入棗二 梅一 水煎 空心溫服(局方). 
 :  <一名> 【雙解飮子】 又名 【生熟飮】(類聚)
【果附湯】
治脾寒瘧 面靑振寒
草果 附子炮各10g 剉作 一貼 入薑七棗二 水煎服(入門).
【草果飮】
治寒瘧
草果 白芷 良薑 靑皮 川芎 紫蘇葉 甘草各4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直指).
【柴胡桂薑湯】
治邪在半表裏 寒熱往來 極驗
柴胡12g 桂枝 牡蠣各6g 天花粉 黃芩各4g 乾薑 甘草各3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入門).
【柴胡知母湯】
治熱瘧及瘴瘧
柴胡 知母各6g 蒼朮 黃芩 乾葛 陳皮 半夏 川芎各4g 甘草灸3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梅二 水煎淸晨服 午前 又一服 久瘧 加人參 當歸(節齊).
【爭功散】
治熱瘧 多效
知母 貝母 柴胡 常山 梔子 檳榔 地骨皮 甘草各4g 蟬退二七箇
剉作 一貼 入桃 柳枝各五寸 煎服 未效 加過路葛藤五寸 同煎服(得效).
【龍虎湯】
治熱瘧火盛 舌卷 唇焦 鼻如烟熏 六脈洪緊
石膏10g 柴胡 黃連各6g 黃芩 知母 黃栢各4g 梔子 半夏各3g 粳米百粒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醫鑒).
【五苓散】治太陽證入裏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 每7.5g白湯 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
 :  傷寒汗後 亡津液 但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 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 而反吐出 爲水逆證 或飮水雖多而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未實 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的藥也(入門). 寒門轉載 
【柴陳湯】
治痰瘧
柴胡 半夏各8g 人參 黃芩 陳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2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 加草果尤妙.
【四獸飮】
治七情聚痰 五藏氣虛 瘧久不已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半夏 草果 甘草 烏梅 生薑 大棗各4g
剉作 一貼 拌塩少許 淹食頃 以皮紙包裹水浸 慢火香熟 取出 水煎服(得效).
未發前 連進數貼 卽效(得效).
【冷附湯】
瘧疾無過 是痰實而脾胃弱 停于胸膈 所以五更 冷服 使藥下達 壯脾胃 去痰實也
大附子一箇炮去皮臍 左切片二貼 每一貼 入薑十片 水煎去滓 露一宿 五更初冷服(得效).
【露薑飮】
治痰瘧
生薑150g 連皮搗爛 止取自然汁 約明日 當發隔夜 安排將紗片
盖露一宿 五更初 澄者一上飮之 或有痰吐任之卽安(得效).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 惡心 或頭眩 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6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正傳)
ː 方氏曰 半夏 豁痰燥濕, 橘紅 消痰利氣, 茯苓 降氣滲濕, 甘草 補脾和中. 盖補脾則不生濕 燥濕 滲濕則不生痰 利氣降氣 則痰消解 可謂體用兼解 標本兩盡之藥 用者隨證加減(丹心).
 ∴ 治 瘧疾 加人參 縮砂 倍用白荳蔲(直指). 痰飮轉載
【平陳湯】
治食瘧
蒼朮 半夏各8g 厚朴 陳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各3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 加枳實 白朮 山査子 神麴 靑皮 尤妙
【淸脾飮】
治食瘧
柴胡 半夏 黃芩 草果 白朮 赤茯苓 厚朴 靑皮各4g 甘草2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  此方 乃小柴胡 平胃 二陳合而爲一也.一方 加常山8g 煎之 露服 五更 截瘧. 令人不吐爲妙.
 :  <一名> 【淸脾湯】(入門).
【小淸脾湯】520
治胃瘧
厚朴8g 烏梅肉 半夏 靑皮 良薑各4g 草果 甘草各2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煎服(得效).
【芎歸鱉甲散】521
治勞瘧
鱉甲8g 川芎 當歸 赤茯苓 赤芍藥 半夏 陳皮 靑皮各4g 烏梅一箇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入門)
【常山飮】
治勞瘧
常山 知母 草果各6g 良薑4g 烏梅肉 甘草各2g 剉作 一貼 入薑五棗一 水煎服(入門).
【五勞元】
治勞瘧及瘴瘧
常山140g 桃仁48g 辣桂30g 淡豉140g 烏梅肉100g 日乾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溫酒下30~40丸(直指).
【六和湯】
治瘧 久不愈
常山8g 知母 貝母 人參 草果 白芷 烏梅 檳榔 柴胡各4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酒水相半同煎 露一宿 臨發日服之(丹心).
【烏頭七棗湯】
治勞瘧及寒瘧
大川烏一箇 以塩水浸炮7次 去皮臍
爲剉 分2貼 每貼入薑七棗七 葱白三水煎 稍冷 先喫棗 乃服藥(直指).
【露薑養胃湯】
治久瘧 三五日一發者
先以生薑150g搗 取自然汁 露一宿 次早 將<人蔘養胃湯>一貼 入棗二 梅一 同煎去滓
和薑汁 空心溫服(醫鑒).
【十將軍丸】
治久瘧及瘧母
縮砂 檳榔 草果 常山各80g 三菱 蓬朮 靑皮 陳皮 烏梅 半夏各40g 爲先將常山 草果酒醋各一椀浸一宿 後入八味同浸至晩 炭火煮乾 爲末 酒醋各半 打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 30~40丸 日2服 服至320g 卽除根(丹心).
【一補一發丹】
治久瘧 內傷挾外感 間發 內治痰外發汗
赤茯苓40g 半夏 陳皮 柴胡 黃芩 蒼朮 葛根各28g 常山12g 爲末 麪糊和丸 梧子大 白湯下70丸(入門).
【辰砂元】
治久瘧 不損元氣
辰砂 阿魏眞者各40g 爲硏勻 稀米糊和丸 皂角大 空心 以人參湯化下一丸(得效).
【養胃丹】
治久瘧 2~3年不愈者
蒼朮 常山酒蒸各80g 半夏 陳皮 厚朴各60g 赤茯苓 藿香 草果各40g 甘草灸20g 烏梅49箇取肉
爲末 淡薑湯打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70丸(醫鑒).
【辟邪丹】
治嵐瘴 鬼瘧
菉豆 雄黑豆各49粒 信砒1.875g 另硏 黃丹3.75g 朱砂7.5g
爲末 滴水和勻 分作30粒 每一粒 取東南桃枝七枚 硏汁和 井華水 早晨 日出時 面東呑之 虛人愼用(河間).
【雄朱丹】
治鬼瘧
大黑豆49粒(約20g)
端午日 以冷水浸 從早至巳時 去皮晒乾硏 入信砒末3.75g再硏勻麪糊和勻 作丸.少壯人 梧子大 老人 黃豆大 小兒 綠豆大, 雄黃 朱砂爲衣 晒乾收貯 臨發五更 面東井水下一丸(入門).
 :  <一名> 【瘧靈丹】(醫鑒).
【不換金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或寒熱往來
蒼朮8g 厚朴 陳皮 藿香 半夏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如意丹】專治瘟疫及一切鬼祟 伏尸 勞瘵 癲狂 失志 山嵐瘴氣 陰陽二毒 五瘧 五疳 八痢 誤呑銅錢 金石藥毒 不伏水土等證
川烏炮30g 檳榔 人參 柴胡 吳茱萸 川椒 白茯苓 白殭 黃連 紫菀 厚朴 肉桂 當歸 桔梗 皂角 石菖蒲各18.75g 巴豆霜9.375g
爲擇吉日 於不聞鷄犬處 淨室修合 爲末 煉蜜和 丸梧子大 朱砂爲衣 每五丸 或七丸 溫水下(入門). 瘟疫門 轉載  :  此方 乃<溫白元> 加檳榔 當歸也.
【五瘟丹】治流行瘟疫 及傷寒熱病 熱瘧
黃連屬火戊癸年爲君 黃栢屬水丙辛年爲君 黃芩屬金乙庚年爲君 甘草屬土甲己年爲君
紫蘇葉各40g爲君者倍入 上皆生用 冬至日製爲末 用錦紋大黃120g濃煎湯去渣 熬成膏 和丸彈子大 朱砂 雄黃末爲衣 再貼金箔 每一丸 井華水 磨服(回春). 瘟疫門 轉載 
【瘴疸丸】治天行病 急黃 急瘴 瘧 發黃
茵陳 梔子 大黃 芒硝各40g 杏仁24g 常山 鱉甲 巴豆霜各16g 豆豉8g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每3丸或5丸 溫水 呑下 以吐利爲效(入門).
 :  得效方【梔子元】卽今【茵陳丸】瘟疫門 轉載
【雙解飮子】
治寒瘧. 瘴瘧及寒瘧 神效
肉荳蔲 草豆蔲各二箇(一箇煨 一箇生) 厚朴二寸(一寸薑汁浸灸 一寸生用) 甘草大者80g(一半灸 一半生) 生薑二塊(一塊煨 一塊生). 各剉合 分二貼 入棗二 梅一 水煎 空心溫服(局方).
 :  <一名> 【交解飮】 又名 【生熟飮】(類聚)
【地龍飮】
治瘴瘧 大熱 煩燥
生地龍大者三條
硏細入薑汁 薄荷汁 生蜜各少許 新汲水 調下熱熾加龍腦少許(得效).
【羗活蒼朮湯】
治感冒嵐瘴成寒熱瘧
羗活6g 蒼朮 柴胡 黃芩 枳實 橘紅 半夏 川芎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節齊).
【觀音元】
治瘴瘧
半夏 生烏梅肉 母丁香 巴豆肉各10枚晒
爲末 薑汁糊和 丸麻子大 每5丸 臨臥冷水下. 有人於海角 遇白衣人 授之 因名焉(直指).
【老瘧丸】
治痎瘧 久不差 腹痛有母
與上<十將軍丸>同而常山 草果各75g 餘八味各37.5g 劑法 服法 並同上(入門).
【十將軍丸】(丹心)
治久瘧及瘧母
縮砂 檳榔 草果 常山各80g 三菱 蓬朮 靑皮 陳皮 烏梅 半夏各40g 爲先將常山 草果酒醋各一椀浸一宿 後入八味同浸至晩 炭火煮乾 爲末 酒醋各半 打糊和 丸梧子大 白湯下 30~40丸 日2服 服至320g 卽除根(丹心).
【鱉甲丸】521
治痎瘧 有瘧母 久不差
鱉甲醋煮40g 三菱 蓬朮 香附子 靑皮 桃仁 紅花 神麴 麥芽 海粉各20g
爲末 醋糊丸梧子大 白湯下 50~70丸(入門). 
 :  <一名> 【瘧母丸】(丹心).
 :  加芎歸 赤芍藥 治夜發瘧 名【陰瘧丸】(入門).
【消癖元】
治痎瘧 彌年經 汗 吐 下 榮衛虧損 邪氣伏藏脇間結 爲癥癖 腹脇堅痛 名曰 瘧母
芫花炒 朱砂各等分 爲末 蜜丸小豆大 每10丸 棗湯下. 去癖 須用芫花 大戟 破水之劑(得效).
  :  <一名> 【芫花丸】(入門).
【老瘧飮】
治老瘧結成癥癖 在腹脇 諸藥不愈
蒼朮 草果 桔梗 靑皮 陳皮 良薑各3g 白芷 赤茯 半夏 枳殼 桂心 乾薑 甘草各2g 紫蘇葉 川芎各1g
剉作 一貼 入塩少許 水煎 空心服(入門).   :  <一名> 【痎瘧飮】(醫鑒).
【七棗湯】
治五藏氣虛 陰陽相勝 作爲痎瘧 不問遠近悉主之
附子一箇 炮裂 以塩水浸 再炮 如此七次 去皮臍
剉作一貼 入薑七棗七 水一椀 煎至半 空心溫服 仍喫棗3~5每(得效).
【鱉甲飮子】
治老瘧 腹中結癥瘕 名曰 瘧母
鱉甲8g 白朮 黃芩 草果 檳榔 川芎 陳皮 厚朴 白芍藥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 水煎服(綱目).
【參歸鱉甲飮】
治老瘧 腹脇有塊 成瘧母
鱉甲醋煮5g 黃芪蜜水炒 靑皮 當歸 白茯苓 百出 厚朴 川芎 香附子各4g 人參 縮砂 山査子 枳實各2g 甘草1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 水煎 空心服(回春).
【秘方淸脾丸】
治瘧 三日一發 或十日一發
白朮60g 半夏 靑皮 黃芩各40g 人參 檳榔 草果 蓬朮 厚朴各20g 薑黃 甘草各12g
爲末 飯丸梧子大 白湯下60~70丸(丹心).
【經效瘧丹】
治瘧母 結癖 寒熱無已
眞阿魏 雄黃各9.375g 左沸湯泡 阿魏硏 雄朱
爲末 和勻麪糊和 丸梧子大 每一丸 人參湯 冷服 空心. 瘴瘧 桃仁煎湯 冷服, 臨發磨一丸 付口鼻畔(直指).
【黃甲丸】
治瘧母成塊 久不愈
末砂 阿魏 穿山甲酥灸 檳榔各20g 雄黃 木香各10g
爲末 泡黑豆去皮 搗成泥 和丸梧子大 空心薑湯下50丸(醫鑒).
 
  瘧寒熱不歇有根522
○ 瘧之寒熱 不歇者 有根在也. 根者何? 曰飮 曰水 曰敗血 是爾  惟癖爲瘧之母 惟敗血爲暑熱之毒.惟飮與水 皆生寒熱 故治法 挾水飮者 爲之逐水消飮 結癖者 脇必痛 爲之攻癖敗血暑毒 隨證而踈利之則寒熱自除矣.
○ 凡 瘧 皆因停蓄黃水 或於脇間結癖 惟癖爲能生寒熱 若取下毒水去 其病根則寒熱自解 所以瘧劑 多用常山 盖水在上則吐之 水在中 下則亦能破 其癖而下 其水故也(直指).

  寒熱似瘧522
○ 『帝』曰 火熱復 惡寒發熱 有如瘧狀 或一日發 或間數日發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勝復之氣 會遇之時 有多少也. 陰氣多而陽氣少 則氣發日遠 陽氣多而陰氣少 則氣發日近. 此勝復相薄 盛衰之節 瘧亦同法(內經 至眞要大論篇 第七十四).
○ 感冒之人 忽覺毛寒股慄 百骸鼓撼 嘔不能食 末幾轉而發熱 皆似瘧證 不必脈弦 但隨證施治
熱多 小柴胡湯 寒多 人蔘養胃湯 和解之 內傷虛者 補中益氣湯 加山査 麥芽 白荳蔲 扶脾自止矣(入門).
 
  瘧疾治法522~523
○『內經』主於暑風 局方主於傷食 丹溪主於痰 雖三因雜至 錯亂氣血 然捷徑 以祛暑消痰爲要
通用二陳湯 無汗加葛根 柴胡, 氣虛 加參朮, 熱甚 加芩連, 寒多 加草果, 口渴 加烏梅(入門).
○ 無汗者 要有汗 散邪爲主 帶補 有汗者 要無汗 扶正氣爲主 帶散邪 宜散邪湯 正氣湯(丹心).
○ 寒瘧 非草果 厚朴 不能溫散, 熱瘧 非柴胡 黃芩 不能淸解 陽瘧無汗 須用 柴胡 蒼朮 乾葛, 陰瘧無汗 須用 柴胡 升麻 川芎, 汗多 須用白朮 烏梅以斂之(入門).
○ 先熱後寒 宜小柴胡湯, 先寒後熱 宜柴胡加桂湯, 多熱但熱 宜白虎桂枝湯, 多寒但寒 宜柴胡桂薑湯(綱目).
○ 痎瘧 熱多者 投以半冷半熱解散 分陰陽減寒熱之劑 度其所作之日 先一時進 以抵截之藥 去其痰水則收效矣. 寒多者 投以半生半熟 壯脾進食之劑 次以抵截之藥 則痰癖 去而疾愈矣. 須令 愼飮食 謹寄居 則無復攻之患矣(得效).
○ 桂枝湯 治太陽 白虎湯 治陽明 小柴胡湯 治少陽 意甚明顯 挾痰 合二陳湯 食積 合平胃散, 尿澁 合五苓散 便閉 合大柴胡湯 無汗 加乾葛 蒼朮 有汗 加黃芪 白朮 夜發 加桃仁 赤芍藥, 日久 加常山 檳榔吐之. 治瘧之法 盡矣(入門).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 惡心 或頭眩 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6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正傳)
 :  <方氏>曰 半夏 豁痰燥濕, 橘紅 消痰利氣, 茯苓 降氣滲濕, 甘草 補脾和中. 盖補脾則不生濕 燥濕 滲濕則不生痰 利氣降氣 則痰消解 可謂體用兼解 標本兩盡之藥 用者隨證加減(丹心).
∴ 治 瘧疾 加人參 縮砂 倍用白荳蔲(直指). 
∴ 『內經』 主於暑風, 局方 主於傷食, 丹溪 主於痰, 雖三因雜至 錯亂氣血 然捷徑 以祛暑消痰爲要
通用 二陳湯 無汗加葛根 柴胡,  氣虛 加參朮, 熱甚 加芩連, 寒多 加草果, 口渴 加烏梅(入門).
【桂枝湯】 治太陽傷風 自汗惡風寒
桂枝12g 白芍藥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溫服.
須臾 啜稀粥一盞 以助藥力令遍  身漐漐 微汗爲佳 得汗勿再服(入門).
【大柴胡湯】(正傳) 治傷寒病 少陽轉屬陽明 身熱不惡寒 反惡熱 大便堅 小便赤 譫語 腹脹潮熱
柴胡 黃芩 白芍藥各10g 枳實6g 半夏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正傳).
【柴平湯】523
 治諸瘧
柴胡 蒼朮各8g 陳皮 厚朴 半夏 黃芩各4g 人參 甘草各2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 煎服.  :  <一名> 【平胡飮子】(入門).
【草果平胃散】
治脾虛作瘧 不問寒熱 先後宜服
蒼朮 陳皮 厚朴 靑皮 大腹皮 檳榔 草果各4g 甘草2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加減淸脾湯】
治諸瘧
卽小柴胡湯 與人蔘養胃湯合和也.寒多熱少 多用養胃湯, 熱多寒少 多用小柴胡湯 寒熱勻則平用 每貼 入薑五棗二 桃 柳枝各三寸 水煎 空心服(得效).
【人蔘養胃湯】治傷寒陰證 及外傷風寒 內傷生冷.憎寒壯熱 頭痛身疼
蒼朮6g 陳皮 厚朴 半夏製各5g(1.25錢)茯苓 藿香各4g 人蔘 草果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烏梅一箇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  <一名>【三禁湯】以其禁發汗 禁利小便 禁利大便 故只用此藥 乃和解之劑也(入門).
 :  專治少陽 半表裏證 及汗下後 不解 過經不解 時氣瘟疫 熱入血室 等證 其間有五證 尤爲的當 傷寒五六日 心煩喜嘔者一也, 寒熱往來者 二也, 耳聾胸痞者 三也, 發潮熱者 四也, 差後發熱者 五也 此五證 尤爲可服(入門).
 :  <一名>【三禁湯】  :  <一名>【人蔘湯】(得效)
【四將軍飮】
治瘧 作時仆厥 撼腋不省 是中心抑鬱 陰陽交戰 所致 宜服此
附子40g炮 訶子4箇煨去核 陳皮4箇全者 甘草四寸灸
剉分作二貼 每貼 入薑棗各七 水煎 漸漸灌下 四服 蝢甦(得效).
【驅瘧湯】
治諸瘧 久瘧
草果 靑皮 陳皮 人參 赤茯苓 半夏 厚朴 蒼朮 白朮 檳榔各8g 良薑 甘草各2g
剉作 一貼 入薑五棗二梅一 水煎服(直指).
【驅邪湯】
治諸瘧
柴胡8g 白朮6g 乾葛5g 蒼朮4g 陳皮3g 甘草2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 空心(必用).   :  <一名> 柴胡二朮湯(俗方).
【人參竹瀝飮】
治虛瘧 昏倦汗多 痰盛 舌大語澁 脈虛無力
白茯苓 人參 白朮 當歸 生地黃 酸棗仁炒 麥門冬 知母 陳皮 白芍藥各4g 甘草1g
剉作 一貼 入棗二梅一 水煎 調竹瀝薑汁服(回春).
   
  治瘧須用分陰陽之藥
○ 瘧疾者 陰陽交爭 寒熱互作 用藥 須半生半熟 半冷半熱 乃收十全之功.
○ 諺云 無痰不成瘧 盖半生半熟 所以分陰陽 解寒熱也(得效).

  知瘧將差
○ 少陽證 知可解者 寒熱日 不移時而作 邪未退也. 若用柴胡而移其時 早移之于晏 晏移之于早 氣移之于血 血移之于氣 是邪無可容之地 知可解也(海藏).
○ 若移時 或早 或晩 是邪無容地 瘧將差也(醫鑒).

  截瘧法
○ 凡瘧 數發之後 便宜截而除之 久則中氣虛弱 病邪已深而難治 世有砒丹等截藥 大毒 不可輕用(正傳).
○ 若用截藥 吐出黃膠水者 瘧 自愈也. 不可一二日早截 早則邪氣閉塞 而成壞證
又不可遲截 遲則元氣衰憊 而成虛怯 當在3~4日 就截爲好 須待熱退 身凉方可飮食也. 切不可滯 熱飮食 恐不消而成痞 痞散成鼓者 有之矣(回春).
○ 凡瘧 須分利陰陽 柴苓湯方見寒門最效 甚者截而除之 不二飮 勝金丸之類 截之 不愈 乃氣大虛 要扶胃氣爲本 露薑養胃湯 養胃丹之類
又有經歲久瘧 汗 吐 下不愈 榮衛虧損 邪氣伏藏 脇間結爲癥痞 謂之瘧母 痎瘧飮 黃甲丸之類(醫鑒).
○ 在陰分者 用藥 徹起陽分 方可用截方(丹心).
○ 截瘧 宜截瘧常山飮 截瘧七寶飮 截瘧飮子 人參截瘧飮 鬼哭丹 勝金丹 參歸養榮湯(諸方)
【截瘧常山飮】
截瘧
常山 草果 檳榔 知母 烏梅 穿山甲炮 甘草灸各4g
剉作 一貼 酒水相半煎 露一宿 臨發日 早晨溫服得吐爲順(正傳).
【截瘧七寶飮】
截瘧   
常山 陳皮 靑皮 檳榔 草果 厚朴 甘草各4g
剉作 一貼 酒水相半 入薑五梅二箇 同煎 露一宿 早晨 溫服 必須吐而愈(正傳).
 :  <一名>【七寶湯】(易簡).
【截瘧飮子】
治久瘧不愈 一服便差 永不發如神
常山6g 檳榔4g 丁香2g 烏梅一箇
剉作一貼 好酒一盞 浸一宿 臨發日 淸晨 溫服. 卽<正傳> 截瘧方也(正傳).
【人參截瘧飮】523
虛人截瘧 宜用一切瘧並可截
人蔘 白朮`白茯苓 當歸 靑皮 厚朴 柴胡 黃芩 知母 常山酒浸 草果 鱉甲灸各3g 桂枝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梅一桃仁7箇 水煎 露一宿 臨發日 五更 空心服 渣再煎朝時服 糖拌烏梅 下藥切忌 皺魚頭腐 麪食熱物(回春).
【鬼哭丹】524
治痎瘧
常山600g(剉醋浸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晒乾) 檳榔各150g半夏 貝母各75g
爲末 雞子淸 和麪 入藥末拌勻 作丸梧子大 每30丸 隔夜臨睡 冷酒呑下 次日早 再一服(丹心).
【勝金丹】
治諸瘧 久不愈 可截之
常山150g酒蒸晒乾 檳榔37.5g
爲末 醋糊和 丸菉豆大 於隔夜 臨臥時 取30丸 冷酒呑下 至次日早晨 取15丸冷酒呑下.
忌食 一切熱羹湯粥(局方).
【不二飮】
治 諸瘧疾 一劑截住 神效.
雞心檳榔 要一雌一雄 若重8g則 餘藥各8g 常山 知母 貝母各等分
剉作一貼 酒一鍾 煎至3g 不過熟 熟則不效 露一宿 臨發日 五更 溫服. 勿令婦人煎藥(醫鑒).
  :  <一名> 【止瘧散】(十三方).
【勝金丸】
治一切瘧 能截去
常山150g酒浸一宿晒乾 蒼朮米泔浸晒 檳榔 草果各75g
爲末 將浸常山 如酒煮糊和 丸梧子大 每服50丸 前一日 臨臥時 溫酒 送下 便臥至當發日 鷄鳴時 服70丸 忌 生冷熱物(醫鑒).
【參歸養榮湯】
瘧疾截住後 以此調養氣血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陳皮 縮砂 厚朴 山藥 蓮肉 白芍藥 熟地黃 甘草各3g
剉作 一貼 入棗二 水煎服(回春).

  ?法524
○ 宜用神仙碧霞丹 斷瘧如聖丸 治一切瘧(諸方)
【神仙碧霞丹】
ː東方 巴豆去皮油另硏 ː南方 官桂另末 ː中央 雄黃另硏 ː西方 白礬另硏 ː北方 靑黛另硏
上各12g五月五日早朝 修治各盛盤 依方排定 勿令猫 犬 婦人見之 至其日午時 取五家粽尖和勻 丸如榛子大 令患者綿裹一丸 當發日 早朝 塞於男左女右鼻中 仍淸靜將息 勿飮食(類聚).
【斷瘧如聖丸】
信砒7.5g 大蜘蛛三箇 雄黑豆49粒 爲末滴水和丸 如芡實大 如來日發 今夜 北斗下 先獻過 次早以綿裹一丸 於男左女右 耳內塞之 立愈如神一丸 可救二人(河間).

  禁忌法524
○ 凡瘧大忌 飽食遇發日 食飽 病愈加重(正傳).
○ 凡瘧發時 切不可帶熱飮食 共不消而成痞塊也(回春).
○ 凡瘧方來與正發 不可服藥 服藥在於未發兩時之先 否則藥病交爭 轉爲深害
○ 服藥 當於未發以前 兩時之先 或遇發日 凌晨空心與服(直指).
○ 仍節飮食 皮風寒 遠酒色 愼起居 無不愈(丹心).
○ 患瘧人 切忌食豬肉 牛肉 必再發(本草).

  難治 不治證524
○ 大凡 陽瘧 易治, 陰瘧 難治(入門).
○ 久瘧而復作 虛浮不食者 未之有瘳(得效).
○ 瘧病 久腰脊薑急 瘈瘲者 不可治(醫鑒).
○ 寒熱 脫形 而脈堅搏 是爲逆 死不治(靈樞).

  單方524(凡 19種 有脾寒丹)
牛膝  :  治老瘧 久不愈 取肥大牛膝一握 剉酒水相半煎服三劑差(本草).
茵蔯  :  治瘴瘧 煎湯服之. 又煮羹作虀 並可食之(本草).
葛根  :  療瘧 取40g煎湯服之(本草).
麻黃  :  治溫瘧 無汗 煎湯服 發汗差(本草).
知母  :  主熱瘧 煎湯服之良(本草).
半夏  :  治痰瘧 取40g 煎湯 和薑汁服之(本草).
松蘿  :  療溫瘧 煎湯服 可爲吐痰(本草).
蛇脫  :  主瘧 當發日 取皮塞兩耳 又手持少許良(本草).
鱉甲  :  主溫瘧 老瘧 取甲灸爲末 每8g溫酒調下 連三服 無不斷(本草).
蜈蚣  :  主溫瘧 瘴瘧 灸爲末 調溫酒服2g(本草).
鼠婦  :  主寒熱瘧 取三枚 硏和溫酒服 小兒尤良(本草).
白葵花  :  主痎瘧 取花陰乾 搗爲末 酒調服4g(本草).
烏梅  :  主熱瘧 煩渴 煮湯飮(本草).
虎頭骨524  :  治溫瘧酥灸黃 爲末 溫酒下8g 又取肉 煮食之 又取皮覆身上(本草).
狸糞525  :  主鬼瘧 燒灰和酒服 又煮肉食之 又頭骨 亦主瘧 用如虎骨法(本草).
狐肉  :  主寒熱瘧 取五藏及腸治如食法 和五味煮食之良(本草).
燕屎  :  治瘧疾 取糞8g 和酒2l盛椀中 令病人 於發日朝 兩手捧椀 當鼻下熏氣妙(本草).
夜明砂  :  蝙蝠屎也. 治五瘧 搗爲末 每取4g 冷茶調下 立效(本草).
小蒜  :  治瘧 取蒜 硏極爛和黃丹 作丸梧子大 每7丸 桃 柳枝煎湯 呑下 名<脾寒丹>(類聚).
 
  鍼灸法525
○ 瘧之且發也 陰陽之且移也. 必從四末始也. 陽已傷 陰從之 故先其時 堅束其處 審候見之. 在孫絡盛堅而穴者 皆取之(內經).
○ 謂用三稜鍼 視孫絡出血也(正傳).
○ 凡瘧 必先問其病之所 先發者 先刺之.
○ 久瘧不愈 大椎先鍼 後灸三七壯 或云第三骨節.
○ 諸瘧而脈不見 刺十指間出血 血去必已 先視身之 赤如小豆者 盡取之.
○ 凡瘧 取間使爲妙.
○ 瘧脈 緩大虛 便宜用藥 不宜用鍼(綱目).

                                 瘟疫525
  瘟疫之因525
○『內經』(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曰 冬傷於寒 春必溫病
○ 冬不藏精者 春必病溫(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 第五).
○ 斯疾之召 或溝渠不泄穢惡 不修熏蒸而成者 或地多死氣 鬱發而成者 或官吏枉抑 怨讀而成之者 世謂獄溫 場溫 墓溫 廟溫 杜溫 山溫 海溫 家溫 竈溫 歲溫 天溫 地溫等不可不究(三因).
○ 疫氣之發 大則流行天下 次則一方 次則日鄕 次則偏着一家 悉由氣運 鬱發 有勝 有復 遷正 退位之所致也(正傳).
○ 凡時行病者 春應暖而反寒 夏應熱而反凉 秋應凉而反熱 冬應寒而反溫, 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 病無長幼,大率多相似,此則時行瘟疫之氣, 俗謂之天行 是也(活人).
○ 疫疾 如有鬼厲相似 故曰疫癘(入門).
○ 時氣者 天地不正之氣也. 非其時而有其氣, 一家無少長率病者 時氣也, <又>云 鬼厲之氣.
夫鬼無所歸 乃爲厲爾 若天地有不正之氣, 鬼厲依而爲祟.
<楊玄操>云 謂雜其鬼厲之氣 不知何經之動也 亦其義也(類聚).

  瘟疫形證525
○ 冬合寒反暖 春發溫疫 其證 發熱 腰痛强急 脚縮不伸 胻中欲折 目中生花 或濇濇增寒復熱.
○ 春合暖反凉 夏發燥疫 其證 身體戰掉 不能自禁 或內熱口乾 舌破咽塞聲嘶.
○ 夏合熱反寒 秋發寒疫 其證頭重頸直 皮肉强痺 或蘊而結核 起於咽喉 頸項之側 布熱毒於皮膚分肉之中.
○ 秋合凉反陰雨 冬發濕疫 其證,乍寒乍熱 損傷肺氣 暴嗽嘔逆 或體熱發斑 喘咳引氣(三因).
○ 感四時不正之氣 使人痰涎壅盛 煩熱 頭疼身痛 增寒壯熱 項强睛疼 或飮食如常 寄居依舊 甚至聲啞或赤眼 口瘡大小 腮腫喉痺 咳嗽稠粘 噴嚔(醫鑒).

  脈法525
○ 尺膚熱甚 脈盛躁者 病溫也(靈樞).
○ 時逆之脈 無定遽 隨時審思 乃㪲未可輕議(得效).
○ 陰陽俱盛 病熱之極 浮之而滑 沈之散澁 惟有溫病 脈散諸經 各隨所在 不可指名(脈訣).
○ 陽脈濡弱 陰脈弦緊 更遇溫器 變爲瘟病.
○ 溫病 2~3日 體熱 腹滿 頭痛 食飮如故 脈直而疾8日死.
○ 溫病 8~9日 頭身不痛 目崩赤色 不變而反利 脈來澁 按之不足擧時大 心下堅 17日死.
○ 溫病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 厥逆 汗自出 脈堅强急者生 虛軟者死(脈法).
○ 溫病 穰穰大熱 脈細小者死.
○ 熱病 得汗 脈安靜者 生 躁急者死 及大熱不擧者 亦死.
○ 熱病 7~8日當汗 反不得汗 脈絶者死(醫鑒).
○ 熱病 脈靜汗已出 脈盛一逆也 死不治(靈樞 五禁 第六十一).

  瘟疫治法525~526
○ 溫熱病者 夏至前發爲溫病 夏至後發爲熱病謂之伏氣 傷寒所謂冬傷於寒 春必病溫是也(丹心)
○ 寒喧不時 人多疾疫(得效).
○ 衆人 病一般者 是天行時疫 治有三法 宜補 宜散 宜降(丹心).
○ 治法 切不可作傷寒正治而大汗 大下 但當從乎中治而用少陽 陽明二經藥.
少陽 小柴胡湯 陽明 升麻葛根湯二方並見寒門 加減治之(正傳).
○ 春發溫疫 宜葛根解肌湯, 夏發燥疫 宜調中湯, 秋發寒疫 宜蒼朮白虎湯方見暑門,
冬發濕疫 宜甘桔湯方見咽喉.
表證 用荊防敗毒散, 半表裏證 用小柴胡湯, 裏證 用大柴胡湯二方並見寒門. 宜補宜散宜降 用人中黃丸(入門).
○ 溫病初證 未端積 先以敗毒散治之 看歸在何經 隨經施治(正傳).
○ 九味羌活湯方見寒門 治瘟疫初感1~2日間服之 取效 如神(正傳).
○ 又有大頭瘟 蝦蟆瘟 鸕鶿溫 別有條在下
○ 瘟疫 宜用聖散子 十神湯 柴胡升麻湯 解肌湯 香蘇散 芎芷香蘇散 十味芎蘇散 雙解散方見寒門 淸熱解毒散 加味敗毒散 神授太乙散 五瘟丹 茵蔯丸 人中黃丸 如意丹 黑奴丸(諸方).
  【升麻葛根湯】治溫病 及時令感冒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甘草各4g
  上剉作一貼 薑三葱二 煎服(局方). 寒門轉載
【葛根解肌湯】
治春疫 發熱而渴
葛根12g 麻黃 黃芩各8g 芍藥6g 桂枝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調中湯】
治夏發燥疫 口乾咽塞
大黃6g 黃芩 芍藥 葛根 桔梗 赤茯苓 藁本 白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活人).
【荊防敗毒散】
治瘟疫 及大頭瘟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赤茯苓 人參 枳殼 桔梗 川芎 荊芥 防風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人蔘羗活散】卽人蔘敗毒散(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薄荷少許)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 名曰【人蔘羗活散】(醫鑒)
【蒼朮白虎湯】卽白虎湯加蒼朮
石膏20g 知母8g 蒼朮4g 甘草3g 粳米半合.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暑門轉載
【白虎湯】治陽明病汗多煩渴脈洪大.石膏20g 知母8g 甘草3g 粳米半合.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暑門轉載
【竹葉石膏湯】治傷寒解後 餘熱及陽明證 自汗 煩渴,幷差後 虛煩等證.
石膏160g 人蔘8g 麥門冬6g 半夏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竹葉7片 粳米100粒 水煎 入薑汁2匙 服(入門).暑門轉載
【六和湯】治暑傷心脾嘔吐 泄瀉或霍亂 轉筋及浮腫 瘧痢
香薷 厚朴各6g 赤茯苓 藿香 白扁豆 木瓜各4g 縮砂 半夏 杏仁 人蔘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ː加麩炒黃連 名曰【淸暑六和湯】 ː 治中暑 加羗活 川芎 蒼朮(醫鑒)暑門轉載
【必用方甘桔湯】治風熱 咽喉腫痛 或喉痺 神效
桔梗8g 甘草 荊芥 防風 黃芩 薄荷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 徐徐服 加玄參4g 尤妙(必用).咽喉轉載
【大柴胡湯】(正傳) 治傷寒病 少陽轉屬陽明 身熱不惡寒 反惡熱 大便堅 小便赤 譫語 腹脹潮熱
柴胡 黃芩 白芍藥各10g 枳實6g 半夏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正傳).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  <一名>【三禁湯】以其禁發汗 禁利小便 禁利大便 故只用此藥 乃和解之劑也(入門).
 :  專治少陽 半表裏證 及汗下後 不解 過經不解 時氣瘟疫 熱入血室 等證 其間有五證 尤爲的當 傷寒五六日 心煩喜嘔者一也, 寒熱往來者 二也, 耳聾胸痞者 三也, 發潮熱者 四也, 差後發熱者 五也 此五證 尤爲可服(入門).
 :  <一名>【三禁湯】  :  <一名>【人蔘湯】(得效)
【羗活冲和湯】治春夏秋感冒風寒 發熱惡寒 頭痛項强 或無汗 或有汗 以代桂枝 麻黃靑龍各半湯 治太陽經 表熱之神藥也(丹心) 此藥 非獨治四時風寒 春可治溫 夏可治熱 秋可治濕 治雜病 亦有神也
ː不問四時 但有頭痛 骨節痛 發熱惡寒 無汗 脈浮緊 宜用此 代麻黃爲穩當(節庵)
ː有汗 不得服麻黃 無汗 不得服桂枝 若誤服其變 不可勝言 故立此法 使不犯三陽 禁忌 乃解表神方
羗活 防風各6g 蒼朮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黃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葱白二莖 水煎服(入門).
ː羗活 治太陽肢節痛 乃撥亂反正之主也, 防風 治一身盡痛 聽軍將命令而行, 蒼朮 雄壯上行之氣 能除濕氣 下安太陰, 甘草 緩裏急 和諸藥, 川芎 治厥陰頭痛在腦, 生地黃 治少陰 心熱在內, 黃芩 治太陰肺熱在胸, 白芷 治陽明頭痛在額, 細辛 治少陰腎經 苦頭痛(正傳).<一名>【九味羗活湯】寒門轉載
【聖散子】
治疫癘流行 不問陰陽表裏 連服取差 又治風溫 濕溫等證
草豆蔲煨 猪苓 石菖蒲 赤茯苓 良薑 獨活 赤芍藥 附子 麻黃 厚朴 藁本 枳殼 柴胡 澤瀉 細辛 防風 白朮 藿香 半夏 吳茱萸 蒼朮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活人).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 瘟疫妄行
葛根 赤芍藥 升麻 白芷 川芎 陳皮 麻黃 紫蘇葉 香附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五葱白三 煎服(正傳).
ː此方 乃升麻葛根湯合芎芷香蘇散 加麻黃 發汗之劑也(入門).
【柴胡升麻湯】
治時行瘟疫 頭痛壯熱
柴胡 前胡 葛根 赤芍藥 荊芥 石膏各4g 桑白皮 黃芩各3g 升麻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豆豉十粒 水煎服(入門).
【淸熱解肌湯】(丹心)
治天行瘟疫 頭痛壯熱   
葛根12g 黃芩 赤芍藥各6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 <一名>【解肌湯】(得效).
【香蘇散】
治四時瘟疫
香附子12g 紫蘇葉10g 陳皮6g 蒼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葱白二 水煎服(得效).
ː昔有白髮老人 授此方 與一富人家 令其合施 城中大疫病者 服此皆愈 疫鬼 問富人 富人以實告 鬼曰 此老敎三人矣 稽顙而退(局方).
【芎芷香蘇散】治傷寒 傷風 表證 頭項强 百節痛 陰陽未分 皆可服
香附子 蘇葉各8g 蒼朮6g 陳皮 川芎 白芷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得效).  寒門轉載
【十味芎蘇散】
溫熱瘟疫病
川芎6g 半夏5g 赤茯苓 紫蘇葉 柴胡 乾葛各4g 陳皮 枳殼 甘草各3g 桔梗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丹心). 
【雙解散】治傷寒表裏不解
滑石12g 甘草4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 荊芥 白朮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葱白三莖 豉半合 同煎服
此方 乃益元散與防風通聖散合劑也. 益元散 通裏, 通聖散 發表 兩得其宜也(河間). 寒門轉載
【淸熱解毒散】
瘟暑之月 民病天行 瘟疫熱病 宜淸熱解毒氣
羗活8g 白芍藥 人參 石膏各5g 黃芩 知母並酒炒 生地黃酒洗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節齊).
【加味敗毒散】
治瘟疫 及發斑
羗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赤茯苓 人參 防風 荊芥 蒼朮 白朮 赤芍藥 當歸 生地黃各3g 薄荷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神授太乙散】
治瘟疫流行 不問陰陽 兩感頭痛寒熱
赤芍藥 羗活 藿香 細辛 靑皮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殼 柴胡 陳皮 香附子 蒼朮 防風 藁本 甘草各3g 乾葛 升麻 紫蘇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七棗七葱七 水煎服(類聚). 
【如意丹】
專治瘟疫,及一切鬼祟 伏尸 勞瘵 癲狂 失志 山嵐瘴氣 陰陽二毒 五瘧 五疳 八痢 誤呑銅錢 金石藥毒 不伏水土等證
川烏炮30g 檳榔 人參 柴胡 吳茱萸 川椒 白茯苓 白殭 黃連 紫菀 厚朴 肉桂 當歸 桔梗 皂角 石菖蒲各18.75g 巴豆霜9.375g 爲擇吉日 於不聞鷄犬處 淨室修合爲末
煉蜜和丸 梧子大 朱砂爲衣 每五丸 或七丸 溫水下(入門). ː此方 乃<溫白元>加檳榔 當歸也.
【五瘟丹】
治流行瘟疫 及傷寒熱病 熱瘧
黃連屬火戊癸年爲君 黃栢屬水丙辛年爲君 黃芩屬金乙庚年爲君 甘草屬土甲己年爲君 紫蘇葉各40g 爲君者 倍入 上皆生用 冬至日製爲末 用錦紋大黃120g濃煎湯去渣 熬成膏 和丸彈子大 朱砂 雄黃末
爲衣 再貼金箔 每一丸 井華水 磨服(回春).
【茵蔯丸】
治時行瘟疫 及瘴瘧黃疸 溫熱病 卽黃疸門 瘴疸丸也 每5丸 溫水 呑下(類聚).
 : 【瘴疸丸】治天行病急黃 急瘴瘧發黃
茵陳 梔子 大黃 芒硝各40g 杏仁24g 常山 鱉甲 巴豆霜各16g 豆豉8g 爲末
蒸餠和 丸梧子大 每3丸或5丸 溫水呑下 以吐利爲效(入門).ː(得效方)【梔子元】卽今【茵陳丸】
【人中黃丸】526
治四時疫癘
大黃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蒼朮 防風 滑石 香附子 人中黃各等分
爲末 神麴糊和 丸梧子大 每70丸.
氣虛 四君子湯, 血虛 四物湯, 痰多 二陳湯 作湯送下 如無人中黃 用糞缸炭代之 或以朱砂 雄黃爲衣亦好(入門). 
【黑奴丸】527
治瘟疫 熱病 脈洪數大熱 狂走渴甚 其爲死人 斡開口灌藥下咽卽活
ː治陽毒發斑 煩躁大渴 脈洪數
麻黃 大黃各80g 黃芩 釜底煤 芒硝 竈堗墨 梁上塵 小麥奴各4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新汲水 化服 須臾振寒汗出而解 未汗再服(入門).
陽毒及壞傷寒 醫所不治 精魂已渴 心下尙煖 斡開其口 灌藥下咽 卽滑藥不大渴 不可與此藥(活人).
 
  大頭瘟證527
○ 大頭病者 感天地四時 非節瘟疫之氣 所着以成此疾 至於潰裂膿出 而又染他人 所以謂之疫癘
大抵 足陽明邪熱太甚 資實 少陽相火爲熾濕熱 爲腫 木盛爲痛 多在少陽 或在陽明 陽明爲邪 首大腫 少陽爲邪 出於耳前後(海藏).
○ 大頭病者 頭痛 腫大如斗 是也. 大率 多是 天行時疫病也(綱目).
○ 天行一種 名曰大頭病 俗呼爲狸頭瘟 從耳前後腫起 名曰 蝦蟆瘟, 從頤頷腫起 名曰 顱鶿瘟, 甚爲凶惡 染此者 十死八九 宜推運氣治之(正傳).
○ 大頭腫 又名雷頭風 其證頭面腫痛疙瘩 甚則咽喉堵塞 害人最速 冬溫後 多有此病(入門).
○ 大頭瘟 亦謂之 時毒初發 狀如傷寒 五七日之間 乃能殺人 其候 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 或結核有根 令人增寒發熱 頭痛 肢體痛, 甚者 恍惚不寧 咽喉閉塞(精義).
 
  大頭瘟治法527
○ 兩目鼻面腫者 陽明也, 耳前後幷額角腫者 少陽也, 腦後項下腫起者 太陽也,
表證多者 荊防敗毒散, 裏證多者 防風通聖散 加惡實 玄參 俱用酒炒 微微下之(入門).
○ 服藥 俱仰臥 使藥氣上行(入門).
○ <東垣>普濟消毒飮子 最妙, 人中黃丸方見上 亦妙(入門).
○ 治法 當先緩而後急 先緩者 邪見於無形之處 至高之分 當用緩緩徐徐服之.寒藥則酒浸酒炒 皆是也 後急者 邪氣入於中 有形疾之所 此爲客邪 當急去之(海藏).
○ 大頭病 此熱氣在高嶺之上 切勿用降藥 宜羗活 酒芩 酒大黃(丹心).
○ 大頭瘟 俗謂之 時毒, 當於鼻內搐 通氣散 取十餘嚔作效 若嚔藥 不嚔者 不可治也. 如嚔出膿血者治之 必愈. 每日 用嚔藥三五次 以泄毒氣 此是良法.左右看病之人 日日用嚔藥嚔之 必不傳染(精義).
○ 經3~4日不解者 宜荊防敗毒散 至7~8日 大小便通利 頭面腫起高赤者 宜托裏消毒飮方見癰疽 兼鍼砭出血 泄其毒氣 十日外不治自愈 若五日已前 精神昏亂 咽喉閉塞 語聲不出 頭面大腫 食不知味者 必死(精義)
○ 大頭瘟 宜用旣濟解毒湯 芩連消毒飮 牛蒡芩連湯 漏蘆散 二黃湯 消毒丸 殭黃丸 二聖救苦丸 加味殭黃 丸淸凉救苦 散通氣散(諸方).
【荊防敗毒散】治瘟疫 及大頭瘟 方見上 瘟疫治法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 或瘡疹黑陷 將死 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 風刺 癮疹 肺風瘡 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 甚爲腹滿 澁痛 煩渴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 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傷 熱毒(宣明).
滑石7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ː 此方治熱 風 燥三者之 總劑也(丹心).
∴ 兩目鼻面腫者 陽明也, 耳前後幷額角腫者 少陽也, 腦後項下腫起者 太陽也,
表證多者 荊防敗毒散, 裏證多者 防風通聖散 加惡實 玄參 俱用酒炒 微微下之(入門). 風門轉載
【普濟消毒飮子】
治天行 大頭瘟
黃芩 黃連並酒炒各20g 人參12g 陳皮 桔梗 玄參 柴胡 甘草各8g 鼠粘子 馬勃 板藍根無則代靑黛 連翹各4g 升麻 白殭蠶各2g 爲末 取一半 白湯 調和 時時呷之留一半 蜜丸 彈子大 每一丸 細嚼 熟水送下
或 加防風 薄荷 川芎 當歸 剉取40g水煎 分2~3次服之. 腫甚 宜砭刺出血(東垣).
ː泰和二年四月 民多疫癘 初覺 增寒體重 次傳頭面腫盛 目不能開 上喘 咽喉不利 舌乾口燥 俗云 大頭天行 染之多死.東垣曰 身半已上 天之氣也身半已下 地之氣也. 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 上攻頭面而爲腫 遂製一方 名曰<普濟消毒飮子> 服之皆愈 人謂之仙方 謂天仙所製也 遂刻諸石以傳永久(東垣).
【人中黃丸】治四時疫癘 方見上 瘟疫治法
【托裏消毒飮】治癰疽潰後 元氣虛弱 久未收斂 乃去腐生新之良劑也 又治 陰疽不潰發
人參 黃芪 白芍藥 當歸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連翹 金銀花各4g 白芷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癰疽轉載
【旣濟解毒湯】
治天行大頭瘟 頭面赤腫而痛
大黃酒煨 黃連 黃芩並酒炒 桔梗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 連翹 當歸身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芩連消毒飮】
治天行大頭瘟 咽喉腫痛
黃連 黃芩 桔梗 柴胡 川芎 荊芥 防風 羗活 枳殼 連翹 射干 白芷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 又入牛蒡子一撮 再煎 入竹瀝 薑汁調服(入門).
【牛蒡芩連湯】
治大頭瘟 兼治啞瘴
黃芩酒洗8g 黃連薑汁炒 桔梗 大黃酒蒸 石膏 連翹 惡實 玄參 甘草各4g 荊芥 防風 羗活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 徐徐服之(回春).
【牛蒡芩連湯】
治熱積在上 頭頂腫起 或面腫多從耳根上起 俗曰大頭瘟 幷治煙瘴
黃芩酒炒10g 黃連酒炒6g 桔梗6g 連翹 牛蒡子另硏 玄參各4g 大黃 荊芥 防風 羗活各1g 石膏各6g 甘草4g
爲剉一劑 生薑一片 水煎食後細細溫服 每4g 做二十次服 常令藥在上 勿令飮食在上也(回春). (回春卷上87)
【漏蘆散】
治時毒疙瘩 頭面洪腫 咽喉堵塞 水藥不下
藍葉 玄參各80g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各40g
爲粗末 每12g 水煎徐徐服(綱目).
【二黃湯】527
治大頭瘟初起
黃芩 黃連並酒炒 甘草各4g 水煎 小小呷服 再用酒浸大黃 鼠粘子炒 煎成湯 入芒硝等分
亦時時 細呷服(正傳).
【消毒丸】528
治時毒疙瘩 惡證
大黃 牡蠣煆 白殭蠶炒各4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新井水 化下(綱目).
【殭黃丸】
治大頭病 及喉痺 歌曰“人間治疫有仙方 一兩殭蠶二大黃 薑汁和丸彈子大 井華調蜜便淸凉”
ː乃白殭蠶40g 大黃80g 爲末 薑汁和 丸彈子大 井水 化下(易老).
【二聖救苦丸】
治大頭瘟
大黃150g酒蒸 猪牙皂角75g 上爲末 麪糊和 丸菉豆大 每五七十丸 以菉豆湯 送下 汗出爲效
ː萬曆丙戌 余寓大梁 屬瘟疫 大作 士民多斃 甚至滅門 其證 增寒壯熱 頭面頸項赤腫 咽喉腫痛 昏憒 名曰大頭瘟 余發一秘方 名二聖救苦丸 用牙皂 以開關竅 而發其表 用大黃 以瀉 諸火而通其裏 一服卽汗 一汗卽愈 眞仙方也 禀壯者 百發百中 虛弱者 先服荊防敗毒散(治瘟疫 及大頭瘟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赤茯苓 人參 枳殼 桔梗 川芎 荊芥 防風各4g 甘草2g 上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若未愈 用牛蒡芩連湯 亦效(回春)
【二聖救苦丸】
治傷寒瘟疫 不論傳經過經 可服(回春卷上87 轉載)
大黃160g酒蒸 猪牙皂角80g 爲末 麪糊和 丸綠豆大 每50~70丸 以菉豆湯 送下 汗出爲效
ː萬曆 丙戌 余寓大梁屬 瘟疫大作 士民多斃 甚至滅門, 其證 增寒壯熱 頭面頸項 赤腫 咽喉腫痛 昏憒 名曰 大頭瘟 余發一秘方 名二聖救苦丸 用牙皂 以開關竅而發其表 用大黃以瀉諸火而通其裏. 一服卽汗 一汗卽愈 眞仙方也.
禀壯者 百發百中 虛弱者 先服荊防敗毒散 若未愈用 牛蒡芩連湯 亦效(回春).
【加味殭黃丸】
治大頭瘟 及蝦蟆 鸕鶿等瘟
大黃酒蒸160g 蟬退26g 薑黃10g
爲末 薑汁糊和勻 每37.5g 作十丸戴人一丸小兒半丸 蜜水調下 立愈(回春).ː 卽內府仙方也
【淸凉救苦散】
治大頭瘟 面 鼻 耳 目腫痛
芙蓉葉 桑葉 白芨 白蘞 車前葉 大黃 黃連 黃栢 白芷 雄黃 赤小豆 芒硝各等分
爲末 蜜水 調敷於腫處 頻頻掃上(回春).
【通氣散】
治天行 大頭瘟 頭面赤腫 或咽喉閉塞 用此取嚔 亦不傳染
玄胡索6g 皂角 川芎各4g 藜蘆2g 躑躅花1g 
爲末 用紙撚蘸藥 縱入鼻中 嚔 日3~5次(精義).

  ?法528
○ <劉根別傳>云 “瘟疫熾發可於洲 治六合處穿之深 至三尺濶亦如之 取淨沙三斛實之 以醇酒三升沃其上 俾使君祝之 斯亦消除疫癘之良術也. 所謂太歲六合者 歲泄氣所在 故以厭?也(得效).

  辟瘟疫預防法528
○ 凡 疫病初起 取正氣散 或香蘇散 煎一大椀 可以預防(必用).
○ 常以鷄鳴時 淨心存誦 四海神名 三遍則辟百鬼及瘟疫 火灾甚效.
○ 東海神名阿名 南海神名祝融 西海神名巨乘 北海神名禺强(禺  :  音雍)(類聚).
○ 蘇合香元 每取九丸 浸一甁淸酒中 時時飮之 最辟鬼疫之氣 又絳囊盛三丸 當心帶之亦妙(類聚).
○ 辟瘟疫 宜用屠蘇飮 老君神明散 務成子螢火丸 太倉公辟瘟丹 李子建殺鬼元 宣聖辟瘟丹 神聖辟瘟丹 七物虎頭元 七物赤散 太乙流金散(諸方).
【藿香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如不分表裏證 以此導引經絡 不致變動
藿香6g 紫蘇葉4g 白芷 大卜皮 白茯苓 厚朴 白朮 陳皮 半夏製 桔梗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醫鑒).  寒門轉載
【不換金正氣散】治傷寒陰證 頭痛身疼 或寒熱往來
蒼朮8g 厚朴 陳皮 藿香 半夏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香蘇散】 治四時傷寒頭痛身疼 發熱惡寒及傷風 傷濕 傷寒 時氣瘟疫 方見上 瘟疫治法
【芎芷香蘇散】 治傷寒 傷風 表證 頭項强 百節痛陰陽未分皆可服 方見上 瘟疫治法
【蘇合香元】治一切氣疾 及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香(入安息香膏內) 乳香 龍腦各40g 細末 用安息香膏 幷煉蜜搜和 千擣每37.5g分作40丸 每取2~3丸 井華水 溫酒 薑湯 化服(局方).  : <一名>【麝香蘇合元】(局方) .
【屠蘇飮】
辟瘟氣 令人不染瘟病
白朮72g 大黃 桔梗 川椒 桂心各60g 虎杖根48g 川烏24g
爲剉 盛絳囊 十二月晦日中 沈井中 正月朔日早曉 出藥 入二甁 淸酒中 煎數沸 東向飮之 從少至老 飮一盃 其滓還沈井中 取水飮之(千金).
【老君神明散】
辟瘟疫
川烏炮150g 附子炮 白朮各75g 桔梗 細辛各37.5g
爲粗末 絳絹袋盛帶之一里人皆無柄 若有疫氣 溫酒服4g 取汗 得吐卽差
若經3~4日 取11.25g#水一椀煮服之 三服差(活人).
【務成子螢火丸】
辟瘟疫 惡氣 百鬼 虎 狼 蛇 虺 蜂 蠆諸毒 五兵百刃 盜賊凶害
雄黃 雌黃各75g 螢火 鬼箭羽 蒺藜子 白礬燒各40g 羚羊角 鍜竈灰 鐵搥柄取入鐵處各10g
爲末 以雞子黃 幷雄鷄冠血一具 和之 如杏仁大 縫三角絳囊盛五丸 帶左臂上 又可掛於戶上.
ː昔 冠軍將軍<劉子南> 受得此方 後於北界 與虜戰敗 被圍 矢下如雨 末至<子男>馬 數尺矢 皆墮地 虜以爲神人 解圍而去 故<一名><冠軍丸>(千金).
【太倉公辟瘟丹】
辟却瘟疫 幷散邪氣
蒼朮300g 烏藥 黃連 白朮 羗活各150g 川烏 草烏 細辛 紫草 防風 獨活 藁本 白芷 香附子 當歸 荊芥 天麻 桂皮 甘松 三乃子 白芍藥 乾薑 麻黃 皂角 甘草各75g 麝香12g
爲末 蒸棗取肉和 丸彈子大 每取一丸 燒之(回春).
【李子建殺鬼元】528
辟瘟疫 殺一切鬼疰 魍魎  ∴ 魍魎(망량  :  도깨비)
藜蘆120g 虎頭60g 雄黃 鬼白天雄 皂莢 蕪荑各20g 爲末 蜜丸皂子大 熱病時氣 燒一丸 安床頭(類聚).
【宣聖辟瘟丹】529
臘月24日平朝 取井華水 盛淨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 至歲朝五更湯令溫 從少至大 每人 以乳香一小塊 飮水一二呷 嚥下則一年不患 時疫(醫鑒).
【神聖辟瘟丹】
歌曰“神聖辟瘟丹 留傳在世間 正元焚一炷 四季保安平”
蒼朮80g 羗活 獨活 白芷 香附子 大黃 甘松 三乃子 赤箭 雄黃各40g
爲末 麪糊和丸 彈子大 黃丹爲衣 曬乾 正朝早晨一炷(醫鑒).
【七物虎頭元】
辟瘟 殺鬼 除一切疫氣
虎頭骨 朱砂 雄黃各60g 鬼白 皂莢 蕪荑 雌黃各40g
爲末 熔蠟和 丸彈子大 以紅絹袋 盛一丸 繫男左女右臂上 又懸屋四角 如値近境疫 作晦望夜半 各家當戶 燒一丸 晨起各人 呑下 小豆大一丸 則不致傳染(寶鑒).
【七物赤散】
辟瘟疫毒氣
丹砂另硏 川烏炮各40g 瓜蔞根30g 細辛 羊躑躅 乾薑炮 白朮炒各20g
爲末 每服1.875g 溫酒調服. 汗出解 若不解 增至3.75g 服(寶鑒).
【太乙流金散】
大辟瘟疫
雄黃60g 羚羊角40g 雌黃 礬石 鬼箭羽各30g
粗末 三脚絳捺盛40g 帶心前 幷掛戶上 又靑布過 少許 中庭燒之(類聚).

  不傳染法529
○ 凡瘟家 自生惡氣 聞之卽上泥丸 散入百脈 轉相傳染 若倉卒無藥 以香油抹鼻端 及以紙撚 探鼻嚔之爲佳(得效).
○ 又雄黃末 水調 以筆濃蘸塗鼻竅中 雖與病人同床 亦不相染 初洗面後 及臨臥時 點之(得效).
○ 凡入溫疫家 先令開啓門戶 以大鍋盛水二斗 置堂中心 取蘇合香元20丸煎之 其香能散疫氣.
凡病者 各飮一甌後 醫者 却入診視不致相染(得效).
○ 凡入疫家 以紙撚蘸香油 幷雄黃 朱砂末 探入耳鼻內 最能辟穢毒之氣 遍滿鄕村 善用如意丹 亦妙(入門).
○ 凡入疫家 行動從容 左右而入 男子病穢氣 出於口 女人病穢氣 出於陰戶 其相對坐立之間 必須識 其向背 旣出以紙撚 探鼻中嚔 嚔爲佳(回春).
○ 雄黃丸最妙(易老).
○ 傷寒熱病 傳染者 因聞大汗穢毒 以致傳染 故<聖惠方>曰 大汗出 則懸藥於門 解其穢毒 無使傷於人也 親屬 侍奉之人 勞役氣虛而爲變亂 何以知? 其傳染者 脈不浮是也, 治法 自汗者 蒼朮白虎湯, 無汗者 益元散合涼膈散 散熱而愈(類聚).
【蘇合香元】治 一切氣疾及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方見上 辟瘟疫預防法
【雄黃丸】
治溫疫 令不相染
雄黃40g 赤小豆炒 丹蔘 貴箭羽各8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每日空心溫水 呑下 5丸可與 病人同床 亦不相傳染(易老).
【蒼朮白虎湯】卽白虎湯 加蒼朮 方見上 瘟疫治法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 吐瀉腸澼 下痢赤白 癃閉 蕩胃中積聚 寒熱 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 消蓄水 止渴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邪毒.
滑石240g 甘草40g 細末 每11.25g 溫蜜水 調服. 欲冷飮者 井水調下(宣明). 暑門轉載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服(局方). 火門轉載

    瘴疫529
○ 嶺南 春秋時月 人感山嵐瘴霧毒氣 發爲瘟瘧寒熱 此毒氣從口鼻入內也. 宜升麻蒼朮湯方見濕門
○ 南方疫癘 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 其狀熱乘上焦病 欲來時 令人迷困 甚則發躁狂妄 亦有啞而不能言者 皆由敗血瘀心 毒涎聚於脾所致 宜加味柴胡湯(醫鑒).
○ 瘴疫 宜三仙湯 太無神朮散(諸方).
【升麻蒼朮湯】治嶺南 春秋之月 感山嵐 瘴霧毒氣 發寒熱 胸滿 不食.
蒼朮6g 半夏4g 厚朴 枳實 陳皮 桔梗 川芎 木通 升麻 柴胡各3g 黃連 黃芩 木香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名醫). 濕門轉載
【加味柴胡湯】
南方疫癘 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 其狀熱乘上焦病 欲來時 令人迷困 甚則發躁狂妄 亦有啞而不能言者 皆由敗血瘀心 毒涎聚於脾所致
柴胡8g 黃芩 半夏 人蔘 枳殼 大黃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醫鑒).
【三仙湯】(經驗)
治山嵐瘴氣 時行溫疫
蒼朮16g 乾地黃8g 牛膝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酒下30~50丸(經驗).
【太無神朮散】
治斜視溫疫 專主山嵐瘴氣之妙劑也
蒼朮12g 陳皮 厚朴各8g 石菖蒲 藿香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ː<一方>無菖蒲 有香附子4g 名曰【神朮散氣散】(正傳).
  【神朮散】治中霧露 山嵐瘴氣頭疼 項强
  蒼朮12g 川芎 白芷 細辛 藁本 羗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二莖 水煎服(入門).
  溫疫熱病不治529
○ 熱病不可刺者 有九
  一曰 汗不出 大顴發赤 噦者 死  二曰 泄而腹滿 甚者 死  三曰 目不明 熱不已者 死
  四曰 老人 嬰兒 熱而腹滿者 死. 五曰 汗不出 嘔下血者 死 六曰 舌本爛熱不已者 死
  七曰 欬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 死. 八曰 髓熱者 死
  九曰 熱而痙者死痙者腰折 瘈瘲 齒噤齘也(靈樞).

  單方529~530
朱砂  :  辟瘟疫 取40g細硏 以白蜜和丸 如麻子大
  正朝早晨一家大小勿食諸物 面向東立 水呑三七丸永無疫(本草).
蚯蚓汁  :  主天行熱疾取生地龍 塗塩化成水取飮之(本草).
藍葉汁  :  主天行熱狂 取葉搗取汁 飮之(本草).
臘雪水  :  治天行瘟疫 熱疾 取根搗取汁 飮之(本草).
苦參  :  治天行壯熱取40g 剉醋煮飮之當吐卽愈(本草).
水中細苔  :  主天行熱悶 搗絞取汁 飮之(本草).
靑黛  :  治大頭瘟 頭面赤腫 眞靛花12g 燒酒一鐘 雞子淸一箇 打勻吃下 腫卽消 盡神方也(回春).
蛇莓(사매  :  뱀 딸기)  :  治天行熱盛 口中生瘡 蛇莓自然汁搗絞取一斗 煎取五升 稍稍飮之(本草).
竹瀝  :  治時氣瘟疫 熱盛煩躁 竹瀝半盞 新水半盞和服之(本草).
蒼朮  :  辟瘟疫邪濕氣蒼朮合皂莢 中庭燒之(本草).
生藕汁  :  治熱病煩渴 藕汁一盞 入蜜一合服之(本草).
臘月鼠  :  燒之辟惡氣又於正旦消去處 埋之 辟瘟疫氣(本草).
蟾酥  :  食之 不患熱病 生搗絞汁服或燒爲末 和水服並主瘟病 發斑(本草).
桃葉  :  主天行病 汗不出桃葉多取濃煎湯 置床下 坐其上 衣被盖之須臾當汗便差
  又取桃枝 剉煮湯洗浴(本草).
葱白  :  治天行時疾頭痛熱狂 濃煎葱白湯 飮之(本草).
赤小豆  :  辟瘟疫病 取赤小豆 新布囊盛之 正旦置井中三日出之 擧家服
  男子十枚 女子二十枚 無不效(本草).
溫蕪菁汁  :  辟瘟氣 立春後初庚子日 取溫蕪菁汁 合家大小人並服之可理時疾(本草).
蒜  :  正月之節 食五辛 以辟厲氣一曰蒜二曰葱三曰韭四曰薤五曰薑也(本草).
人屎  :  主天行病大熱狂走 取乾者沸湯 漬飮之或燒灰作末 和水服又納淨土坑中 新水調和 澄淸 取飮    之(本草).卽野人乾也取乾者淨沙覆之 取淸飮之治熱病最佳(本草).
人中黃  :  大治疫毒取大竹筒 兩頭留節 一節中作一竅 納大甘草於中 仍以竹木釘塞其竅
  置大糞廁中浸一月 取出晒乾用.
  ː臘月截淡竹 去靑皮於廁中浸 取汁飮之 大治 天行熱疾 發狂 卽糞淸也(丹心).
赤馬蹄  :  辟溫疫 作屑75g 絳囊盛帶 男左女右(本草).
牡猪糞  :  極療天行熱病 溫毒大熱 取乾者水漬取淸飮之(本草).
雄狐屎  :  燒之去溫疫 贅肉煮食 亦可(本草).
獺肉  :  主疫氣 溫病煮肉 取汁 停冷 飮之(本草).
芥菜子  :  治疫氣傳染 初覺頭痛 取子爲末 塡臍中 以熱物膈衣一層熨之 卽汗而愈(種杏).
白粳米  :  半升 連鬚葱20根 煮成粥湯 加入好醋半椀 再煮一滾服取汗卽愈(種杏).
蒪(박 : 파초)  :  溫病勿食蒪 食者多死(本草).
葵菜  :  天行病後 食葵菜 頓喪明(本草). 

  鍼法530
○ 治 熱病五十九刺者
○ 頭上五行 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頭中行謂 上星 顖會 前頂 百會 後頂五血也.
兩傍謂 承光 通天 絡却 玉枕 天柱 十穴也又兩傍 謂臨泣 目窓 正營 承靈 腦空十穴也
○ 大抒 膺兪(卽中府穴) 缺盆 背兪(卽風門穴)此八者 以瀉胸中之熱也.
○ 氣街 三里 巨虛 上下廉此八者 以瀉胃中之熱也
○ 雲門 髃骨(卽肩髃穴) 委中 髓空(卽腰兪穴)此八者 以瀉四肢之熱也
○ 五藏兪傍五 此十者 以瀉五藏之熱也(內經).

                                       邪祟530
  邪祟形證531
○ 視聽言動 俱妄者 謂之邪祟 甚則能言平生未見聞事 及五色神鬼 此乃氣血虛極 神光不足 或挾痰火 非眞有妖邪鬼祟也(入門).
○ 邪祟之證 似癲而非癲 有時明有時昏(回春).
○ 邪之爲病 或歌或笑或吟 或眠坐溝渠 啖食糞穢 或裸體露形 或晝夜遊走 或嗔罵無度(千金).
○ 人爲鬼物 所魅則好悲而心自動 或心亂如醉 狂言驚怖 向壁悲啼 夢寤喜魘 或與鬼神交通 病苦乍寒乍熱 心腹滿 短氣 不能飮食(病源).
○ 人之精神不全 心志多恐 遂爲邪鬼 所擊或附着 沈沈黙黙 妄言譫語 誹謗罵詈 訐露人事 不避譏嫌 口中好言 未然禍福 及至其時毫髮無差 人有起心已 知其故 登高涉險 如履平地 或悲泣呻吟 不欲見人 如醉如狂 其狀萬端(綱目).
○ 人見五色 非常之鬼 皆自己精神不守 神光不足故耳 實非外邪所侮 乃元氣極虛之候也(正傳).
○ 夢寐不祥 多生恐怖 爲祟惑證矣(得效).

  十疰五尸531
○ 人死三年之外 魂神 因作風塵 着人成病 曰
①風疰 ②寒疰 ③氣疰 ④生疰 ⑤凉疰 ⑥酒疰 ⑦食疰 ⑧水疰 ⑨尸疰 ⑩盖疰者 十尸也(千金).
○ 又曰 十疰者 ①氣疰  ②勞疰 ③鬼疰 ④冷疰 ⑤生人疰 ⑥死人疰 ⑦尸疰 ⑧食疰 ⑨水疰  ⑩土疰也(千金).
○ 五尸者 一曰飛尸 二曰遁尸 三曰沈尸 四曰風尸 五曰伏尸, 皆挾鬼邪之氣 遊走身體 令人寒熱淋漓 精神錯雜 積年累月 漸至頓滯 以至于死 死後復易傍人 乃至滅門 故號爲尸疰也(千金).
○ 傳疰者 挾邪精鬼怪之氣而作也. <經>曰 人有逢年月之厄 感鬼物之精 無處不惡 沈黙而不能 的知所苦 積歲漸至委頓 旣往復傳疰於傍人 須用通神明 去惡氣等劑療之. 或者 刳麝剸犀 驅伐邪惡 飛丹煉石 引納淸和 盖爲尸疰設也(直指).

  脈法531
○ 脈來遲伏 或如雀啄 乃邪脈也. 若脈來弱 綿綿遲伏 或綿綿 不知度數 而顔色不變 此邪病也.
脈來乍大乍小 乍短乍長 爲禍脈也. 兩手脈浮 浮細微 綿綿不可知 但有陰脈 亦細綿綿 此爲陰蹻 陽蹻之脈 此亡人爲禍也. 脈來洪大 弱者 社祟也, 脈來沈 沈濇濇 四肢重者 土祟也, 脈來如飄風 從陰趨陽者 風邪也,一來調 一來速者 鬼邪也(千金).
○ 欲知祟害 心脈虛散 間脈洪盛 或浮沈長短 大小無定 或錯雜不倫(得效).
○ 乍大乍小 乍長乍短 此皆邪脈 神志昏亂(丹心).
○ 乍踈乍數 乍大乍小 或短或結 皆邪脈也(脈經).
○ 疰脈浮大 可治, 細數難治(永類).
○ 有人得病之初 便譫言 或發光 六部無脈 硏切大指之下 寸口之上 却有動脈者 此之謂鬼脈 乃社祟也. 脈來乍大乍小 乍長乍短 鬼祟也(精義).

  邪祟 尸疰治藥531
○ 邪祟 宜用挑奴元 辟邪丹 殺鬼五邪丸 紫金錠 蘇合香元 還魂湯方見救急.
○ 尸疰 宜用十疰丸 八毒赤散 太乙神精丹(諸方).
【挑奴元】
治邪祟 尸疰 客忤 魘夢不祥 言語錯亂 恍惚失常,
挑奴7箇另硏 玳瑁鎊細末40g 安息香去滓40g,爲三味 同入銀石器中 熬成膏 辰砂 犀角各20g 琥珀 雄黃各12g 龍腦 麝香 牛黃各7.5g 桃仁14箇麩炒0
爲末 入安息香膏和 丸芡實大 陰乾密器封固 靜室安置 人蔘湯硏下一丸(正傳).
【辟邪丹】
治衝惡邪祟 怪疾 及山谷間 九尾狐精爲患,
人蔘 赤茯神 遠志 鬼箭羽 石菖蒲 白朮 蒼朮 當歸各40g 挑奴20g 雄黃 朱砂各12g 牛黃 麝香各4g,
爲末 酒糊和 丸龍眼大 金箔爲衣 每一丸 臨臥 以木香湯 化下.
諸邪不敢近體 更以絳囊盛5~7丸懸床帳中 尤妙(入門).
【殺鬼五邪丸】
治邪祟 鬼魅
鬼箭羽100g 丹砂另硏 雄黃另硏 龍骨 鬼臼灸 赤小豆各60g 桃仁50箇另硏 芫靑30箇炒去翅足
爲末 蠟熔化和丸彈子大 絳囊盛一丸 繫臂上, 又另用煉蜜和丸 梧子大 米飮呑下一丸至三丸(類聚).
【紫金錠】治感鬼邪 成鬼胎. 溫酒化下 半錠至一錠 方見解毒.  :  一女子 爲邪魅所交 腹中作痞 服此藥隨下惡物 其邪仍至 又服半錠 更燒三錠 藥氣滿屋 邪不復至(入門).
【紫金錠】治蠱毒,挑生毒 狐狸鼠 諸邪不敢近體 更以絳囊盛5~7丸 懸床帳中尤妙 諸邪不敢近體 惡菌 河豚死 牛馬肉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 金石 草木 鳥獸 百虫,一切諸毒.
蚊蛤(五倍子)去虫土112.5g 山慈孤去皮焙75g 紅芽大戟洗焙56.25g 續隨子去皮油37.5g 麝香11.25g
爲末 糯米粥和勻 搗千餘杵 每一料分作40錠 每服半錠 重者一錠 並用薄荷湯化下.
ː 在淨室 焚香齊戒 勿令婦人 孝服人 雞犬見之
ː 自縊落水 鬼迷驚死 心頭溫者 並冷水 磨灌卽醒, 蛇犬諸惡虫傷 以酒化服 水磨塗傷處(入門).
 :  <一名>【太乙紫金丹】,【萬病解毒丹】(入門). 解毒轉載
【蘇合香元】治疰忤鬼氣 一切邪祟 及鬼魅 狐狸等病 治 一切氣疾 及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內) 乳香 龍腦各40g 細末 用安息香膏 幷煉蜜 搜和千擣 每37.5g 分作40丸 每取2~3丸井華水 溫酒 薑湯 化服(局方).   :  <一名>【麝香蘇合元】 (局方) 氣門轉載
蠟紙棗一丸 如彈子大 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 又取二七丸 浸一甁淸酒中 時時溫服 令未醺邪氣自絶(俗方).
【還魂湯】疰中惡 尸厥暴死 客忤鬼擊 飛尸奄忽 口噤氣絶, ∴救急方 轉載
麻黃12g 杏仁25粒 桂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 灌服,口噤者 斡開口 灌之 藥下 立甦(仲景).
 :  凡尸厥 鬱冒卒死 卒中之類 皆當發表, <仲景>云 “鬱冒欲解 必大汗出”是也(綱目).  :  <一名>【追魂湯】(仲景)
【十疰丸】531
治十種尸疰 鬼氣
雄黃 巴豆霜各40g 人蔘 麥門冬 細辛 桔梗 附子炮 皁莢 川椒 甘草各2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溫水下 五丸(千金).
【八毒赤散】532
治人染者 着神鬼 謂之鬼疰病
雄黃 礬石 朱砂 牧丹皮 附子炮 女勞 巴豆霜各40g 蜈蚣灸一條
爲末 蜜丸小豆大 冷水 呑下10丸 卽<李子豫> 八毒赤丸方也(綱目).
【太乙神精丹】(千金)
治客忤 霍亂 尸疰 惡氣 癲狂 鬼語 蠱毒 妖魅 溫毒,一切惡毒 無所不治
丹砂 曾靑 雌黃 雄黃 磁石各160g 金牙100g,上六味內 丹砂 雌黃 雄黃 以釅醋浸曾靑 以好酒浸 以紙密封 日中暴百日 然後 各硏如細粉 以釅醋拌 使乾濕得所 納土釜中 六一泥固濟 安鐵 脚環子上(高一尺五寸) 以漸放火 其火勿令近釜底 至一伏時止 候冷出之 其藥 精飛化凝着釜上 五色者 上, 三色者 次, 一色者 下, 但光明 皎潔如雪最佳. 若飛不盡 更着火如前 以雞羽掃取棗膏和 丸如黍粒 平旦 空腹一丸 漸加一丸 以知爲度.  :  舊不用磁石 金牙 今加之. 
 :  服此者 五服內 必吐利 過則自定.  :  初服如黍粒 漸加小豆大而止 不得更大.
 :  若服藥 悶亂 煮木防己湯 飮之 卽定.  :  若欲解殺藥 喫爛煮 肥猪肉.
 :  久瘧變腫垂死者 服一丸 卽吐差 瘧母亦差.  :  癥瘕 積聚 服一丸 以漿飮送下.
 :  諸卒死 心下微緩者 斡開口 以漿飮 調一刀圭服之.
 :  以絳囊盛 九刀圭散繫 男左女右 臂上 辟瘴疫 時氣 最妙(千金).
 :  作土釜法 取兩箇瓦盆 可受二斗許者 以甘土 塗其內令極乾.
 :  作六日泥法 赤石脂 牡蠣 滑石 黃礬 鹵土(無則以塩代之) 蚯蚓屎各75g 以釅醋和 甘土爲泥 裹石脂等四種火煆 一伏時 取出 與鹵土 蚯蚓屎 同爲末 醋和 如稠粥用(千金).
 :  凡合此藥 以四時 旺相日 天淸明 齊戒沐浴 合之(千金).
 :  予修合 太乙神精丹一料 家中一婦 夢中鬼魘 覺後心痛不可忍 昏悶不省 取三粒服之 卽痛止 神醒已無病矣 後施於人 無不應驗如神(本事).

  驗尸疰法532
○ 凡尸疰 病欲驗其眞 以紙覆 痛處燒 病者頭髮 令病人以簇紙上 若 是疰則髮粘着紙 此疰氣引之也. 非疰則髮不着紙也(永類).
 
  ?法532
○ 凡 邪祟 鬼疰,宜用藥以?之 回春辟邪丹 李子建殺鬼元 皆可.
○ 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浸酒服之, 又盛蠟紙 當心胸帶之 邪鬼不敢近.
○ 一女人 感邪交通 取雄黃末40g 松脂80g熔化 以虎瓜攪爲丸 彈子大 焚之 用焙籠 令女坐於其上 以被 盖之 只留頭耳 不過三丸 其邪自斷(壽域).
【回春辟邪丹】
一切邪鬼 不堪近 又療婦人與鬼交通者 兼辟瘟疫
虎頭骨80g 朱砂 雄黃 鬼臼 蕪荑 鬼箭羽 藜蘆 雌黃,各40g
爲末 蜜丸 彈子大 囊盛一丸 繫男左女右 臂上 又當病者 戶內 燒之(回春).
【李子建殺鬼元】(類聚)辟瘟疫 殺一切鬼疰 魍魎
藜蘆120g 虎頭60g 雄黃 鬼白天雄 皂莢 蕪荑各20g 爲末 蜜丸皂子大 熱病時氣 燒一丸 安床頭(類聚). 瘟疫轉載

  導引法
○ 定神 叩齒三七遍 輒咽氣二七遍 如此三百遍 乃至二十日 邪氣悉去百日 伏尸皆去 面體光澤(永類)

  單方532~533(31種).
朱砂  :  殺精鬼 邪惡氣 作末和溫水服4g, 又常帶之 辟邪氣(本草).
雄黃  :  殺精物 惡鬼邪氣, 治尸疰 辟百邪 以一塊繫頭上妙,
  又佩之鬼邪 不堪近, 作末和 溫水服4g尤佳(本草).
古鑑  :  辟一切邪魅 女人鬼交 燒赤淬中 飮之(本草).
半天河水  :  殺鬼精癲狂, 取與飮之 勿令知(本草).
代赭  :  殺精物 辟鬼魅, 常取帶之 又作末酒服之(本草).
敗天公  :  主鬼疰 精魅, 燒灰爲末 酒服之(本草).
忍冬草  :  主五尸疰病 濃煎取汁 日2~3服(本草).
菁蒿子  :  治鬼氣 尸疰, 取搗 爲末 酒服4g(本草).
芡實  :  主百惡鬼邪氣, 取實 和乾薑, 作末 蜜丸梧子大 飮下30丸, 其邪鬼卽去(本草).
鐵槌柄  :  主鬼打 及强鬼 排突人致惡者, 和桃奴 鬼箭,爲末 作丸 服之(本草).
安息香  :  主邪氣 魍魎 鬼疰 惡氣 鬼胎, 取燒之 又和酒 服4g(本草).
衛矛  :  主百邪 鬼魅 惡疰, 取燒之 又煎湯 服之(本草).
無患子  :  辟鬼邪惡氣, 取燒之 又取中仁 食之(本草).
蠶退紙  :  主發狂 悲泣 呻吟 此爲邪祟, 取紙燒 爲末 酒服7.5g(本草).
穿山甲  :  主五邪 驚啼 悲泣, 燒灰 爲末 每4g, 酒水 任下(本草).
桃梟  :  殺百鬼精物 百毒不祥, 爲末 和溫酒 服之(本草).
烏鴉  :  治鬼魅, 燒爲灰 和酒 服之(本草).
桃仁  :  主十疰 五尸 鬼邪病, 取50枚去皮尖 水煮 取汁 頓服之. 當吐 不吐再服.
   :  又 桃仁作粥 常食之妙(本草).
膺肉  :  主邪魅 及野狐魅, 取肉灸食之, 又嘴及爪 燒爲末 酒服 尤妙(本草).
鵲巢  :  主癲狂 鬼魅, 取多年者 燒爲末和溫酒服之 仍呼祟物名號(本草).
鸛骨  :  主五尸 疰毒, 取脚骨及嘴 所爲末和溫酒服之(本草).
麝香  :  辟惡氣 殺鬼精物 除百邪魅,常帶身上妙,又取少許和酒服(本草).
羚羊角  :  辟惡鬼 邪魅 及辟虎狼, 取燒之, 又燒作末 和酒服 下鬼胎(本草).
鹿角  :  主男女 夢與鬼交, 取角屑4g 和酒服 卽出 鬼精(本草).
牛屎  :  辟邪惡氣, 取塗門戶 又常燒之(本草).
豹肉  :  主鬼魅邪神, 煮食良 取鼻煮服,主狐魅(本草).
虎肉  :  主36種 精魅, 煮食之 良.
   :  虎眼睛 虎頭骨 虎爪 並辟歸邪, 常帶之 或置左右(本草).
狸肉  :  主諸尸疰 邪氣, 取肉 作羹臛 食之, 又取頭骨 燒爲末 酒服8g 妙, 家狸亦妙(本草).
狐肉  :  主狐魅, 凡人染着狐狸精 走巡山野 或叉手有禮見人 或於靜處獨語 或裸形見人 或衹揖無度     或緊合口 叉手坐禮度過常 尿糞亂放, 取肉灸食 或取腸肚 作羹 食之
   ː又取狐狸皮 鼻端黑處 爲末 酒調服 最效.
   ː又狐頭 狐尾 狐屎 燒之 並辟邪惡(本草).
獺肝  :  疰五尸 鬼疰 相染一門悉患者 取肝一具陰乾 爲末 服4g 日再, 亦治鬼魅(本草).
野猪黃  :  主鬼疰邪氣, 取硏 和水 服之(本草).

  鍼灸法533
○ 百邪所病 鍼有13穴,
<一名>鬼宮(卽人中穴) 二名鬼信(在手大指 爪甲下人肉二分) 三名鬼壘(在足大指爪甲下入肉二分)
四名鬼心(卽太淵穴), 五名鬼路(卽申脈穴), 六名鬼枕(在大椎髮際一寸), 七名鬼床(在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 八名鬼市(卽承漿穴), 九名鬼路(卽勞宮穴), 十名鬼堂(卽上星穴), 十<一名>鬼藏(在陰下縫 女人玉文頭), 十二 名鬼臣(卽曲池穴), 十三 名鬼封(在舌下縫針刺貫出舌上),
○ 又鬼邪發光 灸十指端 去爪一分 名曰 鬼城(扁鵲).
○ 治 狐惑恍惚振噤 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並縛定 用大艾炷於兩甲角及甲後肉四處 騎縫着火 灸之,若一處不着火卽無效 灸七壯 病者哀告 我自去神效 此泰承租灸鬼法也,卽鬼笑穴(入門).
○ 五尸灸乳後三寸 男左女右,各二七壯,又灸兩大拇指頭七壯(得效).
○ 一切疰 先仰瓦 灸兩乳邊斜下三寸 第三肋間 隨年壯(得效).
○ 卒狂言 鬼語 以帶急合縛兩手大指 便灸左右脇下 對屈肋頭兩處各七壯 須臾 鬼自道姓名乞去 徐徐問之 乃解其縛(得效).
○ 卒中邪魅恍惚 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 本令艾炷 半在爪上 半在肉上各七壯 不止14壯(得效)
○ 卒狂鬼語 鍼足大拇指爪甲下 卽止(得效).
○ 狐魅 兩手大指合縛 灸合間 三七壯 當狐鳴卽差(得效).    
 

 

 

 

 

 

 

 

 

 

 

 

 

                                     癰疽上533
  癰疽發病之原533
○ 榮氣不從 逆於肉理 乃生癰腫(內經 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
○ 腎移寒於肝 癰腫少氣. 脾移寒於肝, 癰腫筋攣 (內經 氣厥論篇 第三十七)
○ 諸癰腫 筋攣骨痛, 此寒氣之腫, 八風之變也(內經 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七).
○ 膏梁之變 足生大丁 受如持虛(內經 生氣通天論篇 第三).
○『帝』曰 癰疽何以別之? 『岐伯』曰 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 則血澁而不行, 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 壅遏而不得行 故熱 大熱不止 熱勝 則肉腐, 肉腐 則爲膿. 然不能陷骨髓 不爲焦枯 五臟不爲傷 故命曰癰 (靈樞 癰疽 第八十一).
○534 熱氣淳盛 下陷肌膚 筋髓枯 內連五臟 血氣竭 當其癰下 筋骨良肉皆無餘 故命曰疽(靈樞 癰疽 第八十一).
○ 六府不和 則留結爲癰(脈度 第十七)  
又云 三陽發病 下爲癰腫 三陽乃足太陽膀胱經 卽腦疽 背癰 臀癰之類是也(內經 陰陽別論篇 第七)
○ 癰疽 因陰陽相滯而生 盖氣陽也 血陰也, 血行脈內 氣行脈外 周流不息 寒濕搏之則凝滯而行遲 火熱搏之 則沸騰而行速 氣得邪而鬱 津液稠粘 爲痰 爲飮, 積久滲入脈中 血爲之濁 此陰滯陽而爲癰,
血得邪而鬱 隧道阻隔 或溢 或結, 積久溢出脈外 氣爲之亂 此陽滯於陰 而爲疽(丹心).
○ 癰者壅也, 疽者沮也. 血氣壅沮 寒熱不散 陰滯於陽則發癰, 陽滯於陰則發疽,所發無定處也.
○ 六府 蘊熱騰出於膚肉之間 其發暴盛 腫而光軟 皮薄以澤 侵展廣大者爲癰,
五藏 蘊熱攻焮乎筋骨之內 其發停蓄 狀如㾦畾[疒+畾 : 뢰)  皮厚以堅 淡白焦枯者 爲疽(直指).
○ 癰發於六府 若燎原之火 外潰肌肉, 疽發於五藏 若陶室之隧 乃鎖骨髓(入門).
○ 凡 鬱抑傷心 及久患消渴 必發癰疽 丁瘡 宜愼之(俗方).
 
   癰疽欲發之候534
○ 凡 發熱 憎寒 頭痛 惡心 筋脈拘牽 氣急煩悶 或渴多年 是皆欲發癰疽之證也(直指).
○ 諸脈浮數 應當發熱 而反洒淅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其癰.
○ 脈微而遲 反發熱 弱而數 反振寒 當發癰腫.
○ 脈浮而數 身體無熱 形嘿嘿 胸中微燥 不知痛之所在 此人當發癰(仲景).
○ 癰疽 皆因氣鬱而成, <經>云 氣宿于經絡與血 俱澁而不行 壅結爲癰疽 此言七情而成(三因).
○ 憤鬱不遂 志欲之人 多有此疾(精要).
○ 久患 口乾 必生癰疽 忍冬茶 常服最佳(俗方).

   癰疽名狀
○ 濶一寸至二寸爲癤, 二寸至五寸爲癰, 五寸至一尺爲疽, 一尺至二脊爲竟體疽.
○ 未潰色紫黑 堅硬已潰 深陷如巖 爲癌, 男則多發於腹, 女則多發於乳也.
四畔生如牛唇 黑硬爲瘭多見於手指之間 或生於口齒肚臍 其無頭面 色淡紅爲痼,
大槪 丁瘡 惡類也(入門).
○ 徑一寸 二寸爲癤 三寸 五寸腫  圓赤爲癰 八寸爲疽(得效).
○ 熱發於皮膚之間 浮腫根小至大 不過二三寸者 癤也(東垣).
○ 瘍有頭小瘡也  疹浮小癮疹也(河間).
   癰疽腫痛痒之因534
○ 癰疽 只是熱勝血(丹心).
○ 熱勝則腫(內經 六元正紀大論篇 第七十一)
<註>云 熱勝 則陽氣內鬱 故洪腫暴作 甚則榮氣逆於肉理 聚爲癰膿.
○ 癰疽之證 皆能爲痛瘡 先發爲腫 氣血鬱積 蒸肉爲膿 故其痛多爲焉 膿潰之後 腫退皮寬 痛必漸減而反痛者 此爲虛也 未潰而痛 瀉之 已潰而痛者 補之, 其有穢氣所觸者 宜和解 風冷所逼者 宜溫散(丹心)
○ 形傷則痛 氣傷則腫 腫痛並作 氣血俱傷 癰疽不可不痛 亦不可大痛(入門).
○ 皮膚微高 起而堅厚 或痛或痒 謂之腫 有因風寒而得 則腫硬色白 有因熱毒 而得則焮腫色赤(東垣).
○ 凡痛 痒 瘡 瘍 癰 腫 疽 疹 瘤氣 結核, 怫鬱 甚者 皆屬火熱 盖人近於火 微熱則痒, 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爲瘡 皆火之用也.
○ 人之瘡腫 皆由寒熱毒氣 客於經絡 使血澁而不通 壅結成腫 風邪內作 卽無頭無根 氣血相搏作者 卽有頭有根 壅結盛則爲膿矣. 瘡有痛痒 痛則爲實 痒則爲虛. 非謂虛爲寒也. 正謂熱之微甚也(河間).
○ 疽發深不痛者 胃氣大虛 必死. 盖肉多而不知痛也(丹心).

  癰疽輕重淺深之辨534
○ 癰者 其皮上薄而澤, 疽者 上之皮夭以堅 上如牛頷之皮 此其候也(靈樞 癰疽 第八十一).
○ 小按卽痛者 病勢淺 大按乃痛者 病勢深, 此辨癰疽之法也(東垣).
○ 癰之邪淺 其稽留壅遏 獨在經脈之中 而專攻乎外 故初發時 自表便發熱 患處便如椀如盆高 腫而痛
甚 縱欲下陷 緣正氣內固 不肯受 故或便秘 或發渴 發逆 以拒之 是以骨髓 終不焦枯 五藏終不傷也.
○ 疽之邪深 其稽留壅遏 內連五藏而不專攻于外 故身體 或無熱患處 或不腫痛 甚者 聲嘶 氣脫 眼黑 眼小, 十指腫 黑如墨 多死也(綱目).
○ 凡癰疽惡核 男以左邊爲重, 女以右邊爲重(直指).
○ 癰疽之證 以有熱無熱 爲死生妙訣, 盖陽症有熱 則氣血行而生肌, 陰證無熱 則氣血滯而不歛 是以有實熱者 易治, 虛寒 難治(入門).
○ 初發時 身體便熱 患處亦熱 腫大而高 多生疼痛 破後肉色紅紫 此爲外發, 雖大如盆椀 必生,
初發時 身體無熱 患處亦不熱  數日之間 漸漸開大 不腫 不高 不痛 低陷而壞亂 破後肉色紫黑 此爲內發 必死. 盖未發之前 藏府已先 潰爛矣(得效).
○ 癰疽腫高而軟者 發於血脈 腫下而堅者 發於筋脈 肉色不變者 發於骨髓(東垣).

  定癰疽死之部分535
○ 腎有五部, 伏兎(穴名)一 腓二(肶者腨也) 背三 五藏之兪四 項五, 此五部 有癰疽者 死(靈樞 寒熱病 第二十一).
○ 腦 鬚 鬢 頤 四處 亦爲癰疽 必死之地(海藏).
○ 不可患癰者 七處ː眼後虛處 ː頤接骨處 ː陰根上毛間 胯與尻骨接處 ː耳門前後 車骨接處 ː諸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 ː頷骨下 近耳後虛處 ː鼻骨中, 並能害人 惟眼後虛處 最險(涓子).
○ 發腦 發鬢 發眉 發頤 發背 謂之五發 至險.凡眼不見瘡 皆惡(入門).
○ 發於喉舌 頭面 腦項 肩背 胸腹 四肢大節 女子妬乳數者 爲險 他處爲緩(直指).
○ 俗以癌痼瘭 付於癰疽之列 豈知瘭與癌痼 不過癰疽之一物乎(直指).
○ 背 雖膀胱 督脈所主 然五藏 皆系於背 或醇酒厚味 或鬱怒 房勞 以致水枯火炎 痰凝氣滯 與毒相搏 隨處發生(入門).

  癰疽當分內外535
○ 癰疽發於內者 當審藏府, 如中府隱隱而痛者 肺疽, 上肉微起者 肺癰也.
巨闕屬心 期門屬肝 章門屬脾 京門屬腎 中脘屬胃 天樞屬大腸 關元屬小腸 丹田屬三焦,
若有上證 皆倣此辨之(靈樞).
○ 發於腔子之內者 曰內疽 曰肺癰 心癰 肝癰 腎癰 胃脘癰 腸癰.
○ 發於腔子之外者 曰腦發 背發 鬢發 眉發 頤發 腮發 髭發 腋發 穿當發(下部也) 腿發 喉發 臍癰 ?馬癰 囊癰 乳癰也(正傳).

  癰疽當分經絡535
肺癰 手太陰經, 心癰 手少陰經, 肝癰 足厥陰經, 脾癰 足太陰經, 腎癰足太陽經,
胃脘癰 足陽明經, 腸癰 手太陽經, 足陽明經, 腦癰 督脈與足太陽經, 背癰 中屬督脈,左右 足太陽經
鬢癰 手足少陽經, 眉癰 手足太陽經與手足少陽經, 頤癰 手足陽明經, 腮頷癰 手陽明經,
髭癰 手足陽明經, 腋癰 手太陽經, 穿當癰 督 衝 任三脈, 腿癰 表足三陽經, 裏足三陰經.
喉癰 任脈與足陽明經, 乳癰 內,足陽明經 外,足少陽經, 乳頭 足厥陰經 ?馬癰 足厥陰經,
囊癰 足厥陰經(正傳).
○ 六陽經 六陰經 分布周身 有多氣少血者 有多少氣者 有氣血俱多者 不可一槪論也. 何則諸經
惟少陽 厥陰經之生 癰疽 理宜預防 以其多氣少血也. 其血本少 肌肉難長 瘡久未合 必成危證 苟不知此 妄用驅毒利藥 以伐其陰分之 血禍不旋腫(丹心).

   癰疽脈535
○ 數脈不時 則生惡瘡也(仲景).
○ 癰疽 浮數 惡寒發熱, 若有痛處 癰疽所發, 脈數 發熱而疼者 陽不數 不熱不疼, 陰瘡發癰之脈 弦洪相搏 沈細 而直肺肝俱數(脈訣).
○ 陰滯于陽則發癰, 陽滯于陰則發疽. 此二毒 發無定處 當以脈別之 浮洪滑爲陽 微沈緩濇爲陰(精義)
○ 脈數身無熱 內有膿(一作癰)也. 一云“腹無積聚 身無熱脈數 此爲腸中有膿(經脈).
○ 脈滑而數 數則爲熱 滑則爲實 滑則疰榮 數則疰衛 榮衛相干 則結爲癰 熱之所過 則爲膿也(經脈).
○ 瘡疽之人 膿血大泄 而脈滑大數者 難治也.
凡瘻膿多 或如淸泔 脈滑大散 而寒熱發渴者 治之無功也(精義).
○ 患肺癰者 咳唾膿血 脈見洪滑 治之難痊矣(精義).
○ 癰疽已決 去其膿而煩疼 尙未全退, 其脈洪粗 又難爲力(直指).
○ 癰疽脈來滯澁 得和緩爲平, 若洪粗則銳毒不收 鮮有濟也(直指).
  癰疽 難治·不治證535
○凡 癰疽初發 腫硬而故者 毒氣却淺 其證屬陽 雖急而易治, 若初發如粟粒 如豆許與肉俱平 或作赤色 時覺痒痛 愼勿爪破 此乃爲疽 其證屬陰 毒氣內蓄 勢雖緩而難治(仲景).
○ 始發便熱腫大作痛 此爲外發 雖大如盆 百治百活, 自始發不熱不痛 低陷而壞爛 此爲內發 難治必死(精要).
○ 癰者 壅也 爲陽屬六府 易治. 疽者 沮也 爲陰屬五藏 難治(入門).
○ 難治 有六證
① 兩瞼紅似胚染 心病深 ② 得之久全 不腫痛 乃藏府受病深 ③ 病處硬 如牛領皮 又如石榴狀 用藥不軟者 病深 ④ 病人無時喜笑 乃神氣奪病深 ⑤ 瘡口小內濶常出靑白膿汁不痛者 內壞病深
⑥ 貼膏藥後 出鮮血 黑血間雜血病深(得效).
○ 癰疽 有實熱者 易治, 虛寒有邪熱者 難治(醫鑒).

  癰疽 辨膿有無 及淺深535~536
○ 諸癰疽 欲知有膿 無膿 以手掩腫上熱者 爲有膿,不熱者 爲無膿(仲景).
○ 按而後痛者 其膿深 小按卽痛者 其膿淺. 按之軟而卽復者 有膿 按之强 而不復者 無膿(得效)
○ 按之堅硬 未有膿也 按之半軟半硬 已有膿也 宜急破之 半軟 謂中央膿處 半硬 謂四方腫肉(精要).
○ 用手按之熱 則有膿,不熱 則無膿, 重按乃痛 膿之深也. 輕按卽痛 膿之淺也. 按之不甚痛者 未成膿也, 按之卽復者 有膿也, 按之不復者 無膿也 非也, 必是水也(入門).
○ 以手掩上 大熱者 膿成自軟也, 若其上薄皮剝起者 膿淺也, 其腫不甚熱者 膿未成也. 若患瘰癧 結核, 寒熱發渴 經久不消者 其人面色萎黃 被熱上蒸 已成膿也(入門).
○ 血熱肉敗 榮衛不行 必將爲膿(內經).
○ 瘡瘍 皆爲火熱 而半腐出膿水者 猶穀肉果菜 熱極腐爛 而潰爲汚水也, 潰爛而腐爛 水之化也. 熱乘血 則爲膿也(河間).
○ 腫硬膿稠者 爲實 腫軟膿稀者 爲虛 敗膿不去 加白芷 不可用白朮 盖白朮 能生膿故也(醫鑒).

  癰疽發暈536
○ 俗以腫痕 所至爲暈 非眞暈也 暈生於瘡口之傍 狀如紅暈 二暈三暈尙可四暈 五暈者死(入門).
○ 眞暈 生於瘡口之傍 如紅筋之狀 纔見暈則 非美證矣. 一暈 二暈 以至三暈 尙可措手, 若四暈 五暈 是藏府 蘊受銳毒 斷斷難醫(直指).

  癰疽死證 536   
○ 癰發於嗌 名曰猛疽 不治, 化爲膿 膿不瀉 塞咽 半日死.
○ 發於頸名夭疽 其癰大而赤黑 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 傷任脈內熏肝肺 十餘日而死.
○ 陽氣大發 消腦溜項 名曰腦爍 痛如鍼刺 煩心者死 不可治.
○ 發於胸 名曰井疽 狀如大豆 三四日起 不早治 下入腹 不治 七日死.
○ 發於膺 名曰甘疽 色靑 狀如穀實瓜蔞 常苦寒熱 不急治十歲死 死後出膿.
○ 發於尻 名曰銳疽 其狀赤堅大 急治之 不治三十日死.
○ 發於足上下 名曰四淫 其狀大癰 不急治之百日死.
○ 發於足傍 名曰厲疽 其狀不大初 從小指發 急治之 去其黑者 黑不消 輒益不治 百日死.
○ 發於足指 名曰脫疽 其狀赤黑者 死不治, 不赤黑者 不死治之 不衰急斬之 否則死.
○ 諸癰疽之發 於節而相應者 不可治也. 發於陽者 百日死, 發於陰者 三十日死,
  陽爲諸節之背, 陰爲諸節之膕 郄間應者 內發 透外也(靈樞 (癰疽 第八十一)).

  癰疽善惡證536
○癰疽破潰後 善證 有五, ① 動息自寧 飮食知味 一善也, ② 便尿調均 二善也, ③ 神彩精明 語聲淸朗 三善也, ④ 膿淸腫消 色鮮不臭 四善也, ⑤ 體氣和平 五善也
  惡證 有九. ① 眼白睛黑 而目緊小 一惡也, ② 不能飮食 納藥而嘔 食不知味 二惡也, ③ 腹痛渴甚 三惡也, ④ 肩背不便 四肢沈重 四惡也, ⑤ 聲嘶色脫 唇鼻靑黑 面目四肢浮腫 五惡也,
⑥ 煩躁時嗽 泄利無度 小便如淋 六惡也, ⑦ 膿血大泄 焮痛尤甚 膿色敗臭氣 不可近 七惡也,
⑧ 喘粗短氣 恍惚嗜臥 八惡也, ⑨ 未潰先黑陷下 面靑唇黑 便汚者 九惡也.
五善 見三則吉, 九逆 見六則危(精要).
○ 眼白睛黑 眼小 是一逆也, 納藥而嘔 是二逆也, 腹痛 渴甚 是三逆也, 肩項中不便 是四逆也,
聲嘶色脫 是五逆也. 無此五者 爲順(靈樞 玉版 第六十).
○ 更有氣噫 痞塞 咳嗽 身冷 自汗 無時目瞪 耳聾 恍惚 驚悸 言語顚倒 皆是惡證(精要).

  治癰疽大法536
○ 初覺 散腫內消, 已潰則排膿 盡則去腐 內塞惡肉, 盡則生肌 付痂 此定則也(直指).
○ 癰之初發 當以<潔古法>爲主
表者散之, 裏者下之, 火以灸之, 藥以敷之 膿未成者 必消膿, 已成者 速潰也.
○ 疽之初發 當以<涓子法>爲主
補塡藏府令實 勿令下陷之邪蔓延 外以火灸 引邪透出 使有穴歸着而不亂 則可轉死回生 變凶爲吉矣(綱目). 
○ 內踈黃連湯 千金漏蘆湯 主陽癰焮腫向外, 內托復煎散 淵然奪命丹 治陰疽毒蘊于中(丹心).
○ 瘡瘍者 火之屬 須分內外 若脈沈實 當先踈其內 以絶其源, 若脈浮大 當先托裏 恐邪氣入內 有內外之中者 邪氣至甚 遏絶經絡 故發癰腫. 治法大要 須明 托裏 疏通 行榮衛 三法(易老).
○ 癰疽初發 氣實者 急服五香連翹湯 千金漏蘆湯. 年少壯實者 可服 五利大黃湯 化毒丹 取通利一二行, 若膿成敗潰 宜服五香湯 托裏散(精義).
○ 外證 宜表散 宜黃連消毒散 內托羌活湯. 內證 宜踈導 宜內踈黃連湯 仙方活命飮, 輕者 淸熱消毒飮, 若發表攻裏兼行 宜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 五香連翹湯(入門).
○ 血得溫則流行, 氣得溫則和暢 服餌貼付 藥用和平(直指).
○ 大凡 癰疽 惟藉有熱則發 熱則氣血行, 冷則氣血滯, 遇有熱者 切不可退熱, 但用溫藥以微凉少濟之(直指).
【內踈黃連湯】
治癰疽 脈洪(一作沈)實 發熱煩躁 藏府秘澁 當先通利 宜用此
大黃8g 連翹 赤芍藥各6g 黃連 黃芩 梔子 檳榔各4g 木香 薄荷 桔梗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通利爲度(丹心).
【千金漏蘆湯】536
治癰疽發背 熱毒惡腫
大黃8g 漏蘆 連翹 麻黃 升麻 赤芍藥 黃芩 枳殼 白蘞 白芨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通利爲度(回春).
【內托復煎散】537
治陰疽蘊結於內 恐侵藏府 須內托以救 其裏 使榮衛俱行 邪氣不令內侵
蒼朮320g 防風40g 地骨皮 黃芩 赤茯苓 赤芍藥 人蔘 黃芪 白朮 桂皮 當歸 防己 甘草各20g
爲剉 先將,蒼朮 水5升 煎至3升 去朮,入諸藥再煎至3~4盞 作3~4次 終日飮之,
又煎蒼朮滓 如前再煎 諸藥 服之(正傳).
【淵然眞人奪命丹】
專治一切發背 陰疽 丁瘡 惡瘡 無名腫毒 服之, 便起發有頭不痛者 服之,立愈, 此乃惡證藥中 至寶也
雄黃12g 蟾穌乾則酒化 乳香 沒藥 銅綠各8g 血竭 膽礬 寒水石各4g 輕粉 麝香 龍腦各2g 蝸牛21箇連殼用 蜈蚣一條酒灸
爲末 蝸牛硏作泥和丸菉豆大, 若丸不就 以酒煮麪糊和爲丸 朱砂末8g 爲衣, 每服只2丸, 先以葱白三寸, 病人嚼爛 吐在手心, 男左女右 將藥丸在葱內 以熱酒二四盞 送下, 衣服盖覆 約人行五里 久 再以熱酒數盃 助弱力 發熱 汗大出爲度 如無汗 再服2丸(丹心).   :  <一名> 【飛龍奪命丹】(醫鑒).
【五香連翹湯】
治癰疽 瘡癤 瘰癧 結核 一切毒腫
大黃4g 連翹 射干 獨活 升麻 桑寄生 沈香 藿香 木香 丁香 甘草各3g 麝香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利爲度(丹心).
【五利大黃湯】
治年少壯患癰疽 氣血盛多 二便秘澁
大黃煨8g 黃芩 升麻 梔子 芒硝各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利爲度(精義).
【化毒丹】
治百種惡瘡 毒腫 初覺宜服
草烏醋浸炮 浮石燒赤醋淬七次另硏 各40g 乳香 沒藥各20g另硏 巴豆去皮49箇另硏
爲末 醋麵糊和 丸如豌豆大 冷酒下5丸 或7丸, 以利爲度(精義).
【托裏散】
治癰疽潰後 久未收歛 以此補托
人參 黃芪各8g 白朮 陳皮 當歸 熟地黃 白茯苓 白芍藥各6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黃連消毒散】
治癰疽 發腦 發背 腫毒焮發 麻木不痛 宜先灸之 服此藥
黃連 羗活各5g 黃芩 黃栢 防己 桔梗各3g 生地黃 知母 獨活 防風 連翹 當歸尾 人參 甘草各2g 蘇木 陳皮 澤瀉 黃芪各1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元好問 嗜酒 腦下項上 出小瘡不痛痒 4日後 腦項麻木 腫勢外散 熱毒焮發 夜不得寐邀,東垣治之,先灸艾100壯 始覺痛 次製此藥 服之而愈.  : <一名>【黃連消毒飮】(東垣).
【內托羌活湯】
治足太陽經 分尻臀發癰疽 堅硬腫痛
羗活 黃栢酒製各8g 黃芪6g 防風 藁本 當歸尾各4g 連翹 蒼朮 陳皮 甘草各2g 肉桂1g
剉作一貼 水2盞 酒1盞 同煎服(東垣).
【仙方活命飮】
治一切癰疽毒腫 未成者內消 已成者卽潰 排膿 止痛 消毒之聖藥也.
大黃20g 金銀花12g 當歸尾 皂角刺 陳皮各6g 乳香 貝母 天花粉 白芷 赤芍藥 甘草節各4g 防風3g 沒藥2g 穿山甲三片燒另硏
剉作一貼 用好酒 入瓦罐 封口 煎熟 隨瘡上下飮之 服後再飮酒2~3盃, 側臥而睡, 忌酸物 鐵器.
ː如在背 皂角刺爲君, 在腹 白芷爲君, 在四肢 金銀花爲君(入門).
【淸熱消毒飮】
治癰疽陽證 腫痛熱渴
金銀花8g 赤芍藥 生地黃 川芎各6g 當歸 黃連 山梔 連翹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 或瘡疹黑陷 將死 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 風刺 癮疹 肺風瘡 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 甚爲腹滿 澁痛 煩渴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 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傷 熱毒(宣明).
滑石7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  此方治熱 風 燥 三者之總劑也(丹心).
 
  癰疽內托法537~538
○ 癰疽 因積毒在藏府 當先助胃壯氣 使根本堅固 而以行經 活血藥爲佐 參以經絡 時令使毒氣 外發 施治之 早可以內消 此內托之意也(正傳).
○ 一切瘡腫 始覺患起高腫 五七日 忽平陷者 是內功之候 急以內托散 及內補湯藥 補塡藏府令實 最怕透膜 膜穿十無一生矣(劉涓子).
○ 癰疽 初生一二日 便覺 脈沈細而煩悶 邪毒盲暴 恍惚不寧 外證深沈者 當用托裏散 內托散(精義).
○ 癰疽 焮外根 盤不深 形證在表 其脈多浮 非氣盛 則必侵于內 急須內托 宜復煎散方見上, 除濕散鬱 使胃氣和平 榮衛俱行則 邪氣不能內侵也(河間).
○ 托裏 宜用十宣散 加味十奇散 千金內消散 托裏消毒散 千金托裏散 芎歸托裏散 內托千金散 仙傳化毒湯 托裏黃芪湯 托裏茯苓湯 穿山甲散 秘方奪命散.
○ 癰疽 經久不差 氣血漸衰 膿汁淸稀 瘡口不合 外證不明 並宜托裏 膿未成者 使膿速成 膿已潰者 使新肉早生. 血氣虛者 補之 陰陽不和者 調之.
大抵 托裏之法 使瘡無變壞之證矣(精義).
【十宣散】538
治一切癰疽 瘡癤 已成者 速壞,未成者 速散,敗膿自出,惡肉自去 止痛 排膿 生肌,其效如神
人參 黃芪塩水浸蒸焙 當歸酒洗 厚朴薑製 桔梗 肉桂 川芎 防風 白芷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調服, 不飮酒者 木香湯調下(精要).
ː<一名> 【護壁都尉】服之 去舊生新(得效). ː冬寒 宜用, 夏月內托復煎散 爲佳(入門).
【內托散】
治癰疽潰後內虛 或氣弱人生瘡,
卽<十宣散>[人參 黃芪塩水浸蒸焙 當歸酒洗 厚朴薑製 桔梗 肉桂 川芎 防風 白芷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調服, 不飮酒者 木香湯調下(精要)]加 白芍藥 一味也(精義). 
【加味十奇散】
治癰疽已成 未成 服之內消 或年衰氣弱者尤宜
當歸 肉桂 人參 黃芪 川芎 白芷 防風 桔梗 厚朴 甘草 乳香 沒藥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調下服 不飮酒者 麥門冬湯 調下
 ː<一名> 【固壘元帥】, 卽上【十宣散】 加乳香 沒藥 二味也(得效).
【復煎散】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內托復煎散】(正傳)  同升陽益胃散方見下
 : 【升陽益胃散】治腦疽 背癰 一切惡瘡 能內托
連翹8g 羗活 藁本 黃芪灸 甘草各6g 知母 生地黃 黃芩 桔梗 生甘草各4g 澤瀉3g 獨活 防風 黃連 黃栢 人參 陳皮 當歸梢 蘇木酒 防己各2g
剉作二貼 每一貼 水二盞 浸半日 煎至一盞 滴酒 數十點 去滓 臨臥溫服, 忌飮水. 三日內 服之立消
作膿者 立潰. 此方 陽藥七分 陰藥三分, 勝 【十宣散】
ː<一名> 【復煎散】或加乳香 沒藥各4g 尤妙(東垣). ː 此方 與【黃連消毒散】畧同(東垣).
【千金內消散】
治癰疽及腸癰 肚癰 便毒初起 卽消,已腫卽潰 血從大便中出
大黃12g 金銀花8g 當歸尾酒洗6g 赤芍藥 白芷 木鱉子去殼 沒藥 乳香 皂角刺 白殭蠶 瓜蔞仁 天花粉各4g 甘草節2g 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
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醫鑒). ː 此方 與【仙方活命飮】畧同(醫鑒).
【托裏消毒散】(醫鑒)
凡癰疽 服此則未成卽消 已成卽潰 能壯氣血 使毒氣不致內攻 肌肉易生
金銀花 陳皮各12g 黃芪塩水炒 天花粉各8g 防風 當歸 川芎 白芷 桔梗 厚朴 穿山甲炒焦 皂角刺炒各4g
剉作 二貼 每一貼 酒水相半煎服 病在下 只用 水煎(醫鑒).
【內托千金散】
治一切癰疽 惡瘡 能內托
金銀花 人參 黃芪 赤芍藥 當歸 川芎 瓜蔞根 白芷 桂皮 桔梗 防風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 去滓 入酒半盞 調服,日三服 後瘡口有黑血出 或遍身汗出 是藥之功效也(丹心).
【仙傳化毒湯】
治癰疽 發背 乳癰 一切無名腫毒 未成立消 已成立潰
金銀花 天花粉各5g 防風 黃芩 甘草節 白芍藥 赤茯苓 貝母 連翹 白芷各4g 半夏3g 乳香 沒藥各2g,
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服(回春).
【托裏黃芪湯】
治癰疽 潰後膿多出內虛
人參 黃芪 當歸 桂皮 白茯苓 遠志 麥門冬 五味子各4g,
爲粗末 水煎服(精義).
【托裏茯苓湯】
治癰疽 潰後膿多出內虛
白茯苓 黃芪 當歸各5g 白芍藥 防風 桔梗 五味子 川芎 麥門冬 桂皮 熟地黃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精義).
【穿山甲散】
治癰疽托毒 排膿及五毒附骨 在藏府 托裏出毒氣止痛內消
蜂房40g 蛇退 穿山甲 油髮灰各10g 爲末 每服7.5g 入乳香末2g 暖酒調下(直指).
【秘方奪命散】
治一切癰疽 無名惡瘡 能內托令自消
天花粉8g 穿山甲 蛤粉炒 赤芍藥 甘草節各4g 防風 白芷 皂角刺 金銀花 陳皮各3g 當歸尾 貝母 乳香各2g
剉作一貼 好酒一大碗 煎服(丹心).
【托裏散】 治癰疽潰後 久未收歛 以此補托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芎歸托裏散】托裏 排膿生肌  方見下 癰疽排膿生肌法

  陰疽起發法538~539
○ 凡背發大瘡 惟發熱則謂之背 若不發熱 皆癤也. 有其陰證 於五藏內發者却, 又沈晦無熱(直指).
○ 疽者 上之皮夭 以堅如牛領之皮(靈樞 癰疽篇 第八十一).
○ 癰疽陰證 頭平向內 沈黙不痛 渾身及患處不悅 宜服當歸酒 以排膿內補散(卽十宣散)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方見下爲佐 兼以米餔猪蹄膂肉爲養 蕎麥麪 能發起 可煮食之, 如更不起發 可用穿山甲頭切片 蘸醋焦炒 生人牙煆各10g 爲末 分兩貼 用辣桂 當歸 麻黃煎, 酒調服. 外取 薑汁和麪 厚塗患處(直指).
○ 陰疽 宜服仙方活命飮 秘方奪命散 仙傳化毒湯三方見上 雞血散 狗寶丸 賽命丹, 外用 四虎散付之
【仙方活命飮】方 見上 治癰疽大法
【秘方奪命散】方 見上 癰疽內托法
【仙傳化毒湯】方 見上 癰疽內托法 
【當歸酒】539
治陰疽
辣桂20g 當歸16g 木香 白芷各8g
爲剉 分二貼 每取一貼 酒煎去滓 入乳香末2g 調服(直指).
【排膿內補散】卽【十宣散】方 見上 癰疽內托法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 方見下 癰疽雜證
【雞血散】(入門)
治癰疽陰證
赤雄鷄 剪去冠尖少許 倒提滴血 瘡上 血盡再換 不過5~6雞 痛止毒消 其瘡自愈. 
內以人參240g, 分6貼 盡日煎服(入門).
【狗寶丸】
專治 癰疽 發背 附骨 諸般惡腫 將發時 先覺口中煩渴 四肢沈重 遍身壯熱 乃其候也. 此藥主之
粉霜黃蠟各120g 䃃砂20g 蟾酥 輕粉 雄黃 狗寶(癩狗腹中得之) 乳香 烏金石(卽石炭) 沒藥4g 麝香0.4g 金頭蜈蚣7條 黑狗膽臘月者一箇 鯉魚膽臘月者一箇 初男乳一合
爲末 先將乳汁 蠟放 在罐內 慢火化開 次將各藥末和 成劑丸如菉豆大 每3丸 至5丸, 用白丁香7箇硏爛 和新汲水 送下. 少頃 以熱葱白粥 衣被盖定 汗出爲效 如無此藥 以淵然眞人奪命丹 代之(丹心).
ː<一名> 寸金丹, <二名> 返魂丹, <三名> 再生丸, <四名> 追命丹, <五名> 延壽丹, <六名> 來甦丸, <七名> 知命丸, <八名>得道丸,
若有瘡 身未爛 服3丸 則便活, 如噤口 斡開牙關 硏下3丸 立生, 非人勿示(精義). 
【賽命丹】
治癰疽 發背 疔瘡 乳癰 魚口便毒 一切無名腫毒
賽飛龍奪命丹方見下 蟾酥 朱砂 雄黃 膽礬 血竭 乳香 沒藥各12g 蜈蚣 麝香各2g 細辛 全蝎 蟬退 穿山甲 白殭蠶 猪牙皂角各24g 白礬(以信石少許 同枯 去信石) 片腦各2g
爲末 端午日 以酒糊和 丸菉豆大 每3丸 以葱酒一小鍾 呑下 被盖出汗 或吐或不汗再服 白粥調理  (入門).
【飛龍奪命丹】 ∴ 前述한【淵然眞人奪命丹】(丹心) <一名>【飛龍奪命丹】(醫鑒)도 同名이나 內容相異  :  編者
治疔瘡及惡瘡
朱砂12g 砒霜6g 䃃砂 硼砂 乳香 沒藥 黃丹 血竭各8g 麝香5g 南星 半夏各4g 斑猫12箇去足翅 巴豆12箇去皮油
爲末 蟾酥汁和丸 紅豆大2g 內取一分 加入斑猫4箇 然後 捻成錠子 如小麥大 先用鍼刺錠心下錠子 用飯粘紙封口 用前4分 內一丸, 噙在舌上 凉水送下(丹心). 疔疽治法 轉載
【四虎散】
治癰疽腫硬 如牛領皮 按之方痛
大南星 草烏 半夏 生狼毒各等分 爲末 醋蜜調付 留頭出毒氣(直指).

  癰疽五發證539
○ 發腦 發鬢 發眉 發頤 發背 是爲五發 至險.
其證 皆令人頭痛 惡心 寒熱 氣急 拘攣 宜五香散 五香湯(直指).
○ 正腦上一處 起爲腦癰 及腦疽 腦鑠 並在大椎骨上 入髮際生,
○ 腦癰 皮起易得破破穴 急破出膿不害,
○ 腦疽 皮厚難得破穴 須急 發內毒 使破穴方 可,
○ 腦鑠 初起 如橫木 色靑黑 如靴皮大硬 不見膿 難愈.
○ 左右鬢 生癰疽 是爲鬢發, 亦危篤 左右額角 及太陽穴 生 皆同
○ 左右眉稜發 爲發眉 亦重,
○ 鼻下人中 及下頤發 爲發頤 亦曰發髭 亦害人.
○ 背後五藏兪 分生癰疽 是爲發背 最重(涓子).
○ 究其病源, 有風 有氣 有食 有藥毒 有勞損(卽房勞), 風則多痒, 氣則多痛, 食則發寒熱, 藥毒則堅硬, 勞損則瘦弱, 風氣食三種 易療, 宜二香散, 藥毒 勞損二者 難醫(直指).
○ 外因, 四氣 宜服黃甘散 連翹敗毒散 蒼朮復煎散方見風門,
○ 內因, 七情 宜遠志酒 獨勝散,
○ 不內外因 藥毒 房勞 宜國老膏 槐花酒,
○ 金石藥毒之發 則堅硬如石不痛 宜甘豆湯 方見解毒  蠟礬元,
○ 虛勞瘦弱 榮衛否澁 患處重着 如負如石 不可用 香燥䟽泄之藥 宜腎氣丸 方見虛勞 托裏散 方見上
○ 五發證,焮腫作痛 煩渴引飮冷 宜黃連消毒散 方見上 當歸羗活湯 淸熱消毒飮 方見上,
藥腫痛 口渴 好飮熱湯 爲腎虛 陽火熾 宜托裏消毒散 方見上 托裏益氣湯 腎氣丸 方見虛勞,
○ 若色黯不壞不歛 爲陰精消涸 名腦爍 不治.
○ 發鬢 因怒火 宜柴胡淸肝湯, 鬱怒者 十六味流氣飮 方見下 甚者 仙方活命飮方見上.
○ 發頤 最險,毒氣灌注 頭面腫大 可畏牙齒 亦脫疽,內消黃連湯 千金漏蘆湯二方見上.
○ 通用玄靈散(活心).
【五香散】
治陰陽之氣 鬱結不消 結核腫痛 或似癰癤 使人寒熱頭痛
木香 丁香 沈香 乳香 麝香各等分 爲粗末 每取12g 水煎服, <一方> 無麝香 有藿香(局方).
【五香湯】
凡癰疽 因血凝氣滯而生 氣血聞香則行 故宜用此 透經絡,
木香 沈香 丁香 乳香 麝香 甘草各2g 人參 黃芪 犀角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點服(綱目).
【二香散】539
治癰疽 因風氣食三證而生 通用 此詞暢胃氣
益智仁 縮砂仁各12g 木香 藿香 白荳蔲 白茯苓 半夏麴 厚朴 陳皮 蒼朮 甘草各6g 丁香3g
粗末 每服12g 薑五片棗三枚 同水煎服(直指).
【黃甘散】540
治外因 四氣生癰疽
大黃半生半熟 甘草節各等分
爲末 每8g 空心 酒調服 以利爲度(丹心).
【連翹敗毒散】(醫鑒)
治癰疽初發 憎寒壯熱 甚者頭痛拘急 狀似傷寒 4~5日前2~3服 輕者自消, 若不消 宜服仙方活命飮,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川芎 赤茯苓 金銀花 枳殼 連翹 防風 荊芥 薄荷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醫鑒).
【蒼朮復煎散】治風濕熱痛風 
蒼朮160g 黃栢12g 柴胡 升麻 藁本 澤瀉 羗活 白朮各2g 紅花1g
爲剉 先以水二椀 煮蒼朮至二鐘 去滓 入餘藥 再煎 至一鐘 去渣服(入門).  風門 轉載
【遠志酒】
治七情內鬱 成癰疽
遠志泔浸去心 爲末 溫酒一盞 調末12g 澄淸 取飮 以滓傅患處.
有死血 陰在中則不痛 或蘊熱內蓄 則手不可近 傅此必淸凉(三因).
【獨勝散】
治癰疽結硬 聚毒作痛 盖此疾多因怒氣得之 宜服此
香附子杵去皮毛淨 薑汁浸一宿晒乾
爲末 每8g 白湯調下, 或甘草紫蘇葉煎湯 調下 數服 腫硬自消 有膿卽出.
【國老膏】
治癰疽 能消腫逐毒 使不內攻
大甘草1片槌碎河水浸一宿
楺令漿汁濃盡去筋滓 用絹濾過 以銀石器 慢火熬成膏 分6次 溫酒或白湯 調下 能踈導惡毒(綱目).
【槐花酒】
治百種瘡毒 初覺五發癰疽 雖有大熱 服此卽退
槐花150g炒 香入淸酒二椀 前數沸去滓 盡服卽消  若未消 再進一服(入門).
【蠟礬元】
治癰疽發背 瘰癧 瘻瘡 惡瘡 衛護內膜 驅解諸毒 自然內消 如因藥毒 發疽非此莫治
黃蠟75g入明白礬末150g
衆手和勻 作丸 梧子大 每30丸 溫酒 或熟水下 日二服 內疽 腸癰尤妙(入門).
【當歸羗活湯】
治五發 癰疽 膏粱鬱者最宜
當歸 黃芩 黃連並酒製各6g 酒黃栢 連翹 防風 羗活 甘草各3g 獨活 藁本各2g 澤瀉1g
剉作一貼 水浸半日 入酒一匙煎 熱服, 日2次 三日盡6服 却將藥淸汁調下 木香檳榔末各4g(入門).
【托裏益氣湯】
治癰疽肉色不變 或潰而不歛 一切虛證
白朮8g 人參 白茯苓 貝母 陳皮 香附子 白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4g 桔梗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淸熱消毒飮】治癰疽陽證 腫痛熱渴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托裏消毒散】凡癰疽 服此則未成卽消 已成卽潰 能壯氣血 使毒氣不致內攻 肌肉易生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柴胡淸肝湯】
治鬢疽及肝膽三焦 風熱怒火 致耳 項 胸 乳 肋 腫痛寒熱
柴胡8g 梔子6g 黃芩 人參 川芎 靑皮各4g 連翹 桔梗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玄靈散】
治五發 癰疽 及諸般疔腫 魚臍惡瘡 腫毒
豨簽草40g 繭7箇燒灰 乳香8g, 爲末 每取8g 好熱酒 調服 連進 三貼 得汗爲效(活心).
【甘豆湯】皆解百藥百物毒
甘草 黑豆各取20g 作一貼 水煎取汁 溫冷任意服之 神效, 或加竹葉 或加薺苨 尤效(本草). 解毒門 轉載
【腎氣丸】治虛勞腎損 乃滋肺之源 六味地黃元 一劑 加五味子150g(易老).虛勞轉載
ː水泛爲痰之聖藥 血虛發熱之神劑 又能補肝 盖腎肝之病 同一治 故也(回春)
【六味地黃元】治虛勞 腎氣衰弱 久新憔悴 寢汗發熱 五藏齊損 瘦弱虛煩 骨蒸痿弱 脈沈而虛方見五藏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塩湯空心 呑下五七十丸
血虛陰衰 : 熟地黃爲君, 精滑 : 山茱萸爲君, 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 : 白茯苓爲君, 小便淋澁 : 澤瀉爲君, 心氣不足 : 牧丹皮爲君, 皮膚乾澁 : 山藥爲君(正傳).ː 此藥 專補左尺腎水 兼理脾胃 少年水虧火旺 陰虛之證 最宜服之.
 :  凡人年幼 被誘慾太早者 根本受傷 及禀賦薄者 劚喪之 過隱諱 不敢實告 以致元氣虛憊 或遺精盜汗 神疲力怯 飮食不生肌肉 面白五心發熱 夏先惡熱 冬先怕寒 腰疼膝重 頭暈目眩 故曰 水一虧 則火必勝 火動則肺金受剋 而痰嗽作矣 或勞汗當風 面生粉刺 則虛損成矣. 宜服此藥 可保無虞(回春). 虛勞轉載
【托裏散】治癰疽潰後 久未收歛 以此補托 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黃連消毒散】治癰疽 發腦 發背 腫毒焮發 麻木不痛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十六味流氣飮】治癰疽 無名惡腫等疾 乃表裏氣血藥也.  方見下 腎癰
【仙方活命飮】治一切癰疽毒腫 未成者內消, 已成者卽潰排膿 止痛消毒之聖藥也.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內踈黃連湯】治癰疽 脈洪(一作沈)實 發熱煩躁 藏府秘澁 當先通利 宜用此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千金漏蘆湯】治癰疽發背 熱毒惡腫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癰疽作穴出膿法540
○ 癰疽 已作膿 而頭不破膿 不得出 宜用替鍼丸 透膿散 麝香散 涌泉膏 射膿丸 打膿散 隔皮膿法
○ 鍼後閉合脹痛 宜追毒餠.
○ 破穴入毒水作痛 去水膏.
○ 凡癰疽 膿成未破 於上薄皮剝起者 卽當用破頭代鍼之劑 安其上膿出之後 乃用搜膿化毒之藥 取效 如神矣(精義)
【替鍼丸】
治癰疽膿成未破 或膿出不快
先以石灰5升 爐灰3升 水5升 淋取汁 入鍋內熬 至三五升瓦器盛貯 臨用時 以小盞盛取半盞濃汁 却用皮紙貼盞中濃汁 面上安定然後 取糯米14粒 放在紙上 經一宿 取用白丁香 䃃砂 沒藥 乳香各一字, 爲細末 入糯米硏勻 丸如麥粒大 每用一粒 用津 貼瘡頭卽破 膿出,
若膿滯不快則 取一粒 納瘡口 使膿不滯 好肉易生(精要).
【透膿散】
治諸癰瘡 及附骨疽 不潰者 不用鍼刀, 一服卽破出膿
取蛾繭殼 燒存性好酒調下 一時許 便出瘡口 服一枚出一口 服兩枚出兩口 神效(入門).
【麝香散】540(直指)
治癰疽已結而頭不破
白丁香硏4g 斑猫去頭足翅6g 龍腦 麝香各少許
爲末 醋調少許 點瘡頭上 立破, 急以黃連湯 洗去之(直指).
【涌泉膏】541
治癰疽 軟而瘡頭不破 或已破而瘡腫結 無膿者
斑猫去毒焙
爲末硏和蒜膏 如小豆虛 點在孤弱中 淮瘡口處 貼之,少頃膿出 卽去藥(直指).
【射膿丸】
白礬會4g 黃丹一字 砒霜2g,
爲末 麪糊和撚 作錠子 粘在瘡頭上 膿自潰出(入門).
【打膿散】
治癰疽不放膿出
大黃20g 芒硝6g 金銀花 黃芩 黃連 黃栢 當歸尾各2g 甘草節 穿山甲焦1g 木鱉子虛字3箇,實者5箇
剉作一貼 水煎 五更服, 大便見膿 小便見血 爲效(入門).
【隔皮取膿法】
驢蹄肉焙 蕎麥粉炒各40g 白塩20g 草烏16g,
爲末 水調作餠 慢火灸 微黃色 去火毒
爲末 醋調成膏 攤厚紙 上貼患處 水自毛孔而出 其腫自退 諸般腫毒 皆效(入門).
【追毒餠】
諸惡瘡 因鍼後 又閉合脹痛 不可忍用此放入瘡中 永不閉 水自出
雄黃 朱砂各4g 砒霜2g 輕粉少許
細末 糯米糊和 丸麥粒大 扱瘡口中 膿水自出 瘡自乾好(得效).
【去水膏】
癰疽破穴後 誤入諸毒水 以致(興+月)痛
沙糖 糯米粉各30g 甘草生末20g,入熟水少許 爲膏
攤絹上貼之 毒水自出, 驢馬汗 及屎糞 一切毒水 皆治之(直指).  
【盪洗方】
癰疽破穴後 誤入諸毒水 以致(興+月)痛,
露蜂房 白芷 苦參 川椒
爲煎湯 溫洗, 如熱焮 加荊芥穗(直指).

  癰疽排膿生肌法541
○ 癰疽潰後 氣血大虛 惟恐毒陷 托裏之法 不可一日缺也, 宜用十宣散 托裏散 托裏和中湯 芎歸托裏散 托裏消毒飮 加味十全湯 神效托裏散 聖愈湯, 盖托裏則 氣血壯而脾胃盛 膿穢自排 毒氣自解 死肉自去 新肉自生 瘡口自歛矣(入門).
○ 瘡肉不歛 由於肌肉不生 肌肉不生 由於腐肉不去 腐肉不擧 由於脾胃不壯 氣血不旺 必以補托爲主而佐以 行經活血之藥 則新肉自生 使肉自潰. 又何待於點割耶(入門).
○ 凡膿血出多 陰陽兩虛 十全大補湯 補氣血 進飮食 有回生起死之功 但不分經絡 不載時令 醫者 觸類而長之可也 或腫平痛寬 遂以爲安 慢不知省 無補養調攝之功, 愈後虛證 見因而轉成他病者 多矣(丹溪).
【十宣散】治一切癰疽 瘡癤 已成者 速壞,未成者 速散, 方見上 癰疽大法
【托裏散】治癰疽潰後 久未收歛 以此補托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托裏和中湯】
治癰疽潰後 氣虛飮食少思 或嘔吐 泄瀉 俱不收歛
人參 白朮各6g 黃芪 白茯苓 乾薑炮 陳皮 半夏各4g 木香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芎歸托裏散】
托裏 排膿生肌
川芎 當歸 白芍藥酒炒 白茯苓 木香 白芷各5g 人參 辣桂 丁香 甘草生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每8g 米飮調下(直指).
【加味十全湯】
治癰疽潰後 補氣血 進飮食 排膿生肌
黃芪酒蒸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人參 白茯苓 白芍藥炒 白朮 陳皮 烏藥 五味子 桂心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得效).
【神效托裏散】
治癰疽腫毒 能托裏排膿
黃芪 忍冬草各12g 當歸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聖愈湯】
治癰疽 膿水出多 心煩少睡 能托裏 補氣血
熟地黃 生地黃 川芎 人參各8g 當歸 黃芪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托裏消毒飮】
治癰疽潰後 元氣虛弱 久未收歛 乃去腐生新之良劑也, 又治陰疽不潰發,
人參 黃芪 白芍藥 當歸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連翹 金銀花各4g 白芷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癰疽瘡口深大方】
深山黃牛糞 塞滿瘡內 藤紙貼上 3~4日後 去之 最妙. 深山黃牛 喫百草 故入藥.
<又>白芷 大腹皮 露蜂房 煎湯 淋洗拭乾 以黃桑葉碎爲細末 散糝其中
常服 排膿內補散(卽十宣散 : 人參 黃芪塩水浸蒸焙 當歸酒洗 厚朴薑製 桔梗 肉桂 川芎 防風 白芷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調服, 不飮酒者 木香湯調下(精要)) 飮醇酒 食肥肉 自然生肌 易合(直指).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八物湯加黃芪 肉桂各4g.(黃芪建中湯合八物湯)(海藏) 虛勞轉載
  【八物湯】(易老)<一名>【八珍湯】(回春). 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水煎服,不拘時服(易老)
  【小建中湯】治虛勞,裏急腹中痛,夢寐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
白芍藥20g 桂枝12g (無則用薄桂)甘草灸4g.
剉作一貼,入生薑五片 大棗四枚,水煎至半去滓下膠飴(卽黑糖)半盞(卽40g).再煎熔化服之(仲景)
ː.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爲君,飴糖 甘草之溫,補脾養胃爲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薑棗甘辛溫發散陽氣,行於經絡皮毛爲使.故建中之名,始于此焉(東垣)
ː.治虛勞氣虛自汗,本方加黃芪蜜炒4g,名曰黃芪建中湯
ː.治虛勞血虛自汗,本方加當歸4g,名曰當歸建中湯.服法同上(仲景).
 【雙和湯】治心力俱勞,氣血皆傷,或房室後勞役,或勞役後犯房,及大病後虛勞,氣乏,自汗等證.
白芍藥10g 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各4g 桂皮 甘草各3g.剉作一貼薑三,棗二,水煎服.
<一名>雙和散, 乃建中湯 四物湯合爲一方, 大病後虛勞,氣乏,最效(諸方).
【十四味建中湯】治虛勞氣血不足
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 肉蓯蓉 半夏 麥門冬各等分.服法同上(得效)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剉作一貼,水煎服(局方)
<一方>,春倍川芎, 夏倍芍藥, 秋倍地黃, 冬倍當歸. <又>春 加防風, 夏 加黃芩, 秋 加天門冬, 冬 加桂枝(綱目).
當歸 和血歸經, 芍藥 凉血補腎, 生地黃 生血寧心, 熟地黃 補血滋腎, 川芎 則行血通肝(丹心).

  癰疽去惡肉方541
○ 癰疽 惡瘡中 有惡肉 若不去則好肉不生 瘡口不合, 宜用藥消蝕之.
翠霞散方見諸瘡 巴豆膏 追毒丹 去惡散 消蝕散 鹿角散 雄黃散皆可.
○ 癰疽 惡瘡, 有死肉不去者 白丁香 霜梅爲末 深則紙之 淺則乾糝 甚妙(精要).
  【翠霞散】治漏瘡 惡瘡 去毒生肌.
  滑石20g 銅綠10g 輕粉4g 龍腦 麝香 粉霜各1g 爲末 蘸紙 瘡口上 以膏貼之(精義). 諸瘡轉載 
【巴豆膏】
巴豆去殼炒焦硏如膏, 如發背中央肉死 塗之卽腐 未死 塗之生肌, 惡瘡 膁瘡 久不收歛 內有毒根 以紙撚蘸藥 納之根去卽歛, 如元氣虛弱 毒氣散漫 中央肉死
急服大補之劑中 塗3~4寸許 至5~6日 赤黯之界自裂 紋如刀劃狀 中央漸潰,
若脾胃大虛 肉不知痛 急補脾胃 肉多復生(入門).
【追毒丹】
治癰疽黑陷者 用鍼開瘡口 納此丹 使之潰 然後去敗肉排膿 隨證治之.
巴豆7箇去皮心不去油硏細 白丁香 輕粉各4g 雄黃 黃丹各8g
爲末 和白麪12g 滴水丸 如麥粒大, 鍼後納其中 貼以膏藥 追出膿血毒物 漏瘡 四壁死肌不去則不可治 亦此, 追毒去死肌, 乃養肉 令愈(得效).
【去惡散】
治癰疽及諸瘡 有惡肉不能去者.
雄黃4g 巴豆1箇,
同硏如泥 入乳香 沒藥末各少許. 又再硏勻 每取少許 點上惡肉卽去(入門).
ː諸瘡 有惡肉者 膏藥內入 巴豆 雄黃 不傷良肉 只去惡肉 有死血不去,白丁香上之(東垣).
【消蝕散】
消蝕惡肉 淫虫 朽骨, 先用洗瘡方 然後付此藥.
白礬枯40g 綠礬枯 雄黃 乳香 臙脂 遠志各4g,
爲末 蜜水硏膏 付惡肉上 麻油調 亦得(直指).
【鹿角散】
主癰疽 瘡腫 去惡肉生肌
鹿角細末 醋熬 爲糊貼之, 當頭上開孔 被膠急撮 膿自出 盡惡肉亦去矣(本草).
【雄黃散】
去諸瘡中惡肉
雄黃末4g 巴豆1箇不去皮硏如泥 入乳香 沒藥各少許 再硏細點上 惡肉自去
ː凡 膏藥內入 巴豆 雄黃 少許, 不傷好肉 止去惡肉, 諸癰瘡 有惡肉者 皆可去(海藏).

  癰疽湯洗法542
○ 瘡家 藏府生熱 熱蒸其血 血敗則肉腐 肉腐則成膿, 當膿血焮聚之時 所賴朝夕洗瘡 以外舒 其毒氣 纔覺有膿 卽煖醋蘸熨而破之 纔見破肉 卽煮藥盪射而去之,稍或稽延不返掌而侵蝕筋骨矣(直指).
○ 夫湯洗之法 宣通肌表 發散邪氣 使瘡內消也. 盖湯水有盪滌之功. 凡瘡腫 初生1~2日 須用藥湯 淋洗之, 在四肢者溻漬之, 在腰 腹 背者淋射之, 在下部委曲者浴漬之. 如藥75g 用水2升 煎取 1升半 以淨布 或新錦蘸藥水 稍熱溻漬患處 稍凉則急令再溫 勿用冷者, 日用5~7次 以腫消痛止爲驗(精義).
○ 初作 宜宣熱拔毒 外以洗滌 角付以歛其暈 已潰則排膿止痛. 朝夕洗滌 以舒毒氣 膿盡則生肌付痂 次第施治(得效).
○ 猪蹄湯 解毒湯 洗毒湯 乾艾湯 選用(入門).
【猪蹄湯】
凡,瘡有口 用此湯洗.
豶猪蹄兩隻 水3升煮軟 將汁分爲兩次澄去上油 及下滓却將 白芷 生甘草 羗活 露蜂房 黃芩 芍藥 當歸各4g 爲細投一半汁中 再煎數沸 去滓 以故帛蘸藥湯 溫洗惡物 令淨避風冷 及穢氣 觸冒(精要).
  :  <一名> 【肉汁湯】(入門).
【解毒湯】
治癰疽 未破已破皆洗, 如成膿潰爛 最要洗淨, 然後用藥 糝貼.
黃栢 澤蘭 甘草 荊芥 赤芍藥 大黃 白芷 當歸 獨活各8g
爲細剉 入葱白5莖 大棗五枚 水3升 同煎去滓 乘溫熏洗, 如潰爛入猪蹄一隻同煎 可免乾痛.
  : <一名>【水師精明】(得效).
【洗毒湯】
湯洗一切瘡腫
苦參 防風 露蜂房 甘草各10g,
剉作一貼 水煎 取汁 溫洗 日二(精義).
【乾艾湯】
癰疽瘡口 久不合 肉白而膿血少 乃氣血不潮于瘡 冷滯而然.
陳艾葉 濃煎 取湯 逐日溫洗 仍以白膠香 所烟熏之,神異膏方見雜方 貼之(精要).
【桑灰水】
去瘡中膿血毒水 桑灰淋汁 浸洗(俗方).
【塩湯】
溫洗 癰疽毒腫. 日2~3此 最妙(俗方).
【神異膏】治諸般癰癤毒
露蜂房 杏仁各40g 黃芪30g 蛇退塩水洗淨 玄參各20g 亂髮雞子大 香油400g 黃丹200g 先將油及髮 銚中熬 候發烊盡 入杏仁,杏仁黑色 綿濾去滓 乃入黃芪 玄參熬 1~2時 稍停, 入蜂房 蛇退.攪熬 至紫黑色. 又濾去滓 慢火熬 下黃丹 急攪 千餘轉 滴水不散 故卽成矣. 磁器收貯用(正傳). 雜方轉載

  癰疽糝貼法542~543
○ 凡瘡腫 初生 似有頭者 卽貼溫熱藥引出熱毒 火就燥之義也.於四畔赤焮處 貼生寒藥 折伏熱勢 驅逐邪惡 乃撲火之義也.
腫皮厚者 以故軟帛 或紙花子 塗藥貼之, 腫皮薄者 用踈紗 或薄紙 塗藥貼之 乾則換易新者
宜用乳香膏 圍藥 鐵井欄 水澄膏 沈水膏 三神膏 洪寶膏 妙勝散(精要).
○ 貼膏藥之法
瘡口有膿血 不淨 痂瘢閉礙 須用藥水洗淨 拭乾 候水氣乾,却用膏貼 貼後有黃水膿出有用 紙揩從側畔出一日一換 黃水膿出 止2~3日 一換 貼至愈 宜用神異膏方見上 萬應膏 靈應膏 太乙膏 雲母膏 善應膏 糯米膏 歛瘡散 桃花散 紅玉散 生肌散 木香檳榔散 竹筒吸毒方(得效).
【乳香膏】543
治背瘡初發 赤腫而高
乳香40g 靑薄荷葉160g,
爲硏勻罨丸處 靑絹盖之. 如乾新水潤之 令熱毒消散 減疼免牽引(涓子).
【圍藥】
南星 草烏 黃栢 白芨各80g 五倍子40g炒
爲末 水調如糊 隨四圍匝如墻壁 可移險處於不險處 如神(綱目)
【鐵井欄】
治一切癰疽 腫毒 以此圍定 不復畔開
芙蓉葉 重陽日前 蒼耳 端午前採
燒存性爲末 蜜水調敷(入門).
【水澄膏】
治癰瘡熱毒 腫痛
黃連 遑急 白芨 白蘞各160g 雄黃4g 乳香 沒藥各2g
爲末 水調雞羽 掃上腫處(丹心).
【沈水膏】
治癰疽發背 排膿歛毒
大南星30g 白芨 白芷 赤小豆 半夏生 貝母各20g 木鱉子仁 乳香 沒藥各10g 雄黃4g
爲末 蜜水調付 紗貼(直指).
【三神膏】
治癰疽 發背
草麻子去殼49枚 陳醋一椀半 塩一撮,
同入鍋中 熬之 槐枝攪成膏 先以米泔 洗瘡搽上留頂 未成膿卽消 已成膿卽出膿(醫鑒).
【洪寶膏】
治一切腫毒 散血消膿
天花粉120g 白芷 赤芍藥各80g 鬱金40g 爲末 茶調 塗患處 乾則換新(回春).
【妙勝散】
消腫歛毒 排膿
落地茄花去白黃 蜀葵花去心幷萼日乾
爲末 井水稀調 鷄羽掃 付患處 乾則再付 或收毒平散 或破潰出膿 神效 如瘡口開 用末摻 亦歛毒不急澁(直指).
【神異膏】 見前項 癰疽湯洗法
【萬應膏】
治一切瘡疽 初發焮腫 或老瘡不差 亦令收斂早合 貼之 神效 方見雜方 以下雜方轉載
大黃 黃芩各80g 白蘞 黃蠟各40g 黃栢 芍藥 白芷 黃芪 木鱉子仁 杏仁 當歸 白芨 生地黃 官桂 玄參 沒藥 乳香各20g 黃丹600g 香薷1.5kg 爲14味 剉浸油三宿 慢火熬 以柳枝攪 以白芷焦黃色爲度 綿濾去滓 入黃丹再熬滴水成珠 乃入乳 沒 蠟 熔化攪勻 收貯盛器埋土中7日 取出攤用. 治一切癰腫 久瘡(精義).   
【靈應膏】 (精要). 雜方門 轉載
治五發癰疽 惡瘡 瘰癧 結核 乳癰 貼之則未成籠字自消,已成膿者便潰 惡肉易去 新肉早生 其效如神 <一名>【麥飯石膏】方見雜方  以下雜方轉載
白麥飯石火煆醋淬10餘次硏令極細 鹿角燒存性 白蘞並爲細末 以取石末 白蘞末各80g 鹿角末160g 並要極細 不細則反痛,取好米醋入銀石器 煎令魚眼沸 却入三味藥末 竹篦子 不住水攪熬一二時 稀稠 得所傾出 候冷 先以猪蹄湯 或藥水洗去膿血 挹乾鵝翎拂藥 塗四圍. 凡赤處盡塗之 但留一口如錢大 以出膿血 和藥乾以醋拂濕 初便一日洗 換10日後 兩日一丸. 其效如神 治癰疽 惡瘡 瘰癧 結核 乳癰(精要).
【太乙膏】
治五發癰疽 一切惡瘡及蛇 虎 犬 蝎 幷湯 火 刀斧 打撲損傷 可內服,外貼. 若作丸服之 則蛤粉爲衣  : <一名> 【神仙太乙膏】 以下 雜方轉載
  玄參 白芷 當歸 肉桂 赤芍藥 大黃 生地黃各40g, 剉浸麻油1.2kg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 慢火煎 令白芷焦黃色 去滓下 黃丹0.6kg 極攪勻 滴水中成珠 乃候凝 作片聽用(局方).
【雲母膏】
治一切癰疽 惡瘡 腫毒 折傷 瘰癧 骨疽 內疽 乳癰 肺癰 腸癰, 並可外貼內服
ː凡五發 及發背,外以敗蒲煎水 洗瘡貼之, 又 取37.5g 作丸 梧子大 溫酒呑下 30丸.
瘰癧 骨疽,亦如之腸癰, 作丸 甘草湯呑下 下膿血卽愈, 一切瘡疽 外貼立差.  忌食羊血(局方).
雲母 焰硝 甘草各160g 槐枝 柳枝 陳皮 桑白皮 側柏葉 水銀各80g 川椒 白芷 沒藥 赤芍藥 肉桂 當歸 塩花 黃芪 血竭 菖蒲 白芨 芎藭 木香 白蘞 防風 厚朴 麝香 桔梗 柴胡 松脂 人參 黃芩 蒼朮 草龍膽 合歡  乳香 香附子 茯苓 高良薑各20g 黃丹560g, 塩花外 餘藥 剉浸油中7日後 文火煎 後白芷 附子焦黃色以布絞去滓 再熬後 下黃丹等八味 細末 以柳木篦 不住手攪 直至膏凝 滴水中成珠爲度 傾在磁器內彈水銀在上 每用 刮去水銀. 凡癰疽 瘡腫,外貼,內服 神效(局方). 雜方轉載
【善應膏】
治諸般腫毒,惡瘡 發背 腦疽 瘰癧 打撲 閃肭 金瘡 杖瘡 蛇 虫 犬 馬咬 疥癬等質並外貼 內服.
ː內疽 肺癰 腸癰 作丸 如上法服(方見 雜方)(局方).以下 雜方轉載(編者).
黃丹320g 白膠香 乳香 沒藥並另硏 當歸 白芷 杏仁 大黃 川烏 草烏 赤芍藥 檳榔 生乾地黃 川芎 瀝靑另硏 亂髮各40g,以香油640g 浸藥三宿 慢火熬至黑色, 再入葱白亂髮煎 少時 濾去滓, 却入黃丹 以柳篦不住手 攪勻盛器 沈水中三日 取出聽用,
治諸般惡瘡 腫毒 及諸傷(得效).
【糯米膏】
淨糯米3升 入磁盆內於端午前49日 以冷水浸之 一日兩度換水 勿令米碎 至端午日取出 用絹袋盛之,風乾每旋取少許炒黑爲末 冷水調成膏 量瘡大小貼之,絹帛包定直候瘡愈爲度,乾則換 常令濕爲妙(入門).
【歛瘡散】
軟滑石煆 花蕊石煆 雞內金各20g 白芨14g 白蘞10g 黃丹 乳香各4g
爲末 乾糝 神效(直指).
【桃花散】
治一切瘡 久不合
白艾 白蘞 黃栢 黃連 乳香 麝香 黃丹各等分
爲極細末 糝瘡上2~3日 生肌平滿(丹心).
【紅玉散】
治諸瘡 生肌肉
寒水石 不以多少 塩泥包裹火煆
爲末 入黃丹少許 糝瘡上(丹心).
ː諸惡瘡 血出不止,寒水石細末糝之 立止(東垣).
【生肌散】543
寒水石 龍骨(無則狗頭骨代之) 烏賊魚骨各40g 定粉 密陀僧 白礬灰 乾臙脂各20g
爲極細末 糝之(精要).
<一方> 老狗頭生腦骨 碎煆 桑白皮新者40g 當歸10g, 爲極細末 油調付 或乾糝之(直指).
【木香檳榔散】544
治癰疽 瘡癤 潰後膿水不止 肌肉不生不歛
木香 檳榔 黃連各等分以細末
新水調塗 濕則乾糝,膏粱熱瘡 所宜用.ː<一方> 加黃丹(局方).
【竹筒吸毒方】
治癰疽 丁瘡 腫毒及諸般惡瘡 吸出膿血 惡水 甚佳.
苦竹筒3箇 或5箇 長1~2寸許一頭留節薄削去靑皮, 以蒼朮 白蘞 白蒺藜 厚朴 艾葉 白芨 茶芽各12g 粗末 將竹筒水2升 同煮十數沸 乘竹筒 熱以手按於瘡上 候膿血水滿 自然脫落, 不然用手拔脫 更換新筒 如此3~5此 其毒盡消 卽付生肌膏(丹心).
 
  內外分癰疽544
○ 內疽者 皆因飮食之火, 挾七情之火 相鬱而發,飮食者 陰受之 七情者藏府受之,宜其發在腔子而向裏 非于腸胃肓膜也 謂之內疽者 以其視之不見 故名焉(綱目).
○ 發於內者 曰肺癰 心癰 肝癰 腎癰 胃脘癰 腸癰 腹癰.
○ 發於外者 曰臂癰 乳癰 臀癰 懸癰 便癰 囊癰 附骨疽 流注骨疽 疔疽.
○ 內疽 施點陰膠法, 次服仙方活命飮 內消沃雪湯(綱目).
○ 內疽 用內托之藥 外以鍼開之愈,
先用四物湯方見上 癰疽排膿生肌法 加桔梗 香附 生薑煎服, 潰後 亦用四物調理 雲母膏 太乙膏 作丸兼服(丹心).
【四物湯】方見上 癰疽排膿生肌法
∴ 內疽 用內托之藥 外以鍼開之愈,
先用四物湯 加桔梗 香附 生薑煎服, 潰後 亦用四物調理 雲母膏 太乙膏 作丸兼服(丹心).
【雲母膏】【太乙膏】二方並見  癰疽糝貼法
【點檢膠法】
○ 欲知內疽所在 點陰膠少許 於口中 卽知藏府所起直達 至住處知痛 足可醫也. 陰膠 卽是 久用餠中氣垢也.
○ <雷公>云 知瘡所在 口點陰膠(本草).
 
  ① 肺癰
○ 中府欲隱隱而痛者 肺疽, 上肉微起者 肺癰也(靈樞).
○ 肺之癰 喘而兩胠滿 肺癰吐膿如糯米粥 咽燥振寒(內經).
○ 振寒發熱 寸脈滑數 咳唾膿血, 其人飮食 起居如故 此爲癰腫膿 在胸中爲肺癰, 其脈緊數爲膿未成,緊去但數爲膿已成(仲景).
○ 肺癰吐膿後 其脈短而澁者 自痊, 浮大者 難治, 其面色白而半赤者 此火之克金 不可治(丹心).
○ 大凡 肺癰 當咳喘短氣 胸滿時唾膿血 久久如糯米粥者 難治. 其嘔膿而自止者 自愈(精義).
○ 始萌可救, 膿成多死(仲景).
○ 肺癰內風寒之氣 內舍於肺而作 先須發表 宜參蘇飮方見寒門.
○ 肺癰 咳而胸滿隱痛 時出濁唾腥臭,實者 先投參蘇飮 4貼, 虛者 先投小靑龍湯方見寒門4貼(得效).
○ 肺癰 口燥咽乾 胸中隱痛 二便赤澁 咳唾膿血 腥臭 置之水中則沈,
宜用桔梗湯 消膿飮 葦葉湯 黃昏湯 五香白朮散 牧丹皮湯 參芪補肺湯 參朮補脾湯(入門).
○ 肺癰之證 男子以氣爲主 得之十救二三,婦人以血爲主 得之 十全七八歷試累驗(得效).
○ 雲母膏 作丸 服太乙膏 二方見上 癰疽糝貼法 亦可(入門).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 頭痛發熱 咳嗽及內因七情 痰盛胸滿 潮熱
人蔘 紫蘇葉 前胡 半夏 乾葛 赤茯苓各4g 陳皮 桔梗 枳殼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簡易). 寒門轉載
【小靑龍湯】傷寒表證不解,因心下有水氣,乾嘔 氣逆 發熱 咳喘
麻黃 芍藥 五味子 半夏製各6g 細辛 乾薑 桂枝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服此渴者 裏氣溫 水欲散也(正傳).
 :  加杏仁,通治咳嗽(易老). 寒門轉載
【桔梗湯】
治肺癰
桔梗 貝母各5g 當歸 瓜蔞仁 薏苡仁各4g 枳殼 桑白皮 防風 黃芪各3g 杏仁 百合 甘草節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正傳).
【消膿飮】
治肺癰嘔膿
南星炮4g 射干 桔梗 天門冬 薄荷 紫蘇葉 杏仁 半夏 防風各3g 知母 貝母 阿膠 川芎 生乾地黃 桑白皮 白芨 白芷 甘草各2g,
爲剉作一貼 薑七片 烏梅一箇 水煎服(入門).
【葦葉湯】
治肺癰 心胸甲着 咳喘煩熱
薏苡仁 冬瓜仁 桃仁各8g
剉先以葦葉一握 水2盞 煎取一盞  去滓入三藥 煎至6/10去滓 食後服 吐膿血 勿怪(得效).
【黃昏湯】
治肺癰 心胸甲着 咳喘煩熱
夜合樹皮一掌大 水煎服, 卽合歡皮也(本草).
【五香白朮散】
治肺癰 生肺金 益脾土 進飮食
人參 白朮 山藥 白茯苓 薏苡仁 白萹豆 桔梗 縮砂 蓮肉 白荳蔲 甘草各8g 沈香 木香 乳香 丁香 藿香各4g.
爲末 每12g 蘇塩湯 調下, 大棗湯亦可(得效).
【牧丹皮湯】
治肺癰, 胸乳肝皆痛 嘔吐膿血 氣作腥臭
牧丹皮 升麻 桔梗 薏苡仁 地楡 黃芩 赤芍藥 甘草生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肺癰一方】 一少婦 膺間潰 一竅 口中所咳膿血 與竅相應而出, 宜大補氣血
以參芪 當歸 加退熱排膿藥 多服 兼取雲母膏作丸 甘桔湯呑下而愈(丹心).
【參芪補肺湯】
治肺癰 咳吐膿血 發熱作渴
熟地黃6g 牧丹皮4g 人參 黃芪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山茱萸 當歸 山藥 五味子 麥門冬各3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入門).
【參朮補脾湯】(入門)
治肺癰 吐膿血 久不愈 脾弱不食 此藥能補脾生肺
人參 白朮各6g 陳皮 當歸 白茯苓各4g 麥門冬 桔梗 甘草各3g 五味子 升麻各1g
剉作一貼 薑三 水煎服(入門) .
【太乙膏】<一名> 【神仙太乙膏】方見上 癰疽糝貼法
【雲母膏】方見上 癰疽糝貼法
 
  ② 心癰
○ 巨闕穴名 隱隱而痛者 心疽, 上肉微起者 心癰也(靈樞).
○ 心痛者 心經有熱 或好飮酒 或嗜熱物 積聚成熱 凝滯而生 先用凉血飮 次服加味十奇散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得效).
○ 心癰者 於胸乳間 生蜂窩癰發, <靈樞經> 所謂 <一名>井疽 如豆大3~4日起 不早治 則入於腹 七日死. 急用 踈導心火之藥 宜用淸心丸 淸心散 內固淸心散 瀉心湯(入門).
【凉血飮】
治心癰 退潮止渴解熱 能內消
木通 瞿麥 荊芥 薄荷 白芷 天花粉 赤芍藥 麥門冬 生乾地黃 梔子 車前子 連翹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燈心 竹葉 水煎服. ː<一名> 【引兵先鋒】(得效).
【加味十奇散】 治癰疽已成 未成 服之內消 或年衰氣弱者尤宜 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淸心丸】
諸般痒瘡瘍 皆屬心火 此藥主之
黃連40g 茯神 赤茯苓各2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米飮下100丸(入門).
【淸心散】
治心癰及癰疽熱證
遠志 赤茯苓 赤芍藥 生乾地黃 麥門冬 知母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 加黃連尤佳(入門).
【內固淸心散】(入門)
治心癰及癰疽惡瘡 煩躁 以此解毒神效
辰砂 赤茯苓 人參 白荳蔲 雄黃 菉豆 朴硝 甘草 皂角各4g 龍腦 麝香各一字
爲末 每4g 蜜水 調下(入門).
【瀉心湯】
治心癰及癰疽毒盛 燥渴
大黃6g 黃連 黃芩 山梔子 漏蘆 澤蘭 連翹 蘇木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③ 肝癰
○ 期門穴名 隱隱而痛者 肝疽, 上肉微起者 肝癰也(靈樞).
○ 發於腋下赤堅者 名曰 米疽,治之 砭石,其堅而不潰者爲馬刀 挾癭 急治之(靈樞).
○ 脇癰 由肝心火盛, 宜柴胡淸肝湯方見上, 潰後 方可 淸熱 托裏, 忌熱藥(入門).
○ 肝癰 兩胠滿 臥則驚 不得小便(內經).
○ 小柴胡湯 隨證加減用.
【柴胡淸肝湯】治鬢疽及肝膽三焦 風熱怒火 致耳 項 胸 乳 肋 腫痛寒熱 方見上 癰疽五發證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 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 解其外邪 傷寒方之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ː <一名>【三禁湯】 以其禁發汗 禁利小便 禁利大便 故只用此藥乃和解之劑也(入門).
ː 專治 少陽半表裏證 及汗下後不解, 過經不解 時氣瘟疫 熱入血室等證, 其間 有五證 尤爲的當,
傷寒五六日心煩喜嘔者 一也, 寒熱往來者 二也, 耳聾胸痞者 三也, 發潮熱者 四也 差後發熱者 五也
此五證尤爲可服(入門) ː<一名>【人蔘湯】(得效). 寒門轉載
【大柴胡湯】治傷寒病少陽轉屬陽明 身熱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堅 小便赤 譫語 腹脹 潮熱.
柴胡 黃芩 白芍藥各10g 枳實6g 半夏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正傳)
ː 小柴胡湯 去人蔘 甘草 加芍藥 大黃 枳實也,
以芍藥下安太陰 使邪氣不納, 以大黃 去地道不通 以枳實 去心下痞悶也(海藏). 寒門轉載
  ④ 腎癰
○ 京門穴名 隱隱而痛者 腎疽, 上肉微起者 腎癰也(靈樞).
○ 腎癰 祛下至小腹滿(內經).
○ 腎癰 乃與內腎相對 皆由腎氣衰敗而成 突起皮赤者易安, 陷入皮黑者 難差, 宜加減八味元方見虛勞 加味十奇散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五藏癰疽 俱宜十六味流氣飮 或托裏消毒散方見上 加山梔仁 黃芩 杏仁 連翹 此與癰疽通治法 參用(入門).
【加減八味丸】專補腎水 兼補命門火.
熟地黃75g 山藥微炒 山茱萸各37.5g 澤瀉酒蒸 牧丹皮 白茯苓各30g 五味子略炒56.5g 肉桂18.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五更初未言語時 塩湯 或溫酒下五七十丸.又晩間空腹再服.
或以此材 細剉煎服. <名曰>【加減八味湯】. 虛勞轉載
【十六味流氣飮】
治癰疽 無名惡腫等疾 乃表裏氣血藥也.   
人參 當歸 黃芪 桔梗 防風 木香 枳殼 川芎 肉桂 白芍藥 檳榔 白芷 厚朴 紫蘇葉 烏藥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⑤ 胃脘癰
○ 『帝』曰 人病胃脘癰者 診當何如?
『岐伯』曰 診此者 當候胃脈 其脈當沈細 沈細者 氣逆也 逆者 人迎甚盛 盛則熱 人迎者 胃脈也 逆而盛 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 故胃脘爲癰也(內經 病能論篇 第四十六).
中脘穴名 屬胃 胃隱隱痛者 胃脘癰也(靈樞).
○ 脈洪數者 膿已成也  設脈遲緊 雖膿未就已有瘀血也  宜急治之(精義).
○ 多因飮食 及七情火鬱 復感風寒 使熱濁之氣 塡塞胃脘 胃中淸氣下陷 故胃脈沈細 惟寒氣所隔 故人迎緊盛 有此二脈 眞胃脘癰也(入門).
○ 外證 寒熱如瘧 胃濁則肺金失養 故身皮甲錯 或咳或嘔 或唾膿血 射干湯主之.
千金內消散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內消沃雪湯 東垣托裏散  皆可服之.
又 雲母膏方見上 癰疽糝貼法 作丸 以桔梗甘草湯 呑下. 太乙膏方見上 癰疽糝貼法亦佳(入門).
【射干湯】
治胃脘癰
赤芍藥10g 射干 梔子 赤茯苓 升麻各6g 白朮4g
剉作一貼 水煎去滓 入生地黃汁 一合 蜜半合 再煎一沸 溫服(河間).
【內消沃雪湯】
治胃脘癰 及肚癰 內疽 神效.
當歸身 白芍藥 甘草節 黃芪 射干 連翹 白芷 貝母 陳皮 皂角刺 天花粉 穿山甲 金銀花 木香 靑皮 乳香 沒藥各2g 大黃酒製6g. 爲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服(醫鑒).
【東垣托裏散】
治胃脘癰 內疽 及一切惡瘡始發腫痛 脈洪數弦實 將欲作膿者 三服消盡
金銀花 當歸各8g 大黃 牡蠣 瓜蔞根 皂角刺 連翹 朴硝各3g 赤芍藥 黃芩各2g
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 煎服(精義).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七 終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八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⑥ 腸癰 ⑦ 腹癰547
○ 關元穴名 屬小腸, 天極 屬大腸, 丹田 屬三焦, 其穴分隱痛者 爲疽 上肉微起者 爲癰也(靈樞).
○ 腸癰爲病 小腹腫而强 按之則痛 小便數 似淋時時汗出 發熱而復惡寒 身皮甲錯 腹皮急如腫狀 甚者 腹脹大 轉側有水聲 或遶臍生瘡 膿從瘡出 或有出臍中者 惟大便下膿血者 自愈(仲景).
○ 濕熱鬱積 腸內成癰 脈遲緊者 宜大黃牧丹皮湯 或五香連翹湯方見上下之. 脈芤澁者 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桃仁 紅花 玄胡索 木香, 脈洪數者 三仁湯, 小腹疼 尿澁者 膿滯也 宜牧丹皮散(入門).
○ 腹皮急 按之濡 身無熱 乃陰冷所成 宜牧丹皮散 或 內托十宣散 加茯苓, 甚者 敗醬散, 小腹痞堅 按之痛 身有熱 乃結熱所成 宜大黃牧丹皮湯 或 桃仁承氣湯方見寒門 黃黑散(入門).
○ 腸癰 冷熱證, 雲母膏方見上爲丸 牛膝湯呑下 利去瘀膿卽愈 或蠟礬元方見上 亦佳.
○ 腹癰者 生於肚腹 皮裏膜外, 左關脈洪數而腹痛甚者 是也, 治法 同腸癰(入門).
  脈法
○ 腸癰難知 脈滑可推 數而下熱 腸癰何疑 遲緊未膿 下以平之. 洪數膿成 不下爲宜(脈訣).
○ 趺陽脈 滑而數則爲熱, 滑則爲榮 數則爲衛, 數下降榮 滑上升榮 衛相干血 爲敗濁(脈經).
【大黃牧丹皮湯】
治腸癰 脈遲緊 膿未成 可下之
大黃 芒硝各6g 牧丹皮 桃仁 瓜蔞仁各10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有膿卽下 無膿卽下血
ː<一名> 【大黃湯】<一方>有冬瓜仁 無瓜蔞仁 神效(千金).
【四物湯】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 治腸癰 加桃仁 紅花 玄胡索 木香,
【三仁湯】
治腸癰 腸中病 痛縱非癰 疑似間 便可服 
薏苡仁12g 冬瓜仁10g 桃仁 牧丹皮各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  <一名> 【薏苡湯】(三因).
【牧丹散】
治腸癰冷證 腹軟而痛 時下膿血
牧丹皮 人參 天麻 白茯苓 黃芪 薏苡仁 桃仁 白芷 當歸 川芎各4g 官桂 甘草各2g 木香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內托散】治癰疽潰後內虛 或氣弱人生瘡, 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十宣散】治一切癰疽 瘡癤 已成者 速壞, 未成者 速散, 敗膿自出, 惡肉自去 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ː治腸癰 加茯苓(入門).
【敗醬散】
治腸癰 身無熱 腹濡冷 
薏苡仁10g 敗醬6g 附子炮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小便當下 膿血而愈(入門).   :  <一名> 【薏苡附子敗醬散】(仲景)
【桃仁承氣湯】治血結膀胱 小腹結急 便黑 譫語 潄水 宜此攻之.
大黃12g 桂心 芒硝各8g 甘草4g 桃仁留尖10枚.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溫服 以瘀血盡下爲度(丹心).  寒門 轉載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證,大熱 大實 大滿,宜急下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
剉作一貼,水二大盞,先煎枳實 厚朴至一盞乃下大黃煎至70%,去渣,入芒硝,再一沸溫服(入門)
【小承氣湯】治傷寒裡證,小熱 小實 小滿,宜緩和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各6g.剉作一貼,水煎服(入門)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仲景)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水煎服.
【三一承氣湯】治嘔吐 大便秘 三陽結而不通 上爲噎膈 反胃.
甘草12g 大黃 厚朴 枳實 芒硝,各6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煎至半 去渣 入芒硝再一沸 溫服(得效).
【黃黑散】
治腹內癰腫
大黃40g 取末18g 破故紙40g取末8g 牛蒡子40g 取末4g 黑牽牛子40g 取末8g
爲和勻 分2貼 每取一貼水調 空心服, 以利爲度(丹心).
【雲母膏】治一切癰疽 惡瘡 腫毒 折傷 瘰癧 骨疽 內疽 乳癰 肺癰 腸癰, 方見上  癰疽糝貼法
【蠟礬元】治癰疽發背 瘰癧 瘻瘡 惡瘡 衛護內膜 驅解諸毒 自然內消 方見上 癰疽 五發證
【腸癰 治驗】
ː<一婦> 腹痛 百方不效 <孫兆> 診曰 “腹痛 脈當沈細 令反滑數, 此腸癰也. 雲母膏作丸 溫酒呑下 服40g 下膿血而安(綱目).
ː 灸腸癰法 屈兩肘 正肘頭銳骨端 是穴 灸100壯 下膿血而安(千金).

  ⑧ 臂癰547
○ 臂上手陽明經分 生癰此得之 八風之變者 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 宜服白芷升麻湯(入門).
【白芷升麻湯】
治臂癰
黃芪 酒芩各16g 生黃芩12g 白芷6g 升麻 桔梗 連翹各4g 酒紅花 甘草各2g
剉分二貼 每取一貼 酒水各半 煎服(東垣).

  ⑨ 臀癰547
○ 臀居小腹之後 又在於下, 此陰中之陰也. 其道遠,其位僻. 雖曰 多血氣運不到血 亦罕來中年後不可生癰 癰纔有腫痛參之, 脈證 但見虛弱 便與滋補氣血 可保終吉. 若用尋常 驅熱舒氣之藥 虛虛之禍 如指諸掌(丹心).
○ 臀癰 初起未成膿者 隔蒜灸 再用葱熨法,欲作膿者 內托羗活湯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痛甚者 仙方活命飮 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腫硬者 托裏消毒飮 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潰後 宜加味十全湯 方見上 癰疽排膿生肌法, 尻臀生癰 堅硬腫痛 宜內托羗活湯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⑩ 懸癰547
○ 穀道前後生癰 謂之懸癰 此病生穀道外腎之間 初發如松子大 甚痒 漸如蓮子 數十日後始覺 赤腫如桃子 卽破 若破而大小便 皆從出者 爲難治,宜服 國老膏(精要).
○ 此疾首尾 常服 國老膏 雖患亦輕 雖潰亦淺,誤用寒凉則不可救.
○ 初起作痛 尿澁者 仙方活命飮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去大黃服之,膿已成者 急鍼之,久成漏者 加味十全湯方見上 癰疽排膿生肌法 蠟礬元 方見上 癰疽 五發證.
○ 穀道中生瘡 取水中荇葉 細搗 綿裹 納下部 日三卽愈(入門).
【國老膏】548
治懸癰 橫紋
大甘草帶節一兩四寸切 以山間長流水一椀 文武火 慢慢蘸水炙 自早至午 乾則投前水在灸 直待水盡 看甘草中心 潤透爲度. 細剉 好酒2升 煎取1升 空心 隨量飮之, 3日 一服2~3服 可保 無虞 此藥 雖不卽消 過20日後 必盡消. 有人患此 癰已破 服兩貼 瘡卽合 甚妙(精要). 
【國老膏】 前條 已出方(編者). 治癰疽 能消腫逐毒 使不內攻      
大甘草1片槌碎河水浸一宿 楺令漿汁濃盡去筋滓用絹濾過 以銀石器慢火熬成膏 分6次溫酒 或白湯調下 能踈導惡毒(綱目)

  ⑪ 便癰548
○ 俗名 便毒 實血疝也. <一名> ?馬癰, 此奇經衝任爲病 而癰見於厥陰經之分野, 其經多血 故又名 血疝, 或先有疳瘡而發 或卒然起核 疼痛而發 皆熱鬱 而血聚而成 初發 宜踈利之卽散 變膿後如常 用托裏內補之藥(正傳).
○ 便毒處所上不在腹下 不在腿介乎, 兩者之中也(直指).
○ 便癰 生於腿?小腹之間 或一邊腫痛 或左右兩邊俱發 先用五苓散方見寒門 加大黃 或雙解散方見寒門  復元通氣散方見氣門 痛甚者 仙方活命飮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仍戒房室行動(入門).
○ 便癰 宜蘇方散 牡蠣大黃湯 千金內消散方見上 癰疽內托法 黃黑散方見上 腹癰 五香連翹湯方見上 治癰疽大法 消毒飮 玉燭散 神奇散.
○ 便毒 取大蜘蛛一箇 硏細 熱酒調下(山居).
○ 便毒初起 射干三寸 生薑如指大 搗細 順流水煎服 以瀉爲度, 因用阿膠醋煮 塗患處(丹心).
○ 生山藥 沙糖 同搗上 卽消,又生薑一塊 蘸米醋 磨取千步峯泥 付腫處 卽消.
千步峯 卽人家行步 地上高塊 是也(得效).
【五苓散】治太陽證入裏 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 爲末 每7.5g 白湯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仲景). 寒門 轉載
【雙解散】治便毒
大黃 黑丑炒頭末各6g 官桂 白芍藥 澤瀉 桃仁各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 空心 先小便快, 是熱從小便出也 後大便利 皆是稠毒(得效). 寒門 轉載
【復元通氣散】治氣不宣通 周身走痛. 
白丑頭末80g 小茴香炒 穿山甲火胖各60g 陳皮去白 玄胡索 甘草各40g 靑木香20g 細末 每8g 薑湯 或 溫酒 調下(局方). 氣門 轉載
【蘇方散】
治便癰
木鱉子 當歸尾 赤芍藥 白芷 川芎 射干 大黃 金銀花 穿山甲 沒藥 蘇木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酒水各半 煎服(正傳).
【牡蠣大黃湯】
治便癰
大黃 牡蠣煆各10g 甘草4g 黃瓜蔞1箇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消毒飮】
治偏毒 3~4日 可消
皂角刺 金銀花 防風 當歸 大黃 瓜蔞仁 甘草各5g
剉作一貼 酒水各半煎服 仍頻提掣頂中髮立效(丹心).
【玉燭散】548
治偏毒腫痛
大黃 芒硝各8g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生地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正傳).
【神奇散】
治便毒 魚口瘡(便毒潰破者 卽魚口瘡也)
牡蠣 大黃各12g 黃連 黃芩 黃栢 金銀花 連翹各6g 穿山甲3片土炒 木鱉子3箇去殼 黃蠟120g
爲剉 分作2貼 酒水各半煎服(回春).      
 
 ⑫ 囊癰548
○ 囊癰者 濕熱下注也. 有作膿者 此濁氣順下 將流入滲道,因陰道 或虧水道不利而然 膿盡自安 勿藥
可也, 或有因腹腫 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 開睾丸懸掛水出 以麩炭末 付之 外以紫蘇葉包裹 仰臥養之.
○ 癰疽入囊者 曾治數人 悉以濕熱 入肝經 處置而用補陰藥 佐之. 雖膿潰皮脫 睾丸懸掛者 皆不死.
○ 取紫蘇葉焙乾爲末 付之. 如燥香油潤之皮脫者 靑荷葉包之 其皮自生(丹心).
 
 ⑬ 附骨疽548
○ 附骨疽 與白虎飛尸 歷節 皆相類, 但歷節 痛則 走注不定, 白虎飛尸 痛淺 按之則便止, 附骨疽 痛甚 按之亦無益.
○ 白虎飛尸 亦能作膿 着骨而生 及其腐潰碎骨 出盡方愈. 然則同是一病 但淺深不同耳(三因).
○ 附骨疽 筋骨之內痛如錐刺, 外則全無 赤腫突起, 初因露臥風冷 或乘凉浴水 寒濕襲深,
初期 痛不能轉, 寒熱無汗 經久 寒鬱爲熱變而爲膿, 膿成卽用 火鍼 使不得內潰(入門).
○ 初期 宜漏蘆飮子 五香連翹湯 踈下之, 次用 內消升麻湯.
在尻臀 宜內托羌活湯, 在腿內 羌活防己湯, 在腿外 托裏黃芪湯 黃連小毒飮, 潰後久不愈 宜蟾穌膏 赤朮元 平肌散(入門).
○ 初期 大痛而肉色不變 名附骨癰 三生散 最妙. 兼用靑皮 甘草節 二味煎服(綱目).
○ 附骨疽 與緩疽 石疽 賊風相類 宜辨而治之(入門).
  緩疽石疽,賊風辨 548
○ 緩疽 石疽, 皆寒氣 伏於骨髓之間, 其熱緩慢 積日不潰 久乃紫黑 皮肉俱爛 故名曰緩疽.
○ 腫與皮肉相似 疼而堅硬如石 故謂之 石疽. 生商陸根搗爛 和塩少許 塗付,日一換,卽軟.
○ 賊風由風邪搏於骨髓,遇寒則甚,外證 惡寒有汗 痛處常欲熱熨 失治則變爲彎曲 偏枯.
○ 緩疽 石疽 宜服補虛托裏溫熱之劑, 賊風 宜服越婢湯方見寒門 踈通之劑(入門).
【始發預防法】549
環跳穴 痛不已 防生 附骨疽 急用靑草蒼栢湯, 服此不愈 加麻黃4g 用2~3貼. 又不效 恐疽將成 急掘地坑以火燒紅沃 以小便, 令患人赤體 坐其上 以被圍 使熱氣熏蒸 氣血暢而愈(入門).
【漏蘆飮子】
治附骨疽初起 宜服, 他惡瘡初起 亦可服.
大黃6g 漏蘆 白蘞 黃芩 麻黃 枳實 升麻 赤芍藥 朴硝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內消升麻湯】
治附骨疽 踈下後服此
大黃 升麻 當歸 黃芩 赤芍藥 枳實各6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精義).
【羗活防己湯】
治附骨疽 發於太陽 厥陰 太陰分者
羗活 川芎 蒼朮各5g 防己 木香 連翹 射干 白芍藥 木通 當歸尾 蘇木 甘草各3g
剉作 酒水各半煎(正傳).
【托裏黃芪湯】
治附骨疽 發於足少陽 陽明分者.
當歸尾7g 柴胡6g 白芷5g 連翹 鼠粘子 肉桂 黃芪各4g 黃栢 升麻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酒水各半煎服(正傳).
【蟾酥膏】
治附骨疽 久不差濃汁敗壞 或骨從瘡口出
大蝦蟆一枚 亂髮雞子大 猪脂150g 以猪脂煎 二物令稠 去滓 凝如膏貼之,
先以桑白皮烏頭煎湯 淋洗瘡口 拭乾 然後却貼之(得效).
【赤朮元】
治附骨疽 久不差
赤朮600g泔浸去油 川椒 葱白同煮黑色焙乾 茴香 破故紙 川練子炒 赤茯苓 白芷 桃仁各4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溫水下100丸(得效).
【平肌散】
治附骨疽成漏 久不合,
老狗頭骨煆 露蜂房 亂髮灰各10g 新桑白皮末5g 爲末 入輕粉 麝香各少許
濕則乾糝 乾則油調 付之(直指).
【三生散】
治附骨疽 及瘡口久不合 神驗
露蜂房 蛇退 亂髮各等分 燒存性爲末 每取12g 溫酒 調下 空心(保命).
【靑草蒼栢湯】
附骨疽 始作 宜預防
靑皮6g 甘草節2g 蒼朮 黃栢各12g, 冬 加桂枝 夏 加條芩, 體虛 加牛膝
剉作一貼 水煎 和薑汁3匙 空心飮之(入門).
  ⑭ 流注骨疽549
○ 流者 行也, 注者 住也, 結塊 或慢腫 皆因素有痰火 或感風寒 邪氣流行 至其痰注之處而發 多生四肢 或胸 腹 腰 臀 關節之處. 初起 宜葱熨法, 實者 十六味流氣飮方見上 腎癰 兼服竹瀝達痰丸方見痰飮 通用榮衛返魂湯合二陳湯方見痰飮, 令其自消自潰. 若潰後久不歛 宜以托裏爲主, 更佐以豆豉餠 琥珀膏 方見雜方, 膿成 以火鍼破之(入門).
○ 流注起於傷寒 傷寒表未盡 遺毒於四肢經絡 澁於所滯而後爲流注也
盖流注者 傷寒之餘毒, 骨疽者 流注之敗證也(回春).
○ 痰飮流注於胸背 頭項 腋脇 腰腿 手足 聚結腫硬 或痛或不痛 按之無血潮,雖或有微紅 亦淡薄不熱 堅如石 破之無膿,或有薄血 或出淸水 或如紫汁, 又有壞肉如敗絮 或又如瘰癧 在皮肉之間 如鷄卵 可移動 軟活不硬 破之亦無膿血 鍼口努肉突出 惟覺咽喉痰塞 作寒作熱 榮衛返魂湯主之(醫鑒).
○ 骨疽者 由瘡潰後氣血不榮 骨自脫出膿水 腐潰碎骨出盡方愈.
盖人身有正骨 附骨 傅合成形 附骨出則愈後如常 正骨腐出則爲終身廢疾 隨腫硬之處.潰後久不愈則必出碎骨,外用 附子餠灸 或葱熨法,袪散寒邪 補接榮氣則骨自脫 瘡自歛矣(入門).
【榮衛返魂湯】549
治一切痰飮爲患專治 痰腫 又治癰疽 發背 流注腫毒
赤芍藥 木通 白芷 何首烏 枳殼 茴香 烏藥 當歸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酒水各半 煎服(醫林).
ː<一名> 【追風通氣散】,<一名> 【通順散】, <又名> 【何首烏散】
此方宜 與十宣散相間 用之 並加忍冬藤(入門).
凡氣血逆於肉理 令壅結爲癰疽, 此藥大能順氣勻血 自然榮衛通順 不生變證 尤合內疽(入門).
ː虛 加附子, 實 加大黃, 痰盛 加南星 半夏, 腫毒堅硬不穿 加川芎 麻黃 葱白 全蝎 穿山甲, 流注 加獨活. 流注者 氣血凝滯 加獨活 則可以動一身血脈 血脈旣動 豈不有流注乎(入門).
 :  此藥治流注 癰疽 發背至於救壞病 活死肌弭丸於未萌之前拔根 於旣愈之後 大能順氣勻血 盖氣陽也 血陰也, 只調陽不和陰 則氣耗而凝肌 必不活, 如五香連翹之類 是也, 只和陰不調陽 則血旺 而氣弱 病必再作 如內補十宣之類 是也. 此藥兼之 眞神仙妙劑也(醫林).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痰門 轉載
 
  ⑮ 疔疽550
○ 發於足上下 名曰四淫 其狀大癰 不急治之 100日死.
○ 發於足 名曰厲疽 其狀不大初 從小指發 急治之 去其黑者不消 輒益不治 100日死.
○ 發於足指 名曰 脫疽 其狀 赤黑者死不治 不赤黑者 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 否則死(靈樞).
○ 膏粱之變 足生大丁(內經).
○ 挺槍 初發突起如釘盖 故謂之疔.
近世多見 因食自死牛馬 禽獸之肉而發 或感襲天地暴沴之氣而發 或恣食辛辣厚味 積毒而發
其形有13種 治法皆同. 初期僅一小瘡 殺人於1~2日內 比之癰疽尤毒,
又有紅絲疔 魚臍疔 其毒尤甚(入門).
○ 疔瘡 發無定處 在手足頭面 胸背 骨折間 最急 其餘處爲緩(正傳).
  疔疽形證550
○ 疔疽 生黃疱中 或紫黑色 初發必先痒後痛 先寒後熱 四肢沈重 頭痛心驚 眼花 若大重則嘔逆爲難治(三因).
○ 瘡頭黑硬如釘 四畔帶赤如火盤根突起 隨變焦黑 未幾腫大而光 轉爲濕爛深孔 透肌如大鍼穿之狀(入門).
○ 外證 心驚 頭痛 拘急 惡寒 四肢痛强 或寒熱交作 頰舌間赤黑 點點如珠(直指).
○ 或不痛痒 只麻木寒熱 眼中流火 牙關緊急 時時驚惕 甚則嘔吐(諸證中嘔吐最危) 以鍼刺瘡 不痛無血 是其候也(精義).
  疔疽治法550
○ 凡所瘡毒氣攻心欲死 以鍼刺瘡心 若覺痛有血 下錠子 若累刺至心側皆不痛無血
者 急刺百會穴 痛有血者下錠子 若無血 以親人熱血 代之, 猶活三四 宜用廻瘡錠子 碧霞錠子 廻瘡蟾酥錠子(精義).
○ 又法 急以艾炷灸之 鍼疔事變 皆令血出 以廻瘡錠子糸任之 上用膏藥 貼之 因服五香連翹湯 千金漏蘆湯 踈下之. 若鍼之不痛 無血者 以猛火燒鐵鍼 通赤於瘡上烙之 令如焦炭 取痛爲效 亦糸任前錠子 硬1~2日 膿潰根出 服托裏湯散以取平復(精義).
○ 治法 急用飛龍奪命丹 或雄黃丸 下之. 去其毒熱 次服 化毒丸 及二活散(正傳).
○ 實者 初服 賽命丹3丸 以葱酒發表, 虛者 服保生錠子 以解毒(入門).
○ 通治紫金錠 返魂丹 一捻金散 神效, 奪命丹 蟾酥丸 獨蟾丸 五聖湯 還魂散 千金消毒散 選用.
  紅絲疔550
○ 疔瘡或有一條 如紅線直上 倉卒之際 急用鍼於紅線 所至處刺出毒血 然後 以蟾酥 乳香等膏於正瘡內塗之 鍼時以病者知痛出血爲好 否則紅線入腹 必死危殆(綱目).
○ 疔生兩足 多有紅絲至臍 疔生兩手 多有紅絲至心 疔生面部 多有紅絲 入喉者 俱難治 急鍼其絲出血 以泄其毒 方可保生(入門).
  魚臍疔550
○ 又有一種瘡頭黑深 形如魚臍 破之滲出黃水 四畔浮漿 謂之魚臍疔 其毒尤甚.
絲瓜葉 連鬚葱白 韭葉各等分 硏搗如泥 取汁 以酒和服 其滓貼腋下 如病在左手 貼左腋下 在右手 貼右腋下 在剉脚貼左胯 在右脚貼右胯 在身中貼心臍幷以帛 縛住 候肉下紅絲 皆白則安矣.
或蛇退燒灰 雞子淸調付 內服 神仙解毒丸(丹心).  
  脫疽疔550
○『內經』曰 “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 盖因膏粱主色 蘊積惡毒 或久患消渴之餘 多有此瘡”
靈樞經 所謂 “發於足傍 名曰厲疽 發於足指 名曰脫疽 其狀赤黑者死不治 治不衰急斬之 否則死” 謂此也, 謂之 脫疽 以其指節 潰爛 脫去也(入門).
○ 輕者 色赤自潰 先用隔蒜灸 內服仙方活命飮方見上 還魂散.
   重者 色黯不痛 先用隔蒜灸 更服 賽命丹及補藥 庶可保生.
   甚者 赤變爲黑 急須在指則斬 在肉則割 否則黑延上足必死.
外治 用桐油及無名異煎 一沸 入川椒一勺 看瘡大小 剪蓼葉在內同煎 浸7日後 單以此葉瘡上卽安(入門)
 【疔疽一方】
疔疽危篤 二服卽愈. 輕者一服效. 土蜂房一窠 蛇脫全者一條.盛器中 黃泥固濟火煆存性爲細末 每4g 空心好酒 調服, 少頃 腹中大痛 痛止而其瘡 已化黃水矣.因服五聖湯(瑞竹).
  疔疽死證550
○ 疔瘡 含蓄毒氣 突出寸許 痛痒異常1~2日間 害人甚速 是尤在癰疽之上也(直指).
○ 疔毒 入心則口乾煩悶 恍惚似醉 嘔吐不定 危證也.
萬病解毒丹(卽紫金錠也) 以黃連當歸煎湯化下 或賽命丹 然眞人奪命丹, 皆可服(入門).
○ 疔毒 入心腹則煩悶嘔逆 恍惚癡眠 其斃 可立待也(直指).
○ 疔瘡 走黃過心者 難治, 若太重則嘔逆, 嘔逆者難治, 姑用乳粉托裏散方見下止之(三因).
○ 疔瘡 出冷汗者死(三因).
○ 人有暴死者 多是疔毒, 急以燈照遍身 若有小瘡 急灸之, 幷服賽命丹, 亦有復甦者(入門).
  拔毒法551
○ 疔瘡 有毒根在內 須拔去乃可救, 黑牯牛牽於石上 必撒糞 候糞上生菌 取焙乾與豨簽草葉 等分爲末 用竹筒兩頭去節 套在疔上 陷入肉內 以線緊縛 取藥末一匙 滴水和之 放於筒內 少時藥滾 起則疔自拔 起未效 則漸加度數, 其疔必拔 拔去後 以,金銀白芷散調之(正傳).
○ 宜用廻瘡錠子 或保生錠子 四聖旋疔散 拔去疔根 調治(精義).
○ 蒼耳莖葉燒灰醋塗疔上, 乾則易, 不過十度卽根出 和雄黃尤妙(本草)
○ 蟬脫 白殭蠶爲末 醋調 留瘡口 塗四圍竢疔根出拔去(綱目).
○ 蜣蜋 安濃米泔 小盞中以火逼之 虫熱喫泔及困死 腦中白肉 新瓦上焙爲末 熱酒調7.5g服 仍以少許塗疔上 根自出(資生).
○ <一云> 蜣蜋於心腹下度取之 其肉稍白 貼疔上 根出卽愈(本草).
○ 斑猫一枚 捻破 以鍼刺疔上封之 根卽出.
○ 取黑虱十枚 置疔上 以荻箔繩作炷灸虱上 卽根出.
○ 白狗屎 燒存性 和酒服, 又塗疔上 根自出.
○ 馬齒莧 和梳垢爛搗封疔上 根出(本草).
  食疫死牛馬禽獸肉生疔551
○ 近見患疔者 皆是食 自死牛馬禽獸之肉而生此疾 十患十死, 宜急取 紫金錠半錠 淡酒化下,
重者 服一錠, 外用 凉水磨塗疔上 日夜各數次 或吐利神效.
○ 白頸蚯蚓 八九條 擂爛和酒 濾去滓 飮之. 其滓塗疔四圍 留頭出毒氣.
○ 大蜘蛛一箇 放疔上 自咂其毒 連易3~5箇 其毒自敗 以蜘蛛入水 不傷蛛命
又兼用蜞鍼法(種杏).
【紫金錠】 :  <一名> 【萬病解毒丹】
治癰疽 發背 諸腫 諸瘤 疔瘡 惡瘡 一切腫毒(方見解毒)
每取半錠 淡酒化下,重者一錠,外以凉水 調塗患處 一日數次 卽效.惟已潰 出膿血者 忌服(入門).
【紫金錠】 <一名>【太乙紫金丹】,【萬病解毒丹】治蠱毒 挑生毒 狐狸鼠莽惡菌 河豚死牛馬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金石草木鳥獸百虫一切諸毒.
蚊蛤(五倍子)去虫土112.5g 山慈孤去皮焙75g 紅芽大戟洗焙56.25g 續隨子去皮油37.5g 麝香11.25g
爲末 糯米粥和勻 搗千餘杵 每一料 分作40錠 每服半錠, 重者一錠 並用薄荷湯化下.
ː在淨室焚香齊戒勿令婦人孝服人雞犬見之
ː自縊落水 鬼迷驚死 心頭溫者 並冷水磨灌 卽醒, 蛇犬諸惡虫傷, 以酒化服, 水磨 塗傷處(入門). 解毒轉載
【萬病元】療七種癖塊 八種痞病 五種癲癎 十種疰忤 七種飛尸 十二種蠱毒 五種黃疸 十二種瘧疾
十種水病 八種大風 十二種濕痺及積聚 脹滿 久遠心腹痛 疳蛔 寸白虫,久積痰飮 消瘦疲困,
或婦人子藏中瘀血凝滯,因此斷産服此藥以三丸爲一劑,不過三劑,氣病悉除, 說無窮無盡, 故稱爲萬病元.
芍藥 川椒 肉桂 芎窮 乾薑 防風 巴豆霜 當歸 犀角鎊 桔梗 芫花醋炒 赤茯苓 人蔘 黃芩 黃連 桑白皮 蒲黃 前胡 大戟 葶藶子炒 麝香 細辛 雄黃 朱砂 紫菀 禹餘粮醋淬硏  甘遂 牛黃各一兩 蜈蚣12節去頭足灸 芫靑28箇 糯米同炒微黃色, 取去翔足, 蜥蜴(蜥蜴 : 도마뱀,著者註)去頭尾足灸4寸 爲末 蜜丸 小豆大,溫水或薑湯下3丸 以吐利爲度(局方). 解毒門 轉載  
【返魂丹】
治13種 疔瘡 危惡者
雄黃 白礬枯各8g 朱砂 膽礬各6g 蟾酥 血竭 銅綠各4g 輕粉 沒藥 乳香各2g 麝香一字 蝸牛生 不拘多少,
爲末 以蝸牛 蟾酥硏爛和丸 芡實大. 每一丸, 令病人先嚼葱白三寸虛 放在掌心 將藥丸裹 在葱內以熱酒一盞 呑下. 煖處臥汗出爲效.『內經』曰 “汗之則瘡已盖” 此藥 能火毒爲汗也(瑞竹).
【一捻金】
治疔疽 卽 賽命丹(見上)爲末 每服2~3分 溫酒調下, 如服賽命丹後 毒未盡 起再用,此藥催之 服此藥後身凉者卽死
【神效奪命丹】
治疔瘡惡瘡 及破傷風 昏沈危急者
朱砂13g 爲衣 輕粉 血竭各7.5g 枯白礬 蟾酥各4g 銅綠一字 蝸牛二十箇
上末 用初男乳汁 和丸梧子大 朱砂爲衣 患人 自嚼生葱白 數根 吐出 裹藥一丸 以溫酒 呑下 如吐逆 以熱酒 壓下 遍身汗出 毒氣自消(丹心)
【淵然眞人奪命丹】專治一切發背 陰疽丁瘡惡瘡 無名腫毒 服之, 便起發有頭不痛者 服之 立愈, 此乃惡證 藥中至寶也  ː<一名> 【飛龍奪命丹】(醫鑒).
  雄黃12g 蟾穌(乾則酒化) 乳香 沒藥 銅綠各8g 血竭 膽礬 寒水石各4g 輕粉 麝香 龍腦各2g
  蝸牛21箇連殼用 蜈蚣一條酒灸, 爲末蝸牛硏作泥和丸 菉豆大,若丸不就 以酒煮麪糊和爲丸 朱砂末8g 爲衣,每服只2丸,
  先以葱白三寸,病人嚼爛吐在手心,男左女右 將藥丸在葱內 以熱酒二四盞 送下 衣服盖覆
  約人行五里 久再以列柱數盃 助弱力 發熱 汗大出爲度, 如無汗再覆2丸(丹心).
【蟾酥丸】
治疔瘡 惡瘡 無名腫毒
朱砂 雄黃各12g 麝香一字,
爲末端午日 取蟾酥和丸 黍米大 葱酒下3丸(醫鑒).
 : 【獨蟾丸】治疔瘡 及一切惡瘡
蟾酥取得 丸如綠豆大 一蟾 或作一丸 多者 作2丸 每取一丸 置舌上臥 片時苦水 滿口卽嚥下
或鍼刺疔頭納一丸於中紙貼護之 神效(正傳).
【五聖湯】
治疔疽
角刺40g大黃 金銀花 甘草各20g 黃瓜蔞1箇,
爲剉 酒2升 同煎至八分 溫服(入門).
【還魂散】
治疔瘡 及癰疽 能令內消 去毒,化爲黑水 從小便出 萬無一失
知母 貝母 白芨 半夏 天花粉 皂角刺 乳香 金銀花 穿山甲各4g
爲剉作一貼 好酒一椀同煎 至半椀 去滓乘溫盡服,
將渣搗爛加芙蓉葉40g 蜜水和付瘡上 如乾以蜜水潤之 過一宿 自消(醫鑒).
【千金消毒散】
治疔瘡發背 一切無名惡瘡 腫毒初發 脈洪數弦實 欲作膿者
當歸 金銀花各8g 大黃 芒硝 連翹 黃芩 赤芍藥各4g 皂角刺 牡蠣 天花粉各2g
爲剉作一貼 酒水各半煎服(回春). 
【廻瘡錠子】
治疔疽 神效
草烏40g 巴豆肉7箇 蟾酥 粳米大7粒 麝香一字
爲末 麪糊和作錠子 先鍼瘡頭 至痛繭形 用此錠紝 入以膏藥 貼之, 重者 於瘡四圍紝之2~3日 疔根自拔出(精義). ː<一名> 【廻生錠子】(丹心).
【碧霞錠子】
治疔瘡及惡瘡 不覺痛
銅綠40g 䃃砂8g 蟾酥4g. 爲末 飯和作錠子 先鍼刺疔心 出血以錠子 紝之 用膏貼之(精義).
【廻瘡蟾酥錠子】
治疔瘡
天南星 款冬花 巴豆肉 黃丹 砒霜各4g 獨活2g 斑猫7箇
爲細末 用新蟾酥和勻如黍米大 作錠子 先以鍼刺疔頭 有血出下錠子以膏藥貼之,膿出自差(精義).
【托裏散】治癰疽潰後 久未收歛 以此補托
人參 黃芪各8g 白朮 陳皮 當歸 熟地黃 白茯苓 白芍藥各6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飛龍奪命丹】
治疔瘡及惡瘡
朱砂12g 砒霜6g 䃃砂 硼砂 乳香 沒藥 黃丹 血竭各8g 麝香5g 南星 半夏各4g 斑猫12箇去足翅 巴豆12箇去皮油 爲末 蟾酥汁和丸 紅豆大2g 內取一分 加入斑猫4箇 然後 捻成錠子如小麥大 先用鍼刺錠心下錠子 用飯粘紙封口 用前4分內一丸, 噙在舌上 凉水送下(丹心).
【雄黃丸】
治疔瘡及惡瘡
雄黃 鬱金 皂角 全蝎各4g 巴豆肉14箇 麝香少許 爲末 滴水爲 丸綠豆大 茶淸下 20丸(正傳).
【化毒丸】
治疔瘡及惡瘡
朱砂 䃃砂 雄黃各4g 龍腦 麝香各2g 輕粉一字 蟬脫20枚
爲末 蟾酥和 丸綠豆大 每用一丸 放於舌上 取涎而愈(正傳).
【二活散】
治疔瘡
羗活 獨活 當歸 烏藥 赤芍藥 金銀花 天花粉 連翹 白芷 甘草節各8g 紅花 蘇木 荊芥 蟬脫 葛根各6g 檀香4g, 爲末每12g 蒼耳煎湯調下(正傳).
【賽命丹】
治癰疽 發背 疔瘡 乳癰 魚口便毒 一切無名腫毒
賽飛龍奪命丹 蟾酥 朱砂 雄黃 膽礬 血竭 乳香 沒藥各12g 蜈蚣 麝香各2g 細辛 全蝎 蟬退 穿山甲 白殭蠶 猪牙皂角各24g 白礬(以信石少許 同枯 去信石) 片腦各2g
爲末 端午日 以酒糊和 丸菉豆大 每3丸 以葱酒一小鍾 呑下, 被盖出汗 或吐或不寒 再服 白粥調(入門).
【保生錠子】
治疔瘡
蟾酥12g 雄黃8g,
爲末 用靑桑皮生者80g 同搗如泥24g重 捻作錠子 朱砂爲衣 陰乾 以冷葱湯磨服28g
仍用冷葱湯 呑下. 外用鍼刺疔頭 將錠子揷入 被盖出汗 2日爛出卽愈.
體虛淸貴人 及婦女 胎前後毒淺者 最宜(入門). 
【神仙解毒丸】
治疔瘡 魚臍瘡,諸般惡瘡初發
白礬 不以多少 熔化作丸 如菉豆大 朱砂爲衣 每10丸 葱白煎湯送下 一服立消(醫鑒).  
【金銀白芷散】
治疔疽
金銀花8g 皂角刺6g 黃芪 當歸 白芷 甘草各4g 檳榔 川芎 防風 天花粉各2g
爲末 分3貼 每取一貼 酒水各半煎 連渣服(正傳).
【四聖旋疔散】
治疔瘡 生於四肢 勢微者 先用醋調此末 塗疔上, 次服托裏之藥, 其疔自出
巴豆肉2g 輕粉 䃃砂 白殭蠶各10g
爲細末 醋調用之(精義).
【仙方活命飮】 治一切癰疽毒腫 未成者內消,已成者卽潰排膿 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大黃20g 金銀花12g 當歸尾 皂角刺 陳皮各6g 乳香 貝母 天花粉 白芷 赤芍藥 甘草節各4g 防風    3g 沒藥2g 穿山甲三片所另硏
  爲剉作一貼 用好酒入瓦罐封口煎熟 隨瘡上下飮之 服後再飮酒2~3盃,側臥而睡,忌酸物 鐵器
  ː如在背 皂角刺爲君, 在腹 白芷爲君,在四肢 金銀花爲君(入門).
【還魂散】 治疔瘡 及癰疽 能令內消 去毒,化爲黑水 從小便出 萬無一失
  知母 貝母 白芨 半夏 天花粉 皂角刺 乳香 金銀花 穿山甲各4g
  爲剉作一貼 好酒一椀同煎 至半椀 去滓乘溫盡服,
  將渣搗爛加芙蓉葉40g 蜜水和付瘡上 如乾以蜜水潤之 過一宿 自消(醫鑒).
【賽命丹】 治癰疽 發背 疔瘡 乳癰 魚口便毒 一切無名腫毒
  賽飛龍奪命丹 蟾酥 朱砂 雄黃 膽礬 血竭 乳香 沒藥各12g 蜈蚣 麝香各2g 細辛 全蝎 蟬退 穿山    甲 白殭蠶 猪牙皂角各24g 白礬(以信石少許同枯去信石) 片腦各2g
  爲末 端午日 以酒糊和丸 菉豆大 每3丸 以葱酒一小鍾 呑下, 被盖出汗 或吐或不寒 再服 白粥調理    (入門).
【五聖湯】 治疔疽
  皂角刺40g大黃 金銀花 甘草各20g 黃瓜蔞1箇, 爲剉 酒2升 同煎至八分 溫服(入門).
【萬病解毒丹】(卽【紫金錠】也)
【淵然眞人奪命丹】 專治一切發背 陰疽 丁瘡 惡瘡 無名腫毒 服之,便起發有頭不痛者服之,立愈,
  此乃惡證藥中 至寶也, 
  ː<一名> 【飛龍奪命丹】(醫鑒).
  雄黃12g 蟾穌(乾則酒化) 乳香 沒藥 銅綠各8g 血竭 膽礬 寒水石各4g 輕粉 麝香 龍腦各2g
  蝸牛21箇連殼用 蜈蚣一條酒灸,  爲末蝸牛硏作泥和丸 菉豆大,若丸不就 以酒煮麪糊和爲丸 朱砂末8g 爲衣,每服只2丸,
  先以葱白三寸,病人嚼爛吐在手心,男左女右 將藥丸在葱內 以熱酒二四盞 送下 衣服盖覆
  約人行五里 久再以列柱數盃 助弱力 發熱 汗大出爲度, 如無汗再覆2丸(丹心).
【廻瘡錠子】 治疔疽 神效.ː<一名> 廻生錠子(丹心).
  草烏40g 巴豆肉7箇 蟾酥 粳米大7粒 麝香一字  爲末麪糊和作錠子 先鍼瘡頭至痛繭形 用此錠紝入以膏藥 貼之,
  重者於瘡四圍紝之2~3日,疔根自拔出(精義)
【保生錠子】治疔瘡  見上 疔疽治法條
  蟾酥12g 雄黃8g, 爲末 用靑桑皮生者80g 同搗 如泥24g重 捻作錠子 朱砂爲衣 陰乾以冷 葱湯磨服28g
 
  癰疽雜證
○ 有癰疽煩渴 有癰疽嘔逆 有癰疽痰盛 有癰疽寒熱 有癰疽作痛 有癰疽泄瀉.
  癰疽煩渴
○ 熱毒方盛 或發大渴 此乃毒氣攻心, 榮舌乾煩渴 但用 補心氣藥 內補卽止(涓子).
○ 癰疽發渴 乃氣血虛 八物湯方見虛勞加黃芪 麥門冬 山茱萸 五味子(回春).
○ 加減八味元 治癰疽渴疾 首尾通用最佳. 老人尤宜(得效).
○ 淸膻竹葉湯 竹葉黃芪湯 人蔘黃芪湯 黃芪六一湯 金銀花散 五味子湯 忍冬丸 忍冬湯二方見下 選用(諸方).  
  癰疽嘔逆
○ 未潰時嘔者 當作毒氣上攻治之 潰後 當作陰虛補之. 若年老人 潰後嘔不能食 宜參苓白朮膏方見內傷補之, <河間>謂“瘡瘍嘔者 濕氣侵于胃也” 宜倍白朮(丹心).
○ 癰疽 及疔瘡 惡瘡 毒氣攻心則多嘔逆 宜乳粉托裏散 生薑甘桔湯.
○ 食不能下 服藥而嘔 六君子湯 加木香 縮砂(回春).
○ 或用 獨參湯 卽愈(丹心).
  癰疽痰盛
○ 癰疽生痰 有二, 一者 胃寒, 二者 鬱熱, 俱宜二陳湯 或榮衛返魂湯加南星 半夏(入門).
○ 痰盛喘急 六君子湯 加薑棗煎服 或補中益氣湯 加麥門冬 五味子 桑白皮煎服(回春).
  癰疽寒熱
○ 癰疽 未愈之間 先嘔痰而寒熱 汗出而止 或連日 或間日, 宜服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得效).
○ 癰疽虛證 寒戰, 明乳香硏細20g 每4g 熟水調下. 戰發於肝 乳香着加而溫之 寒戰隨止(直指).
  癰疽作痛
○ 癰疽 不可不痛 亦不可大痛 未潰前痛 爲熱毒 便秘者 內踈黃連湯方見上, 膿脹痛者 鍼之. 已潰膿出而反痛者 虛也(入門).
○癰疽 寒熱虛實 皆能爲痛 若熱毒之痛 以寒凉之劑 折其熱,若寒邪之痛 以溫熱之劑 熨其寒. 虛而痛者 補之, 實而痛者 瀉之(精義).
○ 膿潰之後 反痛者虛也 宜補之, 穢氣所濁者 宜和解之, 風冷所逼者 宜溫散之.
補者 當歸 黃芪之類, 和解者 乳香 芍藥之類, 溫散者 防風 桂枝之類(綱目).
○ 膿血 旣泄 腫痛尤甚 人蔘黃芪湯 或十全大補湯 加麥門冬 五味子(回春).
○ 止痛 當歸湯 二仙散 香靈散 先用. 
  癰疽泄瀉
○癰疽 泄瀉 宜乳粉托裏散 以木香 白茯苓煎湯調下,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佐之(直指).
○腹痛 泄瀉 咳逆 昏憒,急用托裏溫中湯 或用肉君子湯 加炮附子(回春).
【八物湯】(易老)<一名>【八珍湯】(回春). 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水煎服,不拘時服(易老).ː癰疽發渴 加黃芪 麥門冬 山茱萸 五味子
【十全大補湯】(海藏) 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排膿生肌法 已出(編者).
  八物湯加黃芪 肉桂各4g.(黃芪建中湯合八物湯)
 ∴ 癰疽 作痛, 膿血旣泄 腫痛, 加麥門冬 五味子(回春).
【加減八味元】專補腎水, 兼補命門火.
  熟地黃75g 山藥微炒 山茱萸各37.5g 澤瀉酒蒸 牧丹皮 白茯苓各30g 五味子略炒56.5g 肉桂18.75g.
  爲末蜜丸梧子大,五更初未言語時,塩湯,或溫酒下五七十丸.
  又晩間空腹再服.或以此材,細剉煎服.名曰加減八味湯. 腎癰 轉載
【淸膻竹葉湯】
治癰疽煩渴
竹葉 升麻 黃芪蜜灸 瓜蔞根 麥門冬各4g 生地黃 黃芩 赤芍藥 人蔘 知母 白茯苓 甘草灸各3g
爲剉作一貼 入棗二枚 水煎服(精義).
【竹葉黃芪湯】
治癰疽惡瘡 發渴
竹葉 生地黃各6g 黃芪 麥門冬 當歸 川芎 黃芩 赤芍藥 人蔘 半夏 石膏甘草各3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人蔘黃芪湯】
治癰疽潰後 少食不眠 煩熱
黃芪蜜灸 人蔘 白朮各4g 升麻3g 陳皮 蒼朮 麥門冬 當歸 神曲 甘草各2g 黃栢1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黃芪六一湯】
治癰疽煩渴
黃芪蜜灸240g 甘草灸40g,
爲剉 每12g 入薑三棗二 煎服, 此藥 大治渴疾 常服可免 癰疽之患(得效).
ː<一方> 黃芪半生用, 半塩水潤蒸3次 粉草40g半生半灸, 爲末 每7.5g 白湯 點服(精要).
【金銀花散】
治癰疽煩渴
金銀花160g 甘草炒40g 爲粗末 分3貼 酒水相半煎服(衛生). 
【五味子湯】
癰疽 口燥 舌乾, 此腎水竭也,此藥治之
五味子 黃芪生 人蔘 麥門冬 甘草各4g, 爲作一貼 水煎 日服3~5次(精要).
【參苓白朮散】治內傷,脾胃虛弱,飮食不進,或吐瀉,凡大病後調助脾胃此藥極妙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灸各12g 薏苡仁 蓮肉 桔梗 白扁豆 縮砂各6g.
爲末,每8g棗湯點服.ː剉取40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亦可(入門)
【參苓白朮丸】治病後 元氣虛弱, 此藥養元氣, 補脾胃, 進美飮食, 淸火化痰 解鬱
白朮土炒100g 蓮肉 桔梗 薏苡仁各80g 人蔘 白茯苓 山藥炒 陳皮 半夏製 白扁豆 黃連(二味並薑汁炒) 當歸 香附子 遠志 甘草各40g 縮砂 石菖蒲各2g. 爲末 薑棗煎湯, 打神麴末40g 煮糊和丸 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乳粉托裏散】
治癰疽 惡瘡 毒氣攻心 迷悶嘔吐 喉舌生瘡 名曰心氣絶 初期宜服此藥 最能返出毒氣 不致內陷.
菉豆粉16g 乳香4g 爲末每8g 甘草湯調 時時呷下,一方新水調服(入門).
ː<一名> 【內托散】,<一名> 【護心散】,<一名> 【內托香粉散】(綱目).
ː<一方> 癰疽 疔瘡 惡瘡, 須服此 預防毒氣攻心
菉豆粉160g 乳香40g 朱砂12g,爲末 每8g 甘草湯 調下,名曰 乳香護心散(丹心).
【生薑甘桔湯】
治癰疽 毒氣上衝 咽膈窒塞 嘔吐不已
桔梗40g 甘草生 生薑各20g, 爲剉作 井水煎服(直指).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 或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四君子湯】治 一切氣病 基本方.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5g 生薑3片大棗2枚.
【六君子湯】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蔘各4g 甘草灸2g.剉作一貼,薑三片棗二枚,煎服(正傳). ː<一方>六味各4g等分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
治癰疽 寒熱往來 或挾風邪 或內氣虛餒(뇌 : 주릴).
蒼朮 橘紅 半夏麴 藿香 厚朴各5g 甘草灸4g 白茯苓 川芎各3g 木香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 棗二 水煎服(直指).
【二仙散】
治癰疽疼痛 不可忍
白芷(未潰40g, 已潰20g) 貝母(未潰用20g, 已潰40g),
爲剉 每28g 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服(醫鑒).
【止痛當歸湯】
治癰疽穿潰疼痛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官桂 甘草各4g
爲粗末 水煎服 日二(精義).
【香靈散】
治癰疽腹痛
辣桂10g 木香 白芍藥 五靈脂各5g,
爲粗末 每12g 入薑棗煎服(直指). 
【托裏溫中湯】
治癰疽 陽氣下陷 腹痛泄瀉 咳逆 昏憒.
附子炮8g 乾薑 羗活各5g 甘草灸4g 益智 丁香 沈香 木香 茴香 陳皮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內踈黃連湯】治癰疽 脈洪(一作沈)實 發熱煩躁 藏府秘澁 當先通利 宜用此
大黃8g 連翹 赤芍藥各6g 黃連 黃芩 梔子 檳榔各4g 木香 薄荷 桔梗 甘草各2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通利爲度(丹心). 大法五發條 轉載
【補中益氣湯】 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內傷虛證一切.
 ː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加川芎 防風 柴胡荊芥 紫蘇葉 薄荷.夏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秋加羗活 防風 荊     芥 冬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ː一方 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    心養血(醫鑑)
ː夫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以益皮毛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以補之心火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胃中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 除濕熱 煩熱之聖藥也. 白朮 苦甘溫 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 甘溫之氣味 上升能補 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陰陽之氣 故凡治脾胃藥 多以  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癰疽通治藥553~554  ∴ 重複된 것이지만  綜合 整理의 意味로 全文을 收錄(編者).
○ 千金漏蘆湯 五香連翹湯 仙方活命飮 升陽益胃散 千金內消散 仙傳化毒湯 榮衛返魂湯
  紫金錠 賽命丹 淵然眞人奪命丹 飛龍奪命丹 忍冬丸 忍冬酒 忍冬湯 皆可選用(諸方).
【千金漏蘆湯】治癰疽發背 熱毒惡腫
大黃8g 漏蘆 連翹 麻黃 升麻 赤芍藥 黃芩 枳殼 白蘞 白芨 甘草各3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通利爲度(回春).
【五香連翹湯】治癰疽 瘡癤 瘰癧 結核 一切毒腫
大黃4g 連翹 射干 獨活 升麻 桑寄生 沈香 藿香 木香 丁香 甘草各3g 麝香1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利爲度(丹心).
【仙方活命飮】治一切癰疽毒腫 未成者內消,已成者卽潰排膿 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大黃20g 金銀花12g 當歸尾 皂角刺 陳皮各6g 乳香 貝母 天花粉 白芷 赤芍藥 甘草節各4g 防風3g 沒藥2g 穿山甲三片所另硏 爲剉作一貼 用好酒入瓦罐封口煎熟 隨瘡上下飮之. 服後再飮酒2~3盃, 側臥而睡, 忌酸物 鐵器  :  如在背 皂角刺爲君, 在腹 白芷爲君,在四肢 金銀花爲君(入門).
【升陽益胃散】治腦疽 背癰 一切惡瘡 能內托
連翹8g 羗活 藁本 黃芪灸 甘草各6g 知母 生地黃 黃芩 桔梗 生甘草各4g 澤瀉3g 獨活 防風 黃連 黃栢 人參 陳皮 當歸梢 蘇木酒 防己各2g 爲剉作二貼 每一貼 水二盞 浸半日 煎至一盞 滴酒 數十點 去滓 臨臥溫服,忌飮水.三日內服之立消 作膿者立潰 此方 陽藥七分 陰藥三分,勝 十宣散.
ː<一名>【復煎散】或加乳香 沒藥各4g 尤妙(東垣). ː此方與 黃連消毒散 畧同(東垣).
【千金內消散】治癰疽及腸癰 肚癰 便毒初起 卽消,已腫卽潰 血從大便中出
大黃12g 金銀花8g 當歸尾酒洗6g 赤芍藥 白芷 木鱉子去殼 沒藥 乳香 皂角刺 白殭蠶 瓜蔞仁 天花 粉各4g 甘草節2g 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 爲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醫鑒).ː此方 與<仙方活命飮> 畧同(醫鑒).
【仙傳化毒湯】554 治癰疽 發背 乳癰 一切無名腫毒 未成立消 已成立潰
金銀花 天花粉各5g 防風 黃芩 甘草節 白芍藥 赤茯苓 貝母 連翹 白芷各4g 半夏3g 乳香 沒藥各2g,
爲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服(回春).
【榮衛返魂湯】治一切痰飮爲患專治 痰腫又治癰疽 發背 流注腫毒
赤芍藥 木通 白芷 何首烏  枳殼茴香 烏藥 當歸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酒水各半煎服(醫林).
 ː<一名>【追風通氣散】,<一名> 【通順散】, <又名> 【何首烏散】.
此方宜 與十宣散相間 用之 並加忍冬藤(入門).
凡氣血逆於肉理 令壅結爲癰疽,此藥大能順氣勻血 自然榮衛通順 不生變證 尤合內疽(入門).
ː虛加附子,實加大黃,痰盛加南星 半夏,腫毒堅硬不穿加川芎 麻黃 葱白 全蝎 穿山甲, 流注 加獨活. 流注者 氣血凝滯 加獨活 則可以動一身血脈 血脈旣動 豈不有流注乎(入門).
此藥治流注 癰疽 發背至於救 壞病活死肌弭 丸於未萌之前拔根 於旣愈之後 大能順氣勻血 盖氣陽也 血陰也,只調陽不和陰則氣耗而凝肌 必不活,如五香連翹之類 是也, 只和陰不調陽則血旺而氣弱病必再作如內補十宣之類 是也. 此藥兼之 眞神仙妙劑也(醫林).
【紫金錠】<一名> 【萬病解毒丹】. 治癰疽 發背 諸腫 諸瘤 疔瘡 惡瘡 一切腫毒(方見解毒)
每取半錠 淡酒化下, 重者一錠, 外以凉水 調塗患處 一日數次 卽效. 惟已潰 出膿血者 忌服
【紫金錠】(<一名>【太乙紫金丹】,【萬病解毒丹】) 治蠱毒,挑生毒 狐狸鼠莽惡菌, 河豚死牛馬肉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金石草木鳥獸百虫一切諸毒.* 解毒門 轉載 餘他方 要參照 : 編者
蚊蛤(五倍子)去虫土112.5g 山慈孤去皮焙75g 紅芽大戟洗焙56.25g 續隨子去皮油37.5g 麝香11.25g
爲末糯米粥和勻搗千餘杵每一料分作40錠,每服半錠,重者一錠並用薄荷湯化下
ː在淨室焚香齊戒勿令婦人孝服人雞犬見之
ː自縊落水 鬼迷驚死心頭溫者並冷水磨灌卽醒,蛇犬諸惡虫傷,以酒化服,水磨塗傷處(入門)
【賽命丹】治癰疽 發背 疔瘡 乳癰 魚口便毒 一切無名腫毒
賽飛龍奪命丹 蟾酥 朱砂 雄黃 膽礬 血竭 乳香 沒藥各12g 蜈蚣 麝香各2g 細辛 全蝎 蟬退 穿山   甲 白殭蠶 猪牙皂角各24g 白礬(以信石少許同枯去信石) 片腦各2g 爲末 端午日 以酒糊和丸 菉豆大 每3丸 以葱酒一小鍾 呑下, 被盖出汗 或吐或不寒 再服 白粥調理(入門).
【淵然眞人奪命丹】專治一切發背 陰疽 丁瘡 惡瘡 無名腫毒 服之,便起發有頭不痛者服之 立愈 此乃惡證藥中 至寶也, ː<一名> 【飛龍奪命丹】(醫鑒).
雄黃12g 蟾穌(乾則酒化) 乳香 沒藥 銅綠各8g 血竭 膽礬 寒水石各4g 輕粉 麝香 龍腦各2g 蝸牛21箇連殼用 蜈蚣一條酒灸, 爲末 蝸牛硏作泥和丸 菉豆大, 若丸不就 以酒煮麪糊和 爲丸 朱砂末8g 爲衣,每服只2丸, 先以葱白三寸,病人嚼爛吐在手心,男左女右 將藥丸在葱內 以熱酒二四盞 送下 衣服盖覆 約人行五里 久再以列柱數盃 助弱力 發熱 汗大出爲度, 如無汗再覆2丸(丹心).
【飛龍奪命丹】治疔瘡及惡瘡
朱砂12g 砒霜6g 䃃砂 硼砂 乳香 沒藥 黃丹 血竭各8g 麝香5g 南星 半夏各4g 斑猫12箇去足翅     巴豆12箇去皮油 爲末蟾酥汁和丸 紅豆大2g內取一分 加入斑猫4箇 然後 捻成錠子如小麥大 先用鍼刺錠心下錠子 用飯粘紙封口 用前4分內一丸, 噙在舌上 凉水送下(丹心).
【忍冬丸】
通治一切癰疽 諸瘡 消渴 後發疽 尤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 根 莖 花 葉,皆可用,
爲入甘草少許 搗爲細末 以所浸酒 打麪糊和丸 梧子大,每服100丸 酒飮任下(精要).
【忍冬酒】
治一切癰疽 惡瘡 背癰 乳癰 不問發在何處 初發便當服此 百發百中
忍冬藤生取一把 以葉入砂盆 硏爛入酒少許 調和塗付 四圍中心 留一口, 又取200g搥碎 甘草生40g
剉入 砂甁內 水二椀 文武火 煎至一椀 入好酒一大椀 煎數三沸 分三服,田父野老 最宜服此(丹心).
【忍冬湯】
治一切癰疽 內發 外發 乳癰 腸癰 常服 托裏消毒
或黃芪 當歸各80g 尤妙方 與上忍冬酒(忍冬藤生取一把) 方同(入門).

  癰疽鍼法554
○ 鈹鍼者 末如劍鋒 以取大膿(靈樞 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 夫癰氣之息者 宜以鍼開除去之.註云 息與瘜同,死肉也(內經 病能論篇 第四十六).
○ 癰疽成膿 以馬啣鐵 作鐵形如韭葉 兩面皆利 可以橫直開裂 以取膿血(精要).
○ 癰疽如椒眼數十粒 或如蜂窩連房而膿出 痛不除 宜以鈹鍼 橫直裂之則毒血挾膿出而愈(綱目).
○ 癰疽作膿 若不鍼烙 毒氣無從而解 膿瘀無從而泄 過時不鍼烙 反攻其內 欲望其生 豈可得乎.
癤皮薄 惟用鍼以決其膿血 不可烙也(精義).
○ 凡近筋脈 骨折處 不得亂行鍼烙.
○ 癰疽皮厚口小膿水出不快者 宜用鍼烙(精義).
○ 大抵 用鍼 只欲引膿如出 鍼刺無膿 是氣伏也, 不可用鍼烙(涓子).
  蜞鍼法
癰癤初發漸大 以濕紙一片 搭瘡上 其一點先乾處 卽是正頂 先以水洗 去人皮醎 取大筆管一箇 安於正頂上 却用大水蛭一條 安其中 類以冷水灌之,蛭當吮其正穴膿血 皮皺肉白 是毒散無不差如毒 大蛭小須用3~4條 方見效.若吮着正穴 蛭必死 用水救活 累試奇效,如血不止 以藕節上泥塗之(得效).
○ 蜞鍼<一法> 可施於輕小證候, 若癤疽大毒 積在藏府 徒竭其血於外 無益也(丹心).
  癰疽烙法554
○ 或問烙法何如 曰 膿或汪洋欲出奈何? 皮厚肉深 難穴者 不用烙 以開竅脈 膿何由出.
○ 膿本肉腐所成 皆挾毒熱之氣 若久留肉腠間則 毒氣浸淫好肉 亦化爲膿腐 此所以烙法有功乎潰瘍也(涓子).
○ 癰疽成膿 宜烙可用銀萞 大二分 長六寸,火上燒令赤 急手熨烙 毒上得膿爲效(精要).
○ 近代良醫 只以金銀鐵鋌 其樣如鍼者 以木炭熱火 猛燒通赤 蘸油烙之尤妙,
隨鍼烙 出膿者順也,如膿不出,實者撚髮爲維,虛者 以紙爲維.於維上蘸藥 維入鍼孔 引出膿毒,如腫不退疼不除,急服排膿托裏湯藥 以助其勢.
○ 膿色黃白卽好 若赤黑色 防後有鮮血出(精要).
  
  癰疽灸法554~555
○ 凡癰疽之後 或因內有積熱 或因外寒鬱內熱,若於生發之處 艾灸以散其毒 治之于早 可以移深爲淺改 重爲輕. 諸項灸法 皆好 惟騎竹馬灸法 尤爲切要 此消患於未形之策(丹心).
癰疽已覺 微漫腫硬 皮不變色 脈沈不痛者 當外灸之 引邪氣出而方止. 經曰陷下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 當急灸之, 是邪氣深陷也 淺者不可灸 當鍼之(保命).
○ 癰疽 初覺腫痛 先以濕紙覆其上 視之先乾處 是頭也. 大蒜切片 安頭上 以火艾炷灸之3壯 卽搜一蒜. 痛者灸之 不痛,不痛者 灸至痛乃止. 大槪 以100壯爲準 最要 早覺早灸爲上,
如有頭則不必紙覆也(三因).
○ 若十數頭 作一處生者 卽用大蒜硏成膏 作薄餠 鋪頭上 聚艾于餠上灸之(三因).
○ 初發小點1~2日 急以蒜片 貼其中心 以小艾炷灸5壯而止(直指).
○ 始發1~2日 十灸十活, 3~4日 6~7活, 5~6日 3~4活(綱目).
○ 555灸法所以暢達 拔引鬱毒 此從治之意也. 譬如盜入人家 必開門逐之 使出, 萬一 門不開 無從而出 必傷主乃已(綱目).
○ 頭爲諸陽之會,若有發 宜灸艾炷,宜小壯數 宜少3~5壯而已,腹背則多灸爲妙(精要).
○ 多灸則內服 乳粉托裏散, 防火氣入心(丹心).
○ 有善治 癰疽者 皆於瘡上灸至200~300壯 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 小則人不畏灸 灸多則作效必矣(資生).
○ 隔蒜灸法 豆豉餠灸法 附子灸法 硫黃灸法 土餠灸法,並治癰疽惡瘡 腫毒.
 ※艾灸治驗555
 一人發背 衣料逾月 勢益甚,有張生者 敎以艾火灸 其上至150壯 知痛乃止,明日鑷去黑痂膿盡潰肉理皆紅 不復痛 乃以膏藥貼之 日一易 易時剪去黑爛 月餘內平復(本事).
 ※灸石癰法
 堅硬不潰 名曰 石癰,當上灸100壯 石者當碎出(資生).
 ※灸發頤法
 此瘡最險 頭面腫大 牙齒亦脫 解開頭髮 尋頂螺中灸21壯 如不達 灸至49壯而止(直指).
 ※灸疔疽法
 大蒜爛搗成膏 塗瘡四圍 留瘡頂 以艾炷灸之,以爆爲度 不爆難愈,灸100壯無不愈(正傳).
 ※灸便毒法
 用細草 隨患人左右手 量中指 自手掌盡處 橫紋量起 通三節至指盡則住 不量爪甲切斷 却將此草於手腕橫紋量 起引草 向臂 當中草盡處 卽是穴,艾炷如麥大灸2~3壯 腫散痛止卽安(得效).
  諸藥灸法782  * 鍼灸門 轉載(編者).
※豉餠灸法  :  治疽瘡不起發.
 取豆豉 和塩葱爛搗捏作餠子 厚薄如折12g 以來安瘡頭上 灸之. 若覺太熱卽擡起, 又安其上. 若餠子乾 更換新者 灸之. 若膿已成 愼不可灸(精義).
※硫黃灸法  :  治諸瘡 久不差 變成瘻.
 取硫黃一塊 可瘡口大小按之 別取少許硫黃 於火上燒用釵尖 挑起點硫黃
令着三五遍 取膿水去差爲度(精義).
※隔蒜灸法  :  治癰疽 腫毒 大痛 或不痛 麻木
 先以濕紙覆其上 候先乾處爲瘡以獨頭 蒜切片三分厚 安瘡頭 艾炷灸之. 每五炷 換蒜片如瘡大 有十餘頭作一處生者 以蒜擣爛攤患處 鋪艾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此拔引鬱毒之法 的有廻生之功.若瘡色白不起 發不作膿 不問日期 最宜多灸(入門).
※桑枝灸法  :  治發背不起發不腐
桑枝燃着吹息 火焰以火頭灸患處 日三五次 片時取瘀肉腐動爲度, 若腐肉已去 新肉生遲 宜灸四圍
如陰瘡 膁瘡 瘰癧流注久不愈者 尤宜灸之(入門).
※附子灸法  :  治腦瘻 諸癰腫堅牢削
附子 令如碁子後 正着腫上 以小唾濕附子艾灸 附子令熱 徹附子欲乾輒更之氣入腫中 無不愈(資生).
※黃土灸法  :  凡發背率多於背 兩胛間 炒如粟米大 或痛或痒 人皆慢忽不爲治 不過十日遂至於死,
急取淨黃土和水爲泥 捻作餠子 厚二分 濶一寸半 貼瘡上以大艾炷安餠上灸之 一炷一易餠子. 若속미大時灸七餠卽差如錢虛大 可日夜不住灸之 以差爲度(資生).
 ※雞足鍼法  :  靈樞云“病重者雞足取之”, 其法 正入一鍼 左右斜入二鍼 如雞之足 有三爪也(綱目).
 ※騎竹馬灸法 
 專注癰疽 發背 腫毒 瘡瘍 瘰癧 癘風 諸風一切無名腫毒灸之. 踈瀉心火, 先從男左女右 臂腕中橫文 起用薄篾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 切斷 却令病人 脫去上下衣裳 以大竹杠一條 ?定兩人 徐徐杠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傍 更以兩人扶定 勿令動搖不穩 却以前量竹篾貼定 竹杠竪起從尾骶骨貼脊量至篾盡處 以墨點記(不是灸穴) 却比病人同身寸 篾二寸 平摺 放前點量墨上 自中指 量兩傍各開一寸 方是灸穴, 可灸三七壯 極效(入門).  * 鍼灸篇 轉載 (編者).
 
  調理及禁忌法555
○ 癰疽患時 將理法.
 避風邪, 少睡臥, 勿驚憂, 勿嗔怒, 徐行動, 省言語, 戒閨房, 絶思慮, 防觸穢, 聽好事, 瘡頻洗, 藥常助, 盥漱聞香, 二便順序, 擇飮食護, 妄用惡草 愈滋其毒, 不忌飮食 反害其瘡(直指).
○ 惡肉去盡 瘡口收歛 欲平之際,尙忌起立行步 揖待賓客 酒肉宴會 嗔怒 沐浴 房勞等事 直待瘡痂平復, 精神如故 氣力完全 方無所忌 百日內 愼勿觸犯(精義).
○ 癰疽 最宜節愼飮食 其熱毒方盛 或發大渴 多飮冷水 及水漿之類,此乃毒氣攻心 令口乾煩渴 端以心氣藥 內補藏府 卽止矣(丹心).
○ 凡癰疽 勿食,羊 雞 牛 鵝 魚 麪 煎 煿 灸炒 法酒等味, 犯之 必發熱.
盖厚味 能引起宿火之熱 此誠,富貴蒙養口腹者 昭儀謹守. 若冬寒與虛老人 寧無權法乎 略加滋味 以補胃氣 庶易收歛(丹心).
○ 膿潰之後 氣血虛弱則可食 羊肉 鵪鶉(암순 : 메추리) 蔓菁 蘿葍 薑醬 苽薺稀粥軟飯,若肌肉漸生 思想滋味 則宜食 白熟酥餠 虀粥羹湯 熟軟溫和 勿令大飽(精義).
○ 諸痛痒瘡瘍 皆屬於心 如茯苓 茯神 遠志 益智 石菖蒲等輩 須當佐助於其間 抑使病人不得 憂恐 嗔怒 勞精疲身 有觸於心 尤關利害(直指).
○ 背疽之人難於隱,凡用菉豆10餘斗 作一袋 隱伏則 自然心凉身安(精要).
○ 瘡瘍 面赤 雖伏火熱 禁不得攻裏 宜發表以去之.
○ 瘡瘍 鬱冒 俗呼昏迷, 愼不可下, 汗之則愈(東垣).

  單方555~556
朱砂 雄黃  :  古之瘍醫 以五毒攻瘍中物也(本草).
  ː朱砂 牛黃 膽礬 白礬 磁石,置瓦盒中火煆 3日夜 其烟上着盖中 以鷄羽掃取之,
  以注惡瘡則惡肉附骨, 膿血卽潰出而愈, 此五毒也(入門).
伏龍肝  :  諸癰疽 發背,一切腫毒,以雞子黃 煆塗之,或醋調 或大蒜同硏貼之 並佳(本草).
煉石  :  諸惡腫及發背 取石子火燒赤醋淬 十餘度 取屑爲末 醋調塗之卽愈,此造磨磑 尋常石也(本草).
甘菊  :  治癰毒及疔毒 垂死,菊葉搗取 飮一升 神驗.
  ː又取莖葉 塗付疔上 亦效,名曰陶氵替膏(醫鑒).
野菊花  :  治疔瘡,野菊花 菉豆爲末 酒調飮醉睡覺 痛定熱除(入門).
生地黃  :  治一切癰腫.地黃搗爲泥攤布上 糝木香末於中 再攤地黃泥 貼腫上三度差(本草).
茺蔚莖葉  :  療疔瘡 乳癰及毒腫,搗取汁飮之 滓外付(本草).
白鳳仙花  :  治癰疽發背,取花連根葉,搗爛 先以米醋洗患處後付藥 一日一換 如神(回春).
薜荔  :  治背癰,取葉 爛硏取汁 和蜜飮數升 以滓付瘡上.一方 細硏和酒絞取汁 煎數沸服之(本草).
黃芪  :  治癰疽久敗瘡 排膿止痛 濃煎服之 內托陰證瘡瘍 必用之藥也(東垣).
忍冬藤  :  治一切癰疽腫毒 花莖與葉 生搗煖酒調服(直指).
蒼耳  :  主疔瘡, 取莖葉 燒存性 醋調 塗疔上 當出根加雄黃尤妙.
  ː又方 蒼耳一握 生薑150g 搗取汁 入酒和服, 治疔毒入心 嘔逆者效(入門).
白芷  :  治發背 乳癰,能止痛, 生肌蝕膿.ː敗膿不去 加白芷卽去(丹心).
茅鍼  :  癰毒惡瘡 不作頭, 酒煎茅鍼取汁 服一鍼一孔,二鍼二孔,必穿穴(本草).
大黃  :  治癰疽熱毒,大黃酒洗 剉8g, 甘草4g煎服, 脈實膏粱之人宜服(綱目).
茨菰  :  取根莖, 搗付腫毒癰上卽消 水煎服 亦效(俗方).
槐花  :  治百種瘡毒,槐花150g炒香入酒二椀 煎2~3沸 去滓盡服 卽消(入門).
黃桑葉  :  癰疽瘡口成大屈不歛,經霜黃桑葉 爲末頻糝此中 或煎湯 洗之(本草).
乳香  :  止痛 長肉 令諸瘡內消
  ː凡血滯則氣壅經絡 滿急而作痛腫,乳香能破宿血 消腫 止痛.爲瘡家奇藥也(入門).
皂角刺  :  治癰疽 能鑽引之痛處 亦能宣毒 燒存性 爲末 薄酒調下4g(綱目).
槲木皮  :  煎湯洗 諸敗爛瘡及乳癰諸瘡 最佳(本草).
生龜  :  刺取血 塗癰疽腫毒 卽消 神驗(俗方).
蜘蛛  :  治懸癰, 取大者一箇 硏爛調服, 隨病左右側臥良(醫林).
脂麻油  :  治癰疽發背毒瘡, 初作便服 使毒氣不內攻 麻油煎10濾沸, 後冷600g 好酒二椀和勻
  分5次 溫服 一日夜服盡, 此神仙截法(直指).
  ː亦解陰證 沈毒(直指).
雄雀屎  :  <一名> 白丁香, 治癰腫 已有膿未潰出,以醋調雀屎 如小豆大 付之 卽穿出膿(本草).
甛瓜子  :  主腹內結聚 破潰膿血 最爲腸胃 腹內癰要藥, 爲末 酒下8~12g(本草).
蜀葵花  :  諸癰 瘡腫 痛不可忍,葵花根 爛搗 貼之 立效.黃蜀葵花葉 入塩硏爛 付之亦效(綱目).
葫  :  小蒜也.治癰毒 瘡腫 叫呼不得臥,取毒頭蒜 細搗麻油調和 厚付瘡上,乾則易 神效(本草).
人口中唾  :  凡 癰癤微有紅頭隱疼者 急用不語津唾頻頻塗之 自消,飮酒了不可用(綱目).
猪懸蹄  :  治癰疽潰爛,取猪蹄濃煎 取淸 浸洗妙(直指).
商陸  :  熨除癰腫 付惡瘡.
  ː一切 熱毒腫,商陸根和少塩搗付 日一易效(本草).
苧根  :  癰疽發背 未成膿者,苧根葉 熟搗 付上 日數易 腫消卽差(本草). 
醋  :  消癰腫,歌曰“發背疔瘡識者稀 醋磨京墨遶四圍 生薑猪膽同塗上 天命恰似鬼神移”(種杏).
赤小豆  :  消熱毒癰腫, 作末雞子淸 調塗之卽此,亦治 一切腫毒作痛.
芙蓉  :  治發背瘡癤 諸般腫毒 及杖瘡, 芙蓉花及葉並晒乾 爲末 醋調 付瘡 雞白淸調 白蓮尤佳(丹心).
荊芥  :  搗爛和醋 付疔腫甚效,又水煎 取濃汁服之 亦可(本草).
人屎  :  癰疽 發背欲死,取野人乾屎 燒存性 醋和如泥 付腫上 乾則易 甚良.
  又治疔腫 封其上 一日根爛(本草).
朱砂 雄黃  :  古之瘍醫 以五毒攻瘍中物也(本草).
  ː朱砂 牛黃 膽礬 白礬 磁石,置瓦盒中火煆 3日夜 其烟上着盖中 以鷄羽掃取之,
  以注惡瘡則惡肉附骨, 膿血卽潰出而愈, 此五毒也(入門).
伏龍肝  :  諸癰疽 發背,一切腫毒,以雞子黃 煆塗之,或醋調 或大蒜同硏貼之 並佳(本草).
煉石  :  諸惡腫及發背 取石子火燒赤醋淬 十餘度 取屑爲末 醋調塗之卽愈,此造磨磑 尋常石也(本草).
甘菊  :  治癰毒及疔毒 垂死,菊葉搗取 飮一升 神驗.
  ː又取莖葉 塗付疔上 亦效,名曰陶氵替膏(醫鑒).
野菊花  :  治疔瘡,野菊花 菉豆爲末 酒調飮醉睡覺 痛定熱除(入門).
生地黃  :  治一切癰腫.地黃搗爲泥攤布上 糝木香末於中 再攤地黃泥 貼腫上三度差(本草).
茺蔚莖葉  :  療疔瘡 乳癰及毒腫,搗取汁飮之 滓外付(本草).
白鳳仙花  :  治癰疽發背,取花連根葉,搗爛 先以米醋洗患處後付藥 一日一換 如神(回春).
薜荔  :  治背癰,取葉 爛硏取汁 和蜜飮數升 以滓付瘡上.一方 細硏和酒絞取汁 煎數沸服之(本草).
黃芪  :  治癰疽久敗瘡 排膿止痛 濃煎服之 內托陰證瘡瘍 必用之藥也(東垣).
忍冬藤  :  治一切癰疽腫毒 花莖與葉 生搗煖酒調服(直指).
蒼耳  :  主疔瘡, 取莖葉 燒存性 醋調 塗疔上 當出根加雄黃尤妙.
  ː又方 蒼耳一握 生薑150g 搗取汁 入酒和服, 治疔毒入心 嘔逆者效(入門).
白芷  :  治發背 乳癰,能止痛, 生肌蝕膿.ː敗膿不去 加白芷卽去(丹心).
茅鍼  :  癰毒惡瘡 不作頭, 酒煎茅鍼取汁 服一鍼一孔,二鍼二孔,必穿穴(本草).
大黃  :  治癰疽熱毒,大黃酒洗 剉8g, 甘草4g煎服, 脈實膏粱之人宜服(綱目).
茨菰  :  取根莖, 搗付腫毒癰上卽消 水煎服 亦效(俗方).
槐花  :  治百種瘡毒,槐花150g炒香入酒二椀 煎2~3沸 去滓盡服 卽消(入門).
黃桑葉  :  癰疽瘡口成大屈不歛,經霜黃桑葉 爲末頻糝此中 或煎湯 洗之(本草).
乳香  :  止痛 長肉 令諸瘡內消
  ː凡血滯則氣壅經絡 滿急而作痛腫,乳香能破宿血 消腫 止痛.爲瘡家奇藥也(入門).
皂角刺  :  治癰疽 能鑽引之痛處 亦能宣毒 燒存性 爲末 薄酒調下4g(綱目).
槲木皮  :  煎湯洗 諸敗爛瘡及乳癰諸瘡 最佳(本草).
生龜  :  刺取血 塗癰疽腫毒 卽消 神驗(俗方).
蜘蛛  :  治懸癰, 取大者一箇 硏爛調服, 隨病左右側臥良(醫林).
脂麻油  :  治癰疽發背毒瘡, 初作便服 使毒氣不內攻 麻油煎10濾沸, 後冷600g 好酒二椀和勻
  分5次 溫服 一日夜服盡, 此神仙截法(直指).
  ː亦解陰證 沈毒(直指).
雄雀屎  :  <一名> 白丁香, 治癰腫 已有膿未潰出,以醋調雀屎 如小豆大 付之 卽穿出膿(本草).
甛瓜子  :  主腹內結聚 破潰膿血 最爲腸胃 腹內癰要藥, 爲末 酒下8~12g(本草).
蜀葵花  :  諸癰 瘡腫 痛不可忍,葵花根 爛搗 貼之 立效.黃蜀葵花葉 入塩硏爛 付之亦效(綱目).
葫  :  小蒜也.治癰毒 瘡腫 叫呼不得臥,取毒頭蒜 細搗麻油調和 厚付瘡上,乾則易 神效(本草).
人口中唾  :  凡 癰癤微有紅頭隱疼者 急用不語津唾頻頻塗之 自消,飮酒了不可用(綱目).
猪懸蹄  :  治癰疽潰爛,取猪蹄濃煎 取淸 浸洗妙(直指).
商陸  :  熨除癰腫 付惡瘡. ː一切 熱毒腫,商陸根和少塩搗付 日一易效(本草).
苧根  :  癰疽發背 未成膿者,苧根葉 熟搗 付上 日數易 腫消卽差(本草). 
醋  :  消癰腫,歌曰“發背疔瘡識者稀 醋磨京墨遶四圍 生薑猪膽同塗上 天命恰似鬼神移”(種杏).
赤小豆  :  消熱毒癰腫, 作末雞子淸 調塗之卽此,亦治 一切腫毒作痛.
芙蓉  :  治發背瘡癤 諸般腫毒 及杖瘡, 芙蓉花及葉並晒乾 爲末 醋調 付瘡 雞白淸調 白蓮尤佳(丹心).
荊芥  :  搗爛和醋 付疔腫甚效,又水煎 取濃汁服之 亦可(本草).
人屎  :  癰疽 發背欲死,取野人乾屎 燒存性 醋和如泥 付腫上 乾則易 甚良.
  又治疔腫 封其上 一日根爛(本草).

                                        諸瘡
  大風瘡556         
○ 脈風 成爲癩(素問 脈要精微論篇 第十七)
癩者 榮衛熱腐 其氣不淸 故使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素問 風論篇 第四十二).
○ 大風之源 有三種 一種 風水, 二種 傳變, 三種者 自不調攝.
○ 五死者 一曰 皮死 麻木不仁, 二曰 肉死 割切不痛, 三曰 血死 潰爛成膿, 四曰 筋死 手足脫落, 五曰 骨死 鼻粱崩壞 眼斷 唇飜 聲啞,
<又>曰 一風者 肺受病 先落眉毛, 二風者 肝受病 面起紫疱, 三風者 腎受病 脚底先穿, 四風者 脾受病 遍身如癬, 五風者 心受病 先損其目.
○ 或有墳墓居址 風水不吉 或父母 夫妻 家人遆相傳染 或在外不勤 糞坑房室 床鋪衣被 橋上樹下 歇息去處 命値委 死凶星遭 此惡疾 宜服消風散 追風散 磨風元 兼用洗藥 敷藥(脩然子).
○ 大風病 是受得 天地間殺物之風. 古人 謂之癘風者 以其酷烈暴悍 可畏也. 得之者 須分在 557上在下, 在上者 以醉仙散, 取臭涎 惡血於齒縫中出, 在下者 以通天再造散 取惡物虫積 於穀道中出 所出雖有上下之殊 然皆不外乎 陽明一經.
盖陽明者 胃與大腸 無物不受 乃脾肺二藏之府也. 脾主肌肉 而肺主皮毛乃府 及於藏病也(丹心).
○ 服藥下蟲積 後用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 調之, 重者 又與換肌散. 夫上下同得者 甚重 自非醫者 神手   病者 鐵心罕 能免此 若遇此疾 切須戒塩 及一切口味 公私世務 悉宜屛居(丹心).
○ 此疾 雖治得愈 若不絶味斷慾 皆不免再發 而終於不救. <孫眞人>曰 “嘗治400~500人 終無一人 免於死 非眞人不能治 盖無人能守 禁忌耳(丹心).
○ 初起 白屑紫雲 如癜風然 或有遍身白皮脫落 如蛇脫狀(得效).
○ 起白屑者 白花蛇丸, 眉髮落者 三蛇丹, 鼻崩者 換肌散 補氣瀉榮湯, 通用凌霄花散 加味苦參丸 換骨丸 大麻風丸 紫雲風丸 返魂追命再造散 烏蛇苦參元 可選用(諸方).
○ 治癩 以蒼耳葉爲君 更以酒煮 蠡魚代補蛇之 或缺 爲末 糊丸梧子大 茶淸下70~80丸 更入紫萍尤捷 數月而安(丹心).
○ 服藥 瘳後 終身不得食 牛 馬 驢 騾等肉 犯者 復發必死(得效).
【消風散】
∴ 或有墳墓居址 風水不吉 或父母 夫妻 家人遆相傳染 或在外不勤 糞坑 房室 床鋪 宜服 橋上 樹下 歇息去處 命値委 死凶星遭 此惡疾 宜服消風散 追風散 磨風元 兼用洗藥 敷藥(脩然子).
第一日服
白芷 全蝎 人蔘各40g
爲末 每8g 勿食晩飯 次日 空心 溫酒調下 身上微燥爲效(類聚).
【追風散】
∴ 或有墳墓居址 風水不吉 或父母 夫妻 家人遆相傳染 或在外不勤 糞坑 房室 床鋪 宜服 橋上 樹下 歇息去處 命値委 死凶星遭 此惡疾 宜服消風散 追風散 磨風元 兼用洗藥 敷藥(脩然子).
第二日服 瀉血 追虫
錦紋大黃240g 鬱金蟬頭者72g炒 皂角刺60g
爲末 初服20g 或24g 大風油6g 朴硝少許 入內 好溫酒一椀 調化 五更空心服之 直待辰時 又如前調藥一椀 入熟蜜少許 勿令患人知 先以水盥潄淨 然後服藥 必以蜜解口 切不可臥 良久 痛瀉數次 不妨以薄粥補之.
ː此藥 老弱者 難治, 五十以下者 可治. 精壯者 10日內 三服 謂如正月初一日服 消風散 初二日 服追風散 初三日 服磨風丸 如此 周而復始 瘦弱者10日內 一服(類聚).
【磨風元】
∴ 或有墳墓居址 風水不吉 或父母 夫妻 家人遆相傳染 或在外不勤 糞坑 房室 床鋪 宜服 橋上 樹下 歇息去處 命値委 死凶星遭 此惡疾 宜服消風散 追風散 磨風元 兼用洗藥 敷藥(脩然子).
第三日服 日進 二次
當歸 羗活 獨活 川芎 天麻 細辛 防風 荊芥 威靈仙 麻黃 何首烏 蔓荊子 牛蒡子 車前子 皺面草(卽檳榔也) 蒼耳草各40g 以晒乾 爲末 酒麪糊和丸 梧子大 溫酒下50~70丸 日二服 仍用後藥 熏洗糝付(類聚).
※洗藥  :  治滿身瘡爛
地骨皮 荊芥 苦參 細辛各75g 爲剉 以河水煎 用大桶盛浸浴 熏洗通身出血爲效(類聚).
※敷藥  :  治瘡爛遍身
黑狗脊(卽貫衆也) 寒水石 硫黃 白礬枯各80g 蛇床子40g 朴硝20g 爲末 臘猪脂 調付妙(類聚).
※浴法  :  治遍身癩瘡 桃柳桑槐楮五般枝多 水濃煎湯 盛大桶 浸坐 沒頭一日 竢湯如油 安矣
【醉仙散】
治大風癩瘡
胡麻 牛蒡子 枸杞子 蔓荊子各40g同炒 白蒺藜 苦參 瓜蔞根 防風各20g
爲細末 每56.25g 入輕粉7.5g 拌勻 每服3.75g 茶淸調下 晨 午 夕各一服 後5~7日 先於牙縫內出臭黃涎 渾身疼悶如醉 然後利下膿血 惡臭氣 病根乃去矣(丹心).
ː服此藥時 須斷 塩醬醋 諸般魚肉 油膩燒灸之物 只吃 淡粥及煮熟時菜 幷烏蛇 白花蛇淡酒 煮熟食之 以助藥力(丹心).
【通天再造散】
治大風癩瘡
皂角刺黑大者60g 大黃煨40g 白牽牛頭末12g炒12g生 鬱金20g
爲末每7.5g 或12g 早晨 面東好酒調下 當日 利下惡物 或膿或虫(入門).
ː服藥後 泄出虫 視其色如虫 黑色乃是多年 赤色是爲近年, 3~4日後 又進一服 直候無虫 乃止. 後取 防風通聖散 加苦參 天麻 蟬脫煎服 調理 痛斷滋味(丹心).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 或瘡疹黑陷 將死 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 風刺 癮疹 肺風瘡 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 甚爲腹滿 澁痛 煩渴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 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不通 幷解酒傷 熱毒(宣明).
滑石7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ː此方治熱 風 燥三者之總劑也(丹心).  風門轉載
【換肌散】
治大風年深 毛脫鼻塌 深重者 取效如神
烏蛇 白花蛇 地龍各40g 當歸 細辛 白芷 天麻 蔓荊子 威靈仙 荊芥穗 甘菊 苦參 紫蔘 沙參 木賊 不灰木 甘草灸 白蒺藜 天門冬 赤芍藥 赤箭 何首烏 石菖蒲 胡麻 草烏 蒼朮 木鱉子 川芎各24g 以爲末 每18.75g 溫酒調下 酒多爲妙 其中 紫蔘 不灰木 雖無不妨(正傳).
【白花蛇丸】
治癩風 白屑瘡痒 皮膚皺燥
白花蛇一條 當歸80g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防風 荊芥 酒芩 連翹 胡麻子 何首烏 升麻 羗活 桔梗各40g
爲末 將浸蛇酒和水煮 麪糊和 丸梧子大 茶淸 下50~70丸(入門).
【補氣瀉榮湯】
治癩風 先砭瘡上 令惡氣消盡 後服此藥
連翹 升麻各六分 桔梗五分 黃芩 生地黃各四分 黃芪 蘇木 黃連 地龍 全蝎 當歸各三分 白荳蔲 人參各二分 甘草一分半 胡桐淚一分 麝香少許 桃仁三箇爲泥 蝱虫炒 水蛭炒各三箇
爲末 上剉 除胡桐淚 麝香 蝱虫 水蛭另末 外都作一貼 水二盞 酒一盞 煎至一盞 去滓入細末藥 煎至七分 朝飯後 午飯後服之(東垣)∴重量g化 不能(編者)
【凌霄花散】558
治癩風神效
蟬殼 地龍炒 白殭蠶 全蝎炒各7箇 凌霄花20g
爲末 每7.5g 熱酒調下(丹心). 
【加味苦參丸】
治大風瘡
苦參160g 防風 荊芥 蒼耳子 胡麻子 皂角刺各100g 蔓荊子 牛蒡子 枸杞子 何首烏 禹餘粮 蛇床子各30g 白芷16g
爲末 皂角煎膏和 丸梧子大 茶淸下 或酒下 50丸(入門).
【換骨丸】
治癩風
苦參 浮萍各60g 大黃 槐花 白芷 川芎各50g 蒼朮40g 乳香 沒藥 沈香 木香各12g 麝香2g
爲末 以麻黃3kg 煎膏和 丸彈子大 每一丸 溫酒化下. 忌風2~3日(入門).
【大麻風丸】
治大麻風初起 遍身瘡點五色 不知痛痒麻木證
苦參600g 羗活 獨活 白芷 白蘞 白蒺藜 天花粉 何首烏各49g 皂角刺 當歸各100g
爲末 別用皂角600g 剉水煎5日 去滓熬膏 和丸 溫酒下 100丸(入門).
【紫雲風丸】
治癩初起 如紫雲癲風 或發紫血疱瘡
何首烏160g 五加皮 白殭蠶 苦參 當歸身各80g 全蝎60g 惡實 羗活 獨活 白芷 細辛 生地黃 防己 黃連 赤芍藥 蟬退 防風 荊芥 蒼朮各4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溫酒 或米飮 下70丸(入門).
【返魂追命再造散】
治大風癩
皂角刺60g 大黃40g
爲末 每7.5g 冷酒調下 瀉虫出(直指).
ː<一方> 治大風勢重 不可救者 皂角刺0.6~1.2kg 九蒸九暴 硏爲末 食上濃煎 大黃湯 調下3.75g 一旬鬚髮再生 肌膚悅潤 眼明倍常 其效如神(本草).
【烏蛇苦參元】
治癩風及惡癬
苦參900g 烏蛇肉300g 石菖蒲15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茶淸下100丸(集成).
【愈風丹】(入門)
治癩疾深重 治大風 髮脫眉落 遍身麻木 瘡爛
烏蛇 白花蛇 土桃蛇各一條並酒浸3日
取肉 爲末 苦參600g 剉搗 取頭末150g 皂角濃煎汁熬膏 和丸梧子大 以防風通聖散煎水 呑下50丸 日二(入門).  :  <一名> 【三蛇丹】

  白癩瘡558 
○ 癩風 初起白屑剝落,
又一種 每朝瘡上退白皮一升許 如蛇脫 宜服解毒雄黃元 兼服白花蛇丸(得效).
【解毒雄黃元】
治喉閉 口噤 水漿不下危急者
雄黃水飛 鬱金各10g 巴豆14粒去皮油
爲末 醋麪糊和 丸菉豆大 茶淸下 7丸 如口噤 則以醋磨化 搐入鼻中 須臾吐利頑痰 卽醒(局方).
【白花蛇丸】
治癩風 白屑瘡痒 皮膚皺燥
白花蛇一條 當歸80g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防風 荊芥 酒芩 連翹 胡麻子 何首烏 升麻 羗活 桔梗各40g
爲末 將浸蛇酒 和水煮 麪糊和 丸梧子大 茶淸 下50~70丸(入門).
  ※白花蛇酒法  :  治大風癩瘡.
白花蛇一條 先蒸糯米二斗 缸底先安酒麴 次將蛇以絹袋盛之 頓於麴上 然後以糯飯和勻 頓於蛇上 以紙封缸口 候三七日 開取酒 將蛇去皮骨焙乾 爲末 每溫酒一盞 調蛇末一匙 服之. 仍以酒脚 井槽 做  餠食之.
  ※烏蛇釀酒法 亦同(本草).
  ※鍼法
○ 癘風者 素刺其腫上 已刺 以銳鍼 鍼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靈樞). 
○ 病大風 骨節重 鬚眉墮 名曰大風 刺肌肉爲故 汗出百日 刺骨髓汗出百日. 凡二百日 鬚眉生而止鍼(內經).
○ 癩風 以三稜鍼 看肉紫黑處 及委中(穴名) 紫脈出死血 但不可 令出太過 恐損眞氣(正傳).

  天疱瘡558~559 
○ <一名> 楊梅瘡 與癩大同 多由肝脾腎 風濕熱之毒 因男女房室傳染
 :  形如楊梅 焮紅濕爛痒痛者 屬心 多生乳脇
ː形如鼓釘黃豆者 屬脾 多生滿面.
ː形如棉花者 屬肺 多生毛髮
ː形如紫葡萄 按之緊痛者 屬肺腎 多叢生於尻臀 兩陰筋骨之處.
ː形如魚疱內 多白水 按之不緊者 謂之 天疱瘡 乃此類之 輕者(入門).
○ 初起 卽服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 見上 大風瘡一貼 去麻黃 以去內毒再用一貼 去硝黃 發汗以去外毒. 以後用加減通聖散·丸 多服之 此方 爲首尾要藥. 輕者一劑 重者 十貼後 宜服化毒散3日 却用吹藥3日 瘡乾欲落 再服 化毒散 3日後 量用通聖散加減(入門).
○ 失治久則 風毒流入經絡而成頑癬 或氣血虛敗而成漏 或五服水銀 輕粉而風堆腫爛 流膿出汁 病至於此 治之爲難 559亦有 蝕傷眼鼻 腐爛玉莖 拳攣肢體 與癩無異(入門).
○ 初起 宜服消風敗毒散 加減通聖散 加減通聖丸. 從肚皮起者 裏熱發於外 速服防風通聖散.
○ 成頑癬者 宜皂根丸.
○ 成腫塊者 宜仙遺粮丸 西聖復煎丸 消腫遺粮湯.
○ 筋骨痛 宜香鰾湯 通仙五寶丹 仙遺粮湯 換骨散 回生保命丹 茯苓湯.
○ 成漏 宜象牙丸.
○ 通治 宜用活魂丹 水硃丸 六六丸 天疱丸 三黃敗毒散 取輕粉法.
○ 外治 宜洗方 撘方 熏鼻方 吹藥方 照藥方 滅瘢法 禁忌法 鵝掌癬治方.
【加減通聖散】559
治楊梅瘡初起
牛蒡子5g 防風 白鮮皮 赤芍藥 連翹 黃芩各4g 金銀花2g 梔子仁 當歸尾 荊芥 槐花各3g 白殭蠶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加減通聖丸】
治楊梅瘡初起
前方[牛蒡子5g 防風 白鮮皮 赤芍藥 連翹 黃芩各4g 金銀花2g 梔子仁 當歸尾 荊芥 槐花各3g 白殭蠶 甘草各2g]
共300g 再加苦參300g 爲末 酒糊 或蜜和 丸梧子大 酒飮任下 70丸(入門).
【化毒散】
治楊梅瘡重者
生大黃40g(解熱毒) 穿山甲20g(解毒) 白殭蠶12g(去風) 蜈蚣一條(去虫) 當歸尾20g(破血)
爲末 每8g 酒調下 日二服(入門).
【消風敗毒散】
治天疱 楊梅瘡初起
當歸尾 川芎 赤芍藥 升麻 乾葛 黃芩 生地黃各4g 黃連 黃栢 連翹 防風各3g 羗活 金銀花 甘草各2g 蟬殼2箇 初服 加大黃8g 芒硝6g (利下惡物後勿用)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皂根丸】(入門)
治楊梅瘡 成頑癬
當歸80g 黃芪60g 人參 陳艾各40g 麻黃20g 皂角樹根皮16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土茯苓湯下 50丸(入門). 
【仙遺粮丸】
治楊梅瘡後 腫塊成癰
土茯苓600g 防風 木通 薏苡仁 防己 白茯苓 金銀花 木瓜 白鮮皮 皂角刺各20g 白芥子15g 當歸身28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酒飮任下50~70丸 或浸酒服 忌生冷 雞 疽 魚 煎 炒等物(入門).
【西聖復煎元】
治楊梅瘡後 腫塊 經年破而難愈 百方不效 用此如神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丁香各40g 白花蛇 阿膠 血竭各16g 俱爲末 白麪炒600g 蜂蜜240g煉 香油160g煎熟 大棗20枚 去皮核
爲和勻 擣千杵 丸如彈子大 每一丸 土茯苓80g 水二椀 煎至一椀 入藥丸再煎至半 去渣溫服(回春).
【消腫遺粮湯】
 治楊梅瘡後 腫塊
土茯苓562.5g 木通 薏苡仁 防風 防己 赤茯苓 金銀花 木瓜 白鮮皮 皂角刺各5.63g 白芥子炒硏15g 當歸身26.3g爲剉 分作 20貼 每一貼 水煎服 朝夕兩服(丹心).
【香鰾湯】
治楊梅瘡毒 筋骨疼痛
茜根 麻黃 烏藥 細茶 槐花炒 川椒各20g 魚鰾12g 以脂麻同炒成珠 乳香4g
爲剉 分作二貼 每一貼 薑葱五 水煎服 2~3貼卽愈(回春).
【通仙五寶丹】
治楊梅 天疱 棉花等瘡
鐘乳粉3分 丹砂2分 琥珀片 片腦各5釐 眞珠2釐半 爲細末 每服5釐 另入飛白霜2分半炒過 合作一貼 每日 取土茯苓600g 水煎取汁10椀 以湯一椀 入藥一貼 攪勻 晨服其茯苓湯 須一日服盡 不可別用湯水一料卽愈 神驗 乃治楊梅 天下古今 第一仙方也(回春)  : <一名>【通聖五寶丹】
∴飛白霜 疑是輕粉.
【仙遺粮湯】
治楊梅風毒 或誤服輕粉 以致癱瘓 筋骨疼痛 毁肌傷骨者 服此除筋 永無後患
土茯苓28g(濕者40g) 木通 薏苡仁 防風 金銀花 木瓜 白鮮皮各2g 皂角刺1g 剉作一貼 水煎 日三服(入門) 
【換骨散】
治天疱瘡 筋骨疼痛
土茯苓160g 皂角刺60g 天花粉 當歸 荊芥 麻黃 梔子 連翹各40g 乳香 沒藥各6g
爲剉 分作 10貼 每取一貼 水三椀 煎至一椀 分2次服之(醫鑒).
【回生保命丹】559~560
治楊梅 天疱頑瘡及輕粉毒 筋骨腫痛 不拘新久 皆效
槐花40g 輕粉18g 朱砂15g 川芎 白芷 雄黃各12g 當歸炒8g 丁香 血竭 孩兒茶各4g 乳香 沒藥各2g 牛黃1.5g 爲細末 棗肉入米粉 打糊和 丸黍米大 用土茯苓40g 牙皂半箇 同煎湯 呑下 日三服(醫鑒).
【茯苓湯】560
治遠近 楊梅天疱瘡毒 甚至腐爛肌肉 膿汁流出 臭不可聞 痛不可忍
薏苡仁 皂角刺 木瓜 白芷 當歸尾 黃栢 生地黃 牛膝 白芍藥 防風各40g 皂角 川椒 紅花各20g 甘草節 羗活各28g 金銀花75g 土茯苓150g 爲剉 分作15貼 每一貼 水煎服 日2次(醫鑒).
【象牙丸】
治楊梅瘡 或漏
象牙12g 鱉甲 猬皮並燒各1箇
爲末 棗肉和 丸櫻桃大 每一丸 空心 以童尿化下 茶淸 可七日後 取三味末 猪膽汁 調付 瘡上(入門).
【活魂丹】
治楊梅 天疱瘡 潰爛 喉穿鼻崩 膿血淋漓
血竭 乳香 沒藥 銅綠 白礬枯 火丹 穿山甲 煨焦各4g 輕粉 蟾酥各2g 麝香一字
爲細末 蝸牛硏如泥 和丸 菉豆大 每一丸 重者二丸 細嚼 葱白裹藥 熱酒 送下空心(正傳).
【水硃丸】
治年久楊梅 頑瘡不愈者
水花硃(卽輕粉也)4g 枯白礬 朱砂各6g
爲末 用全蝎酒 煎膏和勻 分作6丸 分3日服.以羊肉 鮮魚等湯 送下 九日全愈(入門).
【六六丸】
治天疱 楊梅瘡
輕粉5g 黃丹3g 朱砂 雄黃各2g 乳香 麝香各1g 細末 糯米糊和勻 分作6丸 每日 茶淸下一丸(治疱方)
【天疱丸】
治天疱 楊梅瘡
輕粉6g 朱砂 雄黃 陳石灰各2g
爲末 陳米飯和 丸菉豆大 每3丸 茶淸 呑下(治疱方).
【三黃敗毒散】
通治 天疱 楊梅等瘡
防風 荊芥 連翹 白芷 當歸 赤芍藥 黃芩 黃連 梔子 地骨皮 五加皮 白鮮皮 木瓜 苦參 蟬退 金銀花 薏苡仁 白殭蠶 皂角刺 黃栢 白蒺藜 川芎(上部倍用) 木通(下部倍用) 甘草各40g 土茯苓900g
剉作 25貼 每取一貼 水煎服 日二(醫鑒).
【取輕粉法】
取出腹內輕粉之毒 可免 後患 用開口川椒 每空心 以土茯苓煎湯 呑下30粒 卽利 輕粉於椒內 從大便出洗 起川椒服 至椒內無輕粉乃止(入門).
【仙遺粮】
善治 久病天疱 楊梅 癰濕 及曾誤服輕粉 肢體廢壞 筋骨疼痛者 能收其毒 而袪其風 補其虛.
仙遺粮一味 爲末 蜜丸梧子大 川椒煎湯 呑下50丸
鼻崩眉落 筋攣骨拳者 皆效 但初起 肺熱便秘者 勿服(入門).
【治楊梅 天疱諸瘡一方】
香油1.2kg 入水一盞 煎至白烟起 收貯 每用黃酒一鍾 入油一盞 溫服 日3次服盡全愈.
<又方> 鴨一隻 餓2日 只與白朮飮之 用輕粉40g 粳米飯160g拌勻喂鴨待吃 盡以葦根 槌碎泡水 令鴨飮之 解去輕粉之毒 待鴨毛落盡 煮鴨食之(種杏).
【治楊梅瘡爛 洗藥方】(入門)
治楊梅瘡爛 防風 蒼耳子 地骨皮 荊芥 苦參 細辛各120g
剉以河水煎 盛大桶浸浴熏洗 通身出汗 出血爲效(醫鑒).
ː<又方>苦參 蛇床子 白礬 荊芥濃煎湯 浸洗(得效).
ː<又> 桃柳桑槐楮濃煎湯 浸浴亦佳(入門).
【撘藥方】
治楊梅 天疱遍身瘡亂
杏仁14枚 鍼挑火上燒 半生半熟 輕粉4g 片腦2釐 爲末 猪膽汁 或香油調搽(入門).
【熏鼻方】560
治楊梅 天疱瘡 熏鼻甚奇
黑鉛 水銀各4g 朱砂 乳香 沒藥各2g 血竭 雄黃 沈香各1g
爲末 和勻 捲作紙撚7條 用香油漸騰 放床上 令病人 放兩脚包住上用單 被通身盖之 口噙凉水 頻換則不損口頭 初日用3條 後日 每用一條 熏之(丹心).
ː<又方> 水銀 白錫 百草霜各4g 先將錫熔化 入二味 和勻 硏末 捲作紙撚9條 每早 午 晩各一條 用紙作單 勿令泄氣 熏鼻孔 男左女右 口噙凉水 溫則易之一日熏3次 三日 9次 全愈(醫鑒).
【吹藥方】561
治楊梅 天疱瘡
黑鉛3g熔化入水銀4g 同結成餠 銀珠(卽輕粉)6g炒 白礬 雄黃各4g
爲末棗肉搗勻 分作6丸每服一丸 放火籠內 令病人以巾布頭口吹眼 看其藥丸 待烟盡卽止. 當日 早午晩各吹一丸 次日早 午吹2丸第三日 只早吹一丸 吹後3~5日 或口流涎 以黃連菉豆煎湯解之 <又>服化毒散方見上 3日後 以加減通聖散方見上 調理 斷根(入門).
【照藥方】
服茯苓湯後 次用照藥
水銀 黃丹炒 白錫各4g 血竭末20g 京香1g 無麝香者
爲末 用熟艾鋪紙 入藥在中捲作條 放盞內 入香油一椀將藥條 作燈心點火 安木桶內 四圍用單被圍住 勿泄氣 眼看燈口噙凉水 熱則換水 盡藥條爲度(醫鑒).
【滅瘢法】
治天疱 楊梅瘡 愈後 瘢痕 紅黑用大黃 白礬等分 同硏 擦患處 其痕卽去如常(回春).
【禁忌法】
治天疱楊梅瘡 忌食牛 馬 狗肉 雞 猪 魚 生冷及酒 麪 茶 油膩 辛熱等物
痛斷酒色 塩宜炒食(回春). 
 
  鵝掌癬
○ 凡天疱楊梅瘡 服輕粉愈後 手掌上發癬 退皮一層生 生不絶, <名曰> 鵝掌癬, 亦曰 鵝掌風,
宜服蒼耳散 擦玉脂膏(醫鑒).
○ <一方> 猪前蹄爪 破開 入菊花 蒼耳末 以線縛定 煮爛 食之, 次日 用白鮮皮 皂角 雄黃各2g 鉛炒水銀1g, 爲末 臨臥 以鵝脂薑汁調擦,次早 以磁鋒 磨刮去粗皮, 服蒼耳散 擦玉脂膏, 更灸勞宮 或內關穴 斷根(入門).
○ <又方> 黃丹 輕粉等分 爲末 猪油 調擦.    
○ 川烏 草烏 何首烏 天花粉 赤芍藥 防風 荊芥 蒼朮 地丁各40g 艾葉150g煎水 熏洗立效(回春). 
【蒼耳散】
治鵝掌癬
猪牙皂角 土茯苓 甘草各8g 蒼耳子 金銀花 皂角刺 防風 荊芥 連翹各4g 天麻 前胡 蛇床子各2g
剉作一貼 薑一片 川椒一撮 同煎服(醫鑒). 
【玉脂膏】
治鵝掌癬
牛乳 柏油(無則鵝脂代) 香油 黃蠟各40g 熔化 乃入胡粉8g 輕粉6g 麝香2g
爲末 入內攪勻抹 癬上火上烘擦 再擦如神(醫鑒).

  瘰癧561
○ 瘰癧之證 內經 謂之結核是也.
生頸前項側 結核如大豆 如銀杏 曰瘰癧. 生胸脇腋下 堅硬如石 形如馬刀蛤 曰馬刀(入門).
○ 結核 連續者 爲瘰癧, 形長如蛤者 爲馬刀(綱目).
○ 繞項起核 名曰 蟠蛇癧 多生肩項 或赤或白 或沈或浮, 初生如豆 久似核 年月浸久 其人如梅 或如鷄卵 排行成列 或生二三 或生六七 是也. 用性努力 思慮過久 則疼痛赤腫 早治爲上(綱目).
○ 流走癧者 婦人多有之, 其性急躁 其氣怫鬱 其心熱着, 初生 在項 破後流注 四肢遍體 結毒如梅李狀 不療自破 孔竅相穿 寒熱疼痛 或流膿汁 是也. 又名千歲瘡 化氣調經湯主之(綱目).
○ 瘰癧 始起於少陽 不守禁忌 延及陽明. 大抵 食味之厚 鬱氣之積 皆此二端 招引變換 以其屬膽經 主決斷 有相火而且 氣多血少. 婦人見此 若月經行 寒熱不作則可生 稍久轉爲潮熱 危矣.
自非斷慾絶 慮食淡 雖神聖 不可治也(丹心).
○ 膽與肝 合且主筋病 則筋累累如貫珠 寒熱焮痛 乃肝氣動而爲病也. 當淸肝火爲主 宜淸肝益榮湯方見入門 柴胡淸肝湯方見癰疽 梔子淸肝湯(入門).
○ 肝燥火動而筋攣 補中勝毒病爲主, 多怒火 宜淸肝解鬱湯方見乳門, 有寒熱 單夏枯草散.
通用 猫頭丸 海藻散堅丸(入門).
○ 治法 大槪 以地膽斑猫爲主, 滲泄小便 以瀉心火 立應散 是也.
然性甚峻 服後 量體調治 實者 宣熱丹, 虛者 托裏益氣湯方見癰疽(入門).
○ 瘰癧之毒 莫不有根 地膽 斑猫製度如法 能使其根 從小便中出 或如粉片 或如塊血 或如爛肉 皆其驗耳 但毒根之行 小便必澁 當以木通 滑石輩導之, 然是毒 必從小便出者 何哉? 盖諸痛痒瘡瘍 皆屬於心 故也(直指).
○ 通治 宜化氣調經湯 猫頭丸 海藻散堅丸 宣熱丹 三聖丸 小犀角丸 散腫潰堅湯 內消丸 琥珀散 蠟礬元 天花散 夏枯草散.
○ 瀉肝膽火 宜梔子淸肝湯.
○ 瀉毒 宜立應散 薄荷丹 白蛇散 四聖散.
○ 補虛 補中勝毒餠 益氣養榮湯.
○ 馬刀瘡 宜連翹散堅湯 消腫湯 柴胡通經湯(諸方).
【化氣調經湯】
通治 流注瘰癧
橘皮80g 香附子酒浸製 羗活 白芷各40g 牡蠣粉 天花粉 皂角刺 甘草各20g
爲末 每7.5g 淸酒 調下日三(綱目)
【淸肝益榮湯】治肝膽小腸經 風熱血燥 筋攣結核 或耳項胸乳 脅助作痛 或作瘊子 幷一切 肝火血證. 
白朮8g 熟地6g 當歸 山梔 木瓜 茯苓各4g 龍膽草3g 川芎 芍藥 柴胡各2.8g 甘草2g  水煎服.∴ 入門轉載 
∴ 治 肝膽小腸經 風熱血燥 筋攣結核 或耳項胸乳 脇肋作痛, 或作瘊子 及一切肝火證
梔子炒 茯苓 木瓜 當歸各4g 柴胡 川芎 白芍藥各3g 熟地黃6g 白朮8g 龍膽草灸3g 甘草灸2g
(一方 有薏苡仁2g).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 辭典 p640 轉載.
【柴胡淸肝湯】治鬢疽 及肝膽三焦 風熱怒火 致耳 項 胸 乳 肋 腫痛寒熱
柴胡8g 梔子6g 黃芩 人參 川芎 靑皮各4g 連翹 桔梗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癰疽轉載
【淸肝解鬱湯】治肝藏鬱火傷血 乳房結核.凡肝膽不和之證,皆治之.
當歸 白朮各4g 貝母 白芍藥 赤茯苓 熟地黃 山梔子各3g 人參 柴胡 牧丹皮 陳皮 川芎 甘草各2g,
爲剉 水煎服(入門). 乳門 轉載
【托裏益氣湯】治癰疽肉色不變 或潰而不歛 一切虛證
白朮8g 人參 白茯苓 貝母 陳皮 香附子 白芍藥 熟地黃 當歸各4g 桔梗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癰疽轉載
【梔子淸肝湯】561~562
治肝膽火盛 耳後頸項 胸乳等處 結核腫痛寒熱
柴胡8g 梔子酒炒 牧丹皮各5g 赤茯苓 川芎 赤芍藥 當歸 牛蒡子各4g 靑皮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補中勝毒餠】562
治瘰癧 馬刀瘡
黃芪6g 連翹4g 防風 升麻 柴胡 甘草各2g 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芍藥 陳皮 人參各1g
爲末 湯浸蒸餠調和 捏作二餠子 晒乾 每一餠 搗爲末 白湯 調下(入門).
【夏枯草散】
大治瘰癧 散結氣 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
夏枯草末24g 甘草末4g,
爲和勻 每7.5g 茶淸下.
ː又取40g 水煎服. 虛者 多服益善 兼服十全大補湯 加香附 遠志 貝母.
治瘰癧 馬刀, 退寒熱之聖藥也(入門).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八物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 加黃芪 肉桂各4g.
【黃芪建中湯】合【八物湯】(海藏)虛勞轉載
【猫頭丸】
治瘰癧 馬刀,破未破 皆效.
猫頭骨一箇灸 蝙蝠一箇, 以朱砂12g 塡入腹內 瓦上灸焦 南星 白礬各40g
爲末 黃蠟熔化和 丸菉豆大 臨臥 米飮下30丸(入門).
【海藻散堅丸】
治瘰癧 馬刀堅硬 形瘦潮熱 兼治癭氣
神麴16g 海藻 昆布 草龍膽 蛤粉 通草 貝母 白礬枯 眞松蘿各12g 半夏8g
爲末 蜜丸 綠豆大 葱白湯下30丸 或取末8g 溫酒調服(入門).
【宣熱丹】
解瘰癧 風熱之毒 自小便出
薄荷 皂角 連翹 何首烏 蔓荊子 三菱 荊芥各40g
爲末 熱醋浸 豆豉100g 搗膏和 丸梧子大 熟水下30丸 日一服(入門).
【三聖丸】
通治瘰癧
丁香50粒 斑猫10箇去毒炒 麝香4g,
爲末 塩豉50粒 湯浸硏如泥 和丸菉豆大 每服5~7丸 空心 溫酒送下
日進三服 5~7日 外覺小便淋瀝 或下如靑筋膜之狀 是病之根也(綱目).
【小犀角丸】
治諸癧 應效如神 常服去根
黑丑半生半炒取頭末 犀角 靑皮 陳皮各40g 連翹20g,
爲末 皂角二條去皮弦子湯浸絞取汁一椀 新薄荷1.2kg取汁 同熬膏和 丸梧子大 連翹薄荷湯 呑下30丸 食後服(綱目)
【散腫潰堅湯】
治瘰癧及馬刀瘡 見而不潰 或潰出膿水
黃芩4g酒洗半生半炒 草龍膽酒洗 瓜蔞根酒洗 黃栢酒炒 知母酒炒 桔梗 昆布 海藻各3g 柴胡 甘草 三菱酒洗 蓬朮酒炒 連翹 葛根 白芍藥 當歸梢各2g 黃連酒洗 升麻各1g
剉作一貼 水浸半日 煎服 食後去枕 低頭而臥 含一口作 十次嚥下 徐徐服之. 另搗一料 爲細末 蜜丸菉豆大 每取100丸 以煎藥湯送下(東垣).
【內消丸】
治瘰癧結核 熱毒鬱滯 服之內消
黑丑300g取頭末 靑皮 陳皮各75g 爲末 以薄荷皂角各120g煮爛取汁
熬膏和 丸菉豆大 以荊芥茶淸 呑下30丸 食後服(精義).
【琥珀散】
治瘰癧結核 內消神效.
白丑頭末 滑石 白殭蠶 黃芩各40g 木通 連翹各28g 枳殼 赤芍藥 柴胡各20g 斑猫12g去翅足炒 甘草12g 琥珀8g. 爲剉 分作6貼 水煎服(回春).
【天花散】
治瘰癧潰爛疼痛
金銀花8g 赤芍藥5g 白芷 當歸各4g 貝母3g 沒藥2g 乳香1g, 剉作一貼 酒水煎服(醫鑒).
【立應散】
治瘰癧 馬刀瘡
連翹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滑石 甘草各20g 黃芩 斑猫去毒炒各12g 白丑頭末生 土蜂房蜜水洗飯上蒸晒乾各10g 川烏尖7箇, 爲末 每4g 濃煎木通湯調下 臨臥服,毒從小便出如粉片 血塊 是也. 未效再服.
ː斑猫 性毒濟以烏尖 或衝上麻悶 嚼葱白茶淸下 以解之.
ː如尿澁 益元散 或 五苓散 燈心煎湯調下, 宣毒後 繼服薄荷丹 解其風熱(入門). 
【薄荷丹】
解瘰癧毒 服藥從小便出後 常服此
薄荷 皂角 連翹 何首烏 蔓荊子 三菱 荊芥各40g,
爲末 豉100g 以熱醋淹豉 令軟 硏爲糊和 丸梧子大 熟水下30丸(直指).
【白蛇散】562
治瘰癧 馬刀 九瘻 寒熱作痛
白花蛇肉80g 靑皮 黑丑頭末半生半炒各20g 犀角10g,
爲末 每4g 入輕粉2g 硏勻, 五更以糯米飮 調下, 巳時利下惡物 乃病根也.10日後 再服, 後用四聖散補之 永斷根(入門).
【四聖散】563
治瘰癧 用白蛇散取轉後用 此補之
海藻 石決明煆 羗活 瞿麥各40g,
爲末 每8g 米飮調下 日三服 下淸水盡爲妙(得效).
【蠟礬元】(入門)
治 瘰癧 馬刀瘡 衛護內膜 驅解諸毒 自然內消 神妙 方見癰疽 以下 癰疽轉載
治癰疽發背 瘰癧 瘻瘡 惡瘡 衛護內膜 驅解諸毒 自然內消 如因藥毒 發疽非此莫治
黃蠟75g入明白礬末150g 衆手和勻 作丸 梧子大 每30丸 溫酒或熟水下 日二服 內疽 腸癰尤妙(入門).
【益氣養榮湯】(醫鑒)
治懷抱抑鬱 瘰癧流注 日晡發熱 或潰而不歛
黃芪6g 人參 白朮各4g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生地黃 陳皮 香附子 貝母各3g 柴胡 桔梗 地骨皮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日二次(醫鑒).
【連翹散堅湯】
治馬刀 瘰癧,流注遍體 作核作瘡
柴胡6g 草龍膽酒炒四次 土瓜根酒炒各5g 黃芩酒炒三次4g 當歸梢 生黃芩 蓬朮酒炒 三菱酒炒 連翹 白芍藥酒炒各3g 灸甘草2g 黃連酒炒 蒼朮各1g, 剉作一貼 水浸半日 乃煎.去枕 仰臥一久作十次嚥之, 留一口 送下丸藥,
另取一劑 爲細末 蜜丸菉豆大 每100丸 以煎藥水 送下,更以 龍泉散 塗之(正傳).
【消腫湯】
治馬刀瘡
連翹8g 生黃芩 柴胡各5g 天花粉 黃芪各4g 當歸梢 甘草各3g 鼠粘子 黃連各2g 紅花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柴胡通經湯】
治少陽經 分項側 有核 堅而不潰 名曰馬刀瘡
桔梗8g 柴胡 連翹 當歸尾 黃芩 黃連並酒炒 鼠粘子 三菱 甘草各4g 紅花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治瘰癧一方】 治瘰癧
烏雞卵一枚穿頂 納斑猫一箇紙封其竅 蒸熟去猫 日一服 煎五積散送下, 4~5枚 卽效(入門).
【五積散】治感傷風寒,頭痛 身疼 四肢逆冷 胸腹作痛 嘔吐泄瀉 或內傷生冷,或外感風冷,並皆主之
蒼朮8g 麻黃 陳皮各4g 厚朴 枳殼 桔梗 當歸 乾薑 白芍藥 白茯苓 白芷 半夏 川芎 桂皮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葱白三莖 水煎服(入門).
ː<一方> 除白芷 肉桂 餘材 慢火炒 令色變攤冷 入桂皮, 名曰熟料五積散, 不炒曰生料五積散(海藏). 寒門轉載
 
  外治法563
○ 凡 瘰癧 馬刀 荏苒日久 內必成膿, 若腫高消軟 其人面色萎黃 皮膚壯熱上蒸 膿已成也. 可以鍼決核中 用追毒蝕肉錠子 綎之 用膏貼之(精義).
○ 治法 以火鍼刺入核中 納蟾酥膏于中 外用綠雲膏貼之, 三日後 取去核中 稠膿 膿盡取去核 外薄膜 先破初起之核一枚 以絶其源, 服藥則後出者 皆愈, 或不能收
如銀杏者 盡皆開了 用藥取之 其自潰者 猶如木瓜之腐熟肉 雖潰而核猶存 故膿水淋漓 久難得愈 治法 用鍼烙燒赤烙 去其破核猶存者 倂肉潰處, 次用金寶膏 追去蠹惡之根 遂能長肉而愈(正傳).
【追毒餠】諸惡瘡 因鍼後 又閉合脹痛 不可忍用此放入瘡中 永不閉 水自出
雄黃 朱砂各4g 砒霜2g 輕粉少許 細末 糯米糊和 丸麥粒大 扱瘡口中 膿水自出 瘡自乾好(得效). 癰疽門 轉載
【蟾酥膏】
蟾酥如大豆許 白丁香15枚 巴豆肉5粒 寒水石 寒食麪各少許,
以各另硏 合和再硏 蜜丸綠豆大 每一丸 或二丸 三丸 納入 鍼竅中 如膿未盡 再納數丸 以膿盡爲度(正傳).
【綠雲膏】
黃連 大黃 黃芩 玄參 黃栢 木鱉子肉各4g. 爲剉 香油40g 同煎焦色 去滓 入松脂200g 再煎成膏 濾入中扯拔如金色 再熬放溫 入猪膽3箇汁 銅綠醋浸一宿 去滓12g 攪勻 如常攤貼 .
如瘡口不乾 加乳香 沒藥 輕粉尤妙(正傳).
【金寶膏】
去腐肉惡肉 不傷良肉
桑柴灰5椀 以沸湯10椀淋濾 取汁 穿山甲煨肨75g 信砒4g 杏仁7枚,三味同硏細 生地黃75g 朱砂4g 輕粉 麝香各2g.
以將灰汁 下鍋煎濃下 甲末等及地黃汁 候焦乾下 麝香 次下輕粉 次下朱砂 候將成膏下炒石灰末40g 以成塊子 收入罐內 勿見風, 每取 付核上 再付 卽去舊藥 倂靨卽效(正傳).
  禁忌法
○ 人有此患 不惟懲忿 窒慾其於飮食百味 一切戒之(直指).
○ 切忌 毒藥點蝕 及妄用鍼刀割破 必死戒之(資生).
 
  糝貼藥
○ 凡馬刀 瘰癧 惡瘡, 宜用蚕繭散 猫蝠散 代灸散 龍泉散 蝸牛散 生獾散選用.
○ 初起 未破 十香膏 琥珀膏 二方見雜方 常貼之 可自消(精義).
○ 治瘰癧神效方. 白膠香 海螵蛸 降眞香 等分爲末 糝患處 外以水紙 掩之 一夕而退.
○ 又方,未破者 蜜蜂21箇 蛇脫30g 蜈蚣2條端午前收者,以用香油150g 同熬成入光粉75g 以桑枝7條 急攪 候冷 出火氣 7日收貯, 每用攤紙上 貼患處. 此2方 不須服藥 只貼上 5~7日 可便消(綱目).
【蚕繭散】
治瘰癧
蠶繭3箇 白朮 砒霜各4g 以並火煆
爲末 糝爛肉上3日 其核卽下(入門).
【猫蝠散】563
治瘰癧 多年不愈神效.
猫頭骨1箇 蝙蝠1箇, 二味俱撒 黑豆上同 燒存性
硏爲末 乾糝(入門).
【代灸散】564
治瘰癧潰爛 臭不可聞
鉛粉 雄黃各4g 輕粉2g 麝香1g,
爲末 用槐皮一片 將鍼藥氣 自然投入瘡中 痛熱爲止 2~3次全愈(醫鑒).
【龍泉散】
治瘰癧
鉛粉 龍泉粉(炒卽磨刀礪上粉也) 昆布 蓬朮 三菱各20g 三味酒浸炒乾
爲極細末 熱水調塗 瘡上卽效.
ː瘰癧 先出1箇 用四楞鐵環定住 不令出移 破作口了 以油紙 撚維之 勿令合了 以絶其瘡源 其效至速如瘡不破 或病人不肯破 龍泉散塗之 3日1易(綱目).
【蝸牛散】
治瘰癧 潰與未潰 皆可
蝸牛不拘多少 以竹簽貫穿 瓦上晒乾 燒存性
爲末 入輕粉少許, 取猪骨髓 調勻 攤紙 花貼 瘡上(三因).
ː <一方> 蝸牛肉7箇 丁香7粒 用如上法(得效).
【燒灰散】
治瘰癧 潰與未潰 皆可
大田螺幷殼肉燒存性
爲末 破者 乾糝,未破者 油調付(得效).
【生獾散】
治瘰癧 潰與未潰 皆可
生獾一箇 取四足 臍尾觜 幷兩耳, 以燒存性 爲末 油調 先洗瘡後 塗之 立效(類聚).
【治瘰癧神效方】
白膠香 海螵蛸 降眞香 等分爲末 糝患處 外以水紙 掩之 一夕而退.
【治瘰癧神效又方】
未破者 蜜蜂21箇 蛇脫30g 蜈蚣2條端午前收者, 以用香油150g 同熬成入光粉75g 以桑枝7條 急攪 候冷 出火氣 7日收貯, 每用攤紙上 貼患處. 此2方 不須服藥 只貼上 5~7日 可便消(綱目).
【十香膏】∴ 瘰癧初起 未破 糝貼藥
沈香 丁香 白檀香 甘松香 鬱金各20g 以粗剉入麻油600g浸7日 却入鐺內慢火養5日後 以文武火煎20~30沸 用綿濾去滓 拭鐺下了 煉油 入黃丹以柳篦子 不住手攪 候色黑 滴水中成珠, 然後 乃入乳香 木香 白膠香 龍齒 蘇合油末各20g 麝香末10g 攪勻 300~500遍 候凝作片 用時 攤紅絹上貼之(聖惠).
【琥珀膏】∴ 瘰癧 初起 未破 糝貼藥
琥珀40g 丁香 木香各30g 木通 桂心 當歸 白芷 防風 松脂 朱砂 木鱉子各20g 麻油600g 以除 琥珀 丁香 木香 桂心 朱砂,爲末 外其餘並 剉浸油3宿 慢火煎攪 候白芷焦黃色漉出 次下松脂 熔化濾去滓 再熬下黃丹600g 以柳篦不住手攪 令黑色 滴水中成珠 乃入琥珀等5味攪勻 候凝作片 聽用(局方).  二方 雜方轉載
【洗傅方】
治瘰癧 糝貼藥
白芷 荊芥 煎湯 溫洗 拭乾 貼膏藥 濃汁出盡後 半夏 南星 血竭各4g 輕粉少許
爲末 唾調傅(得效).
【治瘰癧神效方】
白膠香 海螵蛸 降眞香 等分 爲末 糝患處 外以水紙 掩之 一夕而退.
【治瘰癧 又方】
未破者
蜜蜂21箇 蛇脫30g 蜈蚣2條端午前收者,以用香油150g 同熬成入光粉75g 以桑枝7條 急攪 候冷 出火氣 7日收貯, 每用攤紙上 貼患處.
  難治 可治證
○ 帝曰 寒熱瘰癧 在於頸腋者 皆何氣使然? 岐伯曰 此皆鼠瘻 寒熱之毒氣 留於脈而不去者也.
帝曰 決其生死奈何? 岐伯曰 反其目視之 其中有赤脈 上下貫瞳子 見一脈 一歲死 見一脈半 一歲半死 見二脈 二歲死 見二脈半 二歲半死 見三脈 三歲而死 見赤脈不下貫瞳子 可治也(靈樞 寒熱 第七十).
○ 婦人 患瘰癧 經調及經閉 無潮熱者 可治, 經閉 有潮熱者 或咳者 死. 玉燭散 治瘰癧通經 日服1貼 7~8日 自消.
○ 男子患瘰癧 有潮熱有咳 乃瘰癧傷證之標也. 故勞瘵類 有曰 腹中有塊 頸上有核 最爲難治(入門).
○ 瘰癧 延及胸中 中府 雲門 肺經部分者死(得效).
 灸法
○ 治瘰癧 以手仰 置肩上微擧取之 肘骨尖上 是穴,隨患邊 灸7壯 或2×7(14)壯 神效(得效).
○ 又法,於掌後手腕盡處 橫紋量 起向臂中心 直上三寸半 是穴,灸3壯 卽效(丹心).
○ 秘法 肩尖 肘尖二穴 卽肩髃 肘髎二穴 宜灸 此穴 踈通經絡(良方).
○ 癧核上 每灸7壯 隔蒜片灸之 尤妙(資生).
 
  結核564
○ 獨形而小核者 爲結核(綱目).
○ 結核者 火氣熱甚則鬱結 堅硬如果中核也. 須潰破 但熱氣散則自消(河間).
○ 結核 在一身如腫毒者 在皮裏膜外 多是濕痰流注 作核不散 問其平日好食何物 吐下後 用藥散核(丹心).
○ 痰癧 推動滑軟(入門).
○ 結核在頸項 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酒炒大黃 桔梗 柴胡 連翹,煎服.
○ 結核在臂 二陳湯 加連翹 防風 川芎 酒芩 蒼朮 皂角刺 白殭蠶 煎水 入麝香少許服. 行太陰 厥陰之積痰則自消(丹心).
○ 遍身 有核多 是痰注 宜加味小胃丹 竹瀝達痰丸二方見痰飮 通用 海帶丸 含化丹(入門).
○ 結核 宜用消風化痰湯 開氣消痰湯 內托白歛散 消解散 消核丸.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 惡心 或頭眩 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6g 甘草灸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正傳).
ː方氏 曰半夏 豁痰燥濕, 橘紅 消痰利氣, 茯苓 降氣滲濕, 甘草 補脾和中. 盖補脾 則不生濕, 燥濕 滲濕 則不生痰, 利氣 降氣 則痰消解, 可謂體用兼解 標本兩盡之藥. 用者 隨證加減(丹心).
∴ 結核在頸項 二陳湯方見痰飮 加酒炒大黃 桔梗 柴胡 連翹,煎服. 結核在臂 二陳湯 加連翹 防風 川芎 酒芩 蒼朮 皂角刺 白殭蠶 煎水 入麝香少許服. 行太陰 厥陰之積痰 則自消(丹心).
【加味小胃丹】治風痰 痞積 眩暈 喉痺 癱瘓不語 腹中痞塊等證 神效.
小胃丹一劑方見下加南星 半夏幷用 白礬 皂角薑汁水煮十五次各100g 蒼朮用米泔 白礬 皂角水浸一宿炒80g 桃仁 杏仁幷以白礬 皂角水泡半日炒 白朮 白芥子炒各40g 爲末 薑汁竹瀝 煮神曲爲糊和 丸綠豆大 每服20~30丸,薑湯下(入門).ː<醫鑑> <一名> 【導痰小胃丹】 ː<回春> <一名> 【竹瀝化痰丸】
【小胃丹】取膈上濕痰熱積,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惟胃虛少食者忌用 又云治風痰 熱痰 濕痰 食積痰,
芫花醋浸一宿炒黑 甘遂麵裹煨熟水浸半日晒乾 大戟長流水煮晒乾各20g 大黃濕紙裹煨再用酒浸炒熟40g 黃柏炒80g.
爲末 粥丸 麻子大 每10丸 臨臥 津嚥下(丹心). ː<一方>,白朮膏,和丸,蘿葍子大,臨臥,津液嚥下,20~30丸,白湯,送下
【竹瀝達痰丸】能運痰 從大便出 不損元氣妙,<丹溪>曰 痰在四肢 非竹瀝 不開是也
半夏薑製 陳皮去白 白朮微炒 白茯苓 大黃酒浸蒸晒乾 黃芩酒炒各80g 人蔘 甘草炙各60g 靑蒙石碎80g 焰硝40g同火煆如金色 沈香20g, 爲末 以竹瀝一大椀半,薑汁三匙, 拌勻晒乾, 如此五六度 因以竹瀝薑汁 化丸小豆大 每100丸 臨臥時 以米飮 或薑湯呑下(入門) ː<一名>【竹瀝運痰丸】. 已上4方 痰飮轉載
【海帶丸】
治痰核 癭氣 久不消
海帶 靑皮 貝母 陳皮各等分
爲末 蜜丸 彈子大(綱目).
【含化丹】
治耳項結核
酒蒸大黃 白殭蠶 靑黛 牛膽南星各等分
爲末 蜜丸 彈子大, 食後 噙化一丸(入門).
【消風化痰湯】
治結核 因痰鬱結
白附子 木通各4g 南星 半夏 赤芍藥 連翹 天麻 白殭蠶 蒼耳子 金銀花 天門冬 桔梗各3g 白芷 防風 羗活 皂角各2g 全蝎 陳皮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回春).
【開氣消痰湯】
治胸中胃脘 至咽門挾窄 如線疼痛 及手足 俱有核 如胡桃者
桔梗 便香附子 白薑蠶炒各4g 陳皮 片芩 枳殼各3g 前胡 半夏 枳實 羌活 荊芥 檳郞 射干 威靈仙各2g 木香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醫鑒).
【內托白歛散】
治腋下痰核 因酒怒氣 發腫痛 潰膿久不差
赤芍藥 當歸 連翹各4g 白芷 白歛 片芩酒炒 瓜蔞仁 川芎 天花粉 乳香各3g 防風 桔梗 柴胡各2g 白蒺藜 生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消解散】564~565
治咽喉結核 腫痛 頸項不得回轉 兩腋下或有塊 如石硬.
南星 半夏各4g 陳皮 枳實 桔梗 柴胡 前胡 黃連 連翹 赤芍藥 防風 獨活 白附子 蘇子 蓬朮 蔓荊子 木通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燈心一團 同煎服(回春).
【消核丸】565
治頸項耳後結核 3~5歲成簇 不紅 不腫 不作膿者
橘紅塩水拌焙 赤茯苓 大黃酒煨 連翹各40g 片芩酒炒 梔子炒各32g 半夏麴 玄參酒拌 牡蠣煆童便淬另硏 天花粉 瓜蔞仁 桔梗各28g 白殭蠶炒24g 生甘草節16g. 爲末 湯浸蒸餠和 丸菉豆大 白湯下80~90丸(回春).
【又治結核方1】(海藏) 治項後結核 少陽經中疙瘩結核 或赤硬腫痛
生山藥一塊去皮 萆麻子3箇去皮, 以硏勻攤貼 如神(海藏).
【又治結核方2】(丹心) 治頸上塊動.夏枯草末24g 甘草末4g,爲和勻 每服4~8g 茶淸調下(丹心).
【又治結核方3】(種杏)治痰核疙瘩 商陸根 生南星 搗爛 塗之 立消(種杏).
【又治結核方4】(回春) 南星 草烏 等分爲末 薑汁 調塗 立消(回春).
【又治結核方5】(綱目) 大蜘蛛硏爛 好酒浸 去滓 臨臥溫服 甚效(綱目).
  癭瘤565
○ 人身氣血凝滯 結爲癭瘤 則憂恚所生 多着於肩項 瘤則隨氣凝結 此等皆年數深遠 浸大浸長
堅硬不可移者 名曰 石癭. 肉色不變 名曰 肉癭. 筋脈露結 名曰 筋癭. 赤脈交結 名曰 血廮.
隨憂愁消長 名曰 氣癭. 五癭 皆不可決破 決破則 膿血崩潰 多致夭枉(三因).
○ 癭 亦氣血凝滯 結聚而成 初作梅李 皮嫩而光 漸如盃卵. 瘤名有六, 骨瘤 肉瘤 膿瘤 血瘤 石瘤 脂瘤. 亦不可決潰 肉瘤尤不可破 破則殺人. 惟脂瘤 決去其脂則愈(三因).
○ 癭瘤 總皆氣血凝滯結成, 惟憂恚耗傷心肺 故癭多着頸項 及肩也. 勞慾邪氣 乘經之虛而住 故瘤隨處有之(入門).
○ 通治 癭瘤 蠟礬元方見癰疽, 久服則自然消縮 最妙(直指).
○ 五癭六瘤 或軟或硬 無痛無痒 宜破結散 人參化癭丹 海帶丸方見上 結核條 舐掌散 神效開結散 治脂瘤方 枯瘤方 化瘤膏 南星膏(諸方).
○ 服治癭瘤藥 先須斷厚味(丹心).
○ 凡癭瘤 疣贅等 至年衰 皆自內潰 理於年壯 可無後憂也(精義). 
○ 癭瘤 初起 通用十六味流氣飮方見癰疽 單蜘蛛方. 久服 蠟礬元方見癰疽 方見上 瘰癧,
外付 南星膏(入門).
【破結散】治五癭及瘤 卽上【海藻散堅丸】方見上 瘰癧也.
【海藻散堅丸】(入門) 治瘰癧 馬刀堅硬 形瘦潮熱 兼治癭氣.
 ː有人 生癭大如茄子 潮熱形瘦 百治不效 得此方 去松蘿 代眞桑寄生一倍 服3~5日 其癭自消散而愈(正傳).
【人參化癭丹】
治癭瘤
海帶 海藻 蛤粉 昆布四味皆焙, 澤瀉炒 連翹各40g 猪靨 羊靨(卽猪 羊外腎 乃囊中之卵也)各10枚切片焙乾
爲末 蜜丸芡實大 食後噙化一丸日三(綱目). ː癭瘤 多用昆布海藻海帶 醎能軟堅之藥治之(醫鑒)
【舐掌散】
治癭
海藻 黃連各40g, 爲末 取少許 置掌中時時 舐之津液 嚥下如消 三分之二 止藥(正傳).
ː<一方>海藻 海帶 昆布 蓬朮 靑鹽 等分爲末 蜜丸 彈子大 噙化嚥下 日三(丹心).
【神效開結散】
治癭瘤 皆效.
沈香8g 木香12g 陳皮16g 眞珠49粒火煆 猪厭肉子(主項下喉嚨系棗大微扁色紅者)49箇 瓦上焙乾, 
爲末 每7.5g 臥時冷酒 調和 徐徐嚥下. 輕者3~5服效, 重者 一料 全愈(入門).
【治脂瘤方】
一種 脂瘤 粉紅色 全是痰結 用鍼決去 脂粉則愈 或有如茄垂下根 甚小者 用藥點其蔕竢 茄落卽用 生肌膏貼之, 防其出血(入門).
【枯瘤方】
砒霜 䃃砂 黃丹 雄黃 輕粉各4g 斑猫生30箇 朱砂 乳香 沒藥各4g
爲末 糯米粥和丸 捏作碁子樣 暴乾 先灸3壯於瘤頂 以藥餠盖上以黃栢末 水調貼之, 數月 自然枯落(綱目).
【化瘤膏】
治肉中腫起 生瘤漸大
白歛40g 大黃 川芎 赤芍藥 黃芩 黃連 當歸 白礬各20g 吳茱萸10g 爲末 雞子黃調勻 攤帛貼之(類聚).
【十六味流氣飮】治癰疽 無名惡腫等疾 乃表裏氣血藥也. 
人參 當歸 黃芪 桔梗 防風 木香 枳殼 川芎 肉桂 白芍藥 檳榔 白芷 厚朴 紫蘇葉 烏藥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腎癰 轉載
【單蜘蛛方】治癭瘤, 大蜘蛛1箇 擂酒頓服(入門).
【南星膏】
治癭瘤
生天南星大者1箇 細硏滴醋3~5點爲膏 先將鍼刺瘤上
却以藥攤紙上貼之 頻貼取效 如無生者. 乾者爲末 醋調用之(得效).
ː<又方> 南星 草烏,爲末 薑汁調付之 亦佳(醫鑒).
【又癭瘤方1】治氣癭 鍼砂沈愁缸中 平日飮食皆用 此水十日一換 鍼砂服半年 自消(直指).
【又癭瘤方2】 凡海中菜 皆療 癭瘤結氣 海藻600g 洗去醎 酒3升 漬數日 稍稍飮之.
【又癭瘤方3】 海藻 昆布 等分爲末 蜜丸 常含化嚥汁(本草).
【又癭瘤方4】 夏枯草 散癭結氣, 水煎頻服 卽愈(本草).
【又癭瘤方5】 松蘿 治癭瘤 水煮服之(本草).
【又癭瘤方6】 羊靨 鹿靨 酒漬灸 含嚥汁 7日差(本草).
  灸法566
治癭 天突三七壯 又灸肩髃 男左十八壯 右十七壯 女右十八壯 左十七壯妙(得效).

  疳瘻566
○ 漏者 諸瘻之潰漏也. 狼瘻 鼠瘻 蛄瘻 蜂瘻 蚍蜉瘻 蠐螬瘻 浮疽瘻 瘰癧瘻 轉筋瘻 是爲九瘻 其證 穿孔一深 濃汁不盡, 風冷倂入 涓涓而成漏矣(直指).
○ 漏喜發於項腋及陰僻 肛門之間. 療治失節 卽生寒熱. 凡癰疽 諸發 苟有宿膿 朽骨停蓄其間 皆爲之漏(直指).
○『內經』曰 “陷脈爲瘤 留連肉勝者” 是也. 可用 附子灸法 蒜餠灸法方見鍼灸 灸之瘡口維 翠霞散 或翠霞錠子綎之, 外貼膏藥(精義).
○ 治法 溫散風冷爲急 宜溫解散 內塞散.
○ 收水次之 宜牽牛酒.
○ 生肌 又次之 宜龍骨 牡蠣 人齒 犬牙 加血竭 乳麝 髮灰, 內外相維 生肌必矣 或平肌散方見癰疽 人牙散 蜂房散 選用.
○ 通治 宜加味蠟礬丸 內生肌丸 乳麝雲母膏 溫經丸.
○ 外治 宜截疳散 雄黃膏 黑靈散.
○ 熏方 洗方 取久漏中朽骨方 治心漏方 取漏虫法,禁忌法.
【溫解散】
治漏瘡 散風冷
蒼朮 厚朴 陳皮 藿香 半夏麴 川芎 白芷 細辛各4g 官桂 白薑 甘草灸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
【內塞散】
治疳漏瘡 久不差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茯苓 防風 白芷 桔梗 川芎 遠志 厚朴 官桂 赤小豆 甘草灸各2g 附子炮1箇
爲末 每取7.5g 溫酒 調下(精義).
【牽牛酒】引漏瘡中惡水 自大腸出
黑牽牛頭末8g 入猪腰子內 以線札縛 濕紙包 慢火煨熟 空心 細嚼 溫酒 送下(入門).
ː夫水屬腎也. 腎虛水溢 則滲漉於漏瘡 行腎之水無 如黑牽牛 取細末 入猪腎服 之則借腎入腎 兩得 其便惡水 旣泄 則不復淋漓矣(直指).  : <一名> 【猪腎酒】(直指)
【平肌散】治附骨疽成漏 久不合,
老狗頭骨煆 露蜂房 亂髮灰各10g 新桑白皮末5g 爲末入輕粉 麝香各少許,濕則乾糝 乾則油調 付之(直指). 癰疽門 轉載
【人牙散】
治漏瘡 惡瘡 能生肌 
人牙煆 油髮灰 雄鷄內金各等分
爲末 入麝香 輕粉各少許 和勻, 濕則乾糝 乾則油調 付之(直指).   : <一名> 【齒髮散】(入門)
【蜂房散】
治久年漏瘡
露蜂房灸黃30g 穿山甲焦 龍骨各10g 麝香少許
爲末 臘猪脂調 付之(入門).
【加味蠟礬丸】
治久新 諸漏
象牙20g 露蜂房 白殭蠶 蛇退燒 血竭 木香各3g 乳香8g 白礬75g
爲末 黃蠟150g 熔化和勻 衆手作丸 梧子大 溫酒下 20~30丸(入門).
【內生肌丸】
治漏瘡
枯白礬 鹿角屑 脂麻各4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溫酒下30丸, 竅塞後去鹿角 加象牙40g 黃蠟和丸 常服斷根(入門).
【乳麝雲母膏】
治漏瘡
穿山甲100片蚌粉同炒 候焦起泡去粉取甲 爲末150g 入乳香末4g 麝香末2g 夾和雲母膏15貼
和丸梧子大 溫酒下30丸(直指).
【溫經丸】
治陷脈久漏
附子75g醋浸炮7次去皮臍 厚朴 官桂 白朮 乾薑 木香 甘草灸各3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米飮下30~50丸(精義).
【截疳散】
治年深疳漏瘡
白歛 白芨 黃丹 密陀僧各8g 黃連4g 龍腦 麝香 輕粉各1g,
爲末 乾糝或維之(東垣).
【雄黃膏】
治久年冷漏
油髮灰 黃蠟各20g 雄黃末 硫黃末各10g 香油80g, 和勻熔化 候成膏 貼之(直指).
【黑靈散】
通治 漏瘻
露蜂房20g 牡蠣粉 黃丹 硫黃硏各10g
以同炒 烟盡爲末 入油髮灰10g 麝香少許 和勻糝付(直指).
【翠霞散】
治漏瘡 惡瘡 去毒生肌
滑石20g 銅綠10g 輕粉4g 龍腦 麝香 粉霜各1g 爲末 蘸維瘡口上 以膏貼之(精義).
【翠霞錠子】
治久冷漏瘡 內有死肉
銅綠 寒水石煆 滑石各12g 白礬 輕粉 砒霜 雲母石各5g
以極細末 合糊爲錠子 如麻黃 粗細量瘡深淺 維之 上貼膏藥(精義).
【薰漏瘡方】566 :  艾葉 五倍子 白膠香 苦練根 等分剉 如燒香法 置長桶內 坐其上薰之(入門).
【洗漏瘡方】567 :  凡漏瘡孔中 多有穢惡 常須避風洗淨
白芷 露蜂房 或大腹皮苦參煎湯 熏洗拭乾 取東向石榴根皮 爲末建糝 以殺淫虫(入門).
ː 凡諸瘡 切忌 生水洗(得效).
【取久漏中朽骨方】(丹心)
久疽 及痔漏中 有朽骨 宜取去之
烏骨鷄脛骨 砒霜實之 泥固濟火煆 通紅 取出 去泥 硏爲末 飯丸粟米大 以紙攤 送入竅內 外用膏藥封之, 其骨自出(丹心).
【治心漏方】
胸前有孔 常出血水 謂之 心漏, 此病醫書 少載,人多不知.
鹿茸酥灸 附子炮 塩花各等分 
爲末 棗肉和 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下30丸(丹心).
【取漏虫法】
取活鱔魚數條 令盤窟以竹簽串定
香油塗上下 覆瘡上以布巾繫定 良久 覺痒痛不可忍 聚鱔 入水中有虫如線出焉 未盡再覆 虫盡後 以艾湯入白礬洗淨,
黃連 檳榔末, 糝付. 治膁瘡亦妙(入門).
  禁忌法
○ 凡漏切忌 七情房勞, 尤戒怒氣 不然則核則大 漏則水多(直指).
 
   單方 治漏瘡 疳瘻瘡
○ 橡斗子12箇 一實黃丹 一實白礬 兩藥相合 定麻皮纏了 燒存性 硏細 入麝香少許 洗淨糝之
名曰 烏金散(資生).
○ 取蠐螬虫剪去兩頭 安瘡口上 以艾炷灸之7壯一易 不過7枚 無不效(東垣).
○ 鼴鼠 燒取膏 塗之 最妙(本草).
○ 鰻鱺魚 取膏 塗之 幷食 其肉甚效(本草).
○ 鯉魚腸 火灸 封瘡口 半日許 覺痒 開看虫出差(本草).
○ 煉松枝 塡瘡口 令滿日三易 卽效(本草).
○ 蝮蛇膽 取汁塗之(本草).
○ 肛漏多孔 熟犬肉 蘸藍汁 食之 七日差(得效).  

  灸法
○ 久漏瘡 足內踝上一寸 灸3壯,在上則灸肩井 鳩尾(東垣).
○ 冷漏 多在腿足之間 先雖積熱所注, 久則爲寒 宜用 附子灸法 硫黃灸法,久瘡成漏 膿水不絶者 亦宜灸(丹心).

  ※附子灸法 :  治腦瘻 諸癰腫堅牢
削附子 令如碁子後 正着腫上 以小唾濕附子艾灸 附子令熱 徹附子欲乾輒更之氣入腫中 無不愈(資
  ※硫黃灸法 :  治諸瘡 久不差 變成瘻.
取硫黃一塊 可瘡口大小按之 別取少許硫黃 於火上燒用釵尖 挑起點硫黃 令着三五遍取
膿水去差爲度(精義).

  疥癬567
○ 疥瘡有五. 一曰 乾疥 皮枯屑起 宜吳茱萸散. 二曰 濕疥 焮腫作痛 流汁淋漓 宜一上散.
 三曰 砂疥 細如砂子 或痛或痒 宜剪草散. 四曰 蟲疥 痒不知痛 易於傳染 宜硫黃餠.
 五曰 膿疥 含漿稠膿 色厚焮痛 宜三黃散.
○ 癬瘡 亦有五.
 一曰 濕癬 狀如虫行 搔之汁出.  二曰 頑癬 全然不知痛痒.
 三曰 風癬 又名 乾癬 搔生白屑. 四曰 馬癬 微痒白點相連. 五曰 牛癬 如牛領皮厚且堅.
○ 疥癬 皆血分熱燥以致風毒 剋於皮膚 浮淺者 爲疥 深沈者 爲癬. 疥多挾熱, 癬多挾濕.
疥狀如皮介甲, 癬狀如走苔蘚. 大槪相同(入門).
○ 治疥 宜升麻和氣飮 一掃散 神異膏 如聖散 油調立效散.
○ 治癬 宜麻豆膏 蝎猫膏 胡粉散 連粉散.
○ 通治 疥癬 宜一上散 秘傳一擦光 當歸飮子 何首烏散 蕪荑散 浮萍散(諸方).
○ 凡疥癬 甚 加寒水石, 痒 加黑狗脊, 微痒 加蛇床子, 有虫 加雄黃, 喜溫熱 加硫黃(丹心).
【吳茱萸散】
治乾疥及春月發者 以此開鬱
蛇床子12g 寒水石10g 白礬 吳茱萸各8g 黃栢 大黃 硫黃 輕粉各4g 樟腦2g 檳榔1箇
爲末 香油調付(入門).
【一上散】
治疥癬痛痒
蛇床子炒黑 狗脊(卽貫衆) 白膠香 寒水石各40g 枯白礬 黃連各20g 雄黃14g 乳香 吳茱萸各12g 猫14箇去翅足,
爲末 臘猪脂 或香油調 先以蒼耳煎湯洗去痂 後掌中擦藥 令熱鼻中嗅2~3次 却擦瘡上,一擦卽愈(丹心)
【剪草散】
治砂疥
蛇床子12g 寒水石 石燕 蕪荑各8g 剪刀草 枯白礬 吳茱萸 黃栢各4g 蒼朮 厚朴 雄黃各2g 輕粉4g,
爲末 香油調付(入門).
【硫黃餠】
治蟲疥及喜湯火久熨者
礬製硫黃40g 爲末 用水調成餠 貼磁椀底覆轉 用熟艾40g 川椒12g
爲末 火燃熏乾 硫黃臨用 先以藥湯水洗拭 後用麻油 調硫黃末擦之(入門).
【三黃散】
治膿疱疥瘡 治熱爲主
黃芩 黃連 大黃各12g 輕粉 無名異 白芷 木香各1g 爲末 香油調付(入門).
【升麻和氣飮】
治疥瘡痛痒
乾葛8g 陳皮 甘草各6g 升麻 蒼朮 桔梗各4g 赤芍藥3g 大黃2g 半夏 當歸 茯苓 白芷 乾薑 枳殼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燈心15莖 水煎服(入門).
【一掃散】567
治一切瘡疥
藜蘆皮12g 蚌粉 鉛粉各6g 雄黃3g 輕粉4g,
爲末 另用大鯽魚一箇入香油煎,候熟去魚 攤冷調藥 擦瘡(得效).
【神異膏】568
治一切瘡疥
全蝎7箇 爪角8g 巴豆去皮7箇 蛇床子末12g 雄黃另硏12g 輕粉一字 淸油40g 黃蠟20g
爲先用全蝎 巴豆 爪角, 入油煎 變色 去三味 入蠟熔化 放冷 入雄黃 蛇床子 輕粉 和勻成膏 先以藥水 洗瘡拭乾後 乃上藥 擦之 神效(得效).
【如聖散】
治肺藏風 變生瘡疥浸展
胡粉40g 黃連30g 蛇床子20g 水銀10g,
爲末 生麻油 調塗(局方).
【麻豆膏】
通治諸癬
麻油80g入巴豆肉 萆麻子肉各14粒 斑猫7粒 熬煎至枯黑色 去滓 却入白蠟20g 蘆薈末12g
攪勻 成膏塗擦之(入門).
ː遍身生癬 獨莖羊蹄根 另搗 白礬末 以米醋調成膏 塗擦之, 加輕粉 黃丹 尤妙(丹心).
【油調立效散】
治濕疥浸淫 久不差
輕粉 綠礬 王白 硫黃各等分
爲末 生麻油調 洗瘡後 塗擦(局方).
【蝎猫膏】
治牛皮癬
全蝎 斑猫各10枚 巴豆肉20枚 香油40g同熬候色焦者先去之去盡三物了乃入黃蠟4g
候熔化 貯朝擦暮 愈不損皮肉(綱目).
【治瘡疥一方】
治遍身牛皮癬
草烏 川烏 何首烏 白芷 蘇木各等分 爲粗剉 入臘猪脂同熬 至白芷焦色 去滓 候冷 入塩少許
常挑一匙 空心 酒調下(得效).
【胡粉散】
治癬 神效
胡粉 硫黃 雄黃各10g 砒霜5g 大草烏生1箇 斑猫1箇 蝎梢7枚 麝香少許,
爲末 先以 羊蹄根蘸醋 擦同患處, 次用藥少許擦之(得效).
【連粉散】
治風癬濕瘡
黃連 胡粉 黃栢 黃丹 枯白礬各20g 輕粉 龍骨 爐甘石各2g 爲末 乾糝 或油調塗(丹心).
【秘傳一擦光】
治疥癬及諸般惡瘡 神效.
枯白礬24g 蛇床子 苦參 蕪荑各20g 雄黃 硫黃 川椒 大風子肉各10g 輕粉 樟腦各4g
爲末 生猪脂 調付(正傳).
【當歸飮子】
治遍身疥癬 腫痒流膿
當歸 赤芍藥 川芎 生地黃 防風 荊芥 白蒺藜各5g 何首烏 黃芪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何首烏散】
治遍身疥癬 瘙痒
荊芥穗 威靈仙 蔓荊子 蚵蚾草(卽豨簽) 何首烏 防風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取7.5g 溫酒調下(丹心).
【蕪荑散】
治疥 無問新久 亦治癬白
蕪荑40g 檳榔 吳茱萸各20g 硫黃8g, 爲末 猪脂或香油 調擦之(本事).
【浮萍散】
治諸疥癬及癩瘡
浮萍150g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荊芥穗 麻黃 甘草各7.5g,
剉分作二貼 入葱白三莖 豆豉60箇 同煎服 出汗(醫鑒).
  ※洗藥
ː 治疥癬 瘙痒 生瘡, 細辛 荊芥 白芷 川芎 黃芩 防風 地骨皮 甘草各等分 爲粗末 每取75g 水二大椀煎 十餘沸 乘溫淋溻患處 名曰 【八仙散】(精義).
ː 何首烏 陳艾等分 濃煎浸洗 治遍身疥癬(本草).
ː 冬瓜藤 煎湯 浸洗亦佳(本草). ː 溫泉浴 最妙(本草).
  
  單方
硫黃  :  生用治疥癬及惡瘡 嗅其臭不止 可愈 疥瘡(本草).
雄黃  :  治疥癬 殺蟲, 爲末 付之(本草).
水銀  :  滓硏臘猪脂 擦疥 殺蟲 立效(得效).
藜蘆  :  治疥癬, 作末 生麻油 調塗(本草).
羊蹄根  :  治疥癬, 爛搗 和醋付之妙(本草).
槿樹皮  :  治頑癬, 加巴豆 斑猫,入砒少許 爲末水調付(丹心).
久牛皮鞋底  :  治牛皮癬, 燒灰入輕粉少許 油調付(入門).
田螺  :  除一生瘡疥, 煮熟 取肉用酒酵 炒熟食(回春).
臘猪脂  :  治疥癬, 生礬 杏仁 加輕粉少許 搗擦 妙(綱目).
鵓鴿  :  治久丸瘡疥, 食之 甚良(本草).
 ː 治遍身疥癬 硫黃 蛇床子 白礬各8g 水銀滓12g, 爲末 薑汁調擦 立效(回春).
  鍼灸法568~569
○ 治瘡疥 頑癬 取絶骨 三里 間使 解谿 委中 或鍼或灸(綱目).
○ 手疥 取勞宮灸 大陵(綱目).
○ 渾身瘡疥 取曲池 合谷 三里 絶骨 行間 委中(綱目).
○ 治癬8月8日 日出時 令患人 正當東向 戶長跪擧 兩手 持戶兩邊 取肩頭小垂際 骨解宛宛中 左右兩火俱下灸7壯 7日愈(資生).
○ 一女子 兩股間濕癬 下至膝痒痛 流黃水,百藥不效.
戴人 以鍼當痒時 刺百餘處 血出盡 煎塩湯洗之 四次方除, 盖濕淫於血 不可不 鍼也(子和).
 
  癩頭瘡569
○ 頭上生瘡如癩 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  方見上 大風瘡 爲末 酒浸焙3次 食後 白湯 調服 日三(丹心).
○ 塩湯溫洗 一上散方見上 疥癬 付之 久不愈者 神效(丹心).
○ 頭瘡 宜服酒歸飮, 外用 雄黃 水銀等分 爲末 臘猪脂 半生半熟 調付之,
濕爛者 燕窩土 黃栢 爲末 乾糝(入門).
○ 白禿頭瘡 宜神應膏(醫鑒).
○ 頭面瘡 密陀僧 硫黃各8g 輕粉少許, 爲末 猪脂調付(丹心).
○ 又方 松皮灰20g 黃丹 白膠香各10g 枯白礬 大黃 黃栢各5g,爲末 熱油調付(丹心).
○ 小兒 癩頭瘡 松脂40g 懸龍尾 黃丹各12g 白砒20g 松樹皮 水銀 雄黃 白礬各8g 爲末 另用香油 入亂髮 煎爛調均 付之(丹心).
○ 又方 爛木耳 爲末 蜜調付.
○ 又 炭燒紅淬 長流水 令熱洗之.
○ 又 胡荽子 伏龍肝 懸龍尾 黃連 白礬 爲末 油調付 連床散 如聖黑膏 亦佳(丹心).
○ 又 免絲子 或蒺藜子 煎湯洗之(本草). 
【酒歸飮】
治頭瘡
酒當歸 白朮各6g 酒芩 酒芍藥 川芎 陳皮各4g 酒天麻 蒼朮 蒼耳各3g 酒黃栢 酒甘草 防風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 日三服 服後 隱睡片時(入門).
【神應膏】
治白禿頭瘡
羊糞燒存性 爲末 用膺油調塗 1~2次 卽愈(醫鑒).
【連床散】
治小兒 癩頭瘡 及身上 諸瘡
黃連20g 蛇床子 五倍子各10g 輕粉少許, 爲末 荊芥湯洗後 油調付(丹心).
【如聖黑膏】
治小兒 白禿頭瘡
豆豉半升 草龍膽 蕪荑各10g 以燒存性 爲末 香油300g熬 至150g 下藥調均 付之 神效(得效).
                  
  人面瘡569
○ 多生膝上 亦有臂上生者 <古書>云 寃業所生 須淸心悔過, 內服十六味流氣飮方見癰疽 方見上 癭瘤, 久者 大苦參丸 腎氣丸方見虛勞, 外用 貝母 爲末 付之 着痂而愈(入門).
○ 人身有瘡 如人面 面目口鼻 皆具, 昔 有一人 左膊上生瘡 以物食之 皆能食 灌以酒 則面亦赤色 醫者 敎以歷試諸藥 皆無苦 至貝母 其瘡乃聚眉閑口 其人喜 曰可治 卽取貝母 和水灌入口中 數日 成痂而愈(本事).
【大苦參丸】
治人面瘡 及膁瘡苦參80g 防風 荊芥 白芷 川烏 赤芍藥 何首烏 川芎 獨活 梔子 皂角 蔓荊子 赤茯苓 山藥 白蒺藜 黃芪 羗活 白附子各20g草烏炮6g 爲末 水煮 麪糊和丸梧子大 每服50~70丸 空心酒下,不飮酒 以茶代(入門)
【腎氣丸】治虛勞腰痛 及男子消渴 小便多, 婦女轉胞 不得溺
熟乾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茯苓 牧丹皮 澤瀉各112.5g 附子(炮)一枚 桂枝75g.
爲末 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 溫酒 送下, 日再服(仲景). 虛勞轉載
   陰蝕瘡569
○ 夫陰瘡 大槪有三等 一曰 濕陰瘡, 二曰 妬精瘡, 三曰 陰蝕瘡 亦曰 下疳瘡也.
○ 濕陰瘡者 由腎虛風濕 邪氣乘之 瘙痒成瘡 浸淫汁出 狀如疥癬.
○ 妬精瘡者 由壯年 久曠房室 思色動慾 以致敗精 流入莖內 陰上生瘡 赤腫潰爛 作白痛痒妨悶
○ 陰蝕瘡者 由熱結下焦 經絡澁滯 或婦人子宮有敗精停留 或月水未斷與之交合 房勞後 又不洗浴 邪穢留滯 遂令陰莖 連睾丸腫痛 小便如淋 經久潰爛 侵蝕肌肉 膿血不止 遂成下疳瘡 久不愈 則必成 楊梅瘡 宜服仙遺粮湯方見上 天疱瘡 預防之,
寒熱尿澁 宜八正散方見小便, 濕熱甚則 腫痛尿澁 莖中痒痛 或朮白津 宜龍膽瀉肝湯方見前陰, 腫潰後 八物湯方見虛勞 方見上 瘰癧條 加柴胡 梔子 知母 久服(入門).  
○ 下疳瘡 日久不愈 或成便毒 或損爛陽物 多致危篤. 俗云 疳瘡未已 便毒復來生也(醫鑒).
○ 陰頭腫痛 生瘡 名爲下疳 乃督任衝三脈之會  其瘡一生則便毒厲風瘡 此第而來先 宜升麻葛根湯 方見寒門 發出, 繼服凉血解毒丸卽愈. 不必服 輕粉毒藥(醫鑒).
○ 妬精瘡 初發在陰頭如粟 拂之卽痛甚 出淸膿作白孔蝕之大痛. 婦人有生於玉門內 正似疳蝕瘡 但不痛爲異(醫鑒).
○ 治法 以大豆甘草湯漬之 洗毒散煎湯浴之, 磨風膏 溫潤之(精義).
○ 通用 消疳敗毒散 凉血解毒丸(回春).
【八正散】治膀胱熱 小便癃閉不通 又 治陰蝕瘡
大黃 木通 瞿麥 萹蓄 滑石 梔子 車前子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燈心4g 空心 水煎服(局方). 小便轉載
【龍膽瀉肝湯】治肝臟濕熱  男子陰挺腫脹, 女子陰挺瘡痒, 或陰莖濕痒 出膿水, 此因酒得之
龍膽草 柴胡 澤瀉各4g 木通 車前子 赤茯苓 生地黃 當歸並酒拌 山梔仁 黃芩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入門). 前陰轉載
【升麻葛根湯】治瘟病 及時令感冒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葱二 煎服(局方).  寒門轉載
【凉血解毒丸】
治下疳瘡
苦參160g 黃連80g 連翹60g 大黃50g 惡實 生乾地黃 白芷各40g 防風 石膏各20g
爲末 荊芥煎湯 打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溫水下100丸(回春).
【消疳敗毒散】569
專治 下疳瘡
柴胡6g 黃栢 赤芍藥 赤茯苓 木通 草龍膽各4g 連翹 荊芥 黃連 蒼朮 知母 防風 獨活各3g 甘草1g, 剉作一貼 燈心一團 水煎服(回春).
  洗瘡藥570
○ 凡下部諸瘡 常須藥湯淋洗以去膿汁惡水 宜洗疳湯 大豆甘草湯 洗毒散 洗下疳瘡方(諸方).
【洗疳湯】
治下疳瘡
川練子 黃連 瓦松 川椒 葱根 艾葉, 以等分 煎水 以靑布 蘸洗 立效(醫鑒).
【大豆甘草湯】
治陰蝕下疳瘡
甘草40g 赤皮葱3莖 黑豆一合 槐條一握, 爲濃煎 取淸 候溫 浸浴 日二(精義).
【洗毒散】
治陰蝕瘡及諸惡瘡
蛇床子 地骨皮 大薊 麻黃 荊芥 防風 枯白礬各12g 葱白3莖
煎湯 溫洗(丹心).
【洗下疳瘡方】
黃連 黃栢 當歸 白芷 獨活 防風 朴硝 荊芥各12g 入銅錢50文 烏梅5箇 塩一匙
同煎取湯 日洗4~5次 乃付糝藥(入門).
  糝付藥570
○ 藥水淋洗 後乃用糝付之藥
宜栢蛤散 津調散 鳳衣散 旱螺散 截疳散 珍珠散 磨風膏 或糝 或付(諸方).
【栢蛤散】
治下疳濕瘡
黃栢 以磁鋒刮取末 蛤粉,
爲末 等分 糝傷卽愈. 皆黃栢 去熱, 蛤粉 燥濕也(入門).
【津調散】
治妬精瘡
黃連 款冬花等分
爲末 先以地骨皮 蛇床子煎水 洗拭乾 乃津調付(入門).
【鳳衣散】
治下疳瘡
鳳凰衣(卽雞抱卵殼) 黃丹各4g 輕粉 片腦各少許
爲末 乾糝 或鴨子淸 調付(入門).
【旱螺散】
治下疳瘡
白田螺殼煆 入腦麝 輕粉各少許, 爲末 香油調擦(入門). ː治妬精瘡 溪港中 陳久殼爲妙(得效).
【截疳散】治年深疳漏瘡  
白歛 白芨 黃丹 密陀僧各8g 黃連4g 龍腦 麝香 輕粉各1g, 爲末 乾糝或維之(東垣).  疳瘻條 轉載
【珍珠散】
治下疳瘡
黃連 黃栢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輕粉 鉛粉 五倍子炒 珍珠 象牙各等分 爲末 以米泔洗後 糝上(醫鑒)
【磨風膏】
治陰蝕瘡
蛇床子20g 大風子14箇 杏仁20箇 枯白礬 樟腦各8g 川椒 輕粉 水銀12g 雄黃6g 銀硃4g
爲末 生麻油和丸 彈子大 每用少許 呵洋 遍擦之(入門).
【陰蝕瘡一方1】
治下疳瘡 幷玉莖蝕了盡 用此藥也 長出來如初 只小元首耳,
黑鉛20g 化開 投汞 10g硏 不見星 入寒水石16g 輕粉10g 硼砂4g
爲極細末 先以葱艾椒煎水 洗患處 乾糝之 亦治舌被人咬斷 有效如神(回春).
【陰蝕瘡又方2】
治年少陽道興强 當泄不泄 强泄脹斷 嫩皮初如鍼眼 畏疼不敢 泄刮日久 連莖潰爛 痛楚日甚
用荊芥 黃栢 甘草 生葱 地骨皮 煎水洗去膿靨 以訶子燒灰 入麝香少許
乾糝患處 仍斷房事 臨睡喫冷水 勿令陽道興起 脹斷瘡靨 靨堅自安矣(得效).
【陰蝕瘡又方3】
莖頭3~5孔小漏瘡 出血微膿
ː 油髮灰 津唾調付 仍米飮 調服4g 甚妙(直指).
ː 外腎疳瘡, 鷄卵殼 黃連 輕粉 爲末 香油調塗(得效).
ː 妬精瘡 陰蝕瘡, 油髮 靑黛 麝香少許 爲末 或糝或津唾調付(精義).
ː 陰莖上生瘡, 取月經布 燒灰 蜜調塗 卽愈(入門).
ː 下疳瘡, 蝸牛焙乾 枯白礬 爲末 濕則乾糝 或油調付(回春).
 
  不治證
○ 下疳瘡 重者 心中㽱痛 悶絶虛煩 甚者 不治(入門).

  膁瘡570
○ 生於兩脚 腫爛臭穢 步履艱辛 此瘡生於膁骨爲重 以其骨上 肉少皮薄 故難愈, 治法 當先取虫 然後外貼膏藥, 內服 蠟礬丸方見癰疽之類. 須翹足端坐 勿多行履 庶可全癒(醫鑒).
○ 膁瘡 生兩膁上 初起焮腫作痛 三陰虛也,宜八物湯方見虛勞 方見上 瘰癧條,
若患處黑黯 惡寒少食 屬肝腎虛 宜八味丸方見虛勞,久不愈者 大苦參丸方見上 人面瘡(入門).
○ 外膁瘡 先以葱湯洗 次貼龍骨膏 或馬齒膏. 濕熱者 窯土膏.
○ 內膁瘡 先以塩湯洗 次貼蠟礬紙.
○ 內外通用爐灰膏點去瘀肉 後貼黃蠟膏(入門).
○ 膁瘡 及脚膝生瘡,局方虛損門 黃芪丸方見虛勞服之 卽愈(海藏).
○ 內外膁瘡 宜粉麝散 神捷膏 馬齒膏 翠玉膏 白膠香散 貼藥三方, 鍼法 洗法 取虫法(諸方).
【龍骨膏】570
治外膁瘡
龍骨 乳香 沒藥 密陀僧各8g 海螵蛸6g 皂角刺5箇燒存性
爲末 用綿紙兩重 以浸揷亂孔 香油調藥 夾內縛貼上 隔日飜貼之(入門).
【馬齒膏】571
治膁瘡 馬齒莧煎取汁一釜, 入黃蠟200g 再熬成膏 塗之(入門).
【窯土膏】
治外膁瘡久年 窯竈土 或竈心黃土 黃栢 赤石脂 黃丹各20g 輕粉 乳香 沒藥各4g,
爲末 香油調成膏 先以茶淸洗後 油紙攤藥貼之 以巾縛定縱  痒不可忍 直待結痂 居地.未愈 再貼(入門). ː竈心土 以燥濕淸熱 黃栢之辛 以散火邪, 乳香 沒藥 以散瘀血 可謂十全矣(丹心).
【蠟礬紙】
治內膁瘡 神效
綿紙疊12重 看瘡大小 剪成方片 以紙撚釘住 另用麻油75g入川椒49粒 慢火熬黑 去滓 入槐枝49寸煎 枯黑去滓 入黃蠟40g 枯礬4g 輕粉1g竢 熔化卽入前紙 令油滲透, 勿令焦黃 取起漸時 先以 藥水洗拭 用之 齊沓 貼上以巾緊縛周時取下近瘡 紙一重 後紙取盡則瘡全愈(入門).
【爐灰膏】治癰疽 惡瘡 內點去瘀肉 最妙
用香糖爐內灰(無則桑柴灰代之)1升半 風化石灰1升炒紅 以箕子盛貯 用滾湯3柴 慢慢淋 自然汁一椀許 銅鍋盛慢火熬如稀糊, 先下巴豆末 次下蟾穌各8g 白丁香末2g 石灰炒4g 攪勻 再熬 如乾麪糊 取起 候冷磁罐盛貯,勿令泄氣 每用時以簪頭挑少許 放指甲上 硏呵氣調勻如泥 用鍼撥開患處 以藥點之, 物點好肉及眼上(入門).  雜方門 轉載
【黃蠟膏】
治內外膁瘡
香油40g 入油髮如梅大 熬消化入白膠香12g 黃蠟40g 熔化 入龍骨 赤石脂 血竭末各12g, 攪勻候冷 盛磁器 每用捏作薄片 貼瘡上 帛縛定3日後 飜過貼之(入門).  
【黃芪丸】治腎虛耳鳴 夜間睡着如打戰鼓  
黃芪40g 白蒺藜炒 羗活各20g 大附子1箇炮 羯羊腎一對焙乾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煨葱湯下30~50丸(寶鑒). 
∴ 本文에 方見虛勞나 處方缺, 耳門 轉載(編者). 
【粉麝散】
治外膁瘡 臭爛數十年不愈
生龜殼1箇醋一椀 塗灸醋盡爲度火煆 放冷 爲末入輕粉 麝香各4g 和勻 先以 葱湯洗後 塗上(得效).
【神捷膏】
治內外膁瘡 久年不愈
淸油300g先煎 入黃蠟40g 松脂20g熬至成珠 候冷 入乳香 沒藥 輕粉 血竭 孩兒茶 枯白礬 龍骨煆各12g 川椒16g,爲末 攪勻 收貯 先以藥水洗淨 用油紙以 鍼刺孔 攤藥貼瘡上 一日換3次 2日後 換一次 每換藥 必洗淨 貼傷(醫鑒).
【翠玉膏】
治膁瘡
瀝靑160g 黃蠟 銅綠各20g 沒藥12g, 爲將香油300g同黃蠟 瀝靑於火上熔化 次下銅綠 沒藥末 旋旋 攪勻成稠 將藥 傾冷水中 看瘡大小 捻作餠子 貼之 以帛繫定 3日一易(綱目).
【白膠香散】
治內外膁瘡
白膠香 赤石脂 枯白礬各20g 黃丹 乳香 沒藥 輕粉各8g, 爲末 乾糝 或油調付(入門).

  單方
ː 治膁瘡 黃蠟40g 猪膽1箇 輕粉8g,以熔化 和勻 彈油紙上貼之(丹心).
ː <又方> 白膠香 黃栢 軟石膏各40g 靑黛20g 龍骨4g,爲末油調付(丹心).
ː <又方> 羯羊屎燒存性20g 石膏10g 赤石脂5g,爲末香油調付,以巾布 定除根(丹心).
ː 冷膁瘡, 鹿角灰 油髮灰 乳香, 爲末 淸油調付(得效).
ː 膁瘡成臼 久不乾好, 祠堂屑 津調 塗付 日二次 3日愈(得效).
ː 紅絹蚕空繭並燒灰 胡粉各1g 眞珠煆1g 枯礬 髮灰 白麪各1g 爲末 黃蠟75g熔化 調均 貼之 神效(回春).
 
  鍼法
○ 膁瘡 色紫黑 先以三菱鍼刺 去惡血 冷水洗淨 乃貼膏藥.  忌日光火氣 陽氣 如有黑腫未盡 可再出血 以紫黑血盡爲度(綱目).
  熏洗方
○ 治膁瘡臭爛 先以海東皮 石榴皮煎湯洗後 牛蒡子20g 硏爲末燒熏之無海東皮 則地骨皮 代之(得效).
○ 槐枝 葱白 川椒煎湯 或茶淸淋洗 挹乾後 乃貼膏藥(得效).
  取虫方
ː久膁瘡 宜取虫生, 鱔魚數條 以淸油塗腹 下置瘡上 盤屈以帛繫定,
少頃覺痒 不可忍 然後取視腹下 有小竅 皆虫也. 未盡 再付 却用 死人脚脛骨燒灰 油調付(得效)
ː久膁瘡 蠡魚腸 以五味火上灸 貼 虫出卽去之(本草).

  腎臟風瘡571
○ 初起 兩足時熱 脚跟作痛 多於內脛 或膁上生瘡 如癬漸大, 失治則延 及脛股 遍身者 有之,
以腎氣丸方見虛勞 方見上 人面瘡 爲主 佐以 四生散方見前陰 黃芪丸方見虛勞, 方見上 膁瘡 外付白膠香散方見上 膁瘡.
○ 四生散末 取7.5g 入猪腎內 煨熟 空心塩湯 嚼下尤妙(入門).
○ 血風瘡 與腎臟風瘡 相類 乃三陰經 風熱鬱火 血燥所致 瘙痒不常 膿水淋漓 潮熱盜汗 宜四物湯 方見血門 加浮萍 黃芩, 或 當歸拈痛湯方見足部,外治磨風膏方見上 陰蝕瘡 大馬齒膏 塗之(入門).
○ 下疰瘡 亦與腎藏風瘡 相類 生於脚脛 或打撲而成 其瘡口 狹皮內極闊 皮薄如竹膜 極痒痛 黃水淋漓 積年不愈, 又染易他人 患者 須忌房室 取韭菜地地龍糞 爲末 入輕粉 淸油 調付 或白犬血 塗之.
又付 檳榔散(入門).
○ 腎臟風 宜服活血驅風散, 外用 雞心散(得效).
【四生散】治腎藏風 脚下生瘡癬 或兩耳鳴痒
白蒺藜 黃芪 獨活 白附子各等分 爲末 每7.5g 薄荷酒 調下.
【四物湯】治虛勞, 血虛 能調和陰陽.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  加浮萍 黃芩 治血風瘡 與腎臟風瘡. 血門轉載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脚氣,腫痛
羌活 茵蔯酒炒 黃芩酒炒 甘草灸各4g 知母 澤瀉 赤茯苓 豬苓 白朮 防己各3g 人蔘 苦蔘 升麻 乾葛 當歸 蒼朮各2g, 剉作一貼 水2盞浸藥 少時 煎至1盞, 空心 臨臥各一服(寶鑒).
ː 一相公 領兵至南方 忽得脚氣 遍身微腫 其痛手不可近 足脛尤甚.
內經云 “飮發於中,胕腫於下”. 又云“諸痛爲實,血實宜決之”, 以三稜鍼 數刺 腫上血突出高 2尺餘 漸漸如線 其色黑紫 頃時腫消痛減, 以當歸拈痛湯 服之, 是夜得睡, 明日再服而愈(寶鑒).足門 轉載
【大馬齒膏】571
治若足 血風瘡
馬齒莧焙乾20g 黃丹 黃栢 枯礬 孩兒茶各12g 輕粉4g
爲末 桐油 或麻油調均 攤油紙上 先以 藥水淋洗挹乾 後乃貼之(入門).
【檳榔散】572
治足上生瘡 潰爛臭穢
全蝎7箇 斑猫14箇 巴豆肉14粒 檳榔1箇 香油60g 以慢火煎 先入蝎 次入猫 次入豆 次入榔 見豆黑色 入蠟40 候熔去滓 只取蠟油 入黃栢灸 蛇床子各8g 雄黃 硫黃 黃丹 海螵蛸各4g 白膠香 黃連 杏仁 輕粉各2g 爲末 入蠟油中 調均藥水 洗瘡 付之 立效(得效).
【活血驅風散】
治腎臟風 瘡痒痛 此由肝腎虛 爲風濕 所侵也.
蒼朮炒 杜冲薑汁炒 肉桂 天麻 薏苡仁 橘紅 檳榔 厚朴 枳殼各3g 當歸 川芎 白芷 細辛 白蒺藜炒 桃仁 白芍藥 半夏 五靈脂 甘草各2g, 同煎 入乳香末 少許 空心服(得效).
【雞心散】
治腎臟風 發瘡疥
雞心檳榔2箇破開 以黃丹12g 合在內濕紙裹煨 全蝎6箇 硫黃16g入輕粉 靑黛各2g 麝香少許,
以和勻 磁器收貯 每用少許淸油調抹 兩掌掩外腎 女掩兩乳 各睡至醒 次日 又用之 經驗(得效).

  單方
○ 脚肚上生瘡漸大 爬搔不已 痒不可忍 石榴根皮 煮取濃汁 稍冷拂瘡上 冷如氷雪卽成痂(得效)

  浸淫瘡572
○ 初生甚小 先痒後痛 汁出浸淫 濕爛肌肉 延至遍身 先用 苦練根燒存性爲末 猪脂調付,濕則乾糝,先用苦參大腹皮煎湯洗之(入門).
○ 浸淫瘡 從口流向 四肢者 可治,從四肢 流來入口者 不可治(仲景).
○ 小兒浸淫瘡 宜用苦瓠散(綱目).                                      
【苦瓠散】
苦瓠80g 蛇脫燒灰 蜂房微炒各20g 梁上塵一合 爲末 油調攤帛 貼之(綱目).

   單方
○ 卒得浸淫瘡 不早治周身則殺人 胡麻生爛嚼付之(本草).
○ 小薊爛搗 新水調付乾則易.
○ 秫米熬黃杵末 手爪付之. ○ 胡燕窠中土 水和付之(本草).

 凍瘡572
○ 冬月凍傷成瘡流水 俗呼爲凍瘡 宜用生附散 白歛散 如神散 臘亨膏(諸方).
○ 冬耳瘡爛 貝母末乾糝之(入門).
○ 足凍爛生瘡 黃丹 猪脂調付(得效).
○ 足跟凍瘡潰破,以川椒煎湯 洗刮去腐肉 鍼刺出血 馬勃末 調牛骨髓 付之(綱目).
○ 同上 雄雉雞腦一枚 入黃蠟等分 淸油減半 熬膏 塗之(入門).
○ 五倍子 煎湯 洗後取免腦髓 雀腦髓不止(本草).
【生附散】治凍瘡爛痛, 生附子爲末 麪水調付之(綱目).
【白歛散】治凍耳成瘡, 黃栢 白歛各20g,爲末塩湯洗後 油調付之(得效).
【如神散】治凍瘡皮爛 不可忍, 大黃細末 新水調塗 瘡上 痛止 立效(綱目).
【臘亨膏】治凍瘡. 猪脂 猯油各100g 香油2合半 海松子油一合 松脂 黃蠟各150g, 爲各煉去滓 和合成膏
先以藥水洗後 塗之(俗方).
 
  湯火瘡572
○ 凡湯火所傷 初時强忍痛急 向火灸强忍 一時卽不痛 愼勿以冷物塌之 使熱毒不出 免爛人筋骨
寒水石140g 黃栢 黃芩 黃連 梔子 大黃 赤石脂各20g 片腦少許爲末 鴨子淸調付 酒調亦可(入門)
○ 湯火瘡 宜赤石脂散 保生救苦散 黃栢散 氷霜散 四黃散(諸方).
○ 火燒 以好酒洗之 以塩付上.
○ 皮脫者 酒熬牛皮膠 付之.
○ 湯傷者 以淋過 第二次灰滓 付之.
○ 熱酒傷者 糯米粉炒黑末 酒調付之(丹心).
○ 湯火燒瘡, 大黃 當歸油調付(丹心).
【赤石脂散】
治湯火傷瘡
赤石脂 寒水石 大黃各等分, 爲末 生麻油 調塗之(丹心).
【保生救苦散】
治湯火 熱油所傷 爛痛
寒水石 大黃 黃栢各等分 爲末 生麻油 調塗 或乾糝(東垣).
【黃栢散】
治湯火熱油所傷爛痛
雞子殼 黃栢 朴硝 大黃 寒水石各等分 爲末 新水調塗之(得效).
【氷霜散】
治湯火熱油所傷 皮爛肉痛
寒水石 朴硝 靑黛 牡蠣煆各20g 輕粉2g, 爲末 新水 或油調塗之(丹心).
【四黃散】
治湯火熱油所傷 皮爛肉痛
大黃 黃芩 黃連 黃栢 白芨各等分 爲末 新水調塗之(丹心).

  單方572~573
○ 湯火瘡 黃蜀葵花, 爲末 油調付妙,或滴水硏爛付 亦可(正傳).
○ 經霜桑葉焙爲末 香油調付(正傳).
○ 側柏葉搗爛如泥 冷水調塗 以帛繫定 2~3日愈(本草).
○ 生梨切片貼之, 不亂止痛(本草).
○ 生胡麻 爛搗如泥 付之(本草).
○ 生白礬爲末 香油調塗(醫鑒).
○ 湯火傷 及熱油傷, 白蜜塗之. 竹中白膜 貼之,日三 痛立 止卽愈(本草).
○ 醋泥付之 無痕, 豆醬汁 付之妙(本草).
  翻花瘡573
○ 飜出一肉突如菌 或如蛇形長數寸 雄黃爲末 付之, 內服十全大補湯 或八物湯二方並見虛勞 倍參芪歸朮, 外用藜蘆爲末 猪脂調塗 日一易 候元氣漸復 腫毒將盡時 塗之 則努肉自入, 否則雖入復出, 若誤用鍼刀 蝕灸必危 愼之(入門).
○ 中品錠子 專治 翻花瘡(入門).
○ <一名> 棉花瘡, <一名> 廣東瘡, 川芎 天花粉各20g 輕粉10g 朱砂 雄黃各5g 麝香2g 爲末 蒸餠和 丸 菉豆大 每服7丸至9丸 溫酒下(正傳)
【中品錠子】
專治 翻花瘡,及癭瘤
白礬154g 乳香 沒藥各22g 朱砂12g 牛黃3g 䃃砂2g 熟2g 生砒霜60g火煆黑烟止 用淡靑烟,
爲末 麪糊和勻 捻作錠子 量瘡 揷入(入門).

  單方
ː 治翻花瘡 馬齒莧燒灰 猪脂調付(本草).
ː 柳枝葉 濃煎作膏 塗之(本草).

  漆瘡573
○ 人有惡漆者 因見漆中毒生瘡 面痒而腫 遍身焮痛. 生蟹取黃 塗之(得效).
○ 石蟹取汁 頻塗之(本草).
○ 臘茶末 油調付,柳枝葉煎湯洗(入門).
○ 芒硝 湯浸 冷洗之(千金).鐵漿頻洗 卽差(本草).
○ 井中苔 搗付之亦可(丹心).
○ 川椒煎湯 洗之 卽愈(本草).
○ 生薑眞汁 付之亦可(丹心).
○ 雞子黃 塗之(本草). ○ 韭葉硏 付之(本草).
○ 紫蘇葉 搗爛 擦之(綱目).

  軟癤573
○ 痤小癤也, 世謂之熱癤 大如酸棗 或如豆,色赤而有內膿血也(綱目).
○ 宜用猪頭散 三物散 大黃膏.
○ 雞抱卵殼 燒灰入輕粉少許 油調付之(得效).
○ 大枳殼去瓤磨令口平 以稠麪糊塗 四唇 覆貼癤上 自破膿出 甚妙(得效).
【猪頭散】
治軟癤 愈而復作
野蜂房2~3箇燒爲末另用 巴豆肉3~7粒 淸油煎 三沸 去豆 取油 調蜂房末 付之 (立效).
ː <又> 枯白礬末 油調付 亦效. 此方 療病有效人 以猪頭爲謝 故名之(得效).
【三物散】
治鬢邊生軟癤 名發鬢,有數年不愈 用此極妙,
猪頸上毛 猫頸上毛各燒存性各1撮 鼠屎1枚 爲末 加輕粉少許 淸油調付(得效).
【大黃膏】
治軟癤
大黃 黃栢 當歸各等分 爲末 以生地黃汁塗之(俗方).
 
  有名 無名 諸惡瘡573
○ 葡萄瘡 天行班瘡 月蝕瘡 內疳瘡 蝸瘡 走皮(疒+趍)瘡 白蛇纏瘡 魚目瘡 熱毒瘡 火班瘡 此皆有名瘡也.
○ 此外 皆無名諸惡瘡也.
○ 又 有洗瘡法 殺蟲法 生肌法 諸瘡中風水作痛法.
  ※葡萄瘡
瘡頭如葡萄色 四圍腫起 先追膿盡 次用氷梅奄之 神愈(綱目).
  ※天行班瘡
○ 人身發天行班瘡 一身周匝如火瘡,皆戴白漿 不治則數日 必死, 差後瘡瘢黯 一歲方滅 此惡毒之氣所爲, 取好蜜煎 升麻數數 洗拭塗之(本草).
○ 又,煮葵菜葉 以蒜虀 啖之 數日卽止(綱目).
  ※月蝕瘡
○ 小兒多有之,生耳後 隨月盛衰,胡粉炒黃 枯白礬 黃丹 黃連 輕粉各8g 乾烟脂4g 麝香少許
爲末香油調塗(入門).
  ※內疳瘡
○ 生於口上⺼咢,初發如蓮花根蔕 小而下垂乃大.治法 以鉤刀結其根 燒鐵烙以止 其血 次以雄黃 輕粉 粉霜 白芷 白歛爲末 付之,
以槐枝作枕 支其牙頰間 毋使口合 一兩時許 瘡瘢定合口自便 次日出膿,生肌散 付之(入門).
  ※蝸瘡
○ 生手足間相對 如新茱萸痒痛 折裂有孔如蝸, 久不愈.
杏仁 乳香.各12g 入黃蠟20g 熔化 入前藥末 攪煎成膏 塗之(入門). 
  ※走皮(疒+趍)瘡
○ 生滿頰項發如豆梅 蔓延兩耳流下濕爛,先用桑寄生(無則桑耳代之) 桑根皮各一握 白芷 黃連各少許 煎湯洗之 候血盡 次用皁莢 竹笋皮燒存性 黃栢 白芷 藍葉 等分爲末,淸油調塗 神效(入門)
○ 手(疒+趍)瘡,爪角 枯礬 輕粉 黃栢 黃連 爲末敷之(入門).
○ 小兒胎(疒+趍)頭生紅餠瘡
先以艾葉 白芷 大腹皮 葱白煎湯洗後,生薑葉 生艾葉入蜜 搗付(入門).
  ※蛇纏瘡573
○ 身上生瘡有頭尾 儼似蛇形,初起 宜,隔蒜於頭上灸之. 雄黃爲末醋調付之.又酒調服之(入門).
○ 遍身生瘡 狀如蛇頭.取蠟礬丸,每服100丸 大有神效(入門).
  ※魚目瘡574
遍身生瘡 如魚目無膿,又名 征虜瘡, 升麻剉水 濃煎入蜜 2~3匙鵝翎蘸拭洗瘡(得效).
  ※熱毒瘡
○ 遍身生熱毒 瘡痛而不痒 粘着宜服 夜不得睡, 菖蒲作末 厚布席上恣臥 其間不過5~7日 其瘡如失應手 神驗(本草). ○ 宜用,紫草膏 葵花散(諸方).
  ※火班瘡
○ 人常近火則多生火斑瘡 出汁痛痒, 黃栢 薄荷葉爲末糝之卽安 或煎湯洗 亦佳(得效).
  ※諸般惡瘡
○ 諸般遍身瘡 及惡瘡 出膿血痛痒, 宜凉血飮 又平血飮合人參敗毒散方見寒門 連翹飮 踈風解毒散 合掌散 松脂貼散 二黃膏 貝母膏 金華散 爐灰膏 靑金錠子 一掃光生肌散 黃蠟膏 洗藥方 殺蟲方 生肌方 諸瘡中風嗽方 單方(諸方).
【生肌散】
一切瘡 歛口大效
寒水石煆 滑石各40g 烏賊骨 龍骨各20g 密陀僧 枯白礬 乾臙脂 定粉各10g 爲末 乾糝 瘡中妙(精義).
【蠟礬元】
治癰疽發背 瘰癧 瘻瘡 惡瘡 衛護內膜 驅解諸毒 自然內消 如因藥毒 發疽非此莫治
黃蠟75g 入明白礬末150g 衆手和勻 作丸梧子大 每30丸 溫酒或熟水下 日二服,內疽 腸癰尤妙(入門).
【平血飮】
治諸瘡 遍身出膿血痛痒
卽,升麻葛根湯 加天麻 蟬殼也. 以剉 與人蔘敗毒散合和 如生薑薄荷生地黃麥門冬 煎服(得效).
【升麻葛根湯】治瘟病 及時令感冒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入薑三葱二,煎服(局方).  寒門轉載
【人蔘敗毒散】治傷寒時氣 發熱頭痛 項强 肢體煩疼 及傷風咳嗽 鼻塞聲重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入薑三片,薄荷少許,水煎服ː 本方 加天麻 地骨皮等分,名曰【人蔘羗活散】
ː加荊芥穗 防風等分,名曰【荊防敗毒散】ː腰以上浮腫者, 加麻黃 防風 黃芩 梔子服 寒門轉載
【凉血飮】
治血熱生瘡
赤芍藥 黃芩 川芎 荊芥 生芐 麥門冬 天花粉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燈心10莖 竹葉10片 煎服(得效).
【連翹飮】
治惡瘡 遍身痛痒及血風瘡
連翹 赤芍藥 當歸 荊芥 防風 惡實 川芎 梔子 黃芩 瞿麥 木通 生乾地黃 瓜蔞根 麥門冬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燈心 一塊 水煎服(得效).
【踈風解毒散】
治遍身瘡痒痛
白芷 細辛 蒺藜子炒 麻黃 檳榔 當歸鬚 生乾地黃 川芎 赤芍藥 獨活 白牽牛微炒 桑白皮炒 蒼朮炒 枳殼 甘草灸各3g, 剉作一貼 入黑豆 70粒 紫蘇5葉 生薑5片 同煎服(直指).
【紫草膏】
治熱毒瘡
紫草茸 黃連 黃栢 漏蘆各20g 赤小豆末 菉豆粉各一合, 爲末 猪脂 或淸油調 日三付(直指).
【葵花散】
治一切熱瘡
鬱金 黃連 黃栢 梔子 葵花各等分, 爲末 冷水調膏 貼之 神效(得效).
【合掌散】
治遍身生瘡 百藥不效
檳榔5箇爲末 硫黃生硏20g 輕粉2g,
爲末每2g, 安手掌內油調 夜臥時 塗. 外腎不得洗 手但擦手令乾 1~2日卽愈(得效).
【紫草膏】
治熱毒瘡
紫草茸 黃連 黃栢 漏蘆各20g 赤小豆末 菉豆粉各一合, 爲末 猪脂 或淸油調 日三付(直指).
【葵花散】
治一切熱瘡
鬱金 黃連 黃栢 梔子 葵花各等分, 爲末 冷水調膏 貼之 神效(得效).
【松脂貼散】
治一切惡瘡及無名瘡
黃栢 黃連 松脂(明者) 膩粉 土蜂窠(#泥如做者) 甘草各4g,爲末
另取水銀4g, 放在掌心以唾擦爲泥 入磁器中 和藥末 及淸油 令如稀餳 先以藥水洗瘡 拭乾 塗之卽愈 治疥尤妙(得效).
【二黃膏】
治一切惡瘡
淸油120g煎 巴豆肉20粒微黑色去豆 入黃蠟40g 熔化, 又 入硫黃 雄黃末各4g 和勻 成膏
以藥水洗瘡後 擦付2~3次 神效(得效).
【貝母膏】
治諸惡瘡
貝母14g 半夏生用 五倍子 白芷 黃栢 苦參各10g 黃丹4g, 爲末 蜜水 調付 或乾糝(直指).
【金華散】(丹心)
治一切濕熱惡瘡 亦療小兒.
黃丹40g 黃栢 黃連各20g 輕粉4g, 爲末 藥水洗後 糝之 貼之(丹心).
【爐灰膏】
治一切惡瘡 除去瘀肉 最妙, 治癰疽惡瘡 內點去瘀肉 最妙 方見雜方 已下雜方轉載
用香糖爐內灰(無則桑柴灰代之)1升半 風化石灰1升炒紅 以箕子 盛貯 用滾湯3椀 慢慢淋 自然汁一椀許 冬瓜盛慢火熬如稀糊 先下巴豆末 次下蟾酥各7.5g 白丁香末2g 石灰炒4g 攪勻 再熬 如乾麪糊 取起 候冷磁罐盛貯, 勿令泄氣 每用時 以簪頭挑少許 放指甲上硏 呵氣調勻如泥,用鍼撥開患處 以藥點之 勿點好肉及眼上(入門). 雜方門 轉載
【靑金錠子】
治諸惡瘡 膿出不快及多年疳瘻瘡
白丁香 銅綠 䃃砂 粉霜 輕粉各2g 麝香 龍腦各一字
爲末 麪糊和撚作錠子 紝入瘡口中,或糝付亦可(精義)
【一掃光】
治小兒頭瘡 及多虱子 少陽成瘡 膿水不止
細茶 水銀各4g 同硏細 牙皂 川椒各8g,爲末 油調擦上(回春).
【黃蠟膏】
治諸瘡 能生肌
香油 黃蠟 松脂各等分 熔化 待凝 貼之 加油髮灰 尤妙(俗方).
【洗藥方】574
治諸般惡瘡
ː 黃栢 茵蔯 荊芥 葱白 藿香 煎水淋洗 爲妙(得效).
ː 艾葉 細茶 葱白 槐枝 柳枝 川椒 濃煎湯 入塩 頻洗(回春).
 【殺蟲方】575
治惡瘡有虫
ː 膽礬 輕粉 乳香各4g 䃃砂 雄黃 土蜂房各8g 龍骨 虎骨 白礬 露蜂房各10g 麝香2g 片腦一字
爲末 藥水洗後 付之 神效(海藏).
ː 檳榔20g 黃連10g 穿山甲5片燒灰 麝香一字, 爲末 茶淸塗(得效).
ː 須用 斑猫 藜蘆(入門).
 【生肌方】
ː 凡治惡瘡 令生肌, 宜用生肌散 翠霞散 黃蠟膏.
ː 凡看瘡內肉黑色 勿上生肌散 宜用消蝕之藥, 直待黑肉去盡 方可生肌散(入門).
ː 如開瘡口 用生砒 去死肉 用煆砒 生好肉, 去砒 加枯白礬(入門).
 
  諸瘡中 風水 發腫痛575
○ 凡瘡瘍未合 風入爲破傷風, 濕入爲破傷濕, 二者 害人 最急. 宜愼之(三因).
○ 諸瘡入皂角水 及惡水熱痛不止 皂角刺燒存性硏10g 砂糖末20g 和勻如膏 貼瘡上(本草).
○ 諸瘡中風水疼腫 鯉魚目燒灰硏付 汁出卽愈,諸魚目 並得(本草).
○ 又方 川椒1升 和麪作餠灰火熟斷 開口封合瘡上 冷則易出水 卽差(本草).
○ 又方 桑柴灰 淋汁漬之 冷復易(本草).
○ 又方 葱白連鬚煮湯 洗之 或連莖葉煨硏罯付(本草).
○ 又方 薤白搗爛火灸 令熱付瘡上 以帛裹定 冷則易, 出水卽差(本草).
 
  單方575
ː 治惡瘡 及諸瘡, 生胡麻油 塗之妙, 生麻油 亦可(本草).
ː 馬齒莧 爛搗付上 便愈(本草).
ː 熊膽汁塗之妙 犬膽亦可(本草).
ː 蟾蜍燒灰油調付 諸惡瘡甚妙(本草).
ː 久遠惡瘡不差 蛇脫皮燒灰 猪脂調付(本草).
ː 朝生暮落<一名>鬼盖,卽朝菌也 生糞穢處如菌 作末和 油塗之 甚佳 牛糞上黑菌 尤佳(本草)
ː 一切惡瘡 蜣蜋10枚 端午日收乾 作末 油調付(本草).
ː 臘猪脂 療惡瘡 和雄黃 輕粉 付之妙(正傳).
ː 鼴鼠膏 主惡瘡 塗之妙(本草).
ː 經霜芭蕉葉 爲末 香油調付(丹心).
ː 石灰淋取汁 溫洗妙(本草).
ː 雄黃 硫黃 治惡瘡 爲第一(本草).
ː 一婦人 臍下連二陰 患惡瘡 熱痒而痛 大小便澁 出黃汁,百治不差 有人敎,
先以溫水洗拭, 取馬齒莧150g 靑黛37.5g同硏勻 付瘡上, 乾則易新者 仍服 八正散方見上陰蝕瘡 20日 全愈(本草).
ː 諸惡瘡 貝母末 入雄黃少許 糝之(本草).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九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諸 傷576
  金刃傷576
○ 金瘡 腸斷者 視病淺深 各有生死,
腸一頭見者 不可連也 若腹痛短氣 不得飮食者 大腸一日半死 小腸3日死, 腸兩頭見者 可速續之
先以鍼縷如法 連續之斷腸 便取鷄冠血塗其際, 勿令旣設 卽推納之, 但出不斷者 作大麥粥 取汁 洗腸以續納之, 且作粥 稍稍飮之, 20餘日乃喫穈粥 100日後 乃可進飯(病源),
○ 金瘡失血 其人當苦渴 然須忍之 常令乾食可與 肥脂之物以止其渴,
又 不得多飮粥 則血溢出殺人也.
又 忌嗔怒及大言 笑動作努力 及食醎酸熱酒熱羹輩 皆使瘡痛衝發 甚者卽死(聖惠).
○ 凡金瘡及折傷 不可飮冷水 血見寒則凝 入心卽死(丹心).
  不治證
○ 十不治證,凡被傷人於肺者 縱未卽死 二七難過.
○ 左脇下傷透內者.ː腸傷斷一半可醫,全斷不可治. 小腹下傷內者, ː證候繁多者.
ː脈不實重者 老人左股壓碎者 傷破陰子者 血出盡者 肩耳後傷透於內者 皆不必用藥(得效).
ː凡金瘡傷 天窓(穴名) 眉角腦後 臂裏跳脈 髀內陰股 兩乳上下心 鳩尾 小腸及五藏六府兪 皆死處. 又破腦 出髓而不能語 戴眼直視 喉中沸聲 口急唾出  兩手妄擧 皆不治(聖惠).
 
  金瘡脈候576
○ 金瘡 出血太多 其脈虛細者生, 數實者死.
○ 金瘡出血 脈沈小者生 浮大者死 斫刺出血不止 脈來大者 七日死 滑細者生(脈經).
○ 金瘡 出血處細則宜 實大則傾(得效).
○ 傷雖淺命 脈虛促 可慮, 傷至重命脈和緩 永無慮也.
○ 血出甚者 脈不要洪大 只要平正重實(得效).
  腸肚傷治法
○ 肚破腸出在外 若腸全斷 難醫, 不斷者可治.
○ 腸及肚皮破者 麻縷爲線 或桑白皮尖茸爲線 以花蕊石散付線上從裏縫之 腸子則以淸油撚活 放入肚內 乃縫肚皮 不可縫外 重皮留皮開 用藥糝 待生肉(得效).
○ 傷破肚皮腸與脂膏俱出 先用湯藥如活血散 佛手散(卽芎歸湯)與服用手擘去膏不妨 此是閑肉放心去之然後 推腸入內 用線縫之 仍服通利藥 勿令二便秘澁(得效).
  金瘡先宜調血
○ 大凡金瘡及折傷 墜墮內損者 必有瘀血停積 先宜逐去瘀血 若亡血過多則調養氣血爲主(正傳)
○ 花蕊石散 奪命散 鷄鳴散 導滯散 破血消痛散 復元活血湯 皆可選用(諸方).
  止血生肌合瘡藥576
○ 傷至重者 海味中醎白鰾成片 鋪在傷處 以帛扎定血立止(得效).
○ 止血收口方,白膠香 老松皮 白芷 血竭,爲末付之尤妙.
○ 黃丹 滑石末付之. 夏月以薄荷葉貼之 一日一次 以藥水湯洗(得效).
○ 金傷散糝付 神效(集要).
○ 金瘡 血不止, 黃丹 白礬 爲末糝之, 又下子蠶蛾燒灰付之(聖惠).
○ 下蠶室瘡不合 取所割勢火煆爲末 酒調服.
昔有日人 自割其勢 瘡久不合 用此方 不數日而愈(入門).
 
  箭鏃及金刃中骨脈不出576
○ 白歛 半夏等分爲末 取4g 淡薑湯調服 日三至二十日者出(入門).
○ 箭鏃及鍼入肉不出 象牙屑 和水塗其上
又螻蛄取汁頻塗 又鼠腦塗之 又好磁石 着其上自出(聖惠).
【救急方】576
金瘡及諸傷重 痛悶欲死
取牛一隻剖腹 納其人于牛腹 浸熱血中 可甦,
如傷腹 用血竭末醋湯調飮 出血而愈,或戰陣砲矢所傷 血流滿體 氣貫胸膈 悶絶者亦甦(入門).
ː傷重暈絶不省 人熱尿多灌卽甦 童尿尤好(丹心).
【活血散】
治刀鎗傷 腹裂腸出者
黃芪 當歸 川芎 白芷 續斷 赤芍藥 鹿茸 黃芩 細辛 乾薑 附子炮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調服 日三 立驗(入門).
【花蕊石散】576
治一切金刃斫傷 及打撲損傷 牛馬咬踢 或至死者 急於喪妻糝藥 其血化爲黃水, 在服藥便活 更不疼痛 如藏府有瘀血內損 煩悶欲死 服此藥則化爲黃水 或吐出 或下泄出
花蕊石160g 硫黃40g,
爲末 入瓦罐內 塩泥固濟 晒乾 安四方塼上 以炭火 從巳午時 下至經宿 候冷 取出硏細 每取一六匙 童尿入酒煎熟 調服(入門).
【奪命散】577
治金刃所傷 及從高墮落木石 壓損瘀血 瘀積心腹痛 二便不通
水蛭以石灰拌炒焦20g 大黃 黑牽牛頭末各80g,
爲末 每取7.5g 熱酒調下 過數時無效, 再用一服 以下惡血爲度(得效).
【鷄鳴散】
治金刃傷 打撲傷 血瘀凝積 煩悶欲絶
大黃酒蒸20g 當歸尾12g 桃仁二七粒硏 剉作一貼 酒煎 鷄鳴時服, 次日 下瘀血卽愈, 治切傷尤妙(三因).
【導滯散】
治傷損內有瘀血 大便不通 壅鬱欲死
大黃40g 當歸10g 麝香少許 爲末 每12g 熱酒調下(聖惠).
【破血消痛湯】
治傷損墮落 惡血流於脇下痛楚 不能轉側
水蛭炒烟盡另硏12g 柴胡 連翹 當歸稍各8g 蘇木6g 羌活 防風 桂皮各4g 麝香少許,以除水蛭
麝香外 餘藥 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 去滓 入水蛭 麝香 調服 空心兩貼 立愈(東垣).
【復元活血湯】(醫鑒)
治傷損墮落 惡血流於脇下痛楚 不能轉側
大黃10g 當歸7g 柴胡6g 穿山甲炒硏 瓜蔞根 甘草各4g 桃仁10箇爲泥 紅花2g 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 煎服(.
【金傷散】
治一切金瘡
重午日早朝 使四人各出四方 採椒目莖葉各半把 至日午時 入石灰600g
同搗極爛 鑿大桑木112.5g株 作孔納藥 實築以桑皮蔽之 油調石灰密塗之 勿令泄氣, 更以桑皮塡固 至九月九日 午時取出 陰乾百日 搗羅爲末 如遇傷糝之 神效(鄕藥).
  單方577(凡 24種)
新汲水  :  人被金瘡及損傷腸出 以新汲泉水噴之 令身噤腸自入也(本草).
石灰  :  療金瘡 甚良,人爲金刃所傷 以石灰末裹之 定痛止血 神效.
  ː又 石灰和雞子白火煆爲末 付瘡立差(本草).
葛根  :  療金瘡 止痛, 爲末付之, 又濃煎取汁服之(本草).
桑白皮  :  可以縫金瘡 取生皮作線 縫腹破腸出者 唐安金藏剖腹 用此法 便愈.
  ː神仙刀箭藥妙 不可言, 桑葉爲末 乾糝之. ː金瘡 止痛 桑柴灰不止(本草).
螻蛄  :  箭鏃,在咽喉胸膈不出, 螻蛄取汁 滴上三五度自出.
  ː鍼入肉不出 螻蛄腦同硫黃硏 付覺痒 鍼自出(本草).
蜣蜋  :  箭鏃入骨 不可拔 微熬巴豆與蜣蜋 同硏勻 塗喪妻 待極痒 便撼動拔之 立出 後以生肌膚貼之.  ː出箭鏃方, 蜣蜋全者 麝香少許同爲末 撥動箭頭糝藥瘡內自出(本草).
旋葍根  :  卽旋花根也. 合金瘡續斷筋, 取根搗汁 漬瘡中滓封瘡上妙(本草).
象牙  :  主箭鏃及鍼入肉不出, 爲末和水付瘡上卽出 舊牙梳尤佳(本草).
蝙蝠  :  主金瘡出血 內漏, 取二枚燒爲末, 每4g和水服 令一日服盡 當下如水內血消也(本草).
黑虱  :  主箭頭入肉不出, 取頭上黑虱 及人牙齒同硏 塗之卽出(本草).
葱  :  治金瘡 因驚出血不止, 取葱灸熱 挼取出 付之 血卽止.
  ː金瘡中風水腫痛, 葱莖葉煨硏罯付之 立愈(本草).
小麥  :  主腸出不入, 小麥5升 水9升煮取4升去滓令極冷 使人含噀瘡上,
  又噀其背腸 漸自入 勿令衆人見(本草).
石榴花  :  治金瘡 血流不止, 石榴花 和石灰搗爲末糝之 血便斷(本草).
壁錢  :  主金瘡 血不止, 取汁點瘡上良(本草).
鼠腦肝  :  治箭鏃及鍼刀在咽喉胸膈 諸隱處不出, 取生鼠腦及肝 搗付之卽出(本草).
紫檀香  :  治金瘡 急刮紫檀末付之, 止血止痛至妙(本草).
血竭  :  療金瘡 止血止痛 生肌最妙, 刮屑付之 但性急不可多用(入門).
琥珀  :  止血生肌 合金瘡, 作末付之.  ː中弩箭悶絶,琥珀末4g 童尿調服妙(本草).
蛇含草 577 :  主金瘡搗付之佳.
  ː又云 蛇含膏 連已斷之指(本草).
菁蒿 578  :  生挼付金瘡 止血止痛 生肌最妙(本草).
熟艾  :  損金瘡 止血止痛 易合 或煎湯 或重熏烟亦好(俗方).
小薊  :  主金瘡 血不止 挼葉封之(本草).
藍葉汁  :  金瘡 血悶, 取藍汁 飮之(本草).
車脂  :  鍼入肉不出, 取車車工脂 攤紙上罨之 2日1換 3~5次 自出(本草).

  攧撲墮落壓倒傷578
○ 凡墮壓死者 急安好處 以袖掩其口鼻上 一食頃 候眼開 先與熱小便飮之, 若初覺氣絶 急擘開口 以熱小便灌之 利去瘀血(得效).
○ 卒墮攧壓倒打死 心頭溫者 皆可救 將本人如僧打坐 令一人將其頭髮控放低 以半夏末 或皂角末 吹入鼻內, 如活却 薑汁香油 打勻灌之(綱目).
○ 人爲刀斧所傷 或墮落險地 或撲身體損傷 筋骨皮肉 皆出血不止,或瘀血停積 若去之 不早則有入腹 攻心之患(醫鑒).
○ 跌撲傷損 須用蘇木 活血, 黃連 降火, 白朮 和中, 以童便煎服妙.傷在上 宜飮韭汁(丹心).
○ 凡攧打壓傷 或從高墮落 皆驚動四肢五藏 必有惡血在內 專怕惡心 先用通二便藥 和童便服之 立效 大小腸俱通利 則自無煩悶 攻心之患(得效).
○ 凡傷損 專主血論 肝主血 不問何經所傷 惡血必歸於肝 流於脇 鬱於腹而作脹痛,
實者 下之 宜通導散 桃仁承氣湯方見寒門 奪命散方見上 金刃傷, 虛者 復元活血湯方見上 金刃傷 當歸鬚散調之(入門).
○ 凡出血已多而 又嘔血不止者 難治 宜用蘇木煎湯 調蚌霜散 服之
○ 諸傷疼痛 宜乳香定痛散 乳香散 雙烏散 尋痛元 陣王丹 補損當歸散(諸方).
○ 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治打撲損落挾驚悸 氣血錯亂昏迷不省 急取3~5丸 溫酒童便 調灌卽甦(得效)
○ 頭上有傷 或打破或金刃傷 用藥糊角縛 不使傷風愼之(得效).
【通導散】578 
治傷損極重 大小便不通 心腹脹悶 宜用此下瘀血
大黃 芒硝各8g 當歸 蘇木 紅花 桃仁各4g 厚朴 陳皮 木通 枳殼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空心服(醫鑒). ː<一名> 【大成湯】(醫林).
【桃仁承氣湯】治血結膀胱 小腹結急 便黑 譫語潄水 宜此攻之.
大黃12g 桂心 芒硝各8g 甘草4g 桃仁留尖10枚. 剉作一貼, 水煎 入芒硝 溫服, 以瘀血盡下爲度(丹心). 寒門轉載
【當歸鬚散】
治打撲損傷 氣凝血結 胸腹脇痛
當歸尾6g 赤芍藥 烏藥 香附子 蘇木各4g 紅花 桃仁 桂皮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 煎服(入門).
【蚌霜散】
治傷損大吐血
蚌粉 百草霜各等分, 爲末 每7.5G 糯米飮 調服(入門).
【乳香定痛散】
治諸傷損疼痛
白芷 生地 當歸 牧丹皮 赤芍藥 川芎 乳香 沒藥 白朮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7.5G 溫酒 童便各半調勻 服之(入門).
【乳香散】
治打撲傷損 痛不可忍
白朮炒 當歸炒 白芷 桂皮 乳香 沒藥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7.5g 溫酒調下(得效).
【雙烏散】
治諸傷百損 久後時常疼痛者 及新被傷作痛 亦宜
川烏 草烏略炒各12g 當歸 白芍藥 蘇木 大黃 生乾地黃 紅麴炒各20g 麝香少許
爲末 入瓦甁以酒煮 放冷 如覺痲痺無害 但草烏生用 恐太猛所以略炮(入門).
【尋痛元】
治傷止痛 淸心行氣 活血如神
草烏生用 乳香火熨 沒藥火熨 五靈脂各12g 生麝香少許,
爲末 酒糊丸如指頭大 朱砂爲衣 每一丸 薄荷湯薑汁磨化服(得效).
【陣王丹】
治諸折傷 止血定痛
大黃40g 石灰24g, 同炒紫色爲度 去火毒 搗篩 爲末 敷傷處妙(入門).
【補損當歸散】
治墮撲折傷 疼痛叫號 服此藥 不復大痛 三日筋骨相連
川椒 當歸 甘草各30g 附子炮 澤蘭各10g, 爲末 每7.5g 溫酒調服 效如神(局方).
  打撲傷消腫滅瘢578~579
○ 凡鬪毆被打 成破傷風 頭面腫大 發熱 以九味羌活湯方見寒門 熱服 取汗, 外用 杏仁搗爛 入白麪少許 新汲水 調付瘡上 腫卽消(局方).
○ 治傷損腫痛 瘀血流注紫黑 或傷眼上 靑黑不散 大黃爲末 生薑汁調付患處卽消 名將軍膏(醫鑒)
○ 散被毆瘢痕 亦治跌撲, 麻油 淸酒各一椀 同煎數沸 服之 服了 臥火燒熱地上 一夜 痛止腫消 無痕, 有被傷者 仇家陰令術士 以此治之, 次日驗審了 無一毫傷痕(回春).
○ 打撲傷 肌膚靑腫 茄子種通黃極大者切作片 瓦上焙乾 爲末 臨臥酒調7.5g 服, 一夜消盡 無痕(聖惠).
  脈候及不治證579
○ 凡 打撲損傷 內有瘀血 其脈堅强者生 小弱者死(脈經).
○ 打撲傷損 去血過多 脈當虛細, 若得急疾大數者 死(醫鑒).
○ 凡折傷外損筋骨者可治, 內損藏府裏膜 及破陰子, 耳後者 並不治(與上十不治證 參看)(入門).
○ 如傷藏府 致明處一觀 其脈虛促 危矣(得效).

  單方
蒲黃  :  治撲損 瘀血在內煩悶,蒲黃末12g 熱酒調下(得效).
白楊樹皮  :  治撲損瘀血 痛不可忍. 取樹皮酒漬服之(本草).
生龜  :  治撲損踒折, 取血和酒飮之, 肉生硏厚塗傷處 立效(本草).
蠐螬  :  主打撲踠折血在 脇下堅滿痛, 取汁和酒服,又硏付傷處(本草).
鼠屎  :  治落傷筋骨 痛不可忍, 取屎燒爲末 猪脂調 急裹之 不過半日愈(本草).
荷葉  :  治打撲落傷 惡血攻心 悶亂, 乾葉燒爲末 熱童尿 調下7.5g 日三.
  ː未展荷葉爲末 童便調服 利下惡物(綱目).
胡桃  :  壓撲傷損 胡桃肉搗爛 和溫酒 頓服 便差(本草).
麻根  :  主打撲落傷 踠折有瘀血 痛不可忍, 取根及葉 搗取汁 乘溫淋洗痛處 立差(本草).
稻稈灰  :  治墮落撲損痛楚, 稻稈燒灰 和糟酒淋灰 取汁 乘溫淋洗 痛處立差(本草).
芥子  :  撲損瘀血作痛,芥子和生薑 硏微煖塗貼患處 卽效(本草).
葱白  :  治打撲傷損 痛不可忍, 取葱白 入煻火煨 乘熱擘開 其中有涕 便將罨損處
  冷則易熱者 須臾痛定(本草).
  ː又 葱白 砂糖,等分 爛硏付之 痛立止 且無瘢痕(丹心).
人尿  :  主撲損落傷瘀血 攻心暈絶 熱尿頓服1~2升 卽甦, 童子尿尤佳(本草).
烏鷄  :  被壓搾墮 舟船車馬踼牛觸胸腹 破陷四肢摧折 氣悶欲死,
  烏鷄一隻合毛杵一千下和苦酒一升得 所以新布搨病處 取藥塗布上罨定 乾則易 覺寒振欲吐
  不可去藥 須臾復上一雞 神效(本草)
烏鴉羽  :  治墮落損傷 瘀血脹心 面靑氣短, 取右翅羽7枚燒灰和酒服,當吐血便差(本草).
犬膽  :  治撲損刀箭傷 內有瘀血, 取膽熱酒調服, 瘀血盡下(本草).
  ː犬屎 燒存性爲末 熱酒調下7~12g 亦有奇效(俗方).
酒糟  :  主打撲墮落損傷 瘀血腫痛, 酒糟和醋滓蒸 熨之妙(俗方).
水蛭  :  主墮撲落傷 折傷 內有瘀血, 水蛭炒焦 爲末入麝香少許,每4g熱酒調服,當下瘀血(本草)

  骨折筋斷傷579
○ 凡脚手 各有六出臼 四折骨 每手有三處 出臼脚 亦三處, 出臼手掌根 出臼其骨 交互相鎖 或出臼則是挫出鎖骨之外 須是搦骨於鎖骨下 鬼窠 若出外則須搦入內, 若出內則須搦入外 方入窠臼 只用手拽斷 難入窠 十有八九 成痼疾也(得效).
○ 骨折損折 肘臂腰膝 出臼蹉跌 須用法 整頓歸元 先用麻藥與服 使不知痛 然後可用手法(得效)
○ 搦骨歸窠 用竹一片(生柳木片尤佳) 夾定一邊 一邊不用 夾須存屈直處 時時拽屈拽直 不然則愈後曲直一得(得效).
○ 凡骨碎者 須用麻藥(卽草烏散)與服 或用刀割開, 甚者 用剪 剪去骨鋒 使不衝破肉 或有粉碎者 與去細骨 免膿血之禍, 旦以藥水 一日一洗 莫令臭穢(得效).
○ 凡骨碎者 用接骨藥 火上開糊骨上 然後夾定, 外用 夾骨法 活血散 接骨丹 二生膏 糯米膏, 內服麥斗散 沒藥降聖丹 接骨散 自然銅散 接骨紫金丹.
○ 淋洗 用蔓荊散(諸方).
【草烏散】579(得效)
卽 麻藥也.凡骨節出臼, 用此藥麻之然後 用手整頓,
皂角 木鱉子 紫金皮 白芷 半夏 烏藥 當歸 川芎 草烏各5g 草烏 茴香 坐拏草各10g 木香4g
並無煆製 爲末 諸樣骨節出臼窠者 每服7.5g 好紅酒調下, 麻倒不識痛處 然後 或用刀割開 或剪去骨鋒 以手整頓 骨節歸元 用夾 夾定然後 醫治 如箭鏃入骨不出 亦用 此藥麻後 或鉗出 或鑿開 取出然後 取塩湯 或塩水與服 立醒(得效).
【夾骨法】580
小蝦蟆4~5箇 皮硝1g 生薑40g 酒糟一椀, 腫者 加紅內消(卽紅何首烏也)
同搗 敷折傷之處(入門).
【活血散】
治折傷
菉豆粉炒紫色
新汲水調成膏 厚付 折傷處 以桑皮夾定 其效如神, <一方> 熱酒醋調 付(得效).
【接骨丹】
當歸30g 川芎 沒藥 骨碎補各20g 川烏煨16g 古文錢3箇火煆醋淬7次 乳香10g 木香4g 黃香(松脂也)240g 香油60g, 爲末 和油成膏 攤油紙 貼患處, 如骨碎筋斷 用此復續如初(回春).
【二生膏】
治折傷手足
生地黃600g 生薑150g, 爲搗爛 入酒糟600g炒熱 布裹罨傷處 熨之, 傷筋損骨 痛不可忍 神效(醫鑒).
ː傷損臂臼脫出腫痛, 生地黃搗爛 攤油紙上 次糝 木香末一層, 又攤地黃貼患處 明日痛卽止(得效).
ː治折傷斷筋 損骨, 生地黃 擣取汁好酒和服 日2~3次最妙,
又擣爛蒸熱 封傷處 一月 筋骨連續 蓋地黃屬骨縫(種杏). 
【糯米膏】
治撲傷筋斷 骨折
糯米1升 皂角切碎300g 銅錢100箇同炒至焦黑 去錢
爲末 酒調膏 貼患處 神效(綱目).
【麥斗散】
治跌傷骨折
土鱉1箇瓦傷焙 巴豆1箇去殼 半夏1箇 生乳香 沒藥各1g 自然銅火煆醋淬7次用些少,
爲細末 溫淸酒調服一釐 如重車行十里之久 其骨接之有聲
初跌時 須整理 如虇以綿衣蓋覆 方服藥 勿轉動搖 端午日製尤妙(回春).
【沒藥降聖丹】
治打撲悶肭 筋斷骨折 痛不可忍
生乾地黃 川芎各6g 自然銅火煆醋淬12次另硏 川烏 生骨碎補 白芍藥 當歸 乳香 沒藥各4g
爲末 薑汁與蜜 等分和勻 每37.5g作4丸 每服1丸 水酒各半盞 入蘇木4g 同煎去蘇木 調藥 空心 熱服 (丹心).
【接骨散】
治骨折
乳香 沒藥各10g 自然銅煆淬另硏20g 滑石40g 龍骨 赤石脂各6g 麝香少許,
爲末 好醋浸潤煮乾炒燥 爲末 臨睡服時 麝香和勻 溫酒調下4g. 若骨已接 去龍骨 赤石脂而服 極效(丹心).
ː<一方> 將藥 除麝香浸酒煮乾 爲末 黃蠟20g熔化 內入麝和勻作 丸彈子大 每一丸 酒煎 以東南柳枝 攪散 空心熱服 <名曰>【接骨丹】(入門).
【自然銅散】
治打撲筋骨折傷
乳香 沒藥 蘇木 降眞香(無則紫檀代) 川烏 松明節 自然銅火煆醋淬7次各20g 地龍油炒 龍骨生 水蛭油炒焦各10g 血竭6g 土狗5箇油浸焙
爲末 每20g好酒調下, 自頂心尋病 至下兩手足 周遍一身 病人自覺弱力 習習往來 遇病處則颯颯有聲(得效).
【接骨紫金丹】
治跌打骨折 瘀血攻心 發熱昏暈
土鱉(一方土狗) 自然銅火煆醋淬7次另硏 骨碎補 大黃 血竭 當歸尾 乳香 沒藥 硼砂各4g
爲末 每取1g(8釐) 熱酒調服 其骨自接(入門).
【蔓荊散】
治打落 筋骨折傷 瘀血結痛
頏荊葉(無則荊芥代之) 蔓荊子 白芷 細辛 防風 川芎 桂皮 丁香皮 羌活各37.5g,
爲粗末 每37.5g 入塩一匙連鬚葱白5莖 漿水5升 煎7沸 淋洗痛處 冷則易(丹心).
 
  單方
赤銅屑  :  治打撲墮落 骨折傷 取赤銅火煆醋淬7次 或9次 細硏溫酒調一字或半錢服
  直入骨損處 銲之.
  ː有人墮馬折足 取銅末和酒服 遂痊, 亡後十餘年 改葵視脛骨絶處 有銅束之(本草).
自然銅  :  療傷損骨折 火煆醋淬7此 硏細水飛同當歸 沒藥各半錢
  溫酒調服 仍以手摩痛處(本草).
  ː此藥新火煆者有毒 若不折骨 不碎骨則不可用 自然銅(丹心).
合歡皮  :  主骨折 專能接骨 取皮炒黑色150g 芥子炒37.5g, 爲末酒調7.5g服 以滓罨傷處(丹心)
生地黃  :  主屬骨, 若傷損骨碎 生地黃爛搗證熱裹傷處 日再(本草).  
續斷  :  治撲損瘀血 能屬筋骨煮汁萊菔 外擣付之(本草).
旋葍根580  :  卽旋花根也. 療被斫筋斷 取根擣汁瀝瘡中 以滓封瘡上 日2~3易 筋便屬(本草).
白蠟581  :  屬金禀 收歛堅凝之氣 外科之要藥,
  生肌止血定痛 接骨續筋補虛與合歡皮 同用極神效(丹心).
蟹  :  脚中髓及腦 幷殼中黃 並能續斷切筋骨, 取碎之 微熱納瘡中筋卽連.
  ː筋骨折傷 生擣炒罨量(本草).
蠐螬  :  療踒絶骨破血結 取汁和酒服 又 搗付傷處(本草).
人中白  :  治閃挫跌撲傷骨極重 人中白煆爲末 溫酒調2g服(入門).
牡鼠  :  療折傷筋骨 生擣付傷處 3日1易新 能續筋骨(本草).
生栗  :  主筋骨折碎 血瘀腫痛, 細嚼生栗塗付之 栗楔尤好,三箇共居一窠中者(本草).
萵苣子  :  主打落折傷, 取子微炒爲末酒調服7.5~12g 能接續筋骨, 名 接骨散(回春).
烏雄鷄  :  主踒折骨傷骨痛, 取血和酒服 仍破腹罨傷處妙(本草).
  ː又取骨末37.5g 自然銅末15g.和勻 溫酒調下7.5g.空心(綱目).

  療傷斷耳鼻舌方581
○ 治擦絡耳鼻 用油髮灰末 乘急以所落耳鼻 蘸髮灰綴定 以軟帛縛定.
有人爲驢所咬下鼻,一僧用此綴之 神效(綱目).
○ 自行顚仆穿斷舌 心血出不止, 取米糊 以攤翎刷所斷處 其血卽止. 仍用蒲黃 杏仁 硼砂少許爲末 蜜調噙化而愈(綱目).
○ 接指方, 蘇木爲末 敷斷指間接定 外用蠶繭包縛完固 數日如故(入門).
一人落馬 被所佩鎖匙傷 破陰裹二丸 脫落懸掛 未斷痛苦無任 諸藥不效, 予敎人 漫漫托上 多取壁錢敷貼傷處 日新就安 其囊如故(醫鑒).

  杖傷581
○ 凡杖畢 卽用童便 好酒各一鐘 合而溫服, 免血攻心甚妙, 實者 鷄鳴散方見上 下之, 虛者 當歸鬚散方見上 加柴胡 羗活煎服, 仍用葱白擣爛炒 搭杖處, 冷則易 止痛散瘀 如神(種杏).
○ 又片豆腐 塩水煮 熱鋪杖處 其氣如蒸 其腐卽紫 復換貼 以色淡爲度 潰爛者 亦宜(種杏).
○ 痛甚者 內服乳香定痛散方見上, 隨以熱酒盡量而飮 外貼黃蠟膏方見諸瘡 有瘀血壅腫 先刺出惡血 然後乃貼膏藥(入門).
○ 杖瘡 只是血熱作痛 用凉藥去瘀血僞善 須服 鷄鳴散之類, 外貼以五黃散 或大黃 黃栢爲末 生地黃汁調付之.
○ 又 野苧根葉擣爛 貼患處 乾則易 一夜血散 卽愈(醫鑒).
○ 菉豆粉微炒 雞子淸調付之(醫鑒).
○ 杖瘡 宜服乳香散 化瘀散 補氣生血湯 烏龍解毒散(諸方).
○ 大槪 通滯血皆以酒化服, 盖血滯則氣壅淤氣 氣壅淤則經絡滿急 經絡滿急 故腫且痛, 凡打撲着肌肉 須腫痛者 以經絡傷 氣血不行 故如是(本草).
○ 凡杖瘡 忽乾黑陷毒氣攻心 恍惚煩悶嘔吐者 死(入門).
【鷄鳴散】治金刃傷 打撲傷 血瘀凝積 煩悶欲絶  方見上 金刃傷
【當歸鬚散】治打撲損傷 氣凝血結 胸腹脇痛 方見上  攧撲墮落壓倒傷
【乳香定痛散】治諸傷損疼痛  方見上  攧撲墮落壓倒傷
【五黃散】
治杖瘡 止痛
黃丹 黃連 黃芩 黃栢 大黃 乳香各等分, 爲末 新水調成膏 以緋絹攤貼傷處 日三易(精要).
【乳香散】
治杖瘡腫痛
自然銅火煆醋淬7次 當歸各20g 茴香16g 乳香 沒藥各12g, 爲末 每12g 溫酒調下(精要).
【化瘀散】
治杖打重 血上攻心煩悶
蘇木 當歸尾各12g 大黃 紅花各8g, 爲末 每12g 溫酒童便調和 服(醫鑒).
【補氣生血湯】
致杖瘡潰爛 久不愈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 當歸 陳皮 香附子 貝母 桔梗 熟地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酒水相半煎服(醫鑒).
【烏龍解毒散】
治人受杖責後 疔甲爛肉 疼痛難忍 不能起動 服此痛止 便能動履 其效如神
木耳150g,入砂鍋內炒焦存性爲末 以每服20g 熱酒一椀調服, 服後少頃 其藥力行 至杖瘡上 從肉裹透 如鍼刺痒甚 不時流血水 卽以藥水洗淨 貼膏藥(回春).
ː去疔甲 取雞子淸 入麝香少許 以銀簪打尖 輕輕點上 不多時 其疔甲化亂 取去一日 換貼膏藥 化盡  死肉 數日如故矣(回春).

  單方581(凡五種)
蘿葍根 581 :  治杖瘡 皮不破而內損者, 蘿葍根搗爛 罨傷處良(種杏).
馬糞  :  治杖瘡 入風疼痛 磨或驢濕粉替換 熱熨 日50遍 極效(本草).
沒藥  :  主杖瘡腫痛 不可忍, 細硏取3.75g4g熱酒調服妙(本草).
鼠  :  治打傷瘡, 生鼠一枚 和腸肚剉油300g煎 令焦黑 收之以雞羽蘸付瘡上妙(本草).
飴糖  :  治打損瘀血 飴糖熬和酒服 能下惡血(本草).

  人咬傷582
○ 人咬傷成瘡 龜板 或鱉甲燒灰 油調付(綱目).

  諸獸傷582
  虎傷
○ 人被虎咬 先飮淸油一椀, 又白礬爲末 納傷處, 又沙糖水調服一二椀 幷塗傷處(入門).
○ 虎傷人瘡 取靑布緊捲 所一頭納竹筒中向瘡口 令烟熏之佳(本草).
○ 虎傷人但飮酒 常令大醉 當吐毛出良(本草).
○ 虎犬咬人杵薤取汁飮一升 日三 滓付傷處(本草).
○ 虎狼傷人 生雞肉食之, 又生葛汁飮之,又洗瘡,又婦人月經赤衣燒爲灰和酒服(本草).
○ 乾薑末 納瘡妙(本草).
 
  熊傷
○ 熊傷人 燒靑布 取烟熏 瘡口令毒出(本草).
○ 又煮葛根取濃汁 以洗瘡十度 幷搗葛根爲末 調葛根汁服日五(本草).
○ 熊傷人 蒴藋剉水漬取汁飮滓付瘡上.
○ 熊虎傷 煮生鐵令有味 洗之.
○ 熊虎爪甲傷 嚼生栗不止(本草).
 
  馬驢䮫咬踢
○ 馬咬踢傷, 益母草搗爛和醋炒付(本草).
○ 又馬鞭稍燒灰塗之.
○ 獨顆栗子燒灰 貼亦妙(得效).
○ 又鼠屎二七枚 故馬鞭稍五寸同燒灰 猪脂調付(本草).
○ 又用艾灸傷處 取人屎 或馬屎 燒灰爲末付之(入門).
○ 嚼生栗付之(綱目).
○ 又取鷄冠熱血塗瘡中 或浸之(本草).
○ 驢或馬咬人 或骨刺傷 取其屎 洗瘡 以糞塗之, 又飮糞汁佳(本草).
 
  牛傷
○ 牛觸腸出不損者 急送入以桑白皮尖 或生白麻 爲線縫合肚皮 縫上糝血竭末 或百草霜末 血止立活, 勿封罨 恐內作膿(入門).
○ 脇破腸出臭穢 急以香油摸藏用手 送入煎,人參 地骨皮湯淋之 皮自合 喫羊肉羹10日愈(入門).
 
  犬傷
○ 凡春夏初 交犬多發狂 但見其尾直下不捲 口中流涎 舌黑者 卽是狂犬. 若被其傷 乃九死一生之患, 急用鍼刺去血 以人小便洗淨 用胡桃殼半邊 以人糞塡滿 掩其瘡上 着艾灸之, 殼焦糞乾則易之, 灸至100壯, 次日又灸100壯, 灸至300~500壯爲佳(千金).
○ 風狗咬傷 卽先口噙漿水 洗淨 或以熱人屎淋咬處 嚼生薑擦之, 又用葱白嚼爛塗之,又杏仁嚼爛付之. 以帛繫定 或同同馬藺根 硏細葱湯 洗後塗之尤妙(綱目).
○ 於患人頂心中有一紅髮卽當拔去 後服藥快效(十三方).
○ 一方 斑猫21箇去頭翅足 以糯米一勺 先將猫7箇同炒 不令米赤 去猫 再入7箇 同炒猫色變 去之, 又入7箇 同炒米出 靑烟去猫 取米 硏爲粉 冷水 入淸油少許 空心調服(一勺分三服), 少頃 又進一服 以小便利下惡物爲度, 否則再用一服 利後腹痛 急以冷水 調靑靛服, 或服黃連湯 以解其毒, 否則有傷, 不可便食熱物(綱目).
  咬毒防再發
○ 風狗咬 急用 斑猫7箇 去頭翅足爲末 溫酒調服, 其毒必從小便中出可 將尿缸盛 淸水 令患人尿 其中停半日 見濁氣凝結如狗形 則毒已出 如不見狗形 須服7次 方可無狗形 乃不再發 極驗, 藥小便澁 益元散方見暑門 水調服 最妙(十三方).
○ 狂犬咬 先口噙漿水洗淨 用玉眞散方見風門 乾貼之, 更不再發 神效(丹心).
○ 又仍殺所咬犬 取腦付傷處 後不再發(本草).
○ 猘犬傷 或經久復發 舞籥可療
雄黃明者20g 麝香2g, 爲末酒調7.5g服 服後必使得睡 切勿驚動 任其自醒 須利下惡物乃效(綱目).
  狂犬傷出毒法
○ 宜用扶危散.
○ 防風20g 大黃 黑丑頭末各12g 斑猫4g 麝香1g 雄黃10g 爲末 每78.5g 滾水調服, 惡物從小便而出(入門).
○ 狂犬傷, 蚯蚓糞封之 出犬毛 神效(本草).
○ 又 生麻油硏 豆豉爲膏 丸如彈子大 常常揩拭所咬處 各搯開看豉丸內 若有狗毛茸茸硏 此毒氣已出
揩至無茸毛 方乃痊可(十三方).
【扶危散】582~583
治風狗咬
斑猫7日內用7箇 7日外 每日加1箇 10日10箇,100日100箇 去翅足糯米同炒 滑石40g 雄黃4g 麝香一字,
爲末 溫酒調服 不飮酒者 米飮下毒 從大小便出 卽愈(醫鑒).
  狂犬毒入心583
○ 狂犬咬衆 治不差 毒攻心 煩亂喚已 作犬聲, 天靈蓋燒灰爲末 水服4g,以活止(本草).
○ 犬咬人 久不差 口吐白沫者 爲犬毒入心 叫喚似犬聲 天靈蓋燒灰 東流水 調服4g(本草).
○ 狂犬咬人 發狂如犬叫 蝦蟆膾食之, 又虎頭骨 虎牙 虎脛骨 爲末 酒調8g 服之(本草).
  禁忌法583
○ 被狂犬咬人 終身禁食 犬肉及蚕蛹 此毒再發則不可救 三年之內 亦忌食 一切毒物及房事, 常食杏仁 以防其毒(十三方).
○ 犬咬傷人 忌飮酒(丹心).

  單方583(凡6種)
白礬  :  猘犬咬, 白礬末 納瘡中止速愈(本草).
葛根  :  狂犬咬 葛根擣取汁 服之 洗之滓付傷處(本草).
杏仁  :  殺狗毒 作粥常食之, 又擣爛貼傷處最佳(本草).
野菊  :  主風狗咬, 硏細酒調服 盡醉止效(綱目).
萆麻子  :  主犬咬傷, 取50粒 去殼硏爲膏付之(綱目).
蟾酥  :  卽蝦蟆也. 主狂犬咬 發狂欲死 作膾食之, 勿令知, 又取後兩腿擣爛 酒調服亦佳(本草).

  鍼灸方
○ 狂犬咬人當先鍼刺 去惡血 仍灸瘡中10壯 自後日灸1壯 至100乃止. 忌飮酒(資生).
○ 被狂犬咬者無出於灸只就咬牙跡上灸之一日3壯灸至120日乃止,常食韭菜 永不再發(千金).
○ 常飮韭菜 自然汁 以滓封灸瘡 永不再發(資生).
○ 猘犬傷 毒不出 發寒熱 速以艾灸外丘穴3壯,又灸所咬之處 7壯立愈(銅人).
 
  猫傷
○ 人爲猫所傷 取薄荷葉細嚼付之.
○ 又 虎骨 虎毛燒爲末塗之(雜方).
 
  鼠咬傷
○ 取猫毛燒灰 入麝香少許 津唾調付(入門).
○ 又,麝香塗之差(本草).
  諸蟲傷583
  蛇咬傷
○ 中蛇咬毒 昏困, 五靈脂20g 雄黃10g爲末 酒調7.5g灌之 以滓 付患處 卽甦(綱目).
○ 又,五靈脂 雄黃 貝母 白芷等分 爲末 熱酒調7.5g服 亦良(丹心).
○ 治蛇毒 無如雄黃, 若被諸蛇咬 取雄黃細末 貼瘡口 立效(綱目).
○ 又,萵苣取汁 和雄黃 作餠子 候乾 爲末 貼瘡口 毒水流出 腫痛卽消(綱目). ∴萵苣(와거 : 상추)
○ 卒被蛇傷, 白礬 火上熔汁 滴咬處 立差, 無白礬 則速作艾炷 灸5壯良(綱目).
○ 毒蛇螫欲死, 雄黃 乾薑 等分 爲末 付傷處(本草). ∴ 螫(석 : 쏘다,벌레가 쏘다)
○ 中蛇毒 眼黑口噤 欲死, 蒼耳嫩葉一握 搗取汁 溫酒 和灌之, 滓付瘡上(本草).
又,白芷末 麥門冬湯調服 滓 付傷處(綱目).
○ 又, 細辛 白芷各20g 雄黃8g 麝香少許 爲末, 每7.5g 溫酒 調服(綱目).
○ 又, 貝母爲末 酒調 令病人盡量 飮之, 少頃 酒自傷處爲水流出 却以滓付患處 卽甦(綱目).
○ 又, 白礬 甘草等分 爲末 每7.5g,冷水調下(綱目).
○ 毒蛇螫 急以熱人尿洗出血, 次取口中唾塗之, 又以牙垽封傷處, 又取人屎厚付布裹卽消(丹心).
○ 急飮 好醋二椀 令毒氣不隨血走 或淸油亦可(入門). ∴垽(은 : 앙금)
○ 凡蛇毒 取獨頭蒜 或小蒜 或苦苣 或水蓼 或豆葉 或荏葉, 皆搗飮汁 以滓付傷處(本草).
○ 又,絲瓜根 洗淨搗硏生酒調 吃一醉 立已(海上).
○ 又, 鸛觜及脚骨燒灰 飮服 滓 付之(本草). 又, 蚯蚓或 蝦蟆搗 付之(本草).
○ 牛耳中垢 猪耳中垢 取付之. 猪齒燒灰 付之(本草).
○ 被蛇咬人 忌食酸物 梅子 犯之必大痛(綱目).
○ 蜈蚣 制蛇毒 爲末付(本草).
○ 辟蛇法, 羖羊角燒之 蛇卽遠去, 又小袋盛 雄黃帶之 蛇遠避, 又養鵝 辟蛇(本草).
  蝎螫傷
○ 蝎有雌雄 螫痛在一處 井泥付之,雌者痛牽諸處 取瓦屋溝下泥付之, 無雨時新水
從屋上淋下 取泥用(本草).
○ 蝎螫痛不可忍 冷水漬之 卽不痛 水微煖復痛 卽易新水(本草). ∴ 蝎(할 : 도마뱀)
○ 蝎螫痛, 半夏生一字 巴豆一箇,以同硏付之(綱目).
○ 又, 白礬 半夏爲末 醋調貼之 痛止毒出(得效).
○ 又, 驢耳中垢 或猫屎塗之, 蜘蛛取汁付之, 又 地上磨生薑塗之, 又 薄荷細嚼付之, 又 白礬熔汁 滴傷處(本草).
  蜈蚣咬傷583
○ 蜈蚣咬人傷痛 取蜘蛛安咬處 當自吸毒 如死而痛未止, 更易生者 如蜘蛛死 卽投水中 救活(綱目).
○ 蛇含草 挼付之, 又蝸牛 取汁滴入咬處, 又烏雞血及屎 塗之.
○ 桑白皮汁 或獨頭蒜硏 塗之 不痛不痒.
○ 又, 淸油點燈 取烟熏之, 又塩 湯漬之. 又 黃蠟火上熔汁 滴患處(本草).
  蜘蛛咬傷584
○ 蜘蛛咬人 腹大如孕 一身生絲, 羊乳飮之 未幾日而平(本草).
○ 蜘蛛咬 遍身成瘡 取好酒飮 令大醉 須臾 虫於肉中小如米 自出(本草).
○ 又, 靑葱葉去尖 納蚯蚓一條 緊捻頭 勿通氣 候化水 點咬處 卽差(本草).
○ 蜘蛛咬人 瘡中出絲 屢有死者 惟飮羊乳 可制其毒(本草).
○ 又, 藍汁三椀 入雄黃 麝香末各4g和之 細飮其汁 並點咬處 有人被斑蜘蛛咬腫痛 垂死 得此方卽愈. 只服藍汁亦好(本草).
○ 蜘蛛傷 土蜂燒末 油和付之, 又 取土蜂窠土 醋調塗之. 穴土居赤黑色者 是蜂也(本草).
○ 又, 多取人尿 灌瓮中坐浸其身 防蛛毒入內(本草).
○ 又, 烏鷄屎浸酒服, 又 取冠血 塗之(本草).
○ 薤白 或韭白 搗付之, 又, 雄黃末 付之, 又 桑白皮汁 塗之, 又 蔓菁子硏 油調付之, 又 小薊汁飮之(本草).
  蚯蚓傷
○ 有人中此毒 腹大 夜聞蚯蚓鳴於身, 有人 敎用 塩水浸之 而愈.
○ 有人跣立濕地中 其毒先飮塩湯一盃 次以塩湯浸其足 卽愈(本草). ∴跣(선 : 맨발)
○ 蚯蚓咬 其形如大風 眉鬚皆落 以石灰水浸身愈(本草).
○ 蚯蚓吹瘡 雞屎付之.
○ 蛐蟮咬 鴨屎付之, 又 老茶葉 細末 油調付, 蛐蟮卽蚯蚓也(綱目). ∴蛐蟮(곡선 : 지렁이)
  蠼螋傷
○ 此虫 又名,八角虫 隱於壁間以尿射 人遍身生瘡如湯火傷, 烏鷄翎燒灰 雞子淸調塗之(綱目).
○ 蠼螋尿瘡 如熱疿而大 繞腰匝 不可療 衝如小蜈蚣 色靑黑 長足 取扁豆葉 挼付卽差(本草).
○ 又, 塩湯淋漬瘡上 數日愈, 又,犀角水磨塗之,又雞屎塗之, 又 胡燕窠中土 猪脂 苦酒和塗之, 
又 鷄腸草挼付之, 又 胡粉和醋付之, 又 嚼梨汁 付之(本草). ∴ 蠼螋(곽수 : 집게벌레) 挼(뇌 : 주무를)
  蜂叮傷
○ 蜂螫人 嚼菁蒿 付之. 又, 薄荷挼 付之. 蜂房 爲末 猪脂和付.
○ 挼芋莖 擦之 卽愈. ∴芋(우 : 토란)
○ 醋磨雄黃 塗之,又 淸油 擦之, 又 醬 塗之, 又 冬瓜葉 挼 付之(本草).
  蚕咬傷
○ 屋上爛茅和 醬汁硏付. 又 麝香 蜜調塗之.
○ 苧汁 飮之, 又 塗之 苧近蚕種 則蚕不生(本草).
  蝸牛傷
○ 人爲蝸牛虫 所咬毒 遍身者 蓼子汁 浸之 卽差(本草).
  螻蛄傷
○ 螻蛄咬人 石灰醋和 塗之.
○ 槲葉燒灰 以泔水和浸洗以滓不止(本草).
  壁鏡傷
○ 壁鏡咬 毒入必死 桑灰淋濃汁調白礬末塗之. 又醋磨雄黃塗之(得效).
 
    夏月諸瘡傷 辟蠅蛆法
○ 夏月諸般傷損 潰爛蛆虫 極盛 臭不可近,
蛇退燒存性40g 蟬殼 靑黛各20g 細辛10g, 爲末 每12g 黃酒調下,日二. 名曰蟬花散,
又 寒水石, 治夏月 諸瘡臭爛.
ː一人夏月 收麥 被騾跑倒 又 咬傷二三處 至五七日 膿潰臭惡 蛆蠅極盛 藥不能救, 一道人 見之 傳以此方(蟬花散) 修合服之, 蛆皆化水而出, 蠅亦不敢近 旬日良愈(回春). ∴蠅蛆(승저 : 파리와 구데기)
 
  雜色虫傷
○ 夏月 有雜色毛虫 極毒 觸人 生瘡痒痛 骨肉皆爛, 豉一椀 淸油半盞 同搗 厚付傷處 經一宿 取見豉中有虫毛 埋土中 棄之, 白芷湯洗後 烏賊魚骨末 付之 卽愈(綱目).
○ 又伏龍肝 醋和作團於傷處 搓轉其毛 皆出在土上 痛立止神效 又蒲公英根莖 白汁付之(綱目)
○ 毒死尿 椒目 着人似刺箚 便腫痛 肉爛 若着手足指節墮落 硏砒霜 和膠淸 塗之(本草).
○ 蛇骨刺入毒腫痛 燒灰鼠爲末付之(本草). ∴箚(차 : 찌르다)
○ 諸虫毒傷, 靑黛 雄黃等分 爲末 新汲水 調下 7.5g, 又 外 塗之(本草).
○ 人被天蛇毒 似癩而非癩 天蛇 卽草間黃花蜘蛛也.
人被其螫 因爲露水所濡 乃成此疾 遂煮秦皮汁1升 飮之 差(本草).
○ 諸毒虫傷 大抵 撚蘸香油 燒灰 吹滅 以烟熏之 卽愈(綱目).
○ 五毒虫 毛螫赤痛不止, 馬齒莧 挼付之(本草).
○ 蛇蝎蜘蛛咬, 生雞卵 輕敲一小孔 合咬處 立差(本草).
○ 諸虫咬, 麝香塗之, 又小薊 或藍葉搗汁 飮之, 又 付之(本草).
  簽刺傷584
○ 竹木刺入肉 不出, 瞿麥濃煎 取汁飮 日三(本草).
○ 又, 乾羊屎燒灰 和猪脂 塗之, 不覺自出. 又, 人頭垢 塗之卽出, 又 烏雄雞生搗 罨之 亦出(本草).
○ 又, 白梅肉 嚼封之 刺卽出, 又 栗楔生嚼罨之亦出, 又 螻蛄硏付之妙, 又 蠮螉生硏罨之亦妙,
又 蠐螬碎不止 刺卽出, 又 牛膝筋擣爛塗之 亦出, 又 魚鰾取付 瘡上四邊 肉爛者 卽出(本草).
○ 魚骨在肉中 不出 嚼吳茱萸封之 骨當爛出 又 取解獺皮煮汁服, 又 魚狗鳥燒 爲末 和飮頓服
又 象牙末 厚塗 自軟出(本草).
○ 鐵棘, 竹木刺入肉 不出 鼠腦 厚塗之 卽出(本草).
  灸法585
○ 凡蛇虺 蜈蚣毒蟲咬傷 於傷處 灸5壯 或7壯 卽愈(丹心).
○ 被惡蛇螫 卽蛇皮於螫處 艾火灸 其上引出毒氣 卽止(本草).

                                     解 毒585
  蠱毒畜養家585
○ 凡有蠱之鄕 見人家門 限屋梁 無灰塵 潔淨者 其家 必蓄蠱 當用心防之(簡易).
○ 蠱者 人取三虫之類(蝦蟆 蜈蚣 蛇虺也) 以器皿盛之(蠱字 從虫從皿) 使其自相啖食 餘一存者 名爲蠱 而能變化 人有造作敬事 以酒肉祭之 取出放毒於飮食中 人中其毒 心悶腹痛 面目靑黃 或吐或唾鮮血 或下膿血 病人所食之物 皆化爲虫侵蝕藏府 蝕盡則死 急者 十數日便死, 緩者 延引歲月. 事後病氣 流注染着傍人 故謂之蠱疰(千金).
○ 中蠱者 面色靑黃 是蛇蠱 面色赤黃 是蜥蜴蠱 面色靑白 若內脹滿 吐出成科斗形者 是蝦蟆蠱 面色多靑 或吐出 如蜣蜋形者 是蜣蜋蠱(病源).
  辟蠱毒法
○ 如入蠱鄕 飮食卽潛於初 下筯時收藏一塊 在手儘喫不妨, 少頃 却將所藏一塊 潛埋於人行十字路 下 卽蠱於其家作鬧蠱主 必反來 求救 或食時 讓主家 先動筯或明 問主家云 莫有蠱麽 以筯築卓而後食 如是則蠱不能爲害(簡易).
  驗蠱毒法
○ 令病人 朝起 取井華水 唾水中 唾如柱脚 直下沈者 是蠱也. 浮者 非蠱也(三因).
○ 嚼生黑豆 不腥 嚼白礬 味甘 皆中蠱無疑(三因).
○ 入蠱鄕 遇飮食 以犀角攪之 白沫竦起者 是蠱也 否則非也(綱目).
○ 又,煮一鷄卵去皮 日夕含口中 勿令破 夜吐出 着霜露中 朝看色大靑者 是蠱也(得效).
○ 中蠱者 大便黑如漆 或堅薄 或微赤者 是蠱也(千金).
  蠱毒中毒脈候
○ 凡中蠱毒 脈類如?股(直指).
○ 人爲百藥 所中傷 脈浮洪而疾者 生, 微細者 死.
○ 又脈洪大而遲者 生 微細而數者 死(脈經).
  送蠱法
○ 人中蠱毒 當服藥 如知蠱主姓名 便呼 取以去也(本草).
○ 欲知蠱主姓名 取敗鼓皮 燒爲末飮 調服4g, 病人 須臾自呼 蠱主姓名, 令取蠱去 卽愈(本草).
○ 中蠱毒 下血如豬肝 藏府敗壞 惟待死 蘘荷葉密安 病人臥席下 勿令知病者 自呼 蠱主姓名 令取去卽愈(本草).
○ 蔣士 先得疾 下血 言中蠱家 人密以襲荷置臥席下 忽大笑 曰蠱我者 張小也, 乃收小 小走(本草).
  蠱毒治法
○ 人中蠱毒 則心腹切痛 如有物咬 面色靑黃 或吐血 或下血 不卽治 蝕五藏 盡則死,
宜服太乙紫金丹 玉樞丹 萬病解毒元 雄礬丸 雄麝散 辰砂丸 保靈丹 獨勝散 國老飮, 或吐或下之而愈(入門).
【太乙紫金丹】<一名> 【紫金錠】. <一名>【萬病解毒丹】
治蠱毒 挑生毒 狐狸鼠莽惡菌 河豚死牛馬肉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 金石草木 鳥獸百虫 一切諸毒.
蚊蛤(五倍子)去虫土112.5g 山慈孤去皮焙75g 紅芽大戟洗焙56.25g 續隨子去皮油37.5g 麝香11.25g
爲末 糯米粥和勻 搗千餘杵 每一料分作40錠, 每服 半錠, 重者一錠 並用薄荷湯化下
ː在淨室 焚香齊戒 勿令婦人 孝服人 雞犬見之.
ː自縊落水 鬼迷驚死 心頭溫者 並冷水磨灌 卽醒, 蛇犬諸惡虫傷 以酒化服 水磨塗傷處(入門).
【玉樞丹】 <一名> 【追毒丹】
治蠱毒 挑生毒 狐狸鼠莽惡菌, 河豚死 牛馬肉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金石草木鳥獸 百虫一切諸毒.
卽,上記<太乙紫金丹>加入雄黃40g 朱砂20g, 製法 同上.
治蠱毒, 挑生毒 狐狸鼠莽惡菌 河豚死牛馬肉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 金石草木 鳥獸百虫 一切諸毒.
蚊蛤(五倍子)去虫土112.5g 山慈孤去皮焙75g 紅芽大戟洗焙56.25g 續隨子去皮油37.5g 麝香11.25g 雄黃37.5g 朱砂18.75g
爲末 糯米粥和勻 搗千餘杵 每一料分作40錠, 每服 半錠, 重者一錠 並用薄荷湯化下
ː在淨室 焚香齊戒 勿令婦人 孝服人 雞犬見之.
ː自縊落水 鬼迷驚死 心頭溫者 並冷水磨灌 卽醒, 蛇犬諸惡虫傷 以酒化服 水磨塗傷處(入門).
ː入蠱鄕 纔覺意思不快 卽服一錠 或吐或利而愈, 誠濟世衛生之寶也(入門).
【萬病解毒元】
治蠱毒 挑生毒藥 毒草 毒畜 獸毒
文蛤60g 山茨菰40g 大戟30g 山豆根 續隨子去皮油各20g 朱砂 雄黃各8g 麝香4g 全蝎5枚,
爲末 糯米糊丸 分作35丸 每服一丸 薑汁蜜水磨下 井水硏付所傷處(得效).
【雄礬丸】
治蠱毒及虫蛇毒,
卽蠟礬丸方見癰疽(卽 蠟礬元 : 編者)加雄黃 等分 作丸梧子大 每7丸 熟水呑下(丹心)
【蠟礬元】治癰疽發背 瘰癧 瘻瘡 惡瘡 衛護內膜 驅解諸毒 自然內消 如因藥毒 發疽非此莫
黃蠟75g入明白礬末150g 衆手和勻 作丸 梧子大 每30丸溫酒或熟水下 日二服 內疽 腸癰尤妙(入門).
【雄麝散】
治五種蠱毒 雄黃 麝香等分 爲末 取生羊肺如指大 以刀開裹藥 呑之(丹心).
【辰砂丸】585 
治蠱毒 從酒食中着者 
辰砂 雄黃 赤足蜈蚣 續隨子各40g 麝香10g,
爲末 糯米飯和 丸芡實大 每一丸 以酒化下 端午日合.  :  <一名>【丹砂元】(三因)
【保靈丹】(得效)
治蠱毒 諸毒一切藥毒 神效.
朱砂40g 山豆根20g 雄黃 黃丹 麝香 黃藥子 續隨子去皮另硏 巴豆去皮不去油 斑猫去頭足翅各10g 赤足蜈蚣二條一生一灸,糯米半生半炒
爲末 作糊,上於端午 重陽臘日 修合爲末 不令雞犬 婦人見之. 用糯米稀糊和 丸芡實大 陰乾 磁盒收貯 每一丸 茶淸 呑下 不得嚼破 須臾 將毒物 或吐或利 藥丸凝血並下 以水洗淨收之一丸 可救三人, 若急則擇吉日 精潔修合(得效).
【獨勝散】
治蠱毒及藥毒 虫蛇諸毒
大甘草節麻油浸年歲愈多愈好, 爲取甘草 嚼下 或以水煎服 神效(得效).
【國老飮】
治蠱毒
白礬 甘草等分 爲末 淸水調下 或吐黑涎 或瀉下卽安(得效).

  金蠶蠱毒
○ 南方畜金蚕 其蚕金色 食以蜀錦 取其遺糞 置飮食中 以毒人 人死 蚕喜能致他財 使人暴富而遣之極難水火兵刃 所不能害 必多以金銀置 蚕其中投諸路 隅人或收之 蚕隨以往 謂之 嫁金蚕(?言).
○ 人中金蚕蠱毒 先嚼白礬 味甘不澁 次嚼黑生豆 不腥者 是也 石榴皮濃煎汁飮之 吐出活虫 卽愈(得效).

  挑生毒
○ 嶺南 有挑生毒 乃挑毒於飮食中 以害於人 其候初覺 胸腹作痛 次則漸漸攪刺滿 10日則物生能動 在上則胸痛 在下則腹痛. 在上者 膽礬末2g 投熱茶內 化服 探吐之, 在下者 鬱金末7.5g 調服 瀉下惡物, 後以四君子湯 去甘草煎服 調理(得效).
○ 有人忽肋下腫起 頃刻間大如椀 此中挑生毒也. 竢五更 菉豆細嚼 試之 若香甛則是也. 升麻爲細末 取冷熱水調 二大錢連服之 洞泄出 葱數莖根鬚 皆具腫則消縮 仍服平胃散調補(得效).
  禁忌法
○ 凡中蠱之人 用藥已差 自後飮食 永不得喫冷, 若飮食帶冷 則鬼氣乘之 毒虫復生 竟不能救(入門).
    灸法
○ 灸蠱毒法 於足小指尖上 灸三壯 卽有物出 酒飯得之 隨酒飯出肉 菜得之隨肉菜出 卽愈神驗 皆於灸瘡上出(千金).

  吐蠱藥
○ 凡中蠱 煮甘草湯服之 當吐出(本草).
○ 又, 升麻40g水煮 取濃汁服入口卽吐蠱出(本草).
○ 中蠱 下血如雞肝 四藏悉壞 惟心未毁 只待死. 馬藺根爲末 水和服4~8g卽吐出 極神(本草).
○ 又, 王瓜取根葉 搗汁服 當吐下(本草).
○ 又 治五種蠱毒 馬兜鈴根 爲末 40g 水煎頓服 當吐蠱出 未快再服(本草).
○ 又, 槲木北陰白皮 燒爲末 水和服4g 當吐蠱(本草).
○ 又, 苦瓠一枚 水煮 取汁服 立吐卽愈(本草).
○ 又, 猯胞湯摩如鷄卵虛服之 吐蠱(本草).
 
  下蠱藥
○ 凡中蠱毒 商陸末和水服 卽下蠱(本草).
○ 又, 續隨子去皮硏爲末和水服4g 卽下利蠱虫(本草).
○ 牽牛子 取頭末8g 和水服 當瀉出毒蟲(本草).
○ 斑猫一枚去頭足翅 硏爲末 和飮服 當下蠱(本草).
○ 又, 斑猫去足翅熬 大戟 桃白皮東引者 三物等分爲末
冷水調服 2g,其毒卽下, 若未出更一服 奇效. 只單服大戟亦好(本草).
○ 又, 燕屎3合熬 獨頭蒜10枚 和搗爲 丸梧子大 服3丸 蠱當隨利下而出(本草).
 
  通治單方586
○ 中蠱毒 蠶退紙 不拘多少 以麻油紙撚 燒存性爲末 新汲水調4g頓服, 雖面靑 脈絶 昏迷 口噤 吐血者服之 卽甦(得效).
○ 凡中蠱毒 藍葉汁飮之良(本草). 又,茜根濃煎服之,又與蘘荷同煎飮數升 卽愈(本草).
又, 薺苨搗取汁飮之 末服 煎服 皆佳(本草). 又,桔梗搗汁飮之 危重者亦甦(本草).
又, 鮫魚皮燒爲末和水服 治中蠱吐血(本草).
○ 中蠱吐血 下血 如爛肝 蚯蚓14枚醋1升漬之 蚓死但飮其汁已 已死者皆可活(本草).
○ 又,蜈蚣灸爲末和飮服 亦佳(本草). 又, 治蠱毒 胡荽根搗汁半升 日二(本草).
○ 又,大蒜或小蒜 並常食之 治蠱毒(本草).
○ 又 狐五藏及腸 治如食法 和五味煮作羹食之 去蠱毒 灸食亦良,
有人病蠱 夢 道人示頌云 “似犬非犬 似猫非猫 烹而食之 其病自消” 覺而有狐 入其室殺而烹食 遂差,
<白氏六帖>云“靑丘狐 食之 令人不蠱”(夷堅).
○ 又,獺肝 主蠱毒燒服之(本草).
○ 中蠱人 常服燒酒與大蒜 最妙(俗方).

  救諸中毒方587
○ 抑論,中毒之證 辨其自戕被害 何物之中 審其遠近 久則不救, 又 手足面靑 過時者亦不救,
治法 上宜吐之 急以香油多灌(一作桐油) 鵝翎探吐之, 下以解毒丸 靛漿利之 緊急 只以芒硝煎 甘草湯調服 利之亦可(入門).
○ 人遇事急 智盡術窮 或爲人所陷 始自服毒 宜急救之大法 甘草 菉豆 能解百毒,
又法, 不問何毒 多灌香油 吐利 卽安(醫鑒). 
【解毒丸】
治飮食中毒 幷百物毒 救人於必死 板藍根160g 貫衆去毛 靑黛 甘草各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以靑黛另爲宜 稍覺精神恍惚 是中諸毒, 急取15丸 爛嚼新水 送下卽解(三因).
  砒霜毒
○ 人中砒霜毒 其證煩燥如狂 心腹攪痛 頭旋欲吐 面口靑黑 四肢逆冷, 須臾不救 此毒於肉飯中 得之則易治, 於酒中得之 則其毒散歸百脈 故難治. 在膈上則瓜蔕散方見吐門 吐之, 在腹中則萬病解毒丹方見上 蠱毒治法下之(入門)
○ 急取黑鉛150g磨水一椀 灌服卽解. 如無黑鉛 取靑藍汁一椀 灌服.
○ 或香油1~2升 灌服, 又取地漿3椀 和鉛粉 頻灌服, 旋刺猪 狗 羊 雞 鴨熱血飮之,
又 人糞汁灌之(諸方).
○ 又 白萹豆 靑黛 甘草各4g 巴豆去殼一箇(一云半箇) 爲末 砂糖大一塊水化調一盞飮之 毒隨利下(得效)
○ 又, 臘月猪膽水和服之 立解(種杏).
○ 又, 冷水硏菉豆取汁飮而解之(本草).
○ 又, 冷水硏藍根 砂糖擂爛和水服(綱目).
  菌蕈毒
○ 山中有毒菌 人煮食無不死地 生者爲菌, 木生者 爲檽, 江東人呼 爲蕈. ∴ 蕈(심 : 버섯)
○ 夜中光者, 煮不熟者, 煮訖照人無影者, 欲爛 無虫者 皆有毒 不可食.
○ 冬春則無毒 秋夏有毒者 因蛇虫毒氣 熏蒸所致也.
○ 人中其毒 地漿飮之 又 人糞汁飮之 又 馬藺根葉 搗取汁 服之 又 人頭垢 和水服 以吐爲度
又 六畜及鵝鴨之屬 刺取熱血 飮之, 又 油煎甘草 冷飮, 至多飮香油 亦好(本草).
○ 中蕈毒 吐下不止 細茶芽(卽雀舌茶)爲末 新汲水 調服 神效, 又 荷葉搗爛 和水服(綱目).
○ 鯗(乾魚脯)頭 煮汁飮 卽愈(綱目). ∴鯗(상 : 가조기,乾魚脯)
○ 楓樹菌 食之 令人笑不止而死, 飮地漿最妙, 人糞汁次之, 餘藥不能救(本草).
  河豚毒
○ 諸魚中河豚最毒 其卵尤毒, 人中其毒必死 急取蘆葦根搗取汁飮之.
○ 或人糞汁或香油 多灌吐出卽愈, 又白礬末 白湯調下, 又,白萹豆末和水服, 又,羊蹄葉搗取汁飮之(本草).
  川椒毒
○ 人誤食椒戟人咽喉氣閉欲絶 喫大棗3枚解之
○ 川椒閉口者有毒,人誤呑之 便氣欲絶 或下白沫 身體冷痺 宜急治之 飮井水1~2升便差.
○ 又桂皮煎湯飮之, 又 濃煎黑豆汁飮之,又人尿飮之(本草).
  杏仁毒
○ 杏子 雙仁者 有毒, 人誤食必死, 若中其毒 藍葉汁飮之, 又 藍實水硏 取汁飮之,又地漿飮多灌之妙(本草).
  苦練毒
○ 服苦練根 瀉不止 飮冷粥止之(本草).
  藜蘆毒
○ 人中此毒 令吐逆不止, 葱白湯飮之, 又雄黃末和水服, 又香油灌之 又 溫湯飮之(本草).
  巴豆毒
○ 人中毒則 令大瀉 或吐煩渴發熱 急用黃連黃栢煎湯 冷服.
○ 又 黑豆煮 取汁飮之, 又 寒水石 磨水服之,
又 菖蒲 或葛根搗取汁 飮之 更以冷水浸手足, 忌食熱物(本草).
○ 又 藍根 砂糖擂爛和水服(綱目).
  草烏 川烏 天雄 附子毒
○ 人中川烏 天雄 附子毒則心煩躁悶 甚則頭岑岑然 遍身皆黑必死 煎菉豆 黑豆汁冷服之.
○ 又 甘草 黑豆濃煎飮汁, 又 防風 甘草煎湯冷飮之, 又 甘草 黑豆濃煎服 入口卽定,
又 棗肉 飴糖服之並解, 又 乾薑煮汁冷飮之, 又 多飮井水大吐瀉卽愈.
○ 中草烏毒 則令人麻痺暈悶 甘豆湯飮之, 生薑汁飮之, 又 童尿飮之, 又 黃連湯飮之(本草).
  礬石毒
○ 黑豆煎汁 飮之(本草).
 
  金銀銅錫鐵毒587
○ 人服金銀中毒, 服水銀卽出, 蓋水銀 能解金銀銅錫毒也.
○ 取鴨血飮之,又 曰鴨屎淋取汁飮之, 又,生雞卵呑之, 又,黑豆汁,或藍葉汁 水芹汁飮之.
○ 人參煮汁服之. 鐵毒煮磁石飮之. 錫胡粉 取杏仁硏汁服之.
○ 金石藥毒 取黑鉛600g鍋內熔成汁 投酒1升 如此十數遍 候酒至半升 去鉛 頓服之(本草).
  斑猫 芫靑毒588
○ 中此毒 令人吐逆不止, 急用菉豆 或黑豆 或糯米和水硏取汁服之.
○ 又,藍汁飮之, 又,猪肪服之, 又,澤蘭葉 桵取汁飮(本草).
  䃃砂毒
○ 生菉豆水硏取汁1~2升飮之(本草).
  硫黃毒
○ 令人心悶 取猪羊熱血飮之, 又 宿冷猪肉 鴨肉羹冷食之, 又 黑錫煎 取汁飮之, 又 生羊血飮之(本草).
  雄黃毒
○ 防己煎 取汁飮之(本草).
  水銀毒
○ 肥猪肉煮 冷食之, 又 猪脂服之(本草).
  大戟毒
○ 中此毒 令人冷泄不禁 煎薺苨汁 飮之, 又 菖蒲擣取汁 飮之(本草).
  狼毒毒
○ 杏仁硏水和取汁服之, 又 藍葉汁飮之, 又 白歛 爲末和水服, 又 占斯取汁飮(本草).
  躑躅毒
○ 梔子煎 取汁飮之, 又 甘豆湯煎湯服之(本草).
  甘遂毒
○ 黑豆煎汁飮之(本草).
  半夏毒
○ 生薑汁飮之,又 乾薑煮汁服(本草).
  芫花毒
○ 桂皮煮汁飮,又,甘草或防風煎汁服(本草).
  苦瓠毒
○ 食苦瓠吐利不止 飮黍穰灰汁解之(本草).
  莨菪毒
○ 人中此毒則衝心大煩悶 眼生星火 狂亂奔走 見鬼,拾鍼水硏菉豆汁飮之, 甘草 薺苨煎汁飮之.
又 犀角磨水服之, 又 蟹汁服之, 又 甘豆湯濃煎服之(本草).
  石藥毒
○ 人服諸石藥中毒, 人參煮汁服, 又 雁肪服之, 又 白鴨屎爲末和水服之(本草).
  艾毒
○ 艾葉久服 亦有毒 毒發 則熱氣冲上狂躁 不能禁 至攻眼 有瘡出血者 甘豆湯冷服之, 藍葉汁 菉豆汁飮之(本草).
  海菜毒
○ 凡海中菜 多食損人 令腹痛 發氣吐白沫, 飮熱醋卽安. 凡海菜傷 皆同此法(本草).
  馬毒
○ 開剝死牛馬中毒 遍身生紫疱俱潰叫痛, 急服 紫金錠 吐瀉卽愈(入門).
○ 凡人體有瘡 馬汗 馬氣 馬毛並能爲害. 馬汗 入人瘡毒氣 攻作心悶欲絶, 燒粟稈灰濃淋作汁熱煮蘸 瘡於灰汁中, 須臾 白沫出盡 卽差, 白沫 是毒氣也.
○ 凡生馬血 入人肉中三兩日 便腫 連心則死. 有人剝馬被骨傷 手指血 入肉中一夜卽死(本草).
○ 馬汗 入肉毒氣 引入如紅線 先以鍼刺 瘡口出血 烏梅和核 爛硏醋調 塗之(綱目).
○ 又 馬齒莧 取汁飮之(本草).
○ 馬汗及毛 入瘡腫痛, 以冷水浸瘡 數易飮好酒 立愈(本草).
○ 驢涎 馬汗 入瘡腫痛 生烏頭末付瘡傷良 久黃水出立安. 又 白礬枯 黃丹炒等分 調貼瘡傷(本草)
○ 馬毒瘡 婦人月經血 塗之, 又 生栗及馬齒莧擣付之(本草).
  諸獸肉毒
○ 解六畜肉毒, 犀角濃磨汁一椀 服之(本草).
○ 食馬獸六畜肉中毒 水浸豆豉絞取汁數升服之(綱目).
○ 食自死六畜肉中毒, 黃栢末8~12g水調服,不解再服(入門).
○ 食自死鳥獸肝中毒 取人頭垢4g熱湯化服(本草).
○ 食諸肉中毒 或吐或下血 胡荽子1升煮取汁停冷 每服半升 日二 又 胡葱1升煮取汁 冷服半升
又, 生韭汁飮之, 又 燒猪骨末和水服, 又 犬屎燒灰和酒服(本草).
○ 凡肉盛密飢盖之 隔宿者 名爲鬱肉, 又 茅屋漏水 沾濕脯 名爲漏脯, 皆有毒害人, 黑豆濃煎汁飮數升 又 燒犬屎末 和酒服 又 擣韭取汁服1~2升 又 多飮人乳汁 又 燒人屎和酒服(本草).
○ 食牛馬肉 及肝中毒 先剉頭髮令寸長 拌好土作溏泥2升合和飮之, 須臾 髮皆貫所食 肝出卽愈, 又 人乳汁飮1~2升 亦立愈(本草).
○ 食馬肉中毒 欲死, 香豉80g杏仁120g和蒸一炊 久熟杵服 日二, 又 蘆根煮取汁飮1~2升,
又 多飮淸酒卽解 濁酒卽加(本草).
○ 食馬肝中毒 人頭垢和水服, 又 雄鼠屎三七枚硏 和水服(本草).
○ 食狗肉不消 心下堅脹 口乾發熱 妄語, 煮蘆根取汁飮之,
又 杏仁1升去皮硏 水3升煎 去滓 分三服 利下血片 爲效(本草).
○ 食牛羊肉中毒 煮甘草汁服1~2升(本草). 食生肉中毒 地漿飮之(本草).
  犀角毒588
○ 多服則令人煩, 麝香一字 調水飮之(入門).
  諸禽肉毒589
○ 食鵝鴨肉中毒 糯米泔 或溫酒飮之, 又 秫米水硏取汁飮一盞(本草).
食雉肉中毒 吐下, 犀角末和水服4g或以水濃磨取汁飮.
○ 食中毒 箭死鳥獸肉 及野鳥肉中毒, 狸骨燒灰和水服, 又,黑豆汁 藍汁飮之(本草).
  諸魚毒及蟹毒
○ 食魚中毒 飮冬瓜汁最驗 又海獺皮汁飮之 又濃煮橘皮汁飮之 又鮫魚皮燒灰和水服之(本草)
○ 食蟹中毒 生藕汁 冬瓜汁煮 蒜汁飮之並佳, 又,紫蘇葉煮汁飮之,子汁飮之亦良,
又,黑豆汁,豉汁並解之(本草).
○ 食鱸魚 鯸鮧魚中毒, 蘆根煮汁飮1~2升 生汁亦可.∴ 鱸(로 : 농어) 鯸鮧(후이 : 복어)
食鱔中毒 食蟹解之,食鱔鱉中毒 豉1合投新汲水半椀 取濃汁頓服 卽愈.
○ 多食生膾不消 胸膈不快 瓜蔕散吐之, 若日久成癥病 大黃 朴硝 陳皮各12g水煮 頓服下之(綱目)
○ 又方 取水中石子數十枚燒赤 投5升水中7次 卽熱飮之3~5度 當利出瘕.
○ 凡食魚肉過度 還飮肉汁卽消, 食腦立消,
萬物腦 能消身所以食膾 飡魚頭羹也(本草).
○ 食膾不消, 飮薑汁卽消(本草).
○ 食魚肉不消成癥結, 狗糞燒存性爲末 和酒服8g 日三,癥結卽出(本草).
  苽果毒
○ 食菓中毒 猪骨燒灰和水服, 又桂皮濃煎 取汁飮之, 又服瓜蔕散 吐之卽愈.
○ 食雜苽果子過多 腹脹氣急, 桂心爲末 飯丸菉豆大 以水呑下10丸, 未愈再服(本草).
○ 又 桂心末20g 麝香4g 飯丸菉豆大 白湯下15丸卽效 名曰【桂香丸】(入門).
○ 食銀杏中毒 香油多飮吐之,又地漿 藍汁 甘草汁飮之.
○ 治苽毒, 石首魚灸食 或煮汁服 自消(本草).
  菜蔬毒
○ 食諸菜中毒 發狂煩悶 或下 葛根濃煎汁服 生汁尤佳, 又烏鷄屎燒爲末和水, 又香油多飮之.
又 甘草湯飮之, 又 人乳汁 或小兒尿服2升卽愈(本草).
○ 菜蔬魚肉毒,苦參剉120g苦酒1升 煎服 吐出卽愈(本草).
  燒酒毒
○ 過飮燒酒中毒 則面靑口噤 昏迷不省, 甚則腐腸穿脇 遍身靑黑 或吐下血 死在須臾 初覺便脫衣 推身袞轉之 無數吐之 卽甦, 又以溫湯 裸體浸灌 常令溫煖, 若灌冷水卽死, 又取生苽及蔓搗取汁 斡開口灌之 不住, 又碎氷頻納口中漸醒而愈(俗方).
  豆腐毒
○ 過食豆腐 腹脹氣塞欲死 新汲水多飮卽安, 若飮酒卽死(俗方).
○ 中豆腐毒 令人生瘡噫氣 遺精白濁, 蘿葍煎湯飮之, 又杏仁水硏取汁飮之(入門).
  麵毒
○ 人食熱麪 多中毒, 蘿葍擣取汁飮之, 無生者則子水硏取汁飮之,
又 地骨皮煮取飮之, 又 赤小豆末和水服 卽愈(本草).
  服藥過劑 或中毒 煩悶欲死
○ 犀角以水濃磨取汁服, 又 葛根擣取汁飮之 或 水煮取汁服之,又 靑藍汁飮之, 又生鷄卵取黃呑之, 又 地漿飮之, 又 胡粉水和服之, 又 粳米粉和水服, 又 豉汁飮之(本草).
  通治百物毒
○ 人中諸物毒 服萬病解毒丹最妙
○ 又, 細茶 白礬 每取12g末新水調服卽效, 名【礬茶散】(丹心).
○ 又, 五倍子爲末 好酒調下12g在上則吐,在下卽瀉(丹心).
○ 又 大甘草 爲極細末微炒 量病人酒量多少 好酒調服 須臾大吐瀉 雖渴不可飮水 飮水則難救(丹心).
○ 臘雪水解一切毒 取飮之(本草).
○ 又 甘草 薺苨煎湯服之 入口便活(本草).
○ 解諸藥毒 殺諸虫毒, 靑黛 雄黃等分爲末 新水調下7.5g(得效).
○ 又 蠶退紙燒灰 新水調下4g 神效(直指). 又 白萹豆爲末新水調下7~12g得利卽安(得效).
○ 又 犀角以水濃磨取汁服 能解百毒(本草) 又葛根汁 又藍葉汁 又人糞汁 又地漿飮之(本草).
○ 又香油多飮之 或吐或下 神效(本草) 又 黑豆汁飮之. 又白狗屎絞汁服 或燒灰和水服(本草)
○ 甘豆湯 爲解毒第一(本草).
【甘豆湯】
甘草 黑豆 皆解毒藥 百物毒 各取20g 作一貼 水煎取汁 溫冷任意服之 神效,
或加竹葉 或加薺苨尤效(本草).
  水毒589~590
○ 江南溪澗中有虫 名爲短狐, 亦名 射工, <一名>?  ∴?(역 : 물여우)
其虫無目 利耳能聽 在水中聞人聲 輒以口中毒 射人 故謂之射工, 又含沙射人之影 故謂之射工,人中其毒 寒熱悶亂 頭目俱痛 亦如中尸卒不能語 又有水毒虫 <一名>溪溫, 其病與射工相似 但有瘡爲溪溫. 又有沙虱毒蛇 鱗中虫也. 夏月蛇爲虱所苦 倒身江灘 刷其虱 虱入沙中 行人中其毒 如瘡如鍼孔 粟粒四面 有五色文 須剜去小肉 卽愈 不然三兩日死.
○ 射工,溪溫, 皆能殺人, 治法 取湯數斛 以蒜5升 投湯中溫浴之 身體 發赤癍者 水毒,
又 消水毒飮子 並主之(入門).
 【消水毒飮子】590
吳茱萸半升 生薑 犀角 升麻 陳皮各40g 烏梅7箇 剉水7椀 煎至2椀 分二服(入門).
 

                                     救急590
  十件危病590
○ <華佗>云 人有急病 疾如風雨 命醫不及 須臾不救 視其橫夭 實可哀怜,
予選十件危病 三十妙方 以救之 不可不知. 又云 人有急病 疾如風雨 須臾不救 命在頃刻,
世人纔見一時氣絶 便以爲死, 更不知 可救之理, 可救之方 故以所歷 經驗數方 鋟?以廣 其傳便可對證 尋方 服藥急救庶幾 倉卒無夭 橫疾患矣.
○ 一. 霍亂吐瀉(詳見 霍亂) ○ 二. 纏喉風 閉塞 ○ 三. 吐血·下血 ○ 四. 中砒霜毒 ○ 五. 尸厥
○ 六. 中惡·客忤, ○ 七. 脫陽, ○ 八. 鬼魘打. ○ 九. 孕婦橫逆産, ○ 十. 太衣不下.

  中惡590
○ 凡中惡·客忤 鬼氣之證. 凡人暮夜 或登厠 或出郊野 或遊空冷屋室 或行人所不知之地 忽見眼見鬼物 口鼻吸着惡鬼 驀然倒地 四肢厥冷 兩手握拳 口鼻出淸血 性命逡巡 須臾不救 此證與尸厥同 但腹不鳴 心腹俱煖. 切勿移動 其屍, 卽令親戚 衆人圍繞 打鼓燒火 或燒麝香·安息香 直候 記醒人事 方可移歸(華佗).
○ 先用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薑湯 或溫酒 化下3丸, 省後 用他藥 太乙神精丹方見邪祟尤好 且用朱犀散 備急丸方見下 卒死.
○ 急取 半夏末 或皂角末 吹兩鼻中卽活 心頭溫者 一日亦可活(得效).
○ 又 取故汗衣 須用內衣 久遭汗者 佳, 男用女衣 女用男衣 燒灰爲末 每8g白沸湯調下(得效).
○ 又 麝香4g硏和醋2合 服之 便差, 又取 葱黃心 刺鼻中入 深4~5寸 令目中出血卽活,
又 生薑汁·醇酒各半盞同煎白沸灌服之, 又 白犬斷頭 取熱血1升灌之, 又 韭汁灌口鼻中, 又 菖蒲搗取汁灌之, 又 桃梟酒磨服之, 又 黃丹4g·蜜3合和服 口噤者 折齒灌之(本草).
 
  鬼擊·鬼打·鬼排
○ 此等病 皆得之 無漸 卒着人如刀刺狀 胸腹㽱痛 不可按抑 或吐衄下血, 治法 同中惡(本草).
【蘇合香元】治一切氣疾 及 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白朮 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水飛 半爲衣) 犀角 訶子皮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內) 乳香 龍腦各40g.爲細末 用安息香膏 幷煉蜜搜和千擣 每37.5g 分作40丸 每服2~3丸 井華水 或溫水 溫酒 薑湯 化服(局方). 有龍腦則謂之【龍腦蘇合元】 無龍腦則謂之【麝香蘇合元】(局方). 氣門轉載
【太乙神精丹】治客忤 霍亂 尸疰 惡氣 癲狂 鬼語 蠱毒 妖魅 溫毒, 一切惡毒 無所不治
丹砂 曾靑 雌黃 雄黃 磁石各160g 金牙100g, 上六味內 丹砂 雌黃 雄黃 以釅醋浸曾靑 以好酒浸 以紙密封 日中暴 百日然後 各然如細粉 以釅醋拌 使乾濕得所 納土釜中 六一泥 固濟安鐵 脚環子上(高一尺五寸) 以漸放火 其火勿令 近釜底至 一伏時止 候冷出之 其藥精飛化 凝着釜上五色者 上, 三色者 次, 一色者 下, 但光明皎潔 如雪 最佳. 若飛不盡 更着火如前 以雞羽掃 取棗膏和 丸如黍粒 平旦 空腹一丸 漸加一丸 以知爲度. ː舊不用磁石 金牙 今加之 ː服此者 五服內必吐利 過則自定 ː初服 如黍粒 漸加小豆大而止 不得更大 ː若服藥 悶亂 煮木防己湯飮之 卽定
ː若欲解殺藥 喫爛煮肥猪肉  ː久瘧變腫垂死者 服一丸 卽吐差 瘧母亦差
ː癥瘕 積聚 服一丸 以漿飮送下 ː諸卒死 心下微緩者 斡開口 以漿飮 調一刀圭服之
ː以絳囊盛 九刀圭散 繫男左女右 臂上 辟瘴疫時氣 最妙(千金).ː作土釜法 取兩箇瓦盆 可受二斗許者 以甘土 塗其內令極乾 ː作六一泥法 赤石脂 牡蠣 滑石 黃礬 鹵土(無則以塩代之) 蚯蚓屎各75g 以釅醋和甘土爲泥 裹石脂等四種火煆 一伏時 取出與鹵土 蚯蚓屎 同爲末醋和 如稠粥用(千金). ː凡合此藥 以四時 旺相日天淸明 齊戒沐浴 合之(千金). ː予修合 太乙神精丹一料 家中一婦 夢中鬼魘 覺後心痛不可忍 昏悶不省 取三粒服之 卽痛止 神醒已無病矣 後施於人 無不應驗 如神(本事). 邪祟轉載
【朱犀散】
治中惡 客忤 鬼氣之證 犀角20g 朱砂 麝香各10g, 爲末 每7.5g 新汲水 調灌(入門).
  脈候590
○ 中惡之脈 緊細易治 浮大難痊(得效).
○ 脈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 不知與人言(內經 大奇論篇 第四十八).
○ 寸口脈 沈大而滑 沈則爲實 滑則爲氣 實氣相搏 血氣入藏卽死 入府卽愈.
此爲卒厥不知人 何謂也? 師曰 唇靑身冷 爲入藏卽死 身溫火 汗自出爲入府卽愈(仲景).
○ 厥逆連藏 則死. 連經 則生. 註云 連藏死者 神去故也(內經).
○ 尸厥呼之不應 脈伏者死, 脈大反小者死.
○ 卒中惡 腹帶 四肢滿 脈大而緩者 生, 緊大而浮者 死, 緊細而微者 亦生(脈經).

  尸厥
○ 尸厥者 脈動而無氣 氣閉不通 故靜如死也 還魂湯主之(仲景).
○ 卒然 不省人事 全如死尸 但氣不絶 脈動如故 或脈無倫序 或乍大乍小 或微細不見而心胸煖者 是也(仲景).
○ 尸厥者 卽中惡之類. 凡弔死間疾 或入墓登塚 卒中邪惡與穢氣相忤 忽然手足逆冷 頭面靑黑 牙關緊急 頭旋暈倒 昏不知人 或錯言妄語 急取蘇合香丸方見上 中惡3丸 溫酒或薑湯灌下, 又煎 還魂湯灌之, 又故汗衣燒灰末8g 白沸湯 調灌, 又 菖蒲汁 灌口中(丹心).
○ 血之與氣 幷走於上則爲大厥 厥則暴死 氣復反則生 不反則死.
○ 邪客於手足少陰 太陰 足陽明之絡 此五絡 皆會於耳中 上絡左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 皆動而形無知也. 其狀若尸 名曰尸厥, 以竹管 吹其兩耳 卽甦(內經).
○ 尸厥之證 卒死脈猶動 四肢逆冷 腹中氣走如雷鳴 聽其耳中 如微語聲者 是也.
急用 硫黃散 朱犀散方見上 鬼擊 鬼打 鬼排 附子炮1枚 爲末 分二服 酒煎灌之 如無則薑汁半盞酒1盞煎 白沸灌下(入門)
【還魂湯】590~591
<一名> 【追魂湯】 主中惡 尸厥 暴死 客忤 鬼擊 飛尸 奄忽口噤 氣絶
麻黃12g 杏仁25粒 桂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灌服. 口噤者 斡開口 灌之 藥下 立甦(仲景).
ː凡尸厥 鬱冒卒死 卒中之類 皆當發表, <仲景>云 鬱冒欲解 必大汗出 是也(綱目).
【硫黃散】
治尸厥 奄然死去 不省人事 命在頃刻
硫黃40g 焰硝20g  爲細硏如粉 分作3服, 每用好酒一盞 同煎 覺焰起傾於盞內 盖着 候溫灌服之
如人行五里 又進一服 不過三服 卽甦(得效).
  鬼魘591
○ 人眠睡 則魂魄外遊 爲鬼邪所魘 屈其精神 弱者 則久不得寤 乃至氣絶 所以須傍人助喚 幷以方術治之(千金).
○ 鬼魘 鬼打之證 人到客舍館驛及久無人居冷房睡中 爲鬼物所魘 但聞其人 吃吃作聲 便令人叫喚如不醒 乃鬼魘也. 不急救則死, 宜用雄朱散(丹心).
○ 人爲鬼魘卒死 不得着燈火 照亦不得近前 急喚多殺人 但痛咬其足跟 及大拇指甲邊 幷多唾其面卽活 如不醒者 移動處些子徐喚之 若元有燈卽存 不可吹滅 如無燈切不可用燈照 仍用筆管吹兩耳, 又取半夏末 或皂角末 吹兩鼻中(得效).
○ 鬼魘 卒死及卒中鬼擊 血漏腹中 煩滿欲死 雄黃末 吹入鼻中, 又酒調4g服日三 能化血爲水(本草).
○ 又生韭汁灌口中及耳鼻中 駭魄汁亦可, 又東向棰 柳枝各七寸煎湯灌下, 又伏龍肝末8g 井水調灌服 更吹入鼻中 又羊糞燒烟熏 鼻中卽甦(諸方).
○ 夢中被刺殺 或被打 諸般不祥 忽然吐衄 下血, 甚者 九竅皆出血, 宜以升麻 獨活 續斷 地黃各20g 桂皮4g, 爲末每7.5g 白湯調下日三(入門).
【雄朱散】
治鬼魘 牛黃 雄黃各4g 朱砂2g, 爲末 每挑4g 於床下燒之 次挑4g 以酒調灌(入門).

  鬱冒591
○ 人平居無疾 忽如死人 身不動搖 黙黙不知人 目閉不能開 口啞不能言 或微知人惡聞人聲 但如眩冒 移時方寤 名曰鬱冒, 亦名 血厥, 婦人多有之, 宜白薇湯 倉公散 卽甦(本事).
【白薇湯】
治鬱冒
白薇 當歸各40g 人參20g 甘草10g, 爲粗末 每20g水煎 溫服(本事).
【倉公散】
治鬱冒 藜蘆 瓜蔕 雄黃 白礬各等分 爲末 取少許 吹入鼻中(本事).

   客忤 卒厥諸證591
○ 客忤者 中惡之類也, 多於道間 門外得之, 令人心腹絞痛 脹滿 氣衝心胸 不卽治 亦殺人 取百草霜20g 塩4g 和硏溫水調下(本草).
○ 又取塩雞子大 靑布裹燒赤硏 納酒中頓服 當吐惡物, 又 取細辛 桂心 爲細末 納口中, 又 銅器或瓦器盛熱湯 用厚衣襯腹上於衣上熨之, 冷則易 便愈,
又,至寶丹方見風門 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以薑汁 或溫酒 或童尿調灌(諸方).
○ 帝曰 厥 或令人腹滿, 或令人暴不知人, 或至半日, 遠至一日, 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 陰氣盛於上 則下虛 下虛則腹脹滿, 陽氣盛於上 則下氣重上 而邪氣逆 逆則陽氣亂, 陽氣亂, 則不知人也(內經 厥陰篇 第四十五).
○ 凡卒急之證 有氣厥 血厥 痰厥 食厥 中風 中寒 中暑 中濕之類 皆詳見各門 隨證治之(回春)
○ 至聖來復丹 通治諸厥 危急之疾(得效).
【至寶丹】治卒中急風,不語 不省人事及風中藏 精神昏冒
犀角 朱砂 雄黃 琥珀 玳瑁各40g 牛黃20g 龍腦 麝香各10g 銀箔50片 金箔50片內半爲衣, 安息香以酒濾去沙土淨40g熬膏, 爲末 入安息香膏 搜和勻, 40g分作40丸, 人蔘湯 火煆1丸, 一日2~3服(局方).風門轉載
ː安息香 性硬難化 倉卒難用 宜減半 代煉蜜爲佳(俗方)
【袪風至寶丹】 治風中藏,昏冒及風熱
滑石60g 川芎 當歸50g 甘草40g 防風 白芍藥 白朮各30g 白朮26g 石膏 黃芩 桔梗 熟地黃 天麻 人蔘 羗活 獨活各20g 梔子12g 連翹 荊芥 薄荷 麻黃 芒硝 黃連 細辛 全蝎各10g 爲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細嚼酒任下,此乃防風通聖散加九味也(丹心)
【麝香蘇合元】(<一名> : 【蘇合香元】 局方) 治 一切氣病 方見上 鬼擊 鬼打 鬼排
 
卒死591~592
○ 『帝』曰, 人有卒然暴死 暴病者 何也?
『少師』答曰, 三虛者, 其死暴疾也, 得三實者, 邪不能傷人也.
所謂 三虛者 乘年之衰, 逢月之空, 失時之和, 因爲賊風所傷, 是爲三虛,
逢年之盛, 遇月之滿, 得時之和, 雖有賊風邪氣, 不能危之也. 是曰 三實 (靈樞 歲露論 第七十九)
○ 三虛相搏則爲暴病 卒死
○ <雷公>問曰 人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 『帝』曰 火氣入於藏府者 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 病少愈而卒死者 何以知之? 帝曰 赤色出兩顴 大如拇指者 病雖少愈 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庭謂額也) 大如拇指 必不病而卒死(靈樞 五色 第四十九).
○ 凡卒死者 口張目開 手散遺尿 爲虛 宜補氣, 目閉口噤 手拳爲實 宜發表(綱目).
○ 人見五色 非常之鬼 遂令暴亡者 皆自己精神不守 神光不聚故耳 非外所侮 乃元氣極虛之候也(正傳)
○ 凡暴亡不出 一時可救之 雖氣閉絶 四肢冷 若心腹溫 鼻微溫 目中神彩不轉 口中無涎 舌如陰卵不縮者 皆可活也(遺編).
○ 救卒死 或常居寢臥 奄忽而絶 急割取雄鷄冠血 頻塗其面 乾復塗之 幷以灰營 死人一周(本草).
○ 狐膽 主暴亡 臘月取者 尤佳, 若有人卒死 未移時者 溫水硏 灌入口中 卽活(本草).
○ 淸心元 至寶丹方見風門 方見上 客忤 卒厥諸證 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方見上 中惡至聖來復丹方見寒門 備急丸 皆主卒死 以薑汁 或溫酒 或童尿 調和灌服(諸方).
○ 救卒死 急取半夏末 或皂角末 吹入鼻中 又雄鷄冠血 滴入鼻中, 又牛黃 或麝香4g 溫酒調灌 卽甦(諸方).
○ 驚怖 卒死者 以溫酒 灌之 卽活(綱目).
【至聖來復丹】治痼冷 心腹冷痛 藏府虛滑 及霍亂吐瀉 脈微欲絶, 又 治榮衛不交 養心腎不升降 上實下虛 氣塞痰厥 一切危急之證 但有胃氣無 不獲安 此藥配類, 二氣均調陰陽, 可冷 可熱 可緩 可急,功效殊勝
硫黃 硝石各37.5g, 爲細末, 入銚內以微火慢炒, 用柳木篦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相入 再硏極細, 名曰【二氣砂】乃入水飛五靈脂 陳皮 靑皮 爲末各75g, 次入太陰玄精石末37.5g, 和勻 醋糊和丸豌豆大 空心 米飮下30丸 或50丸(活人).
寒門轉載
【備急丸】592
主諸卒死 暴疾百病 及中惡 客忤 鬼擊 面靑口噤 奄忽氣絶
大黃 乾薑 巴豆霜各40g, 爲末蜜和搗千杵 作丸小豆大 卒死者 取3丸 熱酒呑下, 口噤 則以酒化 灌之. 下咽卽活 或溫水下 亦得(仲景). ː<張易老> 又名【獨行丸】內急劑也(丹心).

  脫陽證592
○ 凡人因大吐 大瀉之後 元氣不接 四肢逆冷 面黑氣喘 冷汗自出 外腎縮搐 不省人事 須臾不救 與傷寒陰陽易 同證 宜急服大固陽湯.
○ 又 桂枝80g剉 好酒煎 取汁服 又連鬚葱白三七莖 以酒濃煎服 陽氣卽回, 又生薑40g 硏酒煎服 亦效, 又 葱塩爛搗炒 熱熨 臍下氣海 卽愈(得效).
【大固陽湯】
治脫陽
大附子一枚炮 切作8片 白朮 乾薑炮各20g 木香10g
剉作一貼水煎去滓 放冷 灌服, 須臾又進一服 神效(得效).

  救自縊死592
○ 自縊死者 自旦至暮 雖已冷 必可活 自暮至旦則難治 心下若微溫者 一日已上猶可活 當徐徐抱下解之 不可截斷繩子 令安臥 被中急須 按定其心却 撚正喉嚨 令一人以手掌 掩其口鼻 勿令透氣 氣急則活 又令一人以脚踏 其兩肩以手挽其髮 常令弦急 勿使縱緩 一人以手據按胸上數摩動之 一人摩將臂脛屈伸之 若已强直 漸漸强屈之 如此一吹頃 雖得氣從口出 呼吸眼開 仍引按勿止(仲景)
○ <又法> 用手厚裹衣物 緊塡穀道 抱起解繩 放下楺其項痕 搐藥入鼻 及以竹管 吹其兩耳 待其氣回 方可放手 若便後 分泄氣 則不可救矣(山居).
○ 急則雞冠血 滴口中卽活 男雌女雄, 又 取雞屎白如棗大 酒和 灌鼻中 尤妙(本草).
○ <又> 以藍汁灌之, 又 取梁上塵 如大豆許 納竹管中 四人各一管 冬時極力吹兩耳鼻中 卽活, 又取半夏末 或皂角末 或細辛末 吹入鼻中 得嚔卽甦 須臾少與溫粥 淸令喉潤 漸漸嚥下乃止(本草)
○ 五絶者 一曰 自縊, 二曰 墻壁壓, 三曰 溺水, 四曰 鬼魘, 五曰 産乳, 皆取半夏末 吹鼻中 心頭溫者 雖一日 皆可活(本草).

  救溺水死592
○ 凡溺水死者 一宿尙可救 急急拯出 先以刀枕開口 放筯一枚含之 使可出水 然後 解去衣服 多灸臍中 200~300壯 令兩人 以筆管吹其兩耳. 又 取皂角末 綿裹 納下部 須臾 出水卽活,
又 取鴨血 灌入口中, 又 將醋半盞 灌鼻中, 又用 蘇合香元方見上 中惡3丸 薑湯 調灌, 又 萬病解毒丹一錠 冷水磨化灌下 卽甦, 溺死, 縊死 皆效(入門).
○ 又法 取 竈中熱灰(熱少亦可)一二石埋其身 只出頭面 水出七孔 卽活(仲景).
○ 又法 將牛一頭將死者 腹橫覆在牛背上 兩邊用人扶策 徐徐而行 則水自下 亦活(得效).
○ 又法 以生人倒駄 死人卽負持走 吐水便活.
○ 又法 以酒壜一箇 以紙錢一把燒壜中 急以壜口覆 死人面上或臍上 冷則再換 水出卽活(入門)
【紫金錠】<一名>【太乙紫金丹】【萬病解毒丹】
治蠱毒 挑生毒 狐狸鼠莽惡菌 河豚死 牛馬肉毒 山嵐瘴氣毒 諸藥金石草木 鳥獸百虫 一切諸毒
蚊蛤(五倍子)去虫土112.5g·山慈孤去皮焙75g·紅芽大戟洗焙56.25g·續隨子去皮油37.5g·麝香11.25g
爲末 糯米粥和勻 搗千餘杵 每一料分作40錠, 每服 半錠, 重者一錠 並用薄荷湯化下(入門). 解毒轉載
ː在淨室 焚香齊戒 勿令婦人 孝服人 雞犬見之.
ː自縊落水·鬼迷驚死 心頭溫者 並冷水磨灌 卽醒, 蛇犬諸惡虫傷 以酒化服 水磨塗傷處(入門).

  救凍死592
○ 人遇寒凍死 四肢强直 口噤 只有微氣者 用大釜炒灰 令煖囊盛熨心上 冷則易 口開氣出 然後以溫粥淸 稍稍灌之 或溫酒 或薑湯灌之 卽甦, 若不先溫其心 便將火灸 則冷氣與火爭 必死矣(綱目).
○ 又法 用氈(毛亶)  或蒿 薦裹死人 以索繫定 放平穩處 令兩人對面 輕輕滾轉往來 如捍氈法 四肢溫和卽活(得效).

  救餓死592
○ 凶荒之歲 人多餓死, 若累日不得食 飢困將死者 頓喫飯 及肉物則必死, 先以稀粥淸 稍稍嚥下 令咽腸滋潤 過一日 漸與稀粥 頻啜之 過數日 乃與稠粥 軟飯 則自然生活(類聚). 

  攪腸沙592
○ 此證 心腹絞痛 冷汗出 脹悶欲絶, 俗謂之攪腸沙 與乾霍亂同, 由山嵐瘴氣 或因飢飽失時 陰陽暴亂而致也.
○ 所感如傷寒 頭痛嘔惡 渾身壯熱 手足指末微厥 或腹痛悶亂 須臾能殺人 先濃煎艾湯 試之 如吐則是也(得效).
○ 治法 蠶退紙燒爲末熱酒調服 立效, 又多飮塩湯 吐之亦愈(得效).
○ 有 陰陽二證
陰沙 腹痛而手足冷 看其身上有小紅點 以香油燈點 火燒於紅點上 令其煖爆 或服葱豉湯 汗出卽愈
陽沙 腹痛而手足煖 以鍼刺其十指背 近爪甲半分許 血出卽安. 先自兩臂按摩 其惡血令聚指頭血出爲好(入門).
○ 又法 以手蘸溫水於病者 膝灣內打拍 有紫黑點處 以鍼刺去惡血卽愈(丹心).
○ 患痛之人 兩臂腕中有筋 必致黑色 用砂鍼擊刺 出紫黑血 痛卽止 神效(十三方).

  入井塚卒死593
○ 凡入井塚 須先以雞鴨毛投之 直下則無毒, 若徘徊不下 則有毒, 當先以酒數升 灑其中 停久乃入(本草).
○ 夏月淘井 多致殺人 五六月尤甚, 古塚中 及深井中 皆有伏氣, 若入則令人冒悶 奄忽而死 卽取井水 噀其面 幷冷水 調雄黃末4~8g服之 轉筋入腹 痛欲死者 使四人捉住手足 灸臍左邊二寸 14壯,
又 用生薑40g 剉 酒五盞 濃煎頓服,
又 醋煮衣絮 令熱徹濕裹 轉筋處, 又 濃煎塩湯 浸手足洗 胸脇間 卽甦(入門).
○ 新城縣人家 有枯井中 一人先下井中 寂然無聲, 又一人 繼下亦久不出 傍人怪之, 與家主議 用繩弔縛木板 令人登踏下 井看之 其人亦無聲 卽牽上井 則其人昏迷不省 用冷水救甦, 更用 雞犬縛繩 下試 亦皆死焉, 遂折毁井畔 見兩人身尸 用繩弔縛上來 看審則 身尸靑黑了 無傷痕 此其中毒而死也. 治法同上(類聚).

  蛇入七竅593
○ 夏月 因熱就凉睡 有蛇入鼻口中 挽不出 急以刀傷蛇尾 納川椒(一云胡椒)2~3粒 裹着卽出, 又 以艾灸蛇尾卽出, 又 割母猪尾頭 瀝血入口中 幷孔中 亦出 後取 雄黃末 調人參湯服 制蛇毒(丹心).
○ 人卒爲蛇繞不解 以熱湯淋之 無湯則令人尿之卽解(綱目).

  鍼灸法593
○ 邪客於手足少陰 太陰 足陽明之絡 此五絡俱竭 令人身脈 皆動而形 無知其狀 若尸 名曰尸厥
先制隱白後刺涌泉 後刺厲兌 後刺少商 後刺神門(內經 繆刺論篇 第六十三).
○ 尸厥 當刺期門 巨闕 中極 僕參 隱白 大敦 金門.
○ 卒厥 尸厥,百會灸49壯 氣海 丹田灸300壯 覺身體溫煖卽止.
○ 中惡 客忤 卒死, 灸臍中100壯.
○ 中惡 取人中 中脘 氣海.
○ 卒死 灸心下一寸 臍上三寸 臍下四寸 各三壯 卽差,又灸手足兩爪後二七壯.
○ 諸卒死及魘死 急於人中 及兩脚 大拇指內離爪一韭葉許 各七壯 卽活(綱目).
○ 卒被鬼擊如中箭 用桃皮一片 安痛上 取一匙頭安桃皮上用艾 胡桃大安匙頭灸之 卽差(入門).


                                 怪 疾有二十六條593
  怪疾異常593
○ 怪證 異於常患之病 故謂之 怪疾.
  肉癥
○肉癥者 思肉不已 食訖復思肉, 白馬尿3升 空心飮 當吐肉 不吐者死(本草).
 
  酒癥
○ 一人 病心痛 此人好酒 初飮二三盃 必奔走三五十次 其酒稍散 方復飮至前量 至明朝 嘔靑黃水數口 夜變魚腥臭 六七日始安.
戴人(張子和也)以藥吐之 乃吐虫一條 靑黃色 長六七寸 口目鼻俱全 狀如蛇 醃乾以視 人乃酒癥也(綱目)
○ 一男 自幼喜飮酒 日飮一二斗 無酒叫號不絶 全不進食 日就瘦弱 家中設策,令人 用手巾縛住手足 却取生酒一壜於口邊 打開其酒氣 衝入口中 病者 必欲就飮 堅不與之, 須臾 口中忽吐物一塊 直下壜中 以物盖覆 猛火燒滾 約乾一半 却開取之其物 如猪肝狀 約三兩重 周回有小孔如鍼 眼不可數計 棄之於江 自後雖滴酒 不能飮矣(得效).
 
  髮瘕
○ 一人有飮油5升以來 方是快意 常喫卽安 不飮則病 此是髮入胃 化爲虫, 雄黃半兩爲末 水調服
虫自出 投沸油 棄之江中 病卽愈(得效).
○ 一道人 心腹煩滿 彌二歲 <甄立>言 診曰 腹有虫 誤食髮而然 令餌雄黃一劑, 少頃 吐一蛇無目 燒之有髮 氣乃愈(入門).
○ 一人 患腰痛 牽心 每發輒氣欲絶 衆以爲肉癥, <徐文佰> 視之 曰此髮瘕也. 以油投之 卽吐物 如髮 稍引之長三尺 頭已成 蛇能動 掛門上滴盡 惟一髮而已(入門).
○ 一婦人 病胸膈不利 口流涎沫 自言 咽下胃中 常有雷聲 心膈微痛 時復發昏, 鍼灸藥餌 三載不愈. <戴人> 用痰藥一涌而出 雪白虫一條 長五六寸 有口鼻牙齒 走於涎中 病者 惡而斷之 中有白髮一莖 此髮瘕也(子和).
 
  雞瘕
○<褚澄>爲吳郡太守 <李道念>到郡 澄見謂曰 汝有重病, 答曰 舊有冷病 今五年矣, <澄>爲診曰 汝病非冷非熱 當是食白瀹雞子 過多所致, 令取蒜一升煮 服之 乃吐一物 如升大 有涎裹之 開看則 是鷄雛翅羽爪距 悉具能行走, <澄>曰 此未盡 令更服藥 又吐向者 十三頭而安(醫說).    
 
  蛟龍瘕593
○ 春秋二時 龍帶精 入芹菜中 人遇食之 得病 發則似癎 面色靑黃 腹滿痛 不可忍 名爲蛟龍病
取飴糖二三升 日兩度服 吐出如?蝪 三五枚卽差. ∴?蝪(설탕 : 땅거미)
○ 蛟龍子 生在芹菜中 食之入腹 變成龍子 用餳糖 粳米 杏仁 乳餠煮粥食之 三升 日服 吐出蛟龍子 有兩頭 可驗(仲景).
  蛇瘕594
○<華佗> 行道 見車載一人 病噎塞食不下 呻吟,
<佗>曰 餠店家 蒜虀大酢三升飮之 當自痊 如言服之 果吐大蛇一枚而愈(本草).
○ 一人 常飢呑食 則下至胸 便卽吐出 醫作 噎膈 治不效,
<任度>曰 此因食蛇肉 不消而治 斯病 但揣心腹上 有蛇形也 視之果然, 遂用硝黃合而服之 微利卽愈(入門).
 
  鱉瘕594
○ 人食鱉肉 不消成瘕 伏在心下 揣見頭足 時時轉動作痛 白馬尿飮之 卽消.
昔有人 與奴俱得此病 奴先死 剖其腹 得鱉置庭中 有乘白馬客來 看其馬 放尿鱉上 卽便消化 其主知其奇效, 取飮之卽愈.
○ 白雌雞一隻 勿與食 令飢過一宿 明日 以猪脂煎飯 喂之 取其屎 熬乾 爲末 白湯 調下4g 日三服 須消盡乃止 好了 殺雞食之(種杏).
 
  蛤精疾
○ 一人 患脚跟腫痛 諸醫莫知 <徐之才>曰 蛤精疾也. 由乘船入海 垂脚水中而得 爲剖出二蛤 而愈(入門).
 
  眼見五色物
○ 一人 酒色過度 眼見空中 五色物稍近 變成一美婦人 亭亭而立, <徐之才>曰 此色慾多 太虛所致 乃處補藥飮之 數劑而愈(入門).
 
  視物倒植
○ 一人 因大醉極吐 熟睡至次早 眼中視物皆倒植, 醫者 診其脈 左關浮促 遂用瓜蔕 藜蘆 平旦吐之 視物如常 盖傷酒吐時 上焦反覆 致倒膽府 故視物皆倒 法當復吐 以正其膽則自愈(入門)
 
  四肢堅如石
○ 寒熱不止 經日後 四肢堅如石 以物擊之一似鐘磬聲 日漸瘦弱, 吳茱萸 木香等分 剉煎湯  飮之 自愈(得效).
 
  化生鰕魚
○ 口鼻腥臭 水流以椀盛之 有鐵色鰕魚 如粳米大 走躍不住 以手捉卽化爲水 此肉壞也,
任意飡食 雞肉 自愈(得效).
 
  腹如鐵石
○ 腹中如鐵石 臍中水出 旋變作 虫行之狀 遶身咂啄 痒痛難忍 撥掃不盡
用濃煎蒼朮湯浴之 以蒼朮末入麝香少許 水調 服之而痊(得效).
 
  遍身波浪聲
○ 遍身忽皮底 渾渾如波浪聲 痒不可忍 搔之血出 謂之氣奔,
人參 苦杖 靑塩 細辛各40g 剉作4貼 每一貼 水煎服 便愈(得效).
 
  身出斑毛
○ 眼赤鼻張 大喘 渾身出斑 毛髮如銅鐵 乃目中熱毒氣 結於下焦,
白礬 滑石各40g 爲末 水煎服 不住乃安(得效).
 
  十指斷壞
○ 手十指節斷壞 惟有筋連無節肉 虫出如燈心, 長數尺餘 遍身綠色 名曰血餘,
赤茯苓 胡黃蓮 煎湯飮之 自愈(得效).
 
  有蟲如蟹
○ 有蟲如蟹 走於皮下 作聲如小兒啼 爲筋肉之化,
雷丸 雄黃各40g 爲末糝 於猪肉片 火上灸熟 食之自安(得效).
 
  肉出如錐
○ 遍身忽然 肉出如錐 旣痒且痛 不能飮食 此名血壅, 若不速治 潰而膿出,
赤皮葱燒灰 和水淋 喫豉湯(得效).    
 
  毛竅血出
○ 遍身毛竅 節次血出 若不出 皮膨脹如鼓, 須臾 眼鼻口 被氣脹合 此名 脈溢,
飮生薑汁一盞卽安(得效).
 
  身生猫眼瘡
○ 面上 及遍身生瘡 似猫兒眼 有光彩無膿血 但痛痒不常 久則透脛 名曰 寒瘡,
多喫魚雞 韭葱等物則自愈(得效).
 
  口鼻氣出不散
○ 口鼻中氣出 盤旋不散 應如黑盖色 過十日 漸至肩胸與肉相連 堅勝金鐵, 多因瘧後得之,
煎澤瀉湯 日飮三盃 五日乃愈(得效).
 
  渾身生燎疱
○ 渾身生燎 疱如甘棠梨 每箇破出水 內有石一片 如指甲大 疱復生抽盡 肌膚肉不可治,
三菱 蓬朮各200g 爲末 分三貼 酒調服自愈(得效).
 
  人身作兩594
○ 人自覺其形作兩 人並臥不辨眞假 不於間亦無對 乃是離魂,
人參 白茯苓,濃煎湯 服之, 眞者 氣爽, 假者 化也(得效).
 
  生瘡如櫻桃595
○ 項上生瘡 如櫻桃大 有五色 瘡破則項皮斷 但逐日 飮牛乳自消(得效).
 
  四肢節脫
○ 四肢節脫 但有皮連 不能擧動 名曰 筋解,
用酒浸黃芪120g經一宿焙乾爲末 每12g 酒調下愈(得效).
 
  身腫如蛇狀
○ 身上及頭面肉上 浮腫如蛇狀, 取兩滴階塼上苔痕4g水化開塗 蛇頭 立消(得效).
 
  身有光色
○ 頭面發熱光色 他人手近之如火燒人 用蒜汁20g 酒調服 如蛇狀遂安(得效).  

                                    雜 方595 
  救荒辟穀方595
ː 粒食者 生人所資 數日乏絶 便能致命, <本草> 有不飢之文而醫方不言, 斯術者 以其涉在仙奇 非庸俗所能遵也. 遂使荒饉之歲 餓死橫路 良可哀哉. 今 略載其易爲者 云 若値奔竄 在無人之鄕 及墜墮溪谷 空井深坑之中 而四顧逈絶 無可以藉口者 便須飮水服氣 其法如下(千金).
 ♣ 嚥津服水法
ː 飢餓欲死 便閉口以舌攪上下齒 取津液而嚥之 一日得 360嚥 便佳, 漸習 乃可至千 紫煙不飢 三五日 小疲極過 此便漸輕强 若有水處 卒無器 便以左手掬水 呪 曰“丞椽吏之 賜眞乏粮 正赤黃行 無過城下 諸醫以自防” 呪畢三叩齒 右手指三叩 左手如此三遍 便飮之 有盃器 貯水尤佳, 如法 日服三升 便不飢(千金).
 ♣ 服六天氣法
ː 六天氣服之 令人不飢 人有急難 阻絶之處 如龜蛇服氣則不死.
<陵陽子明經>言 春食朝霞 日欲出時 向東氣也, 夏食正陽 南方日中氣也, 秋食飛泉 日欲沒時 向西氣也, 冬食沆瀣北方 夜半氣也, 幷天玄地黃之氣 是爲六氣 皆令人不飢 延年無疾.
ː <一云>平明爲朝霞 日中爲正陽 日入爲飛泉 夜半爲沆瀣 幷天玄地黃爲六氣.
ː 昔有人 墮穴中 其中有蛇 每日作此 氣服之, 其人依蛇時節 飢時便服 日日如之, 久漸有驗 似能輕擧 啓蟄之後 人與蛇 一時躍出焉(千金).
 
  斷穀不飢藥595
 ♣ 餌松栢葉法
ː 周行山澤間 取松栢葉 細切和水服 二合一日 二三升最佳.
ː 終南山 有一人 無衣服 身皆生黑毛 跳坑越澗如飛 乃合圍取獲 則乃一婦人, 言 我是秦宮人 關東賊至 秦王出降 驚走入山 飢無所食 有一人老公 敎我食松栢葉 初時苦澁 後稍便喫 遂不復飢 冬不寒夏不熱 自秦時 至漢成帝 時已300餘年矣(千金).
黃精  :  久服 斷穀不飢 甘美易食
  根葉花實 皆可服餌 或蒸熟或晒乾 丸散隨意  凶年之時 可休粮(本草).
天門冬  :  取根蒸熟 去皮食之 甚香美 荒年取啖之 足以斷穀止飢(本草).
朮  :  取朮作丸散 久久服餌 可以代粮.
  一人避亂山中 飢困欲死 有人敎以服朮 遂不飢數年 還鄕里 顔色如故(本草).
薯蕷  :  取根 蒸熟食之, 或搗粉作麪食之, 凶年可以充粮 不飢最佳(本草).
旋葍根  :  蒸熟食之 斷穀不飢 處處有之 可服餌(本草).
葛根  :  採取作粉 餌之 可斷穀不飢(本草).
何首烏  :  採根蒸暴丸散 任意亦可生啖 可休粮(本草).
百合  :  採根蒸煮 食之 甚益人 可休粮(本草).
松葉  :  守中不飢 斷穀所宜,
  取細切如粟 和水 或米飮服之 或和大豆末 食之. 可作避地術 又陰乾搗末 和水服 亦佳.
   :  松白皮 蒸熟食之 辟穀不飢. 
   :  松脂600g 白茯苓150g 爲末 每晨 和水服 或蜜丸服之 可辟穀長生終年不食(本草).
栢葉  :  爲末 每晨 和水服 或蜜丸服之, 久服 斷穀不飢(本草).
楡白皮  :  荒歲人食之 以當粮 搗末和水服(本草).
白茯苓595  :  善能 斷穀不飢,
  大麥麪(小麥麪亦可)600g 茯苓末150g 以生牛乳和爲 方寸餠子 煮熟 飽食 可百日不飢.
   :  又 白茯苓末 150g白麪75g
  上水和 得所以黃蠟 代油煿成煎餠 飽食一頓 便絶食 三日後 飮脂麻湯少 潤腸胃(本草).
橡實596  :  去皮煮食 最益人實中 令不飢 可多取禦歛歲(本草).
蠟  :  仙經 斷穀最爲要用, 今人但嚼食 方寸者 終日不飢也.
  ː用黃蠟炒 粳米, 嚼食充飢 可壁穀不飢食 胡桃肉卽解.
  ː白麪600g 黃蠟 爲油作煎 餠飽食 可百日不飢.
  ː合松脂 杏仁 棗肉 茯苓 等分爲末 作丸服 50丸便不飢.
  ː古人 荒歲多食蠟以度飢  當合大棗咀嚼卽易爛(本草).
栗  :  煨熟食 令人耐飢(本草).
藕  :  蒸食 可休粮食之最佳.  :  蓮子去皮心 蒸熟爲末 蠟蜜爲丸 日服30丸 令人不飢(本草).
海松子  :  食之不飢(本草).
大棗  :  久服不飢(本草).
菱芡  :  菱仁或芡仁 皆可休粮.  :  禁多蒸暴 取仁 爲蜜和 食之 可以代粮不飢 斷穀長生(本草).
芋  :  煮熟食之 可以當糧 食而度飢年(本草).
烏芋  :  作粉食之 或煮熟食 令人不飢 荒歲可充粮(本草).
桃膠  :  補中不飢 以桑灰漬之 服餌身輕 百病愈 數月斷穀(本草).
胡麻  :  九蒸九暴 熬搗餌之, 斷穀不飢 長生.
   :  又 合白大豆棗同蒸暴 作團食 令斷穀不飢.  :  胡麻 休粮 人重之(本草).
白脂麻  :  仙方 蒸曝 服餌以壁穀(本草).
榛子  :  久食 令人不飢(本草).
大麻子  : 令人不飢.  :  麻子2升 大豆1升 熬令香搗末 蜜丸 日二服 令不飢.
   :  又 麻子1升 白羊脂280g 蠟200g白蜜40g 合和搗蒸食之 不飢(本草).
黑豆  :  炒熟以棗肉同搗之 爲麨可以代粮.
   :  左元放救荒年法, 擇取雄黑豆3~7粒 生者熟挼之 令煖氣徹頭心 先一日不食 次早以冷水呑下
  魚肉菜果 不復經口 渴則飮冷水 炒小困 十數日後體力壯健 不復思食矣(本草).
   :  仙方 修製大豆黃末 服餌之 可壁穀 度飢歲(本草).
粳米  :  荒年穀貴 無以充粮
  取 粳米一升 酒三升 漬之 出曝乾 又漬又曝 酒盡乃止 稍稍食之 渴飮冷水 辟30日 足一斛二升 辟周年.
  ː又大米三合炒過以黃蠟80g熔銚內入米炒 令乾 任便食之 數日不飢如食, 胡桃2箇 卽思食(本草).
糯米  :  若遇凶年 穀貴
  取糯米一斗淘洗 百蒸百曝 搗末 日一飡 以冷水 得30日都盡 則可終身不食 不飢(本草).
靑梁米  :  靑梁米一斗 以苦酒一斗漬之三日出 百蒸百曝呼裹藏之
  遠行一飡10日不飢 重飡90日不飢.
   :  靑梁米醋 拌百蒸百曝 可作糗粮辟穀(本草).
蔓菁子  :  取子 用水煮三遍, 令苦味盡暴乾 搗末水服8g 日三,
  久漸增服 可以辟穀.又 蔓菁子 取苗葉莖根 四時長服 可以備饑滅(本草).
荏子  :  服食斷穀. 可蒸令熟 烈日乾之 當口開舂 取米食之 亦可休粮(本草).
  ♣ 辟穀絶食方
年荒穀貴 或遠方水火不便 或修行人欲休粮 宜服此,
黑豆5升淘洗蒸三遍 晒乾去皮 爲末 大麻子1.8kg(一作5升)湯浸一宿漉出晒乾證三遍, 令口開去皮爲末 用糯米粥 合和搗勻成團 如拳大 再入甑蒸之 從夜至子住火 至寅取出 磁器盛盖 勿令風乾, 每服1~2塊 以飽爲度 不得喫一切物, 第一頓7日不食, 第二頓7 7日不食, 第三頓100日不食, 第四頓 永不飢, 容貌可勝 更不燋悴 如渴則飮大麻汁 以滋潤藏府, 若要喫物 服葵菜湯 解之 或葵子3合杵碎 煎湯 冷服亦可.  :  一方 有白茯苓200g
  ♣ 千金麨 596
蜜1.2kg 白麪3.6kg 香油1.2kg 白茯苓150g 甘草75g 生薑去皮150g 乾薑炮75g
爲末 拌勻搗作塊 甑內蒸熟 陰乾爲末 每取一大匙, 冷水 調下
可經100日不飢 其麨於絹袋盛之 可留至10年(類聚).
【辟穀不飢方】597~598
甘菊花 白茯苓 黃蠟松脂 蜂蜜等分 爲末 先煉蜜次下藥和勻 丸如彈子大 每一丸 白湯嚼下(類聚).
【避難大道丸】
黑豆一升去皮 貫衆 甘草各40g 茯苓 蒼朮 砂仁各20g,剉晒 用水5盞同豆 慢火熬煎 直至水盡 棟去藥取豆 擣如泥 作芡實大 磁器密封 每嚼一丸 則恣食苗葉 可爲終日飽. 雖異草殊木 素所不識 亦無毒甘甛 與進飯粮 一同. ː<一方> 黑豆1升 貫衆600g 細剉同煮豆香熟 反覆令展 盡餘汁 去貫衆 只取黑豆 空心 日啖5~7粒 任食 草木無妨, 忌魚 肉 菜 果 及熱湯 數日後 不復思食(入門).
  
  諸法
  ♣ 取水火法
ː陽燧向日然而爲火, 許愼云 陽燧金也. 取金盃無緣者 熟摩 令熱日中時 向日以艾承之 則然得火也
ː日者 太陽眞火 以水精珠 或心凹銅鏡向日 射之 以艾承接 其光聚處火出 故知之.
ː方 諸大蚌也, 向月承取 水二三合 如朝露 主明目(本草).
  ♣ 磁石指南
以磁石 磨鍼鋒 則能指南 其法取新纊中獨縷 以半芥子許 蠟綴于鍼腰 無風處垂之 則鍼常指南 以鍼橫貫燈心 浮水上亦指南, 然常徧丙位 不全南向也 皆丙爲大火 庚辛金 受其制 故知 是物理相感爾(本草)
  ♣ 不畏寒
欲不畏寒 取天門冬 白茯苓等分 爲末 酒服7.5g 日再則大寒時 單衣汗出(本草).
  ♣ 香身法
茅香苗葉 可煮作湯浴 令人身香 去惡氣, 煮服之 亦可. 零陵香 亦香身 飮浴皆佳(本草).
  ♣ 令人勇
服天雄 令人武男, 取天雄三枚 納雄鷄腸中 搗爛生食之 令人勇(淮南子).
  ♣ 去鬼通神
安息香燒之, 去鬼來神 辟衆惡(本草).
  ♣ 見鬼方
要見鬼者 取生麻子 石菖蒲 鬼臼等分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朝向日服一丸 服滿百日 卽見鬼(本草)
  ♣ 隱形法
白犬膽和通草 桂心 作末 蜜和爲丸 服 能令人隱形 靑犬 尤妙(本草).
  ♣ 令夫婦相愛
ː夫婦不和 取鴛鴦肉 作羹臒 私與食之 卽相憐愛.
ː五月五日 取布穀鳥脚 腦骨帶之 亦令夫妻 卽相愛(本草).
  ♣ 去妬方
ː薏苡仁 天門冬 赤黍米 等分蜜丸 男婦服之 皆不妬忌.
ː又 鶬鶊肉 食之 亦不妬忌(入門).
  ♣ 去衣油 及衣垢
東壁土 可除油汚衣 勝石灰 滑石, 合歡皮 及葉 可洗衣垢, 又 梅葉搗碎湯洗 衣垢易脫,
又 芋煮汁 洗垢白如玉, 又 赤小豆粉 解油衣粘綴 甚妙. 又 皂角湯 去垢最妙(本草).
  ♣ 軟玉法
蟾酥 塗玉則刻之如蠟 但不可多得 取肥者 剉煎膏 以塗玉 亦軟滑易截, 古玉器 有奇特彫琢 非人功者多是昆吾刀 及蟾酥肪所刻也(本草).
  ♣ 爛石法
ː地楡根燒灰 能爛石.
ː蟾酥尿 取以塗石 亦能爛石(本草).
  ♣ 香譜

  旁  通
  四  和
  凝  香 
  百  花
  碎  瓊
  雲  英
  寶  篆
 淸  眞
 文  苑
  沈香75g
  白檀20g
  沈香1分
  甘松1分
  玄參75g
  丁香1分
 麝香1分
 新  料
 
  降眞20g
 
  白檀20g
  甘松20g
  白芷20g
 茅香150g
 笑  蘭
  白檀12g
  沈香20g
  沈香1分
  降眞20g
  麝香4g
  腦子4g
 甲香20g
 淸  遠

  茅香20g
 
  沈香1分
  沈香1分
  麝香4g
 白檀20g
 金  囊
  腦子4g
  零陵20g
  麝香4g
  木香20g
  白檀20g
  藿香1分
 丁香2g
 醒  心
 
  藿香1分
 
  麝香4g
  腦子4g
  沈香40g
 沈香20g
 凝  和
  麝香4g
  丁香20g
  白檀40g
  甲香4g
  沈香4g
  甘松1分
 腦子4g

 上爲末 用蜜少許 拌勻如常法 燒之 文房中(必用).
  ♣ 瑞雲香毬
酸棗仁1升 水和硏汁一椀 煎成膏 香附子 白芷各120g 白檀 茅香 艾蒳香(卽松木上 靑苔衣也) 草豆蔲 丁香各40g 木香20g 龍腦4g 爲末 以酸棗仁 膏搜和入熟蜜 和勻杵令不粘手 得所爲丸蓮子大 每燒一丸 靑烟直上三尺許 結成毬子 于空中 移時不散(必用).
  ♣ 芙蓉香
沈束香 白檀各80g 零陵香 甘松香 茅香各40g 丁香 三乃子 八角各28g 小腦20g 白芨160g(或200g)
爲硏末 水和撚作條 如筋子大 陰乾燒之 此芙蓉小炷法也(俗方).
  ♣ 聚仙香 <一名>淸遠香(中朝傳習)
沈束香80g 白檀香40g 丁香 三乃子 狼苔(卽艾蒳香也) 黃烟香 黑香 欖油 蘇合油 安息香 蜂蜜 焰硝各20g 龍腦 麝香各4g 白芨120g
上7料爲末 分兩包 取銚子 安於火上 入欖油 蘇合 安息 蜂蜜熔化 放令微溫 乃入一包, 香末 及腦 麝 焰硝 攪令十分和勻 用一包 乾末 作粉 糝手塗擦竹心上 陰乾燒之.
  ♣ 淹藏果實法
臘雪水 淹藏一切果實良. 酒糟藏物不敗 可淹苽果(本草).
  ♣ 香肥皂
沈香 白檀 丁香 零陵香 三乃子各40g 小腦12g 麝香4g,
爲末入皂角末200g 黑糖80g 或120g於火上熔化 拌和香末 作丸 彈子大.
凡 盥洗時 用此 搓洗手面 去垢膩, 俗名 香飛露(唐方).
  ♣ 辟蚤虱
ː菖蒲甚去虫殺蚤蝨 可辟去之.
ː百部根殺虱 煮湯洗之,牛犬虱亦去.
ː菁蒿 殺虱煎湯洗之.
ː水銀 殺皮膚中虱 唾硏塗之,斃虱輕粉亦同(本草).
ː凡人洗濯衣服於粉糨 內入水銀少許 硏勻襁衣 其後 虱永不生(醫林). ∴糨(同糡,강 : 미음)
ː帶砒霜 辟蚤蝨(本草).
ː辟虱 蜈蚣萍燒烟熏之 卽去, 又 靑塩水片 洒床席上 卽絶(得效).
  ♣ 辟蚊蠅(문승 : 모기와 파리)
ː五月 取浮萍陰乾 燒烟 去蚊子.
ː百部根 殺蚊蠓.
ː藍漆 殺蠅, 作末 和飯中蠅食之 盡死.
ː鰻鱺魚 乾者 燒室中 蚊化爲水. 五月五日 取蝙蝠 晒乾 和桂皮 乳香 爲末 燒之 去蚊(本草).
ː木鱉子 川芎 雄黃 爲末 燒之 蚊遠去(必用).
  ♣ 辟蠹(두;좀)
ː鰻鱺魚 燒熏氈中斷蛀虫 置骨箱中斷白魚 免諸虫咬 衣服燒熏諸竹木 辟蛀虫.
ː蕓薹 辟蠹 置書中 無蠹患. 薺菜花 將去席下 辟虫蠹(本草).
ː榠楂 置衣箱中 殺蟲魚(本草). ː烏賊骨 投井中 虫盡死(本草).
  ♣ 殺禽獸賊鼠
ː狼毒 殺飛鳥走獸 亦殺鼠. 馬刀 殺禽獸 賊鼠(本草).
  ♣ 殺魚
ː 巴豆 殺蟲魚,
ː 川椒 殺一切魚 取皮挼水中可取魚. ː楸木皮汁殺諸魚 置水中則魚盡死(俗方).
  ♣ 集鼠
ː 蟹燒之 致鼠. 蟹黃幷熬燒烟 可以集鼠於庭. ː蟹以黑犬血 灌之三日 燒之 諸鼠畢至(本草).
  ♣ 粘瓦石
ː 楡白皮 濕搗如糊 用粘瓦石 極有力. ː 雞子白 和白礬末 粘磁器甚固(本草).
  ♣ 獸食物卽醉
ː虎 食狗則醉. ː猫 食薄荷則醉(瑣瑣)
  ♣ 解鬱氣
ː凡久閉空房不宜輒入 先以香物 及蒼朮 皂莢之類 焚之 使鬱氣消散 然後可入 不然感之成疾
(種杏).
  ♣ 解烟熏
ː居民逃避 石室中 賊以烟火熏之 欲死迷悶中 摸索一束蘿葍嚼汁下咽而甦.
ː炭烟熏人 頭痛 嘔吐 往往致死 生蘿葍搗取汁飮之卽解, 無生則蘿葍子水硏 取汁服亦解(綱目).
  ♣ 拘杞酒
補虛肥健人.能補益
枸杞子5升 淸酒2斗 硏搦浸7日 取出去滓飮之.初以3合爲始 後則任性(本草).
  ♣ 地黃酒
和血駐顔
糯米1斗 生地黃3斤細切 同蒸爛熟 入白麴 如常法 拌釀 候熟 任意飮之. 大能和血 駐顔(入門)
  ♣ 天門冬酒
補益 天門冬去皮心 搗取汁2斗 漬麴2升 麴發以糯米2斗 准家釀造法 造酒封四七日
取出澄淸飮之. 藥得天門冬爲末 和服尤佳(得效).  
  ♣ 戊戌酒
大補陽氣 能補養元氣 勞人尤佳
糯米3斗蒸熟 黃雄犬一隻去皮腸 煮一伏時 候極爛擣爲泥 連汁與飯 同拌勻 用白麴3兩 和勻 釀之.    ♣ 神仙固本酒598
能變白髮 返老還童
牛膝300g 何首烏粗末225g 枸杞子擣碎150g 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黃 熟地黃 當歸 人蔘各75g 肉桂37.5g 糯米2斗 白麴2升 蒸熟 和藥末 釀如常法(仙方). 
  ♣ 葡萄酒599
駐顔 煖腎 葡萄熟者 挼取汁 同糯米飯 白麴和釀之. 自然成酒 味亦美好 山葡萄亦可(本草).
  ♣ 蜜酒
補益 療風疹. 好蜜2斤 水一椀 白麴1升半 好乾酵3兩.
先熬蜜水 去沫 令極冷下麴酵 每日3攪 3日熟 甚佳(元戎).
  ♣ 鷄鳴酒  
ː右先將粘米3升 淨淘水6升 同下鍋煮作粥 夏攤冷 春秋溫 冬微熱 麴酵麥芽 皆擣細末 同餳餙 下在粥內 拌勻 釀之, 冬5日, 春秋夏各2日 卽醞矣. 歌曰 甘泉六椀米三升 做粥溫和麴半斤 三兩餳餙二兩酵 一抄麥芽要調均 黃昏時候安排了 來朝便飮瓮頭春(必用).
  ♣ 白花春
ː糯米一斗百度洗淨 浸一盆水中 過三日 蒸熟 以所浸水 澆之 入白麴 如常法 釀之 過三日 卽成美醞 白蟻浮上 最佳(俗方).
  ♣ 煮酒
好淸酒一甁 入黃蠟7.5g 胡椒硏3.75g 緊封口置一撮 濕米於其上重湯煮之 其米成飯卽成矣 取出放冷用(俗方).
  ♣ 作酒本
白米一升洗淨浸水中 冬十春秋五夏三日 待米透心潤濕 取米蒸爛熟入麴少許 以手挼按十分調均 納缸中封口 冬置溫處 夏置凉處 待消化成酒 乃取用其味 微酸澁而滑爲好(俗方).
  ♣ 造神麴法
ː六月六日 謂諸神集會之晨 故名爲神麴 如過此日造者 非神麴也, 或云 此日辨藥料至上 寅日踏麴亦是. ː白虎 卽帶麩白麪15kg  ː句陳 卽蒼耳自然汁一升 ː滕蛇 卽野蓼自然汁一升三合
ː靑龍 卽菁蒿自然汁一升  ː玄武 卽杏仁去皮尖雙仁硏如泥一升三合
ː朱雀 卽赤小豆煮熟爛擣如泥一升, 上共修合三伏內用上寅日踏 極實爲度.
ː又云 或甲寅 戊寅 庚寅日 乃三奇也. ː 神麴 六神之麴也. 必六物 備可謂之神也(丹心).
  ♣ 百藥煎法
五倍子1.5kg 烏梅肉 白礬各150g 酒白麴150g 右將水紅蓼450g煎水 去渣 入烏梅煎 不可多水 要得其所 却入五倍 粗末幷礬麴 和勻 如作酒麯樣 入磁器內 遮不見風 候生白 取出 曬乾聽用 染鬚者 加綠礬150g(入門).
  ♣ 造豉法
以大豆爲黃蒸(卽末醬)每一斗 加塩四升 川椒150g同淹(春秋三日, 夏二日, 冬五日) 卽成半熟 加生薑細切187.5g
拌勻 入器內封口 埋蓬艾積草中 厚覆之 或馬糞中 過七日 或二七日 乃取用旣潔且精(本草).
  ♣ 造飴糖法
以糯米煮粥 候冷入麥芽末候熟 取淸再熬 如琥珀色者 謂之膠飴, 可入藥 其牽白堅强者 謂之飴糖 不入藥 只可啖之而已(入門).
  ♣ 造半夏麴法
ː半夏 不以多少爲末 以生薑汁白礬湯 等分 和勻造麴 楮葉包裹風乾 然後乃入藥.
ː風痰 以皂角煮汁 去渣 煉膏和.
ː濕痰 寒痰 以生薑濃煎湯 加枯白礬三分之一和(如半夏三兩 枯白礬一兩)造麴如前法.
ː又 以霞天膏 加白芥子三分之二 薑汁礬湯 竹瀝造麴 能使痰積 沈痾 隨大小便出(丹心).
  ♣ 造海粉法
紫海蛤600g火煆紅 童便淬過 凡三次 爲末 却用黃熟瓜蔞 同爛擣千百杵 作餠子 麻繩穿貫 懸當風處 吹乾爲末 聽用(醫鑒).
  ♣ 造輕粉法
食塩 綠礬等分 同放鍋中 煮令黃色 取起爲末 名曰黃麴 以此麴37.5g入水銀75g 拌勻同入瓦罐內 用鐵燈盞盖定 外用黃泥如法固濟 勿令泄氣 候乾 用炭火旋旋燒 上頻頻 以水滴 鐵燈盞內 候罐通紅 則內藥盡升 上罐口 候冷折開 卽成輕粉 入藥聽用(入門).
  ♣ 作熟地黃法
採生地黃 不拘多少 以水浸之 沈者名<地黃>, 半浮半沈者名<人黃>, 浮水上者名<天黃>.
其人黃, 天黃 及細根擣取汁, 其地黃 浸之. 以柳木甑 或瓦甑 盛地黃 蒸熟 取出晒乾, 又浸汁中  一宿 又蒸之 出晒乾  如此九蒸九曬 蒸時每以糯米淸酒灑之. 十分爛熟 色如烏金色 則成就矣. 乃曬收之 入藥聽用(俗方). 
  ♣ 煮鹿角膠霜法599~600
ː 取鹿角 鋸斷一寸長 置長流水中浸三日 洗刷去垢膩 入砂鍋內 以淸水(江水尤佳)浸過不露角 以桑葉塞口 以桑柴火煮之 旋旋添熱水 勿令火歇 如是三日 候角爛軟酥卽止, 取角晒乾 謂之 鹿角霜, 其汁澄濾取淸 候凝作片 風中吹乾 謂之 鹿角膠, 膠霜收取聽用入藥.
ː勿用落角者 連腦骨者 乃殺取也(入門).
  ♣ 取蟾酥法600
ː五月五日 取活蟾蜍 捉住後 以鍼刺破眉間 以物輕輕鼓其背 則白汁自出 以竹萞刮下 塗油紙上 陰乾用之(綱目).
  ♣ 曬乾人乳法
人乳數椀 入瓦盆內 莫攪動四圍 晒乾 刮取之, 又 晒 又刮 直至乳盡 以薑汁拌晒 用之(醫鑒).
  ♣ 酒煮蠟法
黃蠟375g於銀石器內 熔化作汁 用重綿濾去滓 以淸酒一升 煮蠟熔滾 取起候冷 其蠟自浮於水上 去酒取用(得效).
  ♣ 製牛膽南星法
南星 爲末 臘月 取黃牛膽汁 拌勻入膽內 封口 掛當風處 陰乾 聽用(丹心).
  ♣ 陰煉秋石法
ː人尿多聚 置大盆中 以新水相和 攪轉100匝 放令澄淸 辟去淸水 只留濁脚 又以新水 同攪水多爲妙,又 傾去淸水 如此10餘次 直候無臭氣 水香爲止 鋪厚紙於篩 乃傾在紙上瀝 去淸水 晒乾爲末 以初男乳汁和勻如膏 烈日中 暴乾如此9度, 色如粉白. 盖假太陽氣也, 謂之陰煉秋石, 能滋陰降火(入門) 
每取30丸,空心, 溫酒,呑下 此藥 治虛勞羸弱, 鍼灸不效, 頭眩腹脹,痰喘, 積年腫滿, 年少色慾過度, 末老眼昏膝疼, 遺泄白濁, 腰背時痛服之 眞還元衛生之寶也, 如竹器損以竹補之, 金器損以金補之, 以人補人眞得其眞, 此藥能洞入骨體 無所不至 非惟去疾 可以常服有功 久病人只數服極爲神效 實能再生人也(得效)
製法  :  將大缸一隻 近底三寸許 艾火燒30餘炷, 打成一孔, 杉木塞之, 秋月取童子溺 入缸內, 衝河水攪澄定, 去木塞, 放去上水, 每日增童便河水, 如前攪之, 祇留缸底者, 積之月餘, 用絹篩襯紙瀝乾收之.
性質  :  淡溫無毒
功用 : 治夏暑熱淋 小便不通 濁淋 沙石淋 肉淋 老人絶慾太早 小便淋瀝濇痛.
雜論  :  此物性最下滲, 苟非陰分熱極, 不可輕投, 陰虛多火, 小便頻數, 精氣不固者 誤服 令人小便不禁, 甚則夢洩(謝觀)
  ♣ 陽煉秋石法
ː 人尿 多聚置盆中 入皂角汁少許, 以殺其穢 攪100餘遭 直候小便澄淸 白濁 皆碇 辟去淸水 只取濁脚 又入水攪100餘匝 更澄淸 去水 取濁更 以布濾去滓 取濃汁 入淨鍋內 熬乾刮下, 擣篩 再入鍋 以淸水煮 令化乃於箕筲 內布厚紙 兩重傾汁于其上 淋過去水 再入鍋熬乾 又用湯煮 化布紙 淋汁如未潔白 更准下淋 候色如霜雪 卽止, 因入固濟砂盒內 歇口火煆 成汁傾出 候瑩白玉色 卽止, 細硏入砂盒內 固濟頂火 四兩 養七晝夜 久養火 尤善,謂之陽煉秋石.
治諸般冷疾, 久年虛損 服之皆愈
ː 煉秋石 謂之取龍虎水法, 龍屬木, 虎屬金, 卽童男 童女之稱. 擇年方十三四十五六 無疾病, 未破陰陽者 各置淨室 淸潔飮食 用磁缸收貯小便 積至一二石 煉用 但功力甚大, 故只取無病人 小便積多, 亦可煉用(入門)
【茯苓造化糕】
白茯苓 蓮肉 山藥 芡仁各150g, 爲細末 粳米2升 擣爲粉 砂糖600g刮爲雪,
上和勻入甑中 以竹刀劃爲片子 以粗布覆甑蒸熟 取出晒乾 任意食之, 若覆木盖則不熟矣(集略).
【秘傳三仙糕】
人參 山藥 蓮肉 白茯苓 芡仁各150g 另爲細末 白蜜600g 砂糖600g刮爲雪 糯米3升 粳米7升,各擣作末 以和勻蒸 出晒乾 再爲末 每取一大匙 白湯調下(袖珍).
♣ 造煎藥法(俗方)
白薑187.5g 桂心75g 丁香 胡椒各56.25g
已上 另爲細末 大棗蒸去核 取肉爲膏二鉢(一鉢爲三升) 阿膠 煉蜜各三鉢 爲先熔膠 次入棗蜜消化 乃入四味藥末 攪勻煎 微溫下篩 貯器待凝 取用(俗方).
【六香膏】(俗方)
治冬寒凍傷 皸瘃
白檀香 沈香 丁香 零陵香 甘松香 八角香各75g 爲粗末 入三升 蜜中浸之封口 經7日 或10日 取出於火上 微溫下篩 去滓入三乃子 細末18.75g 小腦末11.25g 冬瓜仁細末26.25g 或37.5g 攪勻 再下踈篩 貯器中用之. 其滓 作團於火中燒之 甚佳, 謂之 江梅香(俗方). ∴皸瘃(군촉 : 손이 붓고 얼어서 터짐)
【衣香】(俗方)
茅香蜜炒37.5g 白芷20 沈束香 白檀香 零陵香 甘松香 八角香 丁香 三乃子各7.5g
並爲粗末 入小腦7.5g末和勻 作一貼 置衣箱中最佳 夏月尤好(俗方).
【十香膏】(聖惠)
沈香 丁香 白檀香 甘松香 鬱金各20g 以粗剉入麻油600g浸7日 却入鐺內慢火養5日後 以文武火煎20~
30沸 用綿濾去滓 拭鐺下了 煉油 入黃丹 以柳篦子 不住手攪 候色黑 滴水中成珠 然後 乃入 乳香 木香 白膠香 龍齒 蘇合油末各20g 麝香末10g 攪勻 300~500遍 候凝作片 用時 攤紅絹上貼之(聖惠).
【琥珀膏】600(局方)
琥珀40g 丁香 木香,各30g 木通 桂心 當歸 白芷 防風 松脂 朱砂 木鱉子,各20g 麻油600g 以除琥珀 丁香 木香 桂心 朱砂,爲末 外其餘並 剉浸油3宿 慢火煎攪 候白芷焦黃色漉出 次下松脂熔化濾去滓 再熬下黃丹600g 以柳篦不住手攪 令黑色 滴水中成珠 乃入琥珀等5味攪勻 候凝作片 聽用(局方).
【神仙太乙膏】 <一名>【太乙膏】(局方)601 
治五發癰疽 一切惡瘡及蛇 虎 犬 蝎 幷湯 火 刀斧 打撲損傷 可 內服, 外貼. 若作丸服之則蛤粉爲衣(局方).
玄參 白芷 當歸 肉桂 赤芍藥 大黃 生地黃各40g,
剉浸麻油1.2kg,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 慢火煎 令白芷焦黃色 去滓下黃丹0.6kg極攪勻 滴水中成珠 乃候凝 作片聽用(局方).
【救苦膏】(類聚)
治風濕痠疼
川烏炮12g 牛膝 黃丹 乳香另硏各20g 白芷 貝母 白芨 白蘞各8g 槐潤4g(無則代桃膠) 沒藥另硏28g 白膠香另硏 杏仁泥各120g 當歸40g 瀝靑另硏300g 香油半盞,爲末 和勻以香油澆潤 火上熔化 每75g
作一貼 攤油 紙付患處(類聚).
【玉容膏】 <一名>【玉容西施膏】(袖珍) 
塗燥瘡
黃芪 當歸 白芷 川芎 藿香 零陵香 白檀香 香附子 白蘞 白芍藥 白芨 杏仁各40g瓜蔞1箇 龍腦8g 淸油2.4kg 黃蠟600g 上除龍腦 並剉浸油(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 日滿於石器煎 後白芷焦黃色乃去滓 入蠟熔化, 又 去滓 入龍腦 攪勻密封 用之,冬則蠟減半(袖珍).
【雲母膏】(局方)
治一切癰疽 惡瘡 腫毒 折傷 瘰癧 骨疽 內疽 乳癰 肺癰 腸癰, 並可外貼內服
ː 凡五發及發背,外以敗蒲煎水 洗瘡貼之, 又取37.5g 作丸 梧子大 溫酒呑下 30丸.
瘰癧 骨疽,亦如之腸癰, 作丸 甘草湯呑下 下膿血卽愈, 一切瘡疽,外妾立差. 忌食羊血(局方).
雲母 焰硝 甘草各160g 槐枝 柳枝 陳皮 桑白皮 側柏葉 水銀各80g 川椒 白芷 沒藥 赤芍藥 肉桂 當歸 塩花 黃芪 血竭 菖蒲 白芨 芎藭 木香 白蘞 防風 厚朴 麝香 桔梗 柴胡 松脂 人參 黃芩 蒼朮 草龍膽 合歡 乳香 香附子 茯苓 高良薑各20g 黃丹560g,塩花外餘藥 剉浸油中7日後 文火煎 後白芷 附子焦黃色 以布絞去滓 再熬後 下黃丹等八味 細末 以柳木篦 不住手攪 直至膏凝 滴水中 成珠爲度 傾在磁器內彈水銀在上 每用 刮去水銀. 凡癰疽 瘡腫,外貼,內服 神效(局方).
【臘亨膏】
治凍瘡
臘猪脂 猯油各100g 香油2合半 海松子油一合 明松脂 黃蠟各140g,
各煉去滓 熔化成膏 待凝 貯器中塗之(俗方)
【神異膏】(正傳)
治諸般癰癤毒
露蜂房 杏仁各40g 黃芪30g 蛇退塩水洗淨 玄參各20g 亂髮雞子大 香油400g 黃丹200g 先將油及髮 銚中熬 候發烊盡 入杏仁,杏仁黑色 綿濾去滓 乃入黃芪 玄參熬 1~2時 稍停 入蜂房 蛇退攪熬 至紫黑色. 又 濾去滓 慢火熬 下黃丹 急攪 千餘轉 滴水不散 故卽成矣. 磁器收貯用 治諸般癰癤毒(正傳).
【萬應膏】(精義)
治一切瘡疽 久瘡
大黃 黃芩各80g 白蘞 黃蠟各40g 黃栢 芍藥 白芷 黃芪 木鱉子仁 杏仁 當歸 白芨 生地黃 官桂 玄參 沒藥 乳香各20g 黃丹600g 香薷1.5kg 爲14味 剉浸油三宿 慢火熬 以柳枝攪 以白芷焦黃色爲度 綿濾去滓 入黃丹再熬 滴水成珠 乃入乳 沒 蠟 熔化攪勻 收貯盛器 埋土中7日 取出攤用瘡(精義).     
【善應膏】(得效)
治諸般腫毒,惡瘡 發背 腦疽 瘰癧 打撲 閃肭 金瘡 杖瘡 蛇 虫 犬 馬咬 疥癬等質
並外貼 內服. 內疽 肺癰 腸癰 作丸 如上法服(見 雜方)(局方).
黃丹320g 白膠香 乳香 沒藥並另硏 當歸 白芷 杏仁 大黃 川烏 草烏 赤芍藥 檳榔 生乾地黃 川芎 瀝靑另硏 亂髮各40g,以香油640g 浸藥三宿 慢火熬至黑色 再入葱白亂髮煎 少時濾去滓 却入黃丹 以柳篦不住手攪勻盛器 沈水中三日 取出聽用,治諸般惡瘡 腫毒 及諸傷(得效).
【白龍膏】(精義)
治諸般惡瘡 久瘡腫毒(精義).
白薇 白芷 白蘞 黃芪 商陸根 柳白皮 桑白皮各40g 輕粉20g另硏 乳香75g另硏 定粉 黃蠟各300g 杏仁油600g(無則代香油),上七味剉浸三日 挼熬令白芷黃色 去滓下 黃蠟 乳香令熔化 出火再濾 微冷下 輕粉 定粉急攪至冷 收貯攤緋帛上貼之 
【靈應膏】<一名>【麥飯石膏】(精要)
治五發癰疽 惡瘡 瘰癧 結核 乳癰 貼之則未成籠字自消 已成膿者 便潰 惡肉易去 新肉早生 其效如神  白麥飯石火煆醋淬10餘次硏令極細 鹿角燒存性 白蘞並爲細末 以取 石末 白蘞末各80g 鹿角末160g 並要極細 不細則反痛,取好米醋入銀石器 煎令魚眼沸 却入三味藥末 竹篦子 不住水攪 熬一二時 稀稠 得所傾出 候冷 先以猪蹄湯 或藥水 洗去膿血 挹乾 鵝翎拂藥 塗四圍. 凡赤處盡塗之 但留一口如錢大 以出膿血 和藥乾以醋拂濕 初便一日洗 換10 日後 兩日一丸. 其效如神. 治癰疽 惡瘡 瘰癧 結核 乳癰(精要).
【爐灰膏】601~602 (入門)
治一切惡瘡 除去瘀肉 最妙,治癰疽惡瘡 內點去瘀肉最妙 
用香糖爐內灰(無則桑柴灰代之)1升半 風化石灰1升炒紅 以箕子盛貯 用滾湯3椀 慢慢淋自然汁一椀許 冬瓜盛慢火熬如稀糊 先下巴豆末 次下蟾酥各7.5g 白丁香末2g 石灰炒4g 攪勻 再熬 如乾麪糊 取起 候冷磁罐盛貯, 勿令泄氣 每用時以簪頭挑少許 放指甲上硏呵氣調勻如泥,用鍼撥開患處 以藥點之 勿點好肉及眼上(入門)
  ♣ 造黃丹法602
黑鉛600g 土硫黃 焰硝各37.5g, 先熔鉛成汁下醋點之 滾沸時下少許炒黃已消沸定黃亦盡 炒爲末成丹矣. 入藥,又炒令色變 細硏水飛遍用之(入門).
  ♣ 取竹瀝法
截靑大竹2尺許 劈作兩片 浸井水一宿 以塼二塊排定 將竹片架於塼上兩頭出一二寸下以烈火逼之 竹兩頭以器承瀝收合 綿濾去滓砂甁貯 暑月以冷氷沈冷以防瀝酸 寒月置溫處 勿令凍傷(丹心).
  ♣ 造紅燒酒法
凡燒酒煮取時 先將紫草細切 納於缸中 一甁燒酒則紫草20g 或28g爲准乃承 取熱燒酒於紫草缸中 停久則 其色鮮紅可愛(俗方).
  ♣ 辟果樹上烏鳥法
ː取生人頭髮 掛樹上則烏鳥不敢來 食其實矣.
ː有人逃走 取其髮於緯車上 却轉之則迷亂 不知所適矣(本草).
  ♣ 鹿角粥
大能補髓腦 牢牙齒 益精血 固元氣 每白粥一椀 入鹿角霜粉20g 白塩一匙 攪勻服(活心).
  ♣ 山芋粥
能潤肺益氣
山芋生者 去皮於石上 或新瓦上 細磨如泥二合 蜜二匙 牛乳一鐘(約半升)於慢火上 同炒令極熟 乃投白粥一椀中 攪勻服之, 不極熟 則辣喉(活心).
  ♣ 避難止小兒哭法
用綿作一小毬 略使滿口而不致閉其氣 以甘草煎湯 或甛物皆可漬之, 臨時縛置兒口中 使嚥其味 兒口有物 實之 自不能作聲而綿軟 不傷兒口 盖不幸而遇禍難 啼聲不止 恐爲賊所聞棄之 道傍哀哉, 用此法 活人甚衆 不可不知(入門).

   東醫寶鑑 卷之九  終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十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婦 人603
  求嗣603
○ 生人之道 始於求子 求子之法 莫先調經 每見婦人之無子者 其經 必或前或後 或多或少 或將行作病 或行後作痛 或紫或黑 或淡 或凝而不調 不調則血氣乖爭 不能成孕(丹心).
○ 求嗣之道 婦人要經調 男子要神足, 又 寡慾淸心爲上策 寡慾則不妄交合 積氣儲精 待時而動 故能有子. 是以慾寡則神完 惟多子抑亦多壽(入門).
○ 男子 陽精微薄 則雖遇血海 虛靜流而不能直射 子宮多不成胎, 盖因平時嗜慾不節 施泄太多 宜補精元 兼用靜工存養 無令火動 候陽精充實 依時而合一擧而成矣(入門).
○ 男子 陽脫痿弱 精冷而薄 宜固本健陽丹 續嗣丹 溫腎丸 五子衍宗丸(入門).
○ 男子 脈微弱而澁 爲無子 精氣淸冷也, 宜陽起石元(脈經).
○ 女 宜鼓動微陽 宜玉錀啓榮丸 螽斯丸 煖宮螽斯丸.
○ 婦人無子 多由血少不能攝精 宜調養經血 宜百子附歸丸 琥珀調經丸 加味養榮丸 加味益母丸 濟陰丹 勝金丹 調經種玉湯 先天歸一湯 神仙附益丹 調經養血元 溫經湯.
○ 婦人 陰血衰弱 雖捉眞精 不能攝入子宮 雖交不孕 雖孕不育 是以男女配合 必當其年(入門).
○ 無子婦人 瘦怯者 乃子宮乾澁 宜滋陰養血 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香附 黃芩. 肥盛軀脂 滿溢子宮 宜行濕燥痰 南星 半夏 川芎 滑石 防己 羗活 或導痰湯方見痰門(丹心).
 
  相女法603
○ 未笲之婦 陰氣未完, 慾盛之婦 所生多女, 性行和者 調經易 挾性行妬者 月水不勻,
相貌惡者 刑重, 顔容美者 福薄, 太肥脂滿 子宮太瘦 子宮無血 俱不宜子 不可不知(入門).
 
  脈法603
○ 求嗣之脈 專責於尺. ○ 右尺偏旺 火動好色. 左尺偏旺 陰虛非福. ○ 惟沈滑勻 易爲生息.
○ 微澁 精淸兼遲冷極. ○ 若見微濡 入房無力. ○ 女不好生 亦尺脈濇(回春).
○ 男子脈微弱而澁 爲無子, 精氣淸冷也(脈經). 
【固本健陽丹】
凡人無子多是精血淸冷 或房勞過傷 以致腎水欠旺 不能直射子宮故爾 豈可專責於母血之不足虛寒耶
熟地黃 山茱萸各120g 巴戟80g 免絲子 續斷酒浸 遠志製 蛇床子炒各60g 白茯神 山藥酒蒸 牛膝酒洗 杜冲酒洗切酥炒去絲 當歸身酒洗 肉蓯蓉酒浸 五味子 益智仁塩水炒 鹿茸酥灸各40g 加枸杞子120g 人參8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塩湯 或溫酒下70丸 臨臥再服(回春).
【續嗣丹】
無子宜服
山茱萸 天門冬 麥門冬各100g 破故紙炒160g 免絲子 枸杞子 覆盆子 蛇床子 巴戟 熟地黃 韭子炒60g 龍骨 黃芪 牡蠣 山藥 當歸 鎖陽各40g 人參 杜冲各30g 陳皮 白朮各20g 黃狗外腎酥灸2對   
爲末 用紫河車1具蒸製 同門冬 地黃 爛搗 他藥並爲細末 煉蜜和勻 搗千杵 作丸梧子大 每取100丸 空心及臨臥 以溫酒 或塩湯 任意呑下(入門).
【溫腎丸】
服之有子
山茱萸 熟地黃各120g 巴戟80g 免絲子 當歸 鹿茸 益智 杜冲 生乾地 茯神 山藥 遠志 續斷 蛇床子各40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溫酒下50~70丸. 精不固 倍鹿茸 加龍骨 牡蠣(入門).
【五子衍宗丸】
治男子無嗣
枸杞子360g 免絲子酒浸製280g,
以搗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呑下90丸, 臨臥 塩湯 呑下50丸.
春 丙丁巳午, 夏 戊己辰戌丑未, 秋 壬癸亥子, 冬 甲乙寅卯, 須上旬 晴日合 忌見僧尼 寡女 孝子 六畜 不淨之物(廣嗣).
【陽起石元】
治丈夫精冷 眞精氣不濃不兆施 是以無子
陽起石火煆硏 免絲子酒浸製 鹿茸酒蒸焙 天雄炮 韭子炒 肉蓯蓉酒浸各40g 覆盆子酒浸 石斛 桑寄生 沈香 原蠶蛾酒灸 五味子各20g,
爲末 酒煮 糯米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塩湯下70~90丸(得效).
【玉鑰啓榮丸】
治婦人無子
香附子搗去皮毛 醋水浸三日炒乾 細末562.5g 當歸75g 白芍藥 川芎 赤石脂 藁本 人參 牧丹皮 白茯苓 白薇 桂心 白芷 白朮 玄胡索 沒藥各37.5g,
上除石脂 沒藥 外餘藥 剉酒浸三日 焙乾爲末 足562.5g 重羅極細 入別硏赤石脂 沒藥末 煉蜜和丸 彈子大 每取一丸 空心 雞未鳴時 先以溫茶 或薄荷湯 漱口後 細嚼 溫酒或白湯 送下 以乾物壓下 服至一月卽效(廣嗣).
ː <一名> 【女金丹】, 無桂心, 有熟地黃 治婦人無子 或無痰火等疾 經候亦調 容顔不減 但久無孕 乃子宮 有陰無陽 不能生發, 宜服此 鼓動微陽 日月卽效, 或赤白帶下 崩漏 及血風 血氣 虛勞 諸證 無所不治, 眞女中金丹也(入門).
【螽斯丸】604
經調受補者 服七日卽交合 孕後勿服
香附子 白薇 半夏 白茯苓 杜冲 厚朴 當歸 秦芃各80g 防風 肉桂 乾薑 牛膝 沙參各60g 細辛 人參各9g,
爲末 煉蜜和 丸梧子大 空心酒下50~70丸(入門).
【煖宮螽斯丸】
婦人無子者服之
厚朴50g 吳萸 白茯苓 白芨 白蘞 石菖蒲 白附子 桂心 人參 沒藥各40g 細辛 乳香 當歸酒浸 牛膝酒洗各30g
爲末 蜜丸小豆大 酒下10~20丸 壬子日修合  :  <一名> 【壬子丸】(集略).
【百子附歸丸】
久服有孕 及月水參差不調
四製香附丸 製法見胞門 末480g 川芎 白芍藥 當歸 熟地黃 阿膠珠 陳艾葉各80g
爲末 用石榴一枚連皮搗碎 煎水打糊和丸 梧子大 每100丸 空心醋湯下(廣嗣).
ː <一名>【百子建中丸】 無石榴一味 終始忌鐵(廣嗣).
 : 【四製香附丸】治月候不調 能調和經脈.
  香附米600g, 分作四製.
一用 塩水加薑汁浸煮略炒 主降痰 一用 米醋浸煮略炒 主補血 一用 山梔仁150g同炒去梔 主散鬱. 一用 童便洗過不炒 主降火. 爲末 入川芎 當歸各75g. 同爲末 酒麪乎和丸,梧子大.每50~70丸.隨證作湯使呑下(種杏).
ː香附米600g, 分四包 用酒,醋, 童便, 塩水各浸7日. 焙乾, 擣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塩酒 呑下(入門).
【琥珀調經丸】
治婦人 胞冷 無子能令經正
香附米600g分作二包 用童便,米醋各浸9日 和淨熟艾160g 拌勻再加醋五椀 入砂鍋內 同煮乾爲度 入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熟芐 生芐 沒藥各80g 琥珀4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每100丸 空心 以艾醋湯 呑下(入門).
【加味養榮丸】
治經脈來前 外潮內煩 咳嗽食少 頭昏目眩 帶下血風血氣 久無嗣息 一切痰火等證 服之有孕 又 治胎前 胎動 胎漏 常服 可小産之患
熟地黃 當歸 白朮各80g 白芍藥 川芎 黃芩 香附子各60g 陳皮 貝母 白茯苓 麥門冬各40g 阿膠28g 甘草20g 黑豆炒去皮49粒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溫酒 或塩湯下 70~90丸 忌食諸血(入門).
【加味益母丸】
服之 百日有孕
益母草300g 加當歸 赤芍藥 木香各75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入門).
【濟陰丹】
治婦人久冷無子 及數經 墮胎 皆因衝任虛損 胞內宿挾疾病 經候不調 或崩漏帶下 36疾 皆令孕育不成 以至絶嗣 亦治産後百病 令人有孕 及生子充實 無病
蒼朮320g 香附子 熟地黃 澤蘭各160g 人參 桔梗 蚕退 石斛 藁本 秦芃 甘草各80g 當歸 桂心 乾薑 細辛 牧丹皮 川芎各60g 木香 白茯苓 京墨燒 桃仁各40g 川椒 山藥各30g 糯米炒一升 大豆黃卷炒半升,
爲末 煉蜜和勻 兩(37.5g)作六丸 每一丸 細嚼溫酒 或醋湯 送下(局方).
【勝金丹】
治月水愆期 久無嗣息 及血癖 氣痛 百般諸疾
牧丹皮 藁本 人參 當歸 白茯 赤石脂 白芷 肉桂 白薇 川芎 玄胡索 白芍藥 白朮各40g 沈香 甘草各2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空心 溫酒嚼下 服二十丸 當有孕(得效).
【調經種玉湯】
治婦人無子 多因七情所傷 致硬水不調 不能受孕
熟地黃 香附子炒各24g 當歸身酒洗 吳茱萸 川芎各16g 白芍藥 白茯苓 陳皮 玄胡索 牧丹皮 乾薑炒各12g 官桂 熟艾各8g,
爲剉 分作四貼 每一貼 入薑三 水煎空心服 待經至之日服 起一日一貼 藥盡交媾 必成孕矣.此藥百發百中(醫鑒). ː<回春> 無薑桂艾三味.
【先天歸一湯】
經調脈和 卽當有孕矣
當歸酒洗48g 白朮麩炒 白茯苓 生地黃酒洗 川芎各40g 人參 白芍藥 牛膝酒洗各32g 縮砂炒 香附子 牧丹皮 半夏各28g 陳皮24g 甘草16g
爲剉 分作10貼 薑三 水煎 空心服, 渣再煎 臨臥服. 經未行 先服5貼, 經行後 服5貼 藥盡卽效(醫鑒).
【神仙附益丹】604~605
不惟治婦人百病而生育之功效 如神
ː香附米600g 童便浸透水 洗露一宿 再浸再露 再晒 如此三次 用胡椒 浸透一宿 晒乾 爲末,
ː益母草450g 東流水洗淨 晒乾 爲末 上別以香附160g 艾葉40g煮取汁用三分醋七分 和前二末
爲丸梧子大 空心 臨臥 淡醋湯下70~90丸(醫鑒). 
【調經養血元】605
治經脈不調 久不受孕
香附子450g酒醋塩湯童便各浸三日焙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生乾地黃酒洗 牧丹皮酒洗 各80g 川芎 白茯苓 白芷 乾薑炒 肉桂 紅花 桃仁 沒藥 半夏油炒 阿膠珠各37.5g 玄胡索22.5g 蓬朮煨醋炒 甘草灸18.75g 茴香7.5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白湯 或溫酒下100丸 有孕勿服(回春).
【溫經湯】治衝任虛損 月事不調 或前或後 或多或少 或逾月不至或一月再至 或曾經半産 瘀血停留 脣口乾燥 五心煩熱 小腹冷痛 久不受胎
(【調經散】<一名>【溫經湯】 治月候不調
麥門冬8g 當歸6g 人參 半夏製 白芍藥 川芎 牡丹皮 阿膠珠 甘草灸各4g 吳茱萸 肉桂各2g
上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ː千金調經湯 治月候不調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4g 麥門冬 半夏各3g 人參 阿膠珠 牡丹皮 吳茱萸 肉桂各2g 甘草1g 上剉 薑三片 水煎服(回春))ː<一名>調經散(正傳)ː<一名>大溫經湯(入門)  胞門轉載
【千金調經湯】治月候不調.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4g 麥門冬 半夏各3g 人蔘 阿膠珠 牧丹皮 吳茱萸 肉桂各2g 甘草1g.
剉作一貼,薑三片,水煎服(回春)
【淸熱調血湯】治經水將來腹中陣痛,乃氣血俱實也.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乾地黃 黃連 香附子 桃仁 紅花 蓬朮 玄胡索 牧丹皮各3G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鑑).
【淸經四物湯】治經水不及期而來,乃血虛有熱.
當歸6g 生乾地黃 條芩 香附子各4g 白芍藥 黃連薑汁炒各3g 川芎 阿膠珠 黃栢 知母各2g 艾葉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煎服(醫鑑) .
【通經四物湯】治經水過期不行 乃血虛有寒.
當歸6g 熟地黃 白芍藥 香附子 蓬朮 蘇木各4g 木通3g 川芎 肉桂 甘草各2g 紅花1g 桃仁20個. 剉作一貼.水煎 空心服(醫鑑).
【七製香附丸】(入門)
治.月候不調,結成癥瘕,或骨蒸發熱,
香附米525g.分7包.1包,同當歸75g,酒浸, 2包,同蓬朮75g,童便浸. 3包,同牧丹皮,艾葉各37.5g,米泔浸. 4包,同烏藥75g,米泔浸. 5包,同川芎,玄胡索各37.5g,水浸. 6包,同三稜,柴胡各37.5g,醋浸. 7包,同紅  花 烏梅各37.5g塩水浸.
各浸, 春5 夏3 秋7 冬10日 晒乾 只取香附 爲末 以浸藥水 打糊和 丸梧子大 臨臥 酒下80丸(入門)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爲剉 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一方>. 春倍川芎 夏倍芍藥 秋倍地黃 冬倍當歸. 又春 加防風 夏加黃芩 秋加天門冬 冬加桂枝(綱目)
當歸 和血歸經 芍藥 凉血補腎 生地黃 生血寧心 熟地黃 補血滋腎 川芎 則行血通肝(丹心)
<劉宗厚>曰 欲求血藥 其四物之謂乎.
夫川芎 血中氣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散 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 血中血藥也 通腎經 性味甘寒 能生眞陰之虛者也.
  當歸 分三 治血中主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溫 全用能活血 各歸其經也.
  芍藥 陰分藥也 通脾經 性味酸寒 能凉血 又治血虛腹痛 若求陰藥之屬 必於此而取則焉
【導痰湯】治風痰
半夏薑製8g 南星炮 橘紅 枳殼 赤茯苓各4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得效).   ∴ 已上 胞門 轉載  :  編者
【治男子精冷無子 一方】605 
男子陽旺 則能直射子宮 種子之仙方也. 又 治男子 精冷無子
免絲子酒浸煮製細末 雀卵淸爲丸 梧子大 每70丸 空心 溫酒送下 用之累驗.
年至50 及陽痿者 每免絲子末600g 加天雄150g麪裹煨熟去皮臍 切作四片 童便浸透 慢火焙乾 爲末 同丸服之 尤效(種杏).
【戊戌酒】605 治婦人久冷 無子飮之最驗,大補陽氣 能補養元氣 勞人尤佳
糯米3斗蒸熟 黃雄犬一隻去皮腸煮一伏時候極爛擣爲泥 連汁與飯同拌勻 用白麴3兩 和勻 釀之. 男子無嗣者 多灸臍中 有效(綱目).  
  胎孕605
○ 凡欲求嗣 必先視其婦人之經脈 調否或未調 必以藥而調之, 經脈旣調 宜以人事副之 按其法行之庶不失其候也. 皆婦人月經方絶 金水纔生 次子宮正開乃受精 結胎之候 妙合 太和之時 過此佳期 則子宮閉 而不受胎矣(正傳).
○ 月經行後 一日 三日 五日 交會者 成男, 二日 四日 六日交會者 成女, 過此則不孕矣, 亦要在子時 後方可也(正傳).
○ 婦人 經水來時 有兩日半淨者 三日而淨者 亦有女人 血旺氣盛 六七日淨者 但觀寶田經水之 顔色 何如耳 乃以潔白之物 或綿或帛夾之于戶口 取而目之金色者 佳期也, 鮮紅者 未淨 不及也, 淺淡者 大過也, 惟以敗血去淨 新血生, 如金者 爲佳期 此交合 無不成矣(回春).
○ 夫人之始生也 血海始淨 一日 二日 三日 精勝其血 則爲男子, 四日 五日 六日 血脈已旺 精不勝血 則爲女子, 乃二物相搏 長先身生 謂之神 又謂之精 道與釋門 謂之本來面目 是也(東垣).
○ 欲求子者 但待婦人月經絶後
一日 三日 五日 擇其旺相日 如春甲乙 夏丙丁 秋庚申 冬壬癸 以生氣時 夜半後 乃施瀉有子 皆男子 必壽而賢明,
二日 四日 六日 施瀉有子必女 過六日後 勿爲施瀉 可也(得效).

  陰陽交合避忌605
○ 凡男女交會 當避丙丁日 及弦望 晦朔 大風 大雨 大霧 大寒 大暑 大雷電 大霹靂 天地晦冥 日月薄蝕 蚢霓地動 則損人神 不吉, 損男百倍 令女得病, 有子 必癲痴 頑愚 瘖瘂 聾聵 攣跛 盲眇 多病 短壽 不孝不仁, 又 避日月星辰 火光之下 神廟 佛寺之中 井竈圊厠之側 塚墓 屍柩之傍 皆所不可, 夫交合如法 則福德 大智 善人降詫胎中 仍令性行調順 家道日隆, 不如法 則薄福愚痴 惡人來詫 胎中令性行凶險 所作不成 家道日否, 禍福之應 有如迎香 可不戒哉(千金).
∴ 聾聵(농외 : 선천성 귀머거리) 攣跛(련파 : 절룩발이) 盲眇(맹묘 : 애꾸눈) 降詫(항타 : 자랑하다)

  十月養胎605
○ 婦人懷胎
一月之時 足厥陰脈養, 二月 足少陽脈養, 三月 手心主脈養, 四月 手少陽脈養, 五月足太陰脈養,
六月 足陽明脈養, 七月 手少陰脈養, 八月 手陽明脈養, 九月 足少陰脈養, 十月 足太陽脈養.
○ 諸陰陽 各養30日 活兒, 手太陽 少陰不養者 下主月水 上爲乳汁 活兒養母.
○ 四時之令 始于春木 故胎養 始於肝膽也(良方).
○ 姙婦 不可灸刺 其經必墮胎(良方).
 ☆ 一月
足厥陰脈養胎 夫人之有生也 母之血室方開 父之精潮適至 陰幕旣翕 如布袋 絞紐而精血 乘衝氣 自然旋轉不息 如蜣蜋之滾 糞呑啖含 受成一團圓璇璣 九日一息不停 然後陰陽大定 玄黃相包外 似纏絲 瑪瑙 其中自然 虛成一竅 空洞虛圓 與雞子黃中一穴 相似而團圓之外 氣自凝結爲胞衣 初薄漸厚 如彼米飮豆漿 面上自結二皮中竅 日生從無 入有精血 日化從有 入無九日之後 次九又九.
凡二十七日卽成 一月之數竅 自然凝成一粒 如露珠 然 乃太極動而生陽 天一生水 謂之胚 此月經閉 無潮無痛 飮食稍異 平日不可觸犯 及輕率服藥(入門). ∴ 瑪瑙(마노 : 옥의 일종인 보석)
 ☆ 二月606
足少陽脈養胎 又三九二十七日 卽二月數 此露珠變成赤色 如桃花瓣子 乃太極靜而生陰地二生火 謂之腪 此月腹中或動或不動, 猶可狐疑 若吐逆思酸 名曰 惡阻, 有孕明矣. 或偏嗜一物 乃一藏之虛 如愛酸物 乃肝藏正能養血而虛也(入門). ∴ 腪(운 : 홀떼기,膜也)
 ☆ 三月
手心主心包絡脈養胎, 又三九二十七日 卽三月數 百日間 變成男女形影 如淸鼻涕中 有白絨相似 成人形鼻 與雌雄二器 先就分明 其諸全體 隱然可悉斯 謂之胎 乃太極之乾道 成男 坤道 成女也. 此時 胎 最易動 芩朮丸 頻服最妙(入門).
 ☆ 四月
手少陽脈養胎 是月男女已分 始受水精 以成血脈像 具六府順成 若胎動下血 宜用安胎飮(入門).
 ☆ 五月
足太陰脾脈養胎 始受火精 以成陰陽之氣 筋骨四肢已成 毛髮始生(入門).
 ☆ 六月
足陽明胃脈養胎 始受金精 以成筋口目 皆成 若胎動 宜安胎飮(入門).
 ☆ 七月
手太陰肺脈養胎 始受木精 以成骨皮毛已成 遊其魂 能動左手(入門).
 ☆ 八月
手陽明大腸脈養胎 始受土精 以成皮膚 形骸漸長 九竅皆成 遊其魄 能動右手(入門).
 ☆ 九月
足少陰腎脈養胎 始受石精 以成皮毛 百節畢備 三轉其身(入門).
 ☆ 十月
○ 足太陽膀胱脈養胎 受氣 足五藏六府齊通 納天地氣於丹田 使困絶 人神皆備 待時而生.
○ 惟手少陰 手太陽 無所專主者 以君主之官 無爲而已.
○ 其有延月而生者 富貴而壽 有月不足者 貧賤而夭.
○ <一云> 延月而産 必生貴子(入門).
 
  姙娠脈606
○ 婦人 足少陰脈動甚者 姙子也(內經 平人氣象論篇 第十八) 
○ <全元起>作 足少陰,<王氷本>作 手少陰, 全本 爲是動甚者 動搖 太甚也(綱目).
○ 陰搏陽別 謂之有子, <註>曰 陰謂尺中也, 搏謂搏觸於手也, 尺脈搏擊與寸口 殊別陽氣挺然 則爲有姙之兆 何者 陰中有別陽 故也(內經 陰陽別論篇 第七).
○ 經脈不行 已經三月者,尺脈不止者 是胎也(回春).
○ 脈得疾重 以手按之散者 胎已三月也.脈重手按之不散 但疾不滑者 五月也.
○ 婦人 三部脈 浮沈正等 按之無絶者 姙娠也(脈經).
○ 姙娠八月(一云六七月) 脈實大牢强 弦緊者 生, 沈細者 死.
○ 姙娠脈 細勻 易産, 大浮緩 氣散 難産(脈經).

  驗胎法606
○ 婦人二三月 經不行 疑是兩身 却凝血滯心煩 寒熱恍惚 宜用 神方驗胎散 驗之(海藏).
○ 艾醋湯 亦可驗(醫鑒).

【神方驗胎散】
眞雀腦芎40g 當歸全用重40g者 只用28g,
上二味 細末 分作二服 濃煎 好艾湯一盞調下 或好酒調下 二三時間 覺腹臍微動 仍頻卽有胎也, 動罷卽愈 如不是胎卽不動 如不覺效 再煎紅花湯 調下 必有神效(海藏).
【艾醋湯】 驗胎有無 以好醋煮艾葉 服半盞 腹中大痛 是孕, 不痛無孕(醫鑒).

  辨男女法
○ 婦人有孕 令人摸之 如覆盃者 則男也, 如肘頸參差起者 女也(脈經).
○ 婦人有娠 左乳房有核 是男, 又乳房有核 是女也(醫鑒).
○ 有孕婦 面南行 還復呼之 左回首者 是男,右回首者 是女.
○ 看姙婦 上圊時 夫從後急呼之 左回收者 是男,右回首者 是女.
盖男胎 在左則左重 故回首時 愼護重處 而就左也, 女胎 在右則右重 故回首時 愼護重處 而就右也.
推之於脈 其義亦硏 胎在左則血氣護胎而盛於左 故脈亦從之而左疾爲男 左大爲男也.
胎在右則血氣護胎而盛於右 故脈亦從之而右疾爲女 右大爲女也. 陰陽之理 自然如是(脈經).
 ※脈法
○ 婦人姙娠 四月 欲知男女法 左疾爲男 右疾爲女. 俱疾 爲生二子 謂俱滑而疾也(脈經).
○ 尺脈左偏大 爲男 右手浮大爲女 左右俱大 産二子(脈經).
○ 左手沈實 爲男 右手浮大爲女, 左右俱沈實 猥生二男 左右手俱浮大 猥生二女(脈經).
○ 男女之別 以左右 左疾爲男, 右疾爲女, 沈實在左 浮大在右 右女左男 可以預剖(脈訣).

  雙胎品胎606~607
○ 成胎以精血之後 先分男女者 <褚澄>之論也. 愚竊惑焉,
<東垣>曰 經斷後一二日 精勝血者 成男 四五日血勝精者 成女 此亦未瑩,
<易>曰 乾道成男 坤道成女, 夫乾坤陰陽之性情也. 左右陰陽之道路也. 男女陰陽之儀象也.
父精母血感而會精之泄 陽之施也, 能攝之陰之化也. 精成其子 此萬物之資 始於乾元也.
血成其胞 此萬物資生於坤元也. 陰陽交媾 胎孕 乃疑胎之所居 名曰子宮,
一系在下 上有兩岐 一達於左 一達於右, 精勝其血 及剛日陽時感者 則陽爲之主
受氣於左 子宮而男形成, 精不勝血 及柔日陰時盛者 則陰爲之主
受氣於右 子宮而女形成矣, 或 曰分男分女 吾知之矣,
其有雙胎者何也? 曰精氣有餘 岐而分之 血因分而攝之故也.
若夫男女同孕者 剛日陽時 柔日陰時 感則陰陽混雜不屬左不屬右 受氣于兩岐之間者也.
亦有三胎 四胎 五胎六胎者猶是而已 或曰 其有男不可爲父 女不可爲母與男女之兼形者 又若何而分之耶 曰 男不可爲父 得陽氣之虧者也. 女不可爲母 得陰氣之塞者也.
兼形者 由陰爲駁氣所乘而爲狀 不一以女兼男形者 有二,
一則遇男爲妻 遇女爲夫 一則可妻而不可 夫又有下爲女體 上具男之全形 此又駁之甚者也.或曰 駁氣所乘 毒見於陰而所成之形 又若是之不同耶. 予曰 陰體虛駁氣易于乘也,駁氣所乘陰陽相混 無所爲主 不可屬右 受氣于兩岐之間 隨所傷駁氣之輕重而成形 故所兼之 形有不可得而同也.
○ <丹溪>此論 極造精微.
○ 又法,左右尺脈  沈實 爲生二男不爾 女作男生 左右尺脈 俱浮大 爲生二女不爾 男作女生也. 此乃男女生也. 此乃男女兼形之說也(綱目).
  轉女爲男法607
○ 懷娠三月 名曰始胎 血脈不流 象形而變 是時男女未定 故服藥方術 轉令生男也(得效).
○ 始覺有孕 以斧置孕婦床下 勿令知之 若不信 待雞抱卵以斧懸窠下則一窠盡是雄鷄可驗(入門)
○ 石雄黃40g 絳囊盛帶 孕婦左腰間.
○ 弓弩弦縛腰中 滿三月解之.
○ 萱草花 <一名>宜男 姙婦佩之.
○ 雄鷄長尾拔三莖 置孕婦臥席下 勿令知.
○ 取夫頭髮 手足爪甲鋪 孕婦席下 勿令知(良方).

  惡阻607
○ 惡阻 謂嘔吐 惡心 頭眩 惡食 擇食是也(綱目).
○ 婦人 不能食 無寒熱 名姙娠 於法六十日 當有此證 設有醫治逆者 却一月 加吐下者 則絶之.
<註>曰 絶者 絶其醫治 候其自安也(仲景).
○ 姙娠禀受怯弱 便有阻病 其狀顔色如故 脈息和順 但覺肢體沈重 頭目昏眩 擇食 惡聞食氣 好食醋 甚者或作寒熱 心中潰悶 嘔吐痰水 恍惚不能支持, 巢氏謂之 惡阻(良方).
○ 惡阻者 或大吐或時吐淸水 惡聞食臭 由子宮經絡於胃口 故逢食氣 引動精氣 衝上 必食吐盡而後精氣乃安 亦有誤交合而子宮 穢性者 過百日卽愈(入門).
○ 姙娠之炒 經脈內閉 育養胎息 腸胃沮洳 散入焦膈, 若素有痰飮 則飮與血搏食飮 輒吐 頭目旋暈 憎聞食氣 喜啖酸醎 四肢倦怠 多臥少起 厭厭困懶 名曰 惡阻. 已産之後 胞外餘血 敗瘀流利 名曰 惡露. 盖惡者 不善不淨之義,阻者阻節之阻 血搏痰飮 漸消之, 露者露水之露 當急逐之 由是而知胎前曰惡阻 産後曰 惡露,古人命名之義 深有以也(易簡).
○ 惡阻 謂有孕而惡心 阻其飮食者 是也. 多從痰治 肥者 有痰 瘦者 有熱(丹心).
○ 瘦人熱 肥人痰, 俱宜二陳湯 加竹茹 生薑,
熱加芩連 日久 水漿不入 口吐淸水 宜參橘散 白朮散 保生湯.
○ 惡阻 宜用 半夏茯苓湯 芩連半夏湯 歸元散 竹茹湯(綱目).
○ 懷孕 愛喫一物 乃一藏之虛 如血氣弱 不能榮肝 肝虛 故愛喫酸物(丹心).
○ 姙婦 惡食 但以所思之物 任意與之 必愈(局方).
【二陳湯】
∴ 婦人月事不行 全不入食 日就瘦弱 全似虛勞 然而穀雖不入 果子雜物 常喜食之 却只是有孕, 諺所謂 孕婦做得百般病者 此也. 但以二陳湯 加縮砂 桔梗 入薑棗 烏梅煎服 消痰順氣 自然安平(直指).
<大全方論> 半夏動胎而不用, 仲景方 皆用半夏 豈不知 此而用乎. 予治阻病 累用半夏薑製炒黃 用之, 未嘗動胎, <經>云 有故無殞 是也(丹心).
【二陳湯】通治痰飮諸疾 或嘔吐惡心或 頭眩心悸 或發寒熱 或流注作痛
半夏製8g 橘皮 赤茯苓各4g 甘草灸2g 上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正傳)
ː<方氏>曰 半夏豁痰燥濕 橘紅消痰利氣 茯苓降氣滲濕 甘草補脾和中 盖補脾則不生濕燥 滲濕則不生痰 利氣降氣則痰消解 可謂體用兼該標本 兩盡之藥 用者 隨證加減(丹心) 痰飮轉載
  ∴ 二陳湯 加縮砂 桔梗 入薑棗 烏梅煎服 消痰順氣 自然安平(本文轉載)
  ∴ 瘦人熱 肥人痰, 俱宜二陳湯 加竹茹 生薑,
【參橘散】
治惡阻病 嘔吐痰水 全不入食
橘皮 赤茯苓各6g 麥門冬 白朮 厚朴 人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七片 靑竹茹雞子大 同煎服(拔粹).
【白朮散】
治惡阻 吐淸水 十餘日 粥藥不入
白朮20g 人參10g 丁香5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良方).
【保生湯】607~608
治婦人 月經不行 身無病似病 脈滑大而 六脈俱勻 乃孕婦之脈也. 精神如故 惡聞食氣 或但嗜一物 或大吐 或時吐淸水 此名惡阻 宜服此,
白朮 香附子 烏藥 橘紅各8g 人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薑三 煎服(良方).
【半夏茯苓湯】608
治惡阻病 嘔吐心煩 頭目眩暈 惡聞食氣 好食酸醎 多臥少起 百節煩疼 羸瘦痰盛
半夏6g 赤茯苓 熟地黃各4g 橘紅 旋覆花 人參 白芍藥 川芎 桔梗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七片 水煎服(丹心).
【芩連半夏湯】
治惡阻病 胸背滿痛
黃芩5g 白朮 半夏各4g 赤茯苓3g 黃連 陳皮 當歸 梔子 香附 人參 蒼朮 縮砂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七片 水煎服(類聚).
【歸元散】
治惡阻 全不入食
白朮 白茯苓 陳皮各5g 半夏4g 人參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丁香 甘草各2g 桔梗 枳殼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水煎服(綱目). ː<一名>【復元湯】(醫鑒)
【竹茹湯】
治惡阻
靑竹茹 麥門冬各12g 前胡8g 橘皮4g 蘆根半握, 剉作一貼 水煎服(聖惠).
【治惡阻一方】一婦孕兩月 嘔吐 頭眩,用參朮 川芎 陳皮 赤茯苓 服之 愈重,
脈弦左爲甚 此怒氣所激 惡阻病也.問之 果然 肝氣旣逆 又挾胎氣, 參朮之補 大非所宜
以茯苓湯 下抑靑丸30粒 數服而愈(丹心).
∴ 茯苓湯의 處方內容이 分明하지 않으나 半夏茯苓湯의 略稱으로 思慮 됨  : 編者.
【半夏茯苓湯】治惡阻病 嘔吐心煩 頭目眩暈 惡聞食氣 好食酸醎 多臥少起 百節煩疼 羸瘦痰盛
半夏6g 赤茯苓 熟地黃各4g 橘紅 旋覆花 人參 白芍藥 川芎 桔梗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七片 水煎服(丹心).
【抑靑丸】伐心經之火兼治酒熱
黃連酒炒 或薑汁炒,爲末 粥丸 白湯 呑下20~30丸(丹心).  ː<一名>,【黃連丸】 火門轉載

   姙娠禁忌608
○ 受孕之後 大忌 男女交合(入門).
○ 姙婦 切忌飮酒 及以酒調藥服. 酒散百脈 致成諸疾 止用 水煎服 爲好(得效).
○ 受孕之後 切宜避忌 胎殺所遊 如隣家繕修 亦宜避之,
<經>云 刀犯者 形必傷泥犯者 竅必塞打擊者 色靑黯 繫縛者 相拘攣 甚至母殞 驗若反掌(得效).
  ※飮食禁忌
○ 食塩馬肉 過月難産. ː 食犬肉 令子無聲. ː 食免肉 令子缺唇. ː 食無鱗魚 難産.
ː 食蚄蟹 令子橫生. ː 食羊肝 令子多厄. ː 食鷄肉及卵 合糯米食 令者生寸白蟲.
ː 食鴨肉及卵 令子倒生心寒. ː 食雀肉 飮酒 令子多淫無恥 或生雀子.
ː 食鱉肉 令子項短逐頭. ː 食薑芽 令子多指. ː 食薏苡 墮胎. ː 食麥芽 消胎氣.
ː 食鮎魚 令子生疳 蝕瘡. ː 食山羊肉 令子多病. ː 食諸般菌蕈 令子驚風而夭(入門).
  ※藥物禁忌
○ 歌曰 芫(芫靑)斑(斑猫)水蛭及蝱虫. ː烏頭附子與天雄. ː野葛水銀幷巴豆.
ː牛膝薏苡連蜈蚣. ː三菱代赭芫花麝(麝香). ː大戟蛇脫黃雌雄(雌黃 雄黃)
ː牙硝芒硝牧丹桂(桂皮). ː槐花牽牛皂角同 ː半夏南星兼桃仁. ː地膽茅根莫用好(正傳).
ː又忌 躑躅花 螻蛄 牛黃 藜蘆 金箔 銀箔 胡粉 蜤蝪 飛生 蟬殼 龍腦 蝟皮 鬼箭羽 樗鷄 馬刀 衣魚 大蒜 神麴 葵子 犀角 大黃(局方). ∴ 蜤蝪(석척 : 도마뱀)

  姙娠將理608
○ 衣母太溫  :  食無太飽 ː飮無大醉 ː勿妄服湯藥 ː 妄用鍼灸 ː勿擧重 登高 涉險
ː勿勞力過傷 ː勿多睡臥 須時時行步 ː心有大驚子必癲癎 ː臨月不可洗頭 ː勿登高廁(正傳)

  姙娠通治624 ∴ 本項은 産後項에 속하는 것이 아니어서 姙娠條로 編輯함(編者).
○ 宜用芎歸湯 四物湯方見血門 保安丸 當歸芍藥散 益母丸方見上 益母膏.
【芎歸湯】
治産前産後諸疾 及血暈不省 橫生逆産 死胎不下 血崩不止 臨月服之 則縮胎易産 産後服之 則惡血自下 
川芎 當歸各20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日2~3次.
ː又 治半産 去血多 産後 去血多 崩中 去血多 金瘡 去血多 拔牙齒 去血多 一切 去血過多 眩暈悶絶 不省人事者 連進 數服 卽甦(得效).ː 當歸24g 川芎16g 名【佛手散】.
【保安丸】
治産前産後 諸疾
生乾地黃另爲末 馬鳴退(卽蠶退紙)各40g 赤茯苓 牧丹皮 白芍藥各30g 川芎 細辛 人參 肉桂 當歸 牛膝 白芷 木香 藁本 麻黃 澤蘭 附子炮 甘草灸 寒水石煆 防風 桔梗 蟬退各20g 石茱萸 沈香各1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酒下一丸(御院).
【當歸芍藥散】
治姙娠心腹痛 及泄痢 産前産後 通用
白芍藥10g 川芎 澤瀉各6g 當歸 赤茯苓 白朮各3g, 細末 溫酒下8g(局方).
【益母丸】
治産前産後 一切諸病 及難産橫逆 能行血養血 安胎順氣
又 能活血行氣 有補陰之妙 故命名益母(丹心)  ː<一名> 【濟陰丹】(丹心)
【濟陰丹】治婦人久冷無子 及數經 墮胎 皆因衝任虛損 胞內宿挾疾病 經候不調 或崩漏帶下 36疾 皆令孕育不成 以至絶嗣 亦治産後百病 令人有孕 及生子充實 無病
蒼朮320g 香附子 熟地黃 澤蘭各160g 人參 桔梗 蚕退 石斛 藁本 秦芃 甘草各80g 當歸桂心 乾薑 細辛 牧丹皮 川芎各60g 木香 白茯苓 京墨燒 桃仁各40g 川椒 山藥各30g 糯米炒一升 大豆黃卷炒半升,
爲末 煉蜜和勻 兩(37.5g)作六丸 每一丸 細嚼溫酒 或醋湯 送下(局方).
【益母丸】催生神效(種杏) 催生易産 又 治橫逆産 産後百病(入門).
益母草於五月五日 六月六日 花正開時 收採陰乾 不犯鐵器 搗爲末 蜜丸彈子大 每一丸 白湯化下
或丸如梧子大 每取 50~70丸 溫酒或白湯下(種杏). ː<一名> 【返魂丹】(入門)
【益母膏】通治 姙娠諸病 及催生神效 又治橫生 逆産 及死胎不出 胞衣不下
益母草重午日 不犯鐵器採取 淨搗 取汁銀石器熬成膏, 每取一大匙 溫酒或白湯化下(丹心). :  <一名> 【返魂丹】(丹心)
  胎漏 胎動608
○ 胎漏 謂有胎而血漏下也. 屬氣虛 有熱 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阿膠珠 白朮 條芩 縮砂 香附炒黑 艾葉少許 加糯米煎服(正傳).
○ 犯房下血者 眞漏胎也 八物湯方見虛勞 加阿膠 艾葉救之(入門).
○ 胎漏 胎動 皆下血而 胎動 有腹痛 胎漏 無腹痛 此爲異耳 胎漏 宜淸熱 胎動 宜行氣(入門).
○ 胎漏者 人門下血, 尿血者 自尿門下血(入門).
○ 胎動不安者 由衝任經虛 受胎不實故也. 亦有飮酒房室而傷者, 有觸犯而傷者, 有喜怒而傷者, 有服熱藥而傷者, 因母病而胎動者 但治母病 其胎自安 有胎不堅固 動致母疾者 但當安胎 其母自愈(良方).
○ 孕婦內傷勞役 以致小腹常墮 甚則子宮墮出者 氣陷也. 宜用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知因房勞者 八物湯加酒炒黃芪爲君 防風 升麻爲使(入門).
○ 胎漏 胎動 皆令墮胎, 胎漏 宜用枳殼湯 小膠艾湯 膠艾湯 膠艾芎歸湯 膠艾四物湯 當歸寄生湯 桑寄生散.
○ 胎動不安 宜用杜續丸 當歸地黃湯 安胎散 安胎飮 黃芩湯 內補丸 獨聖散 知母丸 生地黃粥 葱粥葱白湯(諸方).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爲剉 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一方> 春倍川芎 夏倍芍藥 秋倍地黃 冬倍當歸. 又春 加防風 夏加黃芩 秋加天門冬 冬加桂枝(綱目).
當歸 和血歸經 芍藥 凉血補腎 生地黃 生血寧心 熟地黃 補血滋腎 川芎 則行血通肝(丹心).
<劉宗厚>曰 欲求血藥 其四物之謂乎.
夫川芎 血中氣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散 能行血滯於氣也.
  地黃 血中血藥也 通腎經 性味甘寒 能生眞陰之虛者也.
  當歸 分三 治血中主藥也 通肝經 性味辛溫 全用能活血 各歸其經也.
  芍藥 陰分藥也 通脾經 性味酸寒 能凉血 又治血虛腹痛 若求陰藥之屬 必於此而取則焉.血門轉載
【八物湯】治氣血俱虛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易老). 血門轉載
【補中益氣湯】434 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 內傷虛證一切. ː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ː春 加川芎 防風 柴胡 荊芥 紫蘇葉 薄荷. 夏 加乾葛 石膏 麥門冬 薄荷 倍升柴. 秋 加羗活 防風荊芥, 冬 加麻黃 桂枝 乾薑之類(方廣).
ː<一方>黃芪6g 人蔘 白朮 陳皮 當歸 甘草各4g 升麻 柴胡各2g. 加黃栢1g 以滋腎水, 加紅花1g 入心養血(醫鑑).
ː夫 脾胃一虛 肺氣先絶 故用黃芪 以益皮毛 而閉腠理 不令自汗 上喘氣短 損其元氣, 用人蔘 以補之心火 乘脾, 用灸甘草之甘溫 以瀉火熱 而補胃中 元氣. 若脾胃急痛 腹中急縮者 宜多用之. 此三味除濕熱 煩熱之 聖藥也. 白朮 苦甘 溫胃中熱 利腰臍間血, 升麻 柴胡 苦平味之薄者 升胃中之淸氣 又引黃芪 甘草甘溫之氣味 上升 能補衛氣之散解 而實其表 又緩帶脈之縮急, 當歸 以和血脈, 橘紅 以理胸中之氣 助陽氣上升 以散滯氣 此立方本旨也.
ː凡脾胃不足之證 須用升麻 柴胡 引脾胃中淸氣 行於陽道 及諸經生發 陰陽之氣 故凡治脾胃藥 多以升陽補氣 名之者 此也(東垣).  內傷轉載
【枳殼湯】
治胎漏下血
白朮14g 枳殼 黃芩各7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保命).
【小膠艾湯】
治胎動下血
阿膠珠8g 艾葉1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膠艾湯】608 
治胎漏 安胎極妙. 局方 無黃芪 有白芍藥.
熟地黃 艾葉 當歸 川芎 阿膠珠 甘草灸 黃芪各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日二次(入門).
【膠艾芎歸湯】609
治胎動下血 在八九月內者 及治半産後 因續下血不絶者
阿膠珠 艾葉 川芎 當歸各8g 甘草灸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胎動腹痛 或下黃汁 如漆 如豆汁者, 野苧根 金銀花根各20g 酒水相半煎(入門).
【膠艾四物湯】
治胎漏腹痛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 阿膠珠 條芩 白朮 縮砂 艾葉 香附子炒各4g
剉作一貼 入糯米一撮 水煎空心服(回春). 
【當歸寄生湯】
治胎漏下血
人參 桑寄生 熟地黃 續斷各6g 當歸 川芎 白朮 艾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桑寄生散】
治胎漏及經穴妄行
桑寄生 續斷 川芎 當歸 白朮 香附子 阿膠珠 茯神各4g 人參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杜續丸】
治胎動不安 腰痛以此防其欲墮
杜冲炒 續斷各75g,
爲末棗肉和丸 梧子大 米飮下50~70丸(入門).
【當歸地黃湯】
治胎痛
熟地黃15g 當歸7.5g,爲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頓服(正傳).
【安胎散】
因驚胎動 腹痛下血
熟地黃 川芎 枳殼各6g糯米一合, 爲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安胎飮】
治胎動不安 五六個月常服數貼 甚妙
白朮8g 條芩6g 當歸 白芍藥 熟地黃 縮砂硏 陳皮各4g 川芎 紫蘇葉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
ː<一方> 有人參 無熟地黃 代生地黃(入門). ː 胎不安 加阿膠, 胎痛 加縮砂.
ː黃芩 安胎者 降火也 縮砂 安胎者 行氣也. 若血虛而胎不安 阿膠主之(丹溪).
【黃芩湯】
治胎動不安
黃芩 白朮 縮砂 當歸各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內補丸】
治衝任脈虛 補血安胎
熟地黃80g 當歸40g微炒,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溫酒下50~70丸(本事).
【獨聖散】
治因墮落傷損 致胎動不安 腹痛不可忍
縮砂不以多少 熨斗內慢火去皮
爲末 每7.5g 熱酒調下 須臾 覺腹內極熱 胎已安矣 神效. 不飮酒者 米飮調下(正傳).
ː胎動 用縮砂 以能止痛 行氣 安胎也(丹溪).
【知母丸】
治姙娠 日月未足 而欲産者 腹痛
知母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米飮下 30~50丸 日三服 不拘時(綱目).
【生地黃粥】
治胎漏
糯米2合 煮粥 臨熟 入生地黃汁1合 調服 空心(入門).
【葱粥】
治胎動 糯米作粥 入葱白3~5莖 再煮 食之(入門).
【葱白湯】
治胎動不安 腰痛搶心 或下血 葱白濃煮汁 飮之 主安胎 若胎死卽出(海藏).
【佛手散】 <一名> 【立效散】方見下 保産
治胎動不安 腹痛(綱目).
【佛手散】孕婦臨月服之 則縮胎易産 自無難産之患
當歸24g 川芎16g, 剉作一貼 水煎 臨熟入酒少許 再煎溫服 若加益母草12g尤妙(回春).
ː<一名> 【芎歸湯】 卽 芎歸等分也(入門). 保産轉載
【治胎動一方】 <古方> 治胎動不安
  一月 用烏雌雞, 三月 用赤雄雞, 十月 用猪腰子, 餘月 用鯉魚煮汁 入藥煎服 神妙(入門).
【又治胎動二方】孕婦爲夫所困 胎動氣欲絶 竹瀝飮一升 立愈(本草).
【又治胎動三方】姙婦月數未足 而似欲産 腹痛者
槐子 蒲黃 等分爲末 蜜丸 梧子大 酒下30丸 以止爲度(丹溪).      

  半産609~610
○ 墮胎 乃血氣虛損 不能營養而自墮, 猶枝枯則果落, 藤萎則花墮, 有人勞怒傷情 內火便動 亦能墮胎, 猶風撼其木 人折其枝也. 火能消物 造化自然 病源乃謂 風冷傷於子藏 此未得病情者也.
大抵屬虛 屬熱 當視其輕重而治之(丹心).
○ 正産一證 正如果中栗 熟其殼自開 兩無所損. 半産則 比之採斫新栗 碎其膚殼 損其皮膜 然後取得其實 以其胎藏傷損 胞系斷去而後胎墜下. 大抵 半産 須加十倍早治.
○ 復有市井村落之間 姿情妄作 倫生不正 或多男如厭於養育 往往以草藥毒之, 驚見610敗血不下 衝心悶亂 喘汗交作死者 罔記, 須以解毒行血藥 亟救之, 宜用白萹豆散(得效).
○ 婦人受孕 遇三五七陽月必墮 宜服芩朮湯 安胎丸 以淸其熱, 若氣血不足 則預服八物湯方見虛勞 以防墮落.
○ 半産 多在三五七月內 若前次三個月而墮 則其後必如期復然.
凡半産後 須多服 養氣血固胎元之藥 以補其虛厥後 有胎 先於兩個月半後 卽服淸熱 安胎藥 數貼 以防三月之墮 至四箇半月後 再服八九貼 防過五月 又至六箇半月 後再服五七貼 以防七月及至九個月 可保無虞(入門).
○ 半産 宜用金櫃當歸散 芎歸補中湯 安榮湯 千金保胎丸 五味安胎丸 和痛湯(諸方).   
【白萹豆散】
治毒藥攻胎藥毒 衝心口噤 握拳自汗不省 其脈浮而數 十死一生
白萹豆生
爲末 新汲水調下 8~12g卽甦, 口噤者 斡開灌之(得效).
【芩朮湯】
治懷孕 四五月 常墮不安者 內熱甚故也
子芩12g 白朮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ː芩朮湯 乃安胎之 聖藥也 凡卒有所下 急則一日三五服 緩則五日十日一服 安胎易産所生之兒
又無胎毒, 盖姙孕 脾土運化遲滯 則生濕 濕則生熱 故以黃芩 淸熱 以養血, 白朮 健脾 以燥濕 安胎丸 金櫃當歸散 皆此方而推之也(入門).
【安胎丸】
ː卽 芩朮湯材 爲丸也. 治懷孕 四五月 常墮不安者 內熱甚故也
子芩12g 白朮6g, 爲末 粥丸 梧子大 白湯下 50~70丸(入門).
【金櫃當歸散】
孕婦 宜服 養血淸熱 素慣半産者 宜服以淸其源 而無後患也.
黃芩 白朮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40g,
爲末 每12g 溫酒下 或酒糊和丸 米飮下50~70丸(入門).
ː婦人有孕則碍脾運化 遲而生濕 濕而生熱, <古人> 用白朮 黃芩 爲安胎之聖藥. 盖白朮 補脾燥濕 黃芩 淸熱故也. 況姙娠 賴血培養 此方 有當歸 川芎 芍藥 以補血尤爲備也. 服此藥 則易産 所生男女 兼無胎毒 則痘疹亦稀 無病易育 而聰明智慧 不假言矣, 累試累驗(丹心).
【芎歸補中湯】
治懷孕 氣血虛弱 不能營養 以致胎漏 每數月而墮
黃芪 當歸 白朮 杜冲 白芍藥各4g 乾薑 阿膠珠 川芎 五味子 木香 人參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一方> 無木香(正傳).
【安榮湯】
治胎氣不固 時常 宜以預防固胎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 阿膠珠 香附子 桑寄生 白朮 黃芩 縮砂各4g 糯米100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千金保胎丸】
凡婦人受胎 經三月而墮者 雖氣血不足 乃中衝脈有傷 中衝卽陽明胃脈 供養胎孕 至此時 必須謹節飮食 絶色慾 戒惱怒 服此藥 庶免半産之患矣.
杜冲薑汁炒 白朮土炒各80g`當歸酒洗 熟地黃薑汁炒 阿膠蛤粉炒成珠 條芩炒 益母草 續斷酒洗 香附米以酒 醋 塩水 童便各浸一包經三日焙乾各40g 川芎 艾葉醋煮 陳皮各20g 縮砂10g
爲末 以棗肉和 丸梧子大 每100丸 空心 米飮呑下(醫鑒).
【五味安胎丸】
素慣半産者 宜服之 養血淸熱
當歸 川芎 條芩 白芍藥各40g 白朮20g, 爲末 酒糊和丸 梧子大 茶湯任下50~70丸(回春).
【和痛湯】
治小産 心腹痛
當歸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熟地黃各5g 玄胡索4g 澤蘭 香附子 靑皮各3g 桃仁 紅花各2g
剉作一貼 以受一鐘 童便 淸酒各半鐘 煎服(醫鑒).
【半産一方】 一婦人 每懷孕 至三個月 必墮 不肯服藥.
予以四五年老母 雞煮湯 入紅穀小黃米煮粥 食之 不數日而胎固至月滿而生男(回春).
【半産又一方】 一婦人 有孕 至三月左右必墮, 予敎以濃煎白朮湯 調黃芩末4g 服30~40貼 遂得保全.
盖孕至三月 正屬相火 所以易墮 不然何以 黃芩 白朮 爲安胎妙藥耶(丹心).
  ※脈法(半産)
○ 半産 漏下 革脈主之, 弱則血耗 立見傾危.
○ 少陰脈 浮而緊 緊則疝瘕 腹中痛 半産而墮傷(脈經).
  ※卒墮胎610
○ 孕婦 六月七月 暴下斗餘水 其胎必倚而墮 此非時孤漿預下故也.
○ 胎漏者 徐徐下水 今暴下而多 故知墮胎也(脈經).
 
  察色驗胎生死611
○ 胎動不安 甚者 當以母形色 察之, 母面赤 舌靑者母活子死, 面靑舌赤 口中沫出者 母死子活.
唇舌俱靑兩邊 沫出者 母子俱死(良方).
○ 孕婦腹痛 胎不動 欲知生死 以手摸之 冷在何面 冷者爲死 溫者爲生(脈經).
○ 胎死腹中 則産母面靑指甲靑 脣舌靑 口臭, 如兩臉微紅 則母活子死(丹心).
○ 孕婦 舌黑者子已死矣 全以泄爲證驗 佛手散救之(回春). ∴ 臉(검 : 뺨)
 
   欲産候611
○ 姙婦 月滿 脈離經(沈細而滑也) 設腹痛 引腰脊爲欲産也(脈經).
○ 孕婦 臍腹俱痛 連腰引痛 眼中生火 此是兒轉, 盖腎繫於腰 胞繫於腎故也(正傳).
○ 孕婦 入月 腹痛 或作或止 名曰 弄痛, 非正産之候 或腹雖痛 而腰不甚痛 非正産之候, 胎高未陷下者 非正産之候, 穀道 未挺迸者 非正産之候 水漿未破 血未出者 非正産之候 漿血雖出而服不痛 非正産之候, 且令扶行 熟忍不可坐草(良方).
○ 凡孕婦 直待胎氣 陷下 子逼陰戶 腰重痛極 眼中生火 穀道挺進 此正欲産之候 方上草用力(良方).
  脈法(欲産之婦脈)
○ 歌曰 “欲産之婦脈離經 沈細而滑也 同名 夜半覺痛應分誕 來日午後定知生”(脈經).
○ 難經云 一呼三至 曰離經 一呼一至 亦曰離經. 婦人欲産者 脈皆離經 夜半覺痛 日中卽生也(脈經)
○ 離經 六至沈細而滑 陣痛連腰 胎卽時脫(丹心).

  保産611
○ 難産之婦 皆是八九個月內 不能謹慾 以致氣血虛 故也(丹心).
○ 大凡生産 自有時候 切不可强服 催生滑胎等藥, 又不可 坐草早 及令坐婆 亂用手法(良方).
○ 世之 難産者 多見於富貴安逸之人 其貧賤辛苦者 無有也.
<古方> 有瘦胎飮(卽枳殼散) 本爲<湖陽公主>作也. 以其奉養 厚而氣盛 故製此方 以耗其氣 實非極至之論也. 一婦人 苦於難産 後遇胎孕則觸而去之, 予以大全紫蘇飮方見下加補氣藥 與十數貼後 得男而甚快 因名其方 曰達生散(丹心).
○ 懷孕之婦 不曾行動 舒伸忍痛 曲身側臥 故子在腹中不能轉動 以致有橫生 逆産, 甚則子死 腹中愼之(丹心).
○ 凡月數滿 足方覺腹痛 不可驚動大早 令産母恐怖,盖恐則氣怯 怯則上焦閉下焦脹 氣乃不行 以致難産, 急服 紫蘇飮方見下 以寬其氣(正傳).
○ 子在母腹中全賴漿水滋養 十月數足 血氣完全 形神俱備 忽如夢覺 自能折胞 求路而出, 夫胞漿者 本胞內養兒之水也, 若胎元壯健者 胞旣折破卽隨漿而下 故易産也. 其困弱者 轉頭遲慢 胞漿旣乾 汚血閉塞道路 是以難産 宜用催生如聖散 催生丹 神效乳珠丹 佛手散 如神散 黑神散 二退散 三退散 三退六一散 免腦丸 龍脫散 黑龍丹 催生散(諸方).
○ 臨産 不可喧鬨 且進粥飯 令人扶策 徐徐而行 若不得則凭物而立痛 陳轉密 産候將至 然後 坐草 且進催生藥 直待兒逼産門 用力一下 自然易産(得效).∴ 凭(빙 : 기댈)
○ 坐草之時 驀然目飜口噤 吐沫者 宜用 霹靂丹(入門).
  【紫蘇飮】治子懸汲臨産驚惶 氣結難産 最妙 子懸方轉載
  紫蘇葉10g 人參 大腹皮 川芎 陳皮 川芎 陳皮 白芍藥 當歸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四片 葱白三莖 水煎服(良方).
【催生如聖散】 ∴ 以下의 處方이 交骨不開 難産에 있으나 編輯상 錯誤 바로 잡음(編者).
治難産 及漏血 胎乾者 立效
黃蜀葵子, 硏爲末 每取7.5g 以酒調 濾去渣 溫服(丹心).
ː<一方> 用蜀葵花 爲末 熱酒調下4g 卽效(正傳).
ː歌曰 黃葵子炒百餘粒 硏爛酒調 濟窘急 若患臨危難産時 免得全家 俱哭泣(正傳).
【催生丹】
治難産 及橫産 逆産
臘月兎腦一箇 取髓去皮膜 硏如泥 乳香細末10g 丁香細末4g 麝香1g
爲拌勻 和丸雞頭實大(卽芡仁) 陰乾 油紙裹 每取一丸 溫水磨化服 卽産,
隨男左女右 手握藥出 是驗 須臘日合妙(良方).
【神效乳珠丹】
催生神效 又治子死 腹中不下
明乳香硏細 取猪心血和 丸芡實大
朱砂爲衣 晒乾 每一丸 冷酒化下 未下再服, 端午日 或歲除夜合尤妙(綱目)
【佛手散】
孕婦臨月服之 則縮胎易産 自無難産之患
當歸24g 川芎16g, 剉作一貼 水煎 臨熟入酒少許 再煎溫服 若加益母草12g尤妙(回春).
ː<一名> 【芎歸湯】 卽 芎歸等分也(入門).
【如神散】
催産極驗 臨産時 令人取路傍草鞋一隻 取鼻絡小耳繩燒灰 溫酒調服 卽産, 得左足者 生男 右足者 生女, 覆者 兒死 側者 有驚 自然理也(得效). ː<一名> 【神驗散】(得效).
【二退散】
治難産
蛇退全者一條 蠶退紙方圓一尺, 爲燒存性 爲末 溫酒調下(丹心).
【三退散】(入門)
治及橫逆産 或子死腹中
蛇退全者一條 蟬退全者十四枚 男子頭髮雞子大, 爲燒存性 爲末 二服 溫酒調下(入門).
 ː<一名> 【催生散】(丹心). ː<一名> 【蛇脫散】(得效)
【三退六一散】
催生神效 
益元散40g 男子頭髮雞子大香油熬化 蛇退全者一條 蟬退全者五枚 穿山甲一片各燒存性
爲末 用虀水煎二沸 入髮灰 調服 立下(入門).  ː<一名> 【滑胎散】(丹心)
【免腦丸】(入門)
治難産日久血乾 宜用此滑之
臘月免腦髓一枚 鼠內腎一部 母丁香 益母草各4g 乳香10g 麝香1g
爲末免髓和丸 芡實大朱砂爲衣油紙裹陰乾 每一丸醋湯化下 卽産 男左手 女右手握藥出 是驗(入門).  【龍脫散】
催生秘傳
蟬退40g 大蛇脫一條並燒存性 滑石 冬葵子微炒各40g,
爲末 每4g 順流水 微溫 調服 不可使熱湯(得效).
【黑神散】
治産難 及橫逆産, 凡坐草日久 漿水多下則其血必乾 子道艱澁 如舟坐灘 須湧水而後可通 服此藥 再固其血則如魚得水 決自轉生
百草霜 白芷各等分 爲末 每取二大錢淸酒童便各半盞 入麝香少許
同煎沸 熱服 不過再服 卽驗(良方).
ː<一法> 服此藥後 外用葱白1.2kg搗爛 鋪於小腹上 取急水灘頭沙一斗炒熱
布裹於葱上 輕輕略揉卽産(入門). ː<一名>【催生如神散】, <一名>【神應黑散】(丹心).
【黑龍丹】
治産難 及死胎不下 胎衣不下 産後兒枕痛 血迷 血暈 一切危急垂死者 灌藥得下 無不活 神驗 不可言五靈脂 當歸 川芎 良薑 熟地黃各40g 爲剉 盛砂盆紙筋 塩泥固濟 炭6kg煆 候冷 取出 却入百草霜12g 硫黃 乳香,加6g 花蕊石煆 琥珀各4g
硏細末 醋麪糊和 丸彈子大 每一丸 入薑汁 童便 溫酒中 細硏 服之(丹心).
ː<一方> 五靈脂 當歸 川芎 良薑 生乾地黃各4g 入雞子殼內 塩泥固濟火煆 百草霜40g 硫黃 乳香各8g 琥珀 花蕊石各4g 製法同上
爲硏細末 醋麪糊和丸 彈子大 每一丸 入薑汁 童便 溫酒中 細硏服之(正傳).
【催生散】
治難産
白芷炒黑 百草霜 滑石各等分
爲末 芎歸湯煎水 調下 8~12g(正傳).
【霹靂丹】
治臨産驀然 氣痿 目飜 口噤 面黑 唇靑 口中沫出 字母俱殞 兩瞼微紅 子死母活, 急用此救之
蛇退一條 蠶退紙並燒存性各8g 男子頭髮燒灰 路上左脚草鞋燒存性各4g 乳香2g 黑鉛10g 水銀3g 二物入銚中 火上 熔化結砂者 硏細, 上爲末 以獖猪心血和 丸梧子大 金箔爲衣 每取2~3丸 倒流水送下 如不下 化開 灌之(入門). ː<一名> 【霹靂奪命丹】(正傳). ∴ 已上 交骨不開條轉載
 
  瘦胎令易産611
○ 孕婦 氣血虛弱者 九月十月之際 不謹守養者 及婦人過於安逸 或肥盛 以致氣血凝滯而 不能轉運者 宜用達生散 瘦胎枳甘散 救生散 佛手散 益母丸 縮胎丸 束胎丸 神寢元 則自然易産(入門).
【達生散】
孕婦臨月服 20餘貼 易産無病 .
大腹皮酒洗8g 甘草灸6g 當歸 白朮 白芍藥各8g 人參 陳皮 紫蘇葉 枳殼 縮砂硏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葱惡葉 水煎服.  :  或以煎水 呑下 益母丸 尤佳(丹心). ː<一名> 【縮胎飮】
【瘦胎枳甘散】
孕婦 八九月內 胎氣壅滿 宜常服之 滑胎易産
枳殼200g 甘草40g, 或加香附40g尤妙
爲末每8g 白湯點服 (入門).  ː<一名>【滑胎枳殼散】(本事). ː<一名>【枳殼六一散】(直指).
【救生散】
孕婦八月服之 瘦胎 易産 勝於枳殼散
人參 訶子肉 神麴 麥芽 白朮 橘紅各等分 爲粗末 每12g 水煎服(拔粹).
【益母丸】611
催生神效
益母草於五月五日 六月六日 花正開時收採陰乾 不犯鐵器
搗爲末 蜜丸 彈子大 每一丸 白湯化下 或丸如梧子大 每取 50~70丸 溫酒 或白湯下(種杏).
 ː<一名>【返魂丹】 催生易産 又治橫逆産 産後百病(入門).
【縮胎丸】612
孕婦八九個月用之 縮胎易産
黃芩(夏40g 春秋28g 冬20g)炒 赤茯苓30g 白朮80g 陳皮120g
爲末 粥丸 梧子大 白湯下 50~70丸(丹心).
【束胎丸】
令縮胎易産
白朮 枳殼各等分
爲末 以水浸 燒餠和 丸梧子大 八月 每服50丸 白湯下(保命).
【神寢元】
能瘦胎易産
枳殼80g 乳香40g,
爲末 以煉蜜 丸梧子大 酒下30丸. ː<一名> 【寤生丸】(得效).

  臨産預備藥物 625 ∴ 産後의 末尾에 編輯된 것을 産前항으로 變更함(編者).
○ 芎歸湯 四物湯 催生丹 香桂散 紫蘇飮 花蕊石散 失笑散 奪命散 三退散 益母丸 返魂丹 如神散 凉血地黃湯 黑龍丹 霹靂丹 催生如聖散 犀角地黃湯 如聖膏
生葱 生薑 萆麻子 海馬 石燕子 猪脂 香油 益母草 白蜜 阿膠 鷄卵 淸酒 米醋 竹瀝 紅花 荊芥 蒲黃 陳艾 生地黃 滑石 麝香 朱砂 皂莢 鼺鼠皮 
 
  十産候612
○ 十産候者 一曰 正産 二曰 坐産 三曰 臥産 四曰 橫産 五曰 逆産
            六曰 偏産 七曰 礙産 八曰 盤腸産 九曰 熱産 十曰 凍産(良方).
○ 又有 ⑪傷産 ⑫催産(回春).
 ① 正産
月數已滿 忽然 臍腹陣痛 胎孕陷下 漿水淋下 用力一努 其兒遂生(良方).
 ② 坐産
臨産 孕婦疲倦 久坐椅蓐 兒抵生路 不能下生 當於高處 懸弔手巾 令産婦擧引 輕輕屈足 兒卽順生(良方).
 ③ 臥産
産母臥定 背平着席 體不偃曲 則兒不失其道 自然易産(良方).
 ④ 橫産
兒先露手 或臂者, 治法 當令 仰面安臥 收生之人 徐徐先推兒下截 令直上冲 通手以中指 摩其肩推上而正之 漸引手攀其耳 令頭正 候兒身正門露順 却服催生藥 安詳上草 自然易産(正傳).
 ⑤ 逆産
逆産者 先露足, 橫産者 先露手, 坐産者 先露臂, 皆用力太早之過也.
若手足先露者 用細鍼 刺兒手足心 入一二分 三四次刺之, 以塩塗其上 輕輕送入 兒得痛驚 轉一縮 卽順生下 又兒脚先生者 謂之蹈蓮花生 急以塩塗兒脚心 因急搔之 倂以塩摩母腹上 則自然正生矣(正傳)
 ⑥ 偏産
○ 兒頭偏柱一傍 雖逼近産門 初非露正 止露額角者
治法 令産母仰臥 收生之人 輕輕推兒 近上以手 正其頭 令兒頭頂 端正向産門 一逼卽下.
○ 又有, 兒頭後骨 偏柱穀道者 當以綿衣 灸火令熱裹手
急於穀道外傍 徐徐推之 漸漸近上 令頭正 然後上草卽産(正傳).
 ⑦ 礙産
兒頭雖正産 門已露 其頂而不能生下者 此因兒轉之時 臍帶攀掛兒肩 致不能生
治法 令産母仰臥 收生之人 輕輕推兒近上 徐徐通手以中指 按兒兩肩 理脫臍帶 候兒身正順 用力一送卽産(正傳).
 ⑧ 盤腸産
○ 孕婦臥産時 子腸先出 兒卽隨産, 治法 頂上貼如聖膏 自然收縮 卽以水洗 去如膓頭爲風吹乾 不能收入 以磨刀水微溫 潤腸煎 好磁石湯一盃 産母飮之 則其腸自收.
○ <又法> 以溫湯 潤其腸 令産母仰臥 以言安慰 却用好醋半盞 新汲水七分調和 忽噀産母之面 或背則收 每一噀一縮 三噀三逐 腸已盡收矣(正傳).
 ⑨ 熱産
臨産時當盛暑 宜居深幽靜室 日色遠處 開啓窓戶 多貯淸水照氷以防 發熱之患(正傳).
 ⑩ 凍産
嚴冬解散 宜密閉房戶 內外生火 常令煖氣如春 仍厚覆下體 常使溫和 免致難産(正傳).
 ⑪ 傷産
過月而産 有經一二年 至三四年而産者, 或蒼皇用力 太早漿水先下 敗血裹住
宜用 勝金散 或新汲水 磨京墨服之 墨裹兒卽出(入門).
【勝金散】
治産難 及橫逆産
塩豉40g 以靑布裹了燒存性 入麝香4g 爲末
秤鎚燒紅淬酒 調下4g(良方).  
 ⑫ 催産
姙産日久 産母困倦, 宜服催生藥 以助氣血 令餓速生(回春).
  交骨不開難産612 
○ 難産 垂死 及矮石女子 交骨不開者 用龜殼散 兎腦丸方見上 保産 來甦散 加味芎歸湯(入門).
○ 凡産時 交骨不開者 陰氣虛也, 亦用 加味芎歸湯(回春).
○ 産前軟胯方  :  烏梅 生薑 甘草各等分 剉煎服, 便令胯骨軟 易産不痛(得效).
【龜殼散】
治産難日久 垂死及矮石女子 交骨不開者
龜殼一箇生 男女婦人頭髮一握燒存性 川芎 當歸各40g
爲末 每12g 水煎服. 良久 生胎 死胎 俱下(入門).
【來甦散】
治臨産用力太過 氣衰脈微 精神昏暈 口噤面靑 不省人事
木香 神麴 陳皮 麥芽 黃芪 阿膠 白芍藥各4g 苧根 甘草各12g
糯米一合 加生薑三片 煎服 連用爲妙 或斡開口灌下(入門) 
【加味芎歸湯】
治 臨産 交骨不開 難産. (卽龜殼散方 同).
龜殼一箇生 男女婦人頭髮一握燒存性 川芎 當歸各40g 爲末 每12g 水煎服. 良久生胎死胎 俱下(入門).

  催生宜用滑利藥613~614
○ 凡催生 多用滑利迅速之藥 如兎腦髓 筆頭灰 弩牙 蛇退之類 是也.
○ 若水血多下 子道乾澁者 如猪脂 香油 蜂窠 醇酒 童尿 葵子 牛乳 滑石 楡白皮之類.
○ 若風冷 或入氣血凝滯者 牛膝 葱白 桂心 生薑之類 是也.
○ 若觸犯惡氣 心煩躁悶 而難産者 宜麝香 朱砂 乳香 靑竹茹之類 是也(正傳).
○ 難産日久 漿水多下 胞乾 兒不得下 香油 淸蜜各一椀 火上微沸 調滑石末40g攪 服之, 外以油蜜摩母臍腹上 卽驗(醫鑒).
○ 油蜜童尿 和服 最治難産 和益母膏 尤妙.
○ 楡白皮湯 亦可用(丹心).
【楡白皮湯】614 
治産難 胞乾不下
楡白皮 冬葵子 瞿麥各10g 牛膝 麻仁去殼各6g 木通4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禳法614
○ 臨産之初 先脫産婦 尋常所穿衣 以籠竈頭 及竈口則易産 勿令産母知(得效).
○ 臨産 取赤馬皮鋪之 令産母坐其上則催生易産.
○ 又法, 取鼺鼠皮毛(卽飛生也) 産母持之 卽産, 又 海馬 或石燕子 兩手各把一枚 卽驗(本草).
 
  外貼法
○ 凡難産催生, 主內服湯丸 外用藥 付貼庶有十全之效 宜如神丹 如聖膏 立聖丹 遇仙丹(諸方).
【如神丹】
外貼 難産催生
巴豆三枚 萆麻子七粒並去殼 入麝香少許 捏作餠子 貼臍中 分産卽以溫湯洗去.
<歌曰> 巴三萆七脫衣裳 細硏如泥入麝香 捏作彈丸臍下貼 須臾字母便分張(正傳).
【如聖膏】
治難産及死胎不下 十分危急者
巴豆16箇去殼 萆麻子49粒去殼 麝香8g, 同搗如泥 攤絹帛上貼臍上一時 産下卽洗去(入門).
【立聖丹】
治橫逆産 惡候及死胎不下 神驗
寒水石160g內80g生用 80g煆赤 硏爲細末 入朱砂末 如深桃花色 每用1g 井水調 如薄糊 用紙花剪 如杏葉大 攤貼臍心 候乾再易 不過三上 便産(綱目).
【遇仙丹】
治橫逆産 惡候及死胎不下
萆麻子14粒去殼 朱砂 雄黃各6g 蛇脫一條燒枯
爲末 漿水飯和丸 彈子大 臨用 先以椒湯淋渫臍下 次安藥一丸於臍中 以蠟紙覆上以帛繫定 須臾生下 急取去藥(易老).

    過月不産624 ∴ 本項은 産後項에 속하는 것이 아니어서 姙娠條로 編輯함(編者).
○ 姙娠之婦 有按月行經而胎自長者 有三五個月間 其血大下而胎不墮者 或及期而分娩 或逾月而始産 其理何歟? 曰 其按月行經而胎自長者 名曰 盛胎, 盖其婦氣血充盛 養胎之外 其血充有餘 故也.
其有數月胎而血大下者 謂之漏胎, 盖因事觸動經脈 故血下而未傷於子宮 故也. 雖然 孕中失血 胎雖不墮 其氣亦虧 多致逾月不産, 予曾見有十二三月 或十七八月 或二十四五個月 生者 往往有之 俱是氣血不足 胚胎難長 故爾, 凡十月之後 未産者 當服 大補氣血之藥 以培養之庶 分娩之無虞也(正傳).
○ 過月不産 用八物湯 方見虛勞 加黃芪 鹿角膠珠 煎服 峻補之(正傳).
○ 又方,四物湯 方見血門 加香附 桃仁 枳殼 縮砂 紫蘇葉 水煎服 卽産(良方).
【四物湯加味】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剉作一貼,水煎服(局方)血門轉載
∴ 過月不産 四物湯 方見血門 加香附 桃仁 枳殼 縮砂 紫蘇葉 水煎服 卽産(良方).
【八物湯加味】治氣血俱虛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水煎服
∴ 過月不産 用八物湯 方見虛勞 加黃芪 鹿角膠珠 煎服 峻補之(正傳). 虛勞轉載

  下死胎614
○ 須參考上 驗胎生死條 治之∴ 察色驗胎生死 再錄(編者).
○ 胎動不安 甚者 當以母形色 察之, 母面赤 舌靑者母活子死, 面靑舌赤 口中沫出者 母死子活.
唇舌俱靑兩邊 沫出者 母子俱死(良方).
○ 孕婦腹痛 胎不動 欲知生死 以手摸之 冷在何面 冷者爲死 溫者爲生(脈經).
○ 胎死腹中 則産母面靑指甲靑 脣舌靑 口臭, 如兩臉(검 : 뺨)微紅 則母活子死(丹心).
○ 孕婦 舌黑者子已死矣 全以泄爲證驗 佛手散救之(回春). *以上 再錄(編者).
○ 胎死則母舌必黑 外證指甲靑黑 心腹脹悶 口中極臭, 平胃散方見五藏一貼 加朴硝20g 酒水相半煎服 其胎卽化血水而下(得效).
○ 雙胎一死一生 服此則死者出生者安, 蟹爪一升 大甘草20g半生半炒 東流水十盞煎至三盞 去滓 入阿膠10g半生半炒 令消化分二三次頓服卽出, 藥竈宜東向 用葦爲薪(類聚).
○ 死胎着脊 不出氣欲死 猪脂 白蜜各1升 醇酒2升, 爲合煎取2升 分溫兩服卽下(良方).
○ 死胎不下 宜用佛手散 三退散二方見上 保産 香桂散 桂香丸 奪命丸 烏金散 催生散方見上.
【佛手散】
治胎傷 心腹痛 口噤欲絶 用此探之 胎不損則痛止 子母俱安 若胎死則 立便逐下 神效(方見上)
【香桂散】
下死胎
桂心12g 麝香2g,
爲末 作一貼 溫酒調下 須臾卽下(正傳).
【桂香丸】
下死胎
肉桂40g 麝香4g,
爲末飯丸 綠豆大 白湯下15丸(入門).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 呑酸 面黃肌瘦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或發霍亂 及五噎八痞 膈氣 反胃等證. 平胃散 決烈耗散之劑 實非補胃之藥 能瀉土氣之敦阜(丹心).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 取8g薑棗湯點服(入門).
∴ 胎死則母舌必黑 外證指甲靑黑 心腹脹悶 口中極臭, 平胃散方見五藏一貼 加朴硝20g 酒水相半煎服 其胎卽化血水而下(得效). 五藏轉載
【奪命丸】
治胎死腹中 搶心悶絶 欲死 或食惡物 或誤服草藥 傷動胎氣 胎未損服之 可安胎, 已死服之 可下, 或胎腐爛者 立可取出 此方至妙.
桂枝 赤茯苓 牧丹皮 赤芍藥 桃仁各等分
蜜丸芡實大 空心服3丸 或丸如彈子大 淡醋湯化下一丸.
ː卽<仲景方> 桂枝茯苓丸也. 治婦人 宿有癥病而孕胎 及三月而漏血不止 胎動臍上者 爲癥害姙娠.
凡胎動 多在當臍 今動臍上 故知是癥也, 當下其癥 宜用 桂枝茯苓丸. <丹溪>亦稱妙(良方).
【烏金散】
治難産 胎乾子死 危急者 先進 佛手散 探之的知胎死 則進此藥 後更進香桂散 卽下(卽 上黑神散也).
【黑神散】治産難 及橫逆産, 凡坐草日久 漿水多下則其血必乾 子道艱澁 如舟坐灘 須湧水而後可通 服此藥 再固其血則如魚得水 決自轉生 百草霜 白芷各等分 爲末 每取二大錢淸酒童便各半盞 入麝香少許 同煎沸 熱服 不過再服 卽驗(良方).
ː<一法>,服此藥後 外用葱白1.2kg搗爛 鋪於小腹上 取急水灘頭沙一斗炒熱布裹於葱上 輕輕略揉卽産
ː<一名> 【催生如神散】, <一名> 【神應黑散】(丹心).
【催生散】
治難産
白芷炒黑 百草霜 滑石各等分
爲末 芎歸湯煎水 調下 8~12g(正傳).
【下死胎 一方】
○ 死胎不下 取烏鷄一隻去尾細剉 水3升煮取2升 去雞 用手巾蘸湯 磨臍下 卽出(良方).
ː又,黃牯牛糞 熱塗 母腹上卽出(正傳).
ː如聖膏方見上 外貼法 塗母右脚心 卽下.

  胞衣不下614~615
○ 凡産後胞衣不下 稍久則血流入胞中 胞爲血所脹 上衝心胸 喘急疼痛 必致危篤 宜急斷臍帶 以小物繫帶牢固 然後切斷 使惡血不潮入胞中 則胞衣自當萎縮而下縱 淹延數日 亦不害人 只要産母心懷安泰 勉進粥飯 終自下矣 累試有驗(良方).
○ 胞衣不下 切不可 令坐婆 妄用手法探取 或因此而殂 或殞 破尿胞 爲終身之害 可不謹歟(正傳).
○ 兒之初生 惡血流入衣中 衣爲血所瘡塞 故不能下 須臾衝上逼心 卽死 急服奪命丹 貼如聖膏 方見上 外貼法.
○ 胞衣不下 宜用黑龍丹方見上  保産 花蕊石散 牛膝湯 三退飮 返魂丹方見上 瘦胎令易産 一字神散
【奪命丹】615 
治産後血入胞衣 脹滿衝心 日久不下 危急者
附子炮20g 牧丹皮 乾漆炒各40g
爲末 以醋一升 入大黃末40g熬成膏 和丸梧子大 酒下 50~70丸(丹心).
【花蕊石散】(良方)
胞衣不下 惟 花蕊石散最爲要緊 若胎衣上衝 至死 但心頭煖 急以童便 調4g 服之 取下敗血如猪肝 或化爲黃水而出 其胞衣卽下方見諸傷(良方). 已下 諸傷轉載
治一切金刀斫傷 及打撲損傷 牛馬咬踢 或至死者 急於喪妻糝藥 其血化爲黃水 在服藥便活 更不疼痛 如藏府有瘀血內損 煩悶欲死 服此藥則化爲黃水 或吐出 或下泄出
花蕊石160g 硫黃40g,
爲末 入瓦罐內 塩泥固濟 晒乾 安四方塼上 以炭火從巳午時下至經宿 候冷取出 硏細 每取一六匙 童尿入酒煎熟 調服(入門).
【牛膝湯】
治産後胞衣不下 腹滿卽殺人 服此卽爛下
滑石末8g 木通 當歸 牛膝 瞿麥各6g 冬葵子8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三退飮】(正傳) 治胞衣不下 神效
蛇退一條全者 蠶退紙(<一方>蟬退)49箇
並燒存性 爲末 順流水 調下 立出(正傳).
【一字神散】
治胞衣不下
鬼臼黃色者 硏如粉 不用羅 過以手指 撚之
每服8g 溫酒一盞 同煎至八分 服之 立生如神 此方 救人 幾萬數(得效).
【治胞衣不下 一方】 治胞衣不下,
 :  猪脂 白蜜 淸油各半盞於火上熔化 溫分二服 便下 極驗,
ː一云 但多服 猪脂亦佳(産書).
ː又方 取三姓家 鷄卵三枚 三姓家水各一匙 三姓家塩一撮 相和頓服 仍探口令嘔 卽下(俗方).
ː又方 童尿一升 生薑 葱白各12g,爲煎數沸熱 服之(本草).
ː又 以葱白濃煎湯 熏洗 下部卽下(俗方).
 ※禳法
○ 胞衣不下 取産母 棍覆井口上 勿令産母知之 立下(本草).
○ 又法 取初洗兒湯一盞 服之 令産母 立下(四要).

  産前諸證615
○ 有 ①子癎 ②子煩 ③子腫 ④子淋 ⑤子嗽 ⑥子痢 ⑦子瘧 ⑧子懸 ⑨感寒 ⑩孕婦不語
⑪兒在腹中哭 ⑫孕婦腹中鐘鳴.

  ① 子癎
○ 姙婦 中風 項背剛直 筋脈攣急 口噤語澁 痰盛昏迷 時作時止 或發搐 不省人事, 名曰子癎 亦曰 兒暈 甚則 角弓反張 宜用羚羊角湯 輕者 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葛根 牧丹皮 秦芃 細辛 防風 竹瀝(入門).
【羚羊角湯】
治子癎
羚羊角鎊 獨活 酸棗仁 五加皮各5g 防風 薏苡仁 當歸 川芎 茯神 杏仁各3g 木香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正傳).
【四物湯】通治血病 方見上 胎漏 胎動
∴ 角弓反張 宜用羚羊角湯 輕者 四物湯方見血門 加葛根 牧丹皮 秦芃 細辛 防風 竹瀝(入門).

  ② 子煩
○ 姙婦 心煩躁悶 謂之子煩, 多於受胎後 四五月間 相火用事 或値天令君火大行 暑熱之時 俱能發煩躁 或胎動不安 宜竹葉湯 竹瀝湯(入門).
【竹葉湯】
治子煩
白茯苓8g 麥門冬 黃芩各6g 防風4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水煎服 日二(回春).
【竹瀝湯】
治子煩
赤茯苓40g 剉以水一升半 煎至半 去滓 和竹瀝一合 服. ː又 竹瀝細細 飮之 最妙(本草).

  ③ 子腫615
○ 孕婦 因胎中有水, 多於五六個月 以致遍身浮腫 腹脹喘急 或腹大異常 高過心胸 氣逆不安 若不治 損其胎 宜用鯉魚湯, 因傷食 鯉魚粥, 又茯苓湯 防己湯 全生白朮散 亦佳.
○ 或頭面不腫 兩脚微浮 甚則自脚面腫至膝退 足指間有黃水出者 謂之子氣 亦曰自脆脚 平胃散方見五藏 加赤茯苓 桑白皮煎服(入門).
【鯉魚湯】
治子腫
白朮 赤茯苓各8g 白芍藥 當歸各6g 橘紅2g,
剉作 一貼 先取鯉魚一箇 修事如食法 水煮 取淸一盞半 入藥及薑七片 煎至一盞 空心 溫服 以水盡腫消爲度(良方).
ː修事法, 可去脊上兩筋 及黑血毒 故也(本草轉載 : 編者).
【茯苓湯】
治子腫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白朮 赤茯苓 澤瀉 條芩 梔子炒 麥門冬 厚朴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醫鑒).
【防己湯】615 
治子腫
桑白皮 赤茯苓 紫蘇葉各8g 防己6g 木香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醫鑒).
【全生白朮散】
治子腫
白朮40g 生薑皮 大腹皮 陳皮 茯苓皮 桑白皮各20g 爲末 每7.5g米飮調下(正傳).
【平胃散加味】治脾胃不和 不思飮食 心腹脹痛 嘔噦惡心 噫氣呑酸(丹心)
∴ 頭面不腫 兩脚微浮 甚則自脚面腫至膝退 足指間有黃水出者 謂之子氣 亦曰 自脆脚
平胃散加赤茯苓 桑白皮煎服(入門).
  :  蒼朮8g 陳皮6g 厚朴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水煎服, 或爲末取8g 薑棗湯點服(入門).
【治子腫 一方 1】
治子腫
山梔子仁炒 爲末 每4g 米飮調服 不拘時(正傳).
【治子氣 一方 2】
治子氣
桑白皮20g 赤小豆3合 水煎服(入門).
 
  ④ 子淋
○ 姙婦 熱積膀胱 或胎氣壅滿 小便淋澁 作痛 名曰子淋, 又 謂之子滿 宜澤瀉湯 安榮散 地膚子湯 葵子茯苓散 忘憂散 或芎歸湯方見下 姙娠通治加木通 麥門冬 人參 燈心 甘草, 臨月 加滑石煎服(入門).
○ 轉胞一證 胎婦 禀受弱者, 憂悶多者, 性急躁者, 食味厚者 大率有之 因思胞爲胎所壓 轉在一邊 胞系了戾不通耳 胎若擧起 懸在中央 胞系得踈 則水道自行, 宜用參朮飮 隨以指探吐 候氣定又與又吐 小便立通 歷試皆效(丹心).
○ 姙婦胞轉 不得尿 腎氣丸方見虛勞主之 卽八味丸(仲景).
【澤瀉湯】
治子淋
澤瀉 桑白皮 赤茯苓 枳殼 檳榔 木通各6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空心 煎服(正傳).
【安榮散】
治子淋
人參 川芎 麥門冬 木通 滑石 當歸 燈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得效).
【地膚子湯】(正傳)
治子淋
地膚子 車前子各6g 知母 黃芩 枳殼 赤茯苓 白芍藥各4g 升麻 通草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葵子茯苓散】
治孕婦小便不利
冬葵子 赤茯苓各等分 爲末 每7.5g 米飮調下(仲景).
【忘憂散】
治子淋
琥珀爲末 每2g 取萱草根一握 煎湯調下(正傳).
【參朮飮】
治孕婦轉胞 尿閉
四物湯材(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各4g 加人參 白朮 半夏 陳皮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飮 後探吐之 又與又吐 小便立通 神效(丹心).
【腎氣丸】治虛勞腰痛,及男子消渴小便多,婦女轉胞不得溺,
熟乾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茯苓 牧丹皮 澤瀉各112.5g 附子(炮)一枚 桂枝75g.
共硏細末 煉蜜 爲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 溫酒送下, 日再服(仲景).
【治子淋一方】治轉胞尿閉, 葱白細切 和塩炒熱熨臍下 立通(入門).
【治子淋<一法>】治轉胞尿閉脹急 令産婆香油塗手 自産門入托起其胎則尿出如注 脹急卽解(丹心)
【治子淋又法】 將孕婦 倒竪起則尿自出亦妙(丹心).

  ⑤子嗽616
○ 姙娠 外感風寒 久嗽不止 謂之 子嗽, 宜紫菀湯 百合散 馬兜鈴散 天門冬飮(諸方).
【紫菀湯】
治姙娠咳嗽胎不安
紫菀 天門冬各8g 桔梗6g 杏仁 桑白皮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竹茹雞子大 水煎去滓 入蜜半匙 再一沸 溫服(綱目).
【百合散】
治子嗽
百合 紫菀茸 貝母 白芍藥 前胡 赤茯苓 桔梗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 水煎服(得效).
【馬兜鈴散】
治子嗽 氣壅喘急
陳皮 大腹皮 桑白皮 紫蘇葉各5g 馬兜鈴 桔梗 人參 貝母 五味子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良方) .
【天門冬飮】(正傳)
治子嗽
天門冬 紫菀茸 知母 桑白皮各6g 五味子 桔梗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治子嗽一方】治子嗽,
貝母去心麩炒黃 爲末 以砂糖屑拌和作丸 櫻桃大 常用 含化 神效(得效).

  ⑥ 子痢616
○ 姙娠下痢赤白 腹中病痛 裏急後重 名曰 子痢, 宜當歸芍藥湯 白朮湯 雞黃散 鴨子煎.
○ 姙娠泄瀉 宜用訶朮散 大寧散.
【當歸芍藥湯】(正傳)
治子痢
白芍藥 白朮各6g 當歸 白茯苓 澤瀉 條芩各4g 木香 檳榔 黃連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白痢腹痛 去芩連 加乾薑(正傳).
【白朮湯】
治孕婦下痢膿血
白朮 當歸 黃芩各1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雞黃散】
治子痢
烏鷄卵一箇傾出淸留黃 黃丹4g入雞子殼內攪勻厚紙糊口塩泥固濟火煆
硏爲末 每取8g 米飮調下, 一服愈者 是男,二服愈者是女(本事).
【鴨子煎】
治子嗽
生薑年少者375g,年老者750g搗取自然汁 鴨子一箇 打破 入薑汁內 攪勻
同煎至八分 入蒲黃12g再煎五七沸 空心 溫服 立效(本事).
【訶朮散】617
治姙娠泄瀉 由食坐冷當風凉所致
訶子皮 白朮各6g 陳皮 良薑 木香 白芍藥酒炒 肉荳蔲煨 甘草灸各4g
剉作 一貼 薑五水煎服(正傳).
【大寧散】
治姙娠下痢赤白 或泄瀉腹痛垂死者
黑豆35粒 罌粟殼100g半生半炒 甘草100g半生半炒,
爲粗末 都作一貼 入薑三片 同煎 空心服 神效(綱目).

  ⑦ 子瘧617
姙婦患瘧 寒熱往來 謂之 子瘧,
宜醒脾飮子 露薑飮方見瘧門 驅邪湯 濟生石膏湯.
【醒脾飮子】
治子瘧 寒瘧
厚朴 草豆蔲硏各20g 乾薑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同煎 空心服(入門).
  【露薑飮】治痰瘧
生薑150g 連皮搗爛 止取自然汁約
明日 當發隔夜 安排將紗片 盖露一宿 五更初 澄者一上飮之 或有痰吐任之卽安(得效).
【驅邪湯】
治姙娠感冷發瘧
良薑 白朮 草果 橘紅 藿香 縮砂 白茯苓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服(丹心).
【濟生石膏湯】
治姙娠 熱瘧 渴飮無度
石膏8g 生地黃6g 黃芩 麥門冬 人參 知母 乾葛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烏梅一箇 同煎服(丹心).

  ⑧ 子懸617
○ 姙婦 胎氣不和 逆上心胸 脹滿疼痛 謂之子懸 宜用紫蘇飮 葱白湯(本事).
【紫蘇飮】
治子懸 及臨産驚惶 氣結難産 最妙
紫蘇葉10g 人參 大腹皮 川芎 陳皮 川芎 陳皮 白芍藥 當歸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四片 葱白三莖 水煎服(良方).
【葱白湯】
治 子懸
葱白20莖 卽二握 以水一升半 於銀石器內煮至半 取汁 頓服 食葱盡 卽愈(良方).
 
 ⑨ 感寒617
○ 孕婦傷寒 産前 安胎, 産後 補血爲主, 治法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爲三禁, 謂不可汗 不可下 不可利小便也. 但當和解 小柴胡湯方見寒門主之,<一名> 三禁湯(保命).
○ 姙婦 感冒風寒 頭痛煩熱 宜芎蘇散 黃龍湯 保安白朮散 葱白湯.
○ 孕婦熱病 發黑癍 用梔子大靑湯.
○ 熱病 護胎方 取淨浮萍 朴硝 大黃 蛤粉 藍根 等分爲末 貼臍上 安胎極妙(得效).
【小柴胡湯】治少陽病,半表半裏 往來寒熱 能和其內熱,解其外邪,傷寒方之王道也.
柴胡12g 黃芩8g 人蔘 半夏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寒門轉載
【芎蘇散】
治姙婦感寒
川芎 紫蘇葉 白芍藥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乾葛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葱白三莖 水煎服(濟生).
【黃龍湯】
治孕婦感寒 寒熱如瘧
柴胡16g 黃芩 人參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 溫服(得效).
【保安白朮散】
治 孕婦傷寒 安胎
白朮 黃芩各等分 剉新瓦上同炒香 爲末 每12g 薑三棗一煎水 調下, 或 同煎服 亦可 最妙(寶鑒).
【葱白湯】
姙娠傷寒 當發散, 宜用此
葱白十莖 生薑切75g, 爲剉 水煎 連服 取汁(活人).
【梔子大靑湯】
治姙婦熱病 發癍
黃芩 升麻 梔子各8g 大靑 杏仁各2g, 剉作一貼 葱白三莖 同煎服(醫鑒).

  ⑩ 孕婦不語617
○『內經』(奇病論篇 第四十七)曰, 人有重身, 九月而瘖, 此爲何也?
『岐伯』對曰, 胞之絡脈絶也.岐伯曰, 胞絡者, 系於腎, 少陰之脈, 貫腎系舌本, 故不能言.無治也, 當十月復. <註曰> 分娩則自能言 勿藥可也.
○ 孕婦瘖瘂 不能言
四物湯方見胎動加大黃 芒硝各4g 水煎去滓入蜜少許 沈冷時時呷服 心火下降 肺金自淸則能言矣(入門).
 
  ⑪兒在腹中哭
○ 兒在腹中哭者 母臍帶上疙瘩 乃兒口中含者 因姙母登高取物 脫出兒口 以此作聲也,令姙母曲腰向地拾物 使兒復得含入口中 則其聲卽止(正傳).
○ <一方> 黃連濃煎汁 令母呷服亦止(得效).
○ 又方 多年空屋下 鼠穴中土一塊 令姙婦噙之卽止(丹心).
 ⑫ 孕婦腹中鐘鳴
○ 孕婦 腹中作鐘鳴 取多年空屋下鼠穴中土 爲末 酒服 或乾噙之 卽止(入門).
  産後治法623 ∴ 이 項目은 産後病의 末尾에 있으나 總論式 編輯이 좋을 것 같아서 순서를 바꿨슴
○ 産後 當大補氣血 爲先 宜用補虛湯, 雖有雜證 以未治之.
○ 又云 胎前母滯 産後母虛 産切不可發表, 又 不可 用芍藥 以性味酸寒 能伐生發之氣 故也(丹心).
○ 産後必先 逐瘀補虛爲主, 瘀消然後 方可行補 如不逐瘀 遽服參芪之屬 或致瘀血攻心 卽危(入門).
○ 産後 用補虛湯 如發熱, 輕則 加茯苓淡滲之, 重則 加乾薑
或問大熱 用乾薑何也? 曰 此非有餘之邪 乃陰虛生內熱耳, 盖乾薑 能入肺分 利肺氣 又 能入肝經 引衆藥生血, 然必與補陰藥 同用之 此造化之妙 非天下之至神 其能與於此哉(丹心).
○ 大抵 産病 天行 則用增損柴胡(卽小柴胡湯也), 雜病 則用加減四物(卽四物湯也),
四物加減法 春倍川芎, 夏倍芍藥, 秋倍地黃,冬倍當歸(綱目).
【補虛湯】623
産後通治
人參 白朮各6g 當歸 川芎 黃芪 陳皮各4g 甘草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
熱輕 倍加茯苓, 熱重 加酒芩, 熱甚 加乾薑炒黑 引諸藥 入肝經 生血(入門).

  産後諸證617
○ 有兒枕腹痛 血暈 血崩 衄血 喘嗽 咳逆 産後不語 産後見鬼譫妄 産後發熱 産後乳懸證 下乳汁 産後陰脫 産後鬱冒 産後風痓 産後頭痛 産後心腹腰脇痛 産後嘔逆 産後淋瀝遺尿 産後泄痢 産後秘訣 産後浮腫.

  兒枕痛617~618
○ 胎側有成形塊 爲兒枕 子欲生時 枕破血下 若敗血不下 則成塊作痛 不可忍 乃血瘕也.
宜用失笑散 紫金丸 三聖散 黑龍丹方見上 瘦胎條 花蕊石散方在諸傷 方見上 胞衣不下 起枕散 立效散.
○ 芎歸湯方見上 姙娠通治 加三菱 蓬朮 玄胡索 牧丹皮 紅花煎服 卽效(良方).
【失笑散】618 
治産後 兒枕臍腹痛 欲死 百藥不效
五靈脂 蒲黃炒各等分
爲末 每7.5g 和醋熬成膏 入水一盞 煎至七分 熱服立效(局方).
【紫金丸】
治産後 兒枕臍腹痛
失笑散(五靈脂 蒲黃等分 爲末)末 和醋熬膏 丸如櫻桃大 每2丸 童便 溫酒各半盞 調服(良方).
【三聖散】
治産後 兒枕痛不可忍
當歸40g 玄胡索 桂心各20g,爲末 每7.5g 童便或 熱酒調下(正傳).  ː<一名> 【玄胡索散】(得效).
【起枕散】
治兒枕痛極苦
當歸 白芍藥各8g 川芎6g 白芷 桂心 蒲黃 牧丹皮 玄胡索 五靈脂 沒藥各3g
剉作 一貼 水煎 入好醋 空心服(醫鑒).
【立效散】
治兒枕痛
五靈脂炒 爲末 每7.5g 溫酒調下(良方).
【治兒枕痛 一方】
治兒枕痛 百藥不效
蚄蟹1箇燒存性 硏爲末 空心溫酒1盞 調服 立上, 生男 用尖臍蟹 生女 用團臍蟹.
【治兒枕痛 又方】
蚄蟹 爛搗 和酒服(種杏).
 
  血暈618
○ 産後血暈 由氣血暴虛 血隨氣上 迷亂心神 故眼前生花 甚者 悶絶口噤 神昏氣冷 宜用淸魂散(良方).
○ 産後血暈 有二
1). 下血多而暈者 但昏悶煩亂而而 當補血 宜用 芎歸湯方見 兒枕痛條,
2). 有下血少而暈者 乃惡露上搶於心 心下滿急 神昏口噤 絶不知人 當破血行血 宜奪命散 花蕊石散方見 上 胞衣不下(良方).
○ 産後血暈 宜用四味湯 荊芥散 醋墨法(諸方).  
【淸魂散】
治産後血暈
荊芥穗20g 川芎10g 人參 澤蘭各5g 甘草4g,
爲末 以溫酒 熱湯各半盞 調7.5g灌之,下咽卽甦(良方).  
【奪命散】
治血暈 譫妄
沒藥 血竭各等分 爲末 每12g 以童便 好酒各半盞 數沸 調服 神效.   :  <一名>【血竭散】(丹心).
【四味湯】
治産後血暈
當歸 玄胡索 血竭 沒藥各4g
爲粗末 童便煎服(丹心). ː或細末每7.5g 童便調下 名曰 【四味散】(入門).
【荊芥散】
治血暈 如神
荊芥穗 搗爲末 每7.5g童便一盞 調熱服, 口噤 斡開灌之(湯液).
【醋墨法】
防血暈,
墨半錠燒赤 投醋中 硏細 每2g 淡醋湯 調下 卽效(良方).
【治産後血暈 一方】醋 破血暈, 取美淸醋 熱煎 稍稍含之 卽愈.
又以醋噀其面 醒來與醋細呷之, 又炭火沃醋 常聞其氣(良方).
又 乾漆或舊漆器 燒烟熏鼻卽醒(良方).
又 韭菜細切盛甁中 以熱醋沃之 向産婦面熏其氣 卽醒(良方).
ː 産婦房中 常得醋氣爲佳. 酸益血 故也(本草).ː 又 治血暈悶絶 紅花40g酒煎服 卽甦(本草).
【治産後血暈 又方】治産後忽昏悶 不省人事者 暴虛故也 生鷄卵3枚 呑之 若未醒 童便1升 飮之
又 不醒 竹瀝服5合 日3~5次卽甦, 因以半夏末 或皂角末 吹鼻中 令嚔(良方).
  血崩618
○ 産後血崩不止 是謂重傷 宜大劑芎歸湯方見上 兒枕痛 加芍藥煎服 救之, 若小腹滿痛 是肝藏已壞 爲難治(得效).
○ 産後血崩不止 四物湯方見血門 方見上 胎漏胎動加蒲黃 生地黃汁 阿膠 薊根 艾葉 白芷煎服(雲岐)
○ 産時下血過多 危急 宜用濟危上丹(得效).
○ 小産後下血不止 宜用補氣養血湯.
○ 血崩 宜五灰散 十灰丸 方並見血門
【濟危上丹】
治産時下血過多 虛極生風 唇靑肉冷 汗出目瞑 在須臾 切不可用 正風藥亟投此
乳香 硫黃 五靈脂 太陰玄精石 陳皮 桑寄生 阿膠 卷柏各等分 上將前4石藥(乳 硫 五靈 精石)硏微火炒
再硏細 方入後4藥 爲末 以生地黃汁 和丸梧子大 溫酒下 20~30丸(得效).
【補氣養血湯】
治小産後下血不止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朮 白芍藥酒炒 艾葉 阿膠 川芎 靑皮 香附子炒 縮砂硏 甘草灸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五灰散】治 一切失血 及血崩
蓮蓬殼 黃絹 亂髮 百草霜 棕櫚皮各燒存性 等分 加梔子炒黑 蒲黃炒 松烟墨 血竭
爲細末 每12g 以生藕汁 生蘿蔔汁 調服之 或蜜丸 米飮下10丸 亦可(回春).
【十灰散】治 嘔吐喀嗽血 及虛勞 大吐血
大薊 小薊 柏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梔子 棕櫚皮 牧丹皮 各等分
爲燒存性 出火毒 硏爲極細末 用生藕汁 或蘿蔔汁 磨松墨半椀 調服20g 卽止(新書).
【十灰丸】治血崩 及一切失血
黃絹灰 馬尾灰 藕節灰 艾葉灰 蒲黃灰 蓮蓬灰 油髮灰 棕櫚灰 赤松皮丸 新綿灰 各等分
爲末 以醋煮 糯米糊和丸 梧子大 米飮 下100丸(丹心). 以上3方 血門 止血條 轉載(編者).
【治産後血崩 一方】 治産後血崩
取木耳 及600g 或300g者
燒存性 爲末 入麝香末4g 煨枳殼末8g 和勻 每取4g 以烏梅煎湯 調下 卽止(丹心).

  衄血618~619
○ 産後口鼻黑色起及鼻衄者 名曰 胃絶肺敗 此證 不可治 急用荊芥散方見上産後血暈 及禳法(良方).
○ 産後 氣血619散亂 入於諸經 不得還元 故口鼻黑色起 及變鼻衄 名曰胃絶肺敗 宜用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  救之(入門).
  【犀角地黃湯】治衄吐血不止 及上焦瘀血 面黃 大便黑 能消化瘀血,
  生地黃12g 赤芍藥8g 犀角鎊 牡丹皮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回春> 加當歸 黃芩 黃連各4g 尤佳. 血門 衄血 轉載
【禳法】619 急取 緋線一條 幷産母頂心髮兩條 緊繫産母手中指節 卽止(良方).

  喘嗽619
○ 産後喘 極危 多死也(産寶).
○ 産後 喉中氣喘促者 因所下過多 榮血暴竭 衛氣無生 獨聚肺中 故令喘 孤陽絶陰 爲難治
宜用大劑芎歸湯方見下 姙娠通治 小參蘇飮(綱目).
○ 産後喘急 命在須臾 宜用奪命散方見上 兒枕痛 童便 好酒各半盞 調和 熱服 惡血卽下 喘自定 或用獨蔘湯方見氣門 亦可(入門).
○ 或人參 茯苓 水煎服.
○ 産後咳嗽 多是瘀血入肺 二母散, 感冒 宜旋覆花湯(入門).
【二母散】
治産後惡露 流入肺經 咳嗽
知母 貝母 白茯苓 人參各4g 桃仁 杏仁各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聖惠).
【小參蘇飮】
治産後敗血入肺 面黑發喘 欲死者
蘇木80g
剉水二椀 煎至一椀 調人參細末8g 服之(雲岐).
【獨蔘湯】治一切 氣虛
 人蔘 不拘多少 濃煎湯 隨時服(醫說). ∴ 獨蔘湯만 있으나 人參膏와 같이 氣門서 轉載(編者).
【人蔘膏】治元氣虛乏 精神短少 言語不接 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鄕 王道也.
人蔘600g 切片入砂鍋內 水浮藥一指 文武火煎 乾一半,傾在別處, 又將渣如前煎 三次 嚼參無味 乃止,却將前汁 入鍋內熬成膏 日服5~6匙.有肺火與天門冬對用甚妙(入門).
ː人參 治脾肺陽氣不足 能補氣促 短氣 少氣,非升麻爲引用 不能補上升之氣.升麻一分 人參三分爲相得也. 若補下焦元氣 瀉腎中火邪 茯苓爲之使(東垣). ː人參膏 獨蔘湯 須以長流水煎服 乃有奇效(醫說). * 氣門서 轉載(編者).
【旋覆花湯】
治産母 感冒風寒 咳嗽痰盛
旋覆花 赤芍藥 荊芥穗 半夏麴 五味子 麻黃 赤茯苓 杏仁 前胡 甘草各4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三因).

  咳逆619
○ 産後 咳逆不止 欲死,
肉桂20g 剉薑汁3合 同煎溫服二合, 以手灸火摩背上 令熱時塗藥汁盡 爲妙(良方).
○ <一方> 煎壁鏡窠3~5箇 取汁熱呷 卽差(良方).

  産後不語619
○ 由敗血干心 心氣閉塞 故舌强不語 宜七珍散 四味散 方見上 血暈.
○ 痰熱迷心不語者 宜孤鳳散.
○ 産後失聲 言不出者 宜茯苓補心湯方見血門(入門).
【七珍散】
治産後不語
人參 生地黃 石菖蒲 川芎各8g 細辛 防風 辰砂各4g
爲末 每4g 薄荷湯調服.ː 加甘草4g 名曰【八珍散】(産寶).
【孤鳳散】
治産後閉目不語
白礬
爲細末 每取4g 熱水調下 不以時(産寶).
  【茯苓補心湯】治勞心吐血    
  白芍藥8g 熟地黃6g 當歸5.2g 川芎 白茯苓 人參 前胡 半夏各2.8g 陳皮 枳殼 桔梗 乾葛 紫蘇葉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棗二枚 煎服(三因).

  産後見鬼譫語619
○ 産後見鬼譫語 顚倒 此由敗血干心 故也, 蘇合香元4g 童便調服 卽醒,小調經散方見下 産後浮腫條 亦佳 加龍腦少許 服之
○ 瘀血迷心 言語譫妄 昏暈 宜八物湯方見虛勞 去芍藥 加琥珀 栢子仁 遠志 朱砂 金銀煎服, 交感地黃煎元 亦妙(入門).
○ 産後昏冒 不省瞑目 無所知 盖因血暴亡 心神 無所養 故也. 甚則循衣摸空 着語失神, 宜生地芩連湯方見血門 全生活血湯方見胞門 寧神膏 茯苓散 栢子仁散(諸方).
【蘇合香元】治一切氣病.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 乳香 龍腦各40g
爲末 安息香膏熬膏 以豆大1回 2~3丸 井水 或 溫水服.  : <一名>【麝香蘇合元】 (局方) 氣門轉載
  【八物湯】治氣血俱虛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水煎服(易老) 血門轉載
  ∴ 瘀血迷心 言語譫妄 昏暈 宜八物湯 去芍藥 加琥珀 栢子仁 遠志 朱砂 金銀煎服(入門).
【交感地黃煎元】
治産後 眼見黑花 發狂如見鬼狀 或中風 角弓反張 或下血 如豚肝狀 臍腹㽱痛 結爲癥瘕
生地黃1.2kg洗搗以布裂汁留滓 生薑1.2kg洗搗以布裂汁留滓 以生薑汁炒地黃滓 以地黃汁炒生薑滓 各至乾燥 爲末 爲度 蒲黃炒150g 當歸 玄胡索 琥珀各40g
爲末 蜜丸彈子大 當歸酒化下 一丸(局方).
【生地芩連湯】治婦人因崩漏 大脫血 或男子去血過多 因而涸燥 循衣摸床撮空 閉目不省 揚手擲足 錯語失神 鼻乾氣粗
生地黃 川芎 當歸各6g 赤芍藥 山梔子 黃芩 黃連各2.8g 防風8g 爲剉水煎 徐徐呷下 此危證也 以此救之(入門).
血門 失血條 轉載
【全生活血湯】
治崩漏太多 昏冒不省 暝目無所知覺 盖因血暴亡也 血去則心神無所養 暴損氣血 豈能救活 今當補而升擧之 以助其陽 則目張 神不昏迷矣 今立一方補血 養血 生血 益陽以補 手足厥陰之不足.
柴胡 當歸身 葛根 甘草各3g 藁本 川芎各2g 生地黃 熟地黃 蔓荊子 細辛各1.5g 紅花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胞門 崩漏條 轉載
【寧神膏】
治産後亡血 心神昏悶 言語失常 不得睡臥
酸棗仁炒 人參 赤茯苓各40g 琥珀30g 朱砂 乳香各20g
爲末 燈心 大棗煎湯 調下4g 或蜜丸 彈子大 薄荷湯 化下一丸(入門).
【茯苓散】
治産後心虛 怔忡不定 言語錯亂
人參 當歸 山藥 甘草各6g 遠志 茯神 桂心 麥門冬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正傳).
【栢子仁散】
治産後譫言妄語 皆心血虧欠 心神不守所致
栢子仁 遠志 人參 桑寄生 防風 琥珀 當歸 熟地黃 甘草各等分
爲剉 每20g 先以白羊心一枚煮汁 取2盞 乃入藥 煎至1盞 去渣 溫服(正傳).

  産後發熱619
○ 産後血虛 熱入血室 以致發熱 煩躁 晝輕夜重 譫語如見鬼 或往來寒熱 宜用柴胡四物湯 凉血地黃湯 牛黃膏(保命).
○ 産後發熱 有五
 有去血過多者 脈必虛大無力 腹內無痛 宜芎歸調血飮.
 有惡露不盡者 必大小腹有塊作痛 宜黑神散
 有傷飮食者 當消導
 有感風寒者 當發散
 有蒸乳者 必脹痛 但捏去乳汁 自愈(醫鑒).
○ 産後因 傷寒熱病 熱入血室 或有瘀血 宜柴胡破620瘀湯 或 柴胡地黃湯.
○ 620産後發熱 因風寒則 宜用柴胡防歸湯 竹葉防風湯.
○ 産後發渴 宜熟地黃湯 人參當歸散(入門).
○ 大小産 熱入血室 小柴胡 加五靈脂 佐以黃連 赤茯苓 淸心凉血 卽效(直指).
 【柴胡四物湯】620
治産後發熱 及熱入血室
柴胡 生地黃各8g 川芎 赤芍藥 當歸 黃芩各4g 人參 半夏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ː<一名> 【三元湯】(保命).
【凉血地黃湯】
治産後發熱
生地黃12g 赤芍藥 當歸 川芎各6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簡珍).
【牛黃膏】
治産後熱入血室
朱砂 鬱金各12g 牛黃10g 牧丹皮8g 甘草4g 龍腦2g
爲末 蜜丸 皂子大 每一丸 井水化下(玉機).
【芎歸調血飮】
治産後去血過多 以致發熱 心煩腹痛 頭暈眼花 或口噤神昏
當歸 川芎 白朮 白茯苓 熟地黃 陳皮 便香附 烏藥 乾薑 益母草 牧丹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五棗二 煎服(醫鑒).
【黑神散】
治産母 惡露不下 以致發熱 煩躁
當歸 熟地黃 白芍藥酒炒 肉桂 甘草灸各20g 沈香 棕櫚灰 蒲黃 沒藥各10g 乳香6g 赤芍藥4g 血竭2g
爲末 每7.5g 好溫酒調下(醫鑒).
【柴胡破瘀湯】
治産後 因傷寒熱病 熱入血室 或惡露不下者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赤芍藥 當歸 生地黃各4g 桃仁 五靈脂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柴胡地黃湯】
治産後 熱入血室 寒熱譫妄 如見鬼
柴胡 生地黃各8g 人參 半夏 黃芩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柴胡防歸湯】
治産後發熱 不因亡血 蓄血 傷食 蒸乳四證 外果係風寒 表證則用此
當歸12g 川芎6g 柴胡 人參各4g 半夏 陳皮 防風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竹葉防風湯】
治産後 傷風頭痛發熱
靑竹葉24片 防風 人參 桂枝 桔梗 前胡 陳皮 赤茯苓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熟地黃湯】
治産後虛渴
天花粉8g 人參 麥門冬各6g 熟地黃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糯米100粒 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人參當歸散】
治産後亡血 生內熱煩渴
當歸 熟地黃 白芍藥 人參 麥門冬各4g 桂皮2g
剉作一貼 先以粳米一合 靑竹葉10片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米葉 乃入前藥 及薑三棗二 再煎服(入門).
【産後發熱 煩渴 一方】産後發熱 煩渴,
ː生藕汁飮一升 合生地黃汁尤妙(本草). ː又 竹瀝飮一盃 甚妙(丹心).
ː婦人月經水 飮之 最妙(俗方).
 
  産後乳懸證620 詳見 乳部
 ※乳懸證273    ∴ 乳部 轉載(編者).
○ 産後瘀血上攻 忽兩乳伸長 細小如腸直過 小腹痛不可忍 名曰乳懸 危證也.
川芎 當歸各600g濃煎湯 不時溫服 再用1.2kg 遂旋燒烟安 在病人面前 卓子下 令病人曲身低頭 將口鼻及乳 當吸烟氣 未甚縮 再用一料, 猶不復舊則 如聖膏方見上 外貼部 貼頂上.
 
  下乳汁620
○ 産後乳汁不行 有二, 氣血盛而壅閉不行者,有氣血弱而枯涸不行者,
壅閉則 宜用漏蘆散, 枯涸則 宜用通乳湯二方並見乳門  猪蹄粥(良方). 
○ 産後乳脈不行 身體壯熱 宜用玉露散(良方).
○ 下乳汁治法, 當參考 乳部用之.
【漏蘆散】治乳汁壅塞不行 乳內脹痛 欲作癰腫 服此自消
漏蘆10g 蛇脫一條燒 瓜蔞1箇, 爲末 酒調8g服 無時孕食 蒸羹湯助之, 若乳多急痛 以溫帛熨之(良方). 乳門 轉載
【通乳湯】治氣血不足 乳汁澁少 
猪蹄4隻 通草 川芎各40g 穿山甲14片炮黃 甘草4g 爲剉 以水5升 煎至半 取汁 分三服 更以溫葱湯 頻洗乳房(醫鑒) 乳門 轉載
【玉露散】
凉膈壓乳 下乳汁
桔梗 川芎 白芷各8g 赤芍藥6g 人蔘 赤茯苓 甘草各4g 當歸2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良方).
【猪蹄粥】
治乳無汁 
猪蹄4隻 治如食法,爲水2斗煮 取一斗去蹄 入土瓜根 通草 漏蘆各12g
剉煮取6升 去滓 入葱豉及小米煮 作稀粥 削地(本草). 
【下乳汁一方】 下乳汁 立效
萵苣子 糯米各1合 爲細硏 水一椀 攪勻入甘草末4g煎, 頻頻呷服(雲岐).
【下乳汁又方 1】 麥門冬末8g酒磨犀角汁一盞 調服.
【下乳汁又方 2】 赤小豆煮汁 飮之 ,又,鯉魚羹食之(本草).
【下乳汁又方 3】 治乳無汁, 野豬脂每取一匙 和一盞 溫酒服,日3. 乳卽下 且多可供五兒 臘月脂尤佳(本草). ː母酒煮服 良(俗方).
  産後陰脫621
○ 産後陰門脫出 盖努力太過所致 若脫肛狀 逼迫腫痛 淸水續續 小便淋露 宜用當歸黃芪飮, 外用硫黃 烏賊骨各20g 五倍子10g 爲末 付患處 卽效(丹心).
○ 産後生腸不收 八物湯方見虛勞 方見上 産後見鬼譫語 加防風 升麻, 須用 酒炒黃芪爲君 煎服 外以樗根白皮20g 荊芥 升麻 藿香各8g 煎湯 熏洗患處 卽入, 又 枳殼80g煎湯 溫浸 良久 自入(丹心).
○ 産後陰戶脫出 四物湯方見血門 方見上 胎漏 胎動 加龍骨(無則用五倍子) 連用2貼 外以香油和湯洗患處 且取如聖膏方見上 外貼部貼 頂上(入門).
○ 産後陰戶兩傍腫痛 手足不能舒伸 用四季葱 入乳香末 同搗成餠 安於陰戶兩傍 良久卽愈(入門).
○ 子宮大痛不可忍 五倍子 白礬 等分煎湯 熏洗, 爲末糝之(入門).
○ 産後玉門不歛 宜用硫黃湯.
○ <一法>, 香油3kg 煎熱盛盆 坐其中 一食頃 以皂角末 吹鼻 作嚔 卽收(丹心).
○ 又取 大紙撚 蘸油點火 吹滅 以烟熏 産母鼻卽上(良方).
【當歸黃芪飮】
治産後陰脫
黃芪酒炒12g 人參 當歸 升麻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日三(丹心). 
【硫黃湯】
産後玉門不歛
硫黃160g 吳茱萸 免絲子各60g 蛇床子40g, 爲硏 每20g 水一椀煎湯 乘溫 頻熏洗 患處 自歛(正傳).
【陰脫治驗】
一婦人 産後陰戶中下一物如合鉢狀 有二歧 此子宮也 必氣血弱而下墜
遂用升麻 當歸 黃芪大料 2貼與之,半日已收 但乾 破一片如掌大 落在席上,其婦恐 腸破 哭泣,
予思之 此非腸胃乃糟粕也. 肌肉破 尙可補完, 若氣血充盛 必可生滿 用補中益氣湯 去柴胡 連進三年後復生子(丹心).
【治産後陰脫 又法】臨産驚動 用力太過 以致肓膜有傷 陰戶中垂出肉線一條 長三四尺 牽引心腹 痛苦欲絶
先服失笑散數貼 仍用生薑1.8kg淨洗 不去皮 搗爛 淸油1.2kg 拌勻炒熟 以油爲度 却用熟絹五尺 摺作數層, 令婦人 輕輕盛起肉線 使之屈曲 作一團 納在水道口 却用絹袋兜裹 油薑 令稍溫 付在肉線上 熏之 覺薑冷. 又用熨斗火熨之 如薑氣已盡 又用新者 如此熏熨一日一夜 其肉已縮一半 再用法 越兩日肉線盡入腹中 其病全安, 却再服 失笑散方見上 産後 兒枕痛 芎歸湯方見上 姙娠通治 調理, 不可切斷肉線 卽不可治矣(得效).

  鬱冒621
○ 婦人 經水適下而發其汗 則鬱冒不知人何也? 師曰 經水下 故爲裏虛而發其汗 則表亦虛 此爲表裏俱虛 故令鬱冒也(脈經).
○ 産後 亡血昏冒不省 移時方悟 名曰鬱冒 亦名血厥 宜用倉公散 搐鼻令嚔, 內服白薇湯二方並見救急門.
○ 婦人 産後亡血 昏冒不省 瞑目無所知 盖因血暴亡 心神無所養 故也. 瞑目合眼之病 悉屬於陰 亡血補血 又何疑焉, 全生活血湯方見胞門主之(東垣).
   ○ 人平居無疾 忽如死人 身不動搖 黙黙不知人 目閉不能開 口啞不能言 或微知人惡聞人聲 但如眩冒 移時方寤 名     曰鬱冒, 亦名 血厥, 婦人多有之, 宜白薇湯 倉公散 卽甦(本事).
【白薇湯】治鬱冒 白薇 當歸各40g 人參20g 甘草10g, 爲粗末 每20g 水煎 溫服(本事). 救急門轉載
【倉公散】治鬱冒
藜蘆 瓜蔕 雄黃 白礬各等分 爲末 取少許 吹入鼻中(本事). 救急門轉載
【全生活血湯】治崩漏太多, 昏冒不省 暝目無所知覺. 盖因血暴亡也, 血去 則心神無所養, 暴損氣血, 豈能久活, 今當補而升擧之, 以助其陽則目張 神不昏迷矣, 今立一方 補血 養血 生血,益陽以補 手足厥陰之不足.
柴胡 當歸身 葛根 甘草各3g 藁本 川芎各2g 生地黃 熟地黃 蔓荊子 細辛各1.5g 紅花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胞門 崩漏條 轉載

  産後風痓621
○ 凡 産後發熱 若舌蹇唇急 手指微動 便急作風痓療之 宜歸荊湯 獨活酒(直指).
○ 産後中風 名曰 蓐風 口噤牙緊 手足瘈瘲 欲死 宜愈風散 歸荊湯,
如口噤反張 涎潮者爲痓 宜交加散 豆淋酒 紫湯(入門).
○ 産後痓 血氣大虛 不宜發表 但用防風當歸散 最妙(綱目)
○ 産後風病 宜用血風湯(丹心).
○ 産後痓 因虛遇風 挾痰而作 宜服人參 竹瀝之類,又 竹瀝1升 頻服大效(千金).
○ 産後中風 必當大補氣血 然後治痰 切不可作中風治 而用發表出汗之藥 八物湯方見虛勞 方見上 産後見鬼譫語 加減用之 爲可(丹心).
○ 産後汗多 風入成痓者 難治(入門).
【歸荊湯】
治産後風痓
荊芥穗微炒 當歸身尾 各等分 爲末 每12g 豆淋酒調下(入門).
【獨活酒】
治産後風痓
獨活 白鮮皮各20g 爲剉 酒2升煎 取1升 分二服(本草).
【愈風散】
治産後中風
荊芥穗畧炒 爲末 每12g 豆淋酒調下(得效).
【交加散】
治産後痓
生地黃600g 生薑450g, 各搗 自然汁, 以生地黃汁 炒生薑滓, 以生薑汁 炒生地黃滓 合焙乾
爲末 每12g 溫酒調服(入門).
【豆淋酒】
治産後風
黑豆1升 炒熟乘熱 投3升淸酒中 密封 隨量飮之(本草).
【紫湯】
治産後風
黑豆2合炒香熟 以酒一盞煮取7分 去豆 空心 頓服(良方).
【防風當歸散】621
治産後痓
防風 當歸 川芎 熟地黃各10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海藏).
【血風湯】622
治産後諸風 攣急 或痿弱
川芎 當歸 熟地黃 白朮 白茯苓各40g 白芍藥 秦芃 羗活 白芷各28g 防風20g
以一半 爲細末 溫酒 調下8g. 以一半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呑下 50~70丸(丹心).
  産後頭痛622
○ 凡 産後發熱身痛 頭疼不可便作 感冒治之
此等多是血虛 或敗血作梗, 宜玉露散方見上 下乳汁 或四物湯方見血門 方見上 産後陰脫 加柴胡煎服(良方).
○ 産後頭痛 宜用一奇散(卽芎歸湯) 方見上 姙娠通治加荊芥穗8g 煎服 必效(雲岐).
○ 一婦 産後患頭痛 與心痛 互作苦極 欲死 用黑龍丹方見上 瘦胎條3丸 下如蝗蟲子 惡物3升許 卽愈(良方).

  産後 心腹腰脇痛622
○ 産後 心腹疼痛 全是瘀血 宜八味黑神散 四味散方見上 産後血暈失笑散方見上 産後 兒枕痛(入門).
○ 産後 惡露斷絶 腰腹重痛 宜桃仁湯 桃桂當歸丸(良方).
○ 産後 胸腹脇腰痛 此惡血爲患
四物湯方見血門倍芎歸 加鬼箭羽 紅花 玄胡索各4g 煎水調 沒藥散服之 卽效(保命).
○ 産後 左脇痛 宜養血佐肝丸, 右脇痛 宜推氣養血丸(醫鑒).
○ 冬月解産 臍下痛 宜羊肉湯(仲景).
○ 産後 血瘕 痛無定處, 童尿3升 生地黃汁 生藕汁各1升 生薑汁2升,爲先煎三味 約三分減二分 乃下 薑汁慢火煎 如稀餳 每取一合 溫酒調服(良方).
【八味黑神散】
治産後惡露不盡 心胸臍腹 撮痛 及血迷 血暈
蒲黃 赤芍藥 乾薑 肉桂 當歸 熟地黃 甘草各40g 黑豆160g,
爲末 每8g 童便 溫酒 調下(仲景). ː本方 加百草霜20g, 又名【烏金散】 (得效).
【桃仁湯】
治産後惡露方行 忽然斷絶 腰腹重痛 或流注腿股作痛
桃仁 蘇木 生地黃各20g 蝱虫 水蛭並炒各30枚
粗末 每12g 水1盞 煎至六分(60%)去滓溫服 惡血下卽止 如有大痛處 必作癰疽 宜取五香連翹湯 去大黃 水煎 入竹瀝 服之(良方).
  【五香連翹湯】治癰疽 瘡癤 瘰癧 結核 一切毒腫
  大黃4g 連翹 射干 獨活 升麻 桑寄生 沈香 藿香 木香 丁香 甘草各3g 麝香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以利爲度(丹心). 
  癰疽 轉載
【桃桂當歸丸】
治産後 惡露方行 忽然斷絶 驟作寒熱 臍腹百脈 皆痛 狀如錐刺
桂心 赤芍藥各20g 當歸 桃仁 沒藥各10g 蝱虫 水蛭並炒各30枚
爲末 醋麪和 丸豌豆大 醋湯下30丸(良方).
  【四物湯加味】(保命)
  ∴ 産後 胸腹脇腰痛 此惡血爲患 四物湯. 産後陰脫 倍芎歸 加鬼箭羽 紅花 玄胡索各4g 煎水調 沒藥散服之 卽效
【沒藥散】
治産後血瘀作痛
沒藥12g 蝱虫炒8g 水蛭炒4g 麝香一字, 爲末 每取8g 服之(保命).
【養血佐肝丸】
治産後左脇脹悶 一塊痛 臥不着席
香附醋炒80g 當歸 川芎 白芍藥酒炒 陳皮 半夏油炒 白朮炒 靑皮油炒 神麴炒 蘿葍子炒 牧丹皮 紅花 白茯苓各40g 柴胡酒炒 桃仁炒各32g 草龍膽酒洗24g 三菱 蓬朮並醋炒各20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100丸(醫鑒).
【推氣養血丸】
治産後 右脇膨脹 有塊如堅弦一條 着冷便瘀
便香附80g 當歸 川芎 白芍藥酒炒 白朮土炒 靑皮油炒 陳皮 枳實 烏藥 厚朴 神麴 乾薑炒黑 白芥子炒各40g 三菱 蓬朮並醋炒各32g 麥芽炒 肉桂各24g 木香12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以米飮呑下 100丸(醫鑒).
【羊肉湯】
冬月解産 寒氣入産門 臍下脹痛 手不可近 此寒疝也.
羊肉160g 當歸 陳皮各80g 生薑40g, 剉水三椀 酒一盞 煎至一椀 去滓分 二次 溫服(正傳).

  産後嘔逆622
○ 産後 腹脹滿悶 嘔吐不定 此由敗血入脾胃 故不能飮食也, 宜用抵聖湯 香靈丸(正傳).
【抵聖湯】
治産後 嘔逆惡心 不能飮食
赤芍藥 半夏 澤蘭 人參 陳皮各6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七片 水煎服(濟生).
【香靈丸】
治産後嘔不止
丁香 辰砂另硏各3g 五靈脂4g
爲硏勻 用狗膽 或猪膽 和丸芡實大 以生薑陳皮煎湯 磨化一丸 服之(本草).

  産後淋瀝遺尿622
○ 婦人産理不純 致傷遺尿無時,宜用參朮膏(丹心).
○ 産後淋 宜用茅根湯(三因).
○ 産後遺尿 宜桑螵帩散 黃芪芍藥湯(三因).
 【參朮膏】622
治産後 脬損成淋
人參10g 白朮8g 黃芪6g 陳皮 桃仁 白茯苓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 猪羊脬後入藥 再煎去滓 溫服空心.
ː一産婦 因收生者不謹 損破尿脬而 致淋瀝不禁 遂爲廢疾 因思肌肉在外而破 尙可補完, 診其脈虛  甚 試與峻補 服參朮膏至一月而安. 盖血氣驟長 其脬自完 恐稍遲 亦難成功(丹心). 
【茅根湯】623
治産後淋
白茅根160g 白茯苓80g 瞿麥 葵子 人參各40g 蒲黃 桃膠 滑石 甘草各20g 紫貝5箇 石首魚頭中石16箇,
爲末 每8g 木通蕩調下 或爲粗末12g 燈心同煎服 亦可(三因).
【桑螵蛸散】
治産後淋數及遺尿
桑螵蛸15箇炒 鹿茸酥灸 黃芪各60g 牡蠣粉 人參 赤石脂 厚朴各40g
爲末 空心 以米飮調下 8g(雲岐).  ː<又>桑螵蛸酒炒 爲末 薑湯調下 8g 亦效(綱目).
【黃芪芍藥湯】
治 産後遺尿不禁
黃芪 當歸尾 白芍藥各6g 白朮4g 人參 陳皮各2g 甘草灸1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三因).
  産後泄痢623
○ 産後泄瀉 宜的奇散.
○ 産後 月內 痢 宜鴨子煎 方見上 子痢, 又 四物湯 方見上 産後陰脫 加桃仁 黃連 木香主之(入門).
○ 當歸芍藥散 方見下 姙娠通治 亦可
【的奇散】
治産後泄瀉 惡露不行 此餘血滲入大腸爲瀉下靑黑色物 是驗
大荊芥穗於盞內燃火燒存性 不得犯 油火 入麝香少許
硏爲末 每取 4g 沸湯 一二呷 調服 神效(得效).
【四物湯加味】
∴ 産後 月內 痢 宜鴨子煎方見上, 又 四物湯 加桃仁 黃連 木香主之(入門).

  産後大便秘結623
○ 産後有三種疾, 鬱冒 則多汗 汗多則大便難, 盖新産血虛 多汗出 致胃燥 亡津液 故大便秘結
宜蘇麻粥方見大便 滋腸五仁丸(正傳).
○ 産後大便不通 膨滿氣急 難以坐臥 取麥蘗末酒調下一合 神效(丹心).
【蘇麻粥】順氣 滑大便 治老人虛人 風秘 血秘 大便艱澁 婦人産後便秘 皆宜服之
蘇子 麻子不拘多少等分,同擣爛,和水濾,取汁,粳米末,少許,同煮,作粥食之,久服尤佳.(本事)
ː一老婦, 忽爾腹痛 頭痛 惡心 不食,正是老人風秘,藏府壅滯,氣聚胸中則腹脹 惡心 不欲食 上至於巓則頭痛 神不淸, 服此粥 兩啜而氣泄下, 結糞十餘枚, 藏府流暢, 諸疾 自去矣(本事).  大便轉載
【滋腸五仁丸】
治産後 陰血虛耗 大便閉澁
橘紅末160g 杏仁 桃仁各40g 栢子仁20g 松子仁10g 郁李仁4g
爲各另硏爲膏 合橘紅末 蜜丸 梧子大 米飮下50~60丸(正傳).  

  産後浮腫623 
○ 産後浮腫 此由敗血 循經流入四肢 故也,血行腫消 卽愈 或敗血停蓄 血化爲水而浮腫 宜大調經散小調經散 正脾散(良方).
○ 産後浮腫 必大補氣血爲主 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加蒼朮煎服 忌峻利之劑 或用五味白朮散.
○ 産後風腫 水腫 宜用澤蘭散(丹心).
【大調經散】
治産後浮腫 喘急 尿澁
黑豆炒40g`茯神20g 琥珀4g, 爲末 烏頭紫蘇葉煎湯 調下8g(良方).
【小調經散】
治産後浮腫
當歸40g 桂心 赤芍藥各20g 沒藥 琥珀 甘草各8g 細辛 麝香各2g 爲末 每4g 溫酒 入薑汁調服(良方).
【正脾散】
治産後通身浮腫
蓬朮炮 便香附子 陳皮 茴香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8g 燈心木通煎湯 調下(正傳).
【四君子湯加味】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 氣少
人蔘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各5g.
∴ 産後浮腫 必大補氣血爲主 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加蒼朮煎服 忌峻利之劑(局方). 氣門轉載
【五味白朮散】
治産後浮腫 宜補中導水行氣
白朮12g 陳皮6g 木通 川芎 赤茯苓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水煎 呑下, 與點丸25丸(丹心).
【淸金丸】
治肺火
片芩酒炒 爲末 粥丸 白湯下20~30丸.  :  <一名>與點丸(海藏) 火門轉載
【澤蘭散】
治産後風腫水腫
澤蘭 防己各等分
爲末 每8g 溫酒 或醋湯 調下(丹心).
  産後脈法623
○ 婦人産後之脈 洪實不調者 死. 沈微附骨不絶者 生.
○ 診婦人新産脈 沈小者 生, 實大堅 强急者 死(經脈).
○ 新産之脈 緩滑吉, 實大弦急 死來侵, 又云 沈細附骨 不絶者 生(脈訣).

  産後虛勞624
○ 産後未滿月 不宜多用七情 勞倦 行動 或作鍼工 恣食生冷 粘硬之物 及犯觸風寒 當時未覺 厥後卽成蓐勞. 凡産後滿百日 乃可交合 不爾至死 壓羸百病 滋長愼之(良方).
○ 産後勞傷過度 名曰蓐勞 其證虛羸 乍起乍臥 食不消 時有咳嗽 頭目昏痛 發渴盜汗 寒熱如瘧
十全大補湯方見虛勞去川芎 加續斷 牛膝 鱉甲 桑寄生 桃仁,爲粗末 先將猪腎一對 薑一片棗三枚 水三盞煎至一盞半 入前藥末12g及葱白三寸 烏梅一箇 荊芥五穗 再煎至70%去滓 空心溫服(入門).
○ 産後蓐勞 宜用當歸羊肉湯 當歸建中湯方見虛勞 增損四物湯 人參鱉甲散 熟乾地黃散(諸方).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八物湯加黃芪 肉桂各4g.(黃芪建中湯合八物湯)(海藏)
∴ 産後勞傷過度 名曰蓐勞,其證 虛羸 乍起乍臥 食不消 時有咳嗽 頭目昏痛 發渴盜汗 寒熱如瘧
十全大補湯 去川芎 加續斷 牛膝 鱉甲 桑寄生 桃仁 爲粗末 先將猪腎一對 薑一片棗三枚 水三盞 煎至一盞半 入前藥末12g及葱白三寸 烏梅一箇 荊芥五穗 再煎至70%去滓 空心溫服(入門).
【雙和湯】 治 心力俱勞,氣血皆傷,或房室後勞役,或勞役後犯房,及大病後虛勞,氣乏,自汗,等證.
  白芍藥10g 熟地黃 黃芪 當歸 川芎 各4g 桂皮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薑三,棗二,水煎服.<一名>雙和散,乃建中湯四物湯合爲一方,大病後虛勞,氣乏,最效(諸方).
【八物湯】(易老)<一名>【八珍湯】(回春). 治.虛勞,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水煎服,不拘時服(易老)
【小建中湯】(仲景) 虛勞通治藥 轉載
治虛勞 裏急腹中痛 夢寐失精 四肢痠疼 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
白芍藥20g 桂枝12g無則用薄桂 甘草灸4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五片 大棗四枚 水煎 至半 去滓 下膠飴(卽黑糖)半盞(卽40g).再煎熔化服之(仲景).
ː 治虛勞 氣虛自汗 本方 加黃芪蜜炒4g 名曰【黃芪建中湯】
ː 治虛勞 血虛自汗 本方 加當歸4g 名曰【當歸建中湯】 .服法同上(仲景). 已上 虛勞轉載
【當歸羊肉湯】
治蓐勞
肥羊肉160g 當歸 川芎 黃芪各50g 生薑60g, 爲剉 水9盞 煎至3盞 分三服(良方).
ː<一方> 無羊肉 代 以猪脂內腎(入門).
【增損四物湯】(再生)
治産後亡血 榮衛虛損 乍寒乍熱 四物湯 去熟地黃 加人參 乾薑 甘草 等分 煎服(再生).
【人參鱉甲散】
治産後蓐勞
黃芪 鱉甲各10g 牛膝4g 人參 桂心 桑寄生 當歸 白茯苓 白芍藥 桃仁 熟地黃 麥門冬 甘草各3g 續斷2g,剉作 一貼 空心 水煎服(得效).
【熟乾地黃散】
治産後氣血 未復而有房事 勞損下血 頭目沈重
熟地黃6g 當歸 蟹爪微炒 鹿角膠珠 男子裩布燒存性各4g 伏龍肝3g 蒲黃炒 白茯苓 白芍藥各2g 桂心 甘草各1g, 剉作 一貼 入靑竹葉4g 水煎服(正傳).

  斷産624
○ 婦人産育艱難 或一歲一産 可以此少間之 四物湯 加雲臺子 一撮煎 於經行後 空心服(得效)
○ 母有宿疾 終不可保胎者 牛膝1.5g 瞿麥 桂心 蟹爪各1g 爲末空心溫酒調服 以下之 免害其母(入門).
○ 姙婦 因疾病 不能安 可下之, 法麴150g 水二大盞 煎取一盞 去滓 分三服 卽下(良方).
○ 又方 麥芽 神曲各半升 和水煮 服之卽下 神效(良方).
○ 又方 附子2枚 爲末 醋調 塗母右足 去之 大良(良方).
○ 斷子法 用白麪麴1升 好酒5升 打作糊 煮至2升半 以絹濾去渣 作三服 候月經 將來日晩 下吃一服 次日五更 吃一服 天明吃一服 月經卽行 終身絶子(丹心).
○ 又方 故蠶紙方圓一尺 燒存性 爲末 酒飮調服 終身 不復懷孕(良方).
○ 又方 油煎水銀 空心服 如棗核大一丸 永斷, 不損人(良方).

  寡婦師尼之病異乎妻妾625
○ <宋 楮澄> 療師尼寡婦 別製方 皆有謂也, 此二種 寡居獨陰無陽 慾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陰陽交爭 乍寒乍熱 全類溫瘧 久則爲勞.
「史記 倉公傳載 濟北王 侍人韓女」病腰背痛寒熱 衆醫多以爲寒熱,
<倉公>曰 病得之 慾男子 不可得也, 何以知之? 診得其脈 肝脈出寸口 是以知之,
盖男子 以精爲主 婦人 以血爲主 男子精盛 以思室 婦人血盛 以懷胎, 如厥陰脈 弦出寸口, 又 上魚際 則陰盛可知 故知楮氏之言 有謂也(寶鑑).
○ 寡婦師尼 鬱抑成病 其證 惡風體倦 乍寒乍熱 面赤心煩 或時自汗 肝脈弦長 而出寸口 宜柴胡抑肝湯 芙蓉散 抑陰地黃丸 越麴丸. 每日上午 神思昏憒 怕見明處 惡聞人聲 至午後 方可 頭昏腹痛 驚惕稍涉勞動 與月經來時 其證尤劇 此不得遂志之 故也, 宜淸神養榮 以四物湯 加人蔘 茯神 陳皮 柴胡 羌活 香附子 甘草煎服.
○ 或有 與鬼交通者 由神不守舍 或時獨笑 或泣 脈遲伏 或如雀? 顔色不變者 宜茯神黃芪湯(入門).
【柴胡抑肝湯】
治寡居 獨陰無陽 慾心萌而多不遂 以致寒熱類瘧
柴胡8g 靑皮6g 赤芍藥 牧丹皮各4g 地骨皮 香附子 梔子 蒼朮各3g 川芎 神曲炒各2g 生地黃 連翹 甘草各1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入門).
【芙蓉散】
治男無室女 無夫思慾動火 以致胸痛自汗 頰赤脈亂
用芙蓉葉有花帶 花有子帶 子採一朶 搗爛 和井水 濾去渣服之 卽效(入門).
【抑陰地黃丸】
治寡婦勞證
生乾地黃80g 赤芍藥40g 柴胡 黃芩 秦芃各2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梅湯下 30~50丸(入門).
【六鬱湯】開諸鬱火
便香附 蒼朮 神麴 梔子 連翹 陳皮 川芎 赤茯苓 貝母 枳殼 紫蘇葉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入薑三,水煎服(醫鑒) 
【麥戈 麴丸】解諸鬱
蒼朮 便香附 川芎 神麴炒 梔子炒各等分 爲末,水和丸, 如菉豆大, 溫水下, 7~10丸(丹心).ː麥戈  音戈, 細麪也. 麥戈 麴 丸,
<一名>【芎朮丸】凡願欲不遂,如寡婦僧道之類,名利不遂,或先富後貧,或久病不愈者 皆宜服此(入門).
【麥戈 麴保和丸】開鬱 行氣 消積 散熱
白朮120g 山査肉80g 蒼朮 川芎 神麴炒 便香附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枳實 黃連酒炒 當歸酒洗各40g 梔子炒 連翹 蘿葍子炒 木香各20g. 爲末 薑汁泡蒸餠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50丸(醫鑒).
【加味麥戈 麴丸】解諸鬱 開胸膈 進飮食,
蒼朮泔浸薑汁炒 蕪芎 便香附 神麴炒 梔子炒各160g 陳皮去白 白朮炒 黃芩炒各60g 山査肉蒸80g
爲末 稀糊和 丸梧子大,白湯下50~60丸(醫鑒). 已上 積聚轉載
【茯神黃芪湯】
治寡婦師尼病
茯神 羗活 蔓荊子 防風 薏苡仁 黃芪 五味子 麥門冬 石菖蒲 黃芩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藏燥證625
○ 婦人藏燥 悲傷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仲景).
○ 有自哭 自笑者 紅棗燒存性 米飮調服(入門).
【甘麥大棗湯】
治藏燥證
甘草40g 小麥3合 大棗7枚,
剉作一貼 水2升 煎至一升 溫服. 産前産後 皆可用(仲景).
ː治驗 鄕里 有一婦人 數欠無故悲泣不止 或謂之有祟 祈?請禱 皆不應, 予急治 甘麥大棗湯 服三貼而愈(本事).

  婦人雜病625
○ 婦人者 衆陰之所集 常與濕居 十五以上 陰氣浮溢 百想經心 內傷五藏 外損姿容 月水去留 前後交牙 瘀血停凝 中道斷絶 其中傷墮 不可具論 所以婦人別立方者 以其氣血不調 胎姙産生 崩傷之異 故也. 婦人之病 與男子十倍難療 以其嗜慾 多於丈夫 感病倍於男子 加以疾妬憂恚 戀愛憎深 着堅牢情 不自抑 所以爲病 根深也(聖惠).
○ 七癥八瘕 九種心痛 十二帶下 共三十六病 雖有名數 莫詳證狀 推原其理 無非血病(得效).
○ 婦人氣盛於血 所以無子 且變生諸證 頭暈膈滿 宜抑氣散 異香四神散(入門).
○ 婦人虛勞 宜用滋陰百補丸 人參荊芥散 逍遙散 加味逍遙散 滋血湯 滋陰地黃丸 茯神湯 三合湯
○ 身有血線 宜橘歸丸.
○ 百病通治 宜神仙聚寶丹 濟陰丹 益母丸 益母膏方並見上.
○ 茯苓補心湯方見血門 治虛勞 熱嗽無汗, 滋陰至寶湯 治虛勞 熱嗽 有汗(回春).
【抑氣散】625
婦人氣盛於血 所以無子 且變生諸證 頭暈膈滿
香附子160g 陳皮80g 茯神 甘草各40g, 爲末 每8g 沸湯 點服(入門).
【異香四神散】
婦人氣盛於血所以無子且變生諸證 頭暈膈滿
香附子16g 陳皮12g 烏藥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濟陰).
【滋陰百補丸】
治氣血不足 乍寒乍熱 不思飮食 几王羸無力
四製香附末320g 益母草末160g 當歸120g 川芎 熟地黃 白朮各80g 白芍藥60g 白茯 人參 玄胡索各40g 甘草20g,爲末 蜜丸 梧子大 或酒 或醋湯 或白湯下50~70丸(入門).
【四製香附丸】治月候不調 能調和經脈
香附米600g,分作四製.  一用塩水 加薑汁浸煮略炒 主降痰. 一用米醋 浸煮略炒 主補血. 一用山梔仁150g 同炒去梔 主散鬱. 一用童便 洗過不炒 主降火 爲末 入川芎,當歸各75g.同爲末 酒麪糊和 丸梧子大 每50~70丸. 隨證作湯 使呑下(種杏)
ː香附米600g,分四包 用酒,醋,童便,塩水 各浸7日 焙乾 擣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塩酒 呑下(入門).
【七製香附丸】治月候不調 結成癥瘕 或骨蒸發熱
香附米525g.分7包 1包 同當歸75g酒浸. 2包 同蓬朮75g,童便浸. 3包 同牧丹皮 艾葉各37.5g 米泔浸, 4包 同烏藥75g 米泔浸 5包 同川芎 玄胡索各37.5g 水浸, 6包 同三稜 柴胡各37.5g 醋浸, 7包 同紅花 烏梅 各37.5g塩水浸,
各浸 春5 夏3 秋7 冬10日 晒乾 只取香附 爲末 以浸藥水 打糊和 丸梧子大 臨臥 酒下80丸(入門). 已上 胞門轉載
【人參荊芥散】
治血風體痛 寒熱盜汗 頰赤口乾 痰嗽胸滿 或月水不調 臍腹㽱痛 痃癖成塊
人參 荊芥 生乾地黃 柴胡 鱉甲 酸棗仁炒 枳殼 羚羊角 白朮各3g 桂心 川芎 當歸 防風 牧丹皮 赤芍藥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煎服(入門).
【逍遙散】
治月經不調 及血虛 五心煩熱 寒熱如瘧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甘草 薄荷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加味逍遙散】
治血虛 煩熱潮熱 盜汗 痰嗽似勞   
白芍藥 白朮各5g 知母 地骨皮 當歸各4g 白茯苓 麥門冬 生地黃各3g 梔子 黃栢各2g 桔梗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滋血湯】
治婦人心肺俱損 血脈虛弱 皮聚毛落 或月水愆期  ∴ 愆(건 : 過也,差常也)
當歸 白芍藥 山藥 黃芪 熟地黃各6g 人參 川芎 白茯苓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丹心).
【滋陰地黃丸】
治虛勞吐衄 咳唾血 發熱痰嗽 盜汗心惴 或經水不調不痛  ∴ 惴(췌 : 두려워할)
熟地黃薑汁浸焙160g 山茱萸 山藥 天門冬 麥門冬 生乾地黃酒洗 知母酒炒 貝母炒 當歸酒洗 香附米童便浸炒各80g 白茯苓 牧丹皮 澤瀉各60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空心 塩湯 呑下100丸(醫鑒).
【茯神湯】
治婦人風虛 夢與鬼交 妄有所見 言語譫亂
白茯神6g 白茯苓 人參 石菖蒲各4g 赤芍藥2g, 剉作一貼 水煎 空心服(醫鑒).
【三合湯】
治婦人虛勞 鍼灸不效者
白朮 當歸 白芍藥 黃芪 白茯苓 熟地黃 川芎各4g 柴胡 人參各3g 黃芩 半夏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保命). ː卽八物湯合小柴胡湯 三方合劑也, <一名>【三分散】(入門).
【橘歸丸】
治婦人肌膚 手足 俱有血線路 此怒氣傷肝 血失常經 故也.
橘紅150g 當歸75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溫酒下70丸(入門).
【神仙聚寶丹】
治經候不調 及血氣攻注 腹脇疼痛 積聚成塊 及婦人諸疾
琥珀 當歸各40g 沒藥 乳香各10g 辰砂 木香 麝香各4g
爲末 滴水爲丸 每37.5g作15丸 每一丸 溫酒 磨下(局方).
【濟陰丹】治婦人久冷無子 及數經 墮胎 皆因衝任虛損 胞內宿挾疾病 經候不調 或崩漏帶下 36疾 皆令孕育不成 以至絶嗣 亦治産後百病 令人有孕 及生子充實 無病
蒼朮320g 香附子 熟地黃 澤蘭各160g 人參 桔梗 蚕退 石斛 藁本 秦芃 甘草各80g 當歸 桂心 乾薑 細辛 牧丹皮 川芎各60g 木香 白茯苓 京墨燒 桃仁各40g 川椒 山藥各30g 糯米炒一升 大豆黃卷炒半升, 爲末 煉蜜和勻 兩(37.5g)作六丸 每一丸 細嚼溫酒 或醋湯 送下(局方).  求嗣條 轉載
【益母丸】催生神效
益母草於五月五日 六月六日 花正開時收採陰乾 不犯鐵器 搗爲末 蜜丸 彈子大 每一丸  白湯化下 或丸如梧子大 每取 50~70丸 溫酒或白湯下(種杏).ː<一名> 【返魂丹】, 催生易産 又 治橫逆産 産後百病(入門).
【益母膏】<一名> 【返魂丹】 通治 姙娠諸病 及催生神效 又治橫生 逆産 及死胎不出 胞衣不下
益母草重午日 不犯鐵器採取 淨搗 取汁銀石器熬成膏,每取一大匙 溫酒或白湯化下(丹心).
【茯苓補心湯】治勞心吐血   
白芍藥8g 熟地黃6g 當歸5.2g 川芎 白茯苓 人參 前胡 半夏各2.8g 陳皮 枳殼 桔梗 乾葛 紫蘇葉 甘草各2g 爲剉作1貼 薑5片 棗2枚 煎服(三因). 血門 吐血轉載
【滋陰至寶湯】
治婦人 諸虛百損 五勞七傷 經脈不調 寒熱羸瘦
當歸 白朮各4g 白茯苓 陳皮 知母 便香附 地骨皮 麥門冬 白芍藥酒炒各3g 柴胡 甘草各2g
剉作 一貼 薑三 水煎服(醫鑒).
 
  安産室626
○ 姙娠八月 便寫産圖一本 貼掛 産母房內北壁上 隨月換圖 不用入節之日 只於朔日貼之(良方)
○ 又貼 催生符 借地法.

    安産方位圖 
        省略
○ 凡逐月安産藏胎衣 並向月德月 空方位所有十三神 殺並須避忌 若交得次月卽換 次月産圖,有人從入節日 作産圖者 非也.假如 正月十四日立春,若姙娠婦十三日臥乳 豈可作去年十二月用也,必依每月朔日用之 乃是若依 節氣更換則天德月德 所在差矣.
○ 凡産訖棄浚汚穢不淨之水 並隨藏衣之方所向不拘遠近棄之 切忌 閉肚方(良方).
○ 如正月月德 在丙 可安産室 月空在壬可藏胎衣 餘倣此(良方).
     
  安産藏胎衣吉方627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天德  丁    坤    壬    辛    乾    甲    癸    艮    丙    乙     巽      庚
月德  丙    甲    壬    庚    丙    甲    壬    庚    丙    甲     壬      庚   
月空  壬    庚    丙    甲    壬    庚    丙    甲    壬    庚     丙      甲
生氣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催生符  省略
右符以朱砂書之 貼於房內北壁上 遇坐草之時 箚於鍼上 就燈燒之 不得飛陽 溫水調服妙(良方).
    體玄子借地法
呪曰 東借十步 西借十步 南借十步 北借十步 上借十步 下借十步 壁房之中 四十餘步 安産借地 恐有穢汚 或有東海神王 或有西海神王 或有南海神王 或有北海神王 或有日遊將軍 白虎夫人 遠去十丈 軒轅招搖 擧高十丈 天符地軸 入地十丈 令此地空閑 産婦某氏安居 無所妨碍 無所畏忌 諸神擁護 百邪逐去 急急如律 令勅讀三遍(得效).

    月遊胎殺所在
ː正月在房床 ː二月在窓戶 ː三月在門堂 ː四月在竈 ː五月在身床 ː六月在床倉 ː七月在碓磨 ː八月在廁戶 ː九月在門房 ː十月在床房 ː十一月在爐竈 ː十二月在床房(局方)

    日遊胎殺所在
ː甲己日在門 ː乙庚日在碓磨礱 ː丙辛日在井竈 ː丁壬日在廚廨 ː戊癸日在米倉 ː子丑日在中堂 ː寅卯辰酉日在竈 ː巳午日在門 ː未申日在籬下 ː戊亥日在房
凡胎殺所在 不宜修整 雖隣家興動 孕婦當避 縱不墮胎 令兒破形色靑 體攣竅塞 或至夭殞 可不戒之(局方)

    房中日遊神所在
ː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日 在房內北 ː癸卯日 在房內西 ː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日 在房內東 ː六戊六己日 在房中 ː庚子 辛丑 壬寅日 在房內南 ː凡遊神所在 忌安床 換帳致重物於床中 必主傷産墮胎(局方)
    推婦人行年法 627
逐一排行年 吉凶于後按右件 七神 詳斷吉凶(局方).
宜臥方 宜着衣 生氣方 禍害方 絶命方 閉肚方 八莊方 反支月 懸尸方
十三歲(庚申) 西南黃衣 坤 离 巽 辛 甲 正(七) 辰(戌)
十四歲(巳未) 正南赤衣 离 坤 兌 壬 癸 二(八) 卯(酉)
十五歲(戊午) 正北黑衣 坎 乾 艮 癸 壬 三(九) 寅(申)
十六歲(丁巳) 正東靑衣 震 艮 乾 甲 辛 四(十) 丑(未)
十七歲(丙辰) 東北黃衣 艮 震 坎 乙 庚 五(十一) 子(午)
十八歲(乙卯) 西北黑衣乾坎震丙丁六(十二)巳(亥)628
十九歲(甲寅)   正西白衣 兌 巽 离 丁 丙 正(七) 辰(戌)
二十歲(癸丑)   東南黃衣 巽 兌 坤 庚 乙 二(八) 卯(酉)
二十一歲(壬子) 西南黃衣 坤 离 巽 辛 甲 三(九) 寅(申)
二十二歲(辛亥) 正南赤衣 离 坤 兌 壬 癸 四(十) 丑(未)
二十三歲(庚戌) 正北黑衣 坎 乾 艮 癸 壬 五(十一) 子(午)
二十四歲(己酉) 正東靑衣 震 艮 乾 甲 辛 六(十二) 巳(亥)
二十五歲(戊申) 東北黃衣 艮 震 坎 乙 庚 正(七) 辰(戌)
二十六歲(丁未) 西北白衣 乾 坎 震 丙 丁 二(八) 卯(酉)
二十七歲(丙午) 正西白衣 兌 巽 离 丁 丙 三(九) 寅(申)
二十八歲(乙巳) 東南靑衣 巽 兌 坤 庚 甲 四(十) 丑(未)
二十九歲(甲辰) 西南黃衣 坤 离 巽 辛 乙 五(十一) 子(午)
三十歲(癸卯)   正南赤衣 离 坤 兌 壬 癸 六(十二) 巳(亥)
三十一歲(壬寅) 正北黑衣 坎 乾 艮 癸 壬 正(七) 辰(戌)
三十二歲(辛丑) 正東靑衣 震 艮 乾 甲 辛 二(八) 卯(酉)
三十三歲(庚子) 東北黃衣 艮 震 坎 乙 庚 三(九) 寅(申)
三十四歲(巳亥) 西北白衣 乾 坎 震 丙 丁 四(十) 丑(未)
三十五歲(戊戌) 正西白衣 兌 巽 离 丁 丙 五(十一) 子(午)
三十六歲(丁酉) 東南黃衣 巽 兌 坤 庚 乙 六(十二) 巳(亥)
三十七歲(丙申) 西南黃衣 坤 离 巽 辛 甲 正(七) 辰(戌)
三十八歲(乙未) 正南赤衣 离 坤 兌 壬 癸 二(八) 卯(酉)
三十九歲(甲午) 正北黑衣 坎 乾 艮 癸 壬 三(九) 寅(申)
四十歲(癸巳)   正東靑衣 震 艮 乾 甲 辛 四(十) 丑(未)
四十一歲(壬辰) 東北黃衣 艮 震 坎 乙 庚 五(十一) 子(午)
四十二歲(辛卯) 西北黃衣 乾 坎 震 丙 丁 六(十二) 巳(亥)
四十三歲(庚寅) 正西白衣 兌 巽 离 丁 丙 正(七) 辰(戌)
四十四歲(己丑) 東南黃衣 巽 兌 坤 庚 乙 二(八) 卯(酉)
四十五歲(戊子) 西南黃衣 坤 离 巽 辛 甲 三(九) 寅(申)
四十六歲(丁亥) 正南赤衣 离 坤 兌 壬 癸 四(十) 丑(未)
四十七歲(丙戌) 正北黑衣 坎 乾 艮 癸 壬 五(十一) 子(午)
四十八歲(乙酉) 正東靑衣 震 艮 乾 甲 辛 六(十二) 巳(亥)
四十九歲(甲申) 東北黃衣 艮 震 坎 乙 庚 正(七) 辰(戌)

  一生氣方628 産婦宜向之坐臥及床帳向之開門大吉<局方>
  二反支月 遇此月卽鋪灰用牛皮或馬驢皮訖鋪草勿令惡血汚地吉<局方>
  三禍害月 不得於其上産又不得向之大小便避之大吉<局方>
  四絶命方 不得於其上産又不得向之大小便避之大吉<局方>
  五懸尸方 遇此日産不得攀繩宜懸馬轡攀之大吉<局方>
  六閉肚方 臨月及滿月並不得向之大小便及棄不凈之水謹之吉<局方>
  七八莊方 産帳不得向之開門忌之大吉<局方>

  小兒初生救急628
○ 小兒初生 氣欲絶 不能啼 必是難産 或冒寒所致 急以綿絮包置懷中 勿斷臍帶 且將胞衣置爐火中燒之 仍作大紙撚 蘸油點火 於臍帶下熏之, 令火氣入腹 更以熱醋湯 蕩洗臍帶 須令氣回 啼哭如常 方可斷臍帶(三因).
 ○629 小兒初生 面靑身冷 口噤 乃胎寒也. 用白殭蠶散 急救之.
白殭蠶 木香 肉桂 陳皮 檳榔 甘草灸各2g,爲剉水煎 取汁以綿蘸入兒口中(入門).
○ 小兒初生 有卽死者 急看兒口中 懸壅前顎上 有泡如石榴子 以指摘破出血 以帛拭去 髮灰糝之, 若惡血入口中 卽死(入門).
○ 小兒初生 忽患撮口 不飮乳 名曰 馬牙,不治治百無一生, 便看兒齒齦上 有小泡子 如粟米狀 急以鍼挑出血 用墨磨薄荷汁 斷母髮少許裹手指 蘸墨遍口內擦之 勿飮乳一時許 卽差(入門).
ː 俗呼 此泡爲 齒糞 以鍼 或指爪搔爬點 生蜜亦效(俗方).
○ 小兒初生 穀道無孔 不得大便 金玉簪尖 看其的處 刺穿作孔 以蘇合香元少許 作鋌納孔中 或以油紙撚維佳 不令再合(俗方).
○ 小兒初生 不飮乳 不小便,大葱白一寸 四破之 以乳汁煎 銀石器 灌入口中 立效(得效).
○ 小兒初生 嘔吐 不能飮乳 乃穢惡入口,用黃連 枳殼 赤茯苓 等分爲末蜜丸 梧子大 乳汁調一丸 灌入口中, 又,木瓜 生薑煎湯 灌口中 亦效(入門).
○ 小兒初生 大小便不通 腹脹 氣欲絶急 令婦人 以溫水漱口了 吸咂兒前後心幷臍下 手足心 共七處 每日處,凡咂3~5次漱口更咂 取紅赤色爲度,須臾自通, 不爾則死(三因).
ː又 葱白汁 乳汁各半 調勻抹兒口中 與乳吮下 卽通(回春).
○ 小兒初生 小便不通, 急用生地龍數條蜜少許 同硏勻 敷陰莖上 內用蠶退紙燒灰,入 朱砂 龍腦 麝香各少許, 麥門冬燈心煎湯 調灌口中 卽通(入門).
○ 小兒初生 大便不通, 先以硬葱尖維入肛門內 如不下,
用朱砂丸.朱砂水飛 南星炮 巴豆霜各等分爲末 糊丸 黍米大 薄荷煎湯 灌下2丸 卽通(田氏方).
○ 小兒初生  撮口 不乳飮, 取牛黃1g調竹瀝灌入口中妙.
ː又方,赤足蜈蚣一條去頭足灸焦硏如粉 每2g 以猪乳汁2合 和勻 分2次 灌口中(得效).
○ 小兒初生 口內白屑滿 舌上不能吮乳 謂之 鵝口 急以亂髮纏指頭蘸 薄荷汁 或井華水 拭淨 如不脫 用雄黃12g 硼砂8g 甘草4g 龍腦1g,爲末 蜜水調塗 或乾糝之妙(湯氏).
ː又方,鼠婦虫 取汁塗之, 又,白楊樹枝燒取瀝塗之 神效(正傳).
○ 小兒初生 遍身無皮 但是紅肉 以白早米粉 撲之, 候生皮乃止(入門).
○ 小兒初生 遍身如魚泡 如水晶 碎則水流,以密陀僧爲末 摻之因服 蘇合香元(入門).
○ 小兒初生 鼻塞不通 乳不得下, 取猪牙皂角 草烏各等分爲末 葱涎調成膏 貼顖門上.
ː 又,天南星爲末 薑汁調和 貼顖門上(得效).
○ 小兒初生 外腎縮入 取硫黃 吳茱萸各20g爲末 以大蒜汁調塗 臍腹上 仍以蛇床子 燒烟微熏之 妙(入門).
○ 小兒初生 發驚 乃胎驚也.朱砂 雄黃各等分爲末 取少許 猪乳汁調抹口中卽效, 入麝香少許 尤妙(丹心).
○ 小兒初生 遍體發丹毒 赤腫遊走,若入腹入腎則必死,名曰 赤遊,乃胎毒也. 宜以 細鍼或砂鍼 隨暈周匝 刺出惡血 最妙,仍以芭蕉汁 蠐螬汁塗之.ː 又 赤小豆末和雞子白塗之. ː又 地龍糞1g 焰硝0.5g,冷水調和塗之, ː又 溝渠中 小鰕 搗爛付之(本草).
   
  單方(凡52種)
朱砂  :  治産後 敗血入心如見鬼祟, 朱砂4~8g 乳汁3~4匙 調和 納活地龍一條 于藥袞轉
  取去地龍 入好酒與乳汁 化合七分盞重湯溫 分2~3服 神效(良方).
大斧  :  治産後血瘕痛 取斧燒赤淬酒中 取酒飮 如鐵杵 或秤錘 皆可燒赤淬酒飮之(本草).
伏龍肝629  :  治橫逆産 及子死腹中不出 其母氣欲絶, 取伏龍肝4~8g 以水調下 其兒當頭戴土出甚妙
   :  難産3日不下 伏龍肝 細末4g 酒調服(丹心).
朴硝630   :  治死胎不下, 朴硝細硏20g 童便調服 卽效, 焰硝亦可(丹心).
石燕子  :  主難産, 孕婦臨産 兩手各把一枚 立驗(本草).
生地黃  :  治姙娠胎漏血不止 胞乾卽死, 取生地黃汁1升 酒5合 煮3~5沸 服2~3次(本草).
茺蔚  :  卽益母草也. 主産前産後百病 能行血 養血,採取莖葉 搗取汁於銀石器 熬成膏 和酒服之    最治難産及死胎 胞衣不下 或搗取汁 一小盞和酒一合溫服(本草)
  ː天行不息 所以生生而不窮
 茺蔚子 :  活血行氣 有補陰之功 命名 益母, 以其行中有補也. 故曰 胎前無滯 産後無虛(丹心).
蒲黃  :  治産後出血 太多發渴, 眞蒲黃8g,白湯調下, 如渴甚 井水調下(本草).
當歸  :  治婦人百病 又治産後腹痛,當歸末12g,水煎服 名,獨聖湯(良方).
  ː 血刺痛 用當歸 乃和血之藥, 若血積刺痛 宜用 桃仁 紅花 當歸頭(丹心).
芍藥  :  主婦人諸疾 幷産前後諸病,又治血虛腹痛 酒水煎服(本草).
艾葉  :  使婦人有胎 又能安胎 止腹痛.
  ː胎漏 生艾汁2盞 阿膠 白蜜各80g煎至半服之, 又治胎動不安 或腰痛下血不止,
  艾葉20g 以酒煮服 醋煮亦良(本草).
黃芩  :  産前安胎 黃芩 白朮妙藥也.
 ː黃芩 安胎者 能降火下行也. 
 ː條芩 安胎聖藥也. 俗人 妄以溫熱之藥 可養胎 殊不知産前 宜淸熱養血,
 今血循經而不妄行 故能   養胎也. 必取細挺 沈實者用之, 芩朮丸 是也(丹心).
紅花  :  主産後血暈 口噤悶絶, 紅花40g酒2盞 煎至1盞 分二服 立效(十三方).
玄胡索  :  主産後血暈 及惡血衝心 或兒枕痛 欲絶爲末 酒服4g立止.
  ː又 玄胡索 桂心各20g 當歸40g,爲末 每8g 童便 或熱酒 調下(得效).
桂心  :  治産後血瘕 痛悶欲絶, 桂心爲末 狗膽汁和丸 櫻桃大 熱酒磨下2丸(本草).
桑寄生  :  治胎漏不止 能安胎 令胎牢固,或煎服或爲末服並佳(本草).
蘇木  :  治産後血暈 及惡露不下 痛悶欲死,蘇木40g剉酒水煎服(本草).
桑螵蛸  :  主姙婦小便數不禁, 爲末每8g 空心米飮調下(得效).
鯉魚鱗  :  治産後血瘕痛 取鱗燒灰硏 酒服4g 能破滯血(本草).
烏賊魚肉  :  主絶嗣無子 久食令人有子.,此魚腹中有黙,主婦人血崩心痛 甚者 名曰 殺血心痛,
  小産下血過多 而心痛者 亦然, 取墨炒爲末 醋湯調下(良方).
淡菜  :  主産後血結腹痛 或因産瘦瘠 血氣積聚 可煮久食之(本草).
蛇脫  :  治産不順 手足先見者 蛇脫一條全者燒灰 入麝香一字 面東酒服4g,
  更以餘滓 塗兒手足 卽順生(本草).
藕汁  :  主産後煩悶 及血上衝心痛 生藕汁飮2升, 凡産後忌生冷 惟藕不忌者 爲其能破血故也(本草).
柑子皮  :  主産後浮腫,酒煎服之.雷公云産後肌浮 柑皮酒服是也(本草).
葡萄根  :  治孕婦子上衝心 取根濃煮汁飮之卽下而其胎亦安(本草).
桃仁  :  婦人産後百病, 又治暑月産乳取凉太多 成腹中積聚, 桃仁1200枚去皮尖雙仁熬擣細末 以淸酒    一斗半 硏如麥粥 入磁缸中密封口重湯煮一伏時 取出溫酒和服 一匙 日再 名曰【桃仁煎】(千金).
  ː産後陰腫痛, 桃仁細硏 塗之 , 又 和五倍子 枯白礬 爲末 硏桃仁爲膏 塗之(正傳).
胡麻油  :  胡麻 卽黑荏子也. 主胞衣不下,生搗笮取油飮之즉下(本草).
大麻根  :  催生令易産,麻根以水濃煎 取汁頓服 立産,胎衣不下 亦妙(本草).
黑豆  :  孕婦 月數未足 子死腹中 母欲悶絶 及胞衣不下,黑豆3升醋煮取濃汁 頓服立出(本草).
神麴  :  落胎幷下鬼胎,取末8g和水服, 又濃煎 取汁服(本草).
大麥蘗630   :  能最生落胎 取蘗40g 水煎服 卽産. ː又 孕婦有病 欲去胎 服之 卽下(本草).
醋631  :  治孕婦胎死不出,醋3升 煮黑豆一升 煮取汁服2升 兒立出(本草).
冬葵子  :  主難産,取子一合搗碎水煮服立産, 又死胎不下 搗爲末 和酒服(本草).
葱白  :  治胎動不安 或胎上搶心煩悶. 葱白大者20莖 濃煮汁飮之, 胎未死則安 已死卽出 神效(本草)
馬齒莧  :  主産後熱痢腹痛,搗取汁3合 煎一沸下蜜一合 攪服之(本草).
蘩蔞  :  主産後有血塊腹痛 搗取汁和童尿溫服 惡血盡下(本草).
雞子  :  主産後血暈 風痓 身强直 口目喎斜,雞子3箇 取淸 調荊芥末8g調下 日三服(本草).
  ː難産及胞衣不下 雞子3枚破入醋攪服立産(本草).
鹿角膠  :  能安胎止痛 炒成珠作末 米飮調下8g(本草).
阿膠  :  治難産困乏 明膠80g 好酒一升半美化 令熔入生雞子一枚 塩4g 攪勻溫頓服 便差(良方).
鹿角  :  主死胎不出,鹿角細屑40g水1盞 葱白5莖 豆豉半合 同煎服 立出(本草).
兎頭骨  :  主催生駱胞幷産後惡血不下,兎頭骨和毛髓燒 爲灰作末酒下4g妙(本草).
猫頭骨  :  治難産催生 甚驗,猫頭骨 兎頭骨各1箇 火煆 硏爲末 每8g 芎歸湯調下 卽産,
  狸頭骨 尤妙(正傳).
羊腎  :  主産後虛羸 瘦弱無力 羊腎一雙炮熟細切 和五味作羹 或作粥食良(本草).
猪腎  :  治産後蓐勞 骨節痛 汗不止, 猪腎細切 造稀臒和五味入米煮作粥食之(本草).
  ː難産 淸油 白蜜等分 以猪肝煮水調服 卽效(入門).
麝香  :  療産難 又催生墮胎 令産易 取麝香4g 水調下(本草).
楡白皮  :  療胎死腹中 或母病欲去胎, 楡白皮煮汁服2升 卽下.
  ː婦人臨産月 取末4g 日二服 令産極易(本草).
甘竹根  :  治胎動不安,甘竹根 煮汁服之(本草).
苧根  :  治姙婦胎動 欲墮 腹痛不可忍, 苧根80g剉銀石器 酒水相半煎服妙(肘後).
瞿麥  :  破胎墮子,治産難經月 不出 或子死腹中 母欲死, 瞿麥煮取 濃汁服之(本草).
車前子  :  治難産及橫逆産 不得出炒爲末 酒服8~12g(本草).
水銀  :  治胎死腹中不出 其母氣絶 取水銀80g呑之 入出(本草).
大黃  :  治産後 惡血衝心 或胎衣不下 腹中成塊,大黃40g爲末 醋半升 同熬成膏 丸如梧子大
  以溫醋化5丸 服之, 良久血下 卽愈(本草).

  鍼灸法631
○ 尸已無嗣者 以塩塡臍艾炷灸之 連日灸至200~300壯 必效(綱目).
○ 婦人絶嗣 灸關元30壯可報灸之,
○ 婦人 姙子不成數墮胎 灸胞門 子戶各50壯,胞門 在關元左邊二寸,子戶 在關元右邊二寸 子戶 <一名>氣門(得效). 又,灸子宮三七壯 或鍼入二寸 穴在中極傍左右各開三寸(綱目).
○ 無子 取陰交 石門 關元 中極 涌泉 築賓 商丘 陰廉(甲乙).
○ 催生難産及下死胎 取大衝補,合谷補,三陰交瀉, 立時分解.
○ 子上衝逼心 取巨闕 令産母正坐 使人抱頭抱腰微偃鍼入六分留七呼 得氣卽瀉 立甦,
如子掬母心生下兒手心有鍼痕子頂母心 兒人中有鍼痕 向後則枕骨有鍼痕 是其驗也 神效(綱目).
○ 一婦人 産後暴卒 其母爲灸會陰 三陰交各數壯而甦, 其母盖名 醫女也(資生).
○ 橫生逆産 諸藥不效 急於産母右脚小指尖頭上 灸3壯卽産 亦治胞衣不下,
 <醫鑒>云 卽至陰穴(得效)
○ 胞衣不下 取三陰交 中極 照海 內關 崑崙(綱目).
○ 産後陰下脫 灸臍下橫紋二七壯,又取照海(良方).
○ 婦人無子 或産後久不再孕 取稈心一條 長同身寸之四寸 令婦人仰臥 舒手足以所量稈心 自臍心直垂下盡頭處 以墨點記 後以此稈心 平摺橫安 前點處兩頭盡處 是穴, 按之自有動脈應手 各灸三七壯 神驗, 卽上所 云胞門 子戶穴也(醫鑒)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十 終

東醫寶鑑 雜病篇 卷之十一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小兒632
  小兒病難治632
○ <古語>曰 寧醫 十丈夫 莫醫一婦人 寧醫 十婦人 莫醫 一小兒 
盖小兒 難問證 難察脈 治之尤難 故也(入門).
○ 爲醫之道 大方 脈爲難活 幼爲尤難 以其藏府脆嫩 皮骨軟弱 血氣未盛 經絡如經 脈息如毫  易虛易實 易冷易熱 兼之口不能言 手不能指 疾痛之 莫知非觀形察色 聽聲切脈 究其病源 詳其陰陽 表裏虛實而能療之者 盖亦寡矣(得效).

  藏府生成632
○ 夫一月之孕
有白露之稱 二月之胚 有桃花譬 及其三月 則先生右腎而爲男 陰包陽也 先生左腎則爲女 陽包陰也. 其次腎生脾 脾生肝 肝生肺 肺生心 以生其勝已者 腎屬水 故五藏由是爲陰
其次 心生小腸 小腸生大腸 大腸生膽 膽生胃 胃生膀胱 膀胱生三焦 以生其勝已者 小腸屬火 六府由是陽
其次三焦生八脈 八脈生十二經 十二經生十二絡 十二絡生一百八十孫絡 孫絡生一百八十纏絡 纏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 骨節生三百六十五大穴 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 則耳目口鼻 百骸之身 皆備矣(醫鑒).

  初生解毒法632
○ 嬰兒在胎 口中有惡物 兒纔生不候聲出 坐婆 急用軟帛裹手指 蘸黃連甘草濃煎汁 拭去口中惡物  若嚥入腹中 必生諸疾.
○ 更以煉蜜少許 調朱砂末一字 抹入口中 令嚥下則一生免瘡痘之患(得效).
○ 朱蜜嚥下 然後 乃飼乳 酌量與之 勿令大飽 恐成吐㛋(良方).
○ 旣繃裹了 取黃連甘草煎汁 以綿纏子 蘸入兒口令咂之 三日以來 退惡物於大便 謂之臍屎(良方).

  初生洗浴法632
○ 三朝洗兒 用虎頭骨 桃枝 猪膽 金銀器煎湯 洗之 則兒少驚.
○ 尋常澡洗 用猪膽汁 入湯中洗之 卽不生瘡疥(良方).
○ <世俗> 以爲小兒體熱 或遇澡浴 卽與久坐 湯水之中 風冷外傷 水濕內滲 變成風搐 可不戒之(直指)(小兒). 

  初生斷臍法632
○ 子在腹中 胞胎十月 止於臍中 與母通氣 雖出胞胎 其臍中所通之氣 猶未盡 斷絶臍之後 招風致病者 有之. 其法 初生小兒 綿裹臍帶 離肚5~6寸 先用軟綿繒 住脚於線外 將臍咬斷片時去線 待血流盡 以手輕輕揉散 艾灸臍頭3壯 或5壯 結作訖糸答軟帛要裹 切不可 常時揭看 臍根落去 自然無事(丹心).
○ 初生卽 將軟綿 貼臍根繒住 待第三日 離肚二指許 將臍剪斷 用生薑自然汁 或香油和麪 裹臍四圍於臍頭 以艾灸3壯 謂之熏臍 後不招風(丹心).
○ 先斷兒臍帶 可只留二寸許 以線繫定 然後洗浴 不然則濕氣入腹 必作臍風之疾(良方).

  擇乳母法632
○ 凡擇乳母 須精神爽慧 性情和悅 肌肉充肥 無諸疾病 知寒溫之宜 能調節乳食 㛋汁濃白 則可以飼兒 不得與㛋母 大叚酸醎 飮食仍忌 纔衝寒暑來 便餧兒㛋 如此則必成㛋癖 或驚疳瀉痢之疾(良方).
○ 如陰陽交接之際 切不可餧兒㛋 此正謂之交㛋 必生癖(良方).
○ 乳母 宜謹節飮食 飮食下咽 乳汁便通 情慾動中 乳脈便應 病氣到乳汁 必凝滯兒 得此乳疾 病立至 不吐則瀉 不瘡則熱 或爲口糜 或爲驚搐 或爲夜啼 或爲腹痛 
病之初來 其尿必甚少 便須詢問 隨證調治 母安子安 可消患於未形也(東垣).
○ 夫飮食之擇 猶是小可乳母 禀受之厚薄 情性之緩急 骨相之堅脆 德行之善惡 兒能速肖 尤爲關係(東垣).
 
  小兒乳哺法632
○ 人生十六歲以前 血氣俱盛 如日方升 如月方圓 惟陰長不足 腸胃尙脆而窄養之道 不可不謹(東垣).
○ 凡 初乳 先須捏去宿乳 後與之
○ 母欲寐 卽奪其乳 恐睡困不知飽足也.
○ 兒啼未定 乳母勿遽以乳飮之 恐停滯胸膈 而成嘔吐也.
○ 乳後不與食 哺後不與乳 乳食相倂 則難以剋化 結於腹中作痛.
大抵 成癖 成積 成疳 皆自此始也(得效).
○ 小兒血氣俱盛 食物易消 故食無時 然腸胃尙脆而窄 一切發熱 難化之物 皆宜禁絶 只與乾柹 熟菜 白粥 非惟無病 可以養德 此外生栗味醎 乾柹性凉 可爲養陰之助 然栗大補柿大澁 亦宜少與(東垣).

  小兒保護法632~633
○ 凡嬰兒肌膚未實 若厚衣過煖 則傷皮膚 損血脈 發瘡瘍 汗出腠理不閉 風邪易入 若天氣和暖 抱之 使見風日 則氣血堅剛 可耐風寒 不致疾病. 今人懷抱小兒 不着地氣 致令筋骨緩弱 疾病易生 非愛護之道(得效).
○ 夜間不得 令兒枕臂 須作一二豆袋 令兒枕 兼左右附之 可近乳母之側 盖覆衣衾 須露兒頭面 若一向仰臥 恐成驚疾 須時時回動之(良方).
○ 天寒時 兒用父母常着 舊衣作衣服 不可用新綿絹 只用舊者, 若太溫煖 則筋骨軟弱 易致疾病(良方)
○ 宜用七八十歲 老人舊裩舊襖 改作小兒衣衫 眞氣相滋 令兒有壽富貴之家 切不宜新製 紵絲綾羅之類 與小兒穿 不惟生病 抑且折福(回春).
○ 初生三五月 宜繃縛 令臥勿竪頭抱出 六個月 方可與稀粥 亦不可 與乳同喫(入門).

  養子十法633
1. 要背煖  2. 要肚煖  3. 要足煖  4. 要頭凉  5. 要心胸凉  6. 勿見怪物  7. 脾胃常要溫 
8. 啼未定 勿便飮乳  9. 勿服 輕粉 朱砂  10. 少洗浴(入門).
  調護歌
養子須調護 看承莫縱弛 乳多終損胃 食壅則傷脾
被厚非爲益 衣單正所宜 無風頻見日 寒暑順天時(入門)

  變蒸候633
○ 小兒變蒸 俗謂之 牙生骨長 比如蚕之 有眠龍之蛻骨 虎之轉爪 皆同此類 便生而長也(醫林).
○ 小兒變蒸 是胎毒散也(丹心).
○ 變蒸者 陰陽水火 蒸於血氣 而使形體成就  是五藏之便氣 而七情之所由生也.
盖我生之日 至三十二日一變  每變蒸畢 卽覺性情 有異於前 何者 長生藏府 意智 故也.
何謂三十二日 長骨 脈添精神 人有三百六十五骨 以象天數 以應期歲 以分十 以經絡
故初生 至32日 一變 生腎   64日 二變一蒸 生膀胱
         96日 三變 生心  128日 四變二蒸 生小腸 
        160日 五變 生肝  192日 六變三蒸 生膽 
        224日 七變  生肺 256日 八變四蒸 生大腸 
        288日 九變 生脾 320日 十變五蒸 生胃 其手厥陰心包  手少陽三焦無形 故不變而不蒸
夫十變五蒸 乃天地之數 以生成之  然後始生齒能言 之喜怒 故始全也.
<太倉公>云 元氣入四肢 長碎骨於十變 是矣(錢乙).
○ 變症 旣畢兒 乃成人也. 變者 變生五藏也  蒸者 蒸養六府也.
又云  變者 上氣 蒸者 體熱 每經一變一蒸  輕則發熱微汗 其狀似驚 重則壯熱 脈亂而數 或吐 或汗 或煩啼躁渴 輕者5日解 重者7~8日解 其候 與傷寒相似 但變蒸則耳冷尻冷 上唇中心發白疱 狀如魚目珠者 是也.
治法 和平之劑 微表之 宜用 惺惺散方見下 感冒風寒條 熱實則微利之 宜用紫霜丸方見下 癲癎 或不治 亦自愈  切不可 妄投藥餌 及鍼灸(錢乙).      
 
  小兒繼病 鬾病
○ 母有娠 乳兒有病如瘧痢 他日亦相繼 腹大 或發或差 取百勞鳥毛帶之 <一名>鵙 卽博勞也 又以紅紗袋盛夜明砂 與兒佩之(海藏).
○ 小兒 生十餘月後 母又有娠 令前兒 精神不爽 身體痿瘁 名爲鬾病 鬾音忌 小兒鬼病也 伏翼燒灰細硏 以粥飮 調下2g 日四五次 灸令香熟 嚼哺兒 亦效. 伏翼卽蝙蝠也(聖惠).
○ 婦人先有小兒 未能行而 母更有娠 使兒飮此乳 則作鬾病 令兒黃瘦骨立 發熱髮落 <千金論> 小兒鬾病者 是也. 姙婦 被惡神 導其腹中 妬嫉小兒 令生此病 鬾亦小鬼也 
其證 微下利 寒熱往來 毛髮髟爭髟寧 不悅者 是也 宜服 龍膽湯(三因).
【龍膽湯】
治小兒 鬾病
大黃煨8g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桔梗 鉤藤皮 赤芍藥 赤茯苓 甘草各4g 蜣蜋2箇
剉作一貼 水一升 煮取5合去滓 一歲內兒 服一合 十歲以下 服2~3合 得下利卽止(千金).
  相兒命 長短法633
○ 凡兒三歲以上 十歲以下 視其性氣高下 卽可知其夭壽.
○ 兒少時 識悟通敏 過人者 多夭.
○ 預知人意 回旋敏速者 亦夭.
○ 兒骨法 成就威儀 回轉遲舒 稍費人 精神彫琢者 壽.
○ 初生叫聲 連延相屬者 壽.
○ 聲絶而復揚急者 不壽.
○ 啼聲 散啼聲深 汗不流 頭四破 小便凝如貼膏 常搖手足頭 毛不周匝者 並不成人.
○ 臍中無血者 好.
○ 臍小者 徧身軟弱 如無骨者 汗血者 多厄並不壽.
○ 鮮白長大 卵縫通達黑者 並壽.
○ 目視不正 數動者 大非佳兆.
○ 早坐 早行 早齒 早語 皆惡性 非佳人.
○ 髮稀少者 性强不聽人.
○ 額上有旋毛 妨父母 或早貴.
○ 初生斻(枕)骨不成 能言而死.
○ 尻骨不成 能踞(行)而死.
○ 掌骨不成 能匍匐而死.
○ 踵骨不成 能行而死.
○ 臏骨不成 能立而死.
○ 身不收者 死.
○ 股間無生肉者 死.
○ 人中深長者 壽.
○ 陰不起者 死.
○ 陰囊下白者 死. 赤者 亦死(得效).
 
  虎口三關脈法634
○ 初生曰 嬰兒  三歲曰  小兒  十歲 曰童子(回春).
○ 小兒 初生至半歲 看額脈 一歲至五歲六歲 曰嬰孩 察三關脈 
三關 在小兒 男左手 女右手 次指內有紅紋 似線者 爲驗 
第一節 名曰 風關 無脈則無病 有脈則病輕.
第二節 名曰 氣關 脈見則病重 尙可治.
第三節 名曰 命關 脈見則病極 乃九死一生  若直射 三關靑黑紋者 死(入門).
第一節 赤紋乃飛禽 內外人驚 赤紋微乃火驚 黑紋水驚 靑紋乃天雷 四足驚 內隱靑紋微屈則是急風候.
第二節 紫色紋乃驚疳 靑色紋乃疳傳肝 白色紋乃疳傳肺 黃色紋乃疳傳脾 黑色紋 難安.
第三節 靑黑紋 三關通度 斜歸指甲則不治(得效).
○ 五色之中 紅黃易安 紅盛作紫 紫盛作靑 靑盛作黑之 色至純黑則不可治(入門).
○ 歌曰 紫風紅傷寒 靑驚白色疳 黑時因中惡 黃則困脾端(本事).
 
  診小兒脈法634
○ 小兒三歲至五歲 以一指按掌後 人迎氣口之脈 常以一息六七至爲常(入門).
○ 七歲八歲 曰齔  九歲十歲 曰齠  始可以一指 按三部脈 以一息七八至爲平  十一至十四歲 曰童丱 以一息五六至爲常(入門).
○ 小兒之脈 以一息六七至爲平和  八九至爲發熱  五至爲內寒(綱目).
○ 小兒脈亂 不須治(不須治藥也).
○ 弦急 氣不和. ○ 沈緩 傷食. ○ 促急 虛驚. 浮 爲風. ○ 沈細 爲冷(錢乙).
○ 浮緩傷風 洪緊傷寒 數則爲熱 遲則爲寒(入門).

  觀形察色圖        省略
額上屬心火居南 左頰屬肝木居東 鼻準屬脾土居中 右頰屬肺金居西 頦下屬腎水居
○ 左頰爲肝 右頰爲肺 天庭爲心 地閣爲腎 準頭爲脾.凡五岳赤者 皆熱  淡白者皆虛.
○ 印堂靑者人驚 紅白者水火驚 紅者痰熱.
○ 印堂連準頭紅者 三焦積熱.
○ 印堂至紅者 心小腸熱  山根至鼻柱紅者 心胃熱.
○ 鼻居面中爲脾 紅黃色者 無病.
○ 脾應唇 紅主渴 蛔蟲咬心頭者 唇必反 人中唇際也. 黑者 瀉痢死  紅色 熱痰壅盛  靑色 驚風  黑色爲痛中惡  黃色 傷食吐利.
○ 左太陽靑色 驚輕  紅色 傷寒  黑靑色 乳積. 右太陽 靑色 驚重  紅色 風搐眼目  黑者 死.
○ 地閣爲腎 色靑 食時驚 或煩躁 夜啼 黃多 吐逆  紅者 腎中氣病. 兩頤赤者 肺熱.
○ 山根靑黑 頻見災危 必死  黑色 痢疾  赤黑色 吐瀉  黃色 霍亂  紅色 夜啼  紫色 傷飮食.
○ 中庭 天庭 司空 印堂 額角 方廣  皆命門部位 靑黑爲驚風 惡候 亦忌損陷(入門).
  面上形證歌
○ 痢疾 眉頭粗 驚風 面頰紅 渴來 唇帶赤 毒熱 眼朦朧.
○ 山根 若見脈橫靑 此病明知兩度驚風 赤黑 困疲時吐瀉 色紅 啼夜不曾停.
○ 靑脈生於左太陽 須驚一度見有詳 赤是傷寒 微燥熱 黑靑 知是有多傷.
○ 右邊靑脈 不須多 有則頻驚怎奈何 紅赤爲風抽眼目 黑靑三日 見閻羅(正傳).
  五體以頭爲尊 一面惟神可恃
小兒諸病 但見兩眼無精光 黑睛無運轉 目睫無鋒芒 如魚猫眼狀 或兩眼閉而黑睛朦朧者死  或外若昏困而神藏於內不脫者生  黑珠滿輪睛明者少病 眼白多睛珠 或黃或小者禀弱多病
目證內赤者心熱 淡紅者心虛熱 靑者肝熱 淺淡者肝虛 黃者脾熱 無睛光者腎虛白而混者肺熱也(入門).
  聲有輕重 啼有乾濕635
○ 聲輕者 氣也 弱也 重濁者 痛也 風也. 高喊者 熱欲狂也. 聲急者 神驚也 聲塞者 痰也 聲戰者 寒也  聲噎者 氣不順也. 喘 者氣促也. 噴嚔者 傷風也 驚哭聲 沈不響者 重也  聲濁沈靜者 疳積也. 如生來不大 啼哭聲啾喞者 夭.
○ 火之大發 忽然驚叫 乃火動 氣虛必死  夜半發者 多有口瘡 宜看之(入門).
○ 睡中驚啼 聲浮者 易治  聲沈不響者難痊 或聲如鴉中彈者 不治(得效).
○ 直聲往來 而無淚者 是痛也  連聲不絶 而多淚者 是驚也. 慈煎聲煩躁者 難愈. 躁促聲音者 感寒(入門).

  小兒初生救急635
  治法十八條 詳見 婦人門.
  小兒初生救急628 ∴ 婦人 小兒初生救急條 轉載(編者).
○ 小兒初生 氣欲絶 不能啼 必是難産 或冒寒所致 急以綿絮包置懷中 勿斷臍帶 且將胞衣置爐火中燒之 仍作大紙撚 蘸油點火 於臍帶下熏之  令火氣入腹 更以熱醋湯 蕩洗臍帶 須令氣回 啼哭如常 方可斷臍帶(三因).
○ 小兒初生 面靑身冷 口噤 乃胎寒也. 用白殭蠶散 急救之.
(白殭蠶 木香 肉桂 陳皮 檳榔 甘草灸 各2g 爲剉水煎取汁)以綿蘸入兒口中(入門).
○ 小兒初生 有卽死者 急看兒口中 懸壅前顎上 有泡如石榴子 以指摘破出血 以帛拭去 髮灰糝之 
若惡血入口中 卽死(入門).
○ 小兒初生 忽患撮口 不飮乳 名曰 馬牙 不治治百無一生  便看兒齒齦上 有小泡子 如粟米狀 急以鍼挑出血 用墨磨薄荷汁 斷母髮少許裹手指 蘸墨遍口內擦之 勿飮乳一時許 卽差(入門).
 ː 俗呼 此泡 爲齒糞 以鍼 或指爪搔爬點 生蜜亦效(俗方).
○ 小兒初生 穀道無孔 不得大便 金玉簪尖 看其的處 刺穿作孔 以蘇合香元少許 作鋌納孔中 或以油紙撚維佳 不令再合(俗方).
○ 小兒初生 不飮乳 不小便 大葱白一寸 四破之 以乳汁煎 銀石器 灌入口中 立效(得效).
○ 小兒初生 嘔吐 不能飮乳 乃穢惡入口  用黃連 枳殼 赤茯苓 等分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乳汁調一丸 灌入口中  又 木瓜 生薑煎湯 灌口中 亦效(入門).
○ 小兒初生 大小便不通 腹脹 氣欲絶急 令婦人 以溫水漱口了 吸咂兒前後心幷臍下 手足心 共七處 每日處 凡咂3~5次漱口更咂 取紅赤色爲度 須臾自通  不爾則死(三因).
ː又 葱白汁 乳汁各半 調勻抹兒口中 與乳吮下 卽通(回春).
○ 小兒初生 小便不通  急用生地龍數條蜜少許 同硏勻 敷陰莖上 內用蠶退紙燒灰 入 朱砂 龍腦 麝香 各少許  麥門冬燈心煎湯 調灌口中 卽通(入門).
○ 小兒初生 大便不通  先以硬葱尖維入肛門內 如不下 
用朱砂丸(朱砂水飛 南星炮 巴豆霜 各等分爲末 糊丸 黍米大) 薄荷煎湯 灌下2丸 卽通(田氏方).
○ 小兒初生  撮口 不乳飮  取牛黃1g調竹瀝灌入口中妙.
ː 又方 赤足蜈蚣一條去頭足灸焦硏如粉 每2g 以猪乳汁2合 和勻 分2次 灌口中(得效).
○ 小兒初生 口內白屑滿 舌上不能吮乳 謂之 鵝口 急以亂髮纏指頭蘸 薄荷汁 或井華水 拭淨 如不脫 用雄黃12g 硼砂8g 甘草4g 龍腦1g 爲末 蜜水調塗 或乾糝之妙(湯氏).
ː 又方 鼠婦虫 取汁塗之  又 白楊樹枝燒取瀝塗之 神效(正傳).
○ 小兒初生 遍身無皮 但是紅肉 以白早米粉 撲之  候生皮乃止(入門).
○ 小兒初生 遍身如魚泡 如水晶 碎則水流 以密陀僧爲末 摻之因服 蘇合香元(入門).
○ 小兒初生 鼻塞不通 乳不得下  取猪牙皂角 草烏 各等分 爲末 葱涎調成膏 貼顖門上.
ː又 天南星爲末 薑汁調和 貼顖門上(得效).
○ 小兒初生 外腎縮入  取硫黃 吳茱萸各20g 爲末  以大蒜汁 調塗臍腹上 仍以蛇床子燒烟微熏之 妙(入門).
○ 小兒初生發驚 乃胎驚也. 朱砂 雄黃各等分 爲末 取少許 猪乳汁調抹 口中卽效  入麝香少許 尤妙(丹心).
○ 小兒初生 遍體發丹毒 赤腫遊走 若入腹入腎則必死 名曰 赤遊 乃胎毒也. 宜以細鍼 或砂鍼 隨暈周匝 刺出惡血 最妙 仍以芭蕉汁 蠐螬汁塗之.
ː 又 赤小豆末和雞子白塗之.ː 又 地龍糞1g 焰硝0.5g 冷水調和塗之
ː 又 溝渠中 小鰕 搗爛付之(本草).
【白殭蠶散】小兒初生 面靑身冷 口噤 乃胎寒也
白殭蠶 木香 肉桂 陳皮 檳榔 甘草灸各2g  爲剉 水煎取汁)以綿蘸入兒口中(入門).
【朱砂丸】小兒初生 大便不通 先以硬葱尖維入肛門內 如不下 
朱砂水飛 南星炮 巴豆霜各等分 爲末 糊丸 黍米大 薄荷煎湯 灌下2丸 卽通(田氏方).
【蘇合香元】治一切氣疾 及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 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 乳香 龍腦各40g 爲末 安息香膏 和煉蜜 如豆大 日2~3丸 井水 或溫水服(局方).   :  <一名>【麝香蘇合元】 氣門 通治氣藥 轉載 有龍腦 則謂之 龍腦蘇合元 無龍腦則 謂之 麝香蘇合元.

  噤口 撮口 臍風證635
  噤口
○ 噤口風者 眼閉啼聲漸少 舌上聚肉 如粟米狀 吮乳不得 口吐白沫 二便皆通
此胎中熱毒 流於心脾 <一名> 鵝口瘡.
○ 鵝口瘡 小兒初生 有白屑滿口 如鵝之口鼻 外亦有不能吮乳
由心脾熱也 以亂發纏指頭蘸 薄荷汁拭淨 如不脫 用保命散 朱礬散(入門).
○ <又法> 用一捻金散 又亂髮纏指頭蘸 井華水 楷拭之 又蘸栗荴(栗皮也)煮汁拭之(湯氏).
○ 辰砂膏 最妙.
○ 又 地雞(卽鼠婦虫也)擂塗之妙.
○ 又 白楊樹枝燒取瀝付之 神效(正傳).
 
  撮口
○ 撮口者 面目黃赤 氣喘啼聲不出
乃胎熱 流毒心脾 則舌强 唇靑 撮口 聚面 飮乳有妨
用白殭蠶2枚略炒 爲末 蜜調 付唇口 卽差 或用蝎梢散(入門).
○ 撮口者 初生一臘(一臘七日)內之篤疾 令兒氣促 口撮如囊 而不乳也(直指)(小兒).
○ 治法 牛黃4g 竹瀝一合調和 時抹口中卽差 宣風散可用(丹心).
○ 撮口證 若口出白沫 四肢氷冷 最爲惡候 一臘見之尤急(得效).
○ 初生七日內患 撮口 臍風 不得飮乳 急看兒齒齦上 有小泡子 如粟米狀 急以手指蘸溫水 輕輕擦破
卽開口便安 不用服藥(入門).
○ 小兒 口噤不開 南星末4g 腦子少許 硏勻 調薑汁 以指蘸 擦兒牙齦上 口立開綱目
  臍風
○ 臍風者 小兒斷臍後 爲風濕所乘 或尿濕棚裙遂成臍風 面赤喘急 啼聲不出 其證臍腫突 腹脹滿 日夜多啼 不能飮乳 甚則發搐噤口撮口 宜用調氣益黃散. 甚者用金烏散 或宣風散(入門).
○ 亦有熱在胸堂伸引努氣 亦令臍腫發風 宜千金龍膽湯方見上  小兒繼病 鬾病(入門).
○ 臍風 撮口不得飮乳 宜蝎梢餠 宣風散(入門).
○ 凡臍邊靑黑 爪甲黑者死(得效).
○ 初生七日內 見噤口 撮口 臍風 三證者 危  百日內見 此證 手足踡者亦不治(入門).
  臍腫 臍瘡治法
○ 臍腫 以荊芥煎湯 洗淨後取葱葉火上灸 過候冷指甲刮薄貼腫處 次日便消 方服通心飮(入門).
○ 斷臍後爲水濕所傷 或入風冷 致令四肢不和 臍腫多啼不能乳哺 宜用栢墨散 五通膏 香螺膏(錢乙)
○ 臍中血須汁出 或赤腫痛 當歸 白石脂末 乾蝦蟆燒灰 油髮灰 皆可付之(入門).
○ 斷臍作瘡 白礬枯 龍骨煆 當歸末 皆可糝上 或油調付之妙綱目
【保命散】
治鵝口瘡 不能吮乳
枯白礬 朱砂各4g 馬牙硝20g 爲末 每取一字 用白鵝糞 擂水調塗 舌上 及口內 日三次 卽效(入門).
【朱礬散】
治鵝口瘡 不能吮乳
朱砂 白礬末各等分 爲細末 付口舌上 日三(局方).
【一捻金散】
治 同上(治鵝口瘡 不能吮乳)
雄黃12g 硼砂4g 甘草2g 龍腦少許 爲末 乾糝 或蜜調 塗之(丹心)
【蝎梢散】
治撮口風及一切胎風臍風
蝎梢49枚(每箇用生薄荷葉卷定 以線扎之) 砂鍋內 滾炒 以薄荷乾酥 爲度 再入白殭蠶49箇 薑汁炒乾入腦麝各少許 爲細末 調勻 以紫雄鷄肝二片 煎湯調服(入門).
【宣風散】
治臍風 撮口多啼不乳 口出白沫
全蝎21箇 全者酒灸 爲末 入麝香末一字 和勻 每取半字 以金銀器煎湯 調下(丹心).
【調氣益黃散】
治噤口 撮口 臍風三證
金頭赤足蜈蚣一條酒浸灸 蝎梢4箇 白殭蠶7箇炒 瞿麥2g
爲末 每一字 以鵝翎管吹入鼻中 噴嚔啼哭則可治 仍用薄荷煎湯 一字服之(錢乙).
【金烏散】
治臍風
金豆赤脚蜈蚣半條酒浸灸 川烏尖3箇 生麝香少許 爲末 每取 半字 以金銀器煎湯 調下(入門).
ː<一名> 【麝香散】(得效). ː<一名> 【定命散】(丹心).
【通心飮】636 
治旋螺風 赤腫而痛 淸心火 通小便 退潮熱 ː臍中腫突出 似旋螺 故名之(得效).
連翹 木通 瞿麥 梔子仁 黃芩 甘草各1.5g 剉作一服 入燈心麥門冬 同煎服(得效).
【栢墨散】636
治臍風 臍腫多啼不能乳哺
黃栢末 釜下墨 亂髮灰 各等分 爲末 乾糝之 或油調付之(錢乙).
【五通膏】
治臍風 撮口
生地黃 生薑 葱白 蘿葍子 田螺肉  共搗爛 搭臍上四圍 一指厚抱住 下屁泄而愈(醫鑒).
【香螺膏】
治臍風腫 硬如盤
田螺3箇 入麝香少許 搗爛搭臍上 須臾再易 腫痛立消(醫鑒).

  客忤 中惡636
○ 客忤者 小兒神氣軟弱 忽有非常之物 或未識見之人觸之 或經神廟 佛寺 與鬼神氣 相忤也 故 謂之 客忤 其狀 口吐靑黃白沫 或下水穀鮮雜 面變五色 腹痛反側 瘈瘲狀 似驚癎 但眼不上竄耳 其口中懸壅左右 若有小小種核 卽以竹鍼刺潰之 或以指爪摘破 急作醋炭皂角 燒烟熏之 却服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薑湯調化 頻與服之 次服雄麝散 兼用黃土散(得效).
○ 中惡者 其狀卒然心腹刺痛 悶亂欲死 人中靑黑 卽服蘇合香元方見上 小兒初生救急 未醒以皂角末吹鼻 兼用辟邪膏 又以唾和麝香4g重硏和醋一合服之 卽差(錢乙).
○ 客忤 取豉3合 須濕擣 爲丸雞子大 摩兒顖上及足心各5~6遍 次摩臍心及上下, 良久 中自有毛於路上卽 擲之(得效).
○ 中馬汗氣 或馬鳴驚忤 取馬尾 燒烟熏兒面 以差爲度(入門).
【雄麝散】
治客忤
雄黃4g 乳香2g 麝香一字  爲末 每一字 刺雄鷄冠血 調灌之 仍以母衣 覆兒身 卽愈(入門).
【黃土散】
治小兒卒客忤
竈心黃土 蚯蚓糞各等分 爲硏細 水調塗 兒頭上 及五心 良(得效).
【辟邪膏】
治小兒中惡
降眞香 白膠香 沈香 虎頭骨 人參 鬼箭羽 草龍膽各20g
爲末 入雄黃20g 麝香4g 煉蜜和勻 作膏 取少許 以乳香湯化下 兒口中 又令兒帶 及燒臥內 尤妙(錢氏).
  夜啼636
○ 小兒夜啼 有四種 一曰 寒  二曰 熱  三曰 口瘡 重舌  四曰 客忤
○ 寒則腹痛而啼 面靑白 口有冷氣 手足冷 腹亦冷 曲腰而啼  <又>曰 下半夜啼者 盖夜則陰盛 寒則作痛 所以 夜半後啼也 宜用六神散 益黃散方見下 慢脾風.
○ 熱則心躁而啼  面赤 小便赤 口中熱 腹煖或有汗 仰身而啼  又曰 上夜半仰身有汗而
啼  面赤身熱者 必痰熱也 到曉方息  導赤散方見五藏加黃芩煎服 通心飮方見上 臍風亦可.
○ 口瘡 重舌則 吮乳不得 口到乳上卽啼  身額皆微熱 急取燈照口 若無瘡則舌必重也. 照口瘡重舌類治之 其啼自止.
○ 客忤者 犯客忤夜啼 或觸生人氣忤犯而啼  有日啼驚夜 必黃昏前後尤甚者 乃客忤中惡也.
錢氏安神丸方見下 急驚風主之 依客忤法治之.
○ 月內夜啼驚搐者 乃胎中受驚所致 宜用猪油膏 鎭驚散 有痰者 抱龍丸.
○ 小兒夜啼 作心經有熱 有虛治之 宜用燈心散 黃連飮 蟬花散(綱目).
○ 夜啼不止 蟬脫二七枚去足爲末 入朱砂末一字 蜜調送下(綱目).
○ 又法 潛取雞窠草一握 置小兒臥席下 卽止(丹心).
○ 初生 月內多啼者 吉  胎熱 胎毒 胎驚 皆從此散 且無奇疾(入門).
【六神散】
治腹冷痛 夜啼
白茯苓 白片豆炒各8g 人蔘 白朮 山藥炒各4g 甘草灸3g 粗末 每取4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得效).
【益黃散】治慢驚風
黃芪8g 人參 陳皮各4g 白芍藥3g 生甘草 灸甘草各2g 白茯苓1.5g 黃連1g 粗末 水煎 時時服.
ː<一名> 【黃芪益黃散】 凡驚兒 瀉靑色 大禁 凉驚丸.
盖風木旺 必剋脾土 當先實其土 後瀉其木也.當於心經 中以甘溫 補土之源 更於脾土中瀉火 以甘寒補金 以酸凉 使脾土中金旺火衰則風木自虛矣(東垣).  慢脾風轉載
【益黃散】 <一名> 【補脾散】 治脾臟虛冷 腹痛 泄利(海藏)
陳皮40g 靑皮 訶子肉 甘草灸各20g 丁香8g. 爲末 每8g 或12g 水煎服 或剉20g 作一貼亦可.
【補脾湯】治脾臟虛冷 嘔吐 泄瀉 飮食不消(三因方) <一名> 【補脾散】 治脾臟虛冷 腹痛 泄利(海藏)
麥芽炒 甘草灸各60g 人蔘 白茯苓 草果 乾薑炮各40g 厚朴 陳皮 白朮各30g 剉作20g 水煎服.
【瀉黃散】<一名>【瀉脾散】 治脾熱 口瘡 口臭(海藏)
梔子6g 藿香 甘草各4g 石膏末3.2g 防風2.8g.剉作一貼 蜜酒伴微炒 水煎服.
  【導赤散】雖治心熱 實小腸之藥也.治小腸熱 小便不利
  生地黃 木通 甘草 各4g 右剉入靑竹葉 七片 同煎服(錢乙) 五藏轉載.
  【十味導赤散】治心藏實熱 口舌生瘡 驚悸 煩渴(活人書)
  黃蓮 黃芩 麥門冬 半夏 地骨皮 茯神 赤芍藥 木通 生地黃 甘草 各2g 右剉作一貼 薑5片 水煎服.
  【瀉心湯】治心熱(錢乙 <一名> 黃蓮瀉心湯 黃蓮 不拘多少爲極細末 每服1g 或 2g 或 4g 溫水調下. 五藏轉載
【錢氏安神丸】補心虛 
朱砂水飛40g 麥門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20g 龍腦1g
爲末 蜜和40g 作30丸 每一丸 砂糖水 化下(錢乙)急驚風 轉載
【朱砂安神丸】<東垣>曰 熱淫所勝 以黃蓮之苦寒 去心煩除濕熱爲君 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而安神明也   
黃蓮24g 朱砂20g 甘草 生乾地黃酒洗14g 當歸酒洗10g.爲末 湯浸蒸餠和丸黍米大 津唾嚥下20~30丸(入門).神門轉載
【猪油膏】
治胎驚夜啼
琥珀 防風各4g 朱砂2g 爲末 猪乳汁 調一字 抹兒口中(入門).
【鎭驚散】
治胎驚夜啼
朱砂 牛黃 麝香各少許 以合細硏 猪乳汁調 稀抹入口 令嚥下(回春).
【抱龍丸】治驚風 潮搐 身熱 昏睡 能下痰熱 乃心肺肝藥也
牛膽製南星40g(無膽星則只取生者) 剉炒熟用之 天竺黃20g 雄黃 朱砂各10g 麝香4g 爲末 煮甘草膏和
丸皂莢子大[一云芡實大] 溫水化下  100日內兒 1丸 作三次服 五歲兒 1~2丸服 臘雪水煮甘草和藥 尤佳(錢乙).
ː抱者 保也 龍者 肝也 肝爲母 心爲子 母安則子安 況心臟神 肝藏魂 神昏旣定 驚從何生(丹心) 急驚風 轉載
【燈心散】
治小兒心燥 夜啼
燈花三四顆 硏細以燈心煎湯 調塗口中 以乳汁送下 日三.
ː<一方> 燈花7枚 硼砂一字 朱砂少許 硏細蜜調 抹唇上 立止(三因).
ː<一名> 【花火膏】(正傳).
【黃連飮】
治心經有熱 夜啼
人參8g 黃連6g 甘草灸2g 靑竹葉10片 生薑一片 爲剉水煎 取汁 灌口中(丹心).
【蟬花散】
治小兒夜啼 狀若鬼祟
蟬殼下半截 爲末 初生兒抄一字 薄荷煎湯 入酒少許 調下卽止 或以上半截 爲末 依湯調 用啼復如初  古人 格物之妙 如此(永類). 
 
  五藏所主虛實證636
○ 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必先實母後瀉子也.
○ 凡五藏 各至本位卽氣盛不可更補 到所剋位 不可更瀉  如肝病 到春不可補  到秋不可瀉. 
餘倣此(錢乙).
 
  心主驚 637
○ 實則叫哭發熱 飮水而搐.
○ 心氣熱則合面臥 實則仰臥也 盖實則氣上下澁 若合面而臥則氣不得通 故喜仰臥 使氣得上下通也.
○ 心病 多叫哭 驚悸 手足動搖 發熱 飮水.
○ 心主熱 實則煩熱(錢乙).
○ 心實 發搐難言 合面而臥 煩熱 故上竄舌强 㕮欲言 不能而叫哭 胸熱 故合面而臥 就凉 宜瀉心湯 導赤散二方並見五藏. 二方見上夜啼虛則困臥 悸動不安 生犀散方見下 諸熱主之(錢乙).
【瀉心湯】 治心熱(錢乙) <一名> 【黃蓮瀉心湯】五藏轉載
黃蓮 不拘多少爲極細末 每服1g 或 2g 或 4g 溫水調下(錢乙).
【導赤散】(錢乙) 五藏轉載 雖治心熱 實小腸之藥也.治小腸熱 小便不利 方見上
【生犀散】
治骨蒸熱  
犀角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乾葛 甘草各1g  爲粗末 入薄荷5葉 水煎服之(得效). 
 
  肝主風
○ 實則目直視 大叫呵欠 項急煩悶.
○ 實則兩眥口緊 不轉直視  凡目靑 必發驚咬牙  甚者 亦發驚 手循衣領 亂捻物  甚 則身强反張 宜瀉靑丸方見五藏.
○ 肝病 風搐拘急 實則風搐力大 瀉靑丸主之. 虛則風搐力小 六味地黃元主之(錢乙).
【瀉靑丸】治肝實.  :  <一名> 【凉肝丸】.
當歸 草龍膽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等分 爲末 蜜丸 芡實大 每一丸 竹葉湯 同砂糖溫水化下(綱目)
 【淸肝湯】 治肝經血虛 有怒火(入門) 白芍藥6g 川芎 當歸 各4g 柴胡3g 梔子 牧丹皮 各1.6g.剉作 水煎服
【補肝丸】治肝虛 卽 四物湯 加防風 羌活 蜜丸也(綱目).
【洗肝散】治肝實 羌活 當歸 薄荷 防風 大黃 川芎 梔子炒 甘草灸 各4g 右剉水煎服 加草龍膽 4g 尤妙(海藏).
【當歸龍薈丸】 治 肝臟實熱 脇痛
當歸 草龍膽 梔子 黃蓮 黃栢 黃芩 各40g 大黃 蘆薈 靑黛 各20g 木香10g 麝香2g 右爲末 蜜丸 小豆大 薑湯下 20~30丸(綱目)五藏轉載.
【六味地黃元】治腎水不足 陰虛.
熟地黃300g山藥 山茱萸各150g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 塩湯 空心呑下五七十丸
血虛陰衰 : 熟地黃爲君 精滑 : 山茱萸爲君 小便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 白茯苓爲君 小便淋澁 : 澤瀉爲君 心氣不足 : 牧丹皮爲君 皮膚乾澁 : 山藥爲君(正傳). 五藏·虛勞轉載
【補腎丸】(東垣) 治 腎水不足 陰虛.
龜板酒灸150g 知母 黃栢 並酒浸炒 各112.5g 乾薑37.5g.爲末粥丸 梧子大 空心塩湯下五七十丸.
【滋陰降火湯】治腎水不足 陰虛火動
白芍藥5.2g 當歸4.8g 熟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白朮各4g 生地黃3.2g 陳皮2.8g 知母 黃栢並蜜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棗二枚.水煎服(回春). 火門轉載
【八味丸】治命門火不足 陽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爲末 蜜丸梧子大 空心 溫酒 或塩湯下五七十丸. 若加五味子 名曰【腎氣丸】(仲景).  
【加減八味丸】專補腎水 兼補命門火.
熟地黃75g 山藥微炒 山茱萸各37.5g 澤瀉酒蒸 牧丹皮 白茯苓各30g 五味子略炒56.5g 肉桂18.75g.爲末蜜丸梧子大 五更初未言語時 塩湯 或溫酒下五七十丸.又晩間空腹再服.或以此材 細剉煎服.名曰加減八味湯(得效).
【溫腎散】治腎與命門虛寒 腰脊重痛.
熟地黃6g 牛膝 肉蓯蓉 五味子 巴戟 麥門冬 甘草灸各3g 白茯神 乾薑 杜冲炒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溫酒調8g服(丹心)
 
  脾主困
○ 實則困睡 身熱飮水
○ 脾病困睡 泄瀉 不思飮食.
○ 實則多睡 體重昏倦 困睡不露睛 身熱 渴欲飮水 泄瀉赤黃色 宜瀉黃散方見五藏 方見上 夜啼.
○ 虛則吐瀉 生風 或泄瀉白色 睡露睛 或有痰 宜錢氏白朮散方見下 慢驚風 (錢乙).
 
  肺主喘
○ 實則悶亂 喘促 有飮水者 不飮水者.
○ 肺主燥 自病則喘嗽 實 則喘而氣盛 或渴 宜瀉白散方見五藏.
○ 虛則哽氣長 出氣短.
○ 肺病悶亂哽氣長 出氣短 虛則唇白色 喘少氣  先服益黃散方見五藏 方見上 夜啼 後用阿膠散方見五藏
○ 肺藏怯則唇白色 當補肺 阿膠散主之. 若悶亂氣粗 喘促哽氣者 難治  肺虛損 故也.
○ 脾肺病 久則虛而唇白  脾者 肺之母也  母子皆虛 不能相營 故曰怯  此以唇診 肺之法也. 唇白色者 肺藏怯也(錢乙).
【補肺散】治肺虛  
阿膠珠8g 鼠粘子 糯米炒(一作秫米)各4.8g 馬兜鈴炒2.8g 甘草炒2g 杏仁麩炒9個.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錢乙) 治肺虛 <一名> 【阿膠散】五藏轉載
【獨參湯】治肺虛 單用 人蔘 濃煎服(醫說)
【瀉白散】治肺實.
桑白皮 地骨皮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加知母 貝母 桔梗 梔子 麥門冬 生地黃 亦可(入門)
  : <一名>【瀉肺散】
【人蔘瀉肺湯】治肺實熱.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大黃(酒蒸) 桔梗 甘草各2.8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丹心). 已上 五藏轉載.
  腎主虛
○ 無實.
○ 腎病 目無精光 畏明體骨重.
○ 腎虛證者 兒本虛怯 由胎氣不盛 則神氣不足 目中白睛 多顱解顱開 面色晄白者 皆爲難養 長不過八八之數  若恣色慾則不及四旬而亡 或有因病而致 腎虛者 非此類也.
○ 又腎不足下竄 盖骨重 惟欲墜下而身縮也 腎者 陰也. 腎氣虛則畏明 皆宜補腎 六味地黃元方見五藏 方見上 肝主風主之.
○ 腎主寒 自病則足脛寒而逆 人之五藏惟腎無實 但小兒瘡疹 便黑陷則 是腎實 水剋退心火也(錢乙).○ 腎虛者 下竄足熱 下竄者骨重 惟欲墜下而縮身也. 足熱者不喜覆衣也.
○ 心氣熱則 上竄 宜導赤散方見五藏 方見上 夜啼 腎氣虛則下竄 宜地黃元(入門).

  五藏相乘637
 凡 五藏
○ 自病者 爲正邪 ː妻乘夫 爲微邪  :  母乘子 爲虛邪  : 子乘母 爲實邪  : 夫乘妻 爲賊邪(錢乙).
ː所謂乘者 猶乘車之乘 五藏相乘莫測 如肝病 必先治肺補腎 然後審肝藏 虛實而調之. 餘藏倣此(入門).
 :  從前來者 爲實邪(卽子乘母也). ː從後來者 爲虛邪(卽母乘子也).
ː從所勝者 爲微邪(卽處勝夫也). ː從所不勝者 爲賊邪(卽夫乘妻也). 乘 又詳見 審病門
    雜病占死候  ∴ 審病門 轉載(編者).
○ 欲愈之病 目眥黃(胃氣行也) 眼胞忽陷 定知亡(五藏絶也) 耳 目 口 鼻 黑色起 入口十死七 難當(腎乘胃也)
面黃 目靑 酒亂頻 邪風在胃 袞其身(木克土也) 面黑 目白 命門敗 困極入目 死來侵(神去也)
面色忽然望之靑 進之如黑卒難當(肝腎絶也) 面赤目白怕喘氣 待過十日定存亡(火克金也)
黃 黑 白色起入目 更兼口 鼻有災殃(水乘脾也) 面靑 目黃 中時死 餘候須看兩目强(木克土也)
目無精光 齒齦黑 面白 目黑 亦災殃(肺腎絶也) 口如魚口不能合.(脾絶) 氣出不返 名飛揚(肝 腎絶也)
忘語錯亂及不語 尸臭元知壽不高(心絶) 人中盡滿兼背靑 三日須知命必傾(水克土也)
兩頰顴赤 心病久 口張氣直命難停(脾 肺絶也) 足趺趾腫膝如斗 十日須知難保守(脾絶)
項筋舒展定知麽(督脈絶也) 掌內無紋也不久(心包絶也) 脣靑體冷及遺尿(膀胱絶候) 背面飮食四日期(肝絶)
手足爪甲皆靑黑 更過八日定難醫(肝 腎絶也) 脊痛 腰重反覆難 此是骨絶五日看(腎絶)
體重尿赤時不止 肉絶六日便高拼 (脾絶) 手足甲靑呼罵多 脈絶九日定難過(肝絶) 髮直如麻半日死(小腸絶)
尋衣語死十知麽(心絶) (脈訣)  ∴ 以上 審病 參照(編者).
○ 五藏相變 皆痰爲患 盖痰乃風苗 火靜則伏於脾 火動則壅於肺 痰火交作 則爲急驚  或成喉痺 痰火結滯 則爲癎釣 或爲咳嗽 痰火來去則爲瀉靑. 皆由脾濕而成 所以驚風 忌純用風藥 當以養血藥爲使 <古方> 保元湯 加白芍藥 爲慢驚 美劑也(入門).

    驚風證
○ 小兒之病 急慢驚風 與夫痘疹等證 最爲酷疾 以其急凶 反掌生死須臾 故也(正傳).
○ 小兒驚風三發則爲癎 乃惡證也(入門).
○ 小兒疾之 最危者 無越驚風之證 驚 有急驚·慢驚·慢脾風 三者 之異(醫鑒).

  驚風先見之證637
○ 驚者 虛惕 怔忪 氣怯 神散 痰涎來去其瀉必靑 積漸而生風也(得效).
○ 驚邪入心 則面紅瞼赤 惕惕夜啼. ː驚邪入肝 則面目俱靑 眼睛竄視.
ː驚邪入腎 則面黑惡叫 齒㛋咬牙. ː驚邪入肺 則面色淡白 喘息氣乏.
ː驚邪入脾 則面色淡黃 嘔吐不食(直小).
○ 凡幼兒 欲發驚風者 先神志不定 恍惚懼人 箚眼上視 左顧右盻 伸手握拳 悶鬱努氣 情態不如尋常 皆驚風先證也(直小).
○ 咬牙甚者發驚 ː目直視 面色靑 身反折者 生驚 ː呵欠面靑者 驚風 ː呵欠而黃者 脾虛驚.
ː目積兼靑者 發搐.ː 肝藏實熱 手尋衣領亂捻物 目直視必發驚.
ː肝有風 目連箚不搐 有熱則目直視 亦不搐 得心熱則搐.
ː肝主風 風動而上於頭目 目屬肝 風入於目 上下左右 如風吹不定 兒不任 故目連箚也. 若熱入於目 牽其筋脈兩眥皆緊不能轉視 故目直視也. 若得心熱 則搐其子母 俱有實熱 風火相搏故也(錢乙).
○ <王氏>曰 木能勝土 熱動心神而生驚.
○ <錢氏>曰 肝風心火二藏 交爭而致搐也(正傳).
  驚有四證八候638
○ 四證者 驚 風 痰 熱也.
小兒 熱盛生痰 痰盛生驚 驚盛發搐 搐盛則牙關緊急 而八候生焉(直小).
○ 其肝生風 其脾生痰 其肺作熱 其心發驚 四證相臨 重者 先發(直小).
○ 八候者 一搐 二搦 三掣 四顫 五反 六引 七竄 八視也.
搐者 兩手伸縮 搦者 十指開合 掣者 勢如相撲 顫者 頭偏不正
反者 身仰向後 引者 臂若開弓 竄者 目直似怒 視者 睛露不活(直小). 又云
○ 一搐者 臂肘搐縮.
○ 二搦者 十指開合 搦之不已 卽成握拳 男子看大拇指 其指握在外爲順 在裏爲逆女子反看之.
○ 三掣者 肩膊搐掣 或連身跳起.
○ 四顫者 或手或脚 或頭或身 四體顫動.
○ 五反者 身首反張.
○ 六引者 以手有如挽弓狀 男左手直 右手曲爲順 右直左曲爲逆女子 反看之.
○ 七竄者 眼上竄覰高 男子上竄爲順 下竄爲逆 女子反看之.
○ 八視者 男子斜目 視左爲順 視右爲逆 視女子 反看之(直小).
 
  驚風大抵 熱論虛實 證別逆順 治有後先638
○ 盖實熱 爲急驚 虛熱 爲慢驚. 慢驚 本無熱 所以熱者 虛使然爾 急驚 屬陽明 用藥以寒
慢驚屬陰 用藥以溫 甚則不可以陰陽無別 故曰 熱論虛實者 此也.
○ 男搐左視左 女搐右視右.
○ 男眼上竄 女眼下竄.
○ 男握拇指出外 女握拇指入裏.
○ 男引手挽左直右曲 女引手挽右直左曲. 凡此皆順反之則逆 亦有先搐左而後雙搐者 但搐 順則無聲搐 亦則有聲 其指紋形勢彎弓入裏者順 出外者亦 出入相半者 難痊故曰 證別逆順者 此也.
○ 熱盛生痰 痰盛生驚 驚盛生風 風盛發搐 治搐先於截風 治風先於利驚 治驚先於豁痰 治痰先於解熱 其若四證久有 又當兼施並理一 或有遺必生他證 故曰 治有先後者 此也(直指).
○ 凡搐痰因氣鬱 氣順則痰化而搐自止 先以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小兒初生救急 以薄荷湯 入薑汁化下 或星香散方見下(入門).

  驚搐之證有五638
○ 驚搐一也而有晨夕之分 表裏之異.
身熱 力大者 爲急驚  身冷 力小者 爲慢驚  仆地作聲 醒時吐沫者 爲癎  頭目仰視者 爲天吊
角弓反張者 爲痓  治各不同也.
○ 因潮熱變爲搐 在早晨寅卯辰時者 肝旺也  當補腎治肝 補腎地黃元方見聲音 治肝瀉靑丸 見上 肝主風.
○ 因潮熱發搐 在巳午未時者 心旺也  當補肝治心 補肝地黃元 治心導赤散 方見上 夜啼 凉驚丸方見急驚風
○ 因潮熱發搐 在申酉戌時者 此肺用事之時也. 是肝旺 當補脾益黃散方見上慢脾風 治肝瀉靑丸 治心導赤散.
盖脾病肝强 法當補脾 恐木賊害 故先瀉心肝 以挫其强 而後補脾.
○ 因潮熱發搐 在亥子丑時者 此腎用事之時也 當補脾治心 補脾益黃散 治心導赤散 凉驚丸(錢乙)
【補腎地黃元】治腎消 能降心火 益腎水 止消渴 明耳目
黃栢600g剉同地黃晒乾 生地黃300g酒浸2日蒸爛軟膏與黃栢拌晒乾 白茯苓150g 熟地黃 天門冬 人蔘 白朮 甘菊各75g 條芩酒炒 當歸 枳殼 麥門冬 片芩生各37.5g, 爲末 水丸 梧子大 空心 塩酒下70~80丸(丹心). 聲音轉載
 
  搐搦 瘈瘲輕重638
○ 百日內發搐 眞者 不過兩三次 必死. 假者 頻發不爲重 
眞者 內生驚癎  假者 外傷風冷
盖氣血未實不能勝任 乃發搐也. 欲知假者 口中氣出熱 治之可發散 大靑膏方見下急驚風主之(錢乙).
○ 其有搐搦反張 斜視而牙關不緊 口無痰涎 自是外感 或內傷夾驚而成 謂之假搐 非內生驚癎也 
宜蔘蘇飮方見寒門 人蔘羌活散方見下 諸熱 疳病(入門).
○ 搐搦者 手足牽引 一伸一縮 卽瘈瘲之甚者也(河間).
○ 閻孝忠曰 似搐而不甚搐 此名瘈瘲.
○ 凡 搐男左女右爲順 易治  男右女左爲逆 難治.
○ 急驚 初則搐搦俱作 久而搐住只搦 有急有緩 但只肩動瘈瘲 瘈瘲者 候之輕也 搐 則盛也 搦 又重也(直小).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 頭痛 發熱 咳嗽及內因七情痰盛 胸滿潮熱.
人蔘 紫蘇葉 前胡 半夏 乾葛 赤茯苓各4g 陳皮 枳殼 桔梗 甘草各3g.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易簡).寒門轉載

  驚搐有聲無聲638
○ 驚癎發搐 男發搐 目左視無聲 右視有聲 女發搐 目右視無聲 左視有聲 相勝故也 更有發時證
○ 又曰 男反右視 女反左視 亦皆有聲(錢氏).
○ 男爲木 故左視 木位無聲 右視金位 相擊則有聲  女爲金 故 右視 金位無聲 左視 木位有聲 相擊故也(易老).
○ 一童子 三歲 發搐 自卯至巳 目右視大叫哭 
<錢氏>曰 此逆也. 男爲陽 木發 左視 無聲則順  右視 有聲則逆 所以然者 左肝木也 右肺金也  逆則二藏相戰 金木相擊而有聲也. 治宜瀉强補弱.
假令女發搐 目左視 是肺來乘肝 肝不能任 故叫哭也. 當瀉其肺後 治其心 續治其肝(錢乙).

  驚風發搐不可把捉638
○ 小兒急驚 方搐時 不用驚擾 此不足 畏慢驚 雖靜 乃危病也. 急驚 方搐時 但扶持之 不可 擒捉  盖風氣方盛 恐流入筋脈 或至手足 成拘攣也(綱目).
○ 小兒 搐搦時 切戒把捉手足 握持太急 必半身不遂也  當其搐時 置一竹簟鋪之 凉地 使兒臥其上 任其搐 風力行遍 經絡勢極 自止 不至傷人(子和).
○ 一小兒 病手足搐搦  <戴人>曰 必火勝也  勿持捉其手 任其搐搦 此由乳母 保護太過所致
乃令爭掃地 以水洒之 令極濕 臥兒于地上  良久渾身轉側 泥漿皆滿 仍以井水洗之 卽差(子和).

  胎驚癎風639
○ 胎驚癎風者 乃孕婦嗜慾 忿怒驚撲 或傷風邪 兒初生下 卽嘔吐搐掣 口眼喎斜 聲啼聲短 腮縮顖開 或頰赤或面靑 噤口咬牙 眼合涎潮 筋骨拘攣 身腰强直 臍腹腫起 與噤口 撮口同證 視其眉間氣色 紅赤者生 靑黑者死. 辰砂膏最妙  猪乳汁膏 鎭驚散二方並見上 夜啼 太乙散 亦佳(入門).
【辰砂膏】
治胎驚癎風 及噤口風
辰砂12g 玄明粉8g 硼砂 馬牙硝各6g 全蝎 眞珠末各4g 麝香一字  爲末 油紙封裹 自然成膏
每取一豆許 薄荷湯調下 或乳汁調塗乳頭上 令兒吮之(入門).
【太乙散】
治胎驚
天漿子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防風 白茯苓各8g 全蝎 朱砂各4g 麝香一字
爲末 每取2g 乳汁化下(入門).
   
  急驚風638~639
○ 急驚者 因聞大聲 或大驚而發搐 過則如故 此無陰也 當下之 宜利驚丸.
○ 急驚者 內有熱卽生風 或因驚而發 涎潮搐搦 身體與口中氣皆熱 及其發定 或睡起卽了了 如故 用藥利下痰熱 心神安寧 卽愈(錢乙).
○ 急驚 乃卒然得之 心受驚 肝主風 致筋脈搐搦  肝又主筋 宜通心飮方見上 臍風瀉靑丸 凉驚元 大靑膏(得效).
○ 急驚者 因聞不常之聲 或遇禽獸之吼 以致牙關緊急 壯熱涎潮 竄視反張 搐搦顫動 口中熱氣 頰赤唇紅 大小便黃赤 其脈浮數洪緊 盖由內有實熱 外挾風邪 心家受熱而積驚 肝家生風而發搐  肝風心大二藏交爭 血亂氣倂 痰涎壅塞 所以百脈凝滯 關竅不通 風氣蕃盛 而無所泄 故暴烈也(直小).
○ 治法 通關截風 定搐去痰 其熱尙作則當下之. 一泄已後 急須和胃鎭心.
○ 截風定搐 先與開關散 嚔驚散 次與驅風膏 鎭心丸 鎭肝丸 錢氏安神丸 鎭驚丸 保幼化風丹 靈神膏 痰盛 宜抱龍丸 截風丸 鎭安心神 宜金箔鎭心丸 寧心膏.
○ 所謂 溫驚丸 利驚丸 凉驚丸者 盖虛則溫之 實則利之 熱則凉之 是謂活法(直小).
○ 驚風形證不明 若言陰證 則渾身又溫 若作陽症 則又不大搐 乃陰陽不和
宜用防風溫膽湯 下大驚元小驚元(得效).
○ 急驚 先當定搐 搐由風也. 風由熱也. 搐旣已作 方可下 熱退驚熱 若不退驚 亦不散.
○ 急驚 截風定搐爲要 風搐旣定 次與下熱 熱去則無風 風散則不搐(直小).

【利驚丸】
治急驚 身熱面赤 口中氣熱 大小便黃赤 宜下用此
黑丑頭末20g 天竺黃 靑黛 輕粉各4g 爲末 蜜丸 豌豆大 一歲兒一丸 薄荷湯化下(錢乙).
【溫驚丸】
治急驚虛證   
牛膽南星160g 天竺黃40g 朱砂6g 臙脂胚 龍腦各2g
爲末 牛膽汁和 丸芡實大 砂糖水 化下ː<一名> 【粉紅丸】(錢乙).
【凉驚元】【凉驚丸】
治急驚風
黃連40g 草龍膽 防風 靑黛各12g 龍腦2g 牛黃 麝香各一字
爲末 麪糊和丸 粟米大 每取10~20丸 金銀泡湯下(錢乙).
【大靑膏】
治急驚風宜用此 發散
白附子6g 天麻 靑黛各4g 烏蛇肉 蝎梢各2g 朱砂 天竺黃 麝香各一字 
細末 生蜜和成膏 月內兒粳米大  半歲兒半皂子大  一歲兒皂子大  以薄荷竹葉煎湯 化下(得效)
【開關散】
治驚風 口噤不開
蜈蚣一條灸 白殭蠶 南星炮各4g 麝香一字 猪牙皂角三錠略燒存性  爲末 以手點於口中 涎出自開(得效).
【嚔驚散】
治急驚 慢驚 昏迷不省
半夏生4g 皂角2g 爲末 取豆許 吹入鼻中 卽醒(得效).
【驅風膏】
治肝風發驚搐 及胎風
辰砂 蝎梢 當歸 草龍膽 川芎 梔子 大黃 羗活 防風 甘草各4g
爲末 入麝香少許 砂糖和丸 芡實大 每一丸 薄荷竹葉蜜湯 化下(丹心).
【鎭心丸】
治急驚風 安心止驚 散邪凉膈
山藥 白茯苓各40g 寒水石 甘草灸各30g 甛硝白者 朱砂各20g 人參10g 龍腦 麝香各2g
爲末 蜜和 每37.5g 作50丸 金箔爲衣 薄荷湯下丸(錢乙).
【鎭肝丸】639~640  
治急驚風熱
天竺黃 生乾地黃 當歸 竹葉 草龍膽 川芎 大黃煨 羗活 防風各10g
爲末 蜜丸 芡實大 每2丸 砂糖水化下(綱目).
【錢氏安神丸】640
補心虛 
朱砂水飛40g 麥門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20g 龍腦1g
爲末 蜜和40g 作30丸 每一丸 砂糖水 化下(錢乙)
【鎭驚丸】
治急驚風 鎭驚寧神 退熱化痰
牛膽南星20g 朱砂14g 琥珀 天竺黃 雄黃各12g 牛黃8g 眞珠4g 麝香2g 金箔10片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金箔爲衣 薄荷薑蜜湯下5~6丸(正傳).
【保幼化風丹】
治驚風 四證八候 去風痰驚熱
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子各40g 鬱金20g 左爲末 裝入臘月黃牛膽內 陰乾100日 取出 硏爲末 每40g 入雄黃 朱砂 硼砂 焰硝各4g 片腦 麝香各少許 共爲末 蜜丸 豌豆大 燈心薄荷湯硏化下1~2丸(醫鑒). 
【靈神膏】
截風定搐
赤茯苓 朱砂各40g 麥門冬20g 麝香10g 爲末 蜜和 作小餠子 每一餠 臨睡以薄荷湯化下 神效.
ː一老醫 三世小兒科家傳 只有 四五藥 愈病無數  如小兒驚搐 多是熱證 不宜便用驚風藥 只以導赤散加防風 竹葉同煎 用2~3貼 導去心經邪熱 其搐便止 次服 靈神膏(集驗).
【抱龍丸】
治驚風 潮搐 身熱 昏睡 能下痰熱 乃心肺肝藥也
牛膽製南星40g(無膽星 則只取生者) 剉炒熟 用之 天竺黃20g 雄黃 朱砂各10g 麝香4g
爲末 煮甘草膏和 丸皂莢子大一云芡實大 溫水化下 100日內兒1丸作三次服 五歲兒1~2丸服 臘雪水煮甘草和藥尤佳(錢乙).
ː抱者保也 龍者肝也  肝爲母 心爲子 母安則子安 況心臟神 肝藏魂 神昏旣定 驚從何生(丹心)
【截風丸】
治驚風痰搐
天麻 白殭蠶 南星炮各8g 蜈蚣一條 白附子 防風 朱砂 全蝎各4g 麝香一字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每一丸 薄荷湯化下(入門).
【金箔鎭心丸】
治驚風 鎭安心神
全蝎7箇以薄荷葉包裹慢火灸乾 天麻 防風 羗活 牛黃 赤茯苓 犀角 朱砂 麝香 甘草各4g
爲末 蜜丸皂子大 金箔爲衣 每取1~2丸 薄荷湯化下(入門).
【寧心膏】
治小兒不定 恍惚不寧 恐畏多哭 睡中驚魘
朱砂8g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茯神 山藥 羗活 甘草各4g 龍腦 麝香各一字
爲末 蜜丸芡實大 以薄荷湯化下一丸(丹心).
【防風溫膽湯】
治驚風消痰 踈風順氣
半夏 枳殼 赤茯苓各2g 陳皮 防風 人參各1.5g 甘草1g
爲剉作一貼 入生薑一片 紫蘇2葉 煎水調下 大驚元 小驚元 服之(得效).
【大驚元】
治驚風 安神定驚 又治心熱夜啼 ː<一名> 【大安神元】(得效).
酸棗仁去皮 蚌粉炒 甘草灸各20g 人參 赤茯苓 白朮 朱砂 麥門冬 木香 代赭石醋煮各10g 白殭蠶 桔梗尾各5g 全蝎3箇 金銀箔各3片  爲末 蜜丸梧子大 金銀箔爲衣 薄荷湯化下1~2丸(得效).
【小驚元】
治驚風
鬱金皂角水浸煮 黃連 馬牙硝 木香 藿香 草龍膽各10g 全蝎3箇
爲末 麪糊和 丸梧子大 以雄黃 朱砂 麝香 金銀箔爲衣 薄荷湯下1~2丸(得效).
  急驚風 不治證
○ 眼睛翻轉 口中出血 兩足擺跳 肚腹搐動 摸體尋衣 神昏氣促 噴藥不下 通關不嚔 心中熱痛 忽大叫者 皆不治(醫鑒).  

  慢驚風640~641
○ 慢驚者 得於大病之餘 吐瀉之後 及過服寒凉藥 其證 眼慢騰騰 或露睛 手足瘈瘲 面色靑白 渾身四肢冷 黙黙不聲 其脈 沈遲 用白朮散 益黃散 加防風 冬瓜仁煎服(得效).
○ 慢驚者 因吐瀉日久 中氣太虛而得 其身冷口鼻中氣寒 大小便淸白 昏睡露睛 目上視 手足瘈瘲 盖脾虛則生風 風盛則筋急 宜用黃芪湯 溫白丸(正傳).
○ 陰證慢驚 自急驚 陽證傳來纔經吐瀉 便是慢驚  男子 以瀉得之爲重  女子以吐得之爲重.
○ 慢驚者 眼半開半合 似睡不睡 十指或開或合 似搐不搐 口眼手足 有時牽掣 脈或浮或沈 身或凉或熱 或吐或瀉 或不吐瀉 或食乳或不乳 名半陰半陽合病  因吐瀉得者 宜加味朮附湯 醒脾散 養乳方  虛風痰多 宜八仙散.
○ 慢驚 純陰證 宜烏蝎散  陽證尙在 宜蟬蝎散.
○ 方前慢候 而尙有陽證(入候尙在) 不必回陽 但與截風調胃 用蟬蝎散 醒脾散 
若手足氷冷 方可回陽 用硫黃 附子. 如腦麝 銀粉 巴硝輩 一切禁斷(入門).
○ <古>云 病家怕驚不怕瀉 醫家怕瀉不怕驚 如泄瀉不止且先治瀉  若更治風則驚風愈甚(直小)
○ 瀉滑靑者 宜防慢驚 盖瀉靑色者 乃夾驚木剋土也.
○641 凡兒瀉出靑色者 由脾土受肝木 剋勝而見本質 由其藏之虛寒 黃芪益黃散主之.
○ 小兒慢驚 或吐利不止 變成虛風 搐搦者 非風也 胃氣欲絶 故也. 用來復丹方見寒門5粒 硏碎 米飮送下 卽效(得效).
○ 慢驚 宜用溫驚丸方見上 急驚風 神效散 觀音散 全蝎觀音散 三味天漿子散 補脾湯 保生丹 延生丹 參朮半夏湯 防風元 銀白散(諸方).
○ 涎盛 宜奪命散方見下 急慢驚風通治雙金丸 南星飮(諸方). 
【白朮散】
治吐瀉日久不止 津液枯渴 煩渴引飮 欲成慢驚風
葛根8g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木香 藿香 甘草各4g 爲粗末 每8g 水煎任意服.
泄瀉 加山藥 白片豆 肉荳蔲, 已成慢驚 加天麻 細辛 全蝎 白附子.
驚風泄瀉 煩渴 皆津液內耗也. 不問陰陽 多煎滿意 取足飮之 爾多爾好(錢乙).
ː<一名>【淸寧散】(得效).
【益黃散】
治慢驚風
黃芪8g 人參 陳皮各4g 白芍藥3g 生甘草 灸甘草各2g 白茯苓1.5g 黃連1g
爲粗末 水煎時時服. ː<一名>【黃芪益黃散】.
凡驚兒 瀉靑色 大禁 凉驚丸. 盖風木旺 必剋脾土 當先實其土 後瀉其木也. 當於心經中 以甘溫 補土之源 更於脾土中瀉火 以甘寒補金 以酸凉 使脾土中金旺火衰則風木自虛矣(東垣).
  【益黃散】 <一名>【補脾散】治脾臟虛冷 腹痛 泄利(海藏)
  陳皮40g 靑皮 訶子肉 甘草灸各20g 丁香8g. 爲末 每8g 或12g 水煎服 或剉20g 作一貼亦可. 五藏門轉載 比較
【黃芪湯】
治慢驚風 大便泄靑色 .
黃芪8g 人參4g 甘草灸2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加白芍藥4g尤妙.
此證 風木旺 必剋脾土 宜先實其土 後瀉其木 是爲神治之法.
ː<一名> 【保元湯】(東垣).
【溫白丸】
治慢驚風
白殭蠶炒 白附子生 南星炮各40g天麻生20g 全蝎4g
爲末 麪糊和丸 菉豆大 生薑米飮下5~7丸至20~30丸(錢乙)
【溫白元】<一名>【萬病紫菀丸】治積聚 癥癖 黃疸 鼓脹 十種水氣 八種痞塞 五種淋疾 九種心痛 遠年瘧疾及療七十二種風 三十六種尸疰 癲狂 邪祟 一切腹中諸疾.
川烏炮100g 巴豆霜 赤茯苓 皂莢灸 厚朴 人蔘各20g 爲末 煉蜜和 丸梧子大 薑湯下 3丸或5丸至7丸(局方)
ː治婦人 積聚有似懷孕  羸瘦困獘 或歌哭如邪祟  服此藥自愈  久病服之 則皆瀉出虫蛇  惡膿之物乃愈(得效).
【加味朮附湯】
治吐瀉後 變成慢驚 或因藏寒 洞泄得者
附子炮 白朮各40g 肉荳蔲煨2箇 木香 甘草灸各20g 粗末 每8g 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醒脾散】
治脾困昏沈 吐瀉不止 漸成慢驚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附子 白殭蠶 天麻 木香 甘草各2g 全蝎1g
爲粗末 每8g 薑二棗一 水煎 漸漸服 不可頓服(綱目).
【釀乳方】
治慢驚風
人參 木香 藿香 沈香 陳皮 神麴 麥芽各4g 丁香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紫蘇五葉 薑三枚 同煎.
乳母食後 須去乳汁盡 方取服之 卽仰臥霎時 次令兒吮數口 不可過飽  如嘔定急 宜截風 服八仙散(治慢驚虛風 天麻 白附子 白花蛇肉 防風 南星 半夏麴 冬瓜仁 全蝎各1g 加川烏0.5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二棗一 薄荷二葉 同煎服(湯氏))  兩日後 宜醒脾散(治脾困昏沈 吐瀉不止 漸成慢驚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附子 白殭蠶 天麻 木香 甘草各2g 全蝎1g 爲粗末 每8g 薑二棗一 水煎 漸漸服 不可頓服(綱目)) 此良法也. 如此調理 無不愈者(湯氏).  ∴ 霎(삽 : 잠시)
【八仙散】
治慢驚虛風
天麻 白附子 白花蛇肉 防風 南星 半夏麴 冬瓜仁 全蝎各1g 加川烏0.5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二棗一 薄荷二葉 同煎服(湯氏).
【烏蝎散】
治慢驚 純陰證 吐瀉不止
四君子湯(治 一切 氣病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5g 生薑3片大棗2枚(局方)) 加川烏 全蝎 南星各4g 
爲剉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之(入門).
【蟬蝎散】
慢驚風 陽證尙在 宜用此藥
全蝎7箇 蟬退21箇 南星1箇 甘草1g 爲粗末 每4g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至聖來復丹】治痼冷 心腹冷痛 藏府虛滑及霍亂吐瀉 脈微欲絶 又治榮衛不交 養心腎不升降 上實下虛 氣塞痰厥 一切危急之證 但有胃氣無 不獲安 此藥配類 二氣均調陰陽 可冷 可熱 可緩 可急 功效殊勝
硫黃 硝石各37.5g 爲細末 入銚內以微火慢炒 用柳木篦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相入再硏極細 名曰二氣砂 乃入水飛五靈脂 陳皮 靑皮 爲末各75g 次入太陰玄精石末37.5g  和勻醋糊和丸 豌豆大 空心米飮下30丸 或50丸(活人).
ː<鐵甕城八角杜先生>方也 <一名>【正一丹】寒門轉載
【至聖來復丹】治氣不升降 一切危急之證 可冷可熱 可緩可急 如中氣上氣 氣痛 氣鬱 皆效.
硝石 硫黃各40g.同爲細末 入椀內 以微火溫炒 以柳木菎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相入 不可火太過 恐傷藥力 再硏極細 名<二氣末> 太陰玄精石硏飛40g 五靈脂硏水飛澄 去砂石晒乾 靑皮 陳皮並去白各80g
爲末 和勻 以好醋打麪 糊丸搜和 丸如豌豆大 每服30粒 或50粒 空心 粥飮 呑下(局方).氣門轉載

【神效散】
治慢驚風. 歌曰 “一粒丁香一箇蝎 一字辰砂一點血”
爲三味(丁香 全蝎 辰砂) 俱爲末 男用男左手中指血 女用女右手中指血 蘸藥末 擦兒純上卽愈(綱目).
【觀音散】
治脾困多瀉 不思乳食 精神昏困 四肢冷 欲成慢驚
人參4g 蓮肉 神麴 白茯苓 白朮 黃芪 木香 白萹豆 甘草各1g 入薑三棗二 藿香3葉 同煎服(入門).
【全蝎觀音散】
治吐瀉後成慢驚風 亦治 慢脾風
人參4g 蓮肉 神麴 白茯苓 白朮 黃芪 木香 白萹豆 羗活 防風 天麻 全蝎 甘草各1g
入薑三棗二 藿香3葉 同煎服(入門). 卽觀音散 加羗活 防風 天麻 全蝎也(入門).
【三味天漿子散】
治慢驚風
天漿子 白殭蠶 全蝎各3枚  爲末 每一字 薄荷湯 調下(直小).
【補脾湯】
治慢驚風
白朮5g 白芍藥炒4g 白茯苓 半夏各3g 陳皮 黃芪蜜水炒 人參 當歸 川芎 肉荳蔲煨 乾葛 神麴炒各2g 黃連炒 甘草灸各1g 
爲剉作一貼 水煎 稍稍服(醫鑒).
  【補脾湯】治脾臟虛冷 嘔吐 泄瀉 飮食不消(三因方)
  麥芽炒 甘草灸各60g 人蔘 白茯苓 草果 乾薑炮各40g 厚朴 陳皮 白朮各30g  剉作20g 水煎服(三因方) 五藏轉載.
【保生丹】
治慢驚風
朱砂 天麻 白附子炮 白殭蠶炒 全蝎微炒各8g 乾薑炮 牛黃 麝香各4g
爲末 蜜丸麻子大 薄荷湯下 三丸(直小)
【延生丹】641 
治慢驚風
南星炮10g 朱砂 牛黃 羗活各5g 麝香3g 蝎梢7枚 白殭蠶3枚 爲末棗肉和丸菉豆大 薄荷湯化兩丸服之(直小)
【參朮半夏湯】642 
治慢驚風 子母俱服
人參 白朮各8g 半夏 天麻各3g 白茯苓 陳皮各2g 細辛 薄荷 甘草各1g 全蝎炒1枚 
剉作一貼 入薑三 水煎服(正傳).
【防風元】
治慢驚風
天麻 防風 人參各20g 全蝎 白殭蠶 甘草各10g 朱砂 雄黃各7g 爲末 蜜丸芡實大 人參湯或冬瓜仁湯化下(得效)
【銀白散】
治慢驚風 袪風助胃
蓮肉 白萹豆 白茯苓各8g 白附子炮 人參 天麻 全蝎炒 木香 藿香 甘草炒各4g 陳米  
爲粗末 每8g入薑二片 冬瓜仁7粒 同煎服(得效).
【南星飮】642  
治慢驚 脾困涎盛 不思乳食
大南星1箇炒赤 冬瓜仁 白萹豆薑汁炒各12g 爲末 每8g入薑二片 冬瓜仁7粒 同煎服(得效).
【雙金丸】(入門)
治吐瀉日久 脾胃虛損 手足厥冷 精神昏塞 多睡露睛 口鼻氣冷 欲成慢驚風
金液丹方見寒門與靑州白元子方見風門等分 同硏生薑米飮調灌之 惟多服乃效 
雖至危者 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 <沈存中>云 金液丹 治吐利垂絶 服之得活 須多服方驗(綱目)
<一云>金液丹 眞小兒吐瀉之 妙劑也(入門).
【金液丹】治久寒痼冷及吐利日久 身冷脈微
硫黃375g 硏細飛 過盛磁器盒內 以赤石脂泥縫 外以塩泥固濟 先掘地坑埋小罐子 盛水令滿 按盒子在上用泥固濟 訖慢火養七日七夜 候足加頂火一斤煆取出放冷硏爲細末 右藥末37.5g 用蒸餠37.5g湯浸 去水脈 和丸梧子大 每30丸 多至100丸  溫米飮下 空心服(局方). 寒門痼冷轉載 
【靑州白圓子】治風痰壅盛 嘔吐 眩暈及癱瘓風
半夏28g 天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20g 爲生爲細末淸水浸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朝夕換水候日數足 乃取納生絹袋中濾過其滓 再硏濾過以盡爲度 澄淸去水晒乾  又爲末 以糯米粥淸和丸 綠豆大 薑湯呑下30~50丸(局方)風門轉載
【加味靑州白元子】治中風壅塞 喎斜 癱瘓
白附子 天南星 半夏 白薑各80g 天麻 全蝎 白薑蠶各40g 川烏20g 並生爲細末 薑汁麪糊和
丸梧子大  薑湯呑下50~70丸  不拘時(丹心)風門轉載
【蝎麝白元子】治中風 痰涎壅塞 一切風疾 他藥不能療者
半夏280g 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 天麻 防風各40g 全蝎20g 麝香2g 爲並生爲末 薑汁糊和丸 梧子大薑湯下50丸癱瘓風 溫酒下日3服  數日後當有汗 便能舒展 經3~5日 頻呵欠 是應(得效)  
 ※驚風治驗
○ 一小兒 吐瀉 諸醫 以藥下之 至虛變成慢驚  其候 昏睡露睛 手足瘈 瘲而面身冷.
<錢氏>與瓜蔞湯 其兒卽開目而身溫  其兒不大小便 諸醫 以藥利之
<錢氏>曰 不當大小便利之 必身冷一二月 果身冷 
<錢氏>曰 不能食而胃虛 若利大小便 則脾胃俱虛 當身冷而閉目卽死 今幸胎氣實而難衰也 用益黃散方見五藏 使君子丸方見本書 四服後 果能飮食. 後又不語 諸醫作失音治之
<錢>曰 此因凉藥利小便 致脾腎俱虛 今脾已實 腎尙虛 用六味地黃元 一月而痊 聲音如故(錢乙)
【瓜蔞湯】治慢驚之脈有力者
瓜蔞8g 白甘遂末4g
同於慢火上炒焦黃 硏勻 每服一字 麝香薄荷湯 調服(錢乙). ∴ 辭典202(編者).
【使君子丸】治冷疳
使君子麪裹煨去殼40g 厚朴 訶子皮半生半煨 甘草灸20g 陳皮去白10g
爲末 蜜丸 芡實大 每一丸 米飮化下 三歲以下 服半丸 乳汁化下(錢乙). 疳門轉載
  慢驚風不治證
○ 慢驚 四肢厥冷 吐瀉咳嗽 面黯神慘 胃痛鴉聲 兩脇動氣 口生白瘡 髮直搖頭 眼睛不轉 涎鳴喘噎 頭軟 大小便不禁 手足一邊牽引者 皆不治(醫鑒).
○ 似搐而不甚搐 似睡而精神慢 四肢與口中氣皆冷 睡中露睛 或胃痛而啼哭如鴉聲 此證 已危  盖脾胃虛損故也(寶鑒).
○ 慢驚欲絶之時 虛痰上攻 咽喉引氣 呼吸粗大 脈來浮數 是謂陰盛强陽 錯認以爲陽氣已復 直與峻藥下痰 痰隨藥下氣 隨痰絶人 以醫殺咎之 此不識覆燈 將絶之候 雖不下藥 亦無生意矣(直小).

  急慢驚風通治642
○ 宜備急丸 牛黃抱龍丸 保命丹 至聖保命丹 千金散 星香散 朱粉散 奪命散 探生散.
【備急丸】
治急慢驚風
5月5日取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乾 爲末 加朱砂 等分 糊丸菉豆大 金箔爲衣 每一丸 白湯下.
ː<一法> 取蚯蚓 以竹刀 中斷之 看取急跳者 治急驚  慢跳者 治慢驚
各另硏爛 和朱砂末 作丸 菉豆大 分二器貯之 記而用之 神妙(丹心).
【牛黃抱龍丸】
治急慢驚風 痰嗽潮搐 能鎭驚安神
牛膽南星40g 天竺黃20g 雄黃 辰砂各10g 麝香 眞珠 琥珀各4g 牛黃2g 金箔10片
爲細末 水煮甘草膏和 丸芡實大 金箔爲衣 每三歲兒服一丸 五歲二丸 十歲服3~5丸 薄荷湯化下.
ː此方 與上急驚風鎭驚丸 同而錢數異(醫鑒).
【保命丹】
治急慢驚風 尙有陽證者 常服 安神化痰
全蝎14箇 防風 南星 蟬退 白殭蠶 天麻 琥珀各8g 白附子 辰砂各4g 麝香2g
有熱 加牛黃 片腦各2g  爲末 粳米飯搗丸 皂子大 金箔爲末 乳汁 或薄荷湯化下 一丸(入門).
【保命散】噤口 撮口 臍風證 轉載
治鵝口瘡 不能吮乳 枯白礬 朱砂各4g 馬牙硝20g 爲末 每取一字 用白鵝糞 擂水調塗 舌上及口內 日三次卽效(入門).
【至聖保命丹】∴ 643에 있는 것을 642로 編輯上 轉載
治急慢驚風 及胎驚天吊
南星炮12g(膽星尤佳) 白附子 防風 天麻 蟬殼 台薑蠶炒各8g 麝香2g 全蝎14箇
爲末 飯丸梧子大 朱砂爲衣 每一丸 薄荷湯化下(直小).
【千金散】
治急慢驚風 痰喘雖至死 但灌藥下咽 卽活
黃連 天麻 朱砂各2g 全蝎 白殭蠶 牛膽南星 甘草各1g 牛黃 龍腦各0.5g
爲末 每用5~7釐 薄荷燈心湯 調下(回春).
【星香散】
治急慢驚風 搐搦 竄視 涎潮
南星炮10g 木香 橘紅各4g 全蝎2箇 剉作一貼 薑四片 水煎 頻灌 大便去涎 卽愈(得效).
【朱粉散】
治急慢驚風 歌曰一粒朱砂 一片雪(輕粉也) 七箇殭蠶三箇蠍 不問驚風與慢風 服時須用生人血(乳汁也) 爲先將蚕蠍微炒燥取出待冷 同砂粉硏爲細末 却以母乳汁調 抹於兒口內 立效(十三方).
【奪命散】642~643
大能控風痰不問 急·慢驚風 痰塞咽喉 其響如潮 名曰潮涎 百藥不能過咽 命在須臾 但用此藥 入喉 痰則墜下 功有萬全 奪天地之造化也.
靑礞石40g同焰硝40g 入鍋內火煆 待硝盡 候礞石如金色 取用爲細末 急驚風身熱 用薄荷汁入蜜調微溫服  其藥自裹痰墜下 從大便出 如稠涕膠粘 乃藥之功也.次服 去風退熱 截驚等藥 以靑州白元子方見上慢驚風 再硏爲末 薑汁調前 如糊 熟蜜調下 其涎卽墜入腹 次服5蛇蝎 蜈蚣 川烏等藥.
ː此藥 治急慢驚 利痰之聖藥 以器盛水 吐痰水上 以藥少許 糝之痰隨藥而下 須用木香湯調下(湯氏)
ː礞石雖利痰 非胃家所好 故以木香佐之 能裹痰從大便出 而無糞來 不動藏府 始知藥妙(入門). 
  【奪命散】治卒中風 涎潮氣塞 口噤 目瞪 破傷風 搐搦 小兒驚風 危急之疾
  天南星 甛葶藶 白芷 半夏 巴豆去殼不去油各等分爲末每18.75g薑汁一呷調下卽效 凡口噤藥不下者 宜用此(醫鑒).
  【秘方奪命散】治一切癰疽 無名惡瘡 能內托令自
  天花粉8g 穿山甲 蛤粉炒 赤芍藥 甘草節各4g 防風 白芷 皂角刺 金銀花 陳皮各3g 當歸尾 貝母 乳香各2g.
  爲剉作一貼 好酒一大碗煎服(丹心).
【探生散】
治急慢驚風 諸藥不效 用此吹鼻定其死生
雄黃 沒藥各4g 乳香2g 麝香一字  爲末 取少許入鼻 如眼淚鼻涕 俱出者 可治(醫鑒).
  慢脾風643
○ 慢脾風 由慢驚後吐瀉 損脾病傳已極 總歸虛處 惟脾所受 故曰脾風. 若逐風則無風可療 若療驚則無驚可療 但脾間 痰涎凝滯 虛熱往來 其眼合者 乃脾困氣乏 神迷也. 世所謂 慢風難療者 是也(直小).
○ 若見眼合 卽是脾風.
○ 慢驚 察視爲要 眼睛昏定爲重 竄視爲重  四肢厥冷爲重  睛定不耳乏爲重  雖耳乏不左右顧亦重  汗出如流水重 口面忽作黲黯色至重  眼在半合半開之間 乃知陰氣所盛 傳入藏間 陽氣已虧 脾經屬陰 次第入脾 故言慢脾風候.
○ 慢驚 其眼半開半合 則當預作慢脾風 調理之.
○ 慢脾風之候 面靑額汗 舌短頭低 眼合不開 睡中搖頭吐舌 頻嘔腥臭 噤口咬牙 手足微搐而不收 或身冷或身溫 而四肢冷 其脈沈微 陰氣極盛 胃氣極虛 十救一二  盖由慢脾風而傳變 宜用 黑附湯 救之  又生附四君子湯 蝎附散 皆可(直小).
○ 慢脾風 用藥 乃不得已也. 其危如燈無油 漸見昏滅
<錢氏>用 金液丹與靑州白元子各半硏勻飯 飮薄荷湯下6g 此截風回陽也(直小).
○ ① 小兒頭雖熱 眼珠靑白而足冷  ② 頭雖熱 或腹脹而足冷  ③ 頭雖熱 或泄瀉而足冷 
④ 頭雖熱 或嘔吐而足冷  ⑤ 頭雖熱 或渴而足冷  已上五證 作搐者 名曰 慢脾風 
速與補脾益眞湯加全蝎一枚 或全蝎觀音散方見上 慢驚風(直小).
【黑附湯】
治慢脾風 危急者
附子炮12g 木香6g 白附子4g 甘草灸2g
爲剉分二貼 入薑五 水煎以匙灌下  若手足煖而甦省 卽止(得效).
【生附四君子湯】(得效)
治慢脾 助胃回陽
四君子湯料 加生附子末等分  爲剉8g 入薑五 水煎以匙灌口中 手足煖卽止(得效).
  【四君子湯】氣門轉載 治 一切 氣病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5g 生薑3片大棗2枚(局方).
【六君子湯】痰飮轉載 治氣虛痰盛
半夏 白朮各6g 陳皮 白茯苓 人蔘各4g 甘草灸2g.剉作一貼 薑三片棗二枚 煎服(正傳). ː<一方>6味各4g等分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內傷虛證一切.ː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 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 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蝎附散】
治慢脾風 回陽豁痰
附子炮8g 南星炮 白附子炮 木香各4g 全蝎7箇 爲剉取4g 薑五 煎服(得效).
【雙金丸】
治吐瀉日久 脾胃虛損 手足厥冷 精神昏塞 多睡露睛 口鼻氣冷 欲成慢驚風
金液丹與靑州白元子等分 同硏生薑米飮調灌之 惟多服乃效 雖至危者 往往死中得生 十救八九
<沈存中>云 金液丹 治吐利垂絶服之得活 須多服方驗(綱目).一云金液丹 眞小兒吐瀉之妙劑也(入門).
【金液丹】治久寒痼冷及吐利日久 身冷脈微
硫黃375g 硏細飛 過盛磁器盒內 以赤石脂泥縫 外以塩泥固濟 先掘地坑埋小罐子 盛水令滿 按盒子在上用泥固濟  訖慢火 養七日七夜  候足加頂火一斤煆 取出放冷 硏爲細末  左藥末37.5g 用蒸餠37.5g湯浸 去水脈 和丸梧子大 每30丸 多至100丸 溫米飮下 空心服(局方). 寒門痼冷轉載
【靑州白圓子】治風痰壅盛 嘔吐 眩暈及癱瘓風
半夏28g 天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20g爲生 爲細末淸水浸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朝夕換水 候日數足  乃取納生絹袋中 濾過其滓  再硏濾過 以盡爲度 澄 淸去水晒乾  又 爲末 以糯米粥淸和 丸綠豆大 薑湯呑下30~50丸(局方)
【加味靑州白元子】治中風壅塞 喎斜 癱瘓
白附子 天南星 半夏 白薑各80g 天麻 全蝎 白薑蠶各40g 川烏20g 並生爲細末 薑汁麪糊和丸 梧子大 薑湯 呑下50~70丸 不拘時(丹心) 風門轉載
【蝎麝白元子】治中風 痰涎壅塞 一切風疾 他藥不能療者
半夏280g 南星120g 白附子80g 川烏 天麻 防風各40g 全蝎20g 麝香2g 爲並生爲末 薑汁糊和丸 梧子大薑湯下50丸癱瘓風 溫酒下日3服  數日後當有汗 便能舒展 經3~5日 頻呵欠 是應(得效) 已上 三方 風門轉載. 
【補脾益眞湯】
治慢脾風
丁香 木香 訶子皮 陳皮 厚朴 草果 肉荳蔲 白茯苓 人參 白朮 桂枝 半夏 附子炮 甘草灸各1g 全蝎炒一枚 爲剉 入薑二棗一 水煎灌服 服訖令揉心下以助藥力(綱目).
 
  慢脾風不治證
○ 身冷粘汗 直臥如尸 喘嗽 頭軟背直 口噤頭搖 大小便不禁 唇縮氣粗 痰如牽鋸之聲者 不治(直小).
○ 慢脾風 若也一藏絶卽 不可用藥  如眼無光 指甲黑 四肢垂軃 五體俱冷 並不須下藥(直小).
 
  天吊驚風643
○ <孫眞人>曰 乘馬遠行 當沐浴 更衣然後 方可近於嬰兒 否則多爲天吊急驚之疾.
<錢仲陽>曰 步履糞穢之氣 無使近於嬰兒 令兒急驚風搐也(類聚).
○ 天吊 亦驚風之證 但天吊發時 頭目仰視 驚風則無也(綱目).
○ 小兒 瘈瘲不定 翻眼戴睛 狀若神祟 頭目仰視 手足抽掣 如魚之上釣 故曰天釣  甚者 爪甲亦靑 宜服蘇合香元方見氣門 方見上 小兒初生救急.
○ 此由乳母 過食熱毒 心肺生熱 加以外感 風邪所致  宜用九龍控涎散 釣藤散  熱勝則保命丹方見上 急慢驚通治. 痰盛則抱龍丸方見上 急慢驚通治.
○ 又有 驚風內釣之證  腹痛多啼 面靑唇黑 傴僂反張 外腎腫 屎如米泔 眼有紅筋血點 乃寒氣壅結 宜釣藤膏(入門).
【九龍控涎散】643~644
治天吊
蜈蚣一條酒塗灸 臘茶 雄黃 甘草各8g 乳香 天竺黃 白礬枯 荊芥穗各4g 菉豆半生半炒100粒
爲末 每2g 人參薄荷湯調下(醫林).
【釣藤散】644
治天吊
人參 犀角各2g 全蝎 天麻各1g 甘草0.5g
爲剉 水煎服(入門). ː<一名>【釣藤飮】有釣鉤藤一味(湯氏).
【釣藤膏】
治驚風內釣
木香 薑黃各8g 乳香 沒藥各6g 木鱉子肉5箇 爲末 蜜調成膏 收鑵內以釣藤煎湯 或薄荷湯化下 少許(入門).
   
  痓痙644
○ 痓與痙 亦驚風之類.
○ 痓者 手足氷冷  痙者 擧身强直 痓痙 本一病 當以陽剛陰柔別之.
剛者 有汗 柔者 無汗  其證 肢體强直 腰身反張 强直如弓 不時醒者 爲痓 十無一生(湯氏).
○ 證候治法 詳具風門  ∴ 以下 風門轉載
  破傷風病因374
○ 破傷風者 多由亡血 筋無所管 故邪得以襲之 所以傷寒 汗下過多 與夫病瘡人 及産後致斯病者 槩可見矣(三因).
○ 破傷風者 初因擊破皮肉 視爲尋常殊不知  風邪乘虛 而襲變爲惡候  或諸瘡 久不合口  風邪內襲 或用湯淋洗  或着艾焚灸  其火毒之氣  逆與破傷風 邪無異也  其證 寒熱間作 甚則口噤目斜 身體强直 如角弓反張之狀 死在朝夕(正傳).
○ 痓病 皆是難治也  多是血氣內虛 風痰盛而成痓病. 凡傷寒雜病 汗吐後 入風亦成痓 發瘡家汗亦成痓  産後去血多 亦成痓  有跌磕打傷 瘡口未合 貫風者亦 成痓  此名破傷風也(回春).
○ 破傷風 有四因
一者 卒暴傷損 風邪襲虛  二者 諸瘡湯洗艾灸 逼毒妄行  三者 瘡口不合 貼膏留孔風襲
四者 熱鬱遍身 白痂瘡口閉塞 氣難通泄 傳播經絡(入門).

    痓與痙 通稱破傷風
○ 痙者 筋勁强直而不柔和也(河間).
○ 痓病者 口噤 角弓反張 是也(丹心).
 
    破傷風形證
○ 夫人之筋 各隨經絡結 束於身 血氣內虛 外爲風寒 濕熱之氣所中 則成痓 故寒則緊縮 熱則弛張 風則弦急 濕則弛緩 風散氣 故有汗而不惡寒  寒澁血 故無汗而惡寒  熱消氣 故爲瘛瘲  濕溢血 故爲緩弱. <經> 所謂 大筋緛短 小筋弛張 皆濕熱不壤之所爲也.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 筋無所管 故邪得以襲之 所以傷寒 汗下過多 與夫病瘡人 及産後致斯病 槩可見矣(三因).
○ 筋脈相引而急 名曰瘛瘲 屬謂之搐 是也(綱目).
○ 諸熱瞀瘛 皆屬于火  熱勝風搏 幷于經絡 風主動而不寧 風火相乘 是以瞀瘛 生矣 治宜袪風滌熱之劑 折其火熱 可立愈. 藥妄加艾火 或發其表 則死不旋踵(河間).

    破傷風脈
○ 痓脈 按之緊如弦  直上下行(仲景)
○ 痓脈 皆伏沈弦緊(三因).
○ 痓脈  弦直或沈細 些汗後欲解  脈潑如蛇弦緊  尙可伏見傷嗟(回春).
○ 痓脈 浮而無力太陽也  長而有力陽明也  浮而弦小少陽也(正傳).
○ 凡痓脈 如雨濺散出指外者立死(入門).

    破傷風治法
○ 破傷風者 諸瘡久不合口 因熱甚鬱結 而榮衛不得宣通 怫熱因之遍體 故多白痂 是時瘡口閉塞 氣難宣通 故熱甚而生風也. 先辨瘡口 平無汗者 中風也 邊自出黃水者 中水也 並欲作痓急治之 又 痛不在瘡處者 傷經絡亦死證也. 初覺瘡腫 起白痂 身寒熱 急用玉眞散貼之, 傷在頭面 急用水調膏 和雄黃 付瘡上 腫漸消爲度 若腰脊反張 四肢强直 牙噤 通身冷 不知人 急用蜈蚣細末 擦牙 吐出涎沫 立甦 亦宜按摩導引(綱目).
○ 痙病 口噤背反張 速灌小續命湯(資生).
○ 若眼牽觜扯 手足戰搖伸縮者 是風痰痓 若身冷手足冷 脈沈細 名爲陰痓 俱宜參歸養榮湯, 若身熱喘嗽生痰 脈滑數 名爲痰火痓 宜用瓜蔞枳實湯 不可全用風藥 散氣 死之速矣(回春).
○ 破傷風 如在表 則辛以散之 在裏 則苦以下之 兼散之 汗下後 通利榮血 袪逐風邪 防風通聖散40g 加荊芥穗 大黃各8g 煎水 調全蝎末 羗活末各4g服之(河間).
○ 破傷風多死 宜用防風 全蝎之類 全蝎散最妙.
○ 破傷風 口喎噤 肢體反張 須臾欲死 宜用全蝎散 大蜈蚣散 風盛者 二烏丸 風痰者 玉眞散 烏蛇散 手足戰掉 宜朱砂指甲散 血凝昏悶者 烏鴉散(入門).
○ 破傷風 宜用香膠散 一字散 退風散.
○ 大凡破傷風 在頭面則白芷爲君 防風頭佐之 在身體 及四肢則以防風爲君 隨身梢用 在下部則以獨活佐之(丹心).
○ 諸瘡 欲變痓 宜急風散 防風散 發汗多成痓 宜防風當歸散 亡血多成痓 宜當歸地黃湯.
【玉眞散】治破傷風 口噤身强直
防風 天南星等分 爲末 每7.5g 薑汁和 溫酒調服 以滓付瘡口上 口噤者 童便調下 南星爲防風所制 服之 不麻 可以開關定搐(回春). ː<一名>【定風散】(醫鑒)
【水調膏】治破傷風 發熱紅腫 風邪欲傳經絡 而未深入者
杏仁硏爲泥白麪 等分 新汲水 調成膏 塗傷腫處 卽腫消 熱退 神驗(醫鑒).
【小續命湯】治卒中風 不省人事 喎斜 癱瘓 瘖瘂 麻木 眩暈 初中無汗表實等及治一切諸風證
防風6g 防己 肉桂 杏仁 黃芩 白芍藥 人蔘 川窮 麻黃 甘草各4g 附子炮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參歸養榮湯】治風痰痓 陰痓
人蔘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白朮 白茯苓 陳皮各4g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回春)
【瓜蔞枳實湯】治痰火痓
瓜婁仁 枳實 貝母 桔梗 片芩 陳皮 梔子 茯苓 麥門冬 人蔘 當歸 蘇子各3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煎和竹瀝薑汁服(回春).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或洗頭風 破傷風 諸般風搐 小兒驚風 積熱 或瘡疹黑陷 將死 或傷寒疫癘 不能辨明 或風熱瘡疥 或頭生白屑 或面鼻生紫赤 風刺 癮疹 肺風瘡 或大風癩疾 或風火鬱 甚爲腹滿 澁痛 煩渴喘悶 或熱極生風 爲舌强口噤 筋惕肉瞤 或大小瘡腫 惡毒 或熱結大小便    不通 幷解酒傷 熱毒(宣明).
滑石7g 甘草5g 石膏 黃芩 桔梗各3g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2g 荊芥 白朮 梔子各1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水煎服(入門). ː 此方治熱 風 燥三者之總劑也(丹心).
∴ 加荊芥穗 大黃各8g煎水 調全蝎末 羗活末各4g 服之 治破傷風(河間). 風門轉載
375 【全蝎散】治破傷風 口喎 肢體反張 須臾欲死
蝎梢7箇 爲末 熱酒 調服 日三 凡患 破傷風 非此不除(入門).
【大蜈蚣散】治破傷風 搐搦反張
蜈蚣2條魚鰾炒 左蟠龍炒烟盡各20g 爲末每7.5g 以防風煎湯 調服 服此不解 覺轉入裏 當服左龍丸(綱目).
ː <一方> 蜈蚣一條江鰾12g爲末每4g 防風 羗活煎湯調下(入門).
ː <一方> 口噤 身反張 不省人 蜈蚣一條 全蝎炒二箇 爲末 擦牙內 或吹鼻中 名曰【小蜈蚣散】(丹心).
【二烏丸】治破傷風 角弓反張 牙關緊急
生川烏 白芷 天麻各8g 生草烏 雄黃各4g 爲末 酒糊和 丸梧子大 溫酒下10丸(入門). ː<一名>【奪命丸】(丹心) 
【烏蛇散】治破傷風 痰盛
烏蛇24g 麻黃40g 草烏炮 乾薑 附子炮 川芎 白附子 天麻各20g 蝎梢10g 爲末 每3.75g 熱酒 日三服(入門).
【朱砂指甲散】治破傷風 手足戰]掉不已
朱砂水飛 天南星薑製 獨活各8g  人手足爪甲 燒存性24g 爲末 分作3貼 熱酒調下 立效(入門).
【烏鴉散】治破傷風血凝昏悶
鴉翔燒灰酒調3.75g服 服後飮酒一二盞 以助藥勢(丹心).
【香膠散】治破傷風 口噤身强直
魚膠燒十分類性 麝香少許 細末 每7.5g 熱酒 米飮 任下(得效).
【一字散】治破傷風急者
金頭蜈蚣一條灸 天麻 草烏各20g 全蝎10箇 白芷4g 爲末 每一字 發熱茶淸調下 發寒 溫酒調下(丹心).
【退風散】治破傷風 不省人事
防風 天麻 白芷 麻黃 赤茯苓 當歸各4g 薄荷3g 荊芥 白薑蠶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入薑七片 水煎服(醫鑒)
【急風散】治久新諸瘡 傳變爲破傷風
麝香一字 朱砂40g 生黑豆10g 草烏12g(半生用 半焙存性米醋同淬). 爲末 酒調1.875g 服之 神效(得效).
【防風湯】治破傷風 在表未入裏 急服此藥
防風 羗活 獨活 川芎各4g 剉作一貼 煎水調 小蜈蚣散服之 大效(正傳).
【防風當歸散】治發汗過多成痓
防風 當歸 川芎 生地黃各10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當歸地黃湯】治亡血過多 變成破傷風 宜養血
當歸 地黃 芍藥 川芎 藁本 防風 白芷各4g 細辛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破傷風之治 同傷寒三法
○ 破傷風 有在表 在裏 在半表半裏  三者之不同 故不離乎 汗 下 和 三法也(正傳).
○ 發汗過多 因致痓 身熱足寒 項强頭搖 口噤 背反張者 太陽痓也, 無汗 宜汗之 有汗 宜止之,
若頭低視下 手足牽引 肘膝相構者 陽明痓也 若一目 或左右視 幷一手一足搐搦者 少陽痓也(海藏).
○ 背後搐者 太陽也 身前搐者 陽明也 兩旁搐者 少陽也(河間).
○ <河間>曰 太陽宜寒 陽明宜下 少陽宜和 若明此三法 而不中病者 未之有也(正傳).
○ 按 <河間>只論三陽而不論三陰者 盖傳入陰經 其證已危 若腹滿 自利 口燥 咽乾 舌卷 囊縮 皆無可生之理 故置而不論也(正傳).
○ 破傷風 在表則以辛熱發散之 宜防風湯 羗活防風湯 小續命湯方見上 九味羗活湯方見寒門 在半表半裏 以辛凉和解之 宜羗麻湯 防風通聖散方見上 在裏則以寒藥下之 宜小芎黃湯 大芎黃湯 左龍丸(河間).
○破傷風雖宜發汗 若自汗多則宜用白朮湯 白朮防風湯.
【防風湯】治破傷風 在表未入裏 急服此藥
防風 羗活 獨活 川芎各4g 爲剉作一貼 煎水調 小蜈蚣散服之 大效(正傳).
【小續命湯】(入門) 治卒中風 不省人事 喎斜 癱瘓 瘖瘂 麻木 眩暈 方見上 破傷風治法
【羗活防風湯】治破傷風 初傳在表
羗活 防風 川芎 白芍藥 藁本 當歸 甘草各4g 地楡 細辛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九味羗活湯】不問四時 但有頭痛 骨節痛 發熱惡寒 無汗 脈浮緊.
羗活 防風各6g 蒼朮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黃各4g 細辛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生薑三片大棗二枚葱白二莖 水煎服(入門)
ː羗活 治太陽肢節痛 乃撥亂反正之主也, 防風 治一身盡痛 聽軍將命令而行, 蒼朮 雄壯上行之氣 能除濕氣下安太陰, 甘草 緩裏急和諸藥, 川芎 治厥陰頭痛在腦, 生地黃 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 治太陰肺熱在胸, 白芷 治陽明頭痛 在額, 細辛 治少陰腎經 苦頭痛(正傳). :  <一名>【羗活冲和湯】(醫鑑) 寒門轉載
【羗麻湯】治破傷風 在半表半裏 無汗
羗活 麻黃 甘菊 川芎 石膏 防風 前胡 黃芩 細辛 枳殼 白茯苓 蔓荊子 甘草各3g 白芷 薄荷各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防風通聖散】治諸風熱 或中風不語 暴瘖 語聲不出 方見上 破傷風治法
375 【小芎黃湯】治破傷風入裏猶有表熱
川芎12g 黃芩8g 甘草2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2~3服後 用大芎黃湯(正傳).
376 【大芎黃湯】治破傷風入裏 二便秘小便赤 自汗不止
川芎4g 大黃 羗活 黃芩各8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以下之 微利爲度(入門).
【左龍丸】治破傷風入裏 發搐 目直視 二便秘澁 宜此下之
野鴿糞炒<一名>左蟠龍 江鰾燒 白薑蠶各20g 雄黃4g 蜈蚣2條 天麻8g 爲末 分作3貼 先將二貼 所飯爲丸梧子大 朱砂爲衣 次將一貼 加巴豆霜2g 飯丸梧子大 每服 朱砂丸子20丸 加巴豆丸子一丸 二服 加二丸 溫酒 呑下 至便利爲度 只服朱砂丸 病愈 卽止之. 若搐痓不已 宜服羗麻湯 方見上 (入門 丹心). ː<一名>【江鰾丸】(入門)
【白朮湯】治破傷風 大汗不止 筋攣搐搦
白芍藥12g 白朮 葛根各8g 升麻 黃芩各4g 甘草2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白朮防風湯】治破傷風 發汗過多 自汗不止
防風16g 白朮 黃芪各8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痓 有剛柔二證376
○ 痓證寒熱類傷寒 但脈沈遲弦細 搖頭 露眼 噤口 手足搐搦 項强 背反張 如發癎 終日不醒爲異 因傷寒發汗過多 或大發濕家汗 皆作痓 風性勁 故爲剛痓 而無汗 濕性緩 故爲柔痓而有汗(入門).
○ 無汗 爲剛痓 有汗爲柔痓.
○ 剛柔二痓 並可與小續命湯 柔痓 去麻黃 有熱 減半桂枝 冬月 去黃芩(海藏).
○ 剛柔不分 亦用小續命湯 加生附子, 剛柔二痓 通用九味羗活湯(入門).
○ 剛痓之病 胸滿 口噤 臥不着席 脚攣急必齘齒 可與大承氣湯下之(仲景).
【小續命湯】 治卒中風 不省人事 喎斜 癱瘓 瘖瘂 方見上 破傷風治法 ∴ 剛柔不問 加生附子(入門).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證 大熱 大實 大滿 宜急下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
剉作一貼 水二大盞 先煎枳實 厚朴至一盞乃下大黃煎至70% 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溫服(入門).
【九味羗活湯】(入門) 方見上 破傷風之治 同傷寒三法

   痓與癎 相似而實不同 又不可 作風治376
○ 痓與癎 不同 癎病 身軟時醒, 痓病 身强直反張 不時醒甚 有昏冒 而迷亡者(丹心).
○ 痓與癎 相似 比癎爲虛 切不可 作風治 而純用風藥 宜帶補多 是氣虛 有火 兼痰 宜服參芪芎歸竹瀝之類(丹心). 

   破傷風凶證376
○ 痓病 有灸瘡 難治(仲景).
○痓病 戴眼反折 瘛瘲 汗出如珠 或反張離席一掌許 小兒離席二指許者 皆死(入門).
○破傷風 宜早治 若入藏則難治 有四般死證 不可治.一者 頭面靑黑色, 二者 額上有汗珠不流, 三者 眼小目瞪, 四者 身上汗出如油(回春).
○ 痓病 目瞪口開 神氣昏冒 不知人者 斷死無疑也(回春).
○ 太陽風痓之證 始則發熱腹痛 喘息涎浮 次則牙緊頭搖 十指微搖 漸加項背强直 轉側不仁 甚者 昏困失音 目睛直視 滑泄不禁 身腰反張 如此則十不救一(直指).

  癲癎644
○ 驚風三發則爲癲癎者 小兒 惡病也. 大人曰癲 小兒曰癇 其實一也. 又曰十歲以上爲癲 十歲以下爲癎(入門).
○ 驚癎卽急癎之證 但驚癎 發時仆地作聲 醒時吐涎沫 急慢驚則 不作聲不吐沫也(綱目).
○ 癎者 卒然暈倒 目瞪流涎 神氣鬱勃 四肢搐搦 沈黙昏憒 似死似生 其聲惡叫 過後惺惺(直小)
○ 錢氏 方有五 癎病關五藏 用五色丸方見神門. 方見下 神門 驚癎
○ 治法 惟以驚 風 食三種 陰陽二證 別而治之
驚癎者 恐怖積驚 而發啼叫 恍惚 宜定魄丸 沈香天麻湯, 風癎者 風邪外襲 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 宜追風袪痰丸方見神門 方見下 神門 驚癎, 食癎者 乳食時遇驚 積驚或成癖 或大便酸臭 宜紫霜丸.
○ 始也 身熱搐掣 啼叫 是爲陽癎 易治 宜龍腦安神丸 淸心滾痰丸二方並見神門 方見下 神門 驚癎
○ 始也 身無熱 手足淸冷 不搐掣 不啼叫 是爲陰癎 難治 宜五生丸 引神歸舍丹二方並見下 神門驚癎
○ 因急驚爲癎 宜三癎丹
○ 因慢驚成癎 取來復丹方見寒門 薄荷匏湯化下一二丸 得利卽愈(入門).
○ 有胎中受驚成 癎 宜燒丹丸方見神門 方見下 神門 驚癎
○ 癎病方 耳後高骨間 必有靑紋 紛紛如線見之 急用爪破須令血出啼叫 尤得氣通 易效也(直小)
【定魄丸】
治 因驚發癎
人參 琥珀 茯神 遠志 朱砂 天麻 石菖蒲 天門冬 酸棗仁 甘草各等分
爲末 蜜丸 皂子大 朱砂爲衣 每一丸 燈心薄荷煎湯 化下(入門).
【沈香天麻湯】
治小兒 因驚成癎 發搐 痰涎壅塞 目多白睛 項背强急 喉中有聲 神思如痴
羗活2g 獨活 防風 天麻 半夏各1.5g 附子炮 沈香 益智仁 川烏炮各1g 薑屑 當歸 甘草各0.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 先灸兩蹻脈 各二七壯(寶鑒).
【紫霜丸】
治食癎及腹中有食積 痰癖 吐哯乳(音顯 不嘔而吐也).
代赭石醋淬七次 赤石脂各40g 巴豆30粒去皮油 杏仁50箇去皮尖 爲先將杏仁泥 巴豆霜入二石(赤石 赭石).
爲末相和 搗千杵 若更入少蜜貯蜜器中, 月內兒 服麻子大 一粒 乳汁化下 百日內 服小豆大.
ː食癎 用此 取積並不虛人. 凡兒愉悅不欲飮乳眠睡不寧 常常驚悸 此皆發癎之 漸卽以此藥導之 減 盛熱則無驚風 釣癎之患矣(入門).ː<一方> 赭石8g 巴豆21粒去皮油 杏仁21箇 爲末 飯丸粟米大(錢乙).  
【三癎丹】
治急驚爲癎
蜈蚣一條 牛膽南星8g 全蝎 防風 白附子 遠志 蘆薈 玄胡索 辰砂各4g 麝香一字 金銀箔各3片
爲末 糊丸梧子大 金銀箔爲衣 每一丸 以薄荷湯化下(錢乙).
  【至聖來復丹】(活人) 寒門轉載
治痼冷 心腹冷痛 藏府虛滑 及霍亂吐瀉 脈微欲絶 又治榮衛不交 養心腎不升降 上實下虛  氣塞痰逆 一切危急之證 但有胃氣無不獲安 此藥配類二氣均調 陰陽可冷 可熱 可緩 可急 攻效殊勝
硫黃 硝石各37.5g 爲細末 入銚內 以微火慢炒 用柳木萞 不住雖攪 令陰陽氣相入 再硏極細 名曰<二氣砂> 乃入水飛 五靈脂 陳皮 靑皮末各75g次入太陰玄精石末37.5g 和勻 醋糊和丸豌豆大 空心 米飮下30丸 或50丸(活人).
ː<鐵甕城八角杜>先生方也 <<一名>>【正一丹】  
【至聖來復丹】(局方). 氣門轉載
治 氣不升降 一切危急之證 可冷可熱 可緩可急 如中氣上氣 氣痛 氣鬱 皆效.
硝石 硫黃各40g.同爲細末 入椀內 以微火溫炒 以柳木菎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相入 不可火太過 恐傷藥力 再硏極細 名<二氣末> 太陰玄精石硏飛40g 五靈脂硏水飛澄 去砂石晒乾 靑皮 陳皮並去白各80g
爲末 和勻 以好醋打麪 糊丸搜和 丸如豌豆大 每服30粒 或50粒 空心 粥飮 呑下(局方).
  
  癲癇99  神病 癲癎轉載
○黃帝問曰 人生而有病 巓疾者 病名曰 何安所得之 岐伯對曰 病名爲胎病 此得之在母腹中時 其母 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 精氣幷居 故令子發爲巓疾也 又曰 厥成爲巓疾 又曰 邪搏陽則爲癲疾 (奇病論篇 第四十七).
○風眩之病 起於心氣不足 胸上蓄熱實 痰熱相感而動風 風心相亂 則悶瞀 故謂之風眩(資生).
痰在膈間則眩微 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 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曰癲癎 大人曰癲 小兒曰癎 其實一也
又曰 仆倒不省 皆由邪氣逆上 陽分而亂於頭中也.癲癎者 痰邪逆上也 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 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 孔竅不通 故耳不聞聲 目不識人而昏眩倒仆也 以其病在頭巓 故曰巓疾(綱目).
○ 癎有五 肝曰 雞癎 心曰 馬癎 脾曰 牛癎 肺曰 羊癎 腎曰 猪癎.以病狀偶類 故爲名其實 痰․火 與驚三者而已(入門).
○ 大率多因 痰結於心胸間 宜開痰鎭心神 若不守舍 狂言妄作 經年不愈 如心經蓄熱 當淸心除熱 如痰迷心竅 當去痰寧心 宜大吐大下而愈(正傳).
○ 凡癲癎仆時 口中作聲 將省時吐涎沫 省後又復發 時作時止 而不休息.中風 中寒 中暑 尸厥之類則仆時無聲 省時無涎 後不再發(綱目).
○ 癲者異常也 平日能言 癎則沈黙 平日不言 癲則呻吟 甚則僵仆直視 心常不樂 言語無倫 如醉如痴.
癎者 卒然暈倒 咬牙作聲 吐涎沫 不省人事 隨後醒醒
○ 胎癎宜燒丹丸 又身熱脈浮爲陽癎 宜妙香丸方見火門 身凉脈沈爲陰癎 宜五生丸. 肥人多痰 宜追風袪痰丸 加味壽星元 引神歸舍丹. 瘦人火盛 宜淸心滾痰丸 龍腦安神丸. 痰迷心竅 宜金箔鎭心丸 控涎丸. 痰火俱盛者 宜甘遂散吐下之. 因驚者 宜驚氣元 抱膽丸. 因怒者 宜寧神導痰湯方見風門 當歸龍薈丸方見五臟.心藏虛損 氣血不足 宜滋陰寧神湯 淸心溫膽湯 歸神丹. 婦人 宜加味逍遙散方見婦人朱砂膏方見上.五癎通治 宜龍腦安神丸 五癎丸 六珎丹 錢氏五色丸 育魂丹 丑寶丸 䲭頭丸 活虎丹 蝙蝠散 礬丹丸 癎愈復發 宜斷癎丹(諸方).
【燒丹丸】治驚發癇
太陰玄精石 輕粉各4g 粉霜 硼砂各2g
硏細入寒食麪4g 水丸成餠 再用麪裹煨黃 取出去麪 再硏細滴水和丸如米大  一歲兒 5丸 二歲 10丸 溫水送下 下惡物爲度. ː一少女 患癇 遇陰雨及驚 則作聲似羊鳴 口吐涎沫 知其胎受驚也 其病深癇 難治.
先與燒丹丸 繼以四物湯 入黃連 隨時令加減 且令淡味以助藥功 半年而愈(丹溪).
【妙香丸】治積熱潮熱 解五毒
朱砂36g 牛黃 龍腦 膩粉 麝香各12g 巴豆32箇去皮心膜炒去油熟硏 金箔9片 爲合硏勻 煉黃蠟24g 入白沙蜜少許和勻 每37.5g當作30丸 每用1丸 米飮 或凉水 呑下 取轉下 一切惡毒 涎如要藥 速行以鍼刺一眼子 冷水浸少時服 其效更速(局方) ː此踈決腸胃 制伏木火之劑也(丹心). 火門 轉載
【五生丸】治陰癇 身凉脈細緩
天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子 黑豆各生用40g  爲末 薑汁糊丸 梧子大 每3丸 或5丸 淡薑湯 呑下(海藏).
【追風袪痰丸】治風痰發癇
半夏湯洗爲末稱240g(分作二分 以一分皂角汁浸作麴 一分薑汁浸作麴).天南星120g(剉 一半白礬水浸一宿 一半皂角浸一宿) 防風 天麻 白殭蠶炒 白附子煨 皂角炒各40g 全蝎炒 白礬枯 木香各2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梧子大 朱砂爲衣  薑湯下70~80丸】(回春).
【加味壽星元】治痰涎留于心包 精神不守健忘恍惚 或風涎潮作 手足抽掣
大半夏薑製240g 天南星炮120g 琥珀 白礬枯各20g 母眞珠4g
爲末 薑汁麴糊和 丸梧子大 以朱砂末 40g爲衣 薑湯下 30~50丸(得效). 健忘轉載
【引神歸舍丹】治心風 健忘
南星牛膽製80g 朱砂40g 附子童便浸炮28g 爲末 猪心血和糊作丸 梧子大 每50丸 萱草根煎湯(入門). 健忘轉載
【淸心滾痰丸】治癲癎驚狂 一切怪證 專治痰火
大黃酒蒸 黃芩各160g 靑礞石同焰硝煆如金色 犀角 皂角 朱砂水飛各20g 沈香10g 麝香2g
爲末 水和 作丸 梧子大 朱砂爲衣 溫水下70丸(回春).
【龍腦安神丸】治五種癲癎 無問遠近
白茯苓(正傳 用茯神).120g 人參 地骨皮 麥門冬 甘草各80g 桑白皮 犀角鎊各40g 牛黃20g 龍腦 麝香各12g 朱砂 馬牙草各8g 金箔35片  爲末 蜜丸 彈子大 金箔爲衣 每一丸 冬溫水 夏凉水化下(河間).
【金箔鎭心丸】治癲癎 驚悸 怔忡 一切痰火之疾
牛膽製南星40g 朱砂水飛 琥珀 天竺黃各20g牛黃 雄黃 眞珠各8g麝香2g
爲末 蜜和 兩(37.5g).作 30丸 金箔爲衣 每一丸 薄荷湯化下(回春).
【控涎丸】治諸癇 久不愈 頑痰散聚 變生諸證
白殭蠶薑汁浸一宿川烏生 半夏各20g 全蝎7枚 鐵粉12g 甘遂10g
爲末 薑汁糊和 丸菉豆大 朱砂爲衣 薑湯下15丸(入門).
【甘遂散】治五種癲癎 及婦人心風血迷 神效
甘遂末4g 以猪心血 和勻將猪心批 作兩片 入在內 再合以線扎縛 皮紙包濕 慢火煨熟 取藥出 硏細入辰砂水飛末4g 和勻 分作4丸 每一丸 將所煨豬心煎湯化下  如大便下惡物卽止 不效 再服一丸(得效).
【驚氣元】治因經失心 遂成癲疾 發則涎潮昏塞 醒則精神若痴
紫蘇子40g 附子 木香 白殭蠶炒 白花蛇 橘紅 天麻 南星各20g 全蝎10g 龍腦 麝香各2g 朱砂水飛10g(半爲衣).ː去附子 加鐵粉尤妙(局方)爲末 蜜丸龍眼大 朱砂爲衣 每一丸 薄荷湯 或溫酒 化下(局方)
【抱膽丸】治一切癲癎 風狂 或因驚怖所致
先將黑煙100g入銚熔化 次下水銀80g 候結成砂子 再下 朱砂 乳香末各40g 垂熱用柳木槌 硏勻 丸如芡  實大 每一丸 空心井水呑下  病者得睡 切莫驚動 覺來卽安 再服一丸 可除根.
ː昔忠懿王之子 得心疾 合此藥偶有一風犬飼之卽甦 因破犬腹視之則其藥抱犬膽 故因名之(經驗方)
【導痰湯】治中風痰盛 語澁眩暈. 半夏薑制8g 南星炮 橘紅 枳殼 赤茯苓各4g 右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服
ː加香附子烏藥沈香木香  名曰 順氣導痰湯 加黃芩黃連  名曰 淸熱導痰湯
 加羗活白朮 名曰 袪風導痰湯 加遠志 菖蒲 芩連 朱砂  名曰 寧神導痰湯(入門).
【當歸龍薈丸】治肝臟實熱 脇痛 
當歸 草龍膽 梔子 黃蓮 黃栢 黃芩各40g 大黃 蘆薈 靑黛各20g 木香10g 麝香2g
爲末 蜜丸 小豆大 薑湯下 20~30丸(綱目) 五臟轉載.
【滋陰寧神湯】治癲疾及不時暈倒 痰壅搐搦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人參 茯神 白朮 遠志 南星各4g 酸棗仁炒 甘草各2g 黃連酒炒2g
爲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溫服(入門).
【淸心溫膽湯】治諸癇 平肝解鬱 淸火化痰 益心血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實 竹茹 白朮 石菖蒲 黃連薑汁炒 香附子 當歸 白芍藥各4g 麥門冬3g 川芎 遠志 人參 甘草各2g  爲剉 分2貼 薑三片 水煎服(醫鑒). ː回春 <一名> 【淸心抑膽湯】.
【歸神丹】治心氣不足 恍惚健忘 或殘簡狂亂 驚悸怔忡 神不守舍之證 及大病後心虛 能安神寧心 固元氣長存.
大塊朱砂80g 入豬心內 以燈心纏縛 好酒蒸二炊久 取出另硏 酸棗仁炒 白茯神 人參 大當歸各80g 深紅琥珀 大遠志薑汁製 龍齒各40g 金箔 銀箔各20片
爲末 酒煮稀糊和 丸梧子大 每服二丸至三九丸 麥門冬煎湯下(臞仙). 
癲癎甚者 乳香人參煎湯下  多夢不睡 酸棗仁煎湯下(活心). 
【加味逍遙散】治血虛 煩熱潮熱 盜汗痰嗽似勞 
白芍藥 白朮各5g 知母 地骨皮 當歸各4g 白茯苓 麥門冬 生地黃各3g 梔子 黃栢各2g 桔梗 甘草各1g(入門) 婦人門 轉載.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
【逍遙散】治月經不調 及血虛五心煩熱 寒熱如瘧
白芍藥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麥門冬各4g 甘草 薄荷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水煎服(入門).
【朱砂膏】治驚熱至甚 昏迷不省  驚悸 轉載
甘草30g 寒水石煆 石膏煆各20g 朱砂 鵬砂 焰硝各10g 龍腦一字 金箔 銀箔各5片 爲末每8g 麥門冬湯 調下(得效).
【五癎丸】治癲癎 不問新久
半夏80g酒洗焙 白殭蠶炒60g 南星炮 烏蛇肉 白礬各40g 白附子20g 麝香12g另硏 朱砂10g水飛 全蝎8g炒 雄黃6g另硏 蜈蚣半條去頭足灸 皂角160g槌碎水半升浸 揉汁與白礬 同熬乾硏
爲末薑汁麪糊和 丸梧子大 每30丸 薑湯下(綱目).
【六珎丹】治五癇 鳴吼 及風癇 暈倒 吐涎沫 掣搐
水銀60g黑鉛40g同熬成屑雄黃 雌黃 眞珠各40g丹砂水飛20g 爲末 極細蜜和杵二三萬下 丸如梧子大薑湯下5丸(局方)
【錢氏五色丸】治諸癇
雄黃熬 眞珠另硏各40g 鉛120g 水銀10g同鉛熬結砂子 朱砂水飛20g 
爲再硏極細 麪糊和 丸麻子大 薄荷湯下3~4丸(正傳).
【育魂丹】治諸般癲癎 怔忡 恐懼之疾
山藥40g 半夏 膽星 白茯神 白朮 黃連炒 遠志 酸棗仁炒 栢子仁各24g 竹茹 天麻 白附子煨 川芎各20g 犀角 羚羊角 白礬各14g 陳皮 全蝎 辰砂各13g 牛黃5g 麝香4g 金箔24片
爲末 竹瀝打甘草膏和 丸鷄頭大 每一丸 淡薑湯下 空心(醫鑒) .
【丑寶丸】治一切癲癎 怔忡 搐搦 難狀之疾 袪風淸火 豁痰調氣 開心定志 安神鎭驚
大黃酒拌九蒸九晒 黃芩炒各80g 膽星 石菖蒲各40g 白殭蠶薑汁炒28g 辰砂24g爲衣 靑礞石煆 天麻薑汁炒 蟬殼各20g 沈香 犀角各6g 琥珀 雄黃各4g 牛黃2g 猪心血2箇 爲末 竹瀝 打糊和丸菉豆大 朱砂爲衣 薄荷湯下60丸(醫鑒).
【䲭頭丸】治癲癎惡病
䲭頭一枚燒存性 黃丹 皂莢酥灸各20g 爲末 糯米糊和丸 菉豆大 飮下 20~30丸(資生).
【活虎丹】治久年癲癎 氣血不足
取蝎虎1箇 剪取四足爪 連血 細硏 入朱砂 片腦 麝香各少許 硏勻 先用礞石散 控下痰涎 次用薄荷湯調 前藥 作一服化下. 此藥 能補心神 心全則病差矣(入門).
【蝙蝠散】治癇
取入蟄大蝙蝠1箇 以朱砂12g 塡入腹內 新瓦上火灸 令酥爲度 候冷 爲末 每一箇 分作4服
年幼者 作5服 空心白湯 調下(入門).
【礬丹丸】治五癲百癇
黃丹 白礬各40g 鑿塼一窠 先安丹 次安礬 以炭3kg煆火盡 取出細硏 以豬心血 和丸 菉豆大 每10丸至20丸 橘皮湯下(三因). ː<一名> 【黃白丹】
【斷癎丹】治癲癎 愈而復發 作止無常
黃芪 釣鉤藤 細辛 甘草各20g 蛇退1條燒存性 蟬退全者4枚 牛黃一字  爲末 棗肉爲丸梧子大 小兒 菉豆大 每20混 人參湯 呑下(入門).∴ 以上 神門 癲癎條 轉載(編者).
 
  疳病644
○ 疳者 乾也 瘦瘁 少血也.
兒童二十歲以下 曰疳. 二十歲以上 曰勞  皆由氣血虛憊 藏府受傷 故有五藏疳.
外有蛔疳 脊疳 腦疳 乾疳 疳渴 疳瀉 疳痢 腫脹疳 無辜疳 丁奚 哺露 治之 各有方.
其病 多因乳哺失常 肥甘不節 腸胃積滯而得之 故其爲證 頭皮光急 毛髮焦稀 腮縮鼻乾 口淡唇白 兩眼昏爛 揉鼻撏目 脊聳體重 鬪甲咬牙 焦渴自汗 漩白瀉酸 肚脹腸鳴 結癖潮熱 或身多瘡疥酷 嗜瓜果酸醎 炭米泥土 多飮水者 是也. 惟腎疳 害人最速. 盖腎虛受邪 疳奔上焦 故以走馬爲喩 初作口臭 次傳齒黑齦爛 熱血迸出 甚則齒脫 宜急治之. 縱得全活 齒不復生矣(得效).
○ 疳乾 疳渴 疳勞 疳瀉 疳痢 疳腫 皆五疳之危證 曰蛔疳 腦疳 脊疳 無辜疳 丁奚疳 哺露疳 皆五疳死證 所以然者 五藏俱病 故也(入門).
○ 大抵 疳病 當辨冷熱 肥瘦 其初病者 爲肥 熱疳 久病者 爲瘦 冷疳 冷熱交作者 爲冷熱疳. 當分治之(錢乙).
○ 疳病 因多食肥甘所致 故命名 曰疳(正傳).
○ 凡兒大便色白 小便濁如米泔 此疳病也(回春).
○ 諸疳 皆依本藏 補其母 假令 日中發潮熱 是心虛熱也 肝爲心母 法當先補肝母 肝實而後瀉心 得母氣則 內平而潮熱 自愈矣(錢乙).

  五藏疳645
○ 一曰 肝疳  其證 搖頭揉目 白膜遮睛 合面而臥 肉色靑黃 髮立筋靑 腹中積聚 下痢頻多 轉甚羸瘦. 又曰 肝疳 <一名> 風疳  白膜遮睛 或雀目昏暗.
○ 二曰 心疳  其證 渾身壯熱 吐利無常 頰赤面黃 口舌生瘡 痢久不痊 多下膿血 有時虛驚.
   又曰 心疳 <一名> 驚疳  苦要驚啼 常喫水.    
○ 三曰 脾疳  其證 腹多靑筋 乳食不多 心腹脹滿 面色萎黃 骨立毛焦 乳食不消 好喫泥土 痢多酸臭. 又曰 脾疳 亦曰 食疳  面黃腹大 好食泥土 身有瘡疥.
○ 四曰 肺疳  其證 咳嗽氣逆 皮毛乾焦 揉鼻咬甲 壯熱憎寒 口鼻生瘡 頻頻泄利 糞中米出 皮上粟生. 又曰 肺疳 亦曰 氣疳  咳嗽氣急 口鼻生瘡.
○ 五曰 腎疳  其證 肌肉消瘦 齒齦生瘡 寒熱時作 腦熱如火 脚冷如氷 乳食減少 瀉痢頻作.
   又曰 腎疳 又名 急疳  言五疳中 惟腎疳爲最急 卽走馬牙疳也. 亦曰 骨疳  喜臥冷地.
○ 五疳通用 五疳保童元 疳積餠 消疳丸.
○ 心疳 舌乾  肝疳 啼乾  脾疳口乾  肺疳 聲乾  腎疳 尿乾  通用連膽丸(入門).
【五疳保童元】
治五藏疳
黃連 白鱔頭(無則蕪荑代之). 草龍膽 五倍子 靑皮 夜明砂炒 苦練根 雄黃 麝香 靑黛 天漿子 熊膽 蘆薈 胡黃連各10g 蟾頭一枚灸黃色  爲末 飯丸 麻子大 一歲兒米飮下一二丸(局方).
【疳積餠】
治五疳諸積
使君子肉40g 白朮 黃連各12g 靑皮 陳皮 山査肉 神麴炒 麥芽炒 三菱煨 蓬朮煨 木香各10g 縮砂 檳榔 肉荳蔲 訶子肉 甘草灸各8g 茴香炒 川練肉 夜明砂炒各6g 乾蟾一箇 爲末 白麪1.8kg炒黃 以砂糖200g水煮化和勻 得所印作餠子 每重3.75g 每服2~3餠 任意嚼吃 米飮送下(醫鑒).
【消疳丸】
治五疳
蒼朮 陳皮 厚朴 枳殼 檳榔 神麴炒 山査肉 麥芽炒 三菱煨 蓬朮煨 縮砂 茯苓 黃連炒 胡黃連 蕪荑 使君子 蘆薈各等分 爲末 蒸餠和 丸彈子大 米飮化下 一丸(回春).
【連膽丸】
治五乾疳
黃連20g猪膽汁浸 瓜蔞根 烏梅肉 蓮肉 杏仁各8g 爲末牛膽汁浸 糕和丸麻子大每15丸 烏梅薑蜜煎湯下(入門)
   
  諸疳645
○ 疳 有熱疳 冷疳 冷熱疳 蛔疳 腦疳 脊疳 走馬疳 無辜疳 丁奚疳 哺露疳 
又 有疳渴 疳勞 疳瀉 疳痢 疳腫 疳瘡 洗藥(諸方).
 ※熱疳
○ 疳病初起 臉赤唇焦 潮熱如火 大便秘澁者 爲熱疳  宜胡黃連丸(入門).
○ 熱疳 黃瘦雀目 夜不見物 或生瘡  宜五福化毒丹 局方龍膽元(入門).
 ※冷疳
○ 疳病久則 目腫面黧 腹脹滑泄 或靑或白 或如垢膩者 爲冷疳 宜至聖丸(入門).
○ 冷疳多渴 好臥冷地 頰躁啼叫 大便滑泄 漸成羸瘦 宜木香丸 使君子丸. 疳在內 目腫腹脹 痢色靑白無常 漸瘦弱 此冷證也(錢乙).    
 ※冷熱疳
○ 冷熱交互 非新非久 宜消積和胃 滋血調氣 用如聖丸(錢乙).
 ※蛔疳
○ 因缺乳 喫粥飯 肉食太早 或甘肥過多 化爲蛔蟲 多啼嘔沫 腹痛唇紫 蛔雖食虫 却不可動 動從口鼻出者 難治. 凡疳積久莫不有虫 宜服下虫丸(入門).
 ※腦疳
○ 腦疳者鼻痒 毛髮作穗 面黃羸瘦(聖惠).
○ 頭皮光急 頭髮作穗 或有頭瘡腫至顖 顖腫則多損 眼項軟倒 肥而不瘦 附子生 天南星 爲末 薑汁調 攤貼患處 又 鯽魚膽 滴於鼻中 三五日效(湯氏).
○ 腦疳 滿頭餠瘡 腦熱如火 顖腫顖高 遍身多恨 宜龍膽丸(入門).
 ※脊疳
○ 小兒疳積 漸黃瘦拍 背如鼓鳴 脊骨如鋸 宜服蘆薈丸 露星膏(湯氏).
○ 脊疳者 虫蝕脊膂 骨如鋸齒 拍背如鼓鳴 十指背生瘡 頻咬爪甲 煩熱黃瘦下利 宜蘆薈丸(入門)
 ※走馬疳645
○ 腎疳 又名 急疳  多因痘後餘毒 更加乳食不調  甘味入脾而生虫 上蝕齒齦則口瘡出血臭氣  甚則齒根潰爛 齒黑脫落 顖有火者 名曰 走馬疳. 言陽明熱氣 上奔如馬然 下蝕腸胃則下痢肛爛 
其證 腦熱肌削 手足如氷 爪黑面黧  甚者 天柱骨倒 宜腎氣丸方見虛勞 加使君子 川練肉(入門).
○ 走馬牙疳 宜用乳香丸 立效散 銅靑散 尿白散(綱目).
 ※無辜疳646
○ 無辜疳者 其候 面黃髮直 時時壯熱 飮食不生肌膚 積驚日月 遂至於死. 言天 有鳥 名曰無辜 晝伏夜遊 兒家洗浣 衣褥露天 經宿 或遇此鳥 飛過落羽 所汚而與兒穿臥變 令有此疾也. 又 腦後有核 初生軟而不覺痛 其中有虫 如米粉 不速破去則 熱氣漸長 虫隨氣血流散 侵蝕藏府 肌肉作瘡 或大便泄膿血 漸漸黃瘦 頭大髮竪 手足細弱 宜用月蟾丸 十全丹 二連丸(綱目).
 ※丁奚疳
○ 丁奚者 腹大頸細 黃瘦是也.丁者 手足與項極小 伶仃也. 奚者 腹大也  甚者 尻高肉削 臍突胸滿 或生穀癥 愛喫生米 土炭等物 宜服十全丹 布袋丸(入門).
 ※哺露疳
○ 虛熱往來 頭骨分解 反食吐虫 煩渴嘔噦 骨瘦稜層露形. 盖丁奚 哺露 皆因脾胃久虛 形體瘦削 亦由胎禀所成盡 皆無辜種類 並難治. 大體相似 宜用十全丹 布袋丸(入門).
 ※疳渴
○ 疳病 日則煩渴引飮 乳食不進  夜則渴止 宜用連膽丸(入門).
 ※疳勞
○ 骨蒸潮熱 盜汗咳嗽 泄瀉肚硬如石 面色如銀斷 不可治. 宜連膽丸加蝦蟆灰救之(入門).
 ※疳瀉
○ 身瘦面黃 有瘡疥 或食泥土 瀉靑白黃沫 或如垢膩 或所瀉爛如泥 宜至聖丸(入門).
 ※疳痢
○ 疳在內則目胞腫 腹脹 痢色無常(錢乙).
○ 疳痢 黃白積 或見五色 下無時度 漸加瘦瘠 宜使君子丸 木香元(錢乙).
 ※疳腫
○ 小兒疳病 虛中有積 身面浮腫 肚腹脹大 宜肥兒丸方見下 諸疳通治 脹甚者 宜褐丸子(錢乙).
 ※疳瘡
○ 脾疳 腎疳 皆身有瘡疥 無辜疳 虫氣流散 肌肉作瘡  肺疳鼻下生瘡.
○ 疳病 遍體生瘡 乃虫蝕皮膚 宜服蘆薈丸 月蟾丸 化䘌丸 猪頭黃連丸 玉蟾散 洗疳瘡藥(入門).
【胡黃連丸】
治熱疳
胡黃連 黃連各20g 朱砂10g 爲細末 塡入猪膽內 用滾漿水於砂銚內懸胎煮 一飯時許 取出 入蘆薈 靑黛 蝦蟆灰各8g 麝香少許(一分).爲末 飯丸 麻子大 米飮下3~5丸 至10~20丸(入門).
【五福化毒丹】
治熱疳 多生瘡癤 及痘瘡餘毒 口齒出涎血 臭氣或雀目夜不見物
玄參40g 桔梗32g 人參 赤茯苓 馬牙硝各20g 靑黛10g 甘草4g 麝香2g 金箔 銀箔各8片 爲末蜜和
每兩(37.5g)當作12丸 金銀箔爲衣 一歲兒一丸 分四服 薄荷水化下 雀目 陳粟米泔水 化下(丹心).
【龍膽元】
治熱疳
龍膽草 黃連 靑皮 使君子各等分 爲末 猪膽汁和 丸蘿葍子大 熟水10~20丸(局方).
【至聖丸】
治冷疳
木香 厚朴 使君子 陳皮 肉荳蔲各8g 丁香 丁香皮各4g
爲末 神麴糊和 丸麻子大 米飮下7丸至10丸 15丸(入門).
【木香丸】
治冷疳
木香 靑黛 檳榔 肉荳蔲各10g 麝香6g 千金子去皮炒40g 蝦蟆晒乾燒存性
爲末 蜜丸 菉豆大 每3~5丸 至10~20丸 薄荷湯下.
ː 一女子 得疳疾 百藥無效 與此藥 不數服而愈 後用無不獲效(錢乙).
【使君子丸】
治冷疳
使君子麪裹煨去殼40g 厚朴 訶子皮半生半煨 甘草灸20g 陳皮去白10g
爲末 蜜丸芡實大 每一丸 米飮化下 三歲以下 服半丸 乳汁化下(錢乙). 
【如聖丸】
治冷熱疳
黃連 胡黃連 蕪荑 使君子肉各40g 麝香2g 乾蝦蟆5箇 酒浸煮成膏
以五味爲末 和膏 丸如麻子大 人參湯下  二三歲兒5~7丸(錢乙).

【下蟲丸】
治蛔疳
乾蝦蟆灰12g 苦練根皮 貫衆 木香 桃仁 蕪荑 檳榔各8g 鶴蝨4g 輕粉2g 使君子肉50箇
爲末 糊丸 麻子大 每10~20丸 肉汁下(得效).
【龍膽丸】
治腦疳
龍膽草 升麻 苦練根 防風 赤茯苓 蘆薈 油髮灰 靑黛 黃連各等分
爲末 猪膽汁浸糕 和丸 麻子大 薄荷紫蘇湯下 10~20丸(入門).
【蘆薈丸】
治脊疳
龍膽草 黃連 蕪荑各40g 先炒蕪荑黃色 次入二味同炒赤色 
爲末 另入蘆薈10g 和勻爛飯和 丸黍米大 一歲兒10丸 二歲兒20丸 米飮下(湯氏).
【露星膏】
治脊疳
黃芪蜜水炒 胡黃連 地骨皮 柴胡各等分
爲末 蜜丸芡實大 隔宿酒浸 露一宿 次日澄去酒 薄荷湯浸服之(湯氏).
【腎氣丸】治命門火不足 陽虛.
卽八味丸 加五味子.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五味子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空心 溫酒 或塩湯下五七十丸(仲景). 虛勞轉載
【乳香丸】647 
治走馬牙疳 如神
乳香 輕粉 砒霜各2g 麝香少許
硏細 以薄紙一韭葉許 按過揉紙少許和丸 如黃米大 臨臥將 藥塡患處 至明卽愈 忌食醬塩醋(綱目).
【立效散】
治走馬牙疳
靑黛 黃栢 白礬枯 五倍子各4g 爲末 先以米泔漱口 糝之(丹心).
【銅靑散】
治走馬牙疳
白芷20g 銅綠10g 馬牙硝4g 麝香一字 爲末 乾糝之(得效).
【尿白散】
治走馬牙疳 雖遍口齒落唇穿者 亦效
人中白火煆 白礬枯 白梅肉燒存性各8g
共爲末 先用韭菜根 陳艾煎濃汁 以雞翎蘸汁 刷去腐肉 洗去鮮血 然後付藥 日2~3次(入門).
【月蟾丸】
治無辜疳
蝦蟆一箇打殺置桶中 以尿浸之 却取糞蛆一杓 入內任蛆食一日夜 取出以布袋繫之 於急流水中浸一宿 瓦上焙乾 入麝香一字 爲末 飯丸麻子大 每30丸 米飮下 一服 虛煩退 再服渴止 三服瀉住(入門).∴ 蛆(저 : 구더기)
【十全丹】
治丁奚 哺露 無辜壞症
陳皮 靑皮 蓬朮 川芎 五靈脂 白荳蔲 檳榔 蘆薈各20g 木香 使君子 蝦蟆灰各12g
爲末 以猪膽汁浸糕 和丸 麻子大 米飮下20~30丸(入門).

【二連丸】
治無辜疳
黃連 胡黃連 蕪荑 靑黛各20g 乾蝦蟆一箇酒浸去骨焙 共爲末 糊丸粟米大 米飮下20~30丸日三次服之(得效)
【布袋丸】
治丁奚 哺露 無辜疳
夜明砂 蕪荑 使君子各80g 蘆薈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20g
爲末 湯浸蒸餠和 丸彈子大 每一丸 用絹袋盛之 次用精猪肉80g同煮 候肉爛熟 起藥掛 風前陰乾 只用肉和汁與兒食之 次日依前者 服藥盡爲度(入門).
【連膽丸】
治五乾疳
黃連20g猪膽汁浸 瓜蔞根 烏梅肉 蓮肉 杏仁各8g
爲末 牛膽汁浸糕和丸 麻子大 每15丸 烏梅薑蜜煎湯下(入門).
【木香元】
治疳痢
黃連12g 木香 厚朴 縮砂 夜明砂炒各8g 訶子肉4g 爲末 飯丸麻子大 薑湯下15丸(得效).
【褐丸子】
治疳腫腹脹 治五疳八痢 肌瘦腹大者 如神 
蘿葍子40g 黑丑頭末半生半炒30g 靑皮 陳皮 三菱 蓬朮 五靈脂 赤茯苓 檳榔各20g 胡椒10g 木香6g
爲末 麪糊和 丸菉豆大 每取15丸 蘿葍煎湯下(丹心).
【化䘌丸】
治肺疳 鼻流臭汁 汁流處隨卽成瘡 名曰疳䘌 宜用此
蕪荑 蘆薈 靑黛 川芎 白芷 胡黃連 黃連 蝦蟆灰各等分爲末 猪膽汁浸糕和 丸麻子大 杏仁湯下10~20丸(入門).
【猪頭黃連丸】
治疳瘡 自孩提至弱冠 潮熱發瘡 乃疳氣使然 疳虫食其肌膚 空虛疳熱 流注遍身 熱瘡發歇無已
雄猪肚一具洗淨 黃連280g
爲剉 黃連入猪肚中 線縫密頓在五升米 上蒸十分爛 取入臼中 入些飯擣千杵 衆手丸 如菉豆大 米飮下20~30丸 冠者 倍之(得效).  
【玉蟾散】
治諸般疳瘡
乾蟾燒灰12g 黃連8g 靑黛4g 麝香一字
爲末 先以甘草湯 洗後 塗之妙(醫鑒).
【洗疳瘡藥】
甘草 黃栢 馬鞭草 連根葱 荊芥穗 煎湯溫洗後 訶子燒灰 入麝香 輕粉各少許 糝之(得效).
 
  諸疳通治藥
通治 宜用肥兒丸 疳積餠 五疳消食元 消疳丸 十味蘆薈丸 五疳保童元.
【肥兒丸】
凡疳病 以肥兒丸 疳積餠爲主 此藥消疳 化積 磨癖 淸熱 伐肝補脾 進食殺蟲
胡黃連20g 使君子肉18g 人蔘 黃連薑汁炒 神曲炒 麥芽炒 山査肉各14g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灸各12g 蘆薈碗盛泥裹糠灰火煨透10g 
爲末 黃米糊和丸 菉豆大 米飮下20~30丸(醫鑒).
【五疳保童元】
治五藏疳
黃連 白鱔頭(無則蕪荑代之) 草龍膽 五倍子 靑皮 夜明砂炒 苦練根 雄黃 麝香 靑黛 天漿子 熊膽 蘆薈 胡黃連各10g 蟾頭一枚灸黃色  爲末 飯丸麻子大 一歲兒米飮下一二丸(局方).
【疳積餠】
治五疳諸積
使君子肉40g 白朮 黃連各12g 靑皮 陳皮 山査肉 神麴炒 麥芽炒 三菱煨 蓬朮煨 木香各10g 縮砂 檳榔 肉荳蔲 訶子肉 甘草灸各8g 茴香炒 川練肉 夜明砂炒各6g 乾蟾一箇 爲末 白麪1.8kg炒黃 以砂糖200g水煮化 和勻 得所印作餠子 每重3.75g 每服2~3餠 任意嚼吃 米飮送下(醫鑒)
【消疳丸】
治五疳
蒼朮 陳皮 厚朴 枳殼 檳榔 神麴炒 山査肉 麥芽炒 三菱煨 蓬朮煨 縮砂 茯苓 黃連炒 胡黃連 蕪荑 使君子 蘆薈各等分 爲末 蒸餠和 丸彈子大 米飮化下 一丸(回春).
【五疳消食元】
通治諸疳 殺蟲退熱 磨積進食
使君子 草龍膽 麥芽 陳皮 蕪荑 神曲 黃連 山査肉各等分 爲末 陳米飯和丸 黍米大 米飮下20~30丸
【十味蘆薈丸】
治諸疳 殺蟲 和胃止瀉 退熱
胡黃連 雷丸 蘆薈 蕪荑 木香 靑黛 鶴蝨 黃連各20g 蟬退10箇 麝香2g
爲末 猪膽汁浸糕和 丸麻子大 米飮下20~30丸(入門).
 
  疳眼647
○ 小兒 疳眼雀目 或盲膜不見物 或流膿 宜煮肝丸 龍膽飮子(綱目).
【煮肝丸】
治疳眼 盲膜不見物
夜明砂 靑蛤粉 穀精草各等分
細末小兒4g 七歲以上12g 豬肝一大片 批開糝藥 麻線縛定 米泔半椀 煮肝 熟 取出肝 湯則傾椀內熏眼 取肝分三次嚼訖 却以肝湯下 一日三服 十日必退 如大人雀目 空心服 至夜 便見物(綱目).
 【龍膽飮者】648
治疳眼流膿 神效
靑蛤粉 蛇脫皮 穀精草各20g 羗活 草龍膽各12g 麻黃10g 黃芩炒 升麻各8g 鬱金 甘草各2g
爲末 每7.5g 茶淸調下(綱目).
  諸疳不治證648
○ 肝疳 目帶靑 左脇下硬 多吐沫 眼頭黑者 不治.
○ 心疳 耳邊有靑脈 舌上有焦點者 不治.
○ 脾疳 肚大靑筋 唇口無血色 人中平 下痢不止者 不治.
○ 肺疳 咳逆氣急 瀉白水 身上黑斑者 不治.
○ 腎疳 要喫醎醋 喫水不住 小便如粉汁 齒黑有瘡骨出 耳乾腦焦 不治(綱目).
○ 如五乾俱見 身上粟生色班黑者 必死(入門).
○ 如疳勞 疳瀉 面槁色夭 骨露齒張 腹硬不食 皆危篤證也(得效).
○ 疳渴 飮水不止 舌黑者 死. 疳瀉痢 脫肝咳逆者 不治(入門).
  諸熱648
○ 有肝熱 心熱 脾熱 肺熱 腎虛熱 潮熱 驚熱 痘熱 變蒸熱 疳熱(驚 痘 變 疳 四熱 見上). 積熱 胎熱 骨蒸熱 痰熱 瘧熱 風寒熱 壯熱 實熱 虛熱.
○ 面上左腮爲肝 右腮爲肺 額上爲心 鼻爲脾 頦爲腎  赤色者熱也. 隨證治之.
○ 身熱 不飮水者 熱在外 身熱飮水者 熱在內也.
○ 小兒熱病 六一散妙藥也. 寒水石散亦佳.
○ 凡熱證 踈利後 或如和解 無虛證 勿溫補  熱必隨生(錢乙).
○ 諸熱 通用小兒淸心丸方見上 急驚風 天乙丸(入門).
 肝熱  :  手尋衣領 亂捻物 左腮赤  瀉靑丸方見五藏主之(入門).
 心熱  :  口中氣溫 或合面臥及眼上竄 額赤搖頭 咳牙 導赤散方見五藏主之(入門).
 脾熱  :  面黃肚大 怠惰嗜臥 身熱飮水 鼻赤色 瀉黃散方見五藏主之(入門).
 肺熱  :  咳嗽 寒熱壯熱 飮水喘悶 右腮赤色 瀉白散方見五藏主之(入門).
 腎虛熱  :  下竄畏明 頦赤色 地黃元方見五藏主之(入門). 
 ∴ 五藏虛實 治方 五藏參照 編者   
【淸肝湯】 治肝經血虛 有怒火 白芍藥6g 川芎 當歸各4g 柴胡3g梔子 牧丹皮 各1.6g.剉作 水煎服(入門).
【補肝丸】 治肝虛 卽四物湯 加防風 羌活 蜜丸也(綱目).
【瀉靑丸】 治肝實
當歸 草龍膽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 各等分 爲末蜜丸 芡實大 每一丸 竹葉湯 同砂糖 溫水化下.<一名>凉肝丸(綱目)  
【洗肝散】治肝實羌活 當歸 薄荷 防風 大黃 川芎 梔子炒 甘草灸 各4g 右剉水煎服 加草龍膽 4g 尤妙(海藏).
【當歸龍薈丸】治肝臟實熱 脇痛
當歸 草龍膽 梔子 黃蓮 黃栢 黃芩 各40g 大黃 蘆薈 靑黛 各20g 木香10g 麝香2g 爲末 蜜丸小豆大 薑湯下 20~30丸(綱目).
【全氏安神丸】補心虛
朱砂水飛40g 麥門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 甘草 各20g 龍腦 1g  爲末 蜜和40g 作30丸 每一丸 砂糖水 化下(錢乙).
【醒心散】治心虛熱 人蔘 麥門冬 五味子 遠志 茯神 生地黃 石菖蒲 各等分 右剉 水煎服.
【瀉心湯】治心熱(錢乙 <一名> 黃蓮瀉心湯). 黃蓮 不拘多少爲極細末 每服1g 或 2g 或 4g 溫水調下
【導赤散】雖治心熱 實小腸之藥也.治小腸熱 小便不利 生地黃 木通 甘草 各4g 右剉入靑竹葉 七片 同煎服(錢乙).
【十味導赤散】治心藏實熱 口舌生瘡 驚悸 煩渴(活人書).
黃蓮 黃芩 麥門冬 半夏 地骨皮 茯神 赤芍藥 木通 生地黃 甘草 各2g 右剉作一貼 薑5片 水煎服.
【朱砂安神丸】東垣曰熱淫所勝 以黃蓮之苦寒 去心煩除濕熱爲君 以甘草 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而安神明也   
黃蓮24g 朱砂20g 甘草 生乾地黃酒洗 14g 當歸酒洗10g. 爲末 湯浸蒸餠和丸 黍米大 津唾嚥下 20~ 30丸(入門).
【益黃散】治脾臟虛冷 腹痛 泄利(海藏).
陳皮40g 靑皮 訶子肉 甘草灸 各20g 丁香8g.爲末 每8g 或12g 水煎服 或剉20g 作一貼亦可.  <一名> 【補脾散】
【補脾湯】治脾臟虛冷 嘔吐 泄瀉 飮食不消(三因方).
麥芽炒 甘草灸 各60g 人蔘 白茯苓 草果 乾薑炮 各40g 厚朴 陳皮 白朮 各30g 剉作20g 水煎服.
【瀉黃散】治脾熱 口瘡 口臭(海藏).
梔子6g 藿香 甘草 各4g 石膏末3.2g 防風2.8g.剉作一貼 蜜酒伴微炒 水煎服.<一名> 【瀉脾散】
【調胃承氣湯】治脾實證 腹滿 便秘 或下利 或 發熱胃氣不和 譫妄 心煩(仲景).
大黃8g 甘草4g 芒硝(別包後煎).(或硫苦).16g.水煎服.
【補肺散】治肺虛
阿膠珠8g 鼠粘子 糯米炒(一作秫米). 各4.8g 馬兜鈴炒2.8g 甘草炒2g 杏仁麩炒9個.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一名> 【阿膠散】(錢乙)).
【獨參湯】治肺虛 單用 人蔘 濃煎服(醫說).
【瀉白散】治肺實
桑白皮 地骨皮 各8g 甘草4g.剉作一貼 水煎服.或加知母 貝母 桔梗 梔子 麥門冬 生地黃 亦可(入門).  :  <一名>瀉肺散.
【人蔘瀉肺湯】治肺實熱.
黃芩 梔子 枳殼 薄荷 連翹 杏仁 桑白皮 大黃(酒蒸). 桔梗 甘草 各2.8g. 剉作 一貼 水煎服(丹心).
【補腎丸】治腎水不足 陰虛.
龜板酒灸150g 知母 黃栢 並酒浸炒 各112.5g 乾薑37.5g. 爲末 粥丸梧子大 空心塩湯下五七十丸(東垣) .
【六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 陰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爲末蜜丸梧子大 溫酒塩湯 空心呑下五七十丸(正傳).
血虛陰衰 : 熟地黃爲君 精滑 : 山茱萸爲君 小便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 白茯苓爲君 小便淋澁 : 澤瀉爲君 心氣不足 : 牧丹皮爲君 皮膚乾澁 : 山藥爲君.
【八味丸】治 命門火不足 陽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牧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112.5g 肉桂 附子炮各37.5g.
爲末 蜜丸 梧子大 空心 溫酒 或塩湯下五七十丸.若加五味子 名曰 腎氣丸(仲景).  
【加減八味丸】專補腎水 兼補命門火.
熟地黃75g 山藥微炒 山茱萸各37.5g 澤瀉酒蒸 牧丹皮 白茯苓各30g 五味子略炒56.5g 肉桂18.75g.爲末蜜丸梧子大 五更初未言語時 塩湯 或溫酒下五七十丸.又晩間空腹再服.或以此材 細剉煎服.名曰 【加減八味湯】(得效).
【滋陰降火湯】治腎水不足 陰虛火動
白芍藥5.2g 當歸4.8g 熟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白朮各4g 生地黃3.2g 陳皮2.8g 知母 黃栢並蜜水炒 甘草灸各2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棗二枚.水煎服(回春).
【溫腎散】治腎與命門虛寒 腰脊重痛.
熟地黃6g 牛膝 肉蓯蓉 五味子 巴戟 麥門冬 甘草灸各3g 白茯神 乾薑 杜冲炒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爲末 溫酒調 8g服(丹心)
 潮熱  :  似潮有信 每日應時而發 過時卽止 宜用通心飮方見上 甘露飮 梨漿飮(入門).
 驚熱  :  ∴ 驚熱 痘熱 變蒸熱 疳熱은 前條에서 轉載
○ 急驚者 因聞不常之聲 或遇禽獸之吼 以致牙關緊急 壯熱涎潮 竄視反張 搐搦顫動 口中熱氣 頰赤唇紅 大小便黃赤 其脈浮數洪緊 盖由內有實熱 外挾風邪 心家受熱而積驚 肝家生風而發搐  肝風心大二藏交爭 血亂氣倂 痰涎壅塞 所以百脈凝滯 關竅不通 風氣蕃盛 而無所泄 故暴烈也(直小).
○ 急驚 截風定搐爲要 風搐旣定 次與下熱 熱去則無風 風散則不搐(直小).
○ 急驚 先當定搐 搐由風也. 風由熱也. 搐旣已作 方可下 熱退驚熱 若不退驚 亦不散.
【保幼化風丹】治驚風 四證八候 去風痰驚熱
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子各40g 鬱金20g 爲末 裝入臘月黃牛膽內 陰乾100日 取出 硏爲末 每40g 入雄黃 朱砂 硼砂 焰硝各4g 片腦 麝香各少許 共爲末 蜜丸 豌豆大 燈心薄荷湯硏化下1~2丸(醫鑒). 
【朱砂膏】治驚熱至甚 昏迷不省
 甘草30g 寒水石煆 石膏煆 各20g 朱砂 鵬砂 焰硝 各10g 龍腦一字 金箔 銀箔 各5片 上爲末 每8g 麥門冬湯調下(得效).
 痘熱  :  痘門參照
 變蒸熱 :
變者 上氣 蒸者 體熱 每經一變一蒸 輕則發熱微汗 其狀似驚 重則壯熱脈亂而數 或吐 或汗 或煩啼躁渴  輕者5日解  重者7~8日解 其候與傷寒相似  但變蒸則耳冷尻冷 上唇中心 發白疱 狀如魚目珠者 是也. 治法 和平之劑微表之 宜用 惺惺散 熱實則微利之 宜用紫霜丸 或不治 亦自愈  切不可妄投藥餌及鍼灸(錢乙).
 疳熱  : 
 ※熱疳
○ 疳病初起 臉赤唇焦 潮熱如火 大便秘澁者 爲熱疳 宜胡黃連丸(入門).
○ 熱疳 黃瘦雀目 夜不見物 或生瘡 宜五福化毒丹 局方龍膽元(入門).
 積熱  :
○ 藏府積熱 頰赤 煩渴 口舌生瘡 五心煩躁 便尿極澁 或溫壯連滯 致生瘡癤癰疽(得效).
○ 欲去積熱三黃湯 元 第一藥耳.凡熱皆出於心.熱甚則能傷血 熱出於心 洗心散所不可闕 熱能傷血四順淸凉飮 又不可無也 若酒後之 麪飯後之酒最易生熱又當防於未然(直指).
○ 積熱 宜用三黃湯 三黃元 加減三黃元 凉膈散 紫雪 紅雪通中散 妙香丸.
【三黃湯】方見火門 通治三焦火條
【三黃元】方見火門 通治三焦火條
【加減三黃丸】治三焦積熱 功用 : 治丹石熱毒 口渴
黃芩 春160 夏秋240g 冬120g;大黃 春120g 夏40g 秋80g 冬160g;
黃連 春160g 夏280g 秋120g 冬80g(<一方>有生地黃).硏爲末 煉蜜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 熟湯送下 一月可愈(張子和方).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服(局方).
【加減凉膈散】退六經之熱 又治熱在上焦 
連翹8g 甘草6g  梔子 黃芩 桔梗 薄荷 竹葉各2g 爲剉作一貼 水煎服(正傳).
ː凉膈散 去大黃 芒硝 加桔梗倍 甘草 或加防風 同爲舟楫之劑 浮而上之
治胸膈中與六經之熱 以手足少陽之氣 俱下膈與六經乃至高之分 此藥浮載亦至高之劑
故能於無形之中隨高而走 去胸膈中及六經熱也(易老). ː<一名> 桔梗湯(易老).
【紫雪】治一切積熱 口舌生瘡狂易叫走 內外煩熱不解及野道熱毒
∴治脚氣毒遍內外 煩熱不解 口舌生瘡 狂越躁亂 瘴疫毒癘 卒死溫瘧 五尸五疰 邪熱卒黃 蠱毒鬼魅 心腹㽱痛 一切實火閉結 小兒驚癎百病 解熱藥毒發 辭典674의 方解를 追加轉載  :  著者.
黃金375g 寒水石 石膏各180g 玄參60g 犀角 羚羊角各37.5g 甘草30g 升麻22.5g 沈香 木香 丁香各18.75g 以水5升(10L).先煮黃芩及二石(寒水石 石膏).至3升(6L). 入諸藥 再煎至1升(2L)去滓 入芒硝120g 慢火煎 以柳枝不住手攪 候欲凝 入磁盆中更下 朱砂麝香末11.25g 急攪不住 候冷凝成 紫雪 每取3.75g 細細嚥之 或以井水 調下3.75g(入門).
【紅雪通中散】治積熱 除毒熱 開三焦 利五藏 口瘡 重舌 喉閉 腸廱等證
朴硝300g 蘇木22.5 黃芩 升麻 羚羊角各11.25g 赤芍藥 人蔘 檳榔 枳殼 竹葉 木香 甘草各7.5g 梔子 葛根 木通 桑白皮 藍葉大靑各5.6g 朱砂3.75g 麝香1.875g 爲除朴硝 朱砂 麝香外細剉以水2.5升 同煎至9合 濾去滓 煎沸下朴硝以柳枝 不住手攪 候凝 次下朱砂 麝香末 盛磁器中 經宿卽成 每取3.75g~7.5g 新汲水調下(局方).
【妙香丸】治積熱潮熱 解五毒
朱砂36g 牛黃 龍腦 膩粉 麝香各12g 巴豆32箇去皮心膜炒去油熟硏 金箔9片 爲合硏勻煉黃蠟24g 入白沙蜜少許和勻 每37.5g當作30丸 每用1丸 米飮或凉水呑下 取轉下一切惡毒涎如要藥 速行 以鍼刺一眼子冷水浸少時服 其效更速(局方).
ː此踈決腸胃制伏木火之劑也(丹心).  * 以上 火門 轉載(編者).
 胎熱  :  胎中受熱 生下而面赤 眼閉 大便秘小便赤黃 不飮乳 宜用生地黃湯 及釀乳方以喂之(湯氏)
 骨蒸熱  :  肌瘦頰赤口乾 潮熱盜汗 五心煩躁 宜用地仙散方見火門 生犀散(錢乙).
 痰熱  :  面赤身熱 喘咳 胸膈不利 咽喉有痰盛 宜抱龍丸方見上 急驚風(錢乙).
 瘧熱  :  一日一發 或二三日一發 寒熱往來 宜梨漿飮(入門).
 風寒熱  :  發熱不歇 身熱 口中氣熱 呵欠鼻塞 宜人參羗活散方見上 諸熱 疳病(入門).
 壯熱  :  遍身發熱 一向熱而不已 甚則發驚搐 宜通心飮 人參羗活散(入門).
 實熱  :  身熱 飮水 不大小便 秘澁 宜淸凉飮子(入門).
 虛熱  :  身熱 不飮水 大小便如常 宜服地骨皮散(入門).
【瀉靑丸】治 肝實
當歸 草龍膽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等分 右爲末 蜜丸 芡實大 每一丸 竹葉湯 同砂糖溫水化下<一名>【凉肝丸】(綱目) 五藏轉載 
【導赤散】雖治心熱 實小腸之藥也.治小腸熱 小便不利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4g 右剉入靑竹葉 七片 同煎服(錢乙).  五藏轉載
【瀉黃散】治脾熱 口瘡 口臭  
梔子6g 藿香 甘草各4g 石膏末3.2g 防風2.8g. 剉作一貼 蜜酒伴微炒 水煎服.<一名> 【瀉脾散】(海藏) 五藏轉載
【瀉白散】治肺實
桑白皮 地骨皮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或加知母 貝母 桔梗 梔子 麥門冬 生地黃 亦可(入門).  :  <一名>【瀉肺散】 五藏轉載 .
【六味地黃丸】治 腎水不足 陰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得效)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 塩湯 空心呑下五七十丸.
【通心飮】治旋螺風赤腫而痛 淸心火 通小便 退潮熱
連翹 木通 瞿麥 梔子仁 黃芩 甘草各1.5g 剉作一服 入燈心麥門冬 同煎服(得效).
ː臍中腫突出 似旋螺 故名之(得效). 臍風轉載
【寒水石散】
治小兒諸熱 利小腸 去心熱 下驚涎
寒水石 滑石各40g 甘草10g  爲末 每4g  暑月冷水調下  寒月 溫湯調下(得效).  
【甘露飮】
治潮熱
寒水石 石膏 鬱金 薄荷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4g 薄荷湯 調下(得效).
【梨漿飮】
治潮熱
菁蒿童便浸一宿晒乾 柴胡 人參 黃芩 前胡 秦芃 甘草各1g 生梨一片 薄荷二葉 生地黃一寸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生地黃湯】
治胎熱
生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瓜蔞根各6g 剉作一貼 水煎 乳母食後服 以飼乳汁 略與小兒服之(湯氏)
【釀乳方】
治胎熱
澤瀉8g 生地黃6g 猪苓 赤茯苓 茵蔯 天花粉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乳母 食後煎服(丹心).
【養乳方】(釀乳方)
治慢驚風
人參 木香 藿香 沈香 陳皮 神麴 麥芽各4g 丁香2g
剉作一貼 入薑五片 紫蘇五葉 薑三枚 同煎 乳母食後 須去乳汁盡 方取服之 卽仰臥霎時 次令兒吮數口 不可過飽 如嘔定急 宜截風 服八仙散  兩日後 宜醒脾散 此良法也. 如此調理 無不愈者(湯氏). 
【地仙散】
治骨蒸肌熱 一切虛煩
地骨皮16g 防風80g 人蔘 甘草 薄荷各4g 
剉作一貼 入竹葉5片 薑三片 水煎服(經驗). ː<一方> 有麥門冬4g 烏梅一箇 無薄荷
ː人年40以下 患勞怯且不必補 只先退潮熱 調理可愈 此方退熱如神(必用).
【生犀散】
∴ 骨蒸熱  :  肌瘦頰赤口乾 潮熱盜汗 五心煩躁 宜用生犀散(錢乙).
犀角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乾葛 甘草各1g 爲粗末 入薄荷5葉 水煎服之(得效). 
 【淸凉飮子】
治血熱
大黃蒸 當歸 赤芍藥 甘草灸各5g
剉作一貼 入薄荷10葉 水煎服(局方). ː<一名> 【四順淸凉飮】(入門).
【地骨皮散】648
治虛熱
知母 半夏 柴胡 人參 地骨皮 赤茯苓 甘草各1g 爲粗末 入薑三片 水煎服(錢乙).
【小兒淸心丸】649
治諸熱 及驚熱煩躁
人參 茯神 防風 朱砂 柴胡各8g 金箔30片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每一丸 竹瀝調下(直小).
【天乙丸】
凡小兒生理 本天一生水之妙. 凡治病 以水道通利爲捷徑 此方 淸心利小便 所以散火也.
凡小兒蘊熱丹毒 驚風痰熱 變蒸發熱之病 用之 最當而嘔吐瀉利 無不治也.
燈心64g 以米粉漿水洗晒乾爲末 入水澄之 浮者 爲燈心 取10g 赤茯苓 白茯苓 茯神各7g 滑石 猪苓各10g 澤瀉12g
爲末 用人參40g煎膏和丸 櫻桃大 朱砂爲衣 金箔裹之 每一丸 以燈心麥門冬湯 或薄荷湯化下(入門) 

  積癖
○ 食積者 凡小兒失乳 以食飼之 未有食腸 不能剋化 致成食積 腹脹瘦弱 痢色無常(東垣).
○ 積證 有傷乳 傷食而身體熱者 惟肚熱爲甚耳  夜間有熱者 傷積之明驗也(永類).
 
  ※小兒積證 
○ 面黃腫 ː腹脹 ː多嘔 ː小便如油 ː眼睛黃 ː腹內虛鳴 ː多睡 ː赤白痢 ː多瀉
凡有積滯 須辨虛實 實者 可服進食丸  虛而有疳瘦者 宜服肥兒丸方見上 諸疳通治.
○ 小兒病癖 由乳食不消 伏在腹中 乍凉乍熱 飮水不止 或喘而嗽 與潮熱相類 若不早治 必成勞疳
寒熱飮水 脇下有形硬痛 法當用藥 漸消磨之 以其有癥癖 故令兒不食 脾胃虛而發熱 故引飮也(錢乙).
○ 癖塊者 僻於兩脇 痞結者 否於中脘 皆因乳哺失節 飮食停滯 邪氣相搏而成也(回春).
○ 乳食積 宜用七聖丸 厚腸丸 白餠子.
○ 癖塊 宜用紫霜丸方見上 六味三菱丸 廣朮化癖丸 千金消癖丸 化癖如神散.
○ 愛喫泥土 宜淸胃養脾湯 治喫泥方(綱目).
【進食丸】
治癖積
木香 枳殼 當歸 代赭石 朱砂各12g 巴豆霜4g 麝香2g 爲末 麪糊和 丸黍米大 一歲兒取2~3丸 米飮呑下(局方).
【七聖丸】
治乳食積
三菱 蓬朮 川練子 靑皮 陳皮 芫花 杏仁泥各等分 以先用醋浸芫花一宿炒漸乾 次入蓬菱同炒赤色 又入陳練再炒令微焦 取出 爲末 入杏仁泥和勻醋糊和丸 黍米大 一歲兒 常服2丸 臨臥溫湯 送下. 使日間所食之物 一夜而化 永無疳疾  能使黃瘦子頓作化 生兒(湯氏).
【厚腸丸】
治乳食積 腹脹瘦弱
枳實 麥芽 神曲末各2g 橘紅 半夏 蒼朮 人蔘 厚朴 靑皮各1g 爲末 麪糊和 丸麻子大 溫水下 20~30丸(東垣).
【白餠子】
腹中有癖 則不食但飮乳 此主之
滑石 輕粉 白附子 南星炮各4g
爲末 巴豆24粒去皮膜 水1升 煮水盡爲度 共硏勻 糯米飯和丸如菉  豆大 捏作餠子 3歲以下1~2餠 3歲以上3~5餠 葱白湯下(錢氏).ː人乳 味甘戀膈易於停積 小兒之病 多繫於此 此方南星 以豁痰, 輕粉 滑石 以瀉濕熱, 巴豆 去積 所以爲妙(丹心).  ː<一名> 【玉餠子】  <一名> 【白玉餠】(入門).
【紫霜丸】
治食癎及腹中有食積 痰癖 吐哯乳(音顯 不嘔而吐也).
代赭石醋淬七次 赤石脂各40g 巴豆30粒去皮油 杏仁50箇去皮尖 爲先 將杏仁泥 巴豆霜 入二石(赤石 赭石)末 相和 搗千杵 若更入少蜜貯蜜器中 月內兒 服麻子大 一粒 乳汁化下 百日內服小豆大.
ː食癎用此 取積並不虛人. 凡兒愉悅不欲飮乳 眠睡不寧 常常驚悸 此皆發癎之 漸卽以此藥導之 減 其盛熱則無驚風 釣癎之患矣(入門).
ː<一方> 赭石8g 巴豆21粒 去皮油 杏仁21箇  爲末 飯丸粟米大(錢乙).  
【六味三菱丸】
治未喫食 小兒有癖積者
蓬朮 三菱並煨 神曲 麥芽並炒 靑皮 陳皮各等 爲末 麪糊和 丸菉豆大 白湯下 10~20丸(丹心).
【廣朮化癖丸】
治乳癖 食癥
木香20g 代赭石煆醋淬 當歸炒 朱砂硏 枳殼炒 三菱 蓬朮並炮各10g 麝香 巴豆霜各5g
爲末 麪糊和 丸麻子大  一歲兒米飮下2~3丸(丹心).
【千金消癖丸】
治小兒癖壞
水紅花子微炒 神曲炒 麥芽炒各16g 人蔘 白朮 白茯各12g 使君子 胡黃連 山査肉 香附子 三菱 蓬朮並醋炒各8g 蘆薈 阿魏 靑黛 木香 檳榔 厚朴 陳皮 甘草各4g 將阿魏硏 水和麪打糊和丸菉豆大 白湯下30~40丸(回春)
【化癖如神散】
治痞塊積聚
蟾穌 黃蠟各8g 巴豆肉4g 羚羊角末 牛黃各2g 麝香1g 硭砂 龍腦各0.5g
共爲末 丸如菜子大 每用一丸 以鍼刺破患處 用藥貼上一伏時 歇起其痞 化膿出血 盡而愈(回春).
【淸胃養脾湯】649 
治小兒愛喫泥土 乃脾虛胃熱所致
石膏4g 陳皮 白朮 赤茯苓 甘草 黃芩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 時時服之(回春).
【治喫泥方】650 
治小兒喫泥土 及䑋肚(䑋音讓 脹也).
膩粉0.5g 砂糖搜和 丸麻子大 空心米飮下 一丸 瀉出土卽差(綱目). ː小兒食土 取好土濃煎 黃連取淸汁 搜和日乾 與服 卽止  名曰 黃芩餠(回春).
 
  吐瀉650 
○ 小兒 吐瀉泄黃 傷熱乳也. 吐瀉泄靑 傷冷乳也. 皆當下白餠子方見上 積癖主之.
下後傷熱乳者 玉露散  傷冷乳者 益黃散方見五藏服之(正傳).
○ 初生月內 吐瀉 宜朱砂丸 後以朱沈煎調之.
○ 初生吐瀉 大便色白 停乳也 紫霜丸方見上 小兒積證下後 用香橘餠.
○ 初生吐瀉 昏睡露睛者 胃虛熱也 宜白朮散方見上 和中散
吐瀉昏睡 不露睛者 爲實熱也 宜益元散方見暑門 玉露散.
○ 暑月吐瀉身熱 宜 玉露散 或五苓散方見寒門 益元散各半調服.
○ 寒月吐瀉身冷 宜 益黃散 理中湯方見寒門.
○ 吐瀉乳寒痰 半粟散主之.
○ 小兒初生 拭口中穢惡不盡 嚥入喉中 故吐不止 宜用木瓜丸.
○ 如吐驟或瀉 完穀者 傷風甚也. 凡傷風多作 吐瀉者風木  好侵脾土故也 宜大靑膏 方見上 急驚風
○ 吐瀉不止 危甚者 用燒鍼丸.
○ 經年吐乳 眼慢糞穢有筋膜者 乃父母交感時喫乳所致 名曰 交精吐㛋 宜用益黃散 五疳保童元方見上 諸疳通治藥
○ 吐瀉久 將成慢驚風 宜用和胃丸 雙金元方見上(錢乙).
○ 小兒吐瀉 通用 助胃膏 最妙(湯氏).
【玉露散】
治暑月吐瀉 身熱 或煩渴
石膏 寒水石各20g 生甘草4g 細末 或2g 或4g 溫水凉水 任下(錢乙).
【朱砂丸】
治初生兒吐瀉 此因穢惡入胃中所致
朱砂 南星 巴豆霜各等分
爲末 糊丸黍米大 以薄荷湯化下2~3丸. 後以朱沈煎朝旨(入門).
【朱沈煎】
初生兒兒 吐瀉
朱砂8g 藿香12g 滑石20g 丁香14粒
爲末 以新汲水一盞 入麻油滴 成花抄藥2g在上 茱萸 墜下澄去水 別用溫水下.
ː月內生嘔 先用 朱砂丸下之 次用朱沈煎 墜其邪氣 使穢物自下而不爲嘔也(綱目).
【香橘餠】
治初生停乳吐瀉
木香 橘皮 靑皮各10g 厚朴 神曲 麥芽 縮砂各20g
爲末 蜜丸芡實大每一丸 以紫蘇煎湯 或米飮任下(入門).
【白朮散】治吐瀉日久不止 津液枯渴 煩渴引飮 欲成慢驚風
葛根8g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木香 藿香 甘草各4g 爲粗末 每8g 水煎任意服.
泄瀉 加山藥 白片豆 肉荳蔲, 已成慢驚 加天麻 細辛 全蝎 白附子. 驚風泄瀉 煩渴 皆津液內耗也.
不問陰陽 多煎滿意 取足飮之 爾多爾好ː<一名> 錢氏白朮散(錢乙). ː<一名> 淸寧散(得效). 
【和中散】
和胃 止吐瀉 定煩渴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灸 乾葛 黃芪 白片豆炒 藿香各1g.
粗末 作一貼 入薑五片棗二枚 水煎服(錢乙).  :  <一方) 治腹痛泄瀉
厚朴4g 白朮2g 乾薑 甘草各1g 水煎服 亦名【和中散】(正傳).
【益元散】治中暑 身熱 吐瀉 腸澼 下痢 赤白癃閉 盪胃中積聚寒熱 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消蓄水 止渴 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酒食邪毒
滑石240g 甘草灸40g 爲細末 每11.25g 溫蜜水調服 欲冷飮者 井水調下(宣明). 暑門轉載
【五苓散】治太陽證入裏 煩渴而小便不利.
澤瀉10g 赤茯苓 白朮 猪苓各6g 肉桂2g.爲末 每7.5g 白湯調下 或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ː傷寒汗後亡津液 但渴欲飮水者 邪在裏也.然上焦虛燥 或飮水不散而反吐出爲水逆證 或飮水雖多    而小便不利者 皆裏熱未實不能消水 故爾五苓散的藥也(入門). 寒門轉載
【理中湯】治太陰腹痛 自利 不渴. 人蔘 白朮 乾薑炮各8g 甘草灸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寒門轉載
【理中丸】治太陰腹痛自利 不渴
人蔘 白朮 乾薑炮各8g 甘草灸4g 爲末蜜丸 彈子大 每一丸 溫水化下(入門).寒門轉載
【四順理中湯】治腹痛自利
卽理中湯(人蔘 白朮 乾薑炮各8g 甘草灸4g) 倍甘草一倍 是也 <一名>【四順湯】(類聚).  寒門轉載
【四順理中丸】治腹痛自利 人蔘 白朮 乾薑炮 甘草各8g 爲末 蜜和作丸 彈子大 <一名>四順元(類聚). 寒門轉載
【四逆湯】治傷寒陰證 要藥也 凡三陰脈之身痛並用 又治四肢逆冷
甘草灸24g 乾薑炮20g 附子生1枚 左分2貼 水煎服(正傳). ∴ 以上 四方  寒門轉載 參考敷衍(編者).
【半粟散】
治吐涎沫 或白綠水者 胃冷 宜用此
半夏薑製8g 陳粟米4g
爲作一貼 入薑10片 水煎服(正傳).
【木瓜丸】
治初生吐不止
木瓜 麝香 木香 檳榔 膩粉各一字 爲末 麪糊和 丸如黍米大 甘草湯下1~2丸(正傳).
【大靑膏】(得效) 治急驚風 宜用此 發散 方見上 急驚風
【燒鍼丸】
治內傷乳食 吐瀉不止 危甚者
黃丹 朱砂 白礬枯各等分
爲末 棗肉和丸 芡實大 每一丸 用鍼挑於燈焰上燒存性 乳汁或米飮化下.
此藥 淸鎭專主 吐瀉(醫鑒).
【和胃丸】
治吐瀉不止 欲生慢驚
丁香 白朮各40g 半夏20g 藿香 蝎尾各4g 爲末 薑汁糊和丸 小豆大  一歲兒 10丸 薑湯化下(綱目).
【雙金丸】【雙金元】治吐瀉日久 脾胃虛損 手足厥冷 精神昏塞 欲成慢驚風 方見上  慢驚風
【助胃膏】
治小兒吐瀉 和脾胃 進乳食 最妙.
山藥20g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甘草各10g 木香4g 縮砂20箇 白荳蔲7箇 肉荳蔲2箇
爲末 蜜丸 皂子大 每一丸 米飮化下 或爲末 木瓜湯調下4g(湯氏).
 
  吐瀉論證650
○ 一五歲兒 吐瀉壯熱 不思食飮
<錢氏>見曰 此兒目中黑睛少 而白睛多 面色晄白 必多病.
夫面色晄白者 神怯也. 黑睛少者 腎虛也. 黑睛屬水 本怯而虛 故多病也. 縱長成 必肌膚不壯 不耐寒暑 易虛易實 脾胃亦怯 更不可縱恣酒色. 若不保陽 不過壯年也.
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 如婦人之失血也. 今吐利不食 壯熱者 傷食也.
又虛怯不可下之 虛入肺則嗽 入心則驚 入脾則瀉 入腎則益虛 但以消積丸 磨化之 爲微乳食積也(錢乙).  
 
  感冒風寒651
○ 貪睡口中氣熱 呵欠煩悶者 傷風證也. 頭目疼痛 而畏人畏寒者 傷寒證也(錢乙).
○ 頭痛 體痛 鼻塞流涕 咳嗽噴嚔 頰赤 眼澁 山根靑色  皆傷風寒也(湯氏).
○ 傷風 宜大靑膏方見上  急驚風雄黃膏.
○ 感冒風寒 通用人蔘羌活散方見上 蔘蘇飮方見寒門 惺惺散(綱目).
【人蔘羗活散】【人蔘敗毒散】加 天麻 地骨皮等分 名曰 【人蔘羗活散】
治傷寒時氣 發熱頭痛 項强 肢體煩疼及傷風咳嗽 鼻塞聲重
羗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桔梗 川窮 赤茯苓 人蔘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 薄荷少許 水煎服(醫鑒). 寒門轉載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 頭痛 發熱 咳嗽及內因七情痰盛 胸滿潮熱.
人蔘 紫蘇葉 前胡 半夏 乾葛 赤茯苓各4g 陳皮 枳殼 桔梗 甘草各3g. 剉作 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易簡) 寒門轉載
【雄黃膏】(錢乙)
治傷風溫 壯熱引飮
寒水石20g 甛硝 甘草末各12g 龍腦一字 朱砂2g 雄黃小棗大硏 蘿葍根水幷醋一大盞煮令盡
共硏勻 煉蜜成膏 薄荷湯化下 半皂子大(錢乙).
【惺惺散】
治傷風發熱 痰嗽煩渴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桔梗 川芎 白芍藥 瓜蔞根 甘草各1g` 細辛 薄荷各0.5g 剉作一貼 薑二 水煎服(錢乙).

  痰涎喘嗽651
○ 痰乃風苗火 靜則伏於脾火 動則壅於肺 痰火交作則咳嗽喘急 宜瀉白散方見五藏合導痰湯方見痰飮 煎服(入門).
○ 寒嗽 宜華盖散方見咳嗽  熱嗽 宜淸金降火湯方見咳嗽.
○ 脾肺 母子也. 二藏俱虛則生頑涎 頑涎者 脾肺所出也. 涎則流溢 在於咽喉 如水雞之聲 喘嗽煩悶 宜抱龍丸 奪命散二方並見上.
○ 馬脾風 宜用馬脾風散 牛黃奪命散 保命散方見上(入門).
【瀉白散】治肺實 
桑白皮 地骨皮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加知母 貝母 桔梗 梔子 麥門冬 生地黃 亦可(入門).<一名>【瀉肺散】五藏轉載
【導痰湯】治中風痰盛 語澁眩暈
半夏薑製8g 南星炮 橘紅 枳殼 赤茯苓各4g 剉作一貼 薑五片 水煎(得效). 痰飮轉載
ː加香附子 烏藥 沈香 木香  名曰【順氣導痰湯】, 加黃芩 黃連  名曰 【淸熱導痰湯】 
加羗活 白朮 名曰【袪風導痰湯】, 加遠志 菖蒲 芩連 朱砂  名曰 【寧神導痰湯】(入門).
【華盖散】治肺感寒邪 咳嗽 上氣 鼻塞 聲重
麻黃8g 赤茯苓 蘇子 陳皮 桑白皮 杏仁各4g 甘草2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入門).
【淸金降火湯】治熱嗽 能瀉肺胃之火 火降則痰消嗽止
陳皮 杏仁各6g 赤茯苓 半夏 桔梗 貝母 前胡 瓜婁仁 黃芩 石膏各4g 枳殼3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生薑三片 水煎服 食後(醫鑒).
【抱膽丸】 治一切癲癎 風狂 或因驚怖所致 方見上 急驚風
【馬脾風散】
治寒邪入肺 寒鬱爲熱 痰喘上氣 肺脹齁䶎 若不速治 立見危亡
辰砂10g 甘遂6g 輕粉2g
爲末 每取一字 以溫漿水少許 上滴香油一點抄藥 在油花上 待沈下 却去漿水 灌之 神效(入門).
【牛黃奪命散】
治小兒 肺脹胸滿 喘粗氣急 兩脇扇動 兩鼻竅張 痰涎潮塞 悶亂喘喝 死在朝夕
白丑半生半熟 黑丑半生半熟 取頭末各20g 大黃40g 檳榔10g 木香6g
爲末 入輕粉一字 和勻 每取4g或8g 蜜水調下 微利爲度(丹心). ː<一名> 【一捻金】(醫鑒).
【奪命散】大能控風痰不問 急 慢驚風 痰塞咽喉 其響如潮 名曰 潮涎 百藥不能過咽 命在須臾 但用此藥 入喉 痰則墜下 功有萬全 奪天地之造化也.靑礞石40g同焰硝40g 入鍋內火煆 待硝盡 候礞石如金色 取用爲細末
急驚風身熱 用薄荷汁入蜜調微溫服  其藥自裹痰墜下 從大便出 如稠涕膠粘 乃藥之功也.
次服 去風退熱 截驚等藥 以靑州白元子再硏爲末 薑汁調前 如糊 熟蜜調下 其涎卽墜入腹 次服蛇蝎 蜈蚣 川烏等藥
此藥治急慢驚 利痰之聖藥 以器盛水 吐痰水上 以藥少許 糝之痰隨藥而下 須用木香湯調下(湯氏)
ː礞石 雖利痰 非胃家所好 故以木香佐之 能裹痰從大便出 而無糞來 不動藏府 始知藥妙(入門). 
【奪命散】治卒中風 涎潮氣塞 口噤 目瞪 破傷風 搐搦 小兒驚風 危急之疾
天南星 甛葶藶 白芷 半夏 巴豆去殼不去油各等分爲末 每18.75g薑汁一呷調下卽效 凡口噤藥不下者 宜用此(醫鑒).
【秘方奪命散】治一切癰疽 無名惡瘡 能內托令自
天花粉8g 穿山甲 蛤粉炒 赤芍藥 甘草節各4g 防風 白芷 皂角刺 金銀花 陳皮各3g 當歸尾 貝母 乳香各2g. 爲剉作一貼 好酒一大碗煎服(丹心).

  泄痢651
○ 小兒疳瀉痢 靑白黃沫水 痢色變易無常.
○ 疳卽䑋瀉 䑋卽脹也. 其證 目胞腫腹脹 痢色無常 好飮水 漸加瘦瘠.
○ 赤痢 宜黃芩芍藥湯方見大便  虛滑 宜固腸丸方見大便.
○ 白痢 宜益元散 溫六丸方見暑門.
○ 赤白痢 宜黃連阿膠元 六神丸二方並見大便, 疳痢腹痛 宜蘇感元方見大便.
○ 八痢危證 一曰赤痢  二曰白痢. 三曰赤白痢  四曰食積痢  五曰驚痢  六曰脾虛痢  七曰 時行痢  八曰疳痢 通宜小駐車元 眞人養藏湯二方並見大便(類聚).
○ 小兒痢 穀道不閉 黃汁長流者 不治(得效).
【黃芩芍藥湯】治下痢膿血 身熱腹痛 脈洪數
黃芩 白芍藥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腹痛加桂心1g(丹心).   :  <一名> 【黃芩湯】大便轉載
【固腸丸】治泄痢日久 滑數瘦弱 以此澁之
龍骨 附子炮 枯白礬 訶子皮各40g 丁香 良薑 赤石脂 白豆蔲 縮砂各20g 木香12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粟米飮下 30丸(入門).大便轉載
【益元散】治中暑 身熱 吐瀉 腸澼 下利 赤白癃閉 盪胃中積聚寒熱 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 消蓄水 止渴 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酒食邪毒.
滑石225g 甘草灸37.5g. 細末 每11.25g 溫蜜水 調服 欲冷陰者 井水調下(宣明).
【黃蓮阿膠元】治赤白痢 及熱痢
黃蓮120g 赤茯苓80g 爲末 水調 阿膠炒末40g 和丸梧子大 空心 米飮下30~50丸(局方).大便轉載
【六神丸】治諸痢要藥
黃連 木香 枳殼 赤茯苓 神麴炒 麥芽炒各等分 爲末 神麴糊和丸 梧子大 每50~70丸
赤痢 甘草湯下, 白痢 乾薑湯下, 赤白痢 乾薑甘草湯下(入門).大便轉載
【蘇感元】積痢腹內緊痛
蘇合香元40%+感應元60% 硏勻 丸菉豆大 米飮下30丸(得效).大便轉載
【蘇合香元】<一名>【麝香蘇合元】 : (局方) 方見上天吊驚風  治 一切氣疾 及中氣 上氣 氣逆 氣鬱 氣痛
白朮 唐木香 沈香 麝香 丁香 安息香 白丹香 朱砂(半爲衣) 犀角 訶子 香附子 蓽撥各80g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 乳香 龍腦各40g 爲末 安息香膏 和煉蜜 如豆大 日2~3丸 井水 或溫水服(局方).
【感應元】大便轉載治赤痢 久痢 赤膿血傷雜
肉豆蔲煨 白薑炮 百草霜各120g 木香60g 蓽澄茄 三稜炮 丁香各40g 巴豆100粒去皮心膜去油爲霜 杏仁100粒去皮尖 雙仁麩炒另硏酒煮 蠟160g淸油40g 左七味(自肉豆蔲 至丁香 : 著者).爲末 入巴豆 杏仁末 先將油煎蠟 令熔化 拌和藥末 成劑六分 硏勻丸 菉豆大 米飮下30丸(得效
【小駐車元】治赤白痢 黃蓮120g 阿膠珠60g 當歸40g 乾薑20g 爲末 醋糊和 丸梧子大 空心 米飮下30~50丸(入門).
【眞人養臟湯】治赤白痢及諸痢
鶯粟殼4g 甘草灸3.5g 白芍藥3g 木香2.5g 訶子2g 肉桂 人蔘 當歸 白朮 肉豆蔲各1g 剉作一貼 空心 水煎溫服(入門).
【治瀉痢一方】
五倍子炒黃爲末 烏梅肉水浸 和丸彈子大 每一丸 白痢 米飮下. 赤痢 薑湯下, 水瀉 冷水下(回春). 
 
  腹痛 腹脹
○ 小兒 腹痛曲腰 乾啼無淚 面靑白 唇黑肢冷 或大便色靑不實 爲盤腸內吊 急煎葱湯 淋洗其腹 採葱白熨臍腹間 良久尿自出 其痛立止 續用乳香散(湯氏).
○ 小兒腹痛 多是乳食所傷 宜用消食散 消積丸.
○ 面靑白 身冷水瀉 爲冷痛 宜理中湯方見寒門.
○ 積痛 食痛 虛痛 虫痛 大同小異 惟虫痛小兒多有之  其證 心腹痛 叫哭倒身撲手 嘔吐淸水涎沫 面色靑黃 時作時止 口脣紫黑色者 是蛔厥也  宜用安虫散 安虫丸(錢乙).  
○ 腹脹者 由脾胃虛 氣攻作也  宜用搨氣丸 消積丸 十全丹方見上 諸疳(正傳).
【乳香散】
治盤腸 內吊腹痛
乳香 沒藥各少許 細硏 另取木香一塊 於乳鉢內磨 水一分滾數沸 調乳沒末 服之 只一服 卽效(湯氏)
【消食散】
治食積腹痛
白朮 陳壁土炒10g 麥芽 縮砂 山査肉各4g 橘紅 香附米 神麴 靑皮各3g 甘草2g
爲末 每4g 米飮調下 或剉取8g 入薑三片 煎服亦可(醫鑒).
【消積丸】
治乳食傷積 腹脹氣急
丁香 縮砂各12箇 烏梅肉 巴豆肉各3箇 使君子肉5箇 共爲末飯丸 麻子大 每3丸或5丸 橘皮湯下(入門) 
【安蟲散】
治虫痛
胡粉炒黃 檳榔 苦練根 鶴蝨 白礬半生半枯各8g 爲末 每服一字 大兒2g 米飮 調下.
ː或以米糊和丸麻子大 一歲兒5丸溫漿水入淸油 打勻送下 名曰 【安蟲丸】(錢乙).   
【搨氣丸】
治小兒腹虛脹
胡椒 全蝎各49箇 爲末 麪糊和 丸粟米大 米飮下5~7丸至10~20丸  如腹大者 加蘿葍子炒(正傳).

  五軟 五硬651~652
○ 五軟者 頭項軟 手軟 脚軟 身軟 口軟 是也.
○ 頭項軟者 天柱骨倒也. 通用健骨散 外貼生筋散.
○ 手軟者 無力以動也 宜薏苡丸.
○ 脚軟者 行遲也.
○ 身軟者 肉少皮膚自離 或遍身筋軟者 鹿茸四斤丸 加當歸 淸塩 服之.
○ 口軟者 語遲也治法見下.
     已上五軟 皆禀受不足 或因吐瀉 若不治 必成篤疾(入門).
○ 五硬者 頭項硬 手硬 脚硬 身硬 口硬也.
硬者 强直氷冷 乃肝受風邪 宜用烏藥順氣散方見風門(入門).
【健骨散】
治頭軟 頭不能正也. 項軟者 天柱骨倒也
白殭蠶炒 爲末 每服2g或4g 薄荷泡酒調下 日三(綱目).
【生筋散】
∴ 頭項軟者 天柱骨倒也. 通用健骨散 外貼生筋散外貼之
木鱉子3箇 萆麻子30粒俱去殼 共硏勻 先抱起兒 頭摩項上 令熱 作片 貼之(綱目).
【薏苡丸】
治手軟
薏苡仁 當歸 秦芃 酸棗仁 防風 羗活各20g 爲末 蜜丸 芡實大 荊芥湯化下(綱目).
【鹿茸四斤丸】
治身軟 筋骨痿弱
肉蓯蓉 牛膝 木瓜 免絲子 熟地黃 鹿茸 天麻 杜冲 五味子各等分
爲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或米飮下 30~50丸(局方). <一名> 加減四斤丸(綱目) 加當歸 淸塩尤妙(入門).
  【烏藥順氣散】治一切風疾 先服此 疏通氣道 進以風藥 又治歷節風
  麻黃 陳皮 烏藥各6g 川芎 白芷 白薑蠶 枳殼 桔梗各4g 乾薑2g 甘草1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每 水煎服(局方)風門轉載

  解顱652
○ 年大小兒 頭縫不合 如開解 故曰 解顱  此由腎氣不成 故也. 腎主骨髓 而腦爲髓海 腎氣不成 則腦髓不足 故不能合也. 凡得此疾者 不過千日 其間亦有 數歲者 乃成廢人也(湯氏).
○ 生下而顖不合者 腎氣不成 故也 長必成少 笑更目白睛多 面晄白色 瘦者 多愁少喜也(錢乙).
○ 解顱 卽小兒頭縫不合也  宜服六味地黃元方見上 肝主風 或八物湯二方並見虛勞 加酒炒芩連煎服 
外貼三辛散 天南星散. 且以頭巾裹 遮護之 自合 亦良法也(錢乙).
【八物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 能調和陰陽.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芍藥 甘草各4g(易老).
剉作 一貼 水煎服 不拘時服(易老).加 酒炒芩連 治解顱(錢乙).  :  <一名>【八珍湯】(回春) 虛勞轉載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 氣血兩虛.能調和陰陽.
八物湯加黃芪 肉桂各4g.(黃芪建中湯合八物湯).(海藏).
【三辛散】
治解顱
乾薑30g 細辛 桂心各20g 共爲末 薑汁和 付顱上 小兒面赤卽愈(三因).
【天南星散】      
治解顱
大天南星微炮 爲末 醋調塗緋帛上 貼顖上灸手頻熨 立效(錢氏).

  顖塡 顖陷652
○ 顖塡者 顖門 腫起也 因乳哺失常 或寒熱乘脾 其氣上衝 則顖高而突 又有肝盛 風熱交攻 亦致顖塡突起 汗出毛髮 黃而短是也 若寒氣上衝則牢硬 熱氣上衝則柔軟 當瀉風熱 宜用瀉靑丸方見上諸熱(入門)
○ 顖陷者 顖門成坑也  因藏府有熱 渴引水漿致成 泄利則氣血虛弱 不能傷交腦髓 故顖陷如坑 不得平滿 宜用黃狗頭骨灸黃 爲末 雞子淸 調付(入門).

  語遲 行遲652
○ 語遲者 五軟中 口軟是也. 兒在胎時 母有驚怖 驚氣入於心包絡 使心神不足 舌本不通 宜服菖蒲丸(錢乙).
○ 小兒諸病後 不能言 宜雞頭丸(錢乙).
○ 一小兒五歲 不能言咸 而爲廢人 用六味地黃元方見上 肝主風 加五味子 鹿茸 及補中益氣湯 方見上 慢脾風 將半年始發一二言 至一年 始言語如常(回春).
○ 行遲者 脚軟是也. 氣血不充 骨髓不滿 軟弱不能行 或肝腎俱虛 肝主筋 筋弱不能束骨 宜六味地黃元方見上 肝主風 加鹿茸 牛膝 五味子 五加皮 久服之 虎骨丸亦佳  或用五加皮散(得效).
○ 凡小兒行遲 齒遲 解顱 五軟 鶴膝 睛白多愁 皆因稟受腎氣不足
宜以六味地黃元 加鹿茸補之 或用調元散(回春).
○ 小兒鶴膝者 由稟受不足 血氣不充 故肌肉瘦瘠 骨節呈露 如瘧之膝 乃腎虛得之 宜六味地黃元加當歸 牛膝 鹿茸  久服仍以大南星炮 爲末 醋調 烘熱 貼之 甚良(回春).
【六味地黃元加味】 治腎水不足 陰虛.
∴ 一小兒五歲 不能言咸 而爲廢人 用六味地黃元方見虛勞加五味子 鹿茸 及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將半年始發一二言 至一年 始言語如常(回春).
∴ 小兒鶴膝者 由稟受不足 血氣不充 故肌肉瘦瘠 骨節呈露 如瘧之膝 乃腎虛得之 宜六味地黃元加當歸 牛膝 鹿茸  久服仍以大南星炮 爲末 醋調 烘熱 貼之 甚良(回春).
【補中益氣湯加味】治勞倦虛損 身熱而煩. 內傷虛證一切. &.治勞役太甚 或飮食失節 身熱而煩自汗倦怠
黃耆8g 人蔘 白朮 當歸各6g 甘草4g 陳皮 柴胡 升麻各2g(東垣).
∴ 一小兒五歲 不能言咸 而爲廢人 用六味地黃元方見虛勞加五味子 鹿茸 及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將半年始發一二言 至一年 始言語如常(回春).
【菖蒲丸】
治心氣不足 五六歲不能言
石菖蒲 人參 麥門冬 遠志 川芎 當歸各8g 乳香 朱砂各4g
爲末 蜜丸 麻子大 米飮下 10丸至20丸 日三服(入門).
【雞頭丸】
治小兒諸病後 不能言
熊雞頭灸1箇 鳴蟬灸焦3箇 大黃煨 甘草灸各40g 當歸 川芎 遠志 麥門冬各30g 木通 黃芪各20g
爲末 蜜丸菉豆大 空心米飮下 5丸 日3~4服(錢氏).
【虎骨丸】
治行遲
虎脛骨 生乾地黃 酸棗仁 白茯苓 肉桂 防風 當歸 川芎 牛膝 黃芪各等分
爲末 蜜丸 麻子大 木瓜湯下 5丸或10丸(得效).
【五加皮散】
治三歲 不能行
五加皮10g 牛膝 木瓜各5g 爲末 每4g 米飮調下(得效).
【調元散】
治行遲
山藥2g 白朮 白芍藥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黃芪蜜炒 人參 白茯苓 白茯神各1g 甘草 石菖蒲各0.5g
剉作一貼 薑三棗二 水煎服(回春).
 
  髮不生 齒不生652
○ 髮不生者 因稟受血氣不足 不能榮於髮 宜服蓯蓉元.
○ 齒不生者 由齒者骨之所終 髓之所養 禀氣不足 則髓不能充於骨 故齒久不生 宜芎黃散(得效).
○ 齒久不生 用雄雌散方見齒門.
○ 長齒生牙賴 雄鼠之骨末 取大老鼠去肉 取脊骨 爲末 擦牙齦上 日二次效(本草).  
【蓯蓉元】653
治髮不生
當歸 生乾地黃 肉蓯蓉 白芍藥各40g 胡粉20g
爲末 蜜丸黍米大 每10丸 黑豆湯 呑下 兼磨化20~30丸 塗擦頭上(得效).
【芎黃散】
治齒不生
川芎 生乾地黃 當歸 山藥 白芍藥各40g 沈香20g 甘草12g
爲末 白湯調服 2g 因將乾末糝擦齒齦上 日二次(得效).
【雄雌散】齒久不生
烏鷄 雄雌糞 各畜收之舊麻鞋底 三物燒存性 爲末 入麝糝之  一月生齒  名【雄雌散】(千金). 齒門轉載

  龜背 龜胸653
○ 龜背者 初生不能護背 風入於脊骨 或坐太早 亦致傴僂 背高如龜 多成痼疾 宜服松蘂丹 枳殼丸  且 取龜尿 點脊骨上 卽平.
○ 龜胸者 胸高脹滿 其狀如龜 此肺藏受熱所致也  或乳母多食五辛 及酒麪過度 或夏月多飮熱乳 宜服百合丹(得效).
○  龜胸乃肺熱脹滿 攻於胸膈而成 宜瀉白散方見上諸熱 加片芩 梔子煎服(正傳).
【松蘂丹】
治龜背
松花 枳殼 防風 獨活各40g 麻黃 大黃 前胡 桂心各20g 爲末 蜜丸 黍米大 粥飮下 10丸(得效).
【枳殼丸】
治龜背
枳殼 防風 獨活 大黃 前胡 當歸 麻黃各12g
爲末 麪糊和 丸黍米大 米飮呑下 10~20丸(丹心).ː <一名> 【龜背丸】(回春).
【百合丹】
治龜胸
大黃30g 天門冬 杏仁 白蛤 木通 桑白皮 甛葶藶 石膏各20g
爲末 蜜丸菉豆大 白湯下5~7丸至10丸(得效). ː<一名> 龜胸丸(回春).
【瀉白散】治肺實
桑白皮 地骨皮各8g 甘草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或加知母 貝母 桔梗 梔子 麥門冬 生地黃 亦可(入門) <一名>瀉肺散.

  滯頤653
○ 小兒滯頤者 口角流涎 是也 涎者脾之液 流出積於頤上 此由脾胃虛冷 不能制其津液故也 法當溫脾
○ <內經> 論 舌縱涎下 宜用通心飮方見上 臍風, 冷涎者 胃虛也 宜用木香半夏丸(入門).
○ 滯頤 冷證 宜用溫脾丹(湯氏).
【木香半夏丸】
治冷涎滯頤
木香 半夏麴 丁香各20g 白薑 白朮 靑皮 陳皮各10g 爲末 蒸餠和丸 麻子大 米湯 灌下(入門).
【溫脾丹】
治滯頤冷證
半夏麴 丁香各20g 白朮 靑皮 乾薑各10g  爲末 糊丸黍米大 米飮下10~20丸(湯氏).
 
  丹毒653
○ 小兒丹毒 乃熱毒之氣 與血相搏而風乘之 故赤腫  其遊走遍身者 又名 赤遊風 入腎 入腹則殺人也(湯氏).
○ 小兒丹毒 百日內發者 必死 急急救之(湯氏).
○ 金絲瘡 <一名>紅絲瘡  其狀如線 巨細不一  <經>謂 丹毒 是也(保命).
○ 丹毒 自腹內生 出四肢 則易愈 自四肢 入腹則難治(三因).
○ 毒氣入裏 腹脹則死  毒氣所走之處 截驚刺之出血  <一云> 急以細鍼刺 出惡血 卽消(入門).
○ 丹毒 宜服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 四順淸凉飮方見火門  外用 拔毒散 氷黃散 泥金膏 塗之.
○ 又溝渠中小鰕 搗付之. 又伏龍肝和雞子淸 塗之. 又鯉魚血 鱔魚血 芭蕉根汁 藍葉汁 水中苔塗之 皆可.
○ 蜞鍼吸出 惡血最妙(諸方).
【犀角地黃湯】治衄吐血不止  及上焦瘀血  面黃  大便黑  能消化瘀血 
生地黃12g 赤芍藥8g 犀角鎊 牡丹皮各4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回春>加當歸 黃芩 黃連各4g 又佳.  血門轉載
【四順淸凉飮】治血熱
大黃蒸 當歸 赤芍藥 甘草灸各5g 剉作一貼 入薄荷10葉 水煎服(入門). ː<一名>【淸凉飮子】(局方) 火門轉載
【拔毒散】
治丹毒遊走 焮熱
寒水石92g 石膏40g 黃栢 甘草各12g 爲末 水調塗之  芭蕉汁調 尤妙(入門).
【氷黃散】
治丹毒 焰硝 大黃末各20g 井水調勻 鷄羽掃塗(回春).
【泥金膏】
治丹毒熱瘭 無名腫毒
蚯蚓糞1g 焰硝0.5g 新汲水 濃調敷上(回春).
  諸瘡653
○ 小兒初生月裏 諸疾 乃胎毒之淺者 若一二歲後生之疾 乃胎毒之深者 宜按法治之(綱目).
○ 小兒 惡瘡 天氣溫和 時頻與澡洗 更衣 名曰外宣, 亦不須服藥, 春 用柳條荊芥, 夏 用棗葉 槐枝, 秋 用苦參煎湯溫洗(湯氏).
○ 一二歲 生瘡遍身 先服五福化毒丹方見上 諸疳 疳瘡 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 小兒丹毒, 外用 父親熱小便 雞羽蘸洗 靑黛末 糝之妙(入門).
○ 小兒面瘡 通面壞亂無全 膚流膿水 百藥不效 臘猪脂 付之神效. 白楊木枝燒 取瀝付之 亦效(丹心)
○ 小兒癩頭瘡 以防風通聖散方見風門 破傷風治法 酒製爲末 每4g 水煎服30貼 見效 .又詳見諸瘡門 可參考(丹心).
○ 小兒口中百病 及口瘡 重舌 重月咢 喉痺腫塞 宜用牛黃散(醫鑒).
○ 胎熱 血熱 風熱諸瘡 遍身痒痛 宜用大連翹飮 生料四物湯(醫鑒).
【牛黃散】653
小兒諸瘡
牛黃 片腦 硼砂0.5g 辰砂 雄黃 靑黛各1g 黃連 黃栢末各3g 焰硝6g 爲末 每少許糝之(醫鑒).
【大連翹飮】654 (醫鑒)
治諸瘡
甘草2g 柴胡 黃芩 荊芥 連翹 車前子 瞿麥 滑石 惡實 赤芍藥 梔子 木通 當歸 防風 蟬殼各1g
剉作一貼 入竹葉二片 燈心10莖 水煎服(醫鑒).
【生料四物湯】
治諸瘡
生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防風各2g 黃芩 薄荷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得效).
 ※紅絲瘤
○ 一人生子 遍身 生紅絲瘤不救 後生三四子 皆然.
<東垣>曰 汝腎中伏火 精中多有紅絲 以氣相傳生子 故有此疾 俗名胎瘤 是也. 令視之果如其言 遂以 滋腎丸方見小便 數服 瀉腎中火邪 忌酒肉辛熱之物 其妻以六味地黃元方見虛勞 養其陰血 後受胎 五月 以黃芩 白朮作散 與服而生子 前疾不復作矣(東垣).
【滋腎丸】治不渴而小便閉
黃栢 知母並酒洗焙各40g 肉桂2g 爲末 水丸梧子大 空心 白湯下100丸(東垣). <一名>【洗腎丸】小便轉載
【六味地黃元】 治腎水不足 陰虛.
熟地黃300g 山藥 山茱萸各150g 澤瀉 牧丹皮 白茯苓各112.5g. 爲末蜜丸梧子大 溫酒塩湯 空心呑下五七十丸(仲景)
 ※藥毒成淋
ː一童子 自初生 患淋5~7日. 必一發 發則大痛 下如黍粟者 約一盃 然後定意 其父必多服 下部藥 遺毒 在胎留於子之命門而然 以半日痛 大作連腰腹 乃下如黍粟者一椀許 病減十分之八 又與陳皮40g 桔梗 木通各20g 作貼與之 又下如黍粟者 一合而安 父得燥熱 且能病 子況母得之者 乎
書此以證 <東垣> 紅絲瘤之事(丹心 ).
 
  斷乳654
○ 小兒二三歲時 欲斷乳 畵眉膏(入門).
【畵眉膏】 斷乳方. 山梔子炒黑3箇 雄黃 朱砂 輕粉各少許
爲末 淸油調勻 候兒睡 着濃淋畵 兒兩眉上 醒來 自不喫乳 未效再畵 仍用墨搽乳頭(入門).
  小兒 諸病死證654
○ 眼上赤脈 下貫瞳人(水火困絶). ○ 顖門腫起 兼及作坑(心絶). ○ 鼻乾黑燥(肺絶) 肚大靑筋(脾絶).
○ 目多直視 不轉睛(五藏俱絶). 指甲黑色(肝絶). ○ 忽作鴉聲(脈絶). 虛舌出口(心絶).
○ 嚙齒 咬人(骨絶). 魚口氣急 啼不作聲(肺絶). 蚘虫旣出 必是死形(胃絶).
○ 凡病 因汗出如珠 不流者死.  :  凡兒病 其頭毛 皆上逆者死.
○ 唇口乾  目皮反  口中氣冷  手足四垂  其臥如縛  掌中冷者 皆死(入門).
○ 其五硬 五軟 五冷 五乾 皆惡證也(直小).
 
  痘癍疹三證 專由胎毒654
○ 太古 無痘疹 周末秦初 乃有之(入門).
○ 夫胎在腹中 至六七月 則已成形 食母腹中 穢液入兒五藏 食至十月 卽穢液滿胃 至生時 兒口中 猶有不潔  産母 以手拭淨 則無疾病 俗以黃連甘草水 下其臍糞之穢 此亦母之不潔餘氣 入兒藏中 遇風寒 邪氣相搏 而成痘疹也(錢乙).
○ 子在母腹中 十月之間 隨母呼吸 呼吸者陽氣也 而生動作 滋益精氣 神飢渴 皆食母血 兒隨月長 筋骨皮肉 血脈形氣 俱足十月 降生口中 尙有惡血 啼聲一發 隨吸而下 此惡血復歸 命門胞中 僻于一隅隱伏而不發直至兒 因內傷乳食 濕熱之氣下陷 合于腎中二火交攻 榮氣不從 逆於肉理 惡血乃發 諸癍疹 皆出於腎水 其瘍後聚肉理 歸於陽明 故三番癍 始見之證 皆足太陽壬膀胱剋丙小腸 其始出 皆見於面 終歸於陽明肉理熱 化爲膿者也. 二火熾盛 反勝寒水 遍身俱出 皆從足太陽 轉變中來也(東垣).
○ 癍之爲病 皆由子在腹中時浸漬 食母血穢 蘊而成毒 皆太陰濕土壅滯 君相二火之所作也(海藏).
○ <內經> 曰“諸痛痒瘡瘍 皆屬心火” 盖因胎毒 藏於命門 遇少陰 少陽司天 君相二火太過 熱毒流行之年則發作矣(正傳).
 
  稀痘方654
○有服朱砂法 延生第一方 稀痘兎紅丸 滌穢免痘湯 獨聖丹 百壽散 服梅花方 秘傳稀痘湯(諸方).
【服朱砂法】
如米細 光明朱砂水飛爲末 每2g作三次 煉蜜調 量兒大小加減 溫水送下 不拘痘出未出 首尾可服.
密者 可稀, 稀者 可無, 黑陷者 可起, 痘雍者 可消, 但性微寒 不可多服(入門).
ː<一法> 蜜少許 調朱砂末一字用(得效).
【延生第一方】
小兒初生 臍帶脫落後 取置新瓦上 用炭火四圍燒至烟 將盡放土地上 用瓦盞之類盖之 存性 硏爲末 預將朱砂透明者 爲極細末 水飛 過臍帶 若有五分重 朱砂2分5釐(約0.1g) 生地黃 當歸身 濃煎汁一二蜆殼 調和 前兩味 抹兒上顎間 及乳母乳頭上 一日之內用盡 次日大便 遺下汚穢濁垢之物 終身永無瘡疹 及諸疾 生一子 得一子 十分妙法也(醫鑒).
【稀痘兎紅丸】654~655
稀痘方 <一名>【太極丸】(醫鑒)臘月初八日 取採生免一隻 取血 以蕎麥麪 和之 少加雄黃四五分 候乾成餠. 凡初生小兒 三日後 與菉豆大者 二三丸 乳汁送下 一歲兒5丸 或7丸 三歲後15丸服 久則遍身發出紅癍 是其驗也. 有終身不出 痘疹者 雖出亦稀 小兒已長 會飮食者 就以免血啖之尤妙 或云“不必八日 但臘月免亦可用” 然終不藥八日佳(醫鑒).
【滌穢兎痘湯】655 稀痘方
五六月間 取絲瓜 小小蔓藤絲陰乾 約100g重 收起至正月初一日子時 父母只令一人 知將前絲瓜藤煎湯待溫洗兒全身 頭面上下 以去其胎毒 洗後不生痘也. 如出亦輕 只三五顆而已(醫鑒).
【獨聖丹】稀痘方
絲瓜近蔕取三寸連皮子 納於固濟 砂甁內 以桑柴火燒存性 爲末 以和數配入砂糖 搗成甁 時時與兒 吃盡爲佳. 小兒痘疹 服此則少 或全然 只燒蒸 三兩日不出者 或每遇作熱時 卽與食之 出痘必少(醫鑒).
 :  凡痘疹初出 或未出時 服此藥 則多者 可少 少者 可無 重者 可令輕也 又云 入朱砂少許尤妙(正傳)
【百壽散】
初生月內用之 老無瘡疹
黃連40g 朱砂4g 爲水煎 先拭去口中涎淨 灌下少許 嚥之 却以餘藥 傾盆中浴兒身 令遍(海藏).
【服梅花方】
服梅花 可免出痘 十二月收梅花 不拘多少 陰乾爲末 煉蜜丸 如芡實大 每一丸好酒化下.
念太乙救苦天尊一百遍 妙不可言(種杏).
【秘傳稀痘湯】
六月上伏日 採葫蘆嫩蔓 安鍋內燒湯一盆細末 出痘小核 兒渾身頭面 上下無處 不洗到方可 此後卽不出痘(唐人秘傳).
 
  痘瘡預防法655
○ 每遇冬月溫暖 恐春發痘 宜預服三豆飮 油飮子(入門).
○ 天行痘疹 鄕隣有此證 預服之 能活血解毒 則不染 宜獨聖丹 免紅丸二方並見上 龍鳳膏(醫鑒).
【三豆飮】
赤小豆 菉豆各1升(2l) 甘草20g 爲水煮熟 逐日飮汁 喫豆 任意服.
已染 則輕解 未染者 服之 過七日 永不出(得效).
【油飮子】
小兒陽盛無陰 以制頭髮竪直 飮食減少 此伏熱之兆 鄕隣有痘證
取眞麻油一升 逐日飮之 令盡則永不出痘(正傳). 
【龍鳳膏】
烏鷄卵一箇 地龍細小活者一條 以鷄卵開一小竅 入地龍在內 皮紙糊其竅 飯鍋上蒸熟 去地龍與兒食之
每歲 立春日 食一枚 終身不出痘疹  覺鄕隣 有此證流行 食一二枚 亦效(正傳).

  辨痘證655
○ 傷寒 傷食瘡疹證
皆相似 傷寒則 增寒壯熱 口中氣熱 呵欠煩悶 項急.
       傷食則 口熱 口中醋氣 㛋瓡不消 腹中疼痛.
       瘡疹則 腮赤燥 多噴嚔 悸動昏倦 四肢冷. 昏睡喜嚔 悸者 將發瘡疹也.
○ 瘡疹候者 面燥腮赤 目胞亦赤 呵欠煩悶 乍凉乍熱 咳嗽噴嚔 足梢冷 夜臥驚悸多睡(錢乙).
○ 發癍證 呵欠噴嚔 睡中急驚 耳尖冷 眼澁(錢乙).
○ 痘瘡 大抵與傷寒相似 發熱煩躁 臉赤唇紅 身痛頭疼 乍寒乍熱 噴嚔呵欠 喘嗽痰涎.
始發之時 有因感傷風寒而得 有因時氣傳染而得 有因傷食發熱 嘔吐而得  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 或爲目竄 口噤 驚搐 如風之證 或口舌咽喉 頭腹疼痛 或煩躁狂悶 昏睡譫語 或自汗 或下利 或發熱 或不發熱 證候多端 卒未易辨 必須以耳冷尻冷 驗之. 盖瘡疹屬陽 腎藏無證 其耳與尻 俱屬腎 故腎之所部毒冷 又不若視 其耳後有紅脈 赤縷爲之眞也(正傳).
○ 痘疹證 以耳冷尻冷 足下冷及耳後有紅縷 赤脈驗之 然須見心胸間細點 如粟起則爲眞也(得效).

  痘瘡亦時氣之一端655
○ 凡傷寒時氣 熱毒內盛 多發皰瘡 其瘡大小 形如豌豆 故謂之 豌豆瘡 其色 或白或赤 若頭作瘭漿戴白聾者 其毒則輕 若紫黑色作根 隱隱在肌肉裏者 其毒則重 甚則周匝遍身 五內七竅 皆有也(類聚).
  痘有五般證655~656
○ 五藏 各有一證
肝藏 水疱 色靑  肺藏 膿疱 色或白  心藏 癍 其色赤  脾藏疹 或如麩糠色 歸腎便黑 此爲五色
凡痘疹一色者 善 或二色三色相合而作者 凶 第大小不等 爲好(海藏).
○ 小兒在胎 十月 食五藏穢血 生下則 其毒當出 故瘡疹之狀 皆五藏之液.
肝主淚 肺主涕 心主血 脾爲裹血 其瘡出五名 肝爲水疱以淚 出如水 其色靑而小  肺爲膿疱以涕 稠濁如膿 其色白而大 心爲癍 主血 其色赤而小 次於水疱  脾爲疹 其色赤黃而所 涕淚出多 故膿疱 水疱皆大 血榮於內 所出不多 故癍疹皆小(海藏).
○ 病水疱 膿疱者 涕淚俱少 以液從瘡出故也 譬如泡中容水 水去則泡瘦矣(海藏).
○ 水疱者 俗謂之 水痘也. 膿疱者 俗謂之 痘子也. 癍者 俗謂之瘖子也.
痘之形狀 最大, 水痘 次之 癍瘡, 次之 癍瘖, 又次之 麻子, 最小 隱隱如麻子也(海藏).
 
   痘瘡諸證656
○ 初熱3日 類傷寒初證 自初熱至報痘類 傷寒六經證 六日以後 謂之 雜證 報痘次至 收靨 謂之 常證
○ 異常 謂之變證
○ 水痘 癍疹 謂之 類證
○ 不治 謂之 壞證
○ 餘毒 謂之 瘥證(入門).  靨(엽 : 검은 사마귀)
 
  痘瘡治法656
○ 凡痘瘡治法 或發或瀉 或解肌 或化毒 凉血淸肺 調其藏府 平其飮食 謹其禁忌 嚴其攝養 適其寒溫
使出無不快之經 成不痂之潰 旣愈之後 不致遺毒 流汗虛勝 目疾瞖膜 瘡癤癰瘤 喉閉嗌腫 潮熱汗泄 此治法之 大略也(海藏).
○ 痘瘡 發於肌肉 陽明胃氣 主之 脾土一溫 胃氣隨暢 決無陷伏之患.
○ 諸熱不可驟去 宜輕解之. 盖痘瘡 無熱則不能起發 比之種豆 値天時喧暖 則易生(直指).
○ 凡見出遲發慢者 根窠欠紅活者 便當憂慮調治 切勿袖手待斃(正傳).
○ 瘡疹 惟用溫平藥 治之 不可妄下 及妄攻 發受風冷.
○ 瘡疹 始終未有他證 不可下 當用平和藥 頻與乳食 不受風冷 可也(錢氏).
○ 溫平者 非熱劑 如荊芥 薄荷 防風 惡實 甘草之類 
<活人書> 鼠粘子湯 潔古解毒防風湯 選而用之(海藏).
○ 惡實 連翹 山査 甘草 乃痘瘡 終始 必用之藥也(丹心).
○ 首尾 俱不可妄下 但用溫凉之劑 兼而濟之 解毒和中 安表而已(正傳).
○ 有大熱者 當利小便 宜導赤散方見上 夜啼 四苓散方見上 吐瀉 
○ 有小熱者 當解毒 宜消毒飮 四聖散四方見下(錢氏).
【鼠粘子湯】
治痘疹稠密 身表熱 急用此 以防後患
地骨皮2g 柴胡 連翹 黃芩 黃芪 鼠粘子 當歸身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解毒防風湯】
凡痘出速且密 或七日後壯熱毒盛 氣弱聲啞 此藥主之
防風4g 地骨皮 黃芪 白芍藥 枳殼 荊芥穗 鼠粘子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易老).
 
  痘瘡日限657
○ 聖瘡七日熱而發 七日泡而乾 又 七日則平復如舊矣(得效).
○ 除初熱 三日不筭 皆有熱發三五日 或十餘日 故也. 自報痘至收靨 首尾一十二日 間有不守 禁戒以至淹纏 又 有氣血和者 不及一十二日而愈(入門). ∴ 筭(산 : 수판 算也)
○ 痘瘡屬虛寒者 可延至十數日後 方死, 屬毒盛轉紫色者 不過七八日死.
盖痘是胎毒 自內出外二三日 方出齊毒氣 尙在內出至六日 則當盡發於表 七八九日成膿而結痂矣
若毒氣盛 不能盡出 過六日 毒反內入藏府 故須於六日以前 急服凉血解毒之藥 以驅出之六日以後 醫無及矣 故其死 最急, 若虛弱毒氣少者 只是氣血不足 不能貫膿成就 故綿延日久 而後死矣(丹心).
○ 發熱三朝 出痘三朝 起脹三朝貫膿三朝 收靨三朝 自出痘 至收靨 要十二日可保 平安(醫鑒).

  發熱三朝657
○ 痘瘡 亦時氣之一端. 大抵與傷寒相類(得效).
○ 痘疹欲出證
 ⑴ 呵欠 ⑵ 噴嚔 ⑶ 耳尖冷 ⑷ 眼澁 ⑸ 睡中急驚 ⑹ 卒暴壯熱 ⑺ 肌膚繃急.
又曰 昏睡喜 嚔悸者 將發瘡疹也(錢乙).
○ 痘疹欲出之時 熱動五藏 則五藏之證 俱見 
其呵欠 煩悶者 肝也  時發驚悸者 心也  乍凉乍熱 手足冷者 脾也 面與腮赤 咳嗽 噴嚔者 肺也
惟腎無候 以在腑下 不能食穢 故也(錢乙).
○ 或發驚搐 渾身熱甚 一向發熱者 是也.
○ 發熱 似傷寒未辨 疑似間且 與升麻葛根湯 蔘蘇飮二方並見寒門 加味敗毒散 解表(丹心).
○ 熱盛發驚搐 爲吉候 用紅綿散 調加味六一散表之  痰涎壅盛者 化下抱龍丸方見上 急驚風
○ 發熱欲出痘 作腰痛者 急服神解湯 出汗 以痛止爲度 免出腎經之痘.
○ 發熱之初 急宜表汗 使藏府胎毒 及外感之邪 盡從寒散 則痘出稀少 然表藥 必在紅點未見之前也(醫鑒).
○ 傷寒瘡疹 疫癘燥熱 五日已衰 疑似未辨者 宜用四物解肌湯 五日已裏發出  卽出五日已外無者 非癍也.
○ 發熱三一 未見形跡 宜以生酒塗身上 時時看之 狀如發痕者 是癍也(綱目).
  ※發熱時吉凶證
○ 發熱時 身無大熱 腹痛 腰不痛 過三日後纔生紅點 堅硬碍手者吉 勿藥有喜.
○ 發熱時 不時發驚者 痘在心經而出也. 乃爲吉兆.
○ 發熱時 一日遍身 卽生紅點 稠密如蚕種樣 摸過碍手者 凶.
○ 發熱時 腹中大痛 腰如被杖 出痘乾燥者 凶.
○ 發熱時 頭面上有一片 色如胭脂者 凶 已上 皆決死(醫鑒).
【升麻葛根湯】治瘟病及時令感冒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三葱二 煎服(局方). 寒門轉載
【參蘇飮】治感傷風寒 頭痛 發熱 咳嗽及內因七情 痰盛胸滿 潮熱
人蔘 紫蘇葉 前胡 半夏 乾葛 赤茯苓各4g 陳皮 桔梗 枳殼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簡易).  寒門轉載
【加味敗毒散】656
發熱 似傷寒 未辨疑似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防風 荊芥 薄荷 枳殼 桔梗 川芎 天麻 地骨皮各1g
剉作一貼 宜加紫草 蟬殼 紫蘇 麻黃 葱白煎服  表汗之本方 除參苓 恐助火也(醫鑒).
【紅綿散】
熱盛發驚搐
全蝎 麻黃 荊芥穗 天麻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更加薄荷 紫草 蟬殼  水煎服(醫鑒).
【加味六一散】
治熱毒太盛 狂言煩渴 及痘瘡紅紫黑陷
滑石240g硏水飛 甘草細末24g 辰砂水飛12g 片腦1g 另硏別入左和勻 春秋 以燈心煎湯調下 夏月 以新汲水調下 三五歲兒 服4g 十歲 服8g 發熱之初 用加味敗毒散調下 能解毒稀痘 出痘紅紫者 亦效(醫鑒)
【神解湯】
治發熱欲出痘而腰痛者
柴胡6g 乾葛4g 麻黃 白茯苓 升麻 防風各3g 甘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溫覆出汗 不汗再進一服 免出腎經之痘 此法甚奇(醫鑒).
【四物解肌湯】
傷寒撰進 疑似未辨者 以辛凉之劑調之 卽此湯也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黃芩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葱二 煎服(綱目). 
 
  出痘三朝657
○ 發熱一日卽出痘者 太重  二日卽出痘者 赤重  微微發熱 三日後乃出痘者 爲輕 四五日 身凉乃見痘者 尤輕 自出痘一日至二三日方齊  凡痘出至足 謂之出齊(醫鑒).
○ 痘瘡初出 與麻疹 疿瘡 略相似 若根窠紅 頂圓突堅實 捫之碍手者 痘也. 若根不紅 頂虛飮 略有淸水 摸過不碍手者 麻疹 疿瘡也(醫鑒).
○ 如發熱過三日 瘡不出 或不快出 微發之 用消毒飮 化毒湯 犀角消毒飮
如瘡發後 不多出 卽加藥發之 如一日二三服 如加藥發後 不多出卽 瘡本稀 不可更發也(錢乙).
○ 痘先出者 爲母 後出者 爲子孫  母好子孫 多則自然 有不等者 然亦無害.
○ 出速且密 胸背尤多 此乃毒盛 宜服 消毒飮 解毒防風湯 以防後日靑乾黑陷.
○ 出盛而內外壅熱 煩渴 譫狂 宜用猪尾膏方見下 黑陷 .
○ 年壯皮厚 痘難快出 宜用透肌湯.
○ 痘出而被風寒復入者 宜用加味四聖散 或快癍散.
○ 頭面上 忽生三五箇 或只一箇 高大紫黑儼似疔痘者 名曰 飛痘 此最輕 或只一痘 再不生痘(入門).
○ 凡發熱一日 卽見紅點 此由毒氣太盛 故出速 宜用化毒湯 加紫草 紅花 蟬殼 凉血解毒(醫鑒).
○ 凡痘出不快 宜四聖散 加味四聖散 紫草飮 及絲瓜湯之類(醫鑒).
○ 一發便密 如鍼痘 形勢重者 合輕其表而凉其內 連翹升麻湯主之.
○ 瘡疹稠密 身表熱 急與鼠粘子湯 以防後日靑乾黑陷(綱目).
○ 痘出太盛 恐入眼爲害 宜消毒飮 加酒炒芩連 外用護眼膏 方見下 護眼(入門).
○ 痘出不快 宜樺皮飮子 胡荽酒 (正傳).
  ※出痘時吉凶證
○ 痘瘡 始出如粟米大 或如黍米大 或如菉豆大 似水珠光澤明淨者 吉.
○ 痘 日出卽變黑者 腎證也  此爲惡候 保元湯方見上 收靨三朝 加紫草 紅花救之.
○ 痘出紅赤 以手摸過 皮軟不碍指者 名曰 賊痘  過三日變成水疱 其至紫黑疱 此危證也.
保元湯 加紫草 蟬殼 紅花 解之 已成水疱 則保元湯 加四苓散利之 此妙法也. 不然則遍身瓜破 赤爛而死.
○ 發熱出痘時 頭面上有一便 色如臙脂者凶.
○ 出痘時發紅癍 如錦紋者 六七日後決死 急用化毒湯 加紅花 黃芩 升麻救之 變黑癍 則卽死(醫鑒)
【消毒飮】
治痘不快出 及胸前稠密 急用三四服 快透解毒 神效
鼠粘子8g 荊芥穗4g 生甘草 防風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或加山査子 酒芩 紫草服 或和犀角磨汁服 尤佳(醫鑒). 旣出 痘瘡治法
【化毒湯】
治痘出不快 且令稀少
紫草茸4g 升麻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入糯米50粒 同煎服 神效(得效). ː加紫草 紅花 蟬殼 尤妙.
【犀角消毒飮】
治痘疹未能快透 或已出熱 尙未解 急用此藥
鼠粘子8g 荊芥穗 防風 黃芩各4g 犀角屑 生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入門).
【解毒防風湯】
凡痘出速且密 或七日後壯熱毒盛 氣弱聲啞 此藥主之
防風4g 地骨皮 黃芪 白芍藥 枳殼 荊芥穗 鼠粘子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易老).
【又 治痘不快透方】(綱目)
紫草 白芍藥 升麻各4g 糯米50粒
剉作一貼 水煎服(綱目).
【四聖散】
治痘瘡出不快 及到靨
紫草茸 木通 枳殼 甘草各等分 爲粗末 每4g 水煎服(錢乙).
ː疹痘 最要 大小分解 錢氏四聖散 用木通 枳殼極好(綱目).
【加味四聖散】
治痘出不快 或陷伏倒靨 一切惡候
紫草茸 木通 木香 黃芪 人參 甘草各2g 蟬殼1g 
剉作一貼 入糯米100粒 水煎服 能養而發之(入門)
【快癍散】658 
治痘出不快 被風復入
紫草茸 蟬殼 人參 白芍藥各2g 木通 甘草1g 爲剉 水煎服(入門).
【紫草飮】
治痘瘡出不快三四日 隱隱將出未出
紫草80g 細剉 以白沸湯一大椀 沃之 以物盖定 勿令氣出 後溫服半合 或一合 痘卽出(本草).
治痘紫草 皆當用茸 有發出之功  今人用根 反利大便 大便泄者 勿用(辨疑).
【絲瓜湯】
發痘疹最妙
取絲瓜連皮燒存性 爲末 砂糖溫水 調下 半匙許 或紫草茸 甘草煎湯調服 尤妙.
今人 水煎服 亦得(丹心).
【連翹升麻湯】
治瘡疹一發便密如蠶種 或如糠粃 毒盛者
卽 升麻葛根湯 加連翹一味也(正傳).
葛根8g 白芍藥 升麻 連翹 甘草各4g 爲剉作一貼 入薑三葱二 煎服(局方).
【鼠粘子湯】
治痘疹稠密 身表熱 急用此 以防後患
地骨皮2g 柴胡 連翹 黃芩 黃芪 鼠粘子 當歸身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東垣).
【胡荽酒】(本草)
治痘不快出
胡荽莖 剉80g 以淸酒2升 同煎 令沸 便以物盖定 勿泄氣候溫去滓 噴一身令遍 勿噴頭面 以衣溫覆 須臾痘子快出 神效 無莖則用子(本草).
【樺皮飮子】(正傳)
治痘不快出
樺皮剉 濃煎汁飮之(正傳).
【治痘不快 又方】
治痘不快
葡萄硏酒飮之 又食之 盡出  無生則用乾者. ː蟬殼三七箇 水煮 汁服之(本草).
ː山査子 取肉爲末湯 點服之(得效).   

  起脹三朝658 
○ 起脹三朝 毒盡浮於表 皆痘出三日後 當潮起脹 先出者先起 後出者後起 至五六日毒氣盡發於表 觀痘虛實 毒淺深 前在此關.
○ 雚頁上先脹者 四肢必順 雚頁上不脹遍體 皆不脹.
○ 上體已脹 下體緩慢者 無害. 下體已脹 上體緩慢者 逆.
○ 起體時 漿滯不行 頂陷不起 或風寒所剋 俱宜水楊湯方見下 浴法 浴之(入門).
○ 凡起脹時 毒盡在表 須賴裏實則無虞 苟略有瀉則內氣虛脫 毒乘虛內攻 而瘡陷伏矣. 宜用固眞湯方見下 痘瘡諸證
○ 痘不起脹 灰白頂陷者 虛寒也 宜內托散加丁香 或酒調紫草膏 若紫黑陷伏不起 乃火盛血熱 宜紫草湯 調四齒散 或獨聖散二方並見下 黑陷.
○ 起脹時 有痘長大而紫黑 名曰 痘疔 把住痘瘡令不起 失治則死 急用保元湯 加鼠粘子 荊芥穗 芩連酒炒 外用銀簪 挑破疔痘 令父母 吮去惡血 或綿裹指甲 搯去惡血 盖痘破而毒氣發泄 故也. 仍用 雄黃末4g 調臙脂汁 令膿點 疔痘上立見紅活 雄黃 拔毒, 臙脂 活血也(醫鑒).

※起脹時吉凶證
○ 五六日頂尖 滿起如鼓 捫之碍指 光澤明潤 肥滿紅活者 吉.
○ 出不快 直待起脹時 陸續出如粟米 於痘空隙處 圓淨者 吉(入門).
○ 起脹時 根窠全不起 頭面紅腫 如瓠瓜之狀者 凶.
○ 起脹時 遍身陷伏 不起腹脹 不食神昏者 凶(醫鑒).
【內托散】
活血均氣 調胃補虛 內托瘡毒 使之盡出 令易收靨 卽 癰痘門 十宣散 加白芍藥一味也(精義).
【內托散】治癰疽潰後內虛 或氣弱人生瘡 
卽<十宣散>人參 黃芪塩水浸蒸焙 當歸酒洗 厚朴薑製 桔梗 肉桂 川芎 防風 白芷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調服  不飮酒者 木香湯調下(精要).加 白芍藥 一味也(精義). 
【十宣散】治一切癰疽瘡癤 已成者 速壞 未成者 速散 敗膿自出 惡肉自去 止痛 排膿生肌 其效如神
人參 黃芪塩水浸蒸焙 當歸酒洗 厚朴薑製 桔梗 肉桂 川芎 防風 白芷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12g 溫酒調服  不飮酒者 木香湯調下(精要).
ː<一名> 【護壁都尉】 服之 去舊生新(得效).ː冬寒 宜用 夏月內托復煎散 爲佳(入門).
ː痘不起脹 灰白頂陷者 虛寒  加丁香 或酒調紫草膏
【紫草膏】
治痘疹不起脹
白附子 麻黃 紫草茸 甘草各20g 蟾酥4g 全蝎20箇 白殭蠶炒八箇 細末
令將紫草40g 剉熬成膏 又用蜜80g 入酒半盞 煉過同膏 攪勻調藥末 丸如皂角刺大.
一歲兒半丸 三歲兒一丸用之. 紅紫黑陷者 紫草湯化下 淡白灰陷者 好酒化熱服(醫鑒).
【治痘不肥綻 不起脹 又方】658~659 治痘不肥綻 不起脹
黃狗蠅四五枚 溫酒硏服 未綻再服  冬月蠅在狗耳內可取用(海藏). ∴ 綻(탄 : 터질)
【老桑樹內蠹虫】二三箇 溫酒硏服  未起再服.
【烹鼠水】治不起脹  雄鼠大者一枚去腸肚 洗淨以水煮熟 取汁服 臘月者尤佳(俗方).
【母酒】能令痘肥脹 取母酒和水 猛煮以殺酒毒 乃服之 亦能補氣(俗方).
【蕎麥麪】能解痘毒 令發起可作粥 和砂糖服 又云 極好養胃氣(本草).
【痘不起脹】煮黍穰汁煮 蕓薹汁 免皮汁 臘猪肉煮汁 並洗之(本草).
 
  貫膿三朝659
○ 貫膿三日 胃氣升也. 痘以胃氣爲本 胃之氣升騰 化毒成膿 自肌肉上貫起 漸至頂尖 充滿光潤者 氣血大振 毒漿已滿 將欲歛之時也.
○ 當結膿窠而不結 由血熱相薄毒氣 內外灌注 必復入心 宜用猪尾膏.
○ 貫膿時九竅愼宜封閉 飮食藥餌 極忌寒凉踈淡之物. 若傷脾胃則淸氣下陷 不能貫膿也(入門).
○ 出痘歷七日 當貫膿之時外 若起脹而中空乾燥無膿血者 死. 若略有淸水 根窠紅活 猶有生意 用內托散倍人參 黃芪 當歸煎入好酒 人乳各半盞 溫服 此貫膿之巧法也(醫鑒).
○ 九日十日回水之時 元氣熏蒸 眞陽運化 其水自然消爍 此循環之妙理也. 若未曾解毒則至此時 水不能化 反歸于胃 胃病則不能貫膿成就 或致吐瀉陷伏 宜用定中湯(回春).
○ 痘七日後 壯熱毒盛 氣弱聲啞 宜用解毒防風湯.
 ※ 貫膿時吉凶證
○ 漿行疱裏 肥滿黃色 或瘡蠟色 或黃綠色者吉 若色淡者虛也 保元湯 加乾薑 肉桂 糯米煎服.
○ 頭面先回漿 四肢方纔 起脹者 吉. 貫膿時 或吐瀉不食乳 食不化腹脹 聲啞 寒戰咬牙 痘爛無膿 肌肉黑者 凶(入門).
○ 貫膿 純是淸水 皮自薄如水泡 三四日 遍身抓破而死.
○ 貫膿時 遍身抓破 痘中乾枯 全無血水 皮白乾如豆殼者 凶(醫鑒).
 
  收靨三朝659
○ 收靨三日 漿老痂結如果熟 蔕落氣收 血平光色 始歛自上而下之 堅硬蒼蠟色 或黃黑色 或似紫紅葡萄色者 佳.
○ 當靨不靨 謂之慢  有毒盛 不結痂者 猪心龍腦膏最妙. 有觸穢不收靨者 異功散 調四糞散.
○ 寒戰咬牙 足膝如氷 耳尻反熱於起脹 貫膿收靨時 極忌乃氣血虛極 宜保元湯 加桂 甚者 異功散救之(入門).
○ 痘痂不焦 是內熱蒸 於外散漫而行 故也. 宜宣風散導之 生犀磨汁解之 必着痂矣(錢乙).
○ 當靨不靨 發熱蒸蒸 用甘露回天飮 卽時熱退痘靨.
○ 外潰不結痂 甄陶散 糝之(回春).
○ 發膿窠不肯靨 但調砂糖水 與喫 卽結痂(綱目).
○ 痘疹膿而不焦 此失淸凉之氣也. 如五穀陽氣而成熟 非凉風 一至則不能實也. 天地嚴肅之氣  一加則萬物秀而實矣 與痘疹何異 須察證候而淸凉之 則瘡必卽痂矣 當時淸凉飮子 下之 猪尾膏 龍腦膏並佳(海藏).
 ※收靨時吉凶證
○ 痂落 從頭上 至胸膈 手腹腰足節 節緩緩 靨下者 吉.
○ 靨謝後 瘢紅者 吉 白無血色者 過後亦死  急用消毒飮二貼後 用補氣血 養脾胃藥 預防之.
○ 陰囊及足上 先靨起者 凶(入門).
○ 將靨時 其痘 一時盡黑 非靨也 火極攻裏 卽凶(回春).
○ 當靨時 遍身臭爛 如餠搭 不可近 目中 無神者 凶(醫鑒).
【保元湯】
治痘瘡 通治
人參8g 嫩黃芪 甘草各4g 剉作一貼 入薑一片 水煎服(醫鑒).
ː一二日初出 乾紅少潤 此毒尙殘 宜用 活血勻氣 兼解毒之藥 加白芍藥4g 當歸2g 以活血 加陳皮2g 以勻氣 加玄參 鼠粘各3g 以解毒.
ː二三日根窠 雖圓而頂陷者 爲氣虛弱血亦難聚 宜加 川芎 官桂.
ː四五日根窠雖起 色不光澤 爲氣弱血盛 宜加 白芍藥 官桂 糯米.
ː五六日氣盈血弱 色昏紅紫 宜加 木香 當歸 川芎.
ː六七日 不能成漿 爲氣血少寒 不不能制 宜加 官桂 糯米.
ː七八日 毒雖化漿而不滿 宜加 糯米 發陽助漿.
ː八九日 漿不冲滿 氣弱而險 宜加糯米 以成漿.
ː十一日十二日 血疹漿足濕潤不歛者 內虛也 加 白朮 白茯苓 調其收歛
ː十三日十四十五日 毒雖盡解 或雜證相仍 只以此藥 隨證加減 不可用大寒大熱之劑 恐致內損之患(醫鑒).  
ː加紫草 紅花 ː加 紫草 蟬殼 紅花  ː加 四苓散利之 尤妙. ː加乾薑 肉桂 糯米煎服.
【猪尾膏】
治痘瘡陷伏 倒靨不起發 或毒氣入裏 黑陷危惡者 
龍腦4g 刺取小猪尾尖血和丸 小豆大 淡酒 或紫草飮化下
熱盛則新汲水化下 神驗.
盖猪尾無 一時休息 取振掉發揚之意也(活人). 黑陷 轉載
【定中湯】
收歛胃氣 止吐瀉 神妙
取眞正黃色土不雜砂石者一塊 置碗內 以百沸湯泡之 以盖合定 候溫左用兩酒盞和水飛朱砂末2g 水飛雄黃末4g 少加砂糖 溫服 二服立止(回春).
【解毒防風湯】
凡痘出速且密 或七日後壯熱毒盛 氣弱聲啞 此藥主之
防風4g 地骨皮 黃芪 白芍藥 枳殼 荊芥穗 鼠粘子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易老).
【異功散】
治痘靨之際 頭溫足冷 腹脹渴瀉 如寒戰咬牙 腹脹足冷過膝者 用此救之
木香 當歸各2g 桂皮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厚朴 人參 肉荳蔲煨 丁香各1g 附子炮 半夏各0.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水煎服.ː此等證 亦多屬熱 不可不察 有熱則不可用(綱目).
【四糞散】(入門)
治倒靨 黑陷 危惡者
童男黑猫 黑犬 黑猪各一俱取末 破陽雄者 先於重九日 各置淨室中勿雜食 收其屎 陰乾 至臘月初八日 日未出時火煆燒存性 爲細末 每用4g 蜜水調下(入門).
ː<一方> 倉卒無比藥 只取無病小兒糞燒灰以蜜水調下(正傳).
ː<一名> 無價散  ː <一名>捷效化毒散(丹心).ː <一名> 萬金散(正傳).
【宣風散】
治痘靑乾黑陷 煩渴腹脹而喘 二便赤澁 乃熱蓄於內 宜服
黑丑150g取頭末56g半生半炒 陳皮 甘草各10g 檳榔兩箇 以細末 二三歲兒服2g 四五歲已上兒4g 蜜湯下(錢氏)
【甘露回天飮】(醫鑒)
∴ 當靨不靨 發熱蒸蒸 用甘露回天飮 卽時熱退痘靨
砂糖屑半盞 入白沸湯一椀 調服(醫鑒).
【甄陶散】
擦破周身 不能回水 或痘靨濕爛 淋漓粘淖
新瓦硏爲細末 羅過絹包裹 撲患處 若乾痂堆積內有窨膿 以鴨卵淸 調付(回春).
【四順淸凉飮】
治血熱 
大黃蒸 當歸 赤芍藥 甘草灸各5g  剉作一貼 入薄荷10葉 水煎服(入門). ː<一名>【淸凉飮子】(局方)
【龍腦膏子】(活人)
治痘瘡 未透心煩狂躁 氣喘妄語 或見鬼神 或已發而倒靨黑陷 不速治則毒入藏 必死
梅花腦子4g 硏細 滴猪心血和 丸如豆子大 每服一丸 井華水化下 心煩狂躁 紫草湯化下 
黑陷 溫淡酒化下  服畢少時 心神便定得睡 瘡復透活. ː<一名>【猪心龍腦膏】(活人).

  通治659
○ 痘瘡首尾 宜保元湯方見上 收靨吉凶條爲主治.
○ 不快出 不起脹 不貫膿 不收靨  通用猪尾膏方見下 黑陷 救之.
○ 凡出痘 起脹 回漿 貫膿 預陷不起 凝滯不行 俱以水楊湯方見上 起脹吉凶條 浴之.
 
  解毒659~660
○ 踈則無毒 密則有毒  急用凉藥 解之 雖數十貼不妨 無害眼之患.
○ 密則毒甚 宜以淸凉之劑 解之 酒炒芩連之類 是也. 酒炒芩連 能解瘡毒(丹心).
○ 痘初出 如胸前稠密 急服消毒飮方見上加山査子 酒黃芩 紫草茸.
○ 痘出太多 以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 加味犀角消毒飮 加山査子 紫草茸 糯米 解之(丹心).
○ 痘毒攻脾 則泄瀉 浮腫 於肝則眼生瞖膜 攻腎則耳痛膿出 攻肺則咳嗽痰盛(綱目).
○ 初出狀如蚊咬 色黑者 禱祈與熱相薄也  宜用人齒散 猪尾膏方見下.
○ 毒鬱藏燥 痰盛狂叫 宜四齒散方見下加蟬殼  黑陷 發狂譫妄 犀角玳瑁汁調服 失治則不日聲啞而死.
○ 毒入胃 則腹上痘多靑紅紫色 外證 口角流涎者 死(入門).
○ 痘出 初如蚊咬如蚕種 或血紅一片 不分地界 毒氣太盛 宜神功散解之(回春).
○ 解痘毒 黑散子 三豆飮 絲瓜湯三方見上
【消毒飮】(醫鑒) 治痘不快出 及胸前稠密 急用三四服 快透解毒 神效 方見上 痘瘡治法
∴ 解毒 加山査子 酒黃芩 紫草茸.
【加味犀角消毒飮】(丹心)
治痘瘡毒氣壅遏 未能勻透 及口舌生瘡 不能吮乳
鼠粘子5g 甘草2g 防風 升麻 荊芥穗 麥門冬 桔梗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丹心).
ː 加山査子 紫草茸 糯米 尤妙(丹心).
【犀角地黃湯】(入門) 血門轉載 治衄吐血不止 及上焦瘀血 面黃 大便黑 能消化瘀血 方見上 丹毒條
【回生散】痘瘡初出 光壯 忽然黑陷 心煩狂躁 氣喘妄語 或見鬼神
生人齒 小兒齒自落者佳火煆 硏爲細末 每齒一箇作一服 淡酒下 入麝香少許尤妙.
黑陷甚則 用人齒2g 羗活4g 穿山甲炮 麝香各少許爲末 每4g 麻黃薄荷湯調下 一服便起.
凡人齒 不可過用4g 過則陽盡出表 急以四君子湯 加芎歸 救之(綱目).
ː <一名>【人齒散】治痘出不快 或倒靨黑陷(入門).ː 錢氏方用 溫酒調下 雲岐子 方用升麻紫草湯 調下
凡痘瘡 最怕麝香與酒氣 然則只用 紫草湯自好(虞世).  
【四齒散】 治痘不紅不起發 或黑陷焦枯
人齒 猫齒 狗齒 猪齒各等分 盛砂鍋內火煆 候冷 硏爲細末 每取2g 熱酒調下.
一二歲兒服1g 五六歲兒 服2g 取效如神. 盖黑證屬腎 四齒亦屬腎 故能發腎毒 又猫齒 能解熱毒 若無猫齒 只用 人齒亦可 但不如四齒全方(入門).  黑陷轉載∴ 毒鬱藏燥 痰盛狂叫 宜四齒散方見下加蟬殼
【神功散】
治痘毒太盛 以此解之 毒氣卽散 陷者卽起
川芎 當歸 升麻 甘草各3g 爲粗末 一起取東流水 煎三次 用水三椀 文武火煎至一椀半濾下 又煎二次共藥水四椀半 聽用 又用好朱砂150g 以絹袋懸入磁罐 加煎藥水封固水煮盡爲度 取出焙乾爲末 以紙羅過聽用再以引經散用糯米二三合 以紙包緊 外用黃泥固濟 入火煉紅 冷定打碎 取米黃色者用之 白色者不用 每服 以朱砂4g 米末4g 煉蜜2匙 好酒2匙 白沸湯 一小鐘 共一處 調均 用茶匙 喂盡取效(醫鑒).
【黑散子】
解痘毒 初出服此 便消不出
臘月猪糞甁子盛瓦片 盖口火煆存性放冷 硏細 每8g 新水調下(類聚).
【三豆飮】(得效)
赤小豆 菉豆各1升(2ℓ). 甘草20g 爲水煮熟 逐日飮汁 喫豆任意服.
已染則輕解 未染者 服之過七日 永不出(得效).
【絲瓜湯】
發痘疹最妙
取絲瓜連皮燒存性 爲末 砂糖溫水調下半匙許 或紫草茸 甘草煎湯調服 尤妙. 今人 水煎服 亦得(丹心). 
 
  辨痘吉凶660
○ 痘者 豆也 大小不一無妨  惟欲圓滿硬實 不宜虛軟陷伏.
○ 痘自頂額上陽位起 且稠者固凶  然遍身變壞頂額上 不變則吉  貫膿時 變成水疱 惟額上不破者 可治. 收靨時 敗證悉具 惟頂額上未靨如舊者 可生(入門).
○ 頭粒尖而白根窠紅潤 譬如一顆眞珠 放在臙脂上 故曰生頭粒紅紫 地界不分 譬如衃血猪肝 故曰死(回春).
○ 凡痘疹只出一般者 善 或二色三色 相合而作者 凶 謂痘癍疹 相合也(海藏).
○ ① 痘脚稀踈. ② 根窠紅活. ③ 不瀉不渴. ④ 乳食不減. ⑤ 四肢溫和. ⑥ 身無大熱
   已上六證 並不服藥自愈(正傳).
○ 痘不治證 有七
 ① 戞齒 痘黑陷 喉中涎喘. ② 憎寒困倦 痘子縮伏. ③ 瘡作坑內 無膿血 或作黑色疱
 ④ 痘癰變疳 只臭齦爛牙落. ⑤ 聲啞氣噎 或嚥樂腹中鳴. ⑥ 痘初出半在皮膚 帶紫黑色不出
 ⑦ 誤於踈轉氣啞者.
○ 凡痘出 前後心密 及兩手心 兩足心 密者 皆不治.
○ 不治證 又有五
① 痒塌寒戰 咬牙煩躁 ② 紫黑色 喘喝不寧 ③ 痘溫足冷 悶亂欲飮 ④ 灰白色頂陷 腹脹喘渴.
⑤ 目上視氣促 泄瀉不止(綱目).
○ 不治證 又有六
① 初出勇壯. ② 出如蚕種. ③ 隨出隨沒. ④ 如蚊虫咬. ⑤ 倒出. ⑥ 飮水如促鼻(回春).
○ 鼻燥有黑氣 以手抭鼻孔者 必死(入門).

  辨痘輕重 順逆660
○ 輕者 作三次出 大小不一 頭面稀少 根窠紅活 痞滿光澤 耳中無 眼中無  臍中無
重者一齊並出 密如蚕種 稠密無縫 身熱腹脹 痘溫足冷 渴瀉不止 耳中有 臍中有
輕變重者 犯房室 不忌口 先曾渴 飮冷水 餌凉藥
重變輕者 避風寒 常和緩 大便稠 不燥渴 忌生冷 忌外人(綱目).
○ 凡出痘收靨 從頭至足爲順  從足至頭爲逆. 頭脚濟出齊靨者險.
輕者 靨出俱從頭至足 痘亦稀. 重者 稠密頭上 未出未靨 脚上先出先靨(入門).
○ 身體溫暖者 順  寒凉者 逆. 能食大便實者 順  不能食 大便利者 逆(正傳).
○ 瘡疹屬陽 出則爲順 故春夏爲順 秋冬爲逆  冬月腎旺 又盛寒 故病 多歸腎變黑(海藏).
○ 痘疹 惟腎無候 但見平證 耳凉尻凉 爲順  若痘黑陷 耳及尻 反熱者 爲逆.
○ 痘黑而忽瀉便膿血 幷痂皮者 順  水穀不消者 逆  盖瀉出痂皮 根在內 病出而安也.
水穀化者 脾實 故順, 水穀不化者 脾虛 故逆.(錢乙).
○ 一發出便密 如鍼頭 如蚕種 如糠粃者 重 如浮萍 不分箇數者 逆. 一發便出盡者 必重 痘挾疹者 半輕半重 瘡端黑如鍼孔者 熱劇(海藏).

  辨痘形色善惡660
○ 色者 五藏精華 紅黃綠者 爲佳 黃綠乃脾胃正色 毒將出也 淡紅者 毒始出也 鮮紅則爲血熱 初起紫者 大熱也  全白者 氣虛也  灰白者 血衰而氣滯也  黑者 毒滯而血乾也. 痘色 初出淡紅 紅變白 白變黃者 吉 初出鮮紅 紅變紫者 變黑者 逆. 痘出色 不紅潤者 毒盛壅塞 故也. 宜用紫草飮方見上 外用芥子末 塗脚心(入門).
○ 黑屬血熱 凉血爲主 四物湯方見血門加黃芩 黃連 紅花. 白屬氣虛 補氣爲主 保元湯方見上 去甘草 加紫草(丹心).
【紫草飮】治痘瘡出不快三四日 隱隱將出未出 方見上 出痘三朝
【四物湯】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 痘形色 黑屬血熱 凉血爲主 加黃芩 黃連 紅花.
【保元湯】方見上 收靨吉凶條 
∴ 痘形色 白屬氣虛 補氣爲主 保元湯方見上 去甘草 加紫草(丹心)
 ※調燈影法661
○ 凡痘形色 雖險 若燈光影 與痘根圓暈 相爲周旋 根窠紅活 影深厚者 皆可早治  若根窠不紅不起 血死不活 漿無影者雖輕 難治 故白日 亦必用麻油紙撚照之 眼法神巧 全在於此(入門).
 
  辨痘虛實661
○ 吐瀉少食 爲裏虛 陷伏倒靨白色 爲表虛 二證但見爲表裏俱虛 並用異功散方見下救之.
○ 不吐瀉 能食爲裏實 紅活凸綻 無汗爲表實 凉膈散方見火門加升麻 乾葛 紫草 荊芥解之(綱目).
○ 身熱無汗 爲表實 身凉多汗 爲表虛 便秘能食 爲裏實 吐瀉少食 爲裏虛(入門).
○ 表裏俱實者 難出易靨 表裏俱虛者 易出難靨 表實難出 裏虛難靨(入門).
○ 肺主氣 氣不足則致三證 自汗 聲不出 瘡頂陷塌 宜保元湯方見上 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 心主血 血不足則致三證 灰白色 根窠不紅 不光澤 宜芎歸湯方見婦人 或四物湯 加紫草 紅花(正傳).
【異功散】治痘靨之際 頭溫足冷 腹脹渴瀉 如寒戰咬牙 腹脹足冷過膝者 用此救之 方見下 泄瀉
【凉膈散】治積熱煩躁 口舌生瘡 目赤 頭昏 腸胃燥澁 便尿秘結
連翹8g 大黃 芒硝 甘草各4g 薄荷 黃芩 梔子各2g 剉作一貼 入靑竹葉7片 蜜少許 同煎至半 入硝去滓服(局方) . ː不吐瀉 能食爲裏實 紅活凸綻 無汗爲表實者 加升麻 乾葛 紫草 荊芥解之(綱目). 火門轉載
【保元湯】方見上 收靨
【四物湯加味】通治血病 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當歸各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局方).
∴ 心主血 血不足則致三證 灰白色 根窠不紅 不光澤 宜芎歸湯方見婦人 或四物湯 加紫草 紅花(正傳)【芎歸湯】治産前産後諸疾 及血暈不省 橫生逆産 死胎不下 血崩不止 臨月服之 則縮胎易産 産後服之 則惡血自下
川芎 當歸各20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日2~3次(得效).  ː當歸24g 川芎16g 名 佛手散.
ː又治 半産去血多 産後去血多 崩中去血多 金瘡去血多 拔牙齒去血多 一切去血過多 眩暈悶絶 不省人事者 連進數服 卽甦(得效). 姙娠通治 轉載.

  辨痘陰陽證661
○ 足脛冷 腹虛冷 糞靑色 面晄白 嘔乳食 目睛靑 脈沈數 已上屬陰證 不可服 冷藥.
   足脛熱 兩腮紅 大便秘 小便赤 渴不止 上氣急 脈洪數 已上屬陽證 不可服 熱藥(正傳).
○ 痘瘡 虛寒 宜異功散. 實熱 用凉膈散 有起死回生之效(丹心).
【異功散】【凉膈散】 二方見上 辨痘虛實條
 
  保護661
○ 痘瘡頻與乳食 不受風冷可也. 瘡變爲倒靨 黑陷者 由不愼風冷 而不能食 內虛所致也(錢乙).
○ 痘瘡常令衣服 適中溫涼處坐臥(海藏).
○ 痘瘡 宜善加調護 使房室溫盎(正傳). ∴ 盎(앙 : 동이 가득 참)
○ 痘瘡 當謹避風寒 盖內外熱蒸 毛孔俱開 易於感襲 一有觸冒 諸證隨作 且靨落之後 氣血大虛 尤當謹於防避也(醫鑒).
  飮食661
○ 痘以脾胃爲主 自始至終 以能食爲順  又曰 淡食爲佳.
○ 貫膿時 宜食老鷄補氣  收靨時 宜食雄鴨收毒 或精肥猪肉 惟終始 忌魚腥 以助痰滯氣 故也.
○ 痘瘡 忌食生冷 肥膩 塩 醎 茶 醋 酒 葱 蒜 魚 羊肉 猪肝血 枾 棗 飴 糖 特忌鷄 鵝 鴨卵 烹食 令兒目盲(入門).
○ 勿食 酸辣五辛(葱 蒜 薑 韭 薤). 有毒之物 恐熱毒熏肝 生眼中瞖障(綱目).
○ 痘瘡首尾切不可 飮冷水 少與滾熟水則可.
○ 自發熱至收靨 諸般血肉 皆不宜食 盖助火邪 滋熱毒故也.
若脾胃虛弱則止用石首魚(조기).及精猪肉去盡脂肪 淡煮少食以助滋味(醫鑒).
○ 乳母當愼口 不可令飢及受風寒 必變黑歸腎 難治(海藏).
○ 嬰兒未能服藥則當兼治乳母 令服藥 釀乳以飼之 俾其氣血淸和 飮食有節 投以調氣 通榮之劑則瘡心 肥滿光澤 無陷伏之憂矣(正傳). ∴ 俾(비 : 시키다 쫓다).
○ 乳母食後須捏 去宿乳令盡 乃服藥卽仰臥 霎時乃令兒吮 其乳汁(綱目).
  ※痘疹宜食物
○ 宜食菉豆 赤小豆 黑豆 雄猪肉(山猪尤佳) 石首魚 廣魚 鰒魚 薯蕷 海松子 葡萄 栗子(煨之佳) 蔓菁 蘿葍 瓜菹 軟白飯 糯米粥(泄瀉可食) 蕎麥麪(起脹可食). 母酒(起脹可食) 雪糕 砂糖(俗方).
 
  禁忌661
○ 痘瘡 切忌諸般臭穢 煎炒 油烟 父母行房 疏頭等 觸犯未發 而觸則毒氣入心 悶亂而死 已發而觸 則瘡痛如割 以至黑爛 切宜深戒(得效).
○ 痘瘡 勿親近狐臭漏腋 房中淫慾 及婦人月候 醉酒葷穢 硫黃蚊藥 一切腥臊 燒頭髮等氣(綱目).
○ 痘瘡 最怕穢惡之氣 切忌外人 及僧道看經往來 盖人之氣 聞香則行 聞臭則止 故也.
○ 房內勿燒 沈 檀 降眞 龍腦 麝香 恐燥血(正傳).
○ 痘自初至終 父母切忌房事.
○ 痘瘡 纔落 肌肉尙嫩 不可澡浴太早(綱目).

  浴法661
○ 痘瘡 因氣血虛弱 或爲風寒所剋 不能起脹 成漿貫膿 或枯燥陷伏 俱宜水楊湯浴之(入門).
○ 痘不起脹 或陷伏 宜用黍穰湯.
○ 胡荽煎湯 蕓薹煎湯 免皮毛煎湯 臘猪肉煮湯 馬肉煮湯猪馬無生肉則乾脯亦得 皆可浴(本草).
【水楊湯】661~662 痘瘡 浴法
楊柳3kg(春冬用枝 夏秋用葉) 洗淨擣碎 取長流水一大釜 煎六七沸去渣 將三分之一 注盆中 先用保元湯加川芎 桂皮 糯米煎服 乃乘熱洗浴 良久 以油紙撚 點燈照之 纍纍然 有起勢陷處 有圓暈紅絲 此漿  影也 漿必滿足 如不滿 又前浴  弱者 只浴頭面手足 勿浴背 如燈點照而無起勢則 必添湯 久浴 使透徹肌肉 踈通內外 令毒氣隨煖氣而發也 此藥升提 開豁萬竅 枯者轉潤 白者轉紅 陷伏者自起矣. 冬寒則 溫房內浴之(入門).
 
  ?法662
○ 痘瘡 觸犯穢汚痒痛者 焚辟穢散 熏之, 更以胡荽酒 化下蘇合香元(正傳).
○ 痘兒左右 常令有胡荽氣 能辟去穢惡之氣(綱目).
○ 懸胡荽於房中 且以胡荽酒 噴床帳 及衣被.
○ 常燒 蒼朮 猪蹄甲 乳香 以辟惡氣, 穢汚毒氣 入內成黑陷 宜用再甦散(入門).
【辟穢散】<一名>【袪穢散】 亦名【辟穢丹】(正傳)  
∴ 痘瘡 觸犯穢汚痒痛者 焚辟穢散 熏之 
蒼朮 細辛 甘松 川芎 乳香 降眞香 爲等分爲粗末 烈火焚之(正傳).
  【胡荽酒】治痘不快出 方見上 出痘三朝
  【蘇合香元】<一名>【麝香蘇合元】(局方) 方見上 小兒初生救急
【再甦散】(入門)
∴ 穢汚毒氣 入內成黑陷 宜用再甦散(入門)
明白礬 地龍炒各等分 爲末 每取2g 以小猪尾血一橡斗許 同新汲水 調下(入門). 
 :  <一名> 【再甦丹】

  痘瘡諸證  :  <一名> 【再甦丹】.
有聲音 咽喉痛 腰腹痛 驚搐 嘔吐 泄瀉 痰喘 煩渴 腹脹 自汗 痒痛 斑爛 寒戰 咬牙 失血 尿澁 便秘 倒靨 黑陷 護眼 滅癍  凡21條.
 ※聲音
○ 瘡已出而聲不變者 形病也. 瘡未出而聲先變者 氣病也(正傳).
○ 聲出肺與心 或感風寒 或多啼氣噎 不問痘已出未出 失聲者 身溫 則解毒防風湯方見上, 身冷 則內托散方見上倍桔梗
○ 如漿滿聲啞者 肺氣絶也 不治.
○ 痘出不好聲啞者 亦死(入門).
 ※咽喉痛
○ 痘出咽喉痛 宜消毒飮方見上 如聖飮(得效).
○ 咽乾澁痛 口爛齦腫 乃心胃熱也. 宜如聖飮 若水漿入 宜用紫雪方見火門.
○ 咽喉有毒 飮食如鋸 挫喉收藏不入 或吐出或常乾嘔者 危. 惟貫膿時見此證 二便閉者 反吉.
○ 痘毒入藏府 咽喉閉塞 宜用 猪尾膏方見下(入門).
○ 痘生於口舌 瘡爛 不能吮乳 宜加味犀角消毒飮方見上(得效).
【如聖飮】
∴ 痘出咽喉痛 宜消毒飮方見上 如聖飮(得效). 咽乾澁痛 口爛齦腫 乃心胃熱也. 宜如聖飮
麥門冬 桔梗各4g 鼠粘子 甘草各2g 爲剉 入竹葉3片 同水煎服(得效).
 ※腰腹痛
○ 凡發熱 欲出痘 腰痛 急服神解湯方見上 出汗以痛止爲度 免出腎經之痘.
○ 發熱 時腹中大痛 腰如被杖及出痘 乾燥者死(醫鑒).
○ 痘初出 便作腰痛 見紫黑點者 多死(正傳).
○ 痘瘡 腹痛 多是痘毒 當臨證消息.
○ 痘疹 必先腹痛 盖痘子先自腸中出 然後發於外 宜升麻葛根湯方見寒門 加減紅綿散(綱目).
○ 發熱時腹痛 或腹脹者 由毒氣與外邪相薄 欲出而不得出 宜參蘇飮 去人參 茯苓 加縮砂表之(醫鑒)
○ 收靨時腹痛 不靨痛在中脘 乃熱毒凝滯 瘀血作痛 宜手捻散(回春).
○ 痘疹出不透腹痛甚 或黑陷 宜蟬退湯(得效).
【升麻葛根湯】(局方) 寒門轉載 治瘟病 及時令感冒 方見上 發熱三朝
【參蘇飮加味】
治感傷風寒 頭痛 發熱 咳嗽 及內因七情 痰盛胸滿 潮熱
人蔘 紫蘇葉 前胡 半夏 乾葛 赤茯苓各4g 陳皮 桔梗 枳殼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入薑三片棗二枚 水煎服(簡易)寒門轉載.
∴ 發熱 時腹痛 或腹脹者 由毒氣與外邪相薄 欲出而不得出 去人參 茯苓 加縮砂表之(醫鑒).
【加減紅綿散】(入門)
痘未出 先發搐是兼外邪
麻黃 荊芥穗 全蝎 天麻 薄荷 紫草茸 蟬殼各2g 爲剉作一貼 入葱白一莖 同煎服(入門).
【紅綿散】熱盛發驚搐
全蝎 麻黃 荊芥穗 天麻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更加薄荷 紫草 蟬殼 水煎服(醫鑒).
【手捻散】
收靨 時腹痛 不靨 痛在中脘 乃熱毒凝滯 瘀血作痛
鼠粘子 白芍藥 大黃 桃仁各3g 紅花2g 桂枝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回春).
【蟬退湯】
痘疹出不透腹痛甚 或黑陷
蟬殼21箇 甘草6g 爲剉水煎服 或爲末 每4g 白湯調下 腹痛立止而出透神效(得效).
 ※驚搐
○ 欲發瘡疹 先身熱 驚跳搐搦 非驚風 宜服發散藥 加減紅綿散 是也(丹心).
○ 痘毒驚搐 心肝熱也. 瀉肝則風自去 宜瀉靑丸方見五藏 利小便則熱不炎 宜導赤散方見五藏.
○ 先驚後痘者 輕, 先痘後經者 逆(入門).
○ 發熱時 發驚者 痘在心經而出也 乃爲吉兆(醫鑒).
○ 痘未出 先發搐是兼外邪 宜加減紅綿散 如痘發稠密 毒熱內熾 或倒靨 黑陷 時作搐搦 宜用 猪心龍腦膏(正窠).
【加減紅綿散】
痘未出 先發搐是兼外邪
麻黃 荊芥穗 全蝎 天麻 薄荷 紫草茸 蟬殼各2g
剉作一貼 入葱白一莖 同煎服(入門).
【瀉靑丸】治肝實.
當歸 草龍膽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等分
爲末 蜜丸芡實大 每一丸 竹葉湯 同砂糖 溫水化下(綱目)  :  <一名>【凉肝丸】. 
【導赤散】 雖治心熱 實小腸之藥也.治小腸熱 小便不利 方見上 夜啼
【龍腦膏子】
治痘瘡 未透心煩狂躁 氣喘妄語 或見鬼神 或已發而倒靨黑陷 不速治則毒入藏 必死
梅花腦子4g 硏細 滴猪心血和 丸如豆子大 每服一丸 井華水化下 心煩狂躁 紫草湯化下 黑陷 溫淡酒化下  服畢少時 心神便定得睡 瘡復透活(活人).  :  <一名>【猪心龍腦膏】 
 ※嘔吐
○ 凡顯痘疹 若自吐瀉者 不可妄治而多吉 謂邪氣上下皆出也(易老).
○ 痘 初熱吐瀉無妨 痘出後忌之.
○ 吐瀉喘渴 蚘虫已出 目直視 大便流 腸垢者 死(入門).
○ 痘出而吐者 毒盛乘火 宜神功散方見上  解毒吐瀉並作 宜用 定中湯(回春).
○ 寒甚腹痛 嘔逆 下利 宜 理中湯方見寒門 加木香 丁香 肉荳蔲煨(醫鑒).
【定中湯】
收歛胃氣 止吐瀉 神妙
取眞正黃色土不雜砂石者一塊 置碗內 以百沸湯泡之 以盖合定 候溫左用 兩酒盞和
水飛朱砂末2g 水飛雄黃末4g 少加砂糖 溫服 二服立止(回春).
 ※泄瀉662~663
○ 痘出後 極忌泄瀉 起脹時尤忌.
○ 痘瀉 急用保元湯方見上 加肉桂 白芍藥煎服 腸滑者 肉荳蔲煨一箇 乳香一豆大 爲末 糯米飮調下(入門)
○ 痘出 不光澤不起發 根窠不紅 或瀉而渴 或腹脹 或氣促 是表裏俱虛 宜異功散煎水 呑下肉荳蔲丸
○ 腹脹瀉渴乃胃中津液少也 宜用木香散(綱目).
○ 泄瀉頻多 津液內耗 血氣不榮 其痘雖起發必不能靨 宜木香散救之(丹心).
○ 起脹時 泄瀉則內氣虛脫 瘡必陷伏 宜用固眞湯(醫鑒).
【保元湯】治痘瘡 通治 方見上 通治
【異功散】663
治痘靨之際 頭溫足冷 腹脹渴瀉 如寒戰咬牙 腹脹足冷過膝者 用此救之
木香 當歸各2g 桂皮 白朮 白茯苓 陳皮 厚朴 人參 肉荳蔲煨 丁香各1g 附子炮 半夏各0.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水煎服. ː此等證 亦多屬熱 不可不察 有熱則不可用(綱目).
【肉荳蔲丸】
治痘疹泄瀉
赤石脂 白礬枯各30g 白龍骨 肉荳蔲煨 訶子肉各20g 木香 縮砂各12g
爲末 麪糊和 丸黍米大 溫水飮 呑下 一歲兒30丸, 三歲兒100丸(綱目).
【木香散】(綱目)
治痘瘡腹脹渴瀉
木香 丁香 桂枝 陳皮 半夏 赤茯苓 人參 訶子皮 大腹皮 前胡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薑三片 水煎服. ː 冷證可用 熱則 不可用(綱目).
【固眞湯】
治痘瘡泄瀉
黃芪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炒 木香 陳皮 訶子皮 肉荳蔲煨 甘草灸各1g
剉作一貼 入糯米50粒 同水煎服.ː 糯米 止泄瀉 養胃氣 最好(醫鑒).
 *痰喘663 附咳嗽 咳逆
○ 痘出後痰盛 喘急 宜人參淸膈散 前胡枳殼湯(綱目).
○ 痘紫黑陷伏而痰盛 先用抱龍丸方見上  急驚風降痰(醫鑒).
○ 痘痰 用白附子 杏仁煎水磨服 切不可用二陳湯方見痰飮 燥胃中津液.
○ 貫膿時咳逆 及胃氣上越 欲絶故也. 以眞黃土 鼻邊聞之 立止(回春).
○ 痘疹 咳嗽氣喘 乃毒攻肺脹也 胸高聲啞者 死.
○ 凡無痰 而喘急不得臥者 亦死(入門).
【人參淸膈散】
痘出後痰盛 喘急
白朮 黃芪 紫菀 地骨皮 滑石各1g 石膏 桔梗 甘草 人參 黃芩 桑白皮 前胡 當歸 白芍藥各0.5g 知母 赤茯苓各0.5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綱目).
【前胡枳殼湯】
痘出後痰盛 喘急
前胡 枳殼 大黃 赤茯苓 甘草各3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綱目).
 ※煩渴
○ 痘瘡 煩渴飮水 渴轉甚者 乃脾胃虛 津液少也 宜木香散方見上.
○ 一云 脹渴 瀉渴 驚悸渴 寒戰渴 咬牙渴 亦多屬熱 不可不察  若誤用則禍如反掌.
○ 當靨而不靨 煩渴 腹脹 泄瀉 頭溫足冷 速與 木香散方見上泄瀉條 救之.
○ 痘瘡 煩渴 切不可 與冷水喫 亦不宜 與蜜水 紅柿 西瓜 梨 橘等 冷物.
若冷毒內攻 腹脹 喘悶 寒戰 咬牙則難治(綱目).
○ 痘瘡首尾 不可飮冷水 少與滾熟水則可 
若飮水過多 濕損脾胃 則氣血凝滯不散 故瘡痂遲落 而生癰腫也.
○ 痘瘡發渴 乃氣弱而津液枯竭也 宜保元湯方見上 通治加麥門冬 五味子煎湯, 若不止 參苓白朮散方見內傷加乾葛 天花粉 五味子煎服卽止(醫鑒).
○ 痘渴 宜紅花子湯 加鼠粘子煎服 雖口中如烟起卽解 切不可用棗湯 若大渴者 定中湯方見上 嘔吐 和砂糖服 立止(回春).
○ 痘瘡煩渴 乃毒火炎上也 宜烏梅湯 甘草湯.
○ 飮水過多 而尿少 恐濕漬脾土成癰腫 宜益元散方見上滲之.
○ 血虛痘黑 火動 發渴者 難治. 凡虛證 見渴者 皆死(入門).
【參苓白朮散加味】
治內傷 脾胃虛弱 飮食不進 或吐瀉 凡 大病後調助脾胃 此藥極妙.
人蔘 白朮 白茯苓 山藥 甘草灸各12g 薏苡仁 蓮肉 桔梗 白扁豆 縮砂各6g.
爲末 每8g 棗湯 點服.ː 剉取40g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亦可(入門).
∴ 痘瘡發渴 乃氣弱而津液枯竭也 宜保元湯方見上 加麥門冬 五味子煎湯  若不止 參苓白朮散方見內傷 加乾葛 天花粉 五味子煎服卽止(醫鑒).
【參苓白朮丸】治病後元氣虛弱 此藥養元氣 補脾胃 進美飮食 淸火化痰 解鬱
白朮土炒100g 蓮肉 桔梗 薏苡仁各80g 人蔘 白茯苓 山藥炒 陳皮 半夏製 白扁豆 黃連(二味並薑汁炒) 當歸 香附子 遠志 甘草各40g 縮砂 石菖蒲各2g. 爲末 薑棗煎湯 打神麴末40g煮糊和丸 梧子大 白湯下100丸(醫鑑). 內傷轉載
【紅花子湯】
治痘渴 及痘不快出
紅花子一合 水煎 服之(正傳). ː痘後煩渴 加鼠粘子 煎服(正傳).
【烏梅湯】
治痘渴 及痘不快出
黑豆 菉豆各一合 烏梅3箇 爲水煎服之(入門).
【甘草湯】
治痘渴 及痘不快出
甘草 瓜蔞根各8g 爲剉 水煎服之(入門).
【益元散】治中暑 身熱 吐瀉 腸澼 下痢 赤白癃閉 盪胃中積聚寒熱 宣積氣 通九竅六府 生津液 去留結 消蓄水 止渴 除煩 大養脾腎之氣 解百藥 酒食邪毒
滑石240g 甘草灸40g 爲細末 每11.25g 溫蜜水調服 欲冷飮者 井水調下(宣明). 暑門轉載
 ※腹脹
○ 腹脹 由脾胃虛 氣攻作也 又脾虛 則腹脹 飮水多 則亦作腹脹(錢乙).
○ 痘瘡 泄瀉 毒陷腹脹 酒調人齒散方見下服之
○ 痘瘡 腹脹有二 傷生冷而脹 宜木香散方見上泄瀉毒氣內陷而脹 宜人齒散.
○ 腹脹不食 神昏者 死(入門).
 ※自汗
○ 痘瘡初起 自汗不妨 盖濕熱熏蒸而起 故也. 甚者 當以參芪止之 防其難靨(丹心).
○ 痘出後 切忌汗多 必難貫膿 收靨 急用保元湯方見上 止之(入門).

 ※痒痛663~664
○ 血不榮肌腠所以痒 血和肌潤 痒自不作(丹心).
○ 手足常搖動者 將發痒也. 因食毒物及食塩而痒 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加酒炒芩連 大黃微潤之.
○ 痘疹出多 身痛叫喚 及煩躁脹痛 宜小活血散.
○ 痘痒 通用蟬退湯  痒甚水楊湯方見上浴之.
○ 又法 塩和百草霜 水拌略炒 燒烟熏之 痒立止. 又 蜜水 調滑石末 雞羽潤瘡上 亦止.
○ 痛乃痘之善證 初出時 宜參蘇飮方見寒門 輕者 消毒飮方見上 痘瘡治法 起脹貫膿時 作痛不妨(入門).
○ 凡痘痛不爲外寒 所折而痛 則必皮腠厚密 難出爲痛 寒折 宜參蘇飮方見上 腰腹痛 肉腠密 宜小活血散
○ 因食毒物作痒 宜蟬退湯方見上  腰腹痛百花膏(正傳).
○ 痘痒難任 宜糝 敗草散方見下 斑爛條 蕎麥粉 亦好(綱目).
○ 因虛發痒 遍身爪破 宜內托散方見上 起脹三朝 去桂 倍白芷 當歸 木香 氣行血運 其痒自止(醫鑒).
○ 痘瘡煩痛 宜硝膽膏方見下 斑爛條  仍用眞黃土 細末 糝之 良.
○ 痘將靨乾硬而痛 宜塗酥油潤之 猪脂亦好(海藏).
○ 收靨時 遍身發痒 爪破無膿 如豆殼者 死(醫鑒).
  【四君子湯加味】補眞氣虛弱 治氣短 氣少 方見上 辨痘虛實
  ∴ 手足常搖動者 將發痒也. 因食毒物及食塩而痒 加酒炒芩連 大黃微潤之.
【小活血散】664
痘疹出多 身痛叫喚 及煩躁脹痛
白芍藥 爲細末 每4g 淡酒調下(正傳).
【百花膏】
因食毒物作痒
白蜜略用湯和 時時以雞羽 刷身上(正傳).
  ※斑爛
○ 痘毒出盛 表虛難靨 以致肌肉壞爛 名曰 斑爛 膿不乾作痛 宜敗草散 或黃土細末糝之
○ 暑月痘爛生蛆 以帶葉柳枝 鋪地上臥之 或藉以芭蕉葉 又以水楊湯方見上浴之(入門).
○ 痘瘡 斑爛煩痛 或臭爛渫坑不收口 並用硝膽膏(海藏).
○ 痘瘡斑爛成片膿水不乾 宜白龍散(正傳).
○ 穢氣衝觸發痒 爪破斑爛 宜服內托散方見上 外用 袪穢散方見上焚勳(醫鑒).
○ 擦破周身 不能回水 或痘靨濕爛 淋漓粘淖 並宜 甄陶散糝之 最妙(回春).
○ 遍身臭爛 如餠撘 目中無神者 死(入門).
【敗草散】
善解瘡毒
多年盖屋上爛草 晒乾 細末 糝之 若渾身瘡爛 則攤於席上 令坐臥其上
此草 經霜雪雨露 感天地陰陽之氣 善解瘡毒(入門).
【硝膽膏】
痘瘡 斑爛煩痛 或臭爛渫坑不收口
芒硝 爲末 調猪膽汁 塗之 無芒硝則焰硝亦可(綱目).
【白龍散】(正傳)
痘瘡斑爛成片膿水不乾
黃牛糞晒乾火煆 成灰  取中心白者 綿裹撲傅之(正傳).
【甄陶散】(回春)
擦破周身 不能回水 或痘靨濕爛 淋漓粘淖
新瓦 硏爲細末 羅過絹包裹 撲患處 若乾痂堆積內有窨膿 以鴨卵淸 調付(回春).
 ※寒戰
○ 痘瘡黑陷 必寒戰 盖黑者歸腎水 惡證也. 腎旺勝脾土 不剋水 故脾虛寒戰則難治(錢乙).
○ 七日前 寒戰者 表虛也 咬牙者 內虛也. 七日後 寒戰者 氣虛也 咬牙者 血虛也.
氣虛 用保元湯 方見上 通治 加桂, 血虛 用保元湯  加川芎 當歸(醫鑒).
○ 當靨不靨 泄瀉寒戰 此屬虛寒 宜異功散 方見上 泄瀉(醫鑒).
 ※咬牙
○ 上下齒相磨 切有聲 謂之 齘齒 卽咬牙也 亦曰 戞齒(類聚).∴ 齘齒(이를 가는 것) 戞齒(알치 : 咬齒)
○ <傷寒論>曰 “熱極口禁咬牙 以大承氣湯方見寒門下之 此熱入胃府也”
<錢仲陽>曰 “痘黑陷 口噤咬牙 以百祥丸方見下 黑陷下之 此毒入腎藏也 然則咬牙一證 乃熱毒入藏府也
百祥丸 治戞齒甚妙 然太峻 宜代以加味宣風散二方見下黑陷(綱目).
【大承氣湯】治傷寒裡證 大熱 大實 大滿 宜急下者用此
大黃15g 厚朴 枳實 芒硝各7.5g. 剉作一貼 水二大盞 先煎枳實 厚朴至一盞乃下大黃煎至70% 去渣 入芒硝 再一沸溫服(入門).
  【加味宣風散】 治痘靑乾黑陷 煩渴腹脹而喘 二便赤澁 乃熱蓄於內 宜服 方見下
 ※失血
○ 痘疹熱盛 吐衄 便尿失血 並宜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 方見上 丹毒條
○ 出痘時 口鼻及耳血不止者 死, 吐利不止 二便下血者 亦死(醫鑒).
○ 痘爛煩痛 小便澁而下血者 中壞也 不治(海藏).
○ 起脹 貫膿時 便血而痘壞 無膿 者死 九竅流血者 亦死(入門).
 ※尿澁
○痘疹 小便澁者 宜導赤散方見五藏 方見上 夜啼(海藏).
○痘毒內鬱 當消息 大小便如何?
如小便澁則 通小便 宜大連翹飮方見上 諸瘡大便秘則通 宜四順淸凉飮方見火門方見上 收靨三朝(丹心).
○痘瘡不快 煩躁咬牙 尿澁 宜人參蟬脫散 紫草木通湯(綱目).
【人參蟬脫散】
痘瘡不快 煩躁咬牙 尿澁
人參 蟬殼 木通 白芍藥 赤茯苓 紫草茸 甘草各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綱目).
【紫草木通湯】
痘瘡不快 煩躁咬牙 尿澁
紫草茸 木通 人參 赤茯苓 糯米各2g 甘草1g 爲剉 水煎服(入門).
 ※便秘
○ 痘疹用藥 固有權度 大小二便 不可不通 一有秘結則 腸胃壅遏 脈結氣滯 無從發說 目閉聲啞 肌肉黧黑 不旋踵而變矣(正傳).
○ 大便二日 一便者 爲順 三四日不便 爲秘  一日三四便 爲利(入門).
○ <錢氏>雖云 瘡疹腮腫不可下 若有裏證 及大便結者 安得不下 當歸丸 棗變百祥丸方見下 四順淸凉飮方見火門 選而用之(海藏).
○ 痘熱壅盛 便閉不通  蜜皂丸導之 或用油醬法 潤之(醫鑒).
○ 四五日 不大便 可用肥嫩猪肉 白水煮熟 與兒食之 令藏府滋潤 大便自通 瘡痂亦易落 最妙(丹心).
【當歸丸】
治痘瘡 大便秘訣
當歸20g 甘草10g 黃連 大黃各6g
爲末 先將當歸熬膏了 乃入三味末和勻 作丸菉豆大 米飮呑下5~7丸 漸加服 以利爲度(海藏).
【蜜皂丸】664
治大便秘結
蜜80~120g熬如飴糖 入皂角末8g
和勻 捻作小錠子 納穀道中 今用熬蜜入猪膽汁皂角末和勻 作錠 用之 尤速效(醫鑒).
【油醬法】665
治大便久不通
香油 淸醬各一合 攪令十分和勻
以小竹筒 揷入肛門內 取油醬 灌入竹筒內 令人吹之 令漸入 或以物推入肛內 卽通 665
 
  倒靨665
○ 痘形陷伏倒靨者 白 其內傷氣虛而不能起發謂之 陷伏 當溫中托裏 宜內托散方見上 起脹三朝 保元湯方見上 通治.
自其外感及觸穢而言 謂之 倒靨  當溫散寒邪 宜調解散  若觸穢則辟穢散方見上 ?法  解之.
○ 當出不出 當脹不脹 當貫不貫 當靨不靨 勻謂之 陷伏倒靨.
○ 痘出 或爲風冷所折 致水硬 宜調解散(入門).
○ 痘白色 將靨時如豆殼者 因初起時 飮水多 其靨不齊 俗呼爲倒靨  但服實表之劑 宜保元湯(丹心)
○ 痘出不快及倒靨 宜四聖散 加味四聖散二方並見上 痘瘡治法(錢氏).
【調解散】
自其外感及觸穢而言 謂之 倒靨  當溫散寒邪, 痘出 或爲風冷所折 致水硬
靑皮 陳皮 桔梗 枳殼 當歸 紫蘇葉 半夏 川芎 紫草茸 木通 乾葛 甘草各1g 人參0.5g
剉作一貼 入薑三棗二 水煎服(入門).

  黑陷665
○ 痘變不過陷伏 倒靨 黑陷 斑爛 四者而黑陷最危 可不究諸.
○ 痘黑陷 毒氣入裏 心神昏悶 宜猪尾膏.
○ 痘瘡黑陷 毒鬱煩躁 痰盛狂叫 宜四齒散.
○ 觸犯穢汚 毒入內 黑陷者 服再甦散浴法 焚 辟穢散方見上 斑爛 (入門).
○ 痘疹重者 十活四五 黑者 十難救一 其候寒戰 咬牙 或身黃腫紫 急以百祥丸 或棗變百祥丸 下之. 身熱氣溫 欲飮水者 可治 如惡寒不已 身冷出汗 耳尻反熱者死. 盖脾能勝腎 故身熱欲飮水 脾不勝腎 故惡寒身冷 腎主黑陷故也.
○ 未綻一齊黑者 爲黑陷  已綻而不齊黑者 爲將靨(錢乙).
○ 靑乾黑陷 身不大熱 大小便澁 則是熱在內也 宜用宣風散 加味宣風散(海藏).
○ 痘瘡初出 光壯 忽然黑陷 心煩狂躁 氣喘妄語 或見鬼神
不速治則毒入藏 必死  宜回生散 龍腦膏子(綱目).
○ 痘瘡黑陷 宜加味四聖散 更以胡荽酒 二方並見上 出痘三朝 噴其身 若未效則用 獨聖散. 甚則 宜加味宣風散(丹心).
○ 痘黑倒陷 猪尾膏 龍腦膏子 無比散 無不驗(活人).
○ 痘黑陷 危惡至死 宜四糞散(海藏).
○ 黑陷 狂躁煩渴 熱毒太盛 宜加味六一散方見上 發熱三朝(醫鑒).
○ 痘焦乾黑陷 身熱如火 宜用二角飮(種杏).
○ 黑陷 發搐目直喘急 用周天散(入門).
○ 痘瘡 倒靨 黑陷 宜用麻黃湯(本草).
○ 痘黑陷 悶亂神昏者死 又 目閉無魂者邪不治(入門).
【猪尾膏】
治痘瘡陷伏 倒靨不起發 或毒氣入裏 黑陷危惡者
龍腦4g 刺取小猪尾尖血和 丸小豆大 淡酒 或紫草飮化下 熱盛則新汲水化下 神驗.
盖猪尾 無一時休息 取振掉發揚之意也(活人).
【四齒散】
治痘不紅不起發 或黑陷焦枯
人齒 猫齒 狗齒 猪齒各等分 盛砂鍋內火煆 候冷 硏爲細末 每取2g 熱酒調下.
一二歲兒服1g 五六歲兒 服2g 取效如神.
盖黑證屬腎 四齒亦屬腎 故能發腎毒 又猫齒能解熱毒 若無猫齒 只用人齒亦可 但不如四齒全方(入門)
【百祥丸】
治痘紫黑陷伏 寒戰口噤 戛齒危證
紅芽大戟 不以多少 陰乾漿水煮軟 去骨晒乾 復納汁中煮汁盡 焙乾爲末 水丸黍米大 每一二十丸
硏脂麻湯下  此方太峻 宜代以棗變百祥丸 加味宣風散(錢乙).
【棗變百祥丸】(海藏)
治痘黑陷 及大便秘結
紅芽大戟去骨40g 大棗去核20枚 以水2盞 同煎水盡爲度 去大戟不用 將棗肉丸 如上法(陰乾漿水煮軟 去骨晒乾 復納汁中煮汁盡 焙乾爲末 水丸黍米大 每一二十丸 硏脂麻湯下).服之 盖大戟性峻以棗變者 緩其性也(海藏).
【宣風散】
治痘靑乾黑陷 煩渴腹脹而喘 二便赤澁 乃熱蓄於內 宜服
黑丑150g取頭末56g半生半炒 陳皮 甘草各10g 檳榔兩箇 以細末 二三歲兒服2g 四五歲已上兒4g 蜜湯下(錢氏)
【加味宣風散】
治痘靑乾黑陷 煩渴腹脹而喘 二便赤澁 乃熱蓄於內 宜服
黑丑150g取頭末56g半生半炒 陳皮 靑皮 甘草各10g 檳榔兩箇 二三歲兒服2g 四五歲已上兒4g 蜜湯下(錢氏).
卽宣風散 加靑皮10g 先下黑糞 次下褐糞 後以四君子湯方見氣門 加厚朴 木香 糯米煎服 和胃, 良久 糞黃 瘡自微出 又以胡荽酒 噴身 卽發起(得效).
【回生散】665
痘瘡初出 光壯 忽然黑陷 心煩狂躁 氣喘妄語 或見鬼神
生人齒 小兒齒自落者佳火煆 硏爲細末 每齒一箇作一服 淡酒下 入麝香少許尤妙.
黑陷甚則 用人齒2g 羗活4g 穿山甲炮 麝香各少許爲末 每4g 麻黃薄荷湯調下 一服便起.
凡人齒不可果勇4g 過則陽盡出表 急以四君子湯加芎歸救之(綱目).
ː<一名>【人齒散】治痘出不快 或倒靨黑陷(入門).
ː<錢氏方> 用溫酒調下 <雲岐子方> 用升麻紫草湯 調下 凡痘瘡 最怕麝香與酒氣 然則只用 紫草湯自好(虞世).  
【龍腦膏子】666
治痘瘡 未透心煩狂躁 氣喘妄語 或見鬼神 或已發而倒靨黑陷 不속治則毒入藏 必死
梅花腦子4g 硏細滴猪心血和丸 如豆子大 每服一丸 井華水化下 心煩狂躁 紫草湯化下 黑陷 溫淡酒化下 服畢少時 心神便定 得睡 瘡復透活. ː<一名>【猪心龍腦膏】(活人).
【四聖散】治痘瘡出不快 及到靨
紫草茸 木通 枳殼 甘草各等分 爲粗末 每4g 水煎服(錢乙).
ː疹痘 最要 大小分解 錢氏四聖散 用木通 枳殼極好(綱目).
【加味四聖散】治痘出不快 或陷伏倒靨 一切惡候
紫草茸 木通 木香 黃芪 人參 甘草各2g 蟬殼1g  剉作一貼 入糯米100粒 水煎服 能養而發之(入門).
【胡荽酒】治痘不快出
胡荽莖 剉80g 以淸酒2升 同煎 令沸 便以物盖定 勿泄氣 候溫去滓 噴一身令遍 勿噴頭面 以衣溫覆 須臾 痘子快出 神效  無莖則用子(本草). 已上三方 旣出 出痘三朝
【獨聖散】
治黑陷 氣欲絶
穿山甲 取前足及嘴上者炒 硏爲末 木香煎湯 入酒少許 調2g服 入麝香少許尤妙(入門).
【無比散】
治黑陷焦枯 熱毒內熾 惡候
朱砂10g 牛黃 麝香 龍腦 膩粉各1g 爲細末 新汲水 入小猪尾血三五點同調服
小兒1g 大兒2g  得睡後 利下惡物便安(活人).
【加味六一散】治熱毒太盛 狂言煩渴 及痘瘡紅紫黑陷 方見上 發熱三朝
【四糞散】
治倒靨 黑陷 危惡者
童男黑猫 黑犬 黑猪各一俱 取末 破陽雄者 先於重九日 各置淨室中 勿雜食 收其屎 陰乾 至臘月初八日 日未出時火煆燒存性 爲細末 每用4g 蜜水調下(入門).
ː<一方> 倉卒無比藥 只取無病小兒糞燒灰以蜜水調下(正傳).
ː<一名>【無價散】<一名>【捷效化毒散】(丹心).ː<一名>【萬金散】(正傳).
【二角飮】
治痘焦乾黑陷 身熱如火
犀角 羚羊角各分 井水濃磨取汁服 有回生之功(入門).
【周天散】
治黑陷發搐 目直喘急
蟬殼20g 地龍40g 爲末 每8g 硏 乳香湯調下(入門).
【麻黃湯】(本草)
治倒靨 黑陷
麻黃去節20g 煎沸 去上沫 再煎去三分之一去滓 乘熱服 神效(本草).
【治黑陷一方】
 牛黃淸心元半丸 井水調下.
【烹鼠】治黑陷 水溫服(俗方).
【牛黃淸心元】治卒中風 不省人事 痰涎壅塞 精神昏憒 言語蹇澁 口眼喎斜 手足不遂等證
山藥28g 甘草炒20g 人蔘 蒲黃炒 神麴炒各10g 犀角8g 大豆黃卷炒 肉桂 阿膠炒各7g 白芍藥 麥門冬 黃芩 當歸 防風 朱砂水飛 白朮各5g 牛黃 羚羊角 麝香 龍腦各4g 雄黃 白斂 乾薑炮各3g 金箔120箔內40箔爲衣 大棗20枚蒸取肉 硏爲膏 爲末 棗膏 入煉蜜和勻37.5g 作   10丸 金箔爲衣 每取1丸 溫水化下(醫鑒).

  護眼666 
○ 痘瘡盛發 先用此藥 則痘不入眼面 亦稀少 宜用黃栢膏(錢乙).
○ 痘出太盛 恐入眼爲害 宜消毒飮方見上 痘瘡治法加酒炒芩連 桑白皮 草龍膽煎服 外塗臙脂膏.
○ 回漿時 眼腫不能開者 以水濕絹巾拭去 膿屎 略用手指 攀開眼皮 透一點風 則不致生瞖膜.
○ 眼角出膿太甚 必損雙目 宜淸解內毒 以預防 用消毒飮 犀角地黃湯方見上 丹毒(入門).
【黃栢膏】
<一名>【護眼膏】<一名>【神應膏】
∴ 痘瘡盛發 先用此藥 則痘不入眼面 亦稀少 
黃栢40g 甘草160g 紅花80g 菉豆粉60g 爲末 淸油調 從耳前至于兩眼四畔 厚塗之(錢乙).
【臙脂膏】(丹心)
痘出太盛 恐入眼爲害 宜消毒飮加味方煎服 外塗此藥
乾臙脂 蜜調塗兩眼眶則 痘不入眼(丹心).
【痘初出 護眼一方】
鼠粘子 爲末 水調 貼顖門上 則痘不入眼(蘭氏).
 
  滅癍
○ 痘纔着痂 卽用菜子油卽蔓菁子 不住潤之 可揭則揭 若不潤及遲 揭則瘡痂硬 必隱成瘢痕(錢乙).
○ 痘成痂 頻以酥油 或白蜜潤之 可揭卽揭 血出無妨 若乾硬必成瘢痕.
○ 痘將葉 乾硬而痛 宜以眞酥潤之 無酥則猪脂煎汁代之(得效).
○ 痘痂雖落 其瘢痕猶黯 肉起而或凹或凸 當用滅瘢散 蜆子水(綱目).
○ 痘落後 宜用滅瘢痕方 羊骨同骨髓40g煉一二沸 輕粉4g 爲硏如膏 每日塗瘡上.
○ 或用 稀痘湯(綱目).
○ 密陀僧末 臨臥塗面 明朝洗去(本草).
【滅瘢散】
預防 痘後瘢痕 
韶粉卽鉛粉40g 輕粉1g 硏細 煉猪油 調和塗瘢上 日三次(綱目).
【蜆子水】
水痘後 以此洗面 漸生肌肉 無瘢痕
取活蜆子 不以多少 以水養5日 每日取此水 常洗手面(入門).
【稀痘湯】
卽 秘傳稀痘湯也
凡痘收靨時 取此湯 微溫 洗面則無瘢痕 洗半面 則半面無瘢痕 神效方見上(俗方).
【秘傳稀痘湯】六月上伏日 採葫蘆嫩蔓 安鍋內燒湯一盆細末 出痘小核 兒渾身頭面 上下無處 不洗到方可 此後卽不出痘(唐人秘傳).
【滅瘢痕方】痘落後 滅癍
宜用羊骨同 骨髓40g 煉一二沸 輕粉4g 爲硏 如膏 每日塗瘡上(本草).

  痘後雜病
○ 痘疹 愈而再發 或氣虛禀弱 坐臥振搖者 宜用保元湯方見上 方見上 通治
○ 愈後 忽遍身靑黑 口噤搐搦 此氣虛感風 宜用消風散方見頭門.
○ 愈後 非時發搐 目竄面赤 乃心熱挾痰 宜用抱龍丸方見上 急驚風(入門).
○ 愈後 餘瘡 塞鼻中 不得睡臥 宜用木筆花散(得效).
○ 痘愈後 心痛 不可忍 此餘毒歸心 急服乳香散(丹心).
○ 痘愈後 失音 宜用天花散(正傳).
○ 痘愈後餘毒 成走馬疳 牙齦爛 宜付搽牙散.
○ 痘愈後咽喉腫痛 宜服七味甘桔湯(醫鑒).
○ 痘餘毒 肝虛則入眼目 肺虛則爲疥癬 或爲癰癤 而發在骨節 腎之虛也. 發在肌肉 脾之虛也 或在筋或在頭 或在面或牙齒疳蝕 或咽喉腫痛 宜服解毒藥 消毒飮方見上 痘瘡治法 三豆飮二方見上之類(海藏).
【木筆花散】667
痘愈後 餘瘡塞鼻中 不得睡臥
辛夷花 爲細末 加麝香少許 以葱白 蘸入鼻中數次 卽通(得效).
【乳香散】(丹心)
痘愈後 心痛 不可忍 此餘毒歸心 乳香8g 水一盞 煎服(丹心).
【天花散】
痘愈後 失音
天花粉 桔梗 白茯苓 訶子肉 石菖蒲 甘草各等分
爲末 用水調半匙 在碗內外 以小竹七莖 黃荊七條 縛作 一束 點火在碗內 煎服(正傳).
【搽牙散】
痘愈後餘毒 成走馬疳 牙齦爛 宜付
白梅肉燒存性 白礬枯各10g 人中白煆20g
爲細末 先以韭菜根 老茶濃煎水 鷄羽蘸洗去 腐爛惡肉 至見鮮血 乃付藥 日三次 爛至喉中者 用小竹筒 吹藥入 雖牙齒亂落 口脣穿破 付藥 皆愈, 但鼻粱發紅點則不可治(醫鑒).
【七味甘桔湯】
痘愈後咽喉腫痛
甘草 桔梗各2g 防風 玄參 鼠粘子 升麻 射干各1g 爲剉 水煎服(醫鑒).
【三豆飮】治痘後雜病
赤小豆 菉豆各1升(2l) 甘草20g 爲水煮熟 逐日飮汁喫豆 任意服.已染則輕解 未染者 服之過七日 永不出(得效).

  痘後諸疾667
○ 有痘後 瞖膜  痘後癰癤  痘後痢疾 凡三條
 ※痘後瞖膜
○ 痘後餘毒入眼 生瞖膜 遮睛 用瀉靑丸方見五藏 大效
初覺易治 每取2丸 或3丸 以竹葉煎湯 和砂糖化下 微利神效(東垣).
○ 痘疹入眼 生瞖膜 宜密蒙花散 通聖散(活人).
○ 痘毒入眼 生瞖膜 宜用蟬猪散 半年內者 一月取效 一年者 不治(錢乙).
○ 痘後生瞖 但活血解毒 則疼痛自止 瞖膜自去 不宜點藥 盖毒氣自藏達外 點藥攻逼 反以爲害.
無瞖 但眼目無光者 過百日 氣血復則自明. 痘後眼腫痛 或生赤脈 或白膜遮睛 四邊散漫者 易治 若暴遮黑睛 多致失明 宜用地黃散.
○ 食毒物 睛凸出 宜二仙散.
○ 眼腫突如桃者 貼護眼膏方見上 護眼. 眼腫不開 黃連末調 雞子淸 貼兩太陽穴 及兩足心(入門).
○ 痘瘡入眼 雖赤白障瞖膜 遮漫黑睛 但瞳子不陷者 可治 宜用決明元.
○ 痘後 生瞖障 宜用 蟬菊散 羗菊散(得效).
○ 痘後 生瞖膜 宜服通明散 兼用吹雲散入耳 又宜 免屎湯 四皮飮(諸方).
  【瀉靑丸】治肝實 當歸 草龍膽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等分
  爲末 蜜丸 芡實大 每一丸 竹葉湯 同砂糖溫水化下(綱目)  : <一名> 【凉肝丸】五藏轉載. 
【密蒙花散】
治痘疹入眼 生瞖膜
密蒙花 靑箱子 決明子 車前子各等分
爲末 取8g 用羊肝一大片 薄批糝藥末 濕紙裹煨熟 空心以米泔嚼下(活人).
【通聖散】
治 痘疹入眼 生瞖膜
白菊花 菉豆皮 穀精草各等分爲末 取4g 乾柹1箇 米泔一盞同煎 候泔盡 只取柿食之 日三(活人).
【蟬猪散】
治 痘毒入眼 生瞖膜
蟬殼40g 猪懸蹄甲80g入罐內塩泥固濟燒存性 羚羊角10g 洗末 一歲兒取1g 三歲兒2g 漿水調服 日三夜一(錢乙).
【地黃散】
治暴遮黑睛 多致失明
生地黃 熟地黃 當歸 防風 羗活 蟬殼 犀角 木賊 穀精草 白蒺藜 大黃各4g 玄參2g 木通 甘草各1g
爲末 每取2g 羊肝煮汁調服(入門).
【二仙散】
治食毒物 睛凸出
 仙靈脾 威靈仙各4g 爲剉作 一貼 水煎服(入門).
【決明元】
治痘瘡入眼 雖赤白障瞖膜 遮漫黑睛 但瞳子不陷者 可治
石決明煆 川芎 黃栢各40g 蒼朮20g 爲末 以免肝和丸 菉豆大 米泔下30丸 無免肝 代以羊肝(得效).
【蟬菊散】
治痘後 生瞖障
蟬殼 白菊花各4g 爲入蜜 少許 水煎服之(得效).
【羗菊散】
治痘後 生瞖膜疼痛 羞明
羗活 蟬殼 蛇脫 防風 甘菊 穀精草 木賊 梔子 白蒺藜 大黃 黃連 甘草各等分
爲末 每4g 淸米泔調下(得效).
【通明散】
治 痘後 生瞖膜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生地黃 防風 乾葛 甘菊 天花粉 蟬殼各1g 穀精草2g 剉作一貼 水煎服(醫鑒).
【吹雲散】
治痘後 生瞖膜
黃丹水飛4g 輕粉1g 龍腦一釐(0.0375g)  爲末 以鵝翎 吹入耳內
如左眼病吹入右耳 右眼病 吹入左耳  一日三次 兼服通明散 宜早治之 久則難治(醫鑒).
【免屎湯】
治 痘後 生瞖障
免屎焙爲末 每4g 茶淸調下 最妙(入門).
【四皮飮】
治 痘後生瞖
菉豆 黑豆 赤小豆水浸取皮各2g 新採桑白皮4g 爲剉煎水 調下 蟬菊散 最妙(俗方).
ː生桑白皮 能瀉肺膜 不生瞖 便退(入門).
【治痘後瞖膜 點法】
治痘後瞖膜
生鮮魚倒懸 刺項下取血 點瞖上 最妙(直指). ː痘後瞖 雖云 不宜點藥 惟此最妙(直指).

  痘後癰癤667~668
○ 凡 痘癰必先 手足及脈絡之處 或有紅腫 或有硬痛處 皆發癰之兆也 痘末愈則不須治.
○ 痘毒流注脈絡  輕者 結核瘡癤而已  甚者 頭面 胸脇 手足 肢節 焮腫作痛 宜用消毒湯.
○ 痘癰膿血不收 宜用歛肌散.
○ 痘後生疳瘡 疥癬 宜用金華散(入門).
○ 痘疹餘毒 未解頭面身體 多生癰癤 宜用犀角化毒丹(醫鑒).
○ 痘癰 鍼後成疳蝕瘡 膿水不止 若不治則多潰爛筋骨 終成廢人 宜用雄黃散 綿繭散(綱目).
○ 痘癰初起 紅腫時 黑 菉 赤三豆醋浸硏 取汁 以鷄羽蘸刷上 隨手退消 神效.
○ 痘後癰毒腫痛 宜消毒飮方見上 痘瘡治法 必勝膏(正傳).
○ 痘靨落後 餘毒不盡 變成癩癬苦痒 臘猪油塗之 神妙(綱目).
【消毒湯】
治痘毒流注脈絡  輕者 結核瘡癤而已  甚者 頭面 胸脇 手足 肢節 焮腫作痛
赤芍藥 連翹各4g 甘草節 桔梗各2g 貝母 忍冬草 白芷 瓜蔞根各1g
剉作一貼 水煎服. 此卽 <丹溪> 消痘癰方也(丹心).
【歛肌散】
治痘癰膿血不收
黃連 黃栢 地骨皮 五倍子 甘草各等分 爲細末 乾糝之(入門).
【金華散】
治 痘後生疳瘡 疥癬
黃丹 黃栢 黃連 大黃 黃芪各12g 輕粉 麝香各4g 爲末 乾糝 或以猪脂調塗之(入門).
【犀角化毒丹】
治痘疹餘毒 未解頭面身體 多生癰癤 或唇口腫破生瘡 牙齦出血 口臭
桔梗40g 連翹 玄參各24g 生乾地黃酒洗 赤茯苓 鼠粘子微炒各20g 焰硝 犀角鎊 甘草各12g 靑黛8g
爲末 蜜和 每40g 分作20丸 每一丸 薄荷湯化下(醫鑒).
【雄黃散】
治痘癰 鍼後成疳蝕瘡 膿水不止 若不治則 多潰爛筋骨 終成廢人 石雄黃4g 銅綠8g 爲末 乾糝(綱目).
【綿繭散】
治痘癰 鍼後成疳蝕瘡 膿水不止 若不治則 多潰爛筋骨 終成廢人
綿繭1箇 須用出蛾空者 以生白礬末 塡滿其中 炭火燒令礬汁盡 取出硏細 乾糝之(綱目).
【必勝膏】
治 痘後癰毒腫痛 馬齒莧擣取汁 猪脂 白蜜 等分合和熬膏 塗之(正傳).
【臘猪油】
治痘靨落後 餘毒不盡 變成癩癬苦痒 臘猪油塗之 神妙(綱目).
 
  痘後痢疾668
○ 痘後下痢膿血 或下腸垢 宜用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 方見上 丹毒 黃連阿膠元方見大便(正傳).
○痘後下利 黃赤膿血 宜服薤白湯(入門).
  【黃蓮阿膠元】治赤白痢 及熱痢
  黃蓮120g 赤茯苓80g 爲末 水調 阿膠炒末40g 和丸梧子大 空心 米飮下30~50丸(局方). 大便門 轉載
【薤白湯】
治 痘後下利 黃赤膿血
薤白切半盞 豆豉一盞 山梔子10枚去皮 爲水煮 薤白爛 去滓 溫服(入門).
 
   附 孕婦痘瘡
○ 孕婦發痘瘡 宜罩胎散 熱甚 宜參蘇飮方見寒門 方見上 搐搦 瘈瘲輕重 瘡稠密 宜內托散方見上 起脹三朝 倍芍藥 當歸 去桂 加香附 烏藥, 胎動 宜安胎散(正傳).
【罩胎散】
孕婦發痘瘡
赤茯苓 白朮 當歸 赤芍藥 柴胡 乾葛 人參 桔梗 條芩 防風 陳皮 荊芥 枳殼 紫草 阿膠 白芷 川芎 縮砂 甘草各1g 爲剉作一貼 入糯米100粒 柹蔕7箇 苧根7寸 瓜蔕1箇 以銀器用荷葉蓋覆 水煎空心服 無銀器 以砂罐煎之 荷葉雖無不妨(正傳). ∴ 罩(조 : 보쌈).
【安胎散】
治孕婦 發痘瘡 胎動
人參 陳皮 大腹皮 白朮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香附子童便炒 縮砂 紫蘇葉 赤茯苓 甘草各1g
 剉作一貼 入燈心7莖 糯米100粒 同煎服(正傳). 
 
 附 癍疹
○ 有色點而無顆粒者 曰癍 浮小而有顆粒者 曰疹(正傳).
○ 癍紅痕如錦紋 或如蚊跡 熱極則發疹者如粟米 微紅隱隱皮膚 不出作痒 全無腫痛.
○ 麻子最小 隱隱如麻子 頂平軟不碍指 卽有淸水 痘多挾疹同出 麻亦多挾疹同出 故曰痘疹 麻疹
○ 痘屬五藏爲陰 難出難靨  麻屬六府爲陽 易出而靨.  麻毒 原來只肺胃 紅癍五六日 方出 狀如麻子 遍身無空處 初熱三日 發出起脹 共三日出 而又沒 沒而又出 出沒一周時許 重者 遍身繃脹 眼亦封閉有赤白 微黃色 不同  仍要紅活 最嫌黑陷.
○ 麻疹雜證 與痘瘡大同 但始終 藥宜淸凉.
○ 麻疹 以升麻葛根湯方見寒門  方見上 發熱三朝 加葱白 紫蘇葉 乃麻疹初起之神方也 或用蘇葛湯 亦佳 或以加味敗毒散方見上 發熱三朝 表之 汗後身凉 紅痕自滅.
○ 麻不出而喘者死  變成黑癍者 亦死(入門).
○ 麻疹 當以葱白湯飮之 其麻自出  如渴只宜 葱白湯 以滋其渴 使毛竅中常微汗 潤澤可也. 過三日不沒者 內有實熱 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 方見上 丹毒解之(醫鑒).
○ 癍駁 疹毒之病 是肺胃熱毒 熏發於皮膚 狀如蚊蚤所咬 故謂之 赤癍 今俗謂之 紅疫 毒疫 宜用葛根麥門冬散(丹心).   
【升麻葛根湯加味】治瘟病及時令感冒
∴ 麻疹 以升麻葛根湯 方見上 發熱三朝 加葱白 紫蘇葉 乃麻疹 初起之神方也
【蘇葛湯】
治癍疹
紫蘇葉 乾葛 甘草各8g 白芍藥6g 陳皮 縮砂硏各2g 爲剉 入葱白2莖 生薑三片 水煎服(醫鑒).
【葱白湯】
治癍疹
生葱去靑葉 取白根連鬚 不拘多少 水煎 取汁服(醫鑒).
【葛根麥門冬散】668
治小兒 癍疹
石膏4g 葛根 麥門冬各3g 人蔘 升麻 赤茯苓 赤芍藥 甘草各1g 爲剉 水煎服(丹心).   

  單方669 (凡70種).
白礬  :  小兒臍瘡 又臍中汁出不止 枯白礬末糝之.
  ː 初生小兒 有皮膜如石榴膜 裹舌 可以指爪刺破  令血出以枯白礬末 敷之 若不摘去兒必瘂.
伏龍肝  : 治小兒赤遊丹毒 行於身上下至心卽死  取爲細末 芭蕉汁或雞子白 或井水調塗(本草)
胡粉  :  小兒卒患 肚皮靑黑 不急治卽死 酒和胡粉 塗腹上 乾則再塗 又用灸法(資生).
臘雪水  :  治小兒熱癎狂啼  小溫飮之.  ː赤遊丹毒 取水塗之(本草).
焰硝  :  治小兒火丹毒  取硝納湯中 鷄羽頻頻塗上(本草).
地龍汁  :  治小兒熱病 癲癎 取少許飮之(本草).
藍葉汁  :  殺疳虫 治小兒壯熱疳  取飮之 亦治丹毒入內(本草).
黃連  :  殺疳虫 猪肚蒸搗爲丸服. ː 亦治 鼻疳 鼻下作瘡 取爲末 付日三(本草).
蒲黃  :  治小兒 虛熱 蜜和作果 食之 甚益小兒(本草).
酸漿  :  小兒食之 能除熱有益(本草).
王瓜  :  封臍 治小兒痢疾良方 王瓜藤 經霜晒乾 燒存性爲末 香油調納臍中 立效(醫鑒).
使君子  :  殺小兒疳虫 及蚘虫寸白 取中仁食之 虫卽下(本草).
天南星  :  治驚風聲瘂不能言 及諸病後不能言 南星1箇去皮臍 泡爲末
  3歲兒2g 或一字 以猪膽汁調下 卽能言 神效(醫鑒).
萹蓄  :  治小兒蚘虫痛 煮汁令濃 飮之 虫卽下 取汁煮粥服亦佳(本草).
苧根  :  治小兒 惡毒瘡 五色無常 苧根煮湯浴 日三四(本草).
五加皮  :  治小兒3歲 不能行 取皮細末 取4g粥飮調 次入好酒少許 服日3. 便行走(本草).
竹葉  :  治小兒驚熱 煎湯飮之. ː竹瀝尤好 溫服一二合(本草).
柳絮  :  多積可作 氈極柔軟 宜與小兒臥 極佳 以其性凉 故也(本草).
龜尿  :  治小兒龜背 取尿摩背上卽差(本草).
鯽魚  :  小兒 腦疳鼻痒 毛髮作穗 面黃羸瘦  取膽滴入鼻中3~5日差.
  ː 頭瘡 口瘡 取頭燒灰 爲末塗之(本草).
露蜂房  :  治小兒赤白痢 燒爲末和飮服. ː 大小便不通 蜂房所爲末 酒和服4g 日二(本草).
鱉  :  小兒骨蒸勞瘦  取肉作臛食之. ː 小兒脫肛 鱉頭燒爲灰 付之(本草).
蟹  :  小兒解顱不合  取蟹螯幷白芨末 爛搗 貼顖上 顖卽合(本草).
蟬殼  :  主小兒驚癎 夜啼 身熱  爲末和飮服之. ː 取殼水煎服 出痘疹甚快(本草).
蠐螬  :  丹走皮中浸淫  取蠐螬汁塗之良(本草).
烏賊魚骨  :  治小兒痢  爲末 以米飮調下(本草).
白殭蠶  :  治小兒客忤及臍風 撮口 口噤  取二枚爲末 蜜和 付唇內卽差(本草).
蝸牛  :  入嬰兒 驚風藥 最勝 細硏入藥和用(本草).
蟾穌  :  治小兒疳 殺蟲 爲灰和米飮服. ː 疳瘡 臍瘡 口瘡 燒爲末 付之(本草).
牡鼠肉  : 主 小兒疳 丁奚 哺露 以黃泥裹燒距骨 取肉和五味作羹與食之 勿食骨 甚瘦人(本草)
雄鼠糞  : 治小兒 齒不生取3~7粒 每日用一粒 揩齒齦上21日齒當出 其兩頭尖者 是雄糞也(本草)
小蝦  :  小兒赤白遊疹 丹毒 取溝渠中小蝦 生搗碎付之(本草).
蛇脫  :  主小兒120種驚癎 燒灰服. ː 身上諸瘡 燒末猪脂調付(本草).
蜘蛛 669 :  主小兒大腹丁奚3年 不能行者 燒熟啖之(本草).
蚯蚓 670 :  治小兒丹毒流腫 及月蝕瘡  取地龍糞水和塗之妙(本草).
蜈蚣  :  初生小兒 口噤不開 不吮乳 蜈蚣灸爲末猪油二合調2g 灌服(本草).
水蛭  :  小兒丹毒 及赤白遊疹 用蜞鍼法  取水蛭吮出惡血 最妙(本草).
雀瓮  :  治小兒慢驚 天漿子(卽雀甕). 白殭蠶 全蝎各3枚爲末 麻黃煎湯調服一字 神效.
  ː驚癎 取汁灌口中 常服 令兒無疾. ː 撮口病  取汁塗口傍卽差(本草).
蛙  :  治小兒熱瘡 擣碎付之. ː 赤白痢及泄瀉 煩熱 或煮或燒食之妙(本草).
壁錢  :  治小兒吐逆 取2~7枚 煮汁飮之(本草).
栗毛殼  :  主小兒火丹 及五色丹  栗殼煮汁洗(本草).
葡萄  :  主痘疹不出 食之盡出 或硏酒服之 亦佳(本草).
乾柹  :  治秋痢  和米粉 作餻與小兒喫(本草).
梨  :  治心藏風熱昏懜躁悶 生梨取汁 入米煮粥食之(本草). ː治痰嗽喘 梨去核入蜜 煨食之(醫鑒)
脂麻  :  生嚼付 小兒痘瘡量  亦治軟癤. ː 若客熱 擣取汁飮之(本草).
赤小豆  :  治小兒丹毒 及詐腮軟癤 擣爲末 和雞子白 塗之(本草).
蓼實  :  治小兒痘瘡 搗爲末和雞子白 塗之(本草).
冬瓜仁  :  治慢驚風 或末服或煎服 皆效(得效).
薄荷  :  主小兒驚風壯熱 又治風涎爲切要之藥  水煮取汁飮(本草).
馬齒莧  : 主小兒疳痢 煮熟 和五味 空心食之.ː痘後瘢痕及白禿瘡  馬齒汁熬膏 塗之妙(本草)
芥子  :  治痘出不快 色不紅潤  宜內服紫草飮 外用芥子爲末
  白湯調如膏 塗兒脚心 乾則再塗卽快出紅活(入門).
鷄腸草  :  治小兒赤白痢 搗取汁一合和蜜服之 甚良(本草).
水芹  :  治小兒暴熱 及霍亂 吐利 搗取汁服之 或煮取汁飮之(本草).
人爪甲  :  小兒初生 便多驚 剪取汁服之 或煮取汁飮之(本草).
亂髮灰  :  治小兒熱瘡 取亂髮雞子大 於銚上熬 令汁出塗之甚妙(本草).
雞子  : 治小兒疳痢 及休息痢  雞子和黃蠟 作煎餠與食. ː頭身諸瘡 雞子殼末 和猪脂不止(本草)
白鴨  :  主小兒熱 驚癎 頭生瘡腫  取肉和葱豉煮汁飮之(本草).
鵝毛  :  取輕用細毛 夾布爲褥偏 宜覆小兒  兼辟驚癎  盖柔而性冷故也(類聚).
夜明砂  :  治小兒無辜疳 及諸疳  夜明砂爲炒爲末 入飮食中任意與食(本草).
鸕鶿屎  :  主小兒疳蛔  取屎硏爲末灸 猪肉點與啖乳奇效(本草).
鵪鶉  :  治小兒疳 痢下五色  取鵪鶉灸熟 朝朝食之 甚補下止痢(本草). ∴ 鵪鶉(암순 : 메추리)
百舌鳥  :  治小兒久不語 取肉灸食之(本草). ː卽今之鸎也 <一名> 反舌(綱目).
麝香  :  主小兒驚癎 及客忤  取當門子一粒 朱砂相似 細硏熟水和灌下(本草).
牛黃  :  治小兒驚癎 迷悶 目直 口噤  取牛黃 大豆許 硏和蜜水灌之(本草).
熊膽  :  主小兒五疳 殺蟲 療疳瘡  取兩大豆許 和乳汁 或竹瀝服之(本草).
阿膠  :  能育神  凡小兒驚風後 眼中瞳子不正者  阿膠一倍 人蔘半倍 煎與服之(本草).
虎骨  :  水煮作湯浴 小兒瘡疥 鬼疰 驚癎. ː虎爪懸 小兒臂上 辟惡鬼.
  ː驚啼 客忤 虎眼精爲末竹瀝調下(本草).
免肉  :  臘月取免肉 作醬食 去小兒豌豆瘡  雖發亦稀少(本草).
猪乳汁  :  主小兒驚癎 天吊  取乳3合 以綿纏浸 入兒口令嚥之 或和朱砂 牛黃各少許尤效.
  ː 小兒頭瘡 猪膽汁付之. ː 頭生白禿瘡 臘猪屎 燒末付之(本草).
狐陰莖  :  主小兒 陰㿉 卵腫  取得煮灸 任令食之(本草).

  鍼灸法671
○ 小兒初生 臍風撮口 諸藥不效 然谷鍼入三分或灸三壯 立效(三因).
○ 癲癎驚風 神庭灸七壯 鼻上入髮際三分 宛宛中灸三壯 炷如小麥大  又取百會 瘛脈(綱目).
○ 癲癎 瘈瘲 兩蹻主之  男陽女陰 晝發治陽蹻 申脈  夜發治陰蹻 照海各灸二七壯(易老).
○ 急慢驚 灸印堂. 急慢驚風 危極 不可灸者 先當兩乳頭黑肉上 男左女右 灸三壯.
○ 次灸髮際 眉心 顖會各三壯.
○ 手足大指 當甲角 以物縛兩手作一處艾騎縫灸 男近左邊 女近右邊 半甲半肉之間 灸三壯 先脚後手 亦可治陰陽諸癎 艾炷如小麥大(得效).
○ 慢驚慢脾逆惡證候諸藥不效者 如有大衝脈則取百會穴灸之 神效(直小).
○ 小兒卒然 腹皮靑黑而死 灸臍上下左右 去臍各半寸 幷鳩尾骨下一寸. 凡五處各灸五壯 仍酒和胡粉塗臍上 乾則易(得效).
○ 小兒龜背 灸肺兪各三五壯止 炷如小麥(得效).
○ 小兒龜胸 取兩乳前各一寸五分上兩行 三骨鏬間  凡六處各灸三壯 炷如小麥 春夏從下灸上 秋冬從上灸下 若不依此法 灸之無效. 顖門不合 臍上臍下各五分二穴各灸三壯  灸瘡未發先合(綱目).
○ 小兒癖氣 中脘章門各灸七壯(綱目).
○ 灸癖法. 穴在小兒背脊中 自尾骶骨 將手揣摸脊骨兩傍 有血筋發動處 兩穴每一穴 用銅錢三文壓上穴上 以艾炷安孔中 各灸七壯 此是癖之根 貫血之所也(回春).
○ 小兒瘧 久不愈 內庭灸一壯 大隹頁 百會各灸隨年壯(綱目).
○ 小兒霍亂 男左女右第二脚指上 灸三壯 卽愈(得效).
○ 小兒雀目 球兩手大指甲後一寸 內庭 橫文 頭白肉際各一壯.
○ 疳眼 灸合谷一壯(綱目).
○ 小兒脫肛 灸尾骶骨 尖上一壯 又灸臍中三壯 百會七壯(綱目).

 

 

 

 

 

 

 


東醫寶鑑 湯液篇 卷一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湯液序例672
  採藥法672
○ 凡採藥時月 多以二月·八月採者 謂春初 津潤始萌 未充枝葉 勢力淳濃 故也. 至秋 枝葉乾枯 津潤歸流於下 今卽事驗之. 春寧宜早 秋寧宜晩 花·實·莖·葉 乃各隨 其成熟爾歲月 亦有早晏 不必都依本文也(本草).

  乾藥法672
○ 暴乾者 於日中晒乾也. 陰乾者 謂不露日暴 於陰影處乾之爾 今按採藥 陰乾者 皆多惡至 如鹿茸 雖稱陰乾 皆悉爛令壞 今火乾易得且良 草木根苗 陰乾皆惡 九月已前採者 悉宜日乾 十月已後採者 悉宜陰乾乃好(本草).
○ 諸藥八月已前採者 皆日乾 火乾乃佳, 十月已後至正月採者 乃可陰乾(本草).
○ 諸筋肉 非十二月採者 並宜火乾(本草).

  三品藥性672
○ 上藥120種 爲君 主養命 以應天 無毒 多服久服 不傷人 欲輕身 益氣 不老 延年者 本上經
○ 中藥120種 爲臣 主養性 以應人 無毒有毒 斟酌其宜 欲遏病 補虛羸者 本中經
○ 下藥125種 爲佐使 主治病 以應地 多毒 不可久服 欲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愈疾者 本下經
下品藥性 專主攻擊 毒烈之氣, 傾損中和 不可常服 疾愈卽止(本草).

  六陳良藥
○ 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 謂六陳 皆欲得 陳久者 良 其餘 須精新也(本草).
○ 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茱萸·狼毒 宜用陳久者(入門).

  修製法672
○ 夫 藥者 治病之物. 盖流變在乎病 主治在乎藥 製用在於人 三者 闕一不可也(東垣).
○ 酒能行藥勢 故藥家多須 以行其勢(本草).
○ 凡病在頭面 及手梢 皮膚者 須用酒炒 欲其上騰也,
     病在咽下臍上 須用酒浸洗,
     病在下者 生用, 欲升降兼行者 則半生半熟(入門).
○ 大黃須煨 恐寒傷胃氣也
○ 川烏·附子須炮 以制毒也
○ 黃栢·知母 下部藥也 久弱之人 須合用之 酒浸·暴乾 恐寒傷胃氣也
○ 熟地黃酒洗亦然
○ 當歸酒浸 助發散之意也
○ 凡藥用 火·炮·湯·泡·煨·炒者 製其毒也, 醋浸 薑製 酥灸者 行經絡也
○ 凡藥入肺 蜜製, 入腎用塩, 入肝用醋, 入心用童便(入門).
○ 製香附子法 必用童便浸 一宿 焙乾用 否則性燥(正傳)
○ 兼血 以酒煮, 痰 以薑汁, 虛 以童便浸, 實 以塩水煮, 積 以醋浸 水煮
○ 佐以木香 散滯泄肺, 佐以沈香 無不升降, 佐以小茴香 可行經絡而塩炒則補腎間元氣(丹心)
○ 當歸 須用酒製 痰以薑汁浸透者 導血歸源之理也 熟地黃亦然
○ 痰病 半夏爲主 以生薑汁·白礬湯浸制 殺其辛味 且造麴入藥尤佳
○ 姙婦傷寒 用半夏多泡遍數 不損胎氣(丹心)
○ 遠志·巴戟·麥門冬·蓮子·烏藥之類 不去心 則令人煩燥
○ 栢子仁·大麻子·益智·草果之類 不去皮 則令人心痞
○ 猪苓·茯苓·厚朴·桑白皮之類 不去皮 則耗人元氣
○ 當歸·地黃·蓯蓉酒洗去土則無滿悶
○ 桃杏仁 去雙仁 及皮尖 則不生疔癤
○ 蒼朮·半夏·陳皮 用湯炮洗 去其燥性
○ 麻黃泡去沫 庶不煩心
○ 人蔘·桔梗·常山 去苗蘆則不嘔(入門)
○ 芫花 利水 無醋則不能通
○ 菉豆 解毒 帶殼不見功
○ 草果 消膨 連殼則反脹
○ 黑丑 生利水 ○ 遠志苗 毒逢 ○ 蒲黃 生破穴 熟補血 ○ 地楡 止血 連梢則不止
○ 陳皮 理氣 連白則補胃 ○ 附子 救陰生用 走皮風 ○ 草烏 療痺, 生用 使人蒙(謂昏蒙也)
○ 川芎 炒去油 生用則氣痺痛 ○ 砒 宜燒用 ○ 諸石 宜煆 過醋淬 爲細末(入門).
○ 火病 黃連爲主 略炒以從邪
實火 以朴硝湯, 假火 以酒, 虛火 以醋, 痰火 以薑汁浸透炒, 氣滯火 以吳茱萸水炒,
○ 血痰·癥瘕痛 以乾漆水炒
○ 下焦伏火 以塩水浸透焙 ○ 目疾 以人乳汁蒸.
○ 天花粉 以人乳汁蒸 竹瀝晒過 能去上焦痰熱 又能 止嗽潤肺(丹心).
○ 茯苓 爲末 於水中攪浮者 去之 是茯苓筋 最損人目(本草).
○ 免絲子 淘去沙土 酒漬3~5日 取出蒸熟 晒乾搗之 易碎(本草).
○ 神麴·大豆黃卷·澤蘭·蕪荑·殭蠶·乾漆·蜂房 皆微炒(本草).
○ 凡 湯中 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蒲黃·朱砂 須細末如粉 臨服納湯中攪勻服之(本草).
○ 蝱虫·班猫之類 皆去頭 微炒 乃入藥
○ 朱砂爲衣法
  凡 丸藥40g 以朱砂4g 爲率(東垣).
○ 牽牛子600g 碾 取頭末 只150g 用之(東垣).
○ 巴豆 凡取仁7.5g去膜心油 取巴霜3.75g重方爲定法(永類).
○673 凡用芩連·梔子·知母之類 在頭面手皮膚者 須酒炒 在中焦 須酒洗之 在下生用. 凡藥生升而熟降(東垣)

  制藥方法673
○ 帝曰, 善. 方制君臣, 何謂也
岐伯曰, 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 三品何謂? 岐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七十四).
○ 服餌之道 當從此爲法 治病之道 則不必皆然 以主病者爲君 佐君者 爲臣應臣之用者爲使
皆所以贊成方用也(王註).
○ 藥有 君·臣·佐·使 以相宣攝合和 宜用一君 二臣 三佐 五使, 又可 一君 三臣 九佐使也.
今按用藥猶如立人之制 若多君少臣 多臣少佐 則氣力不周也(序例).
○ 爲君者 最多 爲臣者 次之 佐者 又次之 藥之於證 所主同者 爲等分(東垣).
○ 假令 治風 防風爲君, 治上焦熱 黃芩爲君, 治中焦熱 黃連 爲君, 治濕 防己爲君, 治寒 附子爲君之類也(東垣).
○ 大槪 君藥 用10分 臣藥用7~8分 佐藥用5~6分 使藥用3~4分, 外有加減 數同佐使(入門).
○ 藥有陰陽配合 子母 兄弟 根·莖·花·實·草·石·骨·肉 有單行者 有相須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 有相反者 有相殺者 凡此七情合和時 視之 當用相須 相使者 勿用相惡 相反者 若有毒 宜制佳容 相畏 相殺者 不爾 勿合用也(序例).
○ 凡方家所云 等分者 分量均等 無異也 養性 補虛 緩方 皆然. 若治病急 方必分 君臣佐使也(入門)
○ <丹溪>曰 予每治病 用東垣之藥效 仲景處方庶 品味數少 則藥力專精也(丹心).
○ 凡 純寒純熱藥中 須用甘草 以緩其力 寒熱相雜者 亦用之. 以和其性(入門).
○ 山梔 無豉 不吐不宣
○ 麻黃 無葱汗不發
○ 大黃 非枳實不通
○ 附子 無薑不熱
○ 竹瀝 非薑汁 何以行經
○ 蜜導 非皂角 何以通結, 利藥 不嫌生 尤便於淸肌, 補湯 須用熟 最宜於養血(入門).

    湯·散·丸法673
○ 藥性 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酒漬者 宜膏煎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 亦有不可入湯酒者 並隨藥性 不得違越(序例).
○ 凡丸散 有云 如細麻者 卽胡麻也 如黍粟亦然 以十六黍 爲一大豆也 如大麻子者 准三細麻也
如胡豆者 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者 以二小豆准之
如梧子者 以二大豆准之. 一方寸匕 散蜜和得 如梧子 准10丸爲度, 如彈丸 又雞子黃者 以十梧子准之(本草).
○ 凡散藥 有云刀圭者 十分方寸匕之一 准 如梧桐子大也. 方寸匕者 作匕正方一寸 抄散 取不落爲度也(本草).
○ 一撮者 四刀圭也. 十撮爲一勺 十勺爲一合 以藥升分之者 謂 藥有虛實輕重 不得用斤兩 則以升平之藥 升方作上徑一寸 下徑六分 深八分(本草).
○ 方寸匕 又言刀圭者 刀頭圭 角些子而已(正理).
○ <仲景>言 “剉 如麻豆大 與㕮咀” 同意, 夫㕮咀 古之制也. 古者 無鐵刃 以口咬細 令麻豆 爲粗末煎之. 使藥水淸飮於腹中 則易升易散也 此所爲㕮咀也. 今人以刀器 剉如麻豆大 此㕮咀之易成也. 㕮咀之藥 取汁 易行經絡也(東垣).  ∴ 㕮咀(부저 : 씹을)
○ 散者 細末也 不循經絡 止去膈上病 及藏府之積氣, 氣味厚者 白湯調下, 氣味薄者 煎之 和渣服(東垣).
○ 去下部之疾 其丸極大而光且圓, 治中焦者 次之, 治上焦者 極小 用稠麪糊者 取其遲化直至下焦也. 或酒或醋 取其收其散之意也. 犯南星·半夏 欲去濕者 以主薑汁 以制其毒也. 稀麪糊爲丸 取氣易化也. 水浸宿 蒸餠者 取易化也. 漬水丸者 又易化也. 煉蜜丸者 取其遲化而氣循 經絡也.
蠟丸者 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東垣).
○ 大抵 湯者 蕩也. 去久病 用之, 散者 散也 去急病 用之, 丸者 緩也 不能 速去之 取徐緩而治之之意也(入門). 
 
   七方673
○ 七方者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也(入門).
○ 君二 臣三 佐九 卽大方也. 君一 臣二 卽小方也.
補上治上 制以緩 卽不厭頻而小 乃緩方也. 補下治下 制以急 卽不厭頓而多 乃急方也.
奇方 卽一物三物而爲方也. 偶方 卽二·四·六·八·十而爲偶也.
複方 卽合二三方爲一 如通聖散之類 是也(入門).
○ 君一 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 臣二 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 臣三 佐九 制之大也(內經). 674
○ 君一 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 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六 偶之制也
故曰 去咽嗌 近者 奇之, 遠者 偶之. 汗者 不以奇, 下者 不以偶.
補上治上 制以緩 補下治下 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 緩則氣味薄 適其所至 此之謂也.
註曰 奇謂古之單方, 偶謂古之複方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第七十四).
○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 少則二之 腎肝位 遠服湯散 不厭頓而多
○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心肺位近 服湯散不厭 頻而少
○ 治主以緩 緩則治其本 治客以急 急則治其標(東垣).
○ 治消渴 甘露飮子 爲散 時時以舌砥之 取膈上停留 此制之緩也. ∴ 砥(지 : 숫돌)
○ 治心煩 朱砂安神丸 如黍米大 津唾下10餘丸. 此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 治臊臭 瀉肝湯 柴胡爲君 佐以龍膽苦寒, 澤瀉·車前子醎寒平淡 多用水煮頓服之 此制之急也
○ 治陰虛 滋腎丸 黃栢爲君 知母爲臣 桂少許爲使 丸如雞頭大 空心沸湯 下100丸 此遠而奇偶 制大其也(東垣).

   十二劑674
○ 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澁·滑·燥·濕, 此十者 藥之大體 而本經都不言之 後人亦所未述 遂令調合湯藥 有昧於此至 如宣可去壅 卽薑橘之屬 是也. 通可去滯 卽通草·防己之屬 是也.
補可去弱 卽人蔘·羊肉之屬 是也. 泄可去閉 卽葶藶·大黃之屬 是也.
輕可去實 卽麻黃·葛根之屬 是也. 重可去怯 卽磁石·鐵分之屬 是也.
澁可去脫 卽牡蠣·龍骨之屬 是也. 滑可去着 卽冬葵·楡皮之屬 是也.
燥可去濕 卽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是也. 濕可去枯 卽紫石英·白石英 是也(序例).
○ 藥有十劑 令詳之 惟 寒熱二種 何獨見遺 如寒可去勢 卽大黃·朴硝之屬 是也.
熱可去寒 卽附子·官桂之屬 是也. 今補此二種以盡厥旨(東垣).

   斤兩升斗674
○ 古秤 惟有銖兩而無分名 今則以十黍爲一銖 六銖爲一分 四分成一兩 十六兩爲一斤 雖有子穀秬黍之制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銖分兩與今不同 云銖者 六銖爲一分 卽二錢半也.二十四銖 爲一兩也. 云三兩者卽今之一兩, 云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東垣). ∴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
○ 叅同契 註曰 數乃積小以成大 故十粉曰丸 一丸如黍 一黍餘曰刀圭 六十四黍爲一圭 十圭爲累 十累爲銖 兩銖四累爲錢 十錢爲兩 八銖爲錙. 說文 六銖爲錙 監韻八兩爲治皆僞也.
三錙爲一兩 是二十四銖也. 十六兩爲一斤. 斤有三百八十四銖(正理).
○ 云水一升者 卽今之一大盞也(東垣).
○ 用水一盞 卽今之白茶盞也. 約計半斤之數餘倣此(正傳).
○ <丹溪心法> 奪命丹 銅綠一字 <古今醫鑑> 化生丸 卽此方 其銅綠二分半 乃知一字 爲二分半也.
四分爲銖 三銖卽一錢二分半也. 六銖二錢半也. 十以銖爲五錢. 二十四銖爲一兩.
○ 凡云一字者 卽以分半也(入門).
○ <沈存中> 得漢之權量 其量六斗六升 當今之一斗七升九合也. 其重一兩當 今之六銖也.
大略 是四分之一耳. 凡言一升 藥用二合半 則庶幾焉(活人).
 
   煮藥法674
○ 病人服藥 必擇人 煎熬制度 令親信 恭誠至意者 爲之煎藥 銚器 除油垢 腥膩 必用新淨甛水 爲上 量水多少 斟酌 以慢火煎熬分數 用紗濾去渣 取淸汁 服之 無不效(東垣).
○ 凡煎煮藥法 須用銀石器 微火熟煮不可 太猛 表汗 下之藥 每服 煎至八分 對病藥 煎至七分, 滋補藥 煎至六分 不可極乾 亦不可猛火 驟乾 恐傷藥力 去滓服後 留滓 再煎(得效).
○ 補湯須用熟 利藥不嫌生 補藥用水二盞 煎至八分 或三盞 煎至一盞. 利藥一盞半 煎至一盞 或一盞煎至八分(入門).
○ 補藥 欲熟 多水而小 取汁, 瀉藥 欲生 少水而多取汁(東垣).
○ 藥治至高病 加酒煎 去濕 以生薑 補元氣 以大棗 發散風寒 以葱白 去膈上病 以蜜(東垣).
○ <古方>用藥 一劑而用水少者 今當只以藥五錢 水一盞半 爲率作一服也(活人).
○ 主病藥 宜先煎, 如發汗劑 則先煎麻黃一二沸 然後 入餘藥 同煎服, 止汗 先煎桂枝, 和解 先煎柴胡, 傷風 先煎防風, 傷暑 先煎香薷, 傷濕 先煎蒼朮, 餘倣此(入門).

  服藥法674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岐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致大論篇 第七十).
○ 若用毒藥療病 先起如黍粟 病去卽止 不去倍之 不去十之 取去爲度(本草).
○ 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後服藥 病心腹以下者 先服藥而後食 病在四肢·血脈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 宜飽滿而在夜(本草).
○ 病在上爲天 煎藥宜武 宜淸服 宜緩飮
○ 病在下爲地 煎藥宜文 宜濃服 宜急飮(易老).
○ 在上不厭頻而少 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 則滋榮於上 多服則峻補於下(東垣).
○ 675 大凡服藥 寒藥熱飮 熱藥寒飮 中和之劑 溫而服之(種杏).
○ 服湯 令溫熱易下 冷則嘔湧(本草).
○ 若嘔吐 難納藥者 必徐徐一匙而下 不可太急也(入門).
○ 補腎之藥 必須五更初 未言語前 服之. 盖人五更初 腎氣開纔 一言 咳唾 腎氣卽合 當腎開時 靜黙進藥 功效殊勝(直指).

   五味藥性675
○ 尋 萬物之性 皆有離合 虎嘯風生 龍吟雲起 磁石引鐵 琥珀拾芥 漆得蟹而散 麻得漆而湧 桂得葱而軟 樹得桂而枯戎塩 累卵獺膽分盃 其氣象有相關 感多如此類 其理 不可得而思之(序例).
○ 毛羽之類 皆生於陽而屬於陰 鱗介之類 皆生於陰而屬虛陽
所以空靑法木 故色靑而主肝 丹砂法火 故色赤而主心 雲母法金 故色白而主肺 雄黃法土 故色黃而主脾 磁石法水 故色黑而主腎(序例).
○ 帝曰 善. 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岐伯曰 辛甘發散爲陽 酸苦涌泄爲陰 鹹味涌泄爲陰 淡味滲泄爲陽. 六者 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軟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或之)平也 (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辛散酸收 甘緩苦堅 醎耎 毒藥攻邪 五穀爲養 五果爲助 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醎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耎與軟同 四時五藏 病隨五味所宜也(內經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
○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官 傷在五味 (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五味者 雖口嗜而欲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政大論篇 第七十).
○ 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攻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氣增不已 益歲年則藏氣偏勝 氣有偏勝則有偏絶 藏有偏絶則有暴夭者 故曰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絶粒服餌則不暴亡 斯何由哉 無五穀味 資助故也. 復令食穀 其亦夭焉(內經註).
○ 辛能散結潤燥 苦能燥濕軟堅 酸能收緩收散 甘能緩急 鹹能軟堅 淡能利竅(東垣).
○ 五味之用 酸束而收斂 鹹止而軟堅 甘上行而發 苦直下而泄 辛橫行而散(東垣).
○ 藥本五味 入五臟而爲補瀉 辛散謂散 其表裏怫鬱之氣也. 酸收謂收 其耗散之氣也. 淡滲謂滲 其內濕利小便也 鹹軟謂軟 其大便燥結之火熱也 苦泄謂瀉 其上昇之火也 甘緩謂緩 其大熱大寒也(入門)
○ 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絶, 味過於醎 大骨氣勞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衝,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氣骨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 五味不欲偏多 故酸多則傷脾 苦多則傷肺 辛多則傷肝 鹹多則傷心 甘多則傷腎 此五味剋五臟 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內經 原文에서 發見되지 않음 : 著者).
○ 五辣者 蒜辣心 薑辣頰 葱辣鼻 芥辣眼 蓼辣舌也(綱目).
 
   氣味升降675
○ 陽爲氣 陰爲味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內經). ∴ 以下 二項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轉載
○ 味厚者爲陰 薄爲陰之陽 氣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氣 薄則發泄 厚則發熱(內經).
○ 淸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淸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臟 淸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府(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 味有質 故下流於便 寫之竅, 氣無形 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陽爲氣 氣厚者 爲純陽 陰爲味 味厚者 爲純陰 故味薄者 爲陰中之陽 氣薄者 爲陽中之陰 陰氣潤下 故味厚則泄利 陽氣炎上 故氣厚則發熱 味薄爲陰少 故通泄 氣薄爲陽少 故汗出. 發泄謂汗出也(內經註).
○ 天有陰陽 溫·凉·寒·熱 是也. 溫熱者 天之陽 凉寒者 天之陰也.
○ 地有陰陽 辛·甘·淡·酸·苦·鹹 是也. 辛·甘·淡者 地之陽 酸·苦·鹹者 地之陰也
○ 輕淸 成象味薄 細茶之類 本乎天者 親上也
○ 重濁 成形味厚 大黃之類 本乎地者 親下也
○ 味之薄者 爲陰中之陽 味薄則通 酸·苦·鹹 寒是也
○ 味之厚者 爲陰中之陰 味厚則泄 酸·苦·鹹 寒是也
○ 氣之厚者 爲陽中之陽 氣厚則發熱 辛·甘·溫·熱是也
○ 氣之薄者 爲陽中之陰 氣薄則發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 淡爲五味之本 故本草 不言淡 然其藏府則同也(入門).
○ 苦藥平升微寒 平亦升 甘辛藥 平降(東垣).
○ 淸陽發腠理 淸之淸也 淸中淸者 淸肺以助天眞
○ 淸陽實 四肢淸之 濁也 淸中濁者 榮華腠理
○ 濁陰走五藏 濁之淸也 濁中淸者 榮養于神 歸六府
○ 濁陰歸六府 濁中濁者 堅强骨髓(東垣).

   風升生675
○ 味之薄者 陰中之陽也 味薄則通
○ 防風 羗活 柴胡 葛根 威靈仙 細辛 獨活 白芷 桔梗 鼠粘子 藁本 川芎 蔓荊子 秦艽 天麻 麻黃 荊芥 薄荷 前胡(東垣).

   熱浮長675~676
○ 氣之厚者 腸中之陽 氣厚則發熱
○ 附子 烏頭 乾薑 生薑 良薑 肉桂 桂枝 草豆蔲 丁香 厚朴 木香 白荳蔲 益智 川椒 吳茱萸 香縮砂 玄胡索 紅花 神麴(東垣).

  濕化成676
○ 其兼氣 溫凉寒熱 以胃應之. 其味甘辛醎苦 以脾應之
○ 黃芪 人蔘 甘草 當歸 熟地黃 半夏 蒼朮 白朮 陳皮 靑皮 藿香 檳榔 蓬朮 三菱 阿膠 訶子 杏仁 桃仁 麥芽 紫草 蘇木(東垣).

   燥降收
○ 氣之薄者 陽中之陰 氣薄則發泄
○ 茯苓 澤瀉 猪苓 滑石 瞿麥 車前子 木通 燈心 五味子 桑白皮 白芍藥 犀角 天門冬 烏梅 牧丹皮 地骨皮 枳殼 琥珀 連翹 枳實 麥門冬(東垣).

   寒沈藏
○ 味之厚者 陰中之陰 味厚則泄  
○ 大黃 黃栢 草龍膽 黃芩 黃連 石膏 生地黃 知母 防己 茵蔯 牡蠣 瓜蔞根 朴硝 玄蔘 山梔子 川練子 香豉 地楡(東垣).
 
   用根梢法
○ 凡諸藥根 在土者 中半以上者 氣脈上行 以生苗者爲根 中半以下者 氣脈下行 以入土者 爲梢
病在中焦者 用身 盖上焦用根 下焦用梢者 根升而梢降 故也(東垣).
○ 大凡 藥根有上中下 人之身 半以上 用頭 在中焦則用身 身半以下則用梢
○ 凡用藥 以頭身梢 分爲上中下用者 乃述類象形也(丹心).
○ 當歸一物 頭 止血 上行, 身 養血 中守, 梢 破血 下流
○ 黃芩 上截虛者 以降肺火 下截實者 以瀉大腸火. 防風 桔梗之類 亦然(正傳).
   五臟補瀉
○ 虛則補其母 實則瀉其子 假如肝乃心之母 心虛當補肝 脾乃心之子 心實當瀉脾 餘經倣此(難經)
○ 肝 膽 味辛補 酸瀉氣. 溫補凉瀉 三焦 命門 補瀉同.
○ 脾 胃 味甘補 甘瀉氣. 熱補寒瀉.
○ 肺 大腸 味酸補 辛瀉氣. 凉補溫瀉.
○ 腎 膀胱 味苦補 醎瀉氣. 寒補熱瀉(東垣).
○ 補瀉在味 隨時換氣(東垣).
心   溫用 當歸 芍藥 吳茱萸 肉桂 蒼朮 白朮 石菖蒲
     凉用 犀角 生地黃 牛黃 竹葉 朱砂 麥門冬 黃連 連翹
     補用 遠志 茯神 天門冬 免絲子 人蔘 金箔 炒塩
     瀉用 黃連 苦蔘 貝母 前胡 鬱金
小腸 溫用 巴戟 茴香 烏藥 益智
     凉用 茅根 通草 黃芩 天花粉 滑石 車前子
     補用 牡蠣 石斛 甘草梢
     瀉用 葱白 邵子 續隨子 大黃
肝   溫用 木香 肉桂 半夏 肉荳蔲 陳皮 檳榔 蓽撥
     凉用 鱉甲 黃芩 黃連 草龍膽 草決明 柴胡 羚羊角
     補用 木瓜 阿膠 川芎 黃芪 山茱萸 酸棗仁 五加皮
     瀉用 靑皮 芍藥 柴胡 前胡 犀角 秦皮 草龍膽
膽   溫用 橘皮 半夏 生薑 川芎 桂皮
     凉用 黃連 黃芩 竹茹 柴胡 草龍膽
     補用 當歸 山茱萸 酸棗仁 五味子
     瀉用 靑皮 柴胡 黃連 木通 芍藥
脾   溫用 香附子 縮砂 薑桂 木香 肉荳蔲 益智 藿香 丁香 附子
     凉用 梔子 黃連 石膏 白芍藥 升麻 連翹 黃芩 苦茶
     補用 人蔘 黃芪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乾薑 麥芽 山藥
     瀉用 巴豆 三菱 枳實 赤芍藥 大黃 靑皮 神麴 山査子
胃   溫用 丁香 白荳蔲 草豆蔲 乾薑 厚朴 益智 吳茱萸
     凉用 石膏 連翹 滑石 升麻 乾葛 天花粉 梔子 黃芩
     補用 白朮 山藥 蓮實 芡仁 白萹豆 人蔘 黃芪 縮砂
     瀉用 巴豆 大黃 枳實 芒硝 厚朴 牽牛子
肺   溫用 陳皮 半夏 生薑 款冬花 白荳蔲 杏仁 蘇子 川椒
     凉用 知母 貝母 瓜蔞仁 桔梗 天門冬 片芩 梔子 石膏
     補用 人蔘 黃芪 阿膠 五味子 天門冬 沙蔘 山藥 鹿角膠
     瀉用 葶藶子 桑白皮 防風 杏仁 麻黃 枳殼 紫蘇葉
大腸 溫用 人蔘 薑桂 半夏 木香 胡椒 吳茱萸
     凉用 黃芩 槐花 天花粉 梔子 連翹 石膏
     補用 罌粟殼 五倍子 牡蠣 肉荳蔲 木香 訶子
     瀉用 芒硝 大黃 續隨子 桃仁 麻仁 枳殼 檳榔 葱白 牽牛子
腎   溫用 沈香 免絲子 附子 肉桂 破故紙 栢子仁 烏藥 巴戟
     凉用 知母 黃栢 牧丹皮 地骨皮 玄蔘 生地黃
     補用 熟地黃 枸杞子 鹿茸 龜板 五味子 肉蓯蓉 牛膝 杜冲
     瀉用 澤瀉 茯苓 猪苓 琥珀 木通 ː 腎本無實 不可瀉用 茯苓 澤瀉 只伐 其邪水邪火也.
    膀胱 溫用 茴香 烏藥 肉桂 沈香 吳茱萸 677
         凉用 生地黃 防己 黃栢 知母 滑石 甘草梢
         補用 益智 菖蒲 續斷
         瀉用 車前子 瞿麥 滑石 芒硝 澤瀉 猪苓 木通
命門 溫用 附子 肉桂 破故紙 茴香 沈香 烏藥 乾薑
     凉用 黃柏 梔子 柴胡 知母 滑石 芒硝
     補用 肉蓯蓉 沈香 黃芪 肉桂 免絲子 破故紙
     瀉用 烏藥 枳殼 大黃 芒硝 黃栢 梔子
三焦 溫用 附子 破故紙 當歸 熟地黃 免絲子 吳茱萸 茴香
     凉用 知母 草龍膽 木通 車前子 地骨皮 黃栢 梔子
     補用 人蔘 黃芪 乾薑 甘草 白朮 桂枝 益智
     瀉用 黃栢 梔子 猪苓 澤瀉 赤茯苓 大黃 檳榔   

   諸經引導
○ 引經藥
太陽經 手羗活 足黃栢 太陰經 手桔梗 足白芍藥 陽明經 手白芷 升麻 足石膏
少陰經 手獨活 足知母 少陽經 手柴胡 足靑皮 厥陰經 手柴胡 足靑皮(東垣).
○ 歌曰
小腸膀胱屬太陽 藁本羗活是本鄕 三焦膽與肝包絡 少陽厥陰柴胡强
陽明大腸兼足胃 葛根白芷升麻當 太陰肺脈中焦起 白芷升麻葱白鄕
脾經少與肺經異 升麻芍藥白芷詳 少陰心經獨活主 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爲使 更有何病到膏肓(東垣).
○ 引經
ː肝引經 柴胡 川芎(上行). 靑皮(下行). ː心引經 獨活 細辛
ː小腸引經 藁本 羗活(上行). 黃栢(下行). ː脾引經 升麻 酒白芍藥
ː胃引經 葛根 升麻 白芷(上行). 石膏(下行). ː肺引經 白芷 升麻 葱白
ː大腸引經 葛根 升麻(上行). 白芷 石膏(下行). ː腎引經 獨活 肉桂 塩酒
ː膀胱引經 藁本 羗活(上行). 黃栢(下行). ː心包引經 柴胡(上行). 川芎 靑皮(下行).
ː三焦引經 柴胡 川芎(上行). 靑皮(下行).(回春).
○ 附子 爲百藥之長 通行經諸藥(入門).
○ 頭痛 須用川芎 ː頂巓痛 須用藁本 ː肢節痛 須用羗活 ː腹痛 須用芍藥
ː惡寒 加桂 惡熱 加黃栢 ː飮水多 須用白朮 茯苓 猪苓 ː驚悸 恍惚 須用茯神
ː心下痞 須用枳實 黃連 肌熱 須用黃芩 ː腹脹 須用厚朴 ː脇下痛 寒熱 須用柴胡
ː脾胃有濕痰 ː怠惰 須用白朮 ː破滯氣 須用枳殼 ː破滯血 須用桃仁 蘇木
ː血不足 須用甘草 ː去痰 須用半夏 熱 加黃芩 風 加南星 ː寒痰痞塞 須用陳皮 白朮
ː腹中窄狹 須用蒼朮 ː調氣 須用木香 ː補氣 須用人蔘 ː和血 須用當歸
ː下焦濕熱 幷膀胱有火邪 須用酒洗防己 草龍膽 黃栢 知母 ː內傷虛寒 須用黃芪
ː上焦熱 須用片芩 ː中焦濕熱 須用黃連 ː去滯氣 須用靑皮 ː渴 須用乾葛 茯苓
ː嗽 須用五味子 ː喘 須用阿膠 宿食不消 須用黃連 枳實 ː胸中煩熱 須用梔子
ː水瀉 須用 白朮 茯苓 芍藥 ː氣刺痛 須用枳殼 ː血刺痛 須用當歸
ː瘡痛 須用黃連 黃芩 黃栢 ː眼痛 須用黃連 當歸並酒製 ː小便黃 須用黃栢
ː小便澁數 須用澤瀉 ː腹中實痛 須用大黃 芒硝 ː小腹

 


  三品藥性672
○ 上藥120種 爲君 主養命 以應天 無毒 多服久服 不傷人 欲輕身 益氣 不老 延年者 本上經
○ 中藥120種 爲臣 主養性 以應人 無毒有毒 斟酌其宜 欲遏病 補虛羸者 本中經
○ 下藥125種 爲佐使 主治病 以應地 多毒 不可久服 欲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愈疾者 本下經
下品藥性 專主攻擊 毒烈之氣, 傾損中和 不可常服 疾愈卽止(本草).

  六陳良藥
○ 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 謂六陳 皆欲得 陳久者 良 其餘 須精新也(本草).
○ 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茱萸·狼毒 宜用陳久者(入門).

  修製法672
○ 夫 藥者 治病之物. 盖流變在乎病 主治在乎藥 製用在於人 三者 闕一不可也(東垣).
○ 酒能行藥勢 故藥家多須 以行其勢(本草).
○ 凡病在頭面 及手梢 皮膚者 須用酒炒 欲其上騰也,
     病在咽下臍上 須用酒浸洗,
     病在下者 生用, 欲升降兼行者 則半生半熟(入門).
○ 大黃須煨 恐寒傷胃氣也
○ 川烏·附子須炮 以制毒也
○ 黃栢·知母 下部藥也 久弱之人 須合用之 酒浸·暴乾 恐寒傷胃氣也
○ 熟地黃酒洗亦然
○ 當歸酒浸 助發散之意也
○ 凡藥用 火·炮·湯·泡·煨·炒者 製其毒也, 醋浸 薑製 酥灸者 行經絡也
○ 凡藥入肺 蜜製, 入腎用塩, 入肝用醋, 入心用童便(入門).
○ 製香附子法 必用童便浸 一宿 焙乾用 否則性燥(正傳)
○ 兼血 以酒煮, 痰 以薑汁, 虛 以童便浸, 實 以塩水煮, 積 以醋浸 水煮
○ 佐以木香 散滯泄肺, 佐以沈香 無不升降, 佐以小茴香 可行經絡而塩炒則補腎間元氣(丹心)
○ 當歸 須用酒製 痰以薑汁浸透者 導血歸源之理也 熟地黃亦然
○ 痰病 半夏爲主 以生薑汁·白礬湯浸制 殺其辛味 且造麴入藥尤佳
○ 姙婦傷寒 用半夏多泡遍數 不損胎氣(丹心)
○ 遠志·巴戟·麥門冬·蓮子·烏藥之類 不去心 則令人煩燥
○ 栢子仁·大麻子·益智·草果之類 不去皮 則令人心痞
○ 猪苓·茯苓·厚朴·桑白皮之類 不去皮 則耗人元氣
○ 當歸·地黃·蓯蓉酒洗去土則無滿悶
○ 桃杏仁 去雙仁 及皮尖 則不生疔癤
○ 蒼朮·半夏·陳皮 用湯炮洗 去其燥性
○ 麻黃泡去沫 庶不煩心
○ 人蔘·桔梗·常山 去苗蘆則不嘔(入門)
○ 芫花 利水 無醋則不能通
○ 菉豆 解毒 帶殼不見功
○ 草果 消膨 連殼則反脹
○ 黑丑 生利水 ○ 遠志苗 毒逢 ○ 蒲黃 生破穴 熟補血 ○ 地楡 止血 連梢則不止
○ 陳皮 理氣 連白則補胃 ○ 附子 救陰生用 走皮風 ○ 草烏 療痺, 生用 使人蒙(謂昏蒙也)
○ 川芎 炒去油 生用則氣痺痛 ○ 砒 宜燒用 ○ 諸石 宜煆 過醋淬 爲細末(入門).
○ 火病 黃連爲主 略炒以從邪
實火 以朴硝湯, 假火 以酒, 虛火 以醋, 痰火 以薑汁浸透炒, 氣滯火 以吳茱萸水炒,
○ 血痰·癥瘕痛 以乾漆水炒
○ 下焦伏火 以塩水浸透焙 ○ 目疾 以人乳汁蒸.
○ 天花粉 以人乳汁蒸 竹瀝晒過 能去上焦痰熱 又能 止嗽潤肺(丹心).
○ 茯苓 爲末 於水中攪浮者 去之 是茯苓筋 最損人目(本草).
○ 免絲子 淘去沙土 酒漬3~5日 取出蒸熟 晒乾搗之 易碎(本草).
○ 神麴·大豆黃卷·澤蘭·蕪荑·殭蠶·乾漆·蜂房 皆微炒(本草).
○ 凡 湯中 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蒲黃·朱砂 須細末如粉 臨服納湯中攪勻服之(本草).
○ 蝱虫·班猫之類 皆去頭 微炒 乃入藥
○ 朱砂爲衣法
  凡 丸藥40g 以朱砂4g 爲率(東垣).
○ 牽牛子600g 碾 取頭末 只150g 用之(東垣).
○ 巴豆 凡取仁7.5g去膜心油 取巴霜3.75g重方爲定法(永類).
○673 凡用芩連·梔子·知母之類 在頭面手皮膚者 須酒炒 在中焦 須酒洗之 在下生用. 凡藥生升而熟降(東垣)

  制藥方法673
○ 帝曰, 善. 方制君臣, 何謂也
岐伯曰, 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 三品何謂? 岐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七十四).
○ 服餌之道 當從此爲法 治病之道 則不必皆然 以主病者爲君 佐君者 爲臣應臣之用者爲使
皆所以贊成方用也(王註).
○ 藥有 君·臣·佐·使 以相宣攝合和 宜用一君 二臣 三佐 五使, 又可 一君 三臣 九佐使也.
今按用藥猶如立人之制 若多君少臣 多臣少佐 則氣力不周也(序例).
○ 爲君者 最多 爲臣者 次之 佐者 又次之 藥之於證 所主同者 爲等分(東垣).
○ 假令 治風 防風爲君, 治上焦熱 黃芩爲君, 治中焦熱 黃連 爲君, 治濕 防己爲君, 治寒 附子爲君之類也(東垣).
○ 大槪 君藥 用10分 臣藥用7~8分 佐藥用5~6分 使藥用3~4分, 外有加減 數同佐使(入門).
○ 藥有陰陽配合 子母 兄弟 根·莖·花·實·草·石·骨·肉 有單行者 有相須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 有相反者 有相殺者 凡此七情合和時 視之 當用相須 相使者 勿用相惡 相反者 若有毒 宜制佳容 相畏 相殺者 不爾 勿合用也(序例).
○ 凡方家所云 等分者 分量均等 無異也 養性 補虛 緩方 皆然. 若治病急 方必分 君臣佐使也(入門)
○ <丹溪>曰 予每治病 用東垣之藥效 仲景處方庶 品味數少 則藥力專精也(丹心).
○ 凡 純寒純熱藥中 須用甘草 以緩其力 寒熱相雜者 亦用之. 以和其性(入門).
○ 山梔 無豉 不吐不宣
○ 麻黃 無葱汗不發
○ 大黃 非枳實不通
○ 附子 無薑不熱
○ 竹瀝 非薑汁 何以行經
○ 蜜導 非皂角 何以通結, 利藥 不嫌生 尤便於淸肌, 補湯 須用熟 最宜於養血(入門).

    湯·散·丸法673
○ 藥性 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酒漬者 宜膏煎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 亦有不可入湯酒者 並隨藥性 不得違越(序例).
○ 凡丸散 有云 如細麻者 卽胡麻也 如黍粟亦然 以十六黍 爲一大豆也 如大麻子者 准三細麻也
如胡豆者 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者 以二小豆准之
如梧子者 以二大豆准之. 一方寸匕 散蜜和得 如梧子 准10丸爲度, 如彈丸 又雞子黃者 以十梧子准之(本草).
○ 凡散藥 有云刀圭者 十分方寸匕之一 准 如梧桐子大也. 方寸匕者 作匕正方一寸 抄散 取不落爲度也(本草).
○ 一撮者 四刀圭也. 十撮爲一勺 十勺爲一合 以藥升分之者 謂 藥有虛實輕重 不得用斤兩 則以升平之藥 升方作上徑一寸 下徑六分 深八分(本草).
○ 方寸匕 又言刀圭者 刀頭圭 角些子而已(正理).
○ <仲景>言 “剉 如麻豆大 與㕮咀” 同意, 夫㕮咀 古之制也. 古者 無鐵刃 以口咬細 令麻豆 爲粗末煎之. 使藥水淸飮於腹中 則易升易散也 此所爲㕮咀也. 今人以刀器 剉如麻豆大 此㕮咀之易成也. 㕮咀之藥 取汁 易行經絡也(東垣).  ∴ 㕮咀(부저 : 씹을)
○ 散者 細末也 不循經絡 止去膈上病 及藏府之積氣, 氣味厚者 白湯調下, 氣味薄者 煎之 和渣服(東垣).
○ 去下部之疾 其丸極大而光且圓, 治中焦者 次之, 治上焦者 極小 用稠麪糊者 取其遲化直至下焦也. 或酒或醋 取其收其散之意也. 犯南星·半夏 欲去濕者 以主薑汁 以制其毒也. 稀麪糊爲丸 取氣易化也. 水浸宿 蒸餠者 取易化也. 漬水丸者 又易化也. 煉蜜丸者 取其遲化而氣循 經絡也.
蠟丸者 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東垣).
○ 大抵 湯者 蕩也. 去久病 用之, 散者 散也 去急病 用之, 丸者 緩也 不能 速去之 取徐緩而治之之意也(入門). 
 
   七方673
○ 七方者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也(入門).
○ 君二 臣三 佐九 卽大方也. 君一 臣二 卽小方也.
補上治上 制以緩 卽不厭頻而小 乃緩方也. 補下治下 制以急 卽不厭頓而多 乃急方也.
奇方 卽一物三物而爲方也. 偶方 卽二·四·六·八·十而爲偶也.
複方 卽合二三方爲一 如通聖散之類 是也(入門).
○ 君一 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 臣二 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 臣三 佐九 制之大也(內經). 674
○ 君一 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 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六 偶之制也
故曰 去咽嗌 近者 奇之, 遠者 偶之. 汗者 不以奇, 下者 不以偶.
補上治上 制以緩 補下治下 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 緩則氣味薄 適其所至 此之謂也.
註曰 奇謂古之單方, 偶謂古之複方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第七十四).
○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 少則二之 腎肝位 遠服湯散 不厭頓而多
○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心肺位近 服湯散不厭 頻而少
○ 治主以緩 緩則治其本 治客以急 急則治其標(東垣).
○ 治消渴 甘露飮子 爲散 時時以舌砥之 取膈上停留 此制之緩也. ∴ 砥(지 : 숫돌)
○ 治心煩 朱砂安神丸 如黍米大 津唾下10餘丸. 此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 治臊臭 瀉肝湯 柴胡爲君 佐以龍膽苦寒, 澤瀉·車前子醎寒平淡 多用水煮頓服之 此制之急也
○ 治陰虛 滋腎丸 黃栢爲君 知母爲臣 桂少許爲使 丸如雞頭大 空心沸湯 下100丸 此遠而奇偶 制大其也(東垣).

   十二劑674
○ 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澁·滑·燥·濕, 此十者 藥之大體 而本經都不言之 後人亦所未述 遂令調合湯藥 有昧於此至 如宣可去壅 卽薑橘之屬 是也. 通可去滯 卽通草·防己之屬 是也.
補可去弱 卽人蔘·羊肉之屬 是也. 泄可去閉 卽葶藶·大黃之屬 是也.
輕可去實 卽麻黃·葛根之屬 是也. 重可去怯 卽磁石·鐵分之屬 是也.
澁可去脫 卽牡蠣·龍骨之屬 是也. 滑可去着 卽冬葵·楡皮之屬 是也.
燥可去濕 卽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是也. 濕可去枯 卽紫石英·白石英 是也(序例).
○ 藥有十劑 令詳之 惟 寒熱二種 何獨見遺 如寒可去勢 卽大黃·朴硝之屬 是也.
熱可去寒 卽附子·官桂之屬 是也. 今補此二種以盡厥旨(東垣).

   斤兩升斗674
○ 古秤 惟有銖兩而無分名 今則以十黍爲一銖 六銖爲一分 四分成一兩 十六兩爲一斤 雖有子穀秬黍之制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銖分兩與今不同 云銖者 六銖爲一分 卽二錢半也.二十四銖 爲一兩也. 云三兩者卽今之一兩, 云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東垣). ∴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
○ 叅同契 註曰 數乃積小以成大 故十粉曰丸 一丸如黍 一黍餘曰刀圭 六十四黍爲一圭 十圭爲累 十累爲銖 兩銖四累爲錢 十錢爲兩 八銖爲錙. 說文 六銖爲錙 監韻八兩爲治皆僞也.
三錙爲一兩 是二十四銖也. 十六兩爲一斤. 斤有三百八十四銖(正理).
○ 云水一升者 卽今之一大盞也(東垣).
○ 用水一盞 卽今之白茶盞也. 約計半斤之數餘倣此(正傳).
○ <丹溪心法> 奪命丹 銅綠一字 <古今醫鑑> 化生丸 卽此方 其銅綠二分半 乃知一字 爲二分半也.
四分爲銖 三銖卽一錢二分半也. 六銖二錢半也. 十以銖爲五錢. 二十四銖爲一兩.
○ 凡云一字者 卽以分半也(入門).
○ <沈存中> 得漢之權量 其量六斗六升 當今之一斗七升九合也. 其重一兩當 今之六銖也.
大略 是四分之一耳. 凡言一升 藥用二合半 則庶幾焉(活人).
 
   煮藥法674
○ 病人服藥 必擇人 煎熬制度 令親信 恭誠至意者 爲之煎藥 銚器 除油垢 腥膩 必用新淨甛水 爲上 量水多少 斟酌 以慢火煎熬分數 用紗濾去渣 取淸汁 服之 無不效(東垣).
○ 凡煎煮藥法 須用銀石器 微火熟煮不可 太猛 表汗 下之藥 每服 煎至八分 對病藥 煎至七分, 滋補藥 煎至六分 不可極乾 亦不可猛火 驟乾 恐傷藥力 去滓服後 留滓 再煎(得效).
○ 補湯須用熟 利藥不嫌生 補藥用水二盞 煎至八分 或三盞 煎至一盞. 利藥一盞半 煎至一盞 或一盞煎至八分(入門).
○ 補藥 欲熟 多水而小 取汁, 瀉藥 欲生 少水而多取汁(東垣).
○ 藥治至高病 加酒煎 去濕 以生薑 補元氣 以大棗 發散風寒 以葱白 去膈上病 以蜜(東垣).
○ <古方>用藥 一劑而用水少者 今當只以藥五錢 水一盞半 爲率作一服也(活人).
○ 主病藥 宜先煎, 如發汗劑 則先煎麻黃一二沸 然後 入餘藥 同煎服, 止汗 先煎桂枝, 和解 先煎柴胡, 傷風 先煎防風, 傷暑 先煎香薷, 傷濕 先煎蒼朮, 餘倣此(入門).

  服藥法674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岐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致大論篇 第七十).
○ 若用毒藥療病 先起如黍粟 病去卽止 不去倍之 不去十之 取去爲度(本草).
○ 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後服藥 病心腹以下者 先服藥而後食 病在四肢·血脈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 宜飽滿而在夜(本草).
○ 病在上爲天 煎藥宜武 宜淸服 宜緩飮
○ 病在下爲地 煎藥宜文 宜濃服 宜急飮(易老).
○ 在上不厭頻而少 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 則滋榮於上 多服則峻補於下(東垣).
○ 675 大凡服藥 寒藥熱飮 熱藥寒飮 中和之劑 溫而服之(種杏).
○ 服湯 令溫熱易下 冷則嘔湧(本草).
○ 若嘔吐 難納藥者 必徐徐一匙而下 不可太急也(入門).
○ 補腎之藥 必須五更初 未言語前 服之. 盖人五更初 腎氣開纔 一言 咳唾 腎氣卽合 當腎開時 靜黙進藥 功效殊勝(直指).

   五味藥性675
○ 尋 萬物之性 皆有離合 虎嘯風生 龍吟雲起 磁石引鐵 琥珀拾芥 漆得蟹而散 麻得漆而湧 桂得葱而軟 樹得桂而枯戎塩 累卵獺膽分盃 其氣象有相關 感多如此類 其理 不可得而思之(序例).
○ 毛羽之類 皆生於陽而屬於陰 鱗介之類 皆生於陰而屬虛陽
所以空靑法木 故色靑而主肝 丹砂法火 故色赤而主心 雲母法金 故色白而主肺 雄黃法土 故色黃而主脾 磁石法水 故色黑而主腎(序例).
○ 帝曰 善. 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岐伯曰 辛甘發散爲陽 酸苦涌泄爲陰 鹹味涌泄爲陰 淡味滲泄爲陽. 六者 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軟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或之)平也 (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辛散酸收 甘緩苦堅 醎耎 毒藥攻邪 五穀爲養 五果爲助 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醎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耎與軟同 四時五藏 病隨五味所宜也(內經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
○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官 傷在五味 (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五味者 雖口嗜而欲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政大論篇 第七十).
○ 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攻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氣增不已 益歲年則藏氣偏勝 氣有偏勝則有偏絶 藏有偏絶則有暴夭者 故曰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絶粒服餌則不暴亡 斯何由哉 無五穀味 資助故也. 復令食穀 其亦夭焉(內經註).
○ 辛能散結潤燥 苦能燥濕軟堅 酸能收緩收散 甘能緩急 鹹能軟堅 淡能利竅(東垣).
○ 五味之用 酸束而收斂 鹹止而軟堅 甘上行而發 苦直下而泄 辛橫行而散(東垣).
○ 藥本五味 入五臟而爲補瀉 辛散謂散 其表裏怫鬱之氣也. 酸收謂收 其耗散之氣也. 淡滲謂滲 其內濕利小便也 鹹軟謂軟 其大便燥結之火熱也 苦泄謂瀉 其上昇之火也 甘緩謂緩 其大熱大寒也(入門)
○ 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絶, 味過於醎 大骨氣勞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衝,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氣骨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 五味不欲偏多 故酸多則傷脾 苦多則傷肺 辛多則傷肝 鹹多則傷心 甘多則傷腎 此五味剋五臟 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內經 原文에서 發見되지 않음 : 著者).
○ 五辣者 蒜辣心 薑辣頰 葱辣鼻 芥辣眼 蓼辣舌也(綱目).
 
   氣味升降675
○ 陽爲氣 陰爲味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內經). ∴ 以下 二項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轉載
○ 味厚者爲陰 薄爲陰之陽 氣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氣 薄則發泄 厚則發熱(內經).
○ 淸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淸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臟 淸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府(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 味有質 故下流於便 寫之竅, 氣無形 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陽爲氣 氣厚者 爲純陽 陰爲味 味厚者 爲純陰 故味薄者 爲陰中之陽 氣薄者 爲陽中之陰 陰氣潤下 故味厚則泄利 陽氣炎上 故氣厚則發熱 味薄爲陰少 故通泄 氣薄爲陽少 故汗出. 發泄謂汗出也(內經註).
○ 天有陰陽 溫·凉·寒·熱 是也. 溫熱者 天之陽 凉寒者 天之陰也.
○ 地有陰陽 辛·甘·淡·酸·苦·鹹 是也. 辛·甘·淡者 地之陽 酸·苦·鹹者 地之陰也
○ 輕淸 成象味薄 細茶之類 本乎天者 親上也
○ 重濁 成形味厚 大黃之類 本乎地者 親下也
○ 味之薄者 爲陰中之陽 味薄則通 酸·苦·鹹 寒是也
○ 味之厚者 爲陰中之陰 味厚則泄 酸·苦·鹹 寒是也
○ 氣之厚者 爲陽中之陽 氣厚則發熱 辛·甘·溫·熱是也
○ 氣之薄者 爲陽中之陰 氣薄則發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 淡爲五味之本 故本草 不言淡 然其藏府則同也(入門).
○ 苦藥平升微寒 平亦升 甘辛藥 平降(東垣).
○ 淸陽發腠理 淸之淸也 淸中淸者 淸肺以助天眞
○ 淸陽實 四肢淸之 濁也 淸中濁者 榮華腠理
○ 濁陰走五藏 濁之淸也 濁中淸者 榮養于神 歸六府
○ 濁陰歸六府 濁中濁者 堅强骨髓(東垣).
  三品藥性672
○ 上藥120種 爲君 主養命 以應天 無毒 多服久服 不傷人 欲輕身 益氣 不老 延年者 本上經
○ 中藥120種 爲臣 主養性 以應人 無毒有毒 斟酌其宜 欲遏病 補虛羸者 本中經
○ 下藥125種 爲佐使 主治病 以應地 多毒 不可久服 欲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愈疾者 本下經
下品藥性 專主攻擊 毒烈之氣, 傾損中和 不可常服 疾愈卽止(本草).

  六陳良藥
○ 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 謂六陳 皆欲得 陳久者 良 其餘 須精新也(本草).
○ 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茱萸·狼毒 宜用陳久者(入門).

  修製法672
○ 夫 藥者 治病之物. 盖流變在乎病 主治在乎藥 製用在於人 三者 闕一不可也(東垣).
○ 酒能行藥勢 故藥家多須 以行其勢(本草).
○ 凡病在頭面 及手梢 皮膚者 須用酒炒 欲其上騰也,
     病在咽下臍上 須用酒浸洗,
     病在下者 生用, 欲升降兼行者 則半生半熟(入門).
○ 大黃須煨 恐寒傷胃氣也
○ 川烏·附子須炮 以制毒也
○ 黃栢·知母 下部藥也 久弱之人 須合用之 酒浸·暴乾 恐寒傷胃氣也
○ 熟地黃酒洗亦然
○ 當歸酒浸 助發散之意也
○ 凡藥用 火·炮·湯·泡·煨·炒者 製其毒也, 醋浸 薑製 酥灸者 行經絡也
○ 凡藥入肺 蜜製, 入腎用塩, 入肝用醋, 入心用童便(入門).
○ 製香附子法 必用童便浸 一宿 焙乾用 否則性燥(正傳)
○ 兼血 以酒煮, 痰 以薑汁, 虛 以童便浸, 實 以塩水煮, 積 以醋浸 水煮
○ 佐以木香 散滯泄肺, 佐以沈香 無不升降, 佐以小茴香 可行經絡而塩炒則補腎間元氣(丹心)
○ 當歸 須用酒製 痰以薑汁浸透者 導血歸源之理也 熟地黃亦然
○ 痰病 半夏爲主 以生薑汁·白礬湯浸制 殺其辛味 且造麴入藥尤佳
○ 姙婦傷寒 用半夏多泡遍數 不損胎氣(丹心)
○ 遠志·巴戟·麥門冬·蓮子·烏藥之類 不去心 則令人煩燥
○ 栢子仁·大麻子·益智·草果之類 不去皮 則令人心痞
○ 猪苓·茯苓·厚朴·桑白皮之類 不去皮 則耗人元氣
○ 當歸·地黃·蓯蓉酒洗去土則無滿悶
○ 桃杏仁 去雙仁 及皮尖 則不生疔癤
○ 蒼朮·半夏·陳皮 用湯炮洗 去其燥性
○ 麻黃泡去沫 庶不煩心
○ 人蔘·桔梗·常山 去苗蘆則不嘔(入門)
○ 芫花 利水 無醋則不能通
○ 菉豆 解毒 帶殼不見功
○ 草果 消膨 連殼則反脹
○ 黑丑 生利水 ○ 遠志苗 毒逢 ○ 蒲黃 生破穴 熟補血 ○ 地楡 止血 連梢則不止
○ 陳皮 理氣 連白則補胃 ○ 附子 救陰生用 走皮風 ○ 草烏 療痺, 生用 使人蒙(謂昏蒙也)
○ 川芎 炒去油 生用則氣痺痛 ○ 砒 宜燒用 ○ 諸石 宜煆 過醋淬 爲細末(入門).
○ 火病 黃連爲主 略炒以從邪
實火 以朴硝湯, 假火 以酒, 虛火 以醋, 痰火 以薑汁浸透炒, 氣滯火 以吳茱萸水炒,
○ 血痰·癥瘕痛 以乾漆水炒
○ 下焦伏火 以塩水浸透焙 ○ 目疾 以人乳汁蒸.
○ 天花粉 以人乳汁蒸 竹瀝晒過 能去上焦痰熱 又能 止嗽潤肺(丹心).
○ 茯苓 爲末 於水中攪浮者 去之 是茯苓筋 最損人目(本草).
○ 免絲子 淘去沙土 酒漬3~5日 取出蒸熟 晒乾搗之 易碎(本草).
○ 神麴·大豆黃卷·澤蘭·蕪荑·殭蠶·乾漆·蜂房 皆微炒(本草).
○ 凡 湯中 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蒲黃·朱砂 須細末如粉 臨服納湯中攪勻服之(本草).
○ 蝱虫·班猫之類 皆去頭 微炒 乃入藥
○ 朱砂爲衣法
  凡 丸藥40g 以朱砂4g 爲率(東垣).
○ 牽牛子600g 碾 取頭末 只150g 用之(東垣).
○ 巴豆 凡取仁7.5g去膜心油 取巴霜3.75g重方爲定法(永類).
○673 凡用芩連·梔子·知母之類 在頭面手皮膚者 須酒炒 在中焦 須酒洗之 在下生用. 凡藥生升而熟降(東垣)

  制藥方法673
○ 帝曰, 善. 方制君臣, 何謂也
岐伯曰, 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 三品何謂? 岐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七十四).
○ 服餌之道 當從此爲法 治病之道 則不必皆然 以主病者爲君 佐君者 爲臣應臣之用者爲使
皆所以贊成方用也(王註).
○ 藥有 君·臣·佐·使 以相宣攝合和 宜用一君 二臣 三佐 五使, 又可 一君 三臣 九佐使也.
今按用藥猶如立人之制 若多君少臣 多臣少佐 則氣力不周也(序例).
○ 爲君者 最多 爲臣者 次之 佐者 又次之 藥之於證 所主同者 爲等分(東垣).
○ 假令 治風 防風爲君, 治上焦熱 黃芩爲君, 治中焦熱 黃連 爲君, 治濕 防己爲君, 治寒 附子爲君之類也(東垣).
○ 大槪 君藥 用10分 臣藥用7~8分 佐藥用5~6分 使藥用3~4分, 外有加減 數同佐使(入門).
○ 藥有陰陽配合 子母 兄弟 根·莖·花·實·草·石·骨·肉 有單行者 有相須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 有相反者 有相殺者 凡此七情合和時 視之 當用相須 相使者 勿用相惡 相反者 若有毒 宜制佳容 相畏 相殺者 不爾 勿合用也(序例).
○ 凡方家所云 等分者 分量均等 無異也 養性 補虛 緩方 皆然. 若治病急 方必分 君臣佐使也(入門)
○ <丹溪>曰 予每治病 用東垣之藥效 仲景處方庶 品味數少 則藥力專精也(丹心).
○ 凡 純寒純熱藥中 須用甘草 以緩其力 寒熱相雜者 亦用之. 以和其性(入門).
○ 山梔 無豉 不吐不宣
○ 麻黃 無葱汗不發
○ 大黃 非枳實不通
○ 附子 無薑不熱
○ 竹瀝 非薑汁 何以行經
○ 蜜導 非皂角 何以通結, 利藥 不嫌生 尤便於淸肌, 補湯 須用熟 最宜於養血(入門).

    湯·散·丸法673
○ 藥性 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酒漬者 宜膏煎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 亦有不可入湯酒者 並隨藥性 不得違越(序例).
○ 凡丸散 有云 如細麻者 卽胡麻也 如黍粟亦然 以十六黍 爲一大豆也 如大麻子者 准三細麻也
如胡豆者 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者 以二小豆准之
如梧子者 以二大豆准之. 一方寸匕 散蜜和得 如梧子 准10丸爲度, 如彈丸 又雞子黃者 以十梧子准之(本草).
○ 凡散藥 有云刀圭者 十分方寸匕之一 准 如梧桐子大也. 方寸匕者 作匕正方一寸 抄散 取不落爲度也(本草).
○ 一撮者 四刀圭也. 十撮爲一勺 十勺爲一合 以藥升分之者 謂 藥有虛實輕重 不得用斤兩 則以升平之藥 升方作上徑一寸 下徑六分 深八分(本草).
○ 方寸匕 又言刀圭者 刀頭圭 角些子而已(正理).
○ <仲景>言 “剉 如麻豆大 與㕮咀” 同意, 夫㕮咀 古之制也. 古者 無鐵刃 以口咬細 令麻豆 爲粗末煎之. 使藥水淸飮於腹中 則易升易散也 此所爲㕮咀也. 今人以刀器 剉如麻豆大 此㕮咀之易成也. 㕮咀之藥 取汁 易行經絡也(東垣).  ∴ 㕮咀(부저 : 씹을)
○ 散者 細末也 不循經絡 止去膈上病 及藏府之積氣, 氣味厚者 白湯調下, 氣味薄者 煎之 和渣服(東垣).
○ 去下部之疾 其丸極大而光且圓, 治中焦者 次之, 治上焦者 極小 用稠麪糊者 取其遲化直至下焦也. 或酒或醋 取其收其散之意也. 犯南星·半夏 欲去濕者 以主薑汁 以制其毒也. 稀麪糊爲丸 取氣易化也. 水浸宿 蒸餠者 取易化也. 漬水丸者 又易化也. 煉蜜丸者 取其遲化而氣循 經絡也.
蠟丸者 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東垣).
○ 大抵 湯者 蕩也. 去久病 用之, 散者 散也 去急病 用之, 丸者 緩也 不能 速去之 取徐緩而治之之意也(入門). 
 
   七方673
○ 七方者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也(入門).
○ 君二 臣三 佐九 卽大方也. 君一 臣二 卽小方也.
補上治上 制以緩 卽不厭頻而小 乃緩方也. 補下治下 制以急 卽不厭頓而多 乃急方也.
奇方 卽一物三物而爲方也. 偶方 卽二·四·六·八·十而爲偶也.
複方 卽合二三方爲一 如通聖散之類 是也(入門).
○ 君一 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 臣二 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 臣三 佐九 制之大也(內經). 674
○ 君一 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 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六 偶之制也
故曰 去咽嗌 近者 奇之, 遠者 偶之. 汗者 不以奇, 下者 不以偶.
補上治上 制以緩 補下治下 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 緩則氣味薄 適其所至 此之謂也.
註曰 奇謂古之單方, 偶謂古之複方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第七十四).
○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 少則二之 腎肝位 遠服湯散 不厭頓而多
○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心肺位近 服湯散不厭 頻而少
○ 治主以緩 緩則治其本 治客以急 急則治其標(東垣).
○ 治消渴 甘露飮子 爲散 時時以舌砥之 取膈上停留 此制之緩也. ∴ 砥(지 : 숫돌)
○ 治心煩 朱砂安神丸 如黍米大 津唾下10餘丸. 此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 治臊臭 瀉肝湯 柴胡爲君 佐以龍膽苦寒, 澤瀉·車前子醎寒平淡 多用水煮頓服之 此制之急也
○ 治陰虛 滋腎丸 黃栢爲君 知母爲臣 桂少許爲使 丸如雞頭大 空心沸湯 下100丸 此遠而奇偶 制大其也(東垣).

   十二劑674
○ 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澁·滑·燥·濕, 此十者 藥之大體 而本經都不言之 後人亦所未述 遂令調合湯藥 有昧於此至 如宣可去壅 卽薑橘之屬 是也. 通可去滯 卽通草·防己之屬 是也.
補可去弱 卽人蔘·羊肉之屬 是也. 泄可去閉 卽葶藶·大黃之屬 是也.
輕可去實 卽麻黃·葛根之屬 是也. 重可去怯 卽磁石·鐵分之屬 是也.
澁可去脫 卽牡蠣·龍骨之屬 是也. 滑可去着 卽冬葵·楡皮之屬 是也.
燥可去濕 卽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是也. 濕可去枯 卽紫石英·白石英 是也(序例).
○ 藥有十劑 令詳之 惟 寒熱二種 何獨見遺 如寒可去勢 卽大黃·朴硝之屬 是也.
熱可去寒 卽附子·官桂之屬 是也. 今補此二種以盡厥旨(東垣).

   斤兩升斗674
○ 古秤 惟有銖兩而無分名 今則以十黍爲一銖 六銖爲一分 四分成一兩 十六兩爲一斤 雖有子穀秬黍之制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銖分兩與今不同 云銖者 六銖爲一分 卽二錢半也.二十四銖 爲一兩也. 云三兩者卽今之一兩, 云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東垣). ∴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
○ 叅同契 註曰 數乃積小以成大 故十粉曰丸 一丸如黍 一黍餘曰刀圭 六十四黍爲一圭 十圭爲累 十累爲銖 兩銖四累爲錢 十錢爲兩 八銖爲錙. 說文 六銖爲錙 監韻八兩爲治皆僞也.
三錙爲一兩 是二十四銖也. 十六兩爲一斤. 斤有三百八十四銖(正理).
○ 云水一升者 卽今之一大盞也(東垣).
○ 用水一盞 卽今之白茶盞也. 約計半斤之數餘倣此(正傳).
○ <丹溪心法> 奪命丹 銅綠一字 <古今醫鑑> 化生丸 卽此方 其銅綠二分半 乃知一字 爲二分半也.
四分爲銖 三銖卽一錢二分半也. 六銖二錢半也. 十以銖爲五錢. 二十四銖爲一兩.
○ 凡云一字者 卽以分半也(入門).
○ <沈存中> 得漢之權量 其量六斗六升 當今之一斗七升九合也. 其重一兩當 今之六銖也.
大略 是四分之一耳. 凡言一升 藥用二合半 則庶幾焉(活人).
 
   煮藥法674
○ 病人服藥 必擇人 煎熬制度 令親信 恭誠至意者 爲之煎藥 銚器 除油垢 腥膩 必用新淨甛水 爲上 量水多少 斟酌 以慢火煎熬分數 用紗濾去渣 取淸汁 服之 無不效(東垣).
○ 凡煎煮藥法 須用銀石器 微火熟煮不可 太猛 表汗 下之藥 每服 煎至八分 對病藥 煎至七分, 滋補藥 煎至六分 不可極乾 亦不可猛火 驟乾 恐傷藥力 去滓服後 留滓 再煎(得效).
○ 補湯須用熟 利藥不嫌生 補藥用水二盞 煎至八分 或三盞 煎至一盞. 利藥一盞半 煎至一盞 或一盞煎至八分(入門).
○ 補藥 欲熟 多水而小 取汁, 瀉藥 欲生 少水而多取汁(東垣).
○ 藥治至高病 加酒煎 去濕 以生薑 補元氣 以大棗 發散風寒 以葱白 去膈上病 以蜜(東垣).
○ <古方>用藥 一劑而用水少者 今當只以藥五錢 水一盞半 爲率作一服也(活人).
○ 主病藥 宜先煎, 如發汗劑 則先煎麻黃一二沸 然後 入餘藥 同煎服, 止汗 先煎桂枝, 和解 先煎柴胡, 傷風 先煎防風, 傷暑 先煎香薷, 傷濕 先煎蒼朮, 餘倣此(入門).

  服藥法674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岐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致大論篇 第七十).
○ 若用毒藥療病 先起如黍粟 病去卽止 不去倍之 不去十之 取去爲度(本草).
○ 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後服藥 病心腹以下者 先服藥而後食 病在四肢·血脈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 宜飽滿而在夜(本草).
○ 病在上爲天 煎藥宜武 宜淸服 宜緩飮
○ 病在下爲地 煎藥宜文 宜濃服 宜急飮(易老).
○ 在上不厭頻而少 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 則滋榮於上 多服則峻補於下(東垣).
○ 675 大凡服藥 寒藥熱飮 熱藥寒飮 中和之劑 溫而服之(種杏).
○ 服湯 令溫熱易下 冷則嘔湧(本草).
○ 若嘔吐 難納藥者 必徐徐一匙而下 不可太急也(入門).
○ 補腎之藥 必須五更初 未言語前 服之. 盖人五更初 腎氣開纔 一言 咳唾 腎氣卽合 當腎開時 靜黙進藥 功效殊勝(直指).

   五味藥性675
○ 尋 萬物之性 皆有離合 虎嘯風生 龍吟雲起 磁石引鐵 琥珀拾芥 漆得蟹而散 麻得漆而湧 桂得葱而軟 樹得桂而枯戎塩 累卵獺膽分盃 其氣象有相關 感多如此類 其理 不可得而思之(序例).
○ 毛羽之類 皆生於陽而屬於陰 鱗介之類 皆生於陰而屬虛陽
所以空靑法木 故色靑而主肝 丹砂法火 故色赤而主心 雲母法金 故色白而主肺 雄黃法土 故色黃而主脾 磁石法水 故色黑而主腎(序例).
○ 帝曰 善. 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岐伯曰 辛甘發散爲陽 酸苦涌泄爲陰 鹹味涌泄爲陰 淡味滲泄爲陽. 六者 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軟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或之)平也 (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辛散酸收 甘緩苦堅 醎耎 毒藥攻邪 五穀爲養 五果爲助 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醎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耎與軟同 四時五藏 病隨五味所宜也(內經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
○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官 傷在五味 (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五味者 雖口嗜而欲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政大論篇 第七十).
○ 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攻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氣增不已 益歲年則藏氣偏勝 氣有偏勝則有偏絶 藏有偏絶則有暴夭者 故曰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絶粒服餌則不暴亡 斯何由哉 無五穀味 資助故也. 復令食穀 其亦夭焉(內經註).
○ 辛能散結潤燥 苦能燥濕軟堅 酸能收緩收散 甘能緩急 鹹能軟堅 淡能利竅(東垣).
○ 五味之用 酸束而收斂 鹹止而軟堅 甘上行而發 苦直下而泄 辛橫行而散(東垣).
○ 藥本五味 入五臟而爲補瀉 辛散謂散 其表裏怫鬱之氣也. 酸收謂收 其耗散之氣也. 淡滲謂滲 其內濕利小便也 鹹軟謂軟 其大便燥結之火熱也 苦泄謂瀉 其上昇之火也 甘緩謂緩 其大熱大寒也(入門)
○ 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絶, 味過於醎 大骨氣勞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衝,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氣骨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 五味不欲偏多 故酸多則傷脾 苦多則傷肺 辛多則傷肝 鹹多則傷心 甘多則傷腎 此五味剋五臟 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內經 原文에서 發見되지 않음 : 著者).
○ 五辣者 蒜辣心 薑辣頰 葱辣鼻 芥辣眼 蓼辣舌也(綱目).
 
   氣味升降675
○ 陽爲氣 陰爲味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內經). ∴ 以下 二項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轉載
○ 味厚者爲陰 薄爲陰之陽 氣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氣 薄則發泄 厚則發熱(內經).
○ 淸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淸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臟 淸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府(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 味有質 故下流於便 寫之竅, 氣無形 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陽爲氣 氣厚者 爲純陽 陰爲味 味厚者 爲純陰 故味薄者 爲陰中之陽 氣薄者 爲陽中之陰 陰氣潤下 故味厚則泄利 陽氣炎上 故氣厚則發熱 味薄爲陰少 故通泄 氣薄爲陽少 故汗出. 發泄謂汗出也(內經註).
○ 天有陰陽 溫·凉·寒·熱 是也. 溫熱者 天之陽 凉寒者 天之陰也.
○ 地有陰陽 辛·甘·淡·酸·苦·鹹 是也. 辛·甘·淡者 地之陽 酸·苦·鹹者 地之陰也
○ 輕淸 成象味薄 細茶之類 本乎天者 親上也
○ 重濁 成形味厚 大黃之類 本乎地者 親下也
○ 味之薄者 爲陰中之陽 味薄則通 酸·苦·鹹 寒是也
○ 味之厚者 爲陰中之陰 味厚則泄 酸·苦·鹹 寒是也
○ 氣之厚者 爲陽中之陽 氣厚則發熱 辛·甘·溫·熱是也
○ 氣之薄者 爲陽中之陰 氣薄則發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 淡爲五味之本 故本草 不言淡 然其藏府則同也(入門).
○ 苦藥平升微寒 平亦升 甘辛藥 平降(東垣).
○ 淸陽發腠理 淸之淸也 淸中淸者 淸肺以助天眞
○ 淸陽實 四肢淸之 濁也 淸中濁者 榮華腠理
○ 濁陰走五藏 濁之淸也 濁中淸者 榮養于神 歸六府
○ 濁陰歸六府 濁中濁者 堅强骨髓(東垣).
  三品藥性672
○ 上藥120種 爲君 主養命 以應天 無毒 多服久服 不傷人 欲輕身 益氣 不老 延年者 本上經
○ 中藥120種 爲臣 主養性 以應人 無毒有毒 斟酌其宜 欲遏病 補虛羸者 本中經
○ 下藥125種 爲佐使 主治病 以應地 多毒 不可久服 欲除寒熱邪氣 破積聚愈疾者 本下經
下品藥性 專主攻擊 毒烈之氣, 傾損中和 不可常服 疾愈卽止(本草).

  六陳良藥
○ 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 謂六陳 皆欲得 陳久者 良 其餘 須精新也(本草).
○ 麻黃·荊芥·香薷·陳皮·半夏·枳實·枳殼·吳茱萸·狼毒 宜用陳久者(入門).

  修製法672
○ 夫 藥者 治病之物. 盖流變在乎病 主治在乎藥 製用在於人 三者 闕一不可也(東垣).
○ 酒能行藥勢 故藥家多須 以行其勢(本草).
○ 凡病在頭面 及手梢 皮膚者 須用酒炒 欲其上騰也,
     病在咽下臍上 須用酒浸洗,
     病在下者 生用, 欲升降兼行者 則半生半熟(入門).
○ 大黃須煨 恐寒傷胃氣也
○ 川烏·附子須炮 以制毒也
○ 黃栢·知母 下部藥也 久弱之人 須合用之 酒浸·暴乾 恐寒傷胃氣也
○ 熟地黃酒洗亦然
○ 當歸酒浸 助發散之意也
○ 凡藥用 火·炮·湯·泡·煨·炒者 製其毒也, 醋浸 薑製 酥灸者 行經絡也
○ 凡藥入肺 蜜製, 入腎用塩, 入肝用醋, 入心用童便(入門).
○ 製香附子法 必用童便浸 一宿 焙乾用 否則性燥(正傳)
○ 兼血 以酒煮, 痰 以薑汁, 虛 以童便浸, 實 以塩水煮, 積 以醋浸 水煮
○ 佐以木香 散滯泄肺, 佐以沈香 無不升降, 佐以小茴香 可行經絡而塩炒則補腎間元氣(丹心)
○ 當歸 須用酒製 痰以薑汁浸透者 導血歸源之理也 熟地黃亦然
○ 痰病 半夏爲主 以生薑汁·白礬湯浸制 殺其辛味 且造麴入藥尤佳
○ 姙婦傷寒 用半夏多泡遍數 不損胎氣(丹心)
○ 遠志·巴戟·麥門冬·蓮子·烏藥之類 不去心 則令人煩燥
○ 栢子仁·大麻子·益智·草果之類 不去皮 則令人心痞
○ 猪苓·茯苓·厚朴·桑白皮之類 不去皮 則耗人元氣
○ 當歸·地黃·蓯蓉酒洗去土則無滿悶
○ 桃杏仁 去雙仁 及皮尖 則不生疔癤
○ 蒼朮·半夏·陳皮 用湯炮洗 去其燥性
○ 麻黃泡去沫 庶不煩心
○ 人蔘·桔梗·常山 去苗蘆則不嘔(入門)
○ 芫花 利水 無醋則不能通
○ 菉豆 解毒 帶殼不見功
○ 草果 消膨 連殼則反脹
○ 黑丑 生利水 ○ 遠志苗 毒逢 ○ 蒲黃 生破穴 熟補血 ○ 地楡 止血 連梢則不止
○ 陳皮 理氣 連白則補胃 ○ 附子 救陰生用 走皮風 ○ 草烏 療痺, 生用 使人蒙(謂昏蒙也)
○ 川芎 炒去油 生用則氣痺痛 ○ 砒 宜燒用 ○ 諸石 宜煆 過醋淬 爲細末(入門).
○ 火病 黃連爲主 略炒以從邪
實火 以朴硝湯, 假火 以酒, 虛火 以醋, 痰火 以薑汁浸透炒, 氣滯火 以吳茱萸水炒,
○ 血痰·癥瘕痛 以乾漆水炒
○ 下焦伏火 以塩水浸透焙 ○ 目疾 以人乳汁蒸.
○ 天花粉 以人乳汁蒸 竹瀝晒過 能去上焦痰熱 又能 止嗽潤肺(丹心).
○ 茯苓 爲末 於水中攪浮者 去之 是茯苓筋 最損人目(本草).
○ 免絲子 淘去沙土 酒漬3~5日 取出蒸熟 晒乾搗之 易碎(本草).
○ 神麴·大豆黃卷·澤蘭·蕪荑·殭蠶·乾漆·蜂房 皆微炒(本草).
○ 凡 湯中 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蒲黃·朱砂 須細末如粉 臨服納湯中攪勻服之(本草).
○ 蝱虫·班猫之類 皆去頭 微炒 乃入藥
○ 朱砂爲衣法
  凡 丸藥40g 以朱砂4g 爲率(東垣).
○ 牽牛子600g 碾 取頭末 只150g 用之(東垣).
○ 巴豆 凡取仁7.5g去膜心油 取巴霜3.75g重方爲定法(永類).
○673 凡用芩連·梔子·知母之類 在頭面手皮膚者 須酒炒 在中焦 須酒洗之 在下生用. 凡藥生升而熟降(東垣)

  制藥方法673
○ 帝曰, 善. 方制君臣, 何謂也
岐伯曰, 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 應臣之謂使, 非上下三品之謂也
帝曰, 三品何謂? 岐伯曰, 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七十四).
○ 服餌之道 當從此爲法 治病之道 則不必皆然 以主病者爲君 佐君者 爲臣應臣之用者爲使
皆所以贊成方用也(王註).
○ 藥有 君·臣·佐·使 以相宣攝合和 宜用一君 二臣 三佐 五使, 又可 一君 三臣 九佐使也.
今按用藥猶如立人之制 若多君少臣 多臣少佐 則氣力不周也(序例).
○ 爲君者 最多 爲臣者 次之 佐者 又次之 藥之於證 所主同者 爲等分(東垣).
○ 假令 治風 防風爲君, 治上焦熱 黃芩爲君, 治中焦熱 黃連 爲君, 治濕 防己爲君, 治寒 附子爲君之類也(東垣).
○ 大槪 君藥 用10分 臣藥用7~8分 佐藥用5~6分 使藥用3~4分, 外有加減 數同佐使(入門).
○ 藥有陰陽配合 子母 兄弟 根·莖·花·實·草·石·骨·肉 有單行者 有相須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 有相反者 有相殺者 凡此七情合和時 視之 當用相須 相使者 勿用相惡 相反者 若有毒 宜制佳容 相畏 相殺者 不爾 勿合用也(序例).
○ 凡方家所云 等分者 分量均等 無異也 養性 補虛 緩方 皆然. 若治病急 方必分 君臣佐使也(入門)
○ <丹溪>曰 予每治病 用東垣之藥效 仲景處方庶 品味數少 則藥力專精也(丹心).
○ 凡 純寒純熱藥中 須用甘草 以緩其力 寒熱相雜者 亦用之. 以和其性(入門).
○ 山梔 無豉 不吐不宣
○ 麻黃 無葱汗不發
○ 大黃 非枳實不通
○ 附子 無薑不熱
○ 竹瀝 非薑汁 何以行經
○ 蜜導 非皂角 何以通結, 利藥 不嫌生 尤便於淸肌, 補湯 須用熟 最宜於養血(入門).

    湯·散·丸法673
○ 藥性 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酒漬者 宜膏煎者 亦有一物兼宜者 亦有不可入湯酒者 並隨藥性 不得違越(序例).
○ 凡丸散 有云 如細麻者 卽胡麻也 如黍粟亦然 以十六黍 爲一大豆也 如大麻子者 准三細麻也
如胡豆者 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 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者 以二小豆准之
如梧子者 以二大豆准之. 一方寸匕 散蜜和得 如梧子 准10丸爲度, 如彈丸 又雞子黃者 以十梧子准之(本草).
○ 凡散藥 有云刀圭者 十分方寸匕之一 准 如梧桐子大也. 方寸匕者 作匕正方一寸 抄散 取不落爲度也(本草).
○ 一撮者 四刀圭也. 十撮爲一勺 十勺爲一合 以藥升分之者 謂 藥有虛實輕重 不得用斤兩 則以升平之藥 升方作上徑一寸 下徑六分 深八分(本草).
○ 方寸匕 又言刀圭者 刀頭圭 角些子而已(正理).
○ <仲景>言 “剉 如麻豆大 與㕮咀” 同意, 夫㕮咀 古之制也. 古者 無鐵刃 以口咬細 令麻豆 爲粗末煎之. 使藥水淸飮於腹中 則易升易散也 此所爲㕮咀也. 今人以刀器 剉如麻豆大 此㕮咀之易成也. 㕮咀之藥 取汁 易行經絡也(東垣).  ∴ 㕮咀(부저 : 씹을)
○ 散者 細末也 不循經絡 止去膈上病 及藏府之積氣, 氣味厚者 白湯調下, 氣味薄者 煎之 和渣服(東垣).
○ 去下部之疾 其丸極大而光且圓, 治中焦者 次之, 治上焦者 極小 用稠麪糊者 取其遲化直至下焦也. 或酒或醋 取其收其散之意也. 犯南星·半夏 欲去濕者 以主薑汁 以制其毒也. 稀麪糊爲丸 取氣易化也. 水浸宿 蒸餠者 取易化也. 漬水丸者 又易化也. 煉蜜丸者 取其遲化而氣循 經絡也.
蠟丸者 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東垣).
○ 大抵 湯者 蕩也. 去久病 用之, 散者 散也 去急病 用之, 丸者 緩也 不能 速去之 取徐緩而治之之意也(入門). 
 
   七方673
○ 七方者 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複方也(入門).
○ 君二 臣三 佐九 卽大方也. 君一 臣二 卽小方也.
補上治上 制以緩 卽不厭頻而小 乃緩方也. 補下治下 制以急 卽不厭頓而多 乃急方也.
奇方 卽一物三物而爲方也. 偶方 卽二·四·六·八·十而爲偶也.
複方 卽合二三方爲一 如通聖散之類 是也(入門).
○ 君一 臣二 制之小也. 君一 臣二 佐五 制之中也. 君一 臣三 佐九 制之大也(內經). 674
○ 君一 臣二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四 偶之制也. 君二 臣三 奇之制也, 君二 臣六 偶之制也
故曰 去咽嗌 近者 奇之, 遠者 偶之. 汗者 不以奇, 下者 不以偶.
補上治上 制以緩 補下治下 制以急. 急則氣味厚, 緩則氣味薄 適其所至 此之謂也.
註曰 奇謂古之單方, 偶謂古之複方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第七十四).
○ 君一臣三佐九 制之大也 遠而奇偶 制大其服也 大則數少 少則二之 腎肝位 遠服湯散 不厭頓而多
○ 君一臣二 制之小也 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小則數多 多則九之 心肺位近 服湯散不厭 頻而少
○ 治主以緩 緩則治其本 治客以急 急則治其標(東垣).
○ 治消渴 甘露飮子 爲散 時時以舌砥之 取膈上停留 此制之緩也. ∴ 砥(지 : 숫돌)
○ 治心煩 朱砂安神丸 如黍米大 津唾下10餘丸. 此近而奇偶制小 其服也
○ 治臊臭 瀉肝湯 柴胡爲君 佐以龍膽苦寒, 澤瀉·車前子醎寒平淡 多用水煮頓服之 此制之急也
○ 治陰虛 滋腎丸 黃栢爲君 知母爲臣 桂少許爲使 丸如雞頭大 空心沸湯 下100丸 此遠而奇偶 制大其也(東垣).

   十二劑674
○ 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澁·滑·燥·濕, 此十者 藥之大體 而本經都不言之 後人亦所未述 遂令調合湯藥 有昧於此至 如宣可去壅 卽薑橘之屬 是也. 通可去滯 卽通草·防己之屬 是也.
補可去弱 卽人蔘·羊肉之屬 是也. 泄可去閉 卽葶藶·大黃之屬 是也.
輕可去實 卽麻黃·葛根之屬 是也. 重可去怯 卽磁石·鐵分之屬 是也.
澁可去脫 卽牡蠣·龍骨之屬 是也. 滑可去着 卽冬葵·楡皮之屬 是也.
燥可去濕 卽桑白皮·赤小豆之屬 是也. 濕可去枯 卽紫石英·白石英 是也(序例).
○ 藥有十劑 令詳之 惟 寒熱二種 何獨見遺 如寒可去勢 卽大黃·朴硝之屬 是也.
熱可去寒 卽附子·官桂之屬 是也. 今補此二種以盡厥旨(東垣).

   斤兩升斗674
○ 古秤 惟有銖兩而無分名 今則以十黍爲一銖 六銖爲一分 四分成一兩 十六兩爲一斤 雖有子穀秬黍之制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銖分兩與今不同 云銖者 六銖爲一分 卽二錢半也.二十四銖 爲一兩也. 云三兩者卽今之一兩, 云二兩者今之六錢半也(東垣). ∴ 錙(치 : 저울 눈,六銖曰錙)
○ 叅同契 註曰 數乃積小以成大 故十粉曰丸 一丸如黍 一黍餘曰刀圭 六十四黍爲一圭 十圭爲累 十累爲銖 兩銖四累爲錢 十錢爲兩 八銖爲錙. 說文 六銖爲錙 監韻八兩爲治皆僞也.
三錙爲一兩 是二十四銖也. 十六兩爲一斤. 斤有三百八十四銖(正理).
○ 云水一升者 卽今之一大盞也(東垣).
○ 用水一盞 卽今之白茶盞也. 約計半斤之數餘倣此(正傳).
○ <丹溪心法> 奪命丹 銅綠一字 <古今醫鑑> 化生丸 卽此方 其銅綠二分半 乃知一字 爲二分半也.
四分爲銖 三銖卽一錢二分半也. 六銖二錢半也. 十以銖爲五錢. 二十四銖爲一兩.
○ 凡云一字者 卽以分半也(入門).
○ <沈存中> 得漢之權量 其量六斗六升 當今之一斗七升九合也. 其重一兩當 今之六銖也.
大略 是四分之一耳. 凡言一升 藥用二合半 則庶幾焉(活人).
 
   煮藥法674
○ 病人服藥 必擇人 煎熬制度 令親信 恭誠至意者 爲之煎藥 銚器 除油垢 腥膩 必用新淨甛水 爲上 量水多少 斟酌 以慢火煎熬分數 用紗濾去渣 取淸汁 服之 無不效(東垣).
○ 凡煎煮藥法 須用銀石器 微火熟煮不可 太猛 表汗 下之藥 每服 煎至八分 對病藥 煎至七分, 滋補藥 煎至六分 不可極乾 亦不可猛火 驟乾 恐傷藥力 去滓服後 留滓 再煎(得效).
○ 補湯須用熟 利藥不嫌生 補藥用水二盞 煎至八分 或三盞 煎至一盞. 利藥一盞半 煎至一盞 或一盞煎至八分(入門).
○ 補藥 欲熟 多水而小 取汁, 瀉藥 欲生 少水而多取汁(東垣).
○ 藥治至高病 加酒煎 去濕 以生薑 補元氣 以大棗 發散風寒 以葱白 去膈上病 以蜜(東垣).
○ <古方>用藥 一劑而用水少者 今當只以藥五錢 水一盞半 爲率作一服也(活人).
○ 主病藥 宜先煎, 如發汗劑 則先煎麻黃一二沸 然後 入餘藥 同煎服, 止汗 先煎桂枝, 和解 先煎柴胡, 傷風 先煎防風, 傷暑 先煎香薷, 傷濕 先煎蒼朮, 餘倣此(入門).

  服藥法674
帝曰, 有毒無毒 服有約乎?
岐伯曰 病有久新 方有大小 有毒無毒 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無毒治病 十去其九 穀肉果菜 食養盡之 無使過之 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致大論篇 第七十).
○ 若用毒藥療病 先起如黍粟 病去卽止 不去倍之 不去十之 取去爲度(本草).
○ 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後服藥 病心腹以下者 先服藥而後食 病在四肢·血脈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 宜飽滿而在夜(本草).
○ 病在上爲天 煎藥宜武 宜淸服 宜緩飮
○ 病在下爲地 煎藥宜文 宜濃服 宜急飮(易老).
○ 在上不厭頻而少 在下不厭頓而多少服 則滋榮於上 多服則峻補於下(東垣).
○ 675 大凡服藥 寒藥熱飮 熱藥寒飮 中和之劑 溫而服之(種杏).
○ 服湯 令溫熱易下 冷則嘔湧(本草).
○ 若嘔吐 難納藥者 必徐徐一匙而下 不可太急也(入門).
○ 補腎之藥 必須五更初 未言語前 服之. 盖人五更初 腎氣開纔 一言 咳唾 腎氣卽合 當腎開時 靜黙進藥 功效殊勝(直指).

   五味藥性675
○ 尋 萬物之性 皆有離合 虎嘯風生 龍吟雲起 磁石引鐵 琥珀拾芥 漆得蟹而散 麻得漆而湧 桂得葱而軟 樹得桂而枯戎塩 累卵獺膽分盃 其氣象有相關 感多如此類 其理 不可得而思之(序例).
○ 毛羽之類 皆生於陽而屬於陰 鱗介之類 皆生於陰而屬虛陽
所以空靑法木 故色靑而主肝 丹砂法火 故色赤而主心 雲母法金 故色白而主肺 雄黃法土 故色黃而主脾 磁石法水 故色黑而主腎(序例).
○ 帝曰 善. 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岐伯曰 辛甘發散爲陽 酸苦涌泄爲陰 鹹味涌泄爲陰 淡味滲泄爲陽. 六者 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軟或堅 以所利而行之 調其氣 使其(或之)平也 (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辛散酸收 甘緩苦堅 醎耎 毒藥攻邪 五穀爲養 五果爲助 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醎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耎與軟同 四時五藏 病隨五味所宜也(內經 藏氣法時論篇 第二十二 )
○ 陰之所生 本在五味 陰之五官 傷在五味 (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五味者 雖口嗜而欲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過焉 過則傷其正也(內經 五常政大論篇 第七十).
○ 夫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攻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久而增氣 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內經 至眞要大論 七十四).
○ 氣增不已 益歲年則藏氣偏勝 氣有偏勝則有偏絶 藏有偏絶則有暴夭者 故曰氣增而久 夭之由也
絶粒服餌則不暴亡 斯何由哉 無五穀味 資助故也. 復令食穀 其亦夭焉(內經註).
○ 辛能散結潤燥 苦能燥濕軟堅 酸能收緩收散 甘能緩急 鹹能軟堅 淡能利竅(東垣).
○ 五味之用 酸束而收斂 鹹止而軟堅 甘上行而發 苦直下而泄 辛橫行而散(東垣).
○ 藥本五味 入五臟而爲補瀉 辛散謂散 其表裏怫鬱之氣也. 酸收謂收 其耗散之氣也. 淡滲謂滲 其內濕利小便也 鹹軟謂軟 其大便燥結之火熱也 苦泄謂瀉 其上昇之火也 甘緩謂緩 其大熱大寒也(入門)
○ 味過於酸 肝氣以津 脾氣乃絶, 味過於醎 大骨氣勞短肌 心氣抑, 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衝, 味過於苦 脾氣不濡 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 筋脈沮弛 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氣血以流 腠理以密 如是則氣骨以精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內經 生氣通天論 第三).
○ 五味不欲偏多 故酸多則傷脾 苦多則傷肺 辛多則傷肝 鹹多則傷心 甘多則傷腎 此五味剋五臟 乃五行自然之理也(內經 原文에서 發見되지 않음 : 著者).
○ 五辣者 蒜辣心 薑辣頰 葱辣鼻 芥辣眼 蓼辣舌也(綱目).
 
   氣味升降675
○ 陽爲氣 陰爲味 陰味出下竅 陽氣出上竅(內經). ∴ 以下 二項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轉載
○ 味厚者爲陰 薄爲陰之陽 氣厚者爲陽 薄爲陽之陰 味厚則泄 薄則通氣 薄則發泄 厚則發熱(內經).
○ 淸陽出上竅 濁陰出下竅 淸陽發腠理 濁陰走五臟 淸陽實四肢 濁陰歸六府(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篇 第五)
○ 味有質 故下流於便 寫之竅, 氣無形 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陽爲氣 氣厚者 爲純陽 陰爲味 味厚者 爲純陰 故味薄者 爲陰中之陽 氣薄者 爲陽中之陰 陰氣潤下 故味厚則泄利 陽氣炎上 故氣厚則發熱 味薄爲陰少 故通泄 氣薄爲陽少 故汗出. 發泄謂汗出也(內經註).
○ 天有陰陽 溫·凉·寒·熱 是也. 溫熱者 天之陽 凉寒者 天之陰也.
○ 地有陰陽 辛·甘·淡·酸·苦·鹹 是也. 辛·甘·淡者 地之陽 酸·苦·鹹者 地之陰也
○ 輕淸 成象味薄 細茶之類 本乎天者 親上也
○ 重濁 成形味厚 大黃之類 本乎地者 親下也
○ 味之薄者 爲陰中之陽 味薄則通 酸·苦·鹹 寒是也
○ 味之厚者 爲陰中之陰 味厚則泄 酸·苦·鹹 寒是也
○ 氣之厚者 爲陽中之陽 氣厚則發熱 辛·甘·溫·熱是也
○ 氣之薄者 爲陽中之陰 氣薄則發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
○ 淡爲五味之本 故本草 不言淡 然其藏府則同也(入門).
○ 苦藥平升微寒 平亦升 甘辛藥 平降(東垣).
○ 淸陽發腠理 淸之淸也 淸中淸者 淸肺以助天眞
○ 淸陽實 四肢淸之 濁也 淸中濁者 榮華腠理
○ 濁陰走五藏 濁之淸也 濁中淸者 榮養于神 歸六府
○ 濁陰歸六府 濁中濁者 堅强骨髓(東垣).
ː莖中痛 須用甘草梢 ː胃脘痛 須用草豆蔲
ː凡用純寒 純熱 必用甘草 以緩其力 寒熱相雜 亦以此調和之(東垣).

   服藥食忌
○ 凡服藥 不可多食 生胡荽 及蒜 雜生菜 又不可食 諸滑物 果實等 又不可食 肥猪犬肉 油膩 肥羹 魚膾 腥臊等物. 服藥通忌 見死尸 及産婦淹穢 等事(本草).
○ 服諸藥 不可多食醋 ː 大都服藥 通忌生菜(本草).
○ 有朮 勿食桃李 雀 蛤 胡荽 大蒜 靑魚鮓. ː 有半夏 菖蒲 勿食 飴糖 羊肉 海藻
ː有地黃 勿食葱蒜 蘿葍 ː服地黃 何首烏 人食蘿葍則能耗諸血 令人髭髮早白
ː有何首烏 勿食無鱗魚 ː有巴豆 勿食蘆笋羹 野猪肉 及醬豉 冷水
ː有黃連 桔梗 勿食猪肉 服黃連 不得食猪肉 若服至3年 不得食猪肉一生 ː黃連 又忌冷水
ː胡黃連 忌猪肉 食之則漏精 ː有細辛 勿食生菜 ː有藜蘆 勿食狸 ː有牧丹 勿食生胡荽
ː有商陸 勿食犬肉 ː有常山 勿食生葱 生菜(一作菘菜). ː有朱砂 空靑 勿食生血物
ː有茯苓 勿食醋酸物(一云忌米醋).盖服茯苓 人喫醋則前功俱廢
ː有甘草 勿食菘菜 海藻 猪肉(一云服甘草而食菘卽令病不除
ː有鱉甲 勿食莧菜 今取鱉甲 細剉 置水濕處卽變生鱉 是其驗也
ː有天門冬 勿食 鯉魚 服天門冬 誤食鯉魚中毒 浮萍解之 ː有水銀 輕粉 忌一切血
ː陽起石 忌羊血 ː服黃精 人禁食梅實 ː有牛膝 勿食牛乳 當歸 惡熱麴 ː烏頭 天雄 忌豉汁
ː牧丹皮 忌蒜 ː有桂 勿食生葱 ː有麥門冬 勿食鯽魚 ː厚朴 忌豆食之者動氣
ː威靈仙 忌茗及麪湯 ː有蒼耳 忌食猪肉 米泔 ː乾漆 忌油脂 ː拘杞與乳酪 相惡
ː龍骨 忌魚 ː麝香 禁食大蒜 ː破故紙 忌羊肉 ː蓮花 忌地黃 蒜
ː杏仁 忌粟米 ː蜜 忌葱及萵苣 ː猪肉 殺藥 猪膏 忌烏梅
ː餌藥之人 食鹿肉 必不得藥力 盖鹿恒食 解毒草 能制諸藥耳 恒食名草者 葛花 鹿 葱白 藥苗  白蒿 水芹 甘草 蒼耳 薺苨  ː凡使 一切角 大忌塩(本草入門).

  忌銅鐵藥678
○ 凡藥不得見 銅鐵氣者 緣肝氣惡之也(得效).
○ 黃栢 地黃之類 俱忌鐵器 蒸搗何歟 曰 “地黃 黃栢 皆腎經藥也”. <錢仲陽>曰 腎有補而無瀉 又曰虛者 補其母 實者 瀉其子 所以鐵器者 防其伐木瀉肝 恐子能令母虛也 竟無他說(正傳).
○ 桑白皮 忌鐵與鈆 不可近之. 桑枝同 ː桑寄生 忌鐵 以銅刀剉
ː地黃 勿犯銅鐵器 令人腎消幷髮白 男損榮 如損衛
ː菖蒲 不可犯鐵 令人 吐逆 宜以銅刀 或竹刀刮切 ː益母草 忌鐵 切用銀竹刀 煎用銀磁器
ː木瓜 勿令犯鐵及鈆 宜以銅刀削皮 ː石榴皮葉根 並勿令犯鐵 ː何首烏 忌銅鐵 以苦竹刀切
ː香附子 於石臼中搗 勿令犯鐵用之 切忌 ː茜根勿犯鐵與鈆 以銅刀剉
ː玄蔘 勿令犯銅鐵餌之 噎人喉 喪人目 ː牧丹皮 採根以銅刀劈去骨
ː杜冲 瓦上乾於木臼中搗則 忌鐵明矣 ː知母 黃栢並勿令犯鐵器
ː知母 桑白皮 天門冬 生熟地黃 何首烏 俱忌鐵器 用竹刀切之 犯鐵則必患三消
ː肉荳蔲 勿令犯銅 ː忍冬草 忌犯鐵 ː柴胡 忌銅鐵 ː沒石子 勿令犯銅鐵
ː白馬莖 以銅刀劈破忌犯鐵 ː草龍膽 忌鐵 以銅刀刮 ː桃奴 以銅刀刮 取肉
ː骨碎補 以銅刀削去毛 ː地骨皮 忌鐵 ː猪苓 以銅刀 削去黑皮用之
ː凡一切角大 忌塩(本草入門).
 
   相反藥
○ 相反爲害 甚於相惡者 謂彼雖惡我 我無忿心 猶牛黃 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 此有以制伏故也
相反者則彼我交讎 必不宜合 今畵家用雌黃 胡粉 相近 便自黯妬 粉得黃卽黑黃得粉 亦變此.
盖相反之證也(本草).
○ 人蔘 丹蔘 沙蔘 苦蔘 玄蔘 紫蔘 細辛 芍藥 皆與藜蘆 相反
ː半夏 瓜蔞 貝母 白蘞  白芨 俱與烏頭 相反 ː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 皆與甘草 相反
ː石決明 反雲母 ː硫黃 反朴硝 ː烏頭 反犀角 ː人蔘 反五靈脂 ː水銀 反砒霜 ː巴豆 反牽牛
ː丁香 反鬱金 ː牙硝 反三菱 ː官桂 反石脂 ː狼毒 怕密陀僧 ː醋 不可與蛤肉同食相反
ː猬皮與桔梗 麥門冬 相惡 ː牛乳與酸物 生魚相反令人 腹中結癖 ː藜蘆 反酒
ː葱與蜜 相反 食之殺人一云 燒葱和蜜 食則促人氣 必殺人 ː韭不可與蜜 同食相反
ː黃顙魚 反荊芥 同食則殺人 卽鮎魚之類也(本草入門).

   不見火藥
○ 桑寄生 勿令見火 ː檳榔 勿經火 恐無力 若熟 使不如不用 ː茵蔯 勿令見火
ː蛇含草 勿犯火 ː丁香 不見火 一云 諸香並勿見火(本草入門).

   漬藥酒法678
○ 凡漬藥酒 皆須細切 生絹袋 盛之 乃入酒密封 春五 夏三 秋七 冬十日 視其濃烈 便可漉出 取淸 服之 滓可暴燥爲粗末 更淸飮而(本草).
○ 一甁酒浸 粗末藥120g 爲正(俗方).


                            水部(天一生水 故以水爲首 凡33種).
   論水品678
○ 水者 日常所用 人多忽之 殊不知 天之生 人水穀以養之 水之於人 不亦重乎 故人之形體 有厚薄 年壽有長短 由於水土之不同 驗之南北 可見矣(食物).
○ 凡井水 有遠從地脈來者 爲上 有從近處江河中 滲來者 欠佳 又城市 人家稠密 溝渠汚水 雜入井中成醶 用須煎滾停頓一時 候醶下墜 取上面淸水用之 否則氣味俱惡而煎茶 釀酒 作豆腐 三事尤不堪也. 雨後 井水渾濁 墜底矣(食物). ∴ 醶(염 : 초)
○ 凡諸飮水 療疾 皆取新汲淸泉 不用停汚濁煖 非直無效 固亦損人 宜愼之(本草).
 
井華水 : 새벽에 처음 길은 우물 물.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主人大驚 九竅出血 亦主口臭 好顔色 洗目 膚瞖 及酒後熱痢 此井中平朝 第一汲者(本草).
ː井華水者 天一眞精之氣 浮結于水面 故可取以烹煎補陰之劑 及修煉丸丹之用 今好淸之. 士每日取以烹春茗而謂淸利頭目 最佳 其性味 同於雪水也(正傳).
ː井華水 服藥 煉藥並用之 投酒醋 令不腐(本草).
寒泉水 : 찬 샘물. 卽好井水也.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主消渴 反胃 熱痢 熱淋 兼洗漆瘡 利大小便(本草).
: 其井水新汲 未入缸瓮者 爲新汲水 取其淸潔 無混雜之氣 故用以煎煮藥劑也(正傳).
ː能解合口椒毒 下魚鯁(本草).
菊花水 : 국화포기 밑에서 난물. <一名> <菊英水> 性溫 味甘 無毒.
ː療風痹及眩冒. 除風補衰 令人好顔色. 久服延年不老(本草).
ː南陽酈縣 <北潭水>. 其源 悉芳菊生被崖 水爲菊味 故居民 飮此水者 無不壽考(本草).
ː蜀中 有長壽源 其源多菊花而流水 四季皆菊花香 居人 飮其水者 壽皆200~300歲 故陶靖節之流 好植菊花 浸水烹茶 期延壽也(正傳).
臘雪水 : 섣달 납형일깨 온 눈이 녹은 물. 性冷 味甘 無毒.
ː治天行時氣溫疫 酒後暴熱 黃疸 解一切毒 又洗眼 去熱赤(本草).
ː<臘雪水> 大寒水也. 雨下遇寒氣應而爲雪 其花六出 禀六一之正氣也(入門).
ː藏淹 一切果實良. 春雪有虫 不堪收(本草).
春雨水 : 정월 처음 내린 빗물. 卽正月 雨水也. 以器盛接 煎藥服之 令人陽氣上升(入門).
ː正月 雨水 夫妻 各飮一盃 還房當卽有子 神效(本草).
ː其性 始得春升生發之氣 故可以煮 中氣不足 淸氣不升之藥也(正傳).
ː淸明水 及穀雨水 味甘 以而造酒 色甛味烈 加儲久(食物).
秋露水 : 가을 이슬 물. 性平 味甘 無毒.
ː止消渴 令人身輕不飢 肌肉悅澤 朝露未晞時 拂取用之.
ː在百草頭露 愈百疾.
ː栢葉上露 主明目. 百花上露 令人好顔色(本草).
ː繁露水者 是<秋露> 繁濃時露也. 作盤以收之 食之延年不飢(本草).
ː秋露水者 禀收斂肅殺之氣 故可以烹殺祟之藥 及調付 殺癩虫 疥癬諸虫之劑也(正傳).
冬霜 : 겨울에 온 서리. 性寒 無毒. 團食之.
ː主解酒熱 酒後諸熱 面赤及傷寒鼻塞(本草).
ː暑月疿瘡 赤爛 和蚌粉付之 立差.
ː日中出時 以雞羽 掃取收磁甁中時久不壞(本草).
雹(박 : 우박). : 무리 우박. 主醬 味不正 取一二升 納瓮中 卽如本味(食物).
夏氷 : 어름. 性大寒 味甘 無毒.
ː去煩熱.<食譜>云“凡夏用氷只可隱暎飮食 令氣冷不可打碎 食之. 當時暫快 久皆成疾”(本草).
方諸水 : 밝은 달아래서 조개에 받은 물. 性寒 味甘 無毒.
ː方諸大蚌也. 向月承 取得二三合 水亦如朝露也(本草). ː主明目 定心 去小兒熱 煩渴.  
梅雨水 : 매실 누를 때 온 빗물. 性寒 味甘 無毒.
ː 主洗瘡疥 滅瘢痕 澣衣去垢如灰汁 是五月雨水也(本草).
半天河水 : 대나무울타리나 높은 나누의 구멍에 고인 빗물. 性平(一云微寒一云寒). 味甘 無毒.
此竹籬頭 及高樹穴中 盛天雨水也(本草).
ː治心病鬼疰狂邪氣 惡毒 能殺鬼精 恍惚 妄語皆可飮幷洗 諸瘡(本草).
ː<長桑君> 授扁鵲 飮以上池之水 乃竹籬藩頭管內之積水耳 取其淸潔自天而降 未受下流 汚濁之氣 故可以煉還丹 調仙藥之用也(正傳).
屋霤水 : 처마에서 흘러내린 물.
ː主洗犬咬瘡 以水澆玉簷承用之 又以水滴簷下 令土濕 取土付犬咬瘡卽差.
ː有大毒 誤食 必生惡瘡(本草).
茅屋漏水 : 새집위에서 흘러내린 물.殺雲母毒 煉雲母時用之(本草).
玉井水 : 옥나는 곳에서 나는 샘물.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久服令人體潤 毛髮不白
ː出諸有玉處山谷中 山有玉則椒目潤於草木 何況於人乎. 今人近山多壽者豈非玉石之津乎(本草).
碧海水 : 바다 짠물. 性小溫 味鹹 有小毒.
ː煮浴去風瘙 疥癬 飮一合 吐下宿食 臚瘡. ː當取大海中 味鹹 色碧之水(本草).
千里水 : 멀리서 흘러온 강물.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主病後虛弱揚之萬過 煮藥禁神 皆驗.
ː<長流水> 卽千里水也. 二水皆堪蕩滌邪穢 煎煮湯藥 禁呪鬼神(本草).
ː<千里水> 從西來者謂之<東流水>取其性快順疾速 通關下膈也(食物).
ː<長流水>者但取其流長而來遠耳 不可泥於千里也 以其性遠而通達歷科坎巳多 故取以煎煮手足四末之病 道路遠之藥及通利大小便之用也(正傳)
ː<江河之水>夏秋大雨後山谷中虫蛇之毒 從流而下 人馬飮之 多斃不可不知(食物).
甘爛水 : 많이 흔들어서 거품이 생긴 물.
ː作甘爛水法.
取水升許 置大盆中 以杓揚之 數百遍 水上作珠子 5000~6000顆 撇取用之 <一名><百勞水>(本草).
ː此水與<月窟水>同. 取其味甘溫而性柔 故可以烹傷寒陰證等藥也(正傳).
逆流水 : 거슬러 돌아 흐르는 물. 逆流水者 卽<倒流水>也. 乃慢流廻瀾之水也 以其性逆而倒流 故取以調和 發吐痰飮之劑也(正傳).
ː倒流水者  取其回旋留止上而不下也(本草).
順流水 : 순하게 흘러오는 물. 其性順而下流 故取以治下焦腰膝之證 及通利二便之用也(正傳).
急流水 : 여울에 빨리 흐르는 물.
ː卽湍上峻急之流水也. 以其性速急而達下 故特取以煎熬通利二便 及足脛以下之風藥也(正傳).
溫泉 : 더운 샘물. 溫泉 性熱 有毒.  切不可飮
ː主諸風 筋骨攣縮 及皮膚頑痺 手足不遂 大風疥癬者 入浴浴乾當虛憊 可與藥食補養(本草). 
患疥癬及楊梅瘡者 飽食入池 久浴得汗出乃止 旬日 諸瘡皆愈(食物).
ː下有硫黃卽今<水熱硫黃>主諸瘡病 水亦宜然 水有硫黃臭 故愈風冷爲上(本草).
冷泉 : 맛이 떫고 찬물.俗謂之<椒水>. 主偏頭痛 背寒 火鬱 惡寒等證 浴之皆差.
ː下有白礬 故水味酸澁冷冽 於7~8月時 浴之 節不可夜浴 夜浴必死(俗方).
漿水 : 좁쌀죽의 윗물. 性微溫 味甘 無毒. 卽俗間 煮粟米粥淸也(本草).
ː止渴 霍亂 泄利 解煩去睡(本草). ː粟米 新熟白花者佳(本草).
ː熟水 漬生米爲之味酢 夏月浸井中如氷冷 北方飮以去暑(杜註).
地漿 : 누른 흙의 물. 性寒 無毒.
ː解中毒 煩悶 又解諸毒 山中有毒菌 人煮食必死. 又楓樹菌食之 令人笑不止 亦死.惟飮地漿 皆差 餘藥不能救矣(本草).
ː掘黃土地作坎以水沃其中 攪令濁俄頃 取淸飮之(本草).
潦水 : 산골에 비가와서 고인 물.潦水 又名<無根水> 山谷中無人迹處 新吐科凹中之水也. 取其性不動搖而有 土氣內存 故可以煎熬 調脾進食 補益中氣之劑也(正傳).
ː仲景方 治傷寒發黃 <麻黃連翹湯> 以潦水 煎服 取其味薄而不助濕也(入門).
生熟湯 : 性平 味醎 無毒. 百沸湯半椀 新汲水半椀 合和 名曰 <陰陽湯>. 卽生熟湯也(醫鑒).
ː河水與非水合用 亦名 陰陽湯(回春).
ː以炒塩 投中飮之 一二升吐出宿食惡毒之物 欲爲霍亂 吐盡便愈(本草).
ː人大醉及食苽果過度 以生熟湯浸身 湯皆爲酒及苽味(本草).
熱湯 : 덥게 끓인 물.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主忤死及霍亂 轉筋.
ː助陽氣 行經絡 患冷痺 人以湯渫脚至膝厚覆汗出佳(本草).
ː熱湯須百沸過 若半沸則食之病脹(食物).
麻沸湯 : 卽<靑麻煮汁>也.생삼 삶은 물.嘔麻汁 主消渴 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入門).
繰絲湯 : 누에고치 킨 물.無毒. ː 主蚘虫 此煮繭汁爲其殺蟲故(本草).
ː又主消渴 口乾 此物屬火有陰之用 能瀉膀胱中相火 引淸氣 上潮于口 煮湯飮之 或繭殼絲綿湯飮之亦效(丹心).
甑氣水 : 시루뚜껑에 맺혀 있는 물. 主長毛髮 以物承取沐頭 令髮長密黑潤 朝朝取用(本草).
銅器上汗 : 놋그릇에 맺힌 물.銅器盃食上汗滴食中令人發惡瘡 內疽(本草).
炊湯 : 묵은 숭늉물. 經宿洗面 無顔色 洗體則成癬(本草).
六天氣 : 服之 令人不飢 長年 美顔色(本草).
ː<陵陽子明經>言 “春食朝霞 日欲出時 向東氣也. 秋食飛泉 日欲沒時 向西氣也. 冬食沆瀣 北方夜半氣也. 夏食正陽 南方日中氣也幷 天玄地黃之氣 是爲六氣”(本草).
ː 人有急難 阻絶之處 用之如龜蛇服氣不死 昔人 墮穴中 其中有蛇 每日如此 服氣 其人依蛇 時節 日日服之 漸覺體輕 啓蟄之後 人與蛇 一時躍出焉(本草).
                           
                                 土部680 土爲萬物之母 故爲次之. 凡十八種
伏龍肝 : 오래된 솥의 밑에 누런흙. 性微溫 味辛(一云醎). 無毒(一云性熱微毒).
ː主衄血 吐血 崩漏 便血 尿血 能止血 所癰腫 毒氣 催生下胞及小兒夜啼(本草).
ː此是竈(조 : 부엌).中對釜月下黃土也. 經十年以上竈下掘深一尺下 有眞土 紫色者可用 以竈有神 故號爲<伏龍肝>也(本草).
東壁土 : 동쪽벽의 흙. 性平(一云溫). 無毒. ː主治脫肛 溫瘧 及泄利 霍亂(本草).
ː東壁 常先得曉日晎灸 日者 太陽眞火 火生之時 其氣壯 故不取南壁 而取東壁土也. 先見日光處 刮取用之(本草). ː多年被烟熏者 尤好(入門).
西壁土681 : 서쪽벽의 흙.主嘔吐 噦逆等疾令氣下行也. 取日西時 所照壁上土用之(入門).
好黃土 : 좋은 누른색의 흙. 性平 味甘 無毒. ː酒泄痢赤白 腹內熱毒絞痛(本草).
ː又解諸藥毒 及中肉毒 合口椒毒 野菌毒(本草). ː亦解食牛馬肉 及肝中毒(本草).
ː凡土三尺已上曰<糞>三尺已下曰<土> 當去上惡物 勿令入客水乃爲眞土(本草).
ː土地主斂萬物毒 治癰疽 發背 及卒患急黃熱盛(本草).
赤土 : 가장 붉은 흙.卽今<好赤土>也.一切失血殺精物辟鬼魅 塗牛馬 辟瘟疫(本草).
白堊(백악). : 백토, 흰 석회. 性溫(一作平) 味苦辛(一作甘) 無毒.
ː能澁腸 止痢(本草). ː<一名><白善土> 不可久服. 傷五藏 令人羸瘦(本草).
ː卽今畵工所用白土也. 火煆硏 塩湯飛過 晒乾用(入門).
海金沙 : 主通利小腸.
ː有草初生作小株 才高1~2脊 7月採 暴乾 以紙襯擊 取其沙落紙上 旋收用之(本草).
井底沙 : 우물 밑의 모래. 性至冷. 主湯火燒瘡痛及蝎螫 鬼魘(本草).
六月河中熱沙 : 6월 물가의 더운 모래.
ː主風濕頑痺不仁 脚冷癱瘓 取沙日暴 令極熱伏坐其中冷卽易(本草).
道中熱塵土 : 여름 길가운대 흙.主夏月熱暍死者(本草).
土蜂窠上土 : 땅벌집 위의 흙.主腫毒亦主蜘蛛咬(本草).
鍜鐵竈中灰 : 불무질하는 부엌의 재.主癥瘕 堅積療暴瘕兼得鐵力以療暴瘕(本草).
冬灰 : 영화산 재. 性溫 味辛. 消黑子疣贅不可廣用 爛人皮肉(本草).
ː<一名><藜灰>燒諸蒿藜 煉作之. 此浣衣黃灰爾(本草).
ː諸灰一烘而成 冬灰則經3~4月 方徹 故其性尤烈(本草).
桑柴灰 : 뽕나무 재.療黑子疣贅 功勝冬灰(本草).
ː小豆赤者同煎服 大下水腫(本草). ː桑薪灰純者入藥絶奇(本草).
百草灰 : 백가지 풀을 태운 재.主腋臭及金瘡 5月5日乘露取一百種草 陰乾燒作灰也(本草).
百草霜 : 오래된 부엌어귀의 검댕.無毒
ː治熱毒 消積化滯 止暴瀉痢 婦人月候不調 崩中漏下 橫生逆産 胞衣不下(本草).
ː局方誤以鐺墨爲<百草霜> 惟黑奴丸用之. 此竈額上墨 又名<竈堗墨>.
ː深村 久竈額上墨 佳 止血爲最要(入門).
鏜墨 : 솥밑의 검정. ː主蠱毒 中惡 血暈 亦塗金瘡生肌止血然愼勿塗面 黑入肉如印卽鐺下墨也(本草).
梁上塵 : 대들보위의 먼지. 性微寒(一云平). 無毒.
ː主中惡 鼻衄 小兒軟瘡. 又主金瘡(本草). ː<一名><懸龍尾> 又名<烏龍尾>(入門).
ː須取 去烟火 遠高堂殿上者 拂下篩 用之(本草).
          
                                  穀 部681 凡一百七種
天地間 養人性命者 惟穀耳. 備土之德 得氣中和 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 大補而滲泄 乃可久食而無厭 是大有功於人者也(綱目).
胡麻 : 검은 참깨 性平 味甘 無毒.<一名>巨勝 <一名>方莖  葉名靑蘘
益氣力 長肌肉 塡髓腦 堅筋骨 潤五藏(本草).
ː補髓塡精 延年駐色(醫鑒).  ː患人虛而吸吸 加胡麻用之(序例).
ː本生胡中 形體類麻 故曰胡麻 又八穀之中 最爲大勝 故名巨勝(本草).
ː服食則當九蒸九暴 熬搗餌之 其性與茯苓相宜 久服 能辟穀不飢(本草).
ː胡麻 巨勝 諸家之說 不一 止是令黑脂麻 更無他義(衍義).
ː胡麻 卽胡地 黑芝麻耳 湯淘去浮者 酒蒸半日 晒乾舂(용 : 찧을).去粗皮 微炒用之(入門).
 § 靑蘘 : 검은 참깨 잎 補腦髓 堅筋骨 卽胡麻葉也 甚肥滑 亦可以沐頭(本草).
 § 胡麻油 : 검은 참깨기름 性微寒(一云大寒). 主天行熱秘 腸內結熱 殺蟲(本草).
ː利大腸 胞衣不落 摩瘡腫 惡瘡 生禿髮(本草).
ː是胡麻 生笮油也. 若證炒則可拱作食及燃燈 不入藥用也(本草).
 § 白麻油 : 힌 참깨 性大寒無毒 滑腸胃 通血脈 行風氣 潤肌膚(本草).
ː油麻有二種 白者潤肺 黑者潤腎(本草).
ː白油麻與胡麻 一等 但以色言之.令人止謂之脂麻 生則寒 炒則熱(本草).
 §葉 : 힌 참깨잎 搗和漿水 取汁 沐頭 去風 潤髮(本草).
 §油 : 힌 참깨기름 性大寒(一云冷). 無毒. 下三焦熱 毒氣 通大小腸 滑骨髓 困脾藏(本草).
ː治蚘心痛 殺一切虫. 付諸瘡 疥癬(本草).
ː搗脂麻 壓笮爲油 生笮者入藥 炒熟者 可拱食 <一名>香油(本草).
ː牙齒病幷胃疾人 切不可喫(本草).
ː陳油煎膏 生肌長肉 消癰腫 補皮裂(本草).
麻子 : 삼씨 或云열씨 性平 一云寒 味甘無毒
補虛勞 潤五藏 踈風氣 治大腸 風熱結澁 利小便 療熱淋 通利大小便 不宜多食 滑精氣 痿陽氣(本草).
ː早春種爲春麻子 小而有毒 晩春種爲秋麻子 入藥可(本草).
ː入足太陰 手陽明經(入門).
ː汗多胃熱便難 三者 皆燥濕而亡津液 仲景以麻仁 潤足太陰之燥 乃通腸也(湯液).
ː麻仁 極難去殼 水浸經三兩日 令殼破暴乾 新瓦上 挼取仁用 一云帛包浸沸湯中 湯冷出之 垂井中一夜 勿令着水 次日 日中取出暴乾 就瓦上 挼去殼 簸揚取仁 粒粒皆完(本草).
麻篢 : 삼꽃위의 누른가라 性平 味辛 有毒
ː破積止痺 散服 多食 令人見鬼狂走(本草).
ː<一名>麻勃 此花上勃勃者 七月七日採良(本草).
 §根 : 삼뿌리 껍질 主産難衣不出 破瘀血 下石淋 煮取汁服之(本草).
 §故麻鞋底 : 삼미투리 바닥 主霍亂 及解食牛馬肉中毒 又解 紫石英毒(本草).
ː<一名> 千里馬 取故破者用(本草).
ː路傍棄草鞋鼻繩 亦名千里馬 治難産用之(良方).
 §故魚網 : 물고기 잡던 오래된 그물 主魚鯁 在喉不下(本草).
大豆 : 힌콩 性平味甘(一云醎).無毒
補五藏 益中 助十二經脈 燥中 煖腸胃 久服 令人身重(本草).
ː豆有黑白二種 黑者入藥 白者不用但食之而已(本草).
 §穭(여).豆 : 自生한 검은 콩 性溫 味甘 無毒
調中下氣 通關脈 制金石藥毒 生田野小而黑(本草).
ː色黑而緊 小者爲雄豆 入藥尤佳(本草). : 豆性本平 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 煮汁甚凉 去煩熱 解諸藥毒 作腐則寒而動氣 炒食則熱投酒主風 作豉極冷 黃卷及醬 皆平 大抵 宜作藥使耳(本草).
ː穭豆卽雄黑豆也. 腎之殼也 腎病宜食(入門).
 §豆黃 : 콩가루 味甘 主胃中熱 止腹脹消穀 去腫除痺(本草).
 §大豆黃卷 : 콩나물 性平味甘無毒 主風濕痺 筋攣膝痛 除五藏 委中結聚 (本草).
ː 黃卷 是以生豆爲糱長5分者 破婦人惡血 産婦藥中用之(本草).
赤小豆 : 붉은 팟 性平一云微寒 一云溫 味甘酸 無毒
主下水 排癰腫膿血 治消渴 止泄 利小便 下水腫脹滿(本草).
ː消熱癰腫 散惡血(本草). 小豆 性逐津液 主水氣 脚氣方 最要 行水通氣 盪脾之劑. 久服 令人黑瘦枯燥(入門).
ː入藥宜用 早種色赤者 晩種者力弱(本草).
赤小豆 陰中之陽 解小麥毒(湯液).
 §葉 : 풋입 名藿 止小便數 去煩熱 明目(本草).
ː大豆嫩葉 亦謂之藿可作菜食之(入門).
 §花 : 팥꽃 <一名> 腐婢 卽赤小豆花也. 七月採 陰乾用(本草). 性平 微辛無毒 治宿酒渴病(本草).
ː止消渴病 酒頭痛 能消酒毒 主酒病爲良(本草).
粟米 : 좁쌀 性微寒 味醎 無毒.
養腎氣 去脾胃中熱 益氣 利小便 益脾胃(本草).
ː粟米洗於梁米 顆粒小者是粟 粗大者是梁(本草).
ː粟從鹵(노). 從米象形也. 卽今之小米也. 五穀中最硬 故謂之硬米(入門).
ː黍 稷 稻 梁 禾 麻 菽 麥 乃八穀也. 陶隱居以禾爲粟朱子詩註明言 禾者 穀連藁秸之總名.       盖八穀有粟則是盖言梁則包粟在中(入門).
 §陳粟米 : 묵은 좁쌀 味苦 主胃熱 消渴 利小便 止痢(本草).ː 陳者 謂經三五年者(本草).
 §粟米粉 : 좁쌀가라 않힌 가루 止煩悶 解諸毒(本草).
ː 近世作英粉 用粟米 浸累日 令敗 硏澄 取用去疿瘡 甚佳(本草).
 §糗(구). : 좁쌀미시 聖寒味甘 無毒 解煩熱 止渴 止泄 實大腸(本草).
ː蒸粟米 或麥熬磨作之 粳粟米 五穀中 最硬 得漿水 卽易化(本草).
 §粟米泔汁 : 좁쌀 쉰뜨물主霍亂 煩渴 臭泔尤良(本草).
ː酸泔 洗瘡疥 及惡瘡 殺蟲(本草).
 §糱米 : 조기름 性溫 味苦 無毒 主寒中下氣 開胃消食 除熱(本草).
ː此卽粟糱也. 取半生者作之. 今穀神散中用之. 性又溫於大脈糱(本草). ː糱米 卽穀芽也(入門).
: 糱者 生不以理之名也. 皆當以可生之物爲之 粟糱 麥檗 皆其類也(本草).
粳米 : 조한 입쌀. 性平 味甘苦 無毒.
平胃氣 長肌肉 溫中 止痢 益氣除煩(本草).
ː粳硬也. 堅硬於糯米也. 入手太陰少陰經氣精皆從米 變化而生故字 皆從米(入門).
ː作飯及粥食之 稍生則不益脾 過熟則佳(本草). ː白晩米爲第一 早熟米 不及也(本草).
ː卽晩米也. 霜後收者佳(日用).
陳廩米 : 창광 속의 묵은 쌀 性溫味醎酸無毒 除煩調胃 止泄 補五藏 澁腸胃 宜作湯食(本草).
ː卽陳倉米也. 諸家不言是粳米 是粟米 然粳粟二米 陳者性皆冷 頻食則令人自利 與經所說 稍戾 煎者亦無膏膩 今人多用新粳粟 盖久陳則氣味腐敗.<經>云 陳者 謂經三五年者 此說有理(本草).
糯米 : 입찹쌀 性寒一云微寒一云凉.味甘苦 無毒.補中益氣 止霍亂 令人多熱 大便堅(本草).
ː壅諸經絡氣 使四肢不收 發風動氣 令人昏昏多睡 不可多食 久食則令人身軟 猫犬食之. 脚屈不能行 緩人筋也(本草).
ː糯耎也(耎與軟同). 其米軟而粘 卽稻米也. 今人用之作酒煮糖也(入門).
ː糯者 粘稻也, 粳者 稻之不粘者 然粳糯甚相類 粘不粘爲異耳(本草).
ː稻 是有芒之穀 故通呼粳糯 總謂之稻(本草).
ː糯米 性寒作酒則熱糖 乃溫平 亦如大豆 豉醬之不同耳(本草).
 §糯稻稈(간). : 찰벼 집 治通身黃病 及消渴 蟲毒並煮汁飮之(入門).
按五穀稻 黍 稷 麥 菽 其早米 晩米 糯米 皆稻也. 獨以糯米爲稻則誤也(入門).
靑梁米 : 생동쌀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主胃痺 熱中消渴 利小便 止泄痢 輕身長年(本草).
ː靑梁殼穗有毛粒靑米 亦靑而洗於黃白梁 夏月食之 極淸凉(本草).
ː梁有靑黃白 皆粟類也. 諸梁食之 比他穀 最益脾胃 性亦相似耳(本草).
ː梁雖粟類 洗論則別(本草).  ː靑梁 醋拌百蒸百暴 可作糗粮(구량).斷穀(本草).
 §黃梁米 : 누른양미 性平味甘 無毒.
益氣 和中 止泄(本草).
ː靑白梁食之 不及黃梁 靑白二種 性皆微凉 獨黃梁 性甘平. 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耶(本草).
ː梁類穗 皆大而毛長 米比粟 更大. 黃梁食之.香美愈於諸梁 號爲竹根黃(入門).
 §白梁米 : 힌 양미. 性微寒 味甘無毒 主除熱 益氣(本草).
黍米 : 기장 쌀 性溫味甘 無毒. 益氣補中 不可久食 令人多熱煩(本草).
ː有小毒不堪久服 昏五藏 令人多睡(本草).
ː似粟而非粟 穀之類也. 有丹 赤 黑三種 肺之穀也. 肺病宜食之(入門).
 §丹黍米 : 붉은 기장쌀 性溫味苦無毒. 主咳逆 霍亂 止泄 止渴(本草).
ː此卽赤黍米也. 皮赤而米黃(本草).
ː黍有二種 米粘者爲秫 可以釀酒 不粘者爲黍 可食之 如稻而 有粳糯耳(本草).
秫米 : 찰기장 쌀 性微寒(一云平). 味甘無毒
○ 利大腸 療漆瘡 殺瘡疥毒 熱壅五藏氣動風 不可常食(本草).
ː仙家重此作酒最勝餘米(本草). ː 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本草).
ː似黍米而粒小 北人謂之黃米 亦謂黃糯 釀酒最佳(本草).
小麥 : 밀. 性微寒(一云平).味甘無毒.
主除煩熱 少睡 止燥渴 利小便 養肝氣 小脈皮寒 肉熱 醎湯 皆完用之.不許皮折 絶則溫 明麪不能消熱 止煩也, 秋種夏熟 受四時氣 足自然 兼有寒溫 麪熱麩冷 宜其然也(本草).
ː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 具四時中和之氣 故爲五穀之貴 地煖處亦可 春種至夏 便收受氣不足 故有毒而麪性亦冷也(本草).
 §麵 : 밀가루 性溫味甘 補中益氣 厚腸胃 强氣力 助五藏 久食實人(本草).
ː小麥 性寒 作麵則溫而有毒(本草).
ː麵性壅熱少動風氣(本草).
ː麵有熱毒者多是陳黦之色 又爲痞中石末在內故也. 杵食則良(本草).
 §寒食麵 : 한식날 만든 가락국수 謂寒食日 煮喫麪取之 以焙乾 貯用 能破積 行氣(綱目).
 §麴 : 누룩 性大煖(一云溫). 味甘. 平胃消穀 止痢(本草).
ː女麴完 小麥爲之 <一名>䴷(音桓).
子黃蒸磨 小麥爲之 <一名>黃衣 並消食(本草).
ː麥麯 止河魚之腹疾(左傳). 
ː六月作者 良. 陳久者 入藥用之 當炒令香(本草).
 §神麴 : 약누룩 性煖(一云溫) 味甘 無毒
開胃健脾 消化水穀 止霍亂泄瀉 痢下赤白 破癥結 下痰逆 胸滿 腸胃中塞 飮食不下 落胎 下鬼胎(本草)
ː入藥炒令香火炒以助天五之氣 入足陽明經(湯液).
 §紅麴 : 活血消食 止痢 疑是神麴也(入門).
 §造神麴法雜方轉載 六孼六日 謂諸神集會之晨 故名爲神麴. 如過此日造者 非神麴也. 或云 此日辦藥料 至上 寅日踏麴亦是
ː白虎 卽帶麩 白麪 25斤(15kg). : 句陳 卽蒼耳自然汁 一升(2ℓ).
ː滕蛇 卽野蓼自然汁 一升三合(2.6ℓ). ː靑龍 卽菁蒿自然汁 一升(2ℓ).
ː玄武 卽杏仁去皮尖雙仁硏如泥 一升三合(2.6ℓ).
ː朱雀 卽赤小豆煮熟搗如泥一升(2ℓ). 爲共修合三伏內 用上寅日 踏極實爲度.
ː又云 或甲寅 戊寅 庚寅日 乃三奇也 ː神麴六神之麴也. 必六物備 可謂之神也(丹心).
 §麩 : 밀기울 性寒(一云凉). 味甘無毒. 調中 去熱瘡 湯火瘡 爛撲損折傷 瘀血(本草). 684
ː麥屬陽 麩之性凉 麪熱 麩凉(丹心).
 §浮小麥 : 죽은 밀 養心 同大棗錢 止盜汗(醫鑒).
ː止盜汗 治大小人骨蒸肌熱 婦人勞熱 微炒用之(入門).
 §小麥苗 : 밀 갓자란 싻 性寒(一云凉). 味辛 無毒.
消酒毒暴熱 主黃疸目黃 退膈熱 利小腸絞 取汁服之(本草).
 §麥奴 : 밀 깜부기 主熱煩 解天行熱毒(本草). ː卽小麥苗上黑徵也(本草).
ː小麥未熟時 叢中 不成麥捻之成黑勃者是也(綱目).            
大麥 : 보리쌀 性溫(一云微寒). 味醎無毒.
益氣調中止泄補虛 實五藏 久食令人肥健滑澤(本草).
ː令人多熱爲五穀長 久食頭髮不白 不動風氣 暴食稍似脚弱 爲下氣故也. 熟則益人. 帶生則冷 損人大麥同小麥 以秋種者 爲良 春種者 氣不足 故力劣(本草). ː和鍼砂 沒石子 染髮甚黑(入門).
 §穬麥 : 겉보리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主輕身 補中除熱 不動疾 久服 令人多力健行(本草).
ː大麥 穬麥 本經兩出有如一稻二米. 盖稻是穀之通名 則穬 是麥之皮號 麥之穬. 猶米之與稻也. 然則大麥 是麥米 穬麥 是麥殼明矣. 大麥比小麥 差大 故謂之大麥. 其皮礦脆 宜謂之穬麥(本草).
 §靑顆麥 : 쌀보리 性味與大麥同. 天生皮肉相雜也. 色黃 故亦謂之黃顆(本草).
 §大麥麵 : 보리쌀 가루 平胃止渴 消食療脹 無熱躁勝於小麥(本草).
ː作餠食不動氣 若暴食似動氣 多食則益人(本草).
 §大麥糱(얼 : 싻). : 보릿기름性微煖(一云溫). 味甘醎無毒.
能消化宿食 去心腹脹滿 溫中下氣 開胃止霍亂 破癥結 催生落胎 久食消腎 不可多食(本草).
ː不以理生芽爲蘖(入門). ː大麥水漬 候芽生 急暴令乾 用可作飴糖(日用).
ː麥蘖 行上焦滯血 宿食腸鳴 溫中消穀(醫鑒). ː入藥炒黃 杵細 取麪用之(湯液).
蕎麥 : 모밀 性平寒 味甘無毒.
實腸胃 益氣力 雖動祭屛 能鍊五藏滓穢 續精神. 久食動風 令人頭眩 合猪羊肉食成風癩(本草).
 §麵 : 모밀가루 能發起諸瘡 可煮食之(直指).
ː俗謂一年沈滯積 在腸胃間 食此麥乃去(食物).
 §葉 : 모밀 잎 作採茹食之. 下氣 利耳目(本草).
 §穰 : 모밀 느정이 燒灰 淋汁 洗六畜瘡(日用).
藊豆 : 변두콩 性微溫(一云微寒一云平). 味甘無毒. ː卽 白萹豆也(本草).
主和中 下氣 療霍亂 吐利不止 轉筋. 其實有黑白二種 白者溫而黑者小冷 入藥當用白者(本草).
ː亦名鵲豆 以其黑間而有白道如鵲也 解一切椒目毒及酒毒 亦解河㹠毒. 患寒熱者 不可食(本草).
ː凡使 去皮 生薑汁拌炒用(入門).
 §葉 : 변두 잎. 霍亂 吐下不止 搗付蛇虫咬(本草).
 §花 : 변두 꽃. 主女子赤白帶下(本草).
菉豆 : 녹두. 性寒(一云平一云冷). 味甘無毒.
主一切丹毒 煩熱 風疹 藥石發動 壓熱消腫 下氣止消渴(本草).
ː和五藏 安精神 行十二經脈 此最爲良. 作枕 明目 治頭風 頭痛(本草).
ː若欲去病 須勿去皮 盖皮寒肉平爾(食物).
ː色綠圓小者佳 入藥須帶皮用 去皮則少有壅氣(入門).
 §粉 : 水飛한 녹두가루. 性冷(一云平). 味甘無毒.
主益氣 除熱毒 療發背癰疽瘡癤 解酒食毒(日用).
ː取豆浸水磨濾過澄淸垽(은 : 해감찌꺼기).乾爲粉用之 卽菉豆粉也(日用).
豌豆 : 원두.ː 豌豆 卽蠶豆也(得效). 性平味甘無毒(日用).
主益中平氣 調順榮衛(日用).
ː<一名>蠶豆 快胃 利五藏 或點茶 或炒食佳(入門).
ː色靑似菉豆而大 今出咸鏡道 京中籍田亦有之(俗方).
薏苡仁684 : 율무 性微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主肺痿肺氣 吐膿血咳嗽 又主風濕痺 筋脈攣急 乾濕脚氣(本草).
ː輕身勝瘴氣(史記).
ː久服 令人能食 性緩不妬 須倍他藥用 咬之粘牙者眞(入門).
ː此物力勢和緩 須倍用卽見效(丹心).
ː取實蒸令氣餾暴於日中 使乾磨之 或挼之 則得仁矣(本草).
秫薥685 : 수수 穀之最長 米粒亦大而多者 北之種之以備缺粮否則喂 牛馬南人呼爲蘆穄(入門). 喂(위 : 먹일)
稗子米 : 살희쌀.돌피 쌀.氣辛味脆 可以爲飯 凶年食之(入門).
甖子粟 : 양귀비 씨. 性平(一云寒).味甘無毒.
治反胃 胸中痰滯 不下食 <一名>御米(本草).
ː花紅 白色四葉 或千葉 有淺紅暈 其實作餠子似髇箭 頭中有米極洗色白(本草) ∴髇(효 : 화살촉).
ː其房如甖其子如粟(入門).
 §殼 : 양귀비받침의 껍질. 治脾瀉久痢 澁腸及虛勞 久嗽 又入腎治骨病.
ː入痢藥 醋炒用之(本草).
ː粟殼去盡筋筋膜瓤蔕剉碎 以蜜水淹一宿 次日慢火炒黃色用(良方).
ː罌粟殼 有澁腸止嗽之能(醫鑒).
 §鴉片 : 양귀열매의 진. <一名>啞芙蓉(一作阿). 卽罌粟花未開時 用竹鍼刺十數孔 其津自出 次日竹刀刮在磁器內待積 取多了 以紙封固 晒二七日 卽成片矣. 性急 不可多用(入門).
ː治久痢不止 罌粟花 花卸結殼後 三五日 午後於殼上用大鍼刺開外面靑皮十餘處 次日早津出以竹刀 刮在磁器內陰乾 每用小豆大一粒 空心 溫水化下.
忌葱蒜漿水 如渴以蜜水解之(醫林).
酒 : (술) 性大熱 味苦甘辛 有毒.
主行藥勢 殺百邪惡毒氣 通血脈 厚腸胃 潤皮膚 消憂發怒 宣言暢意. 久飮 傷神損壽(本草).
ː大寒凝海 惟酒不氷 明其性熱 獨冠羣物 人飮之 便體廢神昏 是其有毒故也(本草).
ː酒能行諸經不止 與附子相同 味辛者能散 味苦者能下 味甘者 居中而緩 爲守引 可以通行 一身之表 至高之分. 若味淡者 則利小便而速下(湯液).
ː<本草>止言熱而有毒 不言 其濕中發熱 近於相火. 人大醉後 振寒戰慄 可見矣(丹心).
ː酒有諸般惟米酒入藥 當以糯米用淸水 白麪麴 所造爲正.
<書>曰 若作酒醴 爾爲麴糱酒 則須用麴醴 故用藥也(本草).
ː諸酒名開列後
 §糟下酒 性煖 溫胃 禦風寒 疑是 未榨酒也. ∴ 榨(자 : 기름틀).
 §豆淋酒  * 風門서 轉載.
 治中風 口噤不語 喎斜 癱瘓風痙 角弓反張 取黑豆炒令極熱 投酒中飮之日三(本草).   
 §葱豉酒 和解風寒出汗 治傷寒.
 §葱酒 : 治感寒初覺連鬚葱白細切投熱酒中飮之取汗差(俗方). 寒門서 轉載.
 §葡萄酒 : 駐顔 煖腎
 葡萄熟者 挼取汁同糯米飯 白麴和釀之.自然成酒 味亦美好 山葡萄亦可(本草). 雜方門서 轉載
 §桑椹酒 : 補五藏 明耳目 取汁釀酒也
 §拘杞酒 : 補虛肥健人.能補益.
枸杞子5升 淸酒2斗 硏搦浸7日 取出去滓飮之.初以3合爲始 後則任性(本草).雜方門서 轉載
 §地黃酒 : 和血駐顔 糯米1斗 生地黃3斤細切 同蒸爛熟 入白麴 如常法 拌釀 候熟 任意飮之. 大能和血 駐顔(入門).雜方門서 轉載
 §戊戌酒 : 大補陽氣 能補養元氣 勞人尤佳
糯米3斗蒸熟 黃雄犬一隻去皮腸 煮一伏時 候極爛 擣爲泥 連汁與飯同拌勻 用白麴3兩 和勻 釀之 二七日熟 空心 一盃(活心).
 §松葉酒 : 治脚氣風痹
 松葉 : 治中風口喎靑葉600g擣令汁出淸酒1甁一宿浸置火邊初服半升漸至1升汗出卽正 風門서 轉載.
 §松節酒 : 治脚氣風痹
 §黃松節 : 治偏風 口眼喎斜 毒風筋攣骨痛 浸酒服 名松節酒 風門서 轉載.
 §菖蒲酒 : 治風痺延年 菖蒲酒方 菖蒲根絞汁5斗 糯米5斗 炊熟細麴5斤 拌勻如常釀法 酒熟澄淸
久服通神明 延年益壽(入門). 身形門서 轉載.
 §鹿頭酒 : 補氣血 煮鹿頭 取汁釀酒也.
 §羔兒酒 : 肥健人 煮羔兒 取汁釀酒也.
 §蜜酒 : 補益 療風疹.好蜜2斤 水一椀 白麴1升半 好乾酵3兩.先熬蜜水 去沫 令極冷下麴酵 每日3攪 3日熟 甚佳(元戎).
 §春酒 : 美酒也. 今三亥酒之類也.(註 : 陰曆 正月의 세 亥日에 빚은 술.編者).
 §無灰酒 : 不雜他物者 卽醇酒也.(註 : 누룩만을 넣어서 빚은 純粹한 술좋은 술編者).
 §餠子酒 : 糯米粉合和諸藥 爲麴釀之曰餠子酒
 §黃連酒 : 解酒毒 不傷人.未詳
 §菊花酒 : 延年益壽 治風眩. 壯筋骨 補髓 延年益壽(此項 身形門 轉載).
甘菊花 生地黃 拘杞根皮各5升 水1石 煮取汁5斗 糯米5斗 取熟入細麴 和勻入瓮 候熟 澄淸 溫服.白菊花尤佳(入門).
 §天門冬酒 : 補氣血 延年. 取根搗絞汁2斗 糯米飯2斗 拌細麴 如常釀法 候熟 取淸飮. 乾者作末釀之亦可.忌食鯉魚(入門).
 §暹羅酒 : 能破積殺蟲 自暹羅國來
 §紅麴酒 : 大熱有毒.辟瘴氣 療打傷(入門).
 §東陽酒 : 酒味淸香 自古擅 名隣邑 皆不及(入門).∴ 擅(천 : 멋대로)
 §金盆露685 : 出處州 醇美可尙 然劣於東陽(入門).
 §山東秋露白686 : 色純味列(入門).
 §蘇州小甁酒 : 麴有熱藥飮之 頭痛 口渴(入門).
 §南京金華酒 : 微太甛 多飮留中聚痰(入門).
 §淮安菉豆酒 : 麴有菉豆 乃解毒良物(入門).
 §江西麻姑酒 : 以泉得名 味殊勝(入門).
 §燒酒 自元時始 有味極辛烈 多飮傷人
 §煮酒 : 味殊佳 夏月宜飮(俗方).
 §梨花酒 : 色白味醺 宜於春夏(俗方).
 §糟 : 술찌꺼기. 性溫味醎無毒. 窨撲損瘀血 浸細凍瘡 及付.蛇蜂可毒 去蔬菜毒
 ː又能藏物不敗 柔物能軟(本草).
豉 : 약전국 메주. 性寒 味苦(一云醎 一云甘) 無毒.
主傷寒頭痛 寒熱 瘴氣 發汗 通關節. 治中毒藥 蠱氣 瘧疾. 又殺六畜 胎子諸毒(本草).
ː去心中懊惱 宜生用之(湯液).
ː和葱白服 發汗 最速(本草). ː 得醓 良(本草). ː 造法 見雜方
 §造豉法  雜方轉載.
以大豆爲黃蒸(卽末醬). 每1斗加塩4升 川椒4兩 同淹 春秋3日夏2日冬5日卽成半熟 加生薑細切5兩 拌勻入器內 封口 埋蓬艾 積草中厚履之 或馬糞中過7日 或二七日(卽14日) 乃取用 旣潔且精(本草). 
醬 : 장. 性冷利 味醎酸 無毒.
除熱 止煩滿. 殺一切魚 蔬菜 蕈(심 : 버섯).毒 又殺百藥熱傷 及火毒. 多以豆作小麥亦作醬 不及豆. 肉醬 魚醬 皆呼爲醢 不入藥用(本草).∴ 醢(해 : 젓갈)
ː醬 將也. 將和五味 以安五藏 故成人不得不食 以豆作 陳久者 良(入門).
醋 : 초. 性溫 味酸 無毒. 主消癰腫 破血暈 除癥塊堅積(本草). ∴ 醯(혜 : 조미료)
ː治産後血暈 及諸失血過多血暈 止心痛 咽痛. 殺 一切魚肉 蔬菜毒. 醋亦謂之醯 以有苦味 故俗呼爲苦酒 不可多食 損人肌藏及損人骨. 入藥當取二三年米醋良穀氣全故也. 小麥醋不及(本草).
ː醋揩也. 能揩五味以敵中也(入門).ː 苦酒米醋是也(得效).
飴糖 : 흑당. 又云검은 엿. 性溫 味甘. 主補虛乏 益氣力 潤五藏 消痰 止嗽(本草).
ː飴糖 又云膠飴 是濕糖如厚蜜者(本草).
ː以其色紫疑如琥珀色謂之餃飴 色白而穀 强者謂之飴糖. 不入藥(湯液).
ː飴卽軟糖也. 建中湯用之 入脾(湯液).
ː飴屬土 成於火 大發濕中之熱 多食動脾風(丹心). ː諸米皆可作. 惟糯米作者入藥(本草).
豆腐 : 두부. 性平 味甘(一云冷) 有毒.
益氣 和脾胃(入門).
ː豆腐 有毒 性冷而動氣. 能發腎氣 頭風 瘡疥(食物).
ː多食則膨脹殺人. 喫酒則甚. 惟飮冷水卽消矣(俗方). ː中寒多泄 多屁者忌食(入門).
舂杵頭細糠 : 방아대에 묻은 겨. 性平.
ː主卒噎食不下 亦主反胃不下 食則刮 取含之卽差. 亦是舂 擣義耳(本草).∴舂(용 : 절구질 할)
稷皮 : 피쌀. 性冷 味甘 無毒.
治熱 益氣 補不足 多食發冷氣 八穀之中最爲下 八穀者 黍 稷 稻 梁 禾 麻 菽 麥也 禾是粟苗 麻是胡麻 菽是大豆 麥有大小穬麥 此諸穀之限也 稷米 堪爲飯不粘 着其味淡 今謂之穄米(本草).
ː稷 乃穄之異名也 稷亦穀之類 似黍而小 卽今之穄米 又謂之粢 爲五穀之臟(入門).
天地間 養人性命者 惟穀耳. 備土之德 得氣中和 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 大補而滲泄 乃可久食而無厭 是大有功於人者也(綱目).
胡麻 : 검은 참깨 性平 味甘 無毒.<一名>巨勝 <一名>方莖  葉名靑蘘
益氣力 長肌肉 塡髓腦 堅筋骨 潤五藏(本草).
ː補髓塡精 延年駐色(醫鑒).  ː患人虛而吸吸 加胡麻用之(序例).
ː本生胡中 形體類麻 故曰胡麻 又八穀之中 最爲大勝 故名巨勝(本草).
ː服食則當九蒸九暴 熬搗餌之 其性與茯苓相宜 久服 能辟穀不飢(本草).
ː胡麻 巨勝 諸家之說 不一 止是令黑脂麻 更無他義(衍義).
ː胡麻 卽胡地 黑芝麻耳 湯淘去浮者 酒蒸半日 晒乾舂(용 : 찧을).去粗皮 微炒用之(入門).
 § 靑蘘 : 검은 참깨 잎 補腦髓 堅筋骨 卽胡麻葉也 甚肥滑 亦可以沐頭(本草).
 § 胡麻油 : 검은 참깨기름 性微寒(一云大寒). 主天行熱秘 腸內結熱 殺蟲(本草).
ː利大腸 胞衣不落 摩瘡腫 惡瘡 生禿髮(本草).
ː是胡麻 生笮油也. 若證炒則可拱作食及燃燈 不入藥用也(本草).
 § 白麻油 : 힌 참깨 性大寒無毒 滑腸胃 通血脈 行風氣 潤肌膚(本草).
ː油麻有二種 白者潤肺 黑者潤腎(本草).
ː白油麻與胡麻 一等 但以色言之.令人止謂之脂麻 生則寒 炒則熱(本草).
 §葉 : 힌 참깨잎 搗和漿水 取汁 沐頭 去風 潤髮(本草).
 §油 : 힌 참깨기름 性大寒(一云冷). 無毒. 下三焦熱 毒氣 通大小腸 滑骨髓 困脾藏(本草).
ː治蚘心痛 殺一切虫. 付諸瘡 疥癬(本草).
ː搗脂麻 壓笮爲油 生笮者入藥 炒熟者 可拱食 <一名>香油(本草).
ː牙齒病幷胃疾人 切不可喫(本草).
ː陳油煎膏 生肌長肉 消癰腫 補皮裂(本草).
麻子 : 삼씨 或云열씨 性平 一云寒 味甘無毒
補虛勞 潤五藏 踈風氣 治大腸 風熱結澁 利小便 療熱淋 通利大小便 不宜多食 滑精氣 痿陽氣(本草).
ː早春種爲春麻子 小而有毒 晩春種爲秋麻子 入藥可(本草).
ː入足太陰 手陽明經(入門).
ː汗多胃熱便難 三者 皆燥濕而亡津液 仲景以麻仁 潤足太陰之燥 乃通腸也(湯液).
ː麻仁 極難去殼 水浸經三兩日 令殼破暴乾 新瓦上 挼取仁用 一云帛包浸沸湯中 湯冷出之 垂井中一夜 勿令着水 次日 日中取出暴乾 就瓦上 挼去殼 簸揚取仁 粒粒皆完(本草).
麻篢 : 삼꽃위의 누른가라 性平 味辛 有毒
ː破積止痺 散服 多食 令人見鬼狂走(本草).
ː<一名>麻勃 此花上勃勃者 七月七日採良(本草).
 §根 : 삼뿌리 껍질 主産難衣不出 破瘀血 下石淋 煮取汁服之(本草).
 §故麻鞋底 : 삼미투리 바닥 主霍亂 及解食牛馬肉中毒 又解 紫石英毒(本草).
ː<一名> 千里馬 取故破者用(本草).
ː路傍棄草鞋鼻繩 亦名千里馬 治難産用之(良方).
 §故魚網 : 물고기 잡던 오래된 그물 主魚鯁 在喉不下(本草).
大豆 : 힌콩 性平味甘(一云醎).無毒
補五藏 益中 助十二經脈 燥中 煖腸胃 久服 令人身重(本草).
ː豆有黑白二種 黑者入藥 白者不用但食之而已(本草).
 §穭(여).豆 : 自生한 검은 콩 性溫 味甘 無毒
調中下氣 通關脈 制金石藥毒 生田野小而黑(本草).
ː色黑而緊 小者爲雄豆 入藥尤佳(本草). : 豆性本平 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 煮汁甚凉 去煩熱 解諸藥毒 作腐則寒而動氣 炒食則熱投酒主風 作豉極冷 黃卷及醬 皆平 大抵 宜作藥使耳(本草).
ː穭豆卽雄黑豆也. 腎之殼也 腎病宜食(入門).
 §豆黃 : 콩가루 味甘 主胃中熱 止腹脹消穀 去腫除痺(本草).
 §大豆黃卷 : 콩나물 性平味甘無毒 主風濕痺 筋攣膝痛 除五藏 委中結聚 (本草).
ː 黃卷 是以生豆爲糱長5分者 破婦人惡血 産婦藥中用之(本草).
赤小豆 : 붉은 팟 性平一云微寒 一云溫 味甘酸 無毒
主下水 排癰腫膿血 治消渴 止泄 利小便 下水腫脹滿(本草).
ː消熱癰腫 散惡血(本草). 小豆 性逐津液 主水氣 脚氣方 最要 行水通氣 盪脾之劑. 久服 令人黑瘦枯燥(入門).
ː入藥宜用 早種色赤者 晩種者力弱(本草).
赤小豆 陰中之陽 解小麥毒(湯液).
 §葉 : 풋입 名藿 止小便數 去煩熱 明目(本草).
ː大豆嫩葉 亦謂之藿可作菜食之(入門).
 §花 : 팥꽃 <一名> 腐婢 卽赤小豆花也. 七月採 陰乾用(本草). 性平 微辛無毒 治宿酒渴病(本草).
ː止消渴病 酒頭痛 能消酒毒 主酒病爲良(本草).
粟米 : 좁쌀 性微寒 味醎 無毒.
養腎氣 去脾胃中熱 益氣 利小便 益脾胃(本草).
ː粟米洗於梁米 顆粒小者是粟 粗大者是梁(本草).
ː粟從鹵(노). 從米象形也. 卽今之小米也. 五穀中最硬 故謂之硬米(入門).
ː黍 稷 稻 梁 禾 麻 菽 麥 乃八穀也. 陶隱居以禾爲粟朱子詩註明言 禾者 穀連藁秸之總名.       盖八穀有粟則是盖言梁則包粟在中(入門).
 §陳粟米 : 묵은 좁쌀 味苦 主胃熱 消渴 利小便 止痢(本草).ː 陳者 謂經三五年者(本草).
 §粟米粉 : 좁쌀가라 않힌 가루 止煩悶 解諸毒(本草).
ː 近世作英粉 用粟米 浸累日 令敗 硏澄 取用去疿瘡 甚佳(本草).
 §糗(구). : 좁쌀미시 聖寒味甘 無毒 解煩熱 止渴 止泄 實大腸(本草).
ː蒸粟米 或麥熬磨作之 粳粟米 五穀中 最硬 得漿水 卽易化(本草).
 §粟米泔汁 : 좁쌀 쉰뜨물主霍亂 煩渴 臭泔尤良(本草).
ː酸泔 洗瘡疥 及惡瘡 殺蟲(本草).
 §糱米 : 조기름 性溫 味苦 無毒 主寒中下氣 開胃消食 除熱(本草).
ː此卽粟糱也. 取半生者作之. 今穀神散中用之. 性又溫於大脈糱(本草). ː糱米 卽穀芽也(入門).
: 糱者 生不以理之名也. 皆當以可生之物爲之 粟糱 麥檗 皆其類也(本草).
粳米 : 조한 입쌀. 性平 味甘苦 無毒.
平胃氣 長肌肉 溫中 止痢 益氣除煩(本草).
ː粳硬也. 堅硬於糯米也. 入手太陰少陰經氣精皆從米 變化而生故字 皆從米(入門).
ː作飯及粥食之 稍生則不益脾 過熟則佳(本草). ː白晩米爲第一 早熟米 不及也(本草).
ː卽晩米也. 霜後收者佳(日用).
陳廩米 : 창광 속의 묵은 쌀 性溫味醎酸無毒 除煩調胃 止泄 補五藏 澁腸胃 宜作湯食(本草).
ː卽陳倉米也. 諸家不言是粳米 是粟米 然粳粟二米 陳者性皆冷 頻食則令人自利 與經所說 稍戾 煎者亦無膏膩 今人多用新粳粟 盖久陳則氣味腐敗.<經>云 陳者 謂經三五年者 此說有理(本草).
糯米 : 입찹쌀 性寒一云微寒一云凉.味甘苦 無毒.補中益氣 止霍亂 令人多熱 大便堅(本草).
ː壅諸經絡氣 使四肢不收 發風動氣 令人昏昏多睡 不可多食 久食則令人身軟 猫犬食之. 脚屈不能行 緩人筋也(本草).
ː糯耎也(耎與軟同). 其米軟而粘 卽稻米也. 今人用之作酒煮糖也(入門).
ː糯者 粘稻也, 粳者 稻之不粘者 然粳糯甚相類 粘不粘爲異耳(本草).
ː稻 是有芒之穀 故通呼粳糯 總謂之稻(本草).
ː糯米 性寒作酒則熱糖 乃溫平 亦如大豆 豉醬之不同耳(本草).
 §糯稻稈(간). : 찰벼 집 治通身黃病 及消渴 蟲毒並煮汁飮之(入門).
按五穀稻 黍 稷 麥 菽 其早米 晩米 糯米 皆稻也. 獨以糯米爲稻則誤也(入門).
靑梁米 : 생동쌀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主胃痺 熱中消渴 利小便 止泄痢 輕身長年(本草).
ː靑梁殼穗有毛粒靑米 亦靑而洗於黃白梁 夏月食之 極淸凉(本草).
ː梁有靑黃白 皆粟類也. 諸梁食之 比他穀 最益脾胃 性亦相似耳(本草).
ː梁雖粟類 洗論則別(本草).  ː靑梁 醋拌百蒸百暴 可作糗粮(구량).斷穀(本草).
 §黃梁米 : 누른양미 性平味甘 無毒.
益氣 和中 止泄(本草).
ː靑白梁食之 不及黃梁 靑白二種 性皆微凉 獨黃梁 性甘平. 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耶(本草).
ː梁類穗 皆大而毛長 米比粟 更大. 黃梁食之.香美愈於諸梁 號爲竹根黃(入門).
 §白梁米 : 힌 양미. 性微寒 味甘無毒 主除熱 益氣(本草).
黍米 : 기장 쌀 性溫味甘 無毒. 益氣補中 不可久食 令人多熱煩(本草).
ː有小毒不堪久服 昏五藏 令人多睡(本草).
ː似粟而非粟 穀之類也. 有丹 赤 黑三種 肺之穀也. 肺病宜食之(入門).
 §丹黍米 : 붉은 기장쌀 性溫味苦無毒. 主咳逆 霍亂 止泄 止渴(本草).
ː此卽赤黍米也. 皮赤而米黃(本草).
ː黍有二種 米粘者爲秫 可以釀酒 不粘者爲黍 可食之 如稻而 有粳糯耳(本草).
秫米 : 찰기장 쌀 性微寒(一云平). 味甘無毒
○ 利大腸 療漆瘡 殺瘡疥毒 熱壅五藏氣動風 不可常食(本草).
ː仙家重此作酒最勝餘米(本草). ː 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本草).
ː似黍米而粒小 北人謂之黃米 亦謂黃糯 釀酒最佳(本草).
小麥 : 밀. 性微寒(一云平).味甘無毒.
主除煩熱 少睡 止燥渴 利小便 養肝氣 小脈皮寒 肉熱 醎湯 皆完用之.不許皮折 絶則溫 明麪不能消熱 止煩也, 秋種夏熟 受四時氣 足自然 兼有寒溫 麪熱麩冷 宜其然也(本草).
ː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 具四時中和之氣 故爲五穀之貴 地煖處亦可 春種至夏 便收受氣不足 故有毒而麪性亦冷也(本草).
 §麵 : 밀가루 性溫味甘 補中益氣 厚腸胃 强氣力 助五藏 久食實人(本草).
ː小麥 性寒 作麵則溫而有毒(本草).
ː麵性壅熱少動風氣(本草).
ː麵有熱毒者多是陳黦之色 又爲痞中石末在內故也. 杵食則良(本草).
 §寒食麵 : 한식날 만든 가락국수 謂寒食日 煮喫麪取之 以焙乾 貯用 能破積 行氣(綱目).
 §麴 : 누룩 性大煖(一云溫). 味甘. 平胃消穀 止痢(本草).
ː女麴完 小麥爲之 <一名>䴷(音桓).
子黃蒸磨 小麥爲之 <一名>黃衣 並消食(本草).
ː麥麯 止河魚之腹疾(左傳). 
ː六月作者 良. 陳久者 入藥用之 當炒令香(本草).
 §神麴 : 약누룩 性煖(一云溫) 味甘 無毒
開胃健脾 消化水穀 止霍亂泄瀉 痢下赤白 破癥結 下痰逆 胸滿 腸胃中塞 飮食不下 落胎 下鬼胎(本草)
ː入藥炒令香火炒以助天五之氣 入足陽明經(湯液).
 §紅麴 : 活血消食 止痢 疑是神麴也(入門).
 §造神麴法雜方轉載 六孼六日 謂諸神集會之晨 故名爲神麴. 如過此日造者 非神麴也. 或云 此日辦藥料 至上 寅日踏麴亦是
ː白虎 卽帶麩 白麪 25斤(15kg). : 句陳 卽蒼耳自然汁 一升(2ℓ).
ː滕蛇 卽野蓼自然汁 一升三合(2.6ℓ). ː靑龍 卽菁蒿自然汁 一升(2ℓ).
ː玄武 卽杏仁去皮尖雙仁硏如泥 一升三合(2.6ℓ).
ː朱雀 卽赤小豆煮熟搗如泥一升(2ℓ). 爲共修合三伏內 用上寅日 踏極實爲度.
ː又云 或甲寅 戊寅 庚寅日 乃三奇也 ː神麴六神之麴也. 必六物備 可謂之神也(丹心).
 §麩 : 밀기울 性寒(一云凉). 味甘無毒. 調中 去熱瘡 湯火瘡 爛撲損折傷 瘀血(本草). 684
ː麥屬陽 麩之性凉 麪熱 麩凉(丹心).
 §浮小麥 : 죽은 밀 養心 同大棗錢 止盜汗(醫鑒).
ː止盜汗 治大小人骨蒸肌熱 婦人勞熱 微炒用之(入門).
 §小麥苗 : 밀 갓자란 싻 性寒(一云凉). 味辛 無毒.
消酒毒暴熱 主黃疸目黃 退膈熱 利小腸絞 取汁服之(本草).
 §麥奴 : 밀 깜부기 主熱煩 解天行熱毒(本草). ː卽小麥苗上黑徵也(本草).
ː小麥未熟時 叢中 不成麥捻之成黑勃者是也(綱目).            
大麥 : 보리쌀 性溫(一云微寒). 味醎無毒.
益氣調中止泄補虛 實五藏 久食令人肥健滑澤(本草).
ː令人多熱爲五穀長 久食頭髮不白 不動風氣 暴食稍似脚弱 爲下氣故也. 熟則益人. 帶生則冷 損人大麥同小麥 以秋種者 爲良 春種者 氣不足 故力劣(本草). ː和鍼砂 沒石子 染髮甚黑(入門).
 §穬麥 : 겉보리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主輕身 補中除熱 不動疾 久服 令人多力健行(本草).
ː大麥 穬麥 本經兩出有如一稻二米. 盖稻是穀之通名 則穬 是麥之皮號 麥之穬. 猶米之與稻也. 然則大麥 是麥米 穬麥 是麥殼明矣. 大麥比小麥 差大 故謂之大麥. 其皮礦脆 宜謂之穬麥(本草).
 §靑顆麥 : 쌀보리 性味與大麥同. 天生皮肉相雜也. 色黃 故亦謂之黃顆(本草).
 §大麥麵 : 보리쌀 가루 平胃止渴 消食療脹 無熱躁勝於小麥(本草).
ː作餠食不動氣 若暴食似動氣 多食則益人(本草).
 §大麥糱(얼 : 싻). : 보릿기름性微煖(一云溫). 味甘醎無毒.
能消化宿食 去心腹脹滿 溫中下氣 開胃止霍亂 破癥結 催生落胎 久食消腎 不可多食(本草).
ː不以理生芽爲蘖(入門). ː大麥水漬 候芽生 急暴令乾 用可作飴糖(日用).
ː麥蘖 行上焦滯血 宿食腸鳴 溫中消穀(醫鑒). ː入藥炒黃 杵細 取麪用之(湯液).
蕎麥 : 모밀 性平寒 味甘無毒.
實腸胃 益氣力 雖動祭屛 能鍊五藏滓穢 續精神. 久食動風 令人頭眩 合猪羊肉食成風癩(本草).
 §麵 : 모밀가루 能發起諸瘡 可煮食之(直指).
ː俗謂一年沈滯積 在腸胃間 食此麥乃去(食物).
 §葉 : 모밀 잎 作採茹食之. 下氣 利耳目(本草).
 §穰 : 모밀 느정이 燒灰 淋汁 洗六畜瘡(日用).
藊豆 : 변두콩 性微溫(一云微寒一云平). 味甘無毒. ː卽 白萹豆也(本草).
主和中 下氣 療霍亂 吐利不止 轉筋. 其實有黑白二種 白者溫而黑者小冷 入藥當用白者(本草).
ː亦名鵲豆 以其黑間而有白道如鵲也 解一切椒目毒及酒毒 亦解河㹠毒. 患寒熱者 不可食(本草).
ː凡使 去皮 生薑汁拌炒用(入門).
 §葉 : 변두 잎. 霍亂 吐下不止 搗付蛇虫咬(本草).
 §花 : 변두 꽃. 主女子赤白帶下(本草).
菉豆 : 녹두. 性寒(一云平一云冷). 味甘無毒.
主一切丹毒 煩熱 風疹 藥石發動 壓熱消腫 下氣止消渴(本草).
ː和五藏 安精神 行十二經脈 此最爲良. 作枕 明目 治頭風 頭痛(本草).
ː若欲去病 須勿去皮 盖皮寒肉平爾(食物).
ː色綠圓小者佳 入藥須帶皮用 去皮則少有壅氣(入門).
 §粉 : 水飛한 녹두가루. 性冷(一云平). 味甘無毒.
主益氣 除熱毒 療發背癰疽瘡癤 解酒食毒(日用).
ː取豆浸水磨濾過澄淸垽(은 : 해감찌꺼기).乾爲粉用之 卽菉豆粉也(日用).
豌豆 : 원두.ː 豌豆 卽蠶豆也(得效). 性平味甘無毒(日用).
主益中平氣 調順榮衛(日用).
ː<一名>蠶豆 快胃 利五藏 或點茶 或炒食佳(入門).
ː色靑似菉豆而大 今出咸鏡道 京中籍田亦有之(俗方).
薏苡仁684 : 율무 性微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主肺痿肺氣 吐膿血咳嗽 又主風濕痺 筋脈攣急 乾濕脚氣(本草).
ː輕身勝瘴氣(史記).
ː久服 令人能食 性緩不妬 須倍他藥用 咬之粘牙者眞(入門).
ː此物力勢和緩 須倍用卽見效(丹心).
ː取實蒸令氣餾暴於日中 使乾磨之 或挼之 則得仁矣(本草).
秫薥685 : 수수 穀之最長 米粒亦大而多者 北之種之以備缺粮否則喂 牛馬南人呼爲蘆穄(入門). 喂(위 : 먹일)
稗子米 : 살희쌀.돌피 쌀.氣辛味脆 可以爲飯 凶年食之(入門).
甖子粟 : 양귀비 씨. 性平(一云寒).味甘無毒.
治反胃 胸中痰滯 不下食 <一名>御米(本草).
ː花紅 白色四葉 或千葉 有淺紅暈 其實作餠子似髇箭 頭中有米極洗色白(本草) ∴髇(효 : 화살촉).
ː其房如甖其子如粟(入門).
 §殼 : 양귀비받침의 껍질. 治脾瀉久痢 澁腸及虛勞 久嗽 又入腎治骨病.
ː入痢藥 醋炒用之(本草).
ː粟殼去盡筋筋膜瓤蔕剉碎 以蜜水淹一宿 次日慢火炒黃色用(良方).
ː罌粟殼 有澁腸止嗽之能(醫鑒).
 §鴉片 : 양귀열매의 진. <一名>啞芙蓉(一作阿). 卽罌粟花未開時 用竹鍼刺十數孔 其津自出 次日竹刀刮在磁器內待積 取多了 以紙封固 晒二七日 卽成片矣. 性急 不可多用(入門).
ː治久痢不止 罌粟花 花卸結殼後 三五日 午後於殼上用大鍼刺開外面靑皮十餘處 次日早津出以竹刀 刮在磁器內陰乾 每用小豆大一粒 空心 溫水化下.
忌葱蒜漿水 如渴以蜜水解之(醫林).
酒 : (술) 性大熱 味苦甘辛 有毒.
主行藥勢 殺百邪惡毒氣 通血脈 厚腸胃 潤皮膚 消憂發怒 宣言暢意. 久飮 傷神損壽(本草).
ː大寒凝海 惟酒不氷 明其性熱 獨冠羣物 人飮之 便體廢神昏 是其有毒故也(本草).
ː酒能行諸經不止 與附子相同 味辛者能散 味苦者能下 味甘者 居中而緩 爲守引 可以通行 一身之表 至高之分. 若味淡者 則利小便而速下(湯液).
ː<本草>止言熱而有毒 不言 其濕中發熱 近於相火. 人大醉後 振寒戰慄 可見矣(丹心).
ː酒有諸般惟米酒入藥 當以糯米用淸水 白麪麴 所造爲正.
<書>曰 若作酒醴 爾爲麴糱酒 則須用麴醴 故用藥也(本草).
ː諸酒名開列後
 §糟下酒 性煖 溫胃 禦風寒 疑是 未榨酒也. ∴ 榨(자 : 기름틀).
 §豆淋酒  * 風門서 轉載.
 治中風 口噤不語 喎斜 癱瘓風痙 角弓反張 取黑豆炒令極熱 投酒中飮之日三(本草).   
 §葱豉酒 和解風寒出汗 治傷寒.
 §葱酒 : 治感寒初覺連鬚葱白細切投熱酒中飮之取汗差(俗方). 寒門서 轉載.
 §葡萄酒 : 駐顔 煖腎
 葡萄熟者 挼取汁同糯米飯 白麴和釀之.自然成酒 味亦美好 山葡萄亦可(本草). 雜方門서 轉載
 §桑椹酒 : 補五藏 明耳目 取汁釀酒也
 §拘杞酒 : 補虛肥健人.能補益.
枸杞子5升 淸酒2斗 硏搦浸7日 取出去滓飮之.初以3合爲始 後則任性(本草).雜方門서 轉載
 §地黃酒 : 和血駐顔 糯米1斗 生地黃3斤細切 同蒸爛熟 入白麴 如常法 拌釀 候熟 任意飮之. 大能和血 駐顔(入門).雜方門서 轉載
 §戊戌酒 : 大補陽氣 能補養元氣 勞人尤佳
糯米3斗蒸熟 黃雄犬一隻去皮腸 煮一伏時 候極爛 擣爲泥 連汁與飯同拌勻 用白麴3兩 和勻 釀之 二七日熟 空心 一盃(活心).
 §松葉酒 : 治脚氣風痹
 松葉 : 治中風口喎靑葉600g擣令汁出淸酒1甁一宿浸置火邊初服半升漸至1升汗出卽正 風門서 轉載.
 §松節酒 : 治脚氣風痹
 §黃松節 : 治偏風 口眼喎斜 毒風筋攣骨痛 浸酒服 名松節酒 風門서 轉載.
 §菖蒲酒 : 治風痺延年 菖蒲酒方 菖蒲根絞汁5斗 糯米5斗 炊熟細麴5斤 拌勻如常釀法 酒熟澄淸
久服通神明 延年益壽(入門). 身形門서 轉載.
 §鹿頭酒 : 補氣血 煮鹿頭 取汁釀酒也.
 §羔兒酒 : 肥健人 煮羔兒 取汁釀酒也.
 §蜜酒 : 補益 療風疹.好蜜2斤 水一椀 白麴1升半 好乾酵3兩.先熬蜜水 去沫 令極冷下麴酵 每日3攪 3日熟 甚佳(元戎).
 §春酒 : 美酒也. 今三亥酒之類也.(註 : 陰曆 正月의 세 亥日에 빚은 술.編者).
 §無灰酒 : 不雜他物者 卽醇酒也.(註 : 누룩만을 넣어서 빚은 純粹한 술좋은 술編者).
 §餠子酒 : 糯米粉合和諸藥 爲麴釀之曰餠子酒
 §黃連酒 : 解酒毒 不傷人.未詳
 §菊花酒 : 延年益壽 治風眩. 壯筋骨 補髓 延年益壽(此項 身形門 轉載).
甘菊花 生地黃 拘杞根皮各5升 水1石 煮取汁5斗 糯米5斗 取熟入細麴 和勻入瓮 候熟 澄淸 溫服.白菊花尤佳(入門).
 §天門冬酒 : 補氣血 延年. 取根搗絞汁2斗 糯米飯2斗 拌細麴 如常釀法 候熟 取淸飮. 乾者作末釀之亦可.忌食鯉魚(入門).
 §暹羅酒 : 能破積殺蟲 自暹羅國來
 §紅麴酒 : 大熱有毒.辟瘴氣 療打傷(入門).
 §東陽酒 : 酒味淸香 自古擅 名隣邑 皆不及(入門).∴ 擅(천 : 멋대로)
 §金盆露685 : 出處州 醇美可尙 然劣於東陽(入門).
 §山東秋露白686 : 色純味列(入門).
 §蘇州小甁酒 : 麴有熱藥飮之 頭痛 口渴(入門).
 §南京金華酒 : 微太甛 多飮留中聚痰(入門).
 §淮安菉豆酒 : 麴有菉豆 乃解毒良物(入門).
 §江西麻姑酒 : 以泉得名 味殊勝(入門).
 §燒酒 自元時始 有味極辛烈 多飮傷人
 §煮酒 : 味殊佳 夏月宜飮(俗方).
 §梨花酒 : 色白味醺 宜於春夏(俗方).
 §糟 : 술찌꺼기. 性溫味醎無毒. 窨撲損瘀血 浸細凍瘡 及付.蛇蜂可毒 去蔬菜毒
 ː又能藏物不敗 柔物能軟(本草).
豉 : 약전국 메주. 性寒 味苦(一云醎 一云甘) 無毒.
主傷寒頭痛 寒熱 瘴氣 發汗 通關節. 治中毒藥 蠱氣 瘧疾. 又殺六畜 胎子諸毒(本草).
ː去心中懊惱 宜生用之(湯液).
ː和葱白服 發汗 最速(本草). ː 得醓 良(本草). ː 造法 見雜方
 §造豉法  雜方轉載.
以大豆爲黃蒸(卽末醬). 每1斗加塩4升 川椒4兩 同淹 春秋3日夏2日冬5日卽成半熟 加生薑細切5兩 拌勻入器內 封口 埋蓬艾 積草中厚履之 或馬糞中過7日 或二七日(卽14日) 乃取用 旣潔且精(本草). 
醬 : 장. 性冷利 味醎酸 無毒.
除熱 止煩滿. 殺一切魚 蔬菜 蕈(심 : 버섯).毒 又殺百藥熱傷 及火毒. 多以豆作小麥亦作醬 不及豆. 肉醬 魚醬 皆呼爲醢 不入藥用(本草).∴ 醢(해 : 젓갈)
ː醬 將也. 將和五味 以安五藏 故成人不得不食 以豆作 陳久者 良(入門).
醋 : 초. 性溫 味酸 無毒. 主消癰腫 破血暈 除癥塊堅積(本草). ∴ 醯(혜 : 조미료)
ː治産後血暈 及諸失血過多血暈 止心痛 咽痛. 殺 一切魚肉 蔬菜毒. 醋亦謂之醯 以有苦味 故俗呼爲苦酒 不可多食 損人肌藏及損人骨. 入藥當取二三年米醋良穀氣全故也. 小麥醋不及(本草).
ː醋揩也. 能揩五味以敵中也(入門).ː 苦酒米醋是也(得效).
飴糖 : 흑당. 又云검은 엿. 性溫 味甘. 主補虛乏 益氣力 潤五藏 消痰 止嗽(本草).
ː飴糖 又云膠飴 是濕糖如厚蜜者(本草).
ː以其色紫疑如琥珀色謂之餃飴 色白而穀 强者謂之飴糖. 不入藥(湯液).
ː飴卽軟糖也. 建中湯用之 入脾(湯液).
ː飴屬土 成於火 大發濕中之熱 多食動脾風(丹心). ː諸米皆可作. 惟糯米作者入藥(本草).
豆腐 : 두부. 性平 味甘(一云冷) 有毒.
益氣 和脾胃(入門).
ː豆腐 有毒 性冷而動氣. 能發腎氣 頭風 瘡疥(食物).
ː多食則膨脹殺人. 喫酒則甚. 惟飮冷水卽消矣(俗方). ː中寒多泄 多屁者忌食(入門).
舂杵頭細糠 : 방아대에 묻은 겨. 性平.
ː主卒噎食不下 亦主反胃不下 食則刮 取含之卽差. 亦是舂 擣義耳(本草).∴舂(용 : 절구질 할)
稷皮 : 피쌀. 性冷 味甘 無毒.
治熱 益氣 補不足 多食發冷氣 八穀之中最爲下 八穀者 黍 稷 稻 梁 禾 麻 菽 麥也 禾是粟苗 麻是胡麻 菽是大豆 麥有大小穬麥 此諸穀之限也 稷米 堪爲飯不粘 着其味淡 今謂之穄米(本草).
ː稷 乃穄之異名也 稷亦穀之類 似黍而小 卽今之穄米 又謂之粢 爲五穀之臟(入門).
天地間 養人性命者 惟穀耳. 備土之德 得氣中和 故其味淡甘而性和平 大補而滲泄 乃可久食而無厭 是大有功於人者也(綱目).
胡麻 : 검은 참깨 性平 味甘 無毒.<一名>巨勝 <一名>方莖  葉名靑蘘
益氣力 長肌肉 塡髓腦 堅筋骨 潤五藏(本草).
ː補髓塡精 延年駐色(醫鑒).  ː患人虛而吸吸 加胡麻用之(序例).
ː本生胡中 形體類麻 故曰胡麻 又八穀之中 最爲大勝 故名巨勝(本草).
ː服食則當九蒸九暴 熬搗餌之 其性與茯苓相宜 久服 能辟穀不飢(本草).
ː胡麻 巨勝 諸家之說 不一 止是令黑脂麻 更無他義(衍義).
ː胡麻 卽胡地 黑芝麻耳 湯淘去浮者 酒蒸半日 晒乾舂(용 : 찧을).去粗皮 微炒用之(入門).
 § 靑蘘 : 검은 참깨 잎 補腦髓 堅筋骨 卽胡麻葉也 甚肥滑 亦可以沐頭(本草).
 § 胡麻油 : 검은 참깨기름 性微寒(一云大寒). 主天行熱秘 腸內結熱 殺蟲(本草).
ː利大腸 胞衣不落 摩瘡腫 惡瘡 生禿髮(本草).
ː是胡麻 生笮油也. 若證炒則可拱作食及燃燈 不入藥用也(本草).
 § 白麻油 : 힌 참깨 性大寒無毒 滑腸胃 通血脈 行風氣 潤肌膚(本草).
ː油麻有二種 白者潤肺 黑者潤腎(本草).
ː白油麻與胡麻 一等 但以色言之.令人止謂之脂麻 生則寒 炒則熱(本草).
 §葉 : 힌 참깨잎 搗和漿水 取汁 沐頭 去風 潤髮(本草).
 §油 : 힌 참깨기름 性大寒(一云冷). 無毒. 下三焦熱 毒氣 通大小腸 滑骨髓 困脾藏(本草).
ː治蚘心痛 殺一切虫. 付諸瘡 疥癬(本草).
ː搗脂麻 壓笮爲油 生笮者入藥 炒熟者 可拱食 <一名>香油(本草).
ː牙齒病幷胃疾人 切不可喫(本草).
ː陳油煎膏 生肌長肉 消癰腫 補皮裂(本草).
麻子 : 삼씨 或云열씨 性平 一云寒 味甘無毒
補虛勞 潤五藏 踈風氣 治大腸 風熱結澁 利小便 療熱淋 通利大小便 不宜多食 滑精氣 痿陽氣(本草).
ː早春種爲春麻子 小而有毒 晩春種爲秋麻子 入藥可(本草).
ː入足太陰 手陽明經(入門).
ː汗多胃熱便難 三者 皆燥濕而亡津液 仲景以麻仁 潤足太陰之燥 乃通腸也(湯液).
ː麻仁 極難去殼 水浸經三兩日 令殼破暴乾 新瓦上 挼取仁用 一云帛包浸沸湯中 湯冷出之 垂井中一夜 勿令着水 次日 日中取出暴乾 就瓦上 挼去殼 簸揚取仁 粒粒皆完(本草).
麻篢 : 삼꽃위의 누른가라 性平 味辛 有毒
ː破積止痺 散服 多食 令人見鬼狂走(本草).
ː<一名>麻勃 此花上勃勃者 七月七日採良(本草).
 §根 : 삼뿌리 껍질 主産難衣不出 破瘀血 下石淋 煮取汁服之(本草).
 §故麻鞋底 : 삼미투리 바닥 主霍亂 及解食牛馬肉中毒 又解 紫石英毒(本草).
ː<一名> 千里馬 取故破者用(本草).
ː路傍棄草鞋鼻繩 亦名千里馬 治難産用之(良方).
 §故魚網 : 물고기 잡던 오래된 그물 主魚鯁 在喉不下(本草).
大豆 : 힌콩 性平味甘(一云醎).無毒
補五藏 益中 助十二經脈 燥中 煖腸胃 久服 令人身重(本草).
ː豆有黑白二種 黑者入藥 白者不用但食之而已(本草).
 §穭(여).豆 : 自生한 검은 콩 性溫 味甘 無毒
調中下氣 通關脈 制金石藥毒 生田野小而黑(本草).
ː色黑而緊 小者爲雄豆 入藥尤佳(本草). : 豆性本平 而修治之便有數等之效 煮汁甚凉 去煩熱 解諸藥毒 作腐則寒而動氣 炒食則熱投酒主風 作豉極冷 黃卷及醬 皆平 大抵 宜作藥使耳(本草).
ː穭豆卽雄黑豆也. 腎之殼也 腎病宜食(入門).
 §豆黃 : 콩가루 味甘 主胃中熱 止腹脹消穀 去腫除痺(本草).
 §大豆黃卷 : 콩나물 性平味甘無毒 主風濕痺 筋攣膝痛 除五藏 委中結聚 (本草).
ː 黃卷 是以生豆爲糱長5分者 破婦人惡血 産婦藥中用之(本草).
赤小豆 : 붉은 팟 性平一云微寒 一云溫 味甘酸 無毒
主下水 排癰腫膿血 治消渴 止泄 利小便 下水腫脹滿(本草).
ː消熱癰腫 散惡血(本草). 小豆 性逐津液 主水氣 脚氣方 最要 行水通氣 盪脾之劑. 久服 令人黑瘦枯燥(入門).
ː入藥宜用 早種色赤者 晩種者力弱(本草).
赤小豆 陰中之陽 解小麥毒(湯液).
 §葉 : 풋입 名藿 止小便數 去煩熱 明目(本草).
ː大豆嫩葉 亦謂之藿可作菜食之(入門).
 §花 : 팥꽃 <一名> 腐婢 卽赤小豆花也. 七月採 陰乾用(本草). 性平 微辛無毒 治宿酒渴病(本草).
ː止消渴病 酒頭痛 能消酒毒 主酒病爲良(本草).
粟米 : 좁쌀 性微寒 味醎 無毒.
養腎氣 去脾胃中熱 益氣 利小便 益脾胃(本草).
ː粟米洗於梁米 顆粒小者是粟 粗大者是梁(本草).
ː粟從鹵(노). 從米象形也. 卽今之小米也. 五穀中最硬 故謂之硬米(入門).
ː黍 稷 稻 梁 禾 麻 菽 麥 乃八穀也. 陶隱居以禾爲粟朱子詩註明言 禾者 穀連藁秸之總名.       盖八穀有粟則是盖言梁則包粟在中(入門).
 §陳粟米 : 묵은 좁쌀 味苦 主胃熱 消渴 利小便 止痢(本草).ː 陳者 謂經三五年者(本草).
 §粟米粉 : 좁쌀가라 않힌 가루 止煩悶 解諸毒(本草).
ː 近世作英粉 用粟米 浸累日 令敗 硏澄 取用去疿瘡 甚佳(本草).
 §糗(구). : 좁쌀미시 聖寒味甘 無毒 解煩熱 止渴 止泄 實大腸(本草).
ː蒸粟米 或麥熬磨作之 粳粟米 五穀中 最硬 得漿水 卽易化(本草).
 §粟米泔汁 : 좁쌀 쉰뜨물主霍亂 煩渴 臭泔尤良(本草).
ː酸泔 洗瘡疥 及惡瘡 殺蟲(本草).
 §糱米 : 조기름 性溫 味苦 無毒 主寒中下氣 開胃消食 除熱(本草).
ː此卽粟糱也. 取半生者作之. 今穀神散中用之. 性又溫於大脈糱(本草). ː糱米 卽穀芽也(入門).
: 糱者 生不以理之名也. 皆當以可生之物爲之 粟糱 麥檗 皆其類也(本草).
粳米 : 조한 입쌀. 性平 味甘苦 無毒.
平胃氣 長肌肉 溫中 止痢 益氣除煩(本草).
ː粳硬也. 堅硬於糯米也. 入手太陰少陰經氣精皆從米 變化而生故字 皆從米(入門).
ː作飯及粥食之 稍生則不益脾 過熟則佳(本草). ː白晩米爲第一 早熟米 不及也(本草).
ː卽晩米也. 霜後收者佳(日用).
陳廩米 : 창광 속의 묵은 쌀 性溫味醎酸無毒 除煩調胃 止泄 補五藏 澁腸胃 宜作湯食(本草).
ː卽陳倉米也. 諸家不言是粳米 是粟米 然粳粟二米 陳者性皆冷 頻食則令人自利 與經所說 稍戾 煎者亦無膏膩 今人多用新粳粟 盖久陳則氣味腐敗.<經>云 陳者 謂經三五年者 此說有理(本草).
糯米 : 입찹쌀 性寒一云微寒一云凉.味甘苦 無毒.補中益氣 止霍亂 令人多熱 大便堅(本草).
ː壅諸經絡氣 使四肢不收 發風動氣 令人昏昏多睡 不可多食 久食則令人身軟 猫犬食之. 脚屈不能行 緩人筋也(本草).
ː糯耎也(耎與軟同). 其米軟而粘 卽稻米也. 今人用之作酒煮糖也(入門).
ː糯者 粘稻也, 粳者 稻之不粘者 然粳糯甚相類 粘不粘爲異耳(本草).
ː稻 是有芒之穀 故通呼粳糯 總謂之稻(本草).
ː糯米 性寒作酒則熱糖 乃溫平 亦如大豆 豉醬之不同耳(本草).
 §糯稻稈(간). : 찰벼 집 治通身黃病 及消渴 蟲毒並煮汁飮之(入門).
按五穀稻 黍 稷 麥 菽 其早米 晩米 糯米 皆稻也. 獨以糯米爲稻則誤也(入門).
靑梁米 : 생동쌀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主胃痺 熱中消渴 利小便 止泄痢 輕身長年(本草).
ː靑梁殼穗有毛粒靑米 亦靑而洗於黃白梁 夏月食之 極淸凉(本草).
ː梁有靑黃白 皆粟類也. 諸梁食之 比他穀 最益脾胃 性亦相似耳(本草).
ː梁雖粟類 洗論則別(本草).  ː靑梁 醋拌百蒸百暴 可作糗粮(구량).斷穀(本草).
 §黃梁米 : 누른양미 性平味甘 無毒.
益氣 和中 止泄(本草).
ː靑白梁食之 不及黃梁 靑白二種 性皆微凉 獨黃梁 性甘平. 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耶(本草).
ː梁類穗 皆大而毛長 米比粟 更大. 黃梁食之.香美愈於諸梁 號爲竹根黃(入門).
 §白梁米 : 힌 양미. 性微寒 味甘無毒 主除熱 益氣(本草).
黍米 : 기장 쌀 性溫味甘 無毒. 益氣補中 不可久食 令人多熱煩(本草).
ː有小毒不堪久服 昏五藏 令人多睡(本草).
ː似粟而非粟 穀之類也. 有丹 赤 黑三種 肺之穀也. 肺病宜食之(入門).
 §丹黍米 : 붉은 기장쌀 性溫味苦無毒. 主咳逆 霍亂 止泄 止渴(本草).
ː此卽赤黍米也. 皮赤而米黃(本草).
ː黍有二種 米粘者爲秫 可以釀酒 不粘者爲黍 可食之 如稻而 有粳糯耳(本草).
秫米 : 찰기장 쌀 性微寒(一云平). 味甘無毒
○ 利大腸 療漆瘡 殺瘡疥毒 熱壅五藏氣動風 不可常食(本草).
ː仙家重此作酒最勝餘米(本草). ː 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本草).
ː似黍米而粒小 北人謂之黃米 亦謂黃糯 釀酒最佳(本草).
小麥 : 밀. 性微寒(一云平).味甘無毒.
主除煩熱 少睡 止燥渴 利小便 養肝氣 小脈皮寒 肉熱 醎湯 皆完用之.不許皮折 絶則溫 明麪不能消熱 止煩也, 秋種夏熟 受四時氣 足自然 兼有寒溫 麪熱麩冷 宜其然也(本草).
ː凡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 具四時中和之氣 故爲五穀之貴 地煖處亦可 春種至夏 便收受氣不足 故有毒而麪性亦冷也(本草).
 §麵 : 밀가루 性溫味甘 補中益氣 厚腸胃 强氣力 助五藏 久食實人(本草).
ː小麥 性寒 作麵則溫而有毒(本草).
ː麵性壅熱少動風氣(本草).
ː麵有熱毒者多是陳黦之色 又爲痞中石末在內故也. 杵食則良(本草).
 §寒食麵 : 한식날 만든 가락국수 謂寒食日 煮喫麪取之 以焙乾 貯用 能破積 行氣(綱目).
 §麴 : 누룩 性大煖(一云溫). 味甘. 平胃消穀 止痢(本草).
ː女麴完 小麥爲之 <一名>䴷(音桓).
子黃蒸磨 小麥爲之 <一名>黃衣 並消食(本草).
ː麥麯 止河魚之腹疾(左傳). 
ː六月作者 良. 陳久者 入藥用之 當炒令香(本草).
 §神麴 : 약누룩 性煖(一云溫) 味甘 無毒
開胃健脾 消化水穀 止霍亂泄瀉 痢下赤白 破癥結 下痰逆 胸滿 腸胃中塞 飮食不下 落胎 下鬼胎(本草)
ː入藥炒令香火炒以助天五之氣 入足陽明經(湯液).
 §紅麴 : 活血消食 止痢 疑是神麴也(入門).
 §造神麴法雜方轉載 六孼六日 謂諸神集會之晨 故名爲神麴. 如過此日造者 非神麴也. 或云 此日辦藥料 至上 寅日踏麴亦是
ː白虎 卽帶麩 白麪 25斤(15kg). : 句陳 卽蒼耳自然汁 一升(2ℓ).
ː滕蛇 卽野蓼自然汁 一升三合(2.6ℓ). ː靑龍 卽菁蒿自然汁 一升(2ℓ).
ː玄武 卽杏仁去皮尖雙仁硏如泥 一升三合(2.6ℓ).
ː朱雀 卽赤小豆煮熟搗如泥一升(2ℓ). 爲共修合三伏內 用上寅日 踏極實爲度.
ː又云 或甲寅 戊寅 庚寅日 乃三奇也 ː神麴六神之麴也. 必六物備 可謂之神也(丹心).
 §麩 : 밀기울 性寒(一云凉). 味甘無毒. 調中 去熱瘡 湯火瘡 爛撲損折傷 瘀血(本草). 684
ː麥屬陽 麩之性凉 麪熱 麩凉(丹心).
 §浮小麥 : 죽은 밀 養心 同大棗錢 止盜汗(醫鑒).
ː止盜汗 治大小人骨蒸肌熱 婦人勞熱 微炒用之(入門).
 §小麥苗 : 밀 갓자란 싻 性寒(一云凉). 味辛 無毒.
消酒毒暴熱 主黃疸目黃 退膈熱 利小腸絞 取汁服之(本草).
 §麥奴 : 밀 깜부기 主熱煩 解天行熱毒(本草). ː卽小麥苗上黑徵也(本草).
ː小麥未熟時 叢中 不成麥捻之成黑勃者是也(綱目).            
大麥 : 보리쌀 性溫(一云微寒). 味醎無毒.
益氣調中止泄補虛 實五藏 久食令人肥健滑澤(本草).
ː令人多熱爲五穀長 久食頭髮不白 不動風氣 暴食稍似脚弱 爲下氣故也. 熟則益人. 帶生則冷 損人大麥同小麥 以秋種者 爲良 春種者 氣不足 故力劣(本草). ː和鍼砂 沒石子 染髮甚黑(入門).
 §穬麥 : 겉보리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主輕身 補中除熱 不動疾 久服 令人多力健行(本草).
ː大麥 穬麥 本經兩出有如一稻二米. 盖稻是穀之通名 則穬 是麥之皮號 麥之穬. 猶米之與稻也. 然則大麥 是麥米 穬麥 是麥殼明矣. 大麥比小麥 差大 故謂之大麥. 其皮礦脆 宜謂之穬麥(本草).
 §靑顆麥 : 쌀보리 性味與大麥同. 天生皮肉相雜也. 色黃 故亦謂之黃顆(本草).
 §大麥麵 : 보리쌀 가루 平胃止渴 消食療脹 無熱躁勝於小麥(本草).
ː作餠食不動氣 若暴食似動氣 多食則益人(本草).
 §大麥糱(얼 : 싻). : 보릿기름性微煖(一云溫). 味甘醎無毒.
能消化宿食 去心腹脹滿 溫中下氣 開胃止霍亂 破癥結 催生落胎 久食消腎 不可多食(本草).
ː不以理生芽爲蘖(入門). ː大麥水漬 候芽生 急暴令乾 用可作飴糖(日用).
ː麥蘖 行上焦滯血 宿食腸鳴 溫中消穀(醫鑒). ː入藥炒黃 杵細 取麪用之(湯液).
蕎麥 : 모밀 性平寒 味甘無毒.
實腸胃 益氣力 雖動祭屛 能鍊五藏滓穢 續精神. 久食動風 令人頭眩 合猪羊肉食成風癩(本草).
 §麵 : 모밀가루 能發起諸瘡 可煮食之(直指).
ː俗謂一年沈滯積 在腸胃間 食此麥乃去(食物).
 §葉 : 모밀 잎 作採茹食之. 下氣 利耳目(本草).
 §穰 : 모밀 느정이 燒灰 淋汁 洗六畜瘡(日用).
藊豆 : 변두콩 性微溫(一云微寒一云平). 味甘無毒. ː卽 白萹豆也(本草).
主和中 下氣 療霍亂 吐利不止 轉筋. 其實有黑白二種 白者溫而黑者小冷 入藥當用白者(本草).
ː亦名鵲豆 以其黑間而有白道如鵲也 解一切椒目毒及酒毒 亦解河㹠毒. 患寒熱者 不可食(本草).
ː凡使 去皮 生薑汁拌炒用(入門).
 §葉 : 변두 잎. 霍亂 吐下不止 搗付蛇虫咬(本草).
 §花 : 변두 꽃. 主女子赤白帶下(本草).
菉豆 : 녹두. 性寒(一云平一云冷). 味甘無毒.
主一切丹毒 煩熱 風疹 藥石發動 壓熱消腫 下氣止消渴(本草).
ː和五藏 安精神 行十二經脈 此最爲良. 作枕 明目 治頭風 頭痛(本草).
ː若欲去病 須勿去皮 盖皮寒肉平爾(食物).
ː色綠圓小者佳 入藥須帶皮用 去皮則少有壅氣(入門).
 §粉 : 水飛한 녹두가루. 性冷(一云平). 味甘無毒.
主益氣 除熱毒 療發背癰疽瘡癤 解酒食毒(日用).
ː取豆浸水磨濾過澄淸垽(은 : 해감찌꺼기).乾爲粉用之 卽菉豆粉也(日用).
豌豆 : 원두.ː 豌豆 卽蠶豆也(得效). 性平味甘無毒(日用).
主益中平氣 調順榮衛(日用).
ː<一名>蠶豆 快胃 利五藏 或點茶 或炒食佳(入門).
ː色靑似菉豆而大 今出咸鏡道 京中籍田亦有之(俗方).
薏苡仁684 : 율무 性微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主肺痿肺氣 吐膿血咳嗽 又主風濕痺 筋脈攣急 乾濕脚氣(本草).
ː輕身勝瘴氣(史記).
ː久服 令人能食 性緩不妬 須倍他藥用 咬之粘牙者眞(入門).
ː此物力勢和緩 須倍用卽見效(丹心).
ː取實蒸令氣餾暴於日中 使乾磨之 或挼之 則得仁矣(本草).
秫薥685 : 수수 穀之最長 米粒亦大而多者 北之種之以備缺粮否則喂 牛馬南人呼爲蘆穄(入門). 喂(위 : 먹일)
稗子米 : 살희쌀.돌피 쌀.氣辛味脆 可以爲飯 凶年食之(入門).
甖子粟 : 양귀비 씨. 性平(一云寒).味甘無毒.
治反胃 胸中痰滯 不下食 <一名>御米(本草).
ː花紅 白色四葉 或千葉 有淺紅暈 其實作餠子似髇箭 頭中有米極洗色白(本草) ∴髇(효 : 화살촉).
ː其房如甖其子如粟(入門).
 §殼 : 양귀비받침의 껍질. 治脾瀉久痢 澁腸及虛勞 久嗽 又入腎治骨病.
ː入痢藥 醋炒用之(本草).
ː粟殼去盡筋筋膜瓤蔕剉碎 以蜜水淹一宿 次日慢火炒黃色用(良方).
ː罌粟殼 有澁腸止嗽之能(醫鑒).
 §鴉片 : 양귀열매의 진. <一名>啞芙蓉(一作阿). 卽罌粟花未開時 用竹鍼刺十數孔 其津自出 次日竹刀刮在磁器內待積 取多了 以紙封固 晒二七日 卽成片矣. 性急 不可多用(入門).
ː治久痢不止 罌粟花 花卸結殼後 三五日 午後於殼上用大鍼刺開外面靑皮十餘處 次日早津出以竹刀 刮在磁器內陰乾 每用小豆大一粒 空心 溫水化下.
忌葱蒜漿水 如渴以蜜水解之(醫林).
酒 : (술) 性大熱 味苦甘辛 有毒.
主行藥勢 殺百邪惡毒氣 通血脈 厚腸胃 潤皮膚 消憂發怒 宣言暢意. 久飮 傷神損壽(本草).
ː大寒凝海 惟酒不氷 明其性熱 獨冠羣物 人飮之 便體廢神昏 是其有毒故也(本草).
ː酒能行諸經不止 與附子相同 味辛者能散 味苦者能下 味甘者 居中而緩 爲守引 可以通行 一身之表 至高之分. 若味淡者 則利小便而速下(湯液).
ː<本草>止言熱而有毒 不言 其濕中發熱 近於相火. 人大醉後 振寒戰慄 可見矣(丹心).
ː酒有諸般惟米酒入藥 當以糯米用淸水 白麪麴 所造爲正.
<書>曰 若作酒醴 爾爲麴糱酒 則須用麴醴 故用藥也(本草).
ː諸酒名開列後
 §糟下酒 性煖 溫胃 禦風寒 疑是 未榨酒也. ∴ 榨(자 : 기름틀).
 §豆淋酒  * 風門서 轉載.
 治中風 口噤不語 喎斜 癱瘓風痙 角弓反張 取黑豆炒令極熱 投酒中飮之日三(本草).   
 §葱豉酒 和解風寒出汗 治傷寒.
 §葱酒 : 治感寒初覺連鬚葱白細切投熱酒中飮之取汗差(俗方). 寒門서 轉載.
 §葡萄酒 : 駐顔 煖腎
 葡萄熟者 挼取汁同糯米飯 白麴和釀之.自然成酒 味亦美好 山葡萄亦可(本草). 雜方門서 轉載
 §桑椹酒 : 補五藏 明耳目 取汁釀酒也
 §拘杞酒 : 補虛肥健人.能補益.
枸杞子5升 淸酒2斗 硏搦浸7日 取出去滓飮之.初以3合爲始 後則任性(本草).雜方門서 轉載
 §地黃酒 : 和血駐顔 糯米1斗 生地黃3斤細切 同蒸爛熟 入白麴 如常法 拌釀 候熟 任意飮之. 大能和血 駐顔(入門).雜方門서 轉載
 §戊戌酒 : 大補陽氣 能補養元氣 勞人尤佳
糯米3斗蒸熟 黃雄犬一隻去皮腸 煮一伏時 候極爛 擣爲泥 連汁與飯同拌勻 用白麴3兩 和勻 釀之 二七日熟 空心 一盃(活心).
 §松葉酒 : 治脚氣風痹
 松葉 : 治中風口喎靑葉600g擣令汁出淸酒1甁一宿浸置火邊初服半升漸至1升汗出卽正 風門서 轉載.
 §松節酒 : 治脚氣風痹
 §黃松節 : 治偏風 口眼喎斜 毒風筋攣骨痛 浸酒服 名松節酒 風門서 轉載.
 §菖蒲酒 : 治風痺延年 菖蒲酒方 菖蒲根絞汁5斗 糯米5斗 炊熟細麴5斤 拌勻如常釀法 酒熟澄淸
久服通神明 延年益壽(入門). 身形門서 轉載.
 §鹿頭酒 : 補氣血 煮鹿頭 取汁釀酒也.
 §羔兒酒 : 肥健人 煮羔兒 取汁釀酒也.
 §蜜酒 : 補益 療風疹.好蜜2斤 水一椀 白麴1升半 好乾酵3兩.先熬蜜水 去沫 令極冷下麴酵 每日3攪 3日熟 甚佳(元戎).
 §春酒 : 美酒也. 今三亥酒之類也.(註 : 陰曆 正月의 세 亥日에 빚은 술.編者).
 §無灰酒 : 不雜他物者 卽醇酒也.(註 : 누룩만을 넣어서 빚은 純粹한 술좋은 술編者).
 §餠子酒 : 糯米粉合和諸藥 爲麴釀之曰餠子酒
 §黃連酒 : 解酒毒 不傷人.未詳
 §菊花酒 : 延年益壽 治風眩. 壯筋骨 補髓 延年益壽(此項 身形門 轉載).
甘菊花 生地黃 拘杞根皮各5升 水1石 煮取汁5斗 糯米5斗 取熟入細麴 和勻入瓮 候熟 澄淸 溫服.白菊花尤佳(入門).
 §天門冬酒 : 補氣血 延年. 取根搗絞汁2斗 糯米飯2斗 拌細麴 如常釀法 候熟 取淸飮. 乾者作末釀之亦可.忌食鯉魚(入門).
 §暹羅酒 : 能破積殺蟲 自暹羅國來
 §紅麴酒 : 大熱有毒.辟瘴氣 療打傷(入門).
 §東陽酒 : 酒味淸香 自古擅 名隣邑 皆不及(入門).∴ 擅(천 : 멋대로)
 §金盆露685 : 出處州 醇美可尙 然劣於東陽(入門).
 §山東秋露白686 : 色純味列(入門).
 §蘇州小甁酒 : 麴有熱藥飮之 頭痛 口渴(入門).
 §南京金華酒 : 微太甛 多飮留中聚痰(入門).
 §淮安菉豆酒 : 麴有菉豆 乃解毒良物(入門).
 §江西麻姑酒 : 以泉得名 味殊勝(入門).
 §燒酒 自元時始 有味極辛烈 多飮傷人
 §煮酒 : 味殊佳 夏月宜飮(俗方).
 §梨花酒 : 色白味醺 宜於春夏(俗方).
 §糟 : 술찌꺼기. 性溫味醎無毒. 窨撲損瘀血 浸細凍瘡 及付.蛇蜂可毒 去蔬菜毒
 ː又能藏物不敗 柔物能軟(本草).
豉 : 약전국 메주. 性寒 味苦(一云醎 一云甘) 無毒.
主傷寒頭痛 寒熱 瘴氣 發汗 通關節. 治中毒藥 蠱氣 瘧疾. 又殺六畜 胎子諸毒(本草).
ː去心中懊惱 宜生用之(湯液).
ː和葱白服 發汗 最速(本草). ː 得醓 良(本草). ː 造法 見雜方
 §造豉法  雜方轉載.
以大豆爲黃蒸(卽末醬). 每1斗加塩4升 川椒4兩 同淹 春秋3日夏2日冬5日卽成半熟 加生薑細切5兩 拌勻入器內 封口 埋蓬艾 積草中厚履之 或馬糞中過7日 或二七日(卽14日) 乃取用 旣潔且精(本草). 
醬 : 장. 性冷利 味醎酸 無毒.
除熱 止煩滿. 殺一切魚 蔬菜 蕈(심 : 버섯).毒 又殺百藥熱傷 及火毒. 多以豆作小麥亦作醬 不及豆. 肉醬 魚醬 皆呼爲醢 不入藥用(本草).∴ 醢(해 : 젓갈)
ː醬 將也. 將和五味 以安五藏 故成人不得不食 以豆作 陳久者 良(入門).
醋 : 초. 性溫 味酸 無毒. 主消癰腫 破血暈 除癥塊堅積(本草). ∴ 醯(혜 : 조미료)
ː治産後血暈 及諸失血過多血暈 止心痛 咽痛. 殺 一切魚肉 蔬菜毒. 醋亦謂之醯 以有苦味 故俗呼爲苦酒 不可多食 損人肌藏及損人骨. 入藥當取二三年米醋良穀氣全故也. 小麥醋不及(本草).
ː醋揩也. 能揩五味以敵中也(入門).ː 苦酒米醋是也(得效).
飴糖 : 흑당. 又云검은 엿. 性溫 味甘. 主補虛乏 益氣力 潤五藏 消痰 止嗽(本草).
ː飴糖 又云膠飴 是濕糖如厚蜜者(本草).
ː以其色紫疑如琥珀色謂之餃飴 色白而穀 强者謂之飴糖. 不入藥(湯液).
ː飴卽軟糖也. 建中湯用之 入脾(湯液).
ː飴屬土 成於火 大發濕中之熱 多食動脾風(丹心). ː諸米皆可作. 惟糯米作者入藥(本草).
豆腐 : 두부. 性平 味甘(一云冷) 有毒.
益氣 和脾胃(入門).
ː豆腐 有毒 性冷而動氣. 能發腎氣 頭風 瘡疥(食物).
ː多食則膨脹殺人. 喫酒則甚. 惟飮冷水卽消矣(俗方). ː中寒多泄 多屁者忌食(入門).
舂杵頭細糠 : 방아대에 묻은 겨. 性平.
ː主卒噎食不下 亦主反胃不下 食則刮 取含之卽差. 亦是舂 擣義耳(本草).∴舂(용 : 절구질 할)
稷皮 : 피쌀. 性冷 味甘 無毒.
治熱 益氣 補不足 多食發冷氣 八穀之中最爲下 八穀者 黍 稷 稻 梁 禾 麻 菽 麥也 禾是粟苗 麻是胡麻 菽是大豆 麥有大小穬麥 此諸穀之限也 稷米 堪爲飯不粘 着其味淡 今謂之穄米(本草).
ː稷 乃穄之異名也 稷亦穀之類 似黍而小 卽今之穄米 又謂之粢 爲五穀之臟(入門).


                                 人  部686 凡二十三種
亂髮 : 저절로 떨어진 머리카락. 性微溫味苦.
ː<一名>血餘灰 或曰人中血 須要畧存性 勿令絶過. 主失血 止鼻衄 療骨疽 雜瘡. 消瘀血 通關格 利水道 治五淋 大小便不通 亦治轉胞(本草).
ː不拘新剪舊落 或自己 或無柄人髮 或童男胎髮並好 皂角水洗 入罐內 燒存性爲末用(入門).
髮髲;짤라서 매달게 만든 머리털. 性溫(一云寒). 味苦 無毒.
ː髮髲 是剪下 或作髢者也. 亂發 是疏頭自落者 故療體相似. 主五癃 關格不通 利水道 止血悶 血暈(本草). ∴ 髢(체 : 다리꼭지)
ː髮髲補陰之功 甚捷 須以皂角水 或苦蔘水 浸洗晒乾 燒灰用(丹心).
髭鬚 : 위 수염과 턱에 난 수염.
ː燒灰 付癰瘡 立愈. 唐太宗 剪髮 賜李世勣 宋仁宗剪髭 賜呂夷簡 皆爲治疾(本草).
頭坵686 : 머리의 때.비듬. 性溫 主淋閉不通. 主噎 療勞復(本草). ∴ ?(수 : 두건), 髻(계 : 상투)
ː治蠱毒 蕈毒(버섯 毒). 及主百邪鬼魅 馬肝毒並可 服之. 蜈蚣 犬咬 外付之(入門).
 §故膩頭巾687 : 無毒. 主天行勞復渴. 三年頭?. 主心痛 卽縛髻帛也. 並洗汁飮之(本草).
耳塞687 : 귀지. 性溫. 主癲狂 鬼神 及嗜酒<一名> 泥丸脂 卽耳中脂垢也(本草).
牙齒 : 빠진 이. 性平. 治瘧蠱毒氣及痘瘡不起脹. 火煆硏用(本草).
ː<一名> 生人骨 卽落齒也(醫鑒).
 §齒垽(치은) : 이에 붙은 積. 性溫 破癰腫 出惡刺(本草). ∴ 垽(은 : 앙금)
口中涎及唾 : 입의 침. 取平. 明未語者 塗癬疥良(本草).ː 又塗 諸般腫上 卽消(俗方).
天靈蓋 : 오래된 두개골. 性平 味鹹 無毒.
主尸疰 鬼氣及久瘴勞瘧 寒熱無時者. 此死人頂骨也. 以年深 陳久者爲良(本草).
ː採得後煻灰火中奄一伏時 待腥氣盡 以檀香湯洗過 酥灸黃 或燒黑硏用(入門).
ː本經人部 惟髮髲一物 餘皆出於後世怪說 殊非仁.人之用心.
世稱 <孫思邈>有大功於世以殺命 治病 尙有陰責 況於是也. 人死毒氣聚頂 服之 反害 不如代以虎頭骨 或黃犬頭骨也(入門).
人乳汁 : 젖. 性平(日暈冷). 味甘 無毒.
ː補五臟 悅皮膚 潤毛髮 治瘦悴 令人肥白悅澤.首生男乳療目赤痛 多淚 解馬肝牛肉毒(本草).
ː乳酪之中 牛乳爲上 羊次之 馬又次之 衆乳之功 葱不及人乳.
昔張蒼 無齒 置乳婦十餘人 每食盡 飽後 年百餘歲.
尙爲相肥白如瓠視事 精神過於少年生子數人 此頤養之妙也(食物).
婦人胞衣 : 자식나은 태.
ː主血氣 羸瘦勞 俱虛損 面䵟 皮黑 腹內諸病 漸瘦瘁者(本草).
ː卽産後胞衣也. <一名>紫河車 <一名>混沌皮 亦名 混元衣. 男胎首生者佳 如無則壯盛婦人 次胎亦好 取得以竹器盛 長流水浸一刻 以取生氣 洗淨去筋膜 以篾籠盛之 外以紙糊 使泄氣焙乾要 用時 以米醋 浸一宿 焙乾用(正傳).∴ 篾籠(멸농 : 대바구니)
ː<一法> 洗放木甑內 有卯至酉 蒸爛如糊 取出於石臼內 同諸藥 搗丸用(回春).
ː<古方> 不分男女 世傳 男用女胎 女用男胎 俱以初胎爲勝 似爲有理(正傳).
ː<一法> 洗斷血脈 入麝香4g 砂鍋內熬膏 用之(丹心).
ː河車者 天地之先 陰陽之祖 乾坤之槖籥 鈆汞之匡廓胚腪 將兆九九數 足我則戴而生之 故謂之 河車(得效). ∴ 槖=櫜(고 : 활집).籥(약 : 피리) 腪(운 : 홀떼기)
ː此藥 入血藥則滋陰 退熱 入氣藥則壯陽生子 入痰藥則治痰 入風藥則治風 入心藥則治癲狂 失志等證. 雖病危 將絶一服 更活 一二日. 大抵 男精女血 構成 非金石 草木之比 紫者 北方之色 河者 北方之流水之名 車者 胚胎九九數 足載而乘之謂也(入門).
 §胞衣變成水 : 태썩은 물. 微辛無毒 主諸熱毒 小兒丹毒 此胞衣埋地下七八年 化爲水也(本草).
人尿 : 오줌. 性寒(日暈凉). 味鹹 無毒.
ː止勞渴嗽 潤心肺 療血悶 熱狂 撲損瘀血 暈絶 明目 益聲 潤肌膚 治肺痿嗽. 人尿 須童男者 爲良(本草). ː尿者小便也. 降火極速(丹心).
ː嘗見一老婦 年逾八十 貌似四十詢之 有惡病 人敎之 服人尿 遂服四十餘年 老健無他病云(丹心).
人中白 : 오래된 오줌토에 붙은 힌 물질. 性凉
ː治肺痿 膈熱 鼻洪 吐血 羸瘦 渴疾及湯火灼瘡. 人中白 是積尿白垽也(本草).
ː人中白者 卽尿桶中澄底潔白者 須置風露下 經二三年者 可用. 急則不拘 又名秋白霜.
<丹溪>云 能瀉肝火 降陰火. 凡用括在新瓦上火煆 硏末用之(入門).
 §秋石 : 오줌 정제한 것. 大補 煖悅色 益下元. 久服 去百疾 强骨髓 補精血 開心益志(本草).
ː壯陽補陰 洞入骨髓 眞還元 衛生之寶也(入門).
ː陽煉法 陰煉法 俱載雜方  雜方에서 轉載.
【陰煉秋石丹(陰煉淡秋石)】
治虛勞 諸般宿疾 大能滋陰降火
人尿多取 置大盆中 以新水相和 攪轉100匝 放令澄淸 辟去淸水 只留濁脚 又以新水 同攪水多爲妙 又傾去淸水 如此10餘次 直候無臭氣 水香爲止 鋪厚紙於篩 乃傾在紙上 瀝去淸水 晒乾爲末 以初男乳汁 和勻如膏 烈日中暴乾如此九度 色如粉白. 盖假太陽氣也 謂之陰煉秋石 能滋陰降火(入門).
【陽煉秋石法】
人尿多取 置盆中 入皂角汁少許 以殺其穢 攪100餘遭 直候小便澄淸白濁 皆碇辟去淸水 只取濁脚 又入水攪100餘匝 更澄淸去水 取濁 更以布濾去滓 取濃汁 入淨鍋內 熬乾 刮下擣篩 再入鍋 以淸水煮 令化乃於箕 筲內布厚紙 兩重傾汁于其上淋過 去水 再入鍋熬乾 又用湯煮 化布紙淋汁 如未潔白 更准丁淋候色如霜雪 卽止 因入固濟砂盒內 歇口火煆 成汁傾出 候瑩白玉色 卽止 細硏 入砂盒乃固濟 頂火四兩 養七晝夜久養火尤善 謂之陽煉秋石. 治諸般冷疾 久年虛損 服之皆愈(入門).
婦人月水 : 여자의 월경수. 解毒箭 幷女勞復
ː扶南國舊有奇術 能令刀斫不入 惟以月水 塗刀便死 此乃汚穢壞神氣也 人合藥 所以忌觸之(本草).
: 治陰熱 最佳(俗方). ː月經衣水漬 取汁 亦同(本草).
 §紅鈆 : 여자의 첫월경. 味鹹 有毒. 卽無病室女 初行月水也.
治男女 氣血衰弱 痰火上升 虛損 癱瘓 失音 體痛 飮食少進 女子經閉等證.
ː製法 詳見 雜方(入門). 雜方門에 紅鈆의 製法은 없음(編者).
人裩襠 : 사람의 아래 속옷.主陰陽易病 及胞衣不下(本草).
ː卽裩之當陰處 方圓6寸 是也. 男病女裩 女病男裩 割取 燒存性 爲末 水調服之(入門).
ː胞衣不下 取本婦裩 覆井口立下(本草).
人屎687 : 사람의 마른 똥. 性寒. 主天行熱病 大熱狂走及解諸毒(本草).
ː宜取絶乾者 爲末 沸湯沃服 又乾者 燒存性 水漬飮汁 名曰 破棺湯. 亦主傷寒大熱(本草).
ː今人取乾者 水漬 取汁 名曰 野人乾 以男人糞爲良(俗方).
人中黃687 : 대롱을 똥에 꽂아서 고인물. 性冷. 主天行熱疾 及解中諸毒 幷惡瘡 菌蕈毒(本草).
ː臘月 切大竹桶 去靑皮 納糞缸中 浸滲 取汁 名曰 人中黃(本草).
ː臘月 切淡竹 去靑 留第二節上節 發竅 以大甘草內 竹筒內以木塞上竅 以留節一頭 揷糞缸中浸一月 取甘草 晒乾 用之. 亦名 人中黃(入門). ː人中黃 本經 謂之糞淸
人爪甲 : 손톱발톱. 性平. 治難産 催生
ː治目中去瞖障 取姙婦爪甲 爲末 用之(本草).
新生兒臍 : 곧 나은 아이의 탯줄. 主瘧 取斷者 燒灰飮下
  ː 臍中屎. 主惡瘡 瘜肉 候初生 取胎中屎也(本草). 

                                 禽 部688凡一百七種
丹雄雞肉 : 붉은 수탉. 性微溫(一云微寒). 味甘 無毒.
ː主女人崩中漏下 赤白沃 補虛 溫中 通腎 殺毒 辟不祥. 易云 巽爲雞 爲風. 鷄鳴於五更者日將至巽位 感動其氣而鳴也. 故風人 不可食(本草).
ː雞屬土而有金 與木火性補 故助濕中之火 病邪得之 爲有助而病劇 非雞而已與 夫魚肉之類 皆能助病者也(丹心).
 §頭 : 主殺鬼. 東門上者尤良(本草).
 §朱雄雞冠血 : 主自縊(액).死百虫入耳. 又療白癜 癧瘍風(本草).
 §糞 : 治白虎歷節風 幷付風痛(本草).
白雄雞肉 : 흰 수탉. 性微溫(一云微寒) 味酸.
ː療狂邪 安五藏 止消渴 利小便 去丹毒(本草). ː白毛烏骨者 佳.
ː雞色白而眼黑者 乃眞白烏鷄也(?言). §白雞距及腦 主産難(本草).
烏雄雞肉 : 검은 수탉. 性微溫 無毒
ː主心痛 肚痛 除心腹惡氣 及風濕攣痺 補虛羸 安胎 折傷 病癰疽 生罨 竹木刺不出(本草).
ː凡禽烏眼黑者 骨必黑 乃眞烏雞也(本草).
 §膽 : 性微寒 主目不明 幷肌瘡(本草). §心 : 主五邪(本草).
 §血 : 性平 主中惡 及踒折骨痛(本草). §肪 : 性寒 主耳聾(本草). ː 肪 厚脂也(入門).
 §腸 : 主遺尿 小便數不禁(本草). §肝及左翅 : 主起陰(本草).  §冠血 : 主乳難(本草).
 §頭 : 主殺鬼(本草). § 肶胵(비치)裏黃皮 : 멀떠구니(胃). 속의 누른 껍질. 性微寒(一云平) 無毒.
止泄精 遺尿 並尿血 崩中 帶下 腸風 瀉痢(本草).
ː此卽 肫(순).內黃皮也. 諸雞肶胵 並止遺精. 宜燒存性用(入門).
 §屎白 : 性微寒. 主消渴 破石淋 消鼓脹 止遺尿 滅瘢痕(本草).
烏雌雞肉 : 검은 암탉. 性溫 味甘(一云酸). 無毒.
ː主風寒濕痺 療反胃 安胎 補産後虛羸 治癰疽 排膿 補新血 除邪辟 惡氣(本草).
ː骨毛 俱黑者 爲上(入門).
 §血 : 性平 無毒 主中惡 腹痛 及踒折骨痛 乳難(本草). §膽 : 治疣目 耳瘑瘡(本草).
 §腸 : 治遺尿 小便多(本草). §翼 : 治小兒夜啼(本草). §翮(핵).羽 : 主下血閉(本草).
 § 窠中草 : 治頭瘡 白禿(本草). §689 糞 : 治中風失音 止消渴 破石淋 利小便 滅瘢痕(本草).
黃雌雞肉 : 누른 암탉. 性平(一云溫) 味甘(一云酸) 無毒.
ː主消渴 小便數 腸澼 泄痢 補益五藏 添髓補精 助陽氣 煖小腸(本草).
ː色黃 又脚黃色者佳(入門).
 §肋骨 : 主小兒羸瘦 食不生肌(本草).
雞子 : 달걀. 性平 味甘 . 主除熱火瘡 癇痙 鎭心 安五藏 安胎 開咽喉 治姙婦天行熱疾(本草).
ː生絞入藥 割開淡者 大能却痰 潤聲喉(入門).
ː雞卵 以黃雌産者爲良 烏鷄子尤善(本草).
 §卵白 : 달걀 힌자위.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ː療目熱赤痛 療疸 解熱煩 除心下伏熱 治産難 胞衣不出 止咳逆(本草).
 §卵黃 : 달걀 노른자위. 治久瘧 及漆瘡 主痢(本草).
ː陰不足補之 以血用雞子黃(湯液).
 §卵中白皮 : 달걀껍질 안의 흰부분. 主久咳 結氣. 得麻黃紫菀 和服立已 <一名>鳳凰衣(本草).
 §卵殼 : 硏摩 目中障瞖 又主傷寒勞復(本草).
 §鷄肉 雖有小毒而補虛羸 最要 故食 治方中多用之 然有風人及患骨熱人 不宜食 大抵 丹者 入心 白者 入肺 黑者 入腎 黃者 入脾.總皆歸於肝也(入門).
ː雞屬巽 佐肝火(丹心).
白鵝肉 : 흰 거위. 性凉 無毒. 解五臟熱 止渴 主射工毒.有蒼白二種
ː 主射工 當以蒼者爲良. 主熱渴 當以白者爲良(本草).
 §膏 : 性微寒 主耳卒聾. ː 脂潤皮膚. 主手足皸裂 可合. 面脂用(本草).
 §毛 : 主射工水毒 又主噎(本草). §尾罌 : 治聤耳 及聾(本草).
 §卵 : 性溫. 補五臟 補中益氣  
鶩肪(목방). : 집오리 기름. 肪厚脂也. 性大寒. 主水腫 及風虛寒熱(本草).
 §血 : 主害諸毒(本草).  §頭 : 主水腫 通利小便 綠頭者佳(本草).
 §卵 : 性 治心腹熱. 塩淹食之宜人(本草).
 §白鴨肉 : 性冷 味甘 微毒(一云無毒). 補虛 除熱 和藏府 利水道(本草).
 §白鴨屎 : 名通 殺石藥毒 散蓄熱 治熱毒痢(本草).
 §黑鴨肉 : 滑中 發冷痢 不可多食(本草). ː 鴨有家有野 此說專是家鴨爾
ː鳧(부).鶩 皆鴨也. 一云 野鴨 爲鳧. 家鴨爲鶩(本草).
ː凡鴨白毛黃雌鴨最補 綠頭靑頭鴨佳 黑鴨滑中發冷疾. 凡鴨老者佳. 嫩者有毒(入門).
野鴨肉 : 야생 오리. 性凉 無毒. 補中益氣 和胃氣 治熱毒風及惡瘡癤 殺腹藏一切虫. 九月後立春前採者 大補益全勝 家鴨其小 小者名刀鴨. 味最重 食之補虛(本草).   
雁肪 : 기러기 기름. 性平(一云凉). 味甘無毒.
主風痹攣急 偏枯 氣不通 長毛髮鬚眉 壯筋骨(本草).
ː肉食之 治諸風. 雁肪自不多食 其肉應亦好. 雖運採無時以冬月爲好(本草).
雀肉 : 참새. 性煖(一云大溫) 無毒.
ː續五藏不足氣 壯陽益氣 煖腰膝 益精髓 縮小便 起陽道. 食之 令人 有子.冬月者良(本草).
ː十月後正月前 食之. 益人 皆取陰陽靜定 未決泄之義(本草).
 §腦 : 性平. 主耳聾 塗凍瘡(本草). §頭血 : 主雀盲(本草).
 §卵 : 性溫 味酸 無毒. 主男子陰痿不起强之 令熱多精有子 ː取第一次卵 尤良(本草).
 §雄雀屎 : 性溫. 療目痛 決癰癤. 主痃癖 疝瘕 氣塊 伏梁(本草).
ː<一名>白丁香 兩頭尖者是雄屎也 臘月收雀 俗呼爲靑丹 入藥用.
凡使細硏 甘草湯浸一宿 焙乾用之(入門).
燕屎689 : 영마귀 똥. 性平 味辛 有毒.療瘧. 主蠱毒 鬼疰 破五癃 利小便(本草).
ː燕有兩種 有胡 有越 紫胸 輕小者 是越燕제비 不入藥用. 胸斑黑 聲大者 是胡燕入藥(本草).
ː燕肉 不可食 入水爲蛟龍所呑 亦不宜殺之(本草).∴ 胡燕(명마기)
 §胡燕卵690 : 主水 浮腫(本草).
 §胡燕肉 : 出痔虫(本草).
 §越燕屎 : 亦療痔 殺蟲 去目瞖(本草).
伏翼 : 박쥐. 性平(一云微熱). 味醎 無毒.
ː主目暝痒痛 明目 夜視有光. 療五淋 利水道. <一名>蝙蝠(本草).
ː伏翼 以其晝伏有翼爾. 在散谷及人家屋間 立夏後採暴乾. 此物善服氣 故能壽(本草).
ː先拭去毛及腸肚嘴(취).脚灸乾用(入門).
 §糞 : 名 夜明砂. 能明目. 治內外障又炒服 治瘰癧(入門).
 §天鼠 : 석종유 나는 굴에 있는 박쥐.<一名>仙鼠 卽伏翼也. 在乳石洞中食 其精汁 色白大如鳩鵲 壽皆千歲. 此仙經所謂肉芝也.食之令人肥健長年 今蝙蝠多生古屋中 其色白而大者盖稀有料 其出乳石洞中者如此爾. 在洞中皆倒懸 盖其腦重故也(本草).
鷹屎白 : 매똥. 性平(一云微寒). 有小毒.
ː主滅瘢痕 合殭蠶 衣魚之類.爲膏塗之(本草).
ː主惡酒(本草). ː ?鸇亦相似而小. 皆是其類(本草).
 §眼睛 : 和乳汁然點眼 中三日見碧宵中物(本草). §頭 : 治五痔(本草).
 §嘴及爪 : 主五痔 及狐魅(本草). §肉 : 主邪魅 野狐魅(本草).
雉肉 : 꿩의 고기. 性微寒(一云平一云溫). 味酸 無毒(一云微毒).
ː主補中益氣 止泄痢 除瘻瘡. 雉雖食品之貴然有小毒 不宜常食九月至十二月食之 稍有補他月則發五痔 瘡疥. 漢避呂太后 諱號爲野鷄(本草).
ː伊洛一種 尾長而小者爲山雞 江南一種 白而背有細黑文 名曰白鵬 亦其類也(本草).
䲭頭 : 솔개 머리. 性平 味醎 無毒. 主頭風眩 顚倒 癎疾(本草). ∴ 䲭(시 : 새매)
ː<一名>鳶. 用之 當微灸 宜用雄者(本草). ː鵰鶚(조악 : 수리). 並相似而大(本草).
烏鴉(오아). : 까마귀. 性平 無毒.
ː 治咳嗽 骨蒸勞瘦 又療急風 幷小兒癇及鬼魅. 泥裹 燒存性 爲末 飮調下(本草).
 §目睛 : 注目中 通治目病(本草). §翅羽(시우). : 破瘀血. 燒灰用(本草).
慈鴉 : 갈까마귀 性平 味酸醎 無毒. 療骨蒸 勞瘦 止咳嗽(本草).
ː似烏而小 多羣飛作鴉 鴉聲者 是今謂之寒鴉 大鴉不中食. 此鴉不作羶臭 五味灸食良(本草).
 §目睛汁 : 注眼中 則夜見神鬼(本草).∴ 羶(전 : 양)
雄鵲肉 : 숫까치 고기. 性寒(一云凉). 味甘 無毒.
ː主渴疾 消結熱 下石淋. 治風 大小腸澁 宜用雄者(本草).
ː鳥之雌雄難別 舊云 “其翼 左覆右 是雄 右覆左 是雌”. 又“燒作灰 以石投中 散解者 是也”. 今云 “投石恐止 是鵲餘鳥 未弼爾. 又燒作 友納水中 沈者是雄浮者是雌. 凡禽獸大者 是雌小者是雄(本草)
 §巢 : 多年者 療癲狂 鬼魅 及蠱毒. 取燒之仍呼祟物名號(本草).
練鵲 : 댓까치. 性溫平 味甘 無毒. 益氣 治風疾. 似鸜鵒而小黑褐色(本草).∴ 鸜鵒(구욕 : 구관조)
斑鷦(반초). : 멧비들기 부휘니(뱁새). 性平 味甘 無毒.
ː 明目 益氣 助陰陽. 斑鷦 卽斑鳩也.有有斑者 有無斑者 有灰色者 春分則化爲黃褐 侯秋分則化爲斑鷦. 久病 虛損 食之 補氣(本草).
白鴿 : 흰 집비들기. 性平(一作煖). 味醎 無毒.
ː主解諸藥毒 及人馬久患疥 食之 立愈. 鴿鳩類也. 翔集屋間(本草).
 §糞 : 名左蟠龍. 治破傷風. 卽野鴿糞也(正傳).
鶉肉 : 매추라기. 性平 味甘 無毒.
ː補五藏 實筋骨 消結熱及療小兒疳痢下五色 灸食之良(本草).
ː蛙變爲鶉(利子).
ː田鼠化爲鴽 鴽卽鶉也(禮記).
鸂鷘(계칙 : 비올히,뜸부기). : 性平 味甘 無毒.
ː治驚邪 可食之(本草).
ː有五色尾 有毛如舟公(선=船).陁小於鴨(本草).   
鴛鴦 : 증경이,원앙. 性平 微醎 有小毒.
ː主諸瘻 疥癬. 酒浸灸食(本草).
ː夫婦不和 作羹臛私與食之 卽相憐愛也(本草).
ː形似鴨而大 眼赤 嘴反好生山溪中(本草).
鸀鳿(촉옥) : 독수리.
ː主溪毒 砂虱水弩 射工等病 取毛燒灰服亦可. 籠以近人
鷸肉(휼육). : 도요. 性煖. 補虛.
ː如鶉 嘴長 色蒼 在泥塗間作鷸鷸聲(本草).
啄木鳥;저구리(딱다구리). 性平 無毒.
ː主痔瘻 及牙齒疳䘌蚛牙. 此鳥 有褐 有斑褐者 雌 斑者 雄 穿木食蠹.
<一名>鴷(열 : 딱다구리). 淮南子曰 斲木愈齲(착목유우) 卽此也(本草). ∴ 斲(착 : 깍을)
ː又有山啄木댓저구리大如鵲 色靑黑 頭上有紅毛(本草).ː 俱以端午日得者 爲佳(入門).
白鶴 : 두루미  性平 味鹹 無毒.
ː肉 益氣力.
ː血 補勞乏 去風補肺.
ː今鶴 有玄 有黃 有白 有蒼 其白者爲良(本草).
ː<一名>鶿老鳥 (飮膳).
天鵝肉 : 고니. 性平 味甘 無毒.
ː醃食佳 絨毛療刀杖瘡 立愈(入門).
鸛骨 : 한새. 性大寒 味甘 無毒.
ː脚骨及觜 主喉痺 飛尸鬼虫 諸疰毒 及蛇虺咬 及小兒閃癖大腹 並煮汁服 亦燒灰酒飮下(本草)
ː有小毒 殺壽木 禿人毛髮. 鸛頭無丹 項無烏 帶身如鶴者是也. 兼不善唳(本草)∴唳(여 : 울)
鸕鶿屎 : 가마우찌의 똥. 性冷 有毒(一云 微毒).
ː<一名> 蜀水花 多在水邊石上 紫色如花. 刮取猪脂調付(本草). 
ː去面黑䵟 黶痣 酒齄皰 及面瘢庛 與湯火瘡痕 又主丁瘡(本草).
ː小兒疳蚘 取屎末 炙猪肝蘸 食之 奇效(本草). §頭 : 性微寒. ː主鯁及噎(本草).
魚狗 : 쇠새. 性平 味鹹 無毒.
ː小鳥 靑似翠 水上取魚食 故名爲魚狗 主鯁 及魚骨入肉不出痛甚者.今之翠鳥也(本草).
鴝鵒구육 : 구관조性平 味甘 無毒.
ː似鵙而有幘者 是. 主五痔止血 又主吃(本草).
ː鴝鵒 慧鳥也. 端午日 取子 去舌端 能效人言(入門).
搏勞 : 性平 無毒.ː <一名>伯勞 <一名>鵙(격). 毛 主小兒繼病(本草).
鵜鴣觜 : 性平 味鹹 無毒.
ː大如蒼鵝頤下有皮袋容二升物<一名>逃河 生海島中. 主赤白久痢 成疳(本草).
ː腹下有脂 煮作油 塗瘻蝕惡瘡 久不差 神效(俗方).
巧婦鳥 : 뱁새. ː形小於雀 在林藪間爲窠 如小囊袋 亦名桃雀(本草).
ː主婦人巧 可呑 其卵 或其窠 燒熏 女手巧(本草).
蒿雀 : 촉새. 性溫 味甘 無毒. ː 似雀靑黑在蒿間 食之. 美於諸雀. 食之 益陽道(本草).
鶡雞 : 味甘 無毒.
ː鶡雞 氣猛 其鬪無負 期於必死. 令人以此爲冠像此也. 食肉 令人 勇健(本草).
百舌鳥 : 꽤꼬리. ː主心胃痛 灸食之.亦主小兒久不語. 卽今之鸎也(本草).
黃褐候 : 호도애. 性平 味甘 無毒.ː 極美形如鳩 作綠褐色. 主蟻瘻惡瘡.灸食(本草).
布穀 : 뻐꾹새. ː令夫妻相愛 五月五日 取脚腦骨 收帶之(本草).
杜鵑 : 접동새. ː<一名>子規 初鳴先聞者 主離別 學其聲 令人吐血(本草).
鴞目 : 올빼미. 無毒.
ː<一名>梟(효).<一名>鵩(복). 惡聲鳥也. 此鳥盛午不見物 夜則卑行 入人家 捕鼠(本草).
ː又有鵂鶹 亦是其類 似䲭有角 兩目如猫兒 夜飛晝伏畜之. 辟鬼邪(本草). ∴ 䲭(시 : 새매)
ː呑之 令人 夜見物. 肉主鼠瘻. 故人重其灸固當肥美(本草).
鷿虎鳥膏 : 主耳聾. 又塗刀劍 令不鏽水鳥也. 當在水中人至卽沈擊之便起(本草).
鷺絲鳥肉 : 해오라기. 性平 味鹹 無毒. ː 主虛羸 益脾補氣 灸食之(入門).
白鷗肉 : 갈매기. 味甘 無毒.ː 主燥渴 狂邪 五味淹 灸食之(入門).
竊脂(절지). : 고지새. 灸食 甚美 能補氣(俗方).
鶬鶊(창경). : 아리새. 補氣. 灸食 甚美(俗方).
鷓鴣(자고)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 形似母雞 其鳴若云“釣輈格磔”者 是也 不爲此鳴者 非也(本草). 主氣 瘴疾(本草).
ː 生嶺南. ∴ 輈(주 : 끌채) 磔(책 : 찢을)
                                  獸 部 692 凡二百三十六種
龍骨 : 용의 뼈. 性平(一云微寒). 味甘 無毒(一云小毒).
凡 入藥五色具者良 黃白色者次 黑色者下(本草).
ː作白地錦文舐之着舌者良(本草).
ː主養精神 定魂魄 安五藏 逐邪氣 安心神 止瀉痢 療夢泄. 治一切失血 收汗縮尿(本草).
ː龍骨 澁劑也. 澁可去脫而固氣(湯液).
ː火煆細硏 或酒煮焙乾 用採無時(本草).
  §齒 : 性平(一云大寒). 味澁.
ː鎭心 安魂魄 療癲癎 驚狂 鬼魅(本草).ː 鎭驚 安魂 治魂飛揚者 宜用龍齒(本草).
  §紫梢花 : 性溫 味甘.
ː龍於水邊遺瀝値 流楂則粘着狀如蒲搥 色微靑黃 復似灰色 號紫梢花(本草).
ː主陽衰陰痿(入門).
麝香 : 궁노루의 배꼽. 性溫 微辛苦 無毒.
ː麝香 <一名> 四味臭(綱目).
ː春分取之生者 益良. 其香正在麝陰莖前皮內 別有膜裹之(本草).
ː本國 麝香 出於咸鏡 平安 兩地者爲好. 然不及於澾子地方出者(俗方).
  ː麝有三種
第一 生香麝子 夏食蛇虫 多至寒則香滿 入春急痛自以爪剔. 出之落處 遠近草木 皆焦黃 此極難得 令人帶眞香 過園中 苽果 皆不實 此其驗也. 其次 臍香 乃捕得殺取者. 其次 心結香 乃被逐狂走而自斃者. 麝香 多僞 破看一片 毛共在裹中者 爲勝 且燒當門子沸 良久者 卽好. 破看 麝內有顆子者 卽當門子也. 凡用麝香 並以子日開之. 不用苦細硏 只篩用(本草).
ː主辟惡氣 鎭心安神 療溫瘧蠱毒 癇痓 中惡 心腹痛 去目中膚瞖 能蝕一切癰瘡膿 治婦人産難 墮胎 小兒驚癎 客忤. 除百邪 鬼魅 殺三虫(本草).
ː麝香入脾 治肉(綱目).
ː麝雖溫然性屬陰 能化陽痛腠理(直指小兒).
ː麝香 通關透竅 上達肌膚 內入骨髓. 與龍腦相同 而香竄過之(入門). ∴ 竄(찬 : 숨을)
ː麝能引藥 透達(直指).
 §麝肉 : 麝形似獐 其肉食之. 似獐肉而腥氣麝啖蛇 故能療蛇毒. 臍中有香 除百病(本草).
 §水麝 : 臍中有水瀝一滴於斗 水中用瀝衣 直至敗其香不歇 每取以鍼刺之 捻雄黃則合 香氣倍於肉麝(本草).
牛黃 : 소의 뱃속에서 나온 우황. 性平(一云凉). 味苦(一云甘). 有小毒(一云無毒).
ː於牛得之 陰乾 100日 使時燥 無令見日光.
ː牛有黃者 皮毛光澤 眼如血色 時復鳴吼 又好照水人以盆水承之 伺其吐出 乃喝迫 卽墮落水中一箇如雞子黃大 重疊可揭析輕虛而芬香者 佳 此物多僞 試法 揩摩爪甲 上以透甲黃者 爲眞(本草).
ː喝迫得者 名生黃 最難得. 今皆出屠肆於牛肝痰中得之(本草).∴ 揩(개 : 문지를)
ː安魂定魄 除邪 逐鬼. 主狂癲 驚悸 及中惡. 療小兒百病(本草).
ː牛黃 入肝治筋(綱目).  
 §牛肉 : 性平(一云溫) 無毒(一云微毒).
ː養脾胃 止吐泄 治消渴 消水腫. 令人强筋骨 補益腰脚(本草).
ː食品 黃牛爲佳.用乳及屎尿 去病者. 黑牛薑於黃牛(本草). ː自死肉 不可食 必生疔瘡(俗方).
 §牛角䚡(우각새). : 소뿔 속의 뼈. 性澁 味苦甘 無毒. ∴ 䚡(새 : 뿔심)
ː糞土中爛白者 燒存性 用(本草). ː止血崩 赤白帶下療腸風瀉血及血痢(本草).
 §頭蹄 : 下熱風(本草). §腦;主消渴 風眩(本草).  §齒 : 主小兒驚癎(本草).
 §耳中垢 : 主蛇傷 及惡蛓(자).傷(本草).
 §牛五藏 : 主人五藏(本草).
ː肝 : 主明目 治痢. 心 : 主虛忘. 脾 : 治痔. 肺 : 治嗽. 腎 : 補腎(本草).
 §肚 : 양 卽胃也. 俗名䑋(양). 補五藏 益脾胃 止消渴(本草).
 §百葉 : 천엽. 主熱氣 水氣 解酒勞幷痢(本草).
 §膽 : 性大寒 味苦 無毒. ː 明目 止消渴(本草).
 §鼻 : 止消渴 下乳汁(本草).
 §口中涎 : 止反胃 嘔吐 治噎(本草).
 §口中齝草 : 主噎(本草). 齝㚼也(本草). ∴ 齝㚼(치호)
 §693 骨 : 性溫 無毒. 主一切失血.諸疾 燒存性用(本草).
 §特牛莖 : 卽 牛陰莖也.主婦人漏下赤白 無子(本草).
 §尿 : 性寒 味苦辛 無毒.
ː烏牛尿 佳(本草). ː主消渴 黃疸 水腫 腹脹脚滿 小便不通(本草).
 §糞 : 主水腫及霍亂 塗門戶 辟惡氣燒之亦辟惡(本草). ː分灰 主灸瘡 久不差
ː新生犢子 臍中屎 主人九竅出血 燒灰(本草).

 §熊脂 : 곰의 기름. 性微寒(一云凉). 味甘(一云甘滑). 無毒.
ː熊脂 謂之熊白 寒月則有 夏月則無十一月取之. 須其背上者(本草).
ː熊 惡塩 食之則死(本草).
ː治風 補虛 强心 殺勞虫(本草). ː去面上䵟䵳及瘡 頭瘍白禿(本草).
 §熊肉 :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主風痹 筋骨不仁
ː有痼疾者(一云積聚 寒熱).不可食熊肉 終身不除愈(本草).
 §熊膽 : 性寒 味苦 無毒
ː取之 陰乾 然亦多僞 欲試之 取粟顆許 投溫水中 一道若線不散 爲眞(本草).
ː主熱病 黃疸 久痢 疳䘌 心痛 疰忤 及小兒五疳 殺蟲 治惡瘡(本草).
ː點眼去瞖開盲(入門).
 §熊腦 : 腦髓 去頭上白禿風屑幷髮落 作油摩之 ː 又療諸聾(本草).
 §熊骨 : 主歷節風 及小兒客忤 並煮湯浴(本草).
 §熊血 : 療小兒客忤(本草).
 §熊掌 : 食之可. 禦風寒. 此是八珍之數
ː足踏爲食珍之貴 古人 最重之 然胹之難熟. ∴ 胹(이 : 삶을)
ː熊掌 得酒醋水 三件煮熟卽嗔 大如皮毬(本草).
ː此物能引氣 不食自舐(지).其掌 故美在其掌. 熊壽500歲 能化爲狐狸(入門).
象牙 : 性平(一云寒). 無毒.
ː主諸鐵 及竹木 刺入肉不出 笏及梳 作屑用之(本草).
白膠 : 노각교. 性平溫 味甘 無毒.
ː<一名> 鹿角膠 <一名>黃明膠 煮鹿角作之(本草). : 鹿角膠 煮法 詳見雜方門
: 煮鹿角膠霜法 雜方門서 轉載
取鹿角 鋸斷一寸長 置長流水中浸3日 洗刷去垢膩 入砂鍋內 以淸水(江水 尤佳). 浸過不露角 以桑葉塞口 以桑柴火煮之. 旋旋添熱水 勿令火歇 如是3日 候角爛軟酥卽止 取角晒乾 謂之鹿角霜
其汁澄濾 取淸 候凝作片 風中吹乾 謂之鹿角膠 收取聰 用入藥. 勿用 自落角者 連腦骨者 乃殺取也(入門).
ː治男子腎藏 氣衰虛損 腰痛 羸瘦 婦人服之 令有子 能安胎. 治赤白漏下 及吐血 下血(本草).
 §鹿角霜 : 性溫 味醎 無毒.
ː治勞傷羸瘦 補腎益氣 固精壯陽 强骨髓 止夢泄(耳門).
阿膠 : 갓풀. 性平微溫 味甘(一云甘辛) 無毒. 
ː煮牛皮 作之. 驢皮膠 主風 最出東河 故名阿膠(本草).
ː阿懸城北井水作者 爲眞. 阿水是濟水性淸趨下 故治濁痰逆上 入手太陰 足少陰 厥陰 久嗽 久痢 並宜. 眞膠極難得 寧用黃明牛皮交 蚌粉炒用(入門).
ː主虛勞 羸瘦 腰腹痛 四肢痠疼 療風補虛 養肝氣 止泄痢 咳嗽 女子下血 安胎(本草).
牛乳 : 소의 젖.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ː乳及尿屎 去病 黑牛勝黃牛. 凡乳酪與酸物 相反(本草).
ː凡 服乳 必煮一二沸 停冷啜之. 生飮令人痢. 熱食卽壅. 又不欲頓服 欲得漸消(本草).
ː補虛羸 止煩渴 潤皮膚 養心肺 解熱毒(本草).
 §羊乳 : 性溫 味甘 無毒.  潤心肺 止消渴(本草).
 §馬乳 : 性冷 味甘 無毒.  止渴(本草).
 §驪乳 : 性冷 味甘 無毒  冷利(本草).
 §酪 : 타락. 性寒(一云冷). 味甘酸 無毒.
ː止煩渴 熱悶 心膈熱痛. 療身面上熱瘡 肌瘡(本草).
 §酥 : 염소의 젖. 性微寒(一云凉). 味甘 無毒.
ː酥絡 醍醐 乳腐乃牛乳 羊乳 馬乳或各或合爲之.四種中 牛乳爲上羊乳次之馬乳又次之(入門).
ː酥 搯酪作之 其性猶異(本草).
ː益心肺 止渴嗽 潤毛髮 除肺痿 心熱幷吐血 補五藏 利腸胃(本草).
 §醍醐 :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乳成酪 酪成酥 酥成 醍醐. 醍醐 生酥 中酥之 精液也. 好酥一石有三四升 醍醐熟抨 貯器中待凝 穿中至底 便津出得之. 性滑 以物盛之皆透 惟雞子殼及胡蘆盛之不出. 在酥中盛冬不凝 盛夏不融者是也. 作酪時 上一重凝者爲酪面 酪面上 其色如油者爲醍醐 熬之卽出不可多得 極甘美 惟潤養瘡痂 最相宜. 治一切肺病 咳嗽 膿血 皮膚瘙痒 通潤骨髓 明目補虛功雨於酥(本草).
海獺(해달). : 바다 반달피.味醎 無毒.693
ː似獺 大如犬毛 着水不濡 生海中. 主人食魚 中毒 魚骨傷人及喉鯁 不下者(本草).
白馬
 §694 莖 : 흰 말의 음경. 性平 味醎甘 無毒. ː入藥用 白者爲勝 金之正色也(入門).
ː要馬 無病 肥嫩身如銀 春收者 最妙. 陰乾100日用. 銅刀劈作7片 以羊血 拌蒸半日 晒乾剉用,主男子陰痿不起 令堅長 强志益精 肥健生子(本草).
 §肉 : 性冷 味辛苦 有小毒(一云大毒).
ː着水浸洗三五遍去血盡 煮得爛熟方可食. 自死肉 不可食 生疔瘡. 長筋骨 强腰脊 令人壯健(本草)
ː食馬肉中毒 心悶 飮美酒卽解. 一云飮淸酒卽解 濁酒卽加(本草).
 §心 : 主喜忘(本草). §肺 : 主寒熱(本草).  §肝 : 有毒 食之殺人(本草).
 §赤馬皮 : 臨産鋪之 令産母 坐上催生(本草). §脂 : 主白禿瘡(本草).
 §鬐頭膏 : 主生髮(本草). §頭骨 : 性微寒. 療頭耳瘡枕之令人不睡(本草).
 §脛骨 : 性寒 味甘. 補陰瀉火 可代芩連用(入門). §齒 : 療丁腫 主小兒驚癎(本草).
 §眼 : 主驚癎 療瘧疾及小兒魅病(本草).
 §蹄 : 性熱 味甘 無毒.ː 辟溫瘧. ː 白馬蹄 療婦人白崩 赤馬蹄 療婦人赤崩(本草).
 §懸蹄 : 性平.ː 俗名 馬夜眼. ː 主驚癎 乳難 辟惡氣 鬼毒 蠱疰不祥 療齲齒 止衄(本草).
 §鬐毛(기모) : 主女子崩中赤白(本草). §鬃毛(종모) : 止血 幷付惡瘡(本草).
 §尿 : 性微寒 味辛. ː主消渴 破積聚 癥堅 銅器承飮之. 又主鱉瘕 ː洗頭瘡白禿(本草).
 §屎 : 性微溫. ː主崩漏 吐下血 衄血 金瘡 止血 又主陰陽易 <一名>馬通(本草).
ː屎及尿 以白馬爲良(本草). ː煎湯服 治暑病最佳(俗方).

鹿茸 : 사슴의 갓내민 뿔. 性溫 味甘散 無毒.
ː五月角初生時 取其茸 火乾以形如小茄子者 爲上 或云 茄子茸. 太嫩血氣未具不若 分岐如馬鞍形者 有力(本草).
ː塗酥火燎 去毛微灸 入藥. 療虛勞羸瘦 四肢腰脊痠疼 補男子腎虛冷 脚膝無力 夜夢鬼交泄精. 女人 崩中漏血 及赤白帶下 能安胎(本草).
 §鹿角 : 性溫 味醎 無毒.
ː鹿壽千歲 五百歲毛變白 年歲久者 其角堅好入藥彌佳. 冬至一陽生麋角解 夏至一陰生鹿角解 各逐陰陽分如此解落. 今人用一般 殆踈矣.凡麋鹿自生至堅完無 兩月之久 大者20餘斤 其堅如石 計一晝夜 須生數兩. 凡骨之類成長 無速於此.雖草木至易生亦無能反豈可與 凡骨血爲比哉(本草).
ː入藥 不用自落者. 或醋煮剉晒 或灸黃色 或燒灰爲末用(入門).
ː主癰疽 瘡腫 除惡血 除中惡 心腹疰痛 又治折傷腰脊痛(本草).
 §骨 : 性微熱(一云溫). 味甘 無毒.
ː主虛勞 可爲酒.治風 補虛 又安胎 下氣 殺鬼精物(本草).
 §髓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鹿髓 可作酒. 治男女傷中絶脈 筋骨弱 四肢不收 壯陽 令有子 和酒服(本草).
 §血 : 此刺鹿頭角間血 和酒飮之 更加(本草).
ː補虛 止腰痛 治肺痿吐血 及崩漏帶下.
ː有人因獵失道 飢渴 獲一鹿 刺血飮之 飢渴頓除 遂覺氣血充盛異常人(本草).
 §肉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補虛羸 强五藏 益氣力 調血脈(本草).
ː野肉之中 獐鹿可食 生不羶腥 又不屬十二辰八卦無主 兼能補益於人 卽生死無尤 故道家 許聰爲脯 其餘 牛 羊 雞 犬 雖補益 充肌膚於亡魂 皆爲愆責 並不足啖(本草). ∴ 愆(건 : 허물)
ː饗神用 鹿肉者 以其性別淸淨 故也(本草).
ː鹿之一身 皆能益人 野族中第一品也. 或脯或煮 或蒸 俱宜和酒服 但餌藥者不可食 盖鹿常食 解毒草 減藥力故也(入門).
 §頭 : 止消渴 主夜夢見物 取肉食之(本草).
 §695 腎 : 性平 補腎 壯陽氣(本草).
 §蹄 : 肉主脚膝痠疼(本草).
 §筋 : 主勞損續絶(本草).
麋695
麋脂 : 가장 큰 사슴(고라니)의 기름. 性溫(一云大熱). 味辛 無毒
ː靑麋 大鹿也(本草).俗名고라니.
ː主癰腫惡瘡 風寒濕痺 四肢不收 不可近陰 令痿. <一名>宮脂(本草).
ː麋性淫決 不應痿人陰 一方云 不可近陰 令陰不痿 此說有理(本草).
 §角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月令云“仲夏鹿角解 仲冬麋角解” 日華子謂“夏至角咳誤矣 鹿是山獸 夏至得陰氣而解 角從陽退之象 麋是澤獸 冬至得陽氣而解 角從陰退之象也”, 煎作膠與鹿角膠同功. 添精補髓 益血脈 煖요膝 悅色壯陽 偏治丈夫 療腰膝不仁 補一切血(本草).
 §骨 : 諸虛勞至良 煮骨汁 釀酒飮 令人肥白 美顔色(本草).
 §肉 : 性熱. 益氣補中 治腰脚(本草).

 §麞骨(장골). : 노루 뼈. 性微溫(一云平). 味甘醎 無毒.
ː主虛損泄精 益精髓 悅顔色. 煮骨汁 釀酒飮之 有補下之功(本草).
 §肉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補五藏. 自八月至十二月 食之 勝羊肉. 餘月食之 動氣 道家以麞鹿肉羞爲白脯言 其無禁忌也
ː獐 又呼爲麕(균).
 §麕肉 ː主人心粗豪 取心肝爲末 酒服卽小膳(本草). §髓 : 益氣力 悅澤人面 和酒服(本草).
 §臍 : 臍中有香 治虛損 亦治惡病(本草).

麂肉 : 큰 노루. 性平(一云凉). 味甘(一云 辛). 無毒(一云有毒). ː麂(音紀). 獐類也.
ː又小於獐 但口兩邊有長牙 性好鬪 山深處油脂(本草).
ː主五痔 能墮胎. 多食動痼疾 發瘡疥(本草). 
羖羊(고양).수양.
羖羊角 : 性溫(一云微寒). 味醎苦 無毒.
ː卽牡羊角也. 靑羖者佳. 取無時 勿使中濕 濕卽有毒
ː主靑盲明目 止驚悸 殺鬼魅 辟虎狼. 療漏下 惡血 治風退熱(本草).
 §頭 : 性凉(一云平). ː治骨蒸 腦熱 風眩 癲疾 補虛損 安心 止驚 治小兒驚癎(本草).
ː熱病後宜食 羊頭肉 冷病人 勿食(本草).
 §肉 : 性大熱(一云溫). 味甘 無毒. ː治虛勞寒冷 補中益氣 安心止驚 開胃肥健(本草).
ː齒骨及五藏 皆溫平而主疾. 惟肉性大熱 熱病差後100日內食之.復發熱. 瘧人食之 令發熱 困重 皆致死(本草).
 §肝 : 性冷. 療肝風 目赤暗痛 能明目(本草).
 §膽  ː性平. 靑羊膽佳(本草). ː 主靑盲明目 點眼中 主赤瘴白膜(本草).
 §心 : 補心 主憂恚膈氣 心有孔者殺人 勿食(本草).
 §胃 : 卽肚也. 主虛羸補胃 虛損 地尿數 補氣(本草).
 §腎 : 補腎益氣精髓 主虛損 耳聾 盜汗 壯陽益胃 止小便. ː羊五藏 補人五藏(本草).
 §髓 : 性溫 味甘 無毒. 利血脈 益經氣 以酒服之(本草).
 §脂 : 治遊風 幷黑䵟(本草). §血 : 主産後血暈 及中風血悶.飮一升卽愈(本草).  
 §骨 : 性熱. 主虛寒羸瘦 有宿熱人 勿食(本草).
 §脊骨 : 治腎冷腰痛 搗碎煮爛 和蒜虀 或酒 空心食(入門).
 §脛骨 : 火煆爲末 入塩 每早擦牙上. 治牙齒踈痛(本草).
 §齒 : 三月三日 取之主小兒羊癇(本草). §皮 : 去毛 作臛 食之.補虛 去諸風(本草).
 §屎 : 燒灰淋 取汁 沐頭 令髮長黑 又 生髮(本草).ː 理聤耳 罨竹木者 又 主箭鏃不出(本草). 
羚羊695
羚羊角 : 山羊의 뿔.
ː治中風 筋攣熱毒 風攻注中惡風 昏亂不省 安心氣 定驚悸 常不魘寐 明目 辟蠱毒 696惡鬼不詳 治熱毒痢及血痢 角甚多節 蹙蹙(축축)圓繞細 如人指長四五寸 蹙文細者爲堪用 採無時(本草).
ː羚羊夜宿以角掛木 不着地 但取角彎中深銳緊小 猶有掛痕者 是盡也(本草).
ː羚羊角 行厥陰經藥也. 入厥陰 甚捷 能淸肝(丹心).
ː眞角耳邊 聰之集 集鳴者良(本草).
 §肉 : 肥軟益人 兼主冷勞 山嵐瘧痢. 又主蛇咬惡瘡(本草).
犀696
犀角 : 性寒 味苦酸(一云甘辛). 無毒(一云小毒).
ː入藥有黑白二種 以黑者爲勝 其角尖 又勝.凡犀見成物 皆被蒸煮不堪入藥. 惟生者爲佳
ː又有牸犀 其角甚長 紋理細膩不堪藥用 要使牯犀角 烏黑色 肌理粗皺裂 光潤者上(本草).
ː犀性走散 比諸角尤甚 鹿取茸 犀取尖其精銳之力 盡在是矣出(本草).
ː凡 修治 犀角 剉末以紙過 置人懷中一宿 令受人氣則易硏. 古人云“人氣 粉犀者” 此也. 盖犀角 得人重染則易爲粉也. 尋常湯藥磨水刺服 若在散藥則屑之 多用則令人煩以麝香一字水調解之(入門).
ː又有 通天犀 駭雞犀辟塵犀 辟水犀 皆貴至物(本草).
ː犀者 淸心鎭肝之劑也. 其性善走解熱毒 以化血淸心 以入陽明經(入門). 
ː鎭心神 散風毒 辟邪精 鬼魅 中惡毒氣 止驚 退熱毒入心 狂言妄語 鎭肝明目 解山嵐瘴氣 及百毒 治癰疽 瘡腫 化膿 作水(本草).
虎 : <一名>大虫 凡虎色黃者佳. 雄虎爲勝 虎壽千歲 五百歲 毛變白(本草).
虎骨 : 갈범의 뼈. 性平(一云微熱). 味辛 無毒.
ː骨用 頭及脛.
 §頭骨 : 除邪惡氣 殺鬼疰毒 止驚悸. 治溫瘧 殺犬咬毒
ː作枕 枕之 辟惡魘 以置戶上 辟鬼(本草).
 §脛骨 : 治筋骨毒風 攣急 屈伸不得 走注疼痛.
ː煮湯浴 去骨折風毒(本草).
ː用脛骨者虎之一身筋力 皆出於前足脛骨中 性氣藏焉 故用以入藥(入門).
 §肉 : 性平 味酸 無毒.
ː益氣力 主惡心欲嘔 治瘧 辟三十六種精魅
ː食虎肉 入山虎見有畏. 熱食虎肉 損齒(本草).
 §膏 : 主犬咬瘡 納下部 治五痔下血(本草).
 §鬚 : 療齒痛 火上溫揷孔中(本草).
 §鼻 : 七癲疾及小兒驚癎(本草).
 §爪 : 辟惡魅 懸小兒臂上 辟惡鬼(本草).
 §牙 : 主丈夫陰頭瘡及疽瘻(本草).
 §皮 : 主瘧. 鋪房內寢臥其上(本草).
 §膽 : 主小兒驚癎及疳痢(本草).
 §屎 : 主鬼氣及惡瘡(本草).
 §眼精 : 主癲及驚邪 辟惡鎭心 治瘧疾 療小兒客忤 驚啼 虎睛定魄 治魄不寧者 宜用此(本草)
豹(표). : 표범.豹毛赤黃 其紋黑如錢而中空 比比相次 此獸猛捷過虎 故能安五藏而輕身
豹肉 : 표범의 고기. 性平 味酸 無毒(一云微毒).
: 主安五藏 壯筋骨 輕身益氣 令人猛健 又 主鬼魅邪. 肉食令人志性粗踈 少時消卽宜 久食耐寒暑(本草)
§脂 : 可合生髮膏 朝塗暮生(本草).
§頭骨 : 燒灰淋汁沐頭 去風屑(本草).
§鼻 : 主狐魅(本草).
§皮 : 寢之. 袪瘟疫 辟鬼邪(本草).
§土豹 : 시라손. 此物 毛更無紋 色亦不赤 其形亦小 此爲自有種非能變爲虎也(本草).
狸 : 살괭이.
狸骨 : 살괭이의 뼈. 性溫 味甘 無毒.
: 主鬼疰毒氣 心腹痛 治噎病 不通飮食 及齒瘻惡瘡. 頭骨最妙 皆當燒灰服之(本草).
ː狸類甚多 以虎斑文者堪用 猫斑者 不佳(本草).
§肉 : 療諸疰 鼠瘻 遊風(本草).
§陰莖 : 主月水不通 男子陰㿉. 燒灰東流水 送下(本草).
§697 糞 : 主寒熱 鬼瘧 發戊己度者極驗 燒灰用五月收糞 極神妙(本草).
§家狸 : 고양이.<一名>猫. 亦曰狸.
ː奴肉 性微寒 味甘酸. 主勞瘵骨熱 痰多及痔漏 作羹 空心 食之. 黑色者尤佳(入門).
兎697 : 토끼.兎爲食品之上味 兎竅有六七穴 子從口出 故姙娠忌食者 非爲缺脣亦緣口出(本草).
ː兎有白者煎得煎之氣入藥尤佳. 兎壽千歲五百歲 毛變白 餘兎至秋深可食 金氣全故也(本草).
兎頭骨 : 토끼머리. 性平 無毒.
ː主難産及胞衣不出 及産後餘血不下 搶心脹欲死(本草).
ː頭骨和皮毛髓並燒灰酒服 或丸服(本草).   
§肉 : 性寒平 味辛(一云酸). 無毒.
: 治渴健脾 然性冷 多食損元氣 絶血脈 弱房事令人萎黃(本草).
: 臘月肉作醬食 去小兒豌豆瘡(本草).
ː八月至十月肉酒灸喫與丹石發熱 人相宜 性冷故也(本草).
§腦 : 主凍瘡 手足皸裂 又能滑産(本草).
§肝 : 主目暗 能明目補勞(本草).
§毛 : 燒灰 主灸瘡不差(本草).
§屎 : <一名> 玩月砂. 治瘡及痔(本草).
§蹶兎 : 北方有跳兎 前足寸餘 後足幾尺 行則用後足跳 一躍數尺 止則蹶然仆地爾雅
所謂蹶兎 亦曰蛩蛩駏驉(캉거루 : 編者).
狗 : 개.黃色牡者 上. 白黑色者 次之(本草).
牡狗陰莖 : 숫개의 음경.<一名>狗精 六月上伏日取 陰乾100日. 性平 味醎 無毒(本草).
ː主傷中絶陽 陰痿不起 令强熱大生子 除女子帶下 十二疾(本草).
§肉 : 性溫(一云煖) 無毒(一云有毒).
ː主安五藏 補五勞七傷 補血脈 厚腸胃 塡骨髓 煖腰膝 起陽道 益氣力. 比來去血食之 却不益人. 肥者 血亦香美 何要去血 去血則 都無效矣.春月目赤 鼻燥欲狂者不可食(本草).
§血 : 性溫 味醎 無毒. ː 白狗血 主癲疾及産難 黑狗血 主産難 橫生 皆取熱血飮之(本草).
§頭骨 : 性平. 主久痢 勞痢 及崩中帶下 血痢 金瘡止血. 黃狗頭骨燒灰服.
ː白狗骨 療瘡瘻 及妬乳癰腫 燒灰用(本草).
§腦 : 主下部䘌瘡 鼻中息肉(本草).
§乳汁 : 主十年靑盲 取白犬乳汁 注目中(本草).
§齒 : 性平. 主癲癎 及小兒客忤伏日取之 燒灰用(本草).
§心 : 主憂恚氣 療狂犬咬(本草).
§腎 : 主産後腎勞如瘧 又主腎虛冷(本草).
§肝 : 主脚氣攻心(本草).
§膽 : 性平 味苦 有小毒.主明目 去眼中膿水
  又去腸中膿水 療鼻齆瘜肉痂瘍惡瘡 又治金瘡瘀血(本草).
: 上伏日 採熱酒調下. 久陳瘀血 盡下(本草).
§四脚蹄 : 性平.煮汁飮 下乳汁(本草).
§白狗屎 : 主丁瘡 瘻瘡 及諸毒(本草).
ː今治心腹積聚 及落傷瘀血不下 燒存性和酒服 神效(俗方).
§狗寶 : 膽中黃 謂之狗寶.
ː犬吠月發狂者 多有之 必自採乃眞 用乾豆腐作竅 入黃於中 合定水煮 半日細硏用之.
狗寶 於癩狗腹中得之(丹心).
ː治肺經風毒 痰火癰疽惡瘡(本草).
豚 : 돼지. 食能暴肥 此盖虛肌故也 猪 水畜也 其味甘美而醎 其氣微寒 先入腎 食豚去腦(本草)
猪囊 : 돼지의 불알. 性溫 味甘 無毒. <一名>豚顚 陰乾 藏之.勿令敗(本草).
ː除奔豚 五癃邪氣 攣縮及驚癎 癲疾 鬼疰蠱毒(本草).
§肉 : 性寒(一云凉). 味苦 微毒. 其味甘美而醎 其氣微寒 先入腎(本草).
ː解熱.
ː療熱閉 血脈弱 筋骨虛 人肌殺藥 動風 不可久食(本草).
ː療水銀 風壓 丹石毒(本草).
§肪膏 : 臘月 亥日取之. 勿令中水經年不壞. 悅皮膚 作手膏不皸裂 主諸惡瘡癰疽 殺虫
宜煎諸膏藥用.解班猫 芫靑毒(本草).
ː又治 五疸 下胞衣易産(入門).
§698 血 : 主奔豚氣 及海外瘴氣(本草).
§鬐膏(기고목덜미 기름). : 性微寒. 主生髮(本草).
§大猪頭 : 補虛 益氣 去驚癎 五痔(本草).
§腦 : 主風眩 腦鳴 及凍瘡(本草).
§骨髓 : 性寒. 主撲損 惡瘡(本草).
§骨 : 解諸果毒 燒灰和水服(本草).
§肝 : 性溫. 主冷泄 久滑赤白 去濕 治脚氣(本草).
§心 : 性熱. 治驚邪 驚癎 補心血不足(本草).
§脾 : 主脾胃虛熱 以薑橘參葱合陳米煮作羹食之(本草).
§肺 : 性寒 能補肺 殺班猫 地贍毒(本草).
§腎 : 卽腰子也. 性冷 和理腎氣 通利膀胱 補水藏煖腰膝 治耳聾腰痛 雖補腎 亦令少者(本草)
ː冬月不可食 損人眞氣(本草).
§肚 : 性微溫. 主骨蒸熱勞 補虛羸 助氣 止渴 止痢 又治暴痢虛弱 殺勞虫 四季宜食(本草).
§腸 : 主虛竭 小便數 補下焦虛竭(本草).
§膽 : 性微寒(一云大寒). 味苦(本草).
ː主傷寒熱渴 骨熱勞極 大便不通 療濕䘌 下膿血不止. 又主小兒五疳 殺蟲(本草).
ː能潤燥 通便 入心 通脈(入門).
ː性寒 味苦醎. 與人尿同體(湯液).
§?(이제육). : 音夷. 性寒. 主肺痿喘急 起瘡. 去皴皰(준포여드름). 䵟䵳(本草).
§齒 : 性平. 主小兒驚癎 及蛇咬(本草).
§乳汁 : 主小兒驚癎及天吊 大人猪雞癇飮之(本草).
§舌 : 健脾 令人能食(本草).
§四足 : 性寒 味甘. 補氣 下乳汁 煎湯洗瘡 可免乾痛(得效).
§懸蹄 : 性平. 主五痔 腸癰 內蝕(入門).
§猪黃 : 主金瘡 血痢 膽中有黃和水服(本草).
§耳中垢 : 主蛇咬傷(本草).
§猪膚 : 性寒 味甘 無毒. 治傷寒客熱 下利咽痛 胸滿心煩(入門).
ː猪者水畜也. 其氣先入腎 解少陰客熱 所以言 膚者 肌膚之義也. 宜用燖猪皮上黑膚也(活人).
§屎 : 性寒. 治天行熱病 黃疸 濕痺 蠱毒(本草). ː 屎汁極療溫毒(本草).
ː東行牡猪者 爲良. 水浸一宿 去渣服(本草).
野猪(산돼지). 形似家猪 但腰脚長 毛褐(入門).
野猪黃 : 멧돼지 쓸개에 뭉친 덩어리. 性平味辛甘 無毒. ː 膽中有黃 硏和水服(本草).
ː主鬼疰癇病 惡毒風 小兒疳氣 客忤 天吊(本草).
§肉 : 味甘美 無毒. 肉赤色者 補人五藏 不發風虛氣也. 雌者 肉美(本草).
ː野猪肉勝家猪 不動風氣 所以勝家猪也. 補肌膚 主腸風瀉血(本草).
§脂 : 臘月陳者佳(本草).
ː悅色 除風腫毒瘡疥癬 及婦人無乳. 産婦不乳 取煉脂 和酒服乳卽下.一婦可供五兒(本草).
§膽 : 主惡熱毒邪氣(本草).
§齒 : 主蛇咬瘡 燒灰服(本草).
§外腎 : 治崩中帶下 幷腸風血痢 和皮燒灰服(本草).
§猪靨子(저엽자). : 生豚猪 項下 喉嚨絲一枚 形如棗大微匾(변).色紅(醫林).
驢(려, 나귀). 凡驢者以烏者爲勝 入藥用烏之意 如烏雞子 烏蛇 烏鴉之類(本草).
§肉 : 主風狂 能安心氣 釀酒服. 治一切風. 治風者 取其水色 以制熱生風之義(本草).
§脂 : 治積年聾 多年瘧狂癲 不識人 和酒服 幷付瘡疥(本草).
§699 皮 : 治瘧 煎膠服 治一切風 幷衄血吐血 腸風血痢 崩中帶下(本草).
ː煎膠用皮 取其發散 皮膚之義(本草).
§頭 : 煮汁 止消渴 洗頭風 風屑(本草).
§乳 : 性冷利 味甘. 主消渴 熱急黃 小兒驚癎 客忤(本草).
§尿 : 性平 味醎 有小毒. 主胃反吐不止 又主齒痛(本草).
§屎 : 主心腹卒痛 諸疰忤 絞汁服(本草).
§尾下軸垢 : 療瘧 無久新 發無期者(本草).
騾肉 : 노새고기. 性溫 味辛 有小毒.食之 不益人 孕婦忌食(入門).
狐 : 여우.
狐陰莖 : 性微寒 味甘 有毒. 形似黃狗而小鼻尖尾大 狐善爲魅(本草).
ː主女子絶産 陰痒 小兒陰㿉 囊腫(本草).
§肉 : 性煖(一云溫) 味甘 有小毒. 主五藏邪氣 精神恍惚 健忘 補虛勞 療蠱毒 疥瘡(本草).
ː作羹食 作膾生食 甚煖 去風(本草).
§五藏 : 性微寒 味苦 有毒. 主蠱毒 及小兒驚癎
ː心肝生服 治狐魅, 肝燒灰 治風(本草).
§膽 : 主人暴亡 溫水硏 灌喉中卽活. 臘月收 雄者佳(本草).
§腸肚 : 性微寒. 主瘡疥 及小兒驚癎. 大人見鬼(本草).
§頭尾 : 燒之辟惡(本草).
§唇 : 出惡刺(本草).
§屎 : 燒之 辟瘟疫 惡氣 ː 雄狐屎 正月取者 佳 ː 在木石上尖頭堅者 是也(本草).
獺(달물개). : 멍우리.수달.<一名>水狗 卽今水獺也.入藥當以取魚 祭天者(本草).
獺肝 : 멍우리의 간.수달의 간. 性微熱(一云平). 味甘(一云醎). 有毒(一云無毒).
ː獺 五藏及肉 皆寒惟肝性溫 主傳尸 勞極 亦主産勞(本草).
ː諸畜肝 皆葉數 宜惟此肝一月一葉 十二月十二葉 其間 又有退葉 須見形乃可驗不爾多僞也(本草).
ː主鬼疰病相染一門悉患者 又療傳尸勞疾 止久嗽 治蠱毒(本草).
§肉 : 性寒(一云平). 無毒.
ː主骨蒸熱勞 血脈不行 及女子經脈不通 大小腸秘澁 然消陽氣 不益男子 宜少食(本草). 
ː下水脹 熱脹卽差 冷脹益甚. 只治熱不治冷故也(本草).
ː療瘟疫時氣 及牛馬疫 煮屎灌亦良(本草).
§膽 : 主眼瞖黑花 飛蠅(승 : 파리).上下 視物不明 ː 療結核瘰癧 最效(俗方).
ː古云 獺膽分盃嘗試不驗 惟塗盞面 使酒稍高而已(本草).
§腎 : 主益男子(本草).
§骨 : 之嘔噦 療魚骨鯁(本草).
§髓 : 滅瘢痕 取白獺髓 雜玉與琥珀屑塗之(本草).
§皮 : 今人 以皮 餙毳(취).服領袖 云垢不着 如風塵眯(미).目 以皮拭目卽出
  又毛端 果不染塵 亦一異也(本草).
猯(단). : 오소리.<一名> 獾(환).豚.
ː似犬而矮 尖喙(훼).黑 足褐色 極肥 蒸食甚美(本草).ː 俗名土猪(俗方).
猯肉 : 오소리 고기. 性平 味甘(一云酸). 無毒ː 獾猪肉 甘美 作羹食之(入門).
ː主久水脹垂死(本草). ː 下水腫 瘦人食之 長肌肉 令肥白. 治久痢 大效(入門).
§脂膏 : 主傳尸鬼疰 及上氣咳逆(本草).
§胞 : 乾之 湯摩如鷄卵許 空腹服之 吐蠱毒(本草).
獾肉 : 디구리(오소리)고기.ː 俗名 山獺 毛微灰色 嘴(취).尖 尾短闊(本草).
ː山狗 卽貛也. 味甘美 皮可爲裘(구).(食物).
ː主小兒疳瘦 啖之殺蚘虫(本草).
貉(맥).肉 : 담비 고기.形似小狐 毛黃褐色(本草).
ː貒 貛 貉 三種 大抵 相類而形色 差別也. 主元藏虛劣 及女子虛憊(本草).
膃肭臍(물개의 陰囊). : 性大熱(一云熱) 味醎 無毒.
: 新羅國 海狗外腎也. 連囊取之. 其700臍 紅紫色 其皮上自肉黃毛三莖 共一穴 取其外腎 陰乾100日 置密器中 常濕潤 如新採 無時. 其外腎 上有紅紫斑點 兩重薄膜 裹其肉核(入門).
ː須酒浸一日紙裹微火上灸 令香 細剉單搗用(本草).
ː凡使火爎去毛 酒浸一日 微微火上灸令香 細剉另硏用 如無眞者 以黃狗腎三枚 可代一枚(入門).
ː欲驗其眞 取置㿻水浸之 不凍者爲眞也(本草).
ː今出江原道 平海郡 甚貴 難得(俗方).
ː主五勞七傷 腎氣衰弱 陰痿少力 面黑精冷 幷男子 腎精衰損 多色成腎勞 瘦悴 又療鬼魅 狐魅 夢與鬼交 中惡邪氣 助陽氣 煖腰膝(本草).
豺(시)700 : 승냥이.
豺皮 : 승냥이 가죽 性熱 有毒. 主冷痺脚氣. 灸熱裹脚卽差又主䘌齒瘡 燒灰付(本草).
§肉 : 味酸. 不可食 消脂肉 損精神(本草).
狼 : 이리. 豺狼一類 大如狗 蒼色狼尾黃黑濇 長大武 上取以懸槖鞬爲餙(本草). ∴槖鞬 (탁건)
ː狼壽800歲 300歲則善變人形(入門).
狼肉 : 이리고기.味辛. 可食 老狼頷下有懸肉 行善顧 疾則不能鳴則諸孔皆涕(入門).  
ː又療鬼魅 狐魅 夢與鬼交 中惡邪氣 助陽氣 煖腰膝(本草).
§喉 : 治噎病(本草).
§屎 : 治瘰癧 又狼尾 燒之烟直上 故烽火用之(入門).
§狼筋 : 如織絡袋子 大小如鴨囊. 人有犯逃者熏之. 當脚攣因獲賊(本草).
野駝脂 : 낙타 기름. 性溫 無毒.
ː療諸風頑痺 及惡瘡腫毒其脂在兩峯間
ː峯蹄最精人多 煮熟醋啖(本草).
獮猴(선후). : 원숭이,잰나비. 此物有數種 取色黃 尾長 面赤者(本草).
ː獮猴800歲 化爲猿 猿500歲 變爲玃(확). 玃1000歲變爲蟾蜍(섬서).(入門).
§頭骨 : 主瘴瘧 鬼瘧 燒灰酒服 又辟小兒驚鬼魅(本草).
蝟 : 고슴도치.生田野 取無時 猪蹄者妙鼠脚者次 勿使中濕.
ː狀類猯 㹠脚短 多刺尾長 寸餘人觸近 便藏頭足外 皆刺 不可嚮邇(本草).
ː入藥燒灰 或灸黃 或炒黑 或水煮 用得酒良(入門).
§皮 : 性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一云毒).
ː主五痔陰蝕 下五色血汁 及腸風死血 痔疾 又療腹痛 疝積
§肉 : ː 肥下焦 理胃氣.ː 善開胃氣 止嘔逆 止血汗 令人能食 從虫從胃 有義焉(入門).
§脂 : 可煮五金八石. 主耳聾 及腸風死血 五痔(本草).
§骨 : 食之則令人瘦 諸節 漸縮小(本草).

牡鼠肉 : 숫쥐의 고기. 性微溫 味甘 無毒.ː 牡鼠 父鼠也(本草).
ː療踒折 續筋骨 搗付.
ː主小兒疳疾 腹大貪食灸食之(本草). ː 主骨蒸勞極 四肢羸瘦 殺蟲去骨 酒熬入藥(本草).
§膽 : 主目暗 及耳聾但纔(재).死膽便消 不可得(本草).
ː鼠膽 隨人神所在. 一云每月初生有之炒三日前則可得(入門).
§目 : 主明目 夜見書(本草).
§脂 : 主湯火瘡
§四足及尾 : 主婦人 墮胎易出
§骨 : 甚瘦人 不可食
§糞 : 性微寒 專主傷寒勞復 又主小兒癎疾 兩頭尖者 是牡鼠糞也(本草).
鼴鼠(언서). : 두더쥐.<一名>鼢鼠(분서). 性寒 味醎 無毒.
ː常穿耕地中行 討掘卽得 其形類鼠而肥 多膏 色黑 口鼻尖强 脚絶短 但能行尾長寸餘 目極小 項  尤短 五月取 令乾燔之.
ː主癰疽諸瘻 蝕惡瘡 瘡疥 陰䘌爛瘡 及血脈不行 結成癰疽 食之可消. 小兒食殺蚘蟲(本草).
ː膏堪摩 諸惡瘡(本草).
鼺鼠(누서). : 나는 다람쥐청설모. 性微溫.
ː鼺鼠 是鼯鼠(오서).卽飛生鳥也. 山中有之 狀如蝙蝠(편복 : 박쥐). 大如鳩鵲暗夜行飛
ː毛赤黑色 長尾 飛不能致遠 人謂之飛生(本草).
ː人取其毛與産婦 臨蓐持之 令易産(本草). ː 主墮胎 令易産
敗鼓皮 : 오래된 북의 가죽. 性平. 以黃牛皮者爲勝 久用穿破者佳(本草).
ː主中蠱毒 燒作屑 和水服 病人卽喚蠱主姓名 令其呼 取蠱便差(本草).
貂鼠(초서). : 담비돈피.
ː四足燒灰 和酒服 治奔豚 疝氣 上衝欲死 卽效.ː 靑鼠(셔피).貂鼠 同功(俗方).
黃鼠 : 족제비. 卽鼠狼也.
§肉 : 作末療瘡瘻 久不合 付之卽效.
§四足 : 主疝氣 上衝. 燒灰服(俗方).
筆頭灰701 : 오래된 붓의 재.取年久 使乏者 燒灰用(本草). 性微寒.
ː主小便難不通 及陰腫莖痿(本草).
震肉(진육). : 벼락맞아 죽은 짐승의 고기. 此畜物爲天雷 所霹靂者也(本草).
ː主小兒夜驚大人 因驚失心 作脯食之(本草).
ː古人云“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盖人食以穀氣爲主一或過焉適足以傷人 非養生之道也(食物).
ː食諸肉過度 還飮肉汁卽消身所以食膾 飡魚頭羹也(本草).
                          湯液篇 卷之一 終.

東醫寶鑑 湯液篇 卷二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魚 部702 凡五十三種
鯉魚(이어) : 잉어. ː 生江湖 池澤中處處有之. 今人 食品中以爲上味.
ː鯉魚最爲魚之主形旣可愛 又能神變脊中鱗 從頭數至尾 皆36鱗 亦其成數也.
ː修事法可去脊上兩筋及黑 血毒故也(本草).
§膽 : 性寒 味苦 無毒. 主靑盲明目 目熱赤痛 療耳聾 ː 點眼 主赤腫瞖痛 去障瞖(本草).
§肉 : 性寒 味甘 無毒(一云有毒).
ː主黃疸 止消渴. 療水腫脚滿 下氣 破冷氣 痃癖又治 胎動及姙婦 身腫 能安胎(本草).
§腦髓 : 主暴聾 煮粥食之(本草).
§齒 : 主石淋. 燒灰酒下(本草).
§目 : 燒灰付瘡(本草).
ː眼睛 主刺在肉中不出 及諸瘡中風 水毒腫痛. 燒灰納瘡中卽愈. 魚目並好(入門).
§骨 : 主女子帶下赤白 及陰蝕(本草).
§腸 : 主小兒肌瘡 及腹中瘡(本草).
§鱗皮 : 破産後滯血 及癮疹燒灰酒服(本草).
§血 : 主小兒丹腫 及瘡 塗之卽差(本草).
鯽魚(즉어). : 붕어.ː <一名>鮒魚(부어). 諸魚中最可食 色黑而體촉 肚大而尺隆 池澤 皆有之.
ː一種背高 腹狹小者 名䲙魚 力差劣(本草).
ː諸魚皆屬火 惟鯽魚屬土故能入陽明而有調胃實腸之功.又云魚在水中無一息之停 故能動火(入門).
§頭 : 性溫. 主小兒頭瘡 口瘡 重舌 目瞖 燒灰用(本草).
§膽 : 主小兒腦瘡. 取汁 滴入鼻中(本草).
§子 ː凡魚生子 皆粘着草上及土中 經冬月至六月 三伏時 雨中便火爲魚.調中 益肝氣(本草).
烏賊魚(오적어).
ː形如革囊 口在腹下 八足 聚生口傍 只一骨 厚三四分 似小舟 輕虛而白. 又有兩鬚如帶 可以自纜 故<一名>纜魚 生東海 取無時(本草).
ː浮于水上 鳥見以爲死 往啄之乃卷取入水而食之 故謂之烏賊. 有無骨者謂之柔魚(本草).
§腹中墨 : 主血刺心痛 醋磨服之.ː 腹中血及膽正如墨 能吸波噀墨 以溷水自衛 免爲人獲(本草).
§骨 : 오징어 뼈. 性微溫 味醎 無毒.骨 <一名> 海螵蛸
ː凡使水煮一時 煮令黃 去皮細硏 水飛日乾用(入門).
ː主婦人漏血 治耳聾及眼中熱漏又療血崩 殺虫心痛(本草).
§肉 : 性平 味酸. 主益氣强志 通月經 久食益精 令人有子(本草).
蠡魚(여어). : 가물치.
ː<一名>鱧魚(예어).生池澤中處處有之. 是蛇所變至難死. 猶有蛇性(本草).
ː<一名>鮦魚(동어).黑色 無鱗 頭有星 名水厭(日月).
ː主浮腫下水 療五痔 有瘡者不可食. 令人瘢白.
ː治癩 用此 以代花蛇 是亦去風(丹心).
§腸 : 主五痔. 灸熟 納肛中 虫出(本草).
§膽 : 主急喉痺 取點卽差.諸魚中 惟此膽 味甘 可食(本草).
鰻鱺魚(만려어). : 뱀장어. 性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一云微毒).
ː似鱔(선 : 두렁허리).而腹大無鱗 靑黃色 盖蛇之類也.生江湖中處處有之. 五色者功尤勝(本草).
ː主五痔瘡瘻 殺諸虫 治惡瘡 及婦人陰戶虫痒.
ː此魚雖有毒而能補五藏 虛損. 治勞瘵(本草).
§海鰻 : 바다장어. 性平 有毒. 治惡瘡疥瘻 功同上. 生海中(本草).
鮫魚皮(교어). : 사어. 性平 味甘鹹 無毒.ː 主鬼疰蠱毒 吐血及食魚中毒.
ː今之沙魚皮也.皮上有眞珠斑 背皮粗錯 堪揩木如木賊 生海中 卽餙鞍劒 裝刀靶䱜(파작)魚 皮也(本草)
§肉 : 性平 無毒(一云小毒 ː 補五臟爲膾 爲脯 皆食品之美者 食之益人(本草).
鱖魚(궐어). : 소가리. 性平 味甘 無毒(一云微毒).
ː生江溪間 703背有黑點 巨口<一名>鱖豚. 卽今錦鱗魚也(本草).
ː補勞 益脾胃 治腸風瀉血 去腹乃小虫 益氣力 令人肥健(本草).
§膽 : 主骨鯁在喉中不下(本草).
靑魚(청어). : 性平 味甘 無毒.主濕痺脚弱.
ː生江湖間 似鯉鯇(이환)而背正靑色(本草).
ː非我國之靑魚也(俗方).
石首魚(석수어). : 조기. 性平 味甘 無毒.主食不消 腹脹 暴痢 和蒪(박).作羹 開胃益氣.
ː乾食之. 名爲鯗(音想). 生東海(本草).
§頭中石 : 頭中有小石. 如碁子. 主下石淋 磨服之(本草).
鯔魚(치어). : 숭어.此魚 食泥與百藥無忌 似鯉魚而身圓 頭扁 骨軟生江海水中(本草).
ː性平 味甘 無毒. 開胃 通利五藏 令人肥健(本草).
鱸魚(노어). : 로어.生江湖中(本草). 性平 味甘 有小毒.
ː補五藏 和腸胃 益筋骨. 作膾尤佳 多食宜人 雖有小毒 不至發病(本草).
鮎魚(점어). : 메기.▽生池澤 處處有之 大有方口 背靑黑 無鱗 多涎. 性煖 味甘 無毒.
ː有三種 口腹俱大者 名 鱯(화).戶音 背靑口小者 名 鮎廉音 口小背黃腹白者 名魚危危音.    
  皆無鱗 有毒非食品之佳味也. <一名> 鮧(本草).
ː主浮腫下水 利小便(本草).
§涎 : 主三消渴疾(本草).
鱔魚(선어). : 드렁허리.<一名> 鱓善音魚 似鰻鱺魚而細長 亦似蛇而無鱗 有靑黃二色 生水岸泥窟中所在皆有 亦蛇類也(本草).
ː性大溫 味甘 無毒. 主濕痺 補虛損 療瀋脣. 治婦人産後淋瀝 血氣不調 羸瘦(本草).
§血 : 主癬及廔瘡(本草).
§頭骨 : 止痢 治消渴. 端午日取 燒灰用(本草).
§皮 : 主婦人乳硬結痛. 燒灰酒下8g(本草).
比目魚(비목어). : 가자미. 東海有比目魚 其名爲鰈(접)(本草).
ː形如箬葉 一邊有兩目 動則兩邊相比而行(日用). ː 卽今之廣魚 舌魚之類也(俗方).
ː性平 味甘 無毒. 補虛 益氣力 多食稍動氣(本草).
䱋魚(공어) : 가오리. 食之益人 尾有大毒 有肉翅. 尾長2尺 刺在尾中 人被刺 煮海獺皮 及魚簄竹解之.簄(호)
ː候人屎處 以刺針之. 令人陰腫痛 拔去卽愈(食物).
河㹠(하돈). : 복. 性溫(一云凉). 味甘 有毒. 補虛 去濕 理腰脚 去痔疾 殺蟲.
ː生江河中觸之則怒氣滿腹膨脹 又名䲅魚(규어).吹肚魚(취두어).胡夷魚(호이어).
ː此魚有大毒 味雖珍 然修治不如法食之 殺人 不可不愼也.
ː此魚肉無毒肝與卵 並脊內黑血 淨洗去血 爲好(本草).
ː與水芹同煮則無毒云(俗方).
夻魚(화어). : 대구. 性平 味醎 無毒. 食之 補氣. 腸與脂味 尤佳. 生東北海俗名 大口魚(俗方).
八稍魚(팔초어). : 문어. 性平 味甘 無毒. 食之無別功.
ː身有八條長脚 無鱗. 無骨. 故又名 八帶魚. 生東北海. 俗名文魚(俗方).
小八稍魚(소팔초어). : 낙지. 性平 味甘 無毒.
ː形似八稍魚而小 亦無鱗 無骨生海邊 俗名 絡蹄(俗方).
ː本經 名章擧魚. <一名>石距. 比烏賊魚 差大味 珎好此也(本草).
松魚(송어). : 性平 味甘 無毒.味極珎 肉肥色赤而鮮明 如松節 故名爲松魚. 生東北江海中(俗方).
鰱魚(연어). : 性平 無毒. 味亦甘美 卵如眞珠而微紅色 味尤美. 生東北江海中(俗方).
白魚(백어). : 性平 無毒. 開胃 下食. 生江湖中.冬月鑿氷取之. 生漢江者 尤好(俗方).
鰍魚(추어). : 미꾸리. 性溫 味甘 無毒.補中止泄. 形短小 常在泥中. <一名> 鯂魚(소어).(入門).
黃顙魚(황상어). : 자가사리. 性平 味甘 無毒.主醒酒. <一名>魚央䰲(앙알). 尾如鮎魚(日用).
鱟魚(후어). : 바닷게.鱟音候. 性平 無毒. 治痔.殺蟲 及腸風死血 産後痢(本草).
ː生南海大者 如扇 長六七尺 似蟹. 皆牡牝相隨無目 得牝始行 牝去牡死. 生南海(本草).
銀條魚(은조어). : 은어.疑今之 銀口魚也. 性平 無毒.寬中健胃 合生薑作羹良(入門).
海㹠(해돈). : 물가치. 味醎 無毒.主蠱毒 瘴瘧 作脯食之.
ː皮中脂 摩惡瘡 疥癬 痔瘻. 生大海 候風潮卽出 形如㹠(㹠=豚). 江中亦有(入門).
鮰魚(회어)704 : 生南海 味美 無毒.膘可作膠.<一名>江鰾(入門).
: <一名>魚鰾(어표). 治破傷風(正傳).ː 疑是今之 民魚(俗方).
魚鮓(어자). : 물고기 젖. 性平 味甘 無毒.乃諸魚所作之鮓也. 不益脾胃(入門).
魚膾(어회). : 물고기 회. 性溫 味甘. 主喉中氣結 心下酸水 和薑芥醋食之.
ː鮒魚膾 開胃之腸澼.ː 鯉魚膾 主氣結(本草).

                                   蟲 部704凡九十五種
白蜜(백밀). : 빛힌 꿀. 性平(一云微溫). 味甘 無毒.
ː生諸山石中色白如膏者良.<一名>石蜜 卽崖蜜也.
ː生諸山石中 或木中 經二三年者 氣味醇厚.
人家畜養則一歲再取之. 取之旣數則氣味不足 所以不及. 陳自者爲良(本草).
ː蠟取新 蜜取陳也. 凡煉蜜 必須用火熬 開以紙覆 經宿紙上 去蠟盡 再熬變色 大約一斤 得十二兩爲佳 不可過度(入門).
ː主安五藏 益氣補中 止痛解毒 除衆病 和百藥 養脾氣 止腸澼 療口瘡 明耳目
§蜂子(봉자). : 벌의 새끼. 性平 味甘 無毒.
 蜂子 卽蜜蜂子也. 在蜜脾中如蛹而色白. 大黃蜂子 卽人家 及大木間作房 ?婁瓜蜂也.比蜜蜂更大.
土蜂子 卽穴土居者 形最大. 凡用蜂子 並取頭足未成者 佳. 塩炒食之.
皆性凉 有毒 利大小便 治婦人帶下(本草). ∴ 蛹(용 : 번데기) ?婁瓜(후루 : 하눌타리큰오이)
§蜜蠟(밀납). : 누른 밀. 性微溫 味甘 無毒.
ː主下痢膿血 療金瘡益氣 不飢耐老.
ː納卽蜜脾底也. 初時香嫩 重煮 治(致로 해야 맞음 : 編者).乃成. 俗人謂之黃蠟(本草).
§白蠟(백납). : 흰밀. 性平 味甘 無毒.療久痢 補絶傷
ː取黃蠟薄削之. 曝百許日 自然色白. 若卒用則烊納 水中十餘過 亦白色(本草).
ː又有白蠟出於兩南及濟州乃水靑木脂也. 作燭甚明非此白蠟也(俗方).
§蠮螉(열옹). : 과내나난이 벌. 性平 味辛 無毒(一云有毒).ː 主久聾 療鼻窒止嘔. 遂出竹木刺
ː卽蜾羸<一名>蒲盧 乃細腰蜂也. 黑色腰甚細 能連泥 在屋壁間或器物傍作房 如並竹管者是也. 入藥炒用(本草).
§露蜂房(노봉방). : 말벌의 집. 紫金砂 卽蜂房蔕也. 樹上大黃蜂窠也 性平 味苦醎 無毒(一云微毒)
ː人家者 力慢不堪用 不若山林中得 風露氣者 佳 七月七日 或十一月十二月採 熬乾 硏用
ː主驚癎瘈瘲 療癰腫不消 及乳癰 痔痛 惡瘡
ː土蜂房 治癰腫不消 醋調塗之(本草).
ː治大小便不通 熬硏 用之(總錄).
牡蠣(모려).굴조개. 性平(一云微寒). 味鹹 無毒.
§粉 : 生東海 採無時 一云十一月採 爲好 其殼 擧腹向南 視之口斜向東 則是左顧 或曰 以尖頭爲左雇 左雇者 入藥. 大抵 以大者 爲好.
ː先用塩水煮一伏時 火煆 硏粉用之(總錄).
ː澁大小腸 止大小便及盜汗 療泄精 及女子帶下赤白 除溫瘧
ː牡蠣爲軟堅收斂之劑 入足少陰經(總錄).
§肉 : 굴.食之美好. 更有益兼令人細肌膚 美顔色 海族之最可貴者也(總錄).
龜 : 龜乃陰中至陰之物禀北方之氣而生故大有補陰之功(丹心).
ː腹下可十鑽遍者 名敗龜 治血痲痺. 方書多用敗龜 取鑽灼之.多者 <一名>漏天機(本草).
ː上甲卽龜甲下甲卽龜板(入門).
§甲(구갑). : 남생이의 등껍질. 性平 味鹹甘 有毒(一云無毒).
ː<一名>神玉 生江河水中 採無時 勿令中濕 卽有毒(本草). 
ː凡用 龜甲 以生脫者爲上. 酥灸或酒灸用之(入門).
ː主樓下赤白 破癥瘕 痎瘧 五痔陰蝕 濕痺痿弱(本草). ː 破癥止漏 攻瘧 治勞復(醫鑒).
§板(구판). : 남생이의 배바탕. 性平 味鹹甘 有毒(一云無毒).  ː 治陰虛 食積發熱(入門).
§肉 : 性溫 味酸 除濕瘴 風痺踒折 食之一. 如鱉法.
ː十二月勿食 龜肉損命 多神靈 不可輕殺(本草).
§尿 : 主耳聾 滴耳中卽差.
ː龜尿最難得
 ① 取龜 置盤中 以鑑照之. 龜見影淫發而失尿 ② 又 以紙撚點火 以點其尻 亦致失尿(本草).
 ③ 以龜 置荷葉上 用猪鬃 鼻內刺之 卽出(類聚).
 ④置龜 蓮葉 以鏡照之 尿自出. 諸法皆不及 鏡照之駃(쾌 : 빠를).(綱目).

§甲 : 자라 등의 껍질. 性平 味鹹 無毒.
ː主癥瘕 痃癖 除骨節間勞熱 婦人漏下五色 羸瘦 小兒脇下痞堅 療溫瘧 墮胎(本草).
ː除崩主漏 消痃癖 蒸勞熱(醫鑒).
ː生江湖.生取甲 剔去肉爲好. 不容煮脫者 但看 有連厭及乾厭 便好. 若兩邊骨出知已被煮也.
ː腰綠色九肋 多裙 重七兩者爲上 取無時.
ː食鱉忌莧.
ː705 凡用以醋煮黃色 去勞熱 童尿煮一日(本草).
§肉 : 性冷 味甘.
ː主熱氣濕痺 婦人帶下. 益氣不足 細擘 和五味 煮食之. 但不可 久食則損人 以其性冷故也.
ː鱉甲 鱉肉 補陰.
ː三足者 獨足者頭足不能遍者 並大毒 不可 食之(本草).
ː鱉其聽以眼 故稱守神(入門).
§頭 : 主産後陰脫 及脫肛 燒灰付之. 頭血亦塗脫肛(本草).
§黿(원).;가장 큰 자라. 性微溫. 主濕氣 消百藥毒.
ː鱉之最大者爲黿. 生江湖中有闊一二丈者 卵大如雞鴨子 人捕食之(本草).
瑇瑁(대모). : 거북의 일종.야기
ː瑇(與玳同).瑁 龜類也. 惟腹背甲 皆有紅點斑文.生海中 採無時 入藥 須生者乃佳(本草).
§甲 : 性寒 無毒. ː解百藥毒 辟蠱毒 療心經風熱(本草). 
§肉 : 性平. 主諸風 鎭心脾 利大小腸 通月經(本草).
石決明(석결명). : 전복껍질. 性平 味鹹 無毒. 主靑盲內障 肝肺風熱 目中障瞖.
ː鰒魚甲也. <一名>九孔螺.<一名>千里光. 生東南海中 以七孔 九孔者爲良 採無時 眞珠母也. 內亦含珠
ː麪裹熟煨 成塩水煮 一伏時 然後 磨去外黑粗皮了 細硏如麪 方堪用(本草).
§肉 : 名鰒魚. 性凉 味鹹 無毒. 啖之 明目.
ː人採肉以拱饌 最爲珍味.  ː 殼肉 皆治目(本草).
蟹(해). : 게. 性寒(一云凉). 味鹹 有毒(一云微毒).
: 主胸中熱結 治胃氣消食 療漆瘡 治産後肚痛 血不下.
ː生近海溪澗湖澤中 八足二螯足節屈曲 行則旁橫 故曰<一名>魚旁蟹. 令人以爲食品之佳味.
ː每至夏末秋初則如蟬虫兌解當日名蟹之意 必取此也.
ː八月前每箇腹內有稻芒一顆 東輸海神待輸芒後過八月方可食 經霜更味美 未經霜時 有毒(本草).
ː殼闊多黃者 名䘋(점). 其螯最銳 食之 行風氣 扁而大者 名蝤蛑(추모). 解熱氣
   最小者 名蟛骨(팽골). 食之.生吐利 一螯大一螯小者 名擁劒(옹검). 可拱食(入門).
ː獨螯獨目四足六足 皆有毒不可食. 海中有大蟹 不入藥用(本草).
§脚中髓及殼中黃 : 並能續斷絶筋骨(本草).
§爪 : 破胞 墮胎 破宿血 止産後血閉腹痛(本草).
§石蟹(석해). : 가재 與螃蟹(방해)不同 形且小 其黃付 久不合疽瘡.螃蟹橫行 此亦異 生溪澗中(俗方). 
桑螵帩(상표초). : 뽕나무위의 당의 아재집. 性平 味鹹甘 無毒.
ː療男子腎衰 漏精 精自出 止小便滑數 或遺尿.
ː<一名>飾疣 螳螂子也. 生桑樹上 二月三月採 蒸之.當火 灸不爾 令人泄.
ː以桑上者爲好 兼得桑皮之津氣也. 畧蒸過 用之(本草).
蟬殼 : 매미의 허물.
ː主小兒癎 及不能言. 治目昏瞖不見物. 又 療痘瘡不快出 甚良. 專主小兒諸疾.五月採(本草).
蠐螬(제조). : 굼벙이. 性微寒 味鹹 有毒.
ː主惡血血瘀 癉氣 目中淫膚 靑瞖白膜 及破骨踒折 金瘡內塞 下乳汁.
ː生人家積糞草中 取無時 反行者良. 此虫 以背行反駃於脚(本草).
ː生桑柳樹中內外潔白者佳. 生糞中者 止可 敷瘡疽 採取陰乾 糯米同炒 米焦 取出去口畔 及身上黑塵了 乃可用(入門).
ː然不背行者 非盡蠐螬也(俗方).
白殭蠶(백강잠). : 누에 죽여 만든 것. 性平 味醎辛 無毒(一云小毒).
ː主小兒驚癎 去三虫 滅黑䵟 及諸瘡瘢痕 幷一切風疾 皮膚痒痺 又主婦人崩中下血.
ː蚕自殭死 白色而條直者爲佳. 四月取 勿令中濕 濕則有毒.
ː糯米泔浸去涎嘴 薑汁炒用(本草).
§蠶蛹子(잠용자). : 번데기. 性平 味甘 無毒. 治風及勞瘦 乃繰絲後 爾虫(繭).內蛹子也(本草).
原蠶蛾(원잠아). : 도나기 누에 나비.고치나비. 性溫(一云熱). 味醎 有小毒.
ː壯陽事 止泄精 尿血 煖水藏 益精氣 强陰道 令交接不倦.
ː是重養蠶 俗呼爲晩蠶取蛾去翅足 微炒用.
ː原再也.是第二番蠶 以其敏於生育也.蠶蛾 蠶砂 蠶退 蠶紙 皆取第二番者佳.
ː 蠶蛾 有原復敏速之義(本草).
§蠶砂(잠사). : 蚕屎 <一名>蚕砂. 性溫 無毒.治風痹不仁 腸鳴.
ː<一名>馬鳴肝 淨收取 晒乾炒黃色用.五月收者 706良. ː或酒浸服 或炒熱 熨病處(本草).
§蚕布紙(잠포지). : 性平. 治血風 益婦人. <一名>馬鳴退 亦謂之蚕連
ː是初出者蚕殼在紙上者亦名蚕退入藥 當微炒(本草).
ː治婦人血露 婦人藥多用之.
§新綿(신면). : 풋꼬치. 燒灰. 主五痔下血. : 弓弩弦 主難産 胞衣不出 燒灰飮服(本草).
緣桑螺(연상나). : 뽕나무위의 달팽이.主脫肛. 燒末猪脂和付 立縮.
ː此螺 似蝸牛而小 雨後好緣桑樹葉(本草).
樗鷄(저계). : 풋비히.베짱이. ː今所謂 莎雞(사계).
六月後 出飛而振羽 索索作聲 今在樗樹上 人呼爲 紅娘子頭翅 皆赤七月採 暴乾微炒 
ː形類蠶蛾 但頭足微黑 翅兩重外一重灰色 下一重深紅色 皆具腹大 此則樗鷄也(本草).
ː性平 味苦 有小毒.主陰痿 益精 强陰生子(本草).
蝸牛(와우). : 집진 달팽이. 性寒(一云冷). 味鹹 有小毒.
ː主賊風喎噼 踠疾脫肛. 治驚癎 止消渴.
ː<一名>海羊 卽負殼蛞蝓(활유).也. 八月採 以形圓而大者爲勝.入藥炒用.
ː蝸牛負殼而行 驚之則縮首尾俱藏入殼中.有四角二扚(약 : 손금). 大同小異(本草).
§蛞蝓(활유). : 집 없는 달팽이. 性味 功用 同 蝸牛.
ː蛞(音活).蝓(音兪). 大於蝸牛 無殼而有二角. 久雨竹林池沼間多有出者(本草).
石龍子(석룡자). : 도룡. 性寒 味鹹 有小毒.<一名>蜥蝪(석탕).
: 又有蝎虎(갈호). 蝘蜓(언정). 守宮 相類. 生草野間 然非石龍也.
ː入藥當用溪澗 澤水中者 以五色具者爲雄而良 色不具者爲雌力劣. 五月取<一云>三四月八九月採火乾(本草).  ː主五癃 破石淋 利水道.
蝱虫(맹충). : 등애. 性寒 味苦 有毒.
ː木蝱長大 綠色 咂牛馬 或至顚仆 蝱虫狀如蜜蜂 服凹編 微黃綠色 醫家所用 蝱虫 卽此也.又有一種小蝱 大如蠅. 咂牛馬亦猛 三種 大抵同體 俱能破血 五月採 腹有血者良. 炒黃去頭翅足用(本草).
ː主逐瘀血 破血積 癥瘕 通利血脈 治瘀血 血閉 破癥結 消積膿 墮胎(本草).
ː蝱 散積血(淮南).
紫貝(자패). : 굵은 자개. 性平 無毒. 生海中卽砑螺(아라)也. 大二三寸 紫斑而骨白(本草).
ː明目 去熱毒(本草).
§貝子 : 효근자개. 性平(一云凉).味醎 有毒.生海中貝類之最小者 潔白如魚齒 故<一名>貝齒.
ː紫貝是大者 此是小 小貝子也. 採無時.
ː酒洗火煆 細硏 水飛用之(本草).
ː破五淋 利小便 散結熱. 治目中障瞖(本草).
海馬(해마). : 性平溫 無毒.主難産.
ː婦人 難産 手握此虫則如羊之産也.生物中羊産最易臨産帶之 或手持之可也.
ː<一名>水馬. 生南海中大小如守宮 頭如馬身 如鰕背傴僂 其色黃褐. 盖鰕類也 收之暴乾 雌雄爲一對(本草).
蟾蜍(섬서). : 두꺼비. 性寒 味辛 有毒.
ː身大背黑 無點多㾦磊不能跳 不解作聲 行動遲緩 多在人家 濕處.
ː蟾蜍 俗名癩疙麻(나흘마). 又名風雞(正傳).
ː五月五日取乾之. 東行者良 刳去皮瓜 酒浸一宿 陰乾酥灸 或酒灸 去骨 或燒存性 用之(本草).
ː 破癥結 療惡瘡 殺疳虫 治猘犬傷瘡 及小兒面黃癖氣(本草).
§眉酥(미소). : 性寒 有毒.
ː五月五日取 活蟾 眉間裂之 有白汁出 謂之蟾酥 以油紙裹 陰乾 用時以人乳汁化開入藥(本草).
ː勿令入 人眼 卽瞎(할).(綱目).
ː取法 又見 雜方.
  ∴ 取蟾酥法  雜方門 轉載(編者).
五月五日 取活蟾蜍 捉住後以鍼刺破眉間以物 輕輕鼓其背則白汁自出 以竹萞刮下 塗油紙上陰乾用之(綱目).
ː治癰疽 丁瘡 瘰癧 及一切惡瘡 又治小兒疳瘦 蚛(중).牙痛(本草).
§肪 : 塗玉則刻之 如蠟 但不可多得 但取 肥者剉煎膏 以塗玉亦軟(本草).
§屎 : 謂之 土檳榔出下濕地往往有之. 主惡瘡(本草).
§蝦䗫(하마).개구리. 性冷 無毒.
ː背有黑斑點 形小腹大 能跳接 百虫食之. 時作呷呷聲 擧動極急 在陂澤間者 是也(本草).   
ː塗癰腫 貼惡瘡 解熱 結腫(本草). ∴ 陂(피 : 비탈).
§䵷(와 : 개구리). : 머구리. 性寒(一云冷). 味甘 無毒.
ː蝦蟆屬也.似蝦蟆而背靑綠色 善鳴聲作蛙者 是也. 生水澤中 取無時 所謂在水曰蛙者也.
ː背靑腹白 嘴尖後脚長 故善躍
ː背有黃紋者 名爲金線蛙 殺尸疰病虫 去勞熱 解熱毒
ː黑色者 南人呼爲蛤子 食之 至美 補虛損(本草).
ː主小兒 熱瘡 肌瘡 臍傷 止痛.
蚌蛤(방합). : 바다 굵은 조개. 性冷(一云寒). 味甘 無毒.
ː爛殼粉 卽蚌粉也.飮下主反胃 心胸間痰飮作痛 兼療 癰腫
ː此海中大蛤也.老蚌含珠 此物能産眞珠(本草).
ː明目 止消渴 除熱毒 解酒毒 去眼赤 療婦人虛勞 血崩帶下(肉之功也).
§蛤蜊(합리). : 참조개. 性冷 味甘 無毒.
ː潤五藏 止消渴 開胃 解酒毒 能醒酒. 婦人血塊 宜煮食(肉之功也).
ː殼粉 主老癖 能爲寒熱 蛤粉卽海蛤粉也.以蛤蜊殼 火煆硏爲粉. 治痰痛(丹心).
ː蛤粉 攻疝痛 反胃 能軟頑痰. 月令雀入大水爲蛤者也(本草).
§車螯(차오). : 바다에서 가장 큰 조개. 性冷 無毒.
ː是海中大蛤 <一名>蜃(신).能吐氣爲樓臺者. 月令 雉入大水爲蜃 卽此也(本草).
ː治酒毒 消渴 酒渴(肉之功也).  殼治瘡腫 火煆醋淬爲末 甘草末等分 酒服. 又醋調 付腫上妙
§海粉 : 治肺燥熱痰 能降濕痰 能燥塊痰 能軟頑痰 能消取其醎能軟堅也. 止入丸藥.
   ∴ 造海粉法 雜方 轉載.
紫海蛤600g火煆童便淬過 凡三次爲末 却用黃熟瓜蔞同爛 擣千百杵作餠子 麻繩穿貫 懸當風處吹乾爲末 聽用(醫鑒).
§海石(해석). : 性平 味淡.
ː海石 卽蛤蜊殼 在海中 泥沙 日久風波 淘汰援淨如石. 其味苦鹹 故能軟堅化痰(丹心).
治丹燥在咽不出 療痰塊 血塊 食塊 心痛 疝痛 遺精 白濁 帶下 入藥火煆 或醋煮 硏用(入門).   ː出閭廣海粉 海石 同種石其根也. 近有造海粉法 終不如生成之爲美(入門).
§文蛤 海蛤 : 出東海 大如巨勝有紫文彩 未爛者爲文蛤無文彩已爛爲海蛤 二蛤同類 主治亦同(入門)
§馬刀(마도). : 말씹조개. 性微寒 味辛 有毒.
ː主漏下赤白 破石淋 除五藏間熱 殺禽獸賊鼠 療痰飮作痛(殼之功也).
ː<一名>馬蛤 生江湖池澤處處有志. 細長小蛤也. 多在泥沙中 取無時. 火煆用(本草).
ː形如斬馬刀 故爲名 卽蚌之類也. 肉可爲鮓 然多食發風痰 與 蚌 蛤 蚶 蜆 螺大同小異(入門).
§蜆(현). : 가막조개. 性冷(一云寒). 無毒.
ː小於蛤 黑色 生水泥中 採無時(本草). 
ː明目 利小便 下熱氣 開胃 止消渴 解酒毒 目黃(肉之功也).
ː爛殼灰 性溫 治陰瘡 止痢 療反胃 吐食 除心胸痰水(本草).
§蚶(감). : 살조개. 性溫 味甘 無毒.
ː出海中 味最重 殼如瓦屋 故<一名>瓦壟子(本草).
ː瓦壟子 能消血塊 次消痰積(正傳).
ː疑是今之 江瑤柱也. 其肉微感而 殼似瓦屋 出咸鏡道 海中(俗方).
ː利五藏 健胃溫中 消食 起陽(肉之功也).
§蟶(정) : 가리 맛. 性溫(一云寒). 味甘 無毒.生海泥中 長二三寸 大如指 兩頭開 煮食之(本草).
ː主心胸煩悶 止渴.
§淡菜(담채). : 홍합.又云셥. 性溫 味甘 無毒.
ː生海中一頭尖中含小毛 <一名>殼菜又名東海夫人. 雖 形狀不典而甚益人 煮食良 採無時(本草).
ː海物 皆鹹 惟此味淡 故爲名 俗名紅蛤(入門).
ː補五藏 利腰脚 益陽事 療虛損 羸瘦 幷産後血結腹痛 治癥瘕 及崩中帶下.
鰕(하). : 새우. 性平 味甘 有小毒. 生溝渠中小者 主小兒赤白遊腫 煮之 色赤(本草).
ː主五痔 久食動風 生江海中稍大 煮之色白.
田螺(전라). : 우렁이. 性寒 味甘 無毒. 解熱毒 止渴 治肝熱 目赤腫痛 利大小便 除腹中熱結.
ː療熱 醒酒 生水田中 形圓大如桃李 類蝸牛而尖長 靑黃色 夏秋採之. 先用米泔浸去泥乃煮食之.
ː<一名>螺螄(나사).(日用).又名鬼眼睛 卽土墻上螺螄殼也(東垣).
ː此物至難死 有誤泥在壁中三十年 猶活 能服氣飮露(本草).
§殼 : 主反胃 胃冷 消痰 療心腹痛取爛殼 火煆爲末 用之(本草).
§海螺(해라) : 바다에서 나는 소라.治目痛 久不愈
取生螺抹開 以黃連納螺口中 取汁 點目中海中小螺也(本草).
烏蛇(오사). : 검은 뱀. 性平 味甘 有小毒(一云無毒).
ː主大風疥癩 眉髭脫落 皮膚頑痺 生瘡 治熱毒風及一切風 癮疹 疥癬.
ː背有三稜色黑如漆 性善不噬物 頭上有逆毛 至枯死而眼不陷如活者 秤之重30g至40g 上爲上用之入神 粗大者 轉重力彌減. 尾細長 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佳. 此蛇脊高 世謂之 劒脊烏蛇 多在蘆叢中嗅其花氣 亦乘南風吸 最難採捕 猶酒浸去皮骨 取肉 焙乾用(本草).
ː我國黃海道 豊川海中椒島有之.常在椒樹上 吸其氣 亦最難得(俗方).
白花蛇(백화사). : 산므에 뱀. 性溫 味甘鹹 有毒.
ː主大風疥癩 暴風瘙痒 中風喎斜 癱瘓 骨節疼痛 及白癲癧瘍 癮疹 風痹.
ː蛇 何以治風 緣蛇性竄 卽令人藥至於有風疾處. 因定號之爲使.
ː黑質白章 其文作方 勝白花 治風速於諸蛇.<一名>褰(건).鼻蛇. 生深山谷中 九十月採捕之.火乾
ː諸蛇鼻向下 獨此蛇鼻向上 以此名褰鼻蛇. 雖枯死眼如活 當以眼不陷爲眞
ː此蛇 有大毒 頭尾各二尺尤甚只取中段 酒浸 後潤去皮骨 焙收其肉 用之.
其骨遠棄埋之 恐傷人與生者無異(本草).
蛇脫(사탈).뱀의 허물. 性平 味鹹 無毒(一云有毒).
ː<一名>龍子衣. 生田野五月五日 十五日 取之. 皆須完全石上者佳. 要用白如銀色者.
ː蛇從口飜退出 眼睛亦退 今眼藥用此義也(本草).
ː埋土中一宿 醋浸灸乾 用之. 或燒存性(入門). 
ː主小兒120種驚癎 癲疾 代人五邪狂亂及百鬼魅 療喉痺 蠱毒催生易産 去眼中障瞖甚 療惡瘡
蝮蛇膽(복사담). : 독사의 쓸개. 性微寒 味苦 有毒.
ː肉有大毒. 不可輕用
ː其蛇黃黑色 黃頷尖口 毒最烈 諸蛇之中 此毒胎産(本草).
ː主䘌瘡殺蟲良.
土桃蛇(토도사). : 굳뱀. 此蛇黃色 在土窟中入秋則鳴吼 其聲遠聞. 取肉燒灰酒服.
ː治大風諸風 疥癩 一切風(俗方).
蜘蛛(지주). : 말거미. 性微寒 有毒.
ː空中作圓網 身小 尻大 大腹深灰色 腹內有蒼黃膿者眞也. 去頭足 硏膏用 若炒焦則不功(本草).
ː主戴人 小兒㿉 療小兒大腹丁奚 又主蜂 蛇 蜈蚣毒.
§網 : 療喜忘 七月七日取之. 納衣領中.
ː又取網 纏贅疣 自枯落(本草).
§斑蜘蛛(반지주). : 性冷 無毒. 治瘧疾 丁腫 用如上法.小於蜘蛛而色斑(本草).
§壁錢(벽전) : 납거미. 性平 無毒.
ː<一名> 壁鏡.似蜘蛛而小 在闇壁間 形扁如錢 作白幕者是也(本草).
ː主鼻衄 及金瘡血不止 取衝汁 點之. ː 虫上錢幕 主小兒嘔吐(本草).
蚯蚓(구인). : 지렁이. 性寒 味醎 無毒(一云小毒).
ː<一名>地龍 白頸 是其老者 宜用此. 三月取 破去土 日乾 微熬 作末 用之.
ː取生者去土着塩 須臾成水 名地龍汁.
ː行路人踏殺者 名千人踏 入藥燒用(本草).
ː性寒. 大解熱毒 若腎藏風 下疰病 不可闕也. 仍須 塩湯送下(丹心).
ː主蛇瘕蠱毒 去三虫 殺長衝 療傷寒伏熱 發狂 及黃疸 幷天行熱疾. 喉痺 蛇虫傷.
§屎 : 呼爲蚓螻 又名六一泥 在韭菜地上者佳. 療狂犬傷瘡 及諸惡瘡(本草).
蜈蚣(오공). : 지내. 性溫 味辛 有毒. <一名>天龍(類聚).
ː多在土石間 腐爛積草處 及人家屋壁間 背光黑綠色 足赤 腹下黃 頭金色 多足 以頭足赤者爲良. 七月採 暴乾 入藥灸用.
ː<一名> 蝍蛆(즉저). <淮南子>曰 “蝍蛆甘帶 帶者小蛇也. 其性能制蛇 見之則便綠而啖其腦”
ː又 性畏蛞蝓(활유 : 집없는 달팽이). 觸其身則蜈蚣死 故取以治蜈蚣毒(本草).
ː薑汁灸 去頭足爲末用(入門).  
ː主鬼疰蠱毒 邪魅蛇毒 殺老物老精 去三虫 療溫瘧 心腹結聚癥癖 墮胎 去惡血 
蛤蚧(합개). : 도마뱀. 性平 味醎 有小毒(一云無毒). 生嶺南 朝夕 自鳴蛤蚧(本草).
ː首如煆䗫(하마). 背有細鱗 身短尾長 藥力專在尾 酥灸用(本草).
ː治肺氣止嗽 通月經 下石淋 通水道.
水蛭(수질). : 거머리. 性平(一云微寒). 味醎苦 有毒. 生池澤中 五六月採 暴乾.
ː<一名>馬蜞(마기).<一名>馬蟥(一作蝗). 或有長者 當以小者爲佳 砸牛馬人血滿腹者尤佳.
ː取蛭當展令長腹中有子者去之 此物至難死. 雖火灸 經年得水猶活(本草).
ː米泔浸一宿 日乾 細剉 以石灰炒黃色用之(得效).
ː治瘀血積聚 破癥結 墮胎 利水道 通女子月候不通 欲成血勞(本草).
斑猫(반묘). : 갈외가뢰. 性寒 味辛 有大毒. 大豆花時 此虫多在葉上 長五六分 甲上黃黑斑文 烏腹尖啄 如巴豆大 七月 八月 取陰乾 用時去翅足 入糯米同炒 米黃爲度 生則吐瀉人(本草). 
ː主鬼疰蠱毒 蝕死肌 破石淋 通利水道 治瘰癧 墮胎(本草).
§芫靑(원청). : 청갈외. 性微溫 味辛 有毒. 形大小如斑猫而純靑綠色 三四月取 暴乾(本草).
§地膽 : 性寒 味辛 有毒.
ː功用 製法 同斑猫.
ː此虫 二三月 在芫花上 呼爲芫靑 六七月在葛花上 呼爲葛上亭長 八月在豆火上 呼爲斑猫 九月 十月 欲還地蟄 呼爲地膽. 盖一虫 隨時變耳(本草). 
雀甕(작옹). : 쐐기고치. 性平 味甘 無毒(一云有毒). <一名> 天漿子 卽 蛅蟴房也. 多在木枝上 形如雀卵 紫白間斑 其子在甕中如蛹 在繭取子用之 八月採 蒸之. 其虫似蠶而短 背有五色斑 背上毛 螫人有毒 欲老口吐白汁 凝聚成甕 子在中如繭之 有蛹. 主小兒驚癎 及諸疾(本草).
ː治小兒驚風 最妙(入門).
蜣蜋(강랑). : 말똥구리. 性寒 味醎 有毒.
ː<一名>蛣蜋(길랑). 處處有之喜入人牛馬糞中 取屎丸而却推之. 俗呼爲推丸. 當取大者 以鼻頭扁者爲眞 入藥去翅足炒用. 五月五日取蒸藏之. 臨用當灸 其中鼻高目深者名蜣蜋 用之 最佳(本草).
ː主小兒驚癎 腹脹寒熱 戴人 癲狂 及奔豚 出箭頭 療惡瘡 能墮胎(本草).
五靈脂(오령지)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此物入肝最速 能行血 止血 治婦人血氣刺痛 甚效(丹心).
ː北地寒號虫糞也. 色黑如鐵. 採無時. 此虫四足有肉 翅不能遠飛
ː多挾沙石 先以酒硏飛鍊去沙石乃佳(本草).
ː生用酒硏飛鍊去沙石 熟用者飛後炒 令烟起 另硏用(入門).
ː去心腹死血作痛 最妙(醫鑒).
ː主心腹冷痛 通利血脈 下女子月閉(本草).
蝎(갈). : 전갈. 性平 味甘辛 有毒.
ː出靑州 形緊小者良. 採無時. 有用全者 有用梢者 梢力尤功 水洗去腹中土 炒用.
ː蝎 前謂之螫(석). 後謂之蠆(채). 螫人最毒(本草).
ː我國 昌德宮後苑 及黃州 時有生者 盖貿諸中朝而來時 散失者也(俗方).
ː療諸風 及中風喎斜 癱瘓語澁 手足抽掣 幷小兒驚風(本草).
螻蛄(루고). : 도로래땅강아지. 性寒(一云冷). 味醎 無毒(一云有毒).
ː此物 走小腸 膀胱 其效甚捷(綱目).
ː<一名>螜(곡). 俗名土狗處處有之穴地糞塊中而生 以夜出者爲良. 夏至後取暴乾 入藥炒用.
ː自腰以前甚澁 主止大小便 從腰以後甚利 主下大小便(本草).
ː主産難潰癰腫 下哽噎(경일). 除惡瘡 出惡刺 療水腫(本草).
§腦 : 主竹木惡刺 入肉不出 取腦塗之卽出(本草).
穿山甲(천산갑). : 性微寒 有毒.
ː主五邪鬼魅 驚啼悲泣 及小兒驚邪. 療山嵐瘴瘧 痔漏 惡瘡
ː<一名> 鯪鯉甲 以其好穿地道 故又名穿山甲 形似鯉魚而有四足 能陸能水 採無時用時細剉 蚌粉炒成珠爲末用(本草).
蜻蛉(청령). : 잠자리 : 性微寒一云凉 無毒. 有數種 當用 靑色大眼者爲 良(本草).
ː<一名>蜻蜓, <一名>靑娘子 六足四翼 好飛溪渠側 五六月 取乾去翅足 炒用.
ː壯陽 煖水藏 止精.
螢火(형화). : 반딧불. 性溫溫 味辛 無毒. ː <一名> 夜光
ː乃腐草所化常在 大暑前後飛出 是得大火之氣 變化明照也. 七月七日取納酒中死乃乾之(本草).
ː主明目 治靑盲 治蠱毒鬼疰 通神精子(本草).
鼠婦(서부). : 쥐며느리. 性溫(一云微寒). 味酸 無毒(一云有毒).
ː亦謂濕生虫 在人家 地上多在下濕處 甕器底及土坎中 常着鼠背 故<一名>鼠負(本草).
ː卽地鷄也. 端午日採 晒乾(入門).
ː主氣癃 不得小便 婦人 月閉 血瘕 通小便 能墮胎(本草).
衣魚(의어). : 반대좀. 性溫 味醎 無毒(一云有毒).<一名> 壁魚 衣中有之. 然多在書卷中 或久不動帛中 身有厚粉而手搐之則落. 其形稍似魚 故曰衣魚. 採無時(本草).
ː主婦人疝瘕 小便不利 小兒中風 項强 療淋 利小便 墮胎 滅瘡瘢
虱子(슬자). : 이.人大熱則腦縫裂開取黑虱300~500枚搗付之 及療丁腫肉刺
ː病人將死 虱離身 或云取風於床前虱行 背病者則死向病者則生(本草).
活師(활사). : 올챙이. 主熱瘡 及疥癬 搗付之.
ː卽科斗衝也.乃蝦䗫兒 生水中有尾 漸大而脚生則尾脫(本草).
蚘蟲(회충). : 사람의 똥에서난 거위. 性大寒. 主目赤熱痛. 取汁滴目中卽差.
ː是大小人吐出蚘蟲也. 可收之 暴乾末用 亦可(本草).
蠱蟲(고충). : 蠱병환자에게서 나온 벌레. 是蠱病人 諸竅中時有虫出 取之 暴乾用(本草).
ː患蠱人 燒爲灰服.
                          
                                果 部 凡九十一種
蓮實 : 연밥 性平寒 味甘 無毒. 養氣力 除百疾 補五藏 止渴止痢 益神安心.多食令人喜(本草).
ː補十二經 氣血(入門).
ː<一名> 水芝丹 <一名>瑞蓮 亦謂之藕實 其皮黑而沈水者 謂之石蓮 入水必浸. 惟前塩鹵(노).能浮之處處有之 生池澤中 八月 九月 取堅黑者用 生則脹人腹中 蒸食之良(本草).
ː其葉爲荷 其莖爲茄 其本爲蔤其花未發 爲菡萏(함담). 已發 爲芙蓉 其實爲蓮 其根爲藕 其中爲的 的中有靑 長二分爲薏 味苦者 是也. 芙蕖(부거) 其總名也(本草).
ː凡用白蓮 爲佳(日用).
§藕汁 : 性溫 味甘 無毒. 藕者蓮根也.
ː止吐血 消瘀血 生食主霍亂後虛渴 蒸食甚補五藏 實下焦 與蜜同食令人腹藏肥不生諸虫
ː除煩止泄 解酒毒 壓食及病後熱渴.
ː節性冷 解熱毒 消瘀血.
ː昔宋太官 誤削藕皮 落羊血中 其血欿(音坎).不成 乃知藕能散血也(本草).
§荷葉 : 止渴 落胞 殺蕈毒 主血脹腹痛.
ː荷鼻 : 性平 味苦 無毒 主血痢 安胎 去惡血 卽荷葉蔕也. 謂之荷鼻(本草).
§蓮花 : 性煖 無毒. 鎭心 輕身 駐顔入香甚妙.
ː<一名>佛座鬚 卽蓮花蘂也(正傳).
ː蓮花蘂 澁精氣(入門).
§蓮薏 : 的中有靑爲薏 味甚苦 食之令人霍亂(本草).
ː薏 蓮心也. 治心熱 及血疾作渴 幷暑月霍亂(局方).
橘皮 : 귤 껍질. 性溫(一云煖). 味苦辛 無毒.
ː能治胸膈間氣 開胃止痢 消痰涎 主上氣咳嗽 止嘔逆  利水穀道
ː木高一二丈 葉與枳無別 刺生莖間 夏初生白花 六七月而成實 至冬黃熟乃可啖 十月採以陳者爲良 生南方(本草).
ː我國 惟産濟州 其靑橘 柚子 柑子 皆産焉(俗方).
ː補脾胃不去白 若理胸中滯氣 須去白 色紅 故名紅皮. 日久者佳 故名陳皮.
ː留白者 補胃和中 去白者消痰泄氣.
ː有白朮則補脾胃 無白朮則瀉脾胃 有甘草則補肺 無甘草則瀉肺(丹心).
ː入下焦用塩水浸 肺燥者童便浸 晒用(入門).
§肉 : 性冷 味甘酸. 之消渴 開胃 卽橘之瓤也. 不可多食 令人多痰.
ː酸者聚痰 甛者潤肺 皮堪入藥 肉非宜人(本草).
§橘囊上筋膜 : 治渴及吐酒 煎湯飮(本草).
§核 : 治腰痛 膀胱氣 腎冷炒作末酒服良(本草).
靑橘皮 : 푸른 귤. 性溫 味苦 無毒. 主氣滯 下食 破積結 及膈氣(本草).
ː形所而色靑 故<一名>靑皮. 足厥陰引經藥 又入手少陽經 氣短者禁用. 消積定痛 醋炒(入門).
ː陳皮 味辛 理上氣 靑皮 味苦 理下氣 二味俱用 散三焦氣也. 宜去白用(易老).
ː今之靑橘 似黃橘而小 別是一種耳 收之 去肉暴乾(本草). 
ː靑皮乃肝膽二經之藥. 人多怒 脇下有鬱積 最效(正傳).
ː導胸中逆氣 行肝氣乳腫 及脇癰用之(入門).
柚子 : 유자.皮厚 味甘 無毒. 去胃中惡氣 解酒毒. 治飮酒人 口氣.
ː果之美者 有雲夢而柚. 小白橘大曰柚 柚似橙而大於橘(本草).
ː橘之大者曰柚(丹心).
乳柑子 : 감자. 性大旱(一云冷). 味甘 無毒.
ː主腸胃中熱毒 止暴渴 利小便 解酒毒及酒渴.
ː樹若橘樹子 形似橘而圓大皮色 生靑熟黃赤霜後甚甛 故柑子(本草).
大棗 : 대추. 性平(一云溫). 味甘 無毒.
ː安中養脾 補五藏 助十二經脈 補津液 通九竅 强志 和百藥.
ː<一名>乾棗處處有志. 八月採暴乾.
ː其皮裏肉補虛所以合湯 皆擘之也(本草).
ː味甘 補經不足以緩 陰血 血緩則脈生 故能助十二經脈(入門).
§生棗 : 味甘辛 多食令人腹脹 羸瘦 生寒熱.
ː蒸煮食則補腸胃 肥中益氣 生息則腹脹注泄(本草).
§核中仁 : 三歲陳核中仁 燔之. 主腹痛邪氣 疰忤(本草).
§棗葉 : 爲末服 使人瘦 取汁揩 熱疿瘡良(本草).
蒲萄 : 보도. 性平 味甘(一云目酸). 無毒.
ː主濕痺 治淋 通小便 益氣强志 令人肥健.
ː子有紫白 二色 紫者名馬乳 白者名水晶 又有圓者 又有無核者 七月 八月熟北果之最珍者.
ː暴收 其實以治瘡疹不出甚效 多食昏人眼.
ː取汁釀酒 名曰葡萄酒(本草).
§根 : 煮汁飮 之嘔噦 又主姙婦子上衝心卽下 ː 性能下走滲道(丹心).
§蘡薁(영오). : 산머루 卽山葡萄也. 實細而味酸 亦堪作酒(丹心).
栗子(율자). : 밤. 性溫 味鹹 無毒. 益氣 厚腸胃 補腎氣 令人耐飢. 處處有之 九月採.
ː果中栗最有益 欲乾莫如暴 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 至春末夏初 尙如初採摘.
ː生栗可於熱灰中煨 令汁出 食之良. 不得通熟 熟則壅氣 生則發氣 故火煨 殺其木氣耳.
ː有一種栗(피적율).頂圓末尖 謂之旋栗 但形此小耳(本草).
§皮 : 名扶 卽栗之上皮也. 和蜜 塗人 令急縮可展. 老人面皮皺(本草).
§毛殼 : 止反胃及消渴 瀉血. 煮汁飮 又療毒腫(本草).
§栗楔(율설). : 栗三顆 共一毬 其中者楔也.亦作榍
理筋骨風痛 幷付瘰癧腫痛 毒出箭頭及惡刺(本草).
覆盆子(복분자). : 나무딸기. 性平(一云微熱). 味甘酸 無毒.
: 療男子腎精虛竭 女人無子. 主藏府陰痿能令堅長 補肝明目 益氣輕身 令髮不白.
: 五月採 處處有之. 收時五六分熟 變可採 烈日中暴乾 用時去皮蔕 酒蒸用之.
ː益腎精 止小便利. 當覆其尿器 故如此取名(本草).
§蓬藟(봉루). : 멍석딸기. 性味功用 與覆盆子 同.
ː蓬藟 非覆盆也 自別是一種.
ː作藤蔓生者蓬藟也. 作樹條者覆盆也. 皆宜取子用 覆盆早熟而形小 蓬藟晩熟而形大 其形大同小異 終非一物 也(本草).  
ː俱能縮小 便黑白髮(日用).
芡仁(검인). : 거시년 밤. 性平 味甘 無毒.
ː益精氣强志 令耳目總名 延年.
ː<一名>鷄頭實 <一名>鷄雍. 生水澤中葉大如荷 皺而有刺. 花子 若去大形似鷄頭 故以名之 實若石榴 皮靑黑 肉白. 八月採 蒸之於烈日 晒之. 其皮卽開 亦可舂作粉. 益人勝菱(本草)
ː芡(音儉).能補人之精欠少 謂之水硫黃(入門).
ː作粉熬金櫻子汁作丸 名水陸丹. 能秘精(日用).
菱仁(능인). : 말왕. 性平(一云冷). 味甘 無毒. 主安中補五藏.
ː生水中葉浮上 其花黃白色 實有二種 一者四角 一者兩角 水果中此物最冷 不可多食. 令人腹脹 飮薑酒 卽消.煮熟取人 作粉 極白滑宜人 <一名>菱實(本草).
ː菱芡 皆水物 菱寒而芡緩者 菱花開背日 芡花開向日 故也(入門).
櫻桃(앵도). : 앵두이사랏. 性熱(一云溫). 味甘 無毒(一云微毒).
ː主調中益脾氣 令人好顔色美志 止水穀痢.
ː先白果而熟 故古人 多貴之. 以薦寢廟 <一名>含桃 此桃在三月末四月初 熟得 正陽之氣. 先諸果熟 故性熱.
ː水多食無損 丹發虛熱耳(本草).
ː爲鶯鳥所含 且形似桃 故曰櫻桃(入門).
§葉 : 搗付 蛇咬 此搗汁服 防蛇毒 內攻(本草).
§東行根 : 療寸白蟲 蚘蟲煮汁 空心服(本草).
橙子皮(등자피). : 性溫(一云煖). 味苦辛 無毒.
ː今之橙糖 卽此也(俗方).
ː消食散腸胃中惡氣 浮風.
ː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其形圓大於橘而香 皮厚而皺 八月熟 生南方. 盖橘之類也(本草).
梅實(매실). : 매화열매. 性平 味酸 無毒.
ː生南方 五月採. 黃色梅實 火熏乾作烏梅. 以塩殺爲白梅. 又烟熏之爲烏梅. 暴乾藏密器中爲白梅.用當去核微熬之.
ː生實酸而損齒 傷骨 發虛熱.不宜多食.
ː止渴. 令人膈上熱. 盖人食酸則津液泄 水生木也. 津液泄 故傷齒 腎屬水 外爲齒 故也(本草).
§烏梅 : 性煖 味酸 無毒.
ː去痰 止吐逆 止渴止痢 除노熱骨蒸 消酒毒. 主傷寒及霍亂 燥渴 去黑痣 療口乾好唾(本草).
§白梅 : 性煖 味酸 無毒. 主金瘡止血 點痣 蝕惡肉 除痰唾.
ː水浸爲醋和羹 臛 虀中好(本草).
§葉 : 濃煎湯 治休息痢 及霍亂(本草).
木瓜(목과). : 모과> 性溫 味酸 無毒.主霍亂 大吐下 轉筋不止 消食 止痢後渴. 治奔豚及脚氣 水腫 消渴 嘔逆 痰唾 强筋骨 療足膝無力.
ː生南方 其樹枝 狀如柰 花作房生子 形如瓜蔞 火乾甚香 九月採.
ː實如小瓜 醋可食. 然不可多食 損齒及骨.
ː此物入肝 故益筋與血
ː勿令犯鐵 用銅刀數去皮 及子 薄切暴乾.
ː木瓜得木之正 故入筋 以鈆(鉛 同也 : 編者).白霜塗之則失酸味 水金之制故也(本草).
ː木實如瓜良果也. 入手足太陰經 益肺而去濕 和爲而滋脾(入門).
§枝葉 : 煮汁飮 治霍亂. 煮湯淋足脛 可以已蹶(本草).
§根 : 治脚氣(本草).
§榠樝(명사). : 명자 性溫 味酸. 消痰止渴 可進酒.
ː其形酷類木瓜而差小 欲辨之 看蔕間別有重蔕如珠者木瓜 無此者爲榠樝. 功用與與木瓜 大同小異 亦治霍亂轉筋 解酒毒 去惡心 及咽酸吐黃水. 其氣辛香 置衣箱中殺蟲魚(本草).
紅柿(홍시). : 감. 性寒(一云冷). 味甘 無毒.
ː潤心肺 止渴. 療肺痿 心熱 開胃 解酒熱毒 壓胃肝熱 止口乾 亦治吐血.
ː生南方軟熟者爲紅柿. 飮酒不可食. 令心痛且易醉 不可與蟹同食 令腹痛 吐瀉.
ː柿有七絶. 一壽 二多陰 三無烏巢 四無虫蠹(충두) 五霜葉可玩 六佳實 七落葉肥大. 枾實 初則色靑而苦澁 熟則色紅 澁微自無矣(本草).
ː柿朱果也. 故有牛心紅珠之稱. 日乾者名白柿 火乾者名烏柿 其白柿皮上 凝厚者謂之柿霜(入門).
§烏柿 : 卽火乾者 <一名>火柿 性煖.
ː主殺毒 療金瘡 火瘡生肉 止痛 可斷下(本草).
§白柿 : 卽 日乾者 性冷(一云平). <一名> 乾柿 <一名> 黃柿
溫補 厚腸胃 健脾胃 消宿食 去面䵟 除宿血 潤聲喉(本草).
§小柿(소시). : 고욤.謂之牛㛋柿而甚小 性至冷 不可多食(本草).ː 小柿蔕 止咳逆 性澁(入門).
§椑柿(비시). : 性寒 味甘 無毒.
ː解酒毒 潤心肺 止渴去胃中熱 色靑黑 綠柿也. 性冷甚於紅柿 別一種也(入門).
枇杷葉(비파엽). : 性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
ː主咳逆 不下食 胃冷嘔噦 治肺氣 主渴疾.
ː生南方 木高丈餘 葉大如驢耳 背有毛. 四月採葉 暴乾.
ː須火灸以布拭去上黃毛 令盡不爾 毛射人肺 令人咳不已(本草).
§實 : 性寒 味甘 無毒. 治肺 潤五藏 下氣(入門).
荔枝(여지). : 性平(一云微溫) 味甘(一云甘酸) 無毒.
ː通神益智 止煩渴 好顔色.
ː生川蜀 雲南子如鷄卵大 殼朱如紅羅文 肉靑白如水晶 甘美如蜜又云核如蓮子肉 白如肪脂 甘而多汁 多食則發熱 飮蜜漿解之.
ː結實時 枝弱而蔕牢 不可摘取 以刀斧劙(리 : 가를). 取其枝 故以爲名耳(本草).
§核 : 治心痛 及小腸疝氣. 燒爲末 溫酒調下(入門).
龍眼 : 性平 味甘 無毒.<一名>圓眼<一名>益智(食物).
ː生西南如荔枝同 似檳榔而小 肉薄於荔枝甘美堪食(本草).
ː主五藏邪氣 安志 除蠱毒 去三虫
ː其味 歸脾而能益志.
ː生食不及荔枝 故曰荔枝奴(食物).
§核 : 燒烟熏鼻 治流涕不止(入門).
乳糖(유당). : 性寒 味甘 無毒.
ː安五藏 益氣 主心腹熱脹 口乾渴 性冷利.
ː笮甘蔗汁 以爲沙糖川浙最佳 用牛乳汁沙糖 相和煎之 並作餠堅重(丹心).
ː又謂之 捻糖 多食生葬虫 損齒 發疳䘌(本草).
ː或云沙糖和牛乳 雞子淸相和捻作病 色黃白.
§沙糖 : 性寒 味甘 無毒.主心熱口乾 功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 此卽甘蔗汁煎成者 形如沙 故曰 沙糖(入門).
桃核仁(도핵인). : 복수아 씨. 性平(一云溫) 味苦甘 無毒.
ː主瘀血血閉 破癥瘕 通月水 止心痛 殺三虫.
ː處處有之 七月採 核破之取仁 陰乾(本草).
ː破滯血 生新血 逐瘀 活血有功(醫鑒).
: 肝者血之海 血受邪則肝氣燥. 經曰“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桃仁味苦甘辛 散血緩肝也(綱目).
ː入手足厥陰經 湯浸去雙仁及皮尖 硏如泥用(湯液).
§桃花 : 性平 味苦 無毒.三月三日 採花 陰乾 勿用千葉花(本草).
ː破石淋 利大小便下三虫 殺疰惡鬼. 令人好顔色.
ː桃花萼 破積聚 桃花落時 以竹簽收取陰乾 和麪作燒餠 空心服. 大下積聚 陳久之物(醫說).
§桃梟(도효). : 性微溫 味苦.<一名>桃奴 是桃實已乾着木上 經冬不落者 名桃梟. 正月採之 以中實者爲良. 一云十二月採.<一名>鬼髑髏. 是千葉桃花結子 在樹上不落乾者 於十二月採 得可爲神妙(本草).
ː酒拌蒸 以銅刀刮 取肉 焙乾用(入門). ∴ 鬼髑髏(귀촉루)
ː主殺百鬼 精物 五毒不祥 療中惡 心腹痛 破血. 又治中惡毒氣 蠱疰. 
§桃毛 : 性平. 主下血瘕 積聚 殺惡鬼 邪氣 療崩中 破癖氣 ː 桃實上毛 刮取用之(本草).
§桃葉 : 除尸蟲 出瘡中虫 治小兒中惡 客忤(本草).
§桃膠 : 下石淋 破血 主中惡 疰忤(本草).
§桃實 : 性熱 味酸 微毒. 益顔色. 多食令人發熱(本草).
§急性子 : 治小兒癖疾. 卽小紅桃子也(回春).
§桃符 : 主鬼邪精魅 煮汁服之. 是門上桃板符也.
桃者五木之精 此仙木也(本草).
杏核仁(행핵인). : 살구씨. 性溫 味甘苦 有毒(一云小毒).
: 處處有之 山杏不可堪入藥 須家園種者 五月採.
ː破核 取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令黃色用之.
ː入手太陰經. 主咳逆上氣 療肺氣喘促 解肌出汗 殺狗毒.
ː雙仁者 殺人 可以毒狗. 凡桃杏雙仁 殺人者 其花本五出若六出必雙仁. 草木花 皆五出. 惟山梔 雪花 六出. 治殆陰陽之理. 今桃杏雙仁 有毒者 失其常也(入門).
ː生熟喫俱得 惟半生半熟 殺人(本草).
ː病人 有火 有汗 童尿浸三日用(入門).
§杏實(행실). : 性熱 味酸 有毒. 不可多食 損神 傷筋骨(本草).
石榴(석류). : 석류. 性溫 味甘 無毒. 主咽燥渴損人 不可多食.
ː生南方 八九月採. 實有甘酸二種 甘者可食 酸者入藥. 多食損齒.
ː石榴 道家 謂之三尸酒 云三尸 得此果則醉也(本草).
§殼 : 味酸 無毒.ː 止漏精 澁腸止赤白痢 須老木所結及陳久者佳 微炒用(本草).
§花 : 主心熱 吐血 及衄血 百藥尤良(本草).
§東行根皮 : 療 蛔蟲 寸白蟲(本草).
梨子(이자). : 배. 性寒(一云冷). 味甘酸 無毒.
ː處處有之.味甘 性寒渴者宜之. 尤治酒渴 然多食 令人寒中 金瘡 産婦 尤不可食(本草).
ː除客熱 止心煩 消風熱 除胸中熱結.
§葉 : 主霍亂吐利不止 煮汁服(本草).
§樹皮 : 治瘡癬疥癩 甚效. 煮汁洗之(本草).
林檎(임금). : 능금. 性溫 味酸甘 無毒. 止消渴 治霍亂 肚痛 消痰止痢.
ː其樹似柰樹 實形圓如柰. 六月七月熟.或謂之來檎處處有之. 味苦澁 不可多食. 閉百脈 令人好睡 發痰生瘡癤. 半熟者 味苦澁 故入藥. 治病 爛熟 則無味矣(本草).
§東行根 : 治蛔蟲及寸白蟲(本草).
李核仁(이핵인). : 오얏씨. 性平 味苦 無毒. ː 處處有之 六七月採. 取仁湯炮去皮尖 硏用.
ː解核如杏者 佳. 主踒折骨痛 肉傷 利小腸 下水腫 治面䵟(本草).
§根白皮 : 治大寒(一云凉). 味苦 無毒.
ː止消渴 主奔豚 氣逆. 治熱毒煩躁 療齒痛及赤白痢 赤白帶. 灸黃色 水煮服(本草).
§葉 : 治小兒驚癎 熱瘧 可作浴湯(本草).
§實 : 卽李子也. 味甘美者可啖 味苦者入藥. 除骨節間勞熱 及痼熱 益氣. 但不可多食(本草).
胡桃(호도). : 당추자. 性平(一云熱). 味甘 無毒.
ː通經脈 潤血脈 黑鬢髥 令人肥健.
ː性熱 不可多食 能脫人眉動風故也. 入夏禁食 雖肥人而動風.
ː生南方 生實外有靑皮包之. 胡桃乃核也. 核中瓤爲胡桃肉. 湯浸剝去肉上薄皮乃用. 胡桃瓤 縮資其形 以斂肺 故能治肺氣 喘促 補腎 治腰痛. 本出胡地 生時外有靑皮形如桃 故謂之胡桃(入門).
§外靑皮 : 卽生實上靑皮也.鬚髥令黑(本草).
§樹皮 : 止水痢 可染褐 又斫(작 : 벨).樹 取汁 沐頭至黑(本草).
獮猴桃(선후도). : 다래. 性寒 味酸甘 無毒.
ː處處有之 生山中作藤蔓延樹木上 其實靑綠色 形扁而大 初甚苦澁 經霜始甘美 乃可食之.<一名>藤梨(本草).
; 止暴渴 解煩熱 下石淋 冷脾胃 療熱壅 反胃(本草).
海松子(해송자) : 잣. 性小溫 味甘 無毒. 主骨節風及風痹 頭眩 潤皮膚 肥五藏 補虛羸少氣(本草).
ː處處有之. 生深山中樹如松柏 實如瓜子 剝取子去皮 食之(俗方).     
柰子(내자). : 먿 或云농배.능금(編者). 性寒(一云冷). 味苦(一云苦澁). 無毒.
ː在處有之 似林檎而小 多食令人脹(本草).
ː益心氣 和脾 補中焦 諸不足氣(本草).
榛子(진자). : 개암. 性平 味甘 無毒. 處處有之 六七月採 去皮 食之(本草).
ː益氣力 寬腸胃 令人不飢 開胃健行(本草).
銀杏(은행). : 性寒 味甘 有毒. <一名> 白果 以葉似鴨脚 故又名鴨脚樹 其樹甚高大 子如杏子 故名爲銀  杏. 熟則色黃 剝去上肉 取子煮食 或煨熟食生則戟人喉 小兒食之 發驚(日用). 
ː淸肺胃濁氣 定喘止咳(入門).
榧子(비자). : 性平 味甘 無毒.<一名>玉榧土 人呼爲赤果 去皮中仁 食之(日用).
ː榧文木也. 作板甚有文彩 我國 惟出濟州(俗方).
山楂子(산사자). : 아가위.
ː<一名> 棠毬子 山中處處 皆有之 生淸熟紅而酸澁者 入藥陳久者良. 水洗蒸軟 去核 晒乾用(入門).
ː消食積 化宿滯 行結氣 消積塊 痰塊 血塊 健脾開膈 療痢疾 兼催瘡痛.
椰子(야자). : 生南海外極熱之地 土人賴此 解夏月煩渴(丹心).
ː實大如瓠 外有粗皮如棕包 次有殼圓而且堅. 裏有膚至白如猪肪 厚半寸虛 味亦似胡桃 膚裏有漿 四五合 如乳飮之冷而氛(분 : 氣運).醺(훈). 卽椰木實也(本草).
ː肉益氣 治風 其中有漿 似酒 飮之不醉 殼爲酒器 酒有毒則沸起(食物).
無花果(무화과). : 味甘. 開胃止泄瀉(食物).
ː無火結實 色如靑李而稍藏 自中原移   來我國或有之(俗方).


                                   菜 部凡一百二十二種
生薑(생강). : 생강 性微溫 味辛 無毒.歸五藏 去痰下氣 止嘔吐 除風寒濕氣  療咳逆上氣喘嗽
ː性溫而皮寒 須熱卽去皮要冷 卽留皮也(本草).
ː能制半夏 南星 厚朴之毒. 止嘔吐 反胃之聖藥也(湯液).
ː古云“不徹薑食言可常啖但勿過多爾 夜間勿食” 又云“八九月多食薑 至春患眼 損壽 減筋力”(本草)
ː我國 惟全州多産焉(俗方).
乾薑(건강). : 乾薑. 性大熱 味辛(一云苦). 無毒.
ː皆五藏六府 通四肢關節 逐風寒濕痺 主霍亂吐瀉 療寒冷心腹痛 治腸澼下痢 溫脾胃消宿食 去冷痰
ː以生薑作乾薑 有法(詳見 雜方).
ː水洗慢火炮 用炮則溫中 生則發表. 若止血 須炒令黑 用之(湯液).
ː乾薑 多用則耗散正氣 須以生甘草 緩之 見火則止而不移 所以能治裏寒也(丹心).
§白薑(백강). : 백강. 卽去皮 未經釀者 色白 治肺痿寒邪(入門).
§乾生薑 : 乃留皮自乾者 治脾胃寒濕(入門).
芋子(우자). : 토란. 性平(一云冷). 味辛 有毒. 寬腸胃 充肌膚 滑中 破宿血 去死肌.
ː<一名>土芝 處處有之 生則有毒.簽不可食性滑. 熟則無毒甚補益 和鯽魚 作羹尤良(本草).
ː園圃中種者可食 野芋有毒不堪啖 當中出苗者爲芋頭 四面附芋頭而生者 爲芋子(本草).
ː今人呼爲土蓮(俗方).
§葉 : 性冷 無毒.除煩 止瀉 療姙婦泰東 心煩(本草).
烏芋(오우). : 올매. 云가차라기. 性微寒(一云冷). 味苦甘 無毒(一云有毒).
ː除胸胃熱 治黃疸 止消渴 明耳目 開胃下食.
ː處處有之 生水濕地 澤瀉之類也. 人取食之 亦以作粉食 厚人腸胃 令不飢. 正二月採食之. 荒歲多採以充糧(本草).
ː烏芋葉似箭鏃(전족). 根黃似芋而小 煮熟可啖(入門).
ː烏芋卽鳧茨(부자).也. 俗謂之葧臍(발제).(丹心).
冬葵子(동규자).돌 아욱씨. 性寒(一云冷). 味甘 無毒.
ː治五淋 利小便 除五臟六腑寒熱 婦人乳難 內閉.
ː秋種葵覆養 經冬至春作子 謂之冬葵. 多入藥用 性至滑利 能下石 春葵子 亦滑 然不堪藥用.
ː霜後葵 不可食 動痰吐水. 子微炒碎用(本草). 
§根 : 主惡瘡 療淋 利小便(本草).
§葉 : 爲百菜主 作菜茹 甚甘美 能宣導積壅氣(本草).
紅蜀葵(홍촉규). : 붉은 꽃피는 규화.접시꽃(編者). 性寒 味甘 無毒.
ː處處有之 以種出戎蜀 故謂之蜀葵 形似葵花 有五色如槿花(本草).
ː四時取紅 單葉者 根治帶下 排膿血 惡物極驗. 根莖 並主客熱 利小便 散膿血惡汁.
§葉 : 主金瘡火瘡 大小人熱毒痢(本草).
§花 : 赤白 赤者 治赤帶, 白者 治白帶, 赤 治血 白治氣(本草).
§子 : 治淋澁 通小腸 催生落胎 治一切瘡疥 瘢疵(반자).(本草).
黃蜀葵(황촉규). : 일일화.與蜀葵別種 非謂蜀葵中花 黃者葉尖狹 多刻缺 夏末開花 淺黃色 六七月 採花 陰乾用(本草).
§子 : 主小便淋澁 令婦人易産(本草).
莧實(현실). : 비름씨. 性寒 味甘 無毒主靑盲 白瞖 明目 除邪 利大小便 殺蛔蟲.
ː主肝風客熱 瞖目黑花 處處有之 其子霜後方熟 實細而黑 九十月採之(本草).
§莖葉 : 補氣除熱 通九竅.莧有六種而入藥 有人見白莧耳 然其實一也(本草).
§赤莧 : 主赤痢 血痢 此莧莖葉深赤(本草).
§紫莧 : 主痢 此莧莖葉通者 可染菜苽(本草).
馬齒莧(마치현). : 쇠비름. 性寒 味酸 無毒. 有二種 葉大者不堪用 葉小者節葉間有水銀者 入藥 性至難燥 當以槐木槌碎之 向日東 作架晒三兩日卽乾 入藥去莖節 只取葉用.
ː雖名莧 與人莧 都不相似 又名五行草 以其葉靑 莖赤 花黃 根白 子黑也(本草).
ː葉形如馬齒 故以名之(入門).
ː主諸腫惡瘡 利大小便 破癥結 療金瘡內漏 止渴 殺蟲(本草).
§子 : 主靑盲白瞖. 搗末和飮服之(本草).
蔓菁(만청). : 쉰무우.순무(編者). 性溫 味甘 無毒.主利五藏 消食下氣 療黃疸 輕身益氣.
ː四時皆有 春食苗 夏食葉 秋食莖 冬食根 亦可以備飢歲 菜中之 最有益者 根在地下 經冬不枯 至春復生 當食之. 令人肥健. 諸菜之中 有益無損 最宜長服(本草).
§子 : 性溫. 下氣 明目 療黃疸 利小便 蒸暴 久服長生(本草).
萊菔(내복). : 댄무우.무(編者). 性溫(一云冷平).味辛甘 無毒. 處處種之 常食之菜也.
此物下氣最速 久服澁榮衛 令鬚髮早白. 俗名蘿葍 亦曰蘆菔 以能制來麰麪毒 故亦名萊菔(本草).
§子 : 治膨脹積聚 利五藏 及大小二便 又硏末飮服 吐風痰甚效.
: 菘子黑 蔓菁子 紫赤 大小相似 惟蘿葍子 黃赤色大數倍 復不圓也(本草).
菘菜(송채). : 배채.배추(編者). 性平(一云凉). 味甘 無毒(一云微毒).
ː菜中惟菘 最爲常食 然多食發冷病  惟生薑可解(本草).
ː消食下氣 通利腸胃 除胸中熱 解酒渴 止消渴.
§子 : 可作油 塗頭長髮 塗刀劍令不銹(수 : 녹쓸).(本草).
§虀 : 菘菜晒 令半乾次早取入壜(담 : 단지).內以熱飯 飮浸之三日後則酸如醋 謂之虀水 入藥可吐痰涎 和五味  作湯食 益脾胃 解酒麪毒(入門).
竹笋(죽순). : 죽순. 性寒 味甘 無毒. 生南方竹林中 發冷動氣 不可多食(本草).
ː笋類甚多 滋味甚爽 人喜食之. 然性冷難化 不益脾胃 宜少食之(食物). 
ː止消渴 利水道 除煩熱 益氣(本草).
西瓜(서과). : 수박. 性寒 味甘極淡 無毒.
ː契丹破回紇 得此種以牛糞覆而種之 其實圓大如瓠 色如靑玉 子如金色 或赤或黑或黑麻色 北地多有之. 今則流播南北 處處皆有之 六七月熟(日用).
ː有一種 楊溪瓜 秋生冬熟 形畧長匾而大 瓤色臙紅 味勝西瓜 可留至次年夏間 或云 異人遺種也(食物).
ː壓煩渴 消暑毒 寬中下氣 利小便 治血痢 療口瘡(入門).
甛瓜(첨과). : 참외. 性寒 味甘 有毒(一云無毒). 處處有之 多食則動宿冷病破腹 令人脚手無力
ː止渴 除煩熱 利小便 通三焦肝壅塞氣 兼口鼻瘡. 有癥癖 患脚氣人尤不可食 沈水者及兩蔕兩鼻 並殺人(本草).
§瓜蔕(과체). : 참외 꼭지. 性寒 味苦 有毒.
ː主通身浮腫下水 殺蠱毒 去鼻中瘜肉. 療黃疸 及食諸物過多 病在胸中者 皆吐下之 卽甛瓜蔕也. <一名> 苦丁香 瓜有靑白二種 當用靑瓜蔕 七月待瓜熟氣足 其蔕自然落在蔓莖上 約半寸虛 採取陰乾 麩炒黃色用(本草).
ː消食去痰癖 止消渴 利關節 練五藏惡氣. 治肺痿吐血 勞瘦 咳嗽.
§瓜子 : 暴乾搗末三重紙包裹壓 去油用之(本草).
主腹內結聚 破潰膿血 最爲腸胃癰要藥. 又主婦人月經太過.
§葉 : 主無髮 取汁塗之(本草).
§花 : 主心痛 咳逆(本草).
§野甛瓜 : 又名馬剝兒 味酸似甛瓜而小. 治噎膈 有功(入門).
白冬瓜(백동과). : 동화. 性微寒 味甘 無毒.<一名>地芝(本草).
ː蔓生 結實 初則靑綠色 經霜則皮上白如塗粉 故云白冬瓜. 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本草).
ː主三消渴疾 解積熱 利大小腸 壓丹石毒 除水脹 止心煩(本草).
ː久病與陰虛者 不可食(丹心).
§子 : 卽冬瓜子也. 性平寒 味甘 無毒.
ː經霜後八月採 破核取仁 微炒用之 潤肌膚 好顔色 剝黑䵟 可作面脂(入門).
§藤 : 燒灰 淋汁洗黑䵟幷洗瘡疥(本草).
§葉 : 殺蜂螫毒(本草).
胡瓜(호과). : 오이. 性寒 味甘 無毒. 卽今常食瓜子也. 老則色黃 故謂之黃瓜(本草).
ː不可多食. 動寒熱 多瘧病.
§葉 : 主小兒閃癖 挼(뇌 : 짜다).汁服得吐下良(本草).
§根 : 擣付 狐刺毒腫(本草).
§越瓜 : 性寒 味甘. 生越地 色正白 越人 食之.利腸胃 止煩渴 不可多食(本草).
絲瓜(사과). : 수세외. 性冷. <一名> 天羅 <一名> 天絡絲 葉名虞刺葉(正傳).
ː自中原得子 移種 形令胡瓜 極長大(俗方).
ː嫩者煮熟薑醋食之. 枯者去皮及子用瓤滌器(食物).
ː治一切惡瘡 小兒痘疹 幷乳疽丁瘡 脚癰(本草).
芥菜(개채). : 갓又云계자. 性溫 味辛 無毒.似菘而有毛 味極辛辣 大葉者良. 煮食動氣猶勝諸葉.
ː有黃芥 紫芥 白芥 黃芥 紫芥作虀食之最美 白芥入藥. 芥味歸鼻. 除腎邪 利九竅 明耳目 止咳嗽上氣 能溫中 去頭面風(本草).
ː霜後 取老絲瓜 連皮 根 子 全者燒存性爲末 蜜湯調下 8~12g 則腫消毒散 不致內攻(入門).
§子 : 治風毒腫及麻痺 撲損瘀血腰痛 腎冷心痛.
ː熬硏作醬 能通利五藏(本草).
§白芥 : 흰계자. 性溫 味辛 無毒. 從西戎來 如芥而葉白爲茹 食之甚辛美(本草).
ː主冷氣 能安五藏.
§白芥子 : 子粗大白色 如白梁米 入藥最佳. 痰在皮裏膜外 非此不能達 微炒然碎用(入門).
萵苣(와거). : 부루상치. 性冷(一云寒). 味苦 微毒.
ː今人菜中 常食者 患冷人 食則腹冷 然不至苦損人(入門).
ː主補筋骨 利五藏 開胸膈壅氣 通經脈 令人齒白總名 少睡 療蛇咬(本草).
§白苣(백거). : 性味功用 同萵苣 其形亦相似而有白毛(本草).
苦苣(고거). : 부루. 性寒 味苦. 苦苣 卽野苣也. <一名>褊苣(편거). 雖冷甚益人 可久食之(本草).
苦菜(고채). : 고잣바기.고들바기. 性寒 味苦 無毒(一云小毒).
ː生田野中凌冬不死 <一名>遊冬 葉似苦苣而細 斷之有白汁 花黃似菊 三月三日採 陰乾(本草).
ː莖中 白汁 點瘊子(후 : 무사마귀).自落(入門).
ː主五藏邪氣 去中熱 安心神 少睡臥 療惡瘡.
薺菜(제채). : 나이.냉이. 性溫 味甘 無毒. 生田野中 凌冬不死 煮粥喫(本草). 
ː八月 陰中含陽 陽氣發生 乃於中秋而薺麥復也(參同契註).
ː利肝氣 和中 利五藏 能引血歸肝 明目(本草). 
§子 : 薺菜子 <一名> 菥蓂子(석명자). 四月八日採(本草).
ː補五藏不足 去風毒邪氣 療靑盲目痛 不見物 明目去障瞖 解熱毒 久食視物鮮明(本草).
§根 : 療目疼(本草).
§莖葉 : 燒灰 治赤白痢 極效.
沙參(사삼). : 性微寒 味苦 無毒. 二月 八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處處皆有 生山中 葉似枸杞 根白實者 佳 採苗及根 作採茹 食之良(本草).
ː補中 益肺氣 治疝氣下墜 排膿 消腫毒 宣五藏風氣.
薺苨(제니). : 계로기. 性寒 味甘 無毒.
ː處處有之 生山中 今人採收以爲果菜 取苗煮食 採根脯 味甚美(本草).
ː似人參而葉少異 根似桔梗但無心爲異 二月八月採根 暴乾.
ː解百藥毒 殺蠱毒 治蛇虫咬 罯毒箭傷. ∴ 罯(암 : 덮을)
桔梗(길경). : 도랏.도라지. 處處有之. 生山中 二月八月採根 暴乾(本草).
ː今人作菜茹 四時長食之物也(俗方).
ː桔梗 能載 諸藥使不下沈 升提氣血 爲舟楫之劑. 手太陰引經藥也(丹心).
ː治肺氣 喘促 下一切氣 療咽喉痛 及胸脇諸痛 下蠱毒(本草).
葱白(총백). : 파 힌밑. 性凉(一云平). 味辛 無毒. <一名>冬葱 謂經冬不死 分莖栽 蒔而無子也.食用 入藥最善. 處處種之 宜冬月食 只可和五味 用之. 不宜多食 盖開骨折 出汗 虛人故爾. 此物大抵 以發散爲功 多食昏人神 且白冷而靑 熱傷寒藥 去靑葉者 以其熱也. 葱者 菜之伯 雖臭而有用 消金玉成漿(本草).
ː入手太陰經 足陽明經 以通上下之陽也. 專主發散風寒(湯液).
ː主傷寒寒熱 中風面目腫 療喉痺 安胎明目 除肝邪 利五藏 殺百藥毒 通大小便 治奔豚 脚氣(本草)
§實 : 卽葱子也. 明目溫中 益精(本草).
§根 : 卽葱鬚也. 主傷寒 陽明經 頭痛(本草).
§葉 : 治諸瘡 中風 水腫痛 成破傷風(本草).
§花 : 主脾心痛(本草).
§胡葱 : 性溫 味辛 無毒.
ː其狀似大蒜而小 形圓 皮赤 稍長而銳 五六月採. 亦是 葷(훈 : 매운).物耳(本草).
ː味似葱而不甚辛 疑今之紫葱也(俗方).
ː溫中 消穀下氣 殺蟲 久食傷神損性(本草).
大蒜(대산). : 마늘. 性溫(一云熱) 味辛 有毒. 園圃 皆種之 經年者 良 五月五日採. 蒜葷菜也. 今人謂葫 爲大蒜 性最葷臭 不可食 久食 傷肝損目(本草).
ː獨顆者 謂之獨頭蒜. 殺鬼 去痛 灸癰疽 方多用之(도야마늘).
ː久食 能淸血 令髮早白(本草).
ː主散癰腫 除風濕 去瘴氣 爛痃癖 破冷除風 健脾溫胃 止霍亂轉筋 辟瘟疫 療勞瘧 去蠱毒 療蛇虫傷(本草).
§小蒜(소산). : 족지. 性溫(一云熱). 味辛 有小毒.
ː<一名>蒚 根名薍子(란 : 달래). 生山中爾 雅云菜之美者有雲夢之葷 根苗皆如葫而細小 亦甚葷臭    五月五日採(本草).
ː歸脾腎 溫中 消穀 止霍亂吐瀉. 治蠱毒 付蛇虫傷(本草).
§野蒜(야산). : 달랑괴. 性味 功用. 略與小蒜同 多生田野中 似蒜而極細小 人採食之(俗方).
韭菜(구채). : 부채.부추. 性溫(一云熱). 味辛酸 無毒.
ː處處有之 一種而久者 故謂之韭 圃人種蒔一歲而三四割之 其根不傷 至冬壅培 先春而復生信乎 一種而久者也. 採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之.此物殊辛臭最 是羊性所忌. 取汁服 或作葅食並佳(本草).
ː歸心 安五藏 除委中熱 補虛乏 煖腰膝 除胸中痺(本草).
ː韭能 去胸中惡血滯氣. 又能充肝氣(丹心).
§子 : 性煖 主夢泄精 尿白 難腰膝 壯陽道 療精滑 甚良. 入藥微炒用之(本草).
薤菜(해채). : 염교. 性溫 味辛 無毒.ː 作羹粥食之.煠作虀 葅並得. 生圃中似韭而葉濶 多白無實 雖辛而不葷五藏 故道家 常餌之. 補虛最宜人. 薤 性溫 補仙方 及服食家 皆須之. 薤葉 濶而更光 故古人言 “薤露者 以其光滑 難竚之”義也 歸於骨菜芝也(本草). ∴ 煠(잡 : 데칠)
ː調中 止久痢冷瀉 除寒熱 去水氣 肥健人(本草).
荊芥(형개). : 정가. 性溫 味辛苦 無毒. ː 本名 假蘇 以氣味似紫蘇 故也(入門).
ː生圃中 初生香辛可啖作菜 生熟食幷前茶服 能淸利頭目. 取花實成穗者 暴乾入藥(本草).
ː治惡風 賊風 遍身<疒+羣>痺 傷寒頭痛 筋骨煩疼 血勞風氣 療瘰癧 瘡瘍(本草).
紫蘇(자소). : 차조기. 性溫 味辛 無毒.
ː生園圃中 葉下紫色皺 而氣甚香 可入藥 其無紫色 不香者 名曰野蘇 不堪用 其背面 皆紫者 尤佳 夏採莖葉 秋採實. 葉 可生食與一切魚肉作羹 良(本草).
ː治心腹脹滿 止霍亂. 療脚氣 通大小腸 除一切冷氣 散風寒表邪 又能下胸膈痰氣(本草).
§子(蘇子) : 主上氣咳逆 調中 益五藏 下氣 止霍亂 反胃 利大小便 止嗽 潤心肺 消痰氣. 又療 肺氣喘急 與橘皮相宜 微炒用(本草).
§莖(蘇莖). : 治風寒濕痺 筋骨疼痛 及脚氣 與葉同煮 飮佳(本草).
香薷(향유). : 노야기. 性微溫 味辛 無毒. ː <一名> 香茹 言可作菜茹也(入門).
ː家家 皆種 暑月亦作蔬菜食之. 九十月 作穗後採乾之(本草).
ː主霍亂 腹痛吐下 散水腫 消暑熱 煖胃氣 除煩熱(本草).
薄荷(박하). : 영생이. 性溫(一云平) 味辛 無毒. 圃中種 蒔可生啖 亦宜作葅 夏秋採莖葉 暴乾用. 能引諸藥入榮衛 發毒汗 療傷寒頭痛 治中風 賊風頭痛 利關節 大解勞乏(本草).
: 性味 辛凉 最淸頭目 治骨蒸 入手太陰 手厥陰經 上行之藥也(湯液).
ː猫食薄荷則醉(食物).
茄子(가자). : 가지. 性寒 味甘 無毒. 圃中人種而食者 <一名> 落蘇 不可多食 冬期 發痼疾(本草).
ː茄類 有紫茄 有黃茄 南北通有靑水茄 白茄 北吐多有入藥 多用黃茄其餘 惟作菜茹耳(本草).
ː新羅國出一種 淡光紫色蔕長 味甘已 遍中國惟此無益無所治(入門).
ː主寒熱 五藏勞 及傳尸勞氣(本草).
§根及枯莖葉 : 主凍瘡 煎湯 浸洗(本草).
水芹(수근). : 미나리. 性平 味甘 無毒.ː <一名>水英 生水中葉 似芎藭 花白色而無實 根亦白色 可作虀葅 及煮食並得 生啖 亦佳 亦治五種黃疸(本草).
ː止煩渴 養神益精 令人肥健 治酒後熱毒 利大小腸 療女子崩中帶下 小兒暴熱(本草).
§渣芹(사근). : 養精神 保血脈 嗜飮食 主女子赤白帶.
ː疑是 春夏刈食 後再生嫩芹也(俗方). ∴ 刈(예 : 자를)
蓴菜(순채). : 슌. 性寒 味甘 無毒.
ː生水澤中 處處有之. 三四月至七八月 通名絲蓴(사순) 味甛體軟 霜降至十二月 名塊蓴(괴순). 味苦體澁 取以爲羹 猶勝雜菜(本草).
ː雖冷而補 熱食則壅氣不下 甚損人 不可多食 久食(本草).
ː主消渴 熱痺 厚腸胃 補大小腸 治熱疸 解百藥毒 開胃氣(本草).
蓼實(요실). : 역귀 열매. 性冷 味辛 無毒.
ː蓼 水草也.多生水澤中有紫蓼 赤蓼 靑蓼 香蓼 馬蓼 木蓼等七種 惟紫蓼 香蓼 靑蓼爲人所食葉俱小狹. 諸蓼花 皆赤黑. 春初 取蓼實 以葫蘆盛水浸高掛於火上 晝夜使煖 蔬以備五辛盤(本草).
ː多食吐水 損陽氣 發心痛. 歸鼻 除腎氣 明目 下水氣 療癰瘍 通五藏壅氣(本草).
§葉 : 歸舌 除大小腸邪氣 利中 益志(本草).
胡荽(호수). : 고새. 性溫(一云平). 味辛 微毒. 北方人 避石勒 諱胡 號爲香荽. 生園圃中 人多生食 亦是葷菜
ː久食損人精神. 令多妄發腋臭. 消穀 通小腸氣 通心竅 療沙疹 豌豆瘡不出(本草).
§子 : 主小兒禿瘡及五痔 療食肉中毒 下血 能發瘡疹不出(本草).
羅勒(나늑). : 性溫 味辛 微毒.北方號爲蘭香 爲石勒 諱也(本草).
ː調中 消食 去惡氣 宜生食之 然不可 多食(本草).
§子 : 主目瞖及諸物入目不出 取三五顆 置目中 少頃 當濕脹與物俱出(本草).
荏子(임자). : 들깨. 性溫 味辛 無毒. 窄取油 日煎之 卽今油帛 及和漆所用者. 人多種之 取子硏之 雜米作麋食之甚肥美 下氣 補益人. 荏子 欲熟採 其角食之 甚香美(속소리).(本草).  
ː下氣止嗽 止渴 潤肺 補中 塡精髓(本草).
§葉 : 調中 去臭氣 治上氣 咳嗽 搗付諸虫咬. 男子陰腫(本草).
龍葵(용규). : 가마종이. 性寒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 葉圓 花白 子若牛李子 生靑 熟黑 但堪煮食 不宜生啖(本草).
ː解勞 少睡 去熱腫(本草).
§子 : 主丁腫 硏付之(本草).
蕨菜(궐채). : 고사리. 性寒滑 味甘. 去暴熱 利水道.處處有之 生山坡原野中 人多採取 煮食之 味甚好 然不可久食 消陽氣 令脚弱不能行 眼暗 腹脹(本草).
§薇 : 회초미 性寒味甘 無毒 調中 潤大小腸 通利水道 下浮腫 薇亦蕨類 生處亦同(入門)
苜蓿(목숙)거여목. 莖葉性平 根性凉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 生田野濕地 人多採取 煮和醬 食之.
生食亦可 但多食則瘦人(本草).
ː眼中 利五藏 去脾胃肝邪氣 諸惡熱毒 利大小腸 療黃疸(本草).
 蘘荷(양하). : 性微溫 味辛 有小毒 葉似甘 蕉根如薑而肥 其根莖堪爲葅 有赤白二種 赤者堪啖 白者入藥. 周禮 以嘉草 “除蠱毒” 嘉草卽蘘荷也. 主中蠱及瘧.(本草).
ː我國 南方有之 人多種食(俗方).
蕺菜(즙채). : 멸. 性微溫 味辛 有毒. 主蠼螋尿瘡. ∴ 蠼螋(곽수 : 원숭이)
ː處處有之. 生山中 及田野間 人好生食 然久食 損陽氣(本草).
芸藁(운고). : 평지. 性溫(一云凉). 味辛 無毒.
ː主遊風丹腫 乳癰 破癥結瘀血. 處處有之 久食 損陽氣 道家特忌(本草).
§子 : 壓取油付頭令髮長黑(本草).
莙薘(군달). : 근대. 性平 微毒. 園圃中 多有之. 人多食之. 然不可多食 必破腹(本草).
ː補中下氣 理脾氣 去頭風 利五藏 園圃中 人常採食 然不可多食 令脚弱(本草).
菠薐(파능). : 시근치. 性冷 微毒. 補中下氣 理脾氣 去頭風 利五藏(本草).
蘩蔞(번루). : 닭의 씹아비. 性平(一云微寒) 味酸(一云甘醎) 無毒.
ː主毒腫 止小便利 破瘀血 療積年惡瘡.
ː卽鷄腸草也.其莖作蔓斷之有絲縷細而中空 似雞腸 故因此得名煮作 菜食 亦可生食(本草).
甛瓠(첨호). : 단박. 性冷 味甘 無毒(一云微毒) 瓠之味甘者 人常作菜茹食之(本草).
ː通利水道 除煩止渴 治心熱 利小腸 潤心肺 治石淋(本草).
§苦瓠 : 쓴박. 性冷 味苦 有毒.
ː其瓤 療大水面目 四肢浮腫 下水氣 令人吐 吐不止 以黍穰灰汁解之(本草).
木耳(목이). : 나무에 돋은 버섯. 性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ː地生 名菌 木生名木耑(音軟). 又名蕈(音甚). 有天花蕈 蘑菰蕈(마곤심). 香蕈 肉蕈 皆因濕氣熏蒸    而成 生山中 僻處 多毒殺人(日用).
ː蕈 性平(一云微溫). 味醎甘 有小毒. 主心痛 溫中 去諸虫. 今世 所通用者 此物多有毒 宜切以薑 及投飯粒試之 如黑則有毒 否則無害(日用).
ː有木生者有地生者 皆濕熱相感而成 多食發濕熱 春初無毒 夏秋有毒 爲蛇虫過也(入門).
ː楡 柳 桑 槐 楮此爲五木茸 煮粥 安木上以草覆之 卽生茸軟者 採以作葅 益堪啖(本草).
ː利五藏 宣腸胃壅毒氣 凉血 止腸澼下血 益氣輕身(本草).
§桑耳 : 性平(一云溫). 味甘 微毒.ː <一名> 桑黃.主腸風死血 及婦人心腹痛 崩中漏下赤白(本草).
§槐耳 : 療五痔 治風 破血 益氣力(本草).
§蘑菰(마고). : 표고. 性平 味甘 無毒.ː 悅神 開胃 止吐止瀉 甚香美(入門).
§石耳 : 性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ː 生於名山 石崖上 名曰靈芝
ː淸心 養胃 止血 延年 益顔色 令人不飢(日用).
§菌子 : 땅에 돋은 버섯. 性寒.ː 生田野中 多有毒 不可輕食楓樹菌 尤有毒(本草).
ː發五藏風壅經絡同 痔疾 令人昏睡(本草).
松耳 : 性平 味甘 無毒.生山中 古松下 假松氣而生 木茸中第一也. 味甚香美 有松氣(俗方).
海菜 : 어육. 性寒 味醎 無毒. ː 生海中 色正靑 取乾之則色紫 故<一名> 紫菜.
ː下熱煩 療癭瘤結氣 利水道(本草).
§海藻 : 말. 性寒 味醎 無毒(一云小毒). 生海中 七月七日採. 暴乾
ː主癭瘤結核 疝氣 下墜 核腫疼痛 下十二水腫 利小便(本草).
§海帶 : 다시마.生東海中 似海藻而粗且長(本草).
ː療疝氣 治癭瘤結氣 能軟堅(本草).
§昆布 : 性寒 味醎 無毒. 生東海中 凡海物洗去鹹味 乃入藥(本草).
ː主十二水腫 利水道 去面腫 療瘻瘡 癭瘤結氣(本草).
§甘苔 : 性寒 味醎. <一名> 靑苔. 生海中 可作脯食之(本草).
ː主痔 殺蟲 霍亂吐瀉 心煩(本草).
§鹿角菜 : 性大寒 無毒(一云微毒). 生東海中 不可久食(本草). ː 疑是 今之靑角菜(俗方).
ː下熱氣 療小兒骨蒸 解麪毒(本草).
蔞蒿(루호). : 물쑥.味甘辛. 生水澤中 似艾靑白色(食物).食之香美而脆 作羹臒及菜茹 並佳(本草).
木頭菜(목두채). : 두룹. 性平 無毒. 處處有之 春初採之 煮作茹 作葅 食之佳(俗方).
白菜(백채). : 머위. 性平 無毒.處處種之.取莖 煮作羹茹 甚佳(俗方).  
                                   草 部凡七十九種
黃精(황정). : 죽댓뿌리.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一名> 仙人飯 三月生苗 高一二尺 美如竹葉而短 兩兩相對 莖梗柔脆 頗似桃枝 本黃末赤 四月開細靑白 花者 白如黍 亦有無子 根如嫩生薑黃色 二月八月採根 暴乾 根 葉 花 實 皆可餠服.
ː其葉相對爲黃精 不對爲偏精 功用劣. 其根雖燥並柔軟 有脂潤(本草).
ː黃精得太陽之精也 入藥生用 藥久久餌則採得 先用滾水 水綽過 去苦味 乃九蒸九暴(入門).
ː我國 惟平安道有之 平時上貢焉(俗方).
ː主補中益氣 安五藏 補五勞七傷 助筋骨 益脾胃 潤心肺(本草).
菖蒲(창포). : 석창포. 性溫(一云平) 味辛 無毒.
ː生山中石澗沙磧上 其葉中心有脊狀如劍刃 一寸九節者 一寸十二節者 五月十二月採根 陰乾. 今以五月五日採 露根不可用. 炒採虛軟 暴乾方堅實 切之中心色微赤 嚼之辛香少滓.
ː生下濕紙 大根者 名曰 昌陽止 主風濕 又有泥菖 夏菖相似 並辟蚤虱 不堪入藥. 又有水菖 生水澤中 葉亦相似 但中心無脊(本草).∴ 蚤虱(조슬 : 벼룩과 이)
ː蓀無劍脊如韭葉者是也. 菖蒲有脊日如劍刃(丹心).
ː主開心孔 補五藏 通九竅 明耳目 出音聲 治風濕완(疒+羣)痺 殺腹藏虫 辟蚤蝨 療多忘 長智 止心腹痛(本草).
甘菊花(감국화). : 강성황 性平 味甘 無毒.ː 處處種之 菊類甚多 惟單葉 花小而黃 葉綠色 深所而薄 應候而皆者眞也. 甘者 入藥 苦者 不用.
ː野菊爲薏菊 甘而薏苦 甘菊延齡 野菊瀉人 花小 氣烈 莖靑者爲野菊.
ː正月採根 三月採葉 五月採莖 九月採花 十一月採實 皆陰乾用之(本草).
ː安腸胃 利五脈 調四肢. 主風眩頭痛 養目血 止淚出 淸利頭目 療風濕痺(本草).
§白菊花(백국화). : 흰국화.莖葉都相似 惟花白 亦主風眩 令頭不白.
ː葉大似艾葉 莖靑 根細 花白蘂黃. 性平 味辛 無毒
ː主風眩. 八九月收花 暴乾(本草).
§苦薏(고의). : 味苦. 破血 符印內宿血. 此野菊也(本草).
人參(인삼). : 심. 性微溫(一云溫) 味甘(一云微苦) 無毒.
ː主五藏氣不足 安精神 定魂魄 明目開心 益智 療虛損 止霍亂 嘔噦 治肺痿 吐膿 消痰(本草).
ː讚曰 “三椏五葉背陽向陰 欲來求我檟樹相尋” <一名>神草 如人形者有神.
ː此物多生於深山中 背陰近檟漆樹下濕潤處中心 生一莖與桔梗相似 三四月 開花 秋後結子. 二月 四月 八月上旬採根 竹刀刮 暴乾.
ː此物易蛀 惟納器中密封口 可經年不壞 和細辛密封 亦久不壞.
ː用時去其蘆頭 不去則吐人(本草).
ː人參動肺火. 凡吐血久嗽 面黑 氣實血虛 陰虛之人 勿用 代以沙參可也.
ː人參 苦微溫 補五藏之陽. 沙參苦微寒 補五藏之陰也(丹心).
ː夏月少 使發心痃之患也(本草).
ː夏月多服 發心痃(丹心).
ː入手太陰經(湯液).
天門冬(천문동). : 性寒 味苦甘 無毒.
ː治肺氣喘嗽消痰 止吐血 療肺痿 通腎氣 鎭心 利小便 冷而能補 殺三虫 悅顔色 止消渴 潤五藏.
ː二月 三月 七月 八月採根 暴乾 用時 湯浸劈破去心. 以大根 味甘爲好(本草).
ː我國 惟忠淸 全羅 慶尙道有之(俗方).
甘草 : 性平 味甘 無毒.
ː主五藏六府 寒熱邪氣 通九竅 利百脈 堅筋骨 長肌肉.
ː二月 八月 除日採根 暴乾 以堅實 斷理者爲佳 折之則粉出 故號爲粉草(本草).
ː入足三陰經 灸則和中 生則瀉火(湯液).
ː嘔吐 中滿 嗜酒之人 不可久服 多服(正傳).
ː自中原 移植於諸道各邑而不爲繁殖 惟咸鏡北道所産最好(俗方).
解百藥毒 爲九土之精安 和72種石 1200種草 調和諸藥 使有功 故爲國老.
§梢 : 卽 甘草梢尾 細小 味淡者也. 能去尿管澁痛 又治陰莖中痛(入門).
§節 : 消癰腫. 生用則消腫導毒(入門).
生地黃(생지황). : 性寒 味甘(一云苦). 無毒. 本經不言 <生乾> 及<蒸乾> 蒸乾則溫 生乾則平宣.
ː處處種之 二月 八月採根 陰乾 沈水 肥大者佳. <一名>地髓<一名>芐.生黃土地者佳.
ː初採浸 水中浮者 名<天黃> 半浮半沈者 名<人黃> 沈者 名<地黃>. 沈者力佳. 入藥半沈者 次之 浮者 名天黃 不堪用. 採時 不可犯 銅鐵器(本草).
ː能生血 凉血 入手太陽 少陰經之劑. 酒浸則上行 外行(湯液).
ː解諸熱 破血消瘀 通利月水 主婦人崩中 血不止 及胎動下血 幷衄血 吐血.
§熟地黃(숙지황). : 性溫 味甘微苦 無毒.  ː 蒸造法 詳見雜方(本草).
作熟地黃法. 雜方 轉載(編者).
採生地黃 不拘多少 以水浸之 沈者名<地黃> 半浮半沈者名<人黃> 浮水上者名<天黃> 其人黃 天黃 及細根擣取汁 其地黃 浸之. 以柳木甑或瓦甑 盛地黃 蒸熟 取出晒乾 又浸汁中 一宿 又蒸之出晒乾 如此九蒸九曬 蒸時 每以糯米淸酒 灑之. 十分爛熟 色如烏金色 則成就矣. 乃曬收之 入藥聽用(俗方). 
ː大補血衰 善黑鬚髮 塡骨髓 長肌肉 助筋骨 補虛損 通血脈 益氣力 利耳目.
ː生地黃 損胃 胃氣弱者 不可久服. 熟地黃 泥膈 痰火盛者 亦不可 久服(正傳).
ː熟地黃 以薑汁製之 無膈悶之患(醫鑒).
白朮(백출). : 삽줏뿌리. 性溫 味苦甘 無毒.
ː生山中 處處有之. 其形粗促 色微褐 氣味微辛苦不烈 <一名>乞力伽 此白朮也(本草).
ː本草 無蒼白之名 近世 多用白朮 治皮膚間風 止汗 消痞 補胃 和中 利腰臍肝血 通水道 上而皮毛 中而心胃 下而腰臍 在氣主氣 在血主血(湯液).
ː入手太陽 少陰足陽明 太陰四經 緩脾 生津 去濕 止渴 味甘浸半日 去蘆 取色白不油者用之(入門)
ː瀉胃火 生用 補胃虛 土同炒(入門).
ː健脾强胃 止瀉 除濕 消食 止汗 除心下急滿 及霍亂吐瀉不止 利腰臍肝血 療胃虛冷痢(本草).
§蒼朮(창출). : 性溫 味苦辛 無毒.ː <一名> 山精 採法 同蒼朮(本草).
ː蒼朮 其長如大小指 肥實如連珠 皮色褐 氣味辛烈 須米泔浸一宿 再換泔浸一日 去上粗皮炒黃色用(本草).
ː入足陽明 太陰經 能健脾胃 安脾(入門).
: 蒼朮 雄壯上行之藥 能除濕安脾(易老).
ː治上中下濕疾 寬中發汗 破窠囊痰飮 痃癖 氣塊 山嵐瘴氣 治風寒濕痺 療霍亂吐瀉不止 除水腫脹滿(本草).
免絲子(토사자). : 새삼. 性平 味辛甘 無毒.
ː處處有之 多生豆田中 無根假氣而生 細蔓黃色 六七月結實 極細如蠶子 九月採實 暴乾 得酒良.仙經 俗方 並以爲補藥. 禀中和凝正陽 氣受結偏 補人衛氣 助人筋脈(本草).
ː水淘洗去沙土 晒乾 酒浸(春5 夏3 秋7 冬10日). 取出 蒸熟搗爛 作片晒乾 再搗爲末 入藥.
若急用則酒煮爛 晒乾 搗末 用亦可(入門).
ː主莖中寒 精自出 尿有餘瀝 口苦 燥渴 添精 益髓 去腰痛 膝冷(本草).
牛膝(우슬). : 쇠무릅지기. 性平 味苦酸 無毒. 處處有之 有節如鶴膝
又如牛膝狀 以此名之 <一名>百倍 以長大而柔潤者佳. 二月 八月 十月採根 陰乾(本草).
ː助十二經脈 活血 生血之劑也. 引諸藥下行 于腰腿 酒洗用之(入門). 
ː主寒濕痿痺 膝痛不可屈伸 男子陰消 老人失尿 塡骨髓 利陰氣 止髮白 起陰痿 療腰脊痛 墮胎 通月經(本草).
茺蔚子(충울자). : 암눈 비얏씨.ː 處處有之. <一名>益母草 <一名> 野天麻.
其葉類大麻方莖葉 花紫色 端午日採莖葉 陰乾 不見日及火 忌鐵器 一云 葉似荏方 莖花生節間 實如鷄冠 子黑色 九月採. 主明目 益精 除水氣(本草).
§莖葉 : 善救婦人胎前 産後諸疾 故名益母 求嗣 調經 無所不效 故曰婦人 仙藥(入門).
柴胡(시호). : 멧 미나리. : 性微寒(一云平). 味微苦(一云).甘 無毒. 處處有之 二月生苗 甚香 莖靑紫 葉如竹葉 亦似麥門冬葉而短. 七月 開黃花 二月 八月採根 暴乾(本草).
ː足瘙痒 厥陰 行經藥也. 能人靑氣而行陽道 又能引胃氣 上行升藤而行 春令是也(湯液).
ː如鼠尾獨窠而長者好. 莖長軟 皮黃赤者佳.忌犯銅鐵. 外感生用 內傷升氣朱草 有咳汗者 蜜水炒. 瀉肝膽火之 以猪膽汁 拌炒去蘆用(入門).
ː主傷寒寒熱往來 天行時疾 內外熱不解 治熱勞 骨節煩疼 除虛勞寒熱 解肌熱 早晨潮熱 能瀉肝火 除寒熱往來瘧疾 及胸脇痛滿.
麥門冬(맥문동). : 겨우사리뿌리. 性微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ː葉靑似莎草 四季不凋根 作連珠 形似穬麥顆 故名麥門冬. 2~3月 9~10月 採根 陰乾. 以肥大者爲好 用之. 湯潤抽 去心不爾 令人煩(本草).∴ 莎(사 : 향부자)
ː入手太陰經 行經酒浸(入門).
ː我國 慶尙 全羅 忠淸道有之.生肥土 及海島中(俗方).  
ː主虛勞客熱 口乾燥渴 治肺痿吐膿 療熱毒 身黑目黃 補心淸肺 保神 定脈氣(本草).
獨活(독활). : 땃두릅. 性平(一云微溫) 味甘苦(一云辛) 無毒.
ː生山野中2월 3월 9월 10월 採根 暴乾. 此草得風不搖 無風自動 故<一名>獨搖草(本草).
ː一莖直上 得風不搖 故曰獨活 乃足少陰 行經藥也. 獨活氣細 羌活氣雄(入門).
ː療 風宜用獨活 兼水宜用羌活. 今人以紫色節密者爲羌活 黃色而作塊者爲獨活(本草).
ː獨活 氣細而色白 治足少陰伏風 故兩足寒濕痺不能動 非此不除(湯液).
ː療諸賊風 百節痛風 無久新者. 治中風失音 喎斜癱瘓 遍身(疒+羣)痺 及筋骨攣痛(本草).
羌活(강활). : 강호리. 性微溫 味苦辛 無毒. 主治與獨活 大同小異(本草).
ː羌活 乃手足太陽足厥陰 少陰 表裏引經之藥也. 撥亂反正之主. 大無不通 小無不入 故一身百節痛 非此不能治(入門).
ː羌活 氣雄 故入足太陽 獨活氣細 故入足少陰 俱是 治風而有表裏而殊(湯液).
ː我國惟江原道 獨活 羌活 俱産焉(俗方).
升麻(승마). : 끼절갈이 뿌리. 性平(一云微寒) 味甘苦 無毒. 生山野中 其葉如麻 故名 爲升麻.
2月 8月 採根 暴乾 刮去黑皮 幷腐爛者 用 細削如雞骨 色淸綠者 佳 本治手足陽明風邪 兼治手足太陰 肌肉間熱(入門).
ː陽明本經藥也. 亦走手陽明 太陰經 若元氣不足者 用此. 於陰中升陽氣 上行斧柯缺也(丹心).
ː陽氣下陷者 宜用. 若發散生用 補中酒炒 止汗蜜炒(入門).
ː主解百藥毒 殺百精老物 碎瘟疫瘴氣 療蠱毒 治風腫毒 諸毒 喉痛口瘡(本草).
車前子(차전자). : 질경이. <一名> 배짱이 씨. 性寒(一云平) 味甘醎 無毒.
ː卽芣苢(부이 : 질경이).也. 5月採苗 9~10月採實 陰乾(本草).
ː略炒搗碎用 用葉 勿用子(入門).
ː主氣癃 通五淋 利水道 通小便淋澁 明目 能去肝中風熱毒 風衝眼赤痛 障瞖.(本草).
§葉及根 : 主吐衄 尿血 血淋 取汁服之(本草).
木香(목향). : 性溫 味辛 無毒. 卽靑木香也. 形如枯骨者 良(本草).
ː行氣不見火 生磨刺服之. 止瀉 實大腸 濕紙包煨用(入門).
ː治心腹一切氣 及九種心痛 積年冷氣 脹痛 痃癖 癥塊 止泄瀉 霍亂 痢疾 消毒 殺鬼 辟瘟疫行樂之精(本草).
薯蕷(서예). 山藥 : 마. 性溫(一云平). 味甘 無毒. 處處有之 <一名>山芋 <一名>玉延. 宋時 避諱 又號 爲山藥.2月 8月 採根刮之. 白色者爲上 靑黑者不堪.
ː此物貴生 乾方八藥. 生濕則滑 只消腫 核不可入藥 水則只堪啖 亦滯氣.
ː乾法 : 取肥大者刮去黃皮 以水浸末 白礬少許 摻水中 經宿 取洗去涎焙乾(本草).
ː山藥 手太陰肺經藥也(入門).
ː補虛勞 羸瘦 充五藏 益氣力 長肌肉 强筋骨. 開達心孔 安神長志(本草).
澤瀉(택사). : 쐐기나무 풀. 性寒 味甘醎 無毒. 生水澤中 處處有之. 八九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入足太陽經 少陰經除濕之聖藥也. 然能瀉腎 不可多服 久服 本經云“多服病 人眼(湯液).
ː入藥酒 浸一宿 漉出暴乾 腰仲景八味丸 主症用之(入門).
ː逐膀胱停水. 治五淋 利膀胱熱 宣通水道 通小腸 止遺瀝(本草).
遠志(원지). : 아기풀 뿌리. 性寒 味甘醎 無毒. 生山中 葉如麻黃而靑 根黃色. 4月 9月採根葉 暴乾(本草).
ː先用甘草 水煮過 去骨以薑汁 拌炒用(得效).
§葉 : 名 小草 主益精 止虛損 夢泄(本草).
ː益智慧 令耳目聰明 不忘强志 定心氣 止驚悸 療乾網 安魂魄. 令人不迷惑(本草).
龍膽(용담). : 과남 풀. 性大寒 味苦 無毒. 根黃白色 下抽根十餘本類 牛膝 味苦如膽 故俗呼 爲草龍膽.2月8月11月12月採根 陰乾採得 後以銅刀 切去髭吐 乃甘草湯中 浸一宿 暴乾用 勿空腹餌之. 令人尿不禁(本草).
ː治下焦濕熱 明目凉肝(醫鑒).
ː治眼疾 必用之藥也. 酒浸則上行. 虛人酒炒黑用之(湯液).
ː除委中伏熱 時氣溫熱 熱泄下痢 益肝膽氣 止驚剔. 除骨熱 去腸中小虫 明目(本草).
細辛(세신). : 性溫 味大辛(一云苦辛). 無毒.
ː生山野 其筋細而其味極辛 故名之曰細辛. 2月 8月 採根 陰乾 用之.去頭節
ː單用末不可過2g匕 多則氣悶塞 不通者死. 雖死無傷(本草).
ː少陰經藥也 少陰頭痛如神 獨活爲之使 細辛香味俱細而緩 故入手少陰 治頭面風痛 不可缺也(湯液).
ː主風濕痺痛 溫中下氣 除喉痺 癰鼻 添膽氣 去頭風 名目 治齒痛 破痰出汗(本草).
石斛(석곡). : 석곡 풀. 性平 味甘 無毒.生水傍石傷細實而黃色 以桑灰湯沃之色如金 形如蚱蜢.
ː髀者 爲佳 世謂之 金?.石斛 7月8月 採莖 陰乾 入藥 酒洗蒸用(本草).
ː治腰脚軟弱 補虛損 壯筋骨 煖水藏補腎 塡精 養腎氣 止腰痛(本草). ∴ 蚱蜢(책맹 : 벼메뚜기)
巴戟天(파극천). : 性微溫 味辛甘 無毒.
ː2月8月 採根 陰乾. 以連珠肉厚者爲勝. 今方家 多以紫色爲良 入藥塩水煮 他去心用之(本草).
ː主男子夜夢鬼交泄精 治陰痿不起 益精 利男子(本草). 
赤箭(적전). : 천마 싻. 性溫 味辛 無毒.生山野 卽天麻苗也.其苗毒莖如箭簳 葉生其端簳 故號爲赤箭3月4月採苗 暴乾. 此草有風不動 無風則自搖(本草).
ː此物治風 苗爲赤箭 有自表入裏之功 根爲天麻 有自內達外之理(丹心).
ː殺鬼精物 蠱毒 惡氣 消癰腫 治疝(本草).
菴䕡子(암여자). : 진주봉. 性微寒 味苦辛 無毒 莖葉如蒿艾之類. 處處有之 9月10月 採實陰乾(本草)
ː主五藏瘀血 腹中水氣 身體諸痛. 療心腹脹滿 能消瘀血. 治婦人 月水不通(本草).
菥蓂子(석명자). : 굵은 냉이 씨. 性微溫 味辛甘 無毒.處處有之. 是大薺子也. 4月 5月 採實 暴乾(本草).
ː主明目 目痛 淚出 能治肝家積熱 眼目赤痛. 益精光(本草).
卷栢(권백). : 부처 손. 性溫平(一云微寒). 味辛甘 無毒. 
ː生山中叢生石上 苗似栢葉而細 碎卷屈如雞足 靑黃色 無花子. 5月 7月採 陰乾. 去下近石有沙吐處用之(本草).
ː主女子陰中寒熱痛 血閉絶子. 治月經不通 去百邪鬼魅 鎭心.
ː治邪啼泣. 療脫肛 痿躄 煖水藏. 生用破血 用止血(本草).
藍藤根(남등근). : 가사새. 性溫 味辛 無毒. 處處有之. 根如細辛. 卽今之藍漆也(俗方). 
ː主上氣冷嗽. 煮服之. 或作末 和蜜 作煎服(本草).
藍(남). : 쪽.
§藍實(남실). : 쪽씨. 性寒(一云冷). 味苦(一云甘). 無毒.
ː卽今種蒔大藍實也.5 6月採實.若蓼子而大 黑色(本草).
ː主解諸毒 殺蟲蚑.疰鬼螫毒. 治經絡中結氣 令人健少睡(本草).
§藍葉汁 : 此卽生藍莖葉 可以染靑者(本草). ∴ 蚑(기 : 갈거미 기어다닐) 蚑(기 : 갈거미 기어다닐)
ː殺百藥毒 解狼毒 射罔毒 毒藥 毒箭 金石藥毒.
ː治天行熱狂 遊風熱毒 腫毒 鼻洪吐血 金瘡血悶 除煩止渴. 療虫蛇傷毒刺 婦人産後血暈 小兒壯熱 熱疳(本草).
ː能散敗血 分歸經絡(丹心).    
§靑黛(청대). : 性寒 味醎 無毒.
ː靑黛乃藍爲之 以藍造者 乃入藥(本草).ː 靑黛 殺惡蟲物 化爲水(丹心).
ː治熱毒 虫積 疳痢 諸五藏鬱火而瀉肝(醫鑒).
ː靑色 古人 用以畵眉 故曰黛. 卽 靛花(전화)也(入門).
ː解諸藥毒 天行頭痛寒熱 亦治熱瘡 惡腫 金瘡 下血 蛇犬等毒 解小兒疳熱 消瘦殺蟲(本草).    §藍澱(남전). : 亦堪付熱 惡腫 蛇虺螫毒 兼解諸毒 及小兒丹熱. 此染瓦上池沫紫碧濇者. 功同靑黛(本草).∴ 靛(전 : 청대) 蛇虺(사훼 : 살무사)
§性寒 味醎 無毒.主解諸物毒 天行熱毒 小兒丹毒 並水漬取汁飮.
ː燒作黑灰 付惡瘡及灸瘡 久不差 入水不爛 燒熏虎狼咬瘡出水毒. 此藍染靑布也(本草).
芎藭(궁궁). 川芎 : 궁궁이. 性溫 味辛 無毒.
ː處處種蒔 3月9月 採根 暴乾. 惟貴形塊 重實作雀腦狀者 謂之雀腦芎 此最有力(本草).
ː入手足厥陰經 少陽經 本經藥也. 治血虛頭痛之聖藥. 散肝經之風邪.
ː貫芎 治少陽經 苦頭痛 上行頭目 下行血海 治頭面風 不可缺也. 項痛腦痛 須用川芎(湯液).
ː蕪芎 卽苗頭小塊也. 氣脈上行 故能散鬱 與雀腦芎 同功(丹心).
ː芎藭 若單服 久服則走 走散眞氣 或致暴死 須以他藥佐之. 骨蒸 多汗者尤不可 久服(本草).
ː大塊 色白不油者 佳(本草).
ː治一切風 一切氣 一切勞損 一切血. 破宿血 養新血 止吐 衄血 及尿血 便血 除風寒入腦 頭痛 目淚出. 療心腹脇冷痛(本草).
§蘼蕪(미무). : <一名>江籬 卽芎藭 苗也.4 5月採葉 暴乾(本草).
ː主風邪頭痛 目眩 辟邪惡 除蠱毒 去三虫(本草).
黃連(황련). : 性寒 味苦 無毒.
ː2 8月 採節如連珠 堅重相擊有聲者爲勝. 一云 如鷹爪者 佳 用之去毛(本草).
ː酒浸炒 則上行頭目口舌 薑汁炒 則辛散衝熱有功. 生用 治實火 以吳茱萸水炒 則調胃厚腸 黃土炒治食積 安蚘虫 塩水炒 則治下焦伏火(入門).
ː生用 瀉心淸熱 酒炒 厚腸胃 薑製 止嘔吐(回春).
ː入手少陰經 苦燥 故入心火就燥也. 能瀉心其實 瀉脾胃中濕熱也(湯液).
ː主明目 止淚出 鎭肝 去熱毒 點赤眼昏痛 療腸澼 下痢膿血 止消渴. 治驚悸 煩躁 益膽 療口瘡. 殺小兒疳虫(本草).    
絡石(락석). : 담장이. 性微寒(一云溫). 味苦 無毒.
ː<一名>石薜 荔生木石間 凌冬不凋葉 似細橘 蔓延木石之陰 莖節着處卽生根鬚包絡石傍 花白 子黑    6 7月 採莖葉日乾. 主癰腫不消 喉舌腫 金瘡 去蛇毒 心悶 療癰傷 口乾 舌焦(本草).
ː根鬚包絡石上而生 葉細圓者良 絡木者不用(入門).
§薜荔 : 如絡石 極相類 治背癰(本草).
ː在石上者 爲絡石 在墻上者 爲薜荔 同是一物也(俗方).
白蒺藜(백질려). : 납가시. 性溫 味苦辛 無毒.
ː生原野布地 蔓生細葉 子有三角 刺人 狀如菱而小. 7 8 9月 採實 暴乾
ː蒺藜有兩種 杜蒺藜 卽子有芒刺者風家多用之白蒺藜 出同州 沙苑 子如羊內腎 入補腎藥.
ː今 多用有刺者 炒去刺搗碎用之(本草).
ː主諸風 身體風痒 頭痛及肺痿吐膿 又治水藏冷 小便多 及奔豚腎氣 陰㿉(本草).
黃芪(황기). : 단너삼 뿌리. 性微溫 味甘 無毒. 生原野處處有之.2 10月 採根 陰乾(本草).
ː主虛損羸瘦 益氣長肉 止寒熱 療腎衰耳聾 治癰疽 久敗瘡排膿 止痛.
又治小兒百病 婦人 崩漏帶下諸疾(本草).
ː治 氣虛盜汗 自汗 卽皮表之藥. 又治咯血 柔脾胃 是爲中州之藥
又治 傷寒 尺脈不至 補身長元氣爲裏藥 是上中下 內外 三焦之藥也.
ː入手少陽經 足太陰經 足少陰 命門之劑(湯液).
ː肥白人多汗者服之有功 蒼黑人氣實者 不可服(正傳).
ː綿軟箭幹者佳. 瘡瘍生用 肺虛蜜水炒 下虛塩水炒(入門).
§莖葉 : 療渴 及筋攣 癰腫 疽瘡(本草).
肉蓯蓉(육종용). : 性微溫 味甘 無毒.
ː皮如松子有鱗甲 長尺餘 3月 採根 陰乾 用之酒浸 去鱗甲(本草).
ː主五勞七傷 除莖中寒熱痛 强陰 益精氣 令多子.
治男絶陽不興 如絶陰不産 潤五藏 長肌肉 煖腰膝 男子泄精 尿血遺瀝 女子帶下 陰痛(本草).
ː能峻補精血 驟用反致尿澁(丹心).
§鎖陽(쇄양). : 肉蓯蓉根 名 鎖陽. 性溫 味甘 無毒.
ː閉精補陰 氣虛而大便燥結者 煮粥食之. 肉蓯蓉根也.
ː酒浸一宿 刷去浮甲及心中白膜 內酒蒸或塗酥灸用(入門).
ː潤大便燥結 能補陰(醫鑒).
防風(방풍). : 병풍나무 뿌리. 性溫 味甘辛 無毒.ː 生山野中隨處有之. 2 10月採根 暴乾. 有實而脂潤 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爲好. 去蘆及叉頭 叉尾者.叉頭 令人發狂 又尾發痼疾(本草).
ː足陽明 足太陰之 行經藥也. 足太陽 本經藥也.
 治風通用 頭去身半以上風邪 梢去身半以下風邪(湯液).
ː治36般風 通利五藏關脈風 頭眩痛風 赤眼出淚 周身骨折疼痺 止盜汗 安神定志(本草).
ː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入門).
§葉 : 主中風熱 汗出(本草).
§花 : 主心腹痛 四肢拘急經脈 虛羸(本草).
§子 : 似胡荽而大 調食用之. 香而療風 更優也(本草).
蒲黃(포황). : 부들 꽃가루. 性平 味甘 無毒.生水澤中處處有之. 卽蒲槌中黃粉也.伺其有便拂取之  
ː止九竅出血 消瘀血 主血痢 及婦人崩漏帶下 及兒枕急痛 下血 墮胎(本草).
ː要破血消腫卽生 使要補血 止血卽炒用 其下篩後有赤滓名爲萼 炒用甚澁腸 止瀉血及血痢(本草).
§香蒲 : 卽蒲黃苗也. 此卽甘蒲 主五藏邪氣 口中爛臭 堅齒 明目 聰耳(本草).
ː作薦者 春初生嫩茸紅白色 生啖之甘脆 以苦酒浸 如食笋大美 可爲鮓(자 : 절일) 或爲葅(本草).
§敗蒲席 : 主墜墮損瘀刺痛 煮服之 以久臥得人氣者爲佳(本草).
續斷(속단). : 性微溫 味苦辛 無毒.
ː生山野3月後生苗 簳四稜似苧麻(저마 : 삼모시).葉亦類兩 兩相對而生 四月開花紅白色 根如大薊赤黃色 7 8月 採根 陰乾.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爲眞(本草).
ː能通經脈 續筋骨 助氣 調血脈 婦人産後一切病(本草).
ː能止痛 生肌 續筋骨 故名爲續斷. 婦人崩漏帶下 尿血爲最 節節斷有煙塵起者佳 酒浸焙乾用 桑寄生 同功(入門).
漏蘆(누로). : 절국대. 性寒 味苦醎 無毒.ː 足陽明 本經藥(入門).
ː生山野莖若莇大 其子作房類 油麻而小 根黑色 似蔓菁而細. 8月 採根 陰乾(本草).
ː治身上熱毒 風生惡瘡 皮肌瘙痒 癮疹. 療發背 乳癰 瘰癧排膿 補血. 付金瘡止血治瘡疥(本草).
§莖葉 : 療疳蝕 殺蟲 有驗(本草).
營實(영실). : 들위 열매.들장미 열매. 性溫(一云微寒) 味酸(一云苦) 無毒.
ː營實 卽野薔薇子也. 莖間多刺 蔓生 子若杜棠子 其花有五葉八出 或六出 或赤 或白. 處處有之. 以白花者爲良(本草).
ː8 9月 採實漿水拌蒸 晒乾用(入門).
ː主癰疽惡瘡 敗瘡陰蝕 不瘳(추 : 나을).痘瘡 禿頭(本草).
§根 : 性冷 味苦澁 無毒. 治熱毒風 癰疽惡瘡 赤白痢 腸風瀉血 小兒疳虫 肚痛(本草).
決明子(결명자). : 초결명. 性平(一云微寒). 味醎苦 無毒. <一名>還瞳子(正傳).
ː葉似苜蓿(목숙 : 거여 풀).而大 7月開花黃白色 其子作穗 如靑菉豆而銳
又云子作角 實似馬蹄 故俗名 馬蹄決明. 10月10日 採子 陰乾 100日 入藥微炒用(本草).
ː主靑盲及眼赤痛 淚出 淫膚赤白膜 助肝氣 益精水 治頭痛 鼻衄 療唇口靑(本草).
ː作枕 治頭風 明目(本草).
§葉 : 明目 利五藏 作茹食之 甚良(本草).
丹蔘(단삼). : 性微寒(一云平). 味苦 無毒.
ː莖葉如薄荷而有毛 3月開花 紅紫色 根赤大如指長尺餘 一苗數根 9 10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治脚軟疼痺 四肢不遂 排膿止痛 生肌長肉 破宿血 補新血 安生胎落 死胎 調婦人經脈不勻 止崩漏帶下(本草).
ː酒浸服 可逐奔馬 故又名 奔馬草 酒洗晒乾用(入門).
茜根(천근). : 곡도숑.꼭두선이. 性寒 味甘 無毒. ː <一名><過山龍>(正傳).
ː此草可以染絳 葉似棗葉而頭尖下闊 莖葉俱澁 4 5葉對生 節間蔓延 草木上 根紫赤色 生山野 2 3月 採根 暴乾 入藥 剉炒用之(本草).
ː銅刀剉炒 勿犯鉛鐵(入門).
ː主六極 傷心肺吐血 死血用之. 止衄吐 便尿血 崩中下血. 治瘡癤 殺蠱毒(本草).
五味子(오미자). : 性溫 味酸(一云微苦) 無毒.
ː生深山中 莖赤色 蔓生葉 如杏葉花 白子如豌豆 虛大叢生 莖頭 生靑 熟紅紫 味甘者 佳 8月採子 日乾(本草).
ː皮肉甘酸 核中辛苦 都有醎味 此則五味具也. 故名爲五味子. 入藥 生暴不去子(本草).
ː補虛勞 羸瘦 明目 煖水藏 强陰 益男子精 生陰中肌 止消渴 除煩熱 解酒毒. 治咳嗽上氣(本草).
ː<孫眞人>云“夏月常服五味子 以補五藏之氣 在上則滋源 在下則補腎 故入手太陰 足少陰也(湯液).
ː我國 生咸鏡道 平安道 最佳(俗方).
旋花(선화). : 멧꽃. 性溫 味甘 無毒.生田野 處處有之 最難鋤治(本草).
ː<一名> <鼓子> 花言其形肖也. 五月菜花 陰乾(本草).
ː此卽生平澤 旋葍之花也. 蔓生 葉似<薯蕷>而多狹長 花紅白色 根無毛節. 蒸煮堪啖 味甘美 食之不飢(本草).
 ; 主益氣 去面皯 令顔色媚好(本草).
 §根 : 味甘 主腹中寒熱邪氣. 利小便 久服不飢 又主續筋骨 合金瘡. <一名>美草 㹠腸草(本草).
蘭草(난초). : 性平 味辛 無毒.葉似麥門冬而濶且靭 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靑
花黃 中間葉上 有細紫點 有春芳者 <春蘭>色深 秋芳者 <秋蘭> 色淺4月 5月 採(本草).
ː葉不香 有花香 盆盛置座右滿空盡香 與他花香 又別(本草).
ː葉似馬欄 故名<蘭草>(入門).
ː蘭 禀金水之淸氣而似有火 人知其花香之貴而不知爲用之有方 盖其氣 能散久積 陳鬱之氣 甚有力. <東垣>云“味甘 性寒其氣淸香 生津止渴 益氣 潤肌肉” <內經>曰 “治以蘭 除陳氣”也(丹心).
ː殺蠱毒 辟不祥 利水道 除胸中痰癖(本草).
忍冬(인동). : 겨우사리. 性微寒 味甘 無毒.
ː處處有之. 莖赤紫色 宿者有薄白皮膜 其嫩莖有毛 花白蘂紫 12月採 陰乾(本草).
ː此草藤生蔓繞 古木上其藤左纏附木 故名爲<左纏藤> 凌冬不凋 故又名<忍冬草>. 花有黃白二色 故又名<金銀花>(入門).
ː<一名><老翁鬚草>,<一名><鷺鷥藤>,又名<水楊藤>,
其藤左纏 花五出而白微香 體帶紅色 野生蔓延(直指) 
ː今人用 此 以治癰疽熱盛 煩渴 及感寒發表 皆有功(俗方).
ː主寒熱身腫 熱毒血痢 療五尸(本草).
蛇床子(사상자). : 뱀도랏씨. 性平(一云溫). 味苦辛甘 無毒(一云小毒).
ː處處有之 似小葉芎藭 花白 子如黍粒黃白至輕虛 生下濕地5月採實 陰乾(本草).
ː凡入丸散微炒 挼去皮殼 取淨仁用之. 若作湯洗病則生使(入門). 
ː主婦人 陰中腫痛 男子陰痿濕痒 溫中下氣 令婦人子藏熱 男子陰强 浴男女陰去風冷 大益陽事 腰痛 陰汗濕癬 縮小便. 療赤白帶下(本草).
地膚子(지부자). : 댑싸리 씨. 性寒 味苦 無毒. ː <一名><千頭子>(回春).
ː處處有之 莖赤 葉靑大似荊芥 花黃白 子靑白色 似一眠起蠶 沙堪爲掃箒(추).<一名><落箒子> 8 9月採實 陰乾(本草).
ː主膀胱熱 利小便 治陰卵㿉疾 及客熱 丹腫(本草).
§葉 : 止赤白痢 澁腸胃 解惡瘡毒 洗目去熱暗 雀盲澁痛 4 5月 採用之(本草).
景天(경천). : 집우지기. 性平(一云冷). 味苦酸 無毒(一云小毒).
ː苗葉似馬齒莧而大 作層而生莖 極脆弱 夏中開紅紫碎 花秋後枯死 4月4日7月7日 採 陰乾.
ː今人 以盆盛植屋上以辟火 故謂之<愼火草>(本草).
ː治心煩熱狂 赤眼頭痛 遊風丹腫 及大熱火瘡 婦人帶下 小兒丹毒(本草).
             東醫寶鑑 湯液篇 卷之二 終.
        
 東醫寶鑑 湯液篇 卷之三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草 部凡一百八十八種
茵蔯蒿(인진호). : 더위지기 性微寒(一云凉) 味苦辛 無毒(一云小毒).
ː處處有之. 似蓬蒿而葉緊細 無花實 秋後葉枯 莖簳 經冬不死 更因舊苗而生 故名<茵蔯蒿>
5月7月 採莖葉 陰乾 勿令犯火(本草)
ː入足太陽經 去根土 細剉用(入門).
ː主熱結黃疸 通身發黃 小便不利 治天行時疾 熱狂 頭痛 及瘴瘧(本草).
王不留行(왕불류행). : 댱고재. 性平 味苦甘無毒.<一名><剪金花><一名><金盞銀臺子> 治淋最有效(資生)
ː在處有之 葉似菘藍(숭남). 花紅白色 子殼似酸漿 實圓黑似菘 子如黍粟 5月採苗莖 晒乾 根 莖 花 子 並通用(本草).
 : 主金瘡止血 逐痛出刺 治衄血 癰疽 惡瘡 袪風毒 通血脈 療婦人血 經不勻及難産(本草).
白蒿(백호). : 갇 날제 힌쑥. 性平 味甘 無毒.白蒿 蓬蒿也. 所在皆有春初最先 諸草而生 上有白毛着澁頗似細艾 2月採 自春及秋 香美可食醋淹爲葅 甚益人(本草).
ː主五藏邪氣 風寒濕痺 療心懸 少食常飢(本草).
§實 : 性溫 味苦感 無毒 主肝家熱 明目 入藥杵去刺 略炒用 <一名><道人頭>(本草).
葛(渴).칡
葛根 : 칙뿌리. 性平(一云冷). 味甘 無毒 <一名>鹿藿(本草).
ː生山中處處有之5月5日採根 暴乾 以入吐深者爲佳(本草).
ː足陽明經 行經的藥也. 通行足陽明之經 生津止渴 虛渴者非此不能除也 久病酒 及渴者 得之甚良 亦治溫瘧 消渴(湯液).
ː主風寒頭痛 解肌 發表出汗 開腠理 解酒毒 止煩渴 開胃下食 治胸膈熱 通小腸 療金瘡(本草).
§生葛根 : 生根 搗取汁飮 療消渴 傷寒溫病 壯熱(本草).
破血 合瘡 墮胎 解酒毒 小便赤澁(本草).
§葛穀 : 主下痢 十年已上穀 卽是實也(本草).
§葛葉 : 主金瘡止血 挼碎付之(本草). ∴ 挼碎(뇌쇄 : 주물러 부숨)
§葛花 : 主消酒毒 葛花與小豆花 等分爲末 服飮酒 不知醉(本草).
§葛粉 : 性大寒 味甘 無毒.
ː採生葛根 搗爛沈愁中揉出粉澄成片 擘塊下沸湯中以蜜生拌食之 解酒客渴 甚妙(入門). 
ː止煩渴 利大小便 小兒熱痞(本草).
瓜蔞(과루). : 하늘타리.
§瓜蔞根 : 하늘타리 뿌리. 性寒 味苦 無毒.<一名> <天花粉>.<一名> <果羸> <一名> <天瓜>(本草).
ː生原野 處處有之 其根惟歲久入土深者佳 2月 8月 採根 刮去皮 暴乾 30日成(本草).
ː天花粉 治消渴 聖藥也(丹心).
ː主消渴 身熱煩滿 除腸胃中痼熱 八疸 身面黃 唇乾口燥 通小腸 排膿 消腫毒 療乳癰 發背 痔漏 瘡癤 通月水 消撲損 瘀血(本草).
§瓜蔞實 : 性冷 味苦 無毒.
ː果羸之草 其實名<瓜蔞> 又曰果羸之實 名爲<瓜蔞> 俗名<天圓子>(本草).
ː瓜蔞實 洗滌胸膈中垢膩 此卽連皮汁幷子而言也(丹心).
ː實 治氣喘 結胸 痰嗽(醫鑒).
ː瓤乾者 煎服 化痰降氣濕者 治肺燥熱渴 大便秘(入門).
ː主胸痺 潤心肺 療手面皺 治吐血 瀉血 腸風 赤白痢並炒用(本草).
§瓜蔞仁 : 卽 瓜蔞實中之 子也. 性潤 味甘 能補肺 能降氣 胸有痰火者 得甘緩 潤下之 助則痰自降 宜 爲治嗽要藥也(丹心).
ː9月 10月 實熟 赤黃色時 取子 炒去殼 去油用 俗名 <瓜蔞仁>.
§瓜蔞根粉 : 取瓜蔞根 作粉如葛粉法 虛熱人食之 甚佳 止渴生津(本草).
苦參(고삼). : 쓴너삼 뿌리. 性寒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 葉極似槐 故<一名><水槐> <一名><地槐>
3月 8月 10月採根暴乾 不入湯用(本草).
ː入足少陽經 味至苦 入口卽吐 胃弱者愼用 糯米泔浸一宿 蒸三時 久晒乾 少入湯藥 多作丸服
治瘡酒浸 治腸風炒 至烟起 爲末用(入門).
ː能峻補陰氣(丹心).
ː治熱毒風 皮肌生瘡 赤癩眉脫 除大熱 嗜睡 明目止淚 養肝膽氣 除伏熱 腸澼 小便黃赤. 療齒痛及惡瘡 下部䘌(本草).
§實 : 以10月 收其子 餌如槐子法 久服輕身不老 明目 有驗(本草).
當歸(당귀). : 싱검초 뿌리. 性溫 味甘辛 無毒.
ː生山野 或種蒔2月8月 採根陰乾 以肉厚而不枯者 爲勝 又云 肥潤不枯燥者 爲佳.又云如馬尾者 好 ː要破血 卽使頭一節 硬實處 要止痛 止血 卽用尾(本草).
ː用頭則破血 用尾則止血 若全用則一破一止 卽和血也.
入手少陰 以心主血也. 入足太陰 以脾裹血也. 入足厥陰 以肝藏血也(湯液).
ː氣血昏亂者 服之卽定 各有所當歸之功. 治上酒浸 治外酒洗 血病酒蒸 痰用薑汁炒(入門).
ː得酒浸過 良(東垣).
ː治一切風 一切血 一切勞. 破惡血 養新血及主癥癖 婦人崩漏 絶子. 療諸惡瘡 金瘡 客血內塞 止痢疾 腹痛 治溫瘧 補五藏 生肌肉(本草). 
麻黃(마황). : 性溫(一云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
ː立秋 採莖 陰乾 令靑用之. 先去根 節 止汗 故也.先煮40g沸去上沫 令人煩(本草).
ː麻黃 生于中牟雪積5尺 有麻黃處則雪不聚. 盖通陽氣 却外寒也(三因).
ː麻黃 手太陰之劑 入足太陽經 走手少陰經 陽明經 發太陽 少陰經 汗去 表上之寒 邪瀉衛實 去    榮中寒(湯液).
ː自中原移植又我國諸邑而不爲繁殖. 惟江原道 慶尙道 有之(俗方).
ː主中風傷寒頭痛 溫瘧發表出汗 去邪熱氣 除寒熱 五藏邪氣 通腠理.治瘟疫 禦山嵐瘴氣(本草).  通草(통초). : 으름 넝쿨. 性平(一云微寒). 味辛甘 無毒.
ː生山中 作藤蔓大 如指 每節有二三枝 枝頭出五葉 結實如小木瓜核黑 瓤白 食之.
ː甘美謂之<燕覆子> 正月二月採枝 陰乾.
ː莖有細孔 兩頭皆通 估則氣出彼頭者良(本草).
ː治五淋 利小便 開關格 治水腫 除煩熱 通利九竅 出音聲 療脾疸 常欲眠 墮胎 去三虫(本草).
§通草 卽<木通>也. 心空有瓣輕白可愛 去皮節 生用通行12經 故名爲通草(入門).
ː木通 性平 味甘而淡. 主小便不利 導小腸熱  通經 利竅(湯液).
ː木通 通草 乃一物也.處處有之. 江原道出一種藤 名爲<木通> 色黃 味苦 瀉濕熱 通水道 有效.  治瘡亦效. 別是一物也. 或云名爲<木防己> 瀉濕爲最(俗方).
§子 : 鷰覆子 木通實也. 莖名木通 又名通草. 7 8月採. 性寒 味甘 主胃熱 反胃 除三焦客熱 利大小便 寬心 止渴(本草).
§根 : 卽木通根已 主項下癭瘤
芍藥(작약). : 함박꽃 뿌리. 性平微寒 味苦酸 有小毒.
ː生山野 2月 8月 採根 暴乾 宜用 山谷資生者 不用人家糞壤者 又云 須用 花紅而單葉山中者 佳
ː<一名><解倉> 有兩種赤者 利小便 下氣 白者止痛 散血. 又云白者補 赤者瀉(本草).
ː入手足太陰經 又瀉肝補脾胃 酒浸行經 或酒炒 或煨用(入門).
ː芍藥 酒浸炒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 與川芎同用則瀉肝 與參朮同用則補氣 治腹痛 下痢者 必炒 後重則不炒 又云“收降之體” 故能至血海 入於九地之下 得至足厥陰經也(丹心).
ː除血痺 通順血脈 緩中 散惡血 消癰腫 止腹痛 消瘀血 能蝕膿 主女人一切病 幷産前後諸疾 通月水 療腸風瀉血 痔漏 發背 瘡疥 及目赤 努肉 明目(本草).
蠡實(여실). : 붓꽃 열매. 性平溫(一云寒). 味甘 無毒. 此卽 <馬蘭子>也. 處處有之 葉似薤而長厚 3月開紫碧花 5月結實 根細長 通黃色 人取以爲刷 3月採花 5月採實 並陰乾(本草).
ː今人以此 治急喉痺 及食牛馬肉發疔腫 最妙(俗方).
ː主胃熱 止心煩 利大小便 治婦人血暈 幷崩中 帶下 消瘡癤腫毒 消酒毒 治黃病(本草).
§花葉 : 主白虫 療喉痺 多服令人泄(本草).
瞿麥(구맥). : 석죽화. 性寒 味苦辛(一云甘) 無毒.
ː<一名><石竹> 處處有之 立秋後 合子葉收採陰乾. 子頗似麥 故名<瞿麥>(本草).
ː不用莖葉 只用實殼(入門).
ː主關格諸癃 利小便不通 逐膀胱邪熱爲君主之劑(湯液).
ː主關格 諸癃結 小便不通 出刺決癰腫 明目去瞖 破胎墮子 通心經 利小腸爲要(本草).
§子 : 治月經不通 破血塊排膿(本草).
§葉 : 治蛔蟲 痔疾 眼目腫痛 及浸淫瘡 婦人陰瘡(本草).
玄參(현삼). : 性微寒 味苦醎 無毒.
ː苗葉似脂麻 7月開花靑碧色 8月結子黑色.其根尖長 生靑白 乾卽紫黑 新者潤膩 3月 4月8月 9月 採根暴乾 或云蒸過 日乾(本草).
ː玄參 乃樞機之劑 管領諸氣上下肅淸而不濁 以此論之 治虛中氤氳之氣 無根之火 以玄參爲最聖藥也(湯液). ∴ 氤氳(인온 : 기운이 왕성한 것)
ː腎傷必用之 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主症亦好(入門).
ː我國 惟慶尙道出焉 未知眞否(俗方).
ː治熱毒 遊風 補虛勞骨蒸 傳尸邪氣 消腫毒 散瘤癭瘰癧 補腎氣.令人目明(本草).
秦艽(진교). : 망초뿌리. 性平微溫(一云冷). 味苦辛 無毒.ː <一名><秦瓜>. 生山中根土黃色而相交紏長1尺 以來葉靑如萵苣葉 6月開花紫色 似葛花 當月結子 2月 8月採根暴乾 須用新好羅文者佳(本草).
ː手陽明經藥也. 治腸風瀉血 去陽明經風濕 水洗 去土用之(湯液).
ː主風寒濕痺 療風無問久新 通神攣急肢節痛 療酒黃 黃疸 骨蒸 利大小便(本草).
百合(백합). : 개나립부리. 性平 味甘 無毒(一云小毒). 生山野 有二種 一種 細葉 花紅白色 一種 葉大莖長 根粗 花白色 宜入藥用. 又一種花黃 有黑斑 細葉間有黑子 不堪入藥(本草).
ː根如胡蒜 數十瓣相累 2月 8月 採根 暴乾. 紅花者 名<山丹> 不甚良(本草).
ː其根百片累合而生 亦滲利中之美藥 花白者 佳(入門).
ː療傷寒百合病 利大小便 治百邪鬼魅 啼泣狂叫 殺蟲毒 治乳癰 發背 及瘡腫(本草).
知母(지모). : 性寒(一云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 生原野 根似菖蒲而甚柔潤葉 至難死 掘出隨生 須燥乃止
4月開靑花 如韭花 8月結實 2月 8月 採根 暴去鬚 用黃白滋潤者 善(本草).
ː入足陽明經 手太陰經 足少陰腎經本藥 瀉足陽明火熱 補益腎水膀胱之 入補藥塩水或蜜水蒸 或炒 上行酒炒. 勿犯鐵(入門).
ː我國 黃海道 多産 禀亦好(俗方).
ː主骨蒸熱勞 腎氣虛損 之消渴 療久瘧 黃疸 通小腸 消痰止嗽 潤心肺 治産後蓐勞(本草).
貝母(패모). : 性平(一云微寒). 味辛苦 無毒. <一名><莔根 : 맹근>.有瓣 子黃白色 形似聚貝子 故名貝母8月 10月 採根 暴乾. 貝母 能散心胸鬱結之氣 殊有功(本事).
ː柳木灰炮過 去心用 一云薑汁炮用(入門).
ː消痰 潤心肺 治肺痿咳嗽 肺癰唾膿血 除煩止渴 療金瘡 惡瘡 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本草).
白芷(백지). : 구릿대 뿌리. 性溫 味辛 無毒. 處處有之. 2月 8月 採根 暴乾 以黃澤者爲佳(本草).
ː主風邪頭痛 目眩 淚出 主婦人漏下赤白 血閉 陰腫 破宿血補新血 安胎漏滑落 治乳癰 發背 療瘰癧 腸風 痔漏 瘡痍 疥癬 止痛生肌 能排膿 蝕膿. 可作面脂 潤顔色 去面皯 疵瘢(本草).
ː<離騷>(書名 : 編者) 謂之葯 言以芳潔 自約而爲止 極無毒 升也 陽也 : 入門의 文章을 補完함 : 編者 手陽明本經藥 足陽明 手太陰 解利風寒之劑也(入門).
§葉 : 名<蒿麻> 可作浴湯 道家以此香浴. 去尸蟲 又今香(本草).
淫羊藿(음양곽). : 삼지구엽 풀. 性溫(一云平). 味辛(一云甘). 無毒.
ː<一名> <仙靈脾> 俗呼爲<三枝九葉草>. 生山野 葉似杏葉 上有子 莖如粟稈. 5月 採葉 晒乾. 生處不問水聲者良 又云得酒良. 服此令人好爲陰陽 羊一日百遍合. 盖食此草所致 故名 <淫羊藿> 酒洗剉焙用(本草).
ː主一切冷風 勞氣 補腰膝 丈夫絶陽不起 女人絶陰無子 老人昏耄 中年健忘. 治陰痿 莖中痛 益氣力 堅筋骨 丈夫久服 令有子. 消瘰癧 下部有瘡 洗出虫(本草).
黃芩(황금). : 속 썩은 풀. 性寒 味苦 無毒. 生原野 隨處有之. 3月3日 一云 2月 8月 採根 暴乾. 其腹中皆爛 故<一名><腐腸>. 惟取深色 堅實者爲好. 圓者 名<子芩>. 破者 名<宿芩>(本草).
ː中枯而飄 故能瀉肺中之火 消痰利氣. 入手太陰經 細實而堅者 治下部 瀉大腸火入水而沈入藥 酒炒上行 便炒下行. 尋常生用(入門).
ː治熱毒 骨蒸 寒熱往來 解熱渴 療黃疸 腸澼 泄痢 痰熱 胃熱 利小腸. 治乳癰 發背 惡瘡 及天行熱疾(本草).
§子 : 主腸澼 下膿血(本草).
狗脊(구척). : 性平(一云微溫) 味苦甘(一云辛) 無毒. 根長而多岐 狀如狗脊骨 故以名之. 其肉作靑綠色 2月 8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形似狗脊 黃毛者佳 故<金毛狗脊> 火燎去毛 酒拌蒸 晒乾用(入門).
ː治毒風 軟脚 風寒濕痺 腎氣虛弱 腰膝强痛 頗利老人 療失尿不節(本草).
茅(모). : 띠.
§茅根(모근). : 띳 뿌리. 性寒(一云凉). 味甘 無毒. 卽白茅根 處處有之 6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除瘀血 血閉 寒熱 利小便 下五淋 除客熱 止消渴及吐衄血(本草).
§花 : 主吐衄血及灸瘡 金瘡 止血幷痛(本草).
§茅鍼(모침). : 卽茅笋也. 主惡瘡腫 未潰 令破出膿汁(本草).
紫菀(자완). : 탱알. 性溫(一云平) 味苦辛 無毒. <一名> <返魂草> 蜜水浸 焙乾用(入門).
ː生原野 春初布地生.其葉3~4相連 5 6月開黃紫白花 有白毛 根甚柔細 2月 3月 採根 陰乾 色紫而體潤軟者佳(本草).
ː治肺痿吐血 消痰止渴 咳逆上氣 咳唾膿血 寒熱結氣 潤皮膚 添骨髓 療痿躄(本草).
紫草(자초). : 지치. 性寒(一云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ː 痘瘡 須用 茸(湯液).
ː生山野 處處有之. 卽今染紫 紫草也. 3月 採根 陰乾 酒洗用(本草).   
ː主五疸 通水道 腹腫脹滿 療惡瘡 瘑癬 面皻(면사 : 여드름). 及小兒痘瘡(本草).
前胡(전호). : 사양채 뿌리. 性微寒 味甘辛 無毒.處處有之.2月 8月 採根 暴乾 用之(本草).
ː治一切勞下 一切氣 療痰滿 胸脇中痞 心腹結氣 去痰實 下氣止嗽 開胃下食(本草).
敗醬(패장). : 性平(一云微寒). 味苦醎 無毒.
: 生山野 根紫色 似柴胡 作陳敗豆醬氣 故以爲名. 8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入足少陰經 手厥陰經(湯液).
白鮮(백선). : 검홧뿌리. 性寒 味苦醎 無毒.
ː生原野 處處有之. 以其氣 似羊羶 故俗呼爲<白羊鮮>. 4 5月 採根 陰乾(本草).
ː治一切熱毒風 惡風 風瘡 疥癬赤爛 眉髮脫皮 肌急 解熱黃 酒黃 急黃 穀黃 勞黃 主一切風痹 筋骨弱乏 不可屈伸(本草).
酸漿(산장). : 꽈리. 性平寒 味酸 無毒.
ː處處有之. 實作房如囊 囊中有子 如梅李大 赤黃色 味如酸漿 故以爲名(本草).
ː根如葅芹(저근 : 미나리 : 編者).白色 味絶苦 治黃病(本草).
ː主熱 煩滿 利水道 治産難 療喉痺(本草).
藁本(고본). : 性微溫(一云微寒) 味辛苦 無毒.
ː葉似白芷 香又似芎藭 但藁本葉細耳 以其根上苗 下似藁 故名<藁本>. 正月二月 採根暴乾 30日成(本草).
ː太陽本經藥也. 中霧露淸邪 必用之. 寒邪入太陽 頭痛 腦痛 大寒犯腦 令人腦痛 齒亦痛 其氣雄壯 治巓頂痛. 與木香 同治霧露之氣 去蘆用之(湯液).
ː我國 慶尙道 玄風地有之(俗方).
ː治160種惡風 除風頭痛 辟霧露 療風邪 軃曳 療金瘡 長肌肉 悅顔色 去面皯 酒㾴 粉刺 可作沫藥 面脂(本草). ∴ 嚲曳風 : 타예풍 猝然撲倒 昏迷不省 手足牽掣 拳攣伸縮 嘔吐白沫 : 辭典1127 : 編者
石葦(석위). : 性平(一云微寒) 味苦甘 無毒.
ː叢生石上 葉如皮故名<石韋> 又云 葉生斑點如皮 以不聞水聲及人聲者爲良.
2月 7月 採葉 陰乾 立約 須臾灸用刷去黃毛 毛射人肺則 令人咳(本草).
治五淋 胞囊結熱 不通膀胱熱滿 淋瀝遺尿 利小便 水道(本草).
§瓦葦 : 生古瓦屋上 療淋亦好(本草).
萆薢(비해). : 性平 味苦甘 無毒.主風濕周痺 惡瘡 不瘳冷風(疒+君).痺 腰脚不遂月旣(개 : 허리아플).腰痛 久冷 是腎間有膀胱宿水 療陽痿失尿(本草).
ː處處有之.葉似薯蕷 蔓生 2月 8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有二種 莖有刺 根白實 莖無刺者 根虛軟 以軟者爲佳(本草).
ː<一名><土茯苓><仙遺粮><冷飯團> 性熱 味甘辛 無毒 善治久病 楊梅瘡漏 及曾誤服輕粉 肢體廢壞 筋骨痠疼者 能收其毒 而袪其風 補其虛 尋常 老弱亦可服 酒浸 或塩水煮 焙乾用 若初起肺熱 便秘者不宜服(入門).
白薇(백미). : 아마존. 性平(一云寒). 味苦醎 無毒.
ː生原野 莖葉俱靑頗類柳葉 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 3月3日 採根 陰乾 米泔浸 去鬚蒸用(本草).
ː治百邪鬼魅 忽忽睡不知人 狂惑邪氣 寒熱溫瘧(本草).
大靑(대청). : 性大寒 味苦 無毒.
ː春生靑紫莖 似石竹苗 葉花紅紫色 邪馬蓼 根黃.3月 4月採莖葉 陰乾(本草).
ː治天行熱疾 大熱口瘡 熱毒風 心煩悶渴 及金石藥毒 兼塗腫毒(本草).
艾葉(애엽). : 사자발 쑥. 性溫(一云熱). 味苦 無毒. <一名><永臺><一名><醫草>處處有之 以覆道者爲佳. 3月3日5月5日 採葉 暴乾. 經陳久者 方可用 其性生寒 熟熱(本草).
ː端午日 日未出時不語採者佳 搗篩去靑滓 取白入硫黃少許 作炷灸之(入門).
ː得米粉少許 可搗爲末 入服食藥(本草).
ː主久百病 主婦人崩漏 安胎 止腹痛 止赤白痢 五藏痔瀉血 療下部䘌 生肌肉 辟風寒 令人有子(本草).
§實 : 主明目 療一切鬼氣 壯陽 助收藏 腰膝 煖子宮(本草).
惡實(악실). : 우웡의 씨  性平(一云溫). 味辛(一云甘). 無毒.ː 卽<牛蒡子>也 處處有之. 外角多刺 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 故亦名<鼠粘子>(本草).
ː微炒搗碎用(入門).
ː<一名><大力子>(正傳).
ː主明目 除風傷(本草).
ː治風毒腫 利咽膈 潤肺散氣 療風熱癮疹 瘡瘍(湯液).
§根莖 : 療傷寒及中風 面腫 消渴 熱中(本草).
水萍(수평). : 性寒 味辛酸 無毒.卽是水中大萍 葉圓滑寸許 葉下有一點如水沫 其粗大者 謂之<蘋春>初生糝蒸爲茹 又可苦酒淹以按酒(本草).
ː水萍 發汗甚於麻黃 此水中大萍 脾今溝渠 所生者 紫背者佳(丹心).
ː紫萍 多蛭 須寒月於山沼取之 洗淨去泥 畧蒸 乾用(正傳).
ː採萍歌曰 “天生靈草無根幹 不在山間不在岸 始因飛絮逐東風 泛梗靑靑漂水面 神仙一味托沈痾 採我之時七月半 選甚癱風與瘓風 些少微風都不筭 豆淋酒內 下三丸 鐵巾僕頭上也 出汗”(高供奉).
§浮萍(부평). : 머구리 밥.主火瘡 去面䵟 消水腫 利小便 是溝渠間 小萍子也.
治熱病 亦堪 發汗甚有功(本草).
王瓜(왕과). : 쥐참외 뿌리. 性寒(一云平)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 葉似瓜蔞 5月開黃花 結子如彈丸 生靑 熟赤 根似葛 細而多糝 <一名><土瓜> 三月採根 陰乾(本草).
ː通血脈 治天行熱疾 酒黃病 壯熱心煩 之消渴 消瘀血 散癰腫 落胎 下乳汁(本草).
地楡(지유). : 외나물 뿌리수박풀 뿌리. 性微寒(一云平) 味苦甘酸 無毒.
ː生山野 葉似楡而長 花子紫黑色如豉 故<一名><玉豉> 根外黑裏紅 2月 8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性沈寒 入下焦 治熱血痢 去下焦之血 腸風及瀉痢 下血須用之 陽中微陰 治下部血(湯液).
ː主婦人七傷 帶下病 及産後瘀痛 止血痢 排膿金瘡(本草).
大薊(대계). : 항가새. 性平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 5月採苗葉 9月 採根 陰乾(本草).
ː<地丁> 卽 <大薊>也黃花者 名<黃花地丁> 紫花者 名<紫花地丁> 並主癰腫(正傳).
ː治瘀血 止吐衄血 療癰腫 疥癬 主女子赤白帶 養精保血(本草).
§小薊(소계). : 조방가시. 性凉 無毒.
ː大小薊 皆相似 但大薊 高3~4尺 葉皺 小薊 高1尺許 葉不皺 以此爲異功力有殊 大薊 破血之外 亦療癰腫, 小薊 專主血疾 <一名><刺薊>(本草).
ː治熱毒風 破宿血 止新血 暴下血 血崩 金瘡出血 療蜘蛛 蛇 蝎毒(本草).
澤蘭(택란). : 性微溫 味苦甘(一云辛) 無毒.
ː生水澤中 莖方 葉似薄荷 微香 3月3日 採苗 陰乾 一云4月 5月採(本草).
ː入手少陽經(入門).
ː主産前後百病 産後腹痛 頻産血氣衰冷 成勞羸瘦 及金瘡 癰腫 消撲損瘀血(本草).
防己(방기). : 性平溫 味辛苦 無毒. 防己 本出漢中 作車輻 解黃實而香 2月8月採根 陰乾 靑白虛軟者 名<木防己> 都不任用(本草).
ː太陽本經藥 通行12經 酒洗去皮 治肺生用 出華州者 從一頭吹之氣 從中貫 如木通類(入門).
ː防己 瀉血中濕熱(東垣).
ː治濕風 口面喎斜 手足疼 溫瘧熱氣 利大小便 療水腫 風腫 脚氣 去膀胱熱 散癰腫 惡結 諸瘑疥癬 虫瘡(本草).
天麻(천마). : 수자해 좃. 性平(一云寒) 味辛(一云甘) 無毒. 卽 <赤箭>根也. 形如紅瓜 連生10~20枚 2月 3月 5月 8月 採根 暴乾. 苗名 <定風草> 得乘潤 刮去皮 沸湯 畧煮過 暴乾 收之堅實者 佳(本草).
諸虛眩暈 非此不能除也(丹心).
: 主諸風濕痺 四肢拘攣 小兒風癇 驚氣 治眩暈風癇 語言蹇澁 多驚失志 强筋骨 利腰膝(本草).
阿魏(아위). : 性溫(一云熱). 味辛 無毒. 生波斯國 斷其木枝汁出如飴 久乃堅凝 名曰<阿魏> 狀如桃膠 色黑者 不堪 黃散者 爲上 先硏如粉 了於熱酒器 上裛過任用(本草). ∴ 裛(읍 : 향내 밸)
ː試法 將半銖安於熟銅器中 至明沾 阿魏處 白如銀汞 無赤色者 爲眞也(本草).
ː治傳尸 除邪鬼 破癥積 治瘧 殺諸小虫 體性極臭而能止臭 奇物也(本草).
高良薑(고량강). : 熱 味辛苦 無毒. 出高良郡 形似山薑 剉油炒用(本草).
ː治胃中冷逆 霍亂 吐瀉 止腹痛 療瀉痢 消宿食 解酒毒(本草).
百部根(백부근). : 性微溫 味甘 無毒(一云小毒).有根數十相連 作撮如芋子 去其心 酒洗炒用之(本草).  ː 治肺熱 咳嗽 上氣 主潤益肺 療傳尸 骨蒸勞 殺蚘虫 寸白蟲 蟯虫 亦可殺蠅蠓(本草). 
茴香(회향). : 性平 味辛 無毒.
ː葉似老胡荽 極踈細作叢生 結實如麥而小靑色8月 9月 採實 陰乾 得酒良(本草).
ː溫腎與膀胱 小腸 入手足少陰 太陰 本治膀胱藥也 酒浸一宿 炒黃色 搗碎用(入門).
ː又 一種 八角茴香 氣味燥烈 專主腰痛(入門).
ː我國 種植 隨處有之(俗方).
ː開胃河蝕 治霍亂及惡心 腹中不安 療腎勞 㿉疝 及膀胱痛 陰疼 又調中煖胃(本草).
款冬花(관동화). : 性溫 味辛甘 無毒. 根紫色 莖靑紫 葉似萆薢 11月 12月 雪中花 紫赤色(本草).
ː百草中 惟此不顧氷雪 最先春氷雪中亦生花 11月 採花 陰乾 或云正月旦採之花半個者良. 如已芬芳則都無力(本草).
ː<一名><顆冬> 治嗽之最要者也. 去枝用(入門).
ː本經云 生我國 今無之(俗方).
ː潤肺消痰 止咳嗽 治肺痿 肺癰 吐膿血 除煩 補勞(本草).
紅藍花(홍남화). : 잇꽃. 性溫 味辛 無毒 ː 卽今紅花也 以染直紅及作臙脂 葉瀉藍 故有藍名(本草)
ː紅花入藥 只2分則入心養血 多用則破血 又云 多用破血 少用養血(丹心).
ː主産後血暈 腹內惡血不盡絞痛 胎死腹中(本草).
§苗 : 搗付 遊腫
§子 : 主天行瘡疹 不快出
§臙脂 : 主小兒聤耳
牧丹(목단). : 모란꽃 껍질 뿌리. 性微寒 味辛苦 無毒.卽牧丹花根也. 生山中單葉者 佳. 2月8月 採根 銅刀劈去骨 陰乾(本草).
ː入足少陰 手厥陰 治無汗之骨蒸 能瀉陰中之火 酒拌蒸用 白者補 赤者利(入門).
ː除癥堅瘀血 治女子經脈不通 血瀝腰痛 落胎下胞衣 産後一切血氣 療癰瘡 排膿 消撲損瘀血(本草)
三菱(삼능). : 매자깃뿌리. ː 處處有之. 多生淺水中 葉皆三菱 霜降後採根 削去皮鬚 黃色體重 狀若鯽魚而小 以體重者爲佳. 不出苗 卽生細根 屈如瓜者<雞瓜三菱> 不生細根 形如烏梅者 謂之<黑三菱> 同一物也(本草).
ː醋煮熟剉 焙乾用 或火炮用(入門).
ː主癥瘕 結塊 治婦人血積 落胎 通月經 消惡血 産後血暈 腹痛 宿血不下 消撲損瘀血(本草).
薑黃(강황). : 性熱 味辛苦 無毒. 海南生者 卽名 <蓬莪茂> 江南生者 卽爲 <薑黃>(本草).
ː治産後 敗血攻心甚驗 <一名> <片子薑黃> 是經種3年以上 老薑 能生花 根節堅硬 氣味辛辣 8月 採根 切片 暴乾. 功力烈於鬱金 剉炒用之(丹心).
ː主癥瘕 血塊癰腫 通月經 治撲損瘀血 破冷 除風 消氣脹(本草).
蓽撥(필발). : 性大溫 味辛 無毒. 生南方 如小指大 靑黑色 9月收採 灰殺暴乾(本草).
ː去挺醋浸一宿 焙乾用之(入門).
ː除胃冷 陰疝 痃癖 治霍亂冷氣 心痛血氣 消食 殺腥氣(本草).
蘿藦子(나마자). : 새박. 性溫 味甘辛 無毒. 主虛勞 能補益(本草).
ː處處有之.葉食之功同於子蔓生斷之有白汁 <一名> <雀瓢 : 작표>(本草).
鬱金(울금). : 심황. 性寒 味辛苦 無毒.
ː主血積 下氣 治血淋 尿血 金瘡 療血氣心痛(本草).
ː鬱金 不甚香 但其氣輕揚 能致達酒氣於高遠 以降神也. 古人 用以治鬱遏. 不能散者 在處有之 形如蟬肚者 佳 水洗焙乾 用(入門).
蘆薈(노회). : 性寒 味苦 無毒. 療小兒五疳 殺三虫及痔漏 疥癬 亦主小兒熱驚(本草).
ː生波斯國 木之脂液 凝成色黑如餳(당 : 엿). 用數塊散至水中化則自合者爲眞 另硏用之(入門).
玄胡索(현호색). : 性溫 味辛(一云苦) 無毒.在處有之 根如半夏色黃(本草).
: 入手足太陰 足厥陰經 醋煮用之(入門).
ː主産後諸病 因血所爲者 治月經不調 腹中結塊 崩中淋露 産後血暈 消撲損瘀血 落胎 破癥癖 破血 治氣 治心痛 小腹痛如神(本草).
肉荳蔲(육두구). : 性溫 味辛(一云苦) 無毒.ː <一名><肉果>
治虛泄 冷泄之要藥也. 入手陽明經 醋調麪包煨熟 取出 以紙搥去油淨用之. 勿令犯銅(入門).
ː其形圓小 皮紫緊薄 中肉辛辣 去殼 只用肉 肉油色 肥實者佳 枯白而瘦者 劣也(丹心).
ː溫中補脾 能下氣 以其脾 得補而善運化氣 自下也(丹心).
ː調中 下氣 止瀉痢 開胃 消食 亦治小兒吐乳(本草).
補骨脂(보골지). : 性大溫 味辛(一云苦) 無毒. <一名> <破故紙> 實如麻子 焉扁而黑 9月 採(本草).
ː急用微炒 止泄麪炒 補腎麻子仁炒(入門).
ː主勞傷 骨髓傷 敗腎冷精流 腰疼膝冷 囊濕 止小便利 治腹中冷 能興陽事(本草).
零陵香(영능향). : 性平(一云溫) 味甘(一云辛) 無毒.
ː麻葉方莖 氣如蘼蕪 其莖葉 謂之蕙 其根 謂之薰 得酒良 3月 採(本草). ∴ 蘼蕪(미무 : 장미)
ː我國 惟濟州有之 然難得(俗方).
ː主惡氣 疰 心腹痛 令體香(本草).
縮砂蜜(축사밀). : 性溫 味辛 無毒. 形似白荳蔲 微黑色 狀似益智 7 8月 採(本草).
ː與白荳蔲爲使則入肺 與人參 益智爲使則入脾 與黃栢 茯苓爲使則入腎 與赤白石脂爲使則入大小腸(湯液).
ː又名砂仁 入手足太陰 陽明 足少陰經  慢火炒令香 挼去皮 取仁搗碎用(入門).
ː治一切氣 心腹痛 食不消 赤白泄痢 溫煖脾胃 止胎痛 治霍亂(本草).
蓬莪茂(봉아무). : 性溫 味苦辛 無毒. 卽蓬朮也. 陳醋煮熟剉焙乾用之 或火炮醋炒用得酒良(入門).
ː根如雞鴨卵大 小不常 9月採 蒸熟 暴乾 此物極堅硬難搗 熱灰火中煨令透熟乘熱入臼中搗之 卽碎如粉(本草).
ː治一切氣 通月經 消瘀血 止心腹痛 破痃癖 療奔豚(本草).
葒草(홍초). : 뇨화. 性微寒 味醎 無毒. 處處有之.生水傍似蓼而葉大有毛 花紅白色 5月採實(本草).
: 主消渴 療脚氣(本草).
莎草根(사초근). : 향부자. 性微寒 味醎 無毒. 莎草 其根上如棗核者 謂之<香附子> 又名 雀頭香 2月8月採(本草).
: 大下氣 除胸中熱 久服令人 益氣 能快氣 開鬱止痛 調經 更消宿食(本草).
ː香附 主氣分之病 香能竄 苦能降 推陳致新 婦人血用事 氣行則無疾 老人精枯血閉 惟氣是資  凡有病則氣滯而餒 故香附 入氣分爲君藥 世所罕知(丹心). ∴ 餒(뇌 : 주릴굶을).
ː香附 婦人之仙藥 盖婦人 性偏多鬱 此藥 能散鬱逐瘀 採得後 以稈火燒去毛 入石臼搗淨 氣病畧炒 血病酒煮 痰病薑汁煮 下虛塩水煮 血虛有火 童便煮 過則凉 積冷 醋浸炒則熱 塩炒則補腎間元氣 用檀香 佐香附 流動諸氣 甚妙(入門).
胡黃蓮(호황련). : 性寒 味苦 無毒. 生胡地 似乾楊柳枝 心黑外黃 折之 塵出如烟者 爲眞(本草).
ː主骨蒸勞熱 補肝膽 明目 小兒久痢成疳及驚癎 婦人胎蒸 男子煩熱(本草).
紅豆簆(홍두구). : 性溫 味辛(一云苦) 無毒. 是高良薑 子花作穗 微帶紅色(本草).
ː主水瀉腹痛 霍亂 嘔吐酸水 解酒毒 消瘴霧(本草).
甘松香(감송향). : 性溫 味甘 無毒. 叢生 葉細 用合諸香(本草).
ː主心腹痛 下氣(本草).
ː又有奈子 性味頗 同入 諸香料(入門).
垣衣(원의). : 담위의 이끼. 性冷 味酸 無毒. 卽 古墻北陰 靑苔衣也(本草).
ː主黃疸 心煩 暴熱在腸胃(本草).
地衣(지의). : 땅에 낀 이끼. 性冷 微毒. 此陰濕紙 彼日晒 起苔蘚 是也. 大抵苔之類也 生屋 則謂之屋遊瓦苔 在垣墻 則謂之垣衣土馬騣 在地則謂之地衣 在井則謂之井苔 在水中石上 則謂之陟釐(本草).∴ 陟釐(척리)
ː主卒心痛 中惡(本草).
§井中苔 : 性大寒 主熱瘡 漆瘡 水腫(本草).
§屋遊 : 止渴 利小腸 膀胱氣 性寒 味甘 此古瓦屋上 北陰靑苔也(本草).
鱧腸(예장). : 한련초. 性平 味甘酸 無毒. 處處有之 卽 <蓮子炒>也. 俗謂之 旱蓮子>. 3月8月採陰乾
實若小蓮房 摘其苗 皆有汁出 須臾而黑 故多入烏鬚髮藥(本草).
ː主血痢 鍼灸瘡 發洪血不可止者 長鬚髮 付一切瘡(本草).
茅香花(모향화). : 흰 띠꽃. 性溫 味苦 無毒.
ː苗似大麥5月開白花 正月 2月 採根 5月採花 8月採苗 其莖葉黑褐而花白 隨處有之(本草).
ː白茅香 性平 味甘. 明潔而長 作湯浴 辟邪氣 令人身香卽根也(本草).
ː止吐血 鼻衄  付灸瘡 金瘡 止血及痛(本草).
使君子(사군자).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形如梔子而有五稜 其殼靑黑色 內有仁白色 7月採實 始因<郭使君> 療小兒多用 此因號爲使君子. 去殼用仁 或兼用殼(本草).
ː主小兒五疳 殺蟲 止泄痢(本草).
白荳蔲(백두구). : 性大溫 味辛 無毒 子作朶如葡萄 生靑熟白7月採去殼用(本草).
ː散肺中滯氣 專入肺經 去目中白睛瞖膜(湯液).
ː入手太陰經及手太陽經 別有淸高之氣 補上焦元氣 去皮硏用(入門).
ː主積冷 止吐逆反胃 消穀下氣(本草).
附子(부자). : 性大熱 味辛甘 有大毒. 烏頭 烏喙 天雄 附子 側子 皆一物也. 形似烏頭者 爲烏頭 兩岐者 爲烏啄 細長至3~4寸者 爲天雄 根傍如芋散生者 爲附子 傍連生者 爲側子. 五物同出而異名也(本草).
ː附子小者力弱 大者性惡 20g重者佳(丹心).
ː<古方> 用大附子 重40g者 取其力. 大凡用 須炮 令裂去皮臍 使之(丹心).
ː有用童便浸煮 以助下行.
ː本手少陽 命門及三焦藥也. 通行諸經 浮中沈 無所不至(入門).
ː甘草 人參 生薑相配. 正制其毒也(入門).
ː補三焦厥逆 六府寒冷 寒濕痿躄 墮胎爲百藥長(本草).
烏頭(오두). : 性大熱 味辛甘 有大毒. 卽 <川烏>也. 與附子同種. 製法亦同 <一名>蕫 <一名>奚毒. 其形藏而有尖者佳(本草).
ː烏頭 天雄  皆氣壯形偉 可爲下部藥之佐而無表 其害人之禍 殺人多矣. 當以童便煮而浸之 以殺其毒 且助下行之力 入塩尤捷(丹心).
ː主風寒濕痺 消胸上冷痰 止心腹㽱痛 破積聚 墮胎(本草).
天雄(천웅). : 性大熱 味辛甘 有大毒.
ː似附子細而長. 凡丸散炮去皮臍 用飮藥則和皮生 使甚佳(本草).
ː非天雄 不能補上焦之陽虛 又天雄走上 烏頭達下(入門).
ː主風寒濕痺 歷節痛 强筋骨 輕身健行 除骨間痛 破積聚 又墮胎(本草).
半夏(반하). : 깨무릇. 性平(生微寒 熟溫). 味辛 有毒. 處處有之 生田野中 5月8月 採根 暴乾 以圓白 陳久者爲勝. 湯浸切片 淋洗7遍去涎盡以生薑汁浸一宿焙乾用(本草).
ː入足陽明 太陰 少陽經 臘月 泡洗 置露天氷過 又炮7次留 久極妙(入門).
ː三消及血虛者 乾咽痛者 腸燥大便難者 汗多者 皆勿用(丹心).
ː主傷寒寒熱 消心腹痰熱 結咳嗽上氣 消痰涎 開胃健脾 止嘔吐 去胸中痰涎 療瘧 墮胎(本草).  
大黃(대황). : 장군 풀. 性大寒 味苦無毒(一云有毒). 在處有之.2月8月 採根去黑皮火乾 錦紋老佳(本草)
ː蕩滌實熱 推陳致新 謂如戡(감 : 칠평정할).定禍亂 以致太平 所以有將軍之名(湯液).
ː入手足陽明經 酒浸入大腸 酒洗入陽明 餘經不容酒. 盖酒浸 良久稍薄 其味而借 酒力上升 至高之分. 酒洗 亦不至峻下 故承氣湯 俱用酒浸 惟小承氣湯 生用或麪裹煨熟 或酒浸蒸熟 量虛實用(入門).
ː朱草上達頭頂 酒洗 中至胃脘 生用則下行(回春).
ː主下瘀血 血閉 破癥瘕 積聚 通利大小腸 除溫瘴熱疾 療癰疽 瘡癤毒腫 號爲將軍(本草).
葶藶子(정력자). : 두루미냉이 씨. 性寒 味辛苦 無毒.
ː在處有之.苗葉似薺 3月 開花 散黃結角 子扁小如黍粒 色黃 立夏後採實 暴乾(本草).
ː性急 善逐水 有苦甛二種 苦則下泄 甛則少緩(湯液).
ː隔紙炒香 或蒸熟 用之. 此藥性急 走泄爲功 苦者尤甚 甛者少緩(入門).
ː主肺癰上氣 咳嗽 定喘促 除胸中痰飮 療皮肝邪 水上溢 面目浮腫 利小便.
莨菪子(낭탕자). : 초우엉씨. 性寒 味苦甘 有大毒.ː <一名> <天仙子> 葉似崧藍 莖有白毛 5月結實 有殼作罌中子 至細如粟米 靑白色 先用醋煮極爛用之(本草).
ː主齒痛 出虫 多食令人狂走 見鬼(本草).
草蒿(초호). : 제비 쑥.ː 處處有之. 今卽 <菁蒿>也. 得春最早 莖葉與常蒿一同 但此蒿 色深靑者爲勝童便浸7日 晒乾用(本草).
: 治勞 止盜汗 除留熱在骨節間 明目 補中益氣 駐顔色 去蒜髮 療熱黃 及邪氣鬼毒(本草). 
旋復花(선복화). : 하국 ː性微溫 味鹹甘 有小毒. ː <一名> <金沸草> 葉如六菊 六月開花如菊 花小 銅錢大 深黃色 採花 日乾 在處有之. 蒸熟 晒乾 入煎藥綿濾去滓(本草).
ː主胸上痰唾如膠漆 心脇痰水 兩脇脹滿 開胃 止嘔逆 去膀胱宿水 明目(本草).
藜蘆(여로). : 박새. 性寒 味辛苦 有大毒. ː <一名> <鹿葱>(本草). 生山中 根似葱而多毛 又如龍膽 2月3月8月 採根 陰乾(本草).
ː糯米泔煮 晒乾 微炒 用之(本草).
ː主頭瘍 疥瘙 惡瘡癬 去死肌 殺虫 膈上風痰(本草).
射干(사간). : 범부채. 性平 味苦 有小毒. 處處有之. 葉狹長橫 張踈如趐羽狀 故<一名><烏扇> 根多鬚 皮黃黑 肉黃赤 3月 9月 採根 日乾 泔浸 用之(本草).
ː主喉痺 水漿不入 療老血在心脾間 咳唾 言語氣臭 除積聚 消結核(本草).
蛇含(사함). : 배암의 혀. 性微寒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當用細葉 黃花者爲佳 8月 採葉 日乾 勿令犯火(本草).
ː昔人見蛇被傷 一蛇含草 着瘡上 傷蛇乃去 因用此 有效 故名(入門).
ː主金瘡 疽痔 鼠瘻 惡瘡 頭瘍 療蛇 虫 蜂 虮毒傷. 治風疹 陰腫(本草).
常山(상산). : 조팝나무 뿌리. 性寒 味苦辛 有毒. 處處有之. 卽蜀漆根也. 8月採根 陰乾 細實黃者呼爲<雞骨常山> 最勝(本草).
ː性暴悍 善嘔逐 能傷眞氣 不可多用 令人大吐(丹心).
ː生用 令人大吐 酒浸一宿蒸熟 或醋浸煮熟 善化痞而不吐(入門).
ː治諸瘧 吐痰涎 去寒熱(本草).
§蜀漆 : 卽 常山苗也. 5月採葉 日乾. 治鬼瘧 能吐出之. 甘草水 蒸2次 晒乾用(入門).
甘遂(감수). : 性寒 味苦甘 有毒.
ː皮赤 肉白 作連珠 實重者良. 2月 採根 陰乾 此藥 專於行水 攻決爲用 量用之(本草).
ː此藥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所結處 麩炒用之(入門).
ː能瀉12種水疾 治面目浮腫 心腹脹滿 利水穀道(本草).
白蘞 : 가희 톱. 性平(一云微寒) 味苦甘 無毒.
ː蔓生枝端有5葉 根似天門冬  一株下有10餘根 皮赤黑 肉白 2月 8月 採根 暴乾(本草).
ː主癰疽 瘡腫 發背 瘰癧 腸風 痔瘻面上疱瘡 撲損傷 刀箭傷生肌 止痛 塗腫毒 及湯火瘡(本草).
§赤斂 : 功用 形狀 同白蘞 但表裏俱赤耳(入門).
白芨(백급). : 대왕 풀. 性平(一云微寒) 味苦辛 無毒.根似菱米 有三角白色 2月8月9月採根 暴乾(本草).
ː白蘞 白芨 古今服餌方 少用 多見於斂瘡方中 二物多相須而行(入門).
ː主癰腫 惡瘡 敗疽 發背 瘰癧 腸風 痔瘻 刀箭撲損傷 湯火瘡(本草).
大戟(대극). : 버들 옷. 性寒 味苦甘 有小毒. 澤漆根也. 秋冬 採根 陰乾(本草).
ː春生紅芽 故方用 多云 “紅芽 大戟與甘遂” 同爲泄水之藥. 細剉蒸 或微炒(入門).
ː主蠱毒 12水腫滿 利大小腸 似毒藥 泄天行黃疸 溫瘧 破癥結 墮胎(本草).
§澤漆 : 主浮腫 利大小腸 止瘧 此大戟 苗也. 4月5月採(本草).
貫衆(관중). : 회초밑 뿌리 : 性微寒 味苦 有毒. 處處有之 根形色毛 全似老䲭頭 故呼爲<草䲭頭> <一名> <黑狗脊>. 3月 採根 晒乾(本草).
ː主諸毒 殺三虫 去寸白蟲 破癥瘕(本草).  
狼牙(낭아). : 낭아초. 性寒 味苦酸 有毒.
ː苗似蛇苺而厚大 深綠色 根黑若獸之齒牙 故以名之. <一名><牙子>. 2月 8月採根 暴乾中濕腐爛 生衣者 殺人(本草).
ː主疥瘙 惡瘍 瘡痔 殺寸白蟲 及腹中一切虫(本草).
羊躑躅(양척촉). : 性溫 味辛 有大毒 ː 卽今<躑躅花>也 羊誤食躑躅而死 故以爲名 3·4月採(本草)
ː主溫瘧 鬼疰蠱毒(本草).
商陸(상륙). : 자리공 뿌리. 性平(一云冷) 味辛酸 有大毒.ː <一名><章柳根> <一名> 章陸> 赤花者根赤 白花者根白 2月 8月 採根 暴乾 如人形者 有神(本草).
ː銅刀刮去皮 薄切 水浸3日 取出和菉豆 蒸半日 去豆 晒乾 或焙乾(入門).
ː在處有之.赤白二種 白者入藥用 赤者甚有毒 見鬼神 但貼腫外用 若服則傷人痢血不已而死(本草).
ː瀉十種十病 喉痺不通 下蠱毒. 墮胎 除癰腫 殺鬼精物. 付惡瘡 墮胎 通利大小腸(本草).
靑箱子(청상자). : 맨드라미 씨. 性微寒 味苦 無毒. 卽今<鷄冠花>子也. 6月8月採子 微炒搗碎用(本草).
ː治肝藏熱毒 衝眼赤障 靑盲瞖腫 主風瘙身痒 殺三虫 療惡瘡 下部䘌瘡 明耳目 鎭肝(本草).
§鷄冠花 : 맨드라미 꽃. 性凉 無毒. 花似鷄冠 故以名之 入藥炒用(本草).
ː止腸風 瀉血 赤 白痢 婦人崩中 帶下(本草). 
威靈仙(위령선). : 술위난물 뿌리.生山野 9月末至12月採 陰乾. 餘月不堪採 鐵脚者佳 又云 “不聞水聲者” <仙靈脾>亦然. 酒洗 焙乾用(丹心).
ː主諸風 宣通五藏 去腹內冷滯 心膈痰水 癥瘕痃癖 膀胱宿膿惡水 腰膝冷痛 久服 無溫疫 瘧(本草)
牽牛子(견우자). : 性寒 味苦 有毒. 白者 名<白丑> 黑者名<黑丑>. 此藥 始出田野 人牽牛易藥 故以名之. 9月後收子. 瀉氣中之濕熱 以氣藥引之則入氣 以大黃引之則入血(本草).
ː有黑白 二種 白屬金 黑屬水 其性熱而善走 比諸辛藥尤甚. 以酒拌蒸三時 炒熟 每600g 搗取頭末 150g 用生者 尤急(入門).
ː主下氣 治水腫 除風毒 利大小便 下冷膿 瀉蠱毒 落胎(本草).
萆麻子(비마자). : 아주까리. 性平 味甘辛 有小毒. 葉似大麻而極大 其子形如<牛蜱虫> 故以名之(本草).
ː萆麻 능出有形質之滯物 善吸氣 當是外科要藥 塩水煮 去皮取仁(入門).
ː治水脹 腹滿 催生瘡痍 疥癩 去水癥 浮腫 尸疰 惡氣(本草).     
蒴蓼(삭료). : 말오줌 나무. 性溫(一云凉). 味酸 有毒. <一名><接骨木>. 處處有之.春夏採葉秋冬採莖根. 可作浴湯(本草).
ː主風瘙 癮疹 身痒 瘑癩 風痹(本草).
天南星(천남성). : 두여머조자기. 性平 味苦辛 有毒. 生山野 2月 8月採根 入藥炮用(本草).
ː治風痰 破傷風及小兒驚癎. 牛膽製者 尤佳(醫鑒).
ː臘月 置水中凍 去燥性 炮裂用 或薑汁 白礬 煮至中心 無白點 亦好(丹心).
ː主中風 除痰 利胸膈 消癰腫 墮胎 又療破傷風(本草).
§鬼臼 : 都似 <天南星> 了不可辨 但南星體小 柔膩肌細 炮之易裂 鬼臼體大 差可辨爾(本草).
ː殺蠱毒 鬼疰 辟惡氣(本草).
羊蹄根(양제근). : 솔옷 뿌리. 性寒 味苦辛 無毒(一云小毒).處處有之(本草).
ː主頭禿 疥癬 疽痔. 女子陰蝕浸淫 殺諸虫 療蠱毒 付腫毒(本草).
§實 : 性平 味苦澁 無毒. <一名> <金蕎麥>  主赤白痢(入門).
§葉 : 治小兒疳虫 作菜食之(本草). 
§酸摸(산모). : 싱아. 性凉 味酸 無毒.
ː治小兒壯熱 切其英 可生食之 或取汁 服似羊蹄而細 味酸可食(本草).
菰根(곤근). : 性大寒 味甘 無毒. 生水中 葉如蔗荻 久根盤厚 夏月生菌堪食 名<菰菜> 3年已上 中心生白臺 如藕白軟 堪啖 名<菰首>. 至秋結實 乃彫胡米  可作飯(本草).∴ 蔗荻(자적 : 사탕수수)
ː主腸胃痼熱 止消渴 除目黃 利大小便 止熱痢 療酒㾴面赤 然滑中 不可多食(本草).
萹蓄(편축). : 온매듭. 性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
ː處處有之.苗似瞿麥 葉細綠腰竹 花生節間 甚微細 5月 採 陰乾(本草).
ː主浸淫 疥瘙 疽痔 殺三虫 療蚘痛 除熱痳 通小便(本草).
ː主大小便不通 生水邊 皆紫花者爲佳. 搗取汁服(經驗).
狼毒(낭독). : 오독또기. 性平 味辛(一云苦辛). 有大毒.ː 生山谷 葉似商陸 及大黃 莖葉上有毛.
4月開花 8月結實 根皮黃 肉白 2月 8月 採根 陰乾 以陳而沈水者爲良 火炮用(本草).
ː破積聚 癥癖 痰飮 殺鬼精 蠱毒及飛禽走獸(本草).
豨薟(희첨). : 音喜杴(희험). 진득찰. 性寒 味苦 有小毒.
ː處處有之. <一名> <火杴草> 氣如猪薟 氣經蒸暴則散 5月5日6月6日9월9日 採莖葉 暴乾(本草).
ː主熱䘌 煩滿 治風痹. 有服食法(詳見本經).(本草).    
苧根(저근). : 모시뿌리. 性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卽今續布之苧根也 補陰行滯血(丹心).
ː主小兒 赤 丹毒腫 婦人漏胎 下血 産前後心熱 煩悶 除五淋 療天行熱疾 大渴 大狂 罯毒箭 蛇虫咬(本草). 
§漬苧汁 : 主消渴 熱淋 水漬飮(本草).
馬鞭草(마편초). : 性凉 味辛 無毒(一云有毒). 似益母而莖圓 抽三四穗 類鞭鞘 故以爲名. 7月8月採苗 日乾(入門).
ː主癥癖 血瘕久瘧 破血 通月經 殺蟲 良 治下部䘌(本草).
何首烏(하수오). : 江原道 名은초롱.黃海道 名새박뿌리. 性平溫 味苦澁(一云甘). 無毒.
ː本名 <夜交藤> 因<何首烏>服而得名 此人生而閹弱 年老無妻子 一日醉臥 田中 見一藤兩本異生苗 蔓相交釋合三四心異之. 遂採根暴軋 搗末酒服7日而思人道100日 久疾皆愈 十年生壽男 壽至130歲.
ː蔓紫 花黃白 葉如薯蕷而不光 生必相對 根大如拳. 有赤白二種 赤者 雄 白者 雌 根形如鳥獸山岳之狀者珎也.春末 夏中 初秋候淸明日 兼雌雄採之. 以竹刀或銅刀 去皮 薄切證暴 <一名><交藤> <一名><夜合> <一名><九眞藤> 終始勿犯鐵 忌食葱 蒜 蘿葍 猪羊血 無鱗魚.凡修合藥 雌雄相合 喫有驗(本草).
ː米泔浸一宿 切片晒軋搗碎 如作丸則黑豆汁拌蒸 晒乾用(入門).
ː主瘰癧 消癰腫 五痔 治積年勞瘦痰癖 風虛敗劣 療婦人 産後諸疾帶下赤白 益血氣 壯筋骨 塡精髓 黑毛髮 悅顔色 駐顔延年(本草).
白頭翁(백두옹). : 할미 꽃뿌리. 性寒 味苦 有小毒. <一名><胡王使者> 處處有之. 其苗有風則靜 無風自搖 與赤箭 獨活同
ː莖端有白細毛寸餘 披下如白頭老翁 故以爲名 8月採根 暴乾(本草).
ː主赤毒痢及血痢 治項下瘤癧 消贅子 療頭癩(本草).
芭蕉(파초). : 반초 파초.
§芭蕉根 : 반초 뿌리. 性寒 味甘 無毒. 人家種植之.亦付腫毒 幷髮落 塗之(本草).
ː治天行熱狂 煩悶 消渴 取汁服(本草).
§芭蕉油 : 以竹筒 揷皮中如取漆法(本草).
: 治頭風 髮落及湯火此 又治風癇涎暈欲倒 飮之卽吐便差(本草).
蘆根(노근). : 갈 뿌리갈대뿌리. 性寒 味甘 無毒.生水中 葉似竹 花白葦 比蘆差大 蘆與葦 皆可通用
ː凡使須要逆水蘆 其根逆水生者 又云當拯取水底 甘身者 其露出浮水者不堪用(本草).
ː主消渴 客熱 開胃 治噎噦 療孕婦心熱及痢渴.
§花 : 名 <蓬蕽 : 봉농>. 主霍亂 大善 煮汁服(本草).
馬兜鈴(마두령). : 쥐방울. 性寒(一云平).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 藤遶樹而生子狀如鈴 作4·5瓣 葉脫時鈴尙垂 如馬項鈴 故得名 熟則自折.8·9月間 採實 暴乾(本草). 只取壤面子 去殼 及革膜 微炒用(本草).
ː主肺熱 咳嗽 喘急 淸肺 下氣(本草).
§根 : 形似木香 小指大 赤黃色 名<土靑木香> 又名<獨行根> 3月 採根 灸用(本草).
劉寄奴草(유기노초). : 性溫 味苦 無毒.
ː苗莖似艾蒿 葉靑似柳 莖四稜 開小黃白花 結實似黍而細蒿之類也.7 8月採 日乾(本草).
ː宋高祖 劉裕 少名 寄奴 用此 治金瘡出血如神 故爲名(入門).
ː主破血 下脹 通婦人經脈 癥結.(本草).
骨碎補(골쇄보). : 性溫(一云平). 味苦 無毒. 如薑細長用之. 削去毛 細切 蜜水蒸晒用(本草). 
ː主破血 止血 補折傷 治惡瘡 蝕爛 殺蟲(本草).
連翹(연교). : 어어리나무 열매. 性平 味苦 無毒. 葉似水蘇莖赤色 高3~4尺 花黃可愛 秋結實 作房剖之中解纔乾 便落不着莖 在處有之 但樹老乃有子 故難得其實 片片相比如翹 故以爲名(本草).
ː手足少陽 陽明經藥也. 入手少陰經 去瓤用之. 瘡瘻 癰腫 不可缺也(入門).
ː主瘰癧 癰腫 惡瘡 癭瘤 結熱 蠱毒 排膿 治瘡癤 止痛 療五淋 小便不通 除心家客熱(本草).
續隨子(속수자). : 性溫 味辛 有毒. <一名><千金子> <一名><聯步>. 生南方 採無時. 
ː下水最速 硏有毒 損人 不可過多(本草).
ː去殼 硏以紙包壓去油用(入門).
ː主癥瘕 痃癖 瘀血 蠱毒 心腹痛 利大小腸 下惡滯物 破積聚(本草).
䕡茹(여여). : 性寒 味辛 有小毒.葉有汁 根如蘿葍 皮黃 肉白. 5月 採根 陰乾 黑頭者良(本草).
ː主蝕惡肉 殺疥虫 排膿 去惡血(本草).
蛇莓(사매).배암딸기. 性大寒(一云冷) 味甘酸 有毒. 處處有之 採莖根 搗汁 或飮 或付(本草).
ː主胸腹大熱 通月經 脇瘡腫 付蛇虫咬(本草).
葎草(육초). : 한삼. 處處有之. 蔓生 夏月採莖葉用(本草).
ː主五淋 止水痢 除瘧 主癩瘡(本草).
鶴蝨(학슬). : 여우오줌. 性平(一云凉) 味苦 有小毒.
ː苗葉皺似紫蘇 7月開黃白花 8月結實 子極細 採無時 合莖葉 用之(本草).
ː殺五藏虫及蚘虫 止瘧幷付惡瘡(本草).
雀麥(작맥). : 귀보리. <一名> <燕麥> 苗似小麥而弱 實似穬麥而細但穗細長而踈(本草).
ː主産難 煮汁服(本草).
白附子(백부자). : 힌바꽃. 性溫 味甘辛 有小毒.
ː色白 苗似<黑附子> 3月 採根 暴乾 入藥炮用(本草).
ː本經云“生新羅 卽我國 所産 今在處有之(俗方).
ː主中風失音 一切冷風氣 止心痛 除陰囊下濕 療面上百病 去瘢痕(本草).
葫蘆巴(호로파). : 性溫 味苦 無毒.
ː或云“南蕃 蘿葍子也” 酒洗 微炒用(本草).
ː得茴香 桃仁治膀胱氣作痛 甚效(湯液). 
ː治腎虛冷 腹挾脹滿 面色靑黑 又云 治元藏虛冷氣爲最要.
木賊(목적). : 속새. 性平 味甘微苦 無毒. 處處有之. 去節用眼藥 多用童便浸一宿 晒乾用(本草).
ː此物 發汗至易 去節剉 以水濕潤火土烘用(丹心).
ː益肝膽 明目 退瞖膜 療腸風下血 止血痢 去風. 主月水不斷 崩中赤白.
蒲公草(포공초). : 앉은방이.민들레. 性平 味甘 無毒. 俗呼 爲<蒲公英>(本草).
ː處處有之. 葉如苦苣 3~4月 開黃花似菊 莖葉斷之 有白汁出入 皆啖之(本草).
ː<一名> <地丁>. 治疔腫最效(入門).
ː化熱毒 消惡腫 散結核 解食 散滯氣 有奇功可 入陽明 太陰經(入門).
ː主婦人 乳癰腫(本草).
穀精草(고정초). : 고윗가람. 性溫 味辛 無毒. 處處有之. 2~3月 穀田中 採之(本草).
ː主眼病 喉痺 齒風痛及諸瘡疥(本草).
酢漿草(초장초). : 괴싱아. 性寒 味酸 無毒. 處處有之.生下濕地 小兒食之. 俗名<酸車草>(本草).
ː主惡瘡 瘑瘻 殺諸小虫(本草).
昨葉荷草(작엽하초). : 지우지기. 性平 味酸 無毒.ː 生年久瓦屋上 遠望 如松 故<一名> <瓦松>.6~7月採 日乾(本草).
ː主水穀 血痢(本草).
夏枯草(하고초). : 제비 꿀. 性寒 味苦辛 無毒.處處有之.冬生不凋 春開白花 至5月枯 4月採(本草).
ː月令云“靡草死得金氣而 生至夏火盛而死四月採陰乾”(入門).
ː此炒禀純陽之氣 得陰氣則枯 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 故治目疼如神者 以陽治陰也(綱目).
ː主寒熱 瘰癧 鼠瘻 頭瘡 破癥散癭結氣 治目疼(本草).
山茨菰(산자고). : 까치 무릇.有小毒. 俗名<金燈籠> 花似燈籠 色白 上有黑點 故以爲名. 外用醋磨付之 亦入丸散(入門).
ː葉似韭 花似燈籠 色白上有燈籠 結子三菱 二月長苗 三月開花 四月苗枯 卽掘地採根 遲則腐爛    其根上有毛包裹 人不可識 可於有苗時 記其地 至秋冬採之 刮去皮焙乾(活心).
ː生山中 濕地 葉如車前 根如<茨菰>(本草).
ː主癰腫 瘡瘻 瘰癧 結核 去面上䵟䵳(本草).
燈心草(등심초). : 골속. 性寒 味甘 無毒. 此今人織席者 折取 中心穰用(本草).
ː主五淋 療喉痺(本草).
馬勃(마발). : 말불버섯. 性平 味辛 無毒. 生濕地及腐木上 虛軟如紫絮 大如斗 小如升 彈之紫塵出ː主喉閉 咽痛及惡瘡(本草).
水蓼(수료). : 물여귀. 性冷 味辛 無毒.
ː主蛇毒及脚氣腫.
ː葉似蓼 莖赤 生淺水中 其葉大於家蓼(本草).
萱草根(훤초근). : 원추리又名 넙나물. 性凉 味甘 無毒.
ː主小便赤澁 身體煩熱. 治沙淋 下水氣 療酒疸
ː人家種之. 多採 其嫩苗 煮食 又取花跗作葅 云利胸膈甚佳 <一名><鹿葱> 花名<宜男> 孕婦佩之生男
ː養生論云 “萱草忘憂” 此也(本草).
野茨菰(야자고). : 물옷 무릇. 性冷 味苦 無毒.下石淋 除癰腫 止消渴 療産後血悶 及胎衣不下.
ː生田野 處處有之 飢歲人採 其根煮食 甚美(俗方).
ː<箭刀草根> 卽<野茨菰>也丹心).
ː治疔瘡 用<箭刀草> 卽此也(正傳).
敗天公(패천공). : 오래 쓰던 패랭이. 性平. ː 此人久戴竹笠也. 取竹 燒灰 酒服(本草).
ː主鬼疰精魅(本草).
草豆蔲(초두구). : 性熱 味辛 無毒.
ː主一切冷氣 溫中下氣 止心腹痛 及霍亂 嘔吐 去口臭氣.
ː若龍眼子而銳 皮無鱗 甲中子若石榴瓣 味辛烈者爲好(本草).
ː治風寒客邪 在胃口之上 善治脾胃客寒 及心與胃痛(湯液).
ː治胃脘冷痛. 入足太陰經 陽明經 麪包裹煨熟 去麪用(入門).
草果(초과). : 性溫 味辛 無毒.
ː主一切冷氣 溫脾胃 止嘔吐 治膨脹 化瘧母 消宿食 解酒毒 果積兼辟瘴 解瘟.
ː治脾寒濕 寒痰之藥也. 去內外殼 取仁麪裹煨熟用之(入門).
虎杖根(호장근). : 감잿뿌리. 性微溫(一云平) 味苦 無毒.
 ː破留血 癥結 通利月水 下産後惡血 排膿 主瘡癤 癰毒 撲損瘀血 利小便 通五淋.
 ː<一名><苦杖> <一名><大蟲杖> 莖如竹笋狀 上有赤斑點.處處有之. 2月 8月採(本草).
草烏(초오). : 바꽃. 性微溫 味苦甘 有大毒.
:  風濕麻痺 疼痛發破傷風汗.
ː生山野在處有之. 形如白附子而黑(入門).
ː須童便浸炒 去毒(丹心).
ː<一名> <淮烏>. 生服 喉痺(醫鑒).
ː草烏 須與黑豆同煮 竹刀切看 透黑爲度 取用草烏40g 黑豆一合爲准(得效).
佛耳草(불이초). : 性熱 味酸. 治風寒嗽及痰 除肺中寒 大升肺氣(入門).
莔實(맹실). : 어저귀 열매. 性平 味苦 無毒.
ː主赤白 冷熱痢 破癰腫. 卽 <白麻>也(入門).
ː處處有之. 葉似芋 花黃 實如蜀葵 子黑色 卽今人取以績布及打繩索者(本草).
鳳仙花(봉선화). : 봉선화. <一名><金鳳花>.
ː治杖瘡 連根葉 搗塗之.
孩兒茶(해아다). : 性寒 味苦甘 無毒. 治一切瘡毒(入門).
屐屧鼻繩(신섭비승).짚신의 압쪽 코. 路上棄左脚草鞋 名<千里馬>.
ː治難産極驗 取鼻 絡小耳繩 燒灰 酒服(産書)
ː主噎哽心痛 人着經久 欲爛斷者佳.燒灰 水服(本草).
 

                                 
                       木 部凡一百五十八種
桂(계). ː生南方 3~4月生花 全類茱萸 9月結實(本草).
§桂皮 ː性大熱 味甘辛 有小毒. 2 8 10月採皮 陰乾 凡使刮去粗皮(本草).
ː主溫中 通血脈 利肝肺氣 治霍亂 轉筋 宣導百藥 無所畏 能墮胎.
ː桂得葱而軟 葱液 可熬桂作水(本草).
§桂心 : 治九種心痛 殺三虫 破血 止腹內冷痛 治一切風氣 補五勞七傷 通九竅 利關節
ː益精 明目 煖腰膝 除風痹 破痃癖 癥瘕 消瘀血 續筋骨 生肌肉 下胞衣(本草).
ː卽是 削除皮上甲錯處 取近裏 辛而有味 桂皮600g只得187.5g 爲正(本草).
§肉桂 : 能補腎 宜入治藏及下焦藥 入手足少陰經 色紫而厚者佳 刮去粗皮用(入門).
§桂枝 : 枝者枝條 非身幹也. 盖取其枝上皮 取其輕薄而能發散.正合內經“辛甘發散爲陽”之義.
ː入足太陽經 能散血分寒邪(本草).
ː表虛自汗 以桂枝發其邪 衛和則表密 汗自止 非桂枝 能收汗也(丹心).
ː桂枝 氣味俱輕 故能上行 發散於表(丹心).
ː<仲景> 用桂枝發表 肉桂補腎 本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自然之理也(湯液).
§柳桂 : 乃小桂嫩條 善行上焦 補陽氣 薄桂乃細薄 嫩枝入上焦橫行肩臂(入門).
ː桂心 菌桂 牡桂 同是一物 厚者 必嫩 薄者 必老 嫩 旣辛香 兼又筒卷 老必味淡 自然板薄 板薄者牡桂也. 筒卷者 卽菌桂也. 筒厚者 宜入治藏 及下焦藥 輕薄者 宜入治頭目 發散藥 又有<柳桂> 乃桂之嫩小枝 尤宜入治上焦藥(本草).
松脂(송지). : 소나무진. 性溫 味苦甘(一云平) 無毒.ː <一名><松膏><一名><松肪> 6月採 自流出者勝 於鑿孔 及煮取脂也. 以通明 如熏陸香者 爲勝.
ː煉法 以桑灰水 或酒煮 軟挼 內寒水中 數十過 白滑則可用(本草).
ː又法 用河水煮化 投冷水中 令兩人扯拔旣凝 再煮如此三次 再用酒煮三次 而白如飴糖 爲度.
凡用入石臼中 另搗爲末 不可晒焙 亦不可單服 塞實腸胃(入門).
ː安五藏 除熱 治風痹 死肌 主諸惡瘡頭瘍 白禿 疥瘙 去死肌 療耳聾 牙有蛀孔 貼諸瘡 生肌 止痛 殺蟲(本草).
§松實 : 性溫 味甘 無毒. 主風痹 虛羸 少氣不足(本草).
§松葉 : 主風濕瘡 生毛髮 安五藏 不飢延年(本草).
§松節 : 主百節風 脚痺 骨節痛 釀酒 療脚軟弱(本草).
§松根白皮 : 辟穀不飢 益氣 補五勞(本草).
§松㶆(音詣 : 예). : 主牛馬疥瘡 燒松枝 取汁也(本草).
§松樹皮上綠衣 : 名<艾蒳香> <一名><狼苔> 合諸香燒之其烟不散 團聚靑白可愛(本草).
槐實(괴실). : 회화나무 열매. 性寒 味苦酸鹹 無毒. 槐者 星之精 葉晝合夜開 故<一名> <守宮>(入門).
ː十月上巳日 採實.和莢 新盆盛以牛膽汁拌濕 封口塗泥. 經100日 取出 皮爛爲水 子如大豆 紫    黑色 能踈導風熱 入藥微炒.有服法久服則令腦滿 髮不白而長生. <一名><槐角> 卽<莢>也(本草).
ː主五痔 火瘡 除大熱 療難産 墮胎 殺蟲 去風 治男女陰瘡 濕痒及腸風 能催生.
§槐枝 : 煮汁洗陰囊下濕痒. 燒灰 揩齒去蚛(本草).
§槐白皮|煮湯洗 五痔及惡瘡 疳䘌 湯火瘡(本草).
§槐膠 : 主急風 口噤 或四肢不收 或破傷風 口眼喎斜 筋脈抽掣 腰脊强硬 雜諸藥用之(本草).
§槐花 : 治五痔 心痛 殺腹藏虫 幷腸風 瀉血 幷赤白痢 凉大腸熱 微炒用 <一名><槐鵝>(本草).
枸杞子(구기자). : 괴좃나무 열매. 性寒(一云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
ː<一名> <地仙> <一名> <仙人杖>. 處處有之 春夏採葉 秋採莖實 久服之 皆輕身益氣.
ː嫩葉作羹茹食之甚佳. 色白無刺者良. 莖名<拘杞> 根名<地骨> 拘杞當用梗皮 地骨 當用根皮. 枸杞子 當用其紅實 是一物 有三用 其梗皮寒 根皮大寒 子微寒 性亦三等
: 陜西枸杞子 如櫻桃 全少核極有味(本草).
ː補內傷大勞 噓吸 堅筋骨 强陰 療五勞七傷 補益精氣 易顔色變白 明目 安神 令人長壽.
§地骨皮 : 入足少陰經 手少陽經 治有汗骨蒸 善解肌熱(湯液).
栢實(백실). : 측백나무 열매. 性平 味甘 無毒.此側葉子也. 9月結子 候成熟 收採蒸乾 去殼用(本草)
ː令人潤澤 美顔色 耳目聰明 則澤腎之藥也(湯液).
ː萬木向陽 惟栢西向 故字從白 禀金之正氣 木之最堅者 實去殼 取仁 微炒去油用(入門).
ː主驚悸 安五藏 益氣 治風 潤皮膚 除風濕痺 虛損吸吸 興陽道 益壽.
§葉 ː味苦辛 性澁皆側向而生
ː主吐血 衄血 痢血補陰之要藥.四時 各依方而採 陰乾 入藥蒸用(本草).
§白皮 : 主火灼 爛瘡 長毛髮(本草).
茯苓(복령). : 性平 味甘 無毒. 生山中處處有之 松脂入地 千歲爲茯苓 其抱根而輕虛者爲茯神2 8月採 皆陰乾 大如3~4升器 外皮黑 細皺內堅白 形如烏獸龜鱉者良(本草).
ː有白 赤 二種白者 入手太陰經 足少陽經 赤者 入足太陰經 手太陽經 少陰經 又云 白者 入壬癸 赤者 入丙丁(湯液).
ː白者補 赤者瀉(本草).
ː凡用去皮爲末 水飛浮 去赤膜 晒乾用免致損目. 陰虛人 勿用(入門).
ː開胃 止嘔逆 善安心神 主肺痿 痰壅 伐腎邪 利小便 下水腫 淋結 止消渴 療健忘
ː仙經服食亦爲至要云其 通神而致靈 和魂而鍊魄 明竅而益肌 厚腸而開心 調榮而理胃 上品 仙藥也. 善能 斷穀不飢.
§茯神 : 性平 味甘 無毒.
ː茯苓 乃採斫訖 多年松根之氣 所生. 盖其氣味 壹鬱未絶 故爲是物  其津氣盛者 方發泄於外 結爲茯苓. 雖有津氣而不甚盛 止能結伏於本根 故曰茯神(本草).
ː松木斫不再抽芽 其根不死 津液下流 故生茯苓 茯神 因用治心腎 通津液(入門).
ː療風眩 風虛 止驚悸 治健忘 開心益智 安魂魄 養精神 安神 定志 主驚癎.
琥珀(호박). : 性平 味甘 無毒.
ː如血色 熟於布上 拭磨吸得芥者爲眞. 凡用另搗 如粉重篩用(本草).
ː茯苓·琥珀 皆自松而出 而所禀各異 茯苓 生成於陰 琥珀 生於陽 而成於陰 故皆治榮而安心利水(入門).
ː安五藏 定魂魄 殺精魅邪鬼 治産後血疹痛利水道 通五淋 明目磨瞖(本草).
楡皮(유피). : 느릎나무 껍질. 性平 味甘 無毒.
ː生山中 處處有之. 2月採皮 取白暴乾3月採實作醬食 甚香美(本草).
ː性滑痢 主大小便不通 利水道 除腸胃邪熱 消浮腫 利五淋 治不眠 療齁(本草).∴ 齁(후 : 코고는 소리)
酸棗仁(산조인). : 멧대추 씨. 性平 味甘 無毒.
ː生山中 狀如大棗 樹不至高大 氣實極小 8月採實 取核(本草).
ː血不歸脾 而睡臥不寧者 宜用此 大補心脾 則血歸脾而五藏安 和睡臥自安矣. 凡使破核 取仁睡多則生用不得睡則炒熟 再蒸半日 去皮尖硏用(入門).
ː主煩心 不得眠 臍上下痛 血泄虛汗 益肝氣 堅筋骨令人肥健 又主筋骨風(本草).
黃蘗(황벽) : 황벽나무껍질. 性寒微苦 無毒. 主五藏 腸胃中結熱 黃疸 腸痔 療泄痢 女子漏下赤白 陰蝕瘡 殺疳蟲 疥癬 治目熱赤痛 口瘡 除骨蒸勞熱.
ː生山中 處處有之 五月六月採皮 去皺粗暴乾(本草)
ː俗名 黃栢 鮮黃色厚者 佳 足少陰 手厥陰本經藥 足太陽引經藥也. 又瀉膀胱火 亦治龍火 有瀉火 補陰之功(丹心)
ː銅刀 削去粗皮 蜜水浸半日 取出灸乾用 又云 入下部塩酒炒 火盛者童便浸蒸(入門)
ː銅刀切片 蜜炒 酒炒 人乳汁炒 童便炒 或生用大治陰虛(回春).
§根 : 名<檀桓>. 主心腹百病 久服輕身 延年(本草).
楮實(저실). : 닥나무 열매. 性寒 味甘 無毒. 處處有之.取皮以作紙者 皮斑者 是楮皮白者 是穀
又曰葉有瓣曰楮 無瓣曰穀. 8~9月採實 暴乾(本草).
ː水浸去浮 酒浸蒸焙乾用(入門).
ː主陰痿 壯筋骨 助陽氣 補虛勞 煖腰膝. 益顔色 充肌膚 明目(本草).
§葉 : 主刺風身痒 惡瘡 生肌 可作浴湯(本草).
§樹皮 : 治水腫 脹滿 逐水 利小便(本草).
§楮紙 : 燒灰 酒調服 能止血暈 金瘡 出血不止(入門).
乾漆(건칠). : 마른 옻. 性溫 味辛 有毒.
ː漆桶中 自然有乾者 狀如蜂房 孔孔隔堅 若鐵石者 爲佳. 入藥須擣 取碎炒 令烟出不爾 損人腸胃 素畏漆者 勿服(本草).
ː性畏漆者 入雞子淸和藥 內用(正傳).
ː消瘀血 主女人經脈不通及疝瘕 利大小腸 去蚘虫 破堅積 止血暈 殺三虫 治傳尸勞.
§生漆 : 凡驗漆 以物蘸起細而不斷 斷而急收
又搗於乾竹上蔭之 速乾者並佳(本草).
ː蟹黃 能化漆爲水 故解漆毒(入門).
五加皮(오가피). : 땃두릅. 性溫(一云微寒) 味辛苦 無毒. 生山野 樹生小叢 莖間有刺 五葉生枝端 如桃花 有香氣 3~4월開白花 結細靑子 至6月漸黑色 根若荊根皮 黃黑肉白 骨硬 5月 7月 採莖10月採根 陰乾(本草).
ː上應五車星精而生 故葉五出者佳. 延年不老 仙經藥也(入門).
ː補五勞七傷 益氣添丁 堅筋骨 强志意 男子陰痿 女子陰痒 療腰脊痛 兩脚疼痺 骨節攣急 痿躄 小兒3歲不能行 服此便行走(本草).
蔓荊實(만형실). : 승법실. 性微寒(一云平) 味苦辛 無毒.
ː蔓生莖高4~5尺 對節生枝 葉如杏葉 至秋結實 如梧子許而輕虛 8~9月採(本草).
ː太陽經藥 酒蒸晒搗碎用(入門).
ː主風頭痛 腦鳴淚出 明目堅齒 利九竅 長髭髮 治濕痺拘攣 去白虫 長虫(本草).
辛夷(신이). : 분꽃. 性溫 味辛 無毒.
ː正月 2月生花 似着毛小桃子 色白帶紫 當未折時 取之. 已開者劣.
ː北方地寒 2月開花 呼爲<木筆>. 南方地煖 正月開花 呼爲<迎春>.
ː用時去心及外毛苞(포 : 뿌리 짬).用之(本草).
ː主風腦痛 面䵟 通鼻塞 涕出 治面腫引齒痛 明目 生鬚髮. 作面脂 生光澤(本草).
桑上寄生(상상기생). : 뽕나무 위의 겨우살이. 性平 味苦甘 無毒.
ː生老桑樹上葉似橘而厚軟 莖似槐枝而肥脆 3~4月開花黃白色 6~7月結實 黃色如小豆大. 他木上 皆有寄生 惟桑上者入藥. 3月3日 採莖葉 陰乾. 此物極難得眞 或云斷其莖而視之 其色深黃 幷實中有汁 凋粘者爲眞(本草).
ː助筋骨 益血脈 充皮膚 長鬚眉 主腰痛 治癰腫及金瘡 療女子懷胎 漏血 能令胎牢固 除産後餘疾及崩漏(本草).
桑根白皮(상근백피). : 뽕나무뿌리 껍질.
ː採無時 出土者殺人 初採以銅刀 刮去上粗皮 取其裏白 暴乾 東行根益佳(本草).
ː入手太陰經 瀉肺氣之有餘 利水生用 咳嗽蜜蒸 或炒用(入門).
ː治肺氣 喘滿 水氣 浮腫 消痰 止渴 去肺中水氣 利水道 治咳嗽  唾血 利大小腸 殺腹藏虫 又可縫金瘡(本草).
§桑葉 : 家桑葉 煖無毒. 除脚氣 水腫 利大小腸 下氣 除風痛.
ː葉椏者 名 <雞桑>最佳. 夏秋再生葉爲上 霜後採用(本草).
§桑枝(상지). : 春葉未開 枝切炒煮 湯飮.
ː治一切風 療水氣 脚氣肺氣 咳嗽上氣消食 利小便 治臂痛 療口乾 卽桑枝茶也(本草).
§桑椹(상심). : 性寒 味甘 無毒.主消渴 利三藏 久服不飢(本草).
ː黑椹 桑之精英 盡在於於此(本草).
§桑花 : 性暖 無毒. 主鼻洪吐血 腸風 崩中 帶下 此桑樹皮上白蘚花
§桑花 : 性暖 無毒. 主鼻洪吐血 腸風 崩中 帶下 此桑樹皮上白蘚花也. 以刀削取炒乾用(本草).
§桑柴灰淋汁 : 性寒 味辛 有小毒.煮赤小豆作粥 喫大下水脹(本草).
§桑蠹蟲(상두충 : 뽕나무 좀벌래). : 主暴心痛 金瘡 肉生不足 老桑樹中有之(本草).
§柘木 : 외뽕. 性溫 味甘 無毒.主風虛耳聾 瘧疾 煮汁 堪染黃(本草).
䈽竹葉(근죽엽). : 왕댓잎. 性寒 味甘(一云苦) 無毒.
ː竹有䈽 淡苦 有三種 䈽竹體圓而質勁大者 宜刺船細者 可爲笛 甘竹似篁而茂卽淡竹也 苦竹有白有紫(本草).
ː䈽竹 淡竹爲上 苦竹次之(入門).
ː止咳逆 上氣 除煩熱 止消渴 壓丹石毒 療風莖 喉痺 嘔吐 主吐血 熱毒風 惡瘍 殺小虫(本草).
§淡竹葉 : 솜댓잎. 性寒 味甘 無毒.
ː消痰 淸熱 主中風失音不語 壯熱頭痛 止驚悸 溫疫 狂悶.治咳逆上氣 孕婦眩暈 倒地 小兒驚癎 天吊(本草).
§竹實 : 生於竹林茂盛 蒙密之中 大如雞子 竹葉層層包裹 味甘
ː主通神明 令心膈淸凉 輕身益氣(入門).
ː一云 狀如小脈 堪可爲飯喫(本草).
§竹根 : 煮湯服 除煩熱 止渴 補虛 下氣 消毒 又主風痓(本草).
§竹茹 : 主嘔噦 咳逆 止肺痿 吐唾血 鼻衄 崩中 卽刮靑竹皮也(本草).
§竹黃 : 卽竹節間黃白者 味甘 尤制丹石藥毒 發熱(本草).
吳茱萸(오수유). : 性熱 味辛苦 有小毒.
ː葉似椿 闊厚紫色 3月開花紅紫色 7~8月結實 似椒子 嫩時微黃 至成熟則深紫 9月9日採陰乾(本草)
ː入足太陰經 少陰經 厥陰經 多食則令人氣塞 口開目瞪(湯液).
ː色靑綠 凡使湯浸去苦汁 6~7遍 然後 或塩水或黃連水炒用.
ː製法 以熱湯同浸半日 方炒 各揀用之(入門).
ː我國 有慶州 有之 他處無(俗方).
ː主溫中 下氣 止痛 心腹積冷絞痛諸冷實不消 中惡 心腹痛. 治霍亂 吐瀉轉筋 消痰 破癥癖 除濕 血(疒+羣)痺 療腎氣脚氣 胃中冷氣(本草).
§根白皮 : 治喉痺 咳逆 止泄注 療白癬 殺三虫.
ː根東南行者 爲勝 道家 去三虫方 用之(本草).
§葉 : 性熱 治霍亂 心腹痛 內外腎釣痛 塩炒硏罯 神驗(本草). ∴ 罯(암 : 덮을)
食茱萸(식수유). : 수유나무 열매.
ː在處有之功用與吳茱萸同 少爲劣爾 顆粒大 經久色黃黑 乃是食茱萸顆粒緊小 經久色靑綠 卽是吳茱萸也(本草).
ː又云 皮薄 開口者 食茱萸也(本草).
ː主冷痺 腰脚軟弱 起陽殺牙齒虫痛 及腸中三虫 惡虫 療腸風 痔疾 去虛冷 療水氣(本草).
§樹皮 : 殺牙齒虫 止痛(本草).
山茱萸(산수유). : 性微溫 味辛甘 無毒.
ː在處有之.葉似楡 花白 子初熟未乾赤色 大如<枸杞子>有核 亦可啖 旣乾皮甚薄 每600g 去核取肉150g爲正.肉壯元氣 秘精. 核能滑精 故去之.9~10月 採實 陰乾(本草).
ː酒浸去核 慢火焙乾用. <一名> <石棗> (入門).
ː强陰 益精補腎氣 興陽道 堅長陰莖 添精髓 煖腰膝 助水藏 止小便 利老人尿不節 除頭風 鼻塞 耳聾(本草).
杜仲(두중). : 性平溫 味辛甘 無毒.狀如厚朴折之 內有白絲相連者佳 削去上皮 橫理切 令絲斷(本草)
ː削去粗皮切酥蜜炒 或薑汁炒 以絲斷爲度 <一名><思仙木>又名 <石思仙>(丹心). ∴ 月旣(궤 : 허리아플)
ː治腎勞 腰脊攣痛 脚中痠疼 牽筋骨 除陰下濕痒 小便餘瀝 益精氣 能治腎冷月旣腰痛(本草).
蕤核(유핵). : 性微寒 味甘溫 無毒(本草).
ː去殼取仁 湯泡去皮尖 硏膏用紙壓去油用之(入門).
ː主明目 目赤痛 傷淚出 目腫眥爛(本草).
丁香(정향). : 性溫 味辛 無毒. 有雌雄 雄顆小 雌顆大 若欲使雄須去丁 盖免 發背癰也(本草).
ː丁香中 有粗大如<山茱萸>者 俗呼爲<母丁香> 氣味又佳(本草).
ː形似釘 入手太陰 足陽明 少陰經 與<五味子> <蓬朮> 同用 治奔豚之氣(湯液).
ː溫脾胃 止霍亂及腎氣 奔豚氣 冷氣 腹痛 陰痛 牡陽 煖腰膝 療反胃 殺酒毒 消風毒 諸腫 除齒疳䘌 能發諸香(本草).   
§雞舌香 : 療口臭<漢 侍中應邵 年老 口臭 旁賜 <雞舌香>含之(本草).
ː今人於丁香中大如棗核者呼爲<雞舌香> 堅頑枯燥了 無鄕妓 或云<雞舌香> 出崑崙 交廣採百花釀之 以成香 故口含. 此香欲使氣 芬芳耳(本草). 
沈香(침향). : 性熱 味辛(一云苦) 無毒.
ː生嶺南交廣土 人見香木 必以刀斫成坎 經年得雨水所漬 遂結香 其堅黑中實無空心 而沈水者 爲<沈香> 浮水者 爲<煎香>. <煎香>中 形如雞骨者 爲<雞骨香>. 形如馬蹄者 爲<馬蹄香>. 雖沈水而有空心則是<雞骨>也. 燔之 極淸烈(本草).
ː沈香 能養諸氣 上而至天 下而至泉 用爲使(湯液).
ː入湯磨刺服 入丸散 另硏 極細用(入門).
ː主風水毒腫 去惡氣 止心腹痛益精 壯陽 治冷風麻痺 霍亂 吐瀉 轉筋(本草).
乳香(유향). : 性熱(一云溫) 味辛 微毒. 生南海<波斯國>松樹脂也. 紫赤如櫻桃者 爲上. 皆薰陸之類也今人不復分別 通謂<乳香>爲<薰陸香>耳. 形如乳頭 以粉紅 透明者 爲上(本草).
ː又云以<竹葉>包熨斗火熨 乃硏細用(直指).
ː入藥微炒殺毒 得不粘 或搗碎紙包席下一宿 另硏用(入門).
ː主風水毒腫 去惡氣 止心腹痛 疰氣 療耳聾 中風口噤 婦人血氣 治諸瘡 令內消 止大腸泄澼(本草)
§白膠香 : 性平 味辛苦 無毒.
ː卽楓香脂也 外科要藥也 主癮疹 風痒 齒痛(本草).
藿香(곽향). : 性微溫 味辛 無毒.療風水毒腫 去惡氣 止霍亂 治脾胃吐逆 爲最要之藥(本草).
ː入手足太陰經 止嘔吐 發散風寒 爲上(湯液)
ː苓藿虛燥 古人乃以合熏香也(本草).
ː入藥水洗 去土梗 用葉(入門).
白檀香(백단향). : 性溫 味辛 無毒 消熱腫 治腎氣腹痛 又主心腹痛 霍亂 中惡 鬼氣 殺蟲(本草)
ː樹如檀 有黃·白·紫 三種 入手太陰經 足少陰經 通行陽明經 引胃氣上升.
<抑論> 諸香動火耗氣 非冷氣舒者 不可輕服 腦麝 芳竄尤甚 宜戒之(入門).
ː能調氣而淸香 引芳香之物 上行至極高之分 最宜. 橙橘之屬 佐以薑棗 葛根 豆豉 縮砂 益智 通行 陽明之經(湯液).
紫檀香(자단향). : 性溫 味辛 無毒.主惡毒 風毒 霍亂 心腹痛 中惡 鬼氣 <一名> <紫眞檀> (本草).
ː我國 江原道 多有之(俗方).
降眞香(강진향). : 性溫平 無毒. 燒之引鶴 降盤旋於上 醮星辰度籙 燒之功 第一(本草).
ː主天行時氣 宅舍怪異 燒之 辟邪惡之氣(本草).
蘇合香(소합향). : 性溫 味甘 無毒. 中天竺 出蘇合 是諸香汁煎之 非自然一物也.今人用如膏油者 極芬烈耳(本草).
ː主辟惡 殺鬼精物 溫瘧 蠱毒 去三虫. 令人無夢魘(本草).
金櫻子(금앵). : 性平溫 味酸澁 無毒. 療脾泄下利止小便利 澁精氣 止遺精 泄精 .其子有刺 黃赤色 形如小石榴 9~10月半黃熟時採 紅熟則却失本性(本草).
ː叢生於籬落 山野間 類薔薇有刺 經霜方紅熟(日用).
檳榔(빈랑).;性溫(一云寒) 味辛 無毒. 生嶺南人啖之 以當果實云南方地溫 不食此無以禦瘴癘 其實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極易爛 先以灰汁煮熟 因火焙乾始堪停久(本草).
ː小而味甘 名<山檳榔>大而味澁 名<猪檳榔> 最小者 名<蒳子> 土人呼爲<檳榔孫>.
ː尖長而有紫文者 名<檳> 圓而矮者名<榔> 今不復細分 但取於雞心 狀存坐正 穩心不空 破之作錦文者爲佳.取尖長者 取其快銳 速效之義(本草).
ː向陽者爲檳榔 向陰者爲大腹子性沈有若鐵石之重白者味辛 多散氣赤者 味苦澁 殺蟲(入門).
ː刀刮去底 細切 急治則生用 經火則無力 緩治則略炒 或醋煮過(入門). 
ː除一切風 下一切氣 通關節 利九竅 消穀逐水 除痰癖 下水腫 破癥結 宣利五藏六府 壅滯氣(本草)
§大腹皮 : 性微溫 無毒.
ː大腹所出如檳榔相似 但莖葉 根幹小異 幷皮皮收之(本草).
ː腹大而平者 名<大腹> 尖者 名<檳榔>(入門).
ː鴆鳥多栖 此樹上 凡用皮 先以酒洗 剩以黑豆汁洗 焙乾 方可用(本草).
ː下一切氣 止霍亂 通大小腸 治痰膈醋心 健脾 開胃 泄浮腫 脹滿.
梔子(치자). : 지지. 性寒 味苦 無毒.
ː葉似李而厚硬2~3月 開白花 花皆六出 甚芬香夏秋結實生靑 熟黃中仁深紅 9月採實 暴乾.
ː入藥 用山梔子 方書 所謂<越桃> 皮薄而圓 小刻房七稜至九稜者 爲佳(本草).
ː小而七稜者佳 長大者亦可用但無力耳(丹心).
ː入手太陰經 治心煩 懊惱 不得眠 能瀉肺中之火(湯液).
ː用仁去心胸熱用去皮 肌表熱 尋常生用虛火 童便炒7次至黑色 止血 炒如墨 凉肺胃 酒炮用(入門).
ː主胸心大小腸大熱 胃中熱氣 心中煩悶 去熱毒風 利五淋 通小便 除五種黃病 止消渴 治口乾 目赤腫痛 面赤酒皰 齄鼻 白癩 赤癩 瘡瘍 殺䘌虫毒(本草).
龍腦香(용뇌향). : 性微寒(一云溫平) 味辛苦 無毒.
ː出嶺南 狀若梅花瓣者甚佳 其淸香爲百藥之先 然非常服之藥.獨行則勢弱 佐使則不耗(本草).
ː卽<婆律國> 杉木脂也 腦乃流出香液也 形似松脂 作杉木氣名淨 狀若梅花瓣者佳入藥另硏用(入門)
ː龍腦屬火 世人 誤以爲寒而不知其性散甚 似乎寒耳 人欲死者 呑之 氣卽散盡 盖芳之甚 而散之速也(丹心).
ː龍腦 入腎 治骨(綱目).
ː想思子 出嶺南 樹高丈餘 子赤黑間者佳(本草).
ː今以黑大豆 燈心草 同貯 亦不耗(俗方).
ː主內外障眼 明目 鎭心 去目赤 膚瞖 心腹邪氣 風濕積聚 去三虫 治五痔(本草).
§樟腦 : 樟木屑液造成 治疥癬瘡作熱付之 入香料<一名><昭腦>(入門).
蕪荑(무이). : 느릎나무 씨. 性平 味辛 無毒.此山楡仁也.氣羶者良.3月 採實 陰乾.
ː治腸風 痔漏 惡瘡疥癬 殺三虫及寸白蟲(本草).
枳實(지실). : 탱자 열매. 性寒(一云微寒) 味苦酸(一云苦辛) 無毒. 木如橘而小 葉如棖多刺 春生白花 至秋結實 7~8月採 暴乾. 以飜肚如盆口唇狀 須陳久者爲勝. 古云橘渡淮爲枳又云江南爲橘江北爲枳 今江南俱有橘枳 江北有枳無橘 此是別種 非關變也. 主皮膚苦痒 除痰癖 消脹滿 心下痞痛 消宿食(本草).
ː麩炒用(入門).
ː枳實 不去瓤 其效更速(丹心).
§莖皮 : 療水脹 暴風 骨節攣急(本草).
§根皮 : 主五痔 大便下血(本草).
枳殼(지각). : 性寒(一云微寒) 微苦酸(一云苦辛) 無毒.7~8月採實 暴乾 以肉厚飜肚如盆口狀 陳久者 爲上ː主肺氣 咳嗽 散胸中痰滯 利大小腸 消脹滿 除關格壅塞 消痰逐水 破癥癖結氣 除風痒 麻痺 去腸風 痔腫(本草).
ː殼主高而實主下 殼高主皮膚 胸膈之病 實低主心胃之病.其主治 大同小異(湯液).
ː枳卽橘屬 水浸去瓤 麩炒用(入門).ː 我國 惟濟州有之 名<倭橘>(俗方).
厚朴(후박).;性溫 味苦(一云辛) 無毒. 以肉厚 色紫而潤者爲好 薄而白者不堪用 削去上甲錯皮以薑汁炒用 皮以薑汁灸用 或剉薑汁炒用 不以薑製則戟人喉舌(本草).
ː主積年冷氣 腹中脹滿 雷鳴 宿食不消 大溫胃氣 止霍亂 吐瀉 轉筋. 消痰 下氣 厚腸胃 治泄痢 嘔逆 去三虫 泄五藏 一切氣(本草).
苦茶(고다). : 작설차. 性微寒(一云冷) 味甘苦 無毒.
ː樹小似<梔子> 冬生葉 早採爲<茶> 晩採爲<茗>.其名有五
一曰茶 二曰檟 三曰蔎 四曰茗 五曰荈(천). 古人 謂其芽 爲雀舌 麥顆言其至嫩 卽臘茶是也. 採嫩芽搗作餠幷得火良.茗或曰荈 葉老者也(本草). ∴ 檟(가 : 개오동나무) 蔎(설 : 향풀) 荈(천 : 늦차)
ː入手足厥陰經飮之宜熱 冷則聚痰久服去人脂 令人瘦(入門).
ː蒙山茶 性溫 治病最好 宜興茶 陸安茶 東白山茶 神華山茶 龍井茶 閩臘茶 蜀苦茶 寶慶茶 廬山 雲霧茶 俱以味佳得名(食物).
ː一人 好食燒鵝不輟 醫者 謂其必生內癰 後卒病不病 訪知此人每夜 必啜凉茶一椀 此其解毒(食物)
ː下氣 消宿食 淸頭目 利小便 止消渴 令人少睡 又解灸炒毒(本草).
秦皮(진피). : 물프레나무 껍질. 性寒 味苦 無毒. 處處有之.樹似檀 葉細 皮有白點而不粗錯. 皮有白點 故俗呼爲<白樳木>. 2月 8月採皮 陰乾.取皮水漬 便碧色 書紙看靑色者眞也(本草).
ː主肝中久熱 兩目赤腫疼痛 風淚不止 除目中靑瞖 白膜洗眼 益精明目. 療熱痢 婦人帶下 小兒癇熱
蜀椒(촉초). : 초피나무 열매. 性熱 味辛 有毒(一云小毒). ː 酒拌濕蒸 入瓮陰乾 勿見風(入門).
ː在處有之 樹高4~5尺 似茱萸而小 有鍼刺葉堅而滑 4月結子無花 但生於葉間 如小豆顆 而圓皮赤色. 8月採實 陰乾. <一名><川椒> <一名><巴椒> <一名><漢椒>. 蜀椒 皮肉厚腹裏白 氣味濃烈. 凡使須去目及閉口者勿用.合口者殺人 微火熬之 令汗出乃有勢力舂之 取紅米用(本草).
: 溫中 主皮膚死肌 寒濕痺痛 除六府寒冷 鬼疰蠱毒 殺虫魚毒 除齒痛 壯陽 止陰汗 煖腰膝 縮小便 下氣.
§椒目 : 천초씨. 性寒 味苦 無毒(一云小毒).ː此藥只行滲道 不行穀道所以 最速  微炒用之(入門).
ː治12種 水氣 能行水 利小便 治水蠱(本草).
§椒葉 : 性熱 治奔豚 伏梁氣 及內外腎釣痛 幷霍亂 轉筋 蒸熨之(本草).
§秦椒 : 분디 열매.又云난되. 性溫 味辛(一云苦). 有毒.
ː秦地所出者 故言<秦椒> 樹葉及莖子 都似蜀椒 但味短 實細 色黃黑 8~9月採(本草).
ː出四川謂之<蜀椒> 川椒出關陜 謂之<秦椒>(入門).
ː主大風(疒+羣)痺 堅齒髮 明目 療腹中冷痛 止痢(本草).
紫葳(자위). : 금등화. 性微寒 味酸(一云甘). 無毒. <一名><凌霄花> 在處有之 初作藤 蔓生依大木 歲久延引至嶺而有花 其花黃赤色 夏中乃盛 採花 乾用(本草).
ː<凌霄花> 血中痛之要藥也. 且補陰甚捷(丹心).
ː主婦人産乳餘疾 崩中 癥瘕 血閉 産後奔血不定 及崩中 帶下 能養血 安胎. 治酒㾴 熱毒風刺 利大小便(本草).
§莖葉 : 主痿厥 益氣 健脚力(本草).
§根 : 治熱風 身痒 風疹及瘀血 帶下(本草).
胡桐淚(호동루). : 性大寒 味醎苦 無毒. 形似黃礬而堅 實有挾爛木者 是<西域 胡桐淚>脂也. 味苦醎 若入水 便消. 治口齒 最要之藥 又爲金銀銲藥 能軟一切物. 投少許於醋中 便沸者 是眞也(本草).ː 瘰癧 結核 非此不能除(湯液).
ː主大毒熱 心腹煩滿 止風熱牙冬 療牛馬急黃(本草).
松烟墨(송연묵). : 송연으로 만든 묵. 性溫 味辛 無毒. 墨松之烟也. 入藥 須松烟墨 方可久遠者 佳(本草).
ː湯藥磨刺服 換算則火煆 細硏用 他墨光潤五香者 勿用(入門).
ː主産後血暈 崩中 卒下血 療金瘡 止血 生肌(本草).
猪苓(저령). : 性平 味甘苦 無毒.
ː銅刀 削去黑皮 微焙乾用(入門).
ː<一名><朱苓> 是<楓樹苓> 其皮至黑 作塊 似猪屎 故以名之. 肉白而實佳.2月 8月 採 陰乾(本草).
ː入足太陽 少陰經 除濕 比諸淡滲藥 太燥 亡津液 無濕病 勿服久服傷腎(湯液).
ː主腫脹 服滿 利水道 治淋 療痎瘧(本草).
白棘(백극). : 性寒 味辛 無毒. 棘鍼 採無時. ː <一名><棘針> <一名><棘刺>棘小棗也. 叢生花葉莖實 都似棗而有赤白二種白者莖白如粉. 有鉤直 二種 直者宜入補藥鉤者宜入癰腫藥(本草).
ː療丈夫虛損 陰痿 精自出 補腎氣 益精髓 又主心腹痛 癰腫 潰膿 止痛 決刺結(本草).
烏藥(오약). : 性溫 味辛 無毒.
ː生天台者 爲勝 白而虛軟 以作車轂 形如連珠狀者 爲佳(本草). ∴ 車轂(거곡 : 차바퀴)
ː入足陽明 少陰經 生嶺南者 色褐而堅硬 土産亦好 去皮心 略炒用 或磨刺 入湯服(入門).
ː治一切氣 除一切冷 主中惡 心腹痛 疰忤 鬼氣 療膀胱 腎肝冷氣 攻衝背膂 治霍亂及反胃 吐食 瀉痢 癰癤 疥癩 止小便滑數. 婦人血氣痛 小兒腹中諸虫(本草).
沒藥(몰약). : 性平(一云溫) 味苦(一云辛) 無毒.
ː似<安息香> 其塊大小不定 黑色 硏細入藥 或熱酒和服(本草).
ː<波斯國>松枝也. 破血 消腫 止痛 爲瘡家奇藥也(入門).
ː破癥結 宿血 止痛 主打撲傷折 筋骨瘀痛 金瘡 杖瘡 諸惡瘡 痔漏 消腫毒 卒下血 去目中瞖 暈痛 膚赤(本草).
安息香(안식향). : 북나무 진. 性平 味辛苦 無毒.
ː生南海 刻其樹皮 其膠如飴6~7月 堅凝乃取之 似松枝 紅黑色爲塊 新者亦柔軟 燒之 通神 辟衆惡(本草). ∴ 魍魎(망량 : 도깨비)
ː我國 出濟州 如膏油者 名<水安息香> 作塊者 名<乾安息香> 忠淸道 亦有之(俗方).
ː主心腹 惡氣 鬼疰 治邪氣魍魎鬼胎 辟蠱毒 瘟疫. 療腎氣 霍亂 治婦人血噤 産後血暈(本草).
松蘿(송라). : 소나무위의 송낙. 性平(一云微熱) 味苦甘(一云苦辛) 無毒.
ː<一名><女蘿>松樹上 寄生也 5月採 陰乾 在松上者爲眞(本草).
ː主寒熱 溫瘧 能吐胸中客熱 痰涎 利水道 去頭瘡消項上癭瘤 除嗔怒邪氣令人得睡(本草).
衛矛(위모). : 바대회. 性寒 味苦 無毒(一云小毒).
ː<一名><鬼箭羽>人家多燔之 以袪祟(入門).
ː<一名><鬼箭>處處有之 其幹有三羽 狀如箭翎8月 11~12月採削 取皮羽用之(本草).
ː主蠱疰 中惡 腹痛 除邪 殺鬼及百邪鬼魅 殺腹藏虫通月經 破癥結 止血崩 帶下 産後瘀痛 消風毒腫 能落胎(本草).
海東皮(해동피). : 엄나무 껍질. 性平(一云溫) 味苦 無毒. 似梓白皮 不拘時月採(本草).
ː我國 惟濟州有之(俗方).
ː主腰脚不遂 麻痺 疼痛 赤白瀉痢 治中惡 霍亂 療疳䘌 疥癬 牙齒痛及目赤 諸風氣(本草).
合歡皮(합환피). : 자괴나무 껍질. 性平 味甘 無毒. 木似梧桐 枝甚柔弱 葉似皂莢 槐等極細而繁密 互相交結 其葉至暮而合 故<一名><合昏>. 5月花發黃白色 瓣上若綠茸 然至秋而實作莢子 極薄細 不拘時月採皮及葉用 又名<夜合皮>(本草).
ː主肺癰 吐膿又殺蟲 續筋骨 消癰腫(入門).
ː<養生論>曰 “合歡蠲忿” 卽此也.樹之階庭 使人不忿(入門).
ː<榮花樹皮> 卽 <夜合花根>也(回春).
ː主安五藏 利心志 令人歡樂無憂(本草).
五倍子(오배자). : 북나무 열매. 性平 味苦酸 無毒 處處有之.生膚木葉上 7月結實 無花 其實生靑熟黃 大者如拳 內多虫 9月採子 暴乾 <一名><白蟲倉><一名><文蛤>(本草).
ː剝去內虫 湯洗生用.入丸藥略炒(入門).
ː主齒宣疳䘌 肺藏風毒 作皮膚瘡癬 瘙痒 膿水 五痔 下血不止 小兒面鼻疳瘡 大人口瘡(本草).
天竺黃(천축황). : 性寒(一云平). 味甘 無毒. 
ː生天竺國 竹內如黃土(入門).
ː生南海邊 竹內塵沙結成如黃土 着竹作片 凉心去熱 小兒病最宜 <一名><竹膏>(本草).
ː治中風痰壅 卒失音不語 去諸風熱 主小兒驚風天吊 客忤癎疾 療金瘡(本草).
密蒙花(밀몽화). : 性平(一云微寒) 味甘 無毒. 花細碎數十房 成一朶 冬生春開 2~3月採花 暴乾(本草)
ː酒浸一宿 候乾 拌末蒸 晒用(入門). ∴ 朶(타 : 봉우리)
ː主靑盲 膚瞖 赤脈 多淚 小兒瘡疹 及疳氣攻眼(本草).
巴豆(파두). : 性熱(一云 生溫熟寒). 味辛 有大毒. △凡用 去皮及心膜(本草).
ː出巴蜀 形似大豆 最能瀉人 新者佳. 得火良(本草).
ː其中<一名><江子> 顆小似棗核 兩頭尖者 勿用 能殺人(本草).
ː斬關奪門之將 不可輕用 若急治 爲水穀道路之劑 去皮心膜油生用. 若緩治 爲消堅磨積之劑 換水煮5次 或炒烟盡 色紫黑 硏用可以通腸 可以止泄(湯液).
ː蕩鍊五藏六府開通閉塞 利水穀道 破癥瘕 積聚 痰癖 留飮 治十種水病. 除鬼疰 蠱毒 去惡瘡 瘜肉 墮胎 殺蟲 魚及斑猫毒 又殺腹藏虫(本草).
皂莢(조협). : 주엽나무 열매. 性溫 味辛醎 有小毒. 在處有之樹高枝間生大刺 9~10月採莢 陰乾. 有<長皂莢><猪牙皂莢> 二種 今醫家 作踈風氣 丸散多用. <長皂莢> 治齒及取積藥多用 <猪牙皂莢> 大抵 性味 不相遠.不蛀而肥者佳可爲沐湯去垢甚妙(本草).
ː引入厥陰經藥也. 去皮及子酥灸 或蜜灸用(入門).
ː鐵碪(침 : 다듬이돌).以鍜金銀 雖千百年不壞 以槌皂莢則卽碎. <一名> <皂角>(丹心).
ː通關節 除頭風 利九竅 消痰涎 止咳嗽. 療脹滿 破堅癥 能墮胎 治中風口噤 殺勞虫(本草).
§皂莢子 : 踈導五藏風熱壅滯 又入治肺藥 療大腸風秘 炮核取中心嚼餌 治膈痰呑酸(本草).
§皂角刺 : <一名><天丁> 凡癰疽未破者能開竅 已破者能引藥 達瘡處 乃癘風要藥也(入門).
§鬼皂莢 : 生澤畔如皂莢 高1~2尺 可作浴湯 去風瘡 疥癬 衣垢又沐頭長髮(本草).
訶子(가자). : 性溫 味苦(一云酸澁). 無毒.ː 子似梔子皮肉厚者良 <一名><訶梨勒>. 其子未熟時風飄墮者謂之<隨風子>暴乾 收之 彼人尤珍貴 益小者 益佳(本草).
ː 此物能澁腸而又泄氣 盖其味苦澁故爾(湯液).
ː 訶子以水濕 麪包裹 煨熟 或酒浸蒸 並去核 取肉 焙乾用(入門).
ː 消痰 下氣 治肺氣 喘急 霍亂 奔豚腎氣 止瀉痢 腸風 瀉血崩中 帶下 破結氣 心腹脹滿 消食 開胃 療膈氣安胎(本草).
柳花(유화). : 버들가아지. 性寒 味苦 無毒.
ː<柳花> 卽初發時黃蘂也及其花 乾絮方出謂之<柳絮> 收之貼灸瘡 及爲<裀褥> 子乃<飛絮> 絮之下連小黑子 因風而起 其子極細 入池塘 化爲浮萍(本草).
ː楊與柳不相似 楊葉圓闊而赤 枝條短硬 柳葉狹長 靑綠 枝條長軟(本草).
ː主風水 黃疸 面熱黑痂疥 惡瘡 金瘡 止血 治濕痺(本草).
 §柳枝(유지). : 主齒痛 風熱腫痒 可作浴湯 孤弱 牙齒病 爲最要之藥(本草).
 §木中蟲屑 : 主風 瘙痒 癮疹(本草).
 §柳葉 : 主丁瘡 湯火瘡毒 入腹熱悶 治傳尸 骨蒸勞 下水氣(本草).
ː煎膏 續筋骨 長肉 止牙痛(本草).
 §赤檉(적정). : <一名><雨師> 今河邊小楊莖赤葉細 所謂<赤柳>. 主疥癬及一切惡瘡(本草).
鍊實(연실). : 性寒 味苦 無毒. <一名><金鈴子> <一名><川練子> <一名><苦練子> 木高丈餘 葉密如槐而長 3~4月開花 紅紫色 芬香滿庭 實如彈丸 生靑熟黃12月採實(本草).
ː入心經 主上下部腹痛及諸疝(湯液). ː酒浸濕蒸軟 剝取肉 去皮核 晒乾用(入門).
ː主溫病傷寒 大熱 煩狂利水道 殺三虫 疥瘍(本草).
 §練根 : 性微寒 味苦 微毒.
ː有雌雄 雄者根赤 無子 有大毒 服之 令人 吐不止.雌者根白有子 微毒. 藥用當取雌者(本草).
ː皮40g 入糯米50粒 煎煮 殺毒(入門). ː我國 惟濟州 有之. 他處無(俗方).
ː殺諸虫 利大腸(本草).
樗根白皮(저근백피). : 가죽나무 뿌리 힌껍질. 性凉 味苦 有小毒. 樗與椿 大抵相類 但樗木臭而踈椿木實而葉香 並採 無時. 又云椿樗 皆臭 但一種有花結子 一種 無花不結子 世以 無花不實 木身大幹端直者 爲椿 椿用根葉 其有花而莢木身小幹 多迀矮者爲樗 樗用根葉莢.
樗<一名><虎目樹> 以葉脫處有痕如目也. 服此 忌油膩 熱麪 毒物(本草).
: 性凉而燥 須炒用 或塗蜜灸用(丹心).
ː主赤白久痢腸滑 及痔疾 腸風瀉血不住 殺口鼻中疳虫 去疥䘌 主鬼疰 傳尸 蠱毒 下血 能縮小便(本草).
 §椿木葉 : 味苦 有毒.主洗瘡疥 風疽. ː根皮<一名><苦木瘡> 性溫 主疳䘌 又止瀉 澁精氣(本草).
郁李仁(욱리인). : 메이스랏씨 又名산메. 性平 味苦辛 無毒. 處處有之枝條 花葉皆若李 惟子小若櫻桃 赤色而味甘酸 微澁 核隨子熟 6月採實 幷根用. <一名><車下李>(本草).
ː<一名><千金藤>破血 潤燥(正傳).
ː去殼湯浸 去皮尖 雙仁蜜水浸 一宿 硏用(入門).
ː主通身浮腫 利小便 治腸中結氣 關格不通 通泄膀胱 五藏急痛 宣腰脚冷膿 消宿食下氣(本草)
 §根 : 主齒痛 齒根腫 齲堅齒 去白虫 煎湯含潄(本草).
沒食子(몰식자). : 性溫(一云平) 味苦 無毒. <一名><無食子> 圓如彈丸 色微黑 皮無孔者入藥(本草).
ː凡使勿犯銅鐵 炒硏細用(入門).
ː主赤白痢 腸滑 治陰瘡 陰汗 小兒疳痢 能黑鬚髮(本草).
雷丸(뇌환). : 性寒 味苦醎 有小毒.
ː色白者善 醋浸炮 去黑皮 焙用(入門). ː殺三虫 及寸白蟲 去蠱毒(本草).
橡實(상실). : 굵은 도토리. 性溫 味苦澁 無毒.
ː柞(작 : 떡갈나무)也 櫟(력 : 상수리나무)也 杼(서 : 도토리)也 栩(허 : 도토리)也 皆橡櫟之 通名也(本草).
ː橡實 櫟木子也.處處有之其實爲<皂斗> 槲(곡 : 도토리 참나무) 櫟 皆有斗而以櫟爲勝 不拘時採 皮幷實用 入藥並炒(本草).   
ː主下痢 厚腸胃肥健人澁腸 止瀉 充飢禦斂(本草).
 §橡殼 : 卽斗也. 止腸風崩中 帶下 冷熱 瀉痢 堪染皂 並染鬚髮令黑(本草).
 §櫟樹皮 : 떡갈나무 껍질. 性平 味苦 無毒主水痢 消瘰癧 除惡瘡 及瘡中風露 腫痛者(本草).
 § 槲若 : 조리참나무잎. 性平 味甘苦 無毒.療血痢 主痔 止渴 取葉灸用 若卽葉也(本草).
ː樹皮 味苦澁 除蠱及瘻 治惡瘡. 與櫟相類亦有斗 但小不中用 不拘時採用(本草). 
白楊樹皮(백양수피). : 사시나무 껍질. 性冷 味苦(一云酸) 無毒.
ː處處有之 木身微白 故曰白楊 葉面靑背白 體圓 蔕弱微風大搖 古人多種虛墓間(本草).
蘇方木(소방목). : 다목. 性平(一云寒) 味甘醎 無毒. <一名><蘇木> 今人用紫色者(本草).
ː治婦人血氣 心腹痛及産後血脹悶欲死 女子血噤失音 消癰腫 撲損瘀血 排膿止痛 能破血(本草).
ː酒煮去皮節用(入門).
ː主毒風脚氣腫 去風痹 消撲損瘀血作痛 療折傷血瀝痛 煎膏 可續筋骨(本草). 
桐葉(동엽). : 머귀나무 잎. 性寒 味苦 無毒. 桐有四種 <靑桐>無子 <梧桐>皮白葉靑有子
<白桐> 有花與子 堪作琴瑟者 <崗桐> 似白桐 惟無子 藥中所用 是<白桐>也(本草).
ː白桐2月開淡紅花 結子可作油(入門).
ː桐者 似蔓荊子而稍大靑綠色(俗方).
ː主惡蝕瘡 着陰(本草).
 §桐皮 : 主五痔 殺三虫 治五淋沐頭去風生髮(俗方).
 §桐油 : 性冷微毒 付惡瘡疥 鼠咬瘡 取桐子 搾取油也(本草).
胡椒(호초). : 性大溫 味辛 無毒. 出南方形如<鼠李子> 調食用之
向陽者爲<胡椒> 向陰者爲<蓽澄茄> 硏末入藥. <一名><浮椒>(本草).
ː下氣 溫中 去痰 除藏府中風冷 止霍亂 心腹冷痛 及主冷痢 殺一切魚 肉 鱉 菌蕈毒(本草).
 §蓽澄茄 : 性溫 味辛 無毒.
ː生南海 嫩胡椒也 似梧桐子 及<蔓荊子>而微大靑 時就樹 在摘有柄 粗而蔕圓 是也(本草).
ː去柄 酒浸蒸半日 杵細用(入門).
ː主下氣 消食 治霍亂 泄瀉肚腹痛 幷腎氣 膀胱冷 能染髮急香身(本草).
無患者皮(무환자피). : 모관주나무 껍질. 性平 有小毒.
ː我國 惟濟州 有之(俗方).
ː子中仁 燒令香 辟惡氣
其子如漆珠 僧家貫之爲念珠 紫紅色 小者佳 昔有神巫 以此木爲棒擊鬼殺之. 故名曰無患(本草).
ː主澣垢 去面䵟 喉痺(本草).
益智子(익지자). : 性溫 味辛 無毒. 形大如棗 皮白中仁黑核細者佳(本草).
ː服之益人 知慧 故名 主君相二火 入手足太陰 足少陰經 本脾經藥也.
治脾胃寒邪 以塩前煖胃固精(入門).
ː主遺精 縮小便 攝涎唾 益氣 安神 調諸氣(本草).
牛李子(우리자). : 性微寒 味苦 有小毒.
ː<一名> <鼠李子> 生野道邊 木高7~8丈 枝葉如李而不澤 至秋結實 狀若<五味子> 生於條上四邊 生  則靑 熟則紫黑色成穗 至秋葉落 子常在枝實熟時 採日乾用之酒蒸(本草).
ː小兒 瘡疹 能起發 最妙(錢氏). ː主寒熱 瘰癧 能下血 除疝瘕 冷氣 治水腫 脹滿(本草).
 §根汁 : 空心服. 治脊骨疳 口含 治齒䘌(本草).
 §樹皮 : 主諸瘡 除身皮熱毒(本草).
丁公藤(정공등). : 마가목. 性溫 味辛 無毒.
ː<一名> <南藤> 莖如馬鞭有節 紫褐色 葉如杏葉而尖 採無時漬酒服(本草).
ː解叔謙母病 禱神 遇異人 得服此藥 卽此也.(南史).
ː主風 補衰老 起陽 强腰脚 除痺 變白 排風邪(本草).
樺木皮화목피 : 벗. 性平 味苦 無毒 今之<裝弓樺皮>也 木似山桃 皮有花紋 北來者佳(本草)
ː主黃疸 及乳癰 肺風瘡 小兒瘡疹(本草).
木鱉子(목별자). : 性溫 味甘 無毒. 木實也 形似鱉 故以爲名 去殼 剉麩炒用(本草).
ː消結腫 惡瘡 港門痔腫 婦人 乳癰(本草).
釣藤(조등). : 性寒(一云平) 味苦(一云甘) 無毒. ː<一名> 釣鉤藤(編者).
ː葉細莖長 節間有刺 若釣鉤者 是也(本草).
ː主小兒12驚癎 及客忤 胎風 專治驚熱(本草).
棕櫚皮(종려피). : 性平 無毒. 木皮也. 形如馬鬃 赤黑色 燒存性用(本草).
ː止鼻洪 吐血腸風 赤白痢 及婦人 崩中 帶下(本草).
木槿(목근).;무궁화. 性平 無毒. 處處有之. 作飮服 令人得睡 採無時(本草).
ː止腸風 瀉血及痢後渴(本草).
 §花 : 性凉 無毒. ː治赤白痢 及腸風 瀉血 宜炒用. 作湯代茶 喫治風(本草).
芫花(원화). : 性溫 味辛苦 有毒(一云大毒).
  ː正~2月花發紫碧色 葉未生時 收花 日乾(本草). ː凡使醋炒用 不可近眼(本草).
  ː治心腹脹滿 去水腫 寒痰 喜唾 療咳嗽 瘴瘧 蠱毒 治癰腫 惡風濕 殺虫魚肉毒(本草).
楸木皮(추목피). : 가래나무 껍질. 性小寒 味苦 無毒.
ː處處有之. 多生山中 採無時 木性堅硬 可爲器用(俗方).
ː殺三虫 及皮膚虫. 煎膏付 惡瘡 疽瘻 癰腫 下部疳䘌 除膿血 生肌膚 長筋骨(本草).
石南葉(석남엽). ː此藥 生終南山 石上 如<枇杷葉> 無毛 猪脂炒用(入門).
ː主筋骨 皮膚風 養腎 强陰 療脚弱(本草).
大風子(대풍자). : 性熱 味甘. 主癘風 疥癩 瘡癬 殺虫. 多服燥痰傷血(本草).
ː入丸藥 去殼 紙槌去油 外塗蔕油(入門). 
血竭(혈갈). ː 主一切惡瘡 疥癬 療金瘡止血 定痛生肌 但性急 不可多用 反能引膿(本草).
ː<一名> <麒麟竭> 乃麒麟樹之津液 結成 色紅. 凡使味微醎甘 作梔子氣嚼之.不爛如臘者佳. 味醎 甚作腥氣者非也. 另硏入藥用(入門).
 §紫礦(자광). : 亦木脂液 結成 形若爛石與血竭同條而功效全別(入門).
ː治濕痒瘡 疥癬(本草).
白蠟(백납). : 물푸레나무 진. <一名> <虫蠟> 冬靑樹上 細虫 食樹液而成者屬金 專禀收斂 堅凝之氣   外科之要藥也. 得<合歡皮>良 入長肉膏 神效(入門).
ː 在處有之.濟州尤多産 作燭明淨甚佳勝蜜蠟(俗方).

                                   玉 部 747凡四種
玉屑(옥설). : 味甘平 無毒. 除胃中熱 喘息 煩滿 止消渴 屑如麻豆服之.
ː玉可以烏米酒 及地楡酒 化之爲水 域以葱漿水 消之 可餌 屑如麻豆 服則滓穢 當完出也.
ː玉屑一升 地楡炒一升 稻米一升 取白露三升 同置銅器中煮米熟 絞取汁 玉屑化爲水 名曰<玉液>. 所爲 <神仙玉漿>也(本草).
玻瓈(파려). : 性寒(一云冷) 味辛 無毒.此西國之寶也. 佛經云 “七寶” 謂金 銀 瑠璃 車渠 馬腦 玻瓈 眞珠 是也(本草).
ː安心 止驚悸 明目 磨瞖障(本草). ː入藥 細硏水飛用(入門).
珊瑚(산호). : 性平 味甘 無毒. 生大海水底 有枝幹如樹狀 色紅潤 漁人網 得之(本草).
ː鎭心 止驚 明目 去目瞖 止鼻衄 製法(細硏 水飛用 : 編者).同上.
眞珠(진주). : 性寒 無毒.
ː生於大海 蚌蛤之中石決明亦有之.入藥 須用新完未經 鑽綴者 爲佳.入藥須久硏如粉 方堪服餌(本草). ∴
ː鎭安心神 明目 駐顔色 療耳聾 治手足皮膚逆臚. ∴ 鑽綴(찬철 : 뚫다). 臚(려 : 살갗)

                                    石 部凡五十五種
朱砂(주사). : 性微寒(一云凉). 味甘 無毒(一云微毒).
ː<一名> 丹砂 生符陵山谷 又生辰州 故亦名辰砂. 採無時 以光明瑩澈 碎之嶄巖作墻壁 又似雲母 片可析者佳. 凡砂之絶好者爲<光明砂>. ∴ 嶄巖(참암 : 높은 바위)
ː但宜生使煉服少有不作疾. 一人服<伏火丹砂> 數粒 發大熱 數夕而斃. 生朱砂 初生小兒 便可服之. 因火力所變 便至殺人可 不謹歟(本草). ː細硏 水飛灰 椀內鋪厚紙滲 乾用(入門).
ː積混元氣 一千年 初胎 名<玄水> 以千年 名<玄珠> 三千年 方成<水銀> 帶靑色屬木 四千年方成 <朱砂> 色赤屬火 至六千年七千年 方成顆塊(五行相類).
ː主百病 養精神 安魂魄 益精神 明目 悅澤人面 通血脈 鎭心安神 殺精魅邪 惡鬼 中惡 心腹痛    除疥瘻 諸瘡 去息肉 潤心肺 久服通神明 不老 輕身神仙(本草).
雲母(운모). : 돌비늘. 性平 味甘 無毒. 在處有之 以色白 明透輕薄 如蟬翼者爲上(本草).
ː火煆 紅炒淬7次硏 水飛 晒乾 更硏如粉 入藥(入門).
ː主五勞七傷 虛損少氣 安五藏 益子精 明目 補中 止痢(本草).
石鐘乳(석종유). : 性溫 味甘 無毒.
ː生深山石穴中 形如冬月簷氷 通明輕薄 如鵝翅管 色白者爲佳 ∴ 鵝翅(아시 : 거위 날개)
ː須細硏 水飛 更硏三晝夜如衣魚粉 變堪入藥(本草).
ː凡石藥 冷熱 皆有毒. 正宜 斟酌. 內經曰 “石藥之氣悍 不可久服”明矣.
ː凡言 石藥 卽石鐘乳也. 古人 多餌之(入門).
ː補五勞七傷 安五藏 利九竅 補虛損 明目 益精 强陰 治下焦傷竭 脚弱疼冷(本草).
礬石(반석). : 백반. 性寒(一云凉) 味酸澁 無毒. 卽今<白礬>也. 白色光明者佳. 細硏入瓦罐中火煆半日 色白如粉者 名<枯礬>. 通治諸瘡 去惡生肌之妙劑也. 惟化痰生用 又有<綠礬> <黑礬> <紅礬>. 白礬水化 書紙上纔乾 水不能濡 故其性却濕 治涎(本草). ∴ 纔(재 : 물들일)
ː消痰 止痢 療陰蝕 惡瘡 去鼻中息肉 治喉閉 堅骨齒 主瘰癧 鼠瘻 疥癬(本草).
 §綠礬 : 性凉 無毒.
ː 治喉痺 蚛(중 : 벌레먹을).牙 口瘡及惡瘡 疥癬 多入咽喉 口齒藥.
ː<一名><靑礬> 乃銅之精液 火煆醋淬三次用 乃抑肝助脾之藥也.又云醋製 以平肝(入門).
 §黑礬 : 又名<皂礬>.  ː療疳䘌 染鬚髮藥用之(入門).
 § 紅礬 : 卽<靑礬> ː火煆者亦名<礬紅> 治黃疸(入門).
空靑(공청). : 性寒 味甘酸 無毒. 空靑 色靑大者如雞子 或如楊梅 故別名 <楊梅靑> 其殼厚如荔枝殼 內有漿酸甛 能點多年靑盲 內障 其殼又可磨瞖. 其腹中空 破之有漿者絶 難得(本草).
ː主靑盲 耳聾 益肝氣 療目熱赤痛 去膚瞖 止淚出 治內障眼 去瞖障爲最要之物 使瞳人破者 再得見物(本草).
 §曾靑 : 性小寒 味酸 無毒.
ː養肝膽 治寒熱 治目痛 止淚出 與<空靑>同山 療體相似 其形小 連珠相綴 腹不空爲<曾靑>(本草).
石膽(석담). : 性寒 味酸辛 有毒.<一名><膽礬> 以深碧色通明淸亮者爲上 吐風痰最快(本草).
ː主金瘡 陰蝕瘡 下石淋 散癥積 療蚛牙 息肉 書樓 惡瘡 破熱毒
雄黃(웅황). : 性平寒 味甘苦 有毒. 純而無雜不挾石 赤如鷄冠 光明燁燁者 乃可用 又云 可以火劦虫死者 爲眞. 精明者 爲<雄黃>外黑者 爲<熏黃> 瘡疥用之(本草).
ː主中惡腹痛鬼疰 殺精物 惡邪氣 療鼠瘻 惡瘡疽痔 死肌疥癬 䘌瘡去鼻中息肉 及絶筋破骨 殺百虫毒 勝五兵 解藜蘆毒 尤制蛇虺毒. 又云佩雄黃 鬼神不敢近 入山林虎狼 伏涉 大川毒物 不敢傷(本草)
ː産山之陽者 爲雄, 産山之陰者 爲雌. 赤如鷄冠明澈者 佳 細硏 水飛 入藥(入門). 虺(회 : 살무사)
 §雌黃 : 主惡瘡 疥癩 火煆 候冷 細硏用(入門).
滑石(활석). : 곱돌. 性寒 味甘 無毒. 凡滑石 似氷白靑色 畵石上 有白膩文者爲眞(本草).
ː入足太陽經治前陰不利 滑以利竅(湯液).
ː入足陽明經 白色者佳 硏細 水飛用. 凡用必以甘草和之(入門).
ː我國 出忠州者 可用(俗方).
ː主泄澼 女子乳難 癃閉利小便蕩胃中積聚通九竅 六府 津液去留結 止渴 除煩熱 心燥偏 主五淋 及難産 治乳癰 利津液(本草).
禹餘粮(우여량). : 性寒平 味甘 無毒. <一名> <太一餘粮> 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 內有黃細末 如蒲黃輕敲 便碎 兼重重如葉子 雌黃 火煆醋淬7次 細末 水飛用之(本草).
ː入手太陰 足厥陰經火煆醋淬7次 硏細水飛用之(本草) .
ː主赤白痢 血閉 癥瘕 小腹痛治崩中及痔瘻等疾(本草). 
紫石英(자석영). : 자수정). 性溫 味甘辛 無毒. 其色淡紫瑩澈 隨其大小 皆五稜兩頭 如箭鏃小才有之. 煮水飮之 煖而無毒 比白石英 其力倍矣(本草).
ː入手少陰 足厥陰經火煆醋淬7次 硏細水飛用. <石英>.有五色 惟白 紫二種入藥(入門).
ː補心氣不足 定驚悸 安魂魄養肺氣 鎭下焦 止消渴. 女子絶剩無子 散癰腫令人悅澤(本草).
赤石脂(적석지). : 性大溫 味甘散辛 無毒. 以色理鮮膩 以舌砥之粘着者爲佳(本草).
ː有赤白二種赤入丙(小腸).白入庚(大腸). 經云“澁可去脫” 赤脂爲收斂之劑(丹心).
ː火煆 通赤放冷 細硏水飛3次晒乾用(入門).
ː主腹痛 下痢赤白 之小便利補五藏虛乏養心氣明目益精.療癰疽 瘡痔 女子崩中 帶下産難胞衣不出(本草).
石硫黃(석류황). : 석류황. 性大熱 味酸 有毒. 以色 如鵝子初出殼者 爲眞.謂之<崑崙黃> 其赤色者名<石亭脂>(本草).
ː色黃瑩淨者 佳. 凡使熔化入麻油中 或入童便中浸7日 細硏水飛 用以雀腦髓拌之則不臭(入門).
ː主心腹 積聚 邪氣 冷癖 腰腎久冷 冷風頑痺 脚冷疼 弱無力 堅筋骨 壯陽道 除頭禿 惡瘡 下部䘌瘡 殺疥癬虫(本草).
石膏(석고) : 性寒 味辛甘 無毒. 石膏 生於石傍如碁子 白徹最佳. 紫煙明瑩如玉 細理白澤者 良 黃者 令人淋(本草).
: 入手太陰經 少陽經 足陽明經 治足陽明經中熱 發熱 惡熱 燥熱 日晡潮熱 自汗(湯液).
ː搗硏 成粉 以生甘草水飛過 晒乾用或火煆硏 水飛用(入門).
ː主時氣頭痛 身熱 三焦大熱 皮膚熱 口乾 舌焦 咽熱 止消渴 解肌發汗 能瀉胃火.
 §方解石 : 차돌. 性大寒 味苦辛 無毒.與石膏 大體相似 <方解石>不生傍端 然獨處大如升 小者如拳 破之 皆方解.療風居烈 雖同而解肌發汗 不如石膏. 細硏 水飛用 或火煆硏(本草).
ː主胃中留熱 黃疸 此石性冷. 療熱不減石膏(本草).
磁石 : 지남석. 性寒 味辛鹹 無毒. 色黑牽重 能懸吸鐵虛連三四爲佳 吸鐵虛連十數 鐵乃至1~2斤 刀器回轉不落者 爲眞(本草).
ː火煆紅醋淬9次 細硏水飛用 或煉汁 飮之(入門).
ː磁石之力 全者可引數斤之鐵於器物之外. 此物類相感也(正理).
ː養腎臟 强骨氣益精除煩 療耳聾 通關節 消癰腫 鼠瘻 頸核 喉痛 鍊水飮之 令人有子(本草).
 §磁石毛 : 磁石中有孔 孔中黃赤色 其上有細毛. 性溫 味鹹 無毒. 毛色輕紫石上皸 澁可吸連鍼鐵 俗謂<熁鍼石>.養神 益氣 補塡精髓 腎虛耳聾 目昏功用更勝.磁石毛 鐵之母也. 取鐵如母之招子 爲燒赤 醋淬 硏細 水飛用(本草).
陽起石(양기석). : 性溫 味鹹 無毒.
ː能助人陽氣 形如狼牙 色白明瑩者佳 火煆醋淬7次 細硏 水飛用.此<雲母根>也(入門).
ː破子藏中血癥瘕 結塊腹痛 無子陰痿不起 療男子莖頭寒 陰下濕痒 去臭汗 消水腫 令人有子(本草)
寒水石(한수석). : 性寒 味辛痼 無毒. <一名><凝水石> <一名><鵲石> 色如雲母 可析者良 塩之精也(本草).
ː火煆 細硏 水飛用(入門). ː主五藏伏熱 胃中熱 身熱 煩滿 皮中如火燒 止渴 消水腫(本草).
密陀僧(밀타승). : 性平 味鹹辛 有小毒. 出鍊銀鑛灰池中 椎破如金色者 佳(本草).
ː外付生用 內服火煆黃色 細硏用(入門). ː主久痢五痔金瘡面上瘢䵟(本草).
朴硝(박초). : 性大寒 味苦鹹 有小毒. <一名硝石> 朴掃得地霜 一煎而成未經再鍊 故曰<皮硝>. 能化 72種石 爲水 故曰硝石(本草).
ː<硝石>者 硝之總名也. 不經火者 謂之 <生硝>.<朴硝>. 經火者 謂之<盆硝> <芒硝> 古人用辛 今人用鹹(湯液). ː治腹脹 大小便不通. 女子月候不通 通泄五藏百病 六府積聚(本草).
 §芒硝 : 取朴硝 以煖水淋汁 煉之減半 投於盆中 經宿而有細芒生 乃<芒硝>也. 亦名<盆硝>.
ː主五藏積聚破癥瘕通五淋利大小便腹中痰實 傷寒乃熱 胃閉及黃疸 消瘰癧 去漆瘡 能破血 墮胎通女子月經閉(本草).
 §馬牙硝(마아초). : 性大寒 味甘 無毒.
ː亦出於<朴硝> 煎煉而凝 破之 作4~5稜 白色 瑩澈以其形類 故呼爲<馬牙硝>又名<英硝>(本草).
ː除五藏積熱 伏氣 去眼赤腫 障瞖澁痛(本草).
 §玄明粉(현명분). : 性冷 味辛甘 無毒.
ː煉法 冬月取朴硝和蘿葍各600g同煮 蘿葍熟爲度取出 以紙濾過 露一宿結成 淸白塊者 每600g 入甘草 生熟75g爲末 攪勻 聽用(入門).
ː其性和緩 老弱人 應用硝者 宜以玄明粉代之(湯液). ː治心熱煩躁 膈上虛熱破五藏宿滯 癥結(本草).
 §風化硝(풍화초). : ː 治一切痰火 取朴硝以沸湯浸化 用絹濾過盛瓦盆中 懸井中經宿 結成牙子 瑩白如水晶 可用 否則再化再濾直至瑩白爲度 却取硝爲末 置竹箕內單紗掩之 置通風處 兩月乃化 再硏入藥(入門).
 §焰硝(염초). : 煉<朴硝>取精訖其凝結 在下如石者 精英旣去但餘滓而已 故功力亦緩 惟能發煙火(本草). ː燒之成焰 能發煙火 故又曰焰硝.三硝本一物 主治相同.
ː凡硝入湯藥 先安盞內 乃灌藥湯 乘熱攪服(入門).
硼砂(붕사). : 性煖(一云溫平). 味苦辛 無毒. <一名><蓬砂> 治咽喉 最爲要藥 切其狀 甚光瑩 亦有大塊者 南蕃者 色褐味火 效速 西戎者 色白味焦 功緩(本草).
ː消痰 止嗽破癥結 治喉痺(本草).
食塩(식염). : 소금. 性溫 味鹹 無毒. 煎煉海水而成 雪白者 佳.
ː西北人 少食 多壽而少病 東南人 好食 少壽而多病 然以浸魚肉 則經久不敗 以沾布帛 則易致腐爛 各有所宜也(本草).
ː五味中 惟塩不可缺 然少服不服爲好 若病嗽 及水腫者 全禁.
ː凡使炒赤 或水飛用 不可過多(入門).
ː殺鬼蠱邪疰毒氣. 主中惡 心痛 止霍亂 心腹卒痛. 療下部䘌瘡 吐胸中痰闢 宿食 滋五味 多食則傷肺喜咳 煎湯淋洗 諸瘡消腫毒(本草).
 §塩精 : 性寒 味鹹苦 無毒. 쌓아놓은 소금가마 밑에 흐러내린 물. 俗名 <간수>(編者).
ː生積塩倉中 靑黑色 <一名> <泥精>. 盖<太陰玄精石>之類也(本草).
ː除風冷 磨塗腫毒 漬湯 洗眼 皆效.
 §太陰玄精石 : 性寒 味鹹 無毒(本草). 色靑 形如龜背者良.硏細水飛 晒乾用(入門).
ː主心腹諸疾 下氣 除熱(本草).
 §靑塩 : 性寒 味鹹 無毒.以靑黑色 形塊方稜明瑩者佳. 硏水飛 晒乾用(入門).
靑礞石(청몽석). : 色靑堅硬 有小金星 性好沈墜 得焰硝 能利濕熱 痰積 從大腸而出 取靑礞石 與焰硝等分 入罐內 塩泥固濟 火煆一日 取出 細硏如粉用(入門).
ː治食積不消 留滯在藏府宿食 癥塊 小兒食積 羸瘦. 得硭砂 巴豆 大黃 三菱 良(本草).
花蕊石(화예석). : <一名> <花乳石>. 體堅重 色如硫黃於黃石中間有淡白點 以此得花之名.此藥能化血爲水(本草).
ː治金瘡 破瘀血. 合硫黃 同煉服之 或只用大火煆淬另硏 極細用之. 急則刮末 付之(入門).
ː主金瘡止血 又療産婦血暈 痰血(本草).
䃃砂(붕사) ; 性熱 味辛酸 有毒. <一名><北庭砂> 色黃白 形如牙硝 光淨者 良 此本攻積聚之物熱而有毒多食 腐壞 人腸胃 生用則化人心爲血固 非久餌之物(本草).
ː凡用 須細硏水飛過 磁器中重湯煮 令自乾以 殺其毒用之(入門). 
ː破癥瘕 積聚 瘀血 爛胎. 除冷去惡肉 生好肌 柔金銀可爲釬藥(本草).
砒霜(비상). : 性煖 味苦 有毒.<一名> <信石>(本草).
ː色黃赤 明澈如乳 尖長者佳. 盛瓦罐固濟 火煆半日取出甘草水浸 半日 拭乾硏用(入門).
ː能辟蚤虱.入藥須醋煮殺毒 乃可用(本草). ∴ 蚤虱(조슬 : 벼룩과 이)
ː主諸瘧 風痰在胸膈可作吐藥 又療齁䶎 截痰瘧 然有大毒 不可輕服.∴ 齁䶎(후합 : 코고는 소리)  
代赭石(대자석). : 좋은 붉은 흙<好赤土> 性寒(一云平). 味苦甘 無毒. <一名><血師>. 出代郡 赤紅色如鷄冠 有澤 染爪甲不渝者 良. 塊上文如浮漚丁者 謂之<丁頭代赭>最勝. 塗牛馬 辟疫(本草).
ː入手少陰經 足厥陰經 卽今<好赤土>也. 火煆醋淬7次 硏粉 水飛晒乾用(入門).
ː殺精物 惡鬼 女子漏下赤沃 帶下百病止吐 衄血腸風 痔瘻 月經不止 崩中 除血痺 血瘀 止瀉痢尿血 遺尿 起陰痿. 療金瘡 長肉 能墮胎(本草).
不灰木(불회목). : 性大寒. 主熱疿瘡. 色靑白如爛木 燒之不燃. 盖石類也. 或云卽<滑石根>也. 要燒成灰 斫破 以牛乳煮了更 以黃牛糞燒之 便成灰(本草).
石灰(석회). : 性溫 味辛 有毒. <一名><惡灰>. 採石 靑白色者 作竈燒灰 以水沃之 卽熱蒸 而解末矣(本草).
ː火煆石而成灰 水解者力劣 風中自解者 力大. <雷公>云“醋浸一宿火煆 令腥穢氣 出存性 硏細用(入門).
ː主疽瘍 疥瘙 惡瘡 癩疾 瘑癬 白癲 癧瘍 瘢疵 痔瘻 癭贅 疣子諸瘡 療髓骨疽 殺痔虫 去黑子 蝕惡肉 除粉刺 治産後陰戶不合 療金瘡止血 生肌能墮胎(本草).
石燕(석연). : 性凉 無毒.
ː止消渴 主淋 及難産 手執之卽産(本草).
ː形如蜆蛤(현합 : 대합조개 : 編者). 凝强似石 火煆醋淬 硏細用(本草).
石蟹(석해). : 海蟹 年深水沫相着 仍化爲石每遇 海潮風 漂出爲人所得 細硏 水飛用之(入門).
ː癰腫 漆瘡 靑盲目 陰膚瞖(入門).
爐甘石(노감석). : 輕白如羊腦不夾石者 佳 盛砂罐盖口炭火中煆 令通赤 以童便淬之9次 細硏 水飛用(入門). ː治眼疾爲君(入門).
鵝管石(아관석). : 性平 味甘 無毒. 形如鵝管 色白火煆細硏用 主肺寒 久嗽 痰氣壅滯(入門).
蛇含石(사함석). : 性冷 味甘 無毒.  <一名><蛇黃>.蛇蟄時黃土也. 火煆醋淬水飛用(入門).
ː主心痛 疰忤 石淋.産難 小兒驚癎(入門).
水泡石(수포석). : 속돌. 性平 無毒. <一名><浮石>. 水泡 歲久成石 硏細 水飛用之
ː止渴 治臨 去目中瞖膜. (本草).
淋石(임석). : 임질환자의 尿石. 性煖 無毒. ː主石淋及噎食 吐食.
ː此乃患 石淋人 或於尿中出者 形如小石 非他物也. 候出 收取 待病 發水磨服之(本草). 
無名異(무명이). : 味甘平 無毒. 狀如黑石炭 嚼之如飴(本草).
ː主金瘡 折傷內損 止痛生肌肉(本草).
烏古瓦(오고와). : 性寒 無毒. 止消渴 屋上年深者良(本草).
ː今人 取千年瓦燒 熨冷痺 有效(俗方).
白磁屑(백자설). : 性平 無毒. 主帶下 白崩滅瘢痕(本草).
古磚(고전). : 오래된 벽돌.主久患 白痢 膿泄下婦人帶下五色亦主小腹多冷火燒熨之妙(本草).
白麥飯石(백맥반석). : 卽粗理黃石 今之造<磨磑石 : 맷돌>也. 火燒醋淬 有屑落 醋中硏 塗發背壅 神良(外科). ː大凡石角 多主癰疽(本草). 
水中石子(수중석자). :
ː主食魚膾 腹中脹滿 成瘕痛悶 飮食不下日漸瘦 取石火燒淬水 取飮(本草).
                                   
                                    
                         金 部凡三十三種
金屑(금설). : 性平 (一云寒). : 味辛 有毒(生者有. 熟者無).
ː鎭精神 安魄定魂 鎭心 益五藏 添精補髓 治五藏風癎 失志.療小兒驚.
ː百鍊者堪入藥 生者有毒 殺人.
ː醫家所用 皆鍊熟金箔 及以水煎 金器 取汁用之 固無毒矣.
ː本經不 曰金而更加屑字者 盖須烹鍊鍛屑爲箔 方可入藥(本草).
ː世間 萬物 不能壞者 惟黃金一物耳 金者五行之極 五行相生 至金而極 天一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最後生備五行之氣 造化之功用 全矣 金之爲寶 熔之得水擊之 得火其柔象木 其色象土 水 火 土 木 四性 具備歷 萬年而不朽 經百鍊而愈 堅實剛健 純陽之寶也(正理).
ː金畏<水銀> 黃金得水銀而變白 得火則 回其本色(參同).
銀屑(은설). : 性平 味辛 有毒. ː主安五藏 定心神 止驚悸 除邪氣 治小兒驚癎癲疾 狂走之病
ː方家 用銀屑 當取見成銀箔 用之. ː金銀屑 並破冷除風. ː銀惡石(本草).
水銀(수은) : 性寒 味辛 有毒. <一名> <汞> 出於<丹砂> 卽姹女也. 殺金 銀 銅 錫毒.
ː安心鎭神 除風 主疥癬 瘑瘻 痂瘍 白禿一切惡瘡墮胎 下死胎.
ː水銀 得然則凝 得硫黃 則結倂棗肉硏之則散 灌尸中則令尸後腐 得<紫河車>則伏 以金銀銅鐵 置其上則浮 銅得之則明. 入耳則能蝕腦至盡 入肉則令百節攣縮 以金物火灸熨之 水銀當出蝕金 候金色白者是也. 水銀過服令人痿躄 中其毒則須飮酒幷肥猪肉 鐵漿可解之(本草).
ː形如水色 白如銀出於丹砂 其法作爐置砂於中 下承以水上覆以器 外加火煆 養則烟飛 着釜上灰 名曰<汞粉> 俗呼爲水銀灰(本草).
ː水銀 去虱 最妙(俗方).   
 §輕粉(경분). : 性冷 味辛 有毒. <一名><汞粉><一名><水銀粉> 亦名<膩粉> 或曰<峭粉> 飛練水銀而(製法 見雜方)醫家 下膈 最爲要藥.
ː輕粉 下涎藥 及小兒涎潮 瘈瘲 多用然不可過多 多則傷人(本草).
ː雖善治瘡 能傷胃 故動搖齒齦 或至墮落(醫鑒).
ː通大腸 付小兒疳幷瘰癧 殺惡瘡 疥癬虫 療鼻上酒㾴 風瘡 瘙痒.
 §銀硃(은주). : 亦水銀升者 殺瘡虫 腦虱 熏癩風瘡 能收水去毒 <一名><水花硃>(入門).
靈砂(영사). : 性溫 味甘 無毒. <一名><二氣砂> 煉法水銀112.5g 硫黃37.5g細硏 先炒作靑砂頭後 入水火旣濟爐抽之 如束鍼紋者 成就也(本草).
ː主一切痼冷 五藏百病 墜痰涎 益氣力 通血脈明目 止煩辟惡 定心臟之怔忡 久服令人心靈(本草)
黃丹(황단). : 性微寒(一云凉) 味辛 無毒. <一名><鈆丹> 卽<黃丹>也. 又名<鉛華> 生於鈆(本草).
ː鎭心 安神 主驚癇 癜疾 除毒熱驚悸 狂走 療吐逆 反胃止吐血 及嗽 治金瘡及湯火瘡 染鬚可煎膏止痛 生肌(本草).
ː炒鈆作丹 其色黃 故曰<黃丹>也. 入藥炒令色變爲紫色 細硏 水飛 二遍用之(入門).
鈆(연). : 性凉 味甘 無毒(本草). ː鎭心 安神 主反胃 嘔噦 及蛇蝎咬毒(本草).
ː鈆錫 俱禀北方壬癸 陰極之精 性濡滑而多陰毒 過服傷人心胃 入藥以鐵銚 熔化 瀉新瓦上濾 去渣 脚2~3次 取淨用(入門).
ː古人 名金爲<黃金> 銀爲<白金> 銅爲<赤金> 鈆爲<靑金> 鐵爲<黑金>(本草).
 §鈆霜 : 性冷 無毒. 消痰 止驚悸 解酒毒 治熱涎塞 胸膈煩悶 中風痰實及小兒驚風.
ː<一名><鈆白霜>其法取鈆 雜水銀十五之一合 煉作片置炒瓦中密封硬球成霜 刮取用之(本草)
 §鉛粉 : 性寒(一云凉). 味辛 無毒.主伏尸毒螫 殺三虫去鱉瘕 惡瘡墮胎療癥瘕 積聚止久痢成疳 及癰腫瘻爛. 卽今化鈆 所作胡粉也 <一名><定粉> <一名>光粉 <一名><瓦粉>(本草湯液).
ː胡粉 卽眞鉛粉也 出韶州者 名<韶粉> 出定州者 名<定粉>. 總名<光粉>.
性滯 故可澁腸 止痢(省翁)
 §鈆灰 : 治癩癰其法 取鈆112.5g 鐵器熬之久當有脚如黑灰 取此灰 猪脂調付(本草).
 §錫 : 납. 性寒 有小毒. 主癭瘤 鬼氣 疰忤. ː卽白鑞也. 錯爲末 和靑木香付瘡腫惡毒(本草).
赤銅屑(적동설). : 性平 味苦 微毒.
ː治風眼 明目 接骨 銲齒 療女人血氣心痛 又主腋臭 黑鬚髮(本草). ∴ 銲齒(한치 : 齒牙의 補綴)
ː赤銅爲佳 其法 取打銅器 上起薄皮 硏爲末 水飛 取淨用(局方).
 §銅靑 : 性平 微毒. 明目 ː水洗淨 細硏 水飛 取淨用(入門).去膚赤息肉. 治婦人血氣心痛.
ː<一名><銅綠>生熟銅 皆有靑靑卽銅之精華銅器上綠色者是也.能吐痰涎(本草).
 §銅鏡鼻 : 性冷 味酸 微毒.主女子血閉 癥瘕 絶孕及産後餘疹刺痛.
ː<古鑑>亦主一切邪魅 女人鬼交及蠱毒小兒驚癎又催生 治暴心痛 並燒赤淬 酒中溫飮之.
ː百虫入人耳中 取鏡當耳 敲之 自出(本草). ∴  敲(고 : 두드릴)
 §古文錢 : 性平 明目 去瞖障 療風赤眼 及婦人橫逆産 心腹痛 五淋 月膈(本草).
ː卽<靑銅錢>也. 火燒 通紅醋淬 用之(本草).
 §自然銅 : 산골. 性平(一云凉). 味辛 無毒.
ː安心 止驚悸 療折傷散血止痛 排膿消瘀血 續筋骨(本草).
ː在處有之.不從礦煉 故呼<自然銅>. 接骨 續筋 最佳(本草).
ː採得之 方圓不定 其色靑黃如銅 燒之 起靑焰如硫黃臭. 凡使火煆 醋淬9次 水飛用(入門).
ː自然銅 世以爲接骨之藥. 然火煉有毒不可多用 戒之(丹心).
生鐵(생철). : 무쇠. 性微寒. 治肝疾 鎭心 療癬 及惡瘡疥 蜘蛛咬 及脫肛 能黑鬚髮(本草).
ː初鍊去礦 用以鑄成器物者 爲生鐵是鐺釜之類. 皆煮汁 或燒淬 取汁用(本草).
 §柔鐵 : 性平 味辛 無毒.主堅肌耐痛.
ː<一名><熟鐵>.再三銷拍 可以作鐷者. 凡單言 <鐵>者 皆<柔鐵>也(本草).
 §鋼鐵 : 시우쇠.味甘 無毒.主金瘡 煩滿胸膈氣塞 食不下.
ː以生熟相雜和用以作刀劍 鋒刃者爲<鋼鐵>(本草).
 §鐵屑 : 쇠똥. 性平 味辛 無毒.主驚邪 癲癎 小兒客忤 又主鬼打 鬼疰邪氣 及風痙 並煮澄淸飮之. 又腋氣炒 熨之(本草). ː鍜鑕(하질 : 목에거는 철제 형구).下打落 細皮屑也(本草).
 §鐵液 : 性平 味辛甘 無毒.
ː治心驚邪 一切毒蛇虫及蚕漆咬瘡 腸風 痔瘻 脫肛 諸惡瘡 痂疥 幷染鬚髮令黑.
ː取鍜家砧上打落 細皮屑 水漬 日久 取汁用 堪染皂. <一名><鐵落>(本草).
 §鐵華粉 : 性平 味鹹 無毒.安心神 堅骨髓 强志力 除風邪 延年變白.
ː以鐵拍 作片段 塩水洒之置醋瓮中 100日 後鐵上生衣 刮取 細硏合和諸藥爲丸散.
ː諸鐵無正入丸散 惟煮汁用華粉則入藥<一名><鐵胤粉>(本草). 
 §鐵粉 : 性平 味鹹 無毒.安心神 堅骨髓 除百病 變白 令體健能食.
ː以鐵華粉 入火飛煉者爲鐵分(本草).
 §鐵慹 : 主惡瘡 蝕䘌 金瘡 手足皸折 瘰癧 毒腫 殺虫 染鬚髮令黑.
ː以竹木慹火於刀斧刃上燒之 津出如漆者 是也. <一名><刀烟> 及熱未凝時塗之. 又塗諸瘡 令入水不爛(本草).
 §鐵砂 : 바늘을 만들 때에 생기는 철가루. 性平 無毒 療積聚 染鬚髮令黑 堪染白爲皂.
ː作鍼家磨鑢 細末謂之<鍼砂>火煆 醋淬 硏飛爲粉 功同鐵粉(本草).
ː入藥用潔淨者 醋浸 撈起 새乾 再用醋 慢火炒2~3遍 紫色爲度(入門).
 §鐵精 : 性平 微溫 明目 療驚悸 定心氣 治小兒風癎 陰㿉 脫肛.
ː鍜竈中飛出如塵 紫色而輕虛者爲<鐵精>. 能化銅 可以磨瑩銅器(本草).
 §鐵漿 : 무쇠 담가서 울어난 물. 性平 味辛 無毒.
ː鎭心 主癲癎 發熱 狂走六畜癲狂又療蛇 犬 虎 狼毒刺 惡蟲毒.
ː取鐵浸水經久 色靑沫出卽堪染皂者爲<鐵漿>.能解諸毒入腹(本草).
ː以生鐵 漬水 日取飮之 日久 生黃膏 尤勝令人輕健(入門).
 §馬啣鐵 : 말마함쇠 : 性平 無毒. 主難産 小兒癎.
ː 此磨勒口鐵也. 作醫工鍼 甚妙(本草).
 §車割鐵 : 수레바퀴 사이의 쇠.主喉痺及喉中熱塞. 燒淬飮汁(本草).
 §錀匙鐵 : 治婦人血噤 失音 衝惡 又治弱房人 煎湯飮(本草).
 §故鋸鐵齒 : 主誤呑竹木 入咽喉不出者 火燒 酒飮之(本草).
 §鐵斧 : 性溫 味辛 無毒. 主喉痺 及産後血瘕 腹痛 燒赤投酒中 飮之. 無斧用鐵秤錘(本草).
 

 

 

 

 

 

 

 

 

 

 

 

 

 

 


東醫寶鑑 鍼灸篇
 御醫 忠勤貞亮扈 聖功臣 崇祿大夫 陽平君 臣許浚 奉 敎撰  

                                      鍼 灸
    製九鍼法
○ 內經(針解篇 第五十四) 曰“虛實之要 九鍼最妙者 爲其各有所宜也” 註云“熱在頭身 宜鑱鍼, 分肉氣滿 宜圓鍼, 脈氣虛少 宜鍉鍼, 瀉熱 出血 發泄 痼病 宜鋒鍼, 破癰腫 出膿血 宜鈹鍼, 調陰陽 去暴痺 宜圓利鍼, 治經絡中痛痺 宜毫鍼, 痺深居骨解 腰脊節腠之間者 宜長鍼, 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者 宜大鍼, 此之謂有所宜也”. ∴ 鑱鍼(참침 : 보습모양의 침) 鍉鍼(저침 : 뾰족한침)
★ 鍼形有九?之 于下
 ※ 一曰鑱針,
ː長一寸六分, 頭大末銳, 去瀉陽氣(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平半寸 長一寸六分 頭大末銳, 主熱在頭分(易老).
 ※ 二曰員針,
ː長一寸六分,針如卵形, 揩摩分間, 不得傷肌肉, 以瀉分氣(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鋒如卵形 肉分氣病宜用此(易老).
 ※ 三曰鍉針,
ː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 主按脈勿陷, 以致其氣(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脈氣虛少者宜此(易老).
 ※ 四曰鋒針,
ː長一寸六分,刃三隅以發痼疾(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瀉熱出血 發泄痼疾(易老).
 ※ 五曰鈹針,
ː四寸, 廣二分半, 末如劍鋒, 以取大膿(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一名> 破鍼, 用以破癰腫, 出膿血(易老). 
 ※ 六曰 員利針(圓利鍼),
ː長一寸六分, 大如釐, 且員且銳, 中身微大, 以取暴氣(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尖如毫且圓利 調陰陽 去暴氣(易老).
 ※ 七曰毫針,
ː長三寸六分, 尖如蚊喙, 靜以徐往, 以久溜之而養, 以取痛痺(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尖如蚊虻啄, 調經絡 去痛痺(易老). 
 ※ 八曰長針,
ː長七寸, 鋒利身薄, 可以取遠痺(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鋒利故取痺深居骨 解腰脊節腠之間者(易老).
 ※ 九曰大針,
ː長四寸,尖如挺, 其鋒微員, 以瀉機關之水也(靈樞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ː<一名>,焠鍼, 取風虛舍干骨 解皮膚之間者(易老).

    練鍼法
○ 取久用馬啣鐵 作鍼最妙(精要).
○ 煮鍼取爲烏頭 巴豆肉,各40g 麻黃20g 木鱉子肉10箇 烏梅5箇, 爲將鍼藥同入銀石器內水煮一日出洗之,再用 止痛藥, 沒藥 乳香 當歸 花蕊石,各20g, 又如前水煮一日取出以皂角 水洗之. 再於犬肉內煮一日 仍用瓦屑打磨淨端直 菘子油塗之. 常近人氣爲妙(得效).

    四時鍼法
○ 春氣在經脈, 夏氣在孫絡, 長夏氣在肌肉, 秋氣在皮膚, 冬氣在骨髓中,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必從其經氣 辟除其邪則亂 氣不生反之則生 亂氣相淫倂焉(內經四時刺逆從論篇 第六十四).
○ 病有浮沈 刺有淺深, 各至其理無過 其道過之則內傷 不及則生外壅 壅則邪從之淺深 不得反爲大賊 內同五藏 後生大病(內經).
○ 春夏刺淺 秋冬刺深者 盖春夏陽氣在上 人氣亦在上 故當淺刺之. 秋冬陽氣在下 人氣亦在下 故當深取之也(難經).

    鍼刺淺深法
○ 足陽明刺深六分 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 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 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 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 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 留二呼. 手之陰陽 其受氣之道近, 其氣之來疾 其刺深者 皆無過二分 其留 皆無過一呼(靈樞經水 第十二).
○ 凡上體 及當骨處 鍼入淺而灸宜少, 凡下體及肉厚處 鍼可入深 灸多無害(入門).

    火鍼法
○ 性畏艾灸者 當用火鍼, 以鍼置火中, 令熱刺之卽火鍼也(資生).
○ 凡諸穴 忌灸之處 以鍼置火中 令熱繆刺之,卽效,乃知火不負人之說(資生).
○ 內經有<燔鍼法> 卽火鍼也(內經).
 
    點穴法
○ 凡點穴時 須得身體平直 四肢無令拳縮, 坐點無令俛仰, 立點無令傾側若孔穴 不正則徒燒肌肉 虛忍痛楚無益於事(千金).
○ 凡點穴 坐點則坐灸, 立點則立灸, 臥點則臥灸, 坐立皆宜端直, 若一動則不得眞穴(入門).
○ 古者 用繩度量 繩多出縮取穴不準, 今以薄竹片點量分寸, 療病準的亦有用蠟紙 條量者, 但薄篾易折蠟紙亦粘手 惟取稻稈心量 却易尤勝於用紙之伸縮也(資生). ∴ 稻稈(도간 : 볏집 대)
○ 人有老少 體有長短 膚有肥瘦, 皆須精思商量準而折之. 又以肌肉文理 節解 縫會 宛陷之中 及以手按之病者 快然, 如此子細安詳 用心者 乃得眞穴耳(千金).
○ 吳蜀多行灸法, 有阿是穴之法. 言人有病卽令捏其上, 若果當其處 不問孔穴 下手卽得便快 卽云阿是灸刺皆驗, <入門>云<天應穴> 是也(資生).

    量分寸法
○ 取病人 男左女右 中指第二節內度 兩橫紋相去爲一寸 應取穴 及作炷 分寸並依此法(局方).
○ 取男左女右 手中指第二節 內庭兩橫文相去爲一寸 是謂同身寸, 療病多愈 今以準 <銅人>曰 取中指內文爲一寸. <內經>曰<同身寸>是也(資生).
○ <竇漢卿>, 同身寸法 以中指 大指相屈如環 取內側交兩角爲一寸.
○ 取中指內側爲同身寸者 大法也. 若取頭部 膺腧部 背部 腹部 同身寸外, 又各有活法 不可執一也(綱目).
○ 手足部 並用 同身寸 取之(神應).
 ※ 頭部寸
○ 前髮際至後髮際 折作12節爲一尺二寸.
○ 前髮際不明者 取眉心上行三寸, 後髮際不明者 取大隹頁上行三寸, 前後髮際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神應)
○ 頭部橫寸 以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爲一寸,並用此法.
○ 神庭至曲差, 曲差至本神, 本神至頭維,各一寸半. 自神庭至頭維, 共四寸半(神應).
 ※ 膺腧部寸
○ 兩乳橫折作八寸 並用此法取之, 自天突至膻中直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爲中庭上 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神應).
 ※ 背部寸
○ 大隹頁穴下至尾骶骨 共二十一隹頁通折作三尺.
○ 上七隹頁,每隹頁一寸四分一釐 共九寸八分七釐
○ 中七隹頁,每隹頁一寸六分一釐,十四隹頁 前與臍平 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
○ 下七隹頁,每一寸二分六釐
○ 背第二行,挾脊 各一寸半 除脊一寸 共折作四寸分兩傍.
○ 背第三行,挾脊各三寸,除脊一寸 共折作七寸,分兩傍(神應)
 ※ 腹部寸
○ 自中行心蔽骨下至臍 共折作八寸.人若無心蔽骨者 取岐骨下至臍心, 共折作九寸.
○ 臍中至毛際橫骨折作五寸取之.
○ 膺部 腹部,橫寸並用乳間八寸法取之(神應).
 ※ 人身尺寸
○ 人有長七尺五寸者 髮以下至頤 一尺.
○ 結喉至?骬(鳩尾骨也) 一尺三寸
○ ?骬至天樞八寸.
○ 天樞(穴名),至橫骨六寸半.橫骨至內輔上廉一尺八寸.
○ 內輔上廉至下廉三寸半.
○ 內輔下廉,(下)至內踝, (長)一尺三寸. 內踝(以下)至地, (長)三寸. 又 膝膕(以下)至跗屬 (長)一尺六寸.
○ 跗屬(以下)至地 (長)三寸 故骨圍 大卽太過 小卽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 長一尺 行腋中不見者 長四寸 腋以下至季脇 長一尺二寸 季脇以下至髀樞 長六寸 髀樞以下至膝中 長一尺九寸 膝以下至外踝 長一尺六寸 外踝以下至京骨 長三寸 京骨以下至地 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 廣九寸 耳前當耳門者 廣一尺三寸 兩顴之間 相去七寸 兩乳之間 廣九寸半 兩髀之間 廣六寸半 足長一尺二寸 廣四寸半.
○ 又肩至肘 (長)一尺七寸, 肘至腕 (長)一尺二寸半.
○ 腕至中指本節 (長)四寸. 本節至其末 (長)四寸半(靈樞 骨度 第十四).
 ※ 一夫法  : 凡量一夫之法 覆手倂舒四指 對度四指上下節 橫過 爲一夫也(資生).

    製艾法
○ 艾葉主灸百病 3月3日,5月5日,採葉 暴乾, 以覆度者爲佳, 經陳久 方可用(入門).
○ 端午日 日未出時於艾中以意求其似人者輒採之, 以灸殊有效.又云3月3日 艾用灸極妙(類聚).
○ 取陳久黃艾葉 不以多少 入臼內 用木杵 輕搗令熟以細篩隔去靑滓 再搗再篩 直至柔細 黃熟爲度,用之(局方).
○ 艾熟 搗去靑, 取白入硫黃 揉之用尤妙(入門).

    作艾炷法
○ 艾炷根下 廣3分 長亦3分, 若減此則不覆孔穴 不中經脈 火氣不行 亦不能除病
强壯人亦可稍增, 令大小兒則可如小脈大 或如雀糞大(局方).
○ 艾炷依小竹筋頭作之. 其病脈粗細 狀如巨線 但令當脈灸之,艾炷雖小亦能愈疾, 如腹內疝瘕 痃癖 氣塊 伏梁等疾. 惟須大艾炷也(入門).

    取火法
○ 古來用火灸 病忌八般木火(松木 栢木 竹木 楡木 桑木 棗木 枳木 橘木),
今則不用木火, 只以淸油點燈 燈上燒艾莖點灸 兼滋潤灸瘡至愈 已來且無疼痛用蠟燭更佳.
○ 又火珠耀日以艾氶之,遂得火出 此火灸病爲良, 次有火照 耀日以艾引之, 便得火出 此火亦可火照, 卽火鏡也(局方).
○ 凡取火者 宜敲石取火,今人以鐵鈍刀擊石 先以紙灰爲火丸 在下氶之
亦得火可用(資生).
   
  下火灸時法
○ 凡 下火灸時 皆以日正午以後 乃可下火 灸之之時 謂陰氣未至 灸無不着 午前平旦穀氣虛 令人癜眩 不得鍼灸 愼之愼之 其大法如此 卒急者不可用此例也.若遇陰雨風雪 暫時且停 候待淸明 乃可灸之 灸時不得傷飽 大飢 飮酒 食生冷 硬物 及思慮憂愁 嗔怒 呼罵 喪葬 嘆息, 一切不祥忌之 大吉(千金).

    灸法
○ 治病大法 冬宜溫 及灸(仲景).
○ 凡病藥之不及 沈漬不到 必須灸之(入門).
○ 靈樞曰“陷下則灸之” 東垣云“陷下者皮毛 不任風寒 知陽氣下陷也.
○ 又曰 陷下則徒灸之,徒灸謂不鍼只灸也(綱目).
○ 經云 陷下則灸之者 天地間無他 惟陰與陽 二氣而已,陽在外 在上, 陰在內 在下,今言<陷下>者,養氣下陷,入陰血之中 是陰反居其上而覆其陽 脈證俱見 寒在外者則灸之.
<內經>云 “北方之人 宜灸焫” 爲冬寒 大旺伏陽在內 皆宜灸之(東垣). ∴ 灸焫(구설 : 쑥을 태움)
○ 虛者灸之 使火氣以助元陽也 實者灸之 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
   寒者灸之 使其氣之復溫也. 熱者灸之 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入門).
○ 頭面 諸陽之會 胸膈二火之地 不宜多灸 背腹雖云多灸 陰虛有火者不宜 惟四肢穴最妙(入門).
○ 凡灸當先陽後陰 言從頭向左而漸下 次後從頭向右而漸下 乃先上後下也(千金).
○ 先灸於上後灸於下 先灸於少 後灸於多(明堂).
○ 灸則先陽後陰 先上後下 先少後多(入門).

    壯數多少法
○ 着艾一炷如人丁壯之力 故謂之壯. ○ 凡頭頂止於七壯 至七七壯而止.
○ 鳩尾 巨闕, 雖是胸腹穴 久不過四七壯 若灸多 令人 永無心力 如頭上穴 若灸多 令人失精神,
臂脚穴 若灸多 令人血脈枯渴 四肢細而無力. 旣失精神 又加細瘦卽令人短壽(資生).
○ 四肢 但去風邪 不宜多灸 七壯至七七壯止, 不得過隨年數(資生).
○ 凡小兒 七日以上周年以下 不過七壯 炷如雀屎(資生).

    發灸瘡法
○ 凡着灸療病 雖然數足 若不得瘡發膿出 其疾不愈.如灸瘡不發 取故履底灸 令熱熨之, 三日卽發膿出 自然愈疾(局方).
○ 又取赤皮葱3~5莖 去其靑於煻會中煨熟 拍破熱熨灸瘡十餘遍 三日自發膿出 卽愈(局方).
○ 凡着艾灸得瘡發 所患卽差 不得瘡發 其疾不愈 灸後過數三日不發 可於瘡上再灸三壯 卽發(資生).

    療灸瘡法
○ 凡着灸 治病纔住火 便用赤皮葱 薄荷煎湯 溫溫淋洗灸瘡 令驅逐風氣於瘡口內出 兼令經脈往來不滯於瘡下 藥灸瘡退痂後 取東南桃枝 及靑嫩柳枝等分 煎湯溫洗 灸瘡 能護灸瘡中諸風, 若瘡內黑爛潰者 加胡荽煎洗 自能生好肉 若疼痛不可忍 加黃連煎洗 立有神效(局方).
○ 凡貼灸瘡 春用柳絮 夏用竹膜 秋用新綿 冬用免腹下白細毛 猫兒腹下毛 更佳(資生).
○ 灸瘡不差 牛屎燒熱灰付之. 白茅香花 搗付之. 楸葉 或根皮搗 爲末 付之(本草).
○ 灸瘡 久不合 黃連 甘草節 白芷 黃丹 香油 同煎膏 貼之(丹心).
○ 灸瘡腫痛 取薤白切與猪脂 及苦酒浸經熟微火煎 去滓付之. 伏龍肝煮水 令熱淋漬之(本草).
○ 灸瘡 出血不止 藍靑布燒灰付之. 鱧腸草搗付之. 百草霜 蚌粉爲末 乾糝(本草).
○ 灸瘡久不差 宜用內托黃芪元 止痛生肌散(諸方)
【內托黃芪元】
治鍼灸傷 經絡流膿不止 久不差.
黃芪300g 當歸120g 肉桂 木香 乳香 沈香各40g,
爲末 以菉豆粉150g 薑汁煮糊和 丸梧子大 熱水下50~70丸(得效).
【止痛生肌散】
治鍼灸傷 經絡流膿不止 久不差.
牡蠣粉20g 寒水石煆 滑石各8g 爲末 先以藥水洗後 糝之(資生).
 
    調養法
○ 凡灸預却熱物 服滋腎藥 及灸選其要穴 不可太過 恐氣血難當 灸氣海 及煉臍不可臥灸. 素火盛者雖單灸氣海 亦必灸三里瀉火, 灸後 未發不宜熱藥, 已發不宜凉藥, 常須調護脾胃 竢其自發 不必外用藥物 發時 或作寒熱 亦不可妄服藥餌 落痂後 用竹膜紙貼3~5日 次以麻油水粉煎膏貼之. 膿多者 一日一易  膿少者 兩日一易. 使膿出多而疾除也. 務宜撙節飮食 戒生冷油膩 魚鰕 笋蕨 量食牛肉少雞長肉 時方可量 用猪肚 老鴨之類. 謹避四氣 七情 六慾(入門).  竢(사 : 기다릴)
○ 灸後 忌食猪 魚 酒 麪,動風,生冷等物,鷄肉最毒而房勞尤甚也.
○ 亦忌飮水及將水濁手足(資生).

    鍼灸不可兼施
○ <內經>言 “鍼而不灸 灸而不鍼”, 庸醫鍼而復灸 灸而復鍼, 後之醫者 不明 軒岐之道. 鍼而復灸 灸而復鍼者 有之. 殊不知書中所言某穴在某處 或鍼幾分 或灸幾壯 此言 若用鍼當用幾分 若用灸當用幾壯 謂其穴者 不可復鍼  鍼者 不可復灸宜. 今之醫者 凡灸必先灸三壯 乃用鍼 復灸數壯 謂之<透火艾之說> 是不識 書中軒岐之旨也(神應).
○ 昔宏綱先生 嘗言惟腹上用鍼 隨灸數壯 以固其穴 他處忌之 云 此亦醫家權變之說也(神應).
○ 問<鍼經>(卽靈樞經也)云 “鍼幾分 灸幾壯 鍼訖而後灸何也? 曰鍼則鍼 灸則灸 若鍼而不灸 若灸而不鍼”(綱目).
○ 灸而勿鍼 鍼而勿灸 <鍼經>爲此常丁寧 庸醫鍼灸一齊用 徒施患者 炮烙刑(入門).

    不耐鍼灸
○ 帝問 曰針石火焫之痛何如?  少兪曰 人之骨强 筋弱 肉緩 皮膚厚者 耐痛
帝曰 其耐火焫者 何以知之? 少兪曰 加以黑色而美骨者 耐火焫.
帝曰 其不耐針石之痛者 何以知之? 少兪曰 堅肉薄皮者 不耐針石之痛也(靈樞 論痛 第五十三).

    用鍼須合天時
○ 天溫日明 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 故血易瀉 氣易行 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澁而衛氣沈.月始生則血氣始精 衛氣始行 月廓滿則血氣實 肌肉堅 月廓空 則肌肉減 經絡虛 衛氣去 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是以天寒無刺 天溫無疑 月生無瀉 月滿無補 月廓空無治 是謂得時而調之. 故日月生而瀉 是謂藏虛 月滿而補 血氣揚溢 絡有留血 命曰重實 月廓空而治 是謂亂經. 陰陽相錯 眞邪不別 沈而留止 外虛內亂 淫邪乃起(內經 八正神明論篇 第二十六).

    鍼補瀉法
○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調其氣之虛實 實則瀉之 虛則補之. 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無問其病 以平爲期(內經 三部九候論篇 第二十).

    鍼補瀉法
○ 補虛者 必先捫而循之 切而散之 推而按之 彈而怒之 抓而下之 通而取之 外引其門 以閉其神. 呼盡納鍼 靜以久留 以氣至爲 故 候吸引針 氣不得出 各在其處 推闔其門 令神氣存 大氣留止 命曰補(內經 眞邪論扁 第二十七).
ː瀉實者 吸則納鍼 無令氣仵. 靜以久留 無令邪布. 吸則轉鍼 以得氣爲故 候呼引鍼 呼盡乃去 大氣皆出 故命曰瀉(內經 眞邪論扁 第二十七).
○ 知爲鍼者信其左 不知爲鍼者信其右 當刺之時 必先以左手厭按其所鍼 榮腧之處 彈而怒之 爪而下之 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 順鍼而刺之得氣 因推而納之 是謂補 動而伸之 是謂瀉(難經).
○ 補者 隨經脈 推而納之 左手閉鍼孔 徐出鍼而疾按之. 瀉者 迎經脈 動而伸之 左手閉鍼孔疾出鍼而徐按之. 隨而濟之 是謂補迎而奪之 是謂瀉(難經).
○ 刺虛者 須其實 刺實者 須其虛. 解云“刺實須其虛者 爲鍼陰氣隆 至鍼 下熱乃去鍼也. 刺虛 須其實者 爲鍼陽氣隆 至鍼 下熱 乃去鍼也” 註云“要以氣至而有效也”(內經).
○ 候氣有二 一曰邪氣 二曰穀氣. 邪氣來也 緊而疾 穀氣來也 徐而和.
緊而疾者 補而未實瀉而未虛也. 徐而和者 補而已實(已當作易)瀉而已虛也.
○ 脈實者 深刺之 以泄其氣 脈虛者淺刺之 使精氣無得出以養 其脈獨出其邪氣也(靈樞 終始 第九(法野)
○ 左手 重而切按 欲令氣散 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也(綱目).

    用鍼宜審逆順
○ 帝曰 形氣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 形氣不足 病氣有餘 是邪勝也 急瀉之 形氣有餘 病氣不足 急補之 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 此陰陽氣俱不足也 不可刺之 刺之則重不足. 重不足則陰陽俱竭 血氣皆盡 五臟空虛 筋骨髓枯 老者絶滅 壯者不復矣. 形氣有餘 病氣有餘 此謂陰陽俱有餘也. 急瀉其邪 調其虛實. 故曰 有餘者瀉之 不足者補之 此之謂也(靈樞 根結 第五(法音)).
ː刺不知逆順 眞邪相搏. 滿而補之 則陰陽四溢 腸胃充郭 肝肺內䐜 陰陽相錯. 虛而瀉之 則經脈空虛 血氣枯竭 腸胃攝僻 皮膚薄着 毛腠夭樵 予之死期.故曰 用針之要 在于知調陰與陽. 調陰與陽 精氣乃光 合形與氣 使神內藏 故曰 上工平氣 中工亂脈 下工絶氣危生 故曰 下工不可不愼也(靈樞 根結 第五(法音).

    五奪勿用鍼瀉
○ 帝曰 何謂五奪? 岐伯曰 形肉已奪 是一奪也 大失血之後 是二奪也 大汗出之後 是三奪也. 大泄之後 是四奪也 新産下血之後 是五奪也. 此皆不可鍼瀉(靈樞 五禁 第六十一).
 
    鍼法有瀉無補
○ 鍼刺雖有補瀉之法 予恐但有瀉而無補焉.
經謂 “瀉者 迎而奪之 以鍼迎其經脈之來 氣而出之固 可以瀉實也. 謂補者 隨而濟之 以鍼隨其經脈之去氣而留之”. 未必能補虛也. 不然 內經 何以曰“無刺大勞人 無刺大飢人 無刺渾渾之脈 無刺漉漉之汗 無刺新飽人 無刺大驚人”.又曰“形氣不足 病氣不足 此陰陽皆不足 不可刺 刺之則重竭其氣 老者絶滅 壯者不復矣”. 若此等語 皆有瀉無補之謂也. 凡虛損危病 久病 俱不宜用鍼(入門).

    灸補瀉法
○ 灸法有補瀉 火若補火艾滅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 便掃製之用口吹之 風主散故也(丹心).
○ 以火補者 毋吹其火 須自滅也. 以火瀉者 疾吹其火 傳其艾 須其火滅也(靈樞 背兪 第五十一).
 
    鍼灸禁忌  
○ 凡鍼刺之禁 新內勿刺 已刺勿內 已醉勿刺 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 已刺勿怒 新勞勿刺 已刺勿勞 已飽勿刺 已刺勿飽 已飢勿刺 已刺勿飢 已渴勿刺 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乃刺之. ○ 乘車來者 臥而休之 如食頃乃刺之 出行來者 坐而休之 如行十里久乃刺之(靈樞 終始 第九(法野)).
○ 無刺大醉 令人氣亂 無刺大怒 令人氣逆 無刺大勞人 無刺新飽人 無刺大饑人 無刺大渴人 無刺大驚人(內經 刺禁論篇 第五十二).
○ 微數之脈 愼不可灸 因火爲邪則爲煩 亦追虛逐實血散 脈中火氣 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 脈浮應以汗解 用火灸之則邪無從出 因火而盛 從腰以下必重而痺 名曰火逆.
○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 此爲實實虛虛 因火而同 必咽燥吐唾血(仲景).
   
    鍼要得術
○ 五臟之有疾也 譬有刺也 猶汚也 猶結也 猶閉也. 善用針者 取其疾也 猶拔刺也 猶雪汚也 猶解結也 猶決閉也. 疾雖久 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術也(靈樞 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 寒與熱爭 能合而調之 虛與實隣 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 犯而行之 上氣不足 推而揚之 下氣不足 積而從之 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靈樞 官能 第七十三).
 
    鍼有上工中工
○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者 何謂也?
曰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於脾 故先實其脾氣 無令得肝之邪也 故曰治未病焉.
中工見肝之病 不曉相傳 但一心治肝 故曰治已病也(難經).

    鍼入着肉
帝曰 鍼入而肉着者何也?
岐伯曰 熱氣因于鍼則鍼熱 熱則肉着于鍼 故堅焉(靈樞 血絡論 第三十九).

   十二經脈流注腧穴 758
○ 十二經者 手三陽 手少陰 足三陽 足三陰 合爲十二經也.
○ 節之交 365會所 言節者 神氣之所 遊行出入也. 非皮肉 筋骨也.
 又曰 神氣者 正氣也. 神氣之所遊行 出入者 流注也. 井 榮 腧 經 合者 本輸也(靈樞).
○ 十二經 一脈也. 略爲十二分而已也(東垣).
 
   ※ 手太陰肺經流注
ː手太陰之脈 起於中焦(中府穴)下絡大腸 環循胃口 上膈屬肺 從肺系橫出腋下(天府穴) 下循臑內肩下臂上通 名曰臑 行少陰心主之前 下肘中(臂上臑下接處曰肘卽尺澤穴)循臂內(臑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上骨下廉入寸口(經渠穴 太淵穴)上魚 循魚際(魚際穴)出大指之端(少商穴) 其支者 列缺穴 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交入手陽明)
是動則病 肺脹滿 膨膨而喘咳 缺盆中痛 甚則交兩手而瞀 此謂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嗽 上氣 喘喝煩心 胸滿 臑臂內前廉痛闕 掌中熱氣盛 有餘則肩背痛 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每朝寅時 從中府 起循臂下行 至少商穴止(入門)
  手太陰肺經左右凡22穴
  少商二穴
ː在手大指端 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太陰脈之所出爲井鍼入一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禁不可灸(銅人)
ː出血以瀉 諸藏之熱(靈樞).
ː咽中腫塞 水粒不下 鍼之立愈(資生). 
  魚際二穴
ː在手大指本節 後內側 散脈中 手太陰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二分 留三呼禁不可灸(入門).
  太淵二穴. ∴ 滎(형 : 실개천)
ː<一名> <太泉> 在手掌後橫文頭陷中 <一云>在魚後一寸 陷者 中手太陰脈之所注 爲腧 鍼入二分 可灸三壯(銅人).
  經渠二穴
ː在寸口脈中 手太陰脈之所行爲經. 鍼入二分 留三呼 禁不可灸 灸之則傷人神(銅人).
  列缺二穴
ː在去腕側 上一寸五分 以手交叉中指末 兩筋兩骨鏬中 手太陰絡 別走陽明 鍼入二分 留三呼瀉五吸. 可灸七壯(資生).
  孔最二穴
ː在側腕上七寸宛宛中 手太陰之郄 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尺澤二穴
ː在肘約文中(銅人).
ː肘中之動脈也. 又云肘中約文上動脈中(綱目).
ː在臂屈伸 橫文中 筋骨鏬陷中 又云肘中約上兩筋 動脈中(資生).
ː手太陰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一云> 不宜灸(入門).
  俠白二穴
ː在天府下 在肘上五寸 動脈中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天府二穴
ː在腋下三寸 臑臂內廉動脈中 擧手以鼻取之 鍼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雲門二穴759
ː在巨骨下 挾氣戶傍二寸陷中 動脈應手 擧臂取之(銅人).
ː在人迎下 第二骨肝 相去二寸四分(資生).
ː可灸五壯鍼入三分 刺深則使人氣逆 故不宜深刺(甲乙).
  中府二穴
ː肺之募也. <一名>膺中腧 在雲門下一寸陷中 乳上三勒間動脈應手仰而取之.
 手足太陰之會也. 鍼入三分留三呼 可灸五壯(銅人).

    ※ 手陽明大腸經流注
○ 手陽明之脈 起於大指 次指之端 內側(商陽穴)循指上廉(本節前二間穴本節後三間穴) 出合谷 兩骨之間
(合谷穴)上入兩筋之中(陽谿穴) 循臂上廉(偏歷穴)入肘外廉(曲池穴) 上循臑外前廉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髃穴)上出柱骨之會上(天鼎穴)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 從缺盆上頸 貫頰入下齒 中環出挾口 交人中(穴名)左之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自此交入足陽明)
是動則病 齒痛 䪼腫 是主津 所生病者 目黃 口乾 鼽衄 喉痺 肩前臑痛 大指 次指痛 不用
氣有餘 則當脈所過者熱腫, 虛則寒慄 不復盛者 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卯時自少商穴起至 迎香穴止(入門)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凡40穴
  商陽二穴
ː<一名> 絶陽,在手大指 次指,外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手陽明脈之所出也.爲井. 鍼入一分 留一呼, 可灸三壯(銅人).
  二間二穴
ː<一名> 間谷 在手大指 次指 本節前 內側陷中 手陽明 脈之所流 爲滎. 鍼入三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三間二穴
ː<一名>少谷.在手大指 次指 本節後內側陷中, 手陽明脈之所注爲腧, 鍼入三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合谷二穴
ː<一名>虎口,在手大指 次指,兩骨間鏬間 宛宛中 動脈應手(資生).
ː手陽明脈之所過爲原.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
ː姙婦不可刺 損胎氣(銅人).
  陽谿二穴
ː<一名>中魁, 在手腕中上側 兩筋間陷刺中 手陽明脈之所行爲經 鍼入三分 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偏歷二穴
ː 在腕中後三寸 手陽明絡別走太陰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溫留二穴
ː<一名>逆注,<一名>池頭. 在腕後小士五寸,大士六寸(銅人).
ː在腕後五寸六寸間(資生).
ː手陽明郄,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ː大士 小士,卽戴人 小兒也(綱目).
  下廉二穴
ː在輔骨下一寸(銅人).
ː在曲池前五寸,兌肉分外斜(入門).
ː鍼入五分 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上廉二穴
ː在三里下一寸(銅人).在曲池前四寸(入門).其分毒抵陽明之會 外斜(綱目).
ː鍼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三里二穴
ː在曲池下二寸(銅人).
ː按之肉起銳肉之端(綱目).
ː鍼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曲池二穴
ː在肘外輔骨 屈肘曲骨之中(銅人).
ː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文頭盡處 以手拱胸取之(入門).
ː手陽明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靈樞).
 759肘髎二穴
ː在肘大骨外廉 近大筋陷中,可灸三壯, 鍼入三分(銅人).
  五里二穴
ː在肘上三寸 行向裏大脈中央. 可灸十壯. 禁不可鍼(銅人).
ː內經曰“大禁二十五 在天府下五寸” 註云“五里穴也”. 大禁刺 禁不可刺也.
ː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往而藏之氣盡矣.故五五 二十五而竭其輸矣. 此所謂奪其天氣也, 故曰 關門而刺之者死於家中 入門而刺之者死於堂上 傅之後世以爲刺禁(靈樞).
  臂臑二穴
ː在肘上七寸 䐃肉端平手取之. 手陽明絡,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肩髃一夫兩筋兩骨鏬陷宛中 平手取之. 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卽閉 宜灸, 不宜鍼刺(資生).
  肩髃二穴
ː<一名>中肩井,<一名>扁骨. 在肩端兩骨間陷刺 宛宛中去臂取之(銅人).
ː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資生).
ː鍼入六分,留六呼,刺則泄肩臂熱氣,可灸七壯至二七壯. 若灸偏風不遂 至七七壯止.
ː唐<庫狄欽> 患風痹,手不得伸, <甄權> 鍼此穴 立愈(銅人).
  巨骨二穴760
ː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鏬肝陷中, 鍼入一寸半, 可灸五壯(銅人).
  天鼎二穴
ː在側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頸缺盆 氣舍後一寸五分(綱目).
  迎香二穴
ː<一名>衝陽, 在禾髎上一寸 鼻孔傍五分,鍼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扶突二穴
ː<一名>水穴,在人迎後一寸五分.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曲頰下一寸 仰而取之(入門).
  禾髎二穴
ː<一名>長頻 直鼻孔下挾水溝傍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 足陽明胃經流注
ː足陽明之脈 起於鼻之交頞中 傍約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迎香穴) 入上齒中 環出 挾口環唇 下交承漿(穴名) 却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穴名)循頰車(穴名) 上耳前過客主人(穴名) 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者 從大迎前下人迎(穴名) 循喉嚨 入缺盆 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 從缺盆下 乳內廉下 挾臍入氣衝中(穴名). 其支者 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衝 中而合以下髀關(穴名)抵伏兎(穴名)下入膝臏中(腿下脛上接處曰膝臏,謂膝之盖骨也)下循䯒外廉(卽,上廉 下廉 解谿,穴也),下足跗(足面曰趺,衝陽穴也) 入中指內間(陷谷穴) 其支者 下膝三寸而別下 入中指外間(內庭穴)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厲兌穴也,自此交入足太陰).
是動則病 凄凄然 振寒 善伸 數欠 顔黑(顔卽額也), 病至則惡人與火, 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心動, 欲獨閉戶牖而處, 甚則欲上高 而歌棄衣而走, 賁響腹脹,是謂骭闕(骭 卽脛之別名).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 溫淫 汗出 鼽衄 口喎 唇疹 頸腫 喉痺 大腹水腫 膝臏腫痛,循膺乳街股伏兎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 尿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辰時自迎香穴,交與承泣穴,上行至頭維,對人迎循胸腹下,至足指厲兌穴止(入門)
ː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顙大者鉗耳也(靈樞)
ː足陽明胃經,左右凡90穴  ∴ 骭(간:정강이 뼈) 戶牖(용,유 : 담장) 顙(상 : 이마) 鉗(겸 : 입다물)
  厲兌二穴
ː在足大指 次指端外側 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之所出爲井.鍼入一分,可灸一壯(銅人).
  內庭二穴
ː在足大指 次指外間 陷中(銅人).
ː在足次指 與三指岐骨間 陷中(入門).
ː足陽明脈之所流爲滎,鍼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陷谷二穴
: 在足大指 次指外間 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 足陽明脈之所注爲腧,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衝陽二穴
ː<一名>會原,在足跗上五寸 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銅人).
ː在內庭上五寸 骨間動脈(入門).
ː在足跗上五寸陷者中搖足而得之(靈樞).
ː足陽明脈之所過爲原, 鍼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解谿二穴
ː在衝陽後一寸半 腕上陷中(銅人).
ː上衝陽一寸半陷者中(靈樞).
ː在足腕上繫草鞋帶處去內庭上六寸半(入門).
ː足陽明脈之所行爲經.鍼入五分,留五呼,佳句三壯(銅人).
  豊隆二穴
ː在外踝上八寸 下廉䯒骨外廉間陷中.
ː足陽明絡別走太陰, 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下巨虛二穴
ː<一名>下廉,在上廉下三寸,鍼入八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三里下六寸 當擧足取之(入門).
ː在上廉下三寸 兩筋骨鏬陷 宛宛中蹲(준)坐取之(資生).
  條口二穴
ː在下廉上一寸 上廉下一寸,鍼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ː在三里下五寸 擧足取之(入門).
  上巨虛二穴
ː<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鍼入八分 可灸三壯,<一云>隨年數爲壯(銅人).
ː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 擧足取之.
ː在三里下三寸 兩筋兩骨鏬陷宛宛中(資生).
  三里二穴 760
ː在膝下三寸䯒骨外 大筋內宛宛中(銅人)
ː在膝下三寸陷中 䯒骨外廉 兩筋肉分間(內經). ː在犢鼻下三寸 䯒骨外廉分肉間(入門).
ː761 以手約膝取中指梢盡處 是穴(得效).
ː深則足趺陽脈不見 按之大衝脈不動 是正穴(資生).
ː足陽明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一寸,可灸七壯(<<<一云>>>三壯 : 銅人).
ː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 若不灸三里. 令氣上衝目”
ː三里下三寸爲上廉 復下三寸爲下廉 大腸屬上廉 小腸屬下廉. 足陽明胃脈也. 然則大腸 小腸 皆屬于胃也(靈樞).
ː點三里穴 但按趺陽脈不應 方是正穴(丹心).
  犢鼻二穴
ː在膝臏下䯒骨上 骨解大筋中(銅人).
ː膝臏下䯒挾鏬大筋中(資生).
ː在膝頭眼外側大筋陷中. 鍼入六分, 禁不可灸(入門).
  梁丘二穴
ː在膝上二寸兩筋間 足陽明之郄,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陰市二穴
ː<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 伏兎下陷中. 鍼入三分, 留七呼, 禁不可久(銅人).
ː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 小筋上屈膝得之(資生).
ː在膝上當伏兎下行二寸,臨膝取之(綱目).
  髀關二穴
ː在膝上伏兎後交文中. 鍼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ː在膝上伏兎後胯骨橫文中(入門).
  伏兎二穴
ː<一名>外丘. 膝上六寸,起肉是. <<一云>>在膝盖上七寸.鍼入五分.禁不可灸(銅人).
ː在膝髀鏬上六寸 向裏正跪正坐而取之(入門).
  氣衝二穴
ː<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中.可灸七壯,禁不可鍼(銅人).
ː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서혜 : 쥐)上(資生).
ː在天樞下八寸動脈(入門).
  歸來二穴
ː在水道下二寸. 鍼入八分,可灸五壯(銅人).
ː在天樞下七寸(入門).
  水道二穴
ː在大巨下三寸 天樞下五寸,鍼入二寸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大巨二穴
ː在外稜下一寸,鍼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外陵二穴
ː在天樞下一寸,鍼入八分,可灸五壯(銅人).
  天樞二穴
ː<一名>長谿,<一名>谷門, 大腸之募也. 在盲腧傍一寸五分. 挾臍二寸 鍼入八分 留七呼,可灸100壯(銅人)
ː魂魄之舍 不可鍼合臍常居各三寸(資生).  ː平臍傍各三寸(入門).
  滑肉門二穴
ː在太一下一寸, 鍼入八分,可灸 五壯(銅人).
  太一二穴
ː在關門下一寸. 鍼入八分 可灸五壯
  關門二穴
ː在梁門下一寸,鍼入八分,可灸五壯
  梁門二穴
ː在承滿下一寸,鍼入八分,可灸五壯
  承滿二穴
ː在不容下一寸.鍼入八分,可灸五壯(銅人).挾巨闕兩傍,各一寸半(資生).
  不容二穴
ː在幽門傍相去各一寸五分.鍼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ː在幽門兩傍各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四肋端(綱目).
ː平巨闕傍三寸,挺身取之(入門). ː挾鳩尾 當乳下三寸(資生).
  乳根二穴
ː在乳中下一寸四分陷中 仰而取之. 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ː在當乳下一寸六分. <入門><資生>並云一寸六分(綱目).
  乳中二穴
ː當乳中是(銅人).
ː卽乳頭上也(入門).
ː鍼宜淺刺二分,禁不可灸(入門).
  膺窓二穴
ː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屋翳二穴
ː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庫房二穴
ː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氣戶二穴
ː在巨闕下 挾腧府兩傍 相去各二寸陷中 仰而取之.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ː自氣戶至乳根 六穴,去膺中行各四寸遆相去各一寸六分(資生).
  缺盆二穴
ː<一名>天盖. 在肩前橫骨陷中, 可灸三壯,禁不可鍼(銅人).
ː肩前廉六穴臑會極外,肩髃次之,缺盆極裏(綱目).
  氣舍二穴
ː在頸直人迎下 扶突傍陷中,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水突二穴762
ː<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 人迎下,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人迎二穴
ː<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同應手 挾結喉兩傍 各一寸五分 仰而取之.以候五藏氣,鍼入四分,若過則殺人,禁不可灸(銅人).
  大迎二穴
ː在曲頷前一寸二分 骨陷中動脈. 又以口下 當兩肩取之. 鍼入三分 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地倉二穴
ː<一名>胃維. 挾口吻傍四分煨,
ː鍼入三分 留五呼 日可灸 二七壯 至七七壯,止艾炷若大口轉喎 却久 承漿七七壯 卽愈(銅人).
ː如近下有脈微動者是(綱目).
  巨髎二穴
ː在挾鼻孔傍八分,直目瞳子. 鍼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四白二穴
ː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鍼入三分.若鍼深,令人目烏色, 可灸七壯(銅人).
  承泣二穴
ː在目下七分. 直目瞳子,禁不宜鍼,鍼之,令人目烏色 可灸三壯(銅人).
  頰車二穴
ː<一名>機關. 在耳下曲頰端 近前陷中,側臥開口取之(銅人).
ː在耳下八分 小近前曲頰端陷中 開口有空(入門). ː鍼入四分 得氣卽瀉, 可灸七壯 至七七壯(銅人).
  下關二穴
ː在上關下.鍼入四分得氣卽瀉, 禁不可灸(銅人).
ː在客主人下(卽上關穴) 耳前動脈下廉(綱目).
ː合口有空 張口則閉, 宜側臥 開口 取穴(入門).
ː側面部 在耳前十二穴 頭維居傷 禾髎 客主人次之. 耳門. 又次之聽會,又次之下關居下(綱目).
  頭維二穴
ː在額角 入髮際 本神傍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 足太陰脾經流注
ː足太陰之脈 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太白穴)上內踝前廉(商丘穴)上腨內(腨爲脛之魚腹也) 循䯒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上循膝股內前廉(陰陵泉穴)入腹 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自此交入手少陰).
是動則病,舌本强,食則嘔 胃脘痛 腹脹 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 食不下 煩心 心下急痛 寒瘧 溏瘕 泄水下 黃疸 不能臥强立 股膝內腫厥, 足大指不用.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巳時自衝陽 過交與隱白 循腿腹上行 至腋下大包穴止(入門)
ː太陰根于隱白 結于太倉(靈樞) ∴ 腨(천 : 장딴지)
  足太陰脾經,左右,凡42穴
  隱白二穴
ː在木大指端內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太陰脈之所出 爲井.鍼入一分 留三呼 禁不可灸(銅人).
  大都二穴
ː在足大指內側 本節前陷中(銅人).
ː在本節內側白肉際(資生).
ː足太陰脈之 所流爲滎, 鍼入二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靈樞).
  太白二穴
ː在足大指內側 核骨下陷中, 足太陰脈之所注爲腧,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公孫二穴
ː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銅人).
ː在太白後一寸陷中(入門).
ː足太陰絡別走陽明 鍼入四分,可灸三壯(銅人).
  商丘二穴
ː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 足太陰脈之溯行爲經. 鍼入三分,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三陰交二穴
ː在內踝上三寸 骨下陷中(銅人).
ː在骨後筋前(入門).
ː昔有 <宋太子>,善醫術 逢日孕婦 診曰是一女. <徐文伯>診曰 “此一男一女也”. 太子 性急欲剖視之
<文伯>曰 請鍼之瀉 足三陰交 補手合谷 應鍼而落果 如文伯之言 故姙婦 不可刺(銅人)
  漏谷二穴
ː在內踝上六寸 骨下陷中. 鍼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地機二穴
ː<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空中在膝下五寸, 足太陰之郄. 鍼入三分,九九三壯(銅人).
ː在膝下五寸 大骨後 伸足取之(入門).
  陰陵泉二穴
ː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 伸足乃得之(銅人).
ː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資生).
ː曲膝取之(入門).
ː足太陰脈之所合. 鍼入五分 留七呼 禁不可灸(入門).
  血海二穴763
ː在膝臏上內廉 白肉際三寸.鍼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ː在膝臏上三寸 內廉骨後筋前白肉際(入門).
  箕門二穴
ː在魚腹上 越筋間 陰股內 動脈應手.可灸三壯,禁不可鍼(銅人).ː 在股上起筋間(靈樞).
ː在血海上六寸陰股內 動脈應手筋間.可灸三壯,禁不可鍼(入門).
  衝門二穴
ː<一名> 慈宮.上去大橫五寸 在府舍下橫骨兩端 約文中動脈. 鍼入七分 可灸五壯(銅人).
  府舍二穴
ː在腹結下二寸大橫下三寸 足太陰 陰維 厥陰之會,此三脈 上下三入腹 絡肝脾 結心肺 從脇上 至肩 此太陰郄. 三陰陽明之別. 鍼入七分 可灸五壯(銅人).
  腹結二穴
ː<一名> 腸屈. 在大橫下三寸, 鍼入七分 可灸五壯(銅人).
  大橫二穴
ː在腹哀下一寸六分,鍼入七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平臍傍四寸半(入門).
ː去章門合爲六寸(資生).
ː自期門至衝門 去腹中行 各當四寸半(資生).
  腹哀二穴
ː在日月下一寸六分.鍼入三分, 禁不可灸(銅人).
  食竇二穴
ː在天谿下一寸六分陷中 擧臂取之.鍼入四分 可灸五壯(銅人).
  天谿二穴
ː在胸鄕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鍼入四分 可灸五壯(銅人).
  胸鄕二穴
ː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鍼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周榮二穴
ː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鍼入四分,禁不可灸(銅人).
  大包二穴
ː在淵腋下三寸 此脾之大絡 布胸脇中出九肋間. 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ː雲門 中府 周榮 胸鄕 天谿 食竇,六穴 去膺中行 各六寸六分(資生).
 
    ※ 手少陰心經流注
ː手少陰之脈 起於心中出屬心系 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喉繫目 其直者復從心系却上肺下 出腋下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少海穴)循臂內後廉(靈道穴)抵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入掌內後廉(少府穴)循小指之內 出其端(少衝穴 自此交入手太陽).
是動則病 嗌乾 心痛 渴而欲飮 是謂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 脇痛 臑臂內後廉痛 厥掌中熱  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午時自大包 交與極泉 循臂行 至小指 少衝穴止(入門) ∴ 臑(노 : 팔꿈치)
  手少陰心經 左右凡一十八穴
  少衝二穴
ː<一名> 經始. 在手小指端內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手少陰脈之所出爲井. 鍼入一分 可灸二壯(銅人).
  少府二穴
ː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 直勞宮 手少陰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二分 可灸五壯(銅人).
  神門二穴
ː<一名> 銳衝 <一名> 中都.在掌後銳骨之端 動脈陷中.手少陰脈之所注爲腧.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七壯(銅人).
ː內經言“心藏堅固 邪不能容 故手少陰 獨無輸. 其外經病而藏不病者 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 神門穴“ 是也(綱目).
  陰郄二穴
ː在掌後脈中 去腕五分(銅人).
ː在掌後五分 動脈中  手少陰郄. 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入門).
  通里二穴
ː在腕後一寸 手少陰絡別走太陽.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靈道二穴
ː在掌後一寸五分  手少陰脈之所行 爲經.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少海二穴
ː<一名> 曲折. 在肘內廉節後陷中(銅人). ː在肘內 大骨外 去肘端五分(綱目).
ː在肘內廉節後陷中 動脈應手 屈肘得之(資生).
ː手少陰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靑靈二穴
ː在肘上三寸 伸肘擧臂取之 可灸七壯 禁不可鍼(銅人).
  極泉二穴
ː在臂內腋下筋間 動脈入胸處  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 手太陽小腸經流注
ː手太陽之脈 起於小指之端(少澤穴)循手外側(本節前前谷穴 本節後後谿穴) 上腕(腕前腕骨穴 腕中陽谷穴) 出踝中直上 循臂骨下廉 出肘內側兩骨之間(小海穴) 上循臑外後廉 出肩解繞肩胛 交肩上入缺盆 向腋 絡心 循咽下 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 從缺盆 貫頸上頰 至目銳眥  却入耳中  其支者 別頰上䪼 抵鼻 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顴頰骨也.自此交入足太陽)
是動則病 嗌痛 頷腫 不可回顧, 肩似拔, 臑似所是主液, 所生病者 耳聾 目黃 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盛者 人迎再倍於寸口, 虛者 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未時 自少衝交與少澤 循肘上行之聽宮穴止(入門) ∴ 䪼(졸 : 콧마루)
  手太陽小腸經764 左右凡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
ː<一名>少吉 在手小指之端 外側 去爪甲角下如韭葉 手太陽脈之所出爲井 鍼入一分 留二呼,可灸一壯(銅人).
  前谷二穴
ː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手太陽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一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後谿二穴
ː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銅人).
ː本節後橫文尖盡處 握掌取之(入門).
ː手太陽脈所注爲腧. 鍼入二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腕骨二穴
ː在手外側腕前(臂下掌上節處曰腕)起骨下陷中(銅人).
ː在掌後外側高骨下陷中 握掌向內取之(入門).
ː在手外側腕骨之前(靈樞).
ː手太陽脈之所過爲原. 鍼入二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陽谷二穴
ː在手外側腕中 銳骨下陷中 手太陽脈所行爲經.
鍼入二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養老二穴
ː在手踝骨上一空 在腕後一寸陷中.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支正二穴
ː在腕骨後五寸(銅人).
ː在腕後五寸 去養老四寸陷中(資生).
ː手太陽絡別走少陰.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小海二穴
ː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銅人).
ː屈手向頭取之 又云屈肘得之(入門).
ː手太陽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二分 可灸三壯(銅人).
  肩貞二穴
ː在肩曲胛上 兩骨解間 肩髃後陷中(銅人).
ː在肩髃後兩骨鏬間(入門). ∴ 鏬(하 : 틈)
ː鍼入八分 禁不可灸(入門).
  臑腧二穴
ː在肩髎後 大骨下胛 上廉陷中 擧臂取之, 鍼入八分 可灸三壯(銅人).
  天宗二穴
ː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鍼入五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秉風二穴
ː在天髎外肩上小髃骨後 擧臂有空(銅人).
ː在天宗前小髃後(入門).
ː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曲垣二穴
ː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按之應手痛. 鍼入五分 可灸十壯(銅人).
  肩外腧二穴
ː在肩胛上廉 去脊三寸陷中 鍼入六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去大杼傍三寸(入門).
  肩中腧二穴
ː在肩胛內廉 去脊二寸陷中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十壯(銅人).
ː去大杼傍二寸(入門).
ː肩後廉十二穴 臑腧 肩貞 極外 天宗 曲垣 次之外腧 中腧極裏(綱目).
  天容二穴
ː在耳下曲頰後 鍼入一寸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頰車後陷中(入門).
  天窓二穴
ː<一名> 窓籠. 在頸大筋前曲頰下 挾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鍼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完骨下髮際上 頸上大筋處 動脈陷中(入門).
  觀髎二穴
ː在面頄骨 下廉銳骨端 陷中 鍼入三分 禁不可灸(銅人).
ː在面頰銳骨下下廉陷中(入門).
  聽宮二穴
ː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耳前珠子傍(入門).

    ※ 足太陽膀胱經流注
ː足太陽之脈 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巓上(百會穴) 其支者從巓(頂爲中 頂前曰顖 頂後曰腦 頂左右曰角)至耳上角 其直者 從巓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 循肩髆內 挾脊抵腰中 入循膂 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 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膕謂膝解之後曲角之中也 卽委中穴) 其支者 從髆內左右 別下貫胂胂謂兩髀骨下 竪起肉也) 挾脊內過髀樞(髀骨節也 卽環跳穴) 循髀外後廉下 合膕中以下 貫腨內(足肚曰腨)出外踝之後(崑崙穴) 循京骨(穴名也) 至小指外側端(至陰穴也 自此交入足少陰)
是動則病 衝頭痛 目似脫項似拔 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膕如結 腨如裂 是謂踝厥.
是主筋 所生病者 痔瘧狂癲疾, 頭腦頂痛 目黃淚出 鼽衄 項背腰尻膕腨脚皆痛, 小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申時 自聽宮 交與睛明 循頭頸下 背腰臀腿 至足至陰穴止(入門)
ː太陽根于至陰 結于命門 命門者目也(靈樞)
∴巓(전 : 산꼭대기) 顖(신 : 숫구멍) 髆(박 : 어깨쭉지) 胂(이 : 등심 신 : 기지개켤) 髀骨(비골 : 넙적다리뼈)
足太陽膀胱經765  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
  至陰二穴
ː在足小指端外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太陽脈之所出 爲井. 鍼入一分 留誤呼 可灸三壯(銅人).
  通谷二穴
ː在足小指本節之前 外側陷中 足太陽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二分 留五呼 可灸三壯(銅人).
  束骨二穴
ː在足小指本節之後 外側陷中 足太陽脈之所流 爲滎.鍼入二分 留五呼 可灸三壯(銅人). 
  金門二穴
ː<一名> 關梁. 在足外踝 下骨空陷中 足太陽郄.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京骨二穴
ː在足外側 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按而取之 足太陽脈之所過爲原.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申脈二穴
ː在外踝下陷中 容爪甲 白肉際(銅人).
ː在外踝下五分(資生).
ː陽蹻脈所生.鍼入三分 禁不可灸(銅人).
  僕叅二穴
ː<一名> 安邪. 在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 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崑崙二穴
ː在足外踝後跟骨下陷中(銅人).
ː在跟骨上筋下(資生).
ː足太陽脈之所行爲經. 鍼入五分 留十呼 可灸誤壯(靈樞).
  付陽二穴
ː在外踝上三寸 飛陽下 鍼入五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ː陽蹻之郄 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綱目).
  承山二穴
ː<一名> 魚腹 <一名>腸山  <一名>肉柱. 在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 鍼入七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在腨股分肉間 拱足擧地一尺取之(入門).
  承筋二穴
ː<一名> 腨腸 <一名>直腸. 在腨腸中央 可灸三壯 禁不可鍼(銅人).
ː在脛後腨股中央 從脚跟上七寸(入門).
  合陽二穴
ː在膝約文中央下三寸 <一云>二寸. ː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門). 
  委中二穴
ː在膕 中央約文中 動脈陷中(銅人). ː在膝腕內膕 橫紋中央動脈(入門).
ː委中者血郄也. 在曲䐐內兩筋 兩骨中宛宛. 又云膝解後曲脚中背面取之(資生).
ː又於四畔紫 脈上去穴如藤塊刺 不可出血 穴不止. 令人夭(綱目).
ː宜鍼入一寸半<一云>五分 留七呼 禁 不可灸(綱目).
  委陽二穴
ː在承扶下六寸 屈伸取之.鍼入七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 後出於膕中 外廉兩筋委中外二寸 屈伸取之(入門).
ː<銅人>云 “委陽在足太陽 前少陽之後 出于膕中 外廉兩筋間 承扶下六寸. 此足太陽之別絡 手少陽經也.以今經文考之當云一尺六寸. 又按經文取委陽者屈伸而索之. 取陽陵泉者 正竪膝與之齊 下至委陽之前取之 是知委刺曲也.委中卽兩膕之中央 委陽卽曲䐐之陽分 約文之盡處 兩筋推其分野則正當 太陽 少陽之間內外廉之界 故曰太陽之前 少陽之後 膕中外廉也. 其穴正在約文兩筋之間 只正勝與之齊 陽陵泉正對其穴 當爲一尺六寸 無疑也(綱目).
  浮郄二穴
ː在委陽上一寸 展膝得之.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殷門二穴
ː在承扶下六寸. 鍼入五分 留七呼 禁不可灸(銅人).
  承扶二穴
ː<一名> 六郄. <一名> 陰關 <一名> 皮部. 在尻臀下股陰衝上約文中央 鍼入五分 禁不可灸(銅人).
ː在尻臀下陰股上 橫紋中(入門).
  秩邊二穴
ː在第十二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三寸陷中 伏而取之.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挾脊四寸 是除脊則各一寸半也. 大杼下諸穴 皆當 除脊骨一寸 則兩傍相去 各一寸五分爲正 大凡脊骨廣一寸 當除之(資生).
  胞肓766二穴
ː在十九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三寸 伏而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五七壯(銅人).
  志室二穴
ː在第十四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三寸陷中 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肓門二穴
ː在第十三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三寸 叉肋間與鳩尾相直 鍼入五分 可灸三十壯(銅人).
  胃倉二穴
ː在第十二隹頁下 兩傍相去三寸, 鍼入五分 可灸五七壯(銅人). 
  意舍二穴
ː在第十一日隹頁下 兩傍相去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至百壯止(銅人).
  陽綱二穴
ː在第十隹頁下 兩傍相去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魂門二穴
ː在第九隹頁下 兩傍相去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膈關二穴
ː在第七隹頁下 兩傍相去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譩譆二穴
ː在肩髃內廉第六隹頁下 兩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 以手重按之病者言譩譆 是穴也(銅人).
ː在膊內廉 以手壓之 病人抱肘作譩譆之聲則指下動矣(入門).
ː鍼入六分 留三呼 瀉五吸 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止(銅人).
  神堂二穴
ː 在第五隹頁下兩傍 相去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膏肓腧二穴
ː在第四隹頁下兩傍 相去三寸(執穴法 詳見下) 可
灸百壯 至五百壯. 若能用心 得正穴灸之 無疾不愈(銅人)
ː <千金方>於<諸穴治病>各分主之 獨於膏肓 三里 涌泉 特云 治雜病 盖是三穴無所不治(資生).
  魄戶二穴
ː<一名>魂戶.在第三隹頁下兩傍 相去三寸 正坐取之(銅人).
ː在三節外三寸(入門).
ː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 <一云>可灸七壯至百壯(綱目).
  附分二穴
ː在第二隹頁下 附項內廉兩傍相去三寸(銅人).
ː出第二節外三寸 附項內廉陷中 正坐取之(入門).
ː鍼入五分 得氣卽瀉 日可灸七壯至百壯(銅人).
  會陽二穴
ː<一名>利機, 在陰尾骶骨兩傍.鍼入八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在陰尾骨外各開一寸半(入門).
  下髎二穴
ː在第四空挾脊陷中, 鍼入二寸 留十呼 可灸三壯(入門).
ː嘗見死人骸腰脊骨盡處 有一骨廣 如人面大而四穴 分兩行了然通透 乃是八髎穴也(俗方).   
  中髎二穴
ː在第三空挾脊陷中, 鍼入二寸 留十呼 可灸三壯(入門).
  次髎二穴
ː在第二空挾脊陷中, 鍼入二寸 可灸三壯(入門).
  上髎二穴
ː在第一空 腰顆下一寸 挾脊陷中(銅人).
ː在腰踝骨下第一空 挾脊兩傍陷中 餘三髎少斜濶下俠  鍼入一寸 可灸七壯(入門).
  白還腧二穴
ː在第二十一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銅人).
ː取如腰戶法 挺杖伏地 端身兩手相重支額 縱息 令皮膚俱緩 乃得其穴(綱目)
ː鍼入八分 得氣先瀉後補 禁不可灸(銅人).
  中膂內腧二穴
ː<一名>脊內腧 在第二十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挾脊起肉間 伏而取之
鍼入三分 留十呼 可灸三壯(銅人).
  膀胱腧二穴
ː在第十九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小腸腧二穴
ː在第十八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大腸腧二穴
ː在第十六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腎腧二穴
ː在第十四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與臍相對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隨年爲壯(銅人).
  三焦腧二穴
ː在第十三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胃腧二穴
ː在第十二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隨年爲壯數(銅人).
  脾腧767二穴
ː在第十一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七壯(銅人).
  膽腧二穴
ː在第十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正坐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肝腧二穴
ː在第九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膈腧二穴
ː在第七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心腧二穴
ː在第五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厥陰腧二穴
ː在第四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肺腧二穴
ː在第三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以塔手左取右 右取左 當中指末 是穴 鍼入五分 留七呼 可灸一百壯(銅人).
ː肺腧與乳相對 引繩度之(資生).
  風門二穴
ː<一名> 熱府.第二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五分 留七呼 可灸五壯. 今附云若頻刺 泄諸陽熱氣 背永不發癰疽(銅人).
  大杼二穴
ː在第一隹頁下兩傍 相去各一寸五分 鍼入五分 可灸七壯 <<一云>>禁灸(銅人).
  天柱二穴
ː在挾項後髮際 大筋外廉陷中(銅人).
ː在頸大筋外挾後髮際陷中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入門).
  玉枕二穴
ː在絡却後一寸五分 挾腦戶傍一寸三分 起肉枕骨上入 髮際上三寸. 可灸三壯 禁不可鍼(銅人).
  絡却二穴
ː<一名> 强陽 又名腦盖.在通天後一寸五分 可灸三壯 禁不可鍼(銅人).
  通天二穴
ː<一名> 天伯.在承光後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承光二穴
ː在五處後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禁不可灸(銅人).
  五處二穴
ː在上星傍 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曲差二穴
ː入前髮際 在挾神庭傍一寸五分 鍼入二分 可灸三壯(銅人).
  攢竹二穴
ː<一名> 始光 <一名> 光明 <一名> 圓柱 在兩眉頭陷中 鍼入一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禁不可灸.
ː宜以細三稜鍼刺之. 宣泄熱氣三度刺目大明(銅人).
  睛明二穴
ː<一名>淚孔 在目內眥頭外一分 鍼入一分五分 留三呼 禁不可灸(銅人).
ː明堂云“鍼入一分半  盖面部 宜淺刺 是一分半爲正 銅人誤也(資生).
ː在目內眥 紅肉陷中(入門).
 
    ※ 足少陰腎經流注
ː足少陰之脈 起於小指之下 斜趨足心(涌泉穴) 出然骨之下(然谷穴)循內踝之後(太谿穴)別入跟中(太鐘穴)理想腨內(復溜穴)出膕內廉(陰谷穴)上股內 後廉貫脊 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 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 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自此交入手心主入)
是動則病 飢不欲食 面黑如炭色 咳唾則有血 喉鳴而喘 坐而欲起 䀮䀮如無所見 心懸若飢狀, 氣不足則善恐 心惕惕若人將捕之 是謂骨厥 是主腎.
所生病者 口熱 舌乾 咽腫 上氣 嗌乾及痛 煩心 心痛 黃疸 腸澼 脊臀 股內後廉痛 痿厥 嗜臥 足下熱而痛, 灸則强食生肉(勉强飮食以生肌肉) 緩帶被髮 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脈大二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酉時自至陰與涌泉 循膝上行 至肓腧府穴止(入門)
ː少陰根又涌泉 結于廉泉
  足少陰腎經 左右凡五十四穴
  涌泉二穴
ː在足陷中 屈足卷指 宛宛中(銅人).
ː涌泉者足心也.跪而取之(靈樞).
ː在脚心底宛中白肉際(資生).
ː在脚掌中心(入門).
ː足少陰脈之所出爲井 鍼入三分 留七呼 禁不可灸. 若灸 廢人行動(資生).
  然谷二穴
ː<一名> 龍淵  在足內髁前起大骨下陷中(銅人).然谷者然骨之下者(靈樞).
ː在內踝前直下一寸(資生)
ː足少陰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三分 留三呼 不宜見血刺之 多見血使人立飢欲食 可灸三壯(靈樞).
  太谿二穴
ː<一名> 呂細 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銅人).ː 在內踝後五分 跟骨間動脈陷中(入門).
ː足少陰脈之所注 爲腧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
ː凡人病有此脈則生 無則死(銅人).
  太鐘768 二穴
ː在足跟後衝中 太谿下五分 足少陰別走太陽 鍼入二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照海二穴
ː在足內踝下容爪甲 陰蹻脈所生 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ː令患人穩坐足底商隊赤白肉際陷中(綱目).
ː在內踝下四分 微前小骨下(入門).
  水泉二穴
ː去太谿下一寸 在內踝下 足少陰郄  鍼入四分 可灸五壯(銅人).
  復溜二穴
ː<一名> 伏白 <一名> 昌陽. 在足內踝上二寸 筋骨陷中動脈中(銅人).
ː在內踝後上二寸動脈中(入門).
ː上內踝二寸 動而不休(靈樞).
ː足少陰脈之所行爲經 鍼入三分 留三呼 可灸五壯(銅人).
  交信二穴
ː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前筋骨間腨淫驕之郄也(銅人).
ː在內踝二寸 復溜前三陰交後 筋骨間陷中(入門).
ː鍼入四分 留五呼 可灸三壯(銅人).
  築賓二穴
ː在內踝上三寸腨分中陰維之郄(銅人).
ː在骨後大筋上 小筋下 屈膝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入門).
  陰谷二穴
ː在膝內輔骨後 大筋下小筋上(銅人).
ː在輔骨之後大筋之下 小筋之上 有動脈 按之應手 屈膝而得之(靈樞).
ː足少陰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橫骨二穴
ː<一名> 下極. 在大赫下一寸. 可灸三壯, 禁不可鍼(銅人).
ː在橫骨中央宛曲如仰月陷中 曲骨外一寸半(入門).
  大赫二穴
ː<一名> 陰維, <一名> 陰關. 在氣穴下一寸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氣穴二穴
ː<一名> 胞門 <一名> 子戶, 在四滿下一寸.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四滿二穴
ː<一名> 髓府. 在中注下一寸(銅人).
ː挾丹田 傍一寸半, 又云在心下八寸 臍下橫文是穴(資生).
ː鍼入一寸 可灸五壯(入門).
  中注二穴
ː在肓腧下一寸, 鍼入一寸 可灸五壯(銅人).
  肓腧二穴
ː在商曲下一寸 去臍傍五分. 鍼入一寸 可灸五壯(銅人).
ː去臍傍各一寸半(資生).
ː平神闕外一寸半爲正(入門).
  商谷二穴
ː在石關下一寸 鍼入一寸 可灸五壯(銅人).
  石關二穴
ː在陰都下一寸 鍼入一寸 可灸三壯(銅人).
  陰都二穴
ː<一名> 食宮. 在通谷下一寸 鍼入一寸 可灸三壯(銅人).
  通谷二穴
ː在幽門下一寸 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在上脘傍(資生).
  幽門二穴
ː<一名>上門,在巨闕傍 相去各五分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平巨闕外一寸半(入門).
ː幽門, 挾巨闕一寸半. 四滿在丹田一寸半. 當以一寸半爲正(資生).
  步郞二穴
ː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去中庭 外二寸(入門).
  神封二穴
ː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靈墟二穴
ː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神藏二穴
ː在或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或中二穴
ː在腧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腧府二穴
ː<一名> 輸府. 在巨骨下璇璣傍各二寸陷中 仰而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 手厥陰心包經流注
ː手厥陰之脈 起於胸中 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  其支者 循胸出脇下 腋三寸上抵 腋下下循 臑內, 行太陰 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下臂行兩臂之間(間使穴 腕中太陵穴)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 其支別者 從掌中循小指 次指出其端(自此交入手少陽入).
是動則病, 手心熱肘臂攣急 腋腫, 甚則胸脇支滿 心中澹澹大動 面赤 目黃 善笑不休 是主脈.
所生病者 煩心 心痛 掌中熱. 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戌時 自腧府 交與天池, 循手臂下行至中衝穴止(入門)
ː心者 五藏六府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其藏堅固, 瀉不能容也, 容之則心傷, 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故瀉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竇漢卿孔穴傍通圖,心經不出少衝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而代以中衝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則可知矣(綱目)
  手厥陰心包經769, 左右凡一十八穴
  中衝二穴
ː在手中指之端 去爪甲如韭葉陷中 手厥陰脈之所生爲井. 鍼入一分 留三呼 可灸一壯(靈樞).
  勞宮二穴
ː<一名>五里, <一名>掌中. 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銅人).
ː在掌中央 橫文 動脈中(綱目). ː在手掌橫文 中心屈中指取之(入門).
ː手厥陰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ː只一度鍼過兩度, 令人虛 不可灸. 屈中指爲是, 屈無名指刺非也(資生).
  大陵二穴
ː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銅人). ː在掌後橫文兩筋 兩骨陷中(入門).
ː手厥陰脈所注爲臉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內關二穴
ː在掌後去腕二寸.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大陵後二寸(入門).
ː在兩筋間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綱目).
  間使二穴
ː在掌後三寸 兩筋間陷中(銅人).在大陵後三寸 又云去腕三寸(入門).
ː手厥陰脈之所行爲經.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靈樞云“在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 有過則至 無過則止” 註云“其穴有大絡爲限 故入絡過腧掌後正勞宮 後三寸 寸止處 是穴 故曰有過則至 無過則止”(綱目).
  郄門二穴
ː在掌後去腕五寸,<一云>大陵後五寸 手厥陰郄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曲澤二穴
ː在肘內廉 下陷中 屈肘得之(銅人). ː在肘腕內橫文中央動脈 曲肘取之(入門).
ː手厥陰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天泉二穴
ː<一名> 天濕, 在曲腋下去臂二寸 擧臂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天池二穴
ː<一名> 天會. 在腋下 乳後一寸 着脇直腋撅肋間.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乳後一寸 腋下三寸(綱目).
ː在乳外二寸側脇陷中(入門).
    ※ 手少陽三焦經流注
ː手少陽之脈 起於小指 次指之端 外側(關衝穴)上出兩指之間, 本節前液門穴, 本節後(中渚穴)循手表腕(陽池穴) 出臂外兩骨之間(支溝穴) 上貫肘(天井穴) 循臑外 上項挾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䪼(䪼頰骨也), 其支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穴名也)前交頰至目銳眥(自此交入足少陽)
是動則病, 耳聾 渾渾焞焞 嗌腫 喉痺,是主氣. 所生病者 汗出 目銳眥痛 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 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亥時 自中衝 交與關衝 循臂上行 至耳門穴止(入門)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凡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
ː在手小指 次指端外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握拳取之 手少陽脈之所出爲井 鍼入一分 留三呼 可灸一壯(銅人).
  液門二穴
ː在手燒之 次指間本節前陷中 手少陽脈之所流爲滎 握拳取之 鍼入二分 流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中渚二穴
ː在手燒之 次指 本節後間陷中液門下一寸 握掌取之. 手少陽脈之所注爲腧. 鍼入二分 流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陽池二穴
ː<一名> 別陽. 在手表腕上陷中(銅人).
ː在手掌背橫文陷中 手少陽之所過爲原, 鍼入二分 留三呼 禁不可灸(銅人).
  外關二穴
ː在腕後二寸陷中 在陽池後二寸, 手少陽絡別走心注.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支溝770二穴
ː在腕後三寸 兩骨之間陷中 陽池後三寸(銅人).
ː在腕後臂外三寸(資生).
ː手少陽脈之所行爲經, 鍼入三分 留七呼 可灸二七壯(銅人).
  會宗二穴
ː在腕後三寸 空中一寸,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支溝外傍一寸空中(入門).
  三陽絡二穴
ː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銅人).
ː在陽池後四寸(入門).
ː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資生).
ː可灸七壯 禁不可鍼(銅人).
  四瀆二穴
ː在肘前六寸外廉陷中 鍼入六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天井二穴
ː在肘外 大骨之後 肘上一寸陷中,鍼入一寸 伸肘擧臂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曲肘後一寸 叉手按膝頭取之 兩筋骨鏬中. 又云肘後兩筋間 屈肘乃得之(資生).
ː手少陽脈之所入爲合(銅人).
  淸冷淵二穴
ː在肘上二寸 伸肘 擧臂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消濼二穴
ː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 鍼入六分 可灸三壯(銅人).
  臑會二穴
ː<一名> 臑髎. 髎在肩前應擧肩頭三寸 宛宛中.鍼入七分 留十呼 可灸七壯(銅人).
  肩髎二穴
ː在肩端臑上陷中 去臂取之,鍼入七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肩端外陷臑會上斜(入門).
  天髎二穴
ː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 鍼入八分 可灸五壯(銅人).
ː肩上廉十穴 肩髎 極外 巨骨 次之肩井,又次之秉風,又次之天髎郄在裏(綱目). 
  天牖二穴 ∴ 天牖(천유 : 하늘 창)
ː在頸大筋前 缺盆上 天容後 天柱前 完骨下 髮際上 一寸陷中(銅人).
ː在耳下頸大筋外髮際 上一寸(入門).
ː鍼入一寸 留七呼 禁不宜灸. 若灸之 面腫 眼合, 先取譩譆後 鍼天牖 風池,其病卽差(銅人).
  翳風二穴
ː在耳珠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鍼入七分 可灸七壯(銅人).
  瘈脈二穴
ː<一名> 資脈. 在耳本後雞足靑 絡脈刺出血如豆汁. 鍼入一分 禁不可灸(銅人).
  顱息二穴
ː<一名>顱顖.在耳後間靑絡脈,可灸七壯 禁不可灸(銅人).
ː在耳後上靑脈間(入門).
  絲竹空二穴
ː<一名> 目髎 在眉後陷中(銅人),鍼入三分 留三呼 禁不可灸.不幸使人目小,
又令人目無所見(銅人).
ː在眉尾骨 後陷中(入門).
  角孫二穴
ː在耳郭中間上 開口有空(銅人) ː在耳郭上中間髮際下(入門).
ː可灸三壯 筋不可鍼(入門).
  和髎二穴
ː在耳門前銳髮下陷 中中橫動脈, 鍼入三分, 禁不可灸(銅人).
  耳門二穴
ː在耳前起肉 當耳中缺刺. 鍼入三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 足少陽膽經流注
ː足少陽之脈 起於目銳眥上 抵頭角下耳後, 循頸行手少陽之脈 前至肩上 却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其支別者 從耳後入耳中 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下 大迎合于手少陽 抵於䪼下 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 貫膈絡肝屬膽 循脇裏出氣衝(穴名)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卽環跳穴), 其直者 從缺盆下 腋循胸中過季脇(脇骨曰肋,肋盡處曰季脇)下 合髀厭中(腹下腿上節處是也). 以下 循髀陽出膝外廉(陽陵泉穴) 下外輔骨之前(輔骨謂輔佐行骨在䯒之外骨) 直下抵絶骨之端(陽輔穴) 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 循足跗上出小指 次指之端(本節前俠谿穴,本節後臨泣穴,末乃竅陰穴), 其支者 從跗上 入大指岐骨內 出其端還 貫爪甲出三毛(自此交入足厥陰).
是動則病 口苦 善太息 心脇痛 不能轉側 甚則面微塵 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爲陽厥 是主骨
所生病者 頭痛 角頷痛 目銳眥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挾癭 汗出 振寒瘧 胸脇肋髀 膝外至脛 絶骨外踝前 及諸節皆痛 小指 次指不用 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虛者人迎 反小於寸口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子時 自耳門交與瞳子髎, 循頭耳側脇下行 至足竅陰穴止(入門)
ː少陽根于竅陰, 結于窓籠, 窓籠者 耳中也(靈樞) 
  足少陽膽經,左右凡九十穴
  竅陰二穴
ː在足小指 次指端外側 去爪甲角如韭葉 足少陽脈之所出爲井 鍼入一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俠谿771二穴
ː在足小指 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 足少陽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二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地五會二穴
ː在足小指 次指 本節之後陷中 去俠谿一寸 鍼入二分 不可灸, 灸則使羸瘦 不出三年卒(銅人).
  臨泣二穴
ː在足小指 次指 本節後間 去俠谿一寸半陷中 足少陽脈之所注爲腧.鍼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丘墟二穴
ː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 去臨泣三寸 足少陽脈之所過爲原. 鍼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懸鐘二穴
ː<一名>絶骨.在足外踝上三寸 動脈中. 足三陽之大絡, 按之陽明脈絶乃取之. 鍼入六分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陽輔二穴
ː足外踝上四寸 輔骨前絶骨端如前三分 去丘墟七寸 足少陽脈之所行爲經 鍼入五分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光明二穴
ː在足外踝上五寸.足少陽絡別走厥陰. 鍼入六分留七呼 可灸五壯(銅人).
  外丘二穴
ː在足外踝上七寸骨陷中.足少陽郄.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陽交二穴
ː<一名> 別陽,<一名> 足髎. 在外踝上七寸 斜屬三陽分肉之間. 鍼入六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陽陵泉二穴
ː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伸而得之(銅人).
ː在膝下外尖骨前(資生).
ː在膝品骨下一寸外廉兩骨陷中 蹲坐取之.足少陽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六分留十呼 得氣卽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
  陽關二穴
ː<一名> 關陽, <一名>關陵. 在陽陵泉上三寸 犢鼻外陷中.鍼入五分, 禁不可灸(銅人).
  中瀆二穴
ː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鍼入五分 留七呼 禁不可灸(銅人).
  風市二穴
ː在膝上外廉 兩筋中正 以兩手着腿中指盡處 是穴(入門).
ː在膝上外廉五寸(得效).
ː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入門).
  環跳二穴
ː在髀樞中 側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銅人).
ː在髀樞碾子骨(一作硯子)後 宛宛中(入門).ː 鍼入一寸 留十呼 可灸五十壯(銅人).
  巨髎二穴
ː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 鍼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維道二穴
ː在章門下五寸三分.鍼八分 可灸三壯(銅人).
  五樞二穴
ː在帶脈下三寸 水道傍一寸五分陷中. 鍼入一寸可灸五壯(銅人).
  帶脈二穴
ː在季肋端一寸八分. 鍼入六分. 可灸五壯(銅人).
  京門二穴
ː腎之募也. <一名> 氣府. <一名> 氣腧. 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本 鍼入八分留十呼可灸三壯(銅人).
  日月二穴
ː膽之募也.<一名> 神光.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直乳第二肋下(銅人).
ː在乳下三肋端(入門).
ː鍼入七分 可灸五壯(銅人).
  輒筋二穴
ː在腋下三寸腹前行一寸着脇(銅人).
ː在淵腋前一寸(入門).
ː鍼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淵腋二穴
ː在側腋下三寸宛宛中擧臂取之.鍼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肩井二穴
ː<一名> 膊井. 在肩上陷鏬中 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 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是.可灸七壯 禁不宜鍼(銅人).
  風池二穴
ː在顳顬(卽腦空穴)後髮際陷中(銅人).
ː在耳後一寸半橫挾風府(入門).
ː鍼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壯(銅人). ∴ 顳顬(섭유 : 관자놀이.
  腦空二穴
ː<一名> 顳顬.在承靈後一寸半 挾玉枕骨下陷中(銅人).ː 挾玉枕傍枕骨下陷中搖耳有空(入門).
ː鍼入五分 得氣卽瀉 可灸三壯. ː<曹魏公> 苦患頭風,目眩,<華佗> 鍼此穴卽愈(銅人).
  承靈772二穴
ː在正營後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正營二穴
ː在目窓後一寸.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目窓二穴
ː<一名>至榮. 在臨泣後一寸.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 今附三度刺目大明(銅人).
  臨泣二穴
ː在當目直上 入髮際五分.鍼入三分 留七呼 禁不可灸(銅人).
  陽白二穴
ː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鍼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本神二穴
ː在曲差傍一寸五分 直耳上(銅人).
ː在臨泣外一寸半(入門).ː 鍼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完骨二穴
ː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竅陰二穴
ː在完骨上 枕骨下 搖耳有空.鍼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ː側頭部在耳後刺 十二穴. 翳風帖耳瘈脈 次之顱息
又次之完骨 又次之浮白. 最後竅陰 又居浮百之上(綱目)
  浮白二穴
ː在耳後入髮際一寸.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角孫二穴
ː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 鍼入三分可灸三壯.
ː側頭部在耳上刺六穴 率谷最上 天衝次之 角孫最下(綱目).
  天衝二穴
ː在耳上如前三分 承靈後一寸半.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率谷二穴
ː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曲鬢二穴
ː在耳上入髮際 曲隅陷中, 鼓頷有空(銅人). ː以掩前尖處是穴(入門).
ː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是穴(資生). ː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ː側頭部在耳前刺八穴 頷厭在腦空 上廉 懸顱 在腦空中廉 懸釐在腦空下廉 皆直頭角上 至耳前曲鬢 又在懸釐之後(綱目).
  懸釐二穴
ː在曲周上顳顬下廉.鍼入三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ː從額斜上頭角下陷(入門).
  懸顱二穴
ː在曲周上顳顬中,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ː 斜上額角中在懸釐間(入門).
  頷厭二穴
ː在曲周下顳顬上廉.鍼入五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ː對耳額角外(入門).
ː在曲各下腦空之上 上廉 曲周 皆當作曲角(資生).
  客主人二穴
ː<一名> 上關. 在耳前上廉 起骨開口有空 動脈宛宛中. 可灸七壯 禁不可鍼.
ː若鍼必須側臥張口取之. 禁不可鍼深. 問曰“何以不得鍼深?” 曰“上關若刺深 令人欠而不得㰦下關 若久留鍼卽㰦而不得欠 牙關急 是故 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鍼也”(銅人).
  聽會二穴
ː<一名> 听呵,<一名>後關. 在耳珠微前陷中開口有空(銅人).
ː在上關下一寸 動脈宛宛中 張口得之(綱目). ː 鍼入三分 留三呼 可灸五壯至二七壯(銅人).
  瞳子髎二穴
ː <一名> 太陽, <一名>前關. 在目外眥 去眥五分. 鍼入三分 禁不可灸(銅人).
    ※ 足厥陰肝經流注
ː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聚毛之際(大敦穴) 上循足跗上廉(本節前行間穴,本節後大衝穴)去內踝一寸(中封穴) 上踝八寸 交出太陰之後 上膕內廉(曲泉穴) 循股陰 入毛中 環陰器 低小腹 挾胃屬肝絡膽 上貫膈布脇肋,循喉嚨之後 上入頏顙(額也)連目 系上出額與督脈 會于巓, 其支者 從目系下 頰裏環唇內, 其支者 復從肝 別貫膈 上注肺中(自此交入手太陰).
是動則病 腰痛不可以俛仰 丈夫㿗疝 婦人小腹腫 甚則嗌乾 面塵脫色 是主 肝所生病者, 胸滿 嘔逆 洞泄 狐疝 遺尿 閉癃, 盛者 寸口大一倍於人迎, 虛者 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經脈 第十)
ː丑時自竅陰交與大敦, 循膝上行 至期門穴止(入門) ː厥陰根于大敦 結于玉英 絡又膻中(靈樞)
  足厥陰肝經 左右凡二十六穴
  大敦二穴
ː在足大指端 去爪甲 如韭葉 後三毛中(入門).
ː在足大指 聚毛中(資生).
ː足厥陰脈之所生爲井.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行間二穴
ː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銅人).
ː在大指 次指 岐骨間動脈陷中(入門).
ː足厥陰脈之所流爲滎. 鍼入六分 留十呼 可灸三壯(銅人).
  大衝773二穴
ː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動脈中(銅人).
ː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 動脈應手(資生).
ː在行間上二寸(靈樞).
ː足厥陰脈之所注 爲腧. 鍼入三分 留十呼 可灸三壯(銅人).
  中封二穴
ː<一名> 懸泉. 在足內踝前一寸陷中(銅人).ː 在內踝前一寸 斜行小脈上(資生).
ː足厥陰脈之所行爲經.仰足取之(靈樞). ː鍼入私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銅人).
ː在內踝之前一寸半陷刺之中,使逆則宛 使和則通, 搖足而得之 其穴有巷道可通 故曰“使逆則宛,使和則通”也(靈樞).
  蠡溝二穴
ː<一名> 交儀. 在足內踝上五寸, 足厥陰絡別走少陽. 鍼入二分 留三呼 可灸三壯(銅人).
  中都二穴
ː<一名> 中郄.在內踝上七寸,脛骨中與少陰相直. 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膝關二穴
ː在犢鼻下二寸傍陷中向裏. 鍼入四分可灸五壯(銅人).
  曲泉二穴
ː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 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銅人).ː 在輔骨下橫文尖陷中(入門).
ː正膝屈內外 兩筋間宛宛中, 又云在膝曲橫文頭(資生).
ː足厥陰脈之所入爲合. 鍼入六分 留十呼 可灸三壯(銅人).
  陰包二穴
ː<一名> 陰胞. 在膝上四寸 股內廉兩筋間. 鍼入六分 可灸三壯(銅人).
  五里二穴
ː在氣衝下三寸, 陰股中動脈應手. 鍼入六分可灸五壯(銅人).
  陰廉二穴
ː在羊矢下 去氣衝二寸動脈中. 鍼入八分 留七呼 可灸三壯.若未經生産婦人可灸卽有子(銅人).
ː羊矢二穴 在氣衝外一寸(入門).
  章門二穴
ː脾之募也.<一名> 長平,<一名> 脇髎. 在大橫外直臍傍(銅人).
ː在臍上二寸橫 取六寸側脇 季肋端陷中(入門). ː直臍季肋端 側臥屈上足 伸下足 去臂取之(綱目).
ː在臍上二寸兩傍九寸(資生).ː 鍼入六分可灸一百壯(銅人).
  期門二穴
ː肝之募也. 在不容傍一寸五分 直兩乳下第二肋端(銅人).
ː直兩乳下第二肋端傍一寸半, 又云乳直下一寸半(資生).
ː令人仰臥 從臍心正中向上五寸 以墨點定 從墨點兩邊橫量各二寸半 此乃正穴 約直兩乳爲的用同身寸(類聚).
    ※ 督脈流注及孔穴
ː督脈者 起於下極之腧 並於脊裏上 至風府入腦, 上巓循額 至鼻柱 屬陽脈之海中行 凡二十七穴(銅人).
ː督之爲言 都也.陽脈都會,男子之主也(入門)
(鼻下)素髎一穴
ː<一名>面正. 在鼻柱上端. <一云> 準頭. 鍼入三分 禁不可灸(銅人).
  水溝一穴
ː<一名>人中. 在鼻柱下人中 中直唇取之.鍼入三分 留五呼 可灸三壯. 風水面腫 鍼此穴卽愈(銅人).
  兌端一穴
ː在唇上端. <一云>, 在上唇中央尖尖上. 鍼入三分 留六呼 可灸三壯(銅人).
  斷交一穴
ː在唇內齒上斷縫筋中(銅人).ː 在唇內齒上縫中央(入門).ː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入門).
  (額上)神庭一穴
ː在額前直鼻上 入髮際五分.可灸七壯 禁不可鍼(入門).
  上星一穴
ː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銅人).ː 在額顱上鼻直中入髮際一寸陷中 容豆是穴也.
ː鍼入二分 留十呼 可灸三壯.不宜多灸(銅人).
  顖會一穴
ː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 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 病去卽痛止灸,禁不可鍼(銅人). 
  前頂一穴
ː在顖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 鍼入一分.可灸三壯至七七壯(銅人).
  百會一穴
ː<一名> 三陽五會 <一名>天滿 在前頂後一寸五分 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 鍼入二分 得氣卽瀉 可灸七壯. ː凡灸頭頂不得過七七壯 緣頭頂皮膚淺薄 灸不宜多(銅人).
  (頂後)後頂一穴
ː <一名> 交衝.在百會後一寸五分 枕骨上.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强間一穴
ː <一名> 大羽. 在後頂後一寸五分.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腦戶一穴
ː<一名>匝風, <一名>合顱 在枕骨上强間後一寸五分 禁不可鍼 令人瘂 可灸七壯, 亦不可妄灸(銅人).
  風府774一穴
ː<一名>舌本.在項入髮際一寸 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大筋內宛宛中(銅人).
ː在項後髮際上一寸 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鍼入二分 禁不可灸(銅人).
  瘂門一穴
ː<一名> 舌腫,<一名> 舌厭. 在風府後五分 入髮際五分 宛宛中 入繫舌本 仰頭取之(銅人).
ː在項中央入髮際五分宛宛中 去風府一寸(資生).ː 鍼入二分 禁不可灸,令人瘂(銅人).
  (背脊)大椎一穴
ː在項後第一隹頁上陷中.鍼入五分 留三呼 瀉五吸, 若灸隨年爲壯(銅人).
ː凡灸隹頁骨 當灸骨節突處方驗 灸節下當骨則無驗 以魚肉骨參之 其言爲可信 盖依其言 當骨節灸之(資生).ː 隹頁皆作節下皆作外
  陶道一穴
ː在項後大隹頁節下間 俛而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身柱一穴
ː在第三隹頁節下間 俛而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五壯(銅人).
  神道一穴
ː在第五隹頁節下間 俛而取之. 可灸七七壯至百壯,禁不可鍼(銅人).
  靈臺一穴
ː在第六隹頁節下間 俛而取之.可灸五壯 禁不可鍼(銅人).
  至陽一穴
ː在第七隹頁節下間 俛而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筋縮一穴
ː在第九隹頁節下間 俛而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脊中一穴
ː<一名> 神宗,<一名> 脊腧.在第十一隹頁節下間 俛而取之. 鍼入五分 禁不可灸(銅人).
  懸樞一穴
ː在第十三隹頁節下間 伏而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命門一穴
ː<一名> 屬累.在第十四隹頁節下間 伏而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ː背部中行自項中央直脊至命門穴與臍相對,若取一杖 正身立地以杖 從地起量至臍 切斷却移向後量脊杖頭盡處 是命門穴也(綱目).
  陽關一穴
ː在第十六隹頁節下間 伏而取之. 鍼入五分 可灸三壯(銅人).
  腰腧一穴
ː<一名>背解,<一名> 髓孔,<一名>腰柱, <一名>腰戶, <一名>髓空.
在第二十一隹頁節下間 宛宛中(銅人).
ː以挺腹地舒身 兩手相重 支額縱四體開 然後巧取乃得其穴(綱目).
ː鍼入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銅人).
  長强一穴
ː<一名> 氣之陰郄,督脈別絡 在脊骶端 下陷中.
伏地取之乃得其穴. 鍼入二寸 留七呼 可灸三十壯至二百壯(銅人).
 
    任脈流注及孔穴
ː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裏上關元(穴名) 至咽喉(承漿穴) 屬陰脈之海也. 中行,凡二十四穴(銅人) ː 任卽姙也, 所謂 生養之源,女子之主(入門)
  (頤前)承漿一穴
ː<一名> 懸漿,<一名>天池. 在㶊前唇下宛宛中 開口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七壯(銅人).
  (頷下)廉泉一穴
ː<一名> 舌本. 在頷下 結喉上舌本間. 鍼入三分 可灸三壯(銅人).
  (膺上)天突一穴
ː<一名> 天瞿.<一名> 五戶. 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 鍼入五分留三呼 鍼宜橫下不得低 可灸三壯(銅人)
  璇璣一穴
ː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作頭取之.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華盖一穴
ː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 鍼入三分 可灸五壯(銅人).
  紫宮一穴
ː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頭取之. 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玉堂一穴
ː<一名> 玉英. 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頭取之. 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膻中一穴
ː<一名> 元兒, <一名>元見. 在玉堂下一寸六分(銅人).
ː橫直兩乳間陷中 仰臥取之(綱目). 在鳩尾上二寸(資生).可灸七壯至七七壯止. 禁不可鍼(入門).
  中庭一穴
ː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頭取之(銅人).ː 在鳩尾上一寸(入門).ː 鍼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腹中>鳩尾一穴
ː<一名> ?骬,<一名> 尾翳.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 人無蔽骨刺 從岐骨之際 量取一寸.
ː此穴灸之 則令人少心力 又健忘 且大難鍼大好手 方可下鍼 不然取氣多令人夭 故並鍼灸(銅人).
  巨闕775 一穴
ː心之募也. 在鳩尾下一寸. 鳩尾拒者少 令强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 鍼入六分 留七呼 得氣卽瀉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
  上脘一穴
ː<一名>上管,<一名>胃脘.
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 鍼入八分 先補後瀉 可灸二七壯至百壯(銅人).
  中脘一穴
ː<一名> 太倉. 胃之募也. 在臍上四寸(銅人).ː 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 上下各四寸(資生).
ː鍼入八分 留七呼瀉五吸 可灸二七壯至一百壯(銅人).
  建里一穴
ː在中脘一寸. 鍼入五分 留十呼 可灸五壯(銅人).
  下脘一穴
ː在建里下一寸. 鍼入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可灸七壯至百壯(銅人).
  水分一穴
ː<一名>分水,<一名>中守. 在下脘下臍上一寸.鍼入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若水病灸之大良 可灸七壯至百壯, 禁不可鍼. 鍼則水盡卽斃(銅人).
  神闕一穴
ː<一名>氣合. 在臍中央 禁不可鍼,可灸百壯(銅人).
ː禁鍼 若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刺死(資生)
ː鍼則成水蠱病死(綱目). ː中風 不省人事 可灸百壯至五百壯卽甦(資生).
  陰交一穴
ː在臍下一寸. 鍼入八分得氣卽瀉 可灸百壯(銅人).
  氣海一穴
ː<一名> 脖胦,<一名>下肓. 在陰交下五分 臍下一寸五分(銅人).
ː氣海者 是男子生氣之海也.一切氣疾 皆灸之(資生).
ː鍼入八分 得氣卽瀉 可灸百壯(銅人). ː鍼入一寸二分 灸三十壯,年高刺百壯(入門).
  石門一穴
ː<一名> 利機, <一名>精露.三焦之募也. 鍼入五分器具二七壯至百壯. 婦人不可鍼終身絶子(銅人)
  關元一穴
ː<一名>丹田,<一名>太中極,小腸之募也. 鍼入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可灸百壯至三百壯(銅人).
 <一云> 鍼入二寸 日灸三十壯至三百壯(入門).
  中極一穴
ː<一名> 氣原. <一名>玉泉. 膀胱之募也.在關元下一寸 臍下四寸. 鍼入八分 留十呼得氣卽瀉 可灸百壯至三百壯.ː 婦人 斷緖四度 鍼 鍼則有子也(銅人).
ː<一云> 鍼入一寸二分 日灸三十壯至三百壯(入門). 
  曲骨一穴
ː<一名> 回骨. 在橫骨之上毛際陷中 動脈應手(銅人).ː 在中極下一寸 臍下五寸(入門).
ː鍼入二寸可灸七壯至七七壯(銅人).ː <<一云>>鍼入一寸半 灸五壯(入門). 
  會陰一穴
ː<一名> 屛翳.在兩陰間(銅人). ː在肛門之前 前陰後兩陰間(入門). ː鍼入二寸 可灸三壯(銅人).

    十五絡所生病
ː手太陰絡 足太陰絡 手少陰絡 足少陰絡 手厥陰絡 足厥陰絡
  手太陽絡 足太陽絡 手少陽絡 足少陽絡 手陽明絡 足陽明絡
  任脈之絡 督脈之絡 脾之大絡 合爲十五絡. 自經分派而別走他經者也(入門)
 
    ※ 手太陰之別 名曰列缺
ː起於腕上分間去腕一寸半 別走陽明 並太陰之經 直入掌中 散于魚際.
其病 實則手銳掌熱 虛則欠㰦 小便遺數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足太陰之別 名曰公孫. 去本節之後一寸 別走陽明 其別者 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 實則腸中切痛 虛則鼓脹.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手少陰之別 名曰通里.
去腕一寸半 別而上行 循經入於心中 繫舌本 屬目系.
其實則支膈 虛則不能言.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足少陰之別 名曰大鐘.
當踝後繞跟 別走太陽 其別者 幷經上走于心包下 外貫腰脊.
其病 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隆 虛則腰痛. 取之所別者也(靈樞 經脈 第十).
  手厥陰之別 名曰內關.
去腕二寸 別走少陽出 于兩筋之間 循經以上 繫于心包絡
心系實則心痛 虛則爲頭項强.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足厥陰之別776 名曰蠡溝.
在內踝五寸 別走少陽 其別者 循脛上睪 結于莖
其病 氣逆則睾腫卒疝. 實則挺長 虛則暴痒.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手太陽之別 名曰支正.
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 其別者 上走肘 絡肩髃
實則節弛肘廢 虛則生疣 取之小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足太陽之別 名曰飛揚.
在外踝七寸 別走少陰. 實則鼽疾 頭背痛 虛則鼽衄.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手少陽之別 名曰外關.
在腕後二寸 外別走心主.繞臂注胸中
其病 實則肘攣 虛則不收.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足少陽之別 名曰光明.
在外踝五寸 別走厥陰 下絡足跗.
實則厥 虛則痿壁 坐不能起.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手陽明之別 名曰偏歷.
在腕後三寸 別走太陰 其別者 上循臂 繞肩髃 上曲頰偏齒 其別者 入耳 合於宗脈.
實則齲聾 虛則齒寒痺膈.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足陽明之別 名曰豊隆.
在外踝八寸 別走太陰 其別者 循脛骨外廉 上絡頭項 合諸經之氣 下絡喉嗌
其病 氣逆則喉痺卒瘖. 實則狂顚 虛則足不收 脛枯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任脈之別 名曰會陰
在兩陰間 下鳩尾 散于腹.其病 實則腹皮痛 虛則瘍搔.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督脈之別 名曰長强.
在脊骶端 挾膂上項 散頭上 下當肩胛左右 別走太陽 入貫膂.
其病 實則脊强 虛則頭重 取之所別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脾之大絡 名曰大包.
出淵腋下三寸 布胸脇.
其病 實則身盡痛 虛則百節盡皆縱.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 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靈樞 經脈 第十).

    脈病有是動 有所生病
ː<難經>曰 經脈有是動 有所生病一脈輒變 爲二病者下也? 然 <經>言 是動者 氣也 所生病者 血也. 邪在氣 氣爲是動 邪在穴 血爲所生 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 氣留而不行者爲氣 先病也 血滯而不濡者 爲血 後病也. 故先爲是動 後爲所生也. ∴ 呴(구 : 따뜻하게 하다)
 
    脈有經脈絡脈孫絡脈
ː經脈爲裏 支而橫者爲絡 絡之別者爲孫絡 盛而血者疾誅之 盛者瀉之 虛者飮藥以補之(靈樞).
ː經徑也. 徑直者爲經 經之支派 傍出者爲絡(入門).
ː絡穴俱在兩經中間乃交經過絡之處也(入門).
ː刺藏府經絡四病 皆不同 十五絡病至淺 在表也. 十二經病 次之六府病 次之五藏病至深在裏也. 故治法 有難易焉. 至於絡. 又各不同. 十五絡之絡乃陰莖 別走陽經 陽經別走陰莖而橫貫兩經之間者所謂支而橫者爲絡是也.繆刺之絡 乃病邪流溢大絡 不得入貫經腧而其痛與經脈繆處 乃絡病經不病者也.
血絡之絡 乃皮膚所見 或赤或靑 或黑之絡而小者如鍼 大者如筋也. 以淺深言之 血絡至淺 繆刺者次之 十五絡 近利而貫經腧也(綱目).

    十二經血氣多少
ː夫人之常數 太陽 常多血少氣 少陽常多氣少血 陽明常多血多氣 厥陰 常多血少氣 少陰 常多氣少血 太陰常多 多氣少血 此天之常數也.
ː故曰 “刺陽明出血氣 刺太陽出血惡氣 刺少陽出氣惡血 刺太陰出氣惡血 刺厥陰出血惡氣 刺少陰出氣惡血也(靈樞 九針論 第七十八).
ː足陽明 太陰 爲表裏, 足少陽 厥陰 爲表裏, 足太陽 少陰 爲表裏, 手陽明 太陰 爲表裏, 手少陽心主 爲表裏, 手太陽 少陰爲表裏也(靈樞 九針論 第七十八).

    十二經行度部分
ː手之三陰 從藏走至手 手之三陽 從手主至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至腹(靈樞).
ː人之經絡 三陽三陰 分布一身 太陽 少陰 在身之後 陽明 太陰 在身之前 少陽 厥陰 在身之側(丹心)
    氣行有街
ː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 經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氣在胸者 止之于膺與背兪 氣在腹者止之 背兪與衝脈 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脛者 止之又氣街與承山 踝上以下取此者 用毫鍼 得氣乃刺之(靈樞).

   鍼法 有巨刺 繆刺 散刺.777
ː經(繆刺論篇 第六十三)曰“左盛則右病 右盛則左病 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 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 必巨刺之”此五穴(井 榮 腧 經 合) 臨時變合 刺法之最大者也. 巨刺者 刺經脈也(入門).
ː經曰 邪客大絡者 左注右 右注左 上下左右 其氣無常 不入經腧 命曰 繆刺者 刺絡脈也. 言絡脈與經脈 繆處身有踡攣疼痛而脈無病 刺其陰陽交貫之道也(入門).
ː散刺者 散鍼也. 因雜病而散用其穴 因病之所宜而鍼之 炒不拘於流注 卽天應穴.<資生經> 所謂 阿是穴也(入門).
ː邪客於經 痛在於左而右脈先病者 巨刺之必中 其經非絡脈也. 絡病者 其痛與經脈繆處 故命曰 繆刺 皆左取右 右取左. 又曰 身形有痛 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繆刺 皆取諸經之絡脈也(綱目).
   
    奇經八脈
ː脈有陽維 陰維有陽蹻 陰蹻 有衝 有督 有任 有帶之脈 凡此八脈者 皆不拘於經
故曰<奇經八脈>也(難經).
ː奇經病 非自生 皆因 諸經溢出而流入之也. 比於聖人圖說 溝渠以備水 潦之溢溝渠 滿溢則流於深湖 人脈隆盛 入於八脈而不環周 故其受邪氣 蓄則腫熱 砭射之也(綱目).
ː督 衝 任三脈 並起而異行 皆始於氣衝(穴名)一源而分三岐.
督脈 行背而應乎陽 任脈行腹而應呼陰 衝脈 自足至頭若衝 衝而直行於上 爲十二經脈之海. 總領諸經氣血. 三脈皆起於氣衝 氣衝又起於胃脈其源 如此則知胃氣爲本矣(入門).
 ※ 陽維
ː起于金門(穴名) 以陽交爲郄 與手足太陽 及蹻脈 會于肩腧 與手足少陽 會于天髎 及會肩井與足少陽 會于陽白上 本神下 至風池與督脈 會于瘂門 此陽維之脈 起于諸陽之交會也(入門).
ː陽維爲病苦寒熱 又曰陽維 維於陽 陰維維於陰 陰陽不能相維 則悵然失志溶溶 不能自收持(綱目).
 ※ 陰維
ː陰維之郄 曰築賓(穴名)與足太陰 厥陰 會于府舍 期門 又與任脈會 又廉泉 天突. 此陰維起于諸陰之交會也(入門).
ː陰維 爲病苦心痛(綱目).
 ※ 陽蹻
ː陽蹻脈者 起於跟中 循外踝 上行(申脈穴)入風池.
ː陽蹻之病 陽急而狂奔(入門)
ː蹻者捷也 言此脈之行 如蹻捷者之 擧動手足也(入門).
 ※ 陰蹻
ː陰蹻脈者 亦起於跟中 循內踝上行(照海穴) 至咽喉交貫衝脈.
ː陰蹻之病 陰急而足直(入門).
 ※ 衝脈
ː衝脈行身之前 挾任脈兩傍.東垣云“衝脈起於會陰(穴名) 根於氣街爲二道 入腹中央 挾臍兩傍上行 跗 足陽明之脈 至胸中而散(綱目).
ː衝脈爲病逆氣而裏急.
ː內經言“衝脈並足少陰之經” 難經言“並足陽明之經” 以此推之則衝脈 起自氣街在陽明 少陰二經之內 挾臍上行其理明矣(綱目).
 ※ 督脈
ː督脈 始終行身之後 出於會陰 根於長强 上行脊裏至於巓 附足太陽之脈 謂之督者 以其督領 諸經也(綱目).
ː督脈爲病 脊强而反折(綱目).
 ※ 任脈
ː任脈 始終行身之前. 東垣云“任脈起於會陰 根於曲骨 入前陰中出腹裏 過臍上行 附足厥陰之經 謂之任者 女子得之 以姙養也(綱目).
ː任脈爲病 其內苦結 男子爲七疝 女子爲瘕聚(綱目).
ː衝脈 任脈皆於胞中 上循腹利爲經絡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 別而絡唇口(綱目).
 ※ 帶脈
ː帶脈者起於季脇 廻身一周(難經).
ː經云“大麥 周廻季肋間” 註云 “廻繞周身 總束諸脈如束,諸脈如束帶然 起於季肋 卽章門穴 乃脇下接腰骨之間也(入門).ː 帶脈爲病 腹滿溶溶 若坐水中(入門).

    子午八法
ː子者 陽也, 午者 陰也, 不曰陰陽而曰子午者 正以見人身任督與天地子午相爲流通 故地理南鍼不離 子午 乃陰陽自然之 妙用也. 八法者 奇經八穴爲要 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入門).
ː公孫(衝脈) 內關(陰維) 臨泣(帶脈) 外關(陽維) 後溪(督脈) 申脈(陽蹻) 列缺(任脈) 照海(陰蹻)
其陽蹻 陽維幷督脈 屬陽,主肩背腰腿 在表之病.
其陰蹻 陰維 任 衝 帶 屬陰,主心腹脇肋 在裏之痾(入門).
ː周身 三百六十穴 統於手足六十六穴, 六十六穴 又統於八穴 故謂之 奇經八穴(入門).
    子午流注
ː流者 往也, 注者 住也. 神氣之流行也. 十二經 每經各得五穴, 井 榮 腧 經 合也.
手不過肘 足不過膝, 陽干三十六穴, 陰干三十穴, 共成六十六穴, 陽干多六穴者 乃原穴也(入門).
ː大腸合 又有巨虛上廉, 小腸合又有巨虛下廉, 三焦合又有委陽也(綱目).

  五臟六腑所屬五腧五行

  肺
     少商
     魚際
   大淵
   經渠
    尺澤

   井   木
    滎   水
  腧    土
 經    金
 合    水

 大腸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陽谿
  曲池·上廉
  井    金
  滎    水
  腧    木
    原
 經     火
   合     土
  心
    中衝
    勞宮
    太陵
   間使
   曲澤

  井    木
  滎    火
  腧    土
 經    金
 合     水

  小腸
    少澤 
    前谷
    後谿
   腕骨
   陽谷
  小海·下廉
  井    金
  滎    水
  腧    木
    原
 經     火
   合     土
  肝
    大敦
    行間
    大衝
   中封
   谷泉

  井    木
  滎    火
  腧    土
  經    金
 合     水

  膽
    竅陰
    俠谿
    臨泣
   丘墟
   陽輔
    陽陵泉
  井    金
  滎    水
  腧    木
     原
 經     火
   合     土
  脾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井    木
  滎    火
  腧    土 
  經    金
 合     水

  胃
    厲兌
    內庭
    陷谷
   衝陽
   解谿
     三里 
  井    金
  滎    水
  腧    木
    原
 經     火
   合     土
  腎
    涌泉
    然谷
    太谿
   復溜
   陰谷

  井    木
  滎    火
  腧    土
  經    金
 合     水

 膀胱
    至陰
    通谷
    束骨
   京骨
   崑崙
      委中
  井    金
  滎    水
  腧    木
    原
 經     火
   合     土
  三焦
    關衝
    液門
    中渚
   陽池 
   支溝
   天井·委陽
   井    金
  滎    水
  腧    木
    原
 經     火
   合     土

  ※ 五腧陰陽配合
ː陰井木 陽井金 陰滎火  陽滎水 陰腧土 陽腧木 陰經金 陽經火 陰下水 陽合土. 陰陽皆不同 其意何也? 然. 是剛柔之事也. 陰井乙木 陽井庚金 庚者乙之剛 乙者庚之柔, 故爲配合焉, 他倣此(難經).
  ※ 五腧主病
五臟六腑 各有,井 滎 腧 經 合,皆何所主然. 經言“所出爲井, 所流爲滎, 所注爲腧, 所行爲經, 所入爲合.井主心#痞滿(肝邪也), 滎主身熱(心邪也), 腧主體重節痛(脾邪也), 經主喘咳 寒熱(肺邪也), 合主氣逆而泄(腎邪也), 此所主病也(難經).
  ※ 五腧鍼隨四時
春刺非 夏刺滎 季夏刺腧 秋刺經, 冬刺合者何也? 盖春刺井者 邪在肝也, 夏者滎者 邪在心也, 季夏刺腧者邪在脾也,秋刺經者 邪在肺也, 冬刺合者 邪在腎也(難經).
  ※ 井合有義
所出爲井, 所入爲合奈何?
盖井者東方春也 萬物始生 故言所出爲井也. 合者北方冬也 陽氣入藏 故言 所入爲合也(難經).
 
    五臟六腑有疾當取十二原
ː五臟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於四關 四關主治五臟 五臟有疾 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 五臟之所以稟 三百六十五節 氣味也. 五臟有疾 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出.
陽中之少陰, 肺也, 其原出於太淵, 太淵.
陽中之太陽, 心也, 其原出於大陵, 大陵.
陰中之少陽, 肝也, 其原出於太衝, 太衝.
陰中之至陰, 脾也, 其原出於太白, 太白.
陰中之太陰, 腎也, 其原出於太溪, 太溪.
膏之原, 出于鳩尾, 鳩尾.
肓之原, 出于氣海. 此十二原, 主治 五藏六府之有疾也(靈樞 九針十二原 第一(法天)).
                                              
   臟腑要穴
ː五藏腧二十五穴, 六府腧三十六穴 幷巨虛 上下廉 共六十四腧 實切要之穴也. 藏府有病 此六十四穴 皆主之. 其太淵 太陵 太衝 太白 太谿爲五藏之原, 其三里 巨虛 上下廉 委中 委陽 陽陵泉爲六府之合, 又切要中之 切要而宜所最當先者也. 藏兪二十五 府兪三十六 合爲六十一兪, 加委陽 上廉 下廉, 是爲六十四兪也(綱目).

    六合所出所入
帝曰 滎腧與合, 各有名乎? 岐伯曰, 滎腧治外經, 合治內府.
帝曰 合各有名乎? 岐伯曰 胃合入于三里 大腸合入于巨虛上廉, 小腸合入于巨虛下廉 此三府 皆出 足陽明也 三焦合入于委陽 膀胱合入于委中, 此二府 皆出足太陽也.膽合入於陽陵泉 此一府出足少陽也
帝曰, 取之奈何? 岐伯曰, 取三里者, 低跗取之, 取巨虛者, 擧足取之, 委陽者, 屈伸而索之, 委中者, 屈而取之, 陽陵泉者, 正竪膝與之齊下, 至委陽之陽取之(靈樞 邪氣藏府病形 第四(法時)).

   足三焦別脈779
足三焦者 足太陽之別也. 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藏 出于委陽(穴名) 並太陽之正入絡 膀胱約下焦 其病實則閉癃, 虛則遺尿 遺尿則補之,閉癃則瀉之(靈樞 本輸 第二(法地)).
   
    八會穴
ː府會 太倉(中脘穴), 藏會 季脇(章門穴), 筋會 陽陵泉(穴名), 髓會 絶骨(陽輔穴),
  血會 膈腧(穴名), 骨會 大杼(穴名), 脈會 太淵(穴名), 氣會 三焦外一筋直兩乳乃也(膻中穴).
ː府會中脘 府病治此, 藏會章門 藏病治此, 筋會 陽陵泉 筋病治此, 髓會絶骨 髓病治此,
  血會膈腧 血病治此, 骨會大杼 骨病治此, 脈會 太淵 脈病治此, 氣會膻中 氣病治此(難經). 
 
    六經標本
ː足太陽之本 在跟以上五寸中 標在兩絡 命門, 命門者 目也.
ː足少陽之本 在竅陰之間 標在窓籠之前,窓籠者耳也.
ː足少陰之本 在內踝下上三寸中 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ː足厥陰之本 在行間上五寸所 標在背腧也
ː足陽明之本 在厲兌 標在人迎 頰挾頑顙也
ː足太陰之本 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ː手太陽之本 在外踝之後 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ː手少陽之本 在小指 次指之間上二寸 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也
ː手陽明之本 在肘骨中上至別陽 標在顔下合鉗上也
ː手太陰之本 在寸口之中 標在腋下動也
ː手少陰之本 在銳骨之端 標在背腧也
ː手心主之本 在掌後兩筋之肝二寸中 標在腋下三寸也.
凡 候此者 下虛則厥 下盛則熱, 上虛則眩 上盛則熱痛(靈樞 衛氣 第五十二).

    人身四海腧穴
ː胃爲水穀之海, 其輸上在氣街, 下在三里,
ː衝脈 爲十二經之海, 其輸上在于大杼, 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
ː膻中 爲氣之海 , 其輸上在于柱骨之上下, 在于人迎,
ː腦爲髓之海, 其輸上在於其蓋, 下在風府.盖卽百會也(靈樞 海論 第三十三).
     大接經
ː經曰“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使十二經無過絶. 假令十二經中 是何經絡不通行 當刺不通凝滯經, 俱令氣過節無問其數 以平爲期
ː大接經 治中風 偏枯, 從陽引陰 從陰引陽, 皆取十二經 井穴也(綱目).
 
   主病要穴
ː大槪,上部病 多取手陽明, 中部病 取足太陰, 下部病 取足厥陰. 前膺 取足陽明, 後背 取足太陽, 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 最爲要訣. 百病一鍼爲率 多則四鍼, 滿身鍼者可惡(入門).
ː膏肓腧 三里 涌泉,百病 無所不治(入門).
ː若要安 丹田 三里 不曾乾(資生).
  
    禁鍼灸
ː身之穴 三百六十有五 其三十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 刺之爲災(叔和).
ː用鍼者 先明孔穴 補虛瀉實 勿失其理 鍼皮膚腠理 勿傷肌肉 鍼肌肉 勿傷筋脈 鍼筋脈 勿傷骨髓
鍼骨髓 勿傷諸絡, 傷筋膜者 愕視失魂, 傷血脈者 煩亂失神, 傷皮毛者 上氣失魂, 傷骨髓者 呻吟失志, 傷肌肉者 四肢不收 失智, 此爲五亂 有死之憂也(資生).
 
  ※ 刺中五臟死候
ː五藏主藏神 不可傷 傷之則死  ː刺中心 一日死, 其動爲噫  ː刺中肺 三日死 其動爲咳 
ː刺中肝 五日死, 其動爲語(一作欠) ː刺中腎 六日死, 其動爲嚔   ː刺中脾 十日死 其動爲呑  ː刺中膽 一日半死 其動爲嘔(內經 刺禁論篇 第五十二) 
ː刺中膈 爲傷中 其病雖愈 不過一歲必死 (內經 診要經終論篇 第十六)
 
  ※ 失鍼致傷
ː刺跗上 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ː刺陰 中大脈 血出不止死.
ː刺面中溜脈 不幸爲盲.             ː刺客主人(上關穴) 內陷中脈爲內漏爲聾.
ː刺頭中腦戶 入腦立死.             ː刺膝臏出液 爲跛.
ː刺舌下 中脈太過 血出不之爲瘖.    ː刺臂太陰脈 出血多 立死.
ː刺足布絡 中脈 血不出爲腫.        ː刺足少陰脈 重虛出血 爲舌難以言.
ː刺郄中大脈 令人仆 脫色.          ː刺膺中陷中 肺爲喘逆仰息.
ː刺氣衝中脈 血不出 爲腫鼠僕.      ː刺肘中內陷 氣歸之 爲之不屈伸.
ː刺脊間中髓爲傴.                  ː刺陰股下 三寸內陷 令人遺溺.
ː刺乳上 中乳房 爲腫根蝕.          ː刺腋下脇間內陷 令人咳
ː刺缺盆中內陷氣泄 令人喘咳逆.     ː刺小腹 中膀胱 溺出 令人少腹滿.
ː刺手魚腹 肉陷爲腫.               ː刺眶上 陷骨中脈 爲漏 爲盲.
ː刺關節中 液出 不得屈伸(內經 刺禁論篇 第五十二).
ː刺上關者 呿不能欠 ː刺下關者欠 不能呿 ː刺犢鼻者 屈不能伸
ː刺兩關者 伸不能屈(靈樞 本輸 第二(法地) 
 ※ 禁鍼穴
神庭 腦戶 顖會 玉枕 絡却 承靈 顱息 角孫 承泣 神道 靈臺 雲門 肩井 膻中 缺盆 上關 鳩尾 五里 靑靈 合谷 神闕 橫骨 氣衝 箕門 承根 三陰交 水分 會陰 石門 三陽絡 人迎 乳中 然谷 伏兎(入門).
 ※ 禁灸穴
瘂門 風府 天柱 承光 臨泣 頭維 攢竹 睛明 素髎 禾髎 迎香 顴髎 下關 人迎 天牖 天府 周榮 淵液 乳中 鳩尾 腹哀 肩貞 陽池 中衝 少商 魚際 經渠 陽關 脊中 隱白 漏谷 條口 地五會 犢鼻 陰市 伏兎 髀關 申脈 委中 陰陵泉 殷門 心腧 承扶 承泣 瘛脈 絲竹空 瘖門 耳門 石門 氣衝 腦戶 白環腧

    奇穴
不出於 靈樞 內經 故謂之奇穴
  ※ 取膏肓腧穴法
ː此穴主陽氣虧弱, 諸虛痼冷 夢遺 上氣 咳逆 噎嗝 狂惑 忘誤百病, 尤治痰飮諸疾, 須令患人 就床平坐 曲膝齊胸 以兩手 圍其足膝 使胛骨開離 勿令動搖 以指四椎微下一分 五椎微傷二分 點墨記之 卽以墨平畵相去六寸許 四肋三間胛骨之裏肋間公許 容側指許摩膂肉之表 肋骨空處 按之患者覺牽引胸戶中手指痺 卽眞穴也. 灸後覺氣壅盛 可灸氣海及足三里 瀉火實下 灸後令人陽盛 當消息以自保養 不可縱慾(入門).
ː又煩 令病人 兩手交 在兩膊傷則胛骨開三寸 四肋三間之中 按之痠疼 是穴 灸時 手塔兩膊 上不可放 下灸至百壯爲佳(回春).
  ※ 取患門穴法
ː主少年陰陽俱虛 面黃體瘦 飮食無味 咳嗽 遺精 潮熱盜汗 心胸背引痛 五勞七傷等證 無不效. 先用蠟繩一條 以病人 男左女右 脚板從足大拇指頭齊量 起向後隨脚板 當心貼肉 直上至膝腕 大橫文中截斷, 次令病人 解髮勿分兩邊平身正立 取前繩子 從鼻端齊引繩 向上循頭縫下 腦後貼肉 隨脊骨垂下至繩盡處 以墨點記(此不是灸穴也) 別用稈心按於口上 兩頭至吻却鉤 起稈中心至鼻端根如 : 字樣齊兩吻截斷將此稈展直於先點墨處 取中橫量 勿令高下於稈心兩頭盡處 以墨記之 此是灸穴, 炒灸七壯 累灸至百壯 初只灸此二穴(入門).
ː<一法> 治虛勞 羸瘦 令病人平身正直 用草子 男左女右 自脚中指尖量過 脚心下向 上至曲䐐 大紋處切斷 却將此草 自鼻尖 量從頭正中(須分關頭心髮貼肉)至脊 以草盡處 用墨點記 別用草一條 令病人 自然合口 量濶 狹切斷 却將 此炒於墨點上平摺兩頭盡處量穴 灸時隨年多灸 一壯(如年三十 灸三十一也) 累效(資生). ː此法 與上法 略同(類聚).
  ※ 取四花穴法
ː治病同患門 令病人 平身正立 稍縮臂膊 取蠟繩 遶項向前 平結喉骨後大杼骨 俱墨點記 向前平結喉骨後大杼骨 俱墨點記, 向前雙垂與鳩尾齊 卽切斷却翻繩 向後以繩原點 大杼墨放結喉 墨上結喉墨放大杼骨上 背脊中雙繩頭 貼肉垂下 至繩頭盡處 以墨點記(不見灸穴) 別取稈心, 令病人合口 無同 喉橫量齊 兩吻切斷 還於背上墨記處 摺中橫量 兩頭盡處點之(此是灸穴).
又將循脊直量上下點之(此是灸穴). 初灸七壯 累灸百壯,迨瘡愈, 未愈 依前法復灸 故云 累灸百壯 但當灸脊上兩穴 切宜少灸, 凡一次可灸三五壯 多灸則恐人踡 背灸此等穴 亦要灸 足三里 以瀉火氣爲妙(入門).
ː崔知悌 四花穴, 法以稻稈心量口縫切斷 以如此長裁紙四方 當中剪小孔, 別用長稻稈 踏脚下前取 脚大指爲止後 取至曲䐐橫文中爲止斷了 却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稈止處 卽以前小孔 紙當中安 分爲四花. 盖灸紙四角也.
ː又<一法> 先橫量口吻 取長短 以所量草就背上三椎骨下 直量至草盡處兩頭 用筆點了 再量中指 長短爲準 却將量中指炒橫直量兩頭 用筆圈四角 其圈者是穴(不圈者不是穴) 可灸七七壯 止(資生).
ː此灸法 皆陽虛所宜 華佗云“風虛冷熱 惟有虛者不宜灸”, 但方書云“虛損 勞瘵, 只宜早灸,膏肓 四花 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 兼火,雖灸 亦只宜灸,內關 三里以散其痰火 早年欲作陰火 不宜灸(入門). 
  ※ 騎竹馬灸法
ː專注癰疽 發背 腫毒 瘡瘍 瘰癧 癘風 諸風一切無名腫毒灸之. 踈瀉心火, 先從男左女右 臂腕中橫文 起用薄篾條量至中指齊肉盡處 切斷 却令病人 脫去上下衣裳 以大竹杠一條 ?定兩人 徐徐杠起足要離地五寸許兩傍 更以兩人扶定 勿令動搖不穩 却以前量竹篾貼定 竹杠竪起從尾骶骨貼脊量至篾盡處 以墨點記(不是灸穴) 却比病人同身寸 篾二寸 平摺 放前點量墨上 自中指 量兩傍各開一寸 方是灸穴, 可灸三七壯 極效(入門).
 
  別穴 不出於<銅人>而散見 諸書 故謂之別穴
☆ 神聰四穴
在百會左右前後 四面 各相去各一寸. 主頭風 目眩 風癇 狂亂. 鍼入三分.
☆ 膝眼四穴
在膝蓋頭骨下 兩傍陷中. 主膝臏痠痛. 鍼入五分 留三呼 禁不可灸.
☆ 方廷二穴
在腋下四肋間高下 正與乳相當 乳後二寸 陷中,俗名注市 擧腋取之. 主卒中 惡飛尸 遁疰 胸脇滿. 鍼入五分 灸五十壯.
☆ 長谷二穴
在脇臍傍相去各五寸 <一名>循元. 主泄痢 不嗜食. 可灸三十壯.
☆ 下腰一穴
在入髎正中央 脊骨傷. 名三宗骨. 主泄痢 下膿血. 灸五十壯.
☆ 腸遶二穴
挾玉泉 相去二寸. 主大便閉. 灸隨年壯.
☆ 環岡二穴
在小腸腧下二寸橫文間. 主大小便不通. 灸七壯.
☆ 八關八穴
在手十指間. 治大熱眼痛 睛欲出. 鍼刺出血 卽愈.
☆ 闌門二穴
在玉莖傍二寸. 治疝氣衝心欲絶. 鍼入二寸半灸二七壯.
☆ 獨陰二穴
在足第二指節下橫文, <一云> 在足大指 次指下 中節橫文 當中主心腹痛 及疝痛欲死 當中.
主心腹痛 及疝痛欲死. 當中灸五壯 男左女右極妙.
☆ 胞門 子戶 各一穴
胞門 在關元 左傍二寸, 子戶 在關元右傍二寸. 俱主婦人無子 各灸五十壯.
☆ 金津玉液二穴
在舌下兩傍脈, 主舌腫喉痺 以三菱鍼出血卽愈.
☆ 大骨空二穴
在手大指第二節尖上 可灸九壯,如下法.
☆ 小骨空二穴
在手小指二節尖上. 治眼疾及爛弦風. 灸九壯 以口吹火滅.
☆ 太陽二穴
在兩額角 眉後紫脈上. 治頭風及偏頭痛. 鍼出血 <一云>卽 瞳子髎也.
☆ 明堂一穴
在鼻直上 入髮際一寸 主頭風 鼻塞 多涕, 鍼入二分,<一云>卽 上星穴也.
☆ 眉衝二穴
<一名>小竹,當兩眉頭 直上 入髮際. 主五癇 頭痛 鼻塞, 鍼入二分 不可灸.
☆ 榮池二穴
在足內踝 前後兩邊池中脈,<一名>陰陽穴. 主赤白帶下. 鍼入三分 灸三十壯.
☆ 漏陰二穴
在足內踝下五分微有動脈. 主赤白帶下. 鍼入一分 灸三十壯  
☆ 中魁二穴
在手中指第二節尖上. 主五噎 呑酸 嘔吐. 灸五壯 以口吹火滅.
☆ 血郄二穴
卽百虫窠. 在膝內廉上 膝三寸陷中. 主腎藏風瘡. 鍼入二寸半 灸二七壯.
☆ 腰眼二穴
令病人 解去上體宜服於腰上兩傍 微陷處 謂之腰眼穴. 直身平立 用筆點定然後上床合面而臥 每灼小艾炷七壯 灸之. 瘵虫 或吐出 或駛河卽安. ː此法名<遇仙灸> 治瘵捷法也(丹心).
ː先一日 漸定腰眼穴 至半夜 子時 交癸亥日期 便灸七壯, 若灸九壯 至十一壯 尤妙(醫鑒).
☆ 通關二穴
在中脘傍各五分. 主五噎. 鍼入八分, 左撚 能進飮食, 右撚能和脾胃 此穴一鍼 有四效.
凡下鍼後 良久 覺脾磨食 覺鍼動 爲一效, 次鍼破 病根 腹中作聲 爲二效, 次各流入膀胱 爲三效, 又次覺氣流行 腰後骨空間 爲四效(綱目).
☆ 胛縫二穴
在背端骨下直腋縫尖 及臂主肩背痛連胛. 鍼入三分 瀉六吸.
☆ 二白二穴
在掌後 橫文上四寸 手厥陰脈 兩穴相並一穴 在兩筋中一穴 在大筋外. 主治漏下 穴痒痛. 鍼入三分 瀉兩吸.
☆ 廻氣一穴
在脊窮骨上. 主五痔 便血 失屎. 灸百壯.
☆ 氣端十穴
在足十指端. 主脚氣, 日灸三壯 神效.
☆ 鶴頂二穴
在膝蓋骨尖上. 主兩足癱瘓無力. 灸七壯.
☆ 龍玄二穴
在列缺上 靑脈中. 主下牙痛. 灸七壯.
☆ 陰獨八穴
在足四指間. 主婦人月經不調 須待經定爲度.鍼三分 灸三壯.
☆ 通理二穴
在足小指上二寸. 主婦人崩中及經穴過多. 鍼入二分 灸二七壯.
☆ 氣門二穴
在關元傍三寸. 主婦人崩漏. 鍼入五分.
☆ 陰陽二穴
在足拇指下 屈裏表頭 白肉際. 主婦人赤白帶下. 灸三七壯.
☆ 漏陰二穴
在足內踝下五分 微有動脈. 主赤白帶下. 鍼入一分 灸三十壯.
☆ 精宮二穴
在背第十四椎下 各皆三寸. 專主夢遺. 可灸七壯 神效.
☆ 直骨二穴
在乳下大約離 一指頭 看其低陷之處 與乳直對 不偏者 是穴也.
婦人 按其乳 直向下 看乳頭所到之處 正穴也. 主遠年咳嗽 炷如小豆大. 灸三壯. 男左女右 不可差誤 其咳卽愈, 如不愈 不可治.
☆ 交儀二穴
在足內踝上五寸. 主女子漏下赤白.灸三十壯.
☆ 當陽二穴
在目瞳子 直上 入髮際一寸. 主風眩 卒不識人 鼻塞. 鍼入三分.
☆ 魚腰二穴
<一名> 印堂. 在兩眉中. 主眼疾.鍼入二分.
☆ 奪命二穴
在曲澤上. 主目昏暈. 鍼入三分 禁灸.           ː已上穴 散出諸方.
   
  諸藥灸法
※ 豉餠灸法 : 治疽瘡不起發.
 取豆豉 和塩葱爛搗捏作餠子 厚薄如折12g 以來安瘡頭上 灸之.
若覺太熱卽擡起, 又安其上. 若餠子乾 更換新者 灸之. 若膿已成 愼不可灸(精義).
※ 硫黃灸法
: 治諸瘡 久不差 變成瘻.
 取硫黃一塊 可瘡口大小按之 別取少許硫黃 於火上燒用釵尖 挑起點硫黃 令着三五遍 取膿水 去差爲度(精義).
※ 隔蒜灸法
: 治癰疽 腫毒 大痛 或不痛 麻木
 先以濕紙覆其上 候先乾處爲瘡以獨頭 蒜切片三分厚 安瘡頭 艾炷灸之. 每五炷 換蒜片如瘡大 有十餘頭作一處生者 以蒜擣爛攤患處 鋪艾灸之.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此拔引鬱毒之法 的有廻生之功.若瘡色白不起 發不作膿 不問日期 最宜多灸(入門).
※ 桑枝灸法
: 治發背不起發不腐
 桑枝燃着吹息 火焰以火頭灸患處 日三五次 片時取瘀肉腐動爲度, 若腐肉已去 新肉生遲 宜灸四圍 如陰瘡 膁瘡 瘰癧流注久不愈者 尤宜灸之(入門).
※ 附子灸法
: 治腦瘻 諸癰腫堅牢
 削附子 令如碁子厚 正着腫上 以小唾濕 附子艾灸 附子令熱 徹附子欲乾 輒更之氣入腫中 無不愈(資生).
※ 黃土灸法
: 凡發背率多於背 兩胛間 炒如粟米大 或痛或痒 人皆慢忽不爲治 不過十日遂至於死, 急取淨黃土和水爲泥 捻作餠子 厚二分 濶一寸半 貼瘡上以大艾炷安餠上灸之 一炷一易餠子. 若粟米大 時灸七餠 卽差 如錢許大 可日夜不住灸之 以差爲度(資生).
    雞足鍼法
○ 靈樞云 “病重者 雞足取之”, 其法 正入一鍼 左右斜入二鍼 如雞之足 有三爪也(綱目).
 
    擇鍼灸吉日法
○ 欲行鍼灸 先知行年 宜忌 及人神小才 不與禁忌 相應卽可矣. 若遇急卒暴病 不可拘於此法. 通人達士 豈拘此裁(資生).   
千金云 “凡癰疽 疔腫 喉痺 客忤 危急覺病 卽宜便治. 又中風卒急之證 須速救” 此論甚當. 夫急難之際 命在須臾 必待吉日 後治之 則已淪於鬼錄矣. 此所以不可拘避忌也. 惟平居治病 於未形 選天德 月德等日 服藥 鍼灸 可也(資生).

    太乙徒立於中宮八風占吉凶
○ 帝曰,候八正奈何?
少師曰, 候此者, 常以冬至之日, 太乙立於葉蟄之宮, 其至也, 天必應之以風雨,所謂風者, 皆發屋, 折樹木, 揚沙石, 起毫毛, 發腠理者也 (靈樞 歲露論 第七十九).
ː 風從太乙所居之方來者 爲實 風主生長萬物 其從衝後來者 爲虛風 主殺害傷人 故聖人謹候虛風而避之. 今言風從南方來者 夏至爲實風, 太乙所居之方 故也. 冬至爲虛風者 以其衝太乙者 故也. 餘方倣此(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ː其以夜半至者 萬民皆臥而不犯也.故其歲民少病 其以晝至者 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 故多病(靈樞)  
 ※ 風從南方來, 名曰大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心, 外在於脈, 氣主熱.
 ː下之爲實風 冬至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風從西南來, 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脾, 外在於肌, 其氣主爲弱.
 ː立秋爲實風 立夏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風從西方來, 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肺, 外在於皮膚, 其氣主爲燥.
 ː秋分爲實風 春分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風從西北來 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小腸 外在於手太陽脈 脈絶則溢 脈閉則結不通 善暴死
 ː立冬爲實風 立夏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風從北方來, 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腎, 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 其氣主爲寒.
 ː冬至爲實風 下之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風從東北來, 名曰凶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大腸, 外在於兩脇腋骨下及肢節.
 ː立春爲實風 立秋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風從東方來, 名曰嬰兒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肝, 外在於筋紐, 其氣主爲身濕.
 ː春分爲實風 秋分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風從東南方來, 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 內舍於胃, 外在肌肉, 其氣主體重.
 ː夏至爲實風 冬至爲虛風(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八正爲八節之正氣也. 虛邪者痿八節之虛風也,以從虛之鄕來襲虛而入爲病 故謂之八正虛邪也. 以身之虛逢時之虛 兩虛相感, 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藏 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 九宮圖 省略
ː太乙(神名)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天留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門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 陰洛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 上天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 玄委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 明日居 倉果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 新洛宮 四十五日 明日復居叶蟄之宮 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返於一常如是 無已終而復始(靈樞 九宮八風 第七十七).
ː始自八節得王之日 從其宮至所在之處 首一終九日 徒一宮至九日 復返於一周而復始, 如是次而行之計, 每宮 各得五日九之則一節之日 悉備矣(銅人).

    身形應九野
○ 帝曰, 願聞身形, 應九野, 奈何? 岐伯曰, 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
左足應立春, 其日戊寅己丑, 左脇應春分, 其日乙卯.
左手應立夏, 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首頭應夏至, 其日丙午.
右手應立秋, 其日戊申己末, 右脇應秋分, 其日辛酉,
右足應立冬, 其日戊戌己亥, 腰尻下竅應冬至, 其日壬子,
六腑隔下三臟應中州 其大禁, 大禁太乙所在之日, 及諸戊己, 是爲天忌日也(靈樞 九針論 第七十八).
    
    太乙遊八節日數(出鍼灸書).
※ 立春節 自立春八節日 始計至春分 通計四十五日而止 或餘一日則棄之不用 以下倣此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左脚足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頭首喉膺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腰尻下竅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右肩臂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左脇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左肩臂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腰尻下竅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右肩臂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左脇    

※ 春分節 自春分入節日始計 至立夏通計 四十五日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左脇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左肩臂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藏府膈下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右脚足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右脇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左脚足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頭首喉膺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腰尻下竅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右肩臂  

  ※ 立夏節 自立夏入節日始計 至夏至通 共四十五日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左肩臂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藏府下膈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右脚足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脇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左脚足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頭首喉膺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腰尻下竅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右肩臂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左脇    

※ 夏至節 自夏至入節日始計 之立秋通共四十五日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頭首喉膺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腰尻下竅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右肩臂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剉脇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左肩臂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藏府膈下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右脚足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右脇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左脚足  

 ※ 立秋節 自立秋入節日始計 至秋分通共 四十五日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右肩臂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左脇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左肩臂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藏府膈下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右脚足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右脇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左脚足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頭首喉膺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腰尻下竅 

※ 秋分節 自秋分入節日始計 至立冬 通共四十五日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 右脇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左脚足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頭首喉膺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腰尻下竅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右肩臂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左脇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左肩臂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藏府膈下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右脚足

  ※ 立冬節 自立冬入節日始計 至冬至 通共四十五日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右脚足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右脇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左脚足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頭首喉膺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腰尻下竅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右肩臂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左脇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左肩臂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藏府膈下 

  ※ 冬至節 自冬至入節日 始計 至立春 通共四十五日

   一   日
   十    日
   十 九 日
   二十八日
   三十七日
   忌,腰尻下竅
   二   日
   十 一 日
   二 十 日
   二十九日   
   三十八日 
   忌,右肩臂
   三   日
   十 二 日
   二十一日
   三 十 日
   三十九日
   忌,左脇
   四   日
   十 三 日
   二十二日
   三十一日
   四 十 日
   忌,左肩臂
   五   日
   十 四 日
   二十三日
   三十二日
   四十一日
   忌,藏府膈下
   六   日
   十 五 日
   二十四日
   三十三日
   四十二日
   忌,右脚足
   七   日  
   十 六 日
   二十五日
   三十四日
   四十三日
   忌,右脇
   八   日
   十 七 日
   二十六日
   三十五日
   四十四日
   忌,左脚足
   九   日
   十 八 日
   二十七日
   三十六日
   四十五日
   忌,頭首喉膺 

   九宮尻神圖
    省略                      
 


  九宮尻神禁忌 出入門
坤踝震腨指牙上 巽屬頭兮乳口中 面背目乾手膊兌 項腰艮膝肋离從 坎肘脚肚輪流數 惟有肩尻在中宮.
 ※ 逐日人神所在(出神應經)
一日在足大指厥陰分     二日在足外踝少陽分   三日在尻內少陰分     四日在腰太陽分  
五日在口舌太陰分       六日在手陽明分       七日在足內踝少陰分   八日在手腕太陽分  
九日在尻厥陰分         十日在腰背太陰分     十一日在鼻柱陽明分   十二日在髮際少陽分
十三日在牙齒少陰分     十四日在胃脘陽明分   十五日在遍身鍼灸大忌 十六日在胸乳太陰分
十七日在氣衝陽明分     十八日在尻內少陰分   十九日在足趺陽明分   二十日在足內踝少陰分
二十一日在手小指太陽分 二十二日在外踝少陽分 二十三一在肝腧厥陰分 二十四日在手陽明分
二十五日在足陽明分     二十六日在胸太陰分   二十七日在膝陽明分   二十八日在陰少陰分
二十九日在膝脛厥陰分   三十日在足趺陽明分.

 每月諸神直日避忌傍通圖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月厭
  戊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月忌
  戌
  戌
  戌
  丑
  丑
  丑
  辰
  辰
  辰
  未
  未
  未 
月殺
  丑
  戌
  未
  辰
  丑
  戌
  未
  辰
  戌
  未
  未
  辰
月刑
  巳
  子
  辰
  申
  午
  丑
  寅
  酉
  未 
  亥 
  卯 
  戌
大殺
  戊
  巳
  午
  未
  寅
  卯
  辰
  亥
  子
  丑
  申
  酉
六害
  巳
  辰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血忌
  丑
  未
  寅
  申
  卯
  酉
  辰
  戌
  巳
  亥
  午
  子
血支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天醫
  卯
  寅
  丑
  子
  亥
  戌
  酉
  申
  未
  午
  巳
  辰
季忌
  丑
  戌
  未
  辰
  丑
  戌
  未
  辰
  丑
  戌
  未
  辰
天滅
  丑
  卯
  申
  酉
  丑
  卯
  申
  酉
  丑
  卯
  申
  酉
瘟㾮
  未
  戌
  辰
  寅
  午
  巳
  酉
  申
  亥
  子
  丑
  卯
不向
  東
  西
  北
  南
  東
  西
  北
  南
  東
  西
  北
  南


      鍼灸吉日
ː每月甲戌 甲申 甲寅. ː乙巳 乙卯 乙丑 乙亥. ː丙子 丙申 丙午 丙戌. ː丁卯 丁亥 丁丑.
ː戊戌 戊申. ː 己亥  ː庚午 庚子 庚戌 庚申.  ː辛卯 辛丑 辛亥. ː壬午 壬子 壬戌 壬申. 
ː 癸丑 癸未, 已上皆吉日(綱目).
ː 雖云吉日 太乙所在及戊己日 不可鍼灸(針灸書).
ː 春甲乙 夏丙丁 四季戊己 秋庚申 冬壬癸, 皆吉.男喜破日, 女喜除日, 男女俱宜開日(入門).

   鍼灸忌日
ː 凡鍼灸 必忌,人神 尻神 血支 血忌 瘟㾮之類. 急病則一日上 忌一時(入門).
ː 每月忌,初六 十六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四 小盡日 及弦 望 晦 朔,五辰 五酉 五未 及入節前後,各一日凶(綱目).ː 病人本命日 不可鍼灸(綱目).
ː 未辛日 鍼藥俱忌, 扁鵲死日也. 男忌除日及戊日, 女忌破日及巳日, 男女俱忌滿日(入門).
ː 壬辰 甲辰 己巳 丙午 丁未日 男忌鍼灸.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日 女忌鍼灸(入門).
     坐向法ː 春東坐西向  ː 夏南坐北向  ː 秋西坐東向  ː 冬北坐南向. 

                                東醫寶鑑 鍼灸篇 終

 

'연구하는 인생 > 東醫學 鍼灸學'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뜸이란?  (0) 2015.01.22
침이란?  (0) 2015.01.22
동의보감 원문  (0) 2014.07.16
편두통 침자리  (0) 2012.10.18
[스크랩] 경락의 연구와 의학의 새 패러다임  (0) 2011.10.10